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化学——化学综合实验与探究
新课程高中化学实验教学探究——新课标与旧大纲教科书(人教版)高中化学实验教学比较
性 实验 为 主 ,充分 体 现 了课程 标 准 中提 出 的通 过 以
化 学实 验 为 主的 多种 探究 活 动 ,使学 生 体验 科 学研 究 的过 程 , 发 学 习化学 的 兴趣 , 激 强化 科 学探 究 的意 识 , 进 学 习方式 的转变 , 促 培养 学 生 的创新 精 神 和实
实验 的 编排 上有 很大 的不 同 。 分 析 两 版 教 科 书 中 实 验 的编 排 体 系可 以看 出 , 在大 纲教科 书 中 , 学实 验 以传 统 的分散 的方 式 分布 化 于整 个 化学 课程 内容 中 ,演示 实 验 和学 生 实 验 区分 得很 清楚 , 并将 其 明确地 列 了出来 。在新 课标 教科 书
鹁鼢
仪 嚣
21 第 l 0年 1 1 期
新 程 高 中 化 学 实 验 教 学 探 课
新课 标 与 旧大纲教 科 书 ( 教版 ) 中化 学 实验教 学 比较 人 高
黄 兴 若 湖 南省 长 沙 市 一 中( 1 0 5 4 00 )
在 实施 中学化 学 新课 程 标 准 的过 程 中 , 科学 以“ 探究” 为核 心 的课 程理 念成 为推 动科学 课程 改革 的关 键 。实验 探 究是 中学 化学 新课 程 标准 的最 基 本特 征,
中, 化学 实 验 以两种方 式来 加 以组织 。一种 是分 散的
方式 , 即将 化 学实 验 分 散在 化学 1和化 学 2及 “ 学 化 与 生 活 ” “ 学 与 技 术 ” “ 质 结 构 与性 质 ” “ 学 、化 、物 、化 反应 原理 ” “ 机 化学 基 础 ”等相 应 的课 程模 块 中。 、有
、
新课 标 与旧大 纲教 科书化 学实 验数 目和 实验
高中化学教案:有机化合物实验探究
高中化学教案:有机化合物实验探究一、实验目的二、实验原理1. 有机化合物的性质与分子结构特点2. 实验中常用的鉴别方法——红色试剂、溴水试剂等三、实验器材和试剂四、实验步骤1. 制备透明液体样品:利用活性金属钠与醇类或羧酸反应制得乙烷基钠或苯甲酸钠,并进行后续处理。
2. 制取固体样品:利用芳香化合物苯酚或安息香酸铵进行固态反应制备固体有机化合物。
五、实验结果及讨论1. 样品的外观和性质观察2. 离子共存情况下的分辨检验方法探究(示例:甲醛与乙烯二胺反应)六、实验注意事项和安全提示一、实验目的本次实验旨在通过对有机化合物的实际操作,探索其性质特点,并了解常用的鉴别方法,提高学生对有机化合物及其分子结构特点的认识。
二、实验原理1. 有机化合物的性质与分子结构特点有机化合物是由碳元素作为骨架,通过共价键与其他元素连接而成的化合物。
不同的有机化合物具有不同的性质和特点。
一般来说,有机化合物分为饱和烃、不饱和烃、芳香族化合物等几类,并具有独特的燃烧性质、溶解性质以及一些特殊的官能团。
2. 实验中常用的鉴别方法——红色试剂、溴水试剂等在实验中,需要使用一些常见的试剂进行对有机化合物的鉴别。
比如红色试剂可以用于区分含羟基或羧基的化合物,溴水试剂则可以指示是否存在不饱和键。
三、实验器材和试剂实验器材:1. 烧杯2. 温度计3. 密封管4. 反应管5. 隔水槽实验试剂:1. 活性金属钠2. 醇类(比如乙醇)3. 芳香化合物(比如苯酚)4. 安息香酸铵5. 红色试剂(酚酞溶液)6. 溴水试剂四、实验步骤1. 制备透明液体样品:取适量活性金属钠与醇类(比如乙醇)加入反应管中,并在隔水槽中进行反应,产物为透明液体。
2. 制取固体样品:取适量芳香化合物苯酚或安息香酸铵加热反应,直到得到白色固体有机化合物。
五、实验结果及讨论1. 样品的外观和性质观察通过对制备的有机化合物样品进行外观和性质的观察,可以初步判断其属于哪一类有机化合物。
高中化学《原理》综合实验2 硫代硫酸钠与硫酸反应速率的影响因素
综合实验二硫代硫酸钠与硫酸反应速率的影响因素一.实验目的1.学会通过实验探究温度、浓度、pH等因素对硫代硫酸钠与酸反应速率的影响。
2.了解并认识温度、浓度等因素对化学反应速率的影响程度及某些规律。
3.通过实验数据的处理,养成科学实验的严谨、求实的习惯和态度。
4.体验观察和分析实验现象在化学实验研究中的重要作用。
二.实验原理硫代硫酸钠跟硫酸反应的离子化学方程式:S2O32-+2H+=H2O+S↓+SO2生成物单质硫在溶液中可形成淡黄色浑浊(也可能是白色浑浊),当硫代硫酸钠溶液和硫酸溶液混合时,可根据溶液中变浑浊的快慢来比较反应速率的快慢。
为了探究温度对上述反应的反应速率的影响规律,可用一定物质的量浓度的硫代硫酸钠溶液、硫酸溶液分别在不同温度条件下进行试验。
同样,为了探究浓度对上述反应的反应速率的影响规律,可在相同温度下,用不同物质的量浓度的硫代硫酸钠溶液、硫酸溶液进行实验。
三.实验器材1.器材:锥形瓶、烧杯、试管、温度计、白纸、计时器2.试剂:0.1 mol∙L-1Na2S2O3溶液、0.1 mol∙L-1H2S2O3溶液、蒸馏水、热水四.实验步骤、数据处理与结论1.浓度对化学反应速率的影响(1)先在一张白纸上用黑墨水水笔(选笔迹较粗一些的笔)在合适的位置画上粗细、深浅一致的“十”字,衬在锥形瓶(锥形瓶作反应器)底部。
(2)取两个锥形瓶,编号为1、2。
向1号锥形瓶中加入10 mL 0.1mol∙L-1Na2S2O3溶液,向2号锥形瓶中加入5 mL0.1 mol∙L-1 Na2S2O3溶液和5 mL蒸馏水。
