Mini-review小型综述石质文物微生物检测技术的研究进展-微生物学报
石质文物加固中细菌诱导碳酸钙生成的研究
¨ 0
。
国内
,
重 时甚 至 会 导致 文 物 的毁 灭
。
因此 寻 找
,
一
一
种新 型
。
利 用 自主 筛 选 的 细 菌并诱 导 碳 酸 钙 加 固 保 护 石 质 文 物 方 面 的研 究 未 见 报 道 探 索 微 生 物 方 法 对 风 化 的
,
的有 效 的保 护 措 施 是 保 护 石 质 文 物 的
M 。
这类细菌能够
∞
“ …
一
我 国石 质古迹 文 物资 源 丰 富 含钙 岩石 是历 史
上 遗 存 下 来 的大 量 石 质 文 物 中最 常 用 的 基 质 材 料
、
、
在 石 质 文 物 内部 诱 导 产 生 碳 酸 钙 结 晶
一
。
般
。
定 的 限制 且 容易堵 塞
, ,
石 质文物饱 受环 境 大气 酸雨 生 物 和 地 表 温 湿 度变
石 质 文 物 的孔 隙 使 内部 的 湿 气 不 能 出 来 可 能会 进
一
化等 因素影 响 导 致石 构件风 化 分解 等
,
、
。
目前 保
,
步 破 坏 文 物 ;而 细 菌 能 够 最 大 限 度 的 渗 透 到 石 质
,
护 手 段 多 采用 无 机 或 有 机 高分 子 材 料 来 加 固石 质 文
、 、
,
国 外 利 用 细 菌 生 物 矿 化 进 行 文 物 保 护 的研 究 较
19 9 5
的要 求 在 文 物 保 护 的 实 践 应 用 中 具 有 重 要 意 义
,
。
早
。
年 意 大利人
石质文物保护关键技术研究项目及各课题简介-文化遗产保护科技b...b
附件1:“石质文物保护关键技术研究”项目及课题简介一、项目简介“石质文物保护关键技术研究”项目的提出,是为解决室外砂岩类石质文物保护中面临的难点和瓶颈问题,以及抢救性保护南京报恩寺遗址及相关出土文物的一项重要举措。
项目结合岩土力学、水文地质、工程地质、材料科学、物理、化学、文物保护等相关技术领域的国内外最新研究成果,选择云冈石窟、南京报恩寺遗址及相关出土文物作为主要研究对象,开展无损或微损检测技术在石窟保护中的应用、石窟水分来源综合探查技术、石窟岩体稳定性分析、石窟危岩体治理关键技术、石窟文物表面有害物清洗技术、石质文物防风化保护和施工工艺研究,以及南京报恩寺遗址和相关出土文物保护关键技术等方面的技术攻关。
在开展项目研究的同时,力争培养一批专门从事文物保护研究的高层次人才;建立起一支结构合理、素质优良能够适应我国文物保护研究需求的科技队伍;促进我国石质文物保护科研基地建设。
本项目设置7个课题方向,分别是:课题1:无损或微损检测技术在石窟保护中的应用研究课题2:石窟水分来源综合探查技术研究课题3:石窟岩体结构稳定性分析评价系统的研究课题4:石窟危岩体治理关键技术研究课题5:石窟文物表面有害污物清除技术研究课题6:石质文物防风化保护和施工工艺研究课题7:南京报恩寺地宫及出土文物保护关键技术研究项目实施年限:2009年7月~2011年12月。
二、课题主要研究内容及承担单位课题1:无损或微损检测技术在石窟保护中的应用研究以云冈石窟为主要研究对象,采用超声CT技术、探针、高密度电阻率成像和电阻率微测深技术等多项技术手段,开展石质文物表层风化状况研究,建立起石质文物现场表层风化无损或微损检测方法。
针对石质文物的表面污染(生物污染物、烟尘、硬垢、黑垢等)、裂隙等主要病害及岩体表面含水量分布状况,开展相关研究,建立石窟现场表面污染物、裂隙、石窟表面含水量分布状况等无损、微损检测应用方法。
开展石质文物保护修复(灌浆、加固、清洗)效果无损或微损检测方法研究,建立石窟现场灌浆、加固、清洗保护修复效果无损或微损检测方法。
微生物技术应用于石质文物保护
微生物修复技术
主要优点 主要缺点
物理方法
见效快
对文物直接伤害 大,操作不方便
化学方法(氢氧 寿命长、抗老化 粘结性欠佳;易 化钡、高模数硅 性好;聚合度较 被破坏、野外寿 酸钾、有机材料)好,透明性较强 命短 生物方法(硫酸 增强石质结构表 见效慢、代谢产 盐还原菌 层的稳定性、经 物对文物产生危 济 害
2、壁画 微生物具有积极作用,并运用(施氏假单胞菌)除去壁 画表面的不溶盐,同时不破坏壁画漆层,还提出了改进 方法,即将细菌与琼脂等结合起来
3、木器 保护木构件主要是利用某些微生物能高效地合成 纤维素,即细菌纤维素。 优点:有纯度高、结晶度高、聚合度高、吸水性 强、抗张强度高、生物适应性强、自然界可直接 降解 加固木器主要运用了微生物法脱水,来固定饱水木构件
微生物技术应用于石质文物保护
杨雨菡 生技一班 2014141241151
微生物和石质的建筑关系
• 1974年 细菌疗法 修复酸雨侵蚀的古建 筑外墙 钙质层 • 1988年 脱硫弧菌清除污垢 厌氧 • 1999年 枯草芽孢杆菌 加固石质文物 • 2003年 土壤细菌黄色粘球菌 最大限 度渗透到文物内部 产生碳酸钙结晶 且不堵塞孔隙 • 2006年 非厌氧 脱硫弧菌 效果也很显 著
硫酸盐还原菌作用机理:6CaSO4 +4H2O+6CO2 →6CaCO3 +H2S+2S+11O
微生物加固技术
生物矿化机理 生物矿化:由生命参与并通过细胞、有机分子调制 无机矿物沉积的高度控制过程 主要特征:通过有机大分子和无机物离子在界面处 的相互作用,从分子水平控制无机矿物相结晶析出, 使生物矿化材料具有特殊的高级结构与组装方式,从 而表现出优良的物理、化学、力学及理学性能。
浅析石质文物微生物病害的清洗
邢 台 学 院 学报
J OUR NAL OF XI NGTAI UNI VE RS I T Y
VO 1 . 28 NO. 1 Ma r . 2O1 3
浅析 石 质 文 物微 生物 病 害 的 清 洗
张 国勇 ,张
石质文物微 生物病害,根据国家文物局发布 的 石质文物病害分类与图示 ,系指 “ 微生物菌群 在石质化的现象”… 。与之相对应, 在意大利业界发布 的 “ N o r m a 1 ” 中,这种现象被描
述成 “ 生物锈 斑” 。
清洗法和机械 法三种途 径,它们有各 自 特 点和适用范 围,其 中化 学清洗法强调用化学清 洗剂和 杀菌剂来达到清洗 目的。 对于石质丈物上的微生物病害来说 ,清洗是 事后补救措施 ,预防性保护应该得到 重视 。
关键词 :石质文物;微生物病害;清洗;杀菌剂
中图分类号 :K8 7 6 . 2 K8 5 4 . 3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 6 7 2 — 4 6 5 8 ( 2 0 1 3 ) 0 1 — 0 0 2 0 — 0 5
一
、
一
2 . 真菌。是另一类最活跃的腐蚀石质文物的微 生物 ,分布 甚 为广 泛 ,在 石质 文物 上观察 到 的真菌 常常为单菌丝或菌丝网形式的类似于酵母菌或者黑 色菌的真菌,导致石质文物表面的颜色变黑,含钙 石材表面石膏壳的变暗等现象,许多石材表面出现 的色斑也与真菌的生长繁殖有关,如石材表面出现 的桔红色色斑就是一些真菌染色的结果。另外,用 于石质文物的粘结、加固和防护材料,如石材表面 防护剂 、防水剂 、粘接剂 、粘接砂浆等,其有机物 为真菌的繁殖提供 了 碳源,很容易被真菌利用并使 石材 受到侵蚀 。 3 . 地衣 。地 衣分 泌 的地衣 酸 ,是 地衣 呈现各 种 颜色的物质基础 ,很多石材上的地衣呈灰褐色 ,并 且,空气 中的相对湿度加大,地衣颜色转深,反之 亦然 。 4 . 光合类微 生物,亦称光合细菌。石质文物表 面的光合类微生物主要是藻类和蓝细菌。在许多表 面湿润并有光照的石材表面均可发现藻类和蓝细菌, 其分布种类呈现一定 的区域特点,如以色列石质文 物上大多数是呈黑色的蓝细菌,德国北部大多是绿 色的藻类,在中国,不同地区情况差别很大。来 自 现场 和 实验 室的研 究表 明 ,经 过 一定周期 光合 类微 生物的作用 ,石质文物腐蚀层会 自发剥离 。 目前,精确 的微生物种属鉴别是一个难 点,须 根据细胞特征、群体形 态等进行实验室鉴定,如条 件 允许 ,也 可做碳 源利 用 的 B I O L O G - G N分 析和 1 6 S r R N A序 列分 析 ,可综 合确定 微 生物 的属 和 种。 对于石质文物保护来说,显微观察是 目前最可行的 鉴别方法,可通过现场及分离培养等方式进行。 ( 二 )石质 文物微 生物 病 害的作用机 理 1 . 物理 作用 微 生物通过 生命体 的附着 、覆 盖及 穿插 、剥 离 等机械活动,使石质品的物理特性如色彩和密度发生 改变。以第五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宁波东钱湖石 刻群表 面的微生物病害为例 ,这些微 生物以片状、 点状或斑状覆盖在石刻上,颜色上有白色 、黑色、
