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1高中地理 第一章 环境与环境问题末综合检测优化训练 中图版选修6
高考地理一轮复习 环境保护章末综合检测 中图版选修6
亲爱的同学:这份试卷将再次记录你的自信、沉着、智慧和收获,我们一直投给你信任的目光……学习资料专题环境保护章末综合检测(时间:45分钟分值:80分)综合题(共80分)1.(2018·厦门质检)农业立体污染是指农业生产过程中农药与化肥的施用、畜禽粪便与农田废弃物的不当处置等造成的面源污染与温室气体排放,导致从水体、土壤、生物到大气的污染。
沼气技术是治理农业立体污染的重要手段。
分析沼气技术在农业立体污染防治中的主要作用。
(10分)答案:畜禽粪便集中处理,可减少粪便产生的污染,有效灭杀粪便中的寄生虫、有害病菌等,减少疾病的传播;制取沼气,可减少秸杆燃烧导致的温室气体排放,净化农村环境;沼渣、沼液等有机肥的使用,可减少农药、化肥的施用,水体和土壤污染减轻。
2.(2018·江西师大附中模拟)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10分)城市交通问题是指道路交通中带有普遍性的、经常性的和周期性的一种无效而有害的状态,据统计大城市70%污染都来自城市交通。
下图反映了城市车速与污染程度的关系。
(1)据图说明城市车速与污染程度的关系。
(4分)(2)针对这一问题,提出解决城市污染的有效措施。
(6分)答案:(1)车速过慢和过快,污染程度大;车速适中,污染程度最小。
(2)拓宽城市道路;修建轻轨地铁、高架等城市道路;制定合理的交通规则;发展公共交通,错时上下班;完善城市功能分区;发展公共交通,提倡绿色出行;发展清洁能源汽车;提高油品质量;规范汽车排放标准,加大对不符合标准上路的汽车的处罚力度等。
3.(2018·厦门模拟)北京某地采用土壤生物工程对公路沿线边坡(路基两侧的坡面)进行整治,取得了良好的生态效益。
该工程是在公路边坡上顺坡码放块石或卵石,在石块缝隙扦插柳干。
下图示意柳干扦插时和柳干生根发芽后的景观。
分析该地的土壤生物工程在控制边坡稳定和水土保持方面所起的作用。
(10分)解析:图示块石或卵石压在坡地的土壤上,柳干置于坡面且根系垂直于地面。
人教版高中地理选修六第1章《环境与环境问题》word测试题1
地理·选修6(人教版)章末过关检测卷(一)第一章环境与环境保护(测试时间:45分钟满分:100分)一、单项选择题(共11小题,每小题4分,共44分)1.人工合成的DDT被试验证明具有卓越的杀虫特性,但是大规模使用几十年后,才发现它进入了食物链的各个环节,损害了一些动物和人类的健康。
这一问题说明了环境问题的什么特点( ) A.危害的不可预见性 B.人类破坏活动的广泛性C.规模的全球性 D.过程的不可逆性《中国21世纪议程》是我国实施可持续发展的战略框架,任重而道远。
据此完成2~4题。
解析:人工合成的DDT在大规模使用的几十年中人类只知道它在杀虫方面的特性,却没有预见到它对环境方面产生的危害,故本案例反映的是环境问题具有危害的不可预见性。
答案:A2.下列关于我国所面临的困难,叙述正确的是( )A.粮食需求增加,粮食增产举步维艰 B.人口继续膨胀与迅速年轻化C.农业资源日益紧张 D.环境污染停止蔓延,但自然生态还在恶化解析:我国农业科技水平低,有大量中、低产田亟待改造,粮食增产潜力巨大,A项错误;我国由于实施了计划生育政策,人口增速下降,人口老龄化趋势日益加重,B项错误;我国的环境问题还在蔓延,自然生态仍在恶化,D项错误;C项表述准确,故选C项。
答案:C3.解决我国人口问题的首要任务是( )A.实现人口和经济、社会、环境及资源协调发展B.严格控制人口数量,实现生育率的大幅度下降C.全面提高人口素质D.限制农村剩余劳动力流向城市解析:实施计划生育的基本国策是解决我国人口问题的首要措施。
答案:B4.我国实施可持续发展的核心是( )A.以控制人口为主 B.发展是第一位的C.人民生活水平提高 D.自然资源合理利用答案:B下表代表寒潮、酸雨、水土流失、土地荒漠化对四省区的危害程度(“+”号越多代表危害程度越高)。
据此完成5~7题。
①寒潮②酸雨③水土流失④土地荒漠化A.①② B.③④ C.②③ D.①④解析:甲环境问题山西严重,应是黄土高原的水土流失;丙新疆严重,应是西北地区的土地荒漠化。
高中地理第一章环境与环境问题2环境问题的产生及其危害课后习题含解析中图版选修6
第二节环境问题的产生及其危害读人地关系相关模式图,完成第1~2题。
1.下列环境问题中,由a环节引起的是( )A.水土流失B.大气污染C.地震D.旱涝灾害2.引发酸雨的环节是( )A.aB.cC.bD.d解析:人类社会与环境有着密切的关系。
一方面,人类的生存和发展要占据一定空间,从环境中获取物质和能量;另一方面,人类的新陈代谢和消费活动的产物要排放到环境中。
当人类向环境索取资源的速度超过了资源本身及其替代品的再生速度,或者向环境排放废弃物的数量超过了环境的自净能力时,就会出现环境问题。
答案:1.A 2.C3.人类生产、生活过程中排放的废弃物超过环境的自净能力,就会产生环境污染问题。
下列环境问题中,由排放废水引起的是( )A.我国某些地方的“粗脖子”病B.墨西哥湾海上油膜导致鱼类死亡C.秘鲁附近海域因水温升高而引起的鱼类死亡D.我国沿海近年频发的赤潮解析:我国某些地区的“粗脖子”病是当地水土中缺碘所致的“甲状腺肿大”;墨西哥湾地区的油膜是由石油泄漏引起的;秘鲁附近海域的鱼类死亡,是由厄尔尼诺现象所引起的海水增温,海水中的营养盐类上泛减少,使浮游生物减少,鱼类因缺乏饵料而死亡;我国沿海的赤潮,是近海地区工厂大量排放含有氮、磷等有机物的废水,使海洋中某些浮游生物大量繁殖,使水体呈红色并危害鱼类等生物的生存。
