常见文言现象
文言文中常见语法现象和句式
文言文中常见语法现象和句式1:使动用法使动用法:使动用法是指谓语动词对宾语含有“使它怎么样”或“使它成为什么”的意味,它能让宾语具有“使动”动词所赋予的行为和性状。
一、动词使动用法。
例1:行仁义而怀西戎,遂王天下。
(《五蠹》)怀:使……归顺。
例2:直可惊天地,泣鬼神。
(《〈黄花冈七十二烈士事略〉序》惊:使……震惊。
泣:使……悲泣。
二、名词使动用法。
例1:文王以百里之壤而臣诸侯。
(《毛遂自荐》)臣:使……称臣。
例2:先破秦入XX者王之。
(《鸿门宴》)王:使……为王。
三、形容词使动用法。
例1:既来之,则安之。
(《季氏将伐颛臾》)安:使……安。
例2:大王必欲急臣,臣头今与璧俱碎于柱矣!(《廉颇蔺相如列传》)急:使……急。
2:意动用法所谓意动动词,就是含有认定意义的动词,它对宾语含有“以为什么”或“以为怎样”的意思,或者把宾语所表示的人或事物看成是什么或看成怎样。
古汉语表示意动的动词有“以……为……”、“以为”、“为”等。
如:市人皆以赢为小人。
(都市里的人都认为我侯赢是个小人。
)《信陵君窃符求赵》皆以美于徐公。
(全都认为我比徐公美。
)《邹忌讽齐王纳谏》但是,在古汉语里,可以有另外一种表示方法,它可以不用意动动词,而用别的词来代替意动动词,并简化结构,我们称之为意动用法。
一、名词用作意动动词。
名词用作意动动词,就是把名词放在宾语前面,把宾语所表示的人或事物,看成是这个名词所表示的人或事物。
如:孟尝君客我。
(孟尝君把我当作客人。
)《冯谖客孟尝君》侣鱼虾而友麋鹿。
(把鱼虾当作伴侣,把麋鹿当作朋友。
)《前赤壁赋》二、形容词用作意动动词。
形容词用作意动动词,就是把形容词放在宾语前面,把宾语所表示的人或事物,看成是这个形容词所表示的看成怎样。
形容词用作意动动词后所构成的动宾式,所表示的内容和古汉语的“以……为……”一样。
如:成然之。
(成名认为他的妻子的话很对。
)《促织》又安敢毒耶?(我又怎么敢认为这个差役痛苦呢?)《捕蛇者说》吾妻之美我者。
文言现象整理
文言现象整理一、文言实词(一)古今通假1. 酒酤于市:酤,通“沽”,买酒2. 公亦少从众:少,同“稍”,稍微(二)古今异义1. 世以清白相承:清白。
古义:纯朴的家风;今义:纯洁,没有污点2. 吾不以为病:病。
古义:缺点;今义:生病3. 或三行五行:行。
古义:次数;今义:量词,用于成行的东西4. 治居第于封武门内:治。
古义:修筑;今义:治理5. 常数月营聚:营。
古义:积攒,引申为准备;今义:经营,管理6. 然后敢发书:书。
古义:请客的帖子;今义:书籍7. 故不随俗靡者盖鲜矣:鲜。
古义:少;今义:指食物鲜美8. 自奉养如为河南掌书记时:奉养。
古义:指生活待遇或生活水平;今义:侍奉或赡养(父母或其他尊亲)9. 公虽自信清约:自信。
古义:自己信奉;今义:相信自己的愿望或预料一定能够实现的心愿10. 君子以为忠:君子。
古义:指有名望的人;今义:指道德高尚的人11. 石崇以奢靡夸人:夸。
古义:炫耀;今义:夸奖12. 其余以俭立名:其余。
古义:其他的;今义:剩余的13. 聊举数人以训汝:聊。
古义:姑且;剩下的;今义:聊天14. 当以训汝子孙:训。
古义:教诲,劝诫;今义:训斥15. 枉道速祸:速。
古义:招致;今义:速度(三)词类活用1. 名词作动词1) 自为乳儿:乳,吃奶2) 乃簪一花:插3) 亦不敢服垢弊以矫俗干名:服,穿(衣服)4) 士志于道,而耻恶衣恶食者:志,有志5) 走卒类士服:服,穿6) 酒非内法:内法,照宫内酿酒的方法酿造7) 故就酒家觞之:觞,一种酒器,,这里指请人喝酒8) 外人颇有公孙布被之讥:布被,盖布被9) 虽举家锦衣玉食:锦衣玉食,穿绸缎的衣服,享用珍贵的食物10) 季文子相三君:相,效力11) 妾不衣帛:衣帛,穿丝绸衣服12) 何曾日食万钱:食,吃13) 汝非徒身当服行:服,从事14) 管仲镂簋朱纮:镂簋朱纮,使用刻有花纹的簋2. 形容词作动词1) 人不相非也:非,讥评2) 器皿非满案:满,摆满3) 益重之:重,器重4) 人争非之:非,讥评5) 人莫之非:非,非议,认为不对3. 使动用法1) 听事前仅容旋马:旋,使……转身2) 远罪丰家:远,使……远离;丰,使……富裕3) 败家丧身:败,使……败4) 至孙以骄溢倾家:倾,使……倾5) 夫俭则寡欲:寡,使……少4. 意动用法1) 士志于道,而耻恶衣恶食者:耻,以……为耻2) 孔子鄙其小器:鄙,以……为鄙3) 吾不以为病:病,以……为缺陷5. 名词作状语1) 何曾日食万钱:日,每天2) 常数月营聚:数月,用几个月3) 昔正考父饘粥以糊口:饘粥,用稀粥4) 汝非身当服行:身,本身5) 锦衣玉食(四)一词多义1、非1) 人不相非也:讥评2) 果、肴非远方珍异:不是2、习1) 家人习奢已久:习惯2) 子孙习其家风:习染3、服1) 亦不敢服垢弊以矫俗干名:穿2) 长者加以金银华靡之服:衣服3) 汝非身当服行:从事4、果1) 果、肴非远方珍异:水果2) 果以富得罪出亡:果然5、及1) 岂庸人所及哉?:赶得上2) 史輶知其及祸:遭到3) 及戌:到了6、行1) 或三行五行:次数2) 汝非徒身当服行:实行7、君子1) 君子寡欲则不役于物:指有地位的人2) 君子以为忠:当时有名望的人8、相1) 又闻昔李文靖公为相:宰相2) 季文子相三君:辅佐9、靡1) 众人皆以奢靡为荣:奢侈2) 故不随俗靡者盖鲜矣:倒下10、鄙1) 以为鄙吝:没见过世面2) 孔子鄙其小气:鄙视11、举1) 虽举家锦衣玉食:全2) 聊举数人以训汝:列举12、恶1) 