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皮内镜下胃空肠造瘘术_曹斌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道与尿道隧道相靠近,防止血肿、黏膜坏死及膀胱黏膜脱垂的发生。(5)常规耻骨上膀胱造瘘,作尿流改道,保持引流通畅,减少膀胱痉挛,避免尿液对新尿道刺激,避免水肿,降低感染机会。(6)使用多侧孔硅胶管作支架及引流,更有利于术后分泌物的引流。若分泌物过多时,用棉签从会阴部向尿道口方向挤压,使尿道内的分泌物尽量排出,以防止感染。术后2周开始生物药物治疗4个疗程[3]。

对于早期原发性尿道癌(Ⅰ~Ⅱ)及早期尿道肉阜癌变的患者,应用膀胱黏膜尿道重建术,无疑是一种较好的选择,具有操作简单、安全、有效,但必须掌握手术适应证及手术并发症预防。

参考文献

[1] Vyas N ,Nandi PR ,M ch mood M ,et al .Bladder mu cosal auto -grafts for repair of vesivaginal fistula [J ].Br J Urol Int ,2002,89(1):54-56.

[2] Sharifi -Ag hdas F ,Gh aderian A ,G haderian N ,et al .Free b lad -der mucosal autog raft in th e treatment of com plicated vesivagi -nal fis tu la [J ].J Urol ,2004,172(1):201-203.

[3] Kubo H ,M iyaw aki I ,Kaw agoe M ,et al .Primary malignant

melanoma of the m ale ureth ra [J ].In t J Urol ,2002,9(5):268-271.

(收稿日期:2006-12-13)(供稿编辑:王丹薇)

·基础与临床·

经皮内镜下胃空肠造瘘术

曹斌 夏建国 仲建华 杨力

【摘要】 目的 探讨经皮内镜下胃造口(PEG )和空肠造口(P EJ )的临床应用价值。方法 2006年6月~9月施行P EG /P EJ 共4例。其中,3例行P EG 胃肠内营养,1例行PEJ 胃减压和空肠营养。结果 3例患者手术均成功,1例肥胖病人因腹壁较厚致穿刺失败。所有病人术后均未出现腹膜炎、出血等并发症。结论 PEG /PEJ 是行长期肠内营养和/或胃肠减压的有效方法,具有微创、安全、经济等优点。

【关键词】 肠内营养;胃造口;空肠造;内镜【中图分类号】 R656 【文献标识码】 B 【文章编号】 0253-3685(2007)04-0405-02 作者单位:210029 南京医科大学第一附属医院普通外科

危重病人长期肠内营养通常行胃或空肠造口。传统的手术胃、空肠造口并发症多、病死率高。1980年,经皮内镜下胃造口(P EG )用于临床后又发展出空肠造口(P EJ )。相对于传统的胃、空肠造瘘,PEG /P EJ 创伤小、安全、经济。我们最近开展了4例P EG /P EJ ,报道如下。

资料与方法

1.一般资料 本组共4例,其中男3例,女1例。年龄41~88岁。3例病人因脑血管意外处于昏迷状态,存在吞咽障碍。另一例胆囊癌患者,术中发现肿瘤转移、侵犯十二指肠,手术行胃空肠侧侧吻合,术后出现胃瘫。

2.术前准备 常规术前禁食6~8h ,检查出、凝血时间。预防性应用抗生素。对曾行腹部手术者术前做上腹部C T 或B 超等进行评估。

3.操作方法 患者取左侧卧位或仰卧位。静脉推注1%丙泊芬(3mg /kg ),待睫毛反射消失后行常规胃镜检查。随后注气膨胀胃腔,使胃前壁尽量贴近腹壁。调整内镜光源对准胃前壁。根据上腹壁的透光点,结合手指按压确定造瘘部位。于拟穿刺部位作一约0.5cm 长小切口,在胃镜监视下自该切口向胃腔内垂直刺入套管穿刺针,拔除内芯,循套管向胃腔内插入导丝,用胃镜活检钳抓住胃内导丝,连同内镜一起退至体外。将造瘘管尖端妥善固定于导丝末端,牵拉

腹壁外导丝将造瘘管经口腔拉入胃内,并进一步自胃前壁穿刺处拉出体外。再次插入胃镜,确认造瘘管位置合适、松紧适度、穿刺部位无出血后进行腹壁外固定。对需在减压的同时行营养支持者,则在PEG 基础上自造瘘管插入空肠营养管,在胃镜帮助下将导管头端放置于近端空肠。

4例患者中3例操作成功。另一例患者腹壁皮下脂肪层较厚,穿刺针全部刺入腹壁后仍未达胃腔内致手术失败。P EG 操作耗时约8~12min 。另一例行P EJ 的患者由于胃空肠吻合口距胃造瘘部位过近,在放置空肠营养管时由于营

养管须作大角度的方向改变,增加了置管难度,耗时约30min 。术后随访10~60d ,所有患者均未出现出血、感染、腹膜炎等并发症。

在PEG 出现以前胃造口均是经开腹手术进行。由于需要胃造口的病人一般情况都较差,因此胃造口虽然创伤较小,但仍有一定的手术风险。自1980年G audere r 和P onsky 首次报道P EG 以来,该技术以其创伤小、安全、经济等优点深受医患欢迎,正逐渐取代传统的剖腹胃造口术。

根据造口管置入方式不同PEG 有三种基本方法:Ponsky -Gauderer 拖出(pull )法;Sacks -Vine 推入(push )法[1];Russell 插

入(introducer )法[2]