答案:D4.人类活动对生态文明建设会产生深远的影响,下列行为符合生态文明建设理念的是( )A.在丘陵、山区实施退耕还林B.我国北方缺水地区扩大地下水开采C.毁林开荒、围湖造田D.全面关停污染性的工业解析:在丘陵、山区退耕还林能保持水土,有利于环境保护;过量开采地下水,会引起地面沉降等问题,北方地区的很多地方地下水开采已经过量,因此我国北方地区扩大地下水开采不利于可持续发展;毁林开荒会使森林涵养水源、保持水土的功能减弱,围湖造田使湖泊调蓄洪水的能力降低,洪涝灾害加重;很多污染性工业产品是人类生产、生活的必需品,因此我们不可能全面关停污染性工业。
2011高中地理 第一章 环境与环境问题末综合检测优化训练 中图版选修6
第一章环境与环境问题末综合检测(中图版选修6)(时间:90分钟满分:100分)一、选择题(每小题2.5分,共50分)1.2011年3月26日,由WWF(世界自然基金会)发起的“地球一小时”(Earth Hour)活动在全球展开。
全球上千个城市,在当地区时20点30分至21点30分这一个小时里,依次熄灭电灯、关闭电源。
此活动的目的是转变民众对于碳排放的态度,抑制全球性环境问题。
其应对的主要全球性环境问题是( )A.臭氧层破坏B.全球变暖C.酸雨D.荒漠化解析:选B。
碳排放主要以二氧化碳的形式,其浓度的增大可能造成全球变暖。
读世界某地区水平衡分布图(水平衡:年降水量减去年蒸发量),完成2~3题。
2.图中a地区的气候特征是( )A.冬季温和多雨B.有明显的旱季C.四季分明D.全年炎热干燥3.20世纪70年代开始,甲地出现的环境问题影响了当地农业的发展,这一环境问题是( )A.海水倒灌造成土地盐碱化B.草原退化、土地沙化严重C.开采石油导致土壤污染D.尼罗河水被过度引灌,水源不足解析:本题组考查热点地区的自然特征、环境问题及其对农业的影响。
a为撒哈拉沙漠地区,热带沙漠气候终年炎热干燥。
甲地为尼罗河三角洲,由于阿斯旺大坝的建设,入海河水和泥沙含量减少,造成海水倒灌形成土地盐碱化。
答案:2.D 3.A读图,回答4~6题。
4.就纬度而言,图中臭氧总量的极小值出现在( )A.赤道附近上空B.北半球中高纬度上空C.南极上空D.北冰洋上空5.就季节而言,图中南北半球臭氧含量的极大值均出现在( )A.夏季B.冬季C.春季D.秋季6.臭氧含量的减少,对地球的影响主要是( )A.吸收紫外线能力减弱,导致全球气温下降B.危害人体健康以及农林牧渔业生产C.导致海面上升,危害沿海地区D.扰乱电离层,使无线电短波通讯中断解析:首先读图时要注意,图中有两个横坐标,一个是月份,一个是平均臭氧总量,纵坐标是纬度,从图中可以看出平均臭氧总量赤道最小,臭氧总量的极小值出现在赤道北侧的低纬度地区,数值小于240。
高中地理第一章环境与环境问题第一节人类与环境的关系课后检测能力提升中图版选修6
第一章环境与环境问题一、选择题错误!关于一定历史时期人地关系的叙述正确的是()A.采集狩猎文明时期,人类受环境的制约比较小B.农业文明时期,人地关系全面呈现不协调C.产业革命后,人地关系开始出现矛盾,局部地区产生环境问题D.到了近代,人们对人地关系的认识逐渐走向系统化和科学化解析:选D。
在采集狩猎文明时期,由于生产力水平低下,人类无法摆脱自然的控制,受环境制约比较大。
农业文明时期,生产技术的提高,种植范围扩大,由于不合理的耕作灌溉和放牧等活动,使局部生态环境受到破坏。
产业革命后,人类改造自然、征服自然的能力加强,人与自然对抗性增强,出现了全球性的环境问题。
近代,人类认识到环境问题的严重性,并且这种认识逐渐走向系统化和科学化.2.以孔子为代表的我国儒家思想著述《论语》上说“子钓而不纲,弋不射宿",这些思想反映了()A.对自然界采取消极态度B.满足于利用自然的原始状态C.对大自然既利用又保护的观点D.过分强调人类利用自然的主观能动性解析:选C。
这句话的意思是“孔子用鱼竿钓鱼而不用渔网捕鱼;用弋射飞着的鸟,但是从来不射休息的鸟",由此可以看出该思想反映了对大自然既利用又保护的观点。
下图为人地关系演变阶段图。
读图完成3~4题。
3.阶段Ⅰ中人类活动引起的环境问题主要是( )①森林破坏②水土流失③酸雨危害④全球变暖A.①②B.③④C.①③D.②④错误!阶段Ⅱ所反映的人地关系思想主要是()A.天命决定一切B.自然主宰人类C.人定胜天D.人类应该与自然和谐解析:第3题,阶段Ⅰ处在原始的农业生产阶段,破坏原有的森林进行原始的耕作,造成对原始森林的大规模破坏,引起水土流失。
第4题,阶段Ⅱ,人们进行大规模的建设,掠夺性地开发资源,认为“人定胜天”。
答案:3.A 4.C读人类文明发展四个阶段示意图,完成5~6题.5.人类对待自然的态度是畏惧和崇拜的阶段是( )A.①B.②C.③D.④6.区域性环境问题蔓延到全球出现在____阶段()A.①B.②C.③D.④解析:第 5 题,图中人类手中的工具是题眼,在阶段①~④中,人类手执的工具依次是石器、简易农具、电气钻、计算机,分别代表采猎文明、农业文明、工业文明和后工业文明时代;畏惧和崇拜自然是采猎文明时期人类对待自然的态度。
中图版高中地理选修六 第一章 环境与环境问题 单元测试-文档资料
中图版高中地理选修六第一章环境与环境问题单元测试一、单选题1.PQMN为四个不同的区域,下列描述符合PQMN四地当地实际的是( )A. P地区水土流失严重,大力植树种草B. Q地区洪涝灾害严重,加强水利工程建设C. M地区土壤盐碱化严重,大水漫灌压碱D. N地区土地荒漠化严重,退耕还牧2.由中山大学和日本广岛大学共同组成的研究人员先后从石马河流域上游出发,沿河道一直到惠州潼湖水,采集了22个石马河河水样本。