士志于道,而耻恶衣恶食者:粗陋2) 侈,恶之大也:罪恶二、文言虚词1、以1) 用,拿:长者加以金银华美之服石崇以奢靡夸人2) 表目的,来:亦不敢服垢弊以矫俗干名聊举数人以训汝3) 认为:众人皆以奢靡为荣4) 因为:上以无隐今人乃以俭相诟病是以居官必贿果以富得罪出亡2、乃1) 才:乃簪一花2) 竟然:今人乃以俭相诟病3、然1) 这样:当时士大夫皆然2) 然而:然以功业大4、虽1) 即使:居位者虽不能禁虽举家锦衣玉食2) 虽然:公虽自信清约5、为1) 做:又闻昔李文靖公为相2) 作为:此为宰相听事诚隘6、之1)代词a) 辄羞赧弃去之:代华美之服b) 人争非之:代他c) 忍助之乎:代风俗颓弊这件事2)助词:的:俭,德之共也;侈,恶之大也7、于1) 表对象果止于梨、栗、枣、柿之类一旦异于今日2) 在,表地点:酒酤于市8、或1) 所亲或规之:有的人2) 或三行五行:有时9、也1. 表句中停顿:与其不逊也宁固2. 表判断和肯定:未足与议也三、文言句式1. 判断句1) 俭,德之共也;侈,恶之大也。
文言现象汇总语文八年级上册
八上通假字【阙】略无阙处“阙”同“缺”,空隙、缺口。
(八上《三峡》)反:通“返”。
.例句:窥谷忘反。
意思:返回。
(八上《与朱元思书》)转:通“啭”。
例句:千转不穷。
意思:鸟鸣声。
(八上《与朱元思书》)【畔】亲戚畔之:通假字,“畔”同“叛”,背叛。
(八上《得道多助,失道寡助》)【女】女家:这里指夫家。
女(rǔ):同“汝”,你。
(八上《富贵不能淫》)【曾】曾益其所不能:曾,通“增”,增加。
(八上《生于忧患,死于安乐》)【衡】衡于虑:思虑堵塞。
衡,通“横”,梗塞,不顺。
(八上《生于忧患,死于安乐》)【拂】入则无法家拂士:拂(bì),通“弼”,辅佐。
(八上《生于忧患,死于安乐》)1、“河曲智叟亡以应。
”中“亡”通“无”,没有。
(八上《愚公移山》)2、“甚矣,汝之不惠。
”中“惠”通“慧”,聪慧。
(八上《愚公移山》)3、“始一反焉。
”中“反”通“返”,往返。
(八上《愚公移山》)4、“一厝朔东。
”中“厝”通“措”,放置。
(八上《愚公移山》)5、“指通豫南,达于汉阴。
”中“指”通“直”,直达。
(八上《愚公移山》)6、“无陇断焉。
”中“陇”通“垄”,高地。
(八上《愚公移山》)【被】“军士吏被甲”中“被”通“披”,译为穿。
(八上《周亚夫军细柳》)【式】“天子为动,改容式车”中“式”通“轼”,车前横木。
这里做动词,指扶轼,表示敬意。
(八上《周亚夫军细柳》)古今异义【自】自非亭午夜分古义:如果今义:从(八上《三峡》)【或】或王命急宣古义:有时今义:或许(八上《三峡》)【虽】虽乘奔御风古义:即使今义:虽然(八上《三峡》)【良】良多趣味古义:确实实在今义:好(八上《三峡》)【略】略无阙处古义:完全全部今义:略微(八上《三峡》)①四时俱备(时:古义:季节今义:时间)(备:古义:具备今义:准备、具备)(八上《答谢中书书》)②晓雾将歇(歇:古义:消散今义:休息)(晓:古义:清晨今义:知道)(八上《答谢中书书》)③夕日欲颓(颓:古义:坠落今义:消沉,委靡)(八上《答谢中书书》)④古来共谈(谈:古义:称赞今义:谈论)(八上《答谢中书书》)但:古义:只是,只不过;今义:但是,表转折关系的连词(八上《记承天寺夜游》)耳:古义:助词,表示限制语气,相当于“而已”“罢了”;今义:名词,耳朵。
文言现象
通假字(1)“转”通“啭”,鸟叫声。
原句:蝉则千转不穷,猿则百叫无绝。
(2)“反”通“返”,返回。
原句:经纶世务者,窥谷忘反。
(1)食马者:“食”通“饲”,喂.(2)才美不外见:“见”通现,显现.(3)食之不能尽其材:“材”通“才”,才能.(4)其真无马邪:“邪”通“耶”,表示疑问,相当于“吗”.(1)四支僵劲不能动(支:通“肢”,肢体)(2)同舍生皆被绮绣(被:通“披”,穿)(3)手指不可屈伸(屈:通“曲”,弯曲)古今异义(1)东西:古义:向东向西。
例句:任意东西。
今义:指物品。
(2)许:古义:附在整数词之后表示约数,左右。
例句:自富阳至桐庐一百许里。
今义:或许,应允,赞许等。
(3)奔:古义:本文指飞奔的马。
例句:猛浪若奔。
今义:奔跑。
奔(4)穷:古义:穷尽。
例句:蝉则千转不穷。
今义:贫穷。
(5)戾:古义:至.例句:鸢飞戾天者。
(6)经纶:古义:筹划、治理。
例句:经纶世务者。
今义:治理国家的抱负和才能。
(7)窥:古义:看,观察,侦查。
例句:窥谷忘反。
今义:从小孔、缝隙或隐蔽处偷看。
1.每有会意古:指对书中的内容有所领会今:指领会别人没有明白的意思2.亲旧知其如此古:旧交,旧友今:过去的,过时的3.好读书,不求甚解古:读书只求领会要旨,不在一字一句的解释上过分深究今:只求懂个大概,不求深刻了解(含贬义)4.造饮辄尽古:到,往今:制造5.或置酒而招之古:有时;有的人今:或者6. 因以为号焉古:以之为,把(它)当作今:认为,作为/把,用7.赞曰:黔(qián)娄之妻有言古:常用于传记体文章的结尾处,表示作传人对传主的评论. 今:夸奖,夸赞8.颇示己志:古:略微今:很是古义:这样的.例:是马也,虽有千里之能今义:判断词.安古义:怎么.例:安能求其千里也?今义:安全;安定;安装.等古义:同样.例:且欲常马等不可得.今义:等候;用在人称代词名词后表示复数或列举.或古义:有时,有的人.例:一食或尽粟一石余幼时即嗜学(余:古义为我,今义为剩下,余下)走送之。
文言文常见现象
文言文常见现象:通假字;古今异义;词类活用;一词多义;一、通假字:古汉语中,有些字可以用声音相同或相近(有时形体也相近)的字来代替,这种现象叫做通假。
