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2019学年高中历史(岳麓版)一轮复习知识点分类练习卷:秦汉时期的政治和经济 Word版含解析
秦汉时期的知识点总结
秦汉时期的知识点总结一、秦朝(公元前221年-公元前206年)1. 秦朝建立:秦始皇统一六国后,公元前221年,称帝建立秦朝,国号“中国”。
2. 秦朝政治改革:秦朝推行中央集权制度,实行郡县制,设立县官,实行三公九卿制度,推行行政区划和标准法等,加强了集权。
3. 秦朝的法律制度:秦始皇统一法律制度,颁布《焚书坑儒令》,勒石文字,统一文字、度量衡。
4. 统一货币:统一度量衡,颁布版权,推行货币、衡量的标准。
5. 建设规模宏大的工程:修筑万里长城、以及连接河流的运河,修筑颇有规模的陵墓和宫殿。
6. 兵马俑:秦兵马俑保存至今是古代军事的重要见证,呈现了秦代的军事制度和战争装备。
7. 统一文字:秦朝推行统一文字,建立统一的文字标准,统一文字标准。
二、汉朝(公元前206年-公元220年)1. 刘邦称帝:公元前202年刘邦称帝,建立汉朝。
2. 三大政策:公元前185年,刘邦颁布了三项政策,实现了土地政策、铸钱政策和科举制度。
3. 汉武帝时期:汉武帝时期大兴土木,修建水利工程,加强中央集权,推行中央贵族政治。
4. 文景之治:汉文帝、汉景帝时期,深入实施黄老之术,罢免文帝的元勋,废除汉武帝修的法三章,重用贾谊等,实行降税政策,推行侯国及诸侯消弭之法。
5. 西汉漂:公元前7年,汉景帝时,西汉漂通,开启了中国和西方文明交流的大门。
历元年的金石铭文出现了阿拉米亚文、希腊文则的驰名.6. 西汉朝的灭亡:公元8年,王莽推翻刘姓在公元14年建立了王朝。
公元20年,王莽灭了西汉朝。
7. 东汉朝:刘秀在公元25年建立母朝的东汉朝,推行皇汉政策。
东汉香海国的强卫仓成为东汉朝的内部必然阶段。
在秦汉时期,中国发生了许多重要的事件和改革,这些事件和改革对中国的政治、经济、社会和文化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了解秦汉时期的知识点,有助于我们更深入地了解中国古代历史和文化,为我们认识和理解中国历史文化打下了重要的基础。
2018-2019学年高中历史(岳麓版)一轮复习知识点分类练习卷:魏晋至隋唐时期的经济和思想文化
魏晋至隋唐时期的经济和思想文化一、选择题(每小题4分,共48分)1.(2019·广东汕头期末)魏晋南北朝时,一些佛寺“侵夺细民,广占田宅”,招揽农民,建立起规模很大的庄园,产品主要供内部享用,政府按惯例对其免征徭役、兵役和赋税。
这些庄园内的农民被称为“佛图户”。
后来,北周武帝开展了大规模的灭佛禁佛运动,北周实力大大增强。
这说明() A.佛教冲击了儒家思想的正统地位B.佛教庄园不利于商品经济的发展C.佛寺庄园的存在影响国家财政收入D.佛教势力的膨胀威胁到中央集权解析据题干材料信息说明佛寺庄园的存在影响国家财政收入,故选C项;材料信息没有提到对儒家思想的正统地位的冲击,故A项错误,材料信息也不能说明佛教庄园不利于商品经济的发展,故B项错误;材料信息没有提到佛教势力的膨胀威胁到中央集权,故D项错误。
答案 C2.(2019·江西九江“十校”联考)东汉末年,由于中央集权的衰落,少数民族开始进入中原,农牧经济格局逐渐受到冲击。
西晋灭亡后,游牧民族大批进入中原,畜牧带大幅度向南推移。
由此推断魏晋时期()A.北方形成农牧并重局面B.南北经济的互补性增强C.少数民族完成汉化过程D.北方生态环境相对恢复解析少数民族以游牧经济为主,大举南迁,农业经济会造成土地过度开垦,生态环境遭到破坏,但发展畜牧业,可退耕还牧,恢复生态环境,故选D项。
答案 D3.(2019·湖南师大附中月考)北魏时期政府多次下诏,规定:“百工技巧,驺卒子息,当习其父兄所业,不听私立学校。
违者师身死,主人门诛。
”这主要反映出()A.政府注重保护传统的手工业技艺B.世袭制有利于手工业技术传承C.北魏政府严格限制私立学校发展D.官府对工匠人身控制非常严格解析材料“当习其父兄所业,不听私立学校。
违者师身死,主人门诛”主要反映了政府注重对工匠的管控,说明官府对工匠人身控制非常严格,故选D项。
答案 D4.(2019·广东珠海模拟)从唐朝起,钱就不再以重量为名称,而改称宝。
2018-2019年历史岳麓版必修1学案:第一单元 中国古代的中央集权制度 学习总结 Word版含解析
单元学习总结1.中国古代中央机构的演变(1)秦朝:建立三公九卿制,这种制度是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的重要组成部分。
(2)汉朝:汉承秦制;汉武帝时创立中外朝制度,削弱相权,加强皇权。
(3)隋唐:确立并完善三省六部制。
三分相权,加强皇权,对后世产生了深远影响。
(4)北宋:设立参知政事、枢密使和三司使,以分割丞相的权力,加强皇权。
(5)元朝:在中央设中书省、枢密院。
以中书省为最高的行政机构,行使丞相职权,以枢密院为最高军事机构,同时设宣政院,统领宗教事务。
