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媒体时代的知识管理和创新

合集下载

新媒体时代的知识管理和创新

新媒体时代的知识管理和创新

新媒体时代的知识管理和创新(附照片)字号欢迎发表评论2012年04月30日06:55来源:文汇报作者:唐玮婕知识管理纠错|收藏|订阅将本文转发至:本报记者唐玮婕知识管理(Knowledge Management)的概念或许并不算新鲜。

对于不少成功的企业来说,利用集体的智慧提高自身的应变和创新能力已经成为一招必备的“杀手锏”。

然而,数字时代的到来似乎正悄然改变着一切。

微博、社交网络、维基百科……越来越多新媒体、新技术破茧而出,不仅仅影响了我们的生活,也在给知识的创造与管理带来前所未有的机遇与挑战。

本期“文汇-复旦管理学家圆桌谈”聚焦新媒体时代下的知识管理,探讨在扑面而来的信息浪潮冲击下,个人如何挑选和应用,企业又该如何建立自己的知识体系,利用所拥有的知识为自身创造和保持竞争优势。

知识管理应时代而生问:知识管理这个概念兴起于何时?大概分为哪些研究方向?张成洪:所谓知识管理,其实是对组织中各种有用知识的系统化管理。

组织中的有用知识不仅包括以纸质或电子媒介为载体、可以用书面形式表述的显性知识,也包括存在于员工个人的大脑之中、很难用书面形式表述的隐性知识,系统化管理是通过对知识的创造、获取、组织、存储、传播、共享、服务、利用等全过程的管理,形成永不间断的知识创新、累积与利用的良性循环系统,促进个人知识与组织知识的相互转换与共同提升。

知识管理一般包括几个方面的工作:建立知识库;促进员工的知识交流;建立尊重知识的内部环境;把知识作为资产来管理等。

事实上,在所有的知识中,显性知识只占了很小的一部分,而80%甚至以上的,都是隐形知识。

因此,企业管理知识一般会采取两种不同的策略。

一种强调的是编码化策略,也就是尽可能地把知识显性化,并进行知识编码后保存起来,在整个组织范围内共享;另一种则把焦点放在隐性知识上,更多强调营造知识分享的氛围,通过人际交流,把隐藏在人们大脑中的知识传递出来。