通假字所代替的那个字称为“本字”。
假借的字称为“借字”示例:有朋自远方来,不亦说乎?说通“悦”,高兴,开心答题格式:……通“……”,+解释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是知也。
最喜小儿亡赖。
亡通“无”二、古今异义现代汉语和古代汉语有着继承和发展关系,有些词义一直沿用下来,古今词义相同,但很多词义已发生了变化。
古汉语中有大量古今字形相同而意义用法不同的词,即古今异义。
走:古:跑今:步行涕泗横流:古:眼泪今:鼻涕去:古:离开今:前往小人:古:平民,百姓今:品德败坏的人芳草鲜美:古:鲜艳美丽今:味道好三、词类活用古汉语中,某些词在特定语言环境中改变词性而作另一类词使用,这叫词类活用。
1、温故而知新(形作名,旧的知识)2、一狼洞其中(名作动,打洞)3、左右欲刃之(名作动,杀)4、智子疑邻(形作动,认为......聪明)5、传不习乎?(动作名,老师传授的知识。
)6、其一犬坐于前(名作状,像狗)7、众人怪之(形作动,对......感到奇怪)8、吾日三省吾身(名作状,每天)四、一词多义文言文中,一词多义的现象很普遍,有的能多达十几个义项。
一词多义是同一个词具有两个或两个以上的不同意义。
示例:亡羊补牢(丢失)或以为死,或以为亡(逃跑)国破家亡(灭亡)亡故(死亡)句末语气词:也、哉、乎、耶(邪)、与(欤)、兮、矣句首语气词:夫、盖、呜呼、嘻、噫、若夫、且夫古代人称:我:吾、余、予、愚、仆、某、臣、孤你:子、尔、卿、若、汝(女)、乃他:相、彼。
文言文现象
文言文现象有:
1.判断句:文言文中的判断句通常用“是”或“乃”等词来表示判断。
2.被动句:被动句在文言文中通常用“为”、“所”等词来表示被动关
系。
3.省略句:由于古代书写工具的限制,文言文常常省略一些不必
要的成分,如主语、谓语等。
4.倒装句:为了强调某些成分,文言文有时会把句子中的成分倒
装,如主谓倒装、宾语前置等。
5.互文见义:互文见义是一种修辞手法,指上下文之间互相呼应,
互相补充,使句子更加完整。
6.固定句式:文言文中有些固定的句式,如“何……之有”、“如……
何”、“不亦……乎”等。
《论语》十二章——文言现象
出自本文的名言警句:
①用于学习态度:
三人行必有我师
②用于学习方法:
学而时习之 温故而知新
③用于思想修养:
人不知而不愠 三人行必有我师
④用于思想方法:
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
⑤用于日常生活:
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
全文主要内容包括三个方面:
①学习方法(第一、四、五、十二章)
②学习态度(第七、九章) ③修身做人(第一、二、六、八、十一、) (第三、十章分别讲述了孔子自己学习和修养 的过程以及对时光易逝的感叹。)
5)传不习乎 传:动词活用为名词,传授的知识 6)饭疏食饮水 饭:名词活用为动词,吃饭 7)曲肱而枕之 枕:名词的意动用法。以……为枕 8)好之者不如乐之者 乐:名词的意动用法。以……为乐
特殊句式
1)省略句:
可以为师矣。 “以”后面省略代词“之” 其不善者而改之。 句首省略动词“择”
2)判断句:
(8)不义而富且贵
(9)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表承接) (7)博学而笃志,切问而近思 (表并列)
达标练习
1、复习的好处可以用
温故而知新 2、学习与思考应紧密结合,因为 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
来表达
3、别人总有自己学习的地方,孔子说:
学 以 致 用
三人行必有我师焉 4、一个人总有被误解的时候,正确的态度应是 人不知而不愠 5、我快步上前,伸出双臂,拥抱来自青岛的朋友,二千 多年前的孔夫子不是说过吗: 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
古今异义
1.匹夫不可夺志也 古:普通人 今:无学识、无智谋的人 2.吾日三省吾身 古:多次 今:数词,三
3.不亦君子乎 古:道德上有修养的人 今:泛指品德高尚的人 4.可以为师矣 古:可以、凭借 今:可能、许可
常见文言现象
考纲所列18个虚词(一)而①连词:表并列,表递进,表承接,表转折,表修饰,表假设,表因果,表目的②代词:通“尔“,人称代词(“你,你的”)③③构成复音虚词(而已,既而,俄而)⑵(二)何①疑问代词:“什么”、“哪里”;“为什么”、“怎么”②副词:“多么”。
⑶(三)乎①助词:表疑问语气,“吗”,“呢”;②表测度,“吧”;表感叹,“啊”“呀”;作词尾。
②③介词:“于”、“在”、“从”。
⑷(四)乃①副词:表承接,“就”、“才”、“于是”;表转折,“却”、“竟”;表判断,“就是”。
②代词:“你”、“你的”。
⑸(五)其①副词,表测度,“大概”;表疑问,不译;表反诘,“难道”;表婉商,“还是”;表期盼,“可要”、“要”②连词,表选择,“是……还是”;表假设,“如果”。
③代词:仅不代第二人称;指示代词。
“那”“其中”。
(六)且①副词,“将要”、“将”、“暂且”;表程度,“已经”、“很”②连词,表并列,“又”;表递进,“并且”、“而且”、“况且”;表选择,“还是”表假设,“如果”;表让步,“即使”、“尚且”;表转折,“可是”、“却”。
③助词,用于句首。