(6)明朝:明太祖废除丞相制度,设置殿阁大学士;明成祖时内阁正式形成,这是为皇帝提供顾问的内侍机构。
(7)清朝:清初设内阁,置六部,议政王大臣会议凌驾于二者之上,皇权受到很大限制;康熙帝设南书房,扩大皇权;雍正帝时设立军机处,君主专制发展到顶峰。
2.中国古代三大地方行政制度中国古代加强君主专制的主要方式和举措(1)调整中央机构。
秦始皇时期是三公九卿制;隋唐时期是三省六部制;明朝废丞相,六部分理全国政务,设立内阁;清朝时设立南书房,后增设军机处。
中央机构的设立和其职权完全服从于专制君权的需要。
(2)加强对地方的控制。
秦汉时期的郡县制、西汉王国问题的解决、北宋削弱地方实力、元朝实行行省制、明朝废行中书省设立三司、清朝设军机处直接控制地方的官吏。
(3)注重对官吏的监察。
秦朝设置御史大夫兼理国家监察事务;汉代设置刺史,代表中央监察诸侯和地方高官;北宋设置通判监督知州;明朝设置按察使司分管地方监察。
(4)注重官吏的选拔。
秦汉时期官吏由皇帝任免;魏晋南北朝时期由士族世袭;隋唐时期实行科举制;明清时期实行八股取士。
(5)加强思想控制。
秦始皇的焚书坑儒、汉武帝的独尊儒术、明清的八股取士、清朝的文字狱;从控制对象的范围看,是由镇压反对的儒生,到控制官吏选拔,再到利用儒家思想控制和奴役人民。
典型例题(2017·课标全国Ⅰ·25)下表上表为西汉朝廷直接管辖的郡级政区变化表。
2018-2019历史新学案同步必修一岳麓全国通用版第一单元中国古代的中央集权制度第2课
探究点1 皇帝制度的特征及本质 史料 公元前221年秦王嬴政统一六国后,下的第一道重要诏令是“议帝 号”。群臣商议后向秦王建议说: “ 古有天皇,有地皇,有泰皇,泰皇 最贵。” 因此,臣等愿“昧死上尊号 ”,请王为“泰皇 ”。秦王不以为 然,他提出“去‘ 泰’著‘ 皇’,采上古‘帝 ’位号,号曰‘皇帝’” 。 并说:“ 朕为始皇帝。后世以计数,二世三世至于万世,传之无穷。 ” 他还采纳了群臣关于皇帝“命为制,令为诏,天子自称曰: “‘朕’” 的建议。
下其议于群臣,群臣皆以为便。廷尉李斯议曰:“周文、武所封子弟同
姓甚众,然后属疏远,相攻击如仇雠,诸侯更相诛伐,周天子弗能禁止。
今海内赖陛下神灵一统,皆为郡县,诸子功臣以公赋税重赏赐之,甚足
易制。天下无异意,则安宁之术也。置诸侯不便。”始皇曰:“天下共
苦战斗不休,以有侯王。赖宗庙,天下初定,又复立国,是树兵也,而
1 2 3 4 5
解析
答案
3.顾炎武论及某一制度时,认为其最大的弊端是“尽天下之权,而收之在 上”。该制度是 A.分封制 C.郡县制 √ B.宗法制 D.世官制
解析
根据“尽天下之权,而收之在上”可知,题目强调中央对地方控制
过于死,分封制地方有很大的自主权力,故A项错误;
宗法制强调按血缘关系来分配权力,与对地方控制无关,故B项错误;
以皇权为中心的专制 郡县制在国家 实行俸禄制度,
秦 主义中央集权体制。 大一统的条件 官位概不世袭, 封建的官僚
朝 “三公九卿”分工严 下实行,按地 主要官吏由皇 政治
密,各司其职
域划分
帝任免调遣
巩固练习
随堂反馈
1.某学者在评价某一制度时说:“伴随着这一制度产生的新名号成为秦以
【推荐精选】2018-2019学年高考历史一轮复习 知识点分类练习卷 中华文明的形成——秦汉 岳麓版
中华文明的形成——秦汉一、选择题(每小题4分,共48分)1.(2017·湖北黄冈质检)秦代“以法为教,以吏为师”,官员选任方面完全是熟悉文史法律的“文吏”。
汉初,训练有素的文吏仍然占据着政治机构的主导地位。
武、宣之时,文吏依然掌握着国家政权的主要命脉,而儒生已经从文化方面向整个社会开始渗透,文吏和儒生形成了对峙局面。
对此合理的解释是( )A.汉承秦制,有所损益B.罢黜百家,独尊儒术C.贵族政治到文人政治D.黄老之术到霸王道杂之解析据题干“汉初,训练有素的文吏仍然占据着政治机构的主导地位”可知,表明汉承秦制,“武、宣之时,文吏依然掌握着国家政权的主要命脉,而儒生已经从文化方面向整个社会开始渗透,文吏和儒生形成了对峙局面”表明情况已经有所变化,故选A项正确。
答案 A2.(2017·河北石家庄质检)秦代以后,大臣给皇帝的上书大都在歌颂君主圣明的同时,千方百计地贬损自己,上书一般都以“臣等昧死”“臣诚愚鄙”等开头。
这说明( ) A.孔孟礼的观念全面传承B.“三纲五常”成为社会的普遍信条C.尊君卑臣成为官场常态D.儒学强调人的社会责任和道德修养解析据材料“歌颂君主圣明的同时,千方百计地贬损自己”、“臣等昧死”、“臣诚愚鄙”得出尊君卑臣成为官场常态,故选C项;孔孟礼的观念全面传承,错在“全面”,故A项错误;“三纲五常”成为社会的普遍信条,错在“普遍”,故B项错误;材料只涉及到君臣关系,没有强调人的社会责任和道德修养,故D项错误。
答案 C3.(2018·宁夏调研)《汉书·翟方进传》载:“方进知能有余,兼通方法吏事,以儒雅缘饬法律,号为通明相,天子甚器重之,奏事亡不当意。
……绥和二年春,荧惑守心,方进不知所出。
上曰‘朕诚怪君,何持容容之计,将何以辅朕道群下?而欲久蒙显尊之位,岂不难哉。
’方进即日自杀。
