部编人教版三年级语文上册 17.古诗三首(教案)

合集下载

17课《古诗三首》 (教案) 部编版语文三年级上册

17课《古诗三首》 (教案) 部编版语文三年级上册

17课《古诗三首》 (教案) 部编版语文三年级上册17课《古诗三首》(教案)引言:本教案主要围绕部编版语文三年级上册第17课《古诗三首》展开。

通过教学,让学生在欣赏古诗的同时,加深对古文化的理解和对语文的学习兴趣,提高学生的审美能力和表达能力。

本教案将从预习准备、教材篇目、教学设计、教学方法等方面进行阐述。

一、预习准备1. 课前导入:通过问答、音乐欣赏等方式引导学生回顾之前所学的古诗知识,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 给学生分享相关的古诗资源,让学生在课前自行阅读一些古诗作品,并理解其中的意境和美感。

二、教材篇目1. 学习内容:本课的教学内容为《古诗三首》。

分别是《孤竹寄片》、《题西林壁》、《蜻蜓》三首古诗,内容生动有趣,字句优美动人。

2. 教材特点:这三首古诗既有反映大自然的景物,又有抒发作者个人情感的诗意。

学习这些古诗,可以通过欣赏和朗读,培养学生的语感和美感,提升学生的审美水平。

三、教学设计1. 目标要求:a.了解古诗的基本知识,包括作者及作品背景。

b.理解古诗的意境和表达方式,感受古诗的美。

c.培养学生的口头表达和欣赏能力。

2. 教学步骤:a.导入:通过图片展示或音乐欣赏呈现与古诗相关的景物,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并与学生互动讨论古诗与生活的联系。

b.讲授:逐句讲解古诗的内容和意义,引导学生品味其中的美感和情感,注重诗句的语音语调和节奏感。

c.朗读:教师朗读整首古诗,模范示范正确的朗读方式,要求学生跟读,培养学生的语音语调感。

d.理解:通过提问和教师引导,让学生理解古诗中比喻、象征等表达方式,培养学生的文学鉴赏能力。

e.开展朗诵比赛,让学生自愿参与,展示个人的表达能力。

f.作业布置:要求学生背诵古诗,并写一篇感悟。

四、教学方法1. 教师示范法:通过教师的示范朗诵和解读,引导学生正确的语音语调,提高学生的表达能力。

2. 合作探究法:通过小组合作讨论,让学生共同探索古诗的意境和表达方式,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和批判性思维能力。

17《古诗三首》 人教部编版三年级上册语文教案

17《古诗三首》 人教部编版三年级上册语文教案

17《古诗三首》人教部编版三年级上册语文教案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让学生掌握《古诗三首》的字词句,理解诗意,感悟诗的意境,培养学生的文学素养和审美情趣。

2. 过程与方法:通过朗读、讨论、讲解,使学生了解古诗的韵律、节奏,掌握古诗的鉴赏方法。

3. 情感态度价值观:培养学生对古诗的热爱,激发学生对传统文化的兴趣,增强民族自豪感。

教学内容1. 《静夜思》:介绍作者李白,解析诗句,理解诗人在夜晚思念家乡的情感。

2. 《登鹳雀楼》:介绍作者王之涣,解析诗句,理解诗人登高远望,胸怀天下的情怀。

3. 《望庐山瀑布》:介绍作者李白,解析诗句,理解诗人对大自然壮丽景色的赞美。

教学重点与难点1. 教学重点:让学生理解诗意,感受古诗的韵律美,培养学生的文学素养。

2. 教学难点:让学生理解古诗中的意象,感悟诗人的情感,提高学生的审美能力。

教具与学具准备1. 教具:古诗课件,投影仪,录音机。

2. 学具:课本,笔记本,彩色笔。

教学过程1. 导入:利用图片或故事引入古诗,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 新课内容:讲解三首古诗的作者、背景、诗句,引导学生理解诗意,感受诗的韵律美。

