中条山战役背景 日军试图占据中条山巩固华北
老蒋眼中抗战最大耻辱是啥
老蒋眼中抗战最大耻辱是啥?地处晋南的中条山背靠黄河,南屏潼关、洛阳,北控晋南,东控豫北,与晋东的太行山、泰岳山、晋西的吕梁山互为犄角。
1938年起,国民党军队重兵驻扎在这里,配合地方武装建立了中条山抗日根据地。
中条山根据地是国军坚持华北抗战的前哨阵地,该处连接中共领导的华北敌后战场和国民党正面战场,是华北抗日根据地通往大后方的交通要道。
该根据地在华北一度牵制着四个师团的日军,被日军视为“扰乱华北,尤其是山西的主要根源”,其战略地位之重要不言而喻。
直到1940年,国民党军队在中条山的防守都坚如磐石。
日军第20师团、第37师团等部,曾组织优势兵力11次大规模扫荡,均被中条山根据地军民化解。
驻扎在此的第四集团军司令孙蔚如将军曾言:“敌先后进犯者共十一次,皆予敌沉重打击。
此数年为敌焰方张之时,敌不敢西越雷池一步,陕西得保安全者,本军实有力焉。
”第四集团军因此也被第一战区司令长官卫立煌称为“中条山的铁柱子”。
而日军则视中条山为牵制其军事行动的“盲肠炎”。
孙蔚如。
到1941年,中条山根据地已经13次击退日军的进犯。
国内舆论对中条山根据地褒奖有加:“敌人为欲实现其侵吞中原的阴谋,就不得不彻底的计划着肃清山西我军的威力,可是由于我军的艰苦作战,在中条山一带埋伏的灵巧的队伍不断袭击,时时化零为整,化整为零,或前或后的游击,并截夺敌军的军火粮食,使敌人疲于奔命,所以就引起了敌人几次大举扫荡我们的计划,但是结果只是伤兵损将自速灭亡,这也证实了一个先天不足的国家,要想征服一个具有悠久文化历史的国家,只是一种悲哀的梦幻而已。
”正因如此,卫立煌将中条山称为中国的马奇诺防线。
卫立煌曾对第34师师长公秉藩说:“中条山是抗日战争中的…马奇诺‟,防御工事坚强,守军士气旺盛,这是我使用背水战的成功,别人都不敢使用这个战术,只有我使用它成了大功。
”事实上,“马奇诺”这一词语,在1940年法国被德国击破之后已成笑柄。
1941年5月,日军以10万兵力,在不到两周时间内,打败防守中条山的近20万国军,打死或俘虏国军近十万人。
中条山战役西线的马村保卫战
中条山战役西线的马村保卫战作者:杨圣清来源:《百年潮》2018年第08期中条山战役(又称晋南会战),是国民党正面战场进行的20多次较大战役中的一个,也是在华北地区进行的最后一次较大的战役。
国民党军队在这次战役中所遭受的损失是淞沪战役以来最大的。
在整个中条山战役中,马村保卫战并不是一次很大的战斗,但它的影响却很大,致使西线中国军队失去了统一的领导和指挥,造成第五集团军的全军覆灭,加速了中条山战役的失败。
中条山战役西线的最高指挥机关是以曾万钟为司令的第五集团军司令部,中国国民政府守军是:高桂滋的第十七军第八十四师和新编第二师;唐淮源的第七师和第十二师;公秉藩的第三十四师;孔令恂的第八十军第一六五师和新编第二十七师,这些部队分别驻守在垣曲县的横岭关一线,夏县的涧底河、王家河和东西交口一线,闻喜县的汤王山一线,夏县东南和平陆的张茅大道沿线。
同时,中条山战役前夕,驻渑池县的作为第五集团军预备队的陈铁的十四军第八十五师和九十四师也奉令从垣曲渡河,陆续开进横岭关附近,以加强这里的防线。
此外,还有魏凤楼的第一战区直辖游击第一纵队和乔明礼的河北民军直接参加了夏县和平陆的防守任务。
第五集团军司令部驻扎在夏县二区管辖的马村。
马村位于夏县东南部的中条山一个大山谷中,距夏县县城有近百里。
它三面环山,背靠鲁山,东面面对华山,北面则是北疙瘩山。
鲁山,古时称作金楼山,海拔1566.5米,是周围百十里内最高的一座山。
循其脚下的虬蟠小道即可登上鲁山,看到参天古树、原始森林以及嶙峋奇异的怪石。
穿过原始森林,展现在眼前的则是一大草坪,面积有200余亩,春、夏、秋三季,青草茵茵,百花争艳,北边还有一淙淙清泉,这就是著名的鲁山坪。
每年青草生长季节,马村和附近山村,都有人把自家的牛和猪赶到这里放牧。
草坪的北边有一条山岭,堆砌着许多石头,草坪西边的山坡上有宋、明时修的一些庙宇和道观,现在则是一堆废墟。
沿着鲁山山脚下马村下边的蜿蜒曲折的公路向西北行约五华里,便进入一个名叫阎王峡的峡谷。
抗战最大耻辱!1比20的伤亡,7万多中国将士血染中条山
首先不要以为太行山上的军队就是八路军,其中国军在这里也有10多万的军队。
1941年的中条山战役被蒋介石称为“抗战史的最大耻辱。
”此战中国军队也曾浴血奋战,但是在装备和兵力均不如对手的情况下,最终以中国军队的惨败而告终。
我们不回避失败,一直沉寂在台儿庄大捷、长沙大捷的胜利之中。
知耻而后勇,弄清楚战败的原因比不承认历史要重要的多。
一、日本试图占领关中,然后南下重庆1938年,中国110万军队与40多万日军血战武汉,战役长达3个月。
广州失陷以后,武汉失去了大部分的战略价值。