”材料表明( )A.丞相位高权重,对皇权构成了威胁B.丞相位高权重,但命运掌握在皇帝手中C.以才能的大小作为丞相任职的标准D.废除了丞相,解决了相权对皇权的威胁解析据材料中省略号前半段内容可知,方进在前一任皇帝在位时倍受信任和赏识,省略号后半段内容可知新皇帝对方进不信任,因而方进自杀。
2019年高考历史岳麓版一轮复习同步测试题 第4讲 专制集权的不断加强
必修一第一单元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第4讲专制集权的不断加强一、选择题1.下表为西汉朝廷直接管辖的郡级政区变化表。
据此可知()B.中央行政体制进行了调整C.朝廷解决边患的条件更加成熟D.王国控制的区域日益扩大2.关于宋太祖驾崩前夜宋太宗(时为晋王)的活动,北宋时期有不同记载。
《续湘山野录》记载,宋太宗当晚曾与其兄宋太祖在宫中饮酒,并宿于宫中;《涑水记闻》则称,那晚宋太宗并未进宫。
这反映出()A.历史事实都是通过历史叙述呈现B.同一历史事实会有不同历史记载C.历史叙述不能客观准确再现历史事实D.综合多种历史叙述即可确认历史事实3.明初朱元璋严禁宦官读书识字,但中后期宦官读书识字逐渐制度化,士大夫甚至有针对性地编纂适合宦官学习的读本。
由此可以推知,明代中后期()A.中枢决策过程发生异变B.皇帝权力日趋衰落C.内阁议政功能已经丧失D.宦官掌握决策权力4.两汉时期,皇帝的舅舅、外祖父按例封侯;若皇帝幼小,执政大臣也主要从他们之中选择。
这被当时人们视为“安宗庙,重社稷”的“汉家之制”。
汉代出现外戚干政的背景是()A.皇帝依靠外戚抑制相权 B.“家天下”观念根深蒂固C.母族亲属关系受到重视 D.刘氏同姓诸侯王势力强大5.明初废行省,地方分设三司,分别掌管一地民政与财政、司法、军事,直属六部。
明中叶以后,皇帝临时派遣的巡抚逐渐演变为三司之上的地方最高行政长官。
这一变化有助于()A.扩大地方行政权力B.提高地方行政效率C.削弱六部的权限D.缓解中央与地方的对立6.公元前113年,汉武帝下令禁止郡国和民间私铸钱币,指定专门官吏负责铸造五铢钱,作为法定货币。
这一举措()A.有利于加强中央集权B.首次实现了国家统一C.加重了百姓赋税负担D.空前强化了君主专制7.汉初,丞相位高权重,辅佐天子处理政务,出现了多位如萧何这样的名相。
但据《汉书》记载,武帝时多位丞相虽由列侯继任,但大都谨小慎微,难有建树。
出现这一变化的原因主要是()A.社会稳定大一统局面形成B.罢黜百家削弱了丞相权力C.制度改革使丞相职能转变D.汉武帝个人能力特别突出8.如下图中描述了秦汉时期贵族化趋向的演变。
2018-2019历史岳麓版必修1知能演练:1.2 大一统与秦朝中央集权制度的确立
1.据《史记》等史籍记载,秦始皇实现统一之后五次出巡,其中四次到了海滨。
海滨之巡时间最长的一次是公元前219年的“南登琅邪,大乐之,留三月”。
这也是秦始皇在咸阳以外地方居留最久的记录。
其间秦始皇与随行权臣“议功德于海上”,发布阐述国体与政体的文告。
这些表明当时()A.秦始皇对海洋有所关注B.秦朝政治中心准备东移C.秦朝准备进行海洋开发D.东海已经成为秦朝领海解析:选A。
本题以海洋热点为背景考查秦朝大一统。
题干主要描述了秦始皇五次出巡中就有四次到了海滨,特别是公元前219年于琅邪留住三月,发布阐述国体与政体的文告,说明秦始皇对海洋有所关注,A项正确;B项“准备东移”说法与史实不符;秦始皇只是与随行权臣“议功德于海上”,发布阐述国体与政体的文告,并没有体现对海洋进行开发,排除C 项;琅邪在今山东省东南海滨,并不是在海上,故D项中“领海”一说在材料中并未体现。
2.1964年西安市三桥镇出土的“高奴禾石铜权”上有铭文:“廿六年,皇帝尽并兼天下诸侯,黔首大安,立号为皇帝。
乃诏丞相状、绾,法度量则不壹,歉疑者,皆明壹之。
”由此可以得出的历史信息不包括()A.制定法律,中国进入法治社会B.嬴政确立了皇帝称号C.秦王嬴政灭六国统一全国D.秦统一了度量衡解析:选A。
中国古代是“人治”社会,法律为君主服务,故A项表述明显错误。
3.《水经注·湘水》云:“秦灭楚,立长沙郡。
”长沙郡下设湘、罗、益阳、阴山、零陵、衡山、宋、桂阳等9县。
从此,长沙开始纳入全国统一的政治体制,并第一次明确地以一行政区域载入史册。
根据所学知识判断下列说法错误的是()A.郡守是长沙郡最高的行政长官B.长沙郡守需要定期向皇帝汇报工作C.郡守职位由皇帝直接任命D.县令(长)由皇帝直接任命解析:选B。
考查学生知识理解和运用能力。
秦朝在地方实行郡县制,郡县的长官由皇帝直接任免,郡的长官是郡守,县的长官是县令(县长)。
故A、C、D说法符合郡县制的规定。
20182019学年岳麓版高中历史必修一 第2课 大一统与秦朝中央集权制度的确立 同步测试
20182019学年岳麓版高中历史必修一第2课大一统与秦朝中央集权制度的确立同步测试2019-2019学年岳麓版高中历史必修一第2课大一统与秦朝中央集权制度的确立同步测试一、单选题1.秦代只设置郡县制两级地方行政机构,郡县长官权力较大;宋代设置路府州县四级机构,地方事权分化。
