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北省唐山市开滦第二中学高中语文 第五课 荆轲刺秦王第2课时导学案 新人教版必修1

合集下载

高中语文 第5课 荆轲刺秦王(第2课时)教学案 新人教版必修1

高中语文 第5课 荆轲刺秦王(第2课时)教学案 新人教版必修1

第5课荆轲刺秦王(第2课时)
一、逐段分析课文,掌握重要文言词汇和语法知识;在了解课文内容的基础上进行讨论
(一)、研读第1-2节,完成下列问题(20分钟)
1、解释加点词语
①进兵北()略()地②旦暮()渡易水③长侍()④微()太子言
⑤谒()⑥购()之金()千斤⑦秦王必说()见臣⑧穷困()⑨更()虑之
2、翻译重点句子(学法指导:注意句式特点和重点字词的落实)
3、文段分析思考:
①荆轲刺秦王是在怎样的形势下发生的?
②荆轲刺秦王的谋划,表现了他怎样的性格特点?写太子丹“不忍”,有什么作用?
(二)、研读第3-9节,积累文言知识(25分钟)
1、解释加点词语
l樊於期乃前()曰 m函()封之 n其人居远()未来 o 太子迟()之 p请()辞决()矣
q皆白衣冠()以送之 r为()变徵之声 s发尽上()指冠 t终()已不顾()
2、翻译下列语句。

(学法指导:注意文言句式的翻译)
①父母宗族,皆为戮没。

②樊於期偏袒扼腕而进曰:“此臣日夜切齿拊心也,乃今得闻教!”
③吾每念,常痛于骨髓,顾计不知所出耳。

④太子及宾客知其事者,皆白衣冠()以送之
3、文段分析、思考
①荆轲私见樊於期,为什么能使他慷慨献身?
②荆轲怒斥太子的原因是什么?显示了什么性格?。

高中语文 第5课荆轲刺秦王第2课时导学案 新人教版必修1 学案

高中语文 第5课荆轲刺秦王第2课时导学案 新人教版必修1 学案
思路提示:易水辞诀场面的描写烘托了悲壮、凄怆的氛围,有力地突现了荆轲重义轻生的主导性格和英雄气概,表现荆轲的思想感情,渲染悲壮的气氛。
5.与荆轲永诀,激励他冒死行刺,不负重托。
学习难点
积累重点词




学生活动
教学设计
目标与导入
骆宾王《于易水送人》一诗:
此地别燕丹,壮士发冲冠。
昔时人已没,今日水犹寒。
7.重点句子: 太子及宾客知其事者,皆白衣冠以送之
8.太子及知道这件事的宾客,都穿着白衣戴着白帽来为他们送行
9.
7.悲壮。送行的人都穿着白衣戴着白帽,这种特殊的颜色表达了送行者和荆轲一行生离死别的情感;环境描写“风萧萧兮易水寒”渲染了一种悲凉的氛围;音乐,变徵之声是一种悲凉的声音,让众人“涕泣”,慷慨羽声是一种激愤的声音,让众人“瞋目”“怒发冲冠”,这是对强秦的同仇敌忾
9.
7.分析:易水送别描写了一种什么样的氛围?通过哪些方法渲染的这种氛围?
精讲与点拨
6.:①抓住特点:如对送行者的描写,抓住“白衣冠”这个特点;②突出重点:在众多的人物中,重点写荆轲;“既祖,取道”略写,重点写慷慨悲歌;③顾及全面:太子、宾客、高渐离、士等在场人物都顾及到,而且通过写“士皆垂泪涕泣”“士皆?目,发尽上指冠”渲染凄凉悲怆的氛围和同仇敌汽的气势;④有条不紊:人物活动按时间顺序描写;⑤结合写景:“风萧萧兮易水寒”,给人以身临其境的感觉。
让我们继续学习课文最精彩部分
自学与诊断
1.第二部分荆轲私见樊於期,为什么能使樊於期慷慨献身?
2.太子丹求“天下之刮匕首”并“以药淬之”、“令秦武阳为副”为何略写?
3.荆轲怒叱太子的原因是什么?显示了什么性格?
4..音乐描写有什么作用?

