九年级物理全册13.1内能(第2课时)教案(新版)沪科版
沪科版九年级物理全册13.1《物体的内能》说课稿
1.创设情境:通过引入生活实例,让学生感受内能的存在,引发学生的好奇心。
2.实验探究:组织学生进行实验,观察内能的改变现象,让学生在实践中学习,提高学习兴趣。
3.小组讨论:鼓励学生分组讨论,分享学习心得,培养学生的合作精神和交流能力。
4.激励评价:对学生在课堂上的表现给予积极评价,增强学生的自信心,激发学习动力。
沪科版九年级物理全册13.1《物体的内能》说课稿
一、教材分析
(一)内容概述
本节课选自沪科版九年级物理全册第十三章第一节《物体的内能》。这一节内容是初中物理中的重要组成部分,旨在让学生了解内能的概念及其在物理学中的重要性。在整个课程体系中,本节课位于热学模块,起到承上启下的作用。学生在之前的学习中已经掌握了温度、热量等基本概念,为本节课内能的学习奠定了基础。
本节课的主要知识点包括:内能的定义、内能的大小与物体的温度、质量和状态有关、内能的改变等。通过这些知识点的学习,学生可以更深入地理解物体内部微观粒子的热运动及其与宏观热现象的联系。
(二)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目标
(1)理解内能的概念,知道内能与物体的温度、质量和状态的关系。
(2)掌握内能的改变方式,了解热传递和做功对内能的影响。
(三)互动方式
为促进学生的参与和合作,我计划设计以下师生互动和生生互动环节:
1.师生互动:教师提问,学生回答,针对学生的回答给予积极评价和引导,激发学生的思考。
2.生生互动:组织学生进行小组讨论、实验探究,鼓励学生相互交流、分享心得,培养学生的合作精神和沟通能力。
3.课堂展示:让学生展示自己的实验成果和思考过程,提高学生的表达能力和自信心。
2.学生讨论:鼓励学生根据已有知识,对问题进行猜想和讨论,激发学生的好奇心。
2019-2020年九年级物理全册 13.1 物体的内能学案(新版)沪科版
第一节2019-2020年九年级物理全册 13.1 物体的内能学案(新版)沪科版【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了解内能的概念,能简单描述温度和内能的关系。
知道热传递过程中,物体吸收(放出)热量,温度升高(降低),内能改变。
了解热量的概念,热量的单位是焦耳。
知道做功可以使物体内能增加和减少的一些事例。
2、过程与方法通过探究找到改变物体内能的多种方法。
通过演示实验说明做功可以使物体内能增加和减少。
通过学生查找资料,了解地球的“温室效应”。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通过探究,使学生体验探究的过程,激发学生主动学习的兴趣。
通过演示实验,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并使学生通过实验理解做功与内能变化的关系。
鼓励学生自己查找资料,培养学生自学的能力。
【教学重难点】重点:探究改变物体内能的两种方法。
难点:内能与温度有关。
【导学过程】【创设情景,引入新课】(一)、复习复习机械能的知识。
通过事例说明物体怎样才能具有动能、重力势能、弹性势能。
要特别强调由于地球和地面上的物体相互吸引,才使地面上的物体具有重力势能。
(二)、情景导入装着开水的热水瓶有时会把瓶盖弹出来,推动瓶盖的能量来自哪里?激发学生学习新课的兴趣,引入新课——内能。
【自主预习案】阅读教材,完成下列任务。
1、装着开水的暖水瓶有时会把瓶盖弹起来,推动瓶盖的能量来自于。
2、分子动能:物体内部所有分子在不停地做,像所有运动的物体具有能一样,物体内运动着的分子也具有,称为分子动能。
3、分子势能:分子间存在相互作用的和,这种作用力好似分子间连着一个看不见的弹簧一样,在弹簧被压缩或被拉伸时,弹簧具有。
当分子间距离发生变化时,分子间的“无形弹簧”被压缩或被拉伸,具有的势能叫。
4、物体内部所有分子热运动的和的总和,叫做物体的内能。
5、一切物体在任何情况下都具有。
内能的单位是。
内能也不同于机械能。
物体的动能跟物体的有关,物体的重力势能跟物体被举起的有关。
一个钢球是否运动,是否被举高,这只能影响钢球的机械能,并不是能改变钢球内的动能和势能。
沪科版九年级全册物理 13.1 物体的内能 教案
13.1 物体的内能1.了解内能的概念,能简单描述温度和内能的关系.2.知道热传递过程中,物体吸收(或放出)热量,温度升高(或降低),内能改变.3.了解热量的概念,热量的单位是焦耳.4.知道做功可以使物体内能增加和减少的一些事例.【重点难点】重点:理解内能的概念.难点:热量的含义.【新课导入】导入1:问题导入“神舟十号”是中国“神舟”号系列飞船之一,它是中国第五艘载人飞船.“神舟十号”在酒泉卫星发射中心“921工位”,于2013年6月11日17时38分,由长征二号F改进型运载火箭(遥十)“神箭”成功发射.为防止飞船从太空返回地面的过程中因高温而损坏,飞船的表面层用耐高温材料制成,你知道飞船的表面层温度升高的主要原因是什么吗?导入2:复习导入复习机械能的知识.通过事例说明物体怎样才能具有动能、重力势能、弹性势能.要特别强调由于地球和地面上的物体相互吸引,才使地面上的物体具有重力势能.分子动理论告诉我们,分子永不停息地无规则运动着.