这种变化反映了( )A. 中央集权的强化B. 君主专制的加强C. 中央消除了地方的威胁D. 地方实权的扩大2.秦灭六国后,秦王嬴政兼采古史及传说中的“三皇”、“五帝”之名而自称“皇帝”,其首要目的是()A. 宣扬托古改制 B. 承袭华夏传统 C. 突出个人功业 D. 标榜君权神授3.李白的诗《古风》:“秦王扫六合,虎视何雄哉!挥剑决浮云,诸侯尽西来。
”秦灭六国,统一天下是在()D. “尧舜之道,不以仁政,不能平治天下”6.秦朝郡县制适应封建集权政治的需要,最主要在于A. 郡县官吏必须对上一级负责B. 郡县是地方行政管理机构C. 郡县官吏与皇帝是臣与君的关系D. 郡县完全由中央和皇帝控制,官吏不能世袭7.2019万人口的秦朝,可以调40万劳动力去修长城,70万人去修始皇陵,70万人去修阿房宫,50万人戍五岭……这是西周天子难以办到的事。
其主要原因在于秦()A. 人民习惯了压迫 B. 王朝财力充裕 C. 实现了中央集权 D. 国内上下一心8.据《汉书》载:“自周衰,官失而百职乱,战国并争,各变异。
”“秦遂并兼四海,以为周制微弱,终为诸侯所丧,故不立尺土之封,分天下为郡县。
”材料认为秦朝中央集权制度的建立()A. 巩固了以血缘为纽带的宗法制度B. 适应了封建大一统政治的需要C. 消除了分裂割据的经济基础D. 适应了地主土地所有制的需要9.秦朝时期的军国大事,一般先由丞相、御史大夫和诸卿进行朝议,最后由皇帝裁决。
这一做法使A. 民主观念开始渗入到政治体制B. 中央强化了对地方的控制C. 君主专制造成的决策失误有所减少D . 君权在事实上遭到了弱化10.《汉书·贾山传》载:“秦为驰道于天下,东穷燕齐,南极吴楚,江湖之上,滨海之观毕至。
新人教版高考历史一轮复习 阶段提升练(二)古代中华文明的形成——秦汉(含解析)岳麓版-岳麓版高三全册
阶段提升练(二)(时间:45分钟分值:85分)一、选择题(共12小题,每小题4分,共48分)1.(2019·某某某某模拟)秦汉时期,三公九卿虽然各有执掌,分工清晰,但当时职无常守的现象也普遍存在,官吏既可能有职而无权,也可能有实权而未授职务。
这主要表明秦汉时期( )A.官员选拔注重实践能力B.中央官僚体制受到冲击C.君主专制统治得到巩固D.世袭贵族势力干政严重解析材料中讲到秦汉时期的三公九卿制度,职无常守普遍存在,官员可能有职务而无实权,也可能有实权而无职务,这体现了是否授予实权全在于皇帝的信任,反映了君主专制得到了巩固和强化,故C项正确。
答案 C2.(2019·某某威海模拟)尚书始置于秦,“秦世,少府遣吏四人在殿中法书(学通章奏),故谓之尚书”,汉武帝废除了原来的禁(帝王所居官苑)外尚书,在禁中设立由宦官主持的禁某某书,这表明秦汉时期( )A.中央政府行政效率不断提高B.尚书成为最高行政机构C.宦官集团严重威胁专制皇权D.国家决策权力日趋集中解析由材料可知秦朝设置尚书,汉武帝废除原来的禁外尚书,在禁中设立禁某某书,可知皇权加强,国家决策权力日趋集中,故D项正确。
材料强调的是决策权力而非行政效率,故A项错误;尚书成为最高行政机构是在唐朝,故B项错误;宦官没有决策权,故C项错误。
答案 D3.(2019·某某某某质监)西汉元帝皇后王政君在成帝去世后,一立年幼庶孙哀帝,再立九岁庶孙平帝,三默认王莽立仅两岁的孺子X婴为皇太子。
材料说明( )A.皇位继承中宗法观念已经崩溃B.君主专制制度事实上开始动摇C.太后临朝称制有利于政权延续D.太后立幼是权力斗争激化表现解析根据材料“一立年幼庶孙哀帝,再立九岁庶孙平帝,三默认王莽立仅两岁的孺子X 婴为皇太子”,频繁更换皇帝、储君,体现了政治斗争的激烈,故选D项。
答案 D4.(2019·某某日照模拟)据记载,东汉豪强田庄控制大量依附人口。
2018版高考历史一轮复习(岳麓版)练习:标准仿真模拟(二)含答案
温馨提示:此套题为Word版,请按住Ctrl,滑动鼠标滚轴,调节合适的观看比例,答案解析附后。
关闭Word文档返回原板块。
标准仿真模拟(二)(50分钟100分)第Ⅰ卷本卷共12小题,每小题4分,共48分。
在每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是符合题目要求的。
1。
钱穆认为中国古代某政治制度“十分独特,因为存在着政治组织从属于家族祭祀,战争职能与宗教职能不分的密切关系”.该政治制度是( )A。
分封制 B.郡县制C。
三公九卿制 D.宗法制【解析】选A。
根据材料“存在着政治组织从属于家族祭祀,战争职能与宗教职能不分的密切关系”可知,材料中反映的是我国的分封制,强调血缘关系,故选A。
2。
隋唐两代,洛阳与长安同为东西二京,但是洛阳日益成为水上粮食运输的中转地和国内外商品集散地,是保障唐朝都城物资供应的重要城市,成为全国漕运的中枢.材料表明()A.洛阳的商业地位超过长安B.江南地区经济的发展C。
长安地区经济的衰落D。
洛阳成为经济发展的中心【解析】选A。
根据材料“洛阳日益成为水上粮食运输的中转地和国内外商品集散地,是保障唐朝都城物资供应的重要城市,成为全国漕运的中枢”可知,洛阳的商业地位超过长安。
3。
