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年级上册语文教案-17 古诗三首人教部编版

合集下载

部编本新人教版三年级语文上册17 古诗三首教案

部编本新人教版三年级语文上册17 古诗三首教案

部编本新人教版三年级语文上册17 古诗三首教案部编本新人教版三年级语文上册17古诗三首教案三首古诗【教学目标】1.知道“一”、“一”等7个生词,正确写出“段”、“楚”等13个生词,知道复调词“擦和磨”。

正确地读写这首诗中的单词。

2.有感情地朗读、背诵三首古诗。

默写《望天门山》。

3.体会诗词的内容,体会诗人的思想感情。

4.培养阅读古诗的兴趣和对古诗的热爱,养成课外积极积累的良好习惯。

【教学重点】教学重点是带着情感阅读和背诵古诗。

[教学困难]教学难点是体会诗文的内容,体会诗人的思想感情。

【教学课时】3课时A部分【课时目标】1.能写“段、楚”等五个新词,并能正确读写诗歌中的词。

2.能够正确、流利、情绪化地阅读和背诵整首诗;理解词句的意义,掌握古诗词的学习方法,阅读词句的意义,理解诗歌的内容,体验思想感情。

3.独立思考与小组合作相结合,理解诗意,激发想象力和创造潜能,培养学生丰富的想象力和语言表达能力;在实践中学习和运用语文。

4.体验作者对大自然和祖国山水的热爱,感受诗意美的意境。

培养热爱自然、热爱祖国的情感。

【教具准备】多媒体课件【教学过程】一、了解诗人及写作背景、揭示课题。

1.在以前的学习和阅读中,同学们一定积累了很多古诗。

现在,我们来背诵古诗,好不【设计意图:运好?学生自愿背诵李白的古诗。

(5首)用多媒体课件2.同学们朗诵得真熟练,感情也很丰富。

介绍作者李白,今天,我们再来学习一首唐代大诗人李白的诗。

有效地吸引了(板书:李白)关于李白,你了解多少?学生的注意3.小组交流后全班交流。

力。

】4.教师评议。

(课件出示2)李白(701-762),唐代伟大的浪漫主义诗人,字太白,号青莲居士,他一生写了大量歌颂祖国河山,揭露社会黑暗和蔑视权贵的诗歌,现存近万首诗,他的诗以磅礴雄伟的气势、炽烈奔放的情感、丰富奇丽的想象、大胆惊人的夸张、清新自然的语言,创造出了瑰丽多彩的艺术形象,达到了“笔落惊风雨,诗成泣鬼神”的艺术效果,被称为“诗仙”。

部编版小学三年级上册语文第17课《古诗三首》课文原文及教案

部编版小学三年级上册语文第17课《古诗三首》课文原文及教案

部编版小学三年级上册语文第17课《古诗三首》课文原文及教案【篇一】部编版小学三年级上册语文第17课《古诗三首》课文原文望天门山【唐】李白天门中断楚江开,碧水东流至此回。

两岸青山相对出,孤帆一片日边来。

饮湖上初晴后雨【宋】苏轼水光潋滟晴方好,山色空蒙雨亦奇。

欲把西湖比西子,淡妆浓抹总相宜。

望洞庭【唐】刘禹锡湖光秋月两相和,潭面无风镜未磨。

遥望洞庭山水翠,白银盘里一青螺。

【篇二】部编版小学三年级上册语文第17课《古诗三首》教案:望天门山教学要求:1.会认本课的7个生字,会写“断、楚、孤、帆”等13个字。

2.能理解古诗的意思,体会古诗表达的意境以及诗人所表达的思想感情。

3.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并背诵古诗。

4.能正确默写《望天门山》。

教学重点:1.有感情地诵读古诗。

2.理解古诗大意。

教学难点:体会古诗表达的意境以及诗人的思想感情。

课前准备:多媒体课件;田字格贴。

教学时间:1课时教学过程:一、观赏图片,揭示课题。

1.导语:同学们,我们的祖国幅员辽阔,山河壮丽。

大家看--(课件播放天门山图片)2.师:大家知道这是哪里吗?这就是位于安徽和县与当涂县西南的长江两岸。

两山隔江相对,形同门户,所以又被叫做天门山,谁来说说自己看了这些图片之后有什么感受?3.师抽答。

4.大家都说了自己看了天门山的图片之后的感受,很多年前,诗人李白也去到了天门山,看到了这样的美景,很有感触,于是写下了《望天门山》这首诗。

5.下面请大家齐读课题--《望天门山》(教师板书课题)二、初读古诗,整体感知。

1.学生自由朗读,要求读准字音,读通诗句。

2.指导生字的读音。

3.全班齐读,分小组读,反馈读。

4.教师出示节奏划分,指导学生读出节奏及古诗的韵律。

(课件出示)三、逐句品读,理解诗意。

1.再请同学们自由朗读,标示出不理解的字、词。

(教师将诗句写在黑板上)2.指名反馈:哪些字、词无法理解?(天门:天门山。

中断:从中间割断。

至此回:到这里回旋。

出:耸出来。

17课《古诗三首》 (教案) 部编版语文三年级上册

17课《古诗三首》 (教案) 部编版语文三年级上册

17课《古诗三首》 (教案) 部编版语文三年级上册17课《古诗三首》(教案)引言:本教案主要围绕部编版语文三年级上册第17课《古诗三首》展开。

通过教学,让学生在欣赏古诗的同时,加深对古文化的理解和对语文的学习兴趣,提高学生的审美能力和表达能力。

本教案将从预习准备、教材篇目、教学设计、教学方法等方面进行阐述。

一、预习准备1. 课前导入:通过问答、音乐欣赏等方式引导学生回顾之前所学的古诗知识,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 给学生分享相关的古诗资源,让学生在课前自行阅读一些古诗作品,并理解其中的意境和美感。

二、教材篇目1. 学习内容:本课的教学内容为《古诗三首》。

分别是《孤竹寄片》、《题西林壁》、《蜻蜓》三首古诗,内容生动有趣,字句优美动人。

2. 教材特点:这三首古诗既有反映大自然的景物,又有抒发作者个人情感的诗意。

学习这些古诗,可以通过欣赏和朗读,培养学生的语感和美感,提升学生的审美水平。

三、教学设计1. 目标要求:a.了解古诗的基本知识,包括作者及作品背景。

b.理解古诗的意境和表达方式,感受古诗的美。

c.培养学生的口头表达和欣赏能力。

2. 教学步骤:a.导入:通过图片展示或音乐欣赏呈现与古诗相关的景物,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并与学生互动讨论古诗与生活的联系。

b.讲授:逐句讲解古诗的内容和意义,引导学生品味其中的美感和情感,注重诗句的语音语调和节奏感。

c.朗读:教师朗读整首古诗,模范示范正确的朗读方式,要求学生跟读,培养学生的语音语调感。

d.理解:通过提问和教师引导,让学生理解古诗中比喻、象征等表达方式,培养学生的文学鉴赏能力。

e.开展朗诵比赛,让学生自愿参与,展示个人的表达能力。

f.作业布置:要求学生背诵古诗,并写一篇感悟。

四、教学方法1. 教师示范法:通过教师的示范朗诵和解读,引导学生正确的语音语调,提高学生的表达能力。

2. 合作探究法:通过小组合作讨论,让学生共同探索古诗的意境和表达方式,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和批判性思维能力。