⑺(七)若①代词,第二人称;指示代词,这②连词,表假设;表选择,“或”、“或者”③③构成复音虚词(八)所助词:①构成“所”字结构,“……的人(事)”②和“为”呼应,表被动;③和“以”连用,表原因,“……的原因”④和“以”连用,表手段,凭借,……的方法(凭借)。
(九)为介词:①表对象,“向、对”;表替代,“替”;表目的,“为着、为了”;表原因,“由于、因为”;表被动,“被”②疑问语气助词,呢。
(十)焉①代词:三人称疑问代词,表疑代词,哪儿,哪里,怎么②②语气助词:陈述感叹疑问语气③③兼词“于之”④作形容词词尾(十一)也①用在句末,表肯定语气②②表疑问语气③用在句中,表语气的舒缓或停顿④④用在句末,表判断语气。
(十二)以①介词:表凭借,“凭”、“用”、“靠”、“按照”;表原因,“因”、“由于”;表对象,“跟”、“和”;表时间、处所,“于”。
文言文常见文言现象
文言文常见文言现象集锦丰集高中语文组余雷2011.10.13一、通假字1.日以尽矣以,通“已”,已经。
2.荆轲奉樊於期头函奉,通“捧”,捧着。
3.卒起不意卒惶急无以击轲卒,通“猝”,仓促,突然。
4.今老矣,无能为也已已,通“矣”5.距关,毋内诸侯。
距,通“拒”,把守;内,通“纳”,接纳,进入。
6.不者,若属皆且为所虏不,通“否”。
7.令将军与臣有卻。
卻,通“隙”,隔阂,嫌怨。
8.私见张良,具告以事。
具,通“俱”,全部。
二、古今异义1.樊将军以穷困来归丹古义:走投无路,陷于困境。
今义:生活贫困。
2.今有一言,可以解燕国之患古义:可以用它来……。
今义:表可能、能够。
3.持千金之币物古义:礼物今义:钱币。
4.沛公奉卮酒为寿,约为婚姻。
古义:婚姻,古义儿女亲家。
今义:结婚的事。
5.备他盗之出入与非常也。
古义:意外的变故。
今义:副词,很。
6.今人有大功而击之。
古义:现在别人今义:现在的人,与古人相对。
7.而听细说。
古义:小人的谗言。
今义:详细说来。
三、词类活用名词的活用(一)名词作状语1.进兵北略地(北,向北)2.此臣日夜切齿拊心也(日夜,每日每夜)3.函封之(函,用木匣子)4.常以身翼蔽沛公。
(翼,像鸟张开翅膀一样)5.项伯乃夜驰之沛公军。
(夜,在夜晚)6.吾得兄事之。
(兄,像兄长一样)7.发尽上指冠(上,向上)8.从郦山下,道芷阳间行。
(间,从小道)(二)名词作动词1.樊於期乃前曰(前,上前)2.皆白衣冠以送之(白衣冠,穿白衣戴白帽)3.乃朝服,设九宾(朝服,穿上朝服)4.晋军函陵、秦军汜南(军,驻扎)5.沛公欲王关中。
(王,称王)6.亡去不义。
(义,恪守信义)7.范增数目项王。
(目,使眼色)(三)名词使动1.既东封郑(封,使……成为疆界)2:先破秦入咸阳者王之。
(王:使……为王)(四)名词意动1.越国以鄙远(鄙,把……当作边邑)2.邑人奇之,稍稍宾客其父(宾客,以......为宾客)(五)名词为动1.伯夷死名.于首阳之下,盗距死利.于东陵之上。
四种特殊文言现象
四种特殊文言现象一、判断句对客观事物则表示确实或驳斥,形成推论与被推论关系的句子,叫做判断句。
通常由以下几种方式形成:1.以虚词配合一定的句式表示的判断句,如借用者、也等词构成。
(l)陈胜者,阳城人也《陈启衅家》(2)夫战,勇气也《曹刿论战》(3)环路滁皆山也《醉翁亭记》(4)城北徐公,齐国之美丽者也。
《邹忌讽齐王纳谏》2.借助实乃、就是、为、则、悉、本等词形成。
(1)当立者乃公子扶苏《陈涉世家》(2)斯就是陋室《陋室铭》(3)项燕为楚将《陈涉世家》(4)此则岳阳楼之大观也《岳阳楼记》(5)此悉贞良死节之臣《出师表》(6)臣本布衣《出师表》(7)此诚危急存亡之秋也《出师表》3.者、也都省略,单以名词或名词性短语并作谓语去则表示推论,也就是文言文中判断句的一种形式。
(1)七略四库,天子之书《黄生借书说》(2)汗牛纳屋,风流家之书《黄生借书说道》二、省略句有些句子在一定的语言环境中,省略了句子的某些成分,这种句子叫做省略句。
古汉语中省略句常用的存有以下几种形式:1.主语省略(1)永州之野产异蛇,[蛇]黑质而白章《捕蛇者说道》(2)[桃花源中人见渔人,乃大惊《桃花源记》2.谓语省略(1)一鼓作气,再[鼓]而衰,三[鼓]而竭《曹刿论战》(2)陈涉改立为将军,[公]吴广为都尉《陈启衅家》3.宾语省略(l)上并使[扶苏]外将兵《陈启衅家》(2)便要[渔人]还家《桃花源记》4.介词省略(l)置[于]人所罾鱼腹中《陈涉世家》(2)武陵人[以]捕捞为业《桃花源记》三、被动句古汉语中,主语和谓语属被动式关系的描述句叫做被动句。
通常存有以下几种形式: l.用为所、为所表示被动。
(1)其白眉林予群从税金《活板》(2)为乡里所患《周处》(3)二虫尽为所吞《幼时记趣》2.用为+动词表示被动。
(1)吴广素爱人,士卒多为用者《陈启衅家》(2)兔不可复得,而身为宋国笑《守株待兔》3.用作则表示被动。
(1)只辱于奴隶人之手《马说》(2)得幸于武宗《乐工罗程》四、倒装句现代汉语中的倒装句就是为了适应环境修辞学抒发的.须要,但在古代,倒装句就是正常的句法,所以在文言文译者时有时Lauz适度的调整。
文言文词类活用现象
文言文词类活用现象在文言文中,词类活用是一种常见的语法现象。
它是指某些词在特定的语境下,临时改变了其基本的语法功能,而具备了其他词类的特点。
下面将分别介绍文言文中的几种常见词类活用现象。
一、名词用作动词名词用作动词是指名词在句子中临时具备了动词的语法功能。
例如:1. 衣锦还乡。
(衣:穿衣)2. 风正一帆悬。
(风:顺风)二、动词用作名词动词用作名词是指动词在句子中临时具备了名词的语法功能。
