运动解剖学实验教学大纲

合集下载

《运动解剖学实验》教学大纲

《运动解剖学实验》教学大纲

《运动解剖学实验》教学大纲一、说明(一)实验目的、要求通过实验教学了解、验证、巩固和加深课堂所学的基本理论和知识;培养学生观察标本模型、活体结构和分析体育动作等能力;提高学生观察、分析、独立思考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培养学生严谨的科学态度和事实求是的工作作风,为今后从事体育教学、指导课余训练和竞赛以及开展科学研究奠定初步基础。

(二)实验内容的选取和实施中注意的问题1、重视实验教学与体育运动专业密切联系,做到理论与实践相结合。

2、重视活体观察和关节、肌肉运动功能的实践体会。

3、注重内容的科学性、先进性、系统性。

(三)考核方式与要求以平时成绩20%、口试成绩40%、笔试成绩40%综合考核。

(四)实验项目与时数安排二、实验内容实验一:观察细胞的类型、形态结构。

1、观察细胞的类型。

2、观察细胞的形态结构。

说明和要求:1、了解细胞类型,理解不同形态细胞与其功能关系。

2、掌握细胞的基本形态结构。

实验二:观察上皮组织、结缔组织、肌组织和神经组织的结构。

1、观察上皮组织的结构。

2、观察结缔组织的结构。

3、观察肌组织的结构。

4、观察神经组织的结构。

说明和要求:1、掌握上皮组织的结构特点,了解上皮组织的分布,比较各类上皮结构与功能特点。

2、掌握结缔组织的结构特点、软骨组织的结构及分类、骨组织的结构,了解结缔组织的分类。

3、掌握骨骼肌肌原纤维的结构。

4、掌握神经元的结构特点,了解神经纤维的组成及结构。

实验三:观察骨的形态与结构1、观察骨的一般形态。

2、观察骨的结构。

说明和要求:1、掌握骨的分类方法。

2、掌握不同类型骨的基本形态结构。

实验四:观察关节结构与分类1、观察骨连结的类型和关节结构。

2、观察关节的分类模型。

说明和要求:1、了解人体骨连接的类型。

2、掌握关节的基本结构和辅助结构。

3、掌握关节的分类。

实验五:观察全身各骨1、观察上肢骨。

2、观察下肢骨。

3、观察躯干骨。

说明和要求:1、掌握全身各骨的组成及特点。

2、掌握人体上肢骨、下肢骨、躯干骨的组成及各骨的名称。

运动训练专业《运动解剖学》实验教学大纲概要

运动训练专业《运动解剖学》实验教学大纲概要

运动训练专业《运动解剖学》实验教学大纲运动解剖学是新生入学的重要课程,该课程学习的主要目的是使学生了解人体的基本结构和运动系统的功能。

根据学院的实验室条件和教学的针对性,本学期计划做两个实验和一个实训环节的教学。

本学期要求学生最少要完成1个实验和至少1个实训环节的报告。

实验和报告共占总成绩的20%。

这两个报告要求每人一份,未参加实验和实训环节不能完成实验报告的学生,按文理学院的要求,不能给最终的总成绩,也就是该门课程为不及格。

下述内容根据教学情况任选2个。

一、关于骨骼的实验(一)实验内容1.观察骨的一般形态和结构2.观察新鲜骨内部结构(二)实验目的1.观察4种形态骨,掌握骨的分类方法及形态结构特征。

2.通过观察长骨的纵切标本、解剖猪股骨,掌握骨的构造。

(三)材料与器具人体骨架、4种骨标本及剖面标本、新鲜猪股骨。

解剖镊、骨锯。

(四)方法与步骤1.观察4种形态骨取干枯的肱骨、腕骨、颅顶骨、椎骨个一块,根据长骨、短骨、扁骨和不规则骨的形态特征,能区别上述骨个属何形态的骨,注意观察长骨两端(骺端)游离面较为圆滑的关节面。

结合观察骨剖面标本,注意骨密质与骨松质的分布情况。

2.解剖猪股骨取猪股骨,用骨锯从股骨头沿股骨颈及股骨体长轴,将骨锯成前后两半,并将锯开的骨取下,观察以下结构:①用解剖镊将骨体表面骨膜撕开,观察骨外膜,其外层致密,内层较疏松。

骨内膜紧贴着骨髓腔表面。

②观察剖开骨两端关节表面覆盖关节软骨,骺端内部为骨松质骨体内部为骨密质。

结合观察干枯骨的股骨纵切标本,仔细观察骺端的骨松质骨小梁排列特点,辨认出压力线和张力线。

思考压力线和张力线的功能。

③观察剖开新鲜猪股骨,可见充盈骺端骨松质小腔隙内鲜红色的红骨髓,在骨体中央骨髓腔内充盈着黄骨髓。

思考红黄骨髓的功能。

(五)实验作业按文理学院体育系实验报告的要求,根据实验的观察结果,写一份实验观察报告。

二、关于骨骼肌的实验(一)实验内容1.观察主要肌肉的位置、形态。

《运动解剖学》教学大纲

《运动解剖学》教学大纲

《运动解剖学》教学大纲课程名称:运动解剖学课程性质:专业基础课课程代码:10040201201学分:4学分总学时:72学时适用专业:体育教育专业本科先修课程:一、课程的性质、目的、任务与教学要求运动解剖学是体育教育专业本科学生的一门专业基础课。