石质文物保护中的微生物问题
采样 1
• 灭菌器材的准备
高温灭菌:干热灭菌法(火焰灼烧、烘箱),湿热灭菌(消 毒)法(常压—巴氏消毒、煮沸消毒、间歇灭菌,加压—
常规加压灭菌、连续加压灭菌)
采样 2
根据检测的目的、技术选取方法和器材:
•镜检:接种针,碳导电胶„„ •培养:灭菌离心管、消毒棉签、接种针、培养基、封口膜
„„
•提取DNA:灭菌离心管、保温桶(含冰块/袋)、接种针„„
常条件下,微生物可能分泌柠檬酸和丙酮酸)。而这些酸类物质
就会引发生物腐蚀。
微生物对石质文物造成的影响
微生物对石质文物造成的损害 – 生物硫酸的作用
微生物对石质文物造成的影响
微生物对石质文物造成的损害 – 生物硫酸的作用
微生物对石质文物造成的影响
微生物对石质文物造成的损害
2. 盐胁迫
链霉菌
真菌:酵母菌
• 特点:
(1)个体一般以单细胞状态存在;
(2)多数出芽繁殖,也有裂殖;
(3)能发酵糖类产能; (4)细胞壁常含甘露糖; (5)喜在含糖量较高、酸度较大的水生环境生长。
直径一般是细菌的10倍。
真菌:霉菌
• 一些丝状真菌的统称,菌丝体发达而又不产生大型子实 体。 • 自然界中,各种复杂有机物,尤其是纤维素、木质素和 半纤维素的分解者。
化。其机制可被归纳为以下几类:
微生物对石质文物造成的影响
微生物对石质文物造成的损害
1. 酸蚀
微生物对矿物材料所造成的最严重的损害往往由此而成。例如, 化能无机自养型的硫杆菌属( Thiobacilli )微生物会将硫转化为
硫酸,如果这类微生物出现在矿物材料上,就很可能引发生物腐
蚀。同理,硝化细菌(亚硝化菌和硝化菌)会将基质中的氨转化 为亚硝酸和硝酸。并且,几乎所有微生物都会分泌有机酸(在异
石质文物保护材料的研究进展
石质文物保护材料的研究进展刘佳;刘玉荣;涂铭旌【摘要】介绍了石质文物遭受病害的各种因素以及保护措施,简介了常用的无机材料和有机材料的优缺点及对其改性处理的必要性,并且对复合材料、纳米材料及仿生材料在石质文物保护中的应用现状及前景进行了阐述.【期刊名称】《重庆文理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年(卷),期】2013(032)005【总页数】6页(P13-18)【关键词】石质文物;常用材料;复合材料;纳米材料;仿生材料【作者】刘佳;刘玉荣;涂铭旌【作者单位】重庆文理学院材料交叉学科研究中心/重庆市高校微纳米材料工程与技术重点实验室,重庆永川402160;重庆理工大学材料科学与工程学院,重庆400054;重庆文理学院材料交叉学科研究中心/重庆市高校微纳米材料工程与技术重点实验室,重庆永川402160;重庆文理学院材料交叉学科研究中心/重庆市高校微纳米材料工程与技术重点实验室,重庆永川402160【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TQ328我国有大量珍贵的文物古迹,其中大部分涉及到石质文物.无论是馆藏文物还是野外大型石质文物,都有可能因为各种原因遭到一定程度的破坏,使其逐渐丧失文化艺术价值.为挽救石质文物,目前保护石质文物的主要措施有表面清洗、表面封护、灌浆、加固、粘接、渗水治理及日常保养维护等.表面封护和加固技术在石质文物保护中应用最为广泛.封护和加固均可采用无机材料和有机材料.由于无机材料的保护效果不佳,于是转向有机材料的研发,但是单一的有机材料并不能完全满足石质文物保护的要求,继而专家们致力于研制优良的复合改性材料.随着材料科学的不断发展,纳米材料、仿生材料等新型石质文物保护材料也不断涌现.本文介绍石质文物病害因素及主要保护措施,并阐述常用保护材料(无机材料、有机材料)的优缺点,总结目前发展复合材料、纳米材料、仿生材料的必要性,以及在石质文物保护应用中的巨大潜能.1 病害因素及主要保护措施就野外不可移动的石质文物而言,其病害因素相当复杂,所面临亟待解决的问题也十分严峻.野外石质文物的病害因素可分为内部因素和外部因素,其中外部因素又包括物理因素、化学因素、生物因素及人为因素[1].石质文物病害因素总结如表1所示.石质文物受病害因素的综合作用,会造成岩石的风化、腐蚀、水害、崩塌、污染物附着等损害.如果不尽快采取有效的措施,我国古代遗留下的文明瑰宝将会不复存在.石质文物作为特殊的保护对象,其保护措施必须满足以下原则:(1)不改变文物原貌.(2)尽量少干预的原则.只有在十分必要的情况下,才对文物实施保护性处理.(3)不对文物产生副作用,保护材料的老化产物对文物无副作用.(4)符合生态保护的原则:在选择保护材料的同时,必须考虑施工条件和对周围环境的影响[2].虽然针对其保护原则,最根本的途径是控制环境,但是易受侵蚀的野外石质文物无法转移到没有污染的环境.所以,目前采取保护石质文物的主要措施有表面清洗、表面封护、灌浆、加固、粘接、补全、渗水治理及日常保养维护等.以下介绍常见的保护措施:加固技术和表面封护.表1 石质文物病害因素总结病害因素类别病害因素具体内容岩石本身的组成及性质岩石组成不同,受酸性气体的侵蚀程度不同,内部因素且不同热膨胀系数产生应力等岩石结构孔隙率、机械强度等不同而导致吸收水、酸、熔盐的难易不同胶结物类型其类型不同而发生的水化作用难易程度不同水物理因素风化作用、溶解作用、水化作用及促进微生物繁殖致使生物腐蚀,干湿交替引起岩石瓦解等风、砂等岩石表面不断地受刮、磨、冲刷而暴露新表面溶盐结晶干湿交替使盐重复结晶和溶解等温度石质文物导热性差;周期性温差引起体积反复膨胀收缩化学因素有害气体(NO2、SO2等) 酸雨、酸雾对石质文物产生溶蚀破坏水化作用、水解作用与水形成新的含水矿物,使体积膨胀产生应力破坏;弱酸矿物盐遇水溶解使金属阳离子流失溶盐不溶性盐遇水或酸性气体转为可溶性盐,由毛细作用进入岩石内部生物因素植被覆盖延长储水和渗水时间,水和岩石作用时间增长微生物(细菌、真菌等) 其分泌物引起石层pH值变化或分泌生物酸和酶加速岩石溶蚀作用等树木杂草根系根系生长,产生劈裂作用,使裂缝扩大等人为因素社会实践火灾、战争、盗窃等大量游客涂鸦划痕、带入外部微粒、释放热量和CO2等文物修复操作失当、技术设施不完善等加固技术是将合适的加固剂均匀渗透到岩石内部深处,一是使失去连贯性的石材恢复其结构的连续性,以避免污染物、水分等继续向岩石表层之下渗透,二是能够提高岩石内聚力.常见加固技术有喷涂法、浸泡法、贴敷法、灌浆法.其中最简单的加固方法是喷涂法,即在表面喷涂加固剂,使其逐渐向内部渗透[2].表面封护就是选用特定的保护材料(耐老化、防水透气、渗透性、可逆性好的材料)进行喷涂或涂刷,使其附着于石质文物表面以隔绝大气污染物和水等外界有害因素,避免它们对石质文物的侵蚀[3].2 常用材料2.1 无机材料最传统的石质文物保护材料是无机材料,它包括石灰水、氢氧化钡、硅酸盐等加固材料,以及如油、蜡等的无机表面封护剂.其中氢氧化钡和石灰水的加固机理相似,它们是与空气中的二氧化碳反应,生成的碳酸钡或碳酸钙填塞在石质文物的孔隙中,起到加固保护的作用,化学反应方程如(1)式、(2)式所示.Lucia等[4]用氢氧化钡加固大理石,发现加固材料主要作用在表面层.Lewin[5]发表论文肯定了氢氧化钡加固含碳酸钙石质文物的有效性.因此,用氢氧化钡处理只含碳酸钙的岩石而不是其他石材,才能取得令人满意的加固效果[6].无机表面封护剂也只附着在石材表面,如果长期使用将会引起严重的变色.由于无机材料只在岩石表面形成保护层而不深入岩石内部,并且它的疏水性差,弹性小,粘接力脆弱,所以无机材料总体上的保护效果不理想,使其应用受到限制. 2.2 有机材料为了对石质文物进行更有效地保护,有机材料逐渐被研究并且应用于石质文物保护.有机材料包括环氧树脂[6]、有机硅树脂[6]、丙烯酸树脂[1]、有机氟聚合物[1]等,各种有机材料的优点及应用实例如表2所示.但是单独使用这些有机材料效果不佳,且存在许多不足之处.各种有机材料的缺点[1]如表3所示.表2 各种有机材料的优点及应用实例材料名称优点应用实例环氧树脂常温常压下固化,粘接性强,收缩性小,耐霉菌,较强的抗化学溶剂我国云冈石窟的病害曾用环氧树脂灌浆治理[7]韩国的Lee等用环氧树脂修复过损坏的花岗岩佛像[8]印度蒙黛拉的太阳神庙采用聚甲基丙烯酸甲酯加固[2]Siena Cathedral大门上的雕刻采用丙烯酸树脂加固[2]有机氟聚合物优良的防水、抗氧、耐紫外线、耐酸碱、耐粘污,具有超耐候性印度采用硅油和聚硅氧烷处理了被酸雨侵蚀的石碑[9]郭广生等用聚合硅氧烷对故宫博物院汉白玉进行加固[10]丙烯酸树脂良好的耐侯性,疏水性,成膜性,且附着力好有机硅树脂良好的渗透性,憎水性,耐候性,耐热性好,且具有一定的呼吸透气性和玲等研究有机氟聚合物对砂岩文物的加固,保护效果良好,证实了有机氟聚合物的可行性[11]表3 各种有机材料的缺点材料名称且户外的紫外线照射会使颜色变黄有机硅树脂对基材的附着力较差,且固化温度高,固化时间长,如果石质文物原来毛细孔内渗有水,一旦温度升高水分蒸发,就会使表面保护膜破裂而失去保护作用丙烯酸树脂形成了非常脆的膜,既不能抵抗碱性的侵蚀,又不能抵抗紫外线的照射有机氟聚合物附着力差、耐低温性差,透气性也差,缺点环氧树脂耐候性、疏水性及渗透性差,会堵塞水蒸气的流通,而且价格昂贵上述有机材料对石质文物保护起到了良好的效果,一方面能够阻止有害物质的侵入,另一方面还具有较好的防水性、粘结性、抗酸碱性等.