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农民工输入地“民工荒”现象的成因

合集下载

关于民工荒的形成原因与对策

关于民工荒的形成原因与对策

02
推动城乡产业协同发展,优化城乡经济结构,增加就业机会,
提高农民工的就业质量。
深化户籍制度改革,逐步取消城乡户籍限制,实现城乡居民的
0福利待遇差
部分企业缺乏完善的福利 保障制度,如社保、医保 等,导致农民工缺乏安全 感。
工作环境恶劣
部分企业忽视安全生产和 职业卫生,导致农民工身 体健康受损,影响其工作 积极性和稳定性。
农民工权益保障缺失
劳动合同不规范
部分企业与农民工签订的劳动合同不规范,存在工资拖欠、加班 无酬等问题。
劳动争议处理机制不完善
关于民工荒的形成原因与对 策
汇报人: 2023-12-29
目录
• 民工荒现象概述 • 民工荒形成的原因 • 解决民工荒的对策 • 政策建议和展望
01
民工荒现象概述
民工荒现象概述
• 请输入您的内容
02
民工荒形成的原因
经济转型和产业升级
传统产业向新兴产业转移
随着经济转型和产业升级,传统劳动 力密集型产业逐渐向技术密集型和资 本密集型产业转移,对劳动力需求减 少。
文化素质提升
加强农民工的文化素质提升,提高其文化素养和综合素质,促进农民工全面发 展。
优化产业结构,发展第三产业
产业结构调整
优化产业结构,发展第三产业,创造 更多的就业机会,吸引更多的农民工 就业。
服务业发展
重点发展服务业,尤其是家庭服务业 、物流快递业等农民工较为集中的行 业,增加就业岗位和就业机会。
鼓励企业转变用工观念,重视 员工的职业技能和素质,提高
对农民工的吸引力。
推动企业改善用工环境,优 化劳动条件和福利待遇,增 强企业对农民工的吸引力。
引导企业建立科学的人力资源 管理制度,完善员工的选拔、 培养和激励机制,提高员工的

当前民工荒问题产生的原因与解决对策

当前民工荒问题产生的原因与解决对策

当前民工荒问题产生地原因与解决对策近年来,有着近9亿农民地中国首次遭遇了“民工荒”,打破了农村剩余劳动力“无限供给”地神话.在广东东莞首次官方确认民工紧缺以来,随后此波迅及整个珠三角、长三角、环渤海湾地区,并向中西部地区纵深发展,其中尤以珠三角地区为甚.民工荒问题日益凸显使长久以来地劳动力市场地矛盾真正摆在了政府和企业地面前.一、“民工荒”问题地原因分析(一)农民工地合法权益没有得到保障.如拖欠工资、工作环境恶劣、受人歧视、随意加班等现象随处可见.根据全国总工会地有关统计资料表明,目前我国各行业拖欠9800万农民工工资约1000亿,其中建筑行业所占拖欠比例为70%.同时,一些企业劳动环境恶劣,加班时间长,不签劳动合同,不缴社会保险,导致了员工地高流失率.(二)农民工工资增长过慢.“有关研究表明,珠三角地区l2年来月工资只提高了68元.佛山不少企业外来工月工资在l0年前就已达到600—1000元,但现在还是这个水平.而这些年来消费物价总体水平已明显上升,导致广东、福建、浙江等省实际工资水平地提高停滞不前甚至有所下降.(三)进城务工成本不断升高.根据有关资料显示,农民工在城市里用以维持基本生活费用地增长迅速,这就大大提高了他们进城务工地实际成本.除此以外,一些政策性因素也是提高他们城市生活成本地重要因素.(四)工业扩张,对农民工需求扩大.有人认为,经济地超速发展和工业地规模扩张,对农民工需求地扩大,在与民工供给增长出现相对差距地情况下,民工荒地爆发是势在必然.就目前实际存在地民工荒问题而言,则可以认定为是对工业扩张地预计不足造成地.(五)农民工供求出现结构性矛盾.客观上,随着城市产业不断由劳动密集型向资本密集型、知识密集型转化,在岗位供给和劳动力供给之间出现了“知识断裂”.主观上,各企业招工条件苛刻,在低劳动强度地企业,普遍倾向于招收性格温和易于管理地女工.年龄期限一般要求在l8-25岁.在社会性别比例总体上男性多于女性,随着计划生育政策效果地凸显,新生代农民工数量下降地情况下,片面追求青年女工地招供标准是企业自己造成用工短缺地主观原因.(六)民工流向成多元化发展.随着西部大开发战略地推进、中部崛起迅速,中西部农民工输出基地地安徽、湖南、江西、四川等地地城市也成了农民工地有力吸纳地.农民工流向出现新变化,不少原来在珠三角、长三角地区务工地农民工转向全国其他地区,农民工地流向地多元化趋势必然导致集中大量劳动密集型产业地地区在未做好产业结构调整前遭遇一定程度地民工荒.(七)农产品价格提高,农民农业收入增加.“提高农产品价格”也是一柄双刃剑,一方面它可以提高农民务农地积极性,与中央发展社会主义新农村、取消农业税地决议一起综合为农民收入增加、负担将进一步得到减轻地良好期许,这对农民工回乡务农产生了重要推动作用.但另外一方面,农产品价格地提升,对于生活在城市中地农民工来说则大大增加了生活地成本或降低了生活地质量.所以农产品价格地提高可以构成农民工回乡地主动和被动地双重原因.(八)劳动力市场不规范.“农民工在市场流动中实现地劳动力配置,确实与政府、单位计划管理没有太大关系,政府组织地流动仅占3%,而90%以上都是农民工自己或亲友运作地”.虽然农民工地外出务工收入已经构成当地农民收入地主要增长点,是带动内地消费市场发展和产业发展地重要资金和人力资源,但是各农民工输出大省并没有对此有多少服务性作为,农民工地流动基本上一直处于自发地、自谋生计地状态之中,因为自发性总是与一定地盲目性相生,在供求之间缺少必要地信息沟通渠道和有效地组织行为是在农民工绝对供给量可以确保地情况下仍然爆发民工荒地重要原因.二、“民工荒”问题地解决对策农民工作为人力资源重要组成地一部分,为中国地经济地发展做出了很大地贡献,然而令人痛惜地是正处于经济飞跃发展地中国却在逐渐地流失这种宝贵地资源.这不得不引起我们要足够地重视起来以及很有必要采取相应地对策来解决这种问题,促使中国经济健康繁荣发展.笔者通过研究将解决“民工荒”问题地对策分为以下几点:(一)积极塑造“以人为本”地企业组织气候,努力构建“权利平等”地权益保障制度.作为一个企业其目标就是追求利润最大化,然而这种利润最大化不应该在牺牲员工利益地基础上来追求地,任何一个员工作为企业地一员,不论是正式地还是临时地,都应该得到相应地尊重和权益保障,农民工也是如此.虽然农民工一直工作于企业地最基层,但是他们对企业地贡献功不可抹,并且随着农民工整体素质地提高,企业地发展越来越离不开这支生力军.鉴于以上分析,企业要想在同行业中取得竞争力除了先进地技术和科学地管理制度,还需要在企业中塑造“以人为本”地组织气候,把农民工地利益放在第一位,除了要增加货币工资和使收入得到保障以外,也要使非货币效用提高起来,例如改善工作和居住环境以及提高生活伙食标准等,还有要在企业创造一种良好氛围,突出每个人都是企业重要地一员,让农民工切身感受到一种成就感和尊重感.同时要实实在在落实农民工各方面地权益保障问题,让每个民工都能充分享受到人身自由权利、就业权利、生活权利和子女受教育权利.(二)加强政府行政职能,创造和谐社会氛围.民工在流动地过程中,政府所起地作用应该说是举足轻重.首先在最初开始,农民工从输出地区流入到输入地区,政府要发挥好交通红绿灯似地引导作用,设法拓宽农民工就业渠道,加快劳动力需求信息地传递速度,减少农民工在求职过程中地盲目性;同时要大力传播当地政府和人民对外来农民工地关心、重视和爱护,迅速增强农民工特别是第三代农民工地区域认同感和归属感,并且要打破传统地政府本位主义,消除制度性地就业歧视,创造出一种和谐地社会氛围,在此基础上形成一个完全竞争性地正规地劳动力市场,让每一位劳动力在工作选择面前人人平等,都能通过公平地合理地手段来选择自己地工作岗位,不能再像过去那样限制民工地择业范围,要把他们从社会地最低层次中彻底解放出来.其次在民工投入到工作地过程中,政府要大力发挥监督作用,监督企业要提高《劳动法》执法力度,应严格规范用人单位工资支付行为,建立工资支付监控制度和工资保证金制度, 确保农民工工资按时足额发放;另外政府要大力清除社会歧视现象,构造人人平等地气氛,给予农民工“市民待遇”,这其中包括消除二元户籍制度,建立“农民工身份转换制度”,以在城市工作达到一定工作年限为主要条件,给予农民工城市户籍,从而逐步转换农民工身份,并在子女就学、社会保障等方面给予农民工平等待遇,解决农民工子女义务教育阶段上学困难问题,让每个孩子都有平等接受义务教育地机会,以降低农民工在城市地生活心理成本,减轻其心理负担.(三)学校、政府、企业强强联合,培养专业对口技术人才随着技术地进步和产业结构地调整,现在地企业越来越需要一定技术地高素质人才,而这些技术人才应该是能够很好地适应企业地发展要求,不应简单得仅仅停留在书本上肤浅地理论知识上.在培养技术人才方面,如果光靠职业技校培养人才,除了在资金上和实验设备短缺以外,还不能及时了解到社会急需地热门专业等方面信息,培养出来地人才不仅没有实践经验,而且部分专业过去老化,难以满足企业地用工要求;而完全依靠企业来培养人才,这些人才缺少系统理论指导,导致人才成长地速度慢和效果差.所以如果说学校是人才培养地摇篮,那么政府应该是后备军和传达器,企业应该是人才成长地基地.培养优秀地技工,应该倡导学校、政府、企业紧密结合,共同培养企业需要地专业人才.只有三者联合,理论联系实践,学校为技工人才地培养奠定基础,企业为技工人才地成长提供舞台,政府为学校提供资金和传达及时信息.学校地教师做企业地顾问,研究技工地培养方向;企业地专家做学校地客座教授,为学生讲解实践技能,政府提供资金,扩大教学规模,辅助学校培养社会急需人才.三者联合,优势互补,才能培训就业一体化,只有这样才能从一定程度上缓解因“技术荒”而导致地“民工荒”现象.(四)调整优化产业、产品结构.企业和地方政府如果对劳动力成本优势过度依赖,而忽视对产品创新、技术升级地关注和引导,往往会导致资本地短视化和劣质性,就难以长期支撑地方经济地繁荣,缺乏可持续增长潜力和市场应变能力.从目前劳动力市场反馈地信息,劳动力不可能“无限供给”,中国企业地“劳动力成本优势”已逐步显示出它地疲态,包括印度、越南在内地不少东南亚国家正在以更低地劳动力价格吸引外来投资.因此,政府和企业应清醒意识到要保持和促进地区经济地长期稳定发展,不能延续走低投入低产出和劳动密集型产业发展道路.要从根本上解决“招工难”问题,需要走产业升级换代地道路,应通过多年来地资金积累,不断调整产业和产品结构,提升产品地技术含量,逐步过渡到走资金密集型和技术密集型发展道路,通过技术创新和技术进步提高劳动生产率和经济效益,减少对劳动力地过度依赖.。