下图是根据傅筑夫《中国经济史论丛》整理而成的中国古代经济发展趋势图,根据此图分析,前两个经济发展低谷出现的主要原因是( )A.国家的分裂割据局势B。
商品经济的发展态势C.耕作工具的根本变革D.土地兼并的剧烈程度【解析】选A。
根据图片信息可知,第一个经济发展低谷是589年,在此之前国家处于魏晋南北朝的分裂割据局面;第二个低谷是960年,在此之前国家处于五代十国的分裂割据局面,受此影响,经济发展出现两个低谷。
4.美国历史学家狄巴里说:“如果我们仅仅把理学看作支持王朝体系的精神护符,我们便不大可能透过‘不变的中国'的种种表面现象而发现理学的‘内在生命与动力'”。
狄巴里这样说的原因是( )A。
理学有利于维护封建统治B.理学具有一定科学性C.理学推动了科学技术的发展D.理学使儒家伦理得到强化【解析】选B。
2019年高考历史岳麓版一轮复习同步测试题 第2讲 秦朝中央集权制度的确立
必修一第一单元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第2讲秦朝中央集权制度的确立一、选择题1.西周“因生以赐姓,胙之土而命之氏(裂土封侯)”;秦灭六国,“子孙皆为民庶,或以国为姓,或以姓为氏,或以氏为氏,姓氏之失由此始”。
造成这一变化的主要原因是()A.秦灭六国疆域辽阔B.官僚政治逐步确立C.宗法观念逐渐消亡D.生产力的不断发展2.“历史研究,无论其研究的内容是多么遥远的过去,在本质上却从不曾脱离现实。
从某种意义上说,史学工作者的社会责任和使命担当,就是倾听时代的呼声,回答时代要求解决的重大问题。
”对此理解准确的是() A.历史研究关乎国家兴衰和民族兴亡B.以古喻今是历史研究的重要功能C.历史研究是为现实政治服务的D.历史研究体现鲜明的时代精神3.“从理论上讲,秦汉以后的皇帝跟西周和西周之前的王有着本质的区别,他不是天下的共主而是独主,是国家所有人惟一的君主。
”材料中“共主”到“独主”的变化反映了()A.集体统治到君主专制的转变B.贵族政治到官僚政治的过渡C.诸侯割据到国家统一的实现D.地方分权到中央集权的建立4.中国古代,“天”被尊为最高神。
秦汉以后,以“天子”自居的皇帝举行祭天大典,表明自己“承天”而“子民”,官员、百姓则祭拜自己的祖先。
这反映了秦汉以后()A.君主专制缘于宗教权威B.政治统治借助于人伦秩序C.皇权至上促成祖先崇拜D.祭天活动强化了宗法制度5.《史记》记载,黄歇(春申君)对楚王说:“淮北地边齐,其事急,请以为郡便。
”又说:“复西取秦所拔我江旁十五邑以为郡,距(拒)秦。
”据此可知当时()A.以郡统邑有利于加强中央集权B.郡一级的行政区划已成为定制C.楚王善于纳谏确保了政治清明D.郡制是特殊条件下的地方体制6.秦始皇在统一中国后的十余年内,前后进行了八次大规模的移民,共迁徙居民约106万户,达500多万人口。
当时的移民主要分两种情况,一种是迁豪富、强族于关中;一种是徙平民、罪吏于边境。
此举()A.强化了关中的经济优势B.有利于均衡全国人口的分布C.旨在抑制土地兼并D.促进了封建国家的统一7.据《秦集史》统计,自秦武王到始皇时代的一个多世纪中,共有右丞相十二人,左丞相九人。
2018-2019学年高考历史一轮复习 知识点分类练习卷 秦汉时期的思想文化 岳麓版
秦汉时期的思想文化一、选择题(每小题4分,共48分)1.(2018·福建莆田质检)春秋战国时期,孔子主张“以道事君,不可则止”,孟子认为“君之视臣如土芥,则臣视君如寇仇”。
汉代,董仲舒强调“委身致命”、“善皆归君,恶皆归于臣”。
这种对君臣关系认识的变化表明,汉代儒学( )A.比先秦儒学更加哲学化B.与先秦儒学有着本质的区别C.植根于先秦儒学的传统D.是对先秦儒学的取舍与创新解析据题干可知,一方面,董仲舒的“君权神授”理论是对孔子理论的发展与创新,另一方面,其理论又是对孟子思想的彻底否定与颠覆,故选D项;A、B、C三项与题干材料无关。
答案 D2.(2017·湖北孝感模拟)董仲舒说:“道之大原出于天,天不变,道亦不变。
”这是( ) A.外儒内法的思想B.法术势合一的统治思想C.“天人合一”思想D.变道家的道统为封建的法统解析据题干引文,从哲学的角度论证了封建统治合理的本源,“天不变,道亦不变”把封建统治与天道相比,用自然界的原则来论证封建统治的合法性,故选D项。
答案 D3.(2018·广东江门模拟)董仲舒在君人南面之术上主张“天高其位而下其施”,“天高其位,所以为尊”是道家的术,“下其施,所以为仁”是儒家的道理。
由材料可推出董仲舒的新儒学( )A.把天道观念和人文主义结合B.兼采道家驭人术与儒家行政术C.主张君主把修身与治国相结合D.是道教与儒学相融合的产物解析据材料可得董仲舒认为君主统治之术应把道家和儒家学说相结合,董仲舒的新儒学主张君主应把“道家的术”与“儒家的道理”相结合来统治,故选B项。
答案 B4.(2018·河北邯郸模拟)东汉光武帝设立“举谣言”制,将民谣纳入行政监督体系,以反映地方官吏为政善恶的歌谣来决定官吏的升黜,东汉出现了一系列因“谣言”而黜陟的官吏。