但是也存在一些值得改进的地方,如有机材料比石质文物的寿命短,失效后对石质文物会造成一定的影响,并且存在无法阻止来自地下或内部的水分和可溶性盐类对文物的破坏等.所以,有机材料需要进行改性,改性后的材料才具有更加优良的性能.3 复合材料复合材料是通过物理和化学方法,使材料宏观上具有两种或两种以上原材料各自的优点,克服了各自的缺点,提高综合性能,对石质文物进行有效保护.常见复合材料包括环氧改性硅树脂、丙烯酸改性硅树脂、有机硅丙烯酸树脂、有机氟丙烯酸树脂、有机硅氟聚合物等.将其分为硅树脂改性,丙烯酸树脂改性以及有机硅氟聚合物来分别介绍.3.1 硅树脂改性环氧改性硅树脂的改性原理是烷氧基硅烷预缩聚物与环氧树脂的仲羟基或环氧基反应,形成稳定的硅氧碳链[12].改性后的树脂具有耐高温,疏水性好,强的粘附力,并且固化温度较有机硅树脂低等性能,使其兼有环氧树脂和有机硅树脂的优点. Cardiano等[13-14]研究发现 2-(3,4- 环氧环己烷基)乙基-三甲氧基硅烷与3-氨丙基三乙氧基硅烷(ATS)反应得到的材料结构为硅氧烷的网状结构中悬挂环氧环己烷基团,然而3-缩水甘油氧基丙基甲基二乙氧基硅烷与ATS反应得到硅胶-环氧杂化材料,有机链连接在无机硅胶上.再加入2种氟化共聚单体进行修饰,其耐磨性能增加.经处理的样品放置3个月,SEM结果显示表面保护层均匀透明,没有裂纹.丙烯酸改性硅树脂的方法:(1)用丙烯酸树脂中的C-OH与含Si-OH或Si-OR的有机硅进行缩合反应制得.(2)先合成含丙烯酸基的聚硅烷大单体,然后与不同的丙烯酸酯单体进行自由基共聚合制得.改性后的树脂具有优良的耐候性、耐粉化性、耐污性、渗透性等[15].聂王焰等[16]制备的有机硅-丙烯酸酯改性树脂用于石刻文物起到了防风化的效果.3.2 丙烯酸树脂改性有机硅改性丙烯酸树脂具有两种树脂的优点.目前,硅丙树脂的制备方法主要分为物理共混法和化学改性法,其中化学改性法包括自由基共聚法、缩聚反应、硅氢键的加成法等.根据研究动向,硅丙树脂乳液是一种耐候性更好的材料,其耐候性超过了丙烯酸树脂乳液.周双林等[17]制备的有机硅改性的丙烯酸树脂非水分散体类加固剂(BW系列土遗址防风化加固剂)是一种对土遗址的防风加固良好的保护材料.有机氟丙烯酸树脂制备中引入含氟集团的方法主要有两种:(1)采用氟化丙烯酸酯单体与丙烯酸酯共聚.(2)在聚合物中加入含氟的助剂,如氟碳表面活性剂等.有机氟丙烯酸树脂具有防水防油,成膜性好,以及良好的柔韧性和粘接性能[18].清华大学唐黎明[19]等通过乳液聚合方法,将聚偏氟乙烯和聚丙烯酸酯聚合成性能优异的含氟聚丙烯酸酯改性乳液.该乳液与基材的粘结性好,成膜后表面性能好.Cheng X等[20]采用半连续种子乳液聚合工艺制备了互穿网络结构的含氟丙烯酸酯乳液.该乳液具有良好的耐溶剂、耐水性及热稳定性.3.3 有机硅氟聚合物近年来,有机硅氟聚合物主要包括有机硅改性氟碳树脂或氟化有机硅树脂,它们结合了有机硅和有机氟化合物的优点.改性一般采用化学改性效果明显,主要是通过含氟、含硅单体共聚或者利用接枝改性法制备.改性后的有机硅氟聚合物具有优异的耐候性、耐化学品性、耐腐蚀性、憎水憎油性和绝缘性等性能.杜慧茹等[21]制备了用于砂岩文物保护的特种有机硅氟聚合物.实验采用涂刷和浸泡的保护方法,结果表明特种有机硅氟聚合物使砂岩的吸水率较小,对水的静态接触角在120°左右,并且具有很好的耐盐结晶能力和耐冻融能力.这种材料保持了砂岩的呼吸功能,使砂岩内外的水分自由流通,起到长效保护的效果.4 新型材料4.1 纳米粒子改性材料纳米材料具有超双亲界面特性、抗紫外线、耐老化、透明度高、耐腐蚀抗氧化性等特殊性能,在石质文物保护领域中显示出广阔的应用前景[22].根据其特殊性能制备的纳米粒子改性材料(简称为纳米材料)具有可减少紫外线的降解作用,也可在涂层干燥时形成网络结构,增加其强度,并且用在文物保护时不会遮盖被保护的文物,能显示其真实面貌等优点.因此纳米材料引起了世界各国的重视.许淳淳等[23]用纳米TiO2颗粒对有机硅氧烷类渗透固结型石质文物防护剂进行改性,使其耐老化性能和重涂性有明显提高.Kim等[24]制备了纳米SiO2改性的正硅酸乙酯,其接触角大、疏水性好,克服了毛细作用而导致的胶体破裂的缺陷.石质文物具有许多微小的毛细孔,能与外界进行水汽交换,将其添加适量的纳米材料,既不会堵塞文物毛细孔隙,也能使文物保持“呼吸顺畅”.段宏瑜等[25]通过原位聚合法,将纳米TiO2均匀分散于氟硅类封护涂料中,既提高了抗紫外线能力,又保持了原来良好的憎水性,同时透气性也有所提高.该性能对石质文物保护尤为重要,否则文物毛细孔堵塞,在温湿度的作用下会导致内部盐分产生溶解结晶,对其孔壁形成交替往复的作用力,使文物酥粉或片状剥落.对于抗紫外线的研究,李迎的课题组[26]向WD-10中添加了0.03﹪纳米TiO2,使其经过720 hUVB 紫外光照射后仍有较好的防水效果.石质文物比其封护材料的寿命要长.当封护材料老化后,其残留于文物内部或表面将会造成文物的损害.Scilla等[27]研究了用纳米溶胶来去除石质文物上老化的封护材料,该方法处理效果好,且绿色无污染.由于纳米材料的双疏水性,它对野外文物的防酸雨破坏等方面具有巨大优势.4.2 仿生材料20世纪90年代,提出了仿生合成的概念.仿生合成技术是模拟生物矿化过程,以有机物的组装体为模板控制无机物的结晶,制备出具有特殊结构和功能的新型材料.这类材料不仅寿命长,与岩石结合牢固,与环境友好,能在生理环境下实现等,而且使野外大型石质文物的施工带来了极大的方便,大大降低了防护工程的经济成本.所以,能够用于石质文物保护的仿生无机材料一直以来都受到重视.Garty等[28]在一种叫 Ramalina lacera的叶状地衣所依附的岩石表面发现了含有一些硫酸盐的天然草酸钙膜,并推测这种膜的形成是在地衣协助下的生物矿化过程.Arocena等[29]在南极洲的一个岛上发现岩石表面覆盖着大片的磷酸钙薄膜.经分析表明,这种薄膜是附近企鹅排泄物使富含钙和磷的溶液在岩石表面沉积而形成的,能够明显减缓当地岩石的风化.张秉坚等[30]在杭州灵隐寺双塔的石刻上发现了一层以水草酸钙为主体的致密亲水性半透明保护膜.由于其与基底岩石紧密结合,不易被各种应力破坏,且耐酸性、耐侯性好,具有保护岩石表面细微结构的作用,使石刻文字经长期自然风化和酸雨侵蚀至今仍然保持完好,一千多年前在岩石上雕刻的刀痕都还隐约可见.目前已经在实验室仿生合成出了该保护膜.这些研究成果开辟了石质文物保护材料的一个新的领域.由于二氧化硅与石材相容性好,耐酸性、耐蚀性远优于草酸钙,并且合成条件的温和性及对环境无污染等优点,研究者一直在努力探索关于石质材料的二氧化硅保护膜.Aksay等[31]在憎水的石墨表面和二氧化硅本体表面也得到了连续的二氧化硅薄膜.由于花岗岩的主要成分是云母和二氧化硅,所以有序结构的二氧化硅薄膜是石质文物的优良保护层.洪坤等[32]在室温下利用表面活性剂CTAB为模板来调控Na2SiF6水解,仿生合成出石质文物 SiO2保护膜.随后,洪坤等[33]又通过仿生技术,在河南省新密市的青石表面,以十六烷基三甲基溴化铵(CTAB)为有机模板调控正硅酸乙酯(TEOS)的水解缩合,制备出SiO2防护膜.为开发新型石质文物保护材料提供了思路和借鉴.5 结语在各种石质文物保护材料中,石灰水、氢氧化钡、硅酸盐等无机材料是最早使用于石质文物保护的材料,但是从许多实例中表明无机材料不但没有很好地保护好石材反而加剧了石材的风化;环氧树脂、有机硅树脂、丙烯酸树脂和有机氟聚合物等有机材料单独使用时效果不佳,存在许多不足之处;环氧改性硅树脂、丙烯酸改性硅树脂、有机硅丙烯酸树脂、有机氟丙烯酸树脂、有机硅氟聚合物等复合材料宏观上具有两种或两种以上原组成材料各自的优点,克服其缺点,可以提高石质文物保护材料的综合性能;纳米材料和仿生材料是新型石质文物保护材料,在文物保护上的应用具有广阔的前景,但是目前仍处于研究阶段,还存在许多亟待解决的问题. [参考文献]【相关文献】[1]雷惊雷,黄美燕,陈卉丽,等.摩崖石刻风化及其保护材料[J].材料导报 A:综述篇,2012,26(8):88-92.[2]王丽琴,党高潮,梁国正.