部编人教版小学三年级语文上册:17.古诗三首(教案)

部编人教版小学三年级语文上册:17.古诗三首(教案)

《古诗三首》教学设计教学目标:①认识5个字。

会写13个字。

了解诗句的主要意思。

②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古诗,背诵古诗。

默写《望天门山》。

③通过朗读感悟,感受诗中描写的景物,体会诗人热爱祖国河山的感情。

教学重点:感受诗中描写的景物,体会诗人热爱祖国河山的感情。

教学难点:用自己的话说说诗句的意思,体验诗人的感情,培养热爱祖国山河的感情。

课前准备:学生课前搜集有关古诗内容及诗人的资料。

教学过程:第一课时学习目标:①会写5个字。

了解诗句的主要意思。

②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古诗,背诵古诗。

默写《望天门山》。

③通过朗读感悟,感受诗中描写的景物,体会诗人热爱祖国河山的感情。

教学难点:感受诗中描写的景物,体会诗人热爱祖国河山的感情。

教学重点:用自己的话说说诗句的意思,体验诗人的感情,培养热爱祖国山河的感情。

教学过程:一、回忆诗人,导入新课①同学们,你们了解李白吗?谁来介绍一下他?李白(701—762)唐代伟大的浪漫主义诗人,字太白,号青莲居士,幼年随父迁居绵州昌隆青莲乡,他一生写了大量歌颂祖国河山,揭露社会黑暗和蔑视权贵的诗歌,现存近千首诗,他的诗歌色彩瑰丽,大胆想象,被称为“诗仙”。

谁来背背他写的诗?②看来同学们非常喜欢李白的诗,这节课我们再来学习他写的一首诗——(学生齐读课题)二、读通诗句,了解诗意①学生初读课文。

请大家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读诗。

②学生读诗句,个人读,集体读。

用自己的话说说这首诗留给你的初步印象。

(感觉到这首诗描写了雄伟的长江,有一种豪放之情融入其中。

给人历历如眼前的感觉)③了解背景:唐玄宗开元13年,25岁的李白怀着济世安民的雄心壮志第一次离开四川前去洞庭湖游览,接着又兴致勃勃乘舟顺江而东,在经过安徽省当涂县的东西梁山时写下了《望天门山》这首诗。

此时的李白年轻浪漫,一派天真,充分展示了丰富的想象力。

④教师引导大家说说诗意。

天门山被长江从中断开,碧绿的江水奔腾东流,到这儿突然转了个弯儿,向北流去。

部编人教版三年级语文上册第17课《古诗三首》优质教案

部编人教版三年级语文上册第17课《古诗三首》优质教案

部编人教版三年级语文上册第17课《古诗三首》优质教案17古诗三首第一课时:研究《望天门山》教学目标:1.会写“断、楚、至、孤、帆”5个字。

了解诗句的主要意思。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古诗,背诵古诗。

默写《望天门山》。

3.通过朗读感悟,感受诗中描写的景物,体会诗人热爱祖国河山的感情。

教学重、难点:感受诗中描写的景物,体会诗人热爱祖国河山的感情。

教学过程:一、回忆诗人,导入新课1.同学们,你们了解李白吗?谁来背背他写的诗?2.看来同学们非常喜欢李白的诗,这节课我们再来研究他写的一首诗——《望天门山》(学生齐读课题)二、读通诗句,了解诗意1.学生初读课文。

请大家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读课文,遇到读不准的字音多读几遍,在读不懂的地方打一个问号。

2.检查交流。

a.多媒体出示课文中生字:断楚至孤帆让学生读生字,并帮助正音。

b.多媒体出示课文《望天门山》。

如果大家把这些生字带到诗中一定会读得更好!学生读诗句,个人读,集体读。

3.自读自悟诗意。

请大学联系课文中注释,并参考一些工具书,想一想诗句的意义。

a.学生个人读悟。

b.在研究小组中交流。

c.在全班交流:提出疑问,大家商讨解决。

d.教师引导大家说说诗意。

三、诵读全诗,感悟诗情1.教师范读,学生自由体验。

2.多媒体配乐练习读,整体体验,力求读出感情。

3.指名朗读,读完后,请介绍为什么读得这么好!4.引导背诵:这么美的诗大家想不想永远留在自己的记忆中呢?四、练习背诵古诗自由练背。

同桌互相背。

多媒体配乐有感情的背。

五、书写生字,默写课文1.练习生字“断、楚、至、孤、帆”。

2.默写《望天门山》。

六、总结全诗,深化感悟读完这首诗,你有什么感受呢?请选择自己喜欢的方式把感受表达出来。

板书设计:望天门山唐李白天门(断)楚江(开)碧水(回)青山(出)孤帆(来)红日第二课时:研究《饮湖上初晴后雨》教学目标:1.认识“亦、宜”两个字,会写“饮、初”,掌握多音字“抹”。

了解诗句的主要意思。

三年级上册语文教案-第17课《古诗三首《望天门山》《望洞庭》》人教部编版

三年级上册语文教案-第17课《古诗三首《望天门山》《望洞庭》》人教部编版
此外,学生小组讨论环节,我尝试作为一个引导者,让学生们自主发现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但从实际情况来看,学生们在面对开放性问题时,思路并不是很开阔。我需要继续培养他们的独立思考能力,鼓励他们勇于表达自己的观点。
在总结回顾阶段,我发现学生们对于这节课的知识点掌握程度参差不齐。为了提高教学效果,我计划在课后对学生们进行针对性的辅导,帮助他们巩固所学知识。
四、教学流程
(一)导入新课(用时5分钟)
同学们,今天我们将要学习的是《古诗三首《望天门山》《望洞庭》》这一章节。在开始之前,我想先问大家一个问题:“你们在日常生活中有没有注意过美丽的自然景色?”比如,放学路上的夕阳、家乡的河流等。这个问题与我们将要学习的内容密切相关。通过这个问题,我希望能够引起大家的兴趣和好奇心,让我们一同探索古诗中描绘的自然美景。
三年级上册语文教案-第17课《古诗三首《望天门山》《望洞庭》》人教部编版
一、教学内容
三年级上册语文教案-第17课《古诗三首《望天门山》《望洞庭》》人教部编版,主要包括以下内容:
1.学习《望天门山》一诗,理解诗句的含义,感受作者对大自然的赞美之情。
-诗句解析:山红、水尽、天际、孤帆、日边等意象的描绘。
五、教学反思
在完成《古诗三首《望天门山》《望洞庭》》这一章节的教学后,我对整个教学过程进行了一些思考。我发现,学生们在理解古诗的意象和修辞手法方面存在一定难度,这是我在今后的教学中需要特别注意和改进的地方。
首先,我意识到在导入新课阶段,通过提问的方式激发学生们的好奇心和兴趣是有效的。当他们能够将所学内容与自己的生活实际联系起来时,学习积极性明显提高。然而,如何让这种兴趣持续下去,是我需要继续探索的问题。
2.教学难点
-对古诗中抽象意象的理解,如《望天门山》中的“天际”、《望洞庭》中的“潭面”,这些意象对于三年级学生来说较为抽象,难以形成具体形象。