我国出现民工荒的原因及对策

我国出现民工荒的原因及对策

为什么会出现民工荒一民工荒的原因:1.长期的劳动力供求格局发生变化。

随着我国计划生育政策的普遍作用,劳动适龄人口的增长率已经开始迅速减缓,农村剩余劳动力已经吸纳殆尽,不足以补偿城市用工量。

2.劳动力工资粘性、工资增长慢。

近几年来,工人的名义工资只有小幅增长,这就导致了实际工资的负增长状态。

并且国内总需求的增加与工资上涨不挂钩。

所以当前的民工荒是总需求迅速上升而工资调整呈现粘性的宏观经济波动。

3.供求的结构性失衡导致技工荒。

随着城市产业不断由劳动密集型向资本密集型、知识密集型转化、产业升级和产业集群的成熟,新型产业需要具有相对技术含量的产业工人,而农民工技术水平落后和职业教育的高收费阻碍了劳动力素质的提升,形成劳动力供求之间的结构性失衡。

4.国家的惠农政策效益、“三农”扶持力度加强、鼓励农民创业。

国家对“三农”问题的关注,直接提高了农民的收入水平。

陆续出台的取消农业税,增加农业补贴,稳定粮食价格等一系列惠农政策大大提高了农民农业生产的积极性与经济收入。

5.农民工工资和福利水平过低、劳动保障制度缺失。

6.农民工的合法权益没有得到保障。

如拖欠工资、工作环境恶劣、受人歧视、随意加班等现象。

7.进城务工成本不断升高。

农民工在城市里用以维持基本生活费用的增长迅速,这就大大提高了他们进城务工的实际成本。

除此以外,一些政策性因素也是提高他们城市生活成本的重要因素。

8.工业扩张,对农民工需求扩大。

经济的超速发展和工业的规模扩张,再加上09年来经济回暖使制造业企业形势大好导致用工量急剧增加,中西部经济的发展加速扩大了本土劳动力需求对农民工需求的扩大,在与民工供给增长出现相对差距的情况下,民工荒的爆发是势在必然。

9.民工流向成多元化发展。

随着西部大开发战略的推进、中部崛起等,农民工流向出现新变化,不少原来在珠三角、长三角地区务工的农民工转向全国其他地区,农民工的流向的多元化趋势必然导致集中大量劳动密集型产业的地区在未做好产业结构调整前遭遇一定程度的民工荒。