例如:1. 蚕食鲸吞。
(蚕、鲸:蚕一样地吞食)2. 燕雀处堂。
(燕雀:比喻敌人)三、形容词用作动词形容词用作动词是指形容词在句子中临时具备了动词的语法功能。
例如:1. 根深蒂固。
(根:扎根)2. 厚积薄发。
(厚、薄:积累丰富和积累少)四、形容词用作名词形容词用作名词是指形容词在句子中临时具备了名词的语法功能。
例如:1. 夫唯大雅,卓尔不群。
(大雅:高尚的人)2. 聪明正直。
(聪明:聪明智慧的人)五、名词作状语名词作状语是指名词在句子中临时具备了状语的语法功能。
例如:1. 风餐露宿。
(风、露:在风里吃,在露天睡)2. 车载斗量。
(车、斗:用车子装,用斗量)六、使动用法使动用法是指动词或形容词在后面接宾语时,不表示动作的直接对象,而是表示动作行为对其他事物产生了影响或结果。
例如:1. 栗斯惴惴,生之者甚少。
(生之者甚少:使人活下来的很少)2. 损己利人。
(损己利人:使自己受损失而使别人得到好处)3. 完璧归赵。
(完璧归赵:使璧完整地归还赵国)4. 亡羊补牢。
(亡羊补牢:使羊丢失后再修补羊圈)5. 惊弓之鸟。
(惊弓之鸟:被弓箭吓怕了的鸟)6. 毛骨悚然。
(毛骨悚然:使汗毛竖起,使骨头发冷)7. 息事宁人。
(息事宁人:使事情平息下来,使人们安静下来)。
文言文的五种现象
文言文的五种现象一、文言特殊句式文言特殊句式一般分四类:判断句、被动句、省略句、倒装句。
其中较难理解的是倒装句。
现代汉语习惯的常规语序,一般为“主—谓—宾”“定(状)—中心词”,即主语在谓语前,谓语在宾语前,修饰语在中心语前;但有时因修辞、强调等的需要语序会发生变化。
如果以这个常规语序为标准的话,我们会发现一些文言文句子有许多次序颠倒的情况,这是古人说话的习惯。
这就像广州方言“我走先”及普通话“我先走”一样,没有修辞或强调的意义。
但为了方便我们学习,就称它为“倒装句”,即指文言文中一些句子成分的顺序出现了前后颠倒的情况。
我们把那些谓语放在主语前的现象叫做“谓语前置”或“主谓倒装”,那些宾语放在谓语动词或介词前面的现象叫做“宾语前置”,把那些定语放在中心语后的现象叫做“定语后置”,把那些介词短语即状语放在中心语后的现象叫做“介词短语后置”或“状语后置”。
1.判断句文言文中的判断句,从内容上看,和现代汉语的判断句没什么区别,都是对人、事、物、情况、原因作肯定或否定判断;从形式上看,最大的区别就是一般不用“是”作判断词。
文言文中判断句最常见的表示方法有以下几种:①主语后面用“者”字(有时也可不用)表示停顿,再说出谓语,最后用“也”字收尾。
例如:“子瑜者,亮兄瑾也。
”(《赤壁之战》)②主谓之间不用判断词,只靠主谓语先后排列表示判断。
例如:“况刘豫州王室之胄。
”(《赤壁之战》)③用副词“乃”、“则”即“皆”等表判断。
④用给定副词“非”等表否定判断。
⑤动词“是”、“为”表判断。
2.被动句古今被动句有相同点,即主语是动作的承受者。
判断方式:①动词后用介词“于”、“受……于……”;②用“为”、“为……所……”;③用“见”、“见……于……”;④用介词“被”;⑤无标志(意念被动句)。
如:“解惑其诚。
”3.省略句文言文中的句子结构显得比现代汉语简洁,原因之一是常省略句子的某些成分,这就是省略句。
从省略的对象看,①省略主语;②省略谓语;③省略动词或介词宾语;④省略介词。
文言文五大文言现象
文言文五大文言现象1、通假字例子:曾益其所不能:曾,通“增”,增加。
衡于虑:思虑堵塞。
衡,通“横”,梗塞,不顺。
入则无法家拂士:拂(bì),通“弼”,辅佐。
所以动心忍性。
忍,通“韧”,坚韧。
这里作“使(他的性格)坚韧”。
2、一词多义例子:“说”字有多种含义①及郡下,诣太守,说如此陈述②《师说》《捕蛇者说》一种文体③秦伯说,与郑人盟通“悦”高兴④范增说项羽曰劝说、劝服⑤而听细说,欲诛有功之人言论、说法3、词类活用例子:句中的“籍”原来是名词,在句中用作动词,解释为“登记”。
②副词作状语十名词。
如:范增数目项王。
(《鸿门宴》)句中的“目”原来是名词,解释为“眼睛”;这里用作动词,解释为“递眼色”。
③能愿动词+名词。
如:沛公欲王关中。
(《鸿门宴》)句中的“王”原来是名词,解释为“大王”;这里用作动词,解释为“称王”。
④所十名词。
如:乃丹书帛曰“陈胜王”,置人所罾鱼腹中。
(《陈涉世家》)句中的“罾”原来是名词,解释为“渔网”;这里用作动词,解释为“用渔网捕”。
⑤叙述句谓语部分找不到动词或其他词作谓语中心语,而名词又处于谓语中心语的位置,那么这个名词用作一般动词,如:沛公军霸上。
(《鸿门宴》)句中没有动词,我们就可以推断“军”应是动词,“驻扎”的意思。
4、古今异义例子:亲戚今义:跟自己家庭有婚姻关系或血统关系的家庭或它的成员。
古义:内外亲属。
例句:臣所以去亲戚而事君者,徒慕君之高义也。
(《廉颇蔺相如列传》)5、特殊句式例子:用“乃”“则”“即”“因”“皆”“悉”“”必(副词)/ “是”“此”(代词)/“为”/“非”(表否定判断)等词语表判断。
◇若事之不济,此乃天也。
◇此则岳阳楼之大观也。
◇环滁皆山也。
◇夺项王天下者必沛公也。
初中文言现象汇总