研究人员发现:靠近深圳处石马河重金属浓度为I类水质标准的32.87倍,流经深圳后,水质重金属污染指数逐渐降低。
据图可知,该水体重金属污染物最有可能来源于()A. 深圳B. 东莞C. 惠州D. 广州3.下列地理现象中,可能影响全球环境的是( )A. 黄土高原水土流失B. 全球变暖C. 中南半岛湄公河水质污染D. 华北平原土壤次生盐渍化4.根据我国1951年以来824个气象站点最低气温资料,统计得出全国各农业区的无霜期,结果见表,我国各地无霜期空问分布的总体规律是()A. 自西南向东北逐渐增加B. 自南向北随纬度增加逐渐减少C. 白沿海向内陆逐渐减少D. 自东向西随海拔升高逐渐增加5.下列环境问题中,属于生态破坏的是()A. 轧钢厂的噪声传到附近居民区B. 氮肥厂的废水排入附近河流C. 焦化厂的废气排放到天空D. 黄土高原区严重水土流失6.近30年来,北京的汉白玉石雕像溶蚀严重,有些雕像溶蚀厚度已超过了71厘米,比自然状态下的溶蚀速度快几十倍,这主要是因为()A. 城市上空尘埃多,作为凝结核,使城市的降雨增多B. 城市的气温比郊区高C. 大量使用煤和石油,城市空气中CO2和碳氢化合物含量增加D. 燃烧煤和石油,排放大量粉尘、SO2等有害物质,产生酸雨7.下列环境问题中,不属于生态破坏问题的是()A. 世界性的土地荒漠化的加剧B. 我国南方低山丘陵区的“红色”荒漠化C. 工业“三废”的过量排放D. 在干旱地区采用大水漫灌的方式灌溉8.对煤矿工人而言,工作中危害最大的污染是()A. 煤烟、粉尘B. 工业废水C. 碳氢化合物和氮氧化合物D. 酸雨9.造成臭气层耗损与破坏的主要原因有()A. 大气污染B. 燃煤C. 氟利昂D. 滥砍滥伐10.下列不属于当前环境问题的是()A. 太阳耀斑增多B. 垃圾乱放,污染土壤C. 地球可能因CO3增多而日趋变暖D. 森林因被砍伐而不断减少11.可持续发展从观念走向实践,公众应该做的事情是()A. 选购无氟冰箱、节能荧光灯等B. 为了节省时间,使用一次性筷子、杯子、快餐盒、打火机等C. 购买包装考究的商品D. 绝对不用一次性物品,包括注射器12.年某月新加坡惨遭雾霾笼罩空气污染指标攀升至“不健康”标准,人们的日常生活受到严重影响。
高中地理 第一章 环境与环境问题综合检测 中图版选修6
第一章环境与环境问题(时间:60分钟满分:100分)一、选择题(每小题6分,满分60分)人类在长期与环境的共存和斗争中逐渐认识了环境,据此回答1~2题。
1.传统的环境观认为( )A.人与环境之间应和谐相处B.自人类学会制造第一件工具开始,就开始了对自然的征服,但是只有到了工业社会,人类才真正实现了征服自然的愿望。
C.人类是自然界的主人D.天人合一2.下列观点符合新的环境观的是( )A.技术进步能解决人类面临的所有问题。
B.人类的发展来自于对自然的征服C.人类活动都会给生物体带来灾难D.人类对自然的保护就是对自身的保护【解析】第1题,传统的环境观认为人类是自然界的主人,人类主宰自然、征服自然。
第2题,新的环境观认为人类和环境应和谐相处,人类要合理利用自然,改造自然,实现天人合一。
【答案】 1.C 2.D读世界部分地区环境问题分布图,完成下题。
3.图中①②③④⑤所反映的环境问题分别是( )A.酸雨问题、沙漠化问题、农田土壤侵蚀问题、原始森林破坏问题、海域污染问题B.沙漠化问题、酸雨问题、原始森林破坏问题、农田土壤侵蚀问题、海域污染问题C.酸雨问题、农田土壤侵蚀问题、沙漠化问题、原始森林破坏问题、海域污染问题D.沙漠化问题、原始森林破坏问题、酸雨问题、农田土壤侵蚀问题、海域污染问题【解析】①东非高原和北非主要为荒漠化问题;②欧洲西部主要为酸雨问题;③刚果盆地、几内亚湾沿岸和我国西南部主要为原始森林遭受破坏;④我国黄土高原、江南丘陵及南亚和西亚部分地区主要为农田土壤的侵蚀问题;⑤亚洲、非洲和欧洲沿海的石油运输航线上主要表现为海域污染等。
【答案】 B4.下列关于环境的叙述正确的是( )A.环境按其属性可分为大气环境和生物环境等B.人类环境是自古就有的,并随人类社会的发展而拓展C.一个环境因素的变化会引起其他要素乃至整个地理环境的变化D.任何地区的环境质量都是稳定的、不变的【解析】环境按其属性分为天然环境和人工环境,人类环境是在人类出现之后才发展起来的,环境是不断发展变化的。
高中地理 第一章 环境与环境问题综合检测 湘教版选修6
第一章环境与环境问题(满分:100分时间:45分钟)一、选择题(每小题6分,共60分)环境因素是指构成人类环境整体的各个独立的、性质不同并且与环境整体发生相互作用的基本成分,包括自然环境因素和社会环境因素两大类。
据此完成1~2题。
1.下列图片中的环境因素属于自然环境因素的是( )①②③④A.①B.②C.③D.④2.下列不是社会环境或社会环境因素的是( )A.贵州梯田B.周口店人类遗址C.城市或乡村D.卧龙自然保护区【解析】第1题,图片①是稻田,②是水乡,③是放牧的羊群,只有④是人类没有干预、改造的荒漠。
第2题,梯田是人类改造过的人工环境,不属于自然环境。
自然保护区保护的是自然环境,不属于社会环境。
【答案】 1.D 2.D阅读下列图片,完成3~4题。
3.图片中的现象或行为产生的环境问题是原生环境问题的是( )A.①B.②C.③D.④4.图片中的现象或行为会造成环境污染的是( )A.①②B.②③C.②④D.①④【解析】第3题,图片①~④依次是过度砍伐、火山喷发、喷灌和工厂,只有火山喷发是自然力引起的自然现象。
第4题,过度砍伐带来的水土流失、荒漠化、物种减少等均属于生态破坏;喷灌可以节水;火山喷发产生的物质和工厂排放的废气会污染大气。
【答案】 3.B 4.C20世纪50年代以后,地球上相继出现了三大酸雨区,其中,我国长江以南地区是世界主要的酸雨分布区之一。
酸雨素有“空中死神”之称,危害极大。
根据材料,完成5~6题。
