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工潮到民工荒,说明了什么

合集下载

解析中国“民工潮”和“民工荒”现象

解析中国“民工潮”和“民工荒”现象

解析中国“民工潮”和“民工荒”现象不同于世界各国的工业化和城市化过程,“民工潮”和“民工荒”现象是我国经济社会发展过程中的特殊现象。

前者始于20世纪80年代末期,进入90年代以后规模急剧扩大。

1994年前后,全国常年流动着的农民工约5000-6000万人,1997年骤增至8000余万人,是世界流动劳动力总数的四倍,2004年,全国农村外出务工劳动力接近1.2亿。

该问题也由此引起了国内外的广泛讨论,一时间成为学术界的热点。

然而2004年,被“民工潮”困扰了十多年的学界和业界,又开始表现出对另一个与农民工有关的话题——”民工荒”的极大关注。

本文试图从经济学的角度,借助成本—收益分析方法,将两现象结合起来,对其形成机理作一简单阐释,以期得到一些启发。

一、农民进城的成本和收益及其比较1 、农民进城的收益函数和成本函数农民也是“经济人”(舒尔茨(T.Schultze),1964),他们外出务工的最大目标是收入的最大化。

所以,在他们做出是否进城的决策时,总是习惯于把进城的各种成本与其未来的预期收益进行比较。

换言之,进城与否的决策是其理性选择的结果。

若用π表示农民进城后的就业概率,w表示城市实际工资水平,r表示农村平均实际收入,可将农民进城的预期收益函数表示为:ER=PV(πw-r)。

其中,PV代表现值,且0≤π≤1。

此处之所以引入π是因为城市也存在着失业,而且,大量的进城农民工之间存在着彼此的相互竞争,他们并非都能在进城后立即找到工作,这种不确定性必将影响他们可能获得的收入。

同时,π值的大小又涉及到城市新创造的就业机会、城市失业率、农民工的人力资本存量、政府的行政控制或政策等等因素,即:π=π(e,u,h,g)。

一般地,当城市的就业机会e值越大时,农民工的就业概率就越高;当城市的失业率u值越大时,农民工的就业概率就越低;当农民工的人力资本存量(一般可用受教育程度来表示)h值越大时,其就业概率就越大;而g值一般对农民工的就业概率表现出反方向的影响,如在计划经济体制下,政府的行政控制极强,g趋于无穷大,此时农民工在城市的就业概率则为0,当然,相关的户籍制度、就业制度也都对农民工在城市的就业起着限制作用。

从“民工潮”到“民工荒”的原因和对策分析总结报告.doc

从“民工潮”到“民工荒”的原因和对策分析总结报告.doc

从“民工潮”到“民工荒”成因及对策分析专业:农业推广姓名:曹洪彬学号:2013110271从“民工潮”到“民工荒”成因及对策分析摘要:本文针对中国改革开放以来,陆续出现的民工潮和民工荒现象分别出现的原因进行分析,并对现在的民工荒提出相应对策。

关键词:民工潮民工荒改革开放经济发展上个世纪80年代以来,中国沿海地区不断涌入大量外来务工人员,这些民工背井离乡,形成了极具中国特色的民工潮现象。

然而,随着经济的不断发展,近年来中国又出现了与民工潮截然相反的民工荒现象,大量企业一再提升工资但依旧无法招到足够的员工。

一时间,“招工难”、“民工短缺”、“民工荒”等字眼在报纸、网站等各类新闻媒体上高频出现,成为社会的一大热门话题,出现这两种现象的原因是很值得我们探讨的,如何扭转这种局势采用什么对策也很值得我们研究的。

民工潮现象的出现与改革开放息息相关,主要有以下几点原因:一、改革开放吸引外资不断涌入,对务工人员需求增加上世纪80年代中国开始在沿海地区试点开放,因资源丰富,并拥有大量高素质的廉价劳动力,很快中国就吸引了大量外资前来投资,这些外资企业大部分都是劳动密集型企业,对人员需求巨大,而沿海地区人口满足不了不断增长的劳务需要,这就促成了沿海企业大规模向内地招工现象。

随着改革开放的不断深入,新世纪来中国逐渐发展成了“世界工厂”,制造业的繁荣进一步加大了对劳务的需求,最终推动了民工潮现象的产生。

二、农村体制改革促进劳动生产率提高,产生大量富余劳动力改革开放最早是对农村的改革,新的农村经济政策,即联产承包责任制,赋予了农民支配自己劳动时间和优化劳动要素配置的权利,这极大的提高了农民劳动积极性。

改革开放初期,中国农民人口占总人口数的80%以上,生产效率的大幅提高,导致了有限的土地上富余劳动力越来越多。

这些富余劳动力有解决就业的要求,进城打工就成了选项之一。

因城乡收入差距较大,外出打工不仅解决了闲置人员的就业问题,还能获得比务农更高的收入,农村甚至一度出现一人打工,全家脱贫的诱人景象。

从“民工潮”到“民工荒”的原因及对策分析

从“民工潮”到“民工荒”的原因及对策分析

从“民工潮”到“民工荒”的原因及对策分析-经济从“民工潮”到“民工荒”的原因及对策分析崔怡(华中师范大学,湖北武汉430079)[摘要]“民工潮”是具有中国特色的农村富余劳动力的转移,是我国经济发展的必然过程。

