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政府、市场与公众三维视角的中国媒介改革
全国广播电视编辑记者资格考试模拟试题二
全国广播电视编辑记者资格考试模拟试题二《新闻基础知识》模拟试卷(二)一、选择题(从A、B、C、D四个选项中,选出一个可以填入横线处的最佳选项,每题2分,共36分)1. 【】对新闻的产生起决定性作用的因素是。
A、人的好奇心B、人的耳目喉舌C、人类社会性的生产劳动实践D、人类交流新情况的意愿2. 【】“新闻是新近发生的事实的报道。
”这一定义的提出者是。
A、徐宝璜B、李大钊C、陆定一D、范长江3. 【】近代新闻事业诞生于。
A、16世纪初B、17世纪初C、18世纪初D、19世纪初4. 【】新闻事业最主要的功能是。
A、传递新闻信息B、引导社会舆论C、提供文化娱乐D、刊播商业广告5. 【】是世界上最大的互联网接入服务提供商。
A、时代华纳B、维亚康姆C、贝塔斯曼D、新闻集团6. 【】我国对外宣传工作要坚持的方针不包括。
A、以正面宣传为主B、以事实为主C、以我为主D、以迎合对象国受众为主7. 【】“政治家办报”这一思想,最早是由明确提出的。
A、马克思B、列宁C、毛泽东D、江泽民8. 【】中央电视台目前开办了套电视节目。
A、12B、13C、14D、159. 【】在我国,“有偿新闻”的含义,指的是。
A、谁出钱就报道谁,报道谁就向谁要钱B、新闻机构向作者付的稿酬C、记者向采访对象、消息来源支付的材料费D、报社向通讯社付的新闻稿费10. 【】历史上第一份中文近代报刊是1815年在马六甲创刊的。
A、《开元杂报》B、《察世俗每月统记传》C、《东西洋考每月统记传》D、《万国公报》11. 【】新闻是“易碎品”,因此新闻记者报道新闻要讲究。
A、有抢有压B、有闻必录C、争取时效D、用事实说话12. 【】提出报纸具有“耳目喉舌”作用,可以“去塞求通”的资产阶级报人是。
A、梁启超B、徐宝璜C、邵飘萍D、史量才13. 【】延安时期发表《我们对于新闻学的基本观点》一文的是。
A、陆定一B、邓拓C、胡乔木D、范长江14. 【】西方资产阶级报业进入“自由主义”阶段后,报业资本家把报纸主要看作的工具。
新闻采编试题[1]
全国广播影视系统新闻采编人员资格培训考试试题一、填空题(每空1.5分,共15分)1.2003年3月28日,中共中央政治局召开会议,会议讨论了《关于进一步改进会议和领导同志活动新闻报道的意见》,会议提出,新闻单位要坚持正确的舆论导向,大力宣传党的理论、方针、政策,努力使新闻报道做到“三贴近”,即()。
2.马克思主义新闻观认为事实是新闻的(),新闻是事实的反映(或报道)。
3.世界上广播电视体制基本分为三个类型:以美国为代表的()广播电视制度,以英国和大部分西欧国家为代表的以()为主的双轨制,少数欧洲国家和大部分发展中国家盛行的政府控制国有制。
4.我国《广播电视管理条例》中明确规定禁止广播电视节目中出现以下内容:(1)危害国家的统一、主权和领土完整的;(2)危害国家的安全、荣誉和利益的;(3)(),破坏民族团结的;(4)();(5)诽谤、侮辱他人的;(6)宣传淫秽、迷信或者渲染暴力的;(7)法律、行政法规规定禁止的其他内容。
5.我国著作权法保护如下几类作品:(1)文字作品;(2)();(3)音乐、戏剧、曲艺、舞蹈、杂技艺术作品;(4)美术、建筑作品;(5)摄影作品;(6)电影作品和以类似摄制电影的方法创作的作品;(7)工程设计图、产品设计图、地图、示意图等图形作品和模拟作品;(8)计算机软件;(9)民间文学艺术作品;(10)法律、行政法规规定的其他作品。
6.我国《刑法》(1979年7月1日)第一百一十条规定,为境外的机构、组织、人员窃取、刺探、收买、非法提供国家秘密或者情报的,处(填年限)有期徒刑;情节特别严重的,处()(填年限)有期徒刑或者无期徒刑;情节较轻的,处五年以下有期徒刑、拘役、管制或者剥夺政治权利。
7.我们在新闻实践中宣传党的路线、方针、政策时要做到坚持辩证法,防止()。
二、选择题(每题1.5分,共15分;每题的四个选择中只有一个最佳选择)1.第一个明确提出“政治家办报”思想的人是______。
新媒体概论笔记 浙江大学
新媒体概论韦路目录第一章新媒体导论 (9)1.1 什么是新媒体 (9)1.1.1新媒体的定义 (9)1.1.2 新媒体的特征 (10)1.1.3 新媒体的形式 (10)1.1.4 新媒体的内容 (11)1.2 新媒体的历史 (11)1.2.1前新媒体时代:长 (11)1.2.2计算机时代 (11)1.2.3 Web1.0:人类进入互联网的第一个阶段 (12)1.2.4 Web2.0 (12)1.2.5 Web3.0 (13)第二章新媒体与社会的关系 (13)2.1技术决定论 (13)2.1.1.媒介偏向论: (13)2.1.2 媒介即讯息(The Medium is the Message) (14)2.1.3 传播时代论:倾向通过媒介来对人类社会的发展阶段进行划分 (14)2.2 社会决定论 (15)2.2.1 技术决定论的反思 (15)2.2.2 社会决定论的提出 (16)2.2.3 油门-刹车模式 (16)2.3 技术社会互动论 (16)2.3.1诞生期 (17)2.3.2成熟期 (17)第三章新媒体的采纳与扩散 (19)3.1 社会学习论 (19)3.1.1 社会学习过程 (19)3.1.2 社会榜样概念 (19)3.1.3 自我效能理论 (19)3.2 创新扩散论 (20)3.2.1 技术创新的特性 (20)3.2.2 创新采纳的过程 (20)3.2.3 创新采纳的受众 (20)3.3 技术接受论 (21)3.3.1 理性行为理论 (21)3.3.2 技术接受模型 (21)3.3.3 权衡需求理论 (22)第四章新媒体的伦理与法制 (22)4.1 新媒体伦理 (22)4.1.1 网民伦理 (22)4.1.2 行业伦理 (24)4.2 新媒体法制 (26)4.2.1 知识产权 (26)4.2.2 网络色情 (26)4.2.3 个人隐私 (27)4.3 其他控制手段 (28)4.3.1 市场控制 (28)4.3.2 技术控制 (28)第五章新媒体的社会结构影响 (29)5.1 网络社会 (29)5.1.1 网络历史 (29)5.1.2 网络类型 (31)5.1.3 社会特征(大众社会 VS 网络社会) (32)5.1.4.1 社会关系:开放性 (32)5.1.4.2 社会关系:复杂性 (32)5.1.4.3 社会关系:无标度(Scale-free) (33)5.1.4.4 社会关系:弱关系(Weak Ties) (33)5.2 阶层结构 (34)5.2.1.1 阶层理论—马克思 (34)5.2.1.2 阶层理论—马克思.