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历史 考点15 苏联社会主义建设的经验与教训(含高考试题)人民版
苏联社会主义建设的经验与教训试题及答案
苏联社会主义建设的经验与教训试题及答案对于历史的学习,除了背之外,还要多做练习!接下来,就和大家一起来做份苏联社会主义建设的经验与教训试题,希望对大家有帮助!苏联社会主义建设的经验与教训试题及答案1. 苏维埃俄国实施的“战时共产主义”政策( )A. 是一种恐怖政策B. 是一种应急措施C. 没有发挥过积极作用D. 是向共产主义过渡的正确途径解析:B 考查对“战时共产主义”政策的评价问题。
“战时共产主义”政策不是一项可以长期实行的政策,但当时的俄共试图利用它直接过渡到社会主义,所以遭到了失败。
对“战时共产主义”政策的理解要注意联系其实施的历史背景,它是在战争状态下采取的非常措施,直接目的在于保证俄国国内战争的胜利。
2. 列宁曾说过这样一句话:“在战争结束的时候,俄国就像一个被打得半死的人……而现在谢天谢地,他居然能拄着拐杖走路了!”俄国“能够拄着拐杖走路”主要得益于( )A. 优先发展重工业B. 新经济政策C. 农业集体化运动D. 斯大林模式解析:B 本题考查列宁在探索社会主义建设道路上的实践。
“拄着拐杖走路”说明当时苏俄经济渐有起色,应是新经济政策。
3. “这可能被认为是奇谈:私人资本主义能成为社会主义的帮手吗?但这丝毫也不是奇谈,而是经济上完全无可争辩的事实。
”最先“使奇谈变为事实”的政策是( )A. “战时共产主义”政策B. 新经济政策C. 罗斯福新政D. 改革开放解析:B 1921年,苏俄用新经济政策取代了“战时共产主义”政策,在工业方面规定中小企业和国家暂时无力经营的企业,允许本国和外国资本家经营;恢复私人小企业,说明在当时的俄国,在公有制为主体的前提下,允许多种经济成分共同发展(包括国家资本主义)。
4. 关于苏俄“战时共产主义政策”与新经济政策,下列说法不正确的是( )A. “战时共产主义”政策是造成1921年春苏俄发生经济政治危机的重要原因B. 实践证明,用“战时共产主义”政策直接过渡到社会主义是行不通的C. 农业集体化方针确立后,新经济政策被逐渐取消D. 新经济政策的核心内容是实行余粮收集制,取消一切商品贸易解析:D 1921年,苏俄实行新经济政策,用粮食税代替余粮收集制,允许自由贸易。
考点15 苏联社会主义建设的经验与教训 优秀经典高考题库及答案详解
温馨提示:此题库为Word版,请按住Ctrl,滑动鼠标滚轴,调节合适的观看比例,关闭Word文档返回原板块。
考点15 苏联社会主义建设的经验与教训1.(2017·全国乙卷·T34)如图是苏联时期的一幅漫画《又是斯大林格勒》。
该漫画表明()A.外国对苏俄的武装干涉彻底失败B.苏联在帝国主义包围中仍实现工业化C.二战期间苏联经济建设并未停滞D.遏制政策未能阻止苏联经济的发展【命题意图】本题考查“史料实证”“历史解释”等学科素养。
以苏联社会建设的漫画为切入点,考查考生对苏联经济建设不同时期特征的掌握。
【解析】选D。
漫画中几个人是在听到无线电广播内容——“斯大林格勒水力发电站开始建筑”后“吓倒”,其中一人手握弹头,可判断出此时处于冷战时期。
具体解析如下:2.(2017·全国丙卷·T34)1953年,苏共中央决定,改变集体农庄劳动报酬发放办法,由以前每年发放一次物质报酬改为按季度或者按月发放,同时在一些集体农庄试行工资制度,农民可以像工人一样每月领取工资。
这一措施旨在( ) A.调动农民生产积极性 B.改变计划经济管理体制C.消除城乡之间的差别D.推动农民走集体化道路【命题意图】本题考查“史料实证”的学科素养。
以苏联农业政策变化为切入点,考查考生分析理解能力。
【解析】选A。
1953年“农民可以像工人一样每月领取工资”,看出这是苏联为应对斯大林模式的弊端而对农业进行的调整,有利于克服农民生产积极性不高、农业生产长期得不到发展的弊端。
具体解析如下:3.(2017·全国甲卷·T35)20世纪70年代至今,《赫鲁晓夫回忆录》多次出版,并被翻译成多种语言。
因其内容的复杂性,不同年代版本的内容均有所不同。
由此可知,此回忆录作为一种史料( )A.能够准确记述作者的事迹B.比相关研究著作的可信度更高C.版本越新越接近历史真相D.反映出时代对历史叙述的影响【命题意图】考查学生“史料实证、历史解释”的核心素养。
苏联社会主义建设的经验和教训
(2010江苏单科、23题11分)宣传海报是一种特殊的政治艺术品。 下面是苏联20世纪前期的一组海报。
请回答: (1)图① 为新经济政策时期的海报,指出图① 和图②所含信息 之间的联系。比较这一时期的工业政策与以后斯大林工业化政策 有何不同?试从理论和实践的视角评价新经济政策。(7分) (2)对图像研究者来说,绘画作品并不简单地只是用于观赏,而 是用来“解读”。图③为工业化时期的宣传海报,判断其所含信 息是否正确,并说明理由。与其他史料相比,宣传海报有什么特 点?(4分)