那么分子也同一切运动物体具有动能一样,也具有动能.分子动理论还告诉我们:分子之间有相互作用力.这又使分子具有势能.【课堂探究】1.物体的内能实验演示:取三只烧杯,分别倒入冷水、温水和热水,然后分别向三只烧杯内缓慢地滴入几滴墨汁,观察比较三只烧杯内墨汁扩散的快慢.(1)实验结果表明:温度越高,扩散过程越快.扩散得快,说明分子无规则运动的速度大,即分子无规则运动越剧烈.因此,物体的内能跟温度有关.温度升高时,物体的内能增加;温度降低时,物体的内能减小.正是由于内能跟温度有关,人们常常把物体内部大量分子的无规则运动叫做热运动. (2)一切物体都有内能.这是因为物体内的分子永不停息地无规则运动着.炽热的铁水,温度很高,分子运动激烈,它具有内能.冰冷的冰块,温度虽低,其内部分子仍在做无规则运动,它也具有内能.(3)内能和机械能区别通过机械能和内能的对比,进一步帮助学生理解内能概念.分析在水平光滑桌上滑动的木块具有什么能.木块有势能,也有动能,两者统称为机械能.机械能与整个物体的机械运动情况有关.木块内部的分子做无规则运动,且分子间有作用力,木块有内能.内能与物体内部分子的热运动和分子间的相互作用有关.2.改变物体内能的两种途径(1)双手用力相互搓一搓,双手有什么感觉?(双手用力相互搓一搓,感觉到手发热.)(2)在一个配有活塞的厚玻璃筒中放一团棉花,用力把活塞迅速压下去.你会观察到什么现象?为什么?向下压活塞时,活塞压缩玻璃筒内的空气,对筒内的空气做功.棉花燃烧起来表明筒内的空气内能增大,温度升高,达到棉花的着火点.(3)将一根铁丝快速反复弯折多次,铁丝弯折处就会发热,铁丝的温度升高,内能增大.这些实验都表明对物体做功可以使物体的内能增大.(4)改变物体内能的方式有做功和热传递两种.食品放入电冰箱后温度降低,是用热传递的方式减少了食品的内能;电冰箱里的压缩机,在压缩蒸汽时,蒸汽的温度升高,是利用做功的方式增加了蒸汽的内能.1.关于物体的内能,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D )A.一个分子动能和势能的总和叫做内能B.一个物体的动能和势能的总和叫做内能C.在0 ℃时,物体的内能也为0D.物体内所有分子的动能和分子势能的总和叫做内能2.如图所示,通过做功改变物体内能的是( D )3.下列事例中,通过做功的途径改变物体内能的是( D )A.把饮料放入冰箱,饮料温度会降低B.把酒精涂在手上,手会感觉到冰凉C.在太阳光的照射下,路面温度升高D.给自行车打气,打气筒壁会发热4.两个物体接触并发生热传递,实质上是内能从( B )A.能量多的物体传给能量少的物体B.温度高的物体传给温度低的物体C.质量大的物体传给质量小的物体D.热量大的物体传给热量小的物体5.关于温度、热量和内能,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C )A.温度高的物体内能一定大,温度低的物体内能一定小B.物体的内能与温度有关,只要温度不变,物体的内能就一定不变C.内能小的物体也可能将热量传递给内能大的物体D.物体的温度越高,所含热量越多6.如图所示,“钻木”能“取火”,说明做功可以改变物体的内能;“烤火”能“取暖”,说明热传递可以改变物体的内能.这两种方式在改变物体的内能上是等效的.温度、内能、热量的区别温度表示物体的冷热程度,它是一个状态量,所以只能说“物体的温度是多少”.两个不同状态间可以比较温度的高低.温度是不能“传递”和“转移”的,其单位是“摄氏度”.从分子动理论的观点来看,它跟物体内部分子的无规则运动情况有关,温度越高,分子无规则运动的平均速度就越大,分子运动就越剧烈.可以说,温度是分子无规则运动的剧烈程度的标志,它是大量分子无规则运动的集中体现,对于个别分子毫无意义.内能是能量的一种形式,它是物体内部所有分子无规则运动的动能与势能的总和.内能和温度一样,也是一个状态量,通常用“具有”等词来修饰.内能大小与物体的质量、体积、温度及构成物体的物质种类都有关系.现阶段主要掌握与温度的关系.一个物体温度升高时,它的内能增大,温度降低时,内能减小.切记“温度不变时,它的内能一定不变”是错误的.热量是在热传递过程中,传递能量的多少.它反映了热传递过程中,内能转移的数量,是内能转移多少的量度,是一个过程量,要用“吸收”或“放出”来表述,而不能用“具有”或“含有”.热量的单位是“焦耳”.。
沪科版九年级物理全册13.1《物体的内能》优秀教学案例
3.通过图示和动画,介绍改变物体内能的两种方式:做功和热传递,并解释它们在实际生活中的应用。
4.进行课堂实验,让学生亲身体验内能的变化,如用酒精灯加热试管中的水,观察温度计读数的变化。
(三)学生小组讨论
1.将学生分成小组,让他们围绕以下问题展开讨论:
(三)小组合作1.将学生分成若小组,进行合作学习,共同完成实验、讨论、研究报告等任务。
2.鼓励小组成员相互交流、分享心得,培养学生的团队协作能力和沟通能力。
3.引导学生学会倾听他人意见,尊重不同观点,形成良好的学术氛围。
(四)反思与评价
1.鼓励学生在学习过程中进行自我反思,总结自己的学习方法和收获,提高学习效率。
1.通过提问方式回顾上一节课的内容,如“我们学习了哪些改变物体内能的方式?”等,为新课的学习做好铺垫。
2.创设情境:播放一段关于冰雪融化的视频,让学生观察并思考“为什么冰雪会融化?它与内能有什么关系?”