中国军队主动撤出了武汉,把一座什么也没有的空城留给了日本人。
中国的战时首都从武汉迁往了重庆,这对西南地区的经济起到了刺激作用。
在武汉会战以后,日本占领了中国很多领土。
但是由于战线太长,日军再也无法发动大规模的进攻。
由于很多地区都是刚刚占领,日军的统治基础相当薄弱。
日本暂时减缓了对国民政府的大规模进攻,试图利用大规模的空袭迫使国民政府投降。
谁料想,蒋介石的骨头那么硬,日军几乎天天空袭重庆。
整整轰炸了3年,可国民政府就是不投降。
日本在扶植了大量的汉奸政权稳定了后方以后,开始利用军事手段迫使蒋介石迅速投降。
此时的日本急于从中国战场脱身,然后全力对英美等国开战。
为了威胁重庆,日军两次进攻中国军队死守的湖南地区。
湖南是重庆的屏障,绝对不能有失。
日本方面的冈村宁次、阿南惟几和中国方面的薛岳在湖南地区展开了反复争夺,中国军队在付出了巨大伤亡的情况下,还是保住了湖南。
前两次长沙会战,中国军队一胜一败,但最终收复了长沙。
日军在从重庆东面进攻重庆的计划落空以后,开始从重庆的北面也就是陕西地区进攻重庆。
当时陕西全境都在中国军队的控制之下,暂且不说是八路军还是国军。
二、17万日军进攻中条山,11万中国军队迎战在中国北部地区,河南省会开封和山西省会太原都已经陷落,但是河南西部和山西南部还在中国军队手里。
这里地形复杂,中国军队展开了层层防御,这致使日军进展十分困难。
天狼星行动剧情介绍
电视剧《天狼星行动》将于9月11日登陆北京影视首都剧场播出。
该剧由周知、刘恩佑、张光北、吕一丁、朱子岩、厉娜等主演。
天狼星行动剧情讲述的是:1943年,日军成立挺身队袭扰我军根据地。
沈柱城、廖武及陈秋雪率领一批身怀绝技的女战士组建杀狼花别动队,在打击日寇的过程中屡立奇功。
天狼星行动剧情介绍最黑暗也是暗藏光明的时代,布满危险却又充满生机的时代,人们怀揣着理想在黎明前的黑夜战斗,他们的名字并未被记录,但他们和所有浴血奋战在抗日沙场的勇士们一样,用自己大无畏的行动捍卫了中华民族不屈不挠的民族尊严,也诠释了中国人民誓与侵略者血战到底的英雄气概。
1940年8月,百团大战打响,该战役是抗战时期中国工农红军主动出击日军的一次最大规模的战役,沉重打击了日军的囚笼政策,振奋了全国人民争取抗战胜利的信心。
自百团大战全面大捷,丧心病狂的日本侵略者,在我华北抗战根据地展开更大规模的扫荡,名曰治安强化运动。
电视剧天狼星行动剧照1941年,日军强化装备军突袭华北战区国民驻军,中条山战役上,青年军官廖武所在部队全线溃败,仅剩廖武和几个兄弟突出重围,想要找到大部队与日军再战。
但当遇见国军军官楚天飞时,楚天飞以没有接到上级命令为由,不派兵力配合廖武抗日,并要将廖武等人作为逃兵以兵法处置,廖武等人逃出楚天飞部队后,再次碰上鬼子的扫荡,兄弟们一个个相继牺牲,危急时刻,八路军李银龙部出现,救下廖武。
李银龙对廖武在指挥做战方面冷静、睿智和出色的狙击能力有所耳闻,诚邀满腔热血、一心抗日的廖武能在伤好之后,参入一支行动队。
这支部队将由廖武带领,深入敌区,为日后更加严峻的抗日局面,执行大部队的各种任务。
一个急速的命令让身在上海执行任务的陈秋雪回到八路军总部,接受上级指派的参与天狼星计划,随着各路人马的汇集,陈秋雪发现自己要跟廖武配合,带领一支涵盖了爆破专家程青红、大刀队刀神蓝敏、情报专家阿玉姐、狙击手王春梅、格斗技巧高超邬青青、枪械专家李红菱的精锐部队,在敌占区,实行侦查,与日军展开对峙阵线。
从中条山战役看中共抗战策略变动
二、中共抗战策略变动
† 中共抗战策略变动
此后的中条山战役也反映了中共内部已统一了总的抗战策略,这 就是:“熬时间的长期斗争,分散的游击战争,采取一切斗争方式 (从最激烈的武装斗争方式到最和平的革命两面派的方式)与敌人周 旋,节省与保存自己的实力,以待有利的时机。”
二、中共抗战策略变动
关于中共抗日战争中牺牲的最高将领
二、中共抗战策略变动
中共没有及时出兵支援中条山主要有三个原因:
3)皖南事变后,中共中央对于国民党已经在没有任何信任可言,国民 党已被中共视为自己的第二号敌人。中共确信蒋介石集团所代表的买 办型大资产阶级随时都有妥协投降的可能,以及战胜日本后蒋介石国 民党必定是自己最强大的敌人,而且是因为两年来国民党到处搞摩擦、 捉人、制造皖南事变等所作所为让中共多数领导人经常回忆起十年内 战时的情形。
二、中共抗战策略变动
毛泽东超出常人之处:从阶级革命的长远眼光看问题
一种是毛泽东和张闻天认为的:“我们方针最基本的是持久战, 不是速决战”,不能被当时的形势牵着走,以及亟需要把国共两党区 别清楚,红军必须要在保存自己的基础上争取消灭敌人。 洛川会议实际上并不能根本解决党内认识上的分歧,尤其是随着 蒋介石做出让步,在事实上承认了共产党的地位,八路军主力陆续出 动,大多数干部以及前方将领显然急欲打几场大仗以扬军威。
三、讨论问题
Q1:关于这一争论,你支持哪一种说法?