韦伯 (35)5.2.1.3 阶级理论(革新发展)—布尔迪厄(Bourdieu) (36)5.2.2 阶层变迁 (38)5.2.3 阶层目标 (39)5.2.4 阶层认同 (39)5.2.5 新媒体与阶层认同 (39)5.3数字鸿沟 (40)5.3.1.1接入沟——概念层次 (40)5.3.1.2 接入沟(国家层面) (41)5.3.1.3 接入沟(个体层面) (41)5.3.2.1 使用沟(信息娱乐) (41)5.3.2.2 使用沟:多模态网络使用 (42)5.3.3.1 知识沟:经典假设(Knowlege Gap) (43)5.3.3.2 知识沟:新媒体与知识沟 (44)第六章新媒体的政治影响 (45)6.1 网络参与 (46)6.1.1 网络赋权 (46)6.1.2 社会运动 (47)6.1.3社会运动的情感动因 (48)6.1.4.1 动员机制-悲情 (48)6.1.4.2 动员机制-戏谑 (48)6.1.4.3 动员机制-道德震撼 (49)6.1.5.1 微博参与-校车事件 (49)6.1.5.2 微博参与-公共知识 (49)6.1.5.3 微博参与-行为模式 (50)6.1.5.4 微博参与-研究结论 (51)6.2 网络治理 (51)6.2.1 网络治理 (51)6.2.2 信任机制 (52)6.2.3 协调机制 (53)6.2.4英美实践-信息发布 (53)6.3 电子政务 (54)6.3.1 电子政务 (54)6.3.2 发展阶段 (55)6.3.3 绩效评估 (55)6.3.4.1 政务微博发展 (56)6.3.4.2 政务微博误区 (56)6.3.5.1 政务微信发展 (57)6.3.5.2 政务微信优势-信息发布 (57)6.3.5.3 政务微信优势-公共服务 (57)6.3.5.4 政务微信优势-危机管理、监督政府 (57)第七章新媒体的经济影响 (58)7.1 信息经济 (58)7.1.1 信息经济的概念 (58)7.1.2 信息经济的指标 (59)7.1.3 信息经济的特征 (59)7.1.4.1 信息经济的层次-知识阶层 (60)7.1.4.2 信息经济的层次-知识经济 (61)7.1.4.3 信息经济的层次-智能经济 (62)7.2 创意产业 (62)7.2.1 创意产业的概念 (63)7.2.2 创意产业的特征 (64)7.2.3.1 全球创意产业发展-全球创意指数 (65)7.2.3.2 全球创意产业发展-英国 (65)7.2.3.3 全球创意产业发展-美国 (66)7.2.4.1 中国创意产业发展-发展水平 (66)7.2.4.2 中国创意产业发展-城市 (66)7.2.4.3 中国创意产业发展-园区 (67)7.2.4.4 中国创意产业发展-创意产业品牌 (67)7.2.4.5 中国创意产业面临的问题 (67)7.3 电子商务产业 (67)7.3.1 电子商务 (67)7.3.2.1 网络营销的概念特征 (69)7.3.2.2病毒式营销(Viral marketing) (69)7.3.2.3搜索引擎营销 (69)7.3.2.4网络营销-电子邮件营销 (70)7.3.2.5网络营销-微博营销 (70)7.3.2.6网络营销-微信营销 (70)第八章新媒体的文化影响 (71)8.1 网络文化概念 (71)8.1.1 网络文化界定 (71)8.1.2 网络文化特征-技术层面 (72)8.1.3 网络文化层面 (72)8.2 网络文化建构 (73)8.2.1.1 网络语言 (73)8.2.2.1 网络作品-恶搞缘起 (74)8.2.2.2 网络作品-文字恶搞 (74)8.2.2.3 网络作品-视听恶搞 (75)8.2.2.4 网络作品-抵抗颠覆 (75)8.2.2.5 网络作品-政经制约 (76)8.3 网络文化影响 (76)8.3.1.1 个体涵化-涵化概念 (76)8.3.1.2 个体涵化-主流共鸣 (77)8.3.1.3 个体涵化-新媒体涵化效益 (77)8.3.2.1 群体分化-亚文化概念 (78)8.3.2.2 群体分化-芝加哥和伯明翰学派 (78)8.3.2.3 群体分化-亚文化转向 (79)第一章新媒体导论媒介技术:区分人类社会不同历史阶段的鲜明标志之一以电脑网络为代表的新媒体,推动了人类社会进入前所未有的崭新阶段。
新闻媒介的三大运行体制 名词解释
新闻媒介的三大运行体制一、总体介绍1.1 定义新闻媒介的运行体制是指新闻媒介在组织结构、经营管理、内容制作和传播等方面的运行模式和制度安排。
新闻媒介的运行体制直接关系到新闻传播的效果和影响力,同时也反映了不同国家和地区的政治、经济和文化特点。
1.2 分类根据新闻媒介的所有制性质、管理体制和运营模式的不同,可以将新闻媒介的运行体制分为三种类型,分别是公有制新闻媒介运行体制、私有制新闻媒介运行体制和混合所有制新闻媒介运行体制。
二、公有制新闻媒介运行体制2.1 定义公有制新闻媒介运行体制是指由国家、政府或政党、社团等公共机构全资或控股经营和管理的新闻媒介,具有公共利益导向,承担舆论监督和社会服务功能。
2.2 特点(1)政治性强:公有制新闻媒介往往是国家的宣传工具,服从国家政策和主流意识形态,具有明显的政治性。
(2)公共利益导向:公有制新闻媒介注重社会责任感和公共利益,承担舆论监督、社会服务和信息传递的职责。
(3)经济依赖:公有制新闻媒介常常依赖政府拨款或补贴,经营管理模式比较官僚化,缺乏竞争性和创新性。
三、私有制新闻媒介运行体制3.1 定义私有制新闻媒介运行体制是指由私人或私营企业全资或控股经营和管理的新闻媒介,具有市场竞争性和经济效益导向。
3.2 特点(1)市场化经营:私有制新闻媒介以盈利为目的,注重市场竞争和经济效益,更加注重满足受众需求和提高收视率、点击量。
(2)独立自主:私有制新闻媒介独立经营,不受政府干预,具有较高的新闻报道和内容选择自主权。
(3)商业化运作:私有制新闻媒介追求商业收入,广告营销是其主要盈利途径,内容往往以商业化为导向。
四、混合所有制新闻媒介运行体制4.1 定义混合所有制新闻媒介运行体制是指由政府、私人或者其他实体共同出资经营和管理的新闻媒介,在所有者结构和管理体制上具有双重性质。
4.2 特点(1)所有者多元化:混合所有制新闻媒介既有政府或社会组织的参股,又有私人资本的参与,具有所有者多元化的特点。
军队文职人员招聘《新闻专业》预测试卷三
军队文职人员招聘《新闻专业》预测试卷三[单选题]1.我国把新闻采访当作一门学问进行系统研究开始的年代是()A.1918年B.(江南博哥)1921年C.1945年D.1978年参考答案:A[单选题]2.曾经被美国乃至世界公共关系爱好者奉为“公关圣经”的著作是()。
A.《共同原则宣言》B.《公众舆论的形成》C.《有效公共关系》D.《公共关系咨询》参考答案:C[单选题]3.在新闻节目中,信息丰度是()A.内容和形式的统一B.信息数量和信息质量的统一C.信息的质量D.信息的数量参考答案:B[单选题]4.最常用的广告分类方法是()。
A.按照广告媒介分类B.按照广告信息分类C.按照广告受众分类D.按照区域分类参考答案:A[单选题]5.被认为是中国新闻史上最早的副刊是()A.《察世俗每月统记传》的副刊B.上海《字体沪报》的附张《消闲报》C.北京《晨报》的《晨报副镌》D.《京报》副刊参考答案:B[单选题]6.提出新闻记者需有能想、能奔走、能听、能写四能的人是A.王韬B.梁启超C.黄远生D.徐宝璜参考答案:C[单选题]7.中国的广告之父是()。
A.张裕B.林振彬C.蔡元培D.徐宝璜参考答案:B[单选题]8.()是涉及数字出版本质的一对关系。
A.技术与内容的关系B.产品与需求的关系C.传统内容资源与数字内容资源的关系D.内容提供商与平台运营商的关系参考答案:A参考解析:技术与内容的关系是涉及数字出版本质的一对关系。
只有正确理解和把握它们之间的关系,才能够科学谋划和有效开展数字出版业务,避免盲动。