5.下列环境问题,由酸雨直接引发的是( )A.全球海平面上升B.南极企鹅患白内障C.水土流失D.森林大面积枯萎死亡6.下列各项措施中,不能促进酸雨防治的是( )A.使用低硫燃料B.控制汽车尾气排放C.减少使用氟氯烃化合物制冷剂D.安装烟道脱氮设备【解析】第5题,海平面上升是全球气候变暖造成的;南极企鹅患白内障的主要原因是臭氧层空洞导致紫外线增多;水土流失主要是由植被遭破坏引起的;酸雨会导致农作物减产、水生生物生长繁殖受影响、森林枯萎死亡等。
高中地理 第1章 环境与环境问题章末综合测评 新人教版选修6
第1章环境与环境问题章末综合测评(时间45分钟,满分60分)1.阅读材料,完成问题。
(10分)材料2014年4月23日,广州市第一季度环境质量监测结果昨日公布,第一季度空气质量优9天,良49天,轻度污染23天,中度污染8天,重度污染1天,未出现严重污染;全市定期公布的50条河涌中,大沙河、花地河等10条河涌稳定达到功能区水质目标,东濠涌等6条河涌部分时段水质达标,其余34条河涌水质超标,超标项目主要是氨氮、总磷等有机污染,呈现明显的生活和农业源头污染特征。
(1)材料中涉及的环境有哪几类?它们属于什么环境类型?(4分)(2)假如你是广州市民,为提高广州大气环境质量,你认为应该做好哪几个方面的工作?(6分)【解析】阅读材料,不难得出,材料中涉及大气环境和水环境,属于自然环境。
提高大气环境质量,主要控制不合理的人类活动对大气环境质量的影响,如工业生产部门,尤其是污染企业应严格执行排放标准;交通部门应控制机动车数量;机动车应持有绿色环保标志;市民出行应提倡“环保出行”,如骑自行车、乘公共交通工具等;环保部门应加强监测,严格执法。
【答案】(1)大气环境和水环境。
自然环境。
(2)控制工业污染;控制机动车数量;提倡市民“环保出行”;加强环境监测;控制生活污染。
2.读世界部分地区环境问题分布图,回答问题。
(10分)(1)将图中①②③④⑤与所反映的环境问题连线。
(4分)①酸雨问题② 荒漠化问题③ 农田土壤侵蚀问题④ 原始森林破坏问题⑤ 海域污染问题(2)世界和中国均有大面积图例②所示地区的环境问题,其主要原因有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分)(3)当前世界森林面积正在不断减少,减少速度最快的森林类型是__________,由此产生的环境问题主要有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其所反映出的当代环境问题的特点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高中地理 第一单元 环境与环境问题中图版选修六
第一单元环境与环境问题单元测试一、单项选择题(共50分,下列各题的四个备选项中,只有一个是正确的,多选、不选或错选,该题不得分,选对一题得2分)1.下列选项不属于天然环境的是()A.大漠盐湖 B.极地苔原C.畜群牧场D.高山草甸2.人类与环境的关系为()A.互相影响,互相制约B.环境决定人类活动C.人类活动决定环境的发展和变化D.环境的发展具有自我的规律,人类应服从环境3.生态系统的基础与和核心的是()A.土壤B.植被C.水文D.大气4.关于环境问题产生原因的叙述,正确的是()A.自然原因是主要的B.环境发展的必然C.人为原因更为重要D.环境问题的产生完全由人类的活动决定5.美国东北部工业区的废气,通过高烟囱“越境”到北方邻国加拿大,引起了国际纠纷。
这主要反映了环境问题产生原因中()的矛盾?A.短期经济利益与长远环境效益B.局部利益与整体利益C.个人行为和大众利益D.资源的有效性与人类需求的无限性6.“勿以恶小而为之,勿以善小而不为”这句古训告诫我们,在环境问题上,要正确处理的什么矛盾。
()A.资源的有效性与人类需求的无限性B.局部利益与整体利益C.个人行为和大众利益D.短期经济利益与长远环境效益7.下列关于当代环境问题特点的叙述,说法不正确的是()A.危害的不可预见性B.过程的不可逆性C.规模的全球性D.治理的不可行性8.人工合成的DDT被试验证明具有卓越的杀虫特性,但是大规模使用几十年后,才发现它进入了食物链的各个环节,损害了一些动物和人类的健康。
这一问题说明了环境问题的什么特点?()A.危害的不可预见性B.人类破坏活动的广泛性C.规模的全球性D.过程的不可逆性9.下列关于环境问题特点的说法,正确的是()A.鉴于环境问题危害的不可预见性,人类不应再合成新的、自然界原来并不存在的物质,从而避免环境问题的产生B.原始森林被砍伐后,人们可以重新造林,但是人工林中的动植物、微生物乃至土壤,并不能恢复到原始森林本来的面貌C.随着人类活动的空间不断扩大,联系的不断增强,现阶段的环境问题全部演变成全球性范围内的问题D.由于南极和北极地区,环境恶劣,人烟稀少,所以不存在环境问题10.下列现象中,主要由人为因素而形成的是( )A.我国华北平原农作物受寒潮的侵袭B.臭氧层出现空洞,从而危害人体健康C.我国因水旱灾害,每年损失巨大D.2000年春夏之交我国北方不少地方出现蝗虫灾害,农作物因而减产我国一些城市在绿化过程中.耗费巨资移植大树进城.据统计,移植大树的成活率不超过60%,据此回答11~12题:11.移植大树成活率低的最主要原因是(A.病虫害防治不力B.移植过程中受损伤C.生存环境改变D.人为破坏严重12.大量移植树木对树木原生地可能造成的影响有(①加剧水土流失②诱发地质灾害③增加酸雨频率④影响生态群落⑤增加地表水的下渗A.①②④B.①③⑤C.①②③D.②③④13.下列环境问题不能够反映当代环境问题的规模全球性特点的是()A.臭氧层破坏问题B.生物多样性锐减问题C.海洋污染问题D.水土流失问题14.下列属于可持续发展的做法是()A.