本小组认为蒋介石是在用“激将法”要求中共出兵。在 中条山战役爆发前,蒋介石就把第四集团军和卫立煌一并调 离了中条山,守军仅有15万人左右,蒋内心其实已作好了 “晋南失守”和守军被日军“歼灭”的最坏打算,且蒋也不 可能不知道当时中共军队的实力,就算中共出兵了也难以改 变中条山失守的命运。
抗日战争陕军中条山大血战
抗日战争陕军xx大血战1937年7月7日,侵华日军发动了“芦沟桥事变”后,以闪电般的速度攻城略地……1938年3月,日军牛岛、川岸师团兵临山西风陵渡。
而此前,杨虎城因“西安事变”被迫出国,临行前,将自己苦心经营多年的西北军交给了结拜兄弟孙蔚如,并一再告诫:一定要牢记“兵谏”之初衷,一切以抗日大局为重……“芦沟桥事变”后,孙蔚如向蒋介石请战,并向国民ZF和陕西民众盟誓:余将以血肉之躯报效国家,舍身家性命以拒日寇,誓与日寇血战到底!但闻黄河水长啸,不求马革裹尸还……蒋介石批准了孙蔚如的请战要求,将孙蔚如为军长的38军(杨虎城的17路军在西安事变后被缩编为38军)扩编为31军团,由孙蔚如任军团长;下辖38军(军长赵寿山)和96军(军长李兴中);17师、177师番号保留,师长分别由耿子介、陈硕儒担任。
1938年7月,一支由三万多名“陕西冷娃”组成的队伍夜渡黄河,开进了黄河北岸的中条山。
位于黄河北岸的中条山是一条东北西南走向的山脉,长约三百余里,它是黄河的一道天然防线。
这支军队在中条山坚持抗战近三年,先后粉碎了日军的十一次大扫荡,使日军始终未能越过黄河,进入西北。
而我军也有2."1万人牺牲在xx下、xx岸边。
11次反扫荡中,以“血战永济”、“六六战役”、“望原会战”最为惨烈悲壮!血战永济:全营将士无一生还1938年8月8日,日军牛岛师团三千余人,从运城方向扑向永济。
据资料显示,中条山西端的永济(旧蒲州)是晋西南名城,紧靠南北走向的黄河,与风陵渡成南北直线,是守护风陵渡的前沿要塞。
孙蔚如率军渡河前,已派独立46旅旅长孔从洲先期过河,占领了永济,在城外修起坚固的防御工事,随后,又调在河西执行河防任务的警备一旅张剑平团进驻永济城,担任守城重任。
黎明,日军十几门大炮同时向永济城外的中国军队东原阵地开火,9架飞机盘旋着投掷炸弹。
从中条山下的西姚温到黄河岸边的永乐庄,中国军队20多里的防线上火光冲天,硝烟弥漫。
中条山一战有多惨烈?仅仅两天全军覆没,军长不愿被俘自杀殉国
中条山一战有多惨烈?仅仅两天全军覆没,军长不愿被俘自杀殉国引言1941年,日军为转嫁国内经济资源危机,扩张殖民地,陆续向西北,华北,华南伸出魔爪。
为了妥善运输山西的矿产资源,日军向中条山的中国军队发起进攻,企图歼灭陕晋一代的中国军队,彻底掌握山西交通线。
5月6日,这场旷日持久的晋南战役在黄河、间的中条山打响。
唐淮源作为第三军军长,镇定指挥,顽强拼搏,孤军奋战至生命的最后一刻,以死明志,壮烈殉国。
从辛亥革命到抗日战争唐淮源出生于光绪12年,出生当天,他嘹亮的啼哭像是在宣告新世界的到来。
他就是抗日名将唐淮源。
只可惜,唐淮源并没能目睹新世界的到来。
唐淮源幼时生活贫苦,一度有人称他未满周岁时就被父亲弃养。
尽管如此,唐淮源依旧努力读书,刻苦学习,考入云南陆军讲武堂。
在校期间,他积极参与社会活动,反复研读李根源关于民主革命思想的论述,并加入同盟会。
1911年,他参加辛亥革命,后又参加讨袁护国运动,得到孙中山的接见,继而投身北伐。
27年军旅生涯,他渐渐从一个小排长成长为国民革命军第三军军长。
1937年抗日战争爆发,唐淮源部奉命北上,参加了山西娘子关保卫战。
与朱德义结金兰唐淮源在云南读书时,与与朱德是同学。
朱德出生于佃农家庭,唐淮源的出身更贫寒。
成长背景相同,又志同道合,唐淮源与朱德很快就成为了朋友。
1911年为辛亥革命做准备,唐淮源与朱德同被选入特别班,加紧训练,友谊更加深重。
虽然后来唐淮源因为早早就加入同盟会,受孙中山三民主义影响颇深,与坚持马克思主义的朱德分道扬镳,但同窗之情,同胞之义一直在二人心中。
国共关系紧张,一次对战中,唐淮源被我党抓捕,朱德请示毛主席后将他放走。
蒋介石多次派他与红军交战,可他一直本着念着同胞情谊从未真正攻打,只是打马虎眼。
围剿红军一直不见成效的唐淮源渐渐被蒋介石放弃,这与他后来的遭遇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
全力阻击1941年5月,日军出兵十万,分4路进攻中条山。
中条山战役打响,唐淮源奉命率第三军主力扼守西线,受到日军的猛烈攻击,霎时间,硝烟弥漫,炮火不断,唐淮源镇定指挥,将士们浴血奋战,中国军队的防线坚守如初。
解密抗战最大惨败:中条山之战中日伤亡20比1
枣宜会战后,华中日军侦察到汤恩伯集团正沿信阳北面遂平至项城一线东进,攻击安徽南部的新四军军部,认为可以趁此机会消灭汤恩伯主力,打通平汉线南段,解除信阳日军所受的威胁,赶紧发动了豫南作战。
1941年1月,日本中国派遣军集结七个步兵师团、一个骑兵旅团和三个战车联队,在园部和一郎指挥下,分三路进攻豫南。
面对日军的强大攻势,蒋介石把汤恩伯、李品仙、李仙洲、何柱国、孙桐萱和王仲廉等人的部队从“剿共”阵地撤回,部署对日应战。
李宗仁决定采用灵活的战术,避实击虚,留少数兵力正面抗击,主力转向两翼,待日军兵力分散时,从日军两侧及背后将他们围歼。
25日清晨,日军丰岛房太郎第三师团和北野宪造第四师团一部组成的左翼兵团,在丰岛统一指挥下,从小林店东西一线分三路向泌阳、高邑和邢店进攻;平林盛人第十七师团和酒井直次第十五师团一部组成的中央兵团,在平林盛人指挥下,从明港沿平汉铁路向北攻击;青木成一第四十师团作为右翼兵团,从正阳向上蔡方向攻击。
