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二上的数学教案
初中数学教案设计(共12篇)
初中数学教案设计〔共12篇〕篇1:初中数学教案设计一、教学目的:1、知道一次函数与正比例函数的定义。
2、理解掌握一次函数的图象的特征和相关的性质。
3、弄清一次函数与正比例函数的区别与联络。
4、掌握直线的平移法那么简单应用。
5、能应用本章的根底知识纯熟地解决数学问题。
二、教学重、难点:重点:初步构建比拟系统的函数知识体系。
难点:对直线的平移法那么的理解,体会数形结合思想。
三、教学过程:1、一次函数与正比例函数的定义:一次函数:一般地,假设y=kx+b(其中k,b为常数且k≠0),那么y是一次函数。
正比例函数:对于 y=kx+b,当b=0,k≠0时,有y=kx,此时称y是x的正比例函数,k为正比例系数。
2、一次函数与正比例函数的区别与联络:(1)从解析式看:y=kx+b(k≠0,b是常数)是一次函数;而y=kx(k≠0,b=0)是正比例函数,显然正比例函数是一次函数的特例,一次函数是正比例函数的推广。
(2)从图象看:正比例函数y=kx(k≠0)的图象是过原点(0,0)的一条直线;而一次函数y=kx+b(k≠0)的图象是过点(0,b)且与y=kx平行的一条直线。
根底训练:1、写出一个图象经过点(1,— 3)的函数解析式为:2、直线y=—2X—2不经过第象限,y随x的增大而。
3、假如P(2,k)在直线y=2x+2上,那么点P到x轴的间隔是:4、正比例函数 y =(3k—1)x,,假设y随x的增大而增大,那么k是:5、过点(0,2)且与直线y=3x平行的直线是:6、假设正比例函数y =(1—2m)x 的图像过点A(x1,y1)和点B(x2,y2)当x1y2,那么m的取值范围是:7、假设y—2与x—2成正比例,当x=—2时,y=4,那么x= 时,y = —4。
8、直线y=— 5x+b与直线y=x—3都交y轴上同一点,那么b的值为。
9、圆O的半径为1,过点A(2,0)的直线切圆O于点B,交y轴于点C。
(1)求线段AB的长。
八年级数学上册学习步骤与教案全集(优秀7篇)
八年级数学上册学习步骤与教案全集(优秀7篇)八年级数学上册教案篇一教学目标知识与能力:1.运用类比的方法,通过学生的合作探究,得出平行四边形的判定方法.2.理解平行四边形的另一种判定方法,并学会简单运用.过程与方法:1.经历平行四边行判别条件的'探索过程,在有关活动中发展学生的合情推理意识.2.在运用平行四边形的判定方法解决问题的过程中,进一步培养和发展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和推理论证的表达能力.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通过平行四边形判别条件的探索,培养学生面对挑战,勇于克服困难的意志,鼓励学生大胆尝试,从中获得成功的体验,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教学方法启发诱导式教具三角尺教学重点平行四边形判定方法的探究、运用.教学难点对平行四边形判定方法的探究以及平行四边形的性质和判定的综合运用教学过程:第一环节复习引入:问题1:1.平行四边形的定义是什么?它有什么作用?2.判定四边形是平行四边形的方法有哪些?(1)两组对边分别平行的四边形是平行四边形。
(2)一组对边平行且相等的四边形是平行四边形。
(3)两条对角线互相平分的四边形是平行四边形。
第二环节探索活动活动:工具:两对长度分别相等的木条。
动手:能否在平面内用这四根笔摆成一个平行四边形?思考1.1:你能说明你所摆出的四边形是平行四边形吗?已知:四边形ABCD中,AD=BC,AB=CD. 试说明四边形ABCD是平行四边形。
思考1.2:以上活动事实,能用文字语言表达吗?学生以小组为单位,利用课前准备好的学具动手操作、观察,完成探究活动1,共同得到:(1)只有将两两相等的木条分别作为四边形的两组对边才能得到平行四边形.(2)通过观察、实验、猜想到:两组对边分别相等的四边形是平行四边形.在此活动中,教师应重点关注:(1)学生在拼四边形时,能否将相等两木条作为四边形的对边;(2)转动四边形,改变它的形状的过程中,能否观察得到在此过程中它始终是一个平行四边形;(3)学生能否通过独立思考、小组合作得出正确的证明思路.第三环节巩固练习例1 如图:在四边形ABCD中,∠1=∠2,∠3=∠4.四边形ABCD是平行四边形吗?为什么?八年级数学上册教案例2 如图所示,AC=BD=16,AB=CD=EF=壹五,CE=DF=9,图中有哪些互相平行的线段?随堂练习1.判断下列说法是否正确(1)一组对边平行且另一组对边相等的四边形是平行四边形( )(2)两组对角都相等的四边形是平行四边形( )(3)一组对边平行且一组对角相等的四边形是平行四边形( )(4)一组对边平行,一组邻角互补的四边形是平行四边形( )2.有两条边相等,并且另外的两条边也相等的四边形一定是平行四边形吗?为什么?3.如图所示,四个全等的三角形拼成一个大的三角形,找出图中所有的平行四边形,并说明理由.4.如图:AD是ΔABC的边BC边上的中线。
华师大版初中八年级数学上册全套教案
华师大版初中八年级数学上册全套教案教案:华师大版初中八年级数学上册一、教学内容1. 第一章:整式与不等式本章主要介绍整式的概念、运算性质以及不等式的解法等。
2. 第二章:函数本章主要介绍一次函数、二次函数的图像和性质,以及函数的定义和表示方法等。
3. 第三章:几何本章主要介绍几何图形的性质和计算,包括三角形、四边形、圆等。
二、教学目标1. 学生能够掌握整式的概念和运算性质,能够进行整式的运算和简化。
2. 学生能够理解函数的定义和表示方法,能够绘制一次函数和二次函数的图像,并理解其性质。
3. 学生能够运用几何图形的性质和计算方法解决实际问题。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1. 教学难点:整式的运算和简化,二次函数的图像和性质。
2. 教学重点:函数的概念和表示方法,几何图形的性质和计算方法。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1. 教具:黑板、粉笔、多媒体教具等。
2. 学具:练习本、尺子、圆规、量角器等。
五、教学过程1. 实践情景引入:通过实际问题引入整式和不等式的概念,让学生感受数学与生活的联系。
2. 知识讲解:讲解整式的概念、运算性质以及不等式的解法,通过例题演示解题过程。
3. 随堂练习:布置一些整式和不等式的问题,让学生独立解答,巩固所学知识。
4. 知识讲解:讲解一次函数和二次函数的定义和表示方法,通过例题演示绘制图像和解题过程。
5. 随堂练习:布置一些一次函数和二次函数的问题,让学生独立解答,巩固所学知识。
6. 知识讲解:讲解几何图形的性质和计算方法,通过例题演示解题过程。
7. 随堂练习:布置一些几何图形的问题,让学生独立解答,巩固所学知识。
六、板书设计板书设计要清晰、简洁,能够突出本节课的重点和难点。
可以采用流程图、图像、列表等形式进行设计。