3.引导学生根据已有知识,预测本节课可能涉及的内容,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和好奇心。
(二)讲授新知
1.结合课本,详细讲解内能的定义、内能与物体温度、质量、状态等因素的关系。
二、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技能
1.让学生理解并掌握内能的概念,知道内能与物体温度、质量、状态等因素的关系。
2.学会运用物体内能的知识,解释生活中相关的物理现象,如热传递、物态变化等。
3.掌握改变物体内能的两种方式:做功和热传递,并了解它们在实际生活中的应用。
4.培养学生运用物理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如设计简单的节能方案,分析生活中内能转换的实例。
a.内能大小与哪些因素有关?
b.改变物体内能的两种方式有什么区别和联系?
13.1物体的内能教案2023-2024学年沪科版物理九年级全册
教案:13.1 物体的内能一、教学内容1. 内能的概念:介绍物体内部所有分子做无规则运动所具有的动能和分子势能的总和。
2. 内能的单位:焦耳(J)。
3. 内能与温度的关系:温度越高,物体内部分子的无规则运动越剧烈,内能越大。
4. 内能的改变方式:做功和热传递。
5. 内能与机械能的区别:内能是物体内部分子的运动能量,而机械能是物体整体运动的能量。
二、教学目标1. 了解内能的概念、单位以及与温度的关系。
2. 掌握内能的改变方式,并能运用内能的概念解释生活中的现象。
3. 区分内能与机械能的概念,并理解它们之间的联系与区别。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1. 教学难点:内能的概念以及内能与温度的关系。
2. 教学重点:内能的改变方式以及内能与机械能的区别。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1. 教具:黑板、粉笔、多媒体教学设备。
2. 学具:笔记本、彩色笔。
五、教学过程1. 情景引入:通过讨论冬天感觉冷、夏天感觉热的现象,引导学生思考温度与物体内部能量的关系。
2. 知识讲解:(1) 介绍内能的概念,解释内能是物体内部所有分子做无规则运动所具有的动能和分子势能的总和。
(2) 讲解内能的单位,指出在国际单位制中,内能的单位是焦耳(J)。
(3) 阐述内能与温度的关系,说明温度越高,物体内部分子的无规则运动越剧烈,内能越大。
(4) 介绍内能的改变方式,包括做功和热传递。
(5) 讲解内能与机械能的区别,强调内能是物体内部分子的运动能量,而机械能是物体整体运动的能量。
3. 例题讲解:分析生活中的一些现象,如烧水时水温升高、摩擦生热等,运用内能的概念解释这些现象。
4. 随堂练习:(1) 判断题:物体内部分子的无规则运动越剧烈,内能越大。
()(2) 选择题:下列现象中,属于内能改变的是()A. 抛物线运动B. 冰融化成水C. 划火柴D. 风吹树叶5. 课堂讨论:让学生结合生活实际,谈谈对内能的理解。
六、板书设计13.1 物体的内能1. 内能的概念:物体内部所有分子做无规则运动所具有的动能和分子势能的总和。
沪科版九年级全册物理教案13.1物体的内能
沪科版九年级全册物理教案13.1物体的内能作为一名资深的幼儿园教师,我深知教学活动设计的重要性。
在本次活动中,我以《物体的内能》为主题,旨在让孩子们通过观察、实践和思考,了解和掌握物体内能的概念和影响因素。
一、设计意图在本次活动中,我采用了情境教学法和互动式教学法,让孩子们在实践中感受和理解物体内能的概念。
通过观察和操作,他们能够了解物体内能与温度、质量和状态的关系。
活动的目的是培养孩子们的观察能力、思考能力和动手能力。
二、教学目标1. 知道物体的内能是指物体内部所有分子无规则运动的动能和分子势能的总和。
2. 能通过实验和观察,了解影响物体内能的因素。
3. 培养观察能力、思考能力和动手能力。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1. 教学难点:理解物体内能的概念和影响因素。
2. 教学重点:通过实验和观察,掌握物体内能与温度、质量和状态的关系。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1. 教具:热水、冷水、石头、木块、温度计、烧杯等。
2. 学具:每人一份实验套件,包括石头、木块、温度计等。
五、活动过程1. 引入:讲述一个关于石头和木块的故事,引导孩子们思考石头和木块的温度变化与内能的关系。
2. 实验一:观察石头和木块的温度变化。
将石头和木块放入热水中,让孩子们观察它们的温度变化,并记录下来。
3. 实验二:观察石头和木块的温度变化。
将石头和木块放入冷水中,让孩子们观察它们的温度变化,并记录下来。
4. 实验三:观察石头和木块的温度变化。
将石头和木块放入不同温度的水中,让孩子们观察它们的温度变化,并记录下来。
六、活动重难点1. 活动重点:通过实验和观察,掌握物体内能与温度、质量和状态的关系。
2. 活动难点:理解物体内能的概念和影响因素。
七、课后反思及拓展延伸在课后,我会反思本次活动的效果,并根据孩子们的反馈进行调整。
同时,我会鼓励他们在生活中观察和思考物体内能的变化,将所学知识应用到实际生活中。
重点和难点解析:一、实验设计和操作在本次活动中,我设计了三个实验来让孩子们观察石头和木块的温度变化。
九年级物理全册13.1物体的内能教案(新版)沪科版
小结:温度高的物体分子运动剧烈,内能大.所以物体的内能与温度有关.