初中文言现象汇总一、通假字四支僵劲不能动:支通肢,肢体同舍生皆被绮绣:被通披,穿几家能彀:彀通够,能够依依旁汝:旁通傍念六夜四鼓:念通廿、二十左右流之:流通,捞取异鸡无敢应者,反走矣:反通返,返回守以畏者·胜:畏通威,威严必能裨补阙漏:阙通缺,缺点是以先帝简拔以遗陛下:简同检,挑选故略上报,不复一一自辨:辨通辩,辩解于反复不宜卤莽:卤通鲁,粗鲁所识穷乏者得我欤:得通德,恩德昼日则鬼见:见通现,显现则梦见夫人据案其身:案通按,按住才美不外见:见通现,显露,表现食马者不知其能千里而食也:食通饲,喂养食之不能尽其材:材通才,才华在肠胃、火齐之所及也:通剂,火剂汤疾在腠理,汤烫之所及也:汤通烫,用热水焐扁鹊见桓侯而还走:还通旋,回转,掉转泾流之大:泾通径,直流不辩牛马:辩通辨,分辨,辨别始一反焉:反通返,返回河曲智叟亡以应:亡通无,没有甚矣,汝之不惠:惠通慧,聪明一厝朔东,一厝雍南:厝通措,放置夫能不以游堕事而潇然于山石草木之间者:堕通隳,毁坏飞事亲至孝,家无姬待:事通侍,侍奉飞曰:“仁、信、智、勇、严、阙一不可”:阙通缺,缺少,缺乏臧亡匿死,吏不敢至门:臧通藏,隐藏宣悉以班诸吏:班通颁,分发技止此耳:止通只,不过水陆草木之花,可爱者甚蕃:蕃通繁,多满坐寂然,无敢哗者:坐通座,座位上的人还过岳殿东:还通环,转绕何时眼前突兀见此屋:见通现,出现曾益其所不能:曾通增,增加衡于虑:衡通横,梗塞,阻塞入则无法家拂士:拂通弼,辅弼,辅佐门人然烛来:然通燃,点燃须眉毕见:见通现,呈现小麦覆陇黄:陇通垄,田埂乃驻车叩马:叩通扣,拉住,牵住,勒住不亦说乎:说通悦,高兴,快乐学而不思则罔:罔通惘,迷惑,迷惘学而不厌:厌通餍,满足尊君在不:不通否,吗,表疑问宁可以急相弃邪:邪通耶,表疑问语气日扳仲永环谒于邑人:扳通攀,牵引出门看火伴:火通伙,同伴对镜帖花黄:帖通贴,粘贴徐以杓酌油沥之:杓通勺宁可共载不:不通否,吗坐中数千人:坐通座,座位但手熟尔:尔通耳,罢了系向牛头充炭直:直通值,价钱,代价止增笑耳:止通只,仅仅,不过便要还家:要通邀,邀请风吹草低见牛羊:见通现,呈现,露出来寡助之至,亲戚畔之:畔通叛,背叛所以动心忍性:忍通韧,使…坚韧百废具兴:具通俱,全,皆二、古今异义每假借于藏书之家:古:借;今:多指不真实又患无师名人与游:古:交游;今:多指游水或从容地行走余立侍左右:古:身边(的人);今:多指方位未尝稍降辞色:古:脸色;今:多指颜色日再食:古:两次;今:副词,表示又一次无从致书以观:古:得到;今:给与或达到天大寒:古:表程度深,非常;今:物体的体积或面积超过比较的对象录毕,走送亡:古:跑;今行走门人弟子填其室:古:塞,充满;今:多指凹的地方垫平或塞满礼愈至:古:周到;今:到,至于或者表示程度极深媵人持汤沃灌:古:热水;今:多指汁儿多的副食以中有足乐者:古:内心,心里;今:多指位置尝趋百里外:古:快步走;今:趋势或遇其叱咄:古:有时;今:或者卒获有所闻:古:最终;今:多指士兵汝可以摸拟得之:古:揣摩,推测;今:模仿左右流之:古:捞取;今:液体的流动或流动的东西白露末已:古:干;今:已经道阻且右:古:弯曲;今:方位名词聪明睿智:古:明察事理;今:听觉,视觉敏捷,指智力发达,记忆力和理解能力强德行宽容:古:宽大,宽容;今:宽绰,富裕又相天子:古:辅佐;今:互相富有四海,由此德也:古:奉行,遵从;今:原因,由于,凭借先帝不以臣卑鄙:古:出身卑贱,见识鄙陋;今:语言行为恶劣,不道德未尝不叹息痛恨于桓灵也:古:痛心遗憾;今:十分憎恨故略上报,复一一自辨:古:回信;今:向上级报告于反复不宜卤莽:古:书信往来;今:一遍又一遍,多次重复窃以为与君实游处,相好之日久:古:私下,私意,“我”的谦词;今:偷不足为外人道也:古:不值得;今:不充足,不满咸来问讯:古:都;今:像盐那样的味道孤岂欲卿:古:古时王侯自称;今:孤今:作副词或连词见往事耳:古:了解,知道;今:看见一箪食,一豆羹:古:盛肉或其他食品的器皿;今:常为“豆子”类名称是亦不可以已乎(臣是以无清也):古:这;今:常用作判断动词桓侯故使人问之:古:派遣;今:致使叫致之何由,由于疾病:古:由:原因,名词。
文言现象
文言现象:1、师课文中出现26次,它的含义和用法如下:⑴作名词,有两种情况。
①、作“老师”讲古之学者必有师②、作“专门技艺人”讲巫医乐师百工之人⑵作动词,有三种情况。
(名词作动词)①、作“学习、效法”讲。
巫医乐师百工之人,不耻相师。
②、作“从师”讲。
或师焉,或不焉③、做“以??为师”讲。
2、之课文中出现25次,它的用法如下:⑴作代词,有两种情况①指代人或事物择师而教之②连接定语和中心词,表示统一关系,相当于“这类”、“这些”。
郯子之徒⑵作助词,有四种情况①放在定语与中心词之间古之学者②放在主谓之间,取消句子独立性师道之不复,可知矣③表示宾语前置句读之不知④在动词、形容词或表示时间的词后,凑足音节,无意义六艺经传,皆通习之⑶、以前学过的课文中还有三种情况①作代词,指代自己君将哀而生之乎②作助词表示定语后置蚓无爪牙之利③、作动词,“到”、“往”吾欲之南海3、其课文中出现17次,用法如下:⑴作代词,有四种情况①、在主谓短语中作主语生乎吾前,其闻道也,固先乎吾(他)②、复指,作主语古之圣人,其出人也远矣(他们)③、作兼语余嘉其能行古道(他)④、作定语夫庸知其年之先后生于吾乎(他们的)⑵、作语气副词,有两种情况①、表猜测圣人之所以为圣??其皆出于此乎(大概)②、表感叹今其智乃反不能及,其可怪也欲(多么)(四)古今异义古之学者必有师古:求学的人今:有专门学问的人句读之不知古:句子停顿的地方今:看字发出声音小学而大遗古:小的方面学习今:专门的一个求学阶段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古:特殊的指示代词,相当于“用来??的”今:表因果关系的连词。
总结古四大文言文现象
总结古四大文言文现象古代的四大文言文现象是指古代文言文中的四个特点,包括选材广泛、体裁繁多、修辞丰富、意蕴深远。