七、作业设计1. 作业题目:(2) 一次函数和二次函数:绘制y = 2x + 1和y = x^2的图像,并解释其性质。
(3) 几何图形的性质和计算:计算一个等边三角形的面积,给定边长为6cm。
八年级数学优质课一等奖教学设计3篇
第1篇教学设计作为一位杰出的老师,很有必要精心设计一份教案,教案是备课向课堂教学转化的关节点。
那要怎么写好教案呢?下面是小编帮大家整理的菱形人教版数学八年级上册教案,仅供参考,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一、教学目的:1、掌握菱形概念,知道菱形与平行四边形的关系;2、理解并掌握菱形的定义及性质1、2;会用这些性质进行有关的论证和计算,会计算菱形的面积;3、通过运用菱形知识解决具体问题,提高分析能力和观察能力;4、根据平行四边形与矩形、菱形的从属关系,通过画图向学生渗透集合思想;二、重点、难点1、教学重点:菱形的性质1、2;2、教学难点:菱形的性质及菱形知识的综合应用;三、例题的意图分析本节课安排了两个例题,例1是一道补充题,是为了巩固菱形的性质;例2是教材P108中的例2,这是一道用菱形知识与直角三角形知识来求菱形面积的实际应用问题、此题目,除用以巩固菱形性质外,还可以引导学生用不同的方法来计算菱形的面积,以促进学生熟练、灵活地运用知识;四、课堂引入1、(复习)什么叫做平行四边形?什么叫矩形?平行四边形和矩形之间的关系是什么?2、(引入)我们已经学习了一种特殊的平行四边形——矩形,其实还有另外的特殊平行四边形,请看演示:(可将事先按如图做成的一组对边可以活动的教具进行演示)如图,改变平行四边形的边,使之一组邻边相等,从而引出菱形概念;《18、2、2菱形》课时练习含答案;5、在同一平面内,用两个边长为a的等边三角形纸片(纸片不能裁剪)可以拼成的四边形是( )A、矩形B、菱形C、正方形D、梯形答案:B知识点:等边三角形的性质;菱形的判定解析:解答:用两个边长为a的等边三角形拼成的四边形,它的四条边长都为a,根据菱形的定义四边相等的四边形是菱形、根据题意得,拼成的四边形四边相等,则是菱形、故选B、分析:此题主要考查了等边三角形的性质,菱形的定义、6、用两个边长为a的等边三角形纸片拼成的四边形是( )A、等腰梯形B、正方形C、矩形D、菱形答案:D知识点:等边三角形的性质;菱形的`判定解析:解答:由于两个等边三角形的边长都相等,则得到的四边形的四条边也相等,即是菱形、由题意可得:得到的四边形的四条边相等,即是菱形、故选D、分析:本题利用了菱形的概念:四边相等的四边形是菱形、《菱形的性质与判定》练习题一选择题:1、下列四边形中不一定为菱形的是( )A、对角线相等的平行四边形B、每条对角线平分一组对角的四边形C、对角线互相垂直的平行四边形D、用两个全等的等边三角形拼成的四边形2、下列说法中正确的是( )A、四边相等的四边形是菱形B、一组对边相等,另一组对边平行的四边形是菱形C、对角线互相垂直的四边形是菱形D、对角线互相平分的四边形是菱形3、若顺次连接四边形ABCD各边的中点所得四边形是菱形,则四边形ABCD一定是( )A、菱形B、对角线互相垂直的四边形C、矩形D、对角线相等的四边形第2篇教学设计1、教材分析(1)知识结构(2)重点、难点分析本节内容的重点是线段垂直平分线定理及其逆定理. 定理反映了线段垂直平分线的性质,是证明两条线段相等的依据;逆定理反映了线段垂直平分线的判定,是证明某点在某条直线上及一条直线是已知线段的垂直平分线的依据.本节内容的.难点是定理及逆定理的关系. 垂直平分线定理和其逆定理,题设与结论正好相反. 学生在应用它们的时候,容易混淆,帮助学生认识定理及其逆定理的区别,这是本节的难点.2、教法建议本节课教学模式主要采用“学生主体性学习”的教学模式. 提出问题让学生想,设计问题让学生做,错误原因让学生说,方法与规律让学生归纳. 教师的作用在于组织、点拨、引导,促进学生主动探索,积极思考,大胆想象,总结规律,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让学生真正成为教学活动的主人. 具体说明如下:(1)参与探索发现,领略知识形成过程学生前面,学习过线段垂直平分线的概念,这样由复习概念入手,顺其自然提出问题:在垂直平分线上任取一点P,它到线段两端的距离有何关系?学生会很容易得出“相等”. 然后学生完成证明,找一名学生的证明过程,进行投影总结. 最后,由学生将上述问题,用文字的形式进行归纳,即得线段垂直平分线定理. 这样让学生亲自动手实践,积极参与发现,激发了学生的认识冲突,使学生克服思维和探求的惰性,获得锻炼机会,对定理的产生过程,真正做到心领神会.(2)采用“类比”的学习方法,获取逆定理线段垂直平分线的定理及逆定理的证明都比较简单,学生学习一般没有什么困难,这一节的难点仍然的定理及逆定理的关系,为了很好的突破这一难点,教学时采用与角的平分线的性质定理和逆定理对照,类比的方法进行教学,使学生进一步认识这两个定理的区别和联系.(3) 通过问题的解决,让学生学会从不同角度分析问题、解决问题;让学生学会引申、变更问题,以培养学生发现问题、提出问题的创造性能力.第3篇教学设计一、教学目标:1、加深对加权平均数的理解2、会根据频数分布表求加权平均数,从而解决一些实际问题3、会用计算器求加权平均数的值二、重点、难点和难点的突破方法:1、重点:根据频数分布表求加权平均数2、难点:根据频数分布表求加权平均数3、难点的突破方法:首先应先复习组中值的定义,在七年级下教材P72中已经介绍过组中值定义。
初二数学全等三角形教案(五篇)
初二数学全等三角形教案〔五篇〕初二数学全等三角形教案篇一1.定义:能够的两个三角形叫全等三角形。
2.全等三角形的性质,全等三角形的判定方法见下表。
一。
挖掘“隐含条件〞判全等如图,△ABE≌△ACD,由此你能得到什么结论?(越多越好)1.如图AB=CD,AC=BD,那么△ABC≌△DCB吗?说说理由。
变式训练:AC=BD,∠CAB=∠DBA,试说明:BC=AD2.如图点D在AB上,点E在AC上,CD与BE相交于点O,且AD=AE,AB=AC.假设∠B=20°,CD=5cm,那么∠CD的度数与BE的长。
3.如图假设OB=OD,∠A=∠C,假设AB=3cm,求CD的长。
变式训练2,如图AC=BD,∠C=∠D试说明:(1)AO=BO(2)CO=DO(3)BC=AD 二。
添条件判全等1.如图,AD平分∠BAC,要使△ABD≌△ACD,根据“SAS〞需要添加条件;根据“ASA〞需要添加条件;根据“AAS〞需要添加条件。
2.AB//DE,且AB=DE,(1)请你只添加一个条件,使△ABC≌△DEF,你添加的条件是。
三。
熟练转化“间接条件〞判全等1.如图,AE=CF,∠AFD=∠CEB,DF=BE,△AFD与△CEB全等吗?为什么?2.如图,∠CAE=∠BAD,∠B=∠D,AC=AE,△ABC与△ADE全等吗?为什么?3.“三月三,放风筝〞,如图是小明同学制作的风筝,他根据AB=AD,CB=CD,不用度量,他就知道∠ABC=∠ADC,请你用学过的知识给予说明。
稳固练习:如图,在中,,沿过点B的一条直线BE折叠,使点C恰好落在AB变的中点D处,那么∠A的度数。
4.如图,点E,F在BC上,BE=CF,AB=DC,∠B=∠C.说明:∠A=∠D1.(2022攀枝花市)如图,点E在AB上,AC=AD,请你添加一个条件,使图中存在全等三角形,并给予证明。