(3)另取两支试管,各加入10mL 0.1 mol∙L-1 H2SO4溶液,然后同时将该溶液分别倒入1、2号锥形瓶中,记录反应所需的时间:1号瓶中__________________、2号瓶中________________。
(以倒入10mL 0.1 mol∙L-1H2SO4溶液时为计时起点,以产生浑浊将锥形瓶底部的“田”字刚好完全遮盖为计时终点)观察到的现象: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有关反应的离子方程式: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你的结论:在其他条件相同的情况下,增大反应物的浓度,化学反应速率_______________;减小反应物的浓度,化学反应速率______________________。
高中化学探究性教案
高中化学探究性教案
一、实验目的:
1. 了解化学反应速率的概念;
2. 探究影响化学反应速率的因素;
3. 认识化学动力学实验方法。
二、实验原理:
化学反应速率是指单位时间内反应物消耗或生成物形成的数量。
反应速率受反应物浓度、温度、表面积、催化剂等因素的影响。
三、实验材料:
1. 烧杯、试管、搅拌棒等实验器材;
2. 稀盐酸、锌粉等试剂。
四、实验步骤:
1. 取一定质量的锌粉放入烧杯中;
2. 加入适量的稀盐酸,并快速搅拌;
3. 观察反应过程,记录放出的气体的体积随时间的变化;
4. 将实验数据绘制成反应速率与时间的曲线。
五、实验问题:
1. 锌与盐酸反应生成氢气的速率受哪些因素的影响?
2. 如何定义反应速率的大小?
六、思考与讨论:
1. 通过实验结果分析,得出影响反应速率的因素对实验结果的影响;
2. 探讨不同因素对化学反应速率的影响程度,并提出可能的解释。
七、实验总结:
通过本实验的探究性学习,使学生对化学反应速率有了更深入的认识,也锻炼了学生的实验设计和数据分析能力。
同时,也希望学生在日常生活中能够更加关注和理解化学反应速率的实际应用。
高中化学课程中的实验探究与综合评价
高中化学课程中的实验探究与综合评价高中化学课程是培养学生科学素养和实践能力的重要环节之一。
而实验探究作为化学学科的核心内容之一,既是学生理论知识的巩固与应用,也是培养学生科学思维和实践能力的有效途径。
本文将从实验探究的重要性、实验探究的设计与实施以及实验探究的综合评价等方面进行探讨。
首先,实验探究在高中化学课程中的重要性不可忽视。
通过实验探究,学生可以亲身参与到化学实验中,通过实践操作,观察现象,探究规律,从而加深对化学知识的理解和记忆。
实验探究能够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学生的科学思维和创新能力,提高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和实践操作的技能。
同时,实验探究也能够培养学生的团队合作精神和实验操作的安全意识,为学生今后从事科学研究或相关工作打下基础。
其次,实验探究的设计与实施是关键。
在设计实验探究时,需要明确实验目的,确定实验内容和步骤,并考虑实验条件和所需材料的可行性。
实验探究的设计应该具有一定的挑战性和探索性,既能够引发学生的兴趣,又能够培养学生的实验技能和科学思维。
在实施实验探究时,需要学生按照实验步骤进行实验操作,注意实验条件的控制和实验数据的记录。
同时,教师应该引导学生观察实验现象,分析实验结果,总结实验规律,培养学生的科学思维和实验能力。
最后,实验探究的综合评价是对学生实验能力和科学思维的综合评价。
实验探究的综合评价应该包括实验报告、实验操作和实验结果的评价。
在实验报告的评价中,应该考察学生对实验目的、原理、步骤和结果的理解和表达能力。
实验操作的评价应该考察学生的实验操作技能和实验条件的控制能力。
实验结果的评价应该考察学生对实验数据的分析和实验规律的总结能力。
通过综合评价,可以客观地评价学生的实验能力和科学思维,为学生提供进一步提高的方向和建议。
综上所述,实验探究在高中化学课程中具有重要的地位和作用。
通过实验探究,学生可以加深对化学知识的理解和记忆,培养科学思维和实践能力。
实验探究的设计与实施需要注意实验目的、内容、步骤和条件的合理性和可行性。
高中化学探究课教案
高中化学探究课教案作为高中化学课堂的一种重要形式,探究课在学生实践和动手操作中探究化学现象和规律,培养学生的解决问题能力和操作能力,提高学生的实际应用能力。
其采引导式教学法和让学生自己发现规律,是高中化学课堂必备的一种教学方法。
下面将针对化学探究课给大家讲述一些教学点。
一、教学目标1、通过探究课的教学,让学生能够主动地去寻找化学现象的规律,培养他们的发现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2、通过探究课的教学,让学生能够掌握一定的实验技能和操作技能,为以后的实验课和科研工作打好基础。
3、通过探究课的教学,让学生从实验中了解到化学反应的基本规律,对学生以后的学习和职业道路起到积极作用。
二、教学安排1、教师应事先准备好相应的实验器材和化学药品,制定好命令、计量、时间等操作步骤,保证探究课的顺利进行。
2、探究课要采用学生自主发现的方法、提高学生的自主探究能力。
3、教师要在实验的过程中对学生进行学习指导和必要的纠正。
三、教学方法1、引导学生开展实验探究。