问题3:小明说:“炽热的铁水温度很高,具有内能;冰冷的冰块温度很低,不具有内能.”小刚说:“炽热的铁水温度高,内能大;冰冷的冰山温度低,内能小.”你认为他们的说法正确吗?说出理由.
物体的内能
课题名称
13.1物体的内能
三维目标
1.了解内能 的概念,能简单描述温度和内能的关系.
2.知道做功和热传递都可以改变物体的内能.
3.了解热量的概念,知道热量的单位是焦耳.
重点目标
1.内能、热量概念的建立.
2.改变物体内能的途径.
难点目标
内能、热量概念的建立.
导入示标
凉爽的秋夜,仰望星空时,会突然发现一颗流星在夜色中划过,并留 下一条美丽的弧线.流星是怎样形成的呢?
目标三导
学做思一:物体的内能
问题1:组成物质的分子在 不停地做热运动,分子应具有什么能?物体的分子之间有引力和斥力,且分子之间有间隔,分子应具有什么能?什么叫物体的内能?你能说出它的单位吗?机械能和内能有什么区别吗?
小结:物体内所有分子由于热运动而具有的动能,以及分子之间势能的总和叫做物体的内能.它的单位是焦耳,简称焦,符号为J.机械能是宏观的,能看得到的,内能是微观的,是看不到的.
变式练习
让学生进一步理解热量、温度、内能之间的关系,选项ABD 是错误的,选项C是正确的.
达标检测
见练习册
反思总结
1.知识建构
2.能力提高
3.课堂体验
课后练习
小结:在热传递过程中,高温物体放出热量,温度降低,内能减小;低温物体吸收热量,温度升高,内能增大.所以热传递过程中传递的是热量,改变了物体的内能,表现在物体温度的变化.
沪科版九年级全册 物理 教案 13.1物体的内能
九年级物理新授课教案第十三章内能与热机
第一节物体的内能
【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
了解内能的概念,能简单描述温度和内能的关系。
知道热传递可以改变内能。
知道在热传递过程中,所传递内能的多少叫做热量,热量的单位是焦耳。
知道做功可以使物体内能增加和减少的一些事例。
2.过程与方法:
通过探究找到改变物体内能的两种方法。
通过演示实验说明做功可以使物体内能增加和减少。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通过探究,使学生体验探究的过程,激发学生主动学习的兴趣。
通过演示实验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并使学生通过实验理解做功与内能变化的关系。
鼓励学生自己查找资料,培养学生自学的能力。
【教学重点】
内能、热量概念的建立,改变物体内能的方法。
【教学难点】
做功和热传递在改变物体内能上是等效的。
【教学用具】
打气筒、矿泉水瓶、酒精灯、火柴、铁丝、篮球等。
【板书设计】
第一节物体的内能
一、内能
1.定义:
2.单位:焦耳符号: J
3.内能大小的影响因素:
二.改变内能的方式
1.做功:对物体做功,物体的内能增加;物体对外做功,物体的内能减小。
实质:内能与机械能之间的转化。
2.热传递:
条件:存在温度差。
实质:能量之间的转移。
三.热量
1.定义:热传递过程中传递的内能的多少
2.单位:
3.热量、温度、内能的区别:。
沪科版九年级全册物理教案13.1物体的内能2
教案:沪科版九年级全册物理 13.1物体的内能一、教学内容1. 内能的概念:介绍内能的定义,内能与机械能的区别。
2. 内能的单位:解释焦耳(J)作为内能的单位。
3. 内能的计算:讲解如何计算物体的内能,公式为E=mc²,其中E为内能,m为质量,c为光速。
4. 内能的改变:介绍做功和热传递对内能的影响。
5. 内能与温度:解释内能与温度的关系,温度升高,内能增加。
二、教学目标1. 学生能够理解内能的概念,区分内能和机械能。
2. 学生能够使用焦耳作为内能的单位,计算物体的内能。
3. 学生能够理解做功和热传递对内能的影响,以及内能与温度的关系。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重点:内能的概念,内能的计算,内能的改变。
难点:内能与温度的关系。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教具:黑板,粉笔,PPT。
学具:笔记本,笔。
五、教学过程1. 引入:通过一个生活中的实例,比如烧水时水温升高,引导学生思考为什么水温升高。
2. 讲解内能的概念:在黑板上写出内能的定义,解释内能与机械能的区别。
3. 讲解内能的单位:解释焦耳作为内能的单位。
4. 讲解内能的计算:通过PPT展示公式E=mc²,解释如何计算物体的内能。
5. 讲解内能的改变:通过PPT展示做功和热传递对内能的影响。
6. 讲解内能与温度:通过PPT展示内能与温度的关系,温度升高,内能增加。
7. 随堂练习:给出一些计算内能的题目,让学生现场计算。
六、板书设计板书内容:1. 内能的概念2. 内能的单位:焦耳(J)3. 内能的计算:E=mc²4. 内能的改变:做功,热传递5. 内能与温度:温度升高,内能增加七、作业设计作业题目:1. 解释内能的概念,区分内能和机械能。
2. 使用焦耳作为单位,计算一个质量为1kg的物体的内能。
3. 解释做功和热传递对内能的影响。
4. 解释内能与温度的关系。