3. 课堂讨论:让学生分享对古诗的理解,讨论诗中的意象和情感。

4. 课堂小结:总结三首古诗的特点,强调古诗的鉴赏方法。

5. 作业布置:让学生背诵三首古诗,写一篇关于古诗的感悟。

板书设计1. 《古诗三首》2. 作者:李白、王之涣3. 诗句:《静夜思》、《登鹳雀楼》、《望庐山瀑布》作业设计1. 背诵:背诵三首古诗。

2. 写作:写一篇关于古诗的感悟,字数不限。

课后反思1. 教学效果:通过本节课的教学,学生是否掌握了古诗的基本知识,是否能够理解诗意,感受诗的韵律美。

2. 教学方法:反思教学过程中的教学方法是否有效,是否能够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学生的审美能力。

3. 教学改进:根据学生的反馈,对教学方法进行改进,以期达到更好的教学效果。

以上为本节课的教学方案,希望能对您的教学有所帮助。

人教部编版语文三年级上册 17.古诗三首(教案)

人教部编版语文三年级上册 17.古诗三首(教案)

人教部编版语文三年级上册 17.古诗三首(教案)人教部编版语文三年级上册17.古诗三首(教案)《三首古诗》教学设计教学目标:① 知道五个单词。

能写13个单词。

理解这首诗的主要意思。

②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古诗,背诵古诗。

默写《望天门山》。

③通过朗读感悟,感受诗中描写的景物,体会诗人热爱祖国河山的感情。

教学重点:感受诗中描写的景物,体会诗人热爱祖国河山的感情。

教学难点:用自己的语言讲述这首诗的意义,体验诗人的感受,培养热爱祖国山川的感情。

课前准备:学生们在课前收集有关古代诗歌和诗人的信息。

教学过程:第一课时学习目标:①会写5个字。

了解诗句的主要意思。

② 正确、流利、有感情地阅读和背诵古诗。

通过听写写出“王天门山”。

③ 通过阅读理解,感受诗中描绘的风景,体会诗人对祖国江山的热爱。

教学困难:感受诗中描写的景物,体会诗人热爱祖国河山的感情。

教学重点:用自己的话说说诗句的意思,体验诗人的感情,培养热爱祖国山河的感情。

教学过程:一、回忆诗人,导入新课① 你认识李白吗?谁来介绍他?李白(701-762),唐代一位伟大的浪漫主义诗人,被称为“太白”一词的青莲僧。

小时候,他和父亲一起搬到了绵州长龙青莲镇。

他一生创作了大量歌颂祖国江山的诗歌,揭露了社会的黑暗和对显贵的蔑视。

有将近一千首诗。

他的诗歌色彩绚丽,想象力丰富,被称为“诗仙”。

谁来背诵他的诗?②看来同学们非常喜欢李白的诗,这节课我们再来学习他写的一首诗――(学生齐读课题)二、阅读诗歌,理解诗歌①学生初读课文。

请大家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读诗。

② 学生们单独或集体阅读诗歌。

用你自己的话说,谈谈这首诗的最初印象。

(我觉得这首诗描绘了雄伟的长江,融入了一种豪放的感觉,给人一种眼前的感觉)③了解背景:唐玄宗开元13年,25岁的李白怀着济世安民的雄心壮志第一次离开四川前去洞庭湖游览,接着又兴致勃勃乘舟顺江而东,在经过安徽省当涂县的东西梁山时写下了《望天门山》这首诗。

此时的李白年轻浪漫,一派天真,充分展示了丰富的想象力。

部编版三年级上册语文17课古诗三首教学设计(含设计意图、板书设计)