“民工荒”产生的原因及对策研究

“民工荒”产生的原因及对策研究

“民工荒”产生的原因及对策研究一、概述近年来,“民工荒”现象不仅已经成为中国经济发展过程中面临的重大挑战,而且影响到劳动力市场的稳定和农民工的生活质量。

本文旨在分析“民工荒”产生的原因,并提出相应的对策建议,以期为解决这一问题提供参考。

“民工荒”是指在经济增长的过程中,农村劳动力向城市转移的速度跟不上劳动力的需求,导致许多企业出现用工短缺的现象。

这一现象反映了我国农村劳动力素质与企业发展需求之间的不匹配,以及城乡二元体制、户籍制度等诸多问题的综合影响。

解决“民工荒”问题不仅对于促进农业生产和发展农村经济具有重要意义,而且对于推动城市化进程和实现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也具有深远的影响。

1. 背景介绍:“民工荒”现象的出现及其对社会的关注随着中国经济快速发展,城市化进程加速,农民纷纷涌入城市寻求更好的就业机会。

“民工荒”现象一直存在,成为社会关注的焦点。

本文将从背景、原因和对策等方面探讨“民工荒”的现象。

“民工荒”现象是指在城市打工的农民工数量不足以满足企业用工需求的状况。

这一现象不仅影响了企业的正常生产,还对社会稳定和经济发展产生了负面影响。

根据国家统计局的数据,“民工荒”现象在各地普遍存在,尤其是在珠三角、长三角等地区。

制造业、建筑业和服务业等领域尤为严重。

收入待遇问题:部分企业为了降低成本,拖欠工资、降低福利待遇等,导致农民工在城市工作难以获得足够收入,无法满足基本生活需求。

就业环境恶劣:部分行业的工作环境较差,安全措施不到位,存在一定的安全隐患,使得农民工在城市工作缺乏安全感。

职业发展受限:农民工在城市往往从事临时性、低收入的工作,职业发展空间有限,难以实现自我价值。

农村劳动力过剩:随着农村劳动力的逐步减少,耕地面积有限,农民纷纷进城寻找工作,导致“民工荒”现象出现。

产业结构调整:随着经济的发展,东部沿海地区的产业结构不断升级,一些劳动密集型企业向中西部地区转移,使得部分农民工回流到家乡附近地区。

民工荒

民工荒

2.我国沿海地区屡屡出现“民工荒”现象,对这一现象的产生根源进行解释,并提出相应解决建议。

1)民工荒是指民工短缺现象。

这种现象最早出现在南方一些主要城市,并尤其在春节时期尤为明显。

“民工荒”既包括“普工荒”,也包括“技工荒”,但无论哪种类型,其所反映出“荒”的特征都可以概括为一种结构性短缺。

2)根源(1)经融环境因素。

2008年金融危机不少企业减产停产从而大幅度裁员以后出现的用工反弹,这些企业忙活的大都是“短单”和“小单”,带有很强的季节性,后续订单无法跟上,这些农民工再度被裁减,这对他们的精力和感情都是一大打击。

(2)工资待遇因素。

在调查中发现,有些地方虽然一面在闹“民工荒”,但是还是有很多农民工无法就业,根本原因就是待遇太低。

这主要是因为2008年金融危机爆发导致企业利润下滑,使得很多企业把工资压得很低。

现在虽然接到了订单,但是很多订单只是企业为了稳定客户而接下的“薄利单”,有的甚至是零利润,所以即使是缺人,也无助于提高农民工待遇。

(3)国家对农业扶植政策因素。

自2008年年底大量农民工返乡以来,各地为了稳定农民工就业采取了很多有利措施,比如扶助农民工创业、对农民工进行培训等等,这些措施不仅有利于缓解金融危机下农民工的就业难题,而且从长远的发展来看,也有利于提高农民工的市场竞争力、促进当地经济发展并为中国经济转型与发展贮备实用型技术人才3)对策在这种情况下,劳动力输出地政府应该坚持两条腿走路,一方面,2008年以来为了化解农民工就业难题所采取的措施必须继续坚持,尤其是一些对于中国经济发展具有长远效应的措施,千万不能半途而废;另一方面,要加大对准备外出务工的农民工的信息服务,与劳动力输入地加强沟通与合作,及时为农民工发布就业信息,避免农民工盲目地流动。

对于劳动力输入地政府而言,一方面要及时发布信息,进一步建立和完善农民工保障制度,改善农民工的生活、工作环境,提高工资待遇,以此吸引部分农民工回流到沿海务工;同时更要从信贷、税收等方面进一步加大对中小企业的支持,提高他们的生存发展能力。

我国“民工荒”现象的原因及对策(全文)

我国“民工荒”现象的原因及对策(全文)

我国“民工荒”现象的原因及对策劳动力在不同地理区域之间的迁移和流动是劳动力在寻找工作过程中的基本现象,在市场经济中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

劳动力的自由流动可以使整个社会的人力资源得到充分合理的利用,劳动者从衰落的产业和地区向进展迅速的产业和地区转移,保证劳动力市场的活力和效率,促使整个劳动力市场的供给平衡,从而促进经济的快速稳定增长。

劳动力的流动分为三种形式:劳动力在本地更换行业职业、劳动力在地区之间的流动、劳动力行业性流动。

我们这里主要讲农村劳动力在地区之间的流动,即从农村到城市、从内陆到沿海的转移。

一、我国农村劳动力转移的基本阶段改革开放之前,我国一直实行城乡分割的二元经济体制,选择优先进展重工业的工业化道路,采取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体制,从而限制了农村劳动力的自由流动。

改革开放以后,随着农村和城市改革的顺利推进,大量的农村劳动力从农村涌向城市,建国以来,我国农村剩余劳动力的转移历经了以下四个阶段。

第一阶段1949―1957年,农村剩余劳动力的自由转移。

这一阶段农村劳动力的转移基本上没有受到政府的限制和干预。

1949―1952年国民经济得到恢复,RM生活稳定,城市进展迅速,同时,GJ在这一时期开始了大规模的经济建设,城市对农村剩余劳动力的吸纳能力提高,从而导致了第一次大规模的农村劳动力向城市的转移。

第二阶段1958―1991年,农村劳动力转移的大起大落。

从1958年到1978年,GJ颁布了一系列的政策来调整农村劳动力向城市的转移,如1957年《关于制止农村人口盲目外流的指示》、1962年《关于加强户口治理工作的意见》、1964年《关于处理户口迁移的规定》(草案)等条例。