答案:1. 内能是物体内部所有分子无规则运动的动能和分子势能的总和,与机械能的区别在于内能与物体的温度有关,而机械能与物体的形状和位置有关。
2019-2020年九年级物理全册 13.1 物体的内能教案2 (新版)沪科版
2019-2020年九年级物理全册 13.1 物体的内能教案2 (新版)沪科版【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知道分子的动能,分子的平均动能,知道物体的温度是分子平均动能大小的标志。
知道分子的势能跟物体的体积有关,知道分子势能随分子间距离变化而变化的定性规律。
知道什么是物体的内能,物体的内能与哪个宏观量有关,能区别物体的内能和机械能。
2、过程与方法在培养学生能力方面,这节课中要让学生建立:分子动能、分子平均动能、分子势能、物体内能、热量等五个以上物理概念,又要让学生初步知道三个物理规律:温度与分子平均动能关系,分子势能与分子间距离关系,做功与热传递在改变物体内能上的关系。
因此,教学中着重培养学生对物理概念和规律的理解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通过探究与交流,使学生有将自己的见解公开并与他人讨论的愿望,认识交流合作的重要性,有主动与他人合作的精神。
【教学重点】使学生掌握三个概念(分子平均动能、分子势能、物体内能),掌握三个物理规律(温度与分子平均动能关系、分子势能与分子之间距离关系、热传递与功的关系)。
【教学难点】区分温度、内能、热量三个物理量是教学上的一个难点;分子势能随分子间距离变化的势能曲线是教学上的另一难点。
【教学方法】演示法探究交流【教学用具】多媒体课件【课时安排】1课时【教学过程】一、创设情境导入新课复习巩固1、动能:物体由于运动具有的能。
大小与物体的质量和速度有关。
2、物体由于被举高而具有的能叫做重力势能。
大小与物体的质量和高度有关。
以此引入新课二、探究新知(一)物体的内能我们能闻到沁人心脾的花香、香喷喷的饭菜,说明组成物质的分子都在不停地做无规则的运动,所以存在分子动能。
分子间存在相互作用的引力和斥力,所以存在分子势能。
物体内所有分子无规则运动的动能,以及分子势能的总和叫做物体的内能。
内能的单位是焦耳,符号为“J”炽热的铁水有内能冰山有内能任何物体在任何情况下都具有内能,即:一切物体都有内能。
九年级物理全册 第十三章 内能和热机(第2课时)复习教案 (新版)沪科版
第十三章内能与热机(第2课时)一、目标确定的依据:1、课程标准相关要求:(1)了解热机的工作原理。
知道内能的利用在人类社会发展史上的重要意义。
(2)从生活中体会不同燃料燃烧释放热能的本领不同,建立燃料热值概念。
并能利用热机效率公式进行简单计算。
2、教材分析本课时复习九年级第十三章第三、四节的内容。
复习的重点是:内燃机的工作原理和热值、热机效率定义的理解。
难点是:燃料燃烧放热公式和热机效率公式在实际生活中的应用。
3、中招考点在中招考试中,内燃机的工作原理考查较多,以选择题的形式出现。
燃料燃烧放热公式和热机效率公式会在综合应用题中出现,要求学生在理解的基础上熟练灵活应用公式。
4、学情分析学生很难熟练掌握内燃机的工作原理和工作过程的每一细节。
对热值、热机效率的概念理解不够深刻,能否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是关键。
二、复习目标1、能说出热机、内燃机的定义及汽油机、柴油机的构造和工作原理。
2、能说出热值的定义、燃料燃烧放热公式和热机效率的定义、公式。
三、评价任务1、根据目标一,学生独立完成或交流合作:汽油机和柴油机的相同点与不同点。
2、根据目标二,设计针对性的练习:检验学生对热值、热机效率的公式掌握情况。
四、教学过程目标一:能说出热机、内燃机的定义及汽油机、柴油机的构造和工作原理。
复习指导(一)1、复习课本P45-48,掌握内燃机的相关内容。
2、时间5分钟。
3、从课本上划出重点内容,完成复习检测一。
复习检测一1.汽油机的一个工作循环是由____个冲程组成的,它们是________冲程、_______冲程、________冲程、_________冲程,每一个循环只有_______冲程燃气对活塞做功,其他三个冲程要靠飞轮的_________来完成。
每一个工作循环活塞往复____次,曲轴转动_______周,做功______次。
2. 汽油机压缩气体做功时,可以使气体的内能().A.增大 B.减少C.不变D.无法判断3.如图所示的是柴油机的()A.做功冲程B.压缩冲程C.吸气冲程D.排气冲程能向老师说出热机、内燃机的定义和构造、工作原理目标二:能说出热值的定义、燃料燃烧放热公式和热机效率的定义、公式。
九年级物理全册 13.1 物体的内能教案1 沪科版(2021年整理)
九年级物理全册13.1 物体的内能教案1 (新版)沪科版编辑整理:尊敬的读者朋友们:这里是精品文档编辑中心,本文档内容是由我和我的同事精心编辑整理后发布的,发布之前我们对文中内容进行仔细校对,但是难免会有疏漏的地方,但是任然希望(九年级物理全册13.1 物体的内能教案1 (新版)沪科版)的内容能够给您的工作和学习带来便利。
同时也真诚的希望收到您的建议和反馈,这将是我们进步的源泉,前进的动力。
本文可编辑可修改,如果觉得对您有帮助请收藏以便随时查阅,最后祝您生活愉快业绩进步,以下为九年级物理全册13.1 物体的内能教案1 (新版)沪科版的全部内容。