所添条件为全等三角形是△≌△2.如图,AB=AD,∠B=∠D,∠1=∠2,说明:BC=DE3.如图,AB=DE,∠D=∠B,∠EFD=∠BCA,说明:AF=DC4.等腰直角△ABC,其中AB=AC,∠BAC=90°,过B、C作经过A点直线L 的垂线,垂足分别为M、N(1)你能找到一对三角形的全等吗?并说明。
初二数学上册教案优秀3篇
初二数学上册教案优秀3篇初二数学上册教案最新范文一一、教材分析本节课选自新人教版教材《数学》八年级上册第十一章第三节,是在七年级学习了角平分线的概念和前面刚学完证明直角三角形全等的根底上进行教学的。
角平分线的性质为证明线段或角相等开辟了新的途径,简化了证明过程,同时也是全等三角形知识的延续,又为后面角平分线的判定定理的学习奠定了根底。
因此,本节内容在数学知识体系中起到了承上启下的作用。
同时教材的安排由浅入深、由易到难、知识结构合理,符合学生的心理特点和认知规律。
二。
教学内容本节课的教学内容包括角的平分线的作法、角的平分线的性质及初步应用。
内容解析:教材通过充分利用现实生活中的实物原型,培养学生在实际问题中建立数学模型的能力。
作角的平分线是几何作图中的根本作图。
角的平分线的性质是全等三角形知识的延续,也是今后证明两个角相等或证明两条线段相等的重要依据。
因此,本节内容在数学知识体系中起到了承上启下的作用。
三、教学目标1、根本知识:了解尺规作图的原理及角的平分线的性质。
2、根本技能(1)会用尺规作图作角的平分线。
(2)会利用全等三角形证明角平分线的性质。
(3)能运用角的平分线性质定理解决简单的几何问题3、数学思想方法:从特殊到一般4、根本活动经验:体验从操作、测量、猜测、验证的过程,获得验证几何命题正确性的一般过程的活动经验目标解析:通过让学生经历动手操作,合作交流,自主探究等过程,培养学生用数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和数学建模能力了解角的平分线的性质在生产,生活中的应用培养学生探究问题的兴趣,增强解决问题的信心,获得解决问题的成功体验,激发学生应用数学的热情。
四、学情分析刚进入初二的学生观察、操作、猜测能力较强,但归纳、运用数学意识的思想比拟薄弱,思维的广阔性、敏捷性、灵活性比拟欠缺,需要在课堂教学中进一步加强引导。
根据学生的认知特点和接受水平,我把第一课时的教学重点定为:掌握角平分线的尺规作图,理解角的平分线的性质并能初步运用,难点是角平分线的性质的探究教学难点突破方法:(1)利用多媒体动态显示角平分线性质的本质内容,在学生脑海中加深印象,从而对性质定理正确使用;(2)通过比照教学让学生选择简单的方法解决问题;(3)通过多媒体创设具有启发性的问题情境,使学生在积极的思维状态中进行学习。
人教版八年级数学上册教学计划五篇
人教版八年级数学上册教学计划五篇人教版八年级数学上册教学计划1一、扎扎实实打好基础。
1、重视课本,系统复习。
初中数学基础包括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两方面。
现中考仍以基础的为主,有些基础题是课本的原型或改造,后面的大题是教材题目的引伸、变形或组合,复习时应以课本为主。
尤其课后的读一读,想一想,有些中考题就在此基础上延伸的,所以,在做题时注意方法的归纳和,做到举一反三。
2、充实基础,学会思考。
中考时基础分很多,所以在应用基础知识时做到熟练、正确、迅速。
上课要边听边悟,敢于质疑。
3、重视基础知识的理解和方法的学习。
基础知识既是初中所涉及的概念、公式、公理、定理等。
掌握知识间的联系,要做到理清知识结构,形成整体知识,并能综合运用。
例如:中考涉及的动点问题,既是方程、不等式与函数问题的结合,同时也涉及到几何中的相似三角形,比例推导等。
还重视数学方法的考察。
如:配方法、判别式等方法。
二、综合运用知识,提高自身的各种能力。
初中数学基本能力有运算能力、思维能力、空间想象能力以及体现数学与生产、生活相关学科相联系的能力等等。
1、提高综合运用数学知识解题的能力。
要求学生必须把各章节的知识联系起来,并能综合运用,做到触类旁通。
目前应根据自身的实际,有针对性地复习,查漏补缺做好知识归纳、解题方法地归纳。
2、狠抓重点内容,适当练习热点题型。
几年来,初中的数学的方程、函数、直线型一直是中考的重点内容。
方程思想、函数思想贯穿试卷始终。
另外,开放题、探索题、阅读理解题、设计、动手操作等问题也是中考的热点题型,所以应重视这方面的学习与训练,以便适应这类题型。
首先,我们必须了解中考的有关的政策,避免走弯路,走错路。
研读了《中考说明》,看清范围,研究评分的标准,牢记每一个得分点。
避免解题中出现“跳步”现象。
三、习题。
1、初三下学期刚开始,每一周末安排一次综合练习。
让学生开始接触中考题型、题量,3月底后就每周一次综合模拟测试。
2、每天利用几分钟时间练习。
八年级上册数学教案(优秀5篇)
八年级上册数学教案〔优秀5篇〕八年级上册数学教案〔优秀5篇〕八年级上册数学教案〔优秀5篇〕1 一、教学目的:1、加深对加权平均数的理解2、会根据频数分布表求加权平均数,从而解决一些实际问题3、会用计算器求加权平均数的值二、重点、难点和难点的打破方法:1、重点:根据频数分布表求加权平均数2、难点:根据频数分布表求加权平均数3、难点的打破方法:首先应先复习组中值的定义,在七年级下教材P72中已经介绍过组中值定义。
因为在根据频数分布表求加权平均数近似值过程中要用到组中值去代替一组数据中的每个数据的值,所以有必要在这里复习组中值定义。
应给学生介绍为什么可以利用组中值代替一组数据中的每个数据的值,以及这样代替的好处、不妨举一个例子,在一组中假如数据分布较为均匀时,比方教材P140探究问题的表格中的第三组数据,它的范围是41≤X≤61,共有20个数据,假设分布较为平均,41、42、43、44…60个出现1次,那么这组数据的和为41+42+…+60=0。
而用组中值51去乘以频数20恰好为1020≈0,即当数据分布较为平均时组中值恰好近似等于它的平均数。
所以利用组中值X频数去代替这组数据的和还是比拟合理的,而且这样做的好处是简化了计算量。
为了更好的理解这种近似计算的方法和合理性,可以让学生去读统计表,体会表格的实际意义。
三、例习题的意图分析1、教材P140探究栏目的意图。
〔1〕、主要是想引出根据频数分布表求加权平均数近似值的计算方法。
〔2〕、加深了对“权”意义的理解:当利用组中值近似取代替一组数据中的平均值时,频数恰好反映这组数据的轻重程度,即权。
这个探究栏目也可以帮助学生去回忆、复习七年级下的关于频数分布表的一些内容,比方组、组中值及频数在表中的详细意义。
2、教材P140的考虑的意图。
〔1〕、使学生通过考虑这两个问题过程中体会利用统计知识可以解决生活中的许多实际问题〔2〕、帮助学生理解表中所表达出来的信息,培养学生分析数据的才能。
八年级上册数学教案(优秀6篇)
八年级上册数学教案(优秀6篇)初二数学上册教案篇一教学目标1.等腰三角形的概念。
2.等腰三角形的性质。
3.等腰三角形的概念及性质的应用。
教学重点:1.等腰三角形的概念及性质。
2.等腰三角形性质的应用。
教学难点:等腰三角形三线合一的性质的理解及其应用。