[单选题]9.专题新闻摄影报道最初开始于()A.《时代》周刊B.《生活》杂志C.《每日镜报》D.《伦敦新闻画报》参考答案:B[单选题]10.在1940年美国总统大选期间,拉扎斯菲尔德等围绕大众传播的竞选宣传对选民投票意向的影响所作的调查被称为()A.培因调查B.盖洛普调查C.伊里调查D.尼尔森调查参考答案:C[单选题]11.人类最早的造型艺术产生于()。
2024年10月《新闻事业管理》全国自考考题含解析
2024年10月《新闻事业管理》全国自考考题一、单项选择题1、我国媒体多元化经营的雏形是______。
A.多种经营B.合作经营C.个体经营D.分类经营2、让观众通过电视机直接观看电视节目,这种渠道属于______。
A.间接渠道B.直接渠道C.纵向渠道D.横向渠道3、1996年国家新闻出版署批准成立的我国第一家报业集团是______。
A.解放日报报业集团B.北京日报报业集团C.深圳日报报业集团D.广州日报报业集团4、编辑选稿的主要依据是______。
A.行业惯例B.新闻价值C.媒体定位D.社会规范5、报纸因刊载虚假、失实报道而发表的更正或者答辩,应当自虛假、失实报道发现或者当事人要求之日起,发表在______。
A.随意一期报纸的版面上B.最近出版一期的报纸的随意版面上C.随意一期报纸的相同版面上D.最近出版一期的报纸的相同版面上6、数字出版的第一步是______。
A.形式数字化B.内容数字化C.技术数字化D.渠道数字化7、现代人力资源管理与传统的人事管理有若干不同,其中之一是后者______。
A.强调身份管理B.注重薪酬管理C.以岗位管理为中心D.以聘用管理为中心8、新闻媒体的流程管理有三个维度,它们是时间、岗位和______。
A.节点B.程序C.事件D.效益9、在新闻媒体成本控制的关键环节中,强调公开采购的环节是______。
A.预算环节B.生产环节C.财务环节D.评估环节10、新闻媒体市场准确定位的前提是______。
A.把握政策法规B.了解媒体资源C.做好市场调查D.广告精准投放11、媒体组织机构中体现双道命令系统的是______。
A.直线制B.矩阵制C.事业部制D.直线职能制12、身份管理不同于岗位管理的是______。
A.同工同酬B.岗变薪变C.同工不同酬D.合同约束13、我国广播电视业目前执行的是______。
A.企业会计准则B.事业单位会计准则C.小企业会计准则D.新闻出版业会计核算办法14、轮岗是一种人才激励的手段,不宜经常轮岗的是______。
论新媒体时代新闻传播主体的变迁
论新媒体时代新闻传播主体的变迁新闻传播是人类社会发展进程中不可或缺的一环,而新媒体时代的到来,极大地改变了新闻传播主体的面貌。
传统的新闻传播主体主要包括政府、传媒机构和记者等,而在新媒体时代,新闻传播主体的变迁变得更加复杂和多元化,不仅包括了传统的主体,还包括了互联网平台、自媒体人等。
本文将从不同维度剖析新媒体时代新闻传播主体的变迁。
一、政府和传统媒体的角色转变在新媒体时代,政府和传统媒体的传播角色发生了明显的转变。
传统上,政府是新闻传播的主要主体之一,通过新闻发布会、宣传报道等方式,向社会传达政策信息和官方声音。
而在新媒体时代,政府开始重视互联网新闻传播平台的建设和运营,力图通过社交媒体等新媒体平台实现精准传播和互动传播,以更好地了解民意和回应社会关切。
传统媒体在新媒体时代也面临着巨大的挑战和改变。
传统媒体的报纸、电视、广播等传播方式受到了互联网的冲击,传统媒体的传播力和影响力有所下降。
许多传统媒体逐渐转型为新媒体平台,通过建设网站、微信公众号、客户端等方式实现内容传播和品牌推广,以适应新媒体时代的发展需求。
二、自媒体和公众参与度的提升随着互联网技术的发展和社交媒体的普及,自媒体人在新媒体时代扮演了越来越重要的角色。
自媒体人通过个人微博、微信公众号、自媒体平台等渠道,传播自己的观点和信息,成为新闻传播的一股不可忽视的力量。
与传统媒体相比,自媒体人的传播渠道更加广泛和直接,受众面更为精准和个性化,具有更强的互动性和参与度。
新媒体时代也极大地提升了公众参与度。
在互联网和社交媒体的平台上,普通民众可以通过发帖、评论、点赞等方式参与新闻传播,表达自己的观点和态度,甚至成为新闻事件的见证者和参与者。
这种参与度的提升,使新闻传播更加民主化和多元化,为舆论监督和民意表达提供了更广阔的空间。
三、新闻记者和编辑的角色调整在新媒体时代,新闻记者和编辑的角色也发生了重大调整。
相比传统媒体时代,新闻记者在新媒体时代需要具备更多的技术素养和创新意识,能够适应多媒体报道的需求,完成文字、图片、视频等多种形式的报道。
新媒体时代短视频的标准建构和价值引领——基于象舞指数的样本观察
48新媒体时代短视频的标准建构和价值引领——基于象舞指数的样本观察李 理 路莹莹【作者简介】 李理,华中师范大学新闻传播学院副教授;路莹莹,华中师范大学新闻传播学院硕士研究生。
【摘要】 近年来,中央广播电视总台着力构建短视频融媒体传播评价体系,为打造行业评价主流标准、赋能媒体深度融合发展,推出了“象舞指数”评议品牌,以权威、客观、准确、真实的评议,推动短视频高质量发展。
基于对“象舞指数”的样本观察,探讨构建优质短视频的标准及其价值导向,以绿灯伦理原则的倡议向媒体机构及个人提供短视频的“榜样”,以期勾勒出高质量短视频的基本轮廓,赋予其新的活力。
【关键词】 短视频;融媒体传播;象舞指数融媒2024年第04期(总第4期)行业观察短视频作为当代信息传播与文化交流的重要媒介,以其独特的形式,塑造了一种全新的视听体验和社交互动模式。
然而,伴随着短视频创作的爆炸性增长,内容质量的参差不齐也日益成为行业和受众所关注的问题。
如何评价和引导短视频健康、持续地创新和成长,成为媒体行业与研究人员的共同议题。
数字化媒体的转型曾引入过诸如公民博客、社交媒体批评及在线评论等媒体问责形式。
中央广播电视总台推出了“象舞指数”,旨在建立一套权威、客观、准确和真实的评价体系,为短视频创作者提供价值导向和创作参考,也为广大观众呈现识别优质内容的标尺。
一、绘影勾形,探索短视频行业的万象短视频已成为当下思想表达和信息传递的重要载体,是传播主流价值、扩大主流声音的重要渠道之一。
根据《2023中国网络视听发展研究报告》显示,近四分之一新网民因短视频触网,短视频“纳新”能力远超即时通信。
新入网的网民中,24.3%的人第一次上网时使用的是短视频应用,与其他应用拉开较大距离。
[1]截至2023年6月,中国网络视频用户总数达到10.44亿,其中短视频用户占比高达95.2%,达到10.26亿。
[2]在此背景下,“象舞指数”作为一个评议品牌,利用现有评议成果,深度剖析了主流媒体短视频和融媒体行业的发展趋势,从中提炼出高质量短视频创作的关键特征。
国家开放大学(电大)本科《政府公共关系》形考任务答案
a. 听证会 b. 节事活动 c. 参观活动 d. 新闻发布会 正确答案是:节事活动 题目 63 以下不属于新闻发布会功 能的是 选择一项: a. 引导社会舆论,弘扬主流 思想 b. 展示政府沟通能力 c. 树立公开透明的政府形 象 d. 辅助科学决策,提高政府 施政水平 正确答案是:展示政府沟通 能力 题目 64 新闻发布会中,下列不属于 政府的应有的态度的是 选择一项: a. 言行一致 b. 居高临下 c. 开诚布公 d. 严谨可靠 正确答案是:居高临下 题目 65 在新闻发布会中,政府对记 者的态度不应该 选择一项: a. 对记者一视同仁 b. 采取低姿态 c. 了解和掌握记者情况 d. 颐指气使 正确答案是:颐指气使 题目 66 政府向公众宣传政策、方针 以影响公众言行的传播形 式是 选择一项: a. 政府公益广告 b. 听证会 c. 参观与咨询