第1节物体的内能一、教学目标1.了解内能的概念,知道内能的单位焦耳。
2.能简单描述温度与内能的关系。
3.知道对于同一个物体,温度越高,内能越多,温度越低,内能越少。
4. 知道做功和热传递可以改变物体的内能.二、教学重难点1.内能的概念;2.通过温度高低来判断一个物体内能的多少;3.改变内能的方法。
三、教学过程引入课题展示各种热机图片,如汽油机、柴油机、汽车、火车、拖拉机、轮船、喷气式飞机、火箭等,让学生看图比较,讨论交流,找出它们的相同点。
交流、归结要点:⑴都需要燃烧燃料;⑵最后都产生动力,带动其他机器工作提示:热机实质上是利用燃料燃烧释放出的内能来产生动力的。
由此引出本章课题《内能和热机》。
那么,什么是内能呢?新课教学:(一)什么是内能1.阅读分析,充分交流讨论:思考:⑴什么叫做物体的内能?对于物体具有内能,你是怎样理解的?⑵内能的单位与机械能的单位相同,为什么?⑶同一物体的内能与其温度有什么关系?为什么?⑷为什么说“一切物体,不论温度高低,都具有内能”?每小组向全班汇报一个问题;教师及时点评总结。
(二)怎样改变物体的内能1.内能是可以改变的。
物体内能跟温度有关,物体的温度是可以改变,内能是可以改变的.2.怎样才能改变物体的内能(1)活动:每个小组准备铁丝、酒精灯、热水、锤子、铁砧、砂纸等,让学生自己想办法并实际操作,改变铁丝的内能。
2019-2020学年九年级物理全册 13.1 物质的内能导学案(新版)沪科版.doc
2019-2020学年九年级物理全册 13.1 物质的内能导学案(新版)沪科版一、学习目标:1.能初步建立内能的概念2.通过探究活动,认识改变物体内能的途径。
3.了解热量的概念,能正确使用热量术语。
二、重点、难点:1.内能及热量的概念2.改变物体内能的途径三、自主学习:【知识贮备】1.内能是物体内分子由于热运动而具有的,以及分子之间的总和。
2.内能的单位是。
3.物体的内能与有关。
如体积变化不大,同一物体越高内能越大,越低内能越小。
4.想一想:物体的内能可能为零吗?5.实验表明:改变物体内能的途径是和。
从效果上来说,二者是完全。
6.热传递有、和三种形式。
它发生的条件是物体之间有。
它的实质是高温物体将传递给低温物体。
7.热量就物体通过热传递方式所改变的。
热量通常用字母表示。
它的单位是。
8.实验表明,1kg水温度升高1℃要吸收热量 4.2×105J,温度降低1℃要放出热量()J。
【知能应用】1.下列关于内能的说法中正确的是[ ]A.物体的质量越大,内能也越大B.两杯水中,温度高的水的内能一定较大C.0℃的物体内能为零D.做功和热传递都可以改变物体的内能2.甲铁块的温度比乙铁块的温度高,这说明[ ]A.甲铁块含有的热量比乙多 B.甲铁块中的分子热运动比乙剧烈C.甲铁块的质量比乙大 D.甲铁块的内能比乙大3.一个物体的温度降低了,其原因[ ]A.一定是物体放出了热量B.一定是外界对物体做了功C.一定是物体对外界做了功D.可能是物体放出了热量,也可能是物体对外界做了功4.改变物体内能的方法有和,用冰雪反复擦搓脚部时,皮肤感到热,是用的方法使皮肤的内能改变;将手伸到热水中会觉到热,是用的方法改变手的内能。
上述两种方法对改变物体的内能在效果上是的,但又有着本质的区别:是能量的转化,是能量的转移。
5. 在煮稀饭时,锅盖常被水蒸汽顶起来,表明水蒸气对锅盖做了功,水蒸气的内能 。
从能量的观点来说,是 能转化为 能。
最新沪科版物理九年级13.1《 物体的内能》教案.doc
第一节物体的内能【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了解内能的概念,能简单描述温度和内能的关系。
知道热传递过程中,物体吸收(放出)热量,温度升高(降低),内能改变。
了解热量的概念,热量的单位是焦耳。
知道做功可以使物体内能增加和减少的一些事例。
2、过程与方法通过探究找到改变物体内能的多种方法。
通过演示实验说明做功可以使物体内能增加和减少。
通过学生查找资料,了解地球的“温室效应”。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通过探究,使学生体验探究的过程,激发学生主动学习的兴趣。
通过演示实验,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并使学生通过实验理解做功与内能变化的关系。
鼓励学生自己查找资料,培养学生自学的能力。
【教学重难点】重点:探究改变物体内能的两种方法。
难点:内能与温度有关。
【导学过程】【创设情景,引入新课】(一)、复习复习机械能的知识。
通过事例说明物体怎样才能具有动能、重力势能、弹性势能。
要特别强调由于地球和地面上的物体相互吸引,才使地面上的物体具有重力势能。
(二)、情景导入装着开水的热水瓶有时会把瓶盖弹出来,推动瓶盖的能量来自哪里?激发学生学习新课的兴趣,引入新课——内能。
【自主预习案】阅读教材,完成下列任务。
1、装着开水的暖水瓶有时会把瓶盖弹起来,推动瓶盖的能量来自于。
2、分子动能:物体内部所有分子在不停地做,像所有运动的物体具有能一样,物体内运动着的分子也具有,称为分子动能。
3、分子势能:分子间存在相互作用的和,这种作用力好似分子间连着一个看不见的弹簧一样,在弹簧被压缩或被拉伸时,弹簧具有。