《荆轲刺秦王》导学案2.doc

《荆轲刺秦王》导学案2.doc

《荆轲刺秦王》导学案一、关于《战国策》《战国策》是汇编而成的历史著作,作者不明,最后由西汉刘向编校整理成书,定名为《战国策》。

全书共33篇,记载了继《春秋》以后,讫楚、汉之起,共245年间的历史。

《战国策》是以国分类,各自成策。

全书没有系统完整的体例,都是相互独立的单篇,以策士的游说活动为屮心,反映出这一时期各国政治、外交的情状。

《战国策》的艺术特色:①富于文釆。

语言明快流畅,纵恣多变,委曲尽情。

②描写人物的性格和活动,更加具体细致,也就更显得生动活泼。

③所记的策士说辞,常常引用生动的寓言故事。

二、探寻背景燕太子丹者,故尝质于赵,而秦王政生于赵,其少时与丹欢。

及政立为秦王,而丹质于秦。

秦王之遇燕太子丹不善,故丹怨而亡归。

归而求为报秦王者,国小,力不能。

其后秦日出兵山东以伐齐、楚、三晋,稍蚕食诸侯,且至于燕,燕君臣皆恐祸之至。

太子丹患之。

燕太子为了刺秦王,先找智勇双全的燕国处土E光。

E光觉得自己老了,无法完成太子丹的重托,便向太子丹推荐了荆轲。

皿光为了激励荆轲,便自杀了。

荆轲接受了任务,太子丹高兴万分,马上封荆轲为上卿,精心奉侍……以后,就是课文记叙的情况。

三、通假字1.秦王必说见臣说,通“悦”,yue,高兴。

2.日以尽矣以,通“己”,己经。

3.今日往而不反者反,通“返"。

4.燕王诚振怖大王之威5.荆轲奉樊於期头函奉,通“捧”,捧着。

6.图穷而匕首见见,通“现”,出现。

7.秦王还柱而走还,通“环”,绕。

8.卒起不意卒惶急无以击轲卒,通“猝”,仓促,突然。

四、古今异义1.樊将军以穷困來归丹古义:走投无路,陷于困境。

今义:生活贫困,经济困难。

2.仰天太息流涕古义:眼泪。

今义:鼻涕。

3.丹不忍以己之私,而伤长者之意古义:品德高尚之人,此指樊将军。

今义:年长之人。

4.今有一言,可以解燕国之患古义:可以用它来……。

今义:表可能、能够、许可。

5.持千金之虫物古义:礼物今义:钱币。

6.秦王方还柱走古义:跑今义:步行。

【人教版】高级中学语文必修一《荆轲刺秦王》导学案(含答案)1.doc

【人教版】高级中学语文必修一《荆轲刺秦王》导学案(含答案)1.doc

【人教版】高中语文必修一《荆轲刺秦王》导学案(含答案)1《荆轲刺秦王》导学案(二)高一语文编写人:费涛涛审定人:【学习目标】:1.分析课文第三、四部分,积累重点字词,翻译重点文句。

2.学习课文通过人物的语言、行动、表情、神态,在尖锐复杂的矛盾冲突中表现人物性格的写作手法。

3. 理解思想内容,学习用历史唯物主义的观点正确正确评价荆轲刺秦王的行为。

【学习重难点】:目标2【学法指导】:诵读法、讨论法、比较法【知识链接】:《战国策》的内容,主要记载战国时期各国策士游说诸侯或进行谋议论辩时的政治主张和纵横捭阖、尔虞我诈的故事,也记述了一些义士豪侠不畏强暴、勇于斗争的行为。

《战国策》的作者在记叙历史事件时,过分夸张渲染谋臣策士的作用,有时为了突出纵横游说之士在历史事件中的决定作用,甚至编造一些情节,不免违背历史的真实。

《战国策》长于议论和叙事,文笔流畅,生动活泼,在我国散文史上具有重要的地位。

学习过程:一. 研读第三、四部分,完成下列问题1. 解释加点词语a持千金之资币()物b朝服()c假借()d 郎中() e 左右()f 轲自知事不就()g 卒()起不意h秦王还()柱而走I 振()怖大王之威j比()诸侯之列k唯()l陛()m顾()笑武阳n 发()图o 自引()而起p荆轲废()q乃引()其匕首提()秦王)r被()八创()s 生劫()之2.翻译重点句子(学法知道:注意重点字词的落实,省略的成分要补充完整)①愿举国为内臣,比诸侯之列,给贡职如郡县,而得奉守先王之宗庙。

②乃朝服,设九宾,见燕使者咸阳宫。

③事所以不成者,乃欲以生劫之,必得约契以报太子也。

3.文段分析,思考①用四个小标题概括高潮部分“廷刺秦王”的情节。

②怎样认识荆轲和荆轲刺秦王这一行为?二、课堂小结三、写法借鉴本文在写作上的一个突出特点,就是通过人物的语言、行动、表情、神态,在尖锐复杂的矛盾冲突中表现人物性格,请举例说明。