部编版小学三年级上册语文第17课《古诗三首》课文原文及教案

部编版小学三年级上册语文第17课《古诗三首》课文原文及教案

部编版小学三年级上册语文第17课《古诗三首》课文原文及教案课文原文《登鹳雀楼》白日依山尽,黄河入海流。

欲窮千里目,更上一層樓。

《郎骑竹马来》郎骑竹马来,绕床弄青梅。

同居长干里,两小无嫌猜。

十四为君妇,羞颜未尝开。

低头向暗壁,千唤不一回。

十五始展眉,愿同尘与灰。

常存抱柱信,岂上望夫台。

《静夜思》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

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

教案一、教学目标1.熟读《登鹳雀楼》、《郎骑竹马来》、《静夜思》三首古诗;2.理解诗歌的意境和行文特点;3.能背诵《登鹳雀楼》全诗和《静夜思》的前两句。

二、教学重难点1.《登鹳雀楼》、《郎骑竹马来》两首诗的意境;2.《登鹳雀楼》全诗的背诵。

三、教学过程1. 感知新课1.教师放映一段登鹳雀楼的动画视频,让学生感受《登鹳雀楼》的意境;2.展示《郎骑竹马来》和《静夜思》的图片,让学生感受古诗的形象。

2. 词语解释1.尽:全部用完;2.窮:到底,到头;3.層:层次,楼层;4.无嫌猜:彼此没有顾虑和猜疑。

3. 课文整体理解1.听读三首古诗,并感受诗歌的意境和行文特点;2.询问学生对三首诗歌的理解和感受。

4. 学习《登鹳雀楼》1.教学全诗,要求学生必须背诵前两句;2.分析全诗的意境和行文特点。

5. 学习《郎骑竹马来》1.阅读诗歌,了解整首诗的情节和意境;2.分析诗歌的构成特点。

6. 学习《静夜思》1.阅读诗歌,理解诗歌的意境;2.背诵前两句。

7. 课堂练习1.让学生根据《登鹳雀楼》的意境自由发挥,写出自己的简短诗歌;2.随堂测试《静夜思》的前两句的背诵情况;3.分角色小组朗读《登鹳雀楼》、《郎骑竹马来》等。

四、课堂总结1.整体回顾古诗三首,再次营造古诗的韵味;2.感谢学生的参与与表现。

五、作业布置1.继续背诵《登鹳雀楼》全诗和《静夜思》的前两句;2.写一首自己的古诗或词。

总结通过本课的学习,学生能够理解三首古诗的意境和行文特点,背诵《登鹳雀楼》的全诗和《静夜思》的前两句。

部编版小学语文三年级上册第六单元第17课《古诗三首》教案

部编版小学语文三年级上册第六单元第17课《古诗三首》教案

语文三年级第17课小学语文三年级上册第17课教案一、教学目标1.认识“亦、宜”等5个生字,读准多音字“抹、磨”,会写“断、楚”等13个生字。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默写《望天门山》。

3.能结合注释,用自己的话说出诗句的意思,想象诗中描绘的景色【教学重点】理解并背诵古诗。

【教学难点】想象诗句所描绘的画面,体会诗人的思想感情。

二、教学策略1.识字本课要求会认5个生字,教师可以让学生选择自己喜欢的方式自主识记。

“亦”和“宜”发音相似,可以让学生反复朗读、比较,区分声调。

在全诗教学结束之后,可以出示生字组成的词语,如“适宜”“庭院”,帮助学生巩固。

多音字“抹、磨”,可以让学生在词语中分辨读音。

比如,“抹”字在“淡妆浓抹”“抹粉”中读mǒ,在“抹布”中读mā,在“转弯抹角”中读mò;“磨”字在“磨镜”“磨刀”中读mó,在“石磨”“磨盘”中读mò。

2.写字本课要求会写的字要注意易错笔画的指导。

比如,“孤”字中“瓜”的竖提,可以在范写时,通过红色粉笔突出书写,提醒学生注意;“楚”字可以和“定”比较,把下边部分的横钩写正确;“未”字的两横,要指导学生写得上短下长;要提示学生“磨”字中“广”的一撇要拉长,包住里面的部分,不要把字写成上下结构。

3.古诗欣赏(1)通过有节奏的诵读,引导学生感受古诗的韵律。

(2)通过对诗人生平的拓展讲解,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拓宽知识面。

(3)结合多媒体课件,引导学生想象诗中所描绘的景色,感受祖国的山河之美。

三、导学任务1.通过查阅字典认识本课生字,会写生字;能借助注释和联系上下文了解古诗大意。

2.搜集有关天门山、西湖和洞庭湖的视频和图片;搜集作者李白、苏轼和刘禹锡的简介。

天门山西湖洞庭湖李白:(701年—762年),字太白,号青莲居士,又号“谪仙人”,唐代伟大的浪漫主义诗人,被后人誉为“诗仙”,与杜甫并称为“李杜”。

苏轼:(1037年—1101年),字子瞻,一字和仲,号铁冠道人、东坡居士,世称“苏东坡”“苏仙”,北宋文学家、书法家、美食家、画家。

(部编)人教版小学语文三年级上册《17古诗三首:饮湖上初晴后雨》优质课教案_0

(部编)人教版小学语文三年级上册《17古诗三首:饮湖上初晴后雨》优质课教案_0

部编本三年级上册《饮湖上初晴后雨》教学设计教学目标:1、认读“亦、妆”两个生字,借助有关注释,结合课外资料,正确理解重点词语以及诗句的意思。

2、能入情入境地朗读全诗,并背诵。

3、体会诗人奇妙的想象和贴切的比喻。

感受西湖之美。

教学重点1、认读了“亦、妆”两个生字。

正确、流利、有感情的背诵古诗。

2、逐步掌握古诗的学习方法。

教学难点:培养生热爱祖国的感情。

教学准备:PPT课件教学过程:一、走近西湖1、现代诗人艾青,在诗中曾这样写到——谁来读一读,出示:月宫里的明镜,不幸失落人间——艾青。

同学们,你们猜,诗人笔下那不小心落于人间的明镜是什么?你们猜对了,是西湖。

2、又有一位诗人周起渭这样写道:出示:若把西湖比明月,湖心亭似广寒宫。

——周起渭他把西湖比成什么了?是呀,西湖在周起渭的心中成了一轮明月,而早在1200 多年前,白居易即将离开西湖时,挥笔写下——3、出示:湖上春来似图画,乱峰围绕水平铺。