通过学习使学生熟悉人体各器官、系统的形态结构,掌握运动解剖学的基本知识。

了解体育运动对人体形态结构的影响及其规律,并能运用运动解剖学基本理论和基本知识解决体育运动中的实际问题。

提高学生观察和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为学生今后相关课程的学习奠定坚实的解剖学基础。

二、教学内容、形式和时数分配三、教学内容绪论第一章人体的基本构造(自学)第一节细胞与细胞间质一、细胞;二、细胞间质。

第二节组织一、上皮组织;二、结缔组织;三、肌组织(在骨骼肌总论中介绍;四、神经组织(在神经总论中介绍。

第二章运动系统第一节骨和骨连结一、骨的概述;二、骨连结概述;三、上肢骨及其连结;四、下肢骨和下肢骨连结;五、躯干骨及其连结;六、颅骨及其连结。

第二节骨骼肌一、骨骼肌总论;二、上肢肌;三、下肢肌;四、躯干肌;五、头颈肌。

第三节肌肉工作分析一、肌肉配部规律;二、肌肉的协作关系;三、肌肉的工作性质;四、影响肌肉力量发挥的解剖学因素;五、多关节肌“主动不足”和“被动不足”。

第四节体育动作的解剖学分析一、动作分析介绍;二、解剖学动作分析的内容与步骤;三、动作分析举例。

第三章内脏第一节总论一、内脏的一般结构;二、腹部的分区和主要脏器体表投影。

第二节消化系统一、消化管;二、消化腺。

第三节呼吸系统一、呼吸道;二、肺;三、憋气与屏息。

第四节泌尿系统一、肾;二、输尿管;三、膀胱;四、尿道。

第五节生殖系统。

第六节胸膜、纵隔和腹膜一、胸膜;二、纵隔;三、腹膜。

第七节体育运动对内脏器官的影响一、体育运动对消化系统的影响;二、体育运动对呼吸系统的影响;三、体育运动对泌尿系统的影响。

第四章脉管系统第一节心血管系统一、概述;二、心脏;三、血管;四、体育运动对心血管形态结构和功能的影响。

《运动解剖学》理论教学大纲(供四年制本科运动康复专业使用)

《运动解剖学》理论教学大纲(供四年制本科运动康复专业使用)

《运动解剖学》理论教学大纲(供四年制本科运动康复专业使用)Ⅰ前言运动解剖学是人体解剖学的一个分支,它是在研究正常人体形态结构的基础下,重点研究运动对人体形态结构和生长发育的影响,探索人体机械运动规律与体育动作技术关系的一门学科。

运动解剖学隶属运动人体科学,是体育各专业的一门必修的主干课程、基础课程和先导课程。

通过本课程的学习,使学生对正常人体的形态结构及功能有一全面的、系统的认识及基本的了解,掌握体育运动对人体形态结构及功能影响的有关知识,将所学知识应用到体育实践和日常生活中去,为运动康复和运动训练活动及提高自身健康水平提供形态学的理论基础,并为后续课程——运动生理学、体育保健和体育测量与评价等的学习奠定基础。

本大纲供四年制本科运动康复专业使用。

现将大纲使用中有关问题说明如下:一为了使教师和学生更好的掌握教材,大纲每一章均由教学要求和教学内容三部分组成。

教学目的注明教学目标,教学要求分掌握、熟悉和了解三个级别,教学内容与教学要求级别相对应,并统一标示(掌握内容下划实线,熟悉内容下划虚线,了解内容不划线)便于同学重点学习。

二教师在保证大纲核心内容的前提下,可根据不同教学手段,讲授重点内容和介绍一般内容,有的内容留给同学自学。

三总教学参考时数为24学时,理论24学时。

四教材:《运动解剖学》,高等教育出版社,李世昌,3版,2015年3月。

Ⅱ正文绪论一教学目的学习运动解剖学的概念、发展史和学习运动解剖学的基本观点与方法。

掌握运动解剖学基本术语。

二教学要求(一)掌握运动解剖学的概念,了解其基本观点与方法。

(二)通过列举体育教学、运动训练以及全民健身活动的事例,提高学生对学习运动解剖学课程重要意义的认识。

(三)掌握运动解剖学的基本术语。

(四)了解运动解剖学的目的。

三教学内容(一)运动解剖学的定义、地位和目的。

(二)运动解剖学的基本观点和方法。

(三)运动解剖学的研究方法。

(四)运动解剖学的发展简史。

(五)运动解剖学的基本术语(解剖学姿势、方位术语、运动轴、基本切面)。

运动解剖学课程实验大纲

运动解剖学课程实验大纲

运动解剖学课程实验大纲.实践项目与学时分配表.实践内容及教学要求实验项目一:全身骨观察实验内容:在人体骨架上辨认出各部骨的组成、名称;根据教学内容,分辨出各散骨标本的部位;熟练掌握各骨的骨性标志。

实验教学要求:掌握人体全身骨的组成及特点;掌握人体上肢骨、下肢骨、中轴骨的组成及各骨名称;掌握上下肢及躯干、颅主要骨的位置、形态结构及主要的骨性标志和体表标志。

主要仪器设备:人体骨架标本(模型)、人体完整的散骨标本(模型)实验项目二:全身骨连结观察实验内容:了解人体骨连结的类型;掌握关节的基本结构、辅助结构及关节的分类。