四、学习反思五、当堂测验1. 下列各句中不含通假字的有()A. 今日往而不反者,竖子也!B. 秦王还柱而走。

第5课 荆轲刺秦王时 精品导学案 新人教版必修一

第5课 荆轲刺秦王时 精品导学案 新人教版必修一

5、荆轲刺秦王学习目标1、理解掌握与本中出现的常用且重要的文言实词。

如:亲、深、解、救、教、敢、还、资、诚、图、室、诏、被、穷、兵、阵、私、淬、决、卒、涕、币、提、股。

2、理解掌握古汉语的重要句式------名词作状语,定语后置的特点。

3、结合课文学习,培养文言翻译的能力。

4、积累与课文相关的成语5、体会课文的写作特色,提高鉴别欣赏能力。

学习课文通过人物的语言、行动、表情、神态,在尖锐复杂的矛盾冲突中表现人物性格。

6、理解思想内容,学习用历史唯物主义的观点正确评价历史人物和历史事件。

7、背诵“易水送别”学习重点1,掌握本文涉及到的重要实词和句式,以及培养学生翻译文言句子的能力。

2、体会刻画人物的方法。

学习难点1、理解并能分析和判断名词作状语,定语后置两种句式。

2、在尖锐复杂的矛盾冲突中表现人物性格的写人方法。

使用说明与学法指导本学案的内容共分四课时。

第一课时,在学案提供资料的基础上,学生自读课文,完成“课前预习”;第二、三、四课时,师生合作探究,自由讨论,完成质疑探究,当堂检测及课后练习题。

第一课时学习小目标1、了解与《战国策》相关的知识。

2、初读课文,整体感知课文,理出故事梗概。

3、梳理并训练重要的字词的读音.4、理解课文第一二部分的内容。

学习重点诵读课文,掌握重要词语的读音,培养文言语感。

学习难点划分结构,归纳层意,概括故事大意。

课前预习教材助读1、关于《战国策》《战国策》是汇编而成的历史著作,作者不明,最后由西汉刘向编校整理成书,定名为《战国策》。

全书共33篇,记载了继《春秋》以后,讫楚、汉之起,共245年间的历史。

《战国策》是以国分类,各自成策。

全书没有系统完整的体例,都是相互独立的单篇,以策士的游说活动为中心,反映出这一时期各国政治、外交的情状。

《战国策》的艺术特色:①富于文采。

语言明快流畅,纵恣多变,委曲尽情。

②描写人物的性格和活动,更加具体细致,也就更显得生动活泼。

③所记的策士说辞,常常引用生动的寓言故事。

荆轲刺秦王导学案

荆轲刺秦王导学案

5 《荆轲刺秦王》导学案【学习目标】1.了解《战国策》与“荆轲刺秦王”故事。

2.体会课文的写作特色,提高鉴别欣赏能力。

学习课文通过人物的语言、行动、表情、神态,在尖锐复杂的矛盾冲突中表现人物性格。

【学习重点】1、要了解战国末期燕国与秦国的斗争形势,从整体出发,再来观察燕太子丹遣荆轲刺奏王的意义。

2、掌握重要的实词、虚词、句式【学习难点】要历史地看待古人,看待英雄人物,要实事求是地分析评价历史人物和历史事件,古为今用。

【学法指导】①充分利用教材中的书下注解和相关工具书来翻译课文。

②小组协作,采用讨论、交流、探究的方式来解决一些难点问题荆轲刺秦王《战国策》(第一课时)【自主学习】1.知识链接:关于《战国策》:《战国策》是汇编而成的历史著作,作者不明,最后由西汉刘向编校整理成书,定名为《战国策》。

全书共33篇,记载了继《春秋》以后,讫楚、汉之起,共245年间的历史。

《战国策》的艺术特色:①富于文采。

语言明快流畅,纵恣多变,委曲尽情。

②描写人物的性格和活动,更加具体细致,也就更显得生动活泼。

③所记的策士说辞,常常引用生动的寓言故事。

关于背景:故事发生在战国末期的公元前227年,即秦统一中国之前的六年。

当时,秦于公元前230年灭韩,又于公元前228年破赵(灭赵是公元前222年),秦统一六国的大势已定。

当初,燕王为了结好于秦国,曾将太子丹交给秦国作人质。

而“秦遇之不善”,太子丹于公元前232年逃回燕国。

为抵抗强秦的大举进攻,同时也为报“见陵”之仇,太子丹想派刺客去劫持秦王;或者刺杀秦王赢政,使秦“内有大乱”,“君臣相疑”,然后联合诸侯共同破秦。

荆轲刺秦王失败之后,秦大举攻燕,于公元前226年破燕,公元前222年灭燕。

关于史书体例:①国别体:以国家为单位,分别记叙历史事件。

例如:《国语》《战国策》《三国志》;②编年体:以年代为线索编排有关历史事件。

编年体史书以时间为中心,按年、月、日顺序记述史事。

例如:《春秋》《左传》《资治通鉴》;③纪传体:东亚史书的一种形式,是以本纪、列传人物为纲、时间为纬、反映历史事件的一种史书编纂体例.纪传体史书的突出特点是以大量人物传记为中心内容,是记言、记事的进一步结合.从体裁的形式上看,纪传体是本纪、世家、列传、书志、史表和史论的综合。

高中语文人教版必修1:第二单元第5课荆轲刺秦王第2课时教案系列二

高中语文人教版必修1:第二单元第5课荆轲刺秦王第2课时教案系列二

荆轲刺秦王教案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结合课文学习,进一步掌握常见的文言实词、虚词和句式,培养文言标点和翻译的能力;体会课文的写作特色,提高鉴别欣赏能力。