然而近期出现的“民工荒”已成为影响我国社会经济发展前景的重要因素。

刘易斯的二元经济模型是早期发展经济学的重要理论基石之一。

本文论述了中国尚未到达“刘易斯拐点”的原因,以及“民工荒”现象的真正原因,并提出了相应的解决措施。

[关键词]民工荒;刘易斯模型;劳动力;结构[DOI]10.13939/ki.zgsc.2015.35.2291从“民工潮”到“民工荒”“民工潮”是具有中国特色的农村富余劳动力的转移。

20世纪80年代至90年代,中国农民连绵不断地爆发大规模外出寻找就业机会的现象,这种跨地区转移,被称作“民工潮”。

然而从2003年开始,在珠三角首先出现招工难现象。

“民工荒”的出现,对当地及周边地区的经济发展产生了直接影响。

闾定军,等.“民工荒”探源[J].特区经济,2004(10).2“刘易斯模型”的理论分析刘易斯的二元经济模型是早期发展经济学的重要理论基石之一。

参见刘易斯.二元经济论(中译本)[M].北京:北京经济学院出版社,1989,或参见谭崇台.发展经济学概论[M].武汉:武汉大学出版社,2001.刘易斯认为经济发展是农业部门向工业部门转移的过程,且这一过程一直持续到传统农业部门的剩余劳动力全部转移到现代工业部门。

至此二元经济完全消除,劳动力市场从此进入城乡一体化的发展阶段。

此转折点就称为“刘易斯拐点”。

令人意想不到的是,在今天的中国却发生了所谓的“民工荒”。

我国经济学理论界更是出现了一个大胆的结论:中国的“人口红利”阶段已近尾声,农村劳动力“无限供给”的情况在未来几年将会出现转变,我国已进入了“刘易斯拐点”。

但笔者认为,这一结论既不合逻辑,也非理性。

首先,当一国出现“刘易斯拐点”时,经济发展将出现两个根本性变化:一是人口出生率下降;二是劳动力市场一体化,工业化和城市化率达到很高水平。

从“民工潮”到“民工荒”的反思

从“民工潮”到“民工荒”的反思

从“民工潮”到“民工荒”的反思——中国廉价农民工正在走向“体面劳动”新时代湖北省中小企业研究中心主任董登新(教授)曾几何时,数以千万甚至上亿的农民季节性地从农村涌向城市打工,成为中国最廉价的第一代“农民工”,这种季节性农民工,他们一年四季总在“农闲”与“农忙”间隙,穿梭于城市与农村之间,于是,“民工潮”、“春运高峰期”渐渐成为一道中国特色的亮丽风景线。

第一代农民工大多出生于20世纪80年代以前,他们要么是在改革开放初期选择了在就近城镇打工,要么是在之后选择远离故土到其他城镇打工。

作为第一代农民工,他们文化水平不高,家庭兄弟姐妹多,他们吃苦耐劳,省吃俭用,任何脏活、累活都能干,基本上不挑剔,但他们在城里工资水平低下,劳动环境与住宿环境较差,而且没有任何养老和医保待遇,但他们会定期将打工所得邮寄回家,赡养老人、抚养孩子。

然而,第二代农民工与第一代农民工相比,却有很大不同:他们属于“80后”或“90后”的独生子(他们出生于20世纪80年代或90年代),他们读书多,有知识、有文化、会上网,他们在轻松地完成九年义务教育或是高考落第后,便潇洒地背起行囊,怀揣父母节衣缩食积攒的路费,跟着他们的前辈或老乡一起游荡进城,寻找打工机会。

年轻朝气的他们,要么夫妻携手同行,要么热恋中的对对男女同行,当然,更有进城后边找工作、边找朋友的,或是先找工作、后找朋友。

第二代农民工大多都是独生子女,他们是父母的“掌上明珠”,正如农村流行的一句谚语:“穷汉养娇娃”。

对于他们来说,再穷不能穷孩子,再苦不能苦孩子。

作为第二代农民工,虽然城市工作环境依然不容乐观,但他们不会轻易认命,他们会挑剔工作、会跳槽,他们更能计较工资福利与劳动强度之间的关系,虽然吃苦耐劳的精神远不如父辈,不过,他们年轻、有文化,会学习,进步快,适应能力强。

因此,他们更有资本和能力炒老板、换工作,并寻求更高劳动报酬和更好的劳动环境。

近年来,国家惠农政策不断出台,不仅农村九年义务教育免费,而且农民种田也不用交税,更诱人的是农民种田还能享受国家直接补贴,农民购买农机具等生产资料也能享受国家财政补贴。

“民工潮”与“民工荒”思考

“民工潮”与“民工荒”思考

“民⼯潮”与“民⼯荒”思考2019-06-09从2004年初开始,珠三⾓、闽东南、浙东南等原本农民⼯打⼯的热点地区先后出现招⼯难的问题,由于程度严重,被有些媒体称为“民⼯荒”现象。

这与早先出现的、持续了近⼆⼗年的“民⼯潮”现象形成鲜明反差。

虽然“民⼯潮”与“民⼯荒”表现出来的结果和影响不⼀样,但它们都是在我国农村剩余劳动⼒转移中出现的现象和问题。

⼀、“民⼯潮”和“民⼯荒”现象回顾“民⼯潮”起源于20世纪⼋⼗年代中期,兴于九⼗年代,它是指每年春节后的⼀个⽉时间左右,总要爆发⼀次百万民⼯外出寻找⼯作机会的现象。