观察并掌握上、下肢各关节的组成、结构、观察躯干骨和颅骨的连结。

拼接各主要关节(如肩关节、肘关节、桡腕关节、髋关节、膝关节、踝关节)并根据其结构讨论运动功能。

实验教学要求:掌握上、下肢及躯干等部位主要骨连结的结构;掌握上、下肢及躯干等部位主要骨连结的运动。

主要仪器设备:人体骨架标本(模型),肩、肘、腕、髋、膝、踝、手、足等关节标本(模型),脊柱、骨盆、骨关节分类模型。

实验项目三:全身骨骼肌观察实验内容:观察上、下肢及躯干部主要骨骼肌的位置、形态和起止点;观察上、下肢及躯干部主要骨骼肌的运动功能;演示上、下肢及躯干部主要骨骼肌力量与伸展性练习方法。

实验教学要求:掌握上、下肢及躯干部主要骨骼肌的位置、形态和起止点及功能;掌握上、下肢及躯干部主要骨骼肌的力量与伸展性练习方法。

主要仪器设备:人体全身肌肉模型,上、下肢肌肉模型。

实验项目四:内脏和心血管器官观察实验内容:观察消化系统各主要器官的位置、形态和大体结构;观察呼吸系统各主要器官的位置、形态和大体结构;观察心的位置、形态和心腔的结构;观察体循环主要动脉的分支与分布;观察心的营养血管。

实验教学要求:了解消化系统的组成及其各主要器官的位置、形态、结构;了解呼吸系统各器官的位置、形态和大体结构;了解心的位置及左右、上下、前后的毗邻关系,熟悉心的位置;掌握血液循环主要途径。

《运动解剖学》实验课教学大纲

《运动解剖学》实验课教学大纲

《运动解剖学》实验课教学大纲一、实验教学目的和性质《运动解剖学实验》课属于形态观察为主,并通过与体育技术动作的联系,达到在运动锻炼、体育训练中应用解剖学知识,并为学习人体科学其它相关课程和从事体育科学研究奠定解剖学基础。

该课程主要观察分析人体基本组织、人体各大系统器官形态结构与功能。

基本要求:重视实验课教学,做好实验准备、并严格要求学生仔细观察,认真操作。

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思维能力,自学、表达与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二、实验教学的方法和手段运动解剖学实验课主要采取的是学生亲自动手观察的方法,使学生切实掌握人体的基本结构。

为了提高实验教学的效果,实验严把预习、实验、实验报告3个环节。

每6人为一实验小组,每项实验以小班为单位,约20人。

三、课程学时本实验课实验总学时为24学时。

四、实验成绩的考核方法实验课的成绩为100分,考试采用笔试与平时成绩相结合的方式给出。

其中笔试成绩占50%,平时成绩占50%。

平时成绩根据学生实验课出勤、实验预习、实验操作、实验结果、实验报告、实验态度、实验能力等情况确定。

凡是符合下列任何一条者,实验课成绩记为不及格:1、实验课缺勤三分之一以上者。

2、实验报告缺少三分之一及以上者。

3、实验不认真,敷衍了事,且屡教不改者。

4、实验课成绩不及格的学生,须由本人提出申请,经系(部、院)领导批准后,随下一届重修相应的实验课,参加考试。

实验课重修次数不得超过2次。

五、大纲适用范围本大纲适用于本科社会体育专业和体育教育专业的学生使用。

七、实验内容简介实验一观察细胞和组织切片一、实验目的:1.掌握细胞的基本结构。

2.了解四种基本组织的基本形态、结构特点。

二、实验器材:四种基本组织切片。

实验二上肢骨及其骨连接的观察一、实验目的:1.掌握上肢骨的组成和形态结构。

2.熟悉上肢骨连接的方式及构成3.掌握肩关节、肘关节及手关节的结构4.熟悉上肢主要关节的运动形式二、实验器材:人上肢骨干标本,上肢骨模型,人体骨架模型实验三下肢骨及其骨连接的观察一、实验目的:1.掌握下肢骨的组成、形态、结构2.掌握骨盆的构成及髋、膝、足关节的结构及运动形式二、实验器材:人下肢骨干标本,人体骨架模型实验四:中轴骨及其骨连接的观察一.实验目的:1.掌握躯干骨及椎骨的形态、结构2.掌握躯干骨颅骨的连接方式3.掌握脊柱的连接方式及胸廓的构成二.实验器材:人中轴骨干标本,椎骨模型,人体骨架模型实验五上肢肌的观察一、实验目的:1了解上肢肌肉的分布和组成2掌握常见肩关节、肘关节运动肌群的分布、名称、起止点及功能二. 实验器材:人体全身肌肉模型实验六下肢肌的观察一、实验目的:1了解下肢肌肉的分布和组成2掌握常见髋关节、膝关节运动肌群的分布、名称、起止点及功能二、实验器材:人体全身肌肉模型实验七躯干肌的观察一、实验目的1.了解躯干肌、头肌的分布和组成。

运动解剖学教学大纲

运动解剖学教学大纲

《运动解剖学》教学大纲课程名称:运动解剖学英文名称:SportsAnatomy课程编码:学分:2分总学时:36学时理论学时:36学时执笔人:张延审订人:范克全一、课程的性质、地位与任务《运动解剖学》是人体解剖学的一个分支,它是在人体解剖学基础上研究体育运动对人体形态结构和生长发育的影响,探索人体机械运动规律及其与体育运动技术关系的一门学科。