20世纪60年代至70年代末,我国农村劳动力转移基本处于萎缩状态。

在这一阶段,农村粮食产量大幅度下降,同时,政府为了缓解城市就业和食品供给的压力,严格操纵农村劳动力的转移,限制企业从农村招工。

第三阶段1992―2000年,农村劳动力大规模的地区转移。

“民工荒”的微观经济学解释

“民工荒”的微观经济学解释

“民工荒”的微观经济学解释随着经济的不断发展,城镇化进程的不断加快,我国出现了前所未有的“民工荒”现象。

2011年1-10月,全国累计外出农民工达1。

25亿人次,比上年同期增长2。

5%,其中本地农民工同比下降2。

3%。

近日,李克强总理在出席十一届全国人大四次会议时表示,将通过新建一批跨行政区域和东中西部合作的区域发展平台,破解“民工荒”等结构性就业难题。

而为何会产生“民工荒”这一问题呢?用微观经济学的原理来解释,主要有以下三方面的原因:一、什么是“民工荒”?民工荒,是指在劳动力需求旺盛时期,劳动者却找不到适合自己的工作岗位。

民工荒是一个经济概念,它反映了企业在用工高峰期存在的对技能素质相对较低但工资相对较高的劳动力的需求,也可以说,民工荒是供给不足。

按照宏观经济学的观点,当经济处于充分就业的均衡状态时,劳动力市场处于完全竞争的状态,劳动力的供给与需求各自都无弹性。

民工荒是指在劳动力需求旺盛时期,劳动者却找不到适合自己的工作岗位,也即是,此时,对用工数量有较大需求的企业不能获得足够的劳动力,而造成的劳动力供给相对不足的状况。

目前我国的情况正属于这种状态。

“民工荒”是一个严峻的社会问题,它不仅对于我国宏观经济的稳定具有重要意义,更对维护劳动者的基本权益具有重要意义。

首先,解决“民工荒”对于缓解我国就业压力具有积极的促进作用。

在今后相当长的一段时间里,城镇新增就业岗位必须保持在1300万个以上,才能实现城镇就业的充分就业,也才能从根本上扭转因劳动力需求旺盛引起的“民工荒”现象。

第二,解决“民工荒”有利于维护社会稳定。

在一定的时期内,如果某些地区或行业大量吸收外来务工人员,势必造成该地区或行业劳动力紧张,引起失业率上升,从而引起社会不稳定。

因此,及时地把劳动力转移到适合就业的领域,是一个社会稳定的保障。

要解释民工荒,首先要了解“民工”的由来。

据相关统计,民工多指从事非农产业活动的劳动者,以前所说的民工主要指外出农民工。

我国农民工输入地“民工荒”现象的成因

我国农民工输入地“民工荒”现象的成因

我国农民工输入地“民工荒”现象的成因[摘要]本文试从成本与收益的角度,探讨我国农民工输入地“民工荒”成因,进而提出解决“民工荒”问题的政策建议。

[关键词]民工荒;农民工输入地;收益;成本1 问题的提出“民工荒”并非新生事物,早在2004年我国部分农民工输入地区就已经出现了招工难的情况。

2008年金融危机过后,我国经济逐渐回暖,特别是我国农民工输入地区经济恢复较快,对农村劳动力的需求量迅速增加。

2009年年底到2010年年初,珠三角、长三角等地又出现新一轮“民工荒”。

2010年2月底,广东省缺工人数为90万人,福建省缺工人数为28万人。

当月浙江省的劳动力市场求供比率为1.5∶1。

显示出农民工输入地区农民工供给数量的严重不足。

“民工荒”的出现不仅制约农民工输入地区经济发展,也阻碍了我国农村剩余劳动力的合理转移和有序流动。

2 农民不是盲流,是理性人20世纪70年代,哈里斯•托达罗提出了农村—城市人口迁移模型,他认为农村劳动力向城市移民的决策是根据城乡预期收入的差距作出的。

西奥多•舒尔茨认为个人迁移行为决策,取决于其迁移成本与收益的比较结果。

按照西方经济学的观点,我国农民应当符合理性人假设,即他们所采取的经济行为是为了以最小的经济代价去获得最大的经济利益。

农民外出打工前,一般都会了解流入地的工资状况、就业信息、消费水平等情况,并对外出就业的成本与收益进行比较,再作出是否外出就业的决策。

因此,农民不是盲流,而是讲究实际的“经济人”。

本轮农民工输入地“民工荒”的产生,也是农民在综合考虑利弊得失之后作出的理性选择。

3 农民外出就业的成本分析——阻力因素3.1 流动成本流动成本指农民从农村进入城市就业的流动过程中形成的成本。

一是交通费用。

目前,我国的农民工输出地主要是中西部地区,农民工输入地是经济相对发达的东部地区。

输出地的农民在输入地就业的交通费用显然要高于在输出地就业的交通费用。

“民工荒”现象分析

“民工荒”现象分析

“民工荒”现象分析提要本文从“民工荒”现象出发,结合其特殊的社会经济背景,分析其形成原因,并提出解决对策。

关键词:民工荒;供给;需求改革开放以来,内陆地区农村剩余劳动力大规模流向东南沿海等发达地区而形成的“民工潮”,成为中国经济社会发展中劳动力转移的一道巍巍壮观景象。

但近年来,东南沿海地区却陆续出现了“民工荒”现象,对中国经济社会发展产生了深远影响,因而成为了中国各级政府及社会各界所关注的焦点问题。

一、“民工荒”原因分析(一)企业较少提高农民工的工资。

一是贸易环境限制。

国际贸易条件恶化,企业无力承受劳动力价格的上升。

在我国民工输入集中地,很多生产企业情愿开工不足也不愿意提高工资,因为这类企业大多数为出口导向型的劳动密集型企业,劳动力价格是企业成本的主要构成因素。

当前贸易环境下,产品利润低,企业又无法提升出口产品价格,因此无法给农民工更高的工资;二是产业结构不合理。

由于我国以劳动力的低廉作为产品的比较优势,因此在贸易竞争激烈的条件下,若提高劳动力的成本,则意味着失去其比较优势,从而给企业提高劳动者的工资造成困难。

(二)政策刺激,国家投资加大,农民工就业机会增加。

以前是“孔雀东南飞”,绝大多数农民工前往广东地区,现在随着西部大开发与中部地区崛起战略的实施,中西部地区与沿海地区的经济差距逐步缩小,给农民工提供了大量的就业机会,许多农民工在离家不远的地方就能找到工作,所以现在是“孔雀满天飞”,许多农民工选择在自己的家门口打工,放弃了外出务工。

(三)农民工的结构及观念发生变化。

在2010年中央一号文件中首次提出“新生代农民工”的概念。

“新生代农民工”指的是占农民工总数60%的80后、90后农民工。

与父辈相比,他们受教育程度更高,已不满足于简单的“生存式”的生活;他们维权意识更强,希望可以更好地发展自己,而不仅仅是生存下去。

“新生代农民工”的比例不断增加,使农民工作为一个整体社会、务工城市及相关企业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我国农民工输入地“民工荒”现象的成因——基于成本与收益视角的分析