正确的答案是“对”。 题目 50 政府常态公关时面临的社 会公众像企业和媒体公众 一样,固定在一定的范围内, 有严格的组织性 选择一项: 对 错 正确的答案是“错”。 题目 51 有效实施社会公关,就应该 灵活运用"情理利法”四大 手段,采取"沟通、劝说、 诱导、依法”四种策略,做 到动之以情、晓之以理、诱 之以利、诉之以法 选择一项: 对 错 正确的答案是“对”。 题目 52 公众的需求具有无限性特 征,这就要求政府要学会调 节和引导公众需求,使需求 得到绝对的满足,这实际上 市政府与公众相互妥协的 结果 选择一项: 对 错 正确的答案是“错”。 题目 53 顺从是指在群体氛围下,公 众放弃自己原有的意见而 保持与大多数人一致的行 为,也就是通常说的"随大 流” 选择一项: 对 错 正确的答案是“错”。 题目 54 暗示与模仿不同,在模仿中,
塑造和传播的关键 选择一项: 对 错 正确的答案是“错”。 题目 26 政府行为系统是政府形象 塑造和传播的关键 选择一项: 对 错 正确的答案是“对”。 题目 27 现场直播属于在政府部门 中能产生"窗口”效应的情 况之一 选择一项: 对 错 正确的答案是“对”。 题目 28 政府公关主体的缺失,对外 集中表现为决策错误 选择一项: 对 错 正确的答案是“错”。 题目 29 政府在传播沟通中常常更 看重行政传播,忽视公共关 系传播 选择一项: 对 错 正确的答案是“对”。 题目 30 政府在传播沟通中常常更 习惯于单向传播,忽视双向 交流 选择一项: 对 错 正确的答案是“对”。 题目 31
西南交通大学第4期大学生科研训练计划立项清单
B B B B D D D D D D D D D D D D A B C B B B C C C C C C C B C C B C C B B B B C C B B B B C B B C B B B D D D D D D D
建筑 关注“第四方群体”—成都市外来务工人员居住状况调查 建筑 建筑 建筑 建筑 建筑 建筑 建筑 建筑 建筑 建筑 建筑 建筑 建筑 建筑 建筑 建筑 建筑 建筑 建筑 建筑 建筑 建筑 建筑 建筑 建筑 建筑 经管 经管 经管 经管 经管 经管 经管 中西建筑文化交融——成都近代公馆建筑调查研究 成都平原乡村景观特色价值研究 新农村建设背景下成都地区农村住宅设计研究 成灌高架铁路城市地段对城市空间影响研究 城市轨道交通车站空间复合利用研究 基于行为心理研究基础上的新时期大学生宿舍设计策略与研究 成都市优秀近代建筑现状调查及其保护利用思考 社区规划中的功能交融模式研究——以成都玉林小区为例 临时性安置点规划研究-针对突发性自然灾害的临时安置点规划 建筑学科教师教风学生评价体系构建研究 春熙路商业步行街店招及建筑广告的吸引度调查 成都市公共图书馆使用现状调研 关于城市变迁与旧城文化保护的调查与思考 现代临时性建筑的现状与发展——以地震灾区都江堰为例 京津高速铁路沿线景观建设的经验与启示 住宅的有机更新——如何创造更加舒适的居住条件 行为习惯与空间关系的建构探索 非线性设计方法的建构实验 成灌高铁沿线景观规划设计研究 临街建筑布局与街道界面的空间关系研究 四川地区滨水型古镇旅游综合开发模式研究 地震灾区风景名胜资源评价体系更新研究——以青城山为例 拆迁安置住区的景观特征初探 城市住区雨洪利用研究 探究灾区居民参与灾后重建规划的方式 探究非建筑材料在建筑中的应用 跨文化沟通对跨国母子公司之间管理知识转移影响的实验研究 企业运作模拟系统——供应链运作管理系统原型设计 行业、地区与市场信息,谁主导股价的变化 基于模糊综合分析法的第四方物流模式决策研究 从四川南充市仪陇县试点看农村小额信贷 QFII投资策略分析及对本地机构投资者的启示 汽车共享发展状况及其相关问题的对策研究
公共治理的理论基础_政府_市场与社会的三边互动
陕西行政学院学报Journal of Shaanxi Administration School2010年2月第24卷第1期Feb.,2010Vol.24,No.1神圣光环,拉进了政府官员与民众之间的距离。
公共选择学说的交易理论,在一定程度上也淡化了政治的集权性和专制性色彩,使政治过程变成一种人人可以参与的活动,促进了政治与经济、政治与社会的结合,淡化了政府的权威性和强制性,使政治过程变成一种上下互动、广泛参与的活动。
这样就使得公共选择理论的工具理性升华为一种价值理性,有利于提高政治民主性,有利于政府和人民之间建立起一种协作与信任的关系。
在我国现阶段,要以“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作为判断政府决策的标准,用“人民是否满意”作为衡量政府决策的尺度,切实体现出为民服务的人本政府作风。
我们应以此为基础推动政府改革的科学发展。
不过,既然政府也是经济人,在强调民主政治、公共服务的同时,我们也应兼顾其合理的自利动机,把理想与利益有效结合起来,[11]P75从而切实推动政治民主的运转,充分调动政府公共服务的积极性。
参考文献:[1]周志忍.当代国外行政改革比较研究[M].北京:国家行政学院出版社,1999:21.[2]丹尼斯·缪勒.公共选择理论[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9:4.[3]夏永祥.公共选择理论中的政府行为分析与新思考[J].国外社会科学,2009,(3):26.[4]Buchanan.Theory of public choice [M].AnnArbor :University of Michigan Press ,1972:22.[5]陈潭.经济政治学论纲———理解政治的公共选择理论视角[J].湖南师范大学社会科学学报,2003,(9):36-50.[6]盛洪.如何将经济增长转变为文化繁荣[EB/OL].(2006-09-18)[2009-10-18]/wenhua.htm.[7]黄小勇.公共选择学派的“政府失败”理论述评[J].江苏行政学院学报,2002,(2):96.[8]李婉.论公共选择理论中的两种市场观[J].生产力研究,2007,(16):11.[9]詹姆斯·布坎南.自由、市场和国家[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1985:68.[10]黄德良.政府管理的新模式:人本政府管理[J].中共浙江省委党校学报,2004,(5):73.[11]陈振明.政治的经济学分析[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3:75.[责任编辑、校对:杨贤]20世纪90年代初,公共治理理论成为政府和学界引人注目的新型社会治理理念和模式,公共治理模式是通过政府与非政府组织、国家与公民社会、各种公共机构与私人机构互动与合作,共同行使公共权力,在管理社会公共事务的过程中调解冲突和融合利益,最终达到实现和增进公共利益目的的新型社会管理模式。
第四届全国大学生广告艺术大赛一等奖作品赏析