运动解剖学隶属运动人体科学类中一门重要的基础课程、先导课,也是体育教育专业的一门必修课。

学生只有掌握了正常人体的细胞、组织、器官和系统的形态结构,才能很好地学习后读的人体科学类课程。

二、教学基本要求本课程的教学任务是使学生掌握人体细胞、组织、器官、系统的形态结构和人体生长发育的规律,了解体育锻炼对人体形态结构的影响,掌握人体环节运动规律及体育锻炼的解剖学依据。

要求掌握:1.掌握人体的结构及生长发育的基本规律。

2.掌握运动对人体各器官系统的影响。

3.应用运动解剖学的基本概念、原理、方法分析和解决实际问题,掌握肌肉工作的规律和力学特性。

三、教学学时分配表绪论(1学时)教学目的:了解运动解剖学的研究对象和任务,学习目的、观点和方法。

掌握常用解剖学术语。

重点与难点:人体基本方位术语教学内容:1.运动解剖学的定义和地位2.学习运动解剖学的目的3.学习运动解剖学的基本观点和方法4.运动解剖的研究内容和方法5.运动解剖学发展简史6.运动解剖学基本术语第一篇人体组成的结构基础第一章细胞和细胞间质(1学时)教学目的:了解细胞的形态,掌握细胞的结构及主要细胞器的名称和功能。

掌握细胞间质的概念,了解细胞间质的形态、成分,了解细胞间质的功能。

重点与难点:细胞的结构及主要细胞器的功能。

教学内容:1.细胞2.细胞间质第二章基本组织(2学时)教学目的:掌握组织的概念、四大基本组织的形态、结构、分布与主要功能。

重点与难点:四大基本组织的形态、结构、分布与主要功能教学内容:1.上皮组织2.结缔组织3.肌组织4.神经组织第二篇人体运动的执行结构第三章运动系统(14学时)教学目的:掌握骨的形态、分类、结构与功能,了解骨的理化特性及年龄特征;掌握关节的结构与运动形式;掌握骨骼肌的形态、结构和主要功能,了解骨骼肌的辅助结构、分类和命名原则。

体育系—体育教育专业实验教学大纲

体育系—体育教育专业实验教学大纲

体育系—体育教育专业实验教学大纲《运动解剖学》课程实验教学大纲所属课程编码:120142101所属课程性质:学科专业必修课程教学对象:体育教育专业本科学生学时学分:12学时编写单位:体育系专业理论教研室编写人:郑兵审定人:郑海波编写时间:2006年11月一、课程实验简介运动解剖学是体育院系开设的一门专业基础理论课程,是运动人体科学的理论基础,是进行体育教学、体育训练和体育研究的理论指导依据,对体育事业的开展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

运动解剖学课程实验是运动解剖学教学的重要实践环节,是深化理论知识,培养实践技能,提高学生动用理论分析和解决实际问题能力的重要教学和学习过程。

根据运动解剖学的学科特点,运动解剖学实验器材主要包括挂图、标本及模型等。

除绪论外,人体的基本构成、运动系统、内脏、脉管系统、神经系统及感觉器官等各章节的教学均需使用实验器材,进行课堂演示。

故运动解剖学每一次课均应为讲授与实验的结合。

根据师范院校的性质和培养目标,运动解剖学实验内容安排主要是以基础知识和基本实验技能培养和训练为主。

运动解剖学实验主要为验证性实验,实验内容有:1.人体基本构筑——基本组织;2.运动系统——骨骼、骨连结及肌肉(重点实验);3.内脏器官;4.心血管系统;5.神经系统。

本课程实验适用于四年制本科体育教育专业学生。

二、教学目的和要求1、教学目的通过本课程的实验教学,可使抽象的知识直观化,使教学过程更加生动,从而使学生加深对相关知识的理解和掌握。

(1)了解人体组织结构,掌握显微镜的使用方法。

(2)掌握人体主要器官的位置、形态及结构。

(3)了解体育运动对人体形态结构的影响,学会用发展的观点看待问题。

(4)了解体育锻炼的解剖学依据,具有分析体育动作的能力。

2、教学要求(1)本实验为非独立设课,在该课程开课时应向学生讲明实验教学的任务、要求、课程安排和进度、实验成绩的评定、实验守则及实验室安全制度等。

(2)本实验主要为验证性实验,要求学生实验前必须认真复习理论知识,预习实验内容与观察步骤,并对学生的预习情况进行检查。

运动解剖学实验课程教学大纲

运动解剖学实验课程教学大纲

运动解剖学实验课程教学大纲课程编号:课程属性:必修(学科专业基础课)学时:14 学分:0.5开课学期:一、二先修课程:无适用专业:体育教育课程简介:《运动解剖学》课程是体育教育本科专业必修课中的专业基础课,通过该课程的学习培养学生运用上述理论知识指导体育教学工作的能力。

通过该课程学习培养学生掌握人体解剖学的基本理论、基本知识及观察标本、模型的基本能力,为学生学习后续课程及毕业后从事体育活动和指导工作奠定基础。

通过该课程的学习使学生了解和掌握器官、系统组成;掌握运动系统(骨、关节和肌肉的构造和功能;全身骨的分布和形态特点;主要关节的构造、功能及运动;主要肌肉的位置和功能);掌握内脏(消化系统、呼吸系统、泌尿系统的组成和功能;胃、小肠、肝、气管、肺、肾、等器官的位置、主要结构特点和功能);脉管系统(掌握脉管系统的组成和功能;心脏的构造、血管的结构和分布特征;了解淋巴系统的组成和功能);了解感觉器官(感受器和感觉器的概念和组成;视器、前庭蜗器和本体感受器的位置、基本结构和功能);掌握神经系统(神经系统的组成、功能;主要器官(脊髓和大脑等)的结构特点和功能);了解内分泌系统(内分泌系统的组成和功能特点;主要的内分泌腺、内分泌组织的位置及其激素的功能)。