要想富,上山去砍树 B.讲卫生,用一次性饭盒C.过日子,多子多孙多福寿D.到市场买菜,自备菜篮子15.“一个地球,一个家庭”表达的协调人类发展与环境关系的主题是()A.大力发展经济,解决贫困问题 B.颁布保护环境的法律,建立环保机构C.加强全球合作,共同保护环境 D.进行国土规划,搞好国土整治16.下列叙述中,与“绿色奥运”理念相符的有()A.在硬件建设方面,要把保护古都风貌、突出北京特色放在重要地位B.到2008年奥运会时,每平方千米都有天气预报 C.在市民中提倡主人翁意识、学习意识、参与意识、自律意识D.到2008年,本市90%的公交车和全部出租车、环卫车、邮政车都将使用清洁燃料17.沙尘暴的袭击敲响了环保的警钟,要尽快遏制生态环境日趋恶化的局面,我国应()①坚决贯彻可持续发展战略②适度放慢经济建设的速度③加大环保宣传,提高环保意识④加强环保方面的执法力度A.①②③B.①②④C.②③④D.①③④18.发展中国家环境问题严重的主要原因不包括(A.环境承受着发展和人口的双重压力 B.多数国家资源比较贫乏,环境承载量小C.接受发达国家污染严重工业的转移D.经济、技术水平有限,环境保护能力不足环境问题的实质是发展问题,要实现人类同环境的协调发展,就要走可持续发展的道路。
中图版高中地理选修六 第一章 环境与环境问题 单元测试
中图版高中地理选修六第一章环境与环境问题单元测试一、单选题1.PQMN为四个不同的区域,下列描述符合PQMN四地当地实际的是( )A. P地区水土流失严重,大力植树种草B. Q地区洪涝灾害严重,加强水利工程建设C. M地区土壤盐碱化严重,大水漫灌压碱D. N地区土地荒漠化严重,退耕还牧2.由中山大学和日本广岛大学共同组成的研究人员先后从石马河流域上游出发,沿河道一直到惠州潼湖水,采集了22个石马河河水样本。
研究人员发现:靠近深圳处石马河重金属浓度为I类水质标准的32.87倍,流经深圳后,水质重金属污染指数逐渐降低。
据图可知,该水体重金属污染物最有可能来源于()A. 深圳B. 东莞C. 惠州D. 广州3.下列地理现象中,可能影响全球环境的是( )A. 黄土高原水土流失B. 全球变暖C. 中南半岛湄公河水质污染D. 华北平原土壤次生盐渍化4.根据我国1951年以来824个气象站点最低气温资料,统计得出全国各农业区的无霜期,结果见表,我国各地无霜期空问分布的总体规律是()A. 自西南向东北逐渐增加B. 自南向北随纬度增加逐渐减少C. 白沿海向内陆逐渐减少D. 自东向西随海拔升高逐渐增加5.下列环境问题中,属于生态破坏的是()A. 轧钢厂的噪声传到附近居民区B. 氮肥厂的废水排入附近河流C. 焦化厂的废气排放到天空D. 黄土高原区严重水土流失6.近30年来,北京的汉白玉石雕像溶蚀严重,有些雕像溶蚀厚度已超过了71厘米,比自然状态下的溶蚀速度快几十倍,这主要是因为()A. 城市上空尘埃多,作为凝结核,使城市的降雨增多B. 城市的气温比郊区高C. 大量使用煤和石油,城市空气中CO2和碳氢化合物含量增加D. 燃烧煤和石油,排放大量粉尘、SO2等有害物质,产生酸雨7.下列环境问题中,不属于生态破坏问题的是()A. 世界性的土地荒漠化的加剧B. 我国南方低山丘陵区的“红色”荒漠化C. 工业“三废”的过量排放D. 在干旱地区采用大水漫灌的方式灌溉8.对煤矿工人而言,工作中危害最大的污染是()A. 煤烟、粉尘B. 工业废水C. 碳氢化合物和氮氧化合物D. 酸雨9.造成臭气层耗损与破坏的主要原因有()A. 大气污染B. 燃煤C. 氟利昂D. 滥砍滥伐10.下列不属于当前环境问题的是()A. 太阳耀斑增多B. 垃圾乱放,污染土壤C. 地球可能因CO3增多而日趋变暖D. 森林因被砍伐而不断减少11.可持续发展从观念走向实践,公众应该做的事情是()A. 选购无氟冰箱、节能荧光灯等B. 为了节省时间,使用一次性筷子、杯子、快餐盒、打火机等C. 购买包装考究的商品D. 绝对不用一次性物品,包括注射器12.年某月新加坡惨遭雾霾笼罩空气污染指标攀升至“不健康”标准,人们的日常生活受到严重影响。
高中地理:第一章 环境与环境问题单元测及答案单元测试中图版选修6
第一章环境与环境问题单元测试一、选择题1、关于一定历史时期人地关系的叙述正确的是()A.在采集狩猎文明时期,人类受环境的制约比较小B.农业文明时期,人地关系全面呈现不协调C.产业革命后人地关系开始出现矛盾,局部地区产生环境问题D.到了近代,人们对人地关系的认识逐渐走向系统化和科学化2、下列的社会发展阶段与人地关系搭配错误的是A.第一阶段---人类畏惧自然、崇拜自然B.第三阶段---人类无视自然、试图主宰自然C.第一阶段---人类萌发了“天人合一”的思想D.第三阶段---人类开始寻求与自然的协调发展3、下列不属于自然环境的是A.高山草甸B.极地苔原C.因过渡放牧造成的荒漠流沙D.大漠盐湖4、下列不符合正确的环境伦理观的是A.征服自然 B .人是自然界生物链上的一个环节C.人是自然界食物链上的一个环节D.人与自然协调发展5、近年来,“温室效应”加剧所带来的环境问题是:①全球海平面上升②将导致两极地区及陆地上高山冰雪消融③城市形成光化学烟雾④全球河流径流量减少A.①②B.③④C.②④D.①③6、全球变暖引起的后果有A.蒸发强烈,海平面下降B.陆地面积增加C.中纬度地区更加湿润,粮食产量增加D.温带耕作区向高纬度方向延伸7、导致全球变暖的主要污染物之一是A二氧化碳 B.二氧化硫 C.氧化氮 D.氟氯烃8、关于酸雨的叙述正确的是A.我国酸雨主要是碳酸型酸雨B.酸雨是指pH>5.6的雨水C.我国酸雨区面积正在缩小D.酸雨不仅腐蚀建筑物,而且危害人体健康9、下面各项措施中,能有效防治酸雨的是A.禁止排放氟氯烃,研制新的制冷系统B.植树造林,扩大森林覆盖率C.减少硫氧化物和氮氧化物的排放D.