教学过程Ⅰ.提出问题,创设情境在前面的学习中,我们认识了轴对称图形,探究了轴对称的性质,Ⅰ并且能够作出一个简单平面图形关于某一直线的轴对称图形,Ⅰ还能够通过轴对称变换来设计一些美丽的图案。
这节课我们就是从轴对称的角度来认识一些我们熟悉的几何图形。
来研究:①三角形是轴对称图形吗?②什么样的三角形是轴对称图形?有的三角形是轴对称图形,有的三角形不是。
问题:那什么样的三角形是轴对称图形?满足轴对称的条件的三角形就是轴对称图形,Ⅰ也就是将三角形沿某一条直线对折后两部分能够完全重合的就是轴对称图形。
我们这节课就来认识一种成轴对称图形的三角形──等腰三角形。
Ⅰ.导入新课:要求学生通过自己的思考来做一个等腰三角形。
作一条直线L,在L上取点A,在L外取点B,作出点B关于直线L的对称点C,连结AB、BC、CA,则可得到一个等腰三角形。
等腰三角形的定义:有两条边相等的三角形叫做等腰三角形。
相等的两边叫做腰,另一边叫做底边,两腰所夹的角叫做顶角,底边与腰的夹角叫底角。
同学们在自己作出的等腰三角形中,注明它的腰、底边、顶角和底角。
思考:1.等腰三角形是轴对称图形吗?请找出它的对称轴。
2.等腰三角形的两底角有什么关系?3.顶角的平分线所在的直线是等腰三角形的对称轴吗?4.底边上的中线所在的直线是等腰三角形的对称轴吗?Ⅰ底边上的高所在的直线呢?结论:等腰三角形是轴对称图形。
它的对称轴是顶角的平分线所在的直线。
因为等腰三角形的两腰相等,所以把这两条腰重合对折三角形便知:等腰三角形是轴对称图形,它的对称轴是顶角的平分线所在的直线。
要求学生把自己做的等腰三角形进行折叠,找出它的对称轴,并看它的两个底角有什么关系。
初二数学教案《一次函数》(优秀10篇)
初二数学教案《一次函数》(优秀10篇)一次函数,也作线性函数,在x,y坐标轴中可以用一条直线表示,当一次函数中的一个变量的值确定时,可以用一元一次方程确定另一个变量的值。
为您带来了10篇《初二数学教案《一次函数》》,如果能帮助到亲,我们的一切努力都是值得的。
一次函数篇一教学目标:1、知道与正比例函数的意义。
2、能写出实际问题中正比例关系与关系的解析式。
3、渗透数学建模的思想,使学生体会到数学的抽象性和广泛的应用性。
4、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培养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教学重点:对于与正比例函数概念的理解。
教学难点:根据具体条件求与正比例函数的解析式。
教学方法:结构教学法、以学生“再创造”为主的教学方法教学过程:1、复习旧课前面我们学习了函数的相关知识,(教师在黑板上画出本章结构并让学生说出前三节的内容) 2、引入新课就象以前我们学习方程、一元一次方程;不等式、一元一次不等式的内容时一样,我们在学习了函数这个概念以后,要学习一些具体的函数,今天我们要学习的是。
顾名思义,谁能根据这个名字,类比一元一次方程、一元一次不等式的概念能举出一些的例子?(学生完全具备这种类比的能力,所以要快、不要耽误太多时间叫几个同学回答就可以了。
教师将学生的正确的例子写在黑板上)这些函数有什么共同特点呢?(注意根据学生情况适当引导,看能否归纳出一般结果。
)不难看出函数都是用自变量的一次式表示的,可以写成()的形式。
一般地,如果(是常数,)(括号内用红字强调)那么y叫做x的。
特别地,当b=0时,就成为(是常数,)3、例题讲解例1、某油管因地震破裂,导致每分钟漏出原油30公升(1)如果x 分钟共漏出y 公升,写出y与x之间的函数关系式(2)破裂3.5小時后,共漏出原油多少公升分析:y与x成正比例解:(1)(2)(升)例2、小丸子的存折上已经有500元存款了,从现在开始她每个月可以得到150元的零用钱,小丸子计划每月将零用钱的60%存入银行,用以购买她期盼已久的CD随身听(价值1680元)(1)列出小丸子的银行存款(不计利息)y与月数x 的函数关系式;(2)多长时间以后,小丸子的银行存款才能买随身听?分析:银行存款数由两部分构成:原有的存款500元,后存入的零用钱解:(1)(2)1680=500+90x解得x=13.…所以还需要14个月,小丸子才能买随身听例3、已知函数是正比例函数,求的值分析:本题考察的是正比例函数的概念解:说明:第一题让学生上黑板来完成,二、三题学生分组讨论每个组讨论出一个结果,写在黑板上4、小结由学生对本节课知识进行总结,教师板书即可。
人教版初中八年级数学教案
人教版初中八年级数学教案(一)教学目标:(1)掌握三角形三边关系定理及其推论,会根据三条线段的长度判断他们能否构成三角形;(2)弄清三角形按边的相等关系的分类;(3)通过三角形的分类学习,使学生知道分类的基本思想,提高学生归纳概括的能力;(4)通过三角形三边关系定理的学习,培养学生转化的能力;(5)通过等边三角形是等腰三角形的特例,渗透一般与特殊的辩证关系.教学重点:三角形三边关系定理及推论教学难点:三角形按边分类及利用三角形三边关系解题教学用具:直尺、微机教学方法:谈话、探究式教学过程:1、阅读新课,回答问题先让学生阅读教材的第一部分,然后回答下列问题:(1)这一部分教材中的数学概念有哪些?(指出来并给予解释)(2)等腰三角形与等边三角形有什么关系?估计有的学生可能把等腰三角形和等边三角形看成独立的两类.(3)写出三角形按边的相等关系分类的情况.教师最后板书给出.(要求学生之间可互相补充,从一开始就鼓励双边交流与多边交流)2、发现并推导出三边关系定理问题1:用长度为4cm、10cm 、16cm的线绳(课前准备好的)能否搭建一个三角形?(让学生动手操作)问题2:你能解释上述结果的原因吗?问题3:任何三条线段都能组成一个三角形吗?满足什么条件时,三条线段可组成一个三角形?定理:三角形两边的和大于第三边(发现过程采用小步子原则,让学生在不知不觉中发现数学中的真理)3、导出三边关系定理的推论及其它两种方法由前面得到了判断所给三条线段能否组成三角形的一个依据.那么是否还有其它方法呢?请同学们在定理的基础上来找:估计学生很容易得到推论,让学生用自己的语言叙述,教师稍加整理后给出规范叙述.推论:三角形两边的差小于第三边(给每一个学生表现个人数学语言表达才能的机会)能否简化上面定理及推论?从而得到如下两种判定方法:(1)、已知线段, ( ),若第三条线段c满足 - c则线段 , ,c可组成一个三角形.4、三角形三边关系定理及推论的应用例1 判断题:(出示投影)(1)等边三角形是等腰三角形(2)三角形可分为不等边三角形、等腰三角形和等边三角形(3)已知三线段满足 ,那么为边可构成三角形(4)等腰三角形的腰比底长(本例主要考察学生对概念、定理及推论的理解程度,不要求做在本上,只需口答即可)(本例要求学生说出解题思路,教师点到为止)例3 一个等腰三角形的周长为18 .(1) 已知腰长是底边长的2倍,求各边长.(2) 其中一边长4 ,求其他两边长.这是一道有课堂练习性质的例题,允许学生有3分钟左右的独立思考,允许想出来的同学表达自己的想法,其它同学补充完善.(数学教师的课堂教学应该是敢于放手,尽可能多地给学生创造展示自己的思维空间和时间)例4 草原上有4口油井,位于四边形ABCD的4个顶点,如图1现在要建一个维修站H,试问H建在何处,才能使它到4口油井的距离HA+HB+HC+HD为最小,说明理由.本例有一定的难度,给出的方法是解决此类型问题常见的极为简捷的方法,略微构造就可以使用三角形三边关系定理得出答案.5、小结本节课我们学习了三角形三边关系的定理和推论,还知道了定理和推论的一系列灵活运用:(1)判断三条已知线段能否组成三角形采用一种较为简便的判法:若最短边与较长边的和大于最长边,则可构成三角形,否则不能.(2)确定三角形第三边的取值范围两边之差<第三边<两边之和若时间宽裕,让学生经讨论后自由表述,其他同学补充,自己将知识系统化,以自己的方式进行建构.6、布置作业a. 书面作业P41#8、9b. 思考题:1、在四边形ABCD中,AC与BD相交于P,求证:(AB+BC+CD+AD)2、用15根等长的火柴棒摆成的三角形中,最长边最多可以由几根火柴棒组成?(提示:由上面方法2,a+b+c>2a 又a+b+c<3a得出a的范围,所以可知最多可以由7根火柴棒组成)人教版初中八年级数学教案(二)教学目的1. 使学生熟练地运用等腰三角形的性质求等腰三角形内角的角度。