这反映出东汉时期( )A.社会舆论决定官吏升黜 B.监察体系臻于完备C.儒家思想影响政府决策D.选官标准发生变化解析据题干“将民谣纳入行政监督体系”体现了统治者尊重民意,以民为本,体现了儒家思想,故选C项;社会舆论决定官吏升黜,错在“决定”,故A项错误;“以反映地方官吏为政善恶的歌谣来决定官吏的升黜”体现监察体系不断完善,“臻于完备”说法过于绝对,故B项错误;材料没有涉及到选官标准,故D项错误。
岳麓版高中历史知识点总结
岳麓版高中历史知识点总结一、古代历史1. 史前时期- 人类起源与进化- 旧石器时代与新石器时代的特点- 史前文化与遗址(如仰韶文化、龙山文化)2. 夏商周时期- 夏朝的建立与传说- 商朝的政治制度与甲骨文- 西周的分封制与礼乐制度- 春秋战国时期的诸侯割据与百家争鸣3. 秦汉时期- 秦朝的统一与法家治国- 汉朝的兴衰与丝绸之路的开辟- 汉代的科技与文化成就(如造纸术、《史记》)4. 魏晋南北朝- 三国鼎立与曹魏、蜀汉、东吴- 魏晋时期的政治变革与竹林七贤- 南北朝时期的民族融合与佛教传播5. 隋唐五代- 隋朝的短暂统一与大运河的开凿- 唐朝的盛世与贞观之治- 五代十国的割据与社会变革6. 宋元明清- 宋朝的商业繁荣与科技发展- 元朝的民族政策与对外交流- 明朝的海禁政策与郑和下西洋- 清朝的康乾盛世与晚清的民族危机二、近现代史1. 鸦片战争与晚清变革- 鸦片战争的影响- 洋务运动与戊戌变法- 辛亥革命与清朝的覆灭2. 民国时期- 北洋政府的统治与军阀割据- 国民政府的建立与抗日战争- 中国共产党的兴起与解放战争3.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与发展- 新中国的建立与社会主义改造- 文化大革命的影响- 改革开放与现代化建设4. 近现代对外关系- 近现代的不平等条约与外交斗争 - 中国与世界大国的关系演变- 中国在国际事务中的角色与贡献三、世界历史1. 古代文明- 古埃及、古希腊、古罗马的兴衰 - 印度河流域与美索不达米亚文明- 古代文明的交流与碰撞2. 中世纪时期- 欧洲的封建制度与教会统治- 伊斯兰文明的兴起与扩张- 东亚的封建国家与中国的关系3. 近现代史- 文艺复兴与宗教改革- 工业革命与资本主义的发展- 殖民主义与世界市场的形成4. 两次世界大战- 第一次世界大战的爆发与后果- 国际联盟的成立与失败- 第二次世界大战的原因、过程与影响5. 冷战与后冷战时期- 冷战的起源与对抗- 冷战结束后的世界格局变化- 经济全球化与区域合作6. 当代世界- 信息时代的来临与科技革命- 全球化与反全球化的辩论- 环境保护与可持续发展以上是岳麓版高中历史的知识点总结,涵盖了从史前时期到当代世界的主要历史事件、人物、文化与社会变迁。
高考历史一轮岳麓版通史复习课件:阶段二 课时1 秦汉时期的政治和经济
(2) 汉承秦制,略有损益。汉代通过中央“中外朝”制度限制相权;地方通过
“推恩令”逐步解决王国威胁中央集权问题;设置地方刺史制度加强对地方的 监督;采取察举制选拔官吏,官僚政治进一步发展。
角度3
贵族政治向官僚政治转变的历史作用
(1)政治:有利于巩固国家统一,有利于抵御游牧民族的掠夺,维护中原地区的 农耕经济免遭游牧民族的侵扰。 (2)经济:有利于维护小农经济的稳定。同时,中央集权制有利于国家调动全国 的人力、物力兴修大型工程。
(2)一种观点认为,汉代田庄不是一个封闭式的经济状态,而是“一个基本自给自足的
半封闭式经济单位”,“剩余产品也进入商品流通之中”,汉代田庄“在汉代商品经 济的运作中起着十分重要的作用 ”,“田庄既是商品市场的重要供应者,又是商品经 济的重要经营者”,促进了汉代商业的发展。
探究1
秦汉政治文明传承的特点及影响 『考题例证』
[图解历史] 秦朝中央集权制度
[图解历史] 秦朝的三公九卿制
[史料史论] 秦政治制度对中华民族凝聚力的影响 自从秦始皇统一了当时的“天下”,中国即成为一个长期整合的政治体 ……中国, 作为一个政治单元,能够有长期的凝聚性,固然由于其地理环境自成格局,但也由
于国家形态具备一定程度的稳定性。
——许倬云《历史大脉络》 核心论点:秦朝的统一和制度创新,推动了中国文明的传承,促进了统一多民族国 家的形成、发展。
点评
本题借助原始史学材料,考查汉承秦制政治文明的传承,注意考查解读信 息获取历史结论的能力,考查了史料实证和历史解释的学科素养。 解答题眼是理解汉承秦制的具体表现及特点,认识使汉初政权得以平稳过 渡的原因。 解读题干“……入秦,收拾文书(国家档案文献),汉所以能制九州者,文 书之力也”信息可知,主要说明汉朝实现对全国统治的原因是继承了秦朝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秦汉时期的政治和经济一、选择题(每小题4分,共48分)1.(2018·河北石家庄质检)据《史记》记载,秦“立石刻,颂秦德,明得意”,称颂秦始皇仁、义、圣、德,“端平法度,万物之纪”、“以明人事,合同父子”,使“尊卑贵贱,不逾次行”。