政治改革 ②推出“民主化”和“公开
性”,纵容自由化思想 ③政治多元化,实行多党制
2、苏联解体
1)过程:
①《苏维埃主权共和国联盟条约》(1991.8):改国名为“苏维埃 主权共和国联盟”,成为一个松散的邦联。 ②八一九事件:苏共被排挤出政权,叶立钦掌握了国家大权,国家 性质发生根本改变,各国分离势力纷纷宣布独立。 ③《阿拉木图宣言》(1991、12)成立“独立国家联合体”,标志 着苏联解体。
三、苏联社会主义改革与挫折
赫鲁晓夫
勃列日涅夫
戈尔巴乔夫
(一)摇摆不定的赫鲁晓夫改革
1、背景 (1)斯大林模式的弊端日益暴露。农业的相对落后;
工业领域暴露出越来越多的问题;对斯大林的个人崇拜 有增无减; (2)斯大林的逝世为改革提供了契机。
2、内容 措施 结果
(1)农业形势有所好转。 (2)因为冒进思想和恶 劣的气候,农业再度出 现危机。 企业没有获得独立自主 的经济地位源自相同 背景 都是由于经济发展
缓慢,人民要求提 高生活水平,斯大 林体制弊端。
不同
指导 都没有从实际出发 思想 提出全面且行之有
效的改革措施。
赫、勃都没有突破原有经济体制, 只是局部改革;戈提出加速发展战 略,进行了根本性的变革,背离了 社会主义方向。
高考历史高频考点专练《苏联社会主义建设的经验与教训》
苏联社会主义建设的经验与教训一、选择题(本大题共15小题, 每小题2分, 共30分。
每小题列出的四个备选项中只有一个是符合题目要求的, 不选、多选、错选均不得分)1.列宁在《论黄金在目前和在社会主义完全胜利后的作用》一文中指出:人类实现了共产主义后,黄金就失去了意义,只能用来修建一些公共厕所。
苏俄(联)在以下哪一时期对黄金的认识与之相同( )A.战时共产主义政策时期B.新经济政策时期C.农业集体化时期D.工业化建设时期解析:A 从材料中可得到的关键信息是“黄金就失去了意义”。
黄金的作用表现为作为一般等价物参与交换,战时共产主义政策取消一切商品贸易,黄金的作用无法体现,故“失去了意义”,A项正确。
2.1920年6月,共产党员科尔恰什金给俄共中央的信中写道,只有“政府与农民的关系融洽了,主要在乌克兰进行的内战才能结束”。
这一建议提出的背景是( )A.余粮收集制引发严重危机B.新经济政策改善了农民处境C.农业集体化政策遭到质疑D.指令性计划模式的弊端显现解析:A 据时间“1920年6月”及“只有‘政府与农民的关系融洽了……’”可知材料反映的是战时共产主义政策中农业方面实行余粮收集制,挫伤了农民的积极性,引发农民不满,故A项正确。
B项是这一建议提出的结果,故错误。
1927年联共(布)十五大,提出了农业逐步集体化的方针,与“1920年”不符,故C项错误;1936年,斯大林模式才确立,与“1920年”不符,故D项错误。
3.关于实行新经济政策,列宁曾说,“退一步是为了前进两步”。
对列宁这句话的解读,不准确的是( )A.“退一步”指允许资本主义的存在B.“前进两步”是为了实现社会主义C.列宁认为新经济政策只是一种权宜之计D.新经济政策并不适合苏俄(联)当时的国情解析:D 新经济政策在国家掌握经济命脉的前提下,利用市场、商品货币关系发展生产,根本目的是巩固苏维埃政权,向社会主义过渡,“退一步是为了前进两步”,故A、B两项正确,不符合题意;发展资本主义是向社会主义过渡的方式,是权宜之计,故C项正确,不符合题意;新经济政策代替战时共产主义政策,符合当时苏俄(联)实际,故D项错误,符合题意。
高中历史专题七 苏联社会主义建设的经验和教训 人民版 必修2
专题七苏联社会主义建设的经验和教训课标要求(1)了解俄国国内战争后苏维埃政权面临的形势,认识战时共产主义政策向新经济政策转变的必要性。
(2)列举“斯大林模式”的主要表现,认识其在实践中的经验教训。
(3)概述从赫鲁晓夫改革到戈尔巴乔夫改革的基本历程,认识社会主义改革的复杂性、艰巨性和曲折性。
专题概述本单元概述了1917年十月革命后俄国走上发展社会主义道路,至1991年苏联解体这段历史,突出了在没有现成模式可借鉴的条件下,进行探索的艰难历程,特别是列宁、斯大林在不同时期进行探索和创新的成功经验和失败教训。
在社会主义建设初期,列宁对社会主义建设道路做出了许多有益的探索,并找到了一条小农国家向社会主义过渡的正确途径。
列宁逝世后,斯大林领导建立起高度集中的社会主义建设模式,通常被称为斯大林模式,该模式曾经取得巨大成就:使苏联迅速完成了工业化过程;确立起社会主义制度;赢得了反法西斯战争的胜利。
但它存在着明显的缺陷和弊端:忽视经济规律的作用,造成农、轻、重比例失调;践踏民主与法治,形成个人专断;形成个人崇拜,思想极度统一。