徐笑君:知识管理这个概念由管理学大师彼得·德鲁克(PeterF.Drucker)在1959年首次提出。

知识管理的创新与应用

知识管理的创新与应用

知识管理的创新与应用知识管理是指通过系统化的方法,对组织内的知识进行有效地收集、整理、存储、传播和应用的过程。

随着科技的发展和信息化的普及,知识管理也不断创新和应用于各个领域。

本文将探讨知识管理的创新和应用,并分析这种创新和应用对组织和个人的影响。

一、知识管理的创新1. 技术创新随着信息技术的飞速发展,各种知识管理工具和系统得以应用。

例如,采用协同平台和虚拟化技术,可以实现多人在线协作和共享,促进知识的交流和共享。

同时,人工智能和大数据等技术的应用,也能够快速识别和提取组织内的知识,加快知识的积累和传播。

2. 管理方式创新传统的知识管理更加注重知识的积累和保护,而现代知识管理更加注重知识的创新和共享。

例如,采用开放式的知识管理模式,鼓励员工间的合作和交流,推动知识的创新和共同进步。

此外,采用扁平化的组织结构和灵活的管理方式,可以提高组织的创新能力。

二、知识管理的应用1. 组织内部的应用知识管理可以帮助组织内部的员工更好地开展工作。

通过知识管理系统,员工可以快速找到所需的知识和信息,提高工作效率。

同时,知识管理也促进了组织内部的沟通和协作,减少了重复劳动和冗余工作。

2. 组织与外部的应用知识管理不仅局限于组织内部,还可以与外部进行紧密的连接。

通过与供应商、合作伙伴和客户的知识共享,可以促进创新和合作。

此外,组织可以通过构建开放的知识管理平台,吸引更多的资源和人才参与到知识共享中来。

三、知识管理的影响1. 对组织的影响知识管理的创新和应用,可以帮助组织提高创新能力和竞争力。

通过高效的知识管理,组织可以更好地捕捉外部环境的变化和机会,及时调整战略和业务模式。

同时,合理利用和共享知识,可以促进组织内部的学习和成长,增强组织的适应能力。

2. 对个人的影响对于个人而言,知识管理的创新和应用也带来了更多的机遇和挑战。

个人可以通过积极参与知识管理,不断学习和提升自己的能力。

同时,个人的知识和经验也可以通过知识管理的共享机制获得更广泛的传播和认可。

互联网时代的知识管理和知识创新模式

互联网时代的知识管理和知识创新模式

互联网时代的知识管理和知识创新模式在互联网时代,知识管理和知识创新成为了企业和个人竞争力的重要因素。

面对信息爆炸和快速变化的市场环境,如何有效地采集、整合和创新知识,已经成为越来越多企业和个人面临的问题。

本文将从知识管理和知识创新的概念入手,探讨互联网时代下的知识管理和知识创新模式。

一、知识管理和知识创新的概念1.知识管理知识管理是指对企业内外部的知识资源进行有效管理,从中获取企业竞争力的提升及创新能力的提高。

它不仅包括知识的收集、整理、分析和传输等各个方面,更重要的是要促进知识的创新、共享和应用,实现知识的跨越式发展。

2.知识创新知识创新是指通过不断地整合、升级和创新知识,推动企业创新模式和业务模式的改变,从而获得市场竞争力的提升。

在互联网时代,知识创新已经成为企业存活和发展的核心要素之一。

二、互联网时代的知识管理模式1.大数据分析与挖掘随着互联网技术的不断进步,数据量呈指数级增长,如何对这些数据进行准确的分析和挖掘,成为企业知识管理的重要手段。

通过大数据的深度挖掘,可以发现和挖掘企业内外的有效数据,进而支撑企业决策和创新。

大数据分析和挖掘成为互联网时代下的重要管理工具,将为企业知识管理和知识创新带来新的机遇和挑战。

2.在线学习与知识共享互联网时代,个人和企业可以通过各大平台和社交媒体来获取学习和知识共享的机会,在线教育平台和知识社区的发展,也让知识共享的门槛降低,有效地促进了知识的传递和创新。

企业可以通过建立企业内部知识共享平台、组织内部学习和沙龙等方式来促进员工知识的共享和创新。

三、互联网时代的知识创新模式1.开放式创新互联网时代下的企业,不能再依靠封闭式的创新模式,而是要采用开放式创新模式,通过和内部和外部的合作,来实现知识、技术和资源的跨越式融合。