第四届全国大学生广告艺术大赛一等奖作品赏析篇一:第四届全国大学生广告艺术大赛获奖作品——好想你红枣酪广告筹划案“好想你〞红枣酪广告筹划书筹划小组成员:宋彦立刘俊华杨云吕蕾张俊飞“好想你〞红枣酪广告筹划案录内容提要 (3)第一局部市场分析 (4)一、营销环境分析 (4)〔一〕企业市场营销环境中的宏观因素 (4)〔二〕市场营销环境中的微观因素 (5)〔三〕市场概况 (5)〔四〕营销环境分析总结〔SWOT分析〕 (6)二、消费者分析 (6)〔一〕现有消费者分析 (6)〔二〕潜在消费者分析 (7)〔三〕消费者分析总结 (8)三、产品分析 (9)〔一〕产品特征分析 (9)〔二〕产品的生命周期分析 (9)〔三〕产品的形象分析 (9)〔四〕产品定位分析 (10)(五〕产品分析总结 (10)四、企业和竞争对手分析 (10)〔一〕企业在行业中的地位 (10)〔二〕企业的主要竞争对手 (11)〔三〕企业竞争对手的优劣势分析 (12)第二局部产品营销提案 (13)一、目标群体 (13)二、产品的定位 (14)三、产品营销方式 (14)四、产品营销整合提案 (15)第三局部创意提案 (15)一、创意的核心策略 (16)1二、创意的目的 (16)三、创意目标的表达 (17)四、创意脚本筹划 (17)〔一〕创意阐述 (17)第四局部媒介提案 (22)一、媒介策略的总体表述 (22)二、媒介的地域性 (22)三、媒介的类型 (23)四、媒介的选择 (24)〔一〕主要媒介选择 (24)〔二〕辅助媒介选择 (24)〔三〕媒介选择的依据 (24)五、广告媒介的发布排期 (26)〔一〕主要媒介发布排期: (26)〔二〕辅助媒介发布排期: (27)六、广揭发布时机策略 (28)七、广揭发布效果诊断分析 (29)八、IMC活动方案 (29)〔一〕促销活动方案 (29)〔二〕公共关系活动方案 (30)第五局部广告预算与效果评估 (30)一、广告投入预算分析 (30)〔一〕广告投入内容分析 (30)〔二〕广告投入费用分析 (31)二、广告效果的评估 (33)第六局部附文〔调查问卷〕 (34)2“好想你〞红枣酪广告筹划案本筹划案主要分为六个局部。
从媒体融合到四级融合发展布局:主流媒体发展改革的新阶段
从媒体融合到四级融合发展布局:主流媒体发展改革的新阶段作者:张英培胡正荣来源:《出版广角》2021年第01期【摘要】从2014年8月习近平总书记提出“推动传统媒体和新兴媒体融合发展”至今,我国的媒体融合改革已经走过了六个年头。
在中央的部署和政策的鼓励下,从中央到地方的各级媒体均呈现加速融合态势,初步形成了技术先导、移动优先、功能多样的全媒体矩阵。
随着“十四五”规划建议的发布,我国将进入向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进军的新发展阶段,媒体融合也将进入深化攻坚的关键时期。
各级主流媒体在深化改革过程中要差异发展,协同高效,形成中央领头、省域统筹、市区联动、县域跟进的传播网络和生态体系。
【关键词】媒体融合;媒体改革;主流媒体矩阵;主流媒体;四级媒体【作者单位】张英培,中国传媒大学传播研究院;胡正荣,中国教育电视台。
【中图分类号】G209 【文献标识码】A 【DOI】10.16491/45-1216/g2.2021.01.0012014年是中国的媒体融合元年。
2014年8月,中央全面深化改革领导小组第四次会议审议通过《关于推动传统媒体和新兴媒体融合发展的指导意见》,明确提出“推动传统媒体和新兴媒体融合发展”,媒体融合正式上升为国家战略。
随后,中宣部、工信部出台了若干先导措施和后续准则,为配合中央在新形势下推动主流媒体融合发展做出进一步部署。
近年来,主流媒体着手发展网络广播电视台,宽带首次成为国家战略性公共基础设施,中国广播电视网络有限公司正式挂牌,上海文广重组成为“文化传媒航母”,《中华人民共和国网络安全法》的立法工作开始推进,传媒机构混合形式所有权得到政策保障,中央广播电视总台合并组建,县级融媒体中心建设如火如荼。
截至2020年末,我国的融媒体建设已经初见成效。
随着中央、省、市、县等各级媒体纷纷转型,媒体融合不断向纵深发展,一批形态多样、手段先进、具有竞争力的主流媒体已经成立。
2020年9月,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印发了《关于加快推进媒体深度融合发展的意见》,进一步要求主流媒体深化改革,明确要求全媒体传播体系的建设必须按照资源集约、结构合理、差异发展、协同高效的原则,不断完善中央级媒体、省级媒体、市级媒体和县级融媒体中心四级融合发展布局。
中国当代的三种媒介文化形态
龙源期刊网 中国当代的三种媒介文化形态作者:来源:《中国广播》2014年第12期从1978年开始,大众媒介转型与现代文化建设事业同步展开,使当代中国呈现出三大媒介文化特色。
20世纪80年代报刊杂志等印刷品占据人们主要文化生活。
届时书刊发行量很大,连艰深的美学、哲学著作都成为畅销书——人们在经受“文革”长期思想禁锢之后,精神和思想荒漠迫切需要各种养分,为此打造出了全民读书时期。
印刷媒介为精英提供了广阔的言说空间,也建构了他们的反思和批判立场。
此时中国社会的文化形态,基本上是知识分子精英文化。
20世纪90年代电视成为主要媒介。
电视使文字化为图像传播,减少了人们面对文字的理性思考,即用我们的身体而不是心智对话。
影像时代独特的文化逻辑和市场经济催生的大众文化产业深刻改变了文化结构和文化面貌——《渴望》等大批影视作品开创了中国大众文化的新局面。
以影视媒介为载体的大众文化,渗透到社会各个角落,并逐渐走向前台成为一种主导的文化形态,知识分子精英文化和官方主流文化则逐步被边缘化和隔膜化。
新世纪以来,网络和手机成为主导传播媒介。
新媒介的广泛应用,改变了大众文化的内在结构,促进了大众文化的生产和消费。
在新媒介平台上,大众兼文化产品的消费者和生产者于一体,不断涌现的网络视频、博客、微信等文化产品,充分体现了大众高昂的文化创造热情。
新媒介正在重构人们的交往伦理和日常生活,塑造着中国社会的思想氛围与文化景观。
不难看出,主流、精英、大众三种文化形态,随着媒介转型和社会语境变化,而形成相互交织、彼此抵牾的复杂结构。
当代中国主流文化,表达国家的核心价值观念,发挥文化领导权的功能;精英文化代表着知识分子的文化理解,通常带有批判和启蒙的意图;大众文化以市场为导向,制造文化产品的目的是实现资本增值。
三种文化形态在不同时期占据不同位置,彼此之间时而和谐、时而矛盾。
它们都要借助媒介传达,不同媒介形式的传达倾向不尽相同,所以媒介形式的不断更替及某阶段主导媒介形成,就直接影响到三种文化形态的结构关系。
受众本位:国家形象宣传片的视角转型
受众本位:国家形象宣传片的视角转型作者:暂无来源:《国际公关》 2016年第3期刘晶南昌大学公共管理学院公共关系专业讲师官欣华东师范大学政治学系公共关系专业研究生1 基金项目:2015年江西省社会科学规划课题青年项目:《政治传播中视觉修辞的机理与策略研究》(项目编号:15zz08)2 张雷.公共关系学派——一种广域的视野[M]. 浙江大学, 2013.中国在融入全球化的过程中迅速崛起,国际话语权日益增强,同时也引发了国际公众对中国模式的探讨和质疑,以及对中国的认知扭曲。
为了打破这种刻板印象,2011年1月,中国国家形象宣传片在美国纽约时代广场的大荧幕上播出。
外界对此片褒贬不一:国内舆论主要聚焦在此片意味着国家对外宣传形式逐渐多样化和国际化;国外舆论多则集中于对该片的疑惑或不满。