——白居易此时,他眼中的西湖就像——4、几千年来,人们用自己心中的笔描绘着西湖。

而在九百多年前,宋代诗人苏轼对西湖更是醉心。

一天,他泛舟湖上,一开始天气晴朗,景色宜人,后来天下起了蒙蒙细雨,烟雨朦胧之中,西湖又是另一番景象,苏轼陶醉其中,提笔写下了一首——《饮湖上初晴后雨》(板书课题)。

二、印象西湖1、老师写诗题,请同学们举起手来,和老师一块儿写,好吗?(边板书边说)“饮”是前鼻音,我们一同读一读。

(学生边读边书空)2、你从题目中读懂了什么?3、(指着板书)是啊,他们在西湖上喝着酒,赏着美景,起初是晴的,后来下起了雨。

那是怎样的景象呢?让我们走进诗中去看看吧!(出示:全诗)请大家读读这首诗,自由读、反复读,读正确、读通顺。

4 下面请位同学来读一读这首诗。

(注意:潋滟、亦)5、读出节奏美读出来就更好了,谁来试一试。

6、师生合作读出节奏美,(出示诗歌节奏),7、这首诗,我们反反复复读了好几遍了,同学们,苏轼笔下的西湖,留给你印象最深的是什么?有同学说晴天的西湖很美,也有同学说雨天的西湖很美,更有同学说西湖像一位名叫西子的美女。

部编人教版三年级上册语文 第17课 古诗三首 教案

部编人教版三年级上册语文 第17课 古诗三首 教案

17 古诗三首(教案)教学目标1.认识“亦、宜”等5个生字,读准多音字“抹、磨”,会写“断、楚”等13个字。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背诵课文。

默写《望天门山》。

(教学重点)3.能用自己的话说出诗句的意思,想象诗中描绘的景色。

(教学重点、难点)教学准备课文内容相关的补充资料、多媒体课件。

教学课时2课时第一课时课时目标1.会写“断、楚、至、孤、帆”5个字。

2.有感情地朗读《望天门山》,背诵并默写。

3.能结合注释用自己的话说出诗句的意思,想象诗中描绘的景色,初步体会诗人的思想感情。

教具准备小学课件资源教学过程Ⅰ复习旧知,引入新课古往今来,众多文人墨客从心底发出感叹——(课件出示单元篇章页)生读:祖国,我爱你。

我爱你每一寸土地,我爱你壮美的山河。

1.诵读古诗,欣赏美景。

师:诗人们也喜欢用他们的妙笔描绘祖国的河山,让我们一起读诗,欣赏古诗中的美景吧!课件出示下列诗句,引导感受诗句描绘的祖国山河之美。

接天莲叶无穷碧,映日荷花别样红。

白日依山尽,黄河入海流。

飞流直下三千尺,疑是银河落九天。

2.引入新课。

师:诗句中蕴含着诗人对美好河山的热爱,想象着画面诵读诗句,这样美景就展现在我们的眼前。

这节课,让我们继续想象着画面,跟随三位诗人欣赏他们笔下的壮美山河。

(板书课题:古诗三首)【设计意图】通过对篇章页的朗读,了解本单元的主题,引导学生对古诗进行初步了解,使学习具有一定的整体性。

3.现在我们先来学习第一首诗。

(板书诗题:望天门山,齐读诗题)Ⅱ学习《望天门山》,感悟磅礴之美1.了解诗人,读懂诗题。

(1)唐玄宗开元十三年,李白第一次离开自己的家乡四川,他乘船顺着长江东下,被波澜壮阔的长江从天门山中间奔流东去的雄奇景色所震撼,于是写下了这首流传千古的诗——《望天门山》。