我国农民工输入地“民工荒”现象的成因——基于成本与收益视角的分析

最 高涨 幅 。在 收入 水平 一定 的情 况下 ,生存 成 本越 高 ,农
民获得净 收 益越少 ,农 民外 出就业 的转 移 动 力 就会 越 弱 。
大的经 济利益 。农 民外 出打工 前 ,一般 都会 了解流 入地 的 工 资状况 、就 业信 息 、消费水 平等情 况 ,并对外 出就 业 的 成 本与 收益 进 行 比较 ,再 作 出是 否 外 出就 业 的决 策 。 因 此 , 民不是盲 流 ,而是讲 究 实 际 的 “ 济人 ” 农 经 。本 轮农 民工 输入地 “ 民工 荒” 的产生 ,也是 农 民在综 合考虑 利 弊 得失 之后 作 出的理性 选择 。
年年底 到 2 1 年 初 ,珠 三 角 、长三 角 等 地 又 出 现新 一 0 0年 轮 “ 民工荒 ” 0 0年 2月 底 ,广 东 省 缺 工 人 数 为 9 。2 1 0万
种办证 费用 ,此 外还 可 能支付 各种 管理 费用 。这样 就增 大 了农 民外 出就业 的流 动成 本 ,阻碍 了农 民进城 的通 道 。三
7月 ,居 民消 费价 格涨 幅上 升至 7 7 ,为 1 9 .% 9 7年 以来 的
据城 乡预期 收入 的差距 作 出的 。西 奥 多 ・ 尔茨认 为个 人 舒 迁移行 为决 策 ,取 决于 其迁移 成本 与 收益 的 比较结 果 。按
照西方 经济学 的观 点 ,我 国农 民应 当符 合理性 人假 设 ,即 他 们所 采取 的经济 行为 是为 了 以最 小 的经济代 价 去获得 最
政策 建议 。
[ 关键 词 ] 民工荒 ;农 民工输 入地 ;收 益 ;成 本
[ 图分类 号 ]F 7 中 25 [ 献标识 码 ]A 文 [ 文章编 号 ] 10 6 3 ( 0 0)5 0 5— 4 2 2 1 2—0 2 —0 01 2 输 出地就业 的交通 费用 。交 通费用 越高 ,农 民 向外 转移 的 阻力 就越 大 。二 是办 证 费用 。农 民外 出就业 通常会 缴纳 各

我国出现民工荒的原因及对策

我国出现民工荒的原因及对策

我国出现民工荒的原因及对策第一篇:我国出现民工荒的原因及对策为什么会出现民工荒一民工荒的原因:1.长期的劳动力供求格局发生变化。

随着我国计划生育政策的普遍作用,劳动适龄人口的增长率已经开始迅速减缓,农村剩余劳动力已经吸纳殆尽,不足以补偿城市用工量。

2.劳动力工资粘性、工资增长慢。

近几年来,工人的名义工资只有小幅增长,这就导致了实际工资的负增长状态。

并且国内总需求的增加与工资上涨不挂钩。

所以当前的民工荒是总需求迅速上升而工资调整呈现粘性的宏观经济波动。

3.供求的结构性失衡导致技工荒。

随着城市产业不断由劳动密集型向资本密集型、知识密集型转化、产业升级和产业集群的成熟,新型产业需要具有相对技术含量的产业工人,而农民工技术水平落后和职业教育的高收费阻碍了劳动力素质的提升,形成劳动力供求之间的结构性失衡。

4.国家的惠农政策效益、“三农”扶持力度加强、鼓励农民创业。

国家对“三农”问题的关注,直接提高了农民的收入水平。

陆续出台的取消农业税,增加农业补贴,稳定粮食价格等一系列惠农政策大大提高了农民农业生产的积极性与经济收入。

5.农民工工资和福利水平过低、劳动保障制度缺失。

6.农民工的合法权益没有得到保障。

如拖欠工资、工作环境恶劣、受人歧视、随意加班等现象。

7.进城务工成本不断升高。

农民工在城市里用以维持基本生活费用的增长迅速,这就大大提高了他们进城务工的实际成本。

除此以外,一些政策性因素也是提高他们城市生活成本的重要因素。

8.工业扩张,对农民工需求扩大。

经济的超速发展和工业的规模扩张,再加上09年来经济回暖使制造业企业形势大好导致用工量急剧增加,中西部经济的发展加速扩大了本土劳动力需求对农民工需求的扩大,在与民工供给增长出现相对差距的情况下,民工荒的爆发是势在必然。

9.民工流向成多元化发展。

随着西部大开发战略的推进、中部崛起等,农民工流向出现新变化,不少原来在珠三角、长三角地区务工的农民工转向全国其他地区,农民工的流向的多元化趋势必然导致集中大量劳动密集型产业的地区在未做好产业结构调整前遭遇一定程度的民工荒。

民工荒、技工荒之原因分析

民工荒、技工荒之原因分析

民工荒、技工荒之原因分析民工荒、技工荒还将继续持续下去,彻底缓解,要等到15年之后。

只有生育前面放开,才能在15年后缓解人力短缺问题。

目前只能一边放开一边改善制度,如增加技工工资、评功评奖、升迁向技工倾斜等来刺激积技工的短缺现象。

标签:民工荒;技工荒;原因;分析;计划生育1 现状各大企业都出现了不同程度的招用技工难、招农民工难的想象。

这和我国长期实行计划生育有着密切的联系,同时在制度层方面也有待进一步完善。

1.1民工荒现状民工荒是指农民工短缺、供不应求、用人成本增加等一系列现象。

造成这种原因虽然是多方面的,但均和计划生育长期实施的后果密切相关。

民工荒目前不但是荒的问题,而且呈现老龄化现象,因为年轻的民工已经缺少,有的企业不得不招用老一点的农民工。

在各大企业招用的农民工当中,五六十岁的人员比例逐年升高,十年之内,这些人员都将陆续退出工作,尤其是劳动强度比较高的工作。

年轻的农民工将更加难找。

1.2技工荒现状技工荒是指技工短缺,难于招收、成本增加、人才缺乏的一系列现象,和民工荒有许多类似之处。

而比民工荒更加严重的是,现有的学生或者刚毕业的学生,由于技工的发展空间的局限,都不愿意做技工,现有的技工很多还在想着跳槽或者正在跳槽,一些技工已经成功跳槽改行,导致技工更加难找。

另外是人员的缺乏,想培养自己的技工,找不到人,没有人的来源也无济于事。

2 原因2.1计划生育导致民工荒现在呈现农民工老龄化的现象很普遍,但缓解的前景并不乐观,老一点的工人,大部分都是子女已经上了班的。

这些人员目前还能勉强工作,很多做工的也就是为了贴补家用,再过十年这些人都已经六七十岁,不得不退出劳动市场。

都是独生子女也已经工作,没有兄弟姐妹,没有可以补充的劳动人员。

民工荒将更严重。

2.2计划生育导致技工荒由于独生子女的家庭,为了培养自己的孩子,倾注了一生的心血,花费几十万甚至上百万培养一个孩子,从个人意愿上讲,每个家庭的父母其目的是绝不会是培养一个当技工的孩子,因此,这些子女不愿意做技工就成为必然。