部编版三年级上册语文17课古诗三首教学设计(含设计意图、板书设计)
设计意图:通过对比读,品词入境,更能感悟诗情。规范地写好汉字是教学的基本要求,让学生获得基本的书写技能,养成良好的书写习惯。古诗的背诵和默写体现了对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传承。
第二课时
教学目标
1.认识“亦、宜”等4个生字,读准多音字“抹、磨”,会写“饮、初”等8个字。
2.想象《饮湖上初晴后雨》和《望洞庭》描绘的景色。
课题
17古诗三首
教学目标
1.认识“亦、宜”等5个生字,读准多音字“抹、磨”,会写“断、楚”等13个字。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默写《望天门山》。
3.能用自己的话说出诗句的意思,想象诗中描绘的景色。
4.育人目标:感受诗歌的特点,热爱祖国山河美景。
教学重点
能结合注释,想象诗中描绘的景色。
教学难点
能结合注释,想象诗中描绘的景色。
教学策略
直观式教学、情境式教学。
教学准备
教学课件
教学时间
2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教学目标
1.认识“庭”字,会写“断、楚、至、孤、帆”5个字。
2.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望天门山》,能背诵并默写。
3.能结合注释,用自己的话说出诗句的意思,想象诗中描绘的景色。
教学重点
(1)学习了本课,你有什么收获?
(2)引导学生从古诗内容、学习方法、学习体会等不同方面谈收获。
3.总结引领。
设计意图:学生字教学中分类指导有代表性的字,一字带多字是高效写字教学的策略,重点范写“银、磨”,是因为以往的教学经验告诉我,这两个字不容易写好,也容易写错,这是关注学情使然。
板书设计
17古诗三首
作业设计
书写本课课后生字歌3遍并组词。
教学反思
4.交流学习成果,教师相机指导。

部编人教版三年级语文上册第17课《古诗三首》优质教案

部编人教版三年级语文上册第17课《古诗三首》优质教案

部编人教版三年级语文上册第17课《古诗三首》优质教案17古诗三首第一课时:研究《望天门山》教学目标:1.会写“断、楚、至、孤、帆”5个字。

了解诗句的主要意思。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古诗,背诵古诗。

默写《望天门山》。

3.通过朗读感悟,感受诗中描写的景物,体会诗人热爱祖国河山的感情。

教学重、难点:感受诗中描写的景物,体会诗人热爱祖国河山的感情。

教学过程:一、回忆诗人,导入新课1.同学们,你们了解李白吗?谁来背背他写的诗?2.看来同学们非常喜欢李白的诗,这节课我们再来研究他写的一首诗——《望天门山》(学生齐读课题)二、读通诗句,了解诗意1.学生初读课文。

请大家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读课文,遇到读不准的字音多读几遍,在读不懂的地方打一个问号。

2.检查交流。

a.多媒体出示课文中生字:断楚至孤帆让学生读生字,并帮助正音。

b.多媒体出示课文《望天门山》。

如果大家把这些生字带到诗中一定会读得更好!学生读诗句,个人读,集体读。

3.自读自悟诗意。

请大学联系课文中注释,并参考一些工具书,想一想诗句的意义。

a.学生个人读悟。

b.在研究小组中交流。

c.在全班交流:提出疑问,大家商讨解决。

d.教师引导大家说说诗意。

三、诵读全诗,感悟诗情1.教师范读,学生自由体验。

2.多媒体配乐练习读,整体体验,力求读出感情。

3.指名朗读,读完后,请介绍为什么读得这么好!4.引导背诵:这么美的诗大家想不想永远留在自己的记忆中呢?四、练习背诵古诗自由练背。

同桌互相背。

多媒体配乐有感情的背。

五、书写生字,默写课文1.练习生字“断、楚、至、孤、帆”。

2.默写《望天门山》。

六、总结全诗,深化感悟读完这首诗,你有什么感受呢?请选择自己喜欢的方式把感受表达出来。

板书设计:望天门山唐李白天门(断)楚江(开)碧水(回)青山(出)孤帆(来)红日第二课时:研究《饮湖上初晴后雨》教学目标:1.认识“亦、宜”两个字,会写“饮、初”,掌握多音字“抹”。