借助资料了解李白。

(2)齐读诗题,读准字音,读出韵味,借助注释初步了解天门山。

(3)从诗题中,你读懂了什么?方法引导:抓住关键字,理解诗题的意思。

干什么——望:看;地点——天门山、长江上;谁——李白,乘船顺着长江东下。

部编版小学三年级上册语文第17课《古诗三首》课文原文及教案

部编版小学三年级上册语文第17课《古诗三首》课文原文及教案

部编版小学三年级上册语文第17课《古诗三首》课文原文及教案【篇一】部编版小学三年级上册语文第17课《古诗三首》课文原文【唐】李白天门中断楚江开,碧水东流至此回。

两岸青山相对出,孤帆一片日边来。

饮湖上初晴后雨【宋】苏轼水光潋滟晴方好,山色空蒙雨亦奇。

欲把西湖比西子,淡妆浓抹总相宜。

望洞庭【唐】刘禹锡湖光秋月两相和,潭面无风镜未磨。

遥望洞庭山水翠,白银盘里一青螺。

【篇二】部编版小学三年级上册语文第17课《古诗三首》教案:望天门山1.会认本课的7个生字,会写“断、楚、孤、帆”等13个字。

2.能理解古诗的意思,体会古诗表达的意境以及诗人所表达的思想感情。

3.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并背诵古诗。

4.能正确默写《望天门山》。

教学重点:1.有感情地诵读古诗。

2.理解古诗大意。

教学难点:体会古诗表达的意境以及诗人的思想感情。

课前准备:多媒体课件;田字格贴。

教学时间:1课时教学过程:一、观赏图片,揭示课题。

2.师:大家知道这是哪里吗?这就是位于安徽和县与当涂县西南的长江两岸。

两山隔江相对,形同门户,所以又被叫做天门山,谁来说说自己看了这些图片之后有什么感受?3.师抽答。

4.大家都说了自己看了天门山的图片之后的感受,很多年前,诗人李白也去到了天门山,看到了这样的美景,很有感触,于是写下了《望天门山》这首诗。

5.下面请大家齐读课题--《望天门山》(教师板书课题)二、初读古诗,整体感知。

1.学生自由朗读,要求读准字音,读通诗句。

2.指导生字的读音。

3.全班齐读,分小组读,反馈读。

4.教师出示节奏划分,指导学生读出节奏及古诗的韵律。

(课件出示)三、逐句品读,理解诗意。

1.再请同学们自由朗读,标示出不理解的字、词。

(教师将诗句写在黑板上)2.指名反馈:哪些字、词无法理解?(天门:天门山。

中断:从中间割断。

至此回:到这里回旋。

出:耸出来。

孤帆:单独一只船。

帆:船上的风帆,指代船。

)3.多媒体出示课文插图,引导学生图文结合,理解古诗的意思。

17《古诗三首》第一课时(教案)-部编版语文三年级上册1

17《古诗三首》第一课时(教案)-部编版语文三年级上册1

三上《古诗三首》第一课时教学目标1. 认识“亦、宜”等5个生字,读准多音字“抹、磨”,会写“断、楚”等13个字。

2. 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默写《望天门山》。

3. 能用自己的话说出诗句的意思,想象诗中描绘的景色。

4. 学习围绕中心句写一段话。

教学重难点1.能用自己的话说出诗句的意思,想象诗中描绘的景色。

2.学习围绕中心句写一段话。

第一课时《望天门山》《望洞庭》教学目标1.会写左窄右宽的生字“遥、磨”等9个生字。

2.有感情朗读古诗,能用自己的话说说诗句的意思,想象诗中描绘的景色,背诵《望天门山》《望洞庭》。

教学重难点借助关键词语,理解诗句意思,能用自己的话说说诗句的意思,想象诗中描绘的景色。

教学准备PPT、作业设计教学过程一、单元导读,初读指导明节奏。

1.出示人文主题与单元语文要素。

人文主题——祖国,我爱你。

语文要素——借助关键词语,理解一段话的意思;习作的时候围绕一个意思写。

同学们,今天我们走进第六单元,进入古诗学习,感受祖国壮美山河。

出示整组古诗(本课由三首古诗组成)提出这节课学习《望天门山》《望洞庭》。

2. 多种形式认读生词。

中断楚江至于孤帆洞庭镜未磨白银盘铜镜未来3.指名朗读第《望天门山》《望洞庭》。

4.按照划出的四三节奏朗读古诗(自由读、指名读、教师读、齐读)。

5.引导学生拍手读,强调句末拖音。

6.指导写字“遥”“磨”。

(设计意图:从单元导读开启新的单元学习,在单元语文要素的指引下,有方向、有目的的进行学习。

中年段识字写字还需要着重指导一二,古诗朗读有明确的指导,学生会朗读得更有趣、更到位。

)二、读懂诗题,整体感知山与水。

1.出示《望天门山》《望洞庭》指导学生解诗题。

2.学生自由读古诗,思考:这两首诗有什么共同特点?(1)教师指名交流。

都是写景。

追问:两首古诗分别写了哪两个地方的景呢?都是唐朝诗人。

都是大文豪写的。

追问:李白被称为——“诗仙”刘禹锡被称为——“诗豪”。

题目中有“望”,理解诗题换词理解“望”——“看”。

三年级上册语文表格式教案-17古诗三首《望天门山》 人教部编版

三年级上册语文表格式教案-17古诗三首《望天门山》 人教部编版
桃花潭水深千尺,不及汪伦送我情。
静夜思
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
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
望庐山瀑布
日照香炉生紫烟,遥看瀑布挂前川。
飞流直下三千尺,疑是银河落九天。
2.师评:同学们真不错!大家发现了没有,李白的诗歌是不是很豪迈奔放,想象丰富,朗朗上口。这里有个字“望”,是什么意思?(相机变红字体“望”)(板书“望”)
师:是的,这位有着“诗仙”之称与“诗圣”——谁?(杜甫)
师:齐名并称“李杜”的唐代伟大的浪漫主义诗人李白,我们对他应该并不陌生,甚至可能是耳熟能详,家喻户晓了。那么,同学们,你们还记得我们学过他的哪些诗歌呢?(指名2至3个同学回答,择取最后一首全班背诵)(课件先呈现画面再出示诗歌)
赠汪伦
李白乘舟将欲行,忽闻岸上踏歌声。
六、课堂总结
师小结:丽日照临着江水,一叶轻舟在江边上扬帆而行,驶过夹峙两岸的青山翠峰,这是一幅多么惬意,多么美好的图景。诗人紧扣一个“望”字,借助笔下一派雄丽的景色,不仅表达了对祖国山河的热爱,也将宽阔的胸襟,奔放不羁的情思酣畅淋漓地表现了出来。
请同学们一起来背背这首古诗!
七、作业布置
1. 把这首古诗流畅且有感情地背诵给家人听。
5.体会诗人对祖国壮丽山河及大自然的热爱和赞美之情,激发学生对祖国大好河山的热爱,培养学生的民族自豪感。
教学重难点
重点:学习古诗的学习方法,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有感情地朗读和背诵古诗,理解诗句的意思。
难点:体会诗歌的意境及诗人的情思。
教学过程
教 学 调 整
一、回顾李白,引出课题
1.导入语:同学们,你们知道李白吗?(课件出示李白画像)(知道,请一两名同学简要介绍)
1.学生交流自己想象到的意境。

部编版小学三年级语文上第17课《古诗三首》教案、反思、作业含答案

部编版小学三年级语文上第17课《古诗三首》教案、反思、作业含答案

第17课《古诗三首》教案、反思、作业含答案教学目标1.认识“亦、宜”等7个生字,正确书写“断、楚”等13个生字,认识多音字“抹、磨”。

正确读写诗句中的词语。

2.有感情地朗读、背诵三首古诗。

默写《望天门山》。

3.体会诗词的内容,体会诗人的思想感情。

4.培养阅读古诗词的兴趣和对古诗词的热爱之情,养成课外主动积累的好习惯。

教学重点教学重点是有感情地朗读、背诵古诗。

教学难点教学难点是体会诗文的内容,体会诗人的思想感情。

教学课时3课时第一课时课时目标1.会写“断、楚”等5个生字,正确读写诗句中的词语。

2.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和背诵全诗;理解词义句意,掌握古诗的学习方法,读懂词句意思,理解诗歌内容,体会思想感情。

3.独立思考与小组合作相结合,理解诗意,激发想象力和创造潜能,培养学生丰富的想象力和语言表达能力;在实践中学习和运用语文。

4.体会作者热爱大自然,热爱祖国山山水水的感情,感受诗歌美的意境。

培养热爱大自然、热爱祖国的情感。

教具准备多媒体课件生的注意力。

再来学习一首唐代大诗人李白的诗。

(板书:李白)关于李白,你了解多少?3.小组交流后全班交流。

4.教师评议。

(课件出示2)李白(701-762),唐代伟大的浪漫主义诗人,字太白,号青莲居士,他一生写了大量歌颂祖国河山,揭露社会黑暗和蔑视权贵的诗歌,现存近万首诗,他的诗以磅礴雄伟的气势、炽烈奔放的情感、丰富奇丽的想象、大胆惊人的夸张、清新自然的语言,创造出了瑰丽多彩的艺术形象,达到了“笔落惊风雨,诗成泣鬼神”的艺术效果,被称为“诗仙”。