针对斯大林模式的弊端,赫鲁晓夫、勃列日涅夫、戈尔巴乔夫先后进行了改革,但收效甚微,戈尔巴乔夫改革后期,逐渐背离了社会主义方向,直至苏联解体。
学法指导(1)在评价战时共产主义政策时,要分前期和后期,要认识到当时实行这种政策的必要性,同时也要从当时俄国生产力发展水平方面认识其特殊性和“不合理性”。
(2)通过对新经济政策背景、内容的分析,了解新经济政策的必然性和作用;运用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的历史唯物主义观点从中得到借鉴:经济发展要与本国国情相适应,不能搞教条主义。
要依照经济规律进行经济建设。
(3)认识斯大林模式的形成原因、成就和失误以及对苏联的深刻影响。
学会透过现象看本质,全面评价社会体制和历史人物,理解上层建筑对经济基础的反作用。
“斯大林模式”在生产力落后的情况下发挥了作用,对苏联赢得反法西斯的胜利也有很大帮助,但后来越来越阻碍了苏联国民经济的发展和政治体制改革,民主法制受到严重践踏。
历史(人教版)必修二专题七:苏联社会主义建设的经验与教训
知识联系与比较: 美国罗斯福新政与苏俄的新经济政策。
1、从新的理论方面来看,新经济政策利用商品市 场理念;罗斯福新政利用国家干预经济理论(凯 恩斯主义) 2、从新特点方面来看:新经济政策利用商品货币 关系发展社会主义;后者采用国家干预经济的措 施来维护发展资本主义。
第2课 斯大林模式的社会主义建设道路
概念理解: 斯大林模式:苏联在20世纪20——50年代斯大林执政时期 形成的高度集中的社会主义政治经济体制,它不是社会主 义建设的唯一模式。 知识体系: 斯大林的工业化之路 1、斯大林模式形成的基础 农业全盘集体化
2、斯大林模式的确立
3、如何认识评价斯大林模式
知识讲解
1、苏俄在实行新经济政策时期与战时共产主义政策时期。 工业企业经营方式有很大不同。根据苏俄新经济政策和战时 共产主义政策的区别,我们可以推出,这种不同主要表现在 A、集中全国的力量优先发展重工业 B、在生产资料私有制的基础上扩大经营权 C、国家政权和国外、国内私人资本合作 D、重要工业企业归国家所有和由国家经营 2、有人说美国罗斯福新政是“社会主义计划经济”,有人 称苏俄新经济政策是:布尔什维克转向资本主义“。这两种 看法的共同缺陷中最根本的是 A、只看到政策引起的直接的、表面的变化 B、没有从政策实施的根本目的上看问题 C、没有从发展的辨证角度分析问题 D、没有看到政策仅在一定限度内调整
一是通过在一定限度内发展资本主义,利用市场和商品货 币关系来扩大生产,改善和工农联盟,逐步过渡到社会主义。 这是新经济政策“新”之处。 二是在公有制为主导的前提下,允许多种所有制形式存在。 实质上是在国家掌握主要经济命脉的前提下,允许私人经济等 多种经济成分的存在,允许商品经济的发展。
人民版高三历史一轮复习考点巩固专题十考点2苏联社会主义建设的经验与教训
考点2 苏联社会主义建设的经验与教训一、选择题(本大题共15小题,每小题2分,共30分。
每小题列出的四个备选项中只有一个是符合题目要求的,不选、多选、错选均不得分)1.1920年,苏俄国民经济最高委员会下设有52个总管理局,分别直接管理下属各工厂的原料、生产、产品调拨等经济活动。
苏俄此举主要是为了( )解析:A 根据材料中的“1920年”“苏俄国民经济最高委员会……直接管理下属各工厂的原料、生产、产品调拨等经济活动”可以看出苏俄实行的是战时共产主义政策。
结合所学知识,在面临内忧外患的情形下,苏俄集中全国的人力、物力、财力,支持红军,题干中举措是为了适应国内战争对工业品的需要,故C项错误,A项正确。
高度集中的苏联模式于20世纪30年代中期正式确立,与题干中的时间不符,故B项排除。
战时共产主义政策的许多措施超出了战时需要的限度,压抑了工农群众的生产积极性,故D项错误。
2.1920年末至1921年初,农民暴动席卷西西伯利亚、坦波夫省和沃罗涅日省、伏尔加河中游地区、顿河流域、库班、乌克兰和中亚等地。
到1921年有50多起大规模农民起义发生,几乎没有一个省份不在某种程度上存在所谓的“盗匪”。
材料所述现象的原因是( )解析:D 苏维埃政权面临农民的起义,属于人民内部矛盾,而不是敌对分子的进攻,故A项错误;1920年底苏俄国内战争基本结束,1920年末至1921年初农民起义的原因是战时共产主义政策的推行损害了农民的利益,故B项错误;1920年底苏俄国内战争基本结束,战时共产主义政策的推行损害了农民的利益,而不是群众受到反动派蛊惑,故C项错误;1920年底苏俄内战基本结束,战时共产主义政策的推行损害了农民的利益,因此导致农民起义不断,故D项正确。
3.(2018·浙江湖州期末)1918年10~12月,苏维埃人民委员会颁布法令,以劳动手册代替身份证、公民证和其他证件,只有劳动,持有按月标记的劳动手册,才能获得口粮。