引导学生在实验的情况下发现化学反应的规律及性质,并通过实验数据进行分析和归纳。
2、提倡讨论交流,推崇发散思维。
学生要主动参与讨论,多想多问,借此培养他们的发现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提高学生的实际应用能力。
3、加强实践操作能力。
实践操作是化学探究教学的核心,学生要通过实验操作培养自己的动手能力和操作能力。
四、实验设计1、根据教学内容确定化学反应的实验装置和实验方案,保证学生能够完成实验,并有一定的操作余地。
2、目的要明确,限制要清晰。
指导学生理清实验目的和实验设备原理,让学生有清晰的工作思路。
3、实验过程享有灵活性。
实验过程中出现的问题,教师应给予学生充分的发挥、提出相应的解决方案,让学生在实验过程中能够积极探究,锻炼其动手能力和实践操作能力。
五、实验步骤1、实验前处于必要的操作指导和安全意识教育。
2、实验中强调量、时间、温度等因素,并给予学生实验数据的收集和分析方法。
高中化学探究实验
实施探究性实验教学的策略1.充分挖掘教材中的资源,培养学生探究性学习的兴趣教材是化学知识的集合体,这些知识大多设计了实验证明,但并不是把知识的生成过程还原为科学发现的过程,这为我们的探究性实验教学提供了很丰富的资源。
如课本讲了湿润的氯气具有漂白作用,但没讲干燥的氯气、氯化氢是否具有漂白作用,在这里可以引导学生提出问题,进行假设或猜想、验证猜想、得出结论,从而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案例1:由氯气溶于水形成氯水,探究氯水的成分和性质,推测可能发生的化学反应。
①观察氯水的颜色,小心闻其气味。
推测1:氯水中含有Cl2分子。
实验验证:将氯水滴入KI-淀粉溶液中,出现特殊的蓝色。
(教师提示:有I2析出)②用pH试纸或蓝色石蕊试纸测氯水的酸碱性。
推测2:氯水呈酸性可能有盐酸存在。
实验验证:在氯水中滴加AgNO3溶液,析出白色沉淀。
再滴入数滴稀HNO3,白色沉淀不溶解。
③发现蓝色石蕊试纸在氯水中先变红后变白。
推测3:氯水可能有漂白作用,氯水具有氧化性。
实验验证:a.将红色布条投入干燥的氯气中,无明显变化;氯水滴在红色布条上,布条褪色。
b.将氯水慢慢滴入少量含酚酞的NaOH溶液中至pH≤7,溶液褪色;上述溶液中反滴NaOH 至过量,溶液不变红。
说明氯水的漂白是氧化作用。
按氯水的组成和已有HCl生成的事实推测,有可能生成了具有氧化性的HClO。
④日光照射盛满氯水的倒置的圆底烧瓶,有气体生成。
推测4:HClO在光照条件下分解,放出难溶于水的O2。
实验验证:取漂白粉[Ca(ClO)2]或其它次氯酸盐适量,加稀盐酸,生成HClO溶液。
继而做光照实验,与氯水比较。
氯水加入NaOH溶液,做漂白性实验。
结论:氯水中含Cl2分子,具有刺激性气味;氯气溶于水发生化学反应,生成HCl和HClO,既有酸性,又有漂白性。
反应方程式为Cl2+ H2O HCl+ HClO。
案例2:在探究氯水使滴有酚酞的NaOH溶液褪色原因时,分为五个阶段:(1)创设问题情境阶段:通过教师创设问题情境,激发学生探究褪色的兴趣。
高中化学实验重点教案及反思
高中化学实验重点教案及反思
实验目的:通过本实验,让学生了解酸和碱的定义及性质,掌握酸碱中和反应的基本原理
和条件,并能正确进行实验操作和观察反应现象。
实验仪器和药品:
1. 玻璃试管
2. pH试纸
3. 盐酸(HCl)溶液
4. 碳酸钠(Na2CO3)溶液
5. 氢氧化钠(NaOH)溶液
实验步骤:
1. 取3只干净的玻璃试管,分别加入少量盐酸溶液、碳酸钠溶液和氢氧化钠溶液。
2. 用pH试纸分别测定三种溶液的pH值,并记录下结果。
3. 逐渐向盐酸溶液中滴加碳酸钠溶液,观察并记录反应现象。
4. 逐渐向盐酸溶液中滴加氢氧化钠溶液,观察并记录反应现象。
实验反思:
1. 实验过程中要注意安全操作,避免溶液溅到皮肤和眼睛,避免吸入气体。
2. 实验中要准确测量物质的质量和体积,保证实验结果的准确性。
3. 要仔细观察反应现象,并及时记录实验数据,以便后续分析和总结。
4. 实验结束后要及时清洗实验器材,并将实验废液处理妥当,保持实验环境的整洁和安全。
通过本实验,学生可以深入了解酸碱中和反应的原理和条件,同时培养实验操作技能和观
察能力,为将来的化学学习和研究打下坚实基础。
2021届高中化学二轮复习专题九化学实验与综合实验探究非选择题逐空通关常考仪器的辨认选择与连接集训
15
解析:浓盐酸可与高锰酸钾在常温下发生氧化还原反应制备氯气,故 A 项 正确;因为金属铝或金属钠均能与氧气反应,所以点燃④处酒精灯之前需 排尽装置中的空气,故 B 项正确;装置③中的试剂为浓硫酸,目的是干燥 氯气或氢气,故 C 项正确;制备无水 AlCl3 时,碱石灰的作用是防止空气 中水蒸气进入⑤中,吸收过量的氯气防止污染环境,制备无水 NaH 时,碱 石灰的作用是防止空气中水蒸气进入⑤中,故 D 项错误。
9
(4)仪器 C 的名称为________,C 中反应刚开始产生浅蓝色沉淀,继续通入 氨气至浅蓝色沉淀完全消失得到蓝色透明溶液,再从滴液漏斗 E 中滴入适 量 95%乙醇,静置。加入乙醇的目的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D 中的 Y 液体可以为________(填化学式)。将 C 中的混合物转移至过滤器 中,过滤、洗涤、干燥,得到蓝色晶体。
8