2、过程与方法:分角色朗读,体会人物性格;从人物对话、动作、神态描写中,分析主要人物形象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正确评价荆轲,学习荆轲英勇刚直、果敢机智的品质教学重难点1、教学重点:分析人物形象,从对话、动作、神态的角度入手把握文言基础知识2、教学难点:如何看待荆轲刺秦王这一事件教学课时三课时教学过程第二课时教学要点:检测,把握文言基础知识一、解释下列句中的重点词微太子言(假如没有)今行而无信(信物)诚能得樊将军首(果真)樊将军以穷困来归丹(因为)今闻购将军之首(悬赏,重金购买)今太子迟之(认为迟)终已不顾(回头)厚遗秦王宠臣中庶子蒙嘉(赠送)愿举国为内臣(全)轲自知事不就(成功)乃引其匕首提秦王(举起)自引而起(挣扎)二、通假字①秦王必说见臣(“说”通“悦”,高兴)②往而不反者,竖子也(“反”通“返”,返回)③燕王诚振怖大王之威(“振”通“震”,惧怕)④秦王还柱而走(“还”通“环,绕)⑤卒起不意(“卒”通“猝”,突然)⑥日以尽矣(“以”通“已”,已经)⑦请辞决矣(“决”通“诀”,诀别)⑧图穷而匕首见(“见”通“现”,出现)三、一词多义兵①进兵北略地秦兵旦暮渡易水不敢兴兵以拒大王军队②不及召下兵士兵③不得持尺兵诸郎中执兵兵器、武器私①丹不忍以己之私,而伤长者之意私利②乃遂私见樊於期私自、私下、偷偷地穷①樊将军以穷困来归丹窘迫、走投无路②图穷而匕首见穷尽、完结为①父母宗族,皆为戮没被②为之奈何对③乃为装遣荆轲准备④乃令秦武阳为副做⑤荆轲和而歌,为变徵之声发出就①于是荆轲遂就车而去接近、趋向(上)②轲自知事不就完成、达到、成功引①自引而起,绝袖指身子向上起(挣着)②荆轲废,乃引其匕首提秦王举起见①秦王必说见臣接见②而燕国见陵之耻除矣被③图穷而匕首见通“现”凸现意①而伤长者之意情意、心意②群臣惊愕,卒起不意,尽失其度意料③日以尽矣,荆卿岂无意哉?意思使①使工以药淬之使毕使于前让②使使以闻大王命令、派遣③使使以闻大王见燕使者咸阳宫使者④使毕使于前使命还①壮士一去兮不复还返回②秦王还柱而走通“环”、绕陈①恐惧不敢自陈陈述②诸郎中执兵,皆陈殿下通“阵”、列阵顾①顾计不知所出耳只是,不过②于是荆轲遂就车而去,终已不顾荆轲顾笑武阳回头提①今提一匕首入不测之强秦携带②侍医夏无且以其所奉药囊提(dǐ)轲乃引其匕首提秦王投掷四、词类活用进兵北略地方位名词作状语,向北函封之名词作状语,用匣子前为谢曰方位名词作动词,走上前樊於期乃前曰方位名词活用为动词,走上前其人居远形容词活用作名词,远方使使以闻大王动词使动用法,使……听到太子迟之形容词意动用法,以……为迟发尽上指冠名词作动词,向上竖起群臣怪之形容词意动用法,以……为怪箕踞以骂曰名词作状语,象簸箕一样秦兵旦暮渡易水名词作状语,马上乃欲以生劫之形容词作状语,活着五、古今异义词仰天太息流涕古义:眼泪今义:鼻涕樊将军以穷困来归丹古义:走投无路,陷于困境今义:生活贫困,经济困难丹不忍以己之私,而伤长者之意古义:品德高尚之人,此指樊将军今义:年长之人将军岂有意乎古义:有心意,此引申为同意、愿意今义含有“故意”之意秦之遇将军,可谓深矣古义:对待今义:遇到,碰巧古义:刻毒今义:有深度,与“浅”相对于是太子预求天下之利匕首古义:在这时今义:表顺承关系或另提一事终已不顾古义:不回头今义:不照顾,不考虑不顾忌六、句式特点定语后置:太子及宾客知其事者即“太子及知其事之宾客”状语后置:①秦王购之金千斤,邑万家。

河北省唐山市开滦第二中学高一语文导学案:必修一 第

河北省唐山市开滦第二中学高一语文导学案:必修一 第

【学习目标】1.复习文学常识《战国策》2.掌握文言常用实词:“亲、深、解、救、教、敢、还、振、图、室、诏、穷、阵”等3.学习课文通过人物的语言、行动、表情和神态描写, 在尖锐复杂的矛盾冲突中突出人物性格的方法【重点难点】1.理解掌握本文的重要字词,能够运用所学知识翻译文言文2.学习、赏析本文刻画人物形象的技巧【知识链接】1.作家作品《战国策》是战国末年和秦汉间人编辑的一部重要的国别体历史着作,也是一部重要的散文集。