开放式创新模式可以提高企业的创新效率和创新水平,实现企业价值的跨越性提升。

2.敏捷式创新互联网时代下的市场变化非常迅速,因此企业在创新过程中也需要更快速地适应和改变。

互联网时代的知识管理与创新

互联网时代的知识管理与创新

互联网时代的知识管理与创新随着互联网的发展,我们正在进入一个信息时代。

信息快速传播的同时,也带来了信息爆炸的问题。

如何在众多信息中筛选出对我们有用的知识,如何有效地管理和应用这些知识,成为了我们面临的重要问题。

本文将从不同角度探讨互联网时代的知识管理与创新。

一、知识管理与分享互联网为人们分享信息、交流知识提供了便捷的平台。

我们可以通过网络平台获取各种知识,连接世界各地的人们,分享我们的经验和思考。

知识在互联网时代具有较高的传播速度和广泛的影响力,因此知识管理和分享的重要性也得到了越来越多的关注。

针对这一问题,我们可以采取如下几种方法:1.社交网络:社交网络(如Facebook、Twitter、Linkedin等)已成为知识分享和传播的主要平台。

在这些社交网络上,您可以与世界各地的人们建立联系,分享您的想法和经验。

同时,您也可以轻松获取他人的知识和经验,这使得知识更加公开透明。

2.开放式内容:互联网上越来越多的知识资源已经开放给公众。

开源和开放内容使得知识更加透明和公开,使得其更容易被利用和创新应用。

开放性的内容包括但不限于代码、科学论文和政府数据等。

3.在线教育:在线教育平台已经成为了人们学习新知识、获取技能的主要途径。

不论您是想学习一门新的语言、学习编程、学习音乐,互联网上都有适合您的在线课程。

在线教育将知识和学习带到了每个人的家门口。

二、知识管理与创新知识管理和创新是相互联系的。

有足够的知识资源可以促进创新,而创新又可以引入新的知识资源。

随着互联网的发展,我们进入了一个开放的环境,许多公司和组织通过开放合作和协作为创新提供了更多的机会。

一些典型案例包括:1.群体创新:开放平台(如Github)为软件开发者提供了共享代码、工具和信息的平台,这使得人们可以共同创造更好的软件。

这种方式有助于提高生产效率和质量,形成了一个社区精神,进一步促进了创新。

2.数据挖掘:为企业、政府和学术研究提供了可能性。

互联网时代下的知识管理与创新体系

互联网时代下的知识管理与创新体系

互联网时代下的知识管理与创新体系随着互联网技术的不断发展,数据的获取和处理能力大幅提升,知识管理已经成为现代企业不可或缺的一环。

在互联网时代下,如何有效地管理自身知识资源,创新出符合市场需求的产品,已经成为了企业赖以生存的重要竞争力之一。

一、知识管理的重要性在大数据和互联网时代下,企业的知识资源将是其最重要的资产之一。

知识资产包含了企业员工的知识技能、经验、专业能力以及相关的知识产权,通过合理的知识管理和创新体系,企业能够更好地拓展自身的价值链,降低合作成本,提高市场价值。

其次,在信息化时代下,企业的知识管理也已经不再局限于传统的人力资源和技术管理,取而代之的是新一代的知识管理系统——知识管理平台。

通过知识管理平台,企业可以实现对知识资源的分类、整理、存档和检索,无论是对企业内部的员工知识管理,还是对外部客户的知识资产共享,都具有重要的价值和意义。

二、创新体系的关键要素在互联网时代下,企业成功的关键在于如何构建高效的创新体系。

创新体系是企业创造价值和发展的重要基础,它必须具备三个关键要素:企业文化、人才资源和创新机制。

首先,企业文化决定了企业创新和知识管理的氛围和环境。

如果企业文化短视和不自我更新,则无法引领组织顺利地向前发展;但是,具有开放、创新性和长远眼光的企业文化,可以为员工提供更广阔的平台,培养出更多的领袖,进而有效地促进知识管理与创新。

其次,人才资源是创新体系中关键的要素之一。

只有拥有高素质的人才,企业才能够扬长避短,才能够在竞争中立于不败之地。

通过引进、培养和留住高素质人才,企业可以打造自己的核心竞争力,提高生产效率和创新能力。

最后,创新机制使得企业可以将科技创新转化为商业利益。

通过积极探索创新形式,制定高效的创新策略,加强与外部伙伴的合作与交流,企业可以推动自身的创新进程,同时也更好地适应市场的需求变化。

三、互联网时代下的知识管理与创新体系互联网时代下,知识管理和创新体系始终贯穿整个企业运营过程。

如何进行知识管理和创新

如何进行知识管理和创新

如何进行知识管理和创新随着时代的进步和信息技术的发展,知识管理和创新越来越受到人们的重视和关注。

在这个信息爆炸的时代,如何有效地管理和利用大量信息并进行创新,成为了各行各业的发展所面临的重要问题。

本文将从知识管理和创新两个方面详细探讨如何进行有效的知识管理和创新。

一、知识管理知识管理是指通过对组织内部的知识进行有效的整合、共享和利用,提高组织的绩效和竞争力。

知识管理的目标就是要让知识不断流动,每个人都能轻松获得所需的知识,从而提高整个团队的实力。

1.建立知识文化知识文化是指公司逐渐形成的知识共享、学习和创新的共同价值观和方法体系,是知识管理最核心的内容之一。

公司内能否形成一种知识互助交流、培育和提高的氛围,得到了那些有激情、有生产力的人的认同。

2.建立知识框架知识框架指的是公司内采用的知识分类、结构和标准。

知识框架的建立对于知识管理的效率和质量起到了重要的推动作用。

建立良好的知识框架将有助于更好地应对员工离职、知识流失等问题。

3.建立知识管理系统知识管理系统是指利用信息技术,建立可靠的文档库、知识库、专家数据库等系统来协助知识的共享和传播。

这是知识管理的核心,能有效地提高知识沉淀、分享和转化水平。

二、创新创新是企业永葆生命力的根本,也是企业发展的重要保障。

创新的核心是创意,要形成良好的创意氛围才能让员工有创新精神和意识。

1.建立创新文化要建立一种支持创新、鼓励创意的文化,用以培养员工对创新的兴趣和热情。

公司要把员工放在更高的价值层次上,即要激励员工思考和提出更多的创意,而不是单纯追求完成任务的数量和质量。

2.搭建创新平台建立一个能够激发人们创新热情和能力的平台,比如提供员工创新空间和资源,鼓励员工参加创新活动等,让员工感到自己的创意得到了认可和尊重,从而增加创新意识和动力。