民工潮与民工荒成因分析

民工潮与民工荒成因分析

民工潮与民工荒成因分析上个世纪80年代以来,中国沿海地区不断涌入大量外来务工人员,这些民工背井离乡,形成了极具中国特色的民工潮现象。

然而,随着经济的不断发展,近年来中国又出现了与民工潮截然相反的民工荒现象,大量企业一再提升工资但依旧无法招到足够的员工。

出现这两种现象的原因是什么呢?民工潮现象的出现与改革开放息息相关,我分析主要有以下几点原因:一、改革开放吸引外资不断涌入,对务工人员需求增加上世纪80年代中国开始在沿海地区试点开放,因资源丰富,并拥有大量高素质的廉价劳动力,很快中国就吸引了大量外资前来投资,这些外资企业大部分都是劳动密集型企业,对人员需求巨大,而沿海地区人口满足不了不断增长的劳务需要,这就促成了沿海企业大规模向内地招工现象。

随着改革开放的不断深入,新世纪来中国逐渐发展成了“世界工厂”,制造业的繁荣进一步加大了对劳务的需求,最终推动了民工潮现象的产生。

二、农村体制改革促进劳动生产率提高,产生大量富余劳动力改革开放最早是对农村的改革,新的农村经济政策,即联产承包责任制,赋予了农民支配自己劳动时间和优化劳动要素配臵的权利,这极大的提高了农民劳动积极性。

改革开放初期,中国农民人口占总人口数的80%以上,生产效率的大幅提高,导致了有限的土地上富余劳动力越来越多。

这些富余劳动力有解决就业的要求,进城打工就成了选项之一。

因城乡收入差距较大,外出打工不仅解决了闲臵人员的就业问题,还能获得比务农更高的收入,农村甚至一度出现一人打工,全家脱贫的诱人景象。

于是,越来越多的农民受此鼓舞,源源不断地走出家乡,进入城市,最终涌动成潮。

三、中国区域经济发展不平衡,促使人员流动加大有政策原因,因沿海地区先行改革开放,也有地理原因,物流便捷成本更低,导致中国经济一直呈现城乡发展失衡和东西部地区发展失衡的特点,这种失衡促进了贫困地区人口向富裕地区的流动。

中国农民向来乡土观念很重,如果没有足够的吸引力,一般很少会背井离乡出去打工。

民工荒的成因与对策

民工荒的成因与对策

当前劳动力短缺的成因与对策改革开放以来,农民外出务工就一直成为我国突出的劳动力转移的经济和社会现象。

涌入城市的大量农民工已成为推动城市经济建设和我国经济作出了巨大贡献。

2004年年初, 有着九亿农民的中国首次遇到民工短缺的现象, 打破了民工劳动力无限供给的神话。

一、农民工出现的历史与现状农民工,简称民工,是中国大陆特有词汇,指身为中国大陆特有的农业户口身份的工人;指从农村进入城市,依靠替雇主工作为谋生手段,但不具备非农业户口的社会群体。

由于中国大陆至今未废止的户籍制度的存在,“农民工”成为这一制度之下特殊群体,也是城市被雇佣者中劳动条件最差、工作环境最苦、收入最低的群体,许多民工遇到黑心雇主连基本的工资都拿不到, 甚至还会遇到各种处罚、克扣、歧视甚至体罚和遣返等严重侵犯人身权利和尊严的事。

二、六大因素导致劳动力短缺:(一)经济回暖致使部分企业订单集中出现,企业用工需求随之加大。

去年受全球金融危机影响,大量农民工失业返乡,几乎成了东部企业力挽狂澜最直接的牺牲品。

而今年经济回温,不少外向型企业外来订单逐渐恢复,企业用工需求随之加大,许多企业又出现了“招工难”的现象。

(二)工资待遇缺乏竞争力。

工资缺乏竞争力、企业订单量大集中等多种原因,导致了劳动力短缺、招工难。

(三)新生代农民工:工资再高,我也不会做普工。

当前80后和90后逐渐构成外出农民工的主体。

这些新生代农民工的家庭条件、受教育程度以及对互联网信息的接受程度,都与自己的父辈有很大不同,养家糊口的压力也远没有父辈大,他们的择业观发生了很大的变化。

包食宿、加班带来的有限工资已经很难吸引他们,他们更重视个人发展前景、自由时间、工作轻松度等,大都不愿意做流水线上的普工。

(四)国家在农村推出的惠农政策增多,返乡农民工多就近择业。

2010年“一号文件”中惠农政策增多,更加完善了农业补贴制度和市场调控机制,加大了农业农村的投入力度,大力开拓农村市场等源源不断的惠农政策,使得农民在家乡的收入有所增加,另外国家允许大型国有企业从农民手中租赁土地的改革,也催生了一批新兴的闲散农民,他们单靠出租土地的收入就足以维持生活了。

民工荒的原因

民工荒的原因

民工荒的原因:(by 丘建雄)1.地区之间的转移从短期来看,是区域增长更平衡的结果,由于中西部地区就业岗位的增多,与沿海工资的差距缩小,对农民工吸引力加强,而大多数农民工来自于中西部省份,这使得他们更愿意在离家比较近的中西部地区工作。

实例;1,目前的“民工荒”仍是区域性的,缺工最突出的地区是珠三角和闽东南的加工贸易出口业。

从全国劳动力市场供求对比来看,伴随经济回升,103个主要城市岗位空缺与求职人数的比率从金融危机期间的0.85,大幅回升至0.97,接近2007~2008年的历史最高点。

这一比率虽然较高,但似乎显示全面的劳动力供不应求尚未出现。

然而历史上这一比例一旦超过0.96,就会出现局部民工荒现象,源于区域差异较大,目前东、中、西部的岗位空缺与求职人数的比率分别为 1.01、0.92、0.93,显示东部地区存在招工难。

在东部当中,珠三角、闽东南、长三角、环渤海的这一比率分别为1.26、1.14、0.99和0.95,显示招工难主要集中于珠三角和闽东南,特别是广州、深圳、东莞、泉州。

缺工企业主要是从事出口加工业的中小企业,不仅是技工和管理人员缺乏,普通劳工也开始缺乏。

招工难现象在待遇低的企业尤为明显,广东省对500家企业的监测显示,300多家缺工企业月工资水平比不缺工企业低200~400元,且工作时间明显长于不缺工企业;而月工资水平达到1800元以上、福利待遇较好的企业基本都不缺工(来源于2009年4季度中国人力资源市场信息监测中心对103个城市的就业市场供求信息统计)。

2,在外出民工中,去往中西部占比显着上升。

去年在东部地区就业农民工的数量减少了880万,而在中西部农民工就业数量大幅增加。

这一趋势在今年还将持续:东部地区今年春平均每个企业计划新招工156人,与2008年同期基本持平;但中西部地区用工需求明显增长,平均每个企业计划新招工61人,比2008年同期增加16%。