初二上册数学优秀教案5篇
初二上册数学优秀教案5篇初二上册数学优秀教案篇1教学目标:1、经历用数格子的办法探索勾股定理的过程,进一步发展学生的合情推力意识,主动探究的习惯,进一步体会数学与现实生活的紧密联系。
2、探索并理解直角三角形的三边之间的数量关系,进一步发展学生的说理和简单的推理的意识及能力。
重点难点:重点:了解勾股定理的由来,并能用它来解决一些简单的问题。
难点:勾股定理的发现教学过程一、创设问题的情境,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导入课题出示投影1 (章前的图文 p1)教师道白:介绍我国古代在勾股定理研究方面的贡献,并结合课本p5谈一谈,讲述我国是最早了解勾股定理的国家之一,介绍商高(三千多年前周期的数学家)在勾股定理方面的贡献。
出示投影2 (书中的P2 图1—2)并回答:1、观察图1-2,正方形A中有_______个小方格,即A的面积为______个单位。
正方形B中有_______个小方格,即A的面积为______个单位。
正方形C中有_______个小方格,即A的面积为______个单位。
2、你是怎样得出上面的结果的?在学生交流回答的基础上教师直接发问:3、图1—2中,A,B,C 之间的面积之间有什么关系?学生交流后形成共识,教师板书,A+B=C,接着提出图1—1中的A.B,C 的关系呢?二、做一做出示投影3(书中P3图1—4)提问:1、图1—3中,A,B,C 之间有什么关系?2、图1—4中,A,B,C 之间有什么关系?3、从图1—1,1—2,1—3,1|—4中你发现什么?学生讨论、交流形成共识后,教师总结:以三角形两直角边为边的正方形的面积和,等于以斜边的正方形面积。
三、议一议1、图1—1、1—2、1—3、1—4中,你能用三角形的边长表示正方形的面积吗?2、你能发现直角三角形三边长度之间的关系吗?在同学的交流基础上,老师板书:直角三角形边的两直角边的平方和等于斜边的平方。
这就是的“勾股定理”也就是说:如果直角三角形的两直角边为a,b,斜边为c那么我国古代称直角三角形的较短的直角边为勾,较长的为股,斜边为弦,这就是勾股定理的由来。
初二数学上册教案(6篇)
初二数学上册教案(6篇)作为一名人民教师,常常要根据教学需要编写教案,教案是教材及大纲与课堂教学的纽带和桥梁。
来参考自己需要的教案吧!为了让您对于八年级数学上册教案的写作了解的更为全面,下面作者给大家分享了6篇初二数学上册教案,希望可以给予您一定的参考与启发。
初二数学上册教案篇一教学目标:知识与技能:会解含有分母的一元一次不等式;能够用不等式表达数量之间的不等关系;能够确定不等式的整数解。
过程与方法:经历解方程和解不等式两种过程的比较,体会类比思想,发展学生的数学思考水平。
情感态度、价值观:通过一元一次不等式的学习,培养学生认真、坚持等良好学习习惯。
.教材分析:本节教材首先让学生动手做一做解两个不等式;之后让大家谈谈解一元一次不等式与解一元一次方程的异同点;较后是关于通过列不等式表示数量之间不等关系的例题2、3,其中例3涉及到了不等式的正解数解问题。
关于解含有分母的一元一次不等式,学生在去分母这一部可能容易出错,可以采用通过学生深度解决、师生总结交流方法、巩固应用等方式处理。
关于一元一次不等式的整数解问题,学生确实会有一定困难,主要是思考不够认真,缺少方法等原因,教师要注重借助数轴的学法指导。
教学重点:1、含有分母的一元一次不等式的解法2、用不等式表达数量之间的不等关系3、确定不等式的整数解教学难点:1、解含有分母的一元一次不等式时,去分母这一部的准确性。
2、不等式的整数解的确定教学流程:一、直接引入我们学习了解一元一次方程和解一元一次不等式,它们之间有怎样的区别和联系呢今天我们来探究一下。
二、探究新知(一)解一元一次方程和解一元一次不等式的异同点1、出示问题,让学生板演找两名同学,分别解下面两个问题:(1)解方程:﹦(2)解不等式:2、小组讨论解一元一次方程和解一元一次不等式的过程的异同点。
3、师生交流。
相同点:解一元一次方程和解一元一次不等式的步骤相同,依次为:去分母去括号移项,合并同类项化系数为1.不同点:在解一元一次不等式的化系数为1时,要注意不等式两边乘或除以同一个负数时,不等号要改变方向。
初中八上教案数学
初中八上教案数学教学目标:1. 理解相似多边形的概念,掌握相似多边形的性质。
2. 能够运用相似多边形的性质解决实际问题。
3. 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推理能力及解决问题的能力。
教学重点:1. 相似多边形的概念及性质。
2. 相似多边形在实际问题中的应用。
教学难点:1. 相似多边形性质的证明及应用。
教学准备:1. 课件或黑板。
2. 几何画图工具。
教学过程:一、导入(5分钟)1. 引导学生回顾之前学过的多边形的概念,如三角形、四边形、五边形等。
2. 提问:你们认为多边形之间有什么联系和区别?二、新课讲解(15分钟)1. 引入相似多边形的概念:在同一平面内,如果两个多边形的对应角相等,对应边的比例相等,那么这两个多边形叫做相似多边形。
2. 讲解相似多边形的性质:a. 相似多边形的对应角相等。
b. 相似多边形的对应边成比例。
c. 相似多边形的面积的比等于对应边长的比的平方。
3. 通过示例,让学生理解并掌握相似多边形的性质。
三、练习与讨论(15分钟)1. 让学生独立完成一些相似多边形的练习题,巩固所学知识。
2. 引导学生分组讨论,探讨相似多边形在实际问题中的应用。
四、课堂小结(5分钟)1. 让学生总结本节课所学的内容,加深对相似多边形性质的理解。
2. 强调相似多边形在实际问题中的应用。
五、作业布置(5分钟)1. 请学生完成课后练习题,巩固所学知识。
2. 布置一些实际问题,让学生运用相似多边形的性质解决。
教学反思:本节课通过讲解相似多边形的概念和性质,让学生掌握了相似多边形的基本知识。
在教学过程中,要注意引导学生观察、推理,培养他们的逻辑思维能力。
同时,通过练习和讨论,让学生学会运用相似多边形的性质解决实际问题。
在今后的教学中,可以结合更多的生活实例,让学生更好地理解和运用相似多边形的性质。