露天石质文物的风化和加固保护探讨[J].文物保护与考古科学,2004,16(4):58-63.[3]王春华.如何挽救石质文物[J].石材,2012,12:19-22.[4]Lucia T,Chiara C,Marco R,et al.Evaluation of barium hydroxide treatment efficacy on a dolomatic marble[J].Ann Chim,200l,91(11-12):813-821.[5]Lewin S Z,王金华.用于石刻艺术的化学合成物的现状[J].文物保护与考古科学,2001,13(2):58-64.[6]齐迎萍.化学材料在石质文物保护中的应用[J].文物保护与考古科学,2008,20(4):64-69. [7]黄继忠.云冈石窟的科学保护与管理[J].文物世界,2003(3):53-56.[8]Lee C H,Choi S W,Suh M.Natural deterioration and conservation treatment of the granite standing Buddha of Daejosa temple,Republic of Korea[J].Ceotech Geol Eng,2003,21(l):63-77.[9]Bhargav J S,Mishra R C,Das C R.Sustainable environmental protection of stone monuments of Bhubaneswar[J].Indian J Envir Prot,2001,21(5):420-424.[10]郭广生,韩冬梅,王志华,等.有机硅加固材料的合成及应用[J].北京化工大学学报,2000,27(l):98-100.[11]和玲,梁国正,武予鹅.有机氟聚合物加固保护砂岩文物的可行性[J].材料导报,2003,17(2):82-85.[12]韩涛,唐英.有机硅在石质文物保护中的研究进展[J].涂料工业,2010,40(6):74-79. [13]Cardiano P,Mineo P,Serg S I,et al.Epoxy-silica polymers as restoration materials(Part II) [J].Polymer,2003,44(16):4435-4441.[14]Cardiano P,Ponter Io R C,Sergi S,et al.Epoxysilica polymers as stone conservation materials[J].Polymer,2005,46(6):1857-1864.[15]Cnudde V,Ier Ickm D,Vlassenbroeck J,et al.Determination of the impregnation depth of siloxanes and ethylsilicates in porous material by neutron radiography[J].Journal of Cultural Heritage,2007,8(4):331-338.[16]聂王焰,周艺峰.石刻保护有机硅-丙烯酸酯乳液涂料的研究[J].涂料工业,2006,36(5):29-32.[17]周双林,原思训.有机硅改性丙烯酸树脂非水分散体的制备及在土遗址保护中的试用[J].文物保护与考古科学,2004,16(4):50-52.[18]Genzer J,Sivaniah E,Kramer E J,et al.Molecular orientation of single and two-armed monodendron semifluorinated chains on“soft”and“hard”surfaces studied using NEXAFS [J].Macromolecules,2000,33(16):6068-6077.[19]唐黎明,张侃,潘志存,等.一种聚偏氟乙烯改性聚丙烯酸酯乳液的制备方法[P].中国专利:1337415,2002-02-07.[20]Cheng X,Chen Z,Shi T,et al.Synthesis and characterization of core-shell LIPN-fluorine-containing polyacrylate latex[J].Colloids and Surfaces A:Physicochemical and Engineering Aspects,2007,292(2-3):119-124.[21]杜慧茹,陈芳,傅英毅,等.特种有机硅氟聚合物保护砂岩文物的研究[J].涂料工业,2008,38(12):38-41.[22]Mosquera M J,de Los Santos D M,Montes A,et al.New nanomaterials for consolidating stone[J].Langmuir,2008,24:2772.[23]许淳淳,何海平,何宗虎.用纳米材料改性的石质文物防护剂的耐老化性及重涂性研究[J].腐蚀与防护,2005,26(l):18-20.[24]Kim E K,Won J,Do J Y,et al.Effects of Silica nanoparticle and GPTMS addition on TEOS-based stone consolidants[J].J Cultural Heritage,2009,10:214.[25]段宏瑜,邱建辉,朱正柱,等.原位聚合改性纳米TiO2在封护涂料中的应用研究[J].上海涂料,2007,45(5):19.[26]李迎,王丽琴.纳米材料在文物保护中应用的研究进展[J].材料导报,2011,25(18):34-37.[27]Scilla G,Monica F,Patrizia T,et al.Nanocontainer aqueous systems for removing polymeric materials from marble surfaces:A new and promising tool in cultural heritage conservation [J].J Cultural Heritage,2009,10(3):347.[28]Garty J,Kunin P,Delarea J,et al.Calciumoxalate and sulphate containing structures on the thallial surface of the lichen Ramalina lacera:response to polluted air and simulated acid rain[J].Plant Cell Environ,2002,25(12):1591-1604.[29]Arocena J M,Hall K.Calcium phosphate coatings on the Yalour Islands,Antarctica:formation and geomorphic implications[J].Arctic Antarctic and Alpine Res,2003,35(2):233-241.[30]张秉坚,尹海燕,陈德余,等.一种生物无机材料——石质古迹上天然草酸钙保护膜的研究[J].无机材料学报,2001,16(4):750-756.[31]Aksay I A,Trau M,Manne S,et al.Biomimetic pathways for assembling inorganic thin films[J].Science,1996,273:892-898.[32]洪坤,詹予忠,沈国鹏.仿生合成石质文物二氧化硅保护膜的研究[J].文物保护与考古科学,2007,19(4):33-36.[33]洪坤,詹予忠.石质文物表面二氧化硅仿生膜的探索[J].腐蚀与防护,2008,29(9):520-522.。
_微生物学报_征稿简则
《微生物学报》征稿简则(2013年6月1日修订)一、刊物简介和栏目设置《微生物学报》由中国科学院微生物研究所和中国微生物学会主办,国内外公开发行。
主要报道国内外微生物学研究领域的最新科研成果和研究动态,内容涵盖工业、农业、医学、兽医微生物学、病毒学、免疫学等现代生物技术的各个领域。
本刊是我国微生物学领域最具影响力的综合性学报级期刊和国家自然科学核心期刊。
已被多家文献数据库收录。
设有研究报告、研究简报、小型综述和专论4个栏目。
二、投稿要求1.投稿方式:从2006年起,本刊已采用“稿件远程处理系统”进行网上投稿、网上审稿、网上查询等。