日本空军出动几十架战机,对中国守军阵地狂轰滥炸。
中国军队主力已经转移,正面兵力较少。
26日,日军占领泌阳、高邑、邢店和确山一线;27日,日军推进到春水、沙河店和驻马店东西一线。
这时,第三十一集团军总司令汤恩伯,急令张雪中第十三军向象河关机动,李楚瀛第八十五军向上蔡机动,从两翼攻击日军。
第二集团军总司令孙连仲同时派出刘汝明第六十八军尾击向象河关进攻的日军,将曹福林第五十五军从唐河调往泌阳,令冯治安的部队向南阳推进。
29日,日军左、右翼兵团分别在接官厅和上蔡附近,遭到张雪中军和李楚瀛军的猛烈攻击,伤亡较大。
日军中央兵团面对的中国军队主动后撤,日军得以快速推进。
他们在30日兵分两路,主力由西平向舞阳迂回,一部从遂平进攻上蔡,企图协同两翼兵团夹击中国军队。
31日,平林的日军部队攻占舞阳和上蔡,形成包围圈,但中国军队又已转移,致使日军扑空。
李宗仁命令部队开始攻击日军侧背,安徽西部的莫树杰第八十四军克复了正阳,威胁日军的后方交通。
中国著名的抗日战役
中国著名的抗日战役推荐文章抗日时期著名战役热度:抗日十大著名战役热度:抗日期间的著名战役热度:抗日战争时期的著名战役热度:中日二战著名战役热度:抗日期间,我国发生的著名战役有哪些?下面店铺为大家整理了抗日历史经典战役相关的知识,希望对大家有用。
抗日著名战役:长沙会战在二次世界大战中,长沙是举世罕有的受灾最严重城市之一,整个城市被大火连续烧了两天两夜。
在这场大火的背后,正是持续6年的四次长沙会战。
1938年至1944年,腥风血雨的四次“长沙大会战”,是八年全国抗战中中日双方出动兵力最多(日军66万人次,中国军队100余万人次)、规模最大、历时最长的一次大会战。
这场震惊世界的会战前三次以中国军队的大获全胜而告结束,日军受到中国军队的沉重打击,日军共伤亡10.7万人,中国军队共伤亡13万人。
抗日著名战役:中条山战役1941年5月7日至月底,日军华北方面军集中了10万余人的部队,包括从华中中国派遣军和关东军中抽调部队和飞行团,进攻晋南中条山地区中国第1战区的近18万部队,结果日军以1比20 的极小伤亡代价打败了中条山地区的国民党军,蒋介石称此役为“抗战史上最大之耻辱”。
自太原会战后以来,日军一方面重点对八路军抗日根据地大举“扫荡”,一方面也多次攻击中条山国民党军队,但始终没有大的进展。
进入1941年后,日军鉴于百团大战后八路军消耗很大尚未恢复,遂决定先打击中条山的国民党军。
然而,中条山国民党庞大部队竟然不堪一击。
从5月7日日军发起攻击开始,中国军队“一经中间(被日军)突破,各部皆陷于包围零乱之中竟至不可收拾”。
抗日著名战役:衡阳保卫战历时48天的衡阳保卫战终因寡不敌众而以衡阳的陷落宣告结束。
但它却极大地鼓舞了中国军民的抗战士气。
据美国国会图书馆记载:衡阳保卫战,10万以上的日军包围了1.7万名中国军人。
当中国军队在衡阳击败日本的第二波进攻并击毙2.5万日军之后,日本首相东条英机倒台。
经48天血战之后,衡阳于8月8日陷落。
中条山战役:抗战史上最惨烈的战役,10万将士伤亡,6位将军殉国
中条山战役:抗战史上最惨烈的战役,10万将士伤亡,6位将军殉国抗日战争的胜利来之不易,是无数人用鲜血和生命换来的。
期间,中国军队打了很多漂亮的胜仗,但也有不少惨烈的战役。
比如说“中条山战役”,国军方面称此战是抗战史上最大的耻辱。
当时抗日战争进入战略相持阶段,中日双方战线保持相对稳定,日军侵华的重点逐渐转变为保守占领地,加紧对民国政府展开诱降攻势。
正当日军进退维谷之际,德国法西斯侵占了波兰,德意法西斯互相呼应,获得了英法作战的胜利。
日本受到了很大刺激和鼓舞,在1940年秋天调整了对华作战方针,决定要迅速“解决中国”。
日军认真分析了中国战场上的局势,最终决定发起“中原会战”,也就是中条山战役,消灭在华北山西南部的中央军。
中条山位于黄河北岸,山峦起伏,关隘重叠,矿产资源丰富。
它和太行、吕梁、太岳三山互为犄角,战略地位非常重要。
日军全面侵华后,山西各主要关隘相继沦陷,让中条山的战略地位变得更加重要。
对日军来说,占领了中条山既能南侵,又可以北上,除掉两支中国军队,改善华北占领区的治安。
对中方来讲,占领该地后可以以此为根据地,扰乱敌后,牵制日军兵力,又能根据地理优势积极防御,配合整个抗日战场。
因此,中条山被看作是“关系国家安危的要地”。
但这里既不属于阎锡山的第二战区,又不属于晋绥军的防区,归卫立煌的第一战区管辖,驻扎在这里的是中央军。
1941年5月7日,中条山外围4个师团的日军在空军的支持下,从东、西、北三个方向全面进攻国军。
由于国军前期准备不足,又缺乏统一指挥,导致除少数人突围成功外,大部分溃散。
中方4.2万将士牺牲,3.5万人被俘,总伤亡超过10万。
而日军仅战死670余人,2300人负伤。
此战的惨败,给北方抗战造成了非常恶劣的影响。
先前封锁中条山的日军3个师团得以对付敌后根据地,令根据地陷入了最艰苦的时期。
另外,还有6位将领牺牲在中条山战场上。
唐维源上将,云南江川人,年轻时加入过同盟会。
抗日战争时期,他奉命率领第3军北上,在易水、保定等地与日寇作战,后被调到中条山。
中条山六六战役
中条山六六战役作者:杨圣清富平宁来源:《百年潮》2016年第09期中条山六六战役七七卢沟桥事变的第二年春夏间,日军华北方面军调集重兵进攻晋南三角地区,妄图控制中条山,以这里为跳板,进一步攻取洛阳、潼关,掌控中原到大西北的交通大动脉——陇海线,进而窥视大西北和大西南等地。