(1)按如图所示,连接好装置并检查气密性,之后添加药品,点燃酒精灯 A, 开始反应。仪器 B 的名称为________;写出 B 中发生反应的化学方程式: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球泡 b 的作用是______________。 (3)仪器 E 的名称为________,其中 a 管的作用为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1
(3) 检 查 装 置 气 密 性 后 , 先 通 一 段 时 间 N2 , 其 目 的 是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结束实验时先熄灭 C 处酒精灯,继续通入 N2 至装置冷却到室温,其目的是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D 装置中澄清石灰水的作用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校本课程高中化学实验——探究与创新-(2012-10-16)
三.实验设计
1.实验仪器及药品
U形管、细铁丝、单孔塞、带玻璃球的橡皮管、尖嘴玻璃管、带长颈漏斗的单孔塞、铁架台、铁夹、火柴、酚酞、蒸馏水、小烧杯、镊子、金属钠
2.实验装置
图3-1
3.实验步骤
(1)如图所示组装仪器装置,检验气密性。
3.实验装置(铁架台略去)
图1-1
4.实验步骤
(1)按图1-1所示装置连接好,检查装置的气密性。
(2)在U型管内先装入大理石(或碳酸氢钠粉末),再塞上带分液漏斗的单孔橡皮塞,固定在铁架台上,并向分液漏斗中装入稀盐酸,最后用棉花包住0.2g Na2O2装入如图所示的位置。
(3)将稀盐酸慢慢地滴下观察现象。
3.把装有碘的试管在酒精灯火焰上方微热一下,看到试管中产生碘蒸气后立即停止加热,观察纸条上的变化,用不了多久,纸条上就显现出清晰的指纹印迹。
小资料
有的罪犯在犯罪后妄图用火烫、刀割或用化学药剂腐蚀自己的指纹,然而,等伤口愈合,指纹依旧。正因为指纹无法改变,所以它成了破案时确定罪犯的重要证据。
人体必需的微量元素——碘
(2)然后向U型管中注入蒸馏水,并滴加酚酞,将带有细铁丝的单孔塞插一块黄豆大小的钠块插入U型管中,反应结束后,打开止水夹,在尖嘴玻璃管口点燃气体。观察现象。
设计实验探究CO2与Na2O2反应所需环境。
二.思维碰撞
1.考虑实际情况,我们呼出的气体中除了二氧化碳,还有哪些物质呢?这些物质会不会与Na2O2反应呢?它们对CO2与Na2O2反应会带来什么样的影响呢?如何设计实际可行的实验来证明你的想法呢?
2.如何获得尽量干燥的CO2气体,应选用什么干燥剂、干燥仪器是否须要重复干燥?
高中化学高考精品备课教案:物质的性质、化学反应原理综合实验探究
化学实验基础(含答案)物质的性质、化学反应原理综合实验探究课标要求核心考点五年考情核心素养对接1.能预测物质的某些性质,并进行实验验证;能根据物质的特征反应和干扰因素选取适当的检验试剂。
2.能观察并如实记录实验现象和数据,进行分析和推理,得出合理的结论。
能说明假设、证据和结论之间的关系,用恰当形式表达和展示实验成果物质性质实验探究2021湖北,T18;2020全国Ⅰ,T27;2020全国Ⅲ,T261.变化观念与平衡思想:能运用化学反应原理分析影响化学变化的因素,学会运用变量控制的方法研究化学反应。
2.证据推理与模型认知:能理解、描述和表示化学中常见的认知模型,指出模型表示的具体含义,并运用理论模型解释或推测物质的组成、结构、性质与变化。
3.科学探究与创新意识:能根据文献和实际需要提出综合性的探究课题,根据假设提出多种探究方案,评价和优化方案,能用数据、图表、符号等处理实验信息化学反应原理实验探究2023湖北,T18;2023北京,T19;2022广东,T17;2021北京,T16;2021广东,T17;2021福建,T12;2019北京,T28命题分析预测1.近年来高考中有关物质的性质、化学反应原理的综合探究类实验题不断增多,考查考生科学探究与创新意识化学学科核心素养,难度较大,对考生的能力要求较高。
2.预计在2025年高考中有可能还会出现有关物质的性质、化学反应原理的综合探究类实验题,该类试题可能是化学实验题的命题新方向考点1物质性质实验探究1.研究物质性质的基本方法和程序(1)研究物质性质的基本方法:观察法、实验法、分类法、比较法等。
(2)研究物质性质的基本程序:2.物质性质实验方案的设计思路(1)验证物质性质实验方案的设计对物质具备的性质去求证,关键是设计出简洁的实验方案,要求操作简单、现象明显、安全可行。
(2)探索物质性质实验方案的设计分析物质结构特点或从所属类型的典型代表物去推测该物质可能具有的一系列性质,而后据此分别设计出合理的实验方案,去探索它可能具有的性质。
高中化学综合实践活动教案
高中化学综合实践活动教案
实践活动名称:化学实验室安全知识教育活动
实践活动目标:
1. 帮助学生了解化学实验室安全知识,培养学生安全意识和自我保护能力;
2. 提高学生的实验操作技能,增强实验室安全意识和实验技巧;
3. 培养学生合作意识,加强学生间的团队合作能力。
实践活动内容和步骤:
1. 通过讲解和PPT展示的方式,介绍化学实验室安全知识,包括实验室规章制度、常见事故及防范措施、应急处理方法等;
2. 学生自行分组,每组设计一个化学实验,并撰写完整的实验报告,包括实验步骤、原理、实验条件、操作注意事项等;
3. 每组依次进行实验操作,其他组成员负责观察和记录实验过程中的安全隐患及操作规范;