这反映出秦朝()A.重视人伦秩序和社会教化B.注重维护官僚政治体制C.借法家思想建立君主专制D.以仁义道德来遏制人欲解析据题干材料中“以明人事,合同父子”“尊卑贵贱,不逾次行”,体现出秦朝借法家思想强化人伦秩序,达到社会教化的目的,故选A项;材料没有涉及秦朝官僚政治体制,故B项错误;材料强调的是整个社会人伦秩序,故C项错误;“端平法度”,秦朝是以法家思想而非儒家仁义道德来遏制人欲,故D 项错误。
答案 A2.(2017·云南昆明一中月考)“黔首”一词在上古时指战俘奴隶;战国时被广泛使用,含义与“庶民”相同;秦始皇下令将天下百姓统称为“黔首”。
反映了()A.君主专制的建立B.奴隶制度的废除C.百姓地位的下降D.“大一统”的加强解析据材料“秦始皇下令将天下百姓统称为‘黔首’”,可知对百姓的称呼统一可以巩固政治统一,故选D项。
答案 D3.(2018·福建厦门模拟)汉代丞相犯罪,依“将相不辱”和“将相不对理陈冤”的习惯,不用出庭接受审问;即便重罪,亦由皇帝示意自裁。
这是因为() A.无为而治的推行B.重罪轻罚的传统C.丞相地位的尊崇D.官僚集团的庇护解析据题干材料,汉代丞相位高权重,与材料中“将相不辱”相符,故选C 项;无为而治,与材料中“依‘将相不辱’”“由皇帝示意自裁”不符,故A项错误;材料中“重罪,亦由皇帝示意自裁”并非轻罚,故B项错误;材料中“丞相犯罪”不等于整个官僚集团,故D项错误。
答案 C4.(2018·福建宁德模拟)汉武帝时,拜卫青为大将军,“位在公上”;封公孙弘为丞相,“无爵”;授儒者孔安国为侍中,“朝廷荣之”。
这表明汉武帝时期()A.权力重心由外朝转向内朝B.意识形态由法家变为儒家C.中枢机构从独相变为多相D.中央行政机构的职能巨变解析据材料可得汉武帝时提拔布衣亲信卫青、孔安国等近臣构成中朝,逐步取代三公九卿的地位,“中朝”拥有决策权,“外朝”变为执行机构,故选A项;汉武帝时儒家思想逐步成为正统思想,表现为外儒内法,故B项错误;汉承秦制,据材料可得汉武帝时中枢机构仍是独相,故C项错误;据材料不能说明行政机构的职能巨变,故D项错误。
答案 A5.(2018·江西南昌模拟)“万岁”是古代中国皇帝的代称,始于汉武帝,后来礼颂皇帝时,都要用“万岁万岁万万岁”的敬辞。
这反映了统治阶级意在() A.突出君主独尊地位B.彰显帝王丰功伟业C.强化皇权主义思想D.固化君臣等级秩序解析据题干,从“万岁”到“万岁万岁万万岁”突出强化的是皇权的至高无上,故选C项;突出君主独尊地位是在秦始皇确立皇帝制度时,故A项错误;彰显帝王丰功伟业要突出皇帝的功绩,材料没有涉及到,故B项错误;固化君臣等级秩序是指把君臣的等级秩序固定化,材料没有涉及到,故D项错误。
答案 C6.(2017·山西考前适测)汉代郡守有权任命属吏,属吏往往与郡守结为一种私恩关系,他们心目中只有郡守而无朝廷。
这一状况()A.不利于中央集权的加强B.稳定了地方的统治秩序C.使豪强地主势力崛起D.影响了人才的公正选拔解析据题干材料中属吏“心目中只有郡守而无朝廷”,反映出中央对地方官员控制的削弱,故选A项;B、C、D三项与题干材料无关。
答案 A7.(2017·山东青岛统测)下图是陕西米脂出土的东汉牛耕画像石。
此图可以用来说明当时()A.个体农户的生活比较富足B.精耕细作农业技术的成熟C.二牛一人犁耕法已经使用D.大地主田庄上的生产情形解析据材料图片并结合所学不难看出,这是一种二牛抬杠的耕作方法,且最早出现于两汉时期,故选C项。
答案 C8.(2018·贵州黔东南模拟)西汉惠帝六年规定女子在15岁至30岁之间必须出嫁,否则多征税,此政策被历代王朝所借鉴。
而民间则有“女大三,抱金砖”的婚俗。
这体现了()A.政府鼓励早婚和人口繁衍B.民间抵制政府的早婚规定C.农业社会对劳动力的需求D.多子多福的传统伦理观念解析据题干,官方和民间赞成早婚,是中国古代农耕经济下,对劳动力需求的体现,故C项正确;A项不能体现民间婚俗相关信息,排除;“女大三,抱金砖”是民间对政府规定的一种附和,故B项错误;早婚,多子多福,都是农耕经济要求的体现,故D项错误。
答案 C9.(2017·课标全国卷模拟)下图为汉代最先进的利用水力的工具。
此史料可以用来说明()A.汉代农田水利的发展情况B.当时铁制工具推广的原因C.水力利用技术开始于汉代D.西汉官营冶铁业生产状况解析材料反映的是东汉的鼓风冶铁工具——水排,与农田水利无关,故A项错误;水排作为应用水力的鼓风冶铁工具,大大提高生产效率,推动铁产量的大量提高和铁制工具的推广,故B项正确;材料无法体现汉代才开始利用水力,故C项错误;水排是东汉杜诗发明,不能反映西汉时冶铁业生产状况,故D项错误。
答案 B10.(2018·山东菏泽模拟)汉武帝统治时期,政府打击私商,培养官商;北宋政府通过官营商业增加政府收入;南宋以后对私人商业很少压制,并且商业税成为政府财政收入的重要组成部分。
材料反映出()A.南宋放弃了重农抑商政策B.商业的繁荣推动农业商品化C.官营商业逐渐成为市场主导D.统治者重视对商业的管控解析据题干材料“汉武帝统治时期,政府打击私商,培养官商;北宋政府通过官营商业增加政府收入;南宋以后对私人商业很少压制,并且商业税成为政府财政收入的重要组成部分”得出统治者重视对商业的管控,故选D项。