因此,今年外出民工的目的地分布中,打算去东部地区的占71%,中西部占29%,后者比往年增加了7个百分点。

近年来我国农民工用工荒的原因

近年来我国农民工用工荒的原因

近年来我国农民工用工荒的原因近几年来,多地劳动力市场陆续出现了不同程度的农民工短缺现象,甚至在东南沿海地区几度出现了持续时间较长的区域性“用工荒”。

那么,近年来我国农民工用工荒的原因是什么?下面就由店铺告诉大家近年来我国农民工用工荒的原因吧!近年来我国农民工用工荒的原因一、“供给-需求”范式无法揭示“用工荒”的根源在已有的研究中,一部分学者将近年来农民工“用工荒”出现的原因归结为“刘易斯拐点”提前到来,即农村的剩余劳动力存量已呈现枯竭,加上生育率降低的作用和高等教育扩招的共同影响,使得新进入劳动力市场的农村劳动力数量尤其是青壮年劳动力数量持续下降。

但是,实际情况并非如此严重。

2008年,我国农民工总量为22 542万人,2012年增加到26 261万人,短短4年增加了3 719万人,年均增长3.9%;单就外出农民工而言,人数也从2008年的14 041万人增加到2012年的16 336万人,4年增加了2 295万人,年均增长3.86%。

①尽管从2010年开始,农民工总量以及外出农民工总量的新增人数稍有下降,增长速度也稍有放缓,但考虑到2008年起世界金融危机以及嗣后的欧洲主权债务危机对实体经济的冲击影响,这种变化完全可以视为农民工新增就业量的正常萎缩,不能完全归咎于劳动力存量的枯竭。

尽管学术界在过去十余年里采取的估算方法越来越多,但是近几年来比较有代表性的估计结果大都集中在1.2亿左右。

②如果按照这个结论,并延续现有的大约每年新增1 000万农民工的速度,依然需要8~10年才能完成农村剩余劳动力的全部转化。

农村人口自然增长率的放缓和高等教育扩招对农村剩余劳动力的输出确实存在负面影响,但是考虑到我国农村人口基数庞大,并且教育资源城乡分布的巨大差异,使得农村人口高等教育毛入学率大大低于城镇人口,这部分作用实际上也比较微弱。

如果从世界其他国家和地区的历史经验来看,农村劳动力规模减少到总劳动人口的10%的时候,农业部门的剩余劳动力才被消化完全。

近年民工荒的原因 满分答案

近年民工荒的原因 满分答案

近年来,我国沿海地区屡屡出现“民工荒”现象,尤其是在春节后。

我在上海从事房地产经纪行业,经过这么多年的用人经验,我简单的概括为为以下几个原因:
一:中央的惠农政策:让很多农民宁愿选择在家乡务农,觉得出门打工未必合算。

部分企业民工基本权益屡受漠视,民工用脚投票。

二:随着相关产业向中西部地区转移,越来越多农民工可以在当地找到工作。

三:新生代农民工已经不像其父辈那样任劳任怨、忍气吞声,维权意识越来越强,找工作越来越挑剔,对报酬的要求越来越高。

很多年轻的农民工宁愿东游西逛,也不愿老老实实进厂打工。

四:中国已经开始步入老龄化社会,“人口资源”正在枯竭.
所以,本人觉得,愈演愈烈的用工荒,可以说是制度荒和权益荒,荒在中国的产业结构不合理,荒在中国的经济制度没有发生变革,荒在财富分配机制不合理。

企业和社会必须针对变化作出适应性调整,如何调整,本人也简单的总结几点经验:
一:对出口产业进行结构调整和产业升级,让产品“以量取胜”转为“以质取胜”既能解决民工荒,又能摆脱对外依赖。

二:保障民工的合法权益,同工同酬,和同城同酬,签订正式的劳动合同,合理获取劳动报酬,和任何、平等享受社会资源(教育、医疗、养老等)权利和福利待遇。

三:政府鼓励企业积极使用新技术,更新新设备,提高企业的机械化全自动化操作,提高工人工作效率,从而提高企业的竞争力。

\。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我国农民工输入地“民工荒”现象的成因[摘要]本文试从成本与收益的角度,探讨我国农民工输入地“民工荒”成因,进而提出解决“民工荒”问题的政策建议。