此时,国民政府军事委员会坚决命令第二战区副司令长官卫立煌的南路军“不准过黄河”,退守中条山地区,建立中条山防线;同时,调集由原杨虎城领导的第17路军改编的孙蔚如第31军团从陕西东渡黄河进入晋南地区,担任中条山西部地区防守任务。
这样,在第31军团、第35军团、第33军团、第64军团和高桂滋的第17军、李家钰的47军,及中条山各县人民游击队的一致努力下,经过昔阳河战役、三攻侯马战役和永济保卫战,共同铸建了中条山防线。
中条山防线是国民党军队在华北地区的最后一道防线,也是国民党在华北保留下来的唯一一个在正面抗击日军的战场。
中条山是一座横亘于山西南部的、由东北向西南走向的条形山。
此山东西长约400华里,南北最宽处有一二百华里,最窄处仅有五六十华里,东粗西细,像一根胡萝卜。
中条山西北部山高林密,谷深壑险,地势险峻;西南部多沟壑土塬,地势较平坦。
山西的平陆县、芮城县和茅津渡、大禹渡和风陵渡均位于中条山南的黄河岸边,与黄河南岸的陕县、灵宝和阌乡县隔河相望,陇海铁路和潼关也都建筑在距黄河不远的黄河边,处在北岸日军的大炮射程之内,日军若占领黄河北岸的平陆、芮城和风陵渡就等于控制了陇海路和潼关,所以日军把占领平陆和芮城作为战略攻击重点。
1938年8月,永济保卫战结束后,参加永济保卫战的孙蔚如的第31军团指挥部便由永济的六官村移到平陆县东延村,部队也逐渐由平原转移到中条山西部的平陆、芮城地区,因而中条山西部的平陆和芮城成为中条山防线的防守重点。
在中条山防线初建的两年多时间内,在第一战区司令长官卫立煌的领导下,在中条山军民的密切合作下,特别是在第四集团军这支被称作“中条山铁柱”的英雄部队的积极努力下,曾十多次粉碎了日军的“扫荡”和进攻,保卫了中条山人民的安全,保卫了中原、大西北和大西南的安全。
中条山战役
思考中条山战役中条山战役,一个令世人铭记不忘的惨败战役,蒋介石称此役为“抗战史上最大之耻辱”。
毛泽东说其为上海战役以来损失最为严重的战役。
这次战役不仅是日方的极大重视,更是我军懈怠敌方的原因。
历史不可改变,唯一能变的是我们对历史的思考。
抗战时期山西“中条山战役”是中日两军一次大规模的会战,惨烈的较量,当时日军调集了十万余人向中条山发起猛烈进攻,防守中条山的是以卫立煌为司令长官的十八万中国军队,对中国军队而言,中条山是国民政府在黄河以北最后一块立足之地,而对日军而言,中条山则是华北占领区的标志。
在华北山西方面,1941年5月7日至月底,日军华北方面军集中了10万余人的部队,包括从华中中国派遣军和关东军中抽调部队和飞行团,进攻晋南中条山地区中国第1战区的近18万部队,结果日军以1比20 的极小伤亡代价打败了中条山地区的国民党军。
这完全是驻扎在此的国民党军队制造反共摩擦、消极抗日自己造成的恶果。
话说当年参战方兵力悬殊,日军40000人,国军180000人,兵力悬殊吧。
在这场战争中死亡悬殊也令人发至,国军42000人阵亡35000人被俘,而日军仅伤亡9900人。
这完全是国民党政府自酿苦果。
1939年1月国民党五届五中全会制定了“防共、反共、限共、溶共”的错误政策,在八路军抗日活动活跃的山西地区频繁制造与八路军的摩擦。
同时,对抗日活动十分消极,疏于防御,在平时针对日军的作战工事、战略物资储备、临战作战计划上都存在严重的不足,在作战精神准备和意志上也十分缺乏。
而这次日军是铁了心要跟我们干仗,连日军都认为:“作为蒋系中央军扰乱治安基地的中条山脉据点,……实际上有名无实。
拿它与共党系统相比,它的活动是极其差劲的。
”正因如此,中条山国民党军队甚至在日军将要进攻之前召开的作战研讨会上,还在讨论怎么反共,因而造成了一边倒的败局。
当然也有很多国军抗争到底,虽死尤荣。
相反,在这次战役中,中共领导的八路军却不计前嫌,一切为了团结抗日大局计,应国民党军之请,担任配合作战及后期掩护撤退的任务。
《建军大业》观后感350字
《建军大业》观后感350字《建军大业》观后感近期看了电影《建军大业》,感触颇深。
这部电影以中国人民解放军从创立到抗战胜利的历程为主线,展现了这一历程中众多志愿军和爱国军人们不屈不挠和奋斗精神。
这部电影的结构条理清晰,每一场战争,每一阶段的人物都有自己的角色和任务,这样的架构让我们更加清晰地了解了解其中关键的历史事件和人物。
电影中的画面非常精美,特别在战争场面,每个角色的表情和肢体语言都很到位,让观众深入地感受到当时战争的残酷现实。
我印象深刻的一幕是在中条山战役的场景,当时日军攻占了最后一座防线,这时候女兵范梦园冲出城墙,负伤坚守,让中华儿女感到无比慷慨激昂。
在电影中,台词的选取也很好地呈现了当时战争的时代精神,许楚涵饰演的叶剑英将军的“我们坚定地认为:只有我们解放了中国,中国才能伟大起来!”这句话让人更加深刻地感受到军人们如此坚定和有为的奋斗精神。
电影中的音乐也是具有感染力的,尤其在胶辽战役中,音乐尤为激昂。
紧张的音乐和装备,让我们感觉好像自己也在战场上奋战。
这部电影并不只是让我们了解历史,更让我们了解了中国革命,一步步铸就中国的伟大,更让人感动的是他们的奉献精神和忠于自己的国家。
观影后,我深深地感受到了这些革命英雄们的远大理想、崇高品德、无私奉献、坚定信仰,是为了中华民族的伟大事业坚定地走到最后,这将会吸引更多的人爱国爱党。
总之,这部电影让我们真正拥有了对我国近代历史的深入理解,能够更加直观地体会到组建解放军的艰难险阻以及建功立业的不易。
在我们复杂的社会背景中,我们需要为之奋斗、为之献身,这只有在沉淀自己的内心和驱动自己向前行动中才能做到。
不管是对于中国还是个人来说,时刻保持一种爱国热情、勇气和牺牲精神是非常必要的,这将会给我们在未来的人生成为信仰和精神支撑。