请登陆本刊网站http://journals.im.ac.cn/actamicrocn,点击“作者投稿”。
如果是首次采用远程方式投稿本刊,请先点击“注册”,注册成功后,即可用注册的用户名和口令在线投稿。
详见本刊网站中具体投稿要求。
2.介绍信:作者投稿时应声明专投本刊,非一稿两投,一旦发生一稿两投,责任由作者承担。
登陆本刊网站进入“下载专区”下载“介绍信模板”,认真填写各项内容,务必请责任作者(即通信作者)亲笔签名,并加盖“研究内容所属单位”的公章。
3.联系方式:为了及时准确地联系,务必请在投稿时注明文章的通信作者、详细邮寄地址、电话及E-mail(E-mail最好同时提供第一作者和通信作者的)。
三、写作要求1.微生物名词的使用:撰写论文时,要求对文章中使用的微生物学名词规范化,要严格按照全国科学技术名词审定委员会审定、公布的名词进行使用。
参考书目:全国自然科学名词审定委员会.微生物学名词.第二版.北京:科学出版社,2012.2.文题:要求简短、醒目、准确反映主题。
中文题名一般不超过30个汉字,英文题名应与中文一致。
3.中英文摘要:研究论文摘要包括目的、方法、结果和讨论;综述摘要包括论述内容的发展水平、自己的评论及展望。
英文摘要完成后,务必请英文较好且专业知识强的专家审阅定稿后再投来。
生物工程学报 综述参考文献要求
生物工程学报综述参考文献要求全文共四篇示例,供读者参考第一篇示例:生物工程学报作为生物工程领域的权威期刊,经常发表有关生物工程领域的最新研究成果和综述文章。
在进行生物工程研究时,参考前人的研究成果和综述是非常重要的,可以帮助我们更好地了解当前领域的研究状况和方向。
本文将对生物工程学报中的综述文章进行归纳总结,以便研究者更好地借鉴。
在生物工程学报中,综述文章通常包含对该领域最新研究进展的总结和分析,以及对未来研究方向的展望。
这些文章是生物工程研究者了解领域发展趋势、寻找研究灵感的重要参考。
在近几年的生物工程学报中,有许多优秀的综述文章,以下将列举一些具有代表性的综述文章及其主要内容:1. “基因编辑技术在农业生产中的应用”:该综述文章总结了最新的基因编辑技术在农业生产中的应用情况,包括CRISPR/Cas9、TALEN和ZFN等技术在作物遗传改良、抗病虫害和增产等方面的应用。
文章指出,基因编辑技术有效地提高了农作物的抗性和产量,为农业生产带来了巨大的变革。
2. “干细胞在再生医学中的应用”:该综述文章回顾了干细胞在再生医学中的应用历程,包括干细胞的来源、分化潜能和临床应用情况。
文章认为,干细胞在组织修复、器官再生和疾病治疗等方面有着广阔的应用前景,是再生医学领域的研究热点。
3. “合成生物学在生物能源生产中的应用”:该综述文章介绍了合成生物学在生物能源生产中的应用,包括利用微生物合成生物柴油、生物乙醇和生物氢等能源的研究进展。
文章指出,合成生物学在替代传统能源和减缓气候变化方面具有重要的意义,是生物能源研究的重要方向。
这些综述文章的共同点是都针对生物工程领域的前沿问题和热点进行了全面的总结和分析,为研究者提供了宝贵的参考和启示。
在以后的研究中,我们可以借鉴这些综述文章的研究思路和方法,进一步拓展生物工程领域的研究内容,促进学科的发展和进步。
第二篇示例:近年来,生物工程学领域取得了许多突破性的进展,引起了许多研究人员的广泛关注。
实验室模拟石质文物老化试验的研究综述
实验室模拟石质文物老化试验的研究综述目录一、内容概览 (2)1.1 研究背景及意义 (2)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4)二、石质文物老化概述 (5)2.1 石质文物老化定义 (6)2.2 老化类型与机制 (7)2.3 老化影响因素 (8)三、实验室模拟石质文物老化试验方法及技术 (9)3.1 物理模拟方法 (11)3.2 化学模拟方法 (11)3.3 生物学模拟方法 (13)3.4 综合分析技术 (14)四、实验室模拟石质文物老化试验研究进展 (16)4.1 试验设备与技术更新 (17)4.2 模拟自然环境能力提升 (19)4.3 数据分析与解释方法优化 (20)五、研究成果及案例分析 (21)5.1 研究成果概述 (23)5.2 案例分析 (24)5.3 研究成果对文物保护的启示 (25)六、存在问题及挑战 (26)6.1 试验条件与自然条件差异问题 (27)6.2 老化机制复杂性与模拟方法局限性 (28)6.3 数据分析解释的困难与挑战 (29)七、未来发展趋势及建议 (30)7.1 加强跨学科合作与交流 (32)7.2 提升模拟试验技术水平 (33)7.3 加强文物保护与利用的实践研究 (34)八、结论 (36)8.1 研究总结 (36)8.2 对石质文物保护的展望与建议 (38)一、内容概览随着科技的不断发展,实验室模拟石质文物老化试验已经成为研究石质文物保护和修复的重要手段。
本文对近年来国内外关于实验室模拟石质文物老化试验的研究进行了综述,以期为相关领域的学者提供一个全面、系统的参考。
本文介绍了实验室模拟石质文物老化试验的基本原理和方法,包括材料选择、试验设计、试验过程和数据处理等方面。
通过对不同试验条件的对比分析,揭示了石质文物老化过程中的各种影响因素及其作用机制。
本文对实验室模拟石质文物老化试验在文物保护和修复中的应用进行了总结。
通过对比分析不同老化条件下石质文物的性能变化,为文物保护和修复提供了科学依据。
文物保护中的微生物防治技术研究
文物保护中的微生物防治技术研究文物保护中的微生物防治技术研究摘要:随着科技的进步和人类对传统文化的日益重视,文物保护成为人们关注的焦点之一。
然而,文物在长期保存过程中会受到微生物的危害,导致其腐蚀和破坏。
因此,如何有效地防治文物中的微生物成为了文物保护的重要研究方向。
本文介绍了文物保护中常见的微生物防治技术,并讨论了其优点和不足之处。
探讨了未来该领域的发展方向,以提高文物保护的效果。
关键词:文物保护;微生物防治;技术研究;一、引言随着时间的推移,传统文物逐渐成为人们了解历史文化的重要窗口。
然而,由于长期的保存和环境变化等因素,文物往往会受到微生物的侵害,严重影响其保存和展示价值。
因此,如何有效地防治文物中的微生物成为了文物保护领域的关键问题。
微生物防治技术作为文物保护的重要手段之一,可以有效地控制微生物的生长和繁殖,从而延长文物的寿命。
二、文物保护中常见的微生物防治技术1. 物理方法物理方法是文物保护中常用的微生物防治技术之一。
常见的物理方法包括温度控制、湿度控制和辐射消毒等。
温度控制可以通过调节环境温度来阻止微生物的生长和繁殖,从而达到防治的目的。
湿度控制则是通过控制环境湿度来减少微生物的生长和繁殖。
辐射消毒则是利用电离辐射或紫外线等辐射方式来杀死或抑制微生物的生长。
物理方法防治微生物的优点是操作简单、无毒副作用,并且不会对文物造成损坏。
然而,物理方法缺乏选择性,只对特定类型的微生物有效。
2. 化学方法化学方法是文物保护中常用的微生物防治技术之一。
常见的化学方法包括使用抗生素、消毒剂和防腐剂等。
抗生素是一类特定类型的化合物,可以抑制或杀死微生物。
消毒剂则是针对特定微生物的化合物,可以杀死或抑制微生物的生长。
防腐剂则是一类常用的化学物质,可以抑制微生物的生长和繁殖。
化学方法防治微生物的优点是效果显著,能够对大部分微生物产生杀灭或抑制作用。
然而,化学方法可能对文物产生损害,因此使用时需要谨慎考虑。
文物保护工程中的微生物监测技术研究
文物保护工程中的微生物监测技术研究近年来,随着科技的进步和文物保护工作的深入开展,微生物监测技术在文物保护工程中的应用也越来越重要。
微生物监测技术可以帮助我们了解文物中微生物的种类、数量和分布,为文物保护工作提供科学依据。
文物保护工程中的微生物监测技术主要包括微生物样品采集和分析两个方面。
首先是微生物样品采集。
采集文物上的微生物样品是了解文物中微生物情况的基础工作。
采集样品的方法各种各样,常用的方法包括无菌棉签擦拭法、无菌棉签湿润法和悬浮液法等。
通过采集不同位置的微生物样品,可以了解不同部位微生物的分布情况,为后续的分析提供样本。
其次是微生物样品分析。
微生物样品的分析主要包括菌落计数法、PCR技术和测序技术等。
菌落计数法通过计数菌落的数量,可以初步了解不同微生物的种类和数量。
PCR技术可以检测出微生物的DNA,通过对DNA的分析可以确定微生物的种类和亲缘关系。
测序技术可以进一步分析微生物的遗传信息,更加全面地了解微生物的种类和功能。
这些分析方法的应用,可以给文物保护工作提供更加准确全面的微生物信息。
微生物监测技术在文物保护工程中的应用有很多好处。
首先,通过对微生物的监测,可以了解文物中的微生物种类和数量变化情况,及时发现和处理微生物引起的问题,保护文物不受微生物的侵害。
其次,通过对微生物的分析,可以了解微生物与文物的关系,为文物保护提供科学依据。