2015年2月,中国第二支国家形象宣传片在英国迪卡皮利广场大荧屏上播出,时隔四年的两组宣传片,在内容主题和表现形式上的差异背后,是制作理念的转变。
国家形象国家形象可以理解为国家品牌。
品牌是宝贵的无形资产,良好的形象也能带来溢价和增值。
当今这个时代除了商品市场,还有思想市场、人才市场等,从商品营销和组织营销走向社会营销和国家营销,公共关系带我们进入一个全面营销的时代。
2树立品牌和树立形象一样,最终还是存在于目标受众的头脑中。
它根植于现实的感知实体,但反映的是目标受众的感知和特质。
所以,国家形象是个人对某个国家的历史、地理、艺术、政治、国民和其他要素的印象总和。
中国国家形象宣传片的分析对比共鸣论在塑造品牌形象方面的作用突出,它主张对目标受众难忘的人生体验和感受的传达,以唤起他们内心深处的回忆,与此同时表达商品特定的含义和象征意义,形成目标受众的移情与联想效应。
本文从四个层面分析宣传片的共鸣效果,如下表。
1.时代背景从历史概念来说,我国现在处于并将长期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
随着改革开放的进程以及“十三五规划”的实施,我国将奔向小康社会,高速发展的中国社会中难以避免一些内部环境问题、经济问题以及官僚问题等内外部矛盾。
我国传媒业的转企改制
2.深入阶段(1992—1998 年),以将传媒行 业定义为第三产业为主要标志,明确其产业 属性 。
1996年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的《关于加强新闻出版 广播电视业管理的通知》
政府对传统媒体规制体系的不健全
我国在计划经济时代发展起来的媒介管理规范 已经落后于时代的需求。
以中国的广播电视系统为例, 我国广播电视业“依法 行政”起步于20 世纪80 年代广播电视部成立以后, 1986 年原广播电影电视部( 现广电总局) 设立立法机 构、制定立法计划、着手法制建设。截止到1997年国 务院通过《广播电视管理条例》, 我国已制订了电视 类法规80 余件, 地方性法规16 件。
3.二级电视、三级报纸、四级广播——中 国传媒业 结构的基本框架
二级电视指在中央、省市级(包括省会城市)、 计划单列市建立广电集团(或电总台),除了 经济发达的地市级保留适当的广播电视台外, 其余的都归集到省市级广电集团麾下,成为其 子公司。
三级报纸是指报纸只在中央、省市、地市兴办, 县市级基本不再独立办报。
频道高度同质化 名称相同,内容相仿,大同小异。
专业频道纷纷回归大众化 小众化节目收视率低导致专业频道无法生存
过渡竞争导致成本高涨 为避免节目同质化,制作商提高制作成本。盗 版现象严重。
如何既能保证新闻出版单位的社会效益, 又能够形态特性 的部分,它不仅是一种物质产品,还是传播我 国各领域最新科技知识和精神文化的有效载体。
三、传媒管理控制领域问题
政府对新兴媒体的规制滞后 随着网络媒体的发展, 网上购物已经成为电子 商务产业链中重要的一环, 但是由于网上交易 有关法规和管理办法的缺失, 信用问题成为制 约网上购物发展的一个巨大障碍。
改革开放以来的新闻事业
第八讲 改革开放以来的新闻事业
新闻教育
新闻学从无“学”到有“学” 重本科和研究生层次的新闻教育
改革开放以来的新闻事业
改革开放三十几年来,中国新闻事业发生了 翻天覆地的变化,媒介实现了华丽的转身。 政治上:党和人民的耳目喉舌 经济上:促进国民经济发展
新闻传播观念的转变
新闻传播观念的变化:从摒弃“阶级斗 争工具”到继续发展“喉舌论”。
媒介功能的转变
一、报道新闻,提供信息 二、进行宣传,整合社会 三、实施舆论监督 四、传播知识,提供娱乐 五、刊登广告,服务经济
传播知识,提供娱乐
人们还可以从新闻媒介上获得知识和娱乐。
娱乐至死?
“电视的一般表达方式是娱乐。一切公众话语 都日渐以娱乐的方式出现,并成为一种文化精 神。一切文化内容都心甘情愿地成为娱乐的附 庸,而且毫无怨言,甚至无声无息,其结果是 我们成了一个娱乐至死的物种。” ——尼尔· 波兹曼《娱乐至死》
新闻本位的回归
媒介的基本功能:报道新闻,传播信息。 新闻本位:尊重新闻传播规律、尊重读者需 求。
宣传社会主义主流意识
作为党和政府的耳目喉舌,新闻媒体还 承担着宣传社会主流意识的职能。
实施舆论监督
揭露社会阴暗面,监督权力的执行。 网络舆论监督:第四媒体、第五媒体的 兴起,将舆论监督带向了“草根”化。
本科公共管理毕业论文题目
本科公共管理毕业论文题目近年来,国内学界对公共管理的一些相关问题进行了深入探讨,取得了可喜的成绩。
那我们写公共管理的论文可以有哪些选题呢?下面小编给大家带来本科公共管理毕业论文题目参考,希望能帮助到大家!写论文必看的公共管理论文题目1、公共决策中的效率与公平问题研究2、论我国公共权力的监督与制约3、执政能力建设与提高行政效率探讨4、政府公关对搞好政民关系的意义探讨5、公共事业民营化问题研究6、中国公共组织人力资源开发问题探讨7、公共部门人力资源管理的特色与发展8、国家公务员的职业道德建设初探9、公务员聘用制度研究10、建立健全公务员培训机制初探11、国家公务员制度考核研究12、强化公务员绩效考评的思考13、论国家公务员的激励机制14、以人为本在国家公务员管理中的作用15、论公共部门内部治理中的公平问题16、行政决策民主化和科学化的思考17、中国的公民社会建设问题探讨18、论社会转型的挑战与我国行政协调机制的变革19、当前我国行政机制的生态平衡分析20、以企业精神打造公共事业组织21、试论农村合作医疗面临的问题及对策22、提高企业培训有效性的对策分析23、论我国村级管理的现状及发展趋势24、浅议行政听证制度的发展与改革25、转型时期中国城市社区治理模式理论探讨26、论社会转型的挑战与我国行政协调机制的变革27、当前我国行政机制的生态平衡分析28、全球化视野下的中国行政管理理念创新探析29、社会转型期公共危机管理对策思考30、科学发展观与政府管理创新探讨31、论政府管理在构建和谐社会中的定位32、论我国社会保障制度的改革和完善33、拯救“志愿失灵”34、培育志愿精神,奠定公共事业组织发展基础35、牵手合作,共建和谐--市场经济添加下准公共产品与服务的提供36、优化制度环境,发展公共事业37、公共责任监督机制研究38、事业单位体制改革39、事业单位民主管理研究40、社会团体治理结构研究41、社会转型期公共危机管理对策思考42、科学发展观与政府管理创新探讨43、全球化视野下的中国行政管理理念创新探析44、政府行政效率与行政成本分析研究45、各国行政监督比较研究46、西方行政改革的研究47、我国行政决策体制的改革48、公共决策过程中的利益表达机制(利益诉求机制、利益整合机制、利益协调机制)研究49、影响公共政策制定的要素分析50、我国公共政策执行的探讨51、“上有政策,下有对策”之动因与对策研究52、经济全球化对中国行政管理的影响及对策研究53、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中的农村医疗卫生管理(基础教育管理、环境建设与管理)存在的问题与对策54、我国村民自治组织管理的现状和发展趋势55、当前农村基础教育发展问题的分析56、关于中国农民“离土”问题研究57、农民负担过重的原因与对策研究58、试述农业保护政策59、行政组织与其他社会组织比较研究60、领导干部财产申报制度研究公共管理毕业论文题