4. 实验结束后,学生进行实验结果汇报和讨论,分享经验和教训,总结实验过程中的安全
问题和解决办法。
实践活动评价:
1. 是否能准确掌握化学实验室安全知识,是否能正确使用实验室设备和化学试剂;
2. 是否能独立设计和进行化学实验,是否能准确撰写实验报告和进行实验结果分析;
3. 是否能有效进行团队合作,是否能及时发现和处理实验过程中的安全隐患。
实践活动反思与改进:
1. 针对学生在实验操作和安全知识方面存在的问题,制定具体的改进方案;
2. 加强对学生的安全教育和实验操作技能培训,提高学生的实验安全意识和操作技能;
3. 定期组织实验安全知识培训和实践活动,持续提升学生的安全意识和实验素质。
希望通过此化学综合实践活动,能够帮助学生深入了解化学实验室安全知识,提高实验操
作技能和安全意识,为将来的学习和科研工作打下坚实的基础。
高中化学探究实验讲解教案
高中化学探究实验讲解教案
实验名称:气体生成实验
实验目的:通过本实验,学生能够了解气体生成的过程,掌握气体生成实验的基本操作技能。
实验器材:试管、试管架、橡皮塞、鱼鳃、氢氧化钠溶液、氢酸、滤纸、火柴。
实验步骤:
1. 将试管放在试管架上,加入适量氢氧化钠溶液。
2. 在试管中放入一小块鱼鳃。
3. 将试管加热,观察发生的现象。
4. 按下鱼鳃,使其中的气体逸出,将释放出的气体置于一片滤纸上,并点燃。
5. 观察气体燃烧的现象。
实验原理:
氢氧化钠与氢酸反应生成气体,放出的气体是氢气。
氢气具有很强的可燃性,因此可以通过点燃氢气来观察实验中产生的气体是否为氢气。
实验注意事项:
1. 操作时要小心谨慎,避免溶液溅到皮肤上。
2. 加热试管时要注意不要使溶液溅出试管。
3. 点燃气体时要小心不要将燃烧现象影响到周围的实验器材和观察者。
实验效果评价:
通过本实验,学生可以清晰地观察到气体生成的过程,加深对化学反应的理解。
同时,点燃气体的过程也可以带来一些趣味性,激发学生对化学实验的兴趣。
此外,通过此实验,学生还可以锻炼实验操作的技能和实验数据的记录与整理能力。
高中化学探究实验课教案
高中化学探究实验课教案
实验目的:
1. 了解酸和碱的性质;
2. 掌握酸碱中和反应的原理;
3. 探究酸碱中和反应的条件和影响因素。
实验原理:
酸和碱在适当的条件下能够产生中和反应,生成盐和水。
中和反应的特点是生成的盐是中性的。
实验材料:
1. 1mol/L的盐酸溶液;
2. 1mol/L的氢氧化钠溶液;
3. 酚酞指示剂;
4. 温度计;
5. 烧杯;
6. 玻璃棒。
实验步骤:
1. 取两个烧杯,分别加入少量盐酸溶液和氢氧化钠溶液;
2. 在每个烧杯中加入少量的酚酞指示剂,观察颜色变化;
3. 用玻璃棒搅拌混合液,继续观察颜色变化;
4. 记录混合液的温度变化。
实验数据:
1. 在加入酚酞指示剂前,盐酸溶液呈现(颜色);氢氧化钠溶液呈现(颜色);
2. 在加入酚酞指示剂后,混合液呈现(颜色);
3. 酸碱中和反应的能量变化可以通过温度计记录得出。
实验分析:
1. 酸碱中和反应为放热反应,因此混合液的温度会上升;
2. 酸碱中和反应生成的盐是中性的,不具有明显的酸碱性质;
3. 酚酞指示剂在酸性溶液中呈现无色,在碱性溶液中呈现粉红色,可用来检测酸碱中和反应的终点。
实验总结:
通过本次实验,我们了解了酸碱中和反应的原理和特点,掌握了相关的实验操作技术,同时也深化了对化学反应的认识。
在日常生活中,酸碱中和反应广泛应用于酸碱中和、洗涤剂制备等方面,具有重要的实用价值。
高中化学探究性教学教案
高中化学探究性教学教案
主题:金属和非金属的反应
探究问题:金属和非金属在化学反应中的特点及规律是什么?
目标:通过本课学习,学生将能够理解金属和非金属在化学反应中的差异,掌握金属和非金属的常见特性和反应规律,培养学生的观察、实验和推理能力。
重点:金属和非金属的反应特点和规律。
难点:掌握金属和非金属的反应产物及反应类型。
教学过程:
一、导入(5分钟)
教师简要介绍金属和非金属的基本概念,并引入探究问题:“金属和非金属在化学反应中有何不同?”
二、实验观察(15分钟)
1. 学生围绕实验台观察金属和非金属在不同酸中的反应现象,记录观察结果和产物。
2. 学生讨论实验结果,总结金属和非金属在化学反应中的特点和规律。
三、知识讲解(10分钟)
教师讲解金属和非金属在化学反应中的一般规律,并介绍几种常见的金属和非金属的反应类型。
四、实验验证(15分钟)
1. 学生进行实验,验证金属和非金属在酸中的反应规律。
2. 学生对实验结果进行分析和推理,总结金属和非金属的反应特点。
五、小结(5分钟)
教师对本节课的重点知识进行总结,并引导学生提出问题和思考。
六、课堂练习(5分钟)
学生完成相关练习,巩固所学知识。
七、作业布置(5分钟)
布置相关作业,要求学生进一步巩固所学知识。
教学反思:
本课程通过实验探究的方式引导学生理解金属和非金属在化学反应中的特点和规律,培养学生的实验和推理能力。
希望通过本节课的学习,能够让学生更深入地理解化学反应中金属和非金属的重要性和应用价值。
2016届高中化学新教材实验及科学探究学案设计:选修4实验学案设计
第一章化学反应与能量一、实践活动中和反应反应热的测定1.实验目的:测定强酸与强碱反应的反应热2.仪器与试剂:0.50 mol/L 盐酸,0.55 mol/L NaOH溶液,大烧杯(500mL),小烧杯(100mL),温度计,量筒(50mL)两个,泡沫塑料或纸条,泡沫塑料板或硬纸板(中心有两个小孔),环形玻璃搅拌棒3.实验设计:(1)在大烧杯底垫泡沫塑料(或纸条),使放入的小烧杯杯口与大烧杯杯口相平。