高三历史复习 苏联社会主义建设的经验与教训(附答案)
苏联社会主义建设的经验与教训一、选择题:1、苏俄实施新经济政策的根本目的是()A、消除战时共产主义政策的不利影响B、建立社会主义的经济基础C、加强无产阶级对经济的领导D、平息工人罢工和农民暴动2、以下对战时共产主义政策的评价错误的是()A、是苏俄英德三年国内战争胜利的保障B、充分体现了社会主义制度的优越性C、对国家经济也带来严重的负面影响D、是在战争环境下采取的一种应急措施3、战时共产主义政策的内容不包括( )A、把一切企业收归国有B、实行余粮收集制C、取消一切商品贸易D、实行“不劳动者不得食”的原则4、苏俄新经济政策中,得到农民支持拥护的一项措施是()A、废除实物配给,实行商品买卖B、有全由面没收私人资本转向实行国家资本主义C、允许恢复部分小型的私有企业D、用固定的粮食税代替余粮收集制5、1921年苏俄实施的新经济政策()A、有利于生产力的提高和逐步战胜资本主义B、是苏联发展社会主义经济的长期方针C、恢复了自由贸易和资本主义的经济秩序D、是苏联社会主义经济理论成熟的表现6、新经济政策与战时共产主义政策相比,主要“新”在()A、国家控制一切经济命脉B、无产阶级掌握国家政权C、在一定限度内恢复资本主义,发展商品生产D、对资本主义进行社会主义改造7、20世纪30年代造成苏联社会主义建设中农、轻、重比例失调的主要原因是()A、片面强调产值和产量B、片面发展重工业C、高度集中的经济政治体制D、农民的利益受到极大伤害8、苏联的社会主义建设存在的问题,从根本上说是因为什么原因造成的()A、社会主义制度B、人民积极性不高C、高度集中的经济政治体制D、缺乏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调整9、斯大林时期的经济体制的本质特征是()A、用政府行政命令来管理经济B、权力高度集中,缺乏群众监督C、忽视社会主义民主和法制建设D、否定价值规律和商品市场关系10、二战后,针对斯大林体制的弊端,率先进行改革的是()A、斯大林B、赫鲁晓夫C、勃列日涅夫D、戈尔巴乔夫11、赫鲁晓夫、勃列日涅夫改革的共同点主要是()A、改革的重点放在经济领域,特别是在农业方面B、改革使社会经济全面振兴,人民生活有所改善C、改革没有实质性的突破旧有体制,积累了许多问题D、改革使军备力量大大加强,对外推行积极进攻战略12、戈尔巴乔夫改革与1978年后的中国改革相比( )A、都首先从经济领域开始B、都在经济领域取得了巨大成绩C、都保持了马克思主义方向D、都适应了各自的国情13、戈尔巴乔夫改革给我们最大的经验教训使是()A、改革应从本国实际出发,坚持马克思主义B、要时刻警惕国际帝国主义的和平演变C、改革要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D、改革步伐要稳定,不能急于求成14、戈尔巴乔夫改革与赫鲁晓夫当政时的政策相比()A、都引起了当时苏联人民的思想混乱B、都对苏联的历史全盘否定C、都否定了十月革命D、都放弃了科学社会主义的指导15、戈尔巴乔夫进行改革的直接目的在于()A、以政治改革推动经济发展B、以“民主社会主义”取代科学社会主义C、适应西方“和平演变”的需要D、解决苏联日趋尖锐的民族分离活动16、阅读以下材料材料一:80年代~90年代苏联国民生产增长统计表材料二:(戈尔巴乔夫政府)在制定改革政策方针中存在三个严重问题:第一,仍然以优先发展重工业和机器制造业为主的“加速发展战略”和发展资本密集型产业为主的战略,已不符合时代潮流。
高中历史人民版必修二专题七:苏联社会主义建设的经验与教训
1928年,斯大林开始实行旨在使这一计划生 效的一系列五年计划中的第一个。…… “国 家计划委员会” 是中心,……动手处理源 源不断地汇集到总部的大量统计资料。大量 资料先由一批受过高度训练的统计学家、经 济学家和技术专家进行处理,由他们进而制 订出临时的五年计划。在经过评议和听取有 关组织的不同建议之后,再起草制定最后的 计划。
注重实际的列宁认识到让步是不可避免的——因而于 1921年采取了“新经济政策”,这一政策允许局部地 恢复资本主义,尤其是在农业和贸易方面。农民们在 向国家缴纳约占其产量的12%的实物税之后,被准许 在公开市场上出售他们的农产品。私人可以经营小商 店和小工厂。农民和新商人即当时所称的“耐泼曼”, 都能雇佣劳力,并能保留他们在经营中获得的利润。 不过,列宁设法使国家控制了土地所有权,控制了他 所称的“制高点”(银行业、对外贸易、重工业和运 输业)。对列宁来说,新经济政策并不意味着社会主 义在俄国的结束,而是暂时的退却,“后退一步为的 是前进两步”。结合所学知识,如何理解材料中新经 济政策意味着“后退一步为的是前进两步”?