发展煤炭生产10.日本派专家帮助中国防治酸雨,韩国公民自发组织到北京西郊植树,说明了A.环境问题可能会影响到周边国家和地区B.污染物质具有残留性C.发达国家将污染工业转移到发展中国家D.解决环境问题需要国际协作11.在造成生态环境恶化的多种原因中,难以人为改变的是A.高消费、高浪费、大排放的生活方式B.对资源、能源的掠夺性开采C.生产工艺水平低D.自然资源的有限承载力12.我国各地区生态环境脆弱的主要原因,对应正确的是A.内蒙古草原——光热不足B.青藏高原——高寒气候C.黄淮海平原——森林砍伐D.西北地区——矿产开采13.下列现象不属于生态破坏的是:A、水土流失、土地荒漠化B、森林面积减小,生物物种灭绝C、土地盐碱化,水源枯竭D、氮肥厂的废水排入附近河流14.下列最适宜作为环保辩论会辩题的是A.环境保护需不需要B.农业发展中,生态破坏能否避免C.环境污染是不是人类社会发展的产物D.保护环境利大于弊还是弊大于利15.据上题选出的辩题,反方可选下列哪些论据进行辩护①农业生产对耕地的需求必然要以牺牲自然生态系统为代价②生态农业可以兼顾农业生产和生态保护③干旱地区发展耕作业易引起土壤盐碱化④畜牧业发展使草场退化严重⑤南方地区发展立体种养型林-农-牧复合生态系统A.①②③B.②③④C.③④⑤D.①③④16.下列环境问题在工业文明以后新发生的有:①臭氧层破坏②CO2的温室效应③水土流失④生物多样性减少A、①②B、①③C、②④D、②③17.属于原生环境问题是A.印度洋海啸 B.洛杉矶光化学烟雾事件 C.日本水俣事件 D.内蒙古草原退化18.人类与环境的关系为A.互相影响,互相制约 B.环境决定人类活动C.人类活动决定环境的发展和变化 D.环境的发展具有自我的规律,人类应服从环境19.下列现象的发生属于环境对人类社会的反馈作用的是A.泥石流和洪涝灾害B.某些地区出现地下水漏斗区,进而引起地面塌陷C.某些地方病的蔓延D.工业废水和城市生活污水大量排入河流和湖泊20.可有效减缓物种灭绝速度的人为原因有:①改善野生动植物的生存环境②加快经济的发展速度③禁止猎捕珍稀野生生物④减少各种废弃物的排放A.①③B.②③C.③④D.②④二、综合题下图为“世界荒漠带分布图”,据图回答:1.世界上的荒漠带包括和两种类型。
高中地理 第一章 环境与环境问题测评1(含解析)中图版选修6-中图版高一选修6地理试题
第一章测评(时间:60分钟,满分:100分)一、单项选择题(每小题3分,共60分)环境是指关于某项中心事物的周围事物,根据人类对其影响的程度,可将环境分为天然环境和人工环境两类。
据此完成第1~2题。
1.下列选项中不属于天然环境的是( )A.大漠盐湖B.极地苔原C.畜群牧场D.高山草甸2.下列关于环境的叙述,正确的是( )A.天然环境是指不受人类影响的环境B.受人类影响的环境都是人工环境C.因人类活动不合理而遭到破坏的环境属于人工环境D.人工环境是指人类活动直接创建的环境解析:人工环境指人类在天然环境的基础上,经过长期社会劳动所创造的、须由人类介入才能维持的环境。
此外,因人类活动不合理而遭到破坏的环境也属于人工环境。
天然环境指受人类影响较轻微,仍保留着天然生态特点的环境,天然环境并非不受人类影响。
答案:1.C 2.C3.环境对人类社会的发展有很大的制约作用,所以保护环境十分重要。
下列解决环境问题的思路,你认为正确的是( )A.发展经济和保护环境二者并不矛盾,应该在发展的过程中解决环境问题B.发展中国家经济相对落后,走先发展后治理之路C.环境效益突现,必须把保护环境放在发展经济的地位之上D.地球自身有充分的自我调节能力,任其发展,顺其自然答案:A下图为不同历史时期人类对人地关系的认识示意图。
读图完成第4~5题。
4.图①时期,人类对自然环境的态度主要是( )A.崇拜B.依赖C.征服D.友好5.下列图序中,符合人地关系思想历史演变的是( )A.①②③B.②①③C.①③②D.②③①解析:第4题,从图中可以看出图①时期,人类大肆开发环境,试图征服自然、改造自然。
第5题,图②时期,人类社会受环境的制约,为人类与环境关系发展的第一阶段;图③时期,人类社会与自然环境相互影响,为人类与环境关系发展的第三阶段。
答案:4.C 5.B6.公众的下列行为不符合绿色消费理念的是( )A.乘坐公共交通工具、几个人拼车、骑自行车甚至步行B.使用纯棉的手帕代替纸巾C.拒绝使用一次性的物品D.乘私家车观看大型文艺会演解析:乘坐私家车观看大型文艺会演会加大城市的交通拥挤,同时会加重城市的环境污染,所以应当尽可能选用公共交通工具。
高中地理第1章环境与环境问题章末检测中图版选修6(2021学年)
2017-2018学年高中地理第1章环境与环境问题章末检测中图版选修6 编辑整理:尊敬的读者朋友们:这里是精品文档编辑中心,本文档内容是由我和我的同事精心编辑整理后发布的,发布之前我们对文中内容进行仔细校对,但是难免会有疏漏的地方,但是任然希望(2017-2018学年高中地理第1章环境与环境问题章末检测中图版选修6)的内容能够给您的工作和学习带来便利。
同时也真诚的希望收到您的建议和反馈,这将是我们进步的源泉,前进的动力。
本文可编辑可修改,如果觉得对您有帮助请收藏以便随时查阅,最后祝您生活愉快业绩进步,以下为2017-2018学年高中地理第1章环境与环境问题章末检测中图版选修6的全部内容。
第1章环境与环境问题章末检测(时间:60分钟满分:100分)一、选择题(每小题2.5分,共50分)读“人类社会与环境的相关模式图”,回答1~3题。
1。
图中箭头a表示的人类活动,可能引起( )A.滑坡、泥石流B.地震、海啸C.台风、寒潮D.土地荒漠化、酸雨2.图中箭头b表示的人类活动,可能引起( )A.土壤污染B.水土流失C。
地震ﻩ D.生物物种锐减3。