例如,可以通过分析微生物的遗传信息,确定某些微生物是否对文物材料具有腐蚀作用,从而采取相应的保护措施。
尽管微生物监测技术在文物保护工程中的应用取得了一定的成绩,但还存在一些问题和挑战。
首先,微生物样品的采集和分析需要一定的专业知识和技术设备,需要有相关人员进行操作和分析。
其次,微生物监测需要耗费一定的时间和人力成本,不能实时了解微生物的变化情况。
因此,需要不断推进微生物监测技术的研发,提高监测的效率和准确性。
综上所述,微生物监测技术在文物保护工程中有着重要的应用价值。
古代遗址中的微生物遗物研究与微生物学应用
古代遗址中的微生物遗物研究与微生物学应用随着科技的进步和人类对历史的深入研究,古代遗址成为了人们探索历史文明的重要窗口。
然而,传统的考古学研究主要关注人类生活、器物、建筑等方面,对于微生物在古代遗址中的遗物研究却鲜有涉及。
而事实上,微生物具有广泛的应用前景,对于古代遗址的研究也能为我们提供更多有关历史和文明的信息。
本文将探讨古代遗址中微生物遗物的研究和微生物学应用,并介绍其潜在的意义。
一、微生物在古代遗址中的遗物研究1. 古代食物中的微生物遗物研究在古代遗址中,经常会发现保存完好的食物残渣。
通过对这些残渣中的微生物遗物的分析,我们可以了解到古人的饮食结构、食物加工方式等信息。
例如,通过对陶器内部微生物的分析,可以发现古代人类普遍使用的发酵技术,这不仅对于了解古代饮食文化,还能启发现代食品加工技术的发展。
2. 古代病原微生物的研究古代遗址中的人骨和牙齿常常存在病原微生物的遗物。
通过对这些微生物遗物的研究,可以了解古代人类的疾病状况、传染途径等。
例如,在古代墓葬中发现的含有病原菌的牙齿,可以揭示古代人群的健康状况以及疾病的传播途径,进而为现代的疾病预防和控制提供参考。
3. 古代农业中的微生物遗物研究古代遗址中常常出土农作物的遗留物,这些遗留物中常常含有微生物遗物。
通过对这些微生物遗物的研究,我们可以了解古代农业的发展程度、作物的种植方式等。
例如,在古代遗址中发现的米谷中所含的微生物可以揭示古人的种植技术以及作物与病害之间的关系,从而促进现代农业的科学发展。
二、古代遗址中微生物学的应用1. 遗址保护与修复古代遗址保存受到时间和环境的侵蚀,微生物学技术可以应用于遗址保护与修复中。
通过对微生物的研究,可以了解微生物引起的遗址破坏机制,从而采取相应的措施进行遗址的保护与修复。
例如,针对微生物引起的物理侵蚀,可以开展微生物菌剂的应用来减缓破坏过程,同时保护遗址的完整性。
2. 古代文化艺术的保护和研究古代文化艺术品常常受到微生物侵蚀的威胁,微生物学应用可以在文物保护方面发挥重要作用。
文物保护有机材料微生物腐蚀理化分析技术
文物保护有机材料微生物腐蚀理化分析技术
近年来,随着科技的发展,文物保护技术也得以飞跃发展。
然而,文物保护仍然面临
着许多技术难题,其中之一就是有机材料微生物腐蚀问题。
针对这一难题,现代科技推出
了一种理化分析技术,可以在微生物腐蚀问题中发挥重要作用。
有机材料广泛存在于文物中,例如木制品、纸张、织物、染料等等。
这些材料容易被
微生物侵蚀,引起腐朽等变质现象。
为了保护这些有机材料的完整性和保存价值,需要采
用一些有效的保护方法。
而其中之一就是微生物腐蚀分析技术。
此项技术常常使用于实际文物保护项目中,其目的在于通过仪器分析、化学实验等手段,精确检测文物中的微生物种类和数量,掌握微生物腐蚀的发展情况,并相应采取保护
措施。
该技术可以通过对文物微生物的标本、样本进行观察,实现对微生物的分类、鉴定、计数等步骤。
同时,通过对微生物外部形态、内部构造等方面的研究,可以探究微生物腐
蚀的机理和特点。
将这些研究成果运用到文物保护中,可以有效解决微生物腐蚀问题,并
对文物保护事业做出重要贡献。
在实施微生物腐蚀分析技术时,常常使用的方法包括电子显微镜技术、生物化学技术、微生物培养及生态学技术等。
通过这些技术手段,可以精准监测微生物的生长情况和数量,研究其形态、生物学特性及生态学特性,从而实现对微生物腐蚀的分析、评估与预测。
总之,有机材料微生物腐蚀理化分析技术是文物保护领域中的一项重要技术,对于保
护和修复文物,探索文化遗产的价值,都具有重要的意义。
该技术作为理化分析技术中的
一种,正成为文物保护工作中不可或缺的重要手段。
微体古生物学报
微体古⽣物学报2019-07-23中国古⽣代放射⾍研究世纪回顾——为庆贺盛⾦章院⼠80华诞⽽作王⽟净(⾍廷)类旋壁超微构造的研究周建平,张遴信,罗辉福建漳平下⼆叠统的⼩有孔⾍张祖辉,洪祖寅新疆柯坪和⽢肃平凉上奥陶统底部附近的⽛形刺王志浩⽛形刺的鉴定与乐平统的底界王成源瓮安陡⼭沱组磷块岩中球状绿藻化⽯繁殖机制的发现* 薛耀松,周传明,唐天福东海表层沉积硅藻组合与环境关系研究王开发,蒋辉,⽀崇远,陶明华,王洪根苔藓动物的起源与系统发⽣研究进展——形态学和分⼦⽣物学的证据郝家胜,夏凤⽣,杨群长⽩⼭区全新世⼤暖期的氨基酸和碳同位素记录王⾦权,刘⾦陵⾹港壕涌遗址孢粉、植硅⽯组合及其环境考古黄翡,裴安平渤海沿岸临清坳陷堂古5井中三叠统轮藻化⽯与地层划分对⽐蒋飞虎,杨静,刘长番我国部分地区E13-E21孢粉属种演变的古⽓候意义蒋汉朝辽河断陷东部晚寒武世⾄早奥陶世⽛形⽯⽣物地层董熙平,郝维城,王仁厚,魏喜,张放,李岩⼴西南部⼆叠纪长兴期放射⾍动物群尚庆华,M·卡⾥杜⽡,王⽟净新疆晚奥陶世晚期管状体及其古植物学意义王怿,李军湖南桑植早三叠世放射⾍化⽯冯庆来,顾松⽵,丁梅华福建宁化早⼆叠世早期的⼩有孔⾍动物群张祖辉,洪祖寅云南鹤庆盆地末次盛冰期的孢粉记录与古季风蒋雪中,⽺向东,王苏民,童国榜苏北盆地⾩宁组钙质超微化⽯由来初探祝幼华,钟⽯兰,杨晓清冀中拗陷早第三纪孢粉组合及地质时代讨论陶明华,王开发,郑国光,⽀崇远扬⼦地台西南缘早⽯炭世早期有孔⾍化⽯带吴祥和,廖书正烧结法在介形类化⽯分析中的应⽤蒋飞虎,吕红⽟,唐淑艳,王志萍,邵洪风贵州紫云晒⽡群中放射⾍Neoalbaillella动物群的发现王⽟净,尚庆华⼴西来宾⽠达鲁普统-乐平统界线地层的⽛形类化⽯--⼀个独⽴验证报告查尔斯·M,亨得森中国新疆塔克拉玛⼲沙漠井下奥陶系的⽛形刺王志浩,祁⽟平江苏盐城上冈全新世颗⽯藻及其环境控制钟⽯兰,祝幼华,王建,章炳⾼⼭东东营盆地早第三纪介形⾍壳体微量元素的特征及意义刘传联,赵泉鸿新疆吐哈盆地北缘黄⼭街组孢粉组合刘兆⽣阿拉斯加北端海岸带的现代介形类与环境李元芳,张青松,王国陕南晚震旦世后⽣动物管状化⽯Cloudina 和 Sinotubulites 陈哲,孙卫国江西九江第四纪红⼟中的植物硅酸体及孢粉黄翡,熊尚发河南贾湖遗址植硅⽯组合及其在环境考古学上的意义陈报章今⽇古⽣物学之我见杨敬之南沙海区晚第四纪浮游有孔⾍演化及其古海洋学意义李保华,赵泉鸿,翦知湣,汪品先,陈民本辽西义县组细蜂总科(昆⾍纲,膜翅⽬)昆⾍化⽯张海春,张俊峰类Yabeina与Chusenella⽣态环境的对⽐研究徐光伟,杨湘宁,施贵军,刘家润,孙历海南岛昌江地区⽯炭纪⽛形刺化⽯张仁杰,胡宁,王志浩南海永暑礁泻湖1 680年来微型腹⾜类丰度变化的环境意义冯伟民中国⽯炭系孢粉组合带序列朱怀诚黔东早-中寒武世凯⾥组疑源类组合及其界线意义杨瑞东,尹磊明江苏太湖平原北翼的第四纪孢粉与环境周曙,邹松梅,刘志平,蒋梦林,朱志远,刘⾦陵,钟⽯兰,李星学,穆西南,韩辉友,李升峰新疆三塘湖盆地塘浅3井早侏罗世孢粉组合黄嫔西藏西部札达盆地上新世孢粉植物群及古环境李建国,周勇早奥陶世疑源类埋藏后的形体及纹饰变化许玩宏神农架⼤九湖12.5kaBP以来的孢粉与植被序列刘会平,唐晓春,孙东怀,王开发西藏丁青蛇绿岩带中⼀个晚三叠世放射⾍动物群王⽟净,王建平,裴放⼴西、贵州和川东⼆叠纪⽣物礁的钙藻化⽯及其古⽣态环境范嘉松,吴亚⽣内蒙古⾃治区上侏罗统最原始的蠼螋昆⾍化⽯(昆⾍纲:⾰翅⽬:始螋亚⽬) 张俊峰苏皖北部新元古代微⽣物化⽯钱迈平,袁训来,阎永,丁保良长江三峡地区上震旦统稳定同位素异常及地层意义王伟,松本良,王海峰,⼤出茂,狩野獐宏,穆西南"植硅体"含义和⽲本科植硅体的分类吕厚远,贾继伟,王伟铭,王永吉,廖淦标以化⽯带为基础的华南(⽵蜓)类属种数据库朱李鸣,杨湘宁,殷⼩龙依兰-伊通地堑北部早⽩垩世孢粉组合新发现孔惠,黄清华,乔秀云,⾦⽟东西藏丁青蛇绿岩特征、时代及其地质意义王⽟净,王建平,刘彦明,李秋⽣,裴放介形类的热酸解处理法彭⾦兰,王尚启藏南泽当雅鲁藏布缝合带中的三叠纪放射⾍王⽟净,杨群,松冈笃,⼩林健太,武井雅彦,曾庆⾼黔南⽯炭-⼆叠系界线⽛形刺序列的再研究王志浩,祁⽟平藏北中侏罗世窗孔类的发现和唇⼝类的起源夏凤⽣南海北部更新世⾼分辨率孢粉序列与⽓候变化黄翡,孙湘君吉林延边智新盆地⼤拉⼦组孢粉组合黄嫔,张光富贵州关岭地区中晚三叠世法郎组中的软⾻鱼类微体化⽯新材料陈⽴德塔⾥⽊盆地井下⽯炭纪轮藻植物群兼论古⽣代轮藻的分类⾼琴琴,杜品德,黄智斌,吴新莹,李猛,谭泽⾦湖北秭归盆地中侏罗世泄滩组孢粉组合陈辉明,张振来江苏句容上⼆叠统龙潭组孢粉组合及孢粉热变指数和有机质类型杨学英华北东濮凹陷沙河街组藻类化⽯所记录的地质事件范迎风,顾勤,黄俊峰,⾼渐珍西藏南部放射⾍微体古⽣物研究进展杨群,松冈笃,王⽟净横断⼭地区⽯炭纪和⼆叠纪有孔⾍王克良贵州罗甸上⽯炭统罗苏阶和滑⽯板阶⽛形刺序列的再研究王志浩,祁⽟平云南鹤庆晚第四纪介形类⽣态特征初探彭⾦兰新元古代陡⼭沱组具细胞裂殖结构的丝状蓝藻⾼峰,陈均远,李家维黔南紫云四⼤寨长兴期⼩有孔⾍顾松⽵,裴景成,杨逢清,⾼勇群陕南川北志留系特列奇阶宁强组礁相中的微⽣物岩和钙藻李越,穆西南,KERSHAW Steve 新疆三塘湖盆地塘浅3井中侏罗世孢粉组合黄嫔依兰-伊通地堑⽅正断陷孢粉组合及其地层层序黄清华,孔惠,⾦⽟东苔藓动物18S rRNA基因的分⼦系统发⽣初探郝家胜,杨群,李春⾹,张克云,孙晓艳试论应⽤孢粉学及其新进展潘建国注:本⽂为⽹友上传,不代表本站观点,与本站⽴场⽆关。