然后再在大、小烧杯之间填满碎泡沫塑料(或纸条),大烧杯上用泡沫塑料板(或硬纸板)作盖板,在板中间开两个小孔,正好使温度计和环形玻璃搅拌棒通过,以达到保温、隔热、减少实验过程中热量损失的目的,如图所示。
该实验也可在保温杯中进行。
(2)用一个量筒量取50mL0.50mol/L盐酸,倒入小烧杯中,并用温度计测量盐酸的温度,记入下表。
然后把温度计上的酸用水冲洗干净。
(3)用另一个量筒量取50mL0.55 mol/L NaOH溶液,并用温度计测量NaOH溶液的温度,记入下表。
(4)把温度计和环形玻璃搅拌棒放入小烧杯的盐酸中,并把量筒中的NaOH溶液一次倒入小烧杯(注意不要洒到外面)。
用环形玻璃搅拌棒轻轻搅动溶液,并准确读取混合溶液的最高温度,记为终止温度,记入下表。
(5)重复实验两次,取测量所得数据的平均值作为计算依据。
(6)根据实验数据计算中和热。
①中和反应时放出的热量为:[V HCl·ρHCl+V NaOH·ρNaOH]·c·[t2—t1],比热容c是常数 4.18 J/(g·℃),溶液的密度均取1g/cm3,t2—t1取三次实验的平均值②生成1molH2O时放出的热量即中和热为:4.拓展与思考(1)如果用同样的方法测定氢氧化钾溶液与盐酸反应、氢氧化钠溶液与硝酸反应的反应热,请预测其反应热是否相同?(2)NaOH溶液为什么不用0.50mol/L而用0.55mol/L?(3)实际测得的数据普遍低于标准值57.3 kJ/mol,请思考有哪些原因会导致实验数据误差?第二章化学反应速率和化学平衡二、实验2-1测量锌与硫酸反应速率1.实验目的:测量相同质量、颗粒大小相同的锌粒分别与1mol/L和4mol/L的稀硫酸反应的反应速率2.仪器与试剂:1mol/L和4mol/L的硫酸,锥形瓶,单孔塞,直角导气管,50mL注射器,铁架台,秒表3.实验设计:按教材图2—1安装两套装置,检查装置的气密性,在锥形瓶内各盛有2g锌粒(颗粒大小基本相同),然后通过分液漏斗分别加入40mL1mol/L和40mL4mL/L的硫酸,比较二者收集10mLH2所用的时间。
2025届高中化学高考复习学案:创新探究类综合实验
创新探究类综合实验(答案在最后)1.能根据不同情景、不同类型实验特点评价或设计解决问题的简单方案。
2.建立解答探究类综合实验的思维模型。
类型一探究物质组成、性质类综合实验1.物质性质探究类实验的类型(1)根据物质性质设计实验方案(2)根据物质的结构(或官能团)设计实验方案2.探究实验中常见操作及原因操作目的或原因沉淀水洗除去××(可溶于水)杂质沉淀用乙醇洗涤a.减小固体的溶解度;b.除去固体表面吸附的杂质;c.乙醇挥发带走水分,使固体快速干燥冷凝回流防止××蒸气逸出脱离反应体系;提高××物质的转化率控制溶液pH 防止××离子水解;防止××离子沉淀;确保××离子沉淀完全;防止××溶解等“趁热过滤”后,有时先向滤液中加入少量水,加热至沸腾,然后再“冷却结晶”稀释溶液,防止降温过程中杂质析出,提高产品的纯度加过量A 试剂使B 物质反应完全(或提高B 物质的转化率等)温度不高于××℃温度过高××物质分解(如H 2O 2、浓硝酸、NH 4HCO 3等)或××物质挥发(如浓硝酸、浓盐酸)或××物质氧化(如Na 2SO 3等)或促进××物质水解(如AlCl 3等)减压蒸馏(减压蒸发)减小压强,使液体沸点降低,防止××物质受热分解(如H 2O 2、浓硝酸、NH 4HCO 3等)蒸发、反应时的气体氛围抑制××离子的水解(如加热蒸发AlCl 3溶液时需在HCl 气流中进行,加热MgCl 2·6H 2O 制MgCl 2时需在HCl 气流中进行等)配制某溶液前先煮沸水除去溶解在水中的氧气,防止××物质被氧化反应容器中用玻璃管和大气相通指示容器中压强大小,避免反应容器中压强过大【教考衔接】典例[2023·湖北卷,18]学习小组探究了铜的氧化过程及铜的氧化物的组成。
核心素养视角下高中化学STSE综合实践活动的设计与实践研究
核心素养视角下高中化学STSE综合实践活动的设计与实践研究摘要:新时代的教学改革,对高中化学教育提出了全新的要求,化学教师们不但要培育学生的科研理论基础和课题解决能力,而且要注重对学生核心素养的训练。
高中化学教师应注重对STSE教学方法的掌握,并进行对STSE教学进行整合研究,为提高其教学水平打下基础。
本章将根据现阶段高中化学的实际教学状况,就STSE教学基本理论、教学特点等进行阐述,并探讨以建立STSE教学结构培育高等生化学基础素养的具体教学策略,以供参考。
关键词:高中化学; STSE综合实践;核心素养引言:STSE具体指Science、Technology、Society、Environment四个英语词汇,指科学、技术、社会与环境。
STSE的教学思想主要突出理科课程实验的重要意义,强调教育者积极探究科学技术实验过程中的教学实现途径,其课程实验理论以构建环境主义的教学思想为首,注重对科学技术教育与社会生产实验、环境、资源节约方面的深度整合。
许多教育学家提出,STSE教学思想把课程重心置于培育学生更独立的科学价值观与社会民主行为、多元化的科技观念和更多的操作时间能力上,并引导他们客观地审视技术发展的得失,从而推动学生自主提升。
一、STSE教育理念概述以及传统与STSE理念下化学课程教学设计的差异(一)STSE教育理念概述STSE概念最初为美国引入,它所指的科学、技术、社会、环境的简称,由于STSE的概念以培育拥有高科学素养的公民为主要目的,并以此使人们可以对四者间的联系全面的认识与把握,化学这门学科不但可以与四者之间有着紧密的合作关系,而且能够影响经济社会建设与民众生活质量,所以将STSE的观念融入其中,才能把化学专业范围中的界限加以打破,从而使化学与其他专业领域加以更有效的结合,使完整的化学知识体系结构得到了建立[1]。