②结束:1928年后,工业化、农业集体化逐步开展
• 材料:(1) 为了保证农民在比较自由的支配自己 的经济资源的基础上正确而安心地进行经营,为 了巩固农民经济和提高生产率,以及为了确切地 规定农民所应负担的国家义务,应以实物税代替 余粮收集制这种收购粮食、原料和饲料的方法。
• (2) 为纳税后剩余的一切粮食、原料和饲料,农 民可以用来改善自己的经济,也可以用来提高个 人的消费,用来交换工业品、手工业品和农产品。 允许在地方经济流通范围内实行交换。
专题七 苏联社会主义建设的经验与教训
列宁
斯大林 赫鲁晓夫
勃列日 涅夫
戈尔巴 乔夫
专题七 苏联社会主义建设的经验与教训(人民版)
专题七苏联社会主义建设的经验与教训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初期探索一、战时共产主义政策1.背景(1)国际:帝国主义对俄国进行武装干涉。
(2)国内:被推翻的地主和资产阶级企图恢复旧政权不断发动叛乱。
2.内容(1)农业:实行余粮收集制。
(2)工业:企业一律收归国有,实行高度集中管理政策。
(3)产品分配:取消自由贸易,实行实物配给制和成年人劳动义务制,规定“不劳动者不得食”。
3.评价(1)积极影响:①适应了战时需要,为战胜国内外敌人提供了保证。
②巩固了苏维埃政权。
(2)消极影响:①实施过程中出现了许多弊病和错误。
②导致经济危机和政治危机。
二、新经济政策的实施1.背景:战时共产主义政策已不适应战争结束后的新情况,导致经济、政治危机。
2.提出:列宁在1921年3月俄共(布)第十次代表大会上提出。
3.内容(1)农业:以固定的粮食税代替余粮收集制,农民可自由支配纳税后剩余的所有粮食。
(2)工业:改变国营企业高度集中管理的办法,实行经济核算。
在国家掌握经济命脉的前提下,实行国家资本主义,将部分国有企业采取租让制和租借制的形式。
(3)商业:允许商品买卖,实行自由贸易。
(4)分配制度:废除实物配给制,实行按劳取酬的工资制。
4.作用(1)经济:使苏俄经济走出困境,为实现工业化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国民经济已基本得到恢复,人民生活有了初步好转。
(2)政治:工农联盟得到巩固,从而巩固了苏维埃政权。
(3)理论:找到了一条向社会主义过渡的正确途径,是列宁的一次有益探索。
[轻巧识记]战时共产主义政策一个背景:外国武装干涉与国内叛乱,内忧外患。
两个特点:“战时”和“共产主义”。
三个结果:战争胜利、经济危机、政治危机。
四点内容:余粮收集制、企业国有化、取消自由贸易、实物配给制。
[思维升华]新经济政策的“新”及其实质表现主要“新”在重视商品经济、开放市场、允许自由贸易和货币流通实质利用市场和商品货币关系来扩大生产,巩固与扩大工农联盟,逐步地、间接地过渡到社会主义,推进以生产力为核心的现代化建设[概念阐释]新经济政策中的租让制和租借制租让制是在苏维埃政权的监督下,通过订立合同把国家当时尚无力经营的某些工矿企业、森林、油田、土地等按一定条件和期限租给外国资本家,由承租的资本家经营,承租者把产品的一部分交给苏维埃国家,并按合同提取利润,合同期满后,国家即将企业收回,资本家得到的是利润,国家得到的好处是发展了生产力。
思考苏联社会主义建设的历史经验和教训。
思考苏联社会主义建设的历史经验和教训。
苏联社会主义建设的历史经验和教训可以总结如下:1.经济计划和集体化:苏联实行的经济计划和集体化政策,通过国家对经济的集中控制和农业集体化,迅速实现了工业化和农业现代化的目标。
然而,这一过程中也出现了农业生产下降、资源分配不合理、计划经济效率低下等问题。
教训是,过度的集中计划和集体化可能会对经济产生负面影响,需要适度引入市场机制和充分尊重个体的经济权利。
2.政治体制和人权:苏联实行的社会主义政治体制中,党的领导和单一执政的集权模式导致了政治权力过于集中,限制了公民的个人自由和言论权利。
教训是,社会主义国家应该建立健全的法治体系、保护公民权利和民主参与,确保国家权力的制约和平衡。