5.学生阅读资料,教师谈话导课:是啊,李白是中国唐代一位非常伟大的浪漫主义诗人。

其诗大多为描写山水和抒发内心的情感为主。

诗风雄奇豪放。

他的一生大部分时间都是在漫游中度过的。

25岁的时候就怀着济世安民的雄心壮志离开了家乡前去洞庭湖游览,接着又兴致勃勃地乘船顺江东下,在经过安徽省当涂县的东、西梁山时。

被眼前雄奇秀美的景色吸引住了,于是写下了一首流传千古的诗----《望天门山》。

17《古诗三首》 人教部编版三年级上册语文教案

17《古诗三首》 人教部编版三年级上册语文教案

17《古诗三首》人教部编版三年级上册语文教案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让学生掌握《古诗三首》的字词句,理解诗意,感悟诗的意境,培养学生的文学素养和审美情趣。

2. 过程与方法:通过朗读、讨论、讲解,使学生了解古诗的韵律、节奏,掌握古诗的鉴赏方法。

3. 情感态度价值观:培养学生对古诗的热爱,激发学生对传统文化的兴趣,增强民族自豪感。

教学内容1. 《静夜思》:介绍作者李白,解析诗句,理解诗人在夜晚思念家乡的情感。

2. 《登鹳雀楼》:介绍作者王之涣,解析诗句,理解诗人登高远望,胸怀天下的情怀。

3. 《望庐山瀑布》:介绍作者李白,解析诗句,理解诗人对大自然壮丽景色的赞美。

教学重点与难点1. 教学重点:让学生理解诗意,感受古诗的韵律美,培养学生的文学素养。

2. 教学难点:让学生理解古诗中的意象,感悟诗人的情感,提高学生的审美能力。

教具与学具准备1. 教具:古诗课件,投影仪,录音机。

2. 学具:课本,笔记本,彩色笔。

教学过程1. 导入:利用图片或故事引入古诗,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 新课内容:讲解三首古诗的作者、背景、诗句,引导学生理解诗意,感受诗的韵律美。

3. 课堂讨论:让学生分享对古诗的理解,讨论诗中的意象和情感。

4. 课堂小结:总结三首古诗的特点,强调古诗的鉴赏方法。

5. 作业布置:让学生背诵三首古诗,写一篇关于古诗的感悟。

板书设计1. 《古诗三首》2. 作者:李白、王之涣3. 诗句:《静夜思》、《登鹳雀楼》、《望庐山瀑布》作业设计1. 背诵:背诵三首古诗。

2. 写作:写一篇关于古诗的感悟,字数不限。

课后反思1. 教学效果:通过本节课的教学,学生是否掌握了古诗的基本知识,是否能够理解诗意,感受诗的韵律美。

2. 教学方法:反思教学过程中的教学方法是否有效,是否能够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学生的审美能力。

3. 教学改进:根据学生的反馈,对教学方法进行改进,以期达到更好的教学效果。

以上为本节课的教学方案,希望能对您的教学有所帮助。

统编版三年级语文上册第17课教案《古诗三首》教案教学设计含反思3课时

统编版三年级语文上册第17课教案《古诗三首》教案教学设计含反思3课时

统编版三年级语文上册第17课教案《古诗三首》教学设计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会认5个生字,会写13个生字,掌握多音字“抹、磨”。

借助注释,理解诗句的意思。

2.过程与方法:会朗诵、背诵三首古诗,会默写《望天门山》。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通过朗读感悟,感受诗中描写的景物,体会诗人热爱祖国河山的感情。

教学重难点:通过朗读感悟,感受诗中描写的景物,体会诗人热爱祖国河山的感情。

教学时间:3课时教学过程:第一课时:学习《望天门山》一、导入新课1.中国是诗的国度,古诗作为我国悠久文化的宝贵遗产,深受同学的喜欢,最近课余你又收集了哪些古诗,背给大家听一听,好吗?2.指名由学生自由背诵古诗。

今天我们一起来学习一首古诗《望天门山》。

板书课题。

二、学习古诗1.对李白进行简要介绍。

2.第一步:①谈谈你对李白的了解。

②说说你对题目的理解。

教师点拨。

第二步:①小组合作,利用字典、注释、插图自学古诗互相交流。

重点词:天门、楚江、中断、天(通)、至此回(在这里打转)②通过自学,你明白了什么?全班交流。

③还有什么不明白的问题,请提出来大家解决(集体解决)。

④抽学生说说本诗的意思。

教师可做适当讲解。

⑤再读这首诗,边读边想描绘的画面。

先小组交流,再全班交流;抽学生上黑板把想到的画面画下来,结合画面讲述。

第三步:①再用喜欢的方式读这首诗,想想这首诗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感情。

(学生能体会多少就体会多少,教师适当点拨)②交流。

第四步:①体会作者的赞美之情,有感情地朗读本诗,先自由读,再读给全班听。

②背诵这首诗。

三、学写生字1.学生自由准备,为要求会写的4个生字组词,想给哪个字组就给哪个字组,能组几个就组几个。

2.观察这些字在田字格的位置。

3.老师指导书写并示范。

4.学生在课堂作业本上写,教师巡回指导。

四、作业1.背诵本古诗。

2.搜集、背诵李白的诗。

板书设计:天门断楚江开望天门山碧水回热爱祖国山河青山出孤帆来第二课时:学习《饮湖上初晴后雨》一、复习导入1.上节课我们学习了一首古诗,大家还记得吗?请大家一起背一背。

三年级上册语文教案-17古诗三首∣人教(部编版)

三年级上册语文教案-17古诗三首∣人教(部编版)

17古诗三首本文包括三首脍炙人口的古诗。

《望天门山》描绘的是天门山夹江对峙,长江波澜壮阔的雄奇秀丽景色;《饮湖上初晴后雨》描绘的是西湖在不同气候下呈现的不同风姿;《望洞庭》从月夜遥望的角度,通过丰富的想象和形象的比喻,将月夜下的洞庭美景描绘得惟妙惟肖,跃然纸上。

这三首诗,都描绘了祖国的山川景色。

但第一首诗写所见,抒发赞美之情,重在抒情,融情于景,诗中有画。

第二首诗重在写景,抓住夏季时晴时雨的特征,描绘西湖的风采神韵,借景抒情。

第三首诗选择了不同于前两首诗的时间,通过丰富的想象和形象的比喻描写景物。

这三首古诗通俗易懂,学生在自读自悟的基础上就能基本了解诗歌的内容,理解诗句的含义,加上教师的适当点拨,就能更深刻地体会诗人表达的对祖国山河的热爱之情了。

1.教师课前准备有关天门山、西湖、洞庭湖的文字、图片资料。

如果有条件,制作反映课文内容的多媒体课件或幻灯片。

2.教学时要以学生的诵读为主,在读中整体感知,指导学生联系上下文并结合注释,能用自己的话说出诗句的意思。

【知识与技能】1.会认5个生字,掌握2个多音字,会写13个生字。

2.背诵三首诗,默写《望天门山》。

3.理解诗句的意思,想象诗中描写的意境和诗人所表达的情感,激发对祖国山河的热爱之情。

【过程与方法】1.通过诗中描写的情景,培养学生的想象能力和形象思维能力。

2.联系上下文并结合注释,指导学生用自己的话说出诗句的意思。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培养学生热爱祖国山河的感情。