一、实验项目设置及学时分配二、实验内容及教学要求实验项目1:观察人体骨1、教学内容利用骨架和散骨,观察人体诸骨的名称、位置、形态和主要表面结构。

2、教学目标(1)了解人体骨的名称。

(2)掌握人体骨的形态。

(3)掌握人体骨的相对位置。

实验项目2:观察人体躯干骨1、教学内容观察人体椎骨、胸骨、肋骨的分布与结构特征,观察人体脊柱、胸廓的结构。

2、教学目标(1)了解人体躯干骨的组成和位置分布。

(2)掌握椎骨、胸骨、肋骨的形态结构及其表面特征。

(3)理解脊柱骨和胸廓骨的相对位置。

实验项目3:观察人体上肢骨1、教学内容观察人体肩胛骨、锁骨、肱骨、尺骨、槎骨、腕骨和指骨的分布与结构特征。

《运动解剖学原理》教学大纲

《运动解剖学原理》教学大纲

《运动解剖学原理》教学大纲运动解剖学原理教学大纲课程简介本课程旨在介绍运动解剖学的基本原理和相关概念,帮助学生理解人体运动的解剖学基础,为学生提供相关领域的基础知识和理论支持。

教学目标- 理解人体骨骼、肌肉和关节的结构和功能- 掌握运动解剖学的基本术语和概念- 分析人体运动的基本原理和机制- 探讨运动对身体的影响和进一步研究的方向教学内容与安排第一讲:运动解剖学概述- 运动解剖学的定义和研究对象- 运动解剖学的重要性和应用领域- 运动解剖学研究的方法和技术第二讲:骨骼结构与运动- 人体骨骼系统的组成和功能- 不同类型骨骼与运动的关系- 骨骼对运动的约束和支持作用第三讲:肌肉结构与运动- 人体肌肉的组成和分类- 肌肉的收缩原理和力的产生- 肌肉对运动的控制和协调作用第四讲:关节结构与运动- 人体关节的分类和结构特点- 关节的稳定性和活动性- 关节对运动的限制和促进作用第五讲:运动解剖学与运动损伤- 运动解剖学在运动损伤中的应用- 运动对骨骼、肌肉和关节的影响- 运动相关损伤的原因和预防措施教学方法- 综合课堂讲授和案例分析- 课堂互动和小组讨论- 实践操作和实验室观察- 学术论文阅读和科研报告评估方式- 课堂小测验和作业- 实验报告和项目设计- 期末考试参考书目- Kendall FP, McCreary EK, Provance PG. Muscles: Testing and Function with Posture and Pain. Philadelphia: Lippincott Williams & Wilkins, 2005.- Neumann DA. Kinesiology of the Musculoskeletal System: Foundations for Rehabilitation. St. Louis: Mosby, 2016.以上为初步教学大纲,可能会根据具体情况进行调整和补充。

运动解剖学课程实验大纲

运动解剖学课程实验大纲

运动解剖学课程实验大纲.实践项目与学时分配表.实践内容及教案要求实验项目一:全身骨观察实验内容:在人体骨架上辨认出各部骨的组成、名称;根据教案内容,分辨出各散骨标本的部位;熟练掌握各骨的骨性标志。

实验教案要求:掌握人体全身骨的组成及特点;掌握人体上肢骨、下肢骨、中轴骨的组成及各骨名称;掌握上下肢及躯干、颅主要骨的位置、形态结构及主要的骨性标志和体表标志。

主要仪器设备:人体骨架标本(模型)、人体完整的散骨标本(模型)实验项目二:全身骨连结观察实验内容:了解人体骨连结的类型;掌握关节的基本结构、辅助结构及关节的分类。

观察并掌握上、下肢各关节的组成、结构、观察躯干骨和颅骨的连结。

拼接各主要关节(如肩关节、肘关节、桡腕关节、髋关节、膝关节、踝关节)并根据其结构讨论运动功能。

实验教案要求:掌握上、下肢及躯干等部位主要骨连结的结构;掌握上、下肢及躯干等部位主要骨连结的运动。

主要仪器设备:人体骨架标本(模型),肩、肘、腕、髋、膝、踝、手、足等关节标本(模型),脊柱、骨盆、骨关节分类模型。

实验项目三:全身骨骼肌观察实验内容:观察上、下肢及躯干部主要骨骼肌的位置、形态和起止点;观察上、下肢及躯干部主要骨骼肌的运动功能;演示上、下肢及躯干部主要骨骼肌力量与伸展性练习方法。

实验教案要求:掌握上、下肢及躯干部主要骨骼肌的位置、形态和起止点及功能;掌握上、下肢及躯干部主要骨骼肌的力量与伸展性练习方法。

主要仪器设备:人体全身肌肉模型,上、下肢肌肉模型。

实验项目四:内脏和心血管器官观察实验内容:观察消化系统各主要器官的位置、形态和大体结构;观察呼吸系统各主要器官的位置、形态和大体结构;观察心的位置、形态和心腔的结构;观察体循环主要动脉的分支与分布;观察心的营养血管。