尤其在1984~1988年和1992~1996年两个时期最为严重。

后来,“民⼯潮”逐渐泛指农民⼯供⼤于求的形势。

据统计,20世纪⼋⼗年代初,我国农村外出打⼯者不过⼏百万,到1988年则超过2500万⼈,⽽2003年在外流动的农民⼯已逾9000多万。

“民⼯潮”形成之快,规模之⼤,为世界瞩⽬。

“民⼯潮”从本质上说是农民对现代⽣活的⾃然追求,⽽我国⽬前农村现状难以在短期内发⽣令⼈满意的变化,⼜有75~80%的⼈⼝⽣活在农村,加之民⼯潮对⼴⼤落后闭塞地区影响的进⼀步扩⼤,民⼯潮规模在相当长的时间内除了偶尔波动外,总体是难以减弱的。

就在“民⼯潮”还没有消退、数以亿计的农村剩余劳动⼒还没有实现持久稳定转移,农民⼯就业仍然相当困难的情况下,却出现了所谓的“民⼯荒”。

“民⼯荒”是指2004年春季开始,我国部分地区、部分⾏业先后出现劳动⼒供不应求的情况。

到2005年,情况有所缓解。

根据国家发改委2006年2⽉15⽇的《2006年就业⾯临的问题及政策建议》,2006年预计全年城镇需要安排就业总量约2500万⼈,这2500万⼈包括城镇新增就业⼈⼝和转⼊城镇就业的农民⼯。

⽽城镇将新增就业岗位约1100万个,这意味着劳动⼒供⼤于求,将有1400万名劳动者找不到⼯作,⽐2005年增加100万⼈。

因⽽,从总量上看,农民⼯仍然是供⼤于求。

“民工潮”与“民工荒”的背后

“民工潮”与“民工荒”的背后

“民工潮”与“民工荒”的背后“民工潮”和“民工荒”是近年来经常被提及的两个问题,它们代表了中国劳动力市场的两种状况。

然而,这两个问题的背后其实是一系列深层次的社会经济因素。

本文将从几个角度探讨“民工潮”和“民工荒”的背后。

就业机会的缩减中国社会经济的快速发展带来了大量的就业机会,尤其是在制造业和建筑业等劳动密集型行业。

然而,随着国家经济结构的调整,这些行业的需求减少,导致了劳动力市场的危机。

同时,随着国内贸易的增长,越来越多的外国企业进入中国市场,给中国员工带来了更大的竞争压力。

这些外国企业通常会对员工的薪资要求很高,而中国本土的企业却难以与之相比。

这些因素使得就业机会的缩减成为了“民工荒”的主要原因,许多没有技术或技能的劳动者面临失业和就业困难。

农村劳动力的转移中国的劳动力市场经历了从农村向城市的大规模转移。

由于城市的工资比农村高,很多农村劳动者选择离开乡村前往城市谋求更好的发展机会。

然而,这种转移并没有解决“民工荒”的问题,相反,它带来了新的问题。

许多这些新来的劳动者缺乏积累的社会资源和优势,面临着巨大的生存压力。

低收入和不稳定的工作条件“民工潮”和“民工荒”问题不仅是就业机会的缩减和农村劳动力转移等经济因素造成的,它们也与工人工资和工作条件等因素有关。

多数劳动者的工资低,而且很少会有工作安全感。

这种情况在城市中特别普遍,许多劳动者需要从一份工作到另一份工作,不会有稳定的收入来源。

此外,大多数工人在工作和生活方面都缺乏保障,例如医疗保障和退休金等。

特别是年轻的劳动者,他们在将来如果面临基本生活需求无法得到保障时,很难通过工作来获得安全感。

总结“民工荒”和“民工潮”问题是中国社会经济变革的后遗症,它们不仅是就业机会的缩减和农村劳动力转移等经济因素造成的,更与工人的低收入和不稳定的工作条件有关。

要解决这些问题,需要建立更加稳定和保障工人利益的劳工法规和政策,并创造更多的就业机会,帮助劳动者摆脱贫困,达到更好的生活水平,同时也促进中国与全球市场的经济合作。

“民工荒”的原因和启示

“民工荒”的原因和启示

内容摘要:2003年以来,长江三角洲、珠江三角洲和闽南金三角等我国经济发达地区所出现的“民工荒”问题引起了人们的极大关注。

民工的大量短缺,特别是一线工人的减少正在影响着企业的生产经营活动。

“民工荒”的出现有着深层次的社会、经济原因。

它是我国经济在改革和发展过程中,各种因素共同作用所导致的一种劳动力市场被扭曲的状态,它并不表明我国的劳动就业形势出现转机。

“民工荒”说明我国长期以来所存在的以低廉的人工成本去获取国际贸易竞争优势的这种发展模式有一定的局限性。

它也更促使我们去关注社会中的弱势群体,采取必要的措施来保护这部分人的利益。

关键词:民工荒,弱势群体一、“民工荒”的表现从2003年开始,我国沿海发达地区出现了一个改革开放二十多年来从未有过的令人费解的现象――很多民营企业为招不到员工而发愁,不少工厂由于工人不足而被迫减产甚至停产,即出现了所谓的“民工荒”。