目1、公共关系管理对塑造企业形象的作用2、当前公共卫生信息管理现象与策略3、分析如何把公共卫生管理运用在卫生监督工作中4、我国公共卫生管理体制改革研究5、公共卫生事件档案的管理与利用6、公共管理视阈下档案服务社会化浅析7、构建农村公共设施基层管理模式的思路8、公共自行车智能管理系统的改进9、突发公共事件病区批量患者搬迁的流程管理与评价10、城镇化背景下体育公共服务管理浅析--以陕西省为例11、新闻媒体对公共危机管理的积极介入12、医药院校公共事业管理专业人才知识结构的研究13、新常态下的公共管理:困境与出路14、市场经济与公共管理制度创新关系论述15、新公共管理在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中的利与弊16、浅谈公共管理中的数字化城市管理17、关于公共建筑工程项目管理的探讨18、新时期我国非政府组织参与公共危机管理研究19、包容性视野下的公共安全管理:维度分析与战略创新20、新公共管理理论视域下高等教育行政管理体制研究21、城市公共危机网格化应急管理模式存在问题及解决路径研究22、基层公共图书馆电子阅览室科学管理及服务优化23、浅析人力资源与社会保障在公共管理中的作用24、公共治理视域下高等教育管理改革路径探析25、公共部门人力资源管理探究--以新公共管理为视角26、公共部门信息质量管理的基本问题研究27、公共管理视角下政府机构借助网络数字技术对非遗的保护机制研究28、城乡公共服务网格化管理模式的设计及运行29、论自媒体时代下的政府公共危机管理30、探究公共危机管理的法律规制31、风险社会背景下公共安全管理教学改革架构32、关于高校公共计算机实验室的管理和维护分析33、公共管理视角下的企业社会责任34、浅谈基于GIS的公共卫生管理与分析决策系统35、医药院校公共事业管理特色专业建设36、知识产权公共服务平台建设与企业专利管理人才培养研究37、网络舆情参与对现代公共管理的影响38、加强公共安全管理的三维空间39、我国公共组织管理中人员激励问题的思考40、浅谈新公共管理视域下的社区警务41、“互联网+”时代的公共管理学科42、民族地区公共危机生态化管理的优化路径探析43、论新常态下公共管理的困境与出路44、法治视角下地方政府公共管理法律风险防控体系的构建研究45、档案部门参与民族地区公共危机管理实现路径探析46、公共品视角的创客空间分类管理研究47、现代公共管理理论下政府流程再造的路径选择48、公共危机管理视角下重塑政府形象的思考49、公共事业管理专业实践教学体系的完善50、城市公共交通管理系统方案设计公共关系与商务礼仪论文题目1、基于跨文化视角的中国-东盟商务礼仪对比分析2、当代警察公共关系危机管理的完善3、新媒体时代警察公共关系问题研究4、城管执法部门公共关系危机应对研究5、浅析商务礼仪的重要性及其提升途径6、浅谈商务礼仪与商务活动7、警察公共关系在突发社会安全事件中的应用研究8、礼仪在商务谈判中的应用9、商务礼仪在国际商务活动中的应用浅析10、政府网络公共关系研究11、群体性事件中政府公共关系沟通网络的完善研究12、商务礼仪在现代商业竞争中的影响和应用13、政府机构官方微博在政府公共关系中的运用研究14、商务礼仪在商务活动中的应用15、当前我国基层政府市场监督管理部门公共关系研究16、高速铁路运营中公共关系危机的管理困境及应对17、媒体传播方式的比较及其在警察公共关系中的具体运用18、商务礼仪在商务交往中的应用研究19、大学生商务礼仪中的个人形象维护20、自媒体时代基层政府危机公共关系研究21、媒介融合进程中体育公共关系的发展研究22、公共关系与新闻报道的关系研究23、姚基金慈善赛公共关系研究24、论公共关系的真善美价值观25、公共关系的公共性本质研究26、自媒体背景下政府公共关系治理能力的研究27、商务礼仪在国际商务活动中的应用分析28、商务礼仪--人与人艺术的洗礼29、中国古代准公共关系探析30、国家治理新要求背景下的地方政府公共关系研究31、学校公共关系管理探析32、影响政务微博在政府公共关系建构中有效传播的因素研究33、新媒体环境下深圳海关公共关系建设研究34、商务谈判的着装礼仪35、公共关系公司核心竞争力的培育和提升对策研究36、基于公共关系理论的上海国际马拉松赛形象塑造37、近现代东吴大学外部公共关系实践及其特点研究38、危机事件处置中的警察公共关系研究39、公共关系意识在思想政治工作中的运用40、警察公共关系构建研究。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管理层声音:
• 2003年11月博鳌亚洲论坛年会上,国家新 闻出版总署副署长柳斌杰说,中国正在探 索建立“既能使媒体充分发挥自己的社会 职能,成为社会生活和社会变革的重要力 量,又能使媒体自觉履行公共责任,构建 起有公信力有责任感健康运行的新机制”。 新闻媒介可以建立起“以资本为纽带,通 过市场形成竞争力的跨地区、跨行业、跨 所有制和跨国”的大型传媒产业集团。
其一、明显的地域特征:
• 我国各传媒集团的组建明显带有行政区域 性特征,都是以省、自治区和直辖市为划 分标准来组建的,鲜有跨地域的传媒集团。 • 这种区域性集团,其发展空间基本固守于 相应的行政区域。 • 全国的传媒市场按行政区域划分为层次不 同的若干封闭的小市场:每个集团都在一 个相应的市场范围内生存发展,并由各级 政府出面撑起政策保护伞,篱笆高筑。
3、过分强调经营的隐忧
• 中国传媒冲破僵硬的行政事业体制逐渐开 始产业化发展和走向市场,这无疑是一种 进步的表现,也是传媒未来的发展方向。 • 过分强调媒介的经营和走向市场,使其逐 渐放弃了传媒作为社会公器所应承担的义 务和责任,沦为惟利是图的工具,从而也 为其未来发展埋下了隐忧。
隐忧一:
某些传媒一味追求经济效益而忽视社 会责任,严重损害了受众的权益,这成为 中国传媒长久持续发展的隐忧。例如有些 传媒为了获取更多利润,不顾国家相关广 告法规的限制,擅自刊登违法药品广告。
脱离传媒主业的泛多元经营
面对一些经营领域和行业的利润诱惑, 无法抉择的传媒集团不论酸甜苦辣都先咽 进去再说,开始漫天撒网,看到哪些行业 赚钱就拨款投资。于是很多传媒集团就出 现了大鱼小鱼一起捞的混乱局面。 这往往脱离了传媒集团的经营主业和 经营优势,盲目进入不熟悉甚至完全陌生 的领域,导致市场应变能力差,与集团整 体经营方向脱钩。
4、壁垒森严的竞争秩序
• 中国传媒集团的竞争更多的是画地为牢、 条块分割的竞争,却不是市场经济条件下 的自由竞争。 • 这严重违反了《反不当竞争法》的有关规 定。这说明所谓的中国最后一个暴利行业 和最后一块垄断蛋糕,实际上都是政府行 政权力赋予的,而不是自由竞争的结果。
《反不正当竞争法》第六条:
• 舆论引导者与经济创收者,本是两种完全 不同的身份和不同的角色,但在中国,它 们却集中统一在新闻媒介的身上。 • 这种双重身份和双重角色凸显了中国新闻 媒介的尴尬,是其在逐渐市场化过程中, 由过去的行政事业传媒走向现在的市场传 媒的必然趋势和结果。
3、权力嫁接的传媒集团
• 中国大多数传媒集团的组建更多地体现了 政府的意志,是行政指令的结果,而不是 媒介自身按照市场规律运作的纯粹的市场 行为。
受众从被动地接受信息转变成主动接触媒介