重点1.会认5个生字,掌握2个多音字,会写13个生字。

2.背诵三首古诗,用自己的话说说诗句的意思,体会诗人的感情。

难点了解古人对祖国山河的描写方法,在诵读过程中培养热爱祖国山河、热爱传统文化的感情。

教师:准备我国著名的风景名胜图片和生字词、古诗的课件。

学生:课前搜集有关古诗内容及诗人的资料,搜集描写祖国大好河山的古诗。

3课时第一课时1.初读三首诗,学习《望天门山》中的生字、词句,想象诗中描绘的景色,用自己的话说说诗句的意思。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六单元祖国山河当你随着列车远行,你是否从匆匆而过的窗外看到了祖国的美丽河山?当清晨的第一缕阳光开辟了金色的甬(yǒnɡ)道,你是否透过它看到长江翻卷着晶莹的浪花?你是否听到草原回荡着深情的马头琴声?你是否目睹雄伟山岳间缭绕的云雾?祖国的万里河山,正等着你来赞美!读一读本单元的课文,一起去古诗中欣赏天门山的雄奇、西湖的多变和洞庭湖夜景的静谧,去西沙群岛观赏美丽、富饶的景象,去海滨小城感受凤凰花的火红,去小兴安岭深嗅林木的芬芳。

让我们用最火热的胸怀来将祖国的美好河山拥抱吧!本单元围绕“祖国河山”这一主题进行编排,旨在让学生领略祖国各地美丽的风光,激发学生热爱祖国大好河山的思想感情。

本单元的语文要素是“借助关键语句理解一段话的意思”,从引导学生从段落中找出关键语句,到讨论、梳理关键语句的位置和作用,再到说话练习、习作要求,形成了“由读到写”的学习路径。

教学时要注意,一要充分利用课文插图,引导学生对照阅读、理解;二要在教学过程中帮助学生领悟表达方法,相机指导口头表达、小练笔,以课文为例,让学生仿写表达,降低难度。

分类内容课时教学要点课文古诗三首 3朗读、背诵、默写诗歌;能结合注释,用自己的话说出诗意,想象诗歌描绘的景色。

富饶的西沙群岛2了解课文是从哪几个方面来写的;借助关键句理解段意;运用掌握的词语、方法进行仿写。

海滨小城 2学习抓住事物特点进行观察的方法和借助关键句理解段意的方法。

美丽的小兴 2 自主探究,体会小兴安岭的美;初步体安岭会语句的生动;围绕喜欢的季节里特有的景物介绍小兴安岭。

习作这儿真美 2运用学到的方法,围绕一个意思写;用上描写景物的好词;自主改正错别字,并乐于分享观察到的美景。

语文园地交流平台2能交流、总结一段话中关键语句可能出现的位置及关键语句的作用。

自主识记生字,能说出形声字声旁表音、形旁表义的特点。

能说出由“懒洋洋、慢腾腾”等词语想象到的画面,并能选择一两个词语写句子;围绕给出的关键语句说话。

朗读、背诵古诗《早发白帝城》。

识字加油站词句段运用日积月累17古诗三首文本分析:本课由三首古诗组成,分别是唐代李白的《望天门山》、宋代苏轼的《饮湖上初晴后雨》和唐代刘禹锡的《望洞庭》,旨在引导学生积累写景的古诗,感受祖国河山的美丽和传统文化的博大精深。

《望天门山》描绘了波澜壮阔的长江从天门山中间奔流东去的雄奇景色。

全诗在“望”字统领下展开,天门山的山形和长江的水色融为一体,壮丽的景象得到了充分展现。

《饮湖上初晴后雨》描绘了西湖在不同天气下呈现的不同风姿。

前两句写景,后两句用绝色美人比喻西湖,不仅赋予西湖之美以生命,而且新奇别致、情味隽永。

《望洞庭》通过丰富的想象、巧妙的描写,把色调和谐、淡雅无比的洞庭美景再现于纸上。

本诗从一个“望”字着眼,水月交融、湖平如镜是近望所见,“山水翠”“青螺”是遥望所得,生动地勾画出洞庭湖水宁静、祥和的朦胧美。

教学设计中采用“创设情境入诗境,想象画面解诗意,吟诵诗词品情感”的教学方法,注重图文结合,抓字眼,抓想象,抓吟诵。

要能体现《语文课程标准》“以读为本”的理念,让朗读贯穿整个教学过程,让学生在读中感受古诗语言的优美、精练和人文内涵的丰富,在读中引领学生入情入境,在读中有所感悟,在读中受到情感的熏陶。

教学目标:1.认识“亦、宜”等5个生字,读准多音字“抹、磨”,会写“断、楚”等13个生字。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默写《望天门山》。

3.能结合注释,用自己的话说出诗句的意思,想象诗中描绘的景色。

教学重点:1.有感情地朗读和背诵古诗,理解诗句的意思。

2.掌握古诗的学习方法,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

教学难点:体会诗歌的意境及诗人的情思。

课时安排:3课时《望天门山》1.识记“断、楚、至、孤、帆”5个生字。

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背诵、默写《望天门山》。

2.理解古诗的意思,体会诗歌的意境和诗人的情思。

3.体会诗人对祖国壮丽山河及大自然的热爱和赞美之情,激发学生对祖国大好河山的热爱,引导学生培养民族自豪感。

1.借助多媒体,通过聆听、诵读、画面呈现和想象,使学生形象地感知本诗,提升学生诵读古诗的能力。

2.通过小组合作、借助注释、自主查阅等方式,理解诗歌中“断”“回”“出”“孤”等字的意思,从而推动理解古诗的意境及作者的情思,教授学生学习古诗的方法。

一、激情导入,揭示课题1.播放展现祖国山水的视频,激发学生情感。

导语:神州大地,地大物博,青山碧水,美不胜收。

不管是巍峨俊秀的名山大川、奔流不息的江河湖海,还是一望无垠的沙漠戈壁、圣洁无瑕的雪域高原,处处都有无尽的宝藏。

在本单元的学习过程中,我们将纵横四海,去领略祖国各地的美丽风光,去感受古今文人骚客对祖国大好河山的赞美与深情。

今天,我们先追随几位伟大的诗人,一起去游览祖国的山川湖泊。

2.引导学生回顾学过的李白的诗歌,集体吟诵。

过渡:“诗仙”李白可谓家喻户晓。

同学们,你们还记得我们学过他的哪些诗歌?(指名学生回忆,集体背诵《静夜思》《赠汪伦》《望庐山瀑布》等)静夜思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