3.利用数字化创新数字化对于企业的创新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和挑战。

企业要在数字化创新上做足功夫,比如利用互联网、社交媒体、人工智能等数字化技术,改变传统商业模式和行业规则,提高企业创新能力和竞争力。

互联网行业的知识管理与创新

互联网行业的知识管理与创新

互联网行业的知识管理与创新一、互联网行业的背景随着信息技术的快速发展,互联网行业成为了当代社会最具活力的领域之一。

在这个充满竞争的行业中,知识管理与创新成为了企业发展的重要因素。

二、知识管理的重要性知识管理是指组织对知识产生、获取、储存、分享和应用的活动过程。

在互联网行业中,知识是最宝贵的资产之一,企业需要将员工的知识整合起来,形成组织的核心竞争力。

知识管理可以帮助企业更好地利用和传播知识,提高工作效率和创新能力。

三、知识管理的方法1. 建立知识库:企业可以建立一个集中的知识库,将各类知识资料进行分类储存和整理,方便员工随时查阅。

2. 提供培训和学习机会:企业可以组织培训课程和学习活动,帮助员工不断学习和更新知识,提高专业素养和技能水平。

3. 鼓励团队合作:通过鼓励员工之间的合作与分享,促进知识的共享和传递,提高组织的整体智慧。

四、创新的重要性互联网行业是一个高度竞争的行业,要想在激烈的市场中脱颖而出,企业必须具备不断创新的能力。

创新可以帮助企业开拓新的市场,推出独特的产品和服务,增强竞争优势。

五、促进创新的方法1. 激励员工创新:企业可以通过奖励制度和激励机制,激发员工的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鼓励他们提出新的想法和建议。

2. 建立研发团队:企业可以组建专门的研发团队,进行创新性的研究和试验,推动技术和产品的不断升级。

3. 开放式创新:企业可以与外部合作伙伴进行开放式创新,共享资源和知识,共同推动行业的发展。

六、知识管理和创新的关系知识管理和创新相辅相成,缺一不可。

通过有效的知识管理,企业可以更好地利用已有的知识和经验,为创新提供支持和保障。

同时,创新也会带来新的知识和经验,丰富企业的知识库。

七、成功案例分析以阿里巴巴为例,他们建立了一套完善的知识管理平台,将员工的经验和专业知识整合起来,形成了独特的核心竞争力。

同时,阿里巴巴也积极推动创新,先后推出了支付宝、淘宝等一系列创新产品,取得了巨大的商业成功。

互联网时代的知识管理和创新

互联网时代的知识管理和创新

互联网时代的知识管理和创新互联网时代是一个信息爆炸的时代,人们如何管理和利用这些海量的知识成为一个重要的问题。

知识管理和创新成为许多企业和组织所面临的挑战,也是推动社会进步的重要力量。

在这篇文章里,我们将探讨互联网时代的知识管理和创新。

一、知识管理知识管理是一种将组织内部和外部的知识资源整合起来,以提高组织绩效和竞争力的管理理论和实践。

互联网这个全球性的网络平台带来了前所未有的信息流动和共享。

企业利用互联网平台整合自身内部和外部的各种知识资源,将其处理、分发和利用,可促进企业的创新、发展、升级,进而提高企业的竞争力。

1. 知识管理的意义知识管理在企业和组织中有着日益重要的地位,主要体现在以下几方面:(1)知识创新:知识管理有助于发现和创造新的知识、技术和商业机会,推进企业的科技和商业创新。