3.科学技术和创新:苏联在科学技术和创新方面取得了重大成就,如太空探索、核能技术和军事领域。
然而,由于政治控制和缺乏市场竞争,苏联在科技创新、科研自由和产业升级方面有所滞后,最终导致了经济发展的瓶颈。
教训是,社会主义国家应该重视科技创新和产业升级,鼓励科研自由和市场竞争,促进经济的可持续发展。
4.阶级斗争和意识形态:苏联时期过于强调阶级斗争和意识形态,导致了政治运动、大规模迫害和思想控制等问题。
这严重削弱了社会的多样性、创造力和批判性思维。
教训是,社会主义国家应该建立包容性的社会文化环境、尊重多元文化和思想自由,避免过度强调阶级对立和意识形态的影响。
5.国际关系和冷战:苏联的社会主义建设模式和意识形态与西方的资本主义模式形成了对立,并导致了冷战格局。
这对国际关系和世界和平造成了长期的紧张局势。
教训是,国际社会应该通过对话、交流和合作,寻求不同意识形态和制度的和谐与共存,维护世界和平与合作。
总的来说,苏联社会主义建设的历史经验和教训表明,在推动社会主义发展的过程中,应该注重经济的市场化、政治的民主化、科技的创新和开放的国际合作,为社会发展提供充分的自由、个体权利和多元性。
苏联的社会主义建设的经验和教训
二、“斯大林模式”的社会主义建设道路
3、斯大林模式的评价(经验教训)
(1)积极:有利于集中全国力量解决紧迫经济问题。一 度促进生产力巨大发展,使苏联成为工业强国。为取得反 法西斯的胜利奠定了物质基础;对资本主义国家起了借鉴 作用。
(2)消极影响:农轻重不能协调发展,,严重损害农民利 益,不利于国民经济的健康发展;违反市场经济规律,体 质逐渐僵化;对其它社会主义国家产生消极影响。
列宁在事后总结“战时共产主义”的经验教训时 说:“我们计划用无产阶级国家直接下命令的办 法在一个小农国家里按共产主义原则来调整国家 的生产和分配。现实生活说明我们错了。”(《列宁选集》
第三版,第四卷,第570页《20世纪的俄罗斯》49页)
错误的实质?
帝国主义和白卫分子利用这一形势在全国掀起富农叛乱,
注重实际的列宁认识到让步是不可避免的——因而于 1921年采取了“新经济政策”。 ……对列宁来说, 新经济政策并不意味着社会主义在俄国的结束,而是 暂时的退却,“后退一步为的是前进两步”。
——斯塔夫里阿诺斯《全球通史》
实施效果如何?“退却”的实质?
• 新经济政策与战时其产主义政策在农业方面的共 同点是
• A. 农民自由支配上缴国家后剩余的农产品 B. 国家享有优先获得农民部分农产品的权利 C. 禁止农产品自由贸易 D. 在农村推行合作制
阅读:苏联成立与列宁逝世 1922年苏联成立
1924年1月25日,列宁逝世,享年53岁
二、“斯大林模式”的社会主义建设道路
1、斯大林模式的形成
工业化 背景 落后的农业国;帝国主义包围敌视。
背景
面临危机
政治经济危机
目的任务 应付战争;推进社会主义 解决危机,探索社会主义
2019年江苏高考历史复习专题十五 苏联(俄)社会主义建设经验与教训
(1)农业:以④ 粮食税 代替余粮收集制,税后余粮可自行支配。
(2)工业:允许私人开办小企业;部分企业以租让的方式让⑤ 外国资本
经营。 (3)商业:允许商品买卖,恢复货币流通和商品交换。 (4)分配:废除实物分配制,实行⑥ 按劳分配 。 4.特点 (1)利用商品货币关系发展生产,逐步过渡到社会主义。 (2)在公有制为主导的前提下,允许⑦ 商品经济 的发展,允许多种所 有制形式存在。 5.作用 (1)提高了人民的生产积极性,促进了经济的迅速恢复,稳定了政治形势。
带来了空前的发展活力。从这一现实热点出发,对苏联改革留下的经验
和教训进行总结和思考是非常必要的。
歌颂文学,宣扬“无冲突论”,造成了文学作品公式化、概念化、回避 矛盾、粉饰生活、歌功颂德的状况。斯大林逝世后,苏联第二次作代会 召开,彻底纠正“左”的偏向,作家们开始大胆地表现生活矛盾和冲突 及社会的黑暗面,“解冻文学”由此出现。“解冻文学”以爱伦堡的
《解冻》为发端,鲍里斯· 帕斯捷尔纳克的《日瓦戈医生》是其中的代
(2)找到了一条适合本国国情的向社会主义过渡的正确道路。