特别是在珠江三角洲和闽南金三角地区,从事基础作业操作的一线工人缺口非常大。

许多民营企业抱怨,仿佛一夜之间有些民工都从沿海地区“蒸发”了,而且即使这些企业通过劳务机构到经济落后地区招工,应征者寥寥,其效果也不明显。

偶尔有一小批的民工南下,也立即成为各家民营企业的“捕捉对象”而被一抢而光。

有些企业为了招工,不断提高生产工人的报酬及各种福利待遇,在其招聘广告中所列出的薪资条件是民工在以前所不敢奢望的,但即使待遇提高了,很多民营企业的劳动力需求还是无法得到满足。

在福建省经济较发达的泉州地区,根据福建省企业调查队的一项调查结果显示,2004年春节过后由于民工返城、外出打工的数量减少等原因,晋江市工业企业的开工率只有80%-85%,其中陶瓷行业的开工率不足50%。

整个泉州地区在最严重时期民工的缺口达到20万人以上[1]。

福建省内其它地区的劳动力市场也出现了求大于供的状况。

浙江省的情况也是如此,据估算,2004年到浙江省打工的民工数比去年同期减少了10%-20%[2]。

解读“民工潮”到“民工荒”

解读“民工潮”到“民工荒”

解读“民工潮”到“民工荒”[摘要]本文从我国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农村劳动力向城市转移中出现的“民工潮”到“民工荒”现象出发,通过全面、细致地解读“民工潮”到“民工荒”产生的根源,据此有针对性地提出了一些切实可行的治理对策,以期能够为有关部门从根本上解决“民工荒”问题提供一定的借鉴。

[关键词]民工荒农村劳动力解读根源治理对策自1989年第一次“民工潮”的出现,20多年来,“民工潮”已成为中国社会一种常态的经济现象和社会现象,“民工潮”折射出中国数量庞大的农民群体的社会流动轨迹,折射出传统的农业大国向工业化迈进的历程。

但从2003年起,一种被媒体称之为“民工荒”的现象却开始在东南沿海部分地区开始出现,进入2004年,“民工荒”现象进一步蔓延,福建、广东、浙江等东南沿海经济发达地区的企业同叫“缺工”。

更令人难以理解的是,进入下半年,在一些一贯是农民工输出地的内陆省份,也不同程度出现了“民工荒”,江西、湖南等地都出现了企业招工难的现象。

由“民工潮”而民工在这一重大变化的背后,究竟是什么力量在发挥作用,这一转变说明了什么?中国是一个富余劳动力资源丰富的国家,据有关资料显示,2003年是中国近几年来新增劳动力最多的一年,16岁~59岁劳动年龄人口净增1300多万。

根据国际劳工组织发表的《中国就业议程》预测,未来10年中国劳动力将增加7000多万人,目前中国农村富余劳动力达1.5亿人。

另外,从中国城镇登记失业率来看,2000年至2003年,城镇登记失业率分别为3.1%、3.6%、4.0%、4.3%,呈逐年攀升的形势。

从这几组数据不难看出,中国的就业形势并不乐观,可以说,在相当长的一段时间内,都将比较严峻。

但是,为什么会在同一时期、在如此大的范围内出现民工短缺的现象?民工荒真的到来了吗?在当前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中,我国农村劳动力转移中出现的这一重大问题很值得人们深思。

本文试图解读从民工潮到民工荒的真正成因,在此基础上提出解决民工荒的治理对策。

民工潮与民工荒的背后——如何正确看待农民工问题

民工潮与民工荒的背后——如何正确看待农民工问题

一是农民工的工资长期偏低,而 且拖欠现象相当普遍。长期以来,有 些地区农民工工资几乎就没变过 , 即 使有增加,幅度也很小,赶不上物价 的上涨。近年来,尽管各地清欠农民 工工资的力度在不断加大,但拖欠事 件依然屡有发生。据有关部门统计 , 目前,全国农民工工资拖欠仍达到 1000亿元, 其中建筑企业拖欠工资的 比例为72 .2%, 仅有6%的农民工能按 月领取工资。部分地区和行业出现 “ 民工荒” 的直接起因, 就是企业开出 的薪酬过低。 二是工作条件差, 技术培训少, 职 业病和工伤事故多, 缺乏社会保障。 农 民工在城市所从事的大多为脏、累、 苦、 差的职业, 工作环境状况堪优。 据 统计,我国农民工群体中没有接受过 技术培训的占76 .4%,再加上劳动时 间长、安全条件差,导致农民工伤病 较多。目前农民工养老、 失业、 医疗、 工伤、女职工生育保险的参保率,分 别为33 . 7%, 10. 3%, 21.6%, 31. 8% 和 5 . 5%; 而农民工的企业补充保险、 职工互助合作保险、商业保险的参保 率更低, 分别为2 .9%, 3. 1%和5.6%, 农民工一旦出事,很难得到应有的补 偿,生活往往陷人困境。 三是子女上学、 生活居住、 文化需 求等方面存在诸多困难。 长期以来, 农 民工子女在城市人学的问题一直未得 到很好的解决,城市公办中小学一般 不接受农民工子女上学,而一些适合 普通农民工子女上学、收费低廉的民 办简易学校,在一些地 却
【 党课参考】
“ 民工潮” “ 民工 ,I ‘