(2)知识共享:知识管理有助于企业内部员工和合作伙伴之间的知识分享和交流,进而提高工作效率和创新能力。

(3)知识保护:知识管理有助于企业防止知识泄露、外部攻击和侵权等风险,保障企业知识的安全性和可靠性。

(4)提高竞争力:知识管理有助于企业借助互联网网络平台获得更多的市场信息和竞争对手信息,以进一步提高企业的市场占有率和竞争力。

2. 知识管理的实践知识管理在企业和组织中已经得到广泛的应用。

以下是一些常见的知识管理实践形式:(1)企业内部的知识分享和交流:企业通过内部社交网络、在线协作工具、知识库和培训等方式促进员工之间的知识共享和交流,进而提高工作效率和创新能力。

(2)企业与外部合作伙伴之间的知识共享:企业与外部合作伙伴通过共享平台和协议,将企业内部的知识资源与合作伙伴的知识资源整合起来,进一步提高研发能力和创新能力。

(3)企业对外部全球市场信息的收集和利用:企业通过搜索引擎、社交媒体和其他数据来源,实时追踪和分析全球市场的信息和趋势,以便制定更精准的战略和决策。

二、创新创新是一种将知识资源转化为商业价值的过程。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新媒体时代的知识管理和创新(附照片)字号欢迎发表评论2012年04月30日06:55来源:文汇报作者:唐玮婕知识管理纠错|收藏|订阅将本文转发至:本报记者唐玮婕知识管理(Knowledge Management)的概念或许并不算新鲜。

对于不少成功的企业来说,利用集体的智慧提高自身的应变和创新能力已经成为一招必备的“杀手锏”。

然而,数字时代的到来似乎正悄然改变着一切。

微博、社交网络、维基百科……越来越多新媒体、新技术破茧而出,不仅仅影响了我们的生活,也在给知识的创造与管理带来前所未有的机遇与挑战。

本期“文汇-复旦管理学家圆桌谈”聚焦新媒体时代下的知识管理,探讨在扑面而来的信息浪潮冲击下,个人如何挑选和应用,企业又该如何建立自己的知识体系,利用所拥有的知识为自身创造和保持竞争优势。

知识管理应时代而生问:知识管理这个概念兴起于何时?大概分为哪些研究方向?张成洪:所谓知识管理,其实是对组织中各种有用知识的系统化管理。

组织中的有用知识不仅包括以纸质或电子媒介为载体、可以用书面形式表述的显性知识,也包括存在于员工个人的大脑之中、很难用书面形式表述的隐性知识,系统化管理是通过对知识的创造、获取、组织、存储、传播、共享、服务、利用等全过程的管理,形成永不间断的知识创新、累积与利用的良性循环系统,促进个人知识与组织知识的相互转换与共同提升。

知识管理一般包括几个方面的工作:建立知识库;促进员工的知识交流;建立尊重知识的内部环境;把知识作为资产来管理等。

事实上,在所有的知识中,显性知识只占了很小的一部分,而80%甚至以上的,都是隐形知识。

因此,企业管理知识一般会采取两种不同的策略。

一种强调的是编码化策略,也就是尽可能地把知识显性化,并进行知识编码后保存起来,在整个组织范围内共享;另一种则把焦点放在隐性知识上,更多强调营造知识分享的氛围,通过人际交流,把隐藏在人们大脑中的知识传递出来。

徐笑君:知识管理这个概念由管理学大师彼得·德鲁克(PeterF.Drucker)在1959年首次提出。

他预见到社会经济形态将要发生质的跃变由工业经济迈步向知识性经济。

在这个经济转型过程中,企业员工主体将从操作工人转变为知识工作者。

德鲁克认为,20世纪管理学的重要命题是如何提高操作工人的劳动生产率,而到了21世纪,管理学的焦点转移到了知识工作者身上。

于是,知识管理应运而生。

经过50多年的发展,知识管理的内涵得以迅速扩展,逐渐形成多个学派。

首先是狭义知识管理学派,主要研究如何有效管理组织内部与外部的知识,如何定义知识,如何存储、转移、共享知识,其目的就是通过知识的创造和利用来提升组织的竞争力。

简单来说,狭义知识管理学派有两个关注的重点,一是静态的知识,包括组织的记忆、知识库;二是动态的知识管理,比如如何创造、共享、传递等。

第二个是组织学习学派,更关注“如何学习”,研究各种学习的方法。

譬如,探究个人、团队、组织学习方法的差异性,或者知识应用型学习和知识创造型学习之间的区别。

第三是学习型组织学派,研究通过营造何种氛围或机制搭建出一个学习型组织。

最有名的研究成果之一,当属由彼得·圣吉撰写的《第五项修炼》。

眼下众多企业从组织开发、人力资源开发出发,学习型组织建设工作已成为一大热点。

有数据显示,全球排名前100的企业中,40%按照“学习型组织”模式改造过;美国排名前25位的公司中,更有80%建立了学习型组织;同时国内不少企业也在积极打造自己的“学习型组织”。