经过汉代刘向整理编辑,始定名为《战国策》。

所记史实从东周贞定王十七年到秦始皇三十一年,共245年。

《战国策》的内容,主要记载战国时期各国谋臣策士游说诸侯或进行谋议论辩时的政治主张和纵横捭阖、尔虞我诈的故事,也记述了一些义士豪侠不畏强暴、勇于斗争的行为。

《战国策》长于议论和叙事,文笔流畅,生动活泼,在我国散文史上具有重要的地位。

2.相关背景《荆轲刺秦王》的故事发生在战国末期的公元前227年,即秦统一中国之前的6年。

当时,秦已灭韩,又于公元前228年破赵,秦统一六国的大势已定。

地处赵国东北方的燕国是一个弱小的国家。

当初,燕王喜为了结好秦国,曾将太子丹交给秦国作为人质。

而秦“遇之不善”,太子丹于公元前232年逃回燕国。

为了抵抗强秦的大举进攻,同时也为了报“见陵”之仇,太子丹想派刺客去劫持秦王,“使悉反诸侯之地”;或者刺杀秦王嬴政,使秦“内有大乱”,“君臣相疑”,然后联合诸侯共同破秦。

荆轲刺秦王的故事,就是在这样的背景下发生的。

荆轲,春秋战国时代有名的四大刺客之一。

祖先是齐国人,后迁居卫国。

他喜欢读书击剑,结交名人勇士。

课文提到的击筑的高渐离,就是他的朋友之一。

燕太子丹为了刺秦王,找到智能双全的燕国处士田光。

田光推荐了荆轲,太子丹高兴万分,马上封荆轲为上卿,精心奉侍……以后,就是课文记叙的情况。

3.写刺客的句子和咏荆轲的名句“夫专诸之刺王僚也,彗星袭月;聂政之刺韩傀也,白虹贯日;要离之刺庆忌也,仓鹰击于殿上。

高中语文第5课荆轲刺秦王(第2课时)教学案新人教版必修1

高中语文第5课荆轲刺秦王(第2课时)教学案新人教版必修1

1、解说加点词语①向北∕打劫,争夺②早晚,极言时间短暂③长远服侍④若是没有⑤请⑥重金征采∕ 当时以铜为金⑦同“悦”,喜爱,快乐⑧穷途末路,处境窘迫⑨改变2、翻译要点句子(学法指导:注意句式特色和要点字词的落实)①即便太子不说,我也要恳求行动。

此刻若是空手而去没有什么凭信之物,那就没法靠近秦王。

②太子说:“樊将军因为穷途末路,处境窘迫而来归附我,我不忍心因为自己个人的私仇而伤长辈情意,希望您此外考虑对策吧!”3、文段剖析思虑:一、逐段剖析课文,掌握重要文言词汇和语法知识;在认识课文内容的基础长进行讨论(一)、研读第 1-2 节,达成以下问题(20分钟)1、解说加点词语①进兵北()略()地②旦暮(()④微()太子言⑤谒()⑥购()之金(()见臣⑧贫寒()⑨更()渡易水)千斤③长侍⑦秦王必说)虑之2、翻译要点句子(学法指导:注意句式特色和要点字词的落实)3、文段剖析思虑:①荆轲刺秦王是在如何的局势下发生的?②荆轲刺秦王的策划,表现了他如何的性格特色?写太子丹“不忍”,有什么作用?(二)、研读第3-9 节,累积文言知识(25分钟)1、解说加点词语1 / 4l 樊於期乃前()曰 m 函()封之 n 其人居远()将来 o 太子迟()之 p 请()辞决()矣q 皆白衣冠()以送之r为()变徵之声s 发尽上()指冠t终()已不管()1、解说加点词语a 对待b 刻毒c 眼泪d 能够用它来e 握,抓住f 这样就g 居情意,此处引申为赞同,愿意h 被∕入侵、欺侮i 浸润,沾湿j 逆,意思是迎着目光看k 裸露一只胳膊2、翻译以下语句。

(学法指导:注意文言句式的翻译)①父亲母亲宗族,皆为戮没。

②樊於期偏袒扼腕而进曰:“此臣昼夜切齿拊心也,乃今得闻教!”2.翻译以下语句。

(学法指导:注意文言句式的翻译)①父亲、母亲和同族的人都被杀死或充公入官为奴。

②樊於期脱下一只衣袖露出一只胳膊,左手握住右腕,走近一步说:“这是我日昼夜夜为之恨之入骨、捶胸怨恨的事,今天才获得您的赐教!”③吾每念,常痛于骨髓,顾计不知所出耳。