会弓 ”
如 何正确 看 待农 民工 问题
农民工. 这一活跃在城镇和乡村中最积极、 最能干、 最可敬的新生力量, 在 创造社会财富的同时也在塑造自己。 他们为农村增加了收入, 为城市创造了财富, 为城乡发展注入了活力, 促进了市场导向、 自主择业、 竞争就业机制的形成, 闯 出了一条城乡融合发展、解决三农问题的新路。

2004年人力资源10大争议新闻

2004年人力资源10大争议新闻

2004年人力资源10大争议新闻作者:朱玉文来源:《职业》2004年第12期1.从“民工潮”到“民工荒”新闻回放:今春以来,福建、“珠三角”、“长三角”等发达地区和江西、湖南等一些内陆地区都出现了招不到农民工的现象。

《南方周末》首先对此现象表示了关注,随后网络、平媒、电视媒体都对此进一步关注。

可以说对于这个问题的讨论成为本年度人力资源报道方面最有争议的一个话题。

点评:当年,民工潮起,波澜壮阔。

今天,一些地区民工渐少!如此变化,当作何解?首先,中国的教育制度以及劳动者的就业观念与经济建设的实际用工状况脱节,这样,愿意做一线工人的人员比例必然减少;政策性的短视与限制,对农民工的各方面劳动价值的忽视、劳务中介没有得到应有的发展以及用工信息无法全面、准确、及时地传播,也造成大量的劳动力资源浪费。

另外,国际性人力资源短缺与抢夺,也影响中国人力资源短缺,特别是珠江三角洲。

其实,中国这种城乡二元制的基本国情才是导致“民工荒”的最根本原因。

2.中央企业高管将迎来“暴富”机会新闻回放:今年4月在北京举行的一次会议上,国资委党委书记李毅中表示在加强对人才的有效激励和保障方面,将制定完善的《中央企业负责人薪酬管理暂行办法》,改变目前中央企业自定薪酬的状况,初步建立薪酬激励约束机制。

起步阶段的年薪结构由基薪+绩效年薪两部分组成,绩效年薪根据考核结果确定后,当期兑现60%,其余40%在一个任期结束后,根据考核与任期审计的情况延期兑现。

还有就是研究制定股权激励、补充保险等中长期激励办法。

最后是设立人才奖励基金,对为中央企业改革发展做出突出贡献的经营者授予荣誉称号,并给予特别奖励。

点评:近两年来,一大批的企业高官由于腐败纷纷落马,于是国资委开出了高薪养廉的药方。

但是,这样的高薪养廉是否能堵住高官腐败这个痼疾,值得关注。

这个发言传递的信息是,随着国家对人才,特别是对国有企业人才的重视,随着改革和激励制度的建立,中央和国有企业的管理层将迎来暴富机会。

从民工潮到民工荒

从民工潮到民工荒

从民工潮到民工荒:基于劳动力市场管制视角的分析宋晶东北财经大学工商管理学院副教授(辽宁大连116025)原载《财经问题研究》2005年第10期「内容提要」自2004年春开始,曾引起社会各界关注多年的民工潮逐步被以农民工短缺为特征的民工荒所取代。

从民工潮到民工荒的转变绝不仅仅是表面上的农民工由富余到短缺,其实是一种使多层次矛盾得以凸显的劳动力市场现象。

从劳动力市场管制角度看,民工荒现象凸显了我国劳动力市场管制中存在的制度缺陷和管制失灵;而要破解民工荒,改善对劳动力市场特别是农民工市场的管制,无疑是一种必然选择。

本文从劳动力市场管制视角对民工荒现象所蕴含的社会意义、产生原因及解决对策做一分析。

「关键词」民工荒/劳动力市场/制度缺陷/管制失灵一、从民工潮到民工荒:一种凸显多层次矛盾的劳动力市场现象由于拥有庞大的人口和劳动力规模,中国是劳动力大国的观念已被人们所认同,人们很少会认为中国会出现劳动力短缺,存在了多年、因农民工集中返城务工而引发的民工潮事实上也为中国的劳动力大国地位做了佐证。

因此,当民工荒突然出现于曾是大量吸纳农民工就业的东南沿海地区时,出现“令许多人没有想到”的局面也就不足为奇了。

问题是为什么曾经十分严重的民工潮一下子被民工荒所取代了呢?透视从民工潮到民工荒的转变过程,我们就可以发现,这种转变绝非表面上所显示的农民工供给减少的问题,实际凸显了我国劳动力市场及经济运行中的多层次矛盾。

(一)凸显了劳动力供求结构失衡在民工潮期间,如果用“无限”两字来形容农民工的供给恐怕并不为过,而现在的民工荒却是企业招不到或很难招到足够数量的劳动力。

难道是长期以来农民工供过于求的态势发生逆转了吗?其实,不包括正在流动的农民工,仅就农村中尚需转移的1.5亿农村富余劳动力而言,农民工供大于求的态势根本没有改变。

透视“闹荒”比较严重的珠三角、闽东南、浙东南等地区的民工短缺现状,我们就可以看到,这些地区所短缺的实际是总体素质比较高、技术熟练或有一定经验的技能型劳动力,而缺乏技能或低素质的普通工人并不缺乏。