这四个特点是古代文言文独特的表现形式,也是我们理解和欣赏古代文言文的关键之处。
首先,古代文言文的选材广泛。
在古代,文言文的选材不仅包括历史、哲学、政治等宏大的主题,也涵盖了日常生活、人与自然、人际关系等方方面面的内容。
在这些选材中,古代文人通过运用丰富的修辞手法,展现出深邃的思想和丰富的情感。
例如,司马迁的《史记》中,既有对历史事件的记录、阐释,又有对人物思想、行为的描写,全方位地展示了古代社会的面貌和人民的命运。
其次,古代文言文的体裁繁多。
古代文言文的体裁多样,涵盖了诗歌、散文、小说、历史记载等多个方面。
每一种体裁都有其独特的表现形式和写作技巧。
例如,古代散文中的骈文运用双层对偶的形式,使语言更加生动活泼;而古代诗歌则以韵律和字数的规范为基础,通过意象和押韵的运用,表达美的情感和思想。
这多样的体裁为古代文言文提供了丰富的选择,也使得古代文言文更具魅力。
第三,古代文言文的修辞丰富。
古代文言文运用了丰富多样的修辞手法,如对偶、象征、比喻、夸张等,使文章更具表现力和感染力。
古代文人通过运用这些修辞手法,塑造了丰富的形象和场景,使读者更易于理解和感受到文章的意境。
例如,在辞章中,古人常常以对比的手法抒发对时代变迁的感慨,通过对古今对比的形式,表达出对过去的怀念和对现实的反思。
最后,古代文言文的意蕴深远。
古代文言文不仅仅是表面的文字组合,更包含深层的思想和意义。
古代文人通过运用隐喻、比拟等手法,使思想和情感更加深入人心。
古代文言文中的意蕴往往需要经过深入的思考和品读才能领悟到。
例如,王阳明的《传习录》中,文中所抒发的思想和哲理需要读者进行内省和思辨,通过自我反思和感悟,来认识和改变自己。
总之,古代文言文的四大特点——选材广泛、体裁繁多、修辞丰富、意蕴深远,使得古代文言文成为了我国优秀文化传统的重要组成部分。
论语十二篇文言现象
• (1)学而时习之 • 时:名词活用为状语,按时 • (2)吾日三省吾身 • 日:名词活用为状语,每天 • (3)温故而知新
• 故、新:形容词活用为名词,旧的知识、新的体会
2.词类活用:时、日、故、新、传、饭、枕、乐
• • • • • • • •
(5)传不习乎 传:动词活用为名词,传授的知识 (6)饭疏食饮水 饭:名词活用为动词,吃饭 (7)曲肱而枕之 枕:名词的意动用法。以„„为枕 (8)好之者不如乐之者 乐:名词的意动用法。以„„为乐
1.通假字:说、有 2.词类活用:时、日、故、新、传、饭、枕、乐 3.一词多义:为、知、而、其、乐、饮 4.古今异义:、饭、水、三、可以
1.通假字:说、有
• (1)不亦说乎 • 说:通“悦”,愉快 • (2)吾十有五而志于学 • 有:通“又”,放在整数与零数之间
2.词类活用:时、日、故、新、传、饭、枕、乐
6、按要求用原文填空
3.一词多义:为、知、而、其、乐、饮
• • • • • •
(1)【为】 A.可以为师矣 为:成为 B.为人谋而不忠乎 为:替 (2)【知】 A.人不知而不愠 知:了解 B.温故而知新 、知之者不如好之者、五十 知天命 知:知道
3.一词多义:为、知、而、其、乐、饮
• (3)【而】 • A.人不知而不愠/学而不思则罔 • 而:表转折,却 • B.学而时习之/为人谋而不忠乎/温故而知新/曲肱 而枕之/择其善者而从之 • 而:表顺承,然后 • C.博学而笃志/切问而近思 • 而:表并列,并且 • D.吾十有五而志于学/不义而富且贵 • 而:表修饰
3.一词多义:为、知、而、其、乐、饮
• (6)【饮】 • A.一箪食,一瓢饮 • 饮:水 • B.饭疏食饮水 • 饮:喝,动词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常见实词文言现象
1、古今通假现象。
如,反-返,孰-熟
2、古今异义现象。
如“可怜”这个词,在古义中是指“可爱”,而现代汉语的意思是指“怜悯”。
3、一词多义现象。
如,绝,度
4、词类活用现象。
名词、动词、形容词、数词都有活用现象,特别要注意使动用法、意动用法、名词做状语等。
(1)名词活用
a.名词活用为一般动词,如:但二月草已芽,八月苗未枯。
b.名词活用为使动词,如:先破秦入咸阳者王之。
c.名词活用为意动词,如:邑人奇之,稍稍宾客其父。
d.名词作状语,如:君为我呼入,吾得兄事之。
(2)动词活用
a.动词用如名词,如:殚其地之出,竭其庐之入。
b.动词用如使动词,如:项伯杀人,臣活之。
c.动词用如意动词,如:于其身也,则耻师焉。
(3)形容词活用
a.形容词用如名词,如:与苍梧太守吴巨有旧。
b.形容词用如一般动词,如:山多石,少土。
c.形容词用如使动词,如:诸侯恐惧,会盟而谋弱秦。
d.形容词用如意动词,如:孔子登东山而小鲁。
(4)数词的活用
数词活用作动词,如:六王毕,四海一。
常见文言句式
(1)判断句
现代汉语一般用“是’’联系判断句中的两部分,文言文则不用这种形式来表示判断。
一般地说,它有以下七种形式:
①在主语后面用语气词‘‘者’’表示提顿,在谓语后面用语气词“也”煞尾来帮助判断,
形成“……者……也”的格式,如:廉颇者,赵之良将也。
②只在谓语后面用语气词“也”帮助判断形成“……,……也”的格式,如:夫战,勇
气也。
③只在主语后面用语气词“者”,表示提顿,谓语后不用“也”字,形成“……者,……
的格式,如:天下者,高祖天下。
④主语后既没有“者”,也没有“也”字来帮助判断,不用任何标志,是一个名词性的
短语,如:刘备,天下枭雄。
⑤表示否定的判断句是在谓语之前用一否定副词“非”,用来否定整个谓语,如:人
非圣贤,孰能无惑?