让我们更加努力地在生活和工作中投入,为建设强大的祖国和幸福美好的新时代而奋斗!。
关于抗日战争的小故事
关于抗日战争的小故事抗日战争是近代以来中华民族团结一致、共御外侮的民族解放战争。
在抗日战争期间发生过不少故事,你知道哪些呢?下面就是店铺给大家整理的关于抗日战争的小故事,希望大家喜欢。
关于抗日战争的小故事篇1:赵登禹宁做战死鬼不做亡国奴有时,历史会是巧合;有时,历史会是一种必然。
巧合的是,同样是率部奋勇抗日以身殉国的着名将领,赵登禹和佟麟阁的牺牲日是同一天——1937年7月28日;而必然的是,他们坚定的信念从未动摇过,那就是“宁做战死鬼,不做亡国奴”。
沿着历史的足迹,再次走近卢沟桥。
宛平古城墙上的弹孔经历岁月的洗礼已斑驳不堪,但依然能清晰地感受到当年的战火硝烟;桥上的两排石狮子静静伫立,仿佛在回忆那段抗日英烈前赴后继、浴血疆场的铁血故事。
在宛平城东面不远处的西道口,有一座墓地,抗日名将赵登禹便长眠于此,和不远处卢沟桥南路的热闹不同,这里显得很安静。
“抗日烈士赵登禹将军之墓”,只有简单的11个字,却概括了他英勇壮烈的一生。
赵登禹自幼因家中贫寒,只读过两年私塾,就拜师习武刻苦练功,武艺超群。
1914年,年仅16岁的他投身冯玉祥部。
九一八事变后,东北落入日寇魔掌。
国家灾难、民族耻辱,震撼着广大爱国官兵。
当时,国民革命军第29军的武器装备非常简陋,枪械严重不足,于是他们自制了一批大刀发给战士们。
时任第29军第37师第109旅旅长的赵登禹还身先士卒给大家做示范,演练大刀劈杀要领。
1933年3月,长城抗战爆发。
3月初,日军铃木师团抵达喜峰口。
喜峰口是长城防线上一个重要关口,对确保平津、华北的安全至关重要。
经第29军军部研究决定,任命赵登禹为喜峰口前敌总指挥。
喜峰口易守难攻、险要天成。
赵登禹率部与铃木师团展开了惨烈的争夺战,喜峰口几度易手。
为了削弱日军的武器优势,3月11日晚,腿伤未愈的赵登禹组织三个团的敢死队分路夜袭喜峰口日军营地,临出发前他的一番战前动员慷慨激昂:“抗日救国,是我军人天职。
只有英勇杀敌、不怕牺牲,才能挽救祖国危亡……”此次夜袭砍杀日军千余人,炸毁大炮18门,中国军队取得了自九一八事变以来的首次大胜,史称“喜峰口大捷”。
中条山战役(下)(新抗战系列之七十二) [原创 2014-5-18 203130]
中条山战役(下)(新抗战系列之七十二)[原创2014-5-18203130]老萨的历史真相档案之一百五十--血染中条,中条山战役(下)(新抗战系列之七十二)[原创2014-5-18 20:31:30]0 &&image.height>0){if(image.width>=700){this.width=700;this. height=image.height*700/image.width;}}">本文章为萨沙原创,如果转载请务必注明上文说到日军集中12万多主力,分三个方向猛攻中条山。
中条山的15万多国军(实则为13万多)守军无论战斗力,防御能力,后勤补给,甚至情报的掌握都远不及日寇,所以几乎在第一天就遭遇了惨重的损失。
下面听老萨来说一说。
5月7日,日军以6个师团又4个旅团重兵,大举进攻中条山。
因为之前日军已经11次扫荡中条山,等于经过了11次实战演习,对该山的一草一木都非常熟悉,所以进攻起来毫不犹豫,直奔主题。
日军为了这次的总共,花费了长达半年的准备时间,除了调兵遣将,囤积补给物资,增加空军力量,丰富情报工作等等以外,还有多次军事行动辅助。
日军为了此次会战,在这之前已经做了两次大规模的进攻,扫清中条山外围的障碍。
当时中条山的西北面的陵川,驻扎着国军27军。
27军是由淞沪会战中伤亡惨重的中央军第37、湘军第39军合编而成。
该军战斗力较强,参加过徐州会战,冬季攻势等,军长为大名鼎鼎的范汉杰。
该军长期在山西东部转战,由于实力不弱,多次给日军痛击,成为日军心腹之患。
日军认为如果不顾27军,而直接攻击中条山,必然会在侧翼遭受27军猛攻。
所以,日军于1941年3月6日,出动第36师团主力和第35师团一部从壶关、高平、晋城等地会攻陵川。
在日军2个师团重兵进攻下,27军不是对手,被迫后撤,日军控制了一些重要据点。
中条山打响以后,27军果然奉命由陵川西进,从侧翼攻击日军控制的晋城、阳城,以策应第14集团军突围。
毛泽东与蒋介石关于中条山战役出兵之争(二)[权威资料]
毛泽东与蒋介石关于中条山战役出兵之争(二)由上述情况可以很清楚地了解到,由于中条山根据地对防守河南洛阳以及陕西西安具有重要战略价值,因此,蒋介石国民党无论如何不愿轻易放弃。
中条山以北、以东,又都靠近中共的武装根据地,在日军大举进攻,眼看中条山不保的情况下,蒋病急乱投医地想到了请中共帮忙,却又不肯放下身段,一定要拿人格、军誉、良心,甚至是抗日不抗日相要挟,结果就弄成了左右不讨好的局面。
简单地说蒋介石要求中共出兵是想要“一石二鸟”,或借机“消耗其实力”,或借机“从政治上打击中共”,恐怕都有过度解释之嫌。
中共回应的经过与未能实际上配合的原因邓文对毛泽东和中共中央为何拒绝配合国民党的中条山战役,没有具体的解释与说明,只摘录了毛泽东5月9日和14日两则电报的内容:一是强调我们决不要被国民党的激将法所动;一是强调我们要配合也不要在晋南,而应当放到晋东南和冀南去。
其结论是毛泽东用这种办法使“蒋之激将法失效了”。
这一解读,也不准确。
如前所述,中共在军事上与国民党冲突摩擦的问题,由来已久,与《苏日中立条约》的签订及中共对苏日条约的态度,并无多少关系。