从“民工潮”到“民工荒”的制度经济学解析

从“民工潮”到“民工荒”的制度经济学解析

( )托达 罗人 口流动模 型对 “ 2 民工潮” 的解释
按照刘易斯 理论 ,只要非农 产业 能够提 供一 个 型 :他认为发展 中 国家 一 般 都存 在 二 元 经济 结 构 , 即传统 农业部 门和现代 工业 部 门同时并存 ,现代 工 高于农业 的实际工 资 ,并且 这个工 资的差额 能够 抵 业部门劳动生 产 率 高 ,因而 工 资水 平 也 高 于农业 , 补劳 动力转移到 城市 的较高 的生 活费用 和其 他 的迁 这一点 吸引着农 村剩余 劳 动力 向工业部 门转移 。而 移成本 ,农业劳 动力 就会舍 弃土地 而民工潮” 以来 ,每逢春 动 的 再 次 分 工 亚当 ・ 斯密 在 《 国富论》 的开篇 就研 究 了生 … 节过后 ,百万民工涌 出家 门 “ 下” 打工 ,由此 引 南 发了春运高峰 ,一年一度 的 “ 民工潮” 成为一道 中 产劳动的分 工 ,他 指 出因为 分工大 大提高了工 人的
( )刘易斯二元 经济模 型对 “ 1 民工潮” 的解释

“ 民工潮” 现象形成 的相关理论依据
无论是 “ 民工潮 ” 还是 “ 民工荒 ” ,都是 劳动 力资源 的流动 ,这种 流动的背后 ,是经济规 律在起 作用。
1 民工 潮” 的形成是 市场经济条件下生产 劳 、“

刘易斯在 15 9 4年发 表了 《 劳动无 限供给条件下
国特 色的风景线。 “ 民工 潮” 折射 出中国数量庞 大 熟练程度、节省 了 劳动 时 间和 使生 产过 程 机械 化 ,
的农 民群体 的社会 流动轨迹 ,反映 了传统 农业大 国
向工 业 化 迈 进 的 历 程 。然 而 从 20 0 3年 起 ,“ 民工 荒 ”
从而使生产 效率得到 提高 ,促 进 了财 富和经 济的增 长 。由于分工 和 专业 化 的存在 ,所 以产 生 了交 换 ,

从“民工潮”到“民工荒”--高职院校开展农民工培训的思考

从“民工潮”到“民工荒”--高职院校开展农民工培训的思考

第16卷第1期沙洲职业工学院学报V ol.16,No.1 2013年3月Journal of Shazhou Professional Institute of Technology March,2013从“民工潮”到“民工荒”——高职院校开展农民工培训的思考顾月琴(健雄职业技术学院,江苏太仓215411)摘要:与“民工潮”相反,近几年我国许多发达地区出现了“民工荒”的现象。

透析这一社会现象,不难发现“民工荒”现象反映了农民工教育培训的缺失和错位,其背后隐藏的实质就是“技工荒”。

高职院校应抓住这个机遇,采取各种措施开展农民工培训,使高职院校成为农民工培训的重要基地。

关键词:民工荒;高职院校;培训中图分类号:C975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9-8429(2013)01-0052-04From the“Migrant Worker Boom”to“Migrant Wor ker Shortage”——Thoughts on Higher Vocational CollegeInvolved Training for Migr ant WorkerGU Y ue-qin(Chien-shiung Institute of T echnology,T aicang215411,China)Abstract:In recent years,many developed regions in China are met with a“labor shortage”phenomenon. Dialysis of this social phenomenon,it is not difficult to find that“labor shortage”reflects the lack of education and training of migrant workers and dislocation,the substance behind it is the“mechanic shortage”.Higher vocational college should seize this opportunity to take various measures to carry out training for the migrant workers,so that vocational college will become an important training base for the migrant workers.Key wor ds:migrant worker;higher vocational college;training0引言“民工潮”始自20世纪80年代,但20年后我国沿海发达地区却出现了“民工荒”的现象,这反映了我国农民工教育培训的缺失。

简析民工潮及民工荒问题

简析民工潮及民工荒问题

简析民工潮及民工荒问题摘要:自从政府放松了农民的户籍管理,把劳动力的流动部分交由市场管理以后,大量的农村剩余劳动力开始向城市转移,于是就出现了民工潮。

然而,近一两年,尽管农村剩余劳动力仍然在增加,但是许多企业特别是东部地区却出现劳动力短缺、招不到人的现象,即民工荒。

摘要:民工潮,民工荒,农民工,成因,对策引言:据悉,目前珠三角加工制造类企业的用工缺口高达200万人,许多企业为招不到工人一筹莫展。

东南沿海地区从前几年的“民工潮”骤然转入“民工荒”现象,这里既有粮价上涨、种田收入增加导致部分农民返乡的因素,也有这些地区近年来经济增长迅猛,一些加工业项目规模上马过快、用工需求大幅增长带来短期内劳动力供应短缺的原因,但其背后存在的一些深层次矛盾和问题,值得引起关注。