当分子间距离发生变化时,分子间的“无形弹簧”被压缩或被拉伸,具有的势能叫。
4、物体内部所有分子热运动的和的总和,叫做物体的内能。
5、一切物体在任何情况下都具有。
内能的单位是。
内能也不同于机械能。
物体的动能跟物体的有关,物体的重力势能跟物体被举起的有关。
一个钢球是否运动,是否被举高,这只能影响钢球的机械能,并不是能改变钢球内的动能和势能。
那么物体的内能跟什么有关呢?【课堂探究案】1、内能与温度的关系演示实验:取三只烧杯,分别倒入冷水、温水和热水,然后分别向三只杯内缓慢地滴入几滴红墨水,观察比较三只杯内墨水扩散的快慢。
九年级物理全册 13.1 内能(第2课时)教案 (新版)沪科版-(新版)沪科版初中九年级全册物理教案
第十三章内能与热机第一节内能第2课时学习目标确定依据:1、课程标准相关要求:了解内能和热量。
2、教材分析本课时的知识点,是讲述了改变内能的两种途径,做功和热传递,从实验引入,讲述了生活中关于内能的利用,学好本节知识对我们帮助很大,它是后面学习热机的前提。
3、中招考点分析中招考试中,考查的知识点:改变内能的两种方式,热量和内能的区别。
以选择和填空题出现,分值2-4分。
4、学情分析作为学习主体的九年级学生,他们对事物的认识处于由感性向理性发展阶段,感性认识仍占主要地位,在理性认识中还存在一定困难。
为此,本课应注意适应学生好奇心、好动、好强的心理特点,以感性知识为依托,通过理性分析和判断,获取新知识,发展抽象思维能力。
内能知识相对抽象,我们要从生活实例入手,进行引导。
学习目标1.能说出通过做功改变物体内能的方法和实质。
2.能说出热传递的定义、条件、方式和实质;能判断哪些实例属于利用热传递改变内能的。
3.能区别温度、内能、和热量三者的不同。
评价任务1、针对目标一,同桌讨论总结出通过做功改变物体内能的方法和实质。
2、针对目标二,学生能举例说明生活中那些例子属于热传递改变内能的。
3、针对目标三,通过小组讨论,总结出温度、内能、热量的异同点。
二、教学过程3.(2013某某)关于热现象,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___ )A.物体温度越低,分子运动越剧烈C.水沸腾时要吸收热量,温度保持不变链接中考1.如图所示,是世界上早期的蒸汽汽车模型.燃料燃烧使水温升高,水的__________ 能增加,再转化为汽车的_________能,使汽车前进.2.“汽车不但要吃油,有时也要喝水”,用水冷却发动机是因为_________,发动机开始工作一段时间后,水箱中水的内能会_________(选填“增加”或“减少”),这是通过_________方式来改变内能的.3.下列说法中,正确的是( )A.机械能为零的物体,内能一定。
沪科版物理九年级13.1第2课时内能的改变教案
第2课时内能的改变【教学目标】一、知识与技能1.知道热传递可以改变物体的内能,知道热传递的三种方式.2.知道热传递过程中,所传递内能的多少叫做热量,热量的单位是焦耳.3.知道做功可以使物体内能增加或减少的一些生活事例.4.知道温度、内能、热量的区别和联系.二、过程与方法1.通过观察、实验、探究找到改变物体内能的两种方法.2.通过演示实验说明做功和物体内能的变化关系.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通过探究使学生体验探究的过程,激发学生主动学习的兴趣.2.通过演示实验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并使学生通过实验理解做功和内能变化的关系.3.通过分析、对比,学会用类比的方法研究问题.培养学生良好的科学态度和实事求是精神,帮助学生树立勇攀科学高峰的理想和志向.【教学重点】改变物体内能的方法.【教学难点】热量的概念,做功和热传递的比较.【教具准备】教师:多媒体课件、压缩空气引火仪、铁架台、酒精灯、带软木塞的试管、水、硝化棉等.学生:铁丝、铁锤、砂纸、火柴、保温水瓶(盛有热水)等.【教学课时】1课时【巩固复习】教师引导学生复习上一课时所学内容,并讲解学生所做的课后作业(教师可针对性地挑选部分难题讲解),加强学生对知识的巩固.【新课引入】师上一课时我们认识了内能,知道了内能与温度的变化关系,知道了内能的影响因素,下面请同学们观看两个实验,想想老师是通过什么方式改变物体的内能的.实验1:把一根粗铁丝在酒精灯上加热,铁丝温度升高,内能增加.实验2:教师引导两名同学上讲台,演示两手互搓实验,发现手互搓后变热,温度升高,内能增加.学生观看实验后,对改变内能的方法产生浓厚的兴趣,教师趁机引入课题.板书课题:第2课时改变内能的两种方式【预习指导】阅读课本P35-37文字内容和插图,把基本概念、规律、规定、热传递的三种方式以及做功、热传递改变物体内能的实质,用红色笔做上记号,并完成对应练习册中“课前预习”部分,然后,各小组内部交流讨论,提出预习疑问,组长做好记录,准备展示.【交流展示】1.各小组代表举手发言,报告“课前预习”答案,教师评价订正.2.学生质疑,教师指导释疑.【拓展探究】做功改变物体的内能一、教师演示课本图13-3实验,引导学生观察实验现象,并归纳实验结论.生:现象:迅速压下活塞,硝化棉燃烧.结论:对物体做功,物体的内能增加.二、学生分组实验:按课本图13-4实验,指出实验现象和结论.