考点二 斯大林模式的社会主义建设道路 1.背景:斯大林的领导地位逐步确立。国家经济政策发生变化,新经济政 策被逐步取消。 2.表现
(1)工业:为了迅速增强经济实力和国防力量,优先发展① 重工业 ,由
农业和轻工业为其提供资金。 (2)农业:推行农业集体化运动,组织② 集体农庄 。到1937年,超过9 0%的农户加入集体农庄。 (3)经济体制:实行单一的公有制和高度集中的③ 计划经济体制 ,排 斥市场经济。
3.评价
考点三 二战后苏联社会主义改革与挫折
赫鲁晓夫改革与戈尔巴乔夫改革
<知识拓展>
一、战时共
江苏省扬州市2015年高考历史一轮复习 第七单元 苏联社会主义建设的经验与教训教案 人民版必修2
第七单元苏联社会主义建设的经验与教训【考点阐述】1、战时共产主义政策评价①战时共产主义政策的实施是苏联特殊历史条件下实施的一项经济政策。
残酷的战争环境、经济的破坏、物资极度缺乏迫使苏维埃政府在政治、经济、军事诸方面采取果断措施。
②战时共产主义政策是一种特殊的经济体制;它使苏维埃政府最大限度地动员了全国的财力物力,为保卫苏维埃国家创造了必要的物质前提。
③随着战争的结束,这一政策的弊端白益显露。
由于它忽略经济发展的规律,引起了农民普遍的不满,导致苏维埃的政治危机。
1921年在俄共“十大”上被新经济政策所取代,这表明战时共产主义政策不是向共产主义过渡的正确途径。
2、苏俄新经济政策1921年苏俄根据当时国内时局的变化而制订新经济政策,这是列宁建设社会主义的成功探索。
它利用市场经济规律和政治上的工农联盟,符合马克思主义的基本原则和策略性。
它的重大历史意义是:①调动了工农民群众的积极性,迅速恢复了经济。
促进了生产力的发展,巩固了工农联盟和苏维埃政权;②它探索了在小农国家里建设社会主义的途径和方法,为向社会主义经济过渡创造了条件。
③其原则和经验,为国际共产主义运动提供了宝贵的经验,是马克思主义理论的重大发展,对当今中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和改革开放有着重要的借鉴意义。
3、对斯大林时期形成的高度集中的政治经济体制评价斯大林时期高度集中的政治经济体制形成的标志是1936年苏联制定新宪法的颁布。
①这种体制在经济方面的特点是以国家为核心,高度集中的行政命令体制。
它限制商品生产关系,否定价值规律和市场机制的作用。
②其政治特点是将权力高度集中于党中央的最高领导机构,党政不分。
民主法制被忽视。
最后形成了个人高度集权。
③该体制同苏联当时社会生产力发展水平基本相适应,在三十年代苏联大规模集体化和工业化时期以及二战后经济恢复时期都发挥了积极的作用,它对社会主义国家产生了深刻的影响。
④该体制也存在着严重的缺陷和弊端,后来越来越阻碍了生产力的进一步发展和政治体制的改革,为日后苏联和东欧各国的经济和政治的发展埋下了隐患,成为后来苏东剧变的历史根源。
人民版历史必修二专题七《苏联社会主义建设的经验与教训》测试题(含答案)
材料二 “俄国生产力还没有发展到足以实现社会主义的水平”,他们(指反对列宁观点的第二国际和孟什维克)把这个无可争辩的论点,用千百种腔调一再重复,他们觉得这是对评价我国革命有决定意义的观点。
既然建设社会主义需要有一定的文化水平,我们为什么不能首先用革命手段取得达到这个一定水平的前提,然后在工农政权和苏维埃制度的基础上追上别国的人民呢?
A.战时共产主义政策在实施 B.推行国家工业化计划
C.推行新经济政策 D.改革苏联经济模式
17.布哈林说:“因为没有西方的普遍革命,我们目前进入这样一个时期,在这里直接通向共产主义制度的道路是不存在的,我们的俄国革命将经历大量的曲折、迂回和转折。”在“这样一个时期”,俄国采取的政策是
A.取消自由贸易B.允许利用外资
(3)1917年十月革命后,苏俄开始探索经济发展的道路,列宁时期的农业政策发生了怎样的变化?斯大林在农业方面推行了什么运动?请从工业和农业关系的角度评价这一运动。
(4)赫鲁晓夫上台后对斯大林模式进行改革,他的改革重点在哪一方面?在这一方面的改革措施有哪些?