高中语文人教版必修五 《荆轲刺秦王》导学案

高中语文人教版必修五  《荆轲刺秦王》导学案

《荆轲刺秦王》导学案【学习目标】1.初步了解《战国策》;2.积累文言实词和虚词。

3.提高对人物形象的分析评价能力。

4.理解和认识荆轲足智多谋而又刚毅勇敢的性格及同情弱者、反抗强暴的侠义精神。

【学习重点】1.朗读课文,准确翻译理解全文。

概括故事情节。

2.荆轲的思想性格。

3.文言词句。

【学习难点】文言文中的词类活用,特殊句式。

【学习方法】朗读法、自主学习法,师生合作探究法【学时安排】五学时一、【知识链接】1、文学小常识自主预习《战国策》是战国末年至秦汉间编集的一部国别体史书,也是一部重要的散文集。

作者已不可考。

《战国策》是由战国末期至秦汉间一部史料汇编。

西汉刘向整理编辑而成书。

全书共三十三篇。

分国别编辑。

《战国策》记事上起周贞定王十六年(前453),下迄秦二世元年(前209),载录了战国时期各国政治、军事、外交各方面的历史史实,主要记载战国时期各国谋臣策士游说诸侯或进行谋议论辩时的政治主张及其纵横捭阖的斗争,也记述了一些义士豪侠不畏强暴、勇于斗争的行为.《战国策》长于议论和叙事,文笔流畅,生动活泼,在我国散文史上具有重要的地位。

它在语言运用上也相当成功,雄辩的论说,铺张的叙事,尖刻的讽刺,耐人寻味的幽默,构成了独特的语言风格。

它标志着我国古代历史散文发展到了一个新的高度,给后世散文和辞赋的创作以重大影响。

2、了解背景荆轲刺秦王的故事发生在战国末期的公元前227年,即秦统一中国之前的六年。

当时,秦国已于公元前230灭韩,又在公元前228年破赵,秦统一天下的大局已定。

燕国是一个地处北方的小国。

当初燕王为了讨好秦国,曾将太子丹交给秦国作为人质。

秦“遇之不善”,太子丹于公元前232年逃回燕国。

公元前228年,秦将王翦破赵以后,引兵向北,直逼燕境。

燕太子丹为了抵抗秦的大举进攻,同时也为了报当初在秦被凌辱之仇,决定派荆轲劫持秦王,想要挟秦王归还秦侵占的各国土地;如果要挟不成,便刺死秦王,造成秦国内部的混乱。

然后联合诸侯共同破秦,荆轲刺秦王的故事,就是在这样的背景下发生的。

高中语文第二单元第5课《荆轲刺秦王》导学案新人教版必修1

高中语文第二单元第5课《荆轲刺秦王》导学案新人教版必修1

《荆轲刺秦王》【目标择定】1. 积累文中的文言词句并进行归类整理。

2. 分析鉴赏荆轲这个人物形象。

3. 学习荆轲的忠义、正直、英勇爱国的精神。

第一部分【探究一径】【主问题】荆轲是一个怎样的人?他和太子丹是知己吗?1.荆轲刺秦王的谋划,表现了怎样的性格特点?写太子丹“不忍”,有何作用?2..荆轲私见樊於期,为什么能使樊於期慷慨献身?这一情节表现了荆轲的怎样的性格?3..荆轲怒叱太子的原因是什么?显示了什么性格?4.作者是怎样描写易水诀别这一场面的?5.文中用了哪些方法来描写荆轲秦廷行刺这一惊心动魄的场面的?6. 陶渊明《咏荆轲》:“君子死知己,提剑出燕京。

”你同意“君子死知己”一说吗?为什么?【再问再新】【助学资料】1.《风萧萧兮易水寒》肖复兴2.《感受燕赵英雄情怀审视千古传奇色彩》/p-314764663890.html3.荆轲刺秦王百度百科/view/76130.htm第二部分必修①第二单元第5课《荆轲刺秦王》对应检测一、语言积累及应用1. 填空《战国策》是一部___体史书,秦汉间编纂,经西汉___整理,定名为《战国策》。

2.下列加点字注音全都正确的一项是( )A.樊於期(wū) 骨髓(suǐ) 揕胸(zhèn) 淬火(cù)B.濡缕(rú) 忤视(wǔ) 变徵(zhǐ) 瞋目(chēn)C.厚遗(wèi) 拊心(fǔ) 创伤(chuānɡ) 箕踞(qī)D.戮没(lù) 卒起(zù) 陛下(bì) 拜谒(yè)3.对下列各句中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持千金之资币物币:礼品。