(二)传统与STSE理念下化学课程教学设计的差异以事实为基础进行课程的展开是传统化学课程教学设计的标准和要求,其重点以对事实性内容的记忆作为教学重点。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专题十】化学综合实验与探究【考点突破】综合实验与探究试题是二卷必考的三道大题之一。
解答实验填空或简答题要求做到要点化,条理清晰,表达规范。
在历年的阅卷工作中,却发现而不少考生出现以下三大问题:①会而不对:主要表现在解题思路上,或考虑不全,或书写不准,最后答案是错的;②对而不全:主要表现在思路大致正确,但丢三拉四,或遗漏某一答案,或讨论不够完备,或是以偏概全或出现错别字;③全而不精:虽面面俱到,但语言不到位,答不到点子上。
凡此种种,多是由于答题时一系列的不规范所致。
因此,参加高考,在答题时必须自始至终地时时、处处规范,以求最大限度地减少非知识性失分,力争做到“你认为会的应该是对的,你认为对的应该是全对的”。
在今后的复习中一定要做到以下几点:①注重语言的逻辑性,做到言简意赅。
②注意化学用语的有效使用,切忌词不达意、言不由衷。
③所答内容的内涵要严格与设问一致。
【精题精讲】例1.(2011年汕头二模理综化学试题)某校研究性学习小组同学在实验时把SO2通入装有BaCl2溶液的试管中,出现了白色浑浊物。
(1)实验小组的同学查阅了工具书上的相关数据,经过计算推导得出:即使把SO2通入BaCl2溶液中至饱和,也不可能生成BaSO3,故白色浑浊物只能是BaSO4。
你认为所查阅的数据为:SO2饱和溶液中各离子的浓度、SO2的溶解度以及。
(2溶液中。
不出请把上表填充完全。
(3)写出在验证假设2的实验时,溶液中发生的反应的化学方程式:、;(4)请你再提供一种假设。
白色浑浊物是BaSO4,造成原因是。
【解析】本题的假设及验证过程以填空的形式给出,减小了试题的难度,故在答题时可利用题中信息。
产生白色浑浊物的原因可能是氯化钡溶液中含有碱性物质、氧化性物质或二氧化硫气体中混有氧气等。
【答案】(1)BaSO3的溶度积或BaSO3的溶解度或Ksp(BaSO3)(只答出一种即可)(2(32 2 224222323 2 2424+ BaCl2=BaSO4↓+2HCl(三种答对两即可)(4)BaCl2溶液中混有Ba(OH)2或含有Ba(NO)3、HNO3、H2O2、Fe3+等均可。
例2.(2011年河南省五市高中毕业班第二次联合考试)某校化学兴趣小组设计了图示实验装置(图中省略了夹持仪器)来测定某铁碳合金中铁的质量分数。
(1)m g铁碳合金中加入过量浓硫酸,未点燃酒精灯前,A、B均无明显现象,其原因是:①常温下碳与浓硫酸不反应;②_____________。
(2)写出加热时A中碳与浓硫酸发生反应的化学方程式____________。
(3)B中的现象是:____________;C的作用是:_______________。
(4)待A中不再逸出气体时,停止加热,拆下E并称重,E增重b g。
则铁碳合金中铁的质量分数为_____________。
(5)甲同学认为利用此装置测得铁的质量分数偏大,请你写出可能的原因:___________。
(6)最后对所得测量结果进行评价,小组内有同学提出,本套装置在设计上存在多处缺陷而导致实验结果不准确,其中会导致铁质量分数测量值偏低的是(任答一条即可)_____________。
【解析】本实验的原理为测定产生的二氧化碳的量,据此求出碳的质量,进一步求出铁碳合金中铁的质量分数。
本题的考查点就在测定二氧化碳的含量上,第一需要排除二氧化硫的干扰,这就需要吸收二氧化硫、并且证明二氧化硫已经除尽,本题在设计上存在这一缺陷;第二是保证生成的二氧化碳全部被碱石灰吸收、称量,这就需要用惰性气体(如氮气)将装置中的气体赶出,而该实验的设计在这一点上也存在缺陷。
(4)产生二氧化碳bg,根据碳守恒【答案】例3.(北京市西城区2011年高三二模试卷)某同学设计了如下图所示装置(部分夹持装置已略去)进行实验研究。
请回答:(1)用上述装置探究影响化学反应速率的因素。
①圆底烧瓶中发生反应的离子方程式是。
t t 。
②用上述装置进行实验,以生成9.0 mL气体为计时终点,结果为12比较实验I和Ⅱ可以得出的实验结论是。
实验过程中,对量气管的操作是。
③若将锌片换成含杂质的粗锌片,且控制其他条件使其与上述实验完全一致,所测得的反应速率均大于上述实验对应的数据。
粗锌片中所含杂质可能是(填序号)。
A.石墨b.银c.铜d.沙粒(二氧化硅)(2)用上述装置验证生铁在潮湿空气中会发生吸氧腐蚀。
①圆底烧瓶中的试剂可选用(填序号)。
a.NaOH溶液b.C2H5OH c.NaCl溶液d.稀硫酸②能证明生铁在潮湿空气中会发生吸氧腐蚀的现象是。
【解析】(1)②对量气管读数时,要注意调整左右两管的液面高度相平,且视线与液面相平。
③由反应速率大于上述实验对应的数据可知所含杂质必能与锌形成原电池,是反应速率增大。
(2)钢铁在中性或弱碱性环境中易发生吸氧腐蚀,吸氧腐蚀消耗氧气,故量气管右端液面下降,左端液面上升。
【答案】例4.(东莞高级中学2011届高三校二模理综测试)某化学兴趣小组在探究次氯酸钠溶液的性质时发现:往过量..FeSO4溶液中滴入几滴NaClO溶液,并加入适量硫酸,溶液立即变黄。