一、民工潮和民工荒的成因1 民工潮的成因(1)“民工潮”形成的根本因还是中国所特有的城乡“二元”经济结构。

传统的体制使农民生产和生活水平相对贫困。

中国的工农和城乡剪刀差仍在不断扩大。

因此,很多农民不得不在利益的驱使下,背井离乡,到陌生的大、中城市去务工劳作,寻找新的谋生之路。

(2)改革开放以来的若干政策为农民进城创造了有利条件。

从 1979 年 7 月,中国设置经济特区,经济迅猛发展,需要大量的劳动力,而由于传统观念、文化水平、社会保障水平等原因,城市人口大部分不愿从事体力劳动,这也就给“民工潮”提供了机会。

(3)人口逐年增多和耕地的逐年减少的矛盾也为民工潮推波助澜。

中国人口基数巨大,到 2005 年初达到了 13 亿,其中 9 亿多是农业户口。

另外,随着建设用地、生态退耕、土壤恶化等影响,中国的农用耕地面积短短 7年就少了 1 亿亩。

人多地少,也是由土地上释放出了更多的劳动力的重要原因之一。

2 民工荒的成因(一)近些年中央一系列惠农政策的出台,增加了农民外出的机会成本近些年来中央逐步加大对农业的投入力度。

不仅废除了农业税,还推行多项农业方面的补贴,农产品价格不断上涨,农民种粮的收入与外出务工人员的收入差距逐渐减少,考虑到外出务工的安全、欠薪,部分农民选择了在家务农。

从“民工潮”到“民工荒”的原因和对策分析总结报告

从“民工潮”到“民工荒”的原因和对策分析总结报告

从“民工潮”到“民工荒”成因及对策解析专业:农业推行姓名:曹洪彬学号:2013110271从“民工潮”到“民工荒”成因及对策解析大纲:本文针对中国改革开放以来,陆续出现的民工潮和民工荒现象分别出现的原因进行解析,并对此刻的民工荒提出相对付策。

要点词:民工潮民工荒改革开放经济发展上个世纪80年代以来,中国沿海地区不断涌入大量外来务工人员,这些民工流浪失所,形成了极具中国特色的民工潮现象。

但是,随着经济的不断发展,近来几年来中国又出现了与民工潮截然相反的民工荒现象,大量企业一再提升薪水但依旧无法招到足够的员工。

一时间,“招工难”、“民工短缺”、“民工荒”等字眼在报纸、网站等各种新闻媒体上高频出现,成为社会的一大热门话题,出现这两种现象的原因是很值得我们商议的,如何扭转这种局势采用什么对策也很值得我们研究的。

民工潮现象的出现与改革开放息息相关,主要有以下几点原因:一、改革开放吸引外资不断涌入,对务工人员需求增加上世纪80年代中国开始在沿海地区试点开放,因资源丰富,并拥有大量高素质的低价劳动力,很快中国就吸引了大量外资前来投资,这些外资企业大部分都是劳动密集型企业,对人员需求巨大,而沿海地区人口满足不了不断增加的劳务需要,这就促成了沿海企业大规模向内陆招工现象。

随着改革开放的不断深入,新世纪来中国逐渐发展成了“世界工厂”,制造业的繁荣进一步加大了对劳务的需求,最后推进了民工潮现象的产生。

二、农村系统改革促使劳动生产率提升,产生大量丰裕劳动力改革开放最早是对农村的改革,新的农村经济政策,即联产承包责任制,赐予了农民支配自己劳动时间和优化劳动要素配置的权益,这极大的提升了农民劳动积极性。

改革开放初期,中国农民人口占总人口数的80%以上,生产效率的大幅提升,以致了有限的土地上丰裕劳动力越来越多。

这些丰裕劳动力有解决就业的要求,进城打工就成了选项之一。

因城乡收入差距较大,出门打工不但解决了闲置人员的就业问题,还能够获得比务农更高的收入,农村甚至一度出现一人打工,全家脱贫的诱人情形。

“民工荒”的反思

“民工荒”的反思

“民工荒”的反思自1989年第一次“民工潮”以来,民工的大规模流动已几乎成为中国社会一种常态的经济现象和社会现象,它有效充实了劳动力缺失地区的供给,平衡了各地的生产力。

但从2003年起,一种被媒体称之为“民工荒”的现象却开始在东南沿海部分地区开始出现,福建、广东、浙江等地企业同时叫“缺工”,甚至进而蔓延至一些一贯是农民工输出地的内陆省份。

这一问题有喜有忧。

首先这反映了我们国家经济的总体发展。

众所周知我们的经济发展思路是自东南沿海开始,然后逐步向中西部铺开,以部分带动整体的模式。

当年仅东部有大量就业机会,如今中西部发展自然也需要劳动力,加上今年国家对于农业的大力支持,在家乡就能获得较好的营生与收入,何必再背井离乡呢?这导致东南部劳动力供给的整体缩水。

同时也是产业升级的结果,东南部发达地区已经逐渐有劳动密集型到技术、资金、技术劳动力密集的行业转移,所需要的是大量的技术人员,一般的体力劳动力自然不能满足。

这就形成了东南沿海劳动力的相对短缺。

所谓民工荒实质不是荒而是一种假象。

实际上,我国农村劳动力富余1.5亿。

而劳动力市场呈“哑铃型”缺工的特点:即两头需求大,中间基本饱和。

一方面,大量手工操作、繁重体力劳动的岗位需求量也很大,但是没有足够的人肯干;另一方面,有一定经验的高级技术工人缺乏,很多企业开出了较高的工酬也找不到合适的人。

针对此特点,我认为应该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寻求解决措施:第一方面,待遇问题是症结,制度是关键。