第四个学派是智力资本管理,其重点是以员工和组织的知识为基础,先评估企业的智力资本,随后探究有效管理的方法。

1995年欧洲有一家保险和金融服务公司叫作AFSSkandia,率先在自己的年报后附上了一份企业智力资本报告,告诉世人:企业市值由财务资产和智力资本资产两部分组成。

徐云杰:知识管理不是仅局限于管理“知识”这个“物”本身,而是要建立知识从创造、组织、到传播、分享等整个过程的管理体系。

钟雯:从企业的角度来说,在建立“学习型组织”的实践中我们发现,知识管理的实质,是倡导鼓励知识创造的文化和组织体系,营造有利于知识共享交流的氛围,并在这个过程中,让知识得到充分强化和增值。

其实,每个员工都是各自工作领域的“专家”,如何营造良好的氛围,发掘每个人的潜能,以创造性的工作提升公司经营业绩,是企业注重的领域。

在东航,我们在乎员工“头脑中的想法”。

当员工对公司产生责任感、认同感的时候,他们的直觉、灵感往往能发挥得淋漓尽致,而这些灵感或直觉,很有可能为企业带来比专业技能更大的价值。

在我们看来,人人都能成为知识的创造者、传播者、共享者、利用者,他们会让企业从中受益。

同时这个平台还是一个挖掘和沉淀知识的平台,所有员工可以在平台上就业务知识自发提问,其他员工可以就该问题进行解答、探讨和经验分享,有助于互学相长和学以致用。

另一方面,东航非常注重内部讲师的培养,凡是在工作中具有良好知识创造性和有着良好培训能力的员工,都有机会成长为企业内部的讲师,并获得培训方面的报酬。

内部讲师的培养可以使个人的知识迅速被其他员工获取,而这种知识来自于企业内部的实践,更有针对性,也更容易为员工接受和使用。

同时,优秀的员工成为培训师,也提高了员工的忠诚度,使员工获得了提升,是经理人培养的良好方式之一。

目前东航的内部讲师人数已达2450人,分布在公司各个部门和业务领域。

内部讲师采取聘用制,每两年根据授课课时、课程开发能力等量化考核进行聘用。

让知识分享“随时随地”问:在当下信息社会,知识管理有什么样的特点?徐云杰:数字时代的到来,让新媒体广为普及。

对于知识管理过程的影响和冲击很大。

从知识产生阶段来看,眼下正当红的,就是“用户产生内容”,这就与之前差别很大,显示出知识大众化的趋势。

在存储的方式上,原先知识都停留在文档、书籍中,现在都储存在网络里。

更为重要的是,搜索技术的出现使知识可以轻易地被利用起来,传播得更快。

最近随着社交媒体的兴起,让知识的来源不限于集中的网络知识库或者官方数据源,而是逐渐人人分享、搜索、通过朋友来得到知识。

下一阶段,移动化的趋势会越来越明显。

知识的获取变得“随时随地”,只要有一部智能手机,任何时候,任何地点都可以进行知识学习和分享。

徐笑君:随着IT技术的发展,企业内原先局限于个人的知识管理,已拓展到部门、团队知识管理的层面。

相较于传统组织而言,跨国公司由于内部组织结构繁多,可能存在技术中心在亚洲、销售中心在美洲、研发中心在欧洲的情况,因此母公司与子公司之间、子公司与子公司之间就面临着更为复杂的知识创造、转移、共享过程。

要知道,跨文化、跨边界的知识管理难度非常大。

问:就在前不久《大英百科全书》宣告停止印刷纸质版,标志着“百科全书之父”最终向数字时代屈服。

与此同时,Google Reader,Dropbox,Mindmanager.等各类知识应用层出不穷,社会化的知识学习会成为下一个互联网热点吗?徐云杰:具有244年历史的《大英百科全书》停止印刷纸质版,确实是一件很可惜的事情。