与传媒定性多元相适应,中国传媒开 始把受众作为传播信息的出发点和归宿。 实际上,中国新闻改革30年来的一个重要 变化,就是受众已经从被动地接受信息转 变成主动接触媒介,这种变化要求媒介成 为信息传播和文化服务的载体,并以受众 为本位,为大众提供信息服务。
传媒业态改变:
2、尴尬的双重身份
• 媒介经过转型已经逐步走向市场,但是政 府对媒介的控制并未消失,这就置媒介于 十分尴尬的境地。 • 媒介既要承担宣传职能,又要在经济上自 力更生。因此中国的新闻媒介具有政治和 经济双重属性。
政治属性方面:媒介是舆论引导者
• 中国新闻媒介依然是政府的喉舌。传媒作 为党和政府的一种强大的宣传舆论工具, 其资源配置具有鲜明的行政垄断色彩: • “传媒建构基本与国家行政等级相同,自 上而下按中央、省、地(市)纵向分布, 横向分割;媒体在行政上接受各级地方党 委、宣传部门领导。”
其一、媒介市场难以全面整体对外开放
• 首先、各地域的媒介市场开放程度不相同。 比如珠江三角洲地区现在已经成为“实 验——推广”的“传媒特区”。 • 其次、媒介市场中的各个领域开放程度各 异。我国媒介市场只有个别领域对外开放, 比如广告、出版发行、影音制品以及图书 分销市场和非新闻类电视节目市场在节目 制作方面,但是新闻类电视节目依然对海 外传媒紧闭大门。
其二、媒介资本市场开放程度不高
• 媒介市场中只有个别领域开始对非公有资本开放, 国务院发布的《关于非公有资本进入文化产业的 若干规定》(2005年),规定允许在国有资本控 股50%的前提下,非公有资本可以参股出版物印 刷、发行,新闻出版单位的广告、发行,广播电 台和电视台的音乐、科技、体育、娱乐方面的节 目制作。非公有资本还可以建设和经营有线电视 接入网,参与有线电视接收端的数字化改造。 • 媒介中最为重要的采编领域则将这些非公有资本 拒之门外。
泛多元经营的恶果:
中国传媒集团这种“泛多元化”经营 容易造成主营业务的缺失,呈现出“不务 正业”的表现形态,难以将以传媒业为主 的文化产业做强做大,从而提升其核心竞 争力。这也是造成中国传媒生态病态发展 的一个突出问题。
三、从社会公众角度看中国媒介改革
从1979年以来的中国新闻改革的最大 成果便是对新闻媒体本质属性的回归和受 众本位观念的建立。可以这样说,受众是 中国新闻改革的最大受益者。 当然,由于市场经营的不确定因素和 利益追逐的盲目性,中国新闻传媒在改革 过程中也遇到了一些困难,出现了一些不 和谐音,在一定程度上损害了受众作为信 息消费主体的利益。
经过传媒业的改革,那种行政权力的 摊派如今已经逐渐消失。自主消费已经成 为受众的消费习惯。这主要表现在:自主 订阅报刊杂志,以前“红头文件”的强制 订阅已经逐渐消失;有线电视有偿收看, 有线电视的经营已经完全市场化运作,基 本不存在消费者被迫安装的事情。
2、假借服务、实抓发行与真拉广告
• 尽管受众较之以前受到了普遍重视,中国传媒的 服务意识明显较以前提高了,但在实际操作过程 中忽视受众权利的事件却时有发生。 • 很多时候,中国传媒的所谓“受众本位观念”和 服务意识,其实质是“假借服务、实抓发行、真 拉广告”。即其服务是假,抓发行是真,拉广告 是目的。如某著名省级报社负责人就曾强调“服 务好不好无所谓,只要发行量上去了,能吸引广 告就行”。
二、从市场角度看中国媒介改革
• 传媒产业化发展使得中国新闻媒介逐渐走 向市场化运作。 • 2001年12月11日,中国正式加入WTO,意味 着中国传媒市场开放步入实践阶段,中国 新闻媒介将自身的命运交给优胜劣汰的传 媒市场,在残酷的竞争中积极探寻新型经 营模式。
1、犹抱琵琶半遮面的媒介市场
• 由于中国传媒的市场开放程度较低,加之 体制障碍、政策壁垒及文化屏障,因而传 媒的商业运作和市场化发展,一直是在半 公开、半透明的状态下进行的。 • 随着中国加入WTO,国内各行业的市场开 放程度越来越高,然而由新闻传媒具有的 意识形态特征所决定,国家开放传媒市场 的每一步都走得小心翼翼,其开放步伐略 显迟缓。
传媒文化专题研究(3)
武汉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 周茂君
基于政府、市场与公众三维视角的 中国媒介改革
• 进入新时期以来,伴随着以经济建设为中 心国策的确立、市场经济体制的建立和我 国加入WTO,中国传媒实务界加快了产业 化和集团化进程,推动和促进了媒介经济 和媒介市场化的发展,正在尝试文化体制 改革。 • 对于改革开放以来的新闻媒介改革的功过 是非,我们将从政府、市场与公众三维视 角来透析中国传媒体制转型的成败得失。
隐忧二:经营性专刊的泛滥
• 从20世纪90年代中期开始,许多中国传媒为了缓 解国家财政拨款减少和经济上被全面“断奶”的 窘境,纷纷推出各类经营性专刊。 • 表面上看,经营性专刊的推出,是为了满足受众 集中信息消费的需要和有效吸引广告主的需要; 实际上,它是在打国家政策的擦边球。如有些媒 体的经营性专刊打着新闻的旗帜行使广告的职能, 将广告软文贴上新闻的标签拿到市场上去叫卖, 更有甚者将经营性专刊交由广告部承办,出现了 广告公司买断、承包专刊版面的做法。
• “公用企业或者其他依法具有独占地位的经 营者,不得限定他人购买其指定经营者的 商品,以排挤其他经营者的公平竞争。同 时,政府及其所属部门不得滥用行政权力 限制外地商品进入本地市场或者本地商品 流向外地市场。”
2001年5月,国务院发布的《关于整顿 和规范市场经济秩序的决定》第11条,对 各地打破地方封锁和行业垄断做出了明确 规定,对彻底清理并废除各地区、各部门 设定的带有地方封锁和行业垄断内容的规 章具有重要意义。但是在实际操作过程中, 滥用行政职权来实行地方保护主义的事件 却屡见不鲜。
一、从政府视角看中国媒介改革
• 改革开放以后,中国最重要的传媒政策变 革就是对绝大多数新闻媒介在经济上实行 “断奶”,使其逐渐走向市场。 • “断奶”政策的目的,一方面使中国新闻 媒介在经济上自主经营、自负盈亏;另一 方面使媒介实现整体的转制和转型。
种转型的内容及结果:
• 在经济上不依赖或者少依赖政府的财政拨 款,而主要依靠自己的经营活动来解决自 身生存和发展问题。 • 这种转制客观上实现了媒介从原来僵硬的 行政事业体制向市场体制的转变,进而进 行媒介市场化的尝试,为媒介经济和集团 化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对这种转型的总体评价:
• 从经济角度来说,中国媒介的这种转型是 成功的; • 从体制转换上来讲,计划经济时代的行政 事业体制又严重阻碍着中国媒介的这种转 型,使其在转型过程中遭遇到很多现实问 题,造成媒介生态的恶化。
1、行政事业色彩浓厚的传媒体制
• 基本估计: • 计划经济体制下的中国传媒体制,是一种 多头管理、行业所属、部门所有、条块分 割的四级办报、办台体制。这种“条块结 合、以块为主”的体制性障碍严重制约了 中国传媒产业的发展。 • 行政干预依然是制约新闻媒介走向市场的 最大障碍。
但事实却是:
• “已成立的集团并不主要是以资本为纽带, 也没有‘四跨’的特征,更重要的是这个 集团不是企业集团,仍是事业单位性质。” • 行政因素的影响,致使政府对新闻媒介的 发展依然行政干预过多,而真正体现媒介 自身意愿或者符合市场规律的行为偏少。 • 这已经成为目前中国媒介生态中凸现的最 大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