实验教案要求:了解消化系统的组成及其各主要器官的位置、形态、结构;了解呼吸系统各器官的位置、形态和大体结构;了解心的位置及左右、上下、前后的毗邻关系,熟悉心的位置;掌握血液循环主要途径。

运动解剖学教学大纲

运动解剖学教学大纲

《运动解剖学》课程教学大纲一、说明(一)课程定义:运动解剖学是人体解剖学的一个分支,它是在正常人体解剖学的基础上研究体育运动对人体形态结构的影响和发展规律,探索人体机械运动与体育动作的关系,隶属人体科学范畴的一门学科。

(二)目的任务:通过本课程的学习,培养学生用辩证唯物主义的观点来观察和认识正常人体的形态结构,了解体育运动对人体形态结构的影响和发展规律,掌握体育动作的解剖学分析方法。

(三)学时数:本课程38学时。

二、教学内容与学时分配三、教学内容与知识点第一章绪论1、掌握运动解剖学的定义;人体的基本面和基本轴的概念。

2、熟悉人体标准解剖学姿势,常用的解剖学方位术语。

3、了解运动解剖学的内容、目的与学习方法。

第二章运动系统一、骨的概述1、了解骨的分类。

2、掌握骨的构造。

3、掌握骨的化学成分和物理特性及年龄特征。

4、了解骨的发生与生长、体育运动对骨形态结构的影响。

二、骨连结的概述1、了解骨连结的分类。

2、掌握动关节、关节运动幅度的概念。

3、熟悉关节的结构、运动及影响关节运动幅度的因素。

4、了解关节的分类、体育运动对关节形态结构的影响。

三、肌肉的概述1、掌握肌肉的大体结构、物理特性。

2、熟悉肌肉工作的基本概念:原动肌、对抗肌、动力性工作、向心工作、离心工作、静力性工作、肌肉的生理横断面、肌肉的初长度、多关节肌主动不足、多关节肌被动不足、肌拉力线等。

3、了解肌肉的配布规律、研究肌肉功能的方法、肌肉的辅助结构。

四、上肢1、上肢骨(1)掌握肩胛骨、肱骨、尺骨、桡骨的主要关节面名称。

(2)熟悉肩胛骨、肱骨、尺骨、桡骨位置,主要肌肉、韧带附着点的名称。

(3)了解腕骨、掌骨、指骨的一般形态特征。

2、上肢骨连结(1)掌握肩关节、肘关节、腕关节的组成、主要结构特点、辅助结构名称和功能、运动。

(2)熟悉肩带的连接与运动、腕管的概念。

(3)了解手骨之间的连结。

3、上肢肌(1)熟悉三角肌、肱二头肌、肱肌、肱三头肌的位置、主要功能。

《运动解剖学》教学大纲

《运动解剖学》教学大纲

《运动解剖学》实验教学大纲(供四年制本科社会体育专业使用)Ⅰ前言《运动解剖学》是人体解剖学的一个分支,它是在研究正常人体形态结构的基础上,重点研究运动对人体形态结构和生长发育的影响,探索人体机械运动规律与体育动作技术关系的一门学科。

运动解剖学实验课是系统观察人体各部位的组成,器官的形态、位置,验证理论课中所学的基本理论,并加深理解。

通过运动解剖学实验课使学生掌握人体各部位主要构成,主要器官形态和位置,为运动人体科学类及其他后续理论课程的学习打下解剖学的基础。

本大纲供四年制本科社会体育专业使用。

现将大纲使用中有关问题说明如下:一.为了使教师和学生更好的掌握教材,大纲每一章均由教学目的、教学要求和教学内容三部分组成。

教学目的注明教学目标,教学要求分掌握、熟悉和了解三个级别,教学内容与教学要求级别相对应,并统一标示(掌握内容下划实线,熟悉内容下划虚线,了解内容不划线)便于同学重点学习。

二、教师在保证大纲掌握内容的前提下,可根据不同教学手段,讲授熟悉内容和介绍了解内容,有的内容留给同学自学。

三.教学参考时数为20学时。

四.教材:《运动解剖学》,高等教育出版社,李世昌,1版,2006年。

Ⅱ正文实验一运动系统(骨)一教学目的学习人体骨的形态、颅骨的形态、各分离颅骨的位置。

学习躯干骨的形态和位置。

学习锁骨、肩胛骨、肱骨、桡骨、尺骨、手骨、髋骨、股骨、胫骨、髌骨、腓骨、足骨的位置和形态及骨性标致志和体表标志。

二教学要求(一)了解颅骨的形态、各分离颅骨的位置。

(二)了解躯干骨的形态、各骨的位置。

(三)掌握锁骨、肩胛骨、肱骨、桡骨、尺骨、手骨、髋骨、股骨、胫骨、髌骨、腓骨、足骨的形态、位置、骨性标志和形成的体表标志。

三教学内容(一)骨的构造。

颅骨、分离颅骨、椎骨、胸骨、肋。

(二)锁骨、肩胛骨、肱骨、桡骨、尺骨、手骨、髋骨、股骨、胫骨、髌骨、腓骨、足骨。

实验二运动系统(骨连结)一教学目的 1学习人体脊柱、胸廓和四肢骨的连结。

《运动解剖学》实验课教学大纲汇总

《运动解剖学》实验课教学大纲汇总

《运动解剖学》实验课教学大纲一、实验教学目的和性质《运动解剖学实验》课属于形态观察为主,并通过与体育技术动作的联系,达到在运动锻炼、体育训练中应用解剖学知识,并为学习人体科学其它相关课程和从事体育科学研究奠定解剖学基础。