八年级上册数学教案【优秀6篇】
八年级上册数学教案【优秀6篇】八年级上册数学教案篇一【教学目标】知识目标:解单项式乘以多项式的意义,理解单项式与多项式的乘法法则,会进行单项式与多项式的乘法运算。
能力目标:(1)经历探索乘法运算法则的过程,发展观察、归纳、猜测、验证等能力;(2)体会乘法分配律的作用与转化思想,发展有条理的思考及语言表达能力。
情感目标: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主动性【教学重点】单项式与多项式的乘法运算【教学难点】推测整式乘法的运算法则。
【教学过程】一、复习引入通过对已学知识的复习引入课题(学生作答)1、请说出单项式与单项式相乘的法则:单项式与单项式相乘,把它们的系数、相同字母的幂分别相乘,对于只在一个单项式里出现的字母,则连同它的指数作为积的一个因式。
(系数×系数)×(同字母幂相乘)×单独的幂例如:(2a2b3c)(-3ab)解:原式=[2·(-3)]·(a2·a)·(b3·b)·c=-6a3b4c2、说出多项式2x2-3x-1的项和各项的系数项分别为:2x2、-3x、-1系数分别为:2、-3、-1问:如何计算单项式与多项式相乘?例如:2a2·(3a2-5b)该怎样计算?这便是我们今天要研究的问题。
二、新知探究已知一长方形长为(a+b+c),宽为m,则面积为:m(a+b+c)现将这个长方形分割为宽为m,长分别为a、b、c的三个小长方形,其面积之和为ma+mb+mc因为分割前后长方形没变所以m(a+b+c)=ma+mb+mc上一等式根据什么规律可以得到?从中可以得出单项式与多项式相乘的运算法则该如何表述?(学生分组讨论:前后座为一组;找个别同学作答,教师作评)结论单项式与多项式相乘的运算法则:用单项式分别去乘多项式的每一项,再把所得的积相加。
用字母表示为:m(a+b+c)=ma+mb+mc运算思路:单×多转化分配律单×单三、例题讲解例计算:(1)(-2a2)·(3ab2–5ab3)(2)(-4x)·(2x2+3x-1)解:(1)原式=(-2a2)·3ab2+(-2a2)·(–5ab3)①=-6a3b2+10a3b3②(2)原式=(-4x)·2x2+(-4x)·3x+(-4x)·(-1)①八年级上册数学教案篇二教学内容本节课主要介绍全等三角形的概念和性质。
初二数学优秀教案5篇
初二数学优秀教案5篇作为一位不辞辛劳的人民教师,总归要编写教案,借助教案可以让教学工作更科学化。
那么写教案需要注意哪些问题呢?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初二数学优秀教案,仅供参考,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初二数学优秀教案1教学目标:1、经历对图形进行观察、分析、欣赏和动手操作、画图过程,掌握有关画图的操作技能,发展初步审美能力,增强对图形欣赏的意识。
2、能按要求把所给出的图形补成以某直线为轴的轴对称图形,能依据图形的轴对称关系设计轴对称图形。
教学重点:本节课重点是掌握已知对称轴L和一个点,要画出点A关于L的轴对称点的画法,在此基础上掌握有关轴对称图形画图的操作技能,并能利用图形之间的轴对称关系来设计轴对称图形,掌握有关画图的技能及设计轴对称图形是本节课的难点。
教学方法:动手实践、讨论。
教学工具:课件教学过程:一、先复习轴对称图形的定义,以及轴对称的相关的性质:1.如果一个图形沿一条直线折叠后,直线两旁的部分能够互相________,那么这个图形叫做________________,这条直线叫做_____________。
2.轴对称的三个重要性质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二、提出问题:二、探索练习:1. 提出问题:如图:给出了一个图案的一半,其中的虚线是这个图案的对称轴。
你能画出这个图案的另一半吗?吸引学生让学生有一种解决难点的想法。
2.分析问题:分析图案:这个图案是由重要六个点构成的,要将这个图案的另一半画出来,根据轴对称的性质只要画出这个图案中六个点的对应点即可问题转化成:已知对称轴和一个点A,要画出点A关于L的对应点,可采用如下方法:`在学生掌握已知一个点画对应点的基础上,解决上述给出的问题,使学生有一条较明确的思路。
三、对所学内容进行巩固练习:1. 如图,直线L是一个轴对称图形的对称轴,画出这个轴对称图形的另一半。
初中数学初二数学上册《直角三角形全等的判定》教案、教学设计
-创设轻松愉快的学习氛围,鼓励学生积极参与,勇于提问,敢于表达。
-建立良好的班级纪律,保证课堂教学的有序进行。
-利用学校教学资源,如数学实验室、多媒体教室等,为学生提供丰富的学习资源。
四、教学内容与过程
(一)导入新课
在导入环节,我将采用生活实例引发学生对直角三角形全等判定方法的思考。首先,我会向学生展示一张由两个直角三角形组成的楼梯图片,并提出问题:“如何判断这两个直角三角形是否全等?”让学生在观察图片的基础上,尝试回答问题。接着,我会让学生拿出提前准备好的两个直角三角形纸片,进行实际操作,观察、思考如何判断它们是否全等。
(二)讲授新知
在讲授新知环节,我会按照以下步骤进行:
1.复习全等三角形的判定方法,引导学生回顾SSS、SAS、ASA、AAS等判定方法。
2.引导学生观察直角三角形的特殊性,即有一个角是直角,从而得出直角三角形的全等判定方法。
3.逐一讲解直角三角形全等的五种判定方法(SSS、SAS、ASA、AAS、HL),并结合实例进行说明。
4.教学步骤:
-导入:通过生活中的直角三角形实例,引发学生思考,激发学习兴趣。
-探究:引导学生复习全等三角形的判定方法,自主探究直角三角形全等的判定方法。
-讲解:结合实例,详细讲解五种判定方法的适用条件,帮助学生理解和记忆。
-应用:设计不同难度的练习题,让学生在实际操作中巩固所学知识。
-总结:通过师生共同总结,梳理本节课的知识点,形成知识网络。
此外,初二学生的抽象思维能力逐渐增强,他们对于直观、具体的实例更容易产生兴趣。因此,在本章节的教学中,教师应充分关注学生的认知特点,结合实际情境,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帮助他们建立清晰的知识体系。
同时,初二学生正处于青春期,个体差异较大,学习态度、学习习惯等方面存在一定差异。教师需针对不同学生的特点,因材施教,使每个学生都能在原有基础上得到提高,从而提高整体教学效果。在此基础上,注重培养学生的团队合作精神,让学生在交流与合作中共同进步。
初中二年级第一章数学教案
9.如何判断两个代数式是否相等?
10.请用代数式表示以下问题:一个数增加了它本身的三分之一,结果是24。
【教学过程】
导入(5分钟)
通过举例让学生了解代数式的概念,并引导学生思考代数式的含义。
概念讲解(10分钟)
讲解代数式的定义和含义,包括变量、系数、常数项等。
2.多媒体:PPT+投影仪+麦克风。
教学设计
教师设计提问题目:
1.代数式是什么?它有哪些组成部分?
2.什么是变量?什么是常数项?
3.代数式的系数有什么作用?
4.代数式的加法和减法运算法则分别是什么?
5.代数式的乘法和除法运算法则分别是什么?
6.如何进行代数式的混合运算?