答案 D11.(2017·山西五校联考)汉初改变了秦朝“颛川泽之利,管山林之饶”的做法,“开关梁,弛山泽之禁”,任民经营盐铁,形成官府与私人均可经营的局面。
汉初政策的变化()A.是立足改善中央与地方关系B.有利于缓和社会矛盾C.是致力于增加政府财政收入D.属于社会财富再分配解析据题干材料,通过“开关梁,弛山泽之禁”放松对民间的控制,从而达到缓和阶级矛盾的作用,故选B项。
答案 B12.(2017·吉林长春)公元前114年,汉武帝下令实施“告缗”政策,鼓励民众告发不如实申报财产的商人,告发者可以得到没收物品的一半作为奖励。
结果,“商贾中家以上大率破产”。
这反映出()A.汉代普遍实行严苛的重农抑商政策B.商税是政府财政收入的主要来源C.政府缺乏保护个人私有财产的理念D.打击偷税漏税是政府的主要职责解析据材料“公元前114年,汉武帝下令实施‘告缗’政策,鼓励民众告发不如实申报财产的商人,告发者可以得到没收物品的一半作为奖励。
结果,‘商贾中家以上大率破产’”可以得出政府缺乏保护个人私有财产的理念,故选C项。
答案 C二、非选择题(第13题25分,第14题12分,共37分)13.(2018·江西名校高三联考)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秦朝统治者实行“上本除末”的政策,正式把商人及商业活动贬为末等之民和末业。
秦在商鞅变法之后,国家为了加强对商人的监管,将城市商人户口进行专项登记,列入“市籍”,以区别一般编户齐民的“户籍”。
秦朝多次将六国的大手工业主迁徙到边远地区。
……之所以采取这样的政策,目的在于彻底摧毁六国的经济势力,使反抗者失去经济基础。
同时将许多私营工商业主迁徙到秦朝统治地区成阳、巴蜀一带,允许他们继续经营手工业,也有加强秦朝统治的目的。
这与摧毁六国经济势力并不矛盾。
另外,商人被抑制还表现在徭役征发上。
……此目的也在于摧毁六国的经济势力。
由于秦朝短祚,富商们只是受到暂时的压制,很快随着秦王朝的灭亡迅速复兴。
材料二汉武帝时,通过行政干预和经济剥夺来削弱高赀、富商大贾的势力,使抑商政策达到极端:实行盐铁酒专卖,迫使大商贾退出商业活动的主要阵地,起到了压制商人的目的……改币制,也在于打击“不佐国家之急”的商人;均输、平准的实行更是以官办贩运货易由政府垄断物价,而征收财产税及算缗、告缗几乎使全国所有富商大贾陷于破产。
同时朝廷任用商贾子弟东郭成阳、孔仅、桑弘羊等,相继“以赀”入朝为官,就是利用其固有经验,从商贾发财致富的经济活动中获取财政收入,以支持对外用兵。
虽然国家出台了许多与民争利的措施,但到昭帝时,文学言:“今郡国有盐铁酒榷均输,与民争利。
散敦厚之朴,成贪鄙之化。
是以百姓就本者寡,趋末者众。
”——以上材料均摘编自王惠茗《论秦汉时期的抑商政策与商人社会地位的变化》(1)根据材料一、二,分别指出秦、汉两朝抑商的手段及其目的。
(16分)(2)根据材料一、二,指出秦、汉实施抑商政策的结果。
(9分)答案(1)手段:秦朝利用国家政权的力量,通过加强监管、严刑重罚、人口迁徙、征发徭役等措施抑制商业,同时推行奖励农业的措施;汉朝则通过行政干预和经济剥夺,主要表现为改革币制、政府垄断经营、任用商人为官等。
(8分)目的:秦朝时为保证农业的发展,摧毁六国的经济基础,增强秦朝的经济实力,维护秦朝的统治;汉朝则是为打击商人势力的膨胀,增加政府财政收入,以支持对外用兵等。
(8分)(2)结果:富商们在秦朝受到暂时的压制后,随着秦朝的灭亡迅速复兴;汉朝政府虽垄断经营,但社会上仍然是务农者少而经商者多。
(9分) 14.(2017·山西名校联考)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王夫之认为封建论者是搞无益的争论:“郡县之制垂二千年而弗能改矣,合古今上下皆安之,势之所趋,岂非理而能然哉?”一如柳宗元所论,王夫之认为秦是行了大公,“秦之所灭者六国耳,非尽灭三代之所封也。
则分之为郡,分之为县,俾才可长民者皆居民上,以尽其才而治民之纪,亦何为而非天下之公乎?”王夫之认为,事物都有两面性,但郡县制与封建制相比要好得多,“为天下计,则害不如封建之滋也多矣”。
——万昌华《郡县制度评价理论述评》结合材料与所学中国古代史的相关知识,围绕“制度创新与实践”自行拟定一个具体的论题,并就所拟论题进行简要阐述。
(12分,要求:明确写出所拟论题,阐述须有史实依据)解析解答首先亮出论题,然后进行阐述。
可以从郡县制的推行加强了中央集权或人才选拔有利于社会的平稳运行角度来分析。
郡县制的推行加强了中央集权,从郡县长官都是由皇帝直接任免、郡县制加强了中央对地方的管理的角度回答;人才选拔有利于社会的平稳运行,从九品中正制与科举制的比较获得认识。
答案示例一论题:郡县制的推行加强了中央集权。
(3分)阐述:郡县制下的郡守和县令都是由皇帝直接任免,从而使君主有效地加强了中央集权,有利于政治安定和经济发展;郡县制从根本上否定了分封制,打破了西周以来分裂割据的状况,加强了中央对地方的管理,有力地维护了国家的统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