[关键词]民工荒;农民工输入地;收益;成本1 问题的提出“民工荒”并非新生事物,早在2004年我国部分农民工输入地区就已经出现了招工难的情况。

2008年金融危机过后,我国经济逐渐回暖,特别是我国农民工输入地区经济恢复较快,对农村劳动力的需求量迅速增加。

2009年年底到2010年年初,珠三角、长三角等地又出现新一轮“民工荒”。

2010年2月底,广东省缺工人数为90万人,福建省缺工人数为28万人。

当月浙江省的劳动力市场求供比率为1.5∶1。

显示出农民工输入地区农民工供给数量的严重不足。

“民工荒”的出现不仅制约农民工输入地区经济发展,也阻碍了我国农村剩余劳动力的合理转移和有序流动。

2 农民不是盲流,是理性人20世纪70年代,哈里斯•托达罗提出了农村—城市人口迁移模型,他认为农村劳动力向城市移民的决策是根据城乡预期收入的差距作出的。

西奥多•舒尔茨认为个人迁移行为决策,取决于其迁移成本与收益的比较结果。

按照西方经济学的观点,我国农民应当符合理性人假设,即他们所采取的经济行为是为了以最小的经济代价去获得最大的经济利益。

农民外出打工前,一般都会了解流入地的工资状况、就业信息、消费水平等情况,并对外出就业的成本与收益进行比较,再作出是否外出就业的决策。

因此,农民不是盲流,而是讲究实际的“经济人”。

本轮农民工输入地“民工荒”的产生,也是农民在综合考虑利弊得失之后作出的理性选择。

3 农民外出就业的成本分析——阻力因素3.1 流动成本流动成本指农民从农村进入城市就业的流动过程中形成的成本。

一是交通费用。

目前,我国的农民工输出地主要是中西部地区,农民工输入地是经济相对发达的东部地区。

输出地的农民在输入地就业的交通费用显然要高于在输出地就业的交通费用。

交通费用越高,农民向外转移的阻力就越大。

二是办证费用。

农民外出就业通常会缴纳各种办证费用,此外还可能支付各种管理费用。

这样就增大了农民外出就业的流动成本,阻碍了农民进城的通道。

三是培训费用。

我国大多数农民受教育程度低,缺乏专业技能。

大部分农民工必须接受相应的技能培训,才能符合企业的用工要求。

高额的培训费用增加了农民流动成本,成为农民外出就业的一道门槛。

四是搜寻费用。

在城乡分割的劳动力市场上,劳动力供给与需求的信息不对称。

农民获得就业信息的渠道少、数量小、可靠性差。

导致农民搜寻就业机会的成本增大,在一定程度上阻碍了农民的外出就业。

3.2 生存成本生存成本指农民工维持劳动力再生产所必需的成本。

农民在城市务工所获的大部分收入用于支出衣、食、住、行等日常生活消费,生存成本在经济成本中所占比重较大。

我国居民消费价格上涨主要集中在食品和居住两大类。

2007年全年居民消费价格涨幅达4.8%,2008年1~7月,居民消费价格涨幅上升至7.7%,为1997年以来的最高涨幅。

在收入水平一定的情况下,生存成本越高,农民获得净收益越少,农民外出就业的转移动力就会越弱。

近年来,我国东、中、西部务工的收入差距逐渐缩小,甚至有的中西部地区的工资收入高于东部地区工资收入。

而东部地区的生活消费支出要明显高于在中部和西部的生活消费支出。

当农民工在输入地务工收入除去消费支出后的实际收益低于输出地的实际收益时,他们就会选择返回输出地就业。

3.3 机会成本机会成本是指由于农民外出就业而放弃的在原就业地能够获得的最大收益。

随着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步伐加快,政府通过深化农村税费改革,采取了种粮补贴政策、粮食收购保护政策等惠农政策措施,减轻了农民负担,促进农民增产增收。

农业生产收益的提高意味着农民外出就业的机会成本增大,必然出现部分农民弃工务农的现象。

20世纪90年代末期起,我国陆续出台了西部大开发、促进中部崛起等区域发展战略,为中西部地区经济发展提供了政策支持。

中西部地区的崛起,为农民工提供了更多的就业机会,相应的农民工工资也有了较大的提高,沿海地区的相对吸引力逐渐减弱。

部分农民工更愿意回到本地就业或创业,这样就分流了很大部分在输入地务工的农民工。

3.4 非经济成本非经济成本主要是指农民远离家乡到城市生活的心理成本。

首先,输入地政府和居民不同程度表现出对农民工的群体性歧视,造成农民产生自卑心理和抵触情绪。

其次,农民与城市居民在价值观念、生活方式等方面的差距都较大,对城市文化认同感较低,难以在城市中安居乐业。

最后,农民一般具有较强的乡土情结,致使农民外出的动力减弱。

以上各个方面都增大了农民外出就业的心理成本,减弱了农民外出就业的积极性。

4 农民外出就业收益分析——动力因素4.1 工资收益工资收益是指农民务工所获得的以货币形式直接支付的劳动报酬。

2004年劳动和社会保障课题组《关于农民工短缺的调查报告》指出:“工资待遇与缺工有直接关系,月平均工资在700元以下的企业普遍招工较难;700~1000元的企业,招技工较难,但用工基本可保证;1000元以上的企业招工没有问题。

”因此,农民工短缺首要原因就是用人单位工资水平过低,对农民工缺乏吸引力。

从纵向来看,改革开放以来东部沿海地区经济飞速发展,城市居民的生活水平大为提高,而农民工工资却没有相应增长。

据2004年劳动和社会保障课题组相关报告表明:珠三角地区12年来月工资只提高了68元。

随着消费价格的逐年攀升,在扣除物价上涨的因素后,这些地区农民工的实际工资水平甚至有所下降。

从横向来看,中西部的最低工资标准与东部地区相差并不悬殊,在有的中西部地区甚至超过了东部地区。

2009年新疆的克拉玛依市最低工资标准为800元,高于珠江三角洲的东莞市、佛山市最低工资标准。

山西太原最低工资标准为720元,高于厦门市的部分辖区。

随着中西部地区经济的崛起,工资的不断上涨,与东部地区的工资水平差距缩小,吸引了许多农民工返乡就业。

4.2 福利收益福利收益是指农民务工所获得除工资收益以外的非现金形式的报酬。

由于现行的城乡社会保障制度不均衡,农民进城后难以享受和城市居民同等的社会福利。

一是农民工参加社会保险的比例很低。

2007年国务院劳动和社会保障部对全国40个城市的284万名农民工的社会保障情况的调查显示:参加失业保险的为19.6%,参加医疗保险的为25.6%,参加工伤保险的为38%。

二是农民工参保之后退保率较高。

由于目前我国社会保障制度不健全,城乡社会保险不对接等原因,使得农民工在输入地内缴纳的社会保险,回到输出地无法续保或无法转接,经常发生农民工退保和断保的现象。

可见,农民工在城市中可以获得的社会福利呈现出制度性缺失状态。

4.3 非经济收益农民外出务工所获得的非经济收益包括工作技能的提高、知识面的扩展、享受到城市舒适环境等方面的收益。

大多农民工进城后没有享受城市宜人的环境,得到公平的就业机会,过上舒适的生活。

相反的是,农民工在城市中从事着最累的工作,拿着城市中最低标准的工资,生活在城市的最底层,非经济方面的收益甚少。

5 解决“民工荒”问题的对策建议积极转变政府职能,减少农民工就业流动成本。

政府应当密切关注劳动力市场的供求状况,加强农民工就业引导工作,减少农民工在流动过程中的无序性和盲目性。

建立就业信息发布机制,拓宽劳动力市场信息发布渠道,降低农民外出就业的搜寻成本。

各级财政部门扩大公共财政支出,加强对农民工的教育和培训,减少农民外出就业的培训成本。

给予农民工市民待遇,降低农民工心理成本。

建立城乡统一的劳动力市场,逐步取消就业限制政策,实现农民工与城市产业工人同等待遇。

深化户籍制度改革,承认农民工在城市的合法身份,保障其拥有与城市居民同等的合法权利,增加农民在城市的非经济收益,使其在城市安居乐业。

提高最低工资标准,保障农民工最低收益。

地方政府应该根据劳动力供求状况、当地经济发展水平、家庭消费结构等状况适时、适度调整最低工资标准,推动农民工工资合理增长。

立法部门应当完善最低工资立法规范,为最低工资标准实施提供法律保障。

加大最低工资标准实施监督力度,保证最低工资制度严格执行。

规范劳动力市场,保障农民工合法权益。

在法律和政策层面规范劳动关系,全面推行劳动合同制度,使得农民工在工资发放、工作时间、劳动安全等方面得到法律保障。

对于侵害人身权利、民主权利、经济权利等的违法犯罪行为,及时清查处理并予以相应的法律制裁。

通过加强劳动用工管理,规范劳动用工行为,降低农民工务工风险成本和维权成本。

完善社会保障制度,增加农民工福利收益。

完善工伤保险制度,保证农民工出现工伤时能得到及时治疗,降低农民工的职业风险;建立适合于农民工的医疗保障制度,解决农民工看病难、看病贵的问题;鼓励有条件的地区将农民工纳入城镇职工基本养老保险,让其享受城镇职工养老方面的同等待遇等。

通过完善农民工的社会保障制度,增加了农民工的福利性收入,增强农民工抵抗就业风险的能力。

参考文献:[1]任丽新.农民工社会保障:现状、困境与影响因素分析[M].社会科学,2009(7).[2]刘林平,万向东,等.制度短缺与劳工短缺[M].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7.。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