该课程主要观察分析人体基本组织、人体各大系统器官形态结构与功能。

基本要求:重视实验课教学,做好实验准备、并严格要求学生仔细观察,认真操作。

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思维能力,自学、表达与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二、实验教学的方法和手段运动解剖学实验课主要采取的是学生亲自动手观察的方法,使学生切实掌握人体的基本结构。

为了提高实验教学的效果,实验严把预习、实验、实验报告3个环节。

每6人为一实验小组,每项实验以小班为单位,约20人。

三、课程学时本实验课实验总学时为24学时。

四、实验成绩的考核方法实验课的成绩为100分,考试采用笔试与平时成绩相结合的方式给出。

其中笔试成绩占50%,平时成绩占50%。

平时成绩根据学生实验课出勤、实验预习、实验操作、实验结果、实验报告、实验态度、实验能力等情况确定。

凡是符合下列任何一条者,实验课成绩记为不及格:1、实验课缺勤三分之一以上者。

2、实验报告缺少三分之一及以上者。

3、实验不认真,敷衍了事,且屡教不改者。

4、实验课成绩不及格的学生,须由本人提出申请,经系(部、院)领导批准后,随下一届重修相应的实验课,参加考试。

实验课重修次数不得超过2次。

五、大纲适用范围本大纲适用于本科社会体育专业和体育教育专业的学生使用。

七、实验内容简介实验一观察细胞和组织切片一、实验目的:1.掌握细胞的基本结构。

2.了解四种基本组织的基本形态、结构特点。

二、实验器材:四种基本组织切片。

实验二上肢骨及其骨连接的观察一、实验目的:1.掌握上肢骨的组成和形态结构。

2.熟悉上肢骨连接的方式及构成3.掌握肩关节、肘关节及手关节的结构4.熟悉上肢主要关节的运动形式二、实验器材:人上肢骨干标本,上肢骨模型,人体骨架模型实验三下肢骨及其骨连接的观察一、实验目的:1.掌握下肢骨的组成、形态、结构2.掌握骨盆的构成及髋、膝、足关节的结构及运动形式二、实验器材:人下肢骨干标本,人体骨架模型实验四:中轴骨及其骨连接的观察一.实验目的:1.掌握躯干骨及椎骨的形态、结构2.掌握躯干骨颅骨的连接方式3.掌握脊柱的连接方式及胸廓的构成二.实验器材:人中轴骨干标本,椎骨模型,人体骨架模型实验五上肢肌的观察一、实验目的:1了解上肢肌肉的分布和组成2掌握常见肩关节、肘关节运动肌群的分布、名称、起止点及功能二. 实验器材:人体全身肌肉模型实验六下肢肌的观察一、实验目的:1了解下肢肌肉的分布和组成2掌握常见髋关节、膝关节运动肌群的分布、名称、起止点及功能二、实验器材:人体全身肌肉模型实验七躯干肌的观察一、实验目的1.了解躯干肌、头肌的分布和组成。

运动解剖学教学大纲

运动解剖学教学大纲

运动解剖学教学大纲一、引言运动解剖学是一门研究人体运动系统结构及其功能的学科,对于体育教育和运动康复领域具有重要的意义。

本教学大纲旨在提供一个全面的运动解剖学教学框架,以帮助学生全面了解人体骨骼、肌肉、关节等相关知识,并掌握其在运动中的作用和变化。

二、课程目标1. 了解人体骨骼系统的组成和结构,并能够描述其运动学特征。

2. 理解人体肌肉系统的分类和功能,掌握肌肉与运动的关系。

3. 掌握关节的类型、结构和功能,了解其在运动中的作用。

4. 理解运动过程中涉及的动作和动力学原理,构建运动分析模型。

5. 能够应用运动解剖学知识,评估和改善运动技能的执行。

三、教学内容1. 骨骼系统1.1 骨骼分类及特征1.2 骨骼系统的组成及结构1.3 骨骼系统在运动中的作用2. 肌肉系统2.1 肌肉分类及特征2.2 肌肉结构及功能2.3 肌肉与运动的关系3. 关节系统3.1 关节的分类及特征3.2 关节结构及功能3.3 关节在运动中的作用4. 运动分析4.1 动作的分类及特征4.2 动力学原理在运动中的应用4.3 运动分析模型的构建5. 运动技能评估与改善5.1 运动技能评估方法5.2 运动技能改善的基本原则5.3 运动解剖学在运动技能改善中的应用四、教学方法1. 讲授:通过课堂讲解,向学生传授运动解剖学的基本理论知识。