B.厚遗秦王宠臣中庶子蒙嘉遗:给予、赠送。

C.荆轲顾笑武阳,前为谢曰谢:道谢。

D.图穷而匕首见穷:穷尽。

4.下列句中加横线的词与现代汉语相同的一项是( )A.今行而无信,则秦未可亲也 B.此臣日夜切齿拊心也C.而伤长者之意D.愿大王少假借之5.下列对“以”的解释归类正确的一项是 ( )①樊将军以穷困来归丹②皆白衣冠以送之③不敢兴兵以拒大王④今有一言,可以解燕国之患⑤而秦武阳奉地图匣,以次进⑥侍医夏无且以其所奉药囊提轲⑦而乃以手共搏之⑧臣乃得有以报太子⑨丹不忍以己之私A.①⑤/②③④⑨/⑥⑧/⑦ B.①⑨/②③⑧/④/⑤/⑥⑦C.①⑨/②④⑥⑧/③⑦/⑤ D.①⑤/②③④⑧/⑥⑦/⑨6.下列句子句式不同于其他三项的一项是( )A.遂率子孙荷担者三夫 B.太子及宾客知其事者C.群臣侍殿上者 D.父母宗族,皆为戮没7.下列选项中有通假字的一项是( )①秦王必说见臣②今日往而不反者,竖子也③燕王诚振怖大王之威④行李之往来,共其乏困⑤轲自知事不就,倚柱而笑⑥荆轲逐秦王,秦王还柱而走⑦群臣惊愕,卒起不意,尽失其度⑧事所以不成者,乃欲以生劫之A.①④⑤⑥⑦ B.①②③⑥⑦ C.②③⑤⑥⑧ D.②③④⑥⑧二、课文探究检测8. 试着用散文语言把“易水诀别”这一场面描绘成有声有色、有动有静、有景有情的可感画面。

高中语文 烛之武退秦师第2课时导学案 新人教版必修1 学案

高中语文 烛之武退秦师第2课时导学案 新人教版必修1 学案

河北省唐山市开滦第二中学高中语文烛之武退秦师第2课时导学案新人教版必修1【学习目标】1.理顺文章的结构思路。

2.归纳人物性格。

【重点难点】重点:人物性格的塑造难点:领会和学习本文详略得当、波澜起伏、善用伏笔和照应的写作技巧。

【学习内容】文本探究1.秦晋为何围郑?(用原文回答)开篇交待这些有何作用?2.文章写烛之武在使命面前,先“僻”后“受”,有什么作用?3.郑伯是怎样说服烛之武使秦的?(用原文语句回答)4.烛之武是怎样说服秦伯退兵的?(用原文语句回答并作分析)可以看出烛之武的一番说词都是围绕一个“利”展开,好象处处为秦着想,其实呢,完全是为了保存郑,秦晋联盟也有损害,这就是“天下之事以利而合者,亦必以利而离”。

5.晋文公为何不愿攻秦?(用原文语句回答)6.烛之武是本文的中心人物,请结合原文语句分析这一艺术形象。

7.小结:秦晋围郑,郑危在旦夕,“若使烛之武见秦君,师必退”,佚之狐的力荐可谓慧眼识英雄。

烛之武临危受命,夜缒而出,智说秦君,秦穆公心悦诚服,秦军乃还。

晋文公面对风雨突变,亦毅然去之。

郑国终于转危为安。

全文处处注意伏笔照应,故事情节波澜起伏,繁简得当,有始有终,层次井然,烛之武的智勇及强烈的爱国主义精神溢于字里行间。

【课堂小结与反思】【课后作业与练习】阅读下面一段文言文,完成1~5题。

夜缒而出,见秦伯,曰:“秦、晋围郑,郑既知亡矣。

若亡郑而有益于君,敢以烦执事。

越国以鄙远,君知其难也。

焉用亡郑以陪邻?邻之厚,君之薄也。

若舍郑以为东道主,行李之往来,共其乏困,君亦无所害。

且君尝为晋君赐矣,许君焦、瑕,朝济而夕设版焉,君之所知也。

夫晋,何厌之有?既东封郑,又欲肆其西封,若不阙秦,将焉取之?阙秦以利晋,唯君图之。

”秦伯说,与郑人盟。

使杞子、逢孙、杨孙戍之,乃还。

1.下列各句中加点词的解释,错误的一项是()A.夜缒.而出缒:用绳子拴着从城墙上下来。

B.敢以烦执事..执事:办事的官吏。

C.行李..之往来,共其乏困行李:出使的人携带的物品。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河北省唐山市开滦第二中学高中语文第五课荆轲刺秦王第2课时
导学案新人教版必修1
【学习重难点】积累文言词语,学习本文在矛盾冲突中表现人物性格的写法。

【探究一】
《荆轲刺秦王》的结构
第一部分——开端(从“”到“”):行刺的缘起
第二部分——发展(从“”到“”):行刺的准备
第三部分——高潮(从“”到“”):廷刺秦王
第四部分——结局():荆轲被斩
【探究二】
1.荆轲和太子丹为刺秦王做了哪几项准备工作?这几项准备工作中哪些是详写?哪些是略写?为什么要这样安排?
2.荆轲和太子丹在准备工作中有些什么分歧?这些分歧说明了什么?表现了人物怎样的性格?
3.在叙述荆轲刺秦王时,作者使用了多种手法来描绘当时的场面。

请分析一下。

4.从历史唯物主义角度,该如何认识和评价荆轲刺秦王这一行动?
【探究三】
一、概括中心主旨
文章主要叙述了这一事件从的完整过程,以时间及事件的发展过程为顺序,生动地再现了一个、、、
、的英雄形象,表现了作者的思想。