请你协助他们完成该反应还原产物的探究。
(1)甲同学推测该反应的还原产物为Cl2;乙同学推测该反应的还原产物为。
(2)你认为甲同学的推测是否正确?(填“正确”或“不正确”)。
请用简要的文字或离子方程式说明理由。
根据乙同学的推测,上述反应的离子方程式为。
(3)请你设计一个实验方案,验证乙同学的推测(还原产物)是否正确。
要求在答题卡上按下表格式写出实验步骤、预期现象和结论:【解析】NaClO中氯元素为+1价,故其还原产只可能为氯气或Cl。
而验证乙同学结论正确只需要验证有Cl-生成即可,验证时应该先排除SO42-的干扰。
【答案】(1)Cl-(2)不正确因为FeSO4过量,反应中有剩余,Cl2能将Fe2+继续氧化,因此还原产物不可能为Cl2(或2Fe2++Cl2=2Cl-+2Fe3+)2Fe2++ClO-+2H+=2Fe3++Cl-+H2O;若没有白色沉淀和例5.(泰州市2011届高三第三次调研测试)某兴趣小组的同学发现,将CuSO4溶液与Na2CO3溶液混合会产生蓝绿色沉淀。
他们对沉淀的组成很感兴趣,决定采用实验的方法进行探究。
【提出猜想】猜想1:所得沉淀为;猜想2:所得沉淀为;猜想3:所得沉淀为碱式碳酸铜[化学式可表示为m Cu (OH)2·n CuCO3]。
查阅资料获知,无论是哪一种沉淀受热均易分解(假设均不含结晶水)。
【实验探究】步骤1:将所得悬浊液过滤,先用蒸馏水洗涤,再用无水乙醇洗涤,风干。
步骤2:取一定量所得固体,用如下装置(夹持仪器未画出)进行定性实验。
能证明猜想1成立的实验现象是。
【问题讨论】(1)检查上述虚线框内装置气密性的实验操作是:关闭K,。
(2)若在上述装置B中盛放无水CaCl2,C中盛放Ba(OH)2溶液,还可测定所得沉淀的组成。
①C中盛放Ba(OH)2溶液,而不使用澄清石灰水的原因是。
②若所取蓝绿色固体质量为27.1 g,实验结束后,装置B的质量增加2.7 g,C中产生沉淀的质量为19.7 g。
则该蓝绿色固体的化学式为。
【解析】问题讨论中的(2)②,无论是Cu(OH)2、CuCO3,还是二者兼有,加热后最后都残留CuO。
n (H 2O )= 2.7g18g·mol -1=0.15moln (CO 2)=19.7g100g·mol -1=0.1moln (CuO )=27.1g-2.7g-0.1mol ×44g·mol -180g·mol -1=0.25mol 故该蓝绿色沉淀写成氧化物形式为:5CuO ·2CO 2·3H 2O ,或者写成Cu 5(OH)6(CO 3)2或2CuCO 3·3Cu(OH)2。
【答案】【提出猜想】Cu(OH)2 CuCO 3 【实验探究】B 中白色固体变蓝,C 中无明显现象(若猜想1所得沉淀为CuCO 3,则实验现象为B 中无明显现象,C 中产生白色沉淀) 【问题讨论】(1)用酒精灯微热硬质玻璃管,若C 中有气泡逸出,撤去酒精灯冷却一段时间后,C 中导管内形成水柱,则证明装置的气密性良好(2)①Ba(OH)2溶解度大于Ca(OH)2,充分吸收CO 2;BaCO 3的摩尔质量大于CaCO 3,测量误差小 ②Cu 5(OH)6(CO 3)2[或2CuCO 3·3Cu(OH)2]例6.(海南省海口市2010-2011学年高三高考调研测试(二))某兴趣小组在网上收集到如下信息:钾、钙、钠、镁等活泼金属都能在CO 2气体中燃烧。
他们对钠在CO 2气体中燃烧后生成的白色物质进行了如下探究:【实验】将燃烧的钠迅速伸入到盛有装满CO 2的集气瓶中,钠在其中继续燃烧至完全,反应后冷却,瓶底附着黑色颗粒,瓶壁上粘附着白色物质。
(1)通过钠在CO 2气体中燃烧的实验,你认为物质燃烧的条件是 。
(2)实验室不小心发生钠着火,下列灭火方法正确的是 A .用水扑灭 B .用泡沫灭火器扑灭 C .用干粉灭火器扑灭 D .用干燥的砂子扑灭 【提出假设】假设1:白色物质是Na 2O 。
假设2:白色物质是Na 2CO 3。
假设3:白色物质是Na 2O 和Na 2CO 3的混合物。
【思考与交流】(3)甲同学认为方案1得到的结论不正确,其理由是 。
(4)乙同学认为方案2得到的结论正确,白色物质为 。
理由是 。
(5)写出钠在二氧化碳中燃烧的化学方程式为 。
(6)丙同学认为白色物质有可能是氢氧化钠。
你是否同意丙同学的观点,并简述理由: 。
【答案】(2)D(3)Na 2CO 3溶液显碱性,也会使酚酞变红(4)Na 2CO 3 方案2的①中出现的白色沉淀是BaCO 3,所以燃烧后的白色物质中有Na 2CO 3,②中滴加无色酚酞试液无明显现象,说明燃烧后的白色产物中没有Na 2O 。
(5)4Na+3CO 2====2Na 2CO 3+C(6)不同意。
因为反应物中无氢元素(或违背质量守恒定律) 例7.(2011年石家庄市高中毕业班第二次模拟考试试卷)工业制得的氮化铝(AlN)产品中常含有少量Al 4C 3、Al 2O 3、C 等杂质。
某同学设计了如下实验分别测定氮化铝(AlN)样品中AlN 和Al 4C 3,的质量分数(忽略NH 3在强碱性溶液中的溶解)。
(1)实验原理①Al 4C 3与硫酸反应可生成CH 4;②AlN 溶于强酸产生铵盐,溶于强碱生成氨气,请写出AlN 与NaOH 溶液反应的化学方程式 。
(2)实验装置(如图所示)(3)实验过程①连接实验装置,检验装置的气密性。
称得D 装置的质量为y g ,滴定管的读数为a mL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