当前,协调全球人类发展与环境关系的主要途径是( )A.不断提高人类的物质生活水平B。
控制人口增长数量,提高人口素质C。
向环境中排放废弃物D.积极开发利用环境资源,做到地尽其利,物尽其用答案1.A2。
A 3.B解析箭头a表示人类从环境中获取物质和能量。
人类从环境中获取的物质和能量超过了资源的再生能力,就会造成生态破坏。
箭头b表示,人类向环境中排放废弃物。
如果人类向环境中排放废弃物的数量超过了环境的自净能力,就会产生环境污染。
因此,当前协调全球人类发展与环境关系的主要途径是控制人口增长数量,提高人口素质。
4.如图所示三幅漫画,联系所学知识,判断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这三幅漫画说明人类与环境的关系只能是对立的B.图中反映的环境问题都是原生环境问题C。
生物在地球上已无法生存D。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一章环境与环境问题末综合检测(中图版选修6)(时间:90分钟满分:100分)一、选择题(每小题2.5分,共50分)1.2011年3月26日,由WWF(世界自然基金会)发起的“地球一小时”(Earth Hour)活动在全球展开。
全球上千个城市,在当地区时20点30分至21点30分这一个小时里,依次熄灭电灯、关闭电源。
此活动的目的是转变民众对于碳排放的态度,抑制全球性环境问题。
其应对的主要全球性环境问题是( )A.臭氧层破坏B.全球变暖C.酸雨D.荒漠化解析:选B。
碳排放主要以二氧化碳的形式,其浓度的增大可能造成全球变暖。
读世界某地区水平衡分布图(水平衡:年降水量减去年蒸发量),完成2~3题。
2.图中a地区的气候特征是( )A.冬季温和多雨B.有明显的旱季C.四季分明D.全年炎热干燥3.20世纪70年代开始,甲地出现的环境问题影响了当地农业的发展,这一环境问题是( )A.海水倒灌造成土地盐碱化B.草原退化、土地沙化严重C.开采石油导致土壤污染D.尼罗河水被过度引灌,水源不足解析:本题组考查热点地区的自然特征、环境问题及其对农业的影响。
a为撒哈拉沙漠地区,热带沙漠气候终年炎热干燥。
甲地为尼罗河三角洲,由于阿斯旺大坝的建设,入海河水和泥沙含量减少,造成海水倒灌形成土地盐碱化。
答案:2.D 3.A读图,回答4~6题。
4.就纬度而言,图中臭氧总量的极小值出现在( )A.赤道附近上空B.北半球中高纬度上空C.南极上空D.北冰洋上空5.就季节而言,图中南北半球臭氧含量的极大值均出现在( )A.夏季B.冬季C.春季D.秋季6.臭氧含量的减少,对地球的影响主要是( )A.吸收紫外线能力减弱,导致全球气温下降B.危害人体健康以及农林牧渔业生产C.导致海面上升,危害沿海地区D.扰乱电离层,使无线电短波通讯中断解析:首先读图时要注意,图中有两个横坐标,一个是月份,一个是平均臭氧总量,纵坐标是纬度,从图中可以看出平均臭氧总量赤道最小,臭氧总量的极小值出现在赤道北侧的低纬度地区,数值小于240。
就季节而言,图中北半球臭氧含量的极大值出现在3~4月份。
南半球臭氧含量的极大值出现在10月,均为所在半球的春季。
臭氧能够吸收紫外线,臭氧含量的减少,会导致吸收紫外线能力减弱,大量的紫外线透过大气到达地表会危害人体健康,导致皮肤病发病率升高,会造成农林牧渔业减产。
答案:4.A 5.C 6.B洋面封冻产生的效应叫做洋面封冻效应,下图是“洋面封冻效应与水、气候、生物相互作用关系示意图”,读图做7~8题。
7.根据图中各项内容之间的相互关系,数字①、②、③所代表的内容分别是( ) A.①气候变暖、②温室作用加强、③气候变暖B.①气候变冷、②温室作用减弱、③气候变冷C.①气候变暖、②温室作用减弱、③气候变冷D.①气候变冷、②温室作用加强、③气候变暖8.图中各项内容之间相互作用、相互影响,形成一种动态的平衡关系,若其中某一环节遭到破坏,就会导致这种平衡关系的失常。
目前,这种平衡关系失常对人类产生的危害最有可能是( )A.引起海平面下降B.腐蚀建筑物C.导致世界各国经济结构的变化D.皮肤癌患者增多解析:地球的自然地理环境是一个整体,各个组成要素之间相互影响、相互制约,共同构成了自然地理环境的整体性。
洋面封冻阻断了洋流的热量输送,减少了海洋水汽蒸发,使气候向冷干方向发展,封冻面积就会继续扩大,形成一个循环圈;气候向冷干方向发展会使生物数量减少,光合作用减弱,对二氧化碳的吸收也相应减弱;这样就会使二氧化碳的浓度升高,温室作用加强,气候变暖;气候变暖后,生物繁盛,光合作用加强,二氧化碳浓度又会降低,又导致气温下降,洋面封冻面积就会继续扩大,这又是一个循环圈。
图中各项内容之间相互作用、相互影响,形成了一种动态的平衡关系,若其中某一环节遭到破坏,就会导致这种平衡关系的失常。
目前,我们正处在这种平衡关系失常形成的全球变暖状态,对人类产生的危害可能是使全球各地干湿状况发生变化,导致世界各国经济结构的变化。
答案:7.D 8.C9.新华网伦敦2010年8月6日电世界自然保护联盟和“保护国际”两个非政府国际组织日前联合发布调查报告称,由于滥伐森林破坏栖息地、非法贸易、捕杀食用等原因,全球634种灵长类动物或亚种中,有近半数面临灭绝危险,其中有69种遭灭绝的风险极高。
由材料可知,生物多样性减少的主要原因是( )A.大气污染B.气候变化C.人为因素D.优胜劣汰答案:C10.下列现象中,自然原因和人为原因共同引发的环境问题是( )A.酸雨污染B.建筑垃圾C.土壤盐碱化D.城市交通拥堵解析:选C。
土壤盐碱化分为原生盐碱化和次生盐碱化两类,原生盐碱化是由于自然原因形成的,次生盐碱化主要是由于不合理灌溉造成的,而其他三项均由人为原因引起。