。置管方法的不同与以后的拔管方法密切相关。使用Russell 置管法的胃造口管其胃腔一端通常为气

囊固定,只要将气囊内注水抽掉即可顺利拔除,而使用Pon -sky -Gauderer 拖出法放置的造口管一般须通过胃镜拔除。

G auder er 和Po nsky 当初设计PEG 目的是为那些有正常的胃肠功能却不能经口摄食的病人提供一种长期的肠内

营养途径。如果病人有正常的胃肠功能且预计肠内营养支持时间将超过4周时应考虑实施胃造口术。目前PEG 已广泛应用于吞咽功能障碍的脑卒中患者[3]、烧伤病人和接受辅助治疗的头颈部肿瘤患者。除了用作肠内营养途径外,PEG 还应用于须长期胃肠减压的病症如晚期癌性肠梗阻、手术后胃瘫[4]等。胃扭转病人还可通过这种方法将胃壁固定。

当病人存在凝血功能障碍、腹膜炎、腹膜透析、胃壁静脉曲张、无胃及不能行胃镜检查等情况时不宜行PEG 。既往有过上腹部手术史、脑室腹腔分流或者呈现病态性肥胖、肠管扩张明显时P EG 操作宜谨慎,此时可采用安全通道法,或借助超声等的帮助。

P EG 的并发症包括误吸、气腹、出血、造瘘部位感染、造瘘管异位(至胃壁内、腹腔甚至腹壁内)、导管脱落以及腹膜炎、胃瘘等。术前预防性应用抗生素、正确选择造瘘部位、掌握好造瘘管固定的松紧度可以减少上述并发症的发生。

参考文献

[1] Sack s BA ,Vine HS ,Palestrant AM ,et al .A nonpoerative

technique for establishment of a gastrostomy in the dog [J ].Invest Radiol ,1983,18(5):485-487.

[2] Ru ssell TR ,Brotman M ,Norris F .Percutaneous gastrosto -my :A new s implified and cost effective techniqu e [J ].Am J Su rg ,1984,148(1):132-137.

[3] 石向群,包仕尧,王运良.鼻饲肠内营养支持对急性脑卒中康

复的影响[J ].江苏医药,2003,29(5):321-324.

[4] 卢麒丞,王荣朝,许军,等.胃癌术后胃瘫综合征的诊断和治疗

[J ].江苏医药,2006,32(8):774-775.

(收稿日期:2006-10-26)(供稿编辑:单晓光)

·基础与临床·

结直肠癌CD44v6、VEGF 和MMP -9的表达

及其意义

张丽华 孙荣超 陈瑛

【摘要】 目的 探讨结直肠癌组织中CD44v6、血管内皮生长因子(V EG F )和基质金属蛋白酶9(M M P -9)的表达及其临床意义。方法 应用免疫组化二步法,检测78例结直肠癌组织中CD44v6、V EG F 和M M P -9的表达,并分析其与结直肠癌临床病理特征的关系。结果 结直肠癌组织中CD44v 6、V EG F 和M M P -9阳性表达率分别为55.13%、47.44%和69.23%,三者表达情况与结直肠癌的浸润深度和有无淋巴结转移有明显差异(P <0.05),V EG F 与结直肠癌的组织学类型的分化等级有关(P <0.05)。结论 CD44v6、V EG F 和M M P -9可作为预测结直肠癌预后的生物学指标之一。

【关键词】 结直肠癌;CD44v6;血管内皮生长因子;基质金属蛋白酶9;免疫组织化学

【中图分类号】 R735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0253-3685-2007(04)-0406-02 作者单位:214002 无锡,南京医科大学附属无锡第一人民医院病理科

肿瘤浸润转移与瘤细胞浸润能力、在转移部位的生存能力等诸多因素有关。本研究通过免疫组化方法检测CD44v 6、血管内皮生长因子(V EGF )及基质金属蛋白酶9(M M P -9)在结直肠癌中的表达,以探讨结直肠癌浸润转移相关因子的表达与临床病理学特征的关系。

资料与方法

1.一般资料 收集我院2003年12月~2005年1月结直肠癌根治标本78例,男44例,女34例,年龄20~91岁。肿瘤组织常规4%甲醛固定,石蜡包埋,4μm 厚连续切片。经H E 染色证实腺癌Ⅰ级4例,Ⅱ级51例,Ⅲ级23例;有淋巴结转移35例,无淋巴结转移43例;另选10例正常大肠组织及10例腺瘤组织同时进行免疫组化染色。

2.方法 鼠抗人CD44v6、V EGF 及M M P -9单抗、即用型第二代免疫组化EliVisionT M Plus 广谱试制盒,购自福建

迈新生物技术开发公司。免疫组化二步法。

3.结果判定 CD44v6:癌细胞膜上出现棕黄色颗粒或棕黄色线状间断或连续分布物质者定为阳性细胞。V EGF 及M M P -9:阳性信号定位于细胞质。按阳性细胞数在同类细胞中所占比率≥20%为阳性表达,<20%为阴性表达。

4.统计学处理 计数资料采用χ2

检验,P <0.05为差异有显著意义。

1.正常结肠黏膜不表达CD44v6、V EG F 及M M P -9,腺瘤有CD44v6的3例表达,78例结直肠癌中CD44v6阳性表达占55.13%(43/78);VEGF 在10例腺瘤中有1例表达,78例结直肠癌中VEG F 阳性表达47.44%(37/78);M M P -9在肿瘤细胞和间质细胞均有不同程度表达,阳性计数仅限于肿瘤细胞,78例大肠癌中阳性表达69.23%(54/78)。

2.结直肠癌组织中CD44v6、V EG F 和M M P -9表达与临床病理参数之间的关系见表1。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