7.请用代数式表示以下问题:张三比李四大5岁。
年级
初二
课程
数学
单元(章)
一
班级
XXX
任课教师
XXX
课题
代数式的概念
课时
1
教学方法
讲授法、演示法、练习法
学习目标
知识
1.理解代数式的概念和含义。
2.掌握代数式加减乘除运算法则。
3.培养学生的逻辑思维和数学计算能力。
技能
1.运用具体的实例和图形,让学生感性认识有理数的概念和性质。
2.采用探究式教学法,引导学生进行发现和探究。
3.运用多媒体教学手段,增强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参与度。
情感
1.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探究欲望。
2.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和团队精神。
3.培养学生的自信心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教学重点
1.代数式的概念和含义。
初中数学8上教案
初中数学8上教案第1课时平行线与相交线教学目标知识与技能目标1. 了解平行线与相交线的概念,掌握平行公理及推论。
2. 学会用直尺和三角板画两条平行线。
过程与方法目标通过观察、操作、讨论等活动,培养学生的空间想象能力和动手操作能力。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1. 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
2. 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体验数学学习的乐趣。
教学重点:平行线的概念及性质。
教学难点:平行公理的理解与应用。
教学过程一、创设情境,导入新课1. 教师出示两幅图片,一幅是两条不相交的直线,另一幅是两条相交的直线,请学生观察并说出它们的名称。
2. 学生回答后,教师总结:两条不相交的直线叫做平行线;两条相交的直线叫做相交线。
二、自主探究,学习新课1. 平行线的性质(1) 教师出示一副直尺,让学生尝试画出两条平行线。
(2) 学生画出平行线后,教师提问:你能总结出平行线的性质吗?(3) 学生回答后,教师总结:同一平面内,不相交的两条直线叫做平行线。
(4) 教师出示一组平行线,让学生用三角板证明它们的平行关系。
(5) 学生证明后,教师总结:平行线的性质:同位角相等,内错角相等,同旁内角互补。
2. 平行公理(1) 教师出示一副直尺,让学生尝试画出一条直线,使得它与已知的一条直线平行。
(2) 学生画出直线后,教师提问:你能总结出平行公理吗?(3) 学生回答后,教师总结:经过直线外一点,有且只有一条直线与已知直线平行。
三、巩固练习,内化新知1. 教师出示一组题目,让学生判断哪些是平行线,哪些是相交线。
2. 学生解答后,教师点评。
四、课堂小结,布置作业1. 教师引导学生总结本节课所学内容。
2. 学生总结后,教师布置作业。
教学反思本节课通过观察、操作、讨论等活动,让学生掌握了平行线与相交线的概念及性质,能正确判断平行线与相交线。
但在应用平行公理时,部分学生还存在一定的困难,需要在今后的教学中加强练习。
初二数学上册第七章《二元一次方程组》教案设计(优秀7篇)
初二数学上册第七章《二元一次方程组》教案设计(优秀7篇)元一次方程教学设计篇一一、教材分析1、教材的地位和作用函数、方程和不等式都是人们刻画现实世界的重要数学模型。
用函数的观点看方程(组)与不等式,使学生不仅能加深对方程(组)、不等式的理解,提高认识问题的水平,而且能从函数的角度将三者统一起来,感受数学的统一美。
本节课是学生学习完一次函数、一元一次方程及一元一次不等式的联系后对一次函数和二元一次方程(组)关系的探究,学生在探索过程中体验数形结合的思想方法和数学模型的应用价值,这对今后的学习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
2、教学重难点重点:一次函数与二元一次方程(组)关系的探索。
难点:综合运用方程(组)、不等式和函数的知识解决实际问题。
3、教学目标知识技能:理解一次函数与二元一次方程(组)的关系,会用图象法解二元一次方程组。
数学思考:经历一次函数与二元一次方程(组)关系的探索及相关实际问题的解决过程,学会用函数的观点去认识问题。
解决问题:能综合应用一次函数、一元一次方程、一元一次不等式、二元一次方程(组)解决相关实际问题。
情感态度:在探究活动中培养学生严谨的科学态度和勇于探索的科学精神,在师生、生生的交流活动中,学会与人合作,学会倾听、欣赏和感悟,体验数学的价值,建立自信心。
二、教法说明对于认知主体——学生来说,他们已经具备了初步探究问题的能力,但是对知识的主动迁移能力较弱,为使学生更好地构建新的认知结构,促进学生的发展,我将在教学中采用探究式教学法。
以学生为中心,使其在“生动活泼、民主开放、主动探索”的氛围中愉快地学习。
三、教学过程(一)感知身边数学学生已经学习过列方程(组)解应用题,因此可能列出一元一次方程或二元一次方程组,用方程模型解决问题。
结合前面对一次函数与一元一次方程、一元一次不等式之间关系的探究,我自然地提出问题:“一次函数与二元一次方程组之间是否也有联系呢?”,从而揭示课题。
[设计意图]建构主义认为,在实际情境中学习可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初二上的数学教案正确区分等腰三角形的判定与性质,能够利用等腰三角形的判定定理证明线段的相等关系.一起看看初二上的数学教案!欢迎查阅!初二上的数学教案1教学目标1、理解并掌握等腰三角形的判定定理及推论2、能利用其性质与判定证明线段或角的相等关系.教学重点:等腰三角形的判定定理及推论的运用教学难点:正确区分等腰三角形的判定与性质,能够利用等腰三角形的判定定理证明线段的相等关系.教学过程:一、复习等腰三角形的性质二、新授:I提出问题,创设情境出示投影片.某地质专家为估测一条东西流向河流的宽度,选择河流北岸上一棵树(B点)为B标,然后在这棵树的正南方(南岸A点抽一小旗作标志)沿南偏东60°方向走一段距离到C处时,测得∠ACB为30°,这时,地质专家测得AC的长度就可知河流宽度.学生们很想知道,这样估测河流宽度的根据是什么?带着这个问题,引导学生学习“等腰三角形的判定”.II引入新课1.由性质定理的题设和结论的变化,引出研究的内容——在△ABC中,苦∠B=∠C,则AB= AC吗?作一个两个角相等的三角形,然后观察两等角所对的边有什么关系?2.引导学生根据图形,写出已知、求证.2、小结,通过论证,这个命题是真命题,即“等腰三角形的判定定理”(板书定理名称).强调此定理是在一个三角形中把角的相等关系转化成边的相等关系的重要依据,类似于性质定理可简称“等角对等边”.4.引导学生说出引例中地质专家的测量方法的根据.III例题与练习1.如图2其中△ABC是等腰三角形的是[ ]2.①如图3,已知△ABC中,AB=AC.∠A=36°,则∠C______(根据什么?).②如图4,已知△ABC中,∠A=36°,∠C=72°,△ABC是______三角形(根据什么?).③若已知∠A=36°,∠C=72°,BD平分∠ABC交AC于D,判断图5中等腰三角形有______.④若已知AD=4cm,则BC______cm.3.以问题形式引出推论l______.4.以问题形式引出推论2______.例:如果三角形一个外角的平分线平行于三角形的一边,求证这个三角形是等腰三角形.分析:引导学生根据题意作出图形,写出已知、求证,并分析证明.练习:5.(l)如图6,在△ABC中,AB=AC,∠ABC、∠ACB的平分线相交于点F,过F作DE//BC,交AB于点D,交AC于E.问图中哪些三角形是等腰三角形?(2)上题中,若去掉条件AB=AC,其他条件不变,图6中还有等腰三角形吗?练习:P53练习1、2、3。
IV课堂小结1.判定一个三角形是等腰三角形有几种方法?2.判定一个三角形是等边三角形有几种方法?3.等腰三角形的性质定理与判定定理有何关系?4.现在证明线段相等问题,一般应从几方面考虑?V布置作业:P56页习题12.3第5、6题初二上的数学教案2教学目的1. 使学生熟练地运用等腰三角形的性质求等腰三角形内角的角度。