生:铁丝弯折处烫手,对物体做功,物体的内能增加,温度升高.三、教师按下列装置进行演示实验,引导学生观察实验现象,并归纳结论.生:现象:软木塞被冲出后,试管口出现白雾.结论:水蒸气膨胀时对软木塞做功,水蒸气内能减小,温度降低,水蒸气发生液化形成“白气”(小水滴).【师生互动归纳总结】外界对物体做功,物体内能增加;物体对外做功,物体内能减少.做功改变物体内能的实质是内能和其他形式能的相互转化.例题1(多媒体展示)下列所描述的场景中,不属于做功改变物体内能的是()A.冬天人们搓手取暖B.小孩从滑梯上滑下时臀部感受到热C.加剧的温室效应使得多年的积雪融化了D.古代的人钻木取火解析:改变物体内能的方法有两种,及做功和热传递.加剧的温室效应是气候变暖,多年的积雪由于吸热而融化,这是热传递使雪内能增加的结果,而其他三项都是摩擦做功使物体内能增加.故正确选项为C.答案:C【课堂训练】教师引导学生做对应练习册中的题目.热传递改变物体的内能学生小组合作探究,回答下列问题:师课本图13-5、13-6、13-7共同说明了什么?生:热传递可以改变物体的内能,图中铁锅、房间空气、棉被吸热,内能增加,温度升高.师热传递有哪几种方式?图13-5、13-6、13-7各属于什么方式?生:热传递有传导、对流和辐射三种方式,课本图13-5、图13-6、图13-7的热传递方式分别是传导、对流、辐射.师热传递的三种方式有什么区别?试举例说明.生:热传导时,物体内各部分的物质不发生移动,如夏天路边沙烫脚,沙子和脚发生热传导。
推荐K12学习九年级物理全册13.1物体的内能教案新版沪科版
《物体的内能 》,进一步探究热现象本质的开始,由此开始了解内能、了解热的本质。
所以本节课起着承上启下的作用,教学中提倡引导学生从生活中寻求与内能、内能改变途径及热量方面的具体事例,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
【知识与能力目标】1.通过实验观察,能简单描述同一物体其内能随温度变化的关系。
2.通过实验和体验活动,知道通过做功和热传递的方法可以改变内能。
能判断热物体内能是否发生改变,和用什么方法改变内能。
了解热量的概念。
【过程与方法目标】1.通过演示实验和体验活动,锻炼学生的动手能力,活跃学生的思维,培养学生的分析推理能力,语言表达能力,增强与人合作的意识。
2.通过分析具体实例,促使学生尝试应用学到的科学知识去解释具体的问题。
【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1.,感受人类认知内能过程中从宏观跨越到微观的伟大,和人类认知过程中孜孜以求,锲而不舍的精神。
2.通过学习,感受到用微观理论去解释宏观现象的奇妙,激发学生的求知欲,使学生乐于探索日常生活中和相关科学技术中的物理学道理,有助于建立正确的科学观。
【教学重点】1.了解内能的概念,简单描述温度和内能的关系。
2.知道改变内能的两种方法,举出相关事例。
【教学难点】1.用做功和热传递改变物体内能的本质。
2.了解热量的概念。
教学课件:PPT实验器材:铁条、水、烧杯等一、复习导入复习机械能。
通过提问,让学生回答下列问题。
(1)什么是动能?(动能是物体由于运动而具有的能量)(2)什么是势能?(物体由于被举高而具有重力势能,物体发生弹性形变而具有弹性势能)(3)什么是机械能?(动能和势能统称为机械能)影响机械能大小的因素有哪些?(速度、质量、高度等)二、新课讲授(一)、物体的内能1.通过上面内容的复习,我们发现物体的机械能是从物体的宏观方面来说的,并且大小可以为零。
那在物体内部呢,是否也存在着能?通过预习,引导学生得出:物体内部的分子在不停地做无规则的热运动,运动的分子也具有动能;分子间有相互作用力,所以分子间还具有势能。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十三章内能与热机
第一节内能
第2课时
学习目标确定依据:
1、课程标准相关要求:
了解内能和热量。
2、教材分析
本课时的知识点,是讲述了改变内能的两种途径,做功和热传递,从实验引入,讲述了生活中关于内能的利用,学好本节知识对我们帮助很大,它是后面学习热机的前提。
3、中招考点分析
中招考试中,考查的知识点:改变内能的两种方式,热量和内能的区别。
以选择和填空题出现,分值2-4分。
4、学情分析
作为学习主体的九年级学生,他们对事物的认识处于由感性向理性发展阶段,感性认识仍占主要地位,在理性认识中还存在一定困难。
为此,本课应注意适应学生好奇心、好动、好强的心理特点,以感性知识为依托,通过理性分析和判断,获取新知识,发展抽象思维能力。
内能知识相对抽象,我们要从生活实例入手,进行引导。
学习目标
1.能说出通过做功改变物体内能的方法和实质。
2.能说出热传递的定义、条件、方式和实质;能判断哪些实例属于利用热传递改变内能的。
3.能区别温度、内能、和热量三者的不同。
评价任务
1、针对目标一,同桌讨论总结出通过做功改变物体内能的方法和实质。
2、针对目标二,学生能举例说明生活中那些例子属于热传递改变内能的。
3、针对目标三,通过小组讨论,总结出温度、内能、热量的异同点。
二、教学过程
如图所示,是世界上早期的蒸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