石质文物病害分类研究报告
石质文物病害分类研究报告石质文物具有重要的历史、文化和艺术价值,然而,由于多种因素的影响,石质文物易受到各种类型的病害侵害。
为了更好地保护和修复石质文物,对其病害进行分类研究具有重要意义。
石质文物的病害可以分为生物性病害和非生物性病害两大类。
生物性病害主要是指由微生物和有机体引起的石质文物损害。
微生物包括细菌、真菌、藻类等,它们侵蚀石质文物表面,产生酸性物质,使石质文物溶解和腐蚀。
有机体主要指生物体的根系,如植物的根系和霉菌的菌丝,它们通过生长和机械作用,导致石质文物开裂和破坏。
非生物性病害包括物理性病害和化学性病害。
物理性病害主要是指石质文物在自然环境中所受到的风化、冻融、腐蚀等物理作用。
风化是由于气候变化和风沙的作用,使石质文物表面产生剥落、裂缝等问题;冻融则是由于温度变化引发的石质文物的开裂和崩落;腐蚀主要是由于水和空气中的化学物质导致石质文物发生物理变化。
化学性病害主要是指由污染和腐蚀性物质引起的石质文物损害。
污染物包括大气污染物、土壤污染物等,它们通过与石质文物接触,使其产生化学反应,并加速石质的溶解和破坏;腐蚀性物质主要是由于酸性物质的存在,如酸雨、酸性土壤等,直接腐蚀石质文物的表面。
根据以上分类,可以对石质文物的病害进行科学和系统的研究。
通过对各种病害的调查和分析,可以及时采取相应的保护和修复措施,减少石质文物的损害。
为了更好地保护石质文物,需要从多方面入手,包括加强文物保护的法律法规建设、提高文物保护意识、改善环境质量等措施。
同时,对文物病害分类研究的结果也为文物保护工作提供了重要的科学依据。
总之,石质文物病害的分类研究对于保护和修复石质文物具有重要意义。
在保护石质文物的过程中,应综合考虑各种病害因素,采取相应的保护措施,保证石质文物的持久保存。
同时,加强对石质文物的病害分类研究,为文物保护工作提供更多科学依据。
石生微生物研究进展
石生微生物研究进展吴明辉;章高森;陈拓;刘光琇;张威【期刊名称】《微生物学杂志》【年(卷),期】2017(037)004【摘要】Lithophilous microorganisms ( LM) are a sort of microbial communities living in , or on, the rocks with the support of autotrophic microbes .The capability to better adapt to extreme environments helps them distributed all over the globe.The study of lithophilous organisms significantly improved the understanding in ecological adaptive mecha -nisms of lives in extreme environments , extraterrestrial life detection , and protection of stone relics .Yet, the study of LM is rarely reported in China .Classification of LM , distribution , research methods and ecological adaptation and other aspects were reviewed in this paper , to discuss the existing problems of LM study and promote the researches in the related fields .%石生微生物是一类自养微生物支持下的在全球广泛分布、能较好适应极端自然条件的岩石生境微生物及微生物群落.石生生物的研究对极端环境生态适应机制、探索地外生命以及保护石质文物等方面都有重要指导作用,然而我国对石生微生物的研究罕有报道.本文从石生微生物的分类、分布、研究方法、生态适应等方面的研究进展进行综述,对石生微生物研究存在的问题进行探讨,为我国相关领域的研究提供参考.【总页数】10页(P64-73)【作者】吴明辉;章高森;陈拓;刘光琇;张威【作者单位】中国科学院西北生态环境资源研究院冰冻圈科学国家重点实验室,甘肃兰州 730000;中国科学院大学,北京 100049;甘肃省极端环境微生物资源与工程重点实验室,甘肃兰州 730000;中国科学院西北生态环境资源研究院沙漠与沙漠化重点实验室,甘肃兰州 730000;甘肃省极端环境微生物资源与工程重点实验室,甘肃兰州 730000;中国科学院西北生态环境资源研究院冰冻圈科学国家重点实验室,甘肃兰州 730000;甘肃省极端环境微生物资源与工程重点实验室,甘肃兰州 730000;中国科学院西北生态环境资源研究院沙漠与沙漠化重点实验室,甘肃兰州 730000;甘肃省极端环境微生物资源与工程重点实验室,甘肃兰州 730000;中国科学院西北生态环境资源研究院沙漠与沙漠化重点实验室,甘肃兰州 730000;甘肃省极端环境微生物资源与工程重点实验室,甘肃兰州 730000【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Q938.1【相关文献】1.难处理金矿石生物氧化堆中微生物体系对热应力的反映 [J], 张丽霞2.用煤矸石生产微生物肥 [J], 李耀华3.湖湘叠层石生排烃模拟及微生物碳酸盐岩生烃潜力 [J], 佘敏;胡安平;王鑫;付小东;王艳清;夏志远;陈薇4.蓝细菌微生物席主导的芙蓉统均一石生物丘:以河北涞源祁家峪剖面为例 [J], 梅冥相;MUHAMMADRiaz;刘丽;孟庆芬5.低品位铜矿石生物浸出试验堆中微生物群体的分子表征 [J], 陈隆玉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微生物在石质文物加固保护中的应用
《微生物在石质文物加固保护中的应用》课题介绍图1 枯草杆菌-Ⅱ在培养基表面诱导生成碳酸钙图2 诱导生成的碳酸钙《微生物在石质文物加固保护中的应用》(合同编号为20050110)课题为国家文物局2005年度立项的文物保护科学和技术研究课题,课题承担单位是中国文化遗产研究院,课题负责人为陈青。
日前,该课题通过了国家文物局科研课题管理办公室组织的结项验收专家评审,现将课题主要研究内容介绍如下:一、课题研究的内容和意义本课题研究主要内容是筛选具有诱导产生碳酸钙结晶的微生物并对筛选出的微生物进行理化性质分析,研究其微生物最佳生长条件(培养液的筛选)、生理生化特性以及代谢物的成份、性质等,最后对筛选出微生物室内在含钙岩石样品上进行加固试验,微观观察诱导产生的碳酸钙结晶情况,对其产物及处理样品进行微观观察和分析检测,最终筛选出具有较好加固效果的微生物菌株。
细菌诱导碳酸钙加固石质文物将克服有机和无机加固剂对文物产生的副作用,其诱导产物持久、成本低、对人和环境没有危害,满足文物保护的要求,在文物保护的实践应用中具有重要意义,是石质文物未来一种环保和有效的保护方法。
二、解决的主要问题课题组筛选出能诱导碳酸钙生成的细菌,并对生成的碳酸钙成分及形貌进行分析研究,最终利用筛选出的细菌室内诱导生成的碳酸钙加固石头试验。
课题组在研究过程中,完成了对国内外相关文献资料的整理,基本掌握了国内外这方面的研究动态及研究情况。
参考国外研究情况,为确保采集菌种样品具有代表性,课题组分别在不同区域采集了不同样品。