事实上,早在1994年“大英百科”就开始走向下坡路,此时正是互联网兴起的时候,因此我认为,打败“大英百科”的其实是技术发展的趋势,而不是7年后才出现的维基百科。

在运营层面上,维基百科允许普通人来参与,善于发挥民智,调动民间大批的“诸葛亮”,这是它对“大英百科”的优势,此外,维基百科还建立了自身的“民间”知识质量审查、控制机制,实践证明非常有效。

一句话来概括,技术加上合适的运营模式是维基百科成功的原因。

问:知识应用是否蕴藏着新的商机?张成洪:社会化的知识分享平台一般需要大众参与,具有一定的公益性,要形成商业模式较难。

可以考虑朝两个方向发展:一是提供个性化知识服务。

例如针对婴幼儿不同的年龄段、个性特点等提供早教知识服务,年轻家长可能愿意为此付费,还可能会有广告商加入;二是在知识分享平台打造过程中加入适当的社会化商务功能,吸引厂家赞助、推销产品等。

徐笑君:鼓励利用知识分享平台,集体创造、分享免费知识本身无可厚非,但有个“槛儿”不得不提知识产权。

商家出于自己盈利目的,希望平台上的知识越多越好,却仅仅要求上传个体自己承诺“知识产权无纠纷”,这其中暗藏了不少问题。

我认为,秉着企业社会责任,知识分享平台必须要有审查机制,而且对于公开出版发行的知识,还是要走收费这条路。

适应“碎片化”学习问:从个人知识到企业知识的整合与转化有怎样的过程?徐笑君:我关注过“知识孤岛”的现象。

这个“孤岛”产生的原因很多,包括无意识遗留的知识,还有一种是故意的,由于知识价值很高,故意屏蔽起来。

企业为了开放共享知识,往往采取激励机制的方式。

比如,实施考评制度,一个员工每个月必须贡献几条建议,被采纳后,还会给予奖励。

但要让员工自觉分享知识,最关键的是塑造公司文化。

如果员工认为贡献知识很光荣,是理所应当的事情,那就会形成良性的循环。

钟雯:从我们企业的实践来说,由于员工数量大,又分散在各地,靠固定课堂上获得知识十分困难。

因此,我们在信息化平台上投入了大量成本,通过调研开发,建立了服务知识管理平台,共有5个功能模块,涵盖规章标准库、方法指引库、参考案例库、业务文件库、呼叫中心库。

让所有员工可以迅速获得专业领域和专业之外的各种知识。

问:除了个人知识转化为企业知识外,我们也发现有越来越多的公司开始采用“众包”模式,将外部知识转化为自己的创新突破点。

这种模式是否会给企业创造更大的价值?张成洪:当然会。

宝洁是最早成功使用“众包”模式的公司之一,让经过审核的民间消费者成为核心产品设计的一分子。

尽管宝洁有大量的化学配方,但并不是每个配方都能起到应有的效果,而且宝洁的工程师们也无法确定消费者到底喜欢什么味道或者包装。

因此,宝洁利用“众包”设计,把问题布置给全球各地的化学业余爱好者,退休化学老师等“民间”设计师。

借助“创新中心”等网络平台的帮助,公司的研发投入显著减少,能力大幅提高,起到了事半功倍的效果。

除了研发之外,在客户服务上运用“众包”模式,也可能会成功采集各种有用价值的客户需求,起到意想不到的效果。

问:“信息爆炸”其实也是把双刃剑,看上去它让学习变得更为便捷,但海量信息的产生,是否也让信息管理的难度陡然上升?张成洪:目前,企业内外部的信息与知识都不断膨胀,其管理的难度也随之上升。

乍看上去,数字化时代之下,人们之间的交流一下子方便不少,甚至可以通过远程视频,让异地交流实现“面对面”,整个过程还可以全部记录下来。

然而,与此同时碎片化的信息也直线上升。

如果能把这些散乱的碎片汇聚、整理起来,价值会非常大。

其实,搜集碎片有不少方法。

一种是人工整理,例如我们在各大论坛里常常见到的精华贴。

另一种就是通过信息与知识的自动采集工具,再加上人工辅助。

在整理知识时,需要一定的组织逻辑、概念体系,形成“知识树”。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