2. 熟识等边三角形的性质及判定.2.通过例题教学,帮助学生总结代数法求几何角度,线段长度的方法。
教学重点:等腰三角形的性质及其应用。
教学难点:简洁的逻辑推理。
教学过程一、复习巩固1.叙述等腰三角形的性质,它是怎么得到的?等腰三角形的两个底角相等,也可以简称“等边对等角”。
把等腰三角形对折,折叠两部分是互相重合的,即AB与AC重合,点B与点C重合,线段BD与CD也重合,所以∠B=∠C。
等腰三角形的顶角平分线,底边上的中线和底边上的高线互相重合,简称“三线合一”。
由于AD为等腰三角形的对称轴,所以BD= CD,AD为底边上的中线;∠BAD=∠CAD,AD为顶角平分线,∠ADB=∠ADC=90°,AD又为底边上的高,因此“三线合一”。
2.若等腰三角形的两边长为3和4,则其周长为多少?二、新课在等腰三角形中,有一种特殊的情况,就是底边与腰相等,这时,三角形三边都相等。
我们把三条边都相等的三角形叫做等边三角形。
等边三角形具有什么性质呢?1.请同学们画一个等边三角形,用量角器量出各个内角的度数,并提出猜想。
2.你能否用已知的知识,通过推理得到你的猜想是正确的?等边三角形是特殊的等腰三角形,由等腰三角形等边对等角的性质得到∠A=∠B=C,又由∠A+∠B+∠C=180°,从而推出∠A=∠B=∠C=60°。
3.上面的条件和结论如何叙述?等边三角形的各角都相等,并且每一个角都等于60°。
等边三角形是轴对称图形吗?如果是,有几条对称轴?等边三角形也称为正三角形。
例1.在△ABC中,AB=AC,D是BC边上的中点,∠B=30°,求∠1和∠ADC的度数。
分析:由AB=AC,D为BC的中点,可知AB为BC底边上的中线,由“三线合一”可知AD是△ABC的顶角平分线,底边上的高,从而∠ADC=90°,∠l=∠BAC,由于∠C=∠B=30°,∠BAC可求,所以∠1可求。
问题1:本题若将D是BC边上的中点这一条件改为AD为等腰三角形顶角平分线或底边BC上的高线,其它条件不变,计算的结果是否一样?问题2:求∠1是否还有其它方法?三、练习巩固1.判断下列命题,对的打“√”,错的打“×”。
a.等腰三角形的角平分线,中线和高互相重合( )b.有一个角是60°的等腰三角形,其它两个内角也为60°( )2.如图(2),在△ABC中,已知AB=AC,AD为∠BAC的平分线,且∠2=25°,求∠ADB和∠B的度数。
3.P54练习1、2。
四、小结由等腰三角形的性质可以推出等边三角形的各角相等,且都为60°。
“三线合一”性质在实际应用中,只要推出其中一个结论成立,其他两个结论一样成立,所以关键是寻找其中一个结论成立的条件。
五、作业:1.课本P57第7,9题。
2、补充:如图(3),△ABC是等边三角形,BD、CE是中线,求∠CBD,∠BOE,∠BOC,∠EOD的度数。
初二上的数学教案3教学目标1.掌握等边三角形的性质和判定方法.2.培养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教学重点:等边三角形的性质和判定方法.教学难点:等边三角形性质的应用教学过程I创设情境,提出问题回顾上节课讲过的等边三角形的有关知识1.等边三角形是轴对称图形,它有三条对称轴.2.等边三角形每一个角相等,都等于60°3.三个角都相等的三角形是等边三角形.4.有一个角是60°的等腰三角形是等边三角形.其中1、2是等边三角形的性质;3、4的等边三角形的判断方法.II例题与练习1.△ABC是等边三角形,以下三种方法分别得到的△ADE都是等边三角形吗,为什么?①在边AB、AC上分别截取AD=AE.②作∠ADE=60°,D、E分别在边AB、AC上.③过边AB上D点作DE∥BC,交边AC于E点.2. 已知:如右图,P、Q是△ABC的边BC上的两点,,并且PB=PQ=QC=AP=AQ.求∠BAC的大小.分析:由已知显然可知三角形APQ是等边三角形,每个角都是60°.又知△APB与△AQC都是等腰三角形,两底角相等,由三角形外角性质即可推得∠PAB=30°.3. P56页练习1、2III课堂小结:1.等腰三角形和性质;等腰三角形的条件V布置作业:1.P58页习题12.3第ll题.2.已知等边△ABC,求平面内一点P,满足A,B,C,P四点中的任意三点连线都构成等腰三角形.这样的点有多少个?初二上的数学教案4教学过程一、复习等腰三角形的判定与性质二、新授:1.等边三角形的性质:三边相等;三角都是60°;三边上的中线、高、角平分线相等2.等边三角形的判定:三个角都相等的三角形是等边三角形;有一个角是60°的等腰三角形是等边三角形;在直角三角形中,如果一个锐角等于30°,那么它所对的直角边等于斜边的一半注意:推论1是判定一个三角形为等边三角形的一个重要方法.推论2说明在等腰三角形中,只要有一个角是600,不论这个角是顶角还是底角,就可以判定这个三角形是等边三角形。
推论3反映的是直角三角形中边与角之间的关系.3.由学生解答课本148页的例子;4.补充:已知如图所示, 在△ABC中, BD是AC边上的中线, DB⊥BC于B,∠ABC=120o, 求证: AB=2BC分析由已知条件可得∠ABD=30o, 如能构造有一个锐角是30o的直角三角形, 斜边是AB,30o角所对的边是与BC相等的线段,问题就得到解决了.初二上的数学教案5教学目标:知识与技能1.掌握直角三角形的判别条件,并能进行简单应用;2.进一步发展数感,增加对勾股数的直观体验,培养从实际问题抽象出数学问题的能力,建立数学模型.3.会通过边长判断一个三角形是否是直角三角形,并会辨析哪些问题应用哪个结论.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敢于面对数学学习中的困难,并有独立克服困难和运用知识解决问题的成功经验,进一步体会数学的应用价值,发展运用数学的信心和能力,初步形成积极参与数学活动的意识.教学重点运用身边熟悉的事物,从多种角度发展数感,会通过边长判断一个三角形是否是直角三角形,并会辨析哪些问题应用哪个结论.教学难点会辨析哪些问题应用哪个结论.课前准备标有单位长度的细绳、三角板、量角器、题篇教学过程:复习引入:请学生复述勾股定理;使用勾股定理的前提条件是什么?已知△ABC的两边AB=5,AC=12,则BC=13对吗?创设问题情景:由课前准备好的一组学生以小品的形式演示教材第9页古埃及造直角的方法.这样做得到的是一个直角三角形吗?提出课题:能得到直角三角形吗讲授新课:⒈如何来判断?(用直角三角板检验)这个三角形的三边分别是多少?(一份视为1)它们之间存在着怎样的关系?就是说,如果三角形的三边为,,,请猜想在什么条件下,以这三边组成的三角形是直角三角形?(当满足较小两边的平方和等于较大边的平方时)⒉继续尝试:下面的三组数分别是一个三角形的三边长a,b,c:5,12,13; 6,8, 10; 8,15,17.(1)这三组数都满足a2 +b2=c2吗?(2)分别以每组数为三边长作出三角形,用量角器量一量,它们都是直角三角形吗?⒊直角三角形判定定理:如果三角形的三边长a,b,c满足a2 +b2=c2 ,那么这个三角形是直角三角形.满足a2 +b2=c2的三个正整数,称为勾股数.⒋例1 一个零件的形状如左图所示,按规定这个零件中∠A 和∠DBC都应为直角.工人师傅量得这个零件各边尺寸如右图所示,这个零件符合要求吗?随堂练习:⒈下列几组数能否作为直角三角形的三边长?说说你的理由.⑴9,12,15; ⑵15,36,39;⑶12,35,36; ⑷12,18,22.⒉已知?ABC中BC=41, AC=40, AB=9, 则此三角形为_______三角形, ______是角.⒊四边形ABCD中已知AB=3,BC=4,CD=12,DA=13,且∠ABC=900,求这个四边形的面积.⒋习题1.3课堂小结:⒈直角三角形判定定理:如果三角形的三边长a,b,c满足a2 +b2=c2 ,那么这个三角形是直角三角形.⒉满足a2 +b2=c2的三个正整数,称为勾股数.勾股数扩大相同倍数后,仍为勾股数.初二上的数学教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