实际上,如果我们注意到1937年8月洛川会议的争论,我们理当注意到,因为相信“枪杆子里面出政权”、“枪杆子里面出一切东西”,因此,毛泽东对军事问题最关心。
而他处理军事问题的根本原则,又恰恰是邓文提出的那个“全部问题的实质和核心”,即“对谁有利,对谁不利”的原则。
换言之,这和是不是配合国民党作战也并没有必然的因果关系。
像毛泽东当年不主张太快出动军队上前线,反对打阵地战、运动战、正面战,甚至不主张集中作战等,表面上他强调的是“防人之心不可无”,对国民党要提高阶级警惕性,实际上,却是因为他注意到当时党领导下的三四万部队是中共革命最后的本钱。
在他看来,如果贸然将这几万部队送到抗日的战场上,轻易地在与优势的日本军队的作战中损失掉,无论如何都是不利于“革命的基本利益”的。
事实后来也证明,毛泽东在洛川会议上的判断是正确的。
惨烈的中条山战役
世界大战全面爆发后,德国法西斯横 扫欧洲,轴心势力一时甚嚣尘上,日本决 定利用国际局势的变化,向中国施加军事 压力以迫使重庆国民政府投降,遂于 1941年5月向中条山地区发动进攻,中条山战役遂爆发。
此战国民党军不畏强敌,敢 于向装备精良的倭寇冲锋,体现了中国军 人的勇敢精神和爱国情怀。
但由于准备不 足,缺乏统一指挥,加上战斗力水平低下,国民党军付出了 7.7万人的惨重伤亡, 仅毙伤日军不足万人,在中国抗日战争史 上留下了让人极为痛心的惨烈一幕。
中条山战役背景抗日战争进人相持阶段后,在日本政 府的政治诱降下,重庆国民政府不断制造 反共摩擦,国共两党关系渐趋紧张。
“院 南事变”后日本内阁做出误判,错以为国 共合作业已破裂,决定“迅速解决对华问 题”。
这一时期,据守中条山的第一战区 卫立煌部进退有度,指挥得当,牢牢地牵 制着日军3个师团,日军认为应首先消灭卫 立煌部,以此取得军事行动上的自由权。
于是,在1941年初,调集重兵对中国东南 沿海进行封锁。
在长江以南接连发动了上 高战役和长沙会战,企图牵制国民党军主 力,使之无法西援中条山之部队。
准备停 当后,日军兵锋直指中条山。
中条山位于山西南部、黄河北岸,呈 东北西南走向,横广170公里,纵深50^ 里,与太行、吕梁、太岳三山互为犄角,◊张瑞安惨烈的中条山战役战略位置十分重要。
全面抗战爆发后,随 着山西各主要关隘的相继失守,中条山显 得愈发重要。
对中方来说,占之,即可以 此为根据地,瞰制豫北、晋南,屏障洛 阳、憧关。
进可扰乱敌后,牵制日军兵 力;退可凭险据守,积极防御,配合整个 抗日战场。
就日方而言,得之,即占据了 南进北侵的重要“桥头堡”,既可渡河南 下,问津陇海,侵夺中原;又可北上与其 在山西的主要占领地相连接,解除心腹之 患,改善华北占领区的治安状况。
所以,中条山的得失对中日双方均至关重要。
日军对中条山摆出一副势在必得的架势,从 1938年开始,曾13次进攻中条山,但在卫 立煌的稳固防守下,均被化解。
百团大战后中条山战役
百团大战后中条山战役中条山战役(日方:中原会战)是抗日战争进入相持阶段,百团大战后的正面战场国民党军队在山西范围内的一场大规模对日作战。
下面由店铺给大家整理了百团大战后中条山战役相关知识,希望可以帮到大家!中条山战役战役背景抗日战争进入战略相持阶段后,战争双方的战线保持了相对的稳定,日本侵华政策的重点逐渐向保守占领地转变。
为了摆脱困境,日本修正了原来“不以国民政府为对手”的立场,提出“如果国民政府抛弃以前的一贯政策,更换人事组织,取得新生的结果,参加新秩序的建设,我们并不予以拒绝”之新方略,加紧对国民政府展开诱降活动。
1939年9月1日,德国突袭侵占波兰。
接着,德意法西斯互为呼应,又取得了对英法作战的胜利。
在法西斯“伙伴”暂时胜利的刺激和鼓舞下,1940年底,日本政府调整了中国作战指导方针,作出“必须迅速解决中国事变”的决定,要求“在1941年秋季以前,改变预定计划,不放松对华压迫,准备在夏秋之际,进行最后的积极作战,力图解决中国事变”。
在此期间,竭尽一切手段,尤其利用国际局势变化,谋求‘中国事变’得到定局。
”日本军方具体分析了中国战场的态势,认为“山西省由于西面有以延安为根据地的共产军,南面黄河两岸有中央军第一战区的军队活动,治安情况极为恶劣。
河南、山东两省的治安也不稳定”。
“主要占领区域的治安现状,其安定程度的顺序为蒙疆、三角地带、武汉地区,以华北为最差。
”而在整个日军占领区内,华北之“晋南是有蒋直系国军的唯一地区”。
1940年12月26日,日本东条陆相和杉山总长在迅速解决对华问题上取得一致意见,提出“不要单纯考虑南方,要确立以中国和北方问题为主的方针”。
1941年1月30日,侵华日军提出“1941年度的作战,根据当前任务,大致确保现在的占领地区,尤其在夏秋季节须发挥综合战力,对中施加重大压力。
特别期待于在华北消灭山西南部中央军的一战(亦即中条山战役)。
”[1]中条山战役地理位置中条山位于山西南部、黄河北岸,呈东北西南走向,东北高西南低,横广170公里,纵深50公里,最高峰为海拔2321米的垣曲历山舜王坪,山脉平均海拔1249米。
血耻——血的记忆
血耻——血的记忆陈晓楠:据日本《中国事变陆军作战史》记载,在中条山战役当中,中国军队战死被俘共近8万余人,遗弃尸体约四万两千具,仅战死及被俘的中国将军就有十余名,而被日军伤害的百姓更是不计其数。
这可以说是创了抗战史当中,历次战役的记录,但是有关中国军队在“中条山会战”当中的损失,国民政府呢,始终没有一个完整准确的统计。
那么据后来的调查,中国军民在“中条山战役”当中,到底付出了怎样惨重的代价呢?解说:杨圣清先生幼年时曾亲睹这场战役,后来成为研究“中条山战役”的专家,他认为“中条山战役”,中国军队的损失十分巨大,仅在中条山东线战场,就死九千九百多人,伤八千多人,失踪一万七千多人。