11.资源的不.合理利用是造成环境问题的重要原因,对该问题的正确认识是( )A.人类对自然资源的需求量已超过了自然资源补给、再生和增殖的极限B.人类对自然资源的不合理利用造成环境的破坏,使自然生产力下降C.人类对资源的不合理利用主要是对矿产资源而言的D.资源利用效率低是工业生产中资源利用不合理的特有现象解析:选B。
人类对资源的利用存在的问题有人类开发利用资源速度超过资源的再生速度,导致资源短缺,另一方面人类不合理的开发利用导致环境污染和生态破坏,使自然生产力下降。
胡锦涛总书记在十七大报告中说,建设生态文明,基本形成节约能源和保护生态环境的产业结构、增长方式、消费模式。
循环经济形成较大规模,可再生能源比重显著上升,主要污染物排放得到有效的控制,生态环境质量得到明显的改善。
生态文明观念在全社会牢固树立。
据此完成12~13题。
12.在“循环经济”模式下,可能产生下列哪种生产方式( )A.全球化生产B.信息化生产C.集聚生产D.清洁生产答案:D13.不.符合从传统经济向“循环经济”转变的行为是( )A.政府制定相关的法规,加强对产品生命周期的环境监督管理B.城市大量建设垃圾发电厂,化害为利C.消费者选用环保产品,减少废弃物D.生产企业和销售企业实施清洁生产和减少浪费答案:B2011年1月22日,国家统计局发布数据,2010年我国GDP为300670亿元,比上年增长9.0%,但用于治理环境污染的费用达5000亿元,比上年增长12.5%。
如图为经济发展与环境质量的关系图示。
据此回答14~15题。
14.分析图示,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环境污染不可避免B.后工业化阶段环境污染减轻C.环境质量与经济发展呈正相关D.经济越落后,环境质量越差15.这种关系反映了环境质量的提高取决于( )A.经济发展水平不断提高B.人类的认识能力不断提高C.发展中国家工业化战略不断调整D.发达国家环保政策不断完善解析:第14题,重点考查的是学生的读图能力及平时知识的积累。
从图上看,当经济发展到一定水平之后(进入后工业化阶段),随着经济的发展,环境质量会逐步提高(即环境污染会减轻),也就是说,进入后工业化阶段之后,环境质量与经济发展才会呈正相关的关系。
第15题,考查了学生的理解能力,本图反应的是“经济发展与环境质量的关系”,而没有涉及到“人类的认识能力,发展中国家工业化战略,发达国家环保政策”等,注意读图做题。
答案:14.B 15.A我国江南丘陵地区目前仍有许多农村居民使用农作物秸秆作生活燃料,北方一些城市郊区的农民甚至在麦收和秋收期间大量焚烧秸秆。
据此回答16~18题。
16.将秸秆作为燃料或焚烧秸秆,产生的最大环境问题是( )A.导致水土流失B.产生烟雾,污染环境C.家畜饲料减少D.有机质不能还田,土壤肥力下降17.江南丘陵地区水土流失加剧的最主要原因是( )A.农作物秸秆不能还田B.滥伐森林现象严重C.气候异常,降水增多D.酸雨面积不断扩大18.从生态角度考虑,农作物秸秆最好的利用方式是( )A.焚烧还田B.编织工艺品C.发展沼气D.发展畜牧业解析:本题组以农作物秸秆的燃烧为背景考查其不合理利用对环境的影响,本题为实际应用题目,答题时注意知识的迁移。
秸秆作燃料或就地燃烧会使土壤有机质得不到补充,肥力下降。
最好的利用方法是发展沼气,这样既能解决广大农村做饭、照明等能源需求问题,又可以把沼液作为肥料还田,稳定和提高土壤肥力。
江南丘陵地区水土流失加剧的最主要原因是人为破坏植被,注意题目中的“加剧”二字。
答案:16.D 17.B 18.C据专家预测,因全球气候变暖世界海平面到2100年将升高40~50厘米。
下图为“我国某地区海陆过渡地带示意图”。
读图回答19~20题。
(双选)19.海平面上升对该地带的影响有( )A.加剧农田土壤盐碱化B.滩涂面积减少C.淹没部分耕地D.有利于港口基础设施建设解析:选AB。
从图中的高程可知,海平面上升40~50厘米后,会导致沿海的滩涂部分被淹没;海水对地下水的影响更加显著,从而加剧农田土壤盐碱化。
20.导致全球气候变暖的主要原因有( )A.臭氧层破坏B.森林被大量砍伐C.二氧化碳排放量增加D.二氧化硫排放量增加解析:选BC。
导致全球变暖的主要原因:一是二氧化碳排放量增加,温室效应增强;二是森林被大量砍伐,减小了森林吸收二氧化碳的能力。
二、综合题(共50分)21.读下图,完成(1)~(3)题。
(10分)(1)图中①、③、⑤所反映的环境问题分别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图中②所示环境问题的污染源主要来自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在我国,这类环境问题主要出现在________地区。
(3)图中④所反映的环境问题在西欧和日本影响表现不明显,试分析其原因。
解析:根据各种环境问题的地域性特征,可以判断①②③④⑤依次是沙漠化、酸雨、原始森林破坏、水土流失和海洋污染。
在欧洲形成酸雨的酸性气体随西风飘散,源自于欧洲大量的生产生活排放;我国则在南方有色金属冶炼地点较为突出。
西欧降水较为均匀、地形平坦,以及土地压力不大、畜牧业为主要农业产业,所以水土流失不明显;在日本是极高的森林覆盖率为土石提供了庇护。
答案:(1)沙漠化原始森林破坏海洋污染(2)工业废气、汽车排放废气、家庭炉灶废气南方(3)西欧:地势平坦,降水均匀(植被覆盖率高);日本:植被覆盖率高。
22.读PPE怪圈图及相关材料,回答下列问题。
(14分)材料:贫困、人口和环境之间形成一种互为因果的关系。
更确切地说,是指“生活贫困—人口增长—环境退化”的恶性循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