二、写作特色,请举例具体分析。

1.善于通过来写人物。

2.生动传神的描写。

3.通过突出人物性格。

4.精彩的描写。

三、结构图解
荆轲刺秦王-行刺准备-信物、匕首、配备助手
-易水送别-怒叱太子、白衣相送
-秦廷行刺-计见秦王、秦廷搏击、被斩
【课后作业与练习】
【检测一】
默写“太子及宾客知其事者……终已不顾”一段。

【检测二】
一、基础题
1.下列词或短语中加点字的读音全都正确的一项是 ( )
A.忤视(wǔ) 夏无且(qiě) 变徵之声(zhǐ) 振慑(shè)
B.收盛(chéng)更虑之(gēng)图穷匕见(jiàn)卒起不意(cù)
C.嗔目(chēn)和而歌(hè)箕踞以骂(jī)以药淬之(cuì)
D.说见臣(yuè)被八创(chuàng)给贡职(jǐ) 愿得谒之(yè)
2.下列句中加点字都是通假字的一组是 ( )
A.今太子迟之,请辞决矣余有所疑,愿因先生决之
B.秦王环柱而走三十日不还,则请立太子为王
C.卒惶急不知所为田忌一不胜而再胜,卒得王千金
D.燕王诚振布大王之威是时蒙恬威振匈奴
3.解释下列句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

(1)遂收盛樊於期之首,函封之 ( )
(2)顷之未发,太子迟之 ( )
(3)秦武阳色变振恐,群臣怪之 ( )
(4)使使以闻大王 ( )
(5).左右既前,斩荆轲 ( )
4.解释下列句中加点的虚词
(1)臣乃得有以报太子 ( )
(2)而卒惶急无以击轲 ( )
(3)今有一言,可以解燕国之患 ( )
(4)仆所以留者,待吾客与俱 ( )
5.这篇课文节选自西汉__________所编的《__________ 》一书,该书“长于叙事,精于描
写”,课文围绕一个“刺”字展开了波澜起伏、惊心动魄的故事情节。

试根据情节先后,将
下列事情或场面排列起来(将序号写在下面横线上)。

A易水送别 B.图穷匕见 C.配备助手
D怒斥太子 E.准备信物 F.厚遗蒙嘉
G倚柱笑骂 H.顾笑武阳 I.准备利刃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二、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6题。

太子丹恐惧,乃请荆卿曰:“秦兵旦暮渡易水,则虽欲长侍足下,岂可得哉?”荆卿曰:
“微太子言,臣愿得谒之。

今行而无信,则秦未可亲也。

夫今樊将军,秦王购之金千斤,邑
万家。

诚能得樊将军首,与燕督亢之地图献秦王,秦王必说见臣,臣乃得有以报太子。

”太
子曰:“樊将军以穷困来归丹,丹不忍以己之私,而伤长者之意,愿足下更虑之!”
荆轲知太子不忍,乃遂私见樊於期,曰:“秦之遇将军,可谓深矣。

父母宗族,皆为
戮没。

今闻购将军之首,金千斤,邑万家,将奈何?”樊将军仰天太息流涕曰:“吾每念,
常痛于骨髓,顾计不知所出耳!”轲曰:“今有一言,可以解燕国之患,而报将军之仇者,
何如?”樊於期乃前曰:“为之奈何?”荆轲曰:“愿得将军之首以献秦,秦王必喜而善见
臣。

臣左手把其袖,而右手揕其胸,然则将军之仇报,而燕国见陵之耻除矣,将军岂有意
乎?”樊於期偏袒扼腕而进曰:“此臣日夜切齿拊心也,乃今得闻教!”遂自刎。

1.为下列词语中加点的字注音。

(1)樊於期( ) (2)戮没( ) (3)揕其胸( ) (4)切齿拊心( )
2,解释下列句中加点的词,
①遥闻深巷中犬吠 ( )
②君之病在肠胃,不治将益深 ( )
③去奸之本,莫深于严刑 ( )
④秦之遇将军,可谓深矣 ( )
①十三教汝织 ( )
②得无教我猎虫所耶 ( )
③乃今得闻教 ( )
④伏羲神农,教而不诛 ( )
3.写出两段话中表示敬称的三个词语。

(1)_______________ (2)___________________ (3)_____________________
4.翻译下列两个句子。

(1)樊将军以穷困来归丹,丹不忍以己之私,而伤长者之意,愿足下更虑之!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
(2)然则将军之仇报,而燕国见陵之耻除矣。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
5.从这两段文字内容看,对荆轲形象评价有误的一项是 ( )
A.工于心计,正确判断行刺秦王的重要关键在于取信秦王。

B.果断坚决,见太子丹“不忍”,便“私见樊於期”以促成其事。

C.心狠手辣,为取“信物”劝使樊将军自刎。

D.擅长辞令,一席话以诚感人,终使樊将军甘心自刎献首。

6.文中樊将军的形象也栩栩如生,他的主要特点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不超过15个字)。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