而在日军围攻的重点西线战场,中国第5集团军共三个军,最后突围出来的却不足两个团,可见损失之大,加上防守黄河渡口的80军等其他部队,中条山东西两线的中国军队损失不会少于八万人,所以杨圣清认为,日军在战史中统计的数字基本准确。
杨圣清:二十万的军队集中在这个地区,按正确说法应该运动战和正规战结合起来。
解说:而中条山老百姓的伤亡和财产损失更是难以计算和估量,仅据夏县粗略统计,抗战期间全县百姓被日军以刀砍、灌辣椒水、军犬咬、奸淫、大火烧等残忍伤约三万余人,致残约四万五千人,致死三千多人,日军还抢掠,屠杀牲口一万余头,烧毁房屋一万八千多间,抢走麦子约合八万多吨。
杨圣清:日本人一下占了我们,占了四年很多人饿死在这,也有人逃到更远的地方,我们村就有一家,就夫妇两个带一个儿子,还有他一个妹妹,四口人,一颗炮弹正好落在他们的车厢里面,这夫妇两个全部死了,夫妇两个都死了,都被打死了,炸飞了。
解说:在“中条山战役”中一些官兵不畏强敌”与日军血战,于绝境中宁死不屈,最后悲壮殉国上演了感天动地的一幕,其中仅在“中条山会战”中牺牲的中国将军就达八位。
他们是,第3军军长唐淮源,第98军军长武士敏,第3军第12师师长寸性奇,第80军新编第27师师长王俊等。
如今,六十八年过去了,中条山已山清水绿,旧貌换新颜,当年战争的遗迹虽在,但硝烟早已远去,中条山区又一次成为晋南的粮仓,人们在和平的阳光下,过着幸福平静的生活。
蒋百里抗日持久思想研究论文
蒋百里抗日持久思想研究论文蒋百里是我国著名的抗日战争时期的将军和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重要领导人之一。
他在长期抗战的过程中,提出并坚持抗日持久战思想,为抗击日本侵略军、保卫祖国作出了卓越的贡献。
本篇论文将针对蒋百里持久战思想进行深入探究,以期更好地理解中国近代历史。
一、持久战思想的形成和演变1937年7月7日,日本侵略军发动全面性进攻,中国爆发了全面的抗战。
在战争初期,以蒋介石为首的国民政府曾尝试过对日本采取一种决战的战略,希望在短时间内解决战争。
但是,由于战时国情复杂,加上日本军队一次次地横扫中国战场,试图彻底摧毁中国军队,国民政府的这种战略最终以失败告终。
蒋百里认为,在强大的日本军队面前,中国军队无法采取决战的战略,只能以持久战为主。
他认为,持久战的重点在于坚持战斗,等待敌人的疲劳和前线的拉长,让敌人的士气逐渐低落。
在这个过程中,中国军队应该树立起强大的意志力,保持战斗的时机和节奏,不断地逼迫敌人,使其在全面战争中消耗自己的力量。
蒋百里的这种持久战思想,其实是对于毛泽东“以少胜多、以弱战强”的思想的一种拓展和发展,但是与毛泽东在人民战争中所主张的军民团结,群众路线有所不同。
蒋百里主张,军队应该有专业、有纪律、有战斗力,才能执行战斗任务。
同时,他认为,持久战不是孤立的行动,必须在政治、经济、文化等多方面建立起完整的战争机制。
二、持久战思想的实施与成效蒋百里的持久战思想在抗战初期并未得到重视。
然而,1940年,华北地区的日军对我军发起了更为激烈的进攻,造成了我军的很大压力。
这时候,蒋百里提出,要将军队分散作战,在敌军进攻重点地区进行反扑,分散日军的力量。
这种战术的实施,对于红军的游击战术有一定的借鉴作用,也是真正将持久战的战略引入中国。
当然,蒋百里的持久战思想并非全盘推行。
在1941年的中条山战役中,我军采取的是集中优势兵力的战术,以防止日军打破中华山脉的要冲线,进攻中国深处的重要城市。
在这次战役中,我军击溃了日军,战胜了敌人。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如对您有帮助,可购买打赏,谢谢
中条山战役背景日军试图占据中条山巩固华北
导语:中条山位于山西南部、黄河北岸,呈东北西南走向,东北高西南低,横广170公里,纵深50公里,最高峰为海拔2321米的垣曲历山舜王坪,山脉平均
中条山位于山西南部、黄河北岸,呈东北西南走向,东北高西南低,横广170公里,纵深50公里,最高峰为海拔2321米的垣曲历山舜王坪,山脉平均海拔1249米。
中条山,西起晋南永济与陕西相望,东迄豫北济源、孟县同太行山相连,北靠素有山西粮仓美誉的运城盆地,南濒一泻千里的滚滚黄河。
境内沟壑纵横,山峦起伏,关隘重叠,矿藏丰富。
中条山,与太行、吕梁、太岳三山互为犄角,战略地位十分重要。
抗日战争全面爆发后,随着山西各主要关隘的相继失守,中条山的战略地位愈加重要。
对我方来说,占之,即可以此为根据地,瞰制豫北、晋南,屏蔽洛阳、潼关。
进能扰乱敌后,牵制日军兵力;退可凭险据守,积极防御,配合整个抗日战场。
就日方而言,得之,即占据了南进北侵的重要“桥头堡”,既可渡河南下,问津陇海,侵夺中原;又可北上与其在山西的主要占领地相连接,解除心腹之患,改善华北占领区的治安状况。
所以,中条山地区被视为抗日战争时期“关系国家安危之要地”。
中条山横亘黄河北岸,东连太行山,西接吕梁山,北可以作为进击华北的基地,南可以屏蔽河南洛阳等重镇,西可以威胁敌之西进,是晋南豫北的战略要地。
太原会战后,国民党军队分散在晋南山地进行游击作战,建立了以中条山为依托的游击根据地,八路军所属第2战区与之相邻。
自太原会战后以来,日军一方面重点对八路军抗日根据地大举“扫荡”,一方面也多次攻击中条山国民党军队,但始终没有大的进展。
生活常识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