利用选择性培养基进行诱导碳酸钙筛选,完成了诱导碳酸钙生成的微生物筛选试验,共筛选出能诱导生成碳酸钙的细菌9株,根据诱导物的特性进行二次筛选,最终筛选出一株诱导生成碳酸钙能力较强的菌株,经鉴定为枯草杆菌;以枯草杆菌为研究菌株,完成了细菌诱导碳酸钙生成过程培养液pH变化以及碳酸钙电镜形貌观察和X-衍射结构成分分析工作;完成培养基配方筛选及培养基优化研究,提高了碳酸钙生成的数量;完成了细菌在石头试块上加固试验,加固后石头的重量明显增加,说明具有一定的保护效果。
石质文物检测
超声波石质文物检测在石质文物保护中,利用自然岩石与超声波之间的相关关系,能够非常便捷地利用超声波技术来测量自然岩石的超声波波速,进而分析岩石的晶间结合和整体性能等相关情况。
作为弹性波的超声波在石质文物中的传播速度与岩石的弹性性状直接相关,未风化的新鲜岩石其表层力学性质与核心部位相同,而风化了的岩石表层力学性质与核心甚至距离表层深度梯度层间的差异都很大。
超声波波速高对应传播介质的弹性强且力学强度高,反的之,超声波波速较低则说明传播介质的弹性差且力学强度低,换句话说,超声波波速与传播介质(对石质文物而言就是风化岩体)的力学强度成正相关性,US 波速的差异受岩体的风化程度、岩石的组成成分、岩体密度、裂隙的发育程度,岩体含水量等情况的影响。
这也就意味着,US 波速与石质文物的风化程度存在相关度较高的对应关系。
利用 US波对石质文物进行无损检测的原理是利用超声波在石质文物中传播的 US 波速、振幅、能量、及相位与石质文物风化程度之间的关联性来判断石质文物的风化情况,这是应用 US 对石质文物风化程度进行检测的物理理论基础。
更为重要的是,超声波频率高、波长短、无损伤,对石质文物变化的空间分辨可以达到 cm 乃至 mm 的量级。
此外,通过分析 US 在自然岩石传播介质中振幅的变化,还可以进一步分析 US 在传播介质中强度和能量的变化规律,所以应用 US 来分析和评价石质文物整体质量是非常合适的。
目前采用 US 探测石质文物结构形态时主要用到透射波法和反射波法,在某些特殊条件下也会用到折射波等。
1、超声透射波法:将发射探头和接收探头分别放置在被检测岩体两侧,由接收探头接收通过岩体的超声波信号来判断岩体内部裂隙、空洞等结构的;超声透射波法还可以用来研究两个钻孔之间的岩体岩性、构造、结构等。
透射法要求探头之间的距离能够准确测量,测试时可以相同速度同时移动发射探头和接收探头形成平行扫描;亦可保持发射探头不动,以一定间距移动接收探头而形成扇形扫描。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ቤተ መጻሕፍቲ ባይዱ
1
基于微生物核酸水平的鉴定
16S rDNA ( 真 核 生 物 为 在 细 菌 rDNA 基 因 中,
18S rDNA ) 和 23S rDNA 之 间 的 基 因 间 隔 序 列 ITS ( internal transcribed spacers ) 没有特定的功能 。 利用 16S rDNA 在 所 有 细 菌 菌 种 中, 保守区序列高度一 致, 而可变区序列则 随 菌 种 的 不 同 有 较 大 的 变 化 这 在 保 守 区 设 计 引 物, 扩 增 所 有 细 菌 16S 一特 点, rDNA 相应的可 变 区 片 段[2 - 3] 。 故 现 代 分 子 生 物 学 手段常常 是 基 于 对 以 DNA 序 列 分 析 为 核 心 的 ITS 测序分析 技 术, 将 不 同 细 菌 的 16S rDNA 扩 增 产 物
[1]
。 从微 观 上 的 石 面 裂 化 矿 物 、 腐生
矿物和晶体沉积, 到宏观上的一些石面的片状剥落 、 裂开和粉化等, 微生 物 污 染 和 腐 蚀 不 仅 破 坏 了 文 物 的外观和结构, 也对古建筑 、 石刻和纪念碑表面的雕 文字和画作等对 人 类 文 明 具 重 要 意 义 的 文 化 特 刻、 征造成了损害 。 云 冈 石 窟 建 于 1500 年 前 的 北 魏 政 2001 年 12 月 被 联 合 国 教 科 文 组 织 列 入 世 权时期, 界 文 化 遗 产 名 录 。 石 窟 现 损 坏 严 重, 其 中 风 化、 渗 水、 工业粉尘 、 二氧化硫等都是对石窟造成严重损坏 的因素 。 专家预言:如 果 对 石 窟 再 不 进 行 有 效 的 保 护, 将面临着彻底的消失 。 我国 文 物 保 护 的 微 生 物 研 究 处 于 刚 刚 起 步 阶
Minireview
微生物学报 Acta Microbiologica Sinica 51 ( 11 ) :1447 - 1453 ; 4 November 2011 ISSN 0001 - 6209 ; CN 11 - 1995 / Q http : / / journals. im. ac. cn / actamicrocn
1448
Miao Yu et al. / Acta Microbiologica Sinica ( 2011 ) 51 ( 11 )
通 过 变 性 梯 度 凝 胶 电 泳 ( denaturing-gradient gel electrophoresis ,DGGE ) 、 温 度 梯 度 凝 胶 电 泳 ( temperature-gradient gel electrophoresis , TGGE ) 、 酶 切产物的末端限制性片段长度多态性分析 ( terminal restricted fragment length polymorphism , T-RFLP ) 、 扩 增 rDNA 限 制 性 酶 切 片 段 分 析 法 ( Amplified Ribosomal DNA Restriction Analysis ,ARDRA ) , 以及 特 定 菌 种 16S rDNA 的 荧 光 原 位 杂 交 技 术 ( Fluorescence in situ hybridization ,FISH ) 等, 将微生 再利用数据库序 物群落中不同的微 生 物 进 行 分 离, 列比对进行菌种鉴定 。 1. 1 变形梯度凝胶电泳和温度梯度凝胶电泳 DNA 序 列 由 于 含 有 的 碱 基 不 同, 各 片 断 的 Tm 也就不同, 甚至一个碱基对的不同, 都 会 引 起 Tm 很
小型综述
石质文物微生物检测技术的研究进展
于淼 , 朱旭东 , 潘皎
*
南开大学生命科学学院微生物系, 天津
300071
摘要:本论文针对国内外最新的石质文物微生物的检测技术进行了论述 , 主要包 括 核 酸 分 析 鉴 定 方 法 、 细胞 次级代谢产物分析法和传统培养法等 。 并综合比较各种方法的优势和不足, 对石质文物的生物保 膜分析法 、 护提出展望 。 石质文物微生物的无损或微损快速检测技术的建立, 对于进一步清理石质文物的微生物污染, 有效防治微生物对石质文物的腐蚀, 保护我国宝贵的文化遗产具有重要的意义 。 关键词 : 石质文物,微生物检测,生物保护 3 中图分类号 : Q93文献标识码 : A 6209 ( 2011 ) 11144707 文章编号 :0001段, 本文结 合 国 内 外 已 有 的 鉴 定 石 质 文 物 微 生 物 包 括:(1 ) 基 于 微 生 物 核 酸 水 的方法进行 了 综 述, 平的 鉴 定 方 法 。 ( 2 ) 基 于 微 生 物 细 胞 膜 水 平 的 鉴 定方 法 。 ( 3 ) 基 于 微 生 物 次 级 代 谢 产 物 水 平 的 鉴 定 方 法 。 ( 4 ) 传 统 微 生 物 鉴 定 方 法 。这 些 生 物 学 技术的运用对我国石质文物的保护具 有 重 要 的 指 导意义。
在我国的历史文化遗产中, 石质文物历史悠久 、 分布范围广泛 、 具 有 重 要 的 历 史 价 值。 我 国 著 名 的 四大石窟均被 列 入 世 界 文 化 遗 产 名 录, 包 括: 敦 煌 莫高窟 、 大同 -云冈石窟 、 洛阳 -龙门石窟和天水 -麦积 山石窟 。 因石窟长 期 暴 露 在 自 然 界 中, 受到多重因 素的腐蚀与损坏 。 除 去 物 理 、 化学因素对文物的影 响, 生物尤其是微生 物 的 腐 蚀 也 是 造 成 文 物 损 坏 的 一个重要因素
2223505961 ; Fax : + 86 22 23506510 ; E-mail : panjiaonk@ nankai. edu. cn 通信作者: Tel : + 86 -
作者简介 : 于淼( 1988 - ) , 女, 天津市人, 本科生, 主要从事微生物方面的研究 . E-mail : shuilifang@ mail. nankai. edu. cn 04 21 ; 修回日期 :2011 0624 收稿日期 :2011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