(5)综合上述问题,谈谈不同国家农业政策的调整给我国经济发展提供的借鉴价值。
试简要概括上述四个历史元素的“新”之所在。
28.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 马克思把19世纪称为“现代”,其划分的标准是生产方式的变化。他认为,16世纪以来欧洲发生的社会巨变,导致了大工业的兴起,带来了现代生产方式,这种现代生产方式把单个国家的历史活动纳入世界史性的共同活动。由于“新的工业的建立已经成为一切文明民族的生命攸关的问题”,由于这种新生产方式所揭示的现代社会的经济运动规律及其现实的发展趋势,马克思预见到,那些经济落后、工业不发达的国家将会以工业发达国家作为自己发展的未来景象。这也是“历史向世界历史转变”的必然。
2015高考历史(人民版)大一轮精讲:第23讲 苏联社会主义建设的经验与教训
第23讲苏联社会主义建设的经验与教训[考纲要求] 1。
战时共产主义政策和新经济政策.2.“斯大林模式”.3.从赫鲁晓夫改革到戈尔巴乔夫改革。
考点一列宁时代的社会主义建设探索一、战时共产主义政策1.背景错误!2.内容错误!3.评价(作用)错误!二、新经济政策1.背景:战时共产主义政策已不适应战争结束后的新情况,导致经济、政治危机.2.内容错误!3.评价(作用)错误![思维导图] 列宁对社会主义道路的探索史料一1920年,苏俄农民中流传:“土地属于我们,面包却属于你们;水属于我们,鱼却属于你们;森林属于我们,木材却属于你们。
”解读史料表明战时共产主义政策对农民的掠夺严重,已激起了农民的极大怨气和愤怒。
史料二1921年苏俄的重工业产量只有一战前1913年的20%……叛乱席卷了全国,甚至连十月革命的中坚分子喀琅施塔得水兵也打出了“要苏维埃,不要共产党的苏维埃”的口号参与叛乱。
为此而震惊的列宁曾说:“我们计划……用无产阶级国家直接下命令的办法在一个小农国家里按共产主义原则来调整国家的产品生产和分配.现实生活说明我们错了。
”解读史料表明新经济政策实行前夕,俄国国内工农业产量大幅度下降,战时共产主义政策空前激化了各种矛盾,面临严重的政治危机。
列宁也认识到了直接过渡到共产主义社会的尝试行不通。
史料三列宁设法使国家控制了土地所有权,控制了他所称的“制高点”(银行业、对外贸易、重工业和运输业)。
对列宁来说,新经济政策并不意味着社会主义在俄国的结束,而是暂时的退步,“后退一步是为了前进两步"。
——《全球通史》解读史料表明新经济政策的前提是国家控制着社会经济发展的命脉,“后退一步”的最终目的还是要发展社会主义。
史料四1913~1926年间苏联工农业产值变化表一农业表二工业解读了最低点,农业、工业生产状况在1925年、1926年均先后超过了历史最高水平,这生动直观地表明了新经济政策取得了巨大成效。
史论1 对战时共产主义政策的三点认识(1)“战时”:从背景看,它是在面临国内叛乱和国外干涉的严峻形势下采取的。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考点15 苏联社会主义建设的经验与教训
1.(2016·课标全国Ⅱ卷·T34)1928年,苏联开始实施第一个五年计划,并未受到美国人的关注。
四年以后这种情况发生变化,美国出版了大量关于苏联的著作,如《俄罗斯的黎明》《俄国今日:我们从中能学到什么?》。
当时,苏联吸引美国人的主要是( )
A.经济危机造成的破坏较小
B.工业化取得显著成就
C.农业集体化保证城市供应
D.公有制显示出优越性
【解题指南】本题考查苏联社会主义建设的成就。
解答关键:理解斯大林模式的特点。
【解析】选B。
由材料中的信息“第一个五年计划”“四年以后”可知,当苏联进行社会主义工业化的时候,美国正处于经济危机期间,美国关注苏联的经济建设的出发点是想为摆脱经济危机寻找出路。
A说法不正确,苏联独立于资本主义世界经济体系之外,并未受资本主义世界经济危机的影响;C不正确,美国经济发展过程中并不是用农业保障工业发展;美国关注的不是苏联的公有制而是其在发展经济过程中国家的作用,即计划经济体制,故D不正确。
2.(2016·江苏单科·T19)第一个五年计划期间,苏联政府在各地组建了数千个拖拉机站。
每个站配备一批拖拉机和联合收割机,农业机械化水平大大提高,但在接下来的几年里,农业并没有明显增产。
造成这一后果的主要原因是( )
A.农村缺少机械操作员
B.农业正在进行集体化
C.农民缺乏生产积极性
D.农庄没有土地所有权
【解题指南】本题考查苏联的社会主义建设。
解题关键:农业增收的各要素中,工具革新是一方面,关键还要看劳动者的积极性。
人是生产力中最活跃的要素。
【解析】选C。
材料“农业机械化水平大大提高”表明农村并不缺少机械操作员,故A错误;农业集体化是第一个五年计划期间苏联机械化水平提高的主要原因,不是农业没有明显增产的原因,故B错误;苏联“一五”计划期间片面发展重工业,从农民那里拿走的过多,导致农民的生产积极性不高,阻碍了农业的发展,故C正确;苏联的土地归国家或集体所有,农庄拥有土地所有权,故D错误。
3.(2016·浙江文综·T22)下图所示为苏联某一时期社会结构的前后变化。
它集中反映了( )
A.战时共产主义政策的影响
B.新经济政策的结果
C.斯大林模式的确立
D.赫鲁晓夫改革的后果
【解题指南】本题考查斯大林模式。
解答关键:提取材料信息与把握斯大林模式。
【解析】选C。
图片反映了变化前个体农户所占比重最大,集体农户与工人占很小比重;调整后个体农户减少,集体农户与工人所占比重增大。
结合所学知识,斯大林时期进行工业化运动
与农业集体化运动,符合图片中的变化,故选C。