⑥在谓语前用“乃”、“即”、“则”、“必”、“皆”、“悉”等副词来加强肯定语气,表示判
断,如:此则岳阳楼之大观也。
⑦用“为”放在主语与谓语之间表示判断,如:在药则未为良时。
⑧用“是”不知木兰是女郎巨是凡人
(2)被动句
所谓“被动句”是就句子中主语和谓语之间的关系而言的。
主语和谓语动词之间有两种关系,一种是谓语动词的主动者,或称施事者;另一种主语是谓语动词的被动者,或称受事者。
常见的被动句式主要有以下表示方法:
①在谓语动词之后,用介词“于”引进动为行为的主动者,前面的主语具有被动性,“于”
相当于“被”,如:而君幸于赵王。
不拘于时
②在谓语动词之前,用介词“为”引进动作行为的主动者,主语具有被动性质,“为”相当
于“被”,如:吾属今为之虏矣。
为人所并
③在谓语动词前用助词“见”,构成“见+动词”的格式,或“见……于……”的格式表示被
动,如:欲予秦,秦城恐不可得,徒见欺见笑于人。
④不用任何表示被动的标志,意念上表示被动的句子,如:子贡辩智而鲁削。
(3)否定句
(4)疑问句(反问)
(5)固定句式,如得无---乎?(莫非----吧?,恐怕----吧?);孰与(两个--相比,其中一个更----)?
-----之谓也!(说的就是-----人啊)无以(有以)-----(没有用来-----办法)(6)省略句
古汉语和现代汉语一样,句子中某些成分在一定的语言环境中可以省略,只是省略的情况比现代汉语更多,更复杂。
从省略情况看,它大致六种:
①主语省略主要有主语承前省略、蒙后省略和对话省略三种形式,如:
a.永州之野产异蛇,(蛇)黑质而白章,(蛇)触草木,(草木)皆死。
(主语承前省略)
b.沛公谓张良曰:“……(公)度我至军中,公乃入。
”(主语蒙后省略)
c.(孟子)日:“独乐乐,与人乐乐,孰乐?”(王)曰:“不若与人。
”(主语对话省略)
d.危而不持,颠而不扶,则将焉用彼相矣。
②谓语省略在并列的句子里,如果一句用了某个动词,另一句同样的动词就可以将其省略。
常见省略谓语的句子有以下三种,如:
a.军中无以为乐,请以剑舞(为乐)。
(谓语承前省略)
b.杨子之邻人亡羊,既率其党(追之),又请扬子之竖追之。
(谓语蒙后省略)
c.后公改(任)两广,太监泣别,赠大珠四枚。
(谓语动词省略)
③文言文宾语省略主要有以下两种情况,如:
a.权起更衣,肃追(之)于宇下。
(谓语宾语省略)
b.成视之,庞然修伟,自增惭怍,不敢与(之)较。
(介词宾语省略)
④兼语省略“使、命、令”等动词作谓语时,它后面有一个主谓词组做宾语,这个主谓词组
的主语有时省略,如:
不如因而厚遇之,使(之)归赵。
(兼语省略)
⑤介词省略介词“于、以、自”等与后面的宾语组成介词结构,在句子中作补语,有时省略,
如:
a.荆州之民附操者,逼(于)兵势耳。
(介词“于”省略)
b.又试之(以)鸡,果如成言。
(介词‘‘以’’省略)
⑥量词省略古汉语量词不发达。
一般情况下,数词直接与名词或动词连接。
如:
a.蟹六(条)跪而二(只)螯。
b.寒署易节,始一(次)反焉。
(7)倒装句
1、宾语前置
现代汉语的一般语序为动词在前,宾语在后,古汉语则有宾语前置现象。
常见的宾语前置现象主要有以下四种:
①在疑问句中,疑问代词做宾语,宾词前置,如:大王来何操?
②在否定句中,一般代词作宾语.宾语前置,如:三岁贯女,莫我肯顾《硕鼠》
③有时为了强调、突出宾语,把宾语置于动词之前,用助词“是”、“之”等作为宾语前置的
标志,如:唯马首是瞻。
宋何罪之有?唯利是图
④有时为了强调介词的宾语,也可以把宾语置于介词“以”之前,而不用助词作前置的标志,
如:夜以继日。
2、定语后置句
者是标志:石之铿然有声者荆州之民附操者楚人有涉江者
之是标志:蚓无爪牙之利,筋骨之强3、状语后置句
权起更衣,肃追(之)于宇下。
4、主谓倒装句
如:甚矣,汝之不惠!
宜乎,百姓之以为爱也!
8、这个世界并不是掌握在那些嘲笑者的手中,而恰恰掌握在能够经受得住嘲笑与批忍不断往前走的人手中。
9、障碍与失败,是通往成功最稳靠的踏脚石,肯研究、利用它们,便能从失败中培养出成功。
10、在真实的生命里,每桩伟业都由信心开始,并由信心跨出第一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