2. 实践:组织学生进行实验、观察和操作,加深对运动解剖学概念的理解。

3. 案例分析:引导学生分析实际案例,探讨运动解剖学在运动中的应用。

4. 小组讨论:组织学生分小组进行讨论,促进思维碰撞和知识分享。

五、考核与评价1. 平时成绩:包括课堂表现、小组讨论、实验报告等。

2. 期中考试:考查学生对运动解剖学的基本理论知识掌握情况。

3. 期末考试:考查学生对运动解剖学知识的综合应用能力。

六、教学资源1. 教材:国内外运动解剖学教材及参考书籍。

2. 多媒体教学资源:相关的图像、动画和视频素材。

3. 实验设备:人体骨骼模型、肌肉模型、关节模型等。

运动解剖学教学大纲

运动解剖学教学大纲

运动解剖学教学大纲教学大纲:运动解剖学第一章:引言运动解剖学是一门研究人体运动和身体结构相互关系的学科。

本教学大纲旨在给予学生全面的运动解剖学知识,并培养学生应用这些知识进行运动训练、康复和相关研究的能力。

第二章:骨骼系统2.1 骨骼系统概述这一部分介绍骨骼系统的组成和功能,包括骨骼的分类、骨骼的形态和结构以及骨骼系统在运动中的作用。

2.2 主要骨骼本节介绍人体主要的骨骼,包括头骨、胸骨、脊柱、肩胛骨、骨盆和四肢骨骼。

每个骨骼的解剖结构和功能都将被详细讨论。

2.3 关节关节是骨骼系统中连接骨头的重要结构。

本节将介绍不同类型的关节,包括滑动关节、旋转关节和球窝关节,并详细解析每种关节的结构和功能。

第三章:肌肉系统3.1 肌肉系统概述这一部分介绍肌肉系统的组成、分类和功能。

重点讨论肌肉的结构、肌肉纤维的类型以及肌肉与运动的关系。

3.2 主要肌肉本节将介绍人体主要的肌肉,包括头部和颈部肌肉、胸肌、臂肌、腹肌、腿肌等。

每个肌肉的解剖结构、起始点和作用都将被详细说明。

3.3 肌肉协调与控制运动需要肌肉的协调与控制,本节将介绍神经系统和肌肉系统之间的联系,包括神经肌肉接头、主要神经和运动指令传递的过程。

第四章:神经系统4.1 神经系统概述这一部分介绍神经系统的组成、结构和功能。

包括中枢神经系统和周围神经系统的主要解剖结构和作用。

4.2 神经信号传导本节详细解析神经信号在神经元间的传导过程,包括突触传递、神经兴奋和抑制等,旨在帮助学生理解神经系统对运动的调控。

第五章:循环系统5.1 循环系统概述这一部分介绍循环系统的组成和功能。

主要包括心脏、血管和血液的结构、运输方式以及循环系统在运动中的作用。

5.2 心血管调节本节将详细讨论心血管系统的调节机制,包括心率的调控、血压的控制和血液供应的调节,以帮助学生理解运动对心血管系统的影响。

第六章:运动解剖学应用6.1 运动训练本节将探讨运动解剖学在运动训练中的应用,包括运动员训练的解剖学基础、肌肉发展和运动损伤预防等。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运动解剖学实验》教学大纲
适用对象: 体育教育专业、社会体育专业、运动训练专业
课程类型:必修课
实验类别:专业实验
一、学时与学分
1.课程总学时:48
2.课程总学分:2
3.实验学时:6
4.实验学分:
一、课程性质、目的和任务
运动解剖学实验是运动解剖学教学过程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

解剖学属形态科学,涉及的名词多、描述多,直观性较强。

通过实验教学可加深学生对人体结构特征的理解和认识。

在实验教学中,通过对人体标本的解剖和观察,并与运动实践中的技术动作相联系,使学生掌握基本的人体解剖学知识并能应用于体育运动训练中,为学习后续相关课程奠定基础。

二、实验教学目标与基本要求
运动解剖学实验教学的主要目标是通过对尸体标本、教学模型的观察以及活体的触摸,加深对人体形态结构的认识和记忆;理解形态结构与功能的统一性;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表达能力以及对运动实践中相关问题的分析与解决能力。

在实验教学过程中,要求学生尊重大体标本、仔细观察、认真操作。

三、内容简介
试验一、骨(2学时)
1)观察人体骨架和散骨,了解骨的4种类型及其分布;
2)观察新鲜骨、脱钙骨、煅烧骨标本,了解骨的基本结构、物理、化学性质;3)观察全身各个部分骨,重点掌握四肢骨、椎骨的骨性标志;
4)观察胎儿、少年儿童骨骼标本,了解骨的发生和发育。

试验二、骨连接(2学时)
1)观察各种类型的骨连接方式;
2)以膝关节为例,观察滑膜关节的主要结构和辅助结构;
3)重点观察肩关节、肘关节、腕关节、髋关节、膝关节、踝关节、脊柱的结构,结合各个关节的结构特点分析关节运动及其可能发生的损伤等。

试验三、骨骼肌(2学时)
1)观察骨骼肌的构造和辅助结构;
2)观察各种类型的肌及其分布;
3)观察大体标本上人体各部分骨骼肌的配布,结合骨骼肌的起止点分析主要肌肉的功能;
4)观察实验室现有的运动造型标本,联系运动实际分析相关肌肉功能。

四、推荐实验教材和教学参考书(黑体,小4号字)
1)实验教材:《运动解剖学实验复习指导》,李娟编著,东北大学出版社,2008年。

2)参考书:《人体解剖学实验指导》,北京大学出版社,2009年。

五、考核方式
1)标本辨认50%;
2)实验报告50%。

六、实验设备及器材配置
人体骨、关节、肌肉标本;大体标本;运动造型标本等。

七、实验项目一览
执笔人:陈国庆。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