民工进入城市承担的一般都是罪犯中最危险的劳动,可是在工资、工作环境等方面是最低、最差、最没有保障的。

这从近年来农民工工资拖欠、煤矿事故等等触目惊心的报道可以窥见一斑。

甚至他们连带着人格尊严也都与汗水和体力一并流失了。

这样的状况怎能鼓舞民工?所以改善这一领域劳动者的待遇是迫不及待的。

政府部门要切实制定有关的法律法规,对农民工的报酬、工作环境、福利、保险等等制定具体的原则和要求,给农民工维护保障自己的利益提供法律的武器;同时加大行政监管力度,对于生产领域的不公平对待劳工现象予以坚决打击。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民工潮"到"民工荒",说明了什么
新华网福建频道记者:项开来文/图
自1989年第一次"民工潮"的出现,20多年来,"民工潮"已成为中国社会一种常态的经济现象和社会现象,"民工潮"折射出中国数量庞大的农民群体的社会流动轨迹,折射出传统的农业大国向工业化迈进的历程。

但从2003年起,一种被媒体称之为"民工荒"的现象却开始在东南沿海部分地区开始出现,进入2004年,"民工荒"现象进一步蔓延,福建、广东、浙江等东南沿海经济发达地区的企业同叫"缺工"。

更令人难以理解的是,进入下半年,在一些一贯是农民工输出地的内陆省份,也不同程度出现了"民工荒",江西、湖南等地都出现了企业招工难的现象。

由"民工潮"而"民工荒",在这一重大变化的背后,究竟是什么力量在发挥作用,这一转变说明了什么?
无论是"民工潮"还是"民工荒",都是劳动力资源的社会流动,这种流动的背后,既有经济规律在起作用,也有社会规律在起作用。

农民工现象是中国工业化的产物,大量进城农民工通过他们辛勤的劳动推动了我国工业化的进程。

而且,不断升级的工业化需要有着更高技术水平和组织化程度的产业工人队伍。

但在现有的制度设计下,农民工和真正意义上的产业工人间有着无法逾越的巨大鸿沟,20多年过去了,中国的农民工始终无法转化为产业工人。

一方面,工业化需要稳定的产业工人队伍,但另一方面,体制障碍却让农民工无法成为真正的产业工人,"民工荒"正是这种矛盾激化的产物。

"民工荒"的本质是中国的农民工体制问题。

"40岁现象"与农民工体制
什么叫农民工,农民工是指拥有农业户口、被人雇用去
从事非农活动的农村人口。

按这个定义,目前我国农民工的数量在2亿人
以上,但我们通常所说的农民工,是指他们中离土离乡进城务工经商的那
部分,2003年这个数字大约在9900万左右。

中国社会科学院"当代中国社会阶层结构研究"课题组分析认为,农民工具有以下几个特征:
一是以青壮年人口为主。

在全国的抽样调查,农民工的平均年龄为38.38岁,在农民工群体中,40岁以下的占60%。

二是男性多于女性。

三是文化程度较高。

一半以上的农民工具有初中文化水平,与全国农村人口受教育状况相比,农民工的受教育水平明显高出。

四是拥有一定的经验和阅历。

由此可见,农民工是农村人口中各方面条件较好的群体,是农业人口中的"精英"。

但就是这些"精英",在城市打工就业却遭遇到了不公平、公正的待遇。

和城里的正式工人相比,他们"同工不同酬"、"同工不同时"、"同工不同权"。

他们获得的收入远比后者低,更不能享受城镇低保以及医疗保险、养老保险等社会保障。

记者在东南沿海地区调查了解到,当地农民工的工资一般在600-800元/月,每天工作时间都在10小时以上,基本没有节假日。

可以说,他们的报酬极其低下,与其劳动价值严重不相对等。

农民工群体中40岁以上十分少见,我们称之为"40岁现象"。

福建师范大学经济学教授林善浪就指出,沿海地区的一些企业是以最廉价的代价得到了农业人口中的最优秀群体,而当他们到了40岁左右时,体能、脑力均出现下降,他们又被无
情地推回农村,"40岁现象"集中反映了工业化对农村劳动力资源的掠夺性使用。

这种掠夺性的使用不仅是对农民工个人的透支,也是对中国劳动力资源的透支,其中的欠帐要在未来由整个社会来承担。

"用之而不养之",使农村无法成为普通劳动力资源的"蓄水池"。

另外,经过20多年的流动,目前每年农村人口流向城市的数量已趋于稳定,并非人们想象中的"无限供给。

"
2004年中共中央、国务院发布的一号文件明确指出:"农村富余劳动力向非农产业和城镇转移,是工业化和现代化的必然趋势。

"应该看到,减少农民,让进城的农民工转化为产业工人,是中国走上富强的必由之路。

但现有的制度设置和社会结构格局却使农民无法直接变成工人,干的是工人的活,但却不是工人,农民工只能是过渡性的职业身份状态,"农民工"的称呼正反映出了这种过渡性。

农民工职业身份状态的过渡性,决定了它的存在是个阶段性现象,"民工荒"的出现,正说明这个过渡性走到了临界点。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