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工潮到民工荒,说明了什么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民工潮"到"民工荒",说明了什么

新华网福建频道记者:项开来文/图

自1989年第一次"民工潮"的出现,20多年来,"民工潮"已成为中国社会一种常态的经济现象和社会现象,"民工潮"折射出中国数量庞大的农民群体的社会流动轨迹,折射出传统的农业大国向工业化迈进的历程。但从2003年起,一种被媒体称之为"民工荒"的现象却开始在东南沿海部分地区开始出现,进入2004年,"民工荒"现象进一步蔓延,福建、广东、浙江等东南沿海经济发达地区的企业同叫"缺工"。更令人难以理解的是,进入下半年,在一些一贯是农民工输出地的内陆省份,也不同程度出现了"民工荒",江西、湖南等地都出现了企业招工难的现象。由"民工潮"而"民工荒",在这一重大变化的背后,究竟是什么力量在发挥作用,这一转变说明了什么?

无论是"民工潮"还是"民工荒",都是劳动力资源的社会流动,这种流动的背后,既有经济规律在起作用,也有社会规律在起作用。农民工现象是中国工业化的产物,大量进城农民工通过他们辛勤的劳动推动了我国工业化的进程。而且,不断升级的工业化需要有着更高技术水平和组织化程度的产业工人队伍。但在现有的制度设计下,农民工和真正意义上的产业工人间有着无法逾越的巨大鸿沟,20多年过去了,中国的农民工始终无法转化为产业工人。一方面,工业化需要稳定的产业工人队伍,但另一方面,体制障碍却让农民工无法成为真正的产业工人,"民工荒"正是这种矛盾激化的产物。"民工荒"的本质是中国的农民工体制问题。

"40岁现象"与农民工体制

什么叫农民工,农民工是指拥有农业户口、被人雇用去

从事非农活动的农村人口。按这个定义,目前我国农民工的数量在2亿人

以上,但我们通常所说的农民工,是指他们中离土离乡进城务工经商的那

部分,2003年这个数字大约在9900万左右。

中国社会科学院"当代中国社会阶层结构研究"课题组分析认为,农民工具有以下几个特征:

一是以青壮年人口为主。在全国的抽样调查,农民工的平均年龄为38.38岁,在农民工群体中,40岁以下的占60%。

二是男性多于女性。

三是文化程度较高。一半以上的农民工具有初中文化水平,与全国农村人口受教育状况相比,农民工的受教育水平明显高出。

四是拥有一定的经验和阅历。

由此可见,农民工是农村人口中各方面条件较好的群体,是农业人口中的"精英"。但就是这些"精英",在城市打工就业却遭遇到了不公平、公正的待遇。和城里的正式工人相比,他们"同工不同酬"、"同工不同时"、"同工不同权"。他们获得的收入远比后者低,更不能享受城镇低保以及医疗保险、养老保险等社会保障。记者在东南沿海地区调查了解到,当地农民工的工资一般在600-800元/月,每天工作时间都在10小时以上,基本没有节假日。可以说,他们的报酬极其低下,与其劳动价值严重不相对等。

农民工群体中40岁以上十分少见,我们称之为"40岁现象"。福建师范大学经济学教授林善浪就指出,沿海地区的一些企业是以最廉价的代价得到了农业人口中的最优秀群体,而当他们到了40岁左右时,体能、脑力均出现下降,他们又被无

情地推回农村,"40岁现象"集中反映了工业化对农村劳动力资源的掠夺性使用。这种掠夺性的使用不仅是对农民工个人的透支,也是对中国劳动力资源的透支,其中的欠帐要在未来由整个社会来承担。"用之而不养之",使农村无法成为普通劳动力资源的"蓄水池"。另外,经过20多年的流动,目前每年农村人口流向城市的数量已趋于稳定,并非人们想象中的"无限供给。"

2004年中共中央、国务院发布的一号文件明确指出:"农村富余劳动力向非农产业和城镇转移,是工业化和现代化的必然趋势。"应该看到,减少农民,让进城的农民工转化为产业工人,是中国走上富强的必由之路。但现有的制度设置和社会结构格局却使农民无法直接变成工人,干的是工人的活,但却不是工人,农民工只能是过渡性的职业身份状态,"农民工"的称呼正反映出了这种过渡性。

农民工职业身份状态的过渡性,决定了它的存在是个阶段性现象,"民工荒"的出现,正说明这个过渡性走到了临界点。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