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

赠汪伦李白乘舟将欲行,忽闻岸上踏歌声。

桃花潭水深千尺,不及汪伦送我情。

望庐山瀑布日照香炉生紫烟,遥看瀑布挂前川。

飞流直下三千尺,疑是银河落九天。

3.出示诗人简介及写作背景。

李白(701—762) 唐代伟大的浪漫主义诗人,字太白,号青莲居士,被后人誉为“诗仙”,与杜甫齐名,并称“李杜”。

他自称祖籍陇西成纪(今甘肃静宁西南),曾被召至长安,供奉翰林。

主要作品有《蜀道难》《梦游天姥吟留别》《将(qiānɡ)进酒》等。

唐玄宗开元十三年(公元725年),25岁的李白怀着济世安民的雄心壮志,第一次离开四川远游荆楚,后又乘舟顺江而东,途经安徽境内的东、西梁山时写下了《望天门山》一诗。

此时的李白年轻浪漫,这首诗充分展示了他丰富的想象力。

4.出示课题《望天门山》,齐读诗题,理解诗题。

预设:引导学生做一做“望”的动作,从而理解诗题。

“望天门山”,就是说这首诗的内容是诗人远望天门山见到的景象。

全诗都是围绕这个“望”字来写的。

二、初读古诗,整体感知1.齐读诗歌。

教师相机纠正不准确的地方,引导学生多读几遍。

2.出示词语课件,指导学生识记生字。

中断du àn 楚ch ǔ江 至zh ì此回 孤ɡū帆f ān3.播放朗读音频,注意节奏和轻重音。

教师指导断句。

望/天门山天门/中断/楚江/开,碧水/东流/至此/回。

两岸/青山/相对/出,孤帆/一片/日边/来。

4.学生自由朗读,同桌互相检查,看对方朗读中字音、节奏是否准确。

5.指名读,其他学生进行评价。

最后齐读诗歌。

三、品读古诗,理解诗意1.再读古诗,小组讨论。

(1)大声诵读并思考:你读懂了什么?还有哪些不明白的地方?(2)圈出不明白的地方,与小组内同学进行交流。

2.汇报交流,合作探究。

(1)出示天门山、楚江的图片,结合课本上的注释介绍这两处风景。

天门山:今安徽境内的东梁山与西梁山的合称。

两山隔江相对,像天然的门户,所以叫天门山。

楚江:即长江。

长江中下游地带在古代属于楚地,所以叫楚江。

(2)欣赏天门山、楚江的图片,理解“中断”。

预设:看看这两幅图,谁来说说什么叫“中断”。

(从中间断开。

)谁把谁给从中间断开了呀?(长江水把天门山从中间断开了。

)气势多么磅礴啊!一起读一读。

(天门中断楚江开)(3)播放江水奔腾回旋的视频,理解“至此回”。

预设:播放视频,指导学生观看水流撞击到山石上,激起回旋,形成汹涌的波涛的情景。

谁来说说“至此回”的意思?(到这个地方激起回旋。

)因为什么“至此回”?(因为山势的阻挡。

)这种景象带给你什么感受?(壮观、磅礴。

)好!读出这样的气势。

(碧水东流至此回)(4)出示前两句诗,引导学生想象画面,说说诗意。

思考:读这两句诗,你想象到了怎样的画面?仿佛看到了什么?仿佛听到了什么?预设:碧绿的江水一路奔腾向前,猛烈地撞击着挡路的山石,像一位发怒的巨人把天门山劈成了两半,发出震耳欲聋的声音。

巍峨的天门山丝毫不为所动,在奔流的江水中巍然屹立。

浩荡的江水流到这里,由于山势的阻拦而激起了巨大的回旋,更显得汹涌澎湃。

(5)指导朗读,读出水的浩荡、山的磅礴。

(6)引导学生将《望庐山瀑布》的“望”同本诗中的“望”比较,理解“相对出”。

预设:课前我们诵读了《望庐山瀑布》,不过《望天门山》和《望庐山瀑布》的“望”却又有些不同,大家知道不同在哪儿吗?(引导学生比较诗人所在的地方)《望庐山瀑布》是李白站在瀑布前面,远远地望;《望天门山》是他乘着小船,从远处驶过来时望见的。

(指示学生看顺流而下的小船和站在船头的诗人)想一想,从远处到近处,诗人看到的景象有什么变化?(引导学生联系生活经验,如汽车行驶在路上的时候,前方的景物带给乘客的是一种怎样的感受)明确:船随着激流前行,前方的天门山扑入诗人的眼帘,好像是出来迎接自己一样。

明明是青山不动船在动,可是感觉不是船在动,而是青山在逐渐靠近自己。

(7)引导学生想象:假设你就是船上的诗人,看到眼前的景象,你有什么感觉?心情怎样?预设:这青山仿佛要出来迎接自己一样。

望着眼前的开阔景象,我的心中无比豪迈,充满了激情。

小结:正是这种浪漫、豁达的情怀,让李白的“诗仙”之名当之无愧!一个“出”字,给静止不动的山带来了动态美,更让我们融入诗的意境中。

(8)引导学生说说后两句的诗意。

明确:两岸的青山相对耸立,似乎倾斜着出现在江边;一叶孤舟从太阳落山的地方飞速驶来。

(9)教师点拨重点并指导朗读,读出诗人心中的豪情。

四、想象意境,升华情感1.听配乐诗朗诵,引导学生想象体会。

(1)自读诗歌,圈画诗歌中描绘的景物。

(青山、碧水、孤帆、红日)(2)听诗歌,一边听一边在头脑中画画,想象自己看到的画面。

2.指名学生交流自己想象到的内容。

3.教师根据学生的交流情况进行小结,引导学生感悟诗情。

小结:巍峨俊秀的青山,奔流不息的江水,这是多么壮丽的自然奇观!乘一叶轻舟,望青山出迎,看江水奔腾,此情此景,怎能不让人诗兴大发呢?同学们,诗歌感动人心的艺术魅力不仅在于写景如画,更在于借景抒情。

说说看,这首诗抒发了诗人什么样的感情?(对祖国大好河山满腔的热爱。

)让我们也像诗人一样,来吟一吟这首诗吧!4.播放配乐,教师引读,学生激情诵读。

引读:浩浩的长江水啊,咆哮着奔腾向前,像一头猛兽一样撞开了天门山,汹涌澎湃的江水撞击在岩石上,形成了巨大的回旋。

——(男生齐诵:天门中断楚江开,碧水东流至此回。

)引读:一只轻快的小帆船从远处的红日之下顺流而来,它越驶越近,巨人一样挺立的天门山也越来越清晰地扑进我的眼帘。

——(女生齐诵:两岸青山相对出,孤帆一片日边来。

)引读:眼前壮丽的山河不禁激发了诗人报效祖国、建功立业的雄心壮志。

他满怀希望、激情地吟诵着——(集体齐诵:天门中断楚江开,碧水东流至此回。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