了解诗句的主要意思。

部编人教版三年级上册语文 第17课 古诗三首 教案设计

部编人教版三年级上册语文 第17课 古诗三首 教案设计

【创新教案】《古诗三首》第二课时【教学设想】独立学习文中的生字。

有感情地朗读背诵古诗。

学会默写。

理解诗句的意思,想象诗歌所描绘的景象,感受诗人的思想感情。

【教学过程】一、了解诗人,导入课题。

1.鼓励学生回忆交流积累的苏轼的诗,指名多人背诵。

2.课件出示苏轼的几首诗,学生阅读积累。

赠刘景文(宋)苏轼荷尽已无擎雨盖,菊残犹有傲霜枝。

一年好景君须记,最是橙黄橘绿时。

六月二十七日望湖楼醉书(宋)苏轼黑云翻墨未遮山,白雨跳珠乱入船。

卷地风来忽吹散,望湖楼下水如天。

惠崇春江晚景(宋)苏轼竹外桃花三两枝,春江水暖鸭先知。

蒌蒿满地芦芽短,正是河豚欲上时。

3.了解苏轼:苏轼,字子瞻,号东坡居士,是北宋著名文学家、书法家、画家,“唐宋八大家”之一。

他与他的父亲苏洵、弟弟苏辙皆以文学名世,世称“三苏”;与汉末“三曹父子”(曹操、曹丕、曹植)齐名。

4.谈话揭题:今天我们一起来学习苏轼的一首古诗《饮湖上初晴后雨》,板书课题,学生齐读。

二、初读古诗,识字解词。

1.学生自由朗读古诗,用自己喜欢的方式学会文中的生字,试着运用工具书或注释等多种方式理解诗中的重点词语,标出自己学不会的地方。

2.交流自学情况。

(1)指名朗读古诗,听听是否读得既正确又通顺。

(2)检查理解词语的意思,教师评议,多媒体课件出示:①饮湖上:在西湖的船上饮酒。

②潋滟:波光闪动的样子。

③空蒙:迷茫的样子。

④亦:也。

⑤奇:奇妙。

⑥西子:指西施,春秋时代越国的美女。

⑦欲:想要。

⑧淡妆浓抹:素淡的妆容或是浓重华丽的打扮。

⑨相宜:合适。

⑩总相宜:都非常合适。

三、理解大意,质疑解难。

1.小组同学互相交流说说诗的大意,小组代表作汇报发言,全班交流,教师小结。

(西湖晴天的水光,在灿烂的阳光照耀下,西湖水波粼粼,波光艳丽,看起来特别美。

雨天的山色在雨幕的笼罩下,西湖周围的群山迷迷茫茫,若有若无,也显得非常奇妙。

想要把西湖比作美女西施。

无论是素淡的妆容或是浓重华丽的打扮,都非常合适。

部编本新人教版三年级语文上册17 古诗三首教案

部编本新人教版三年级语文上册17 古诗三首教案

部编本新人教版三年级语文上册17 古诗三首教案部编本新人教版三年级语文上册17古诗三首教案17古诗三首【教学目标】1.认识“亦、宜”等7个生字,正确书写“断、楚”等13个生字,认识多音字“抹、磨”。

正确读写诗句中的词语。

2.存有感情地朗诵、诵读三首古诗。

口诀《盼天门山》。

3.体会诗词的内容,体会诗人的思想感情。

4.培养阅读古诗词的兴趣和对古诗词的热爱之情,养成课外主动积累的好习惯。

【教学重点】教学重点是有感情地朗读、背诵古诗。

【教学难点】教学难点就是体会诗文的内容,体会诗人的思想感情。

【教学课时】3课时第一课时【课时目标】1.会写“断、楚”等5个生字,正确读写诗句中的词语。

2.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和背诵全诗;理解词义句意,掌握古诗的学习方法,读懂词句意思,理解诗歌内容,体会思想感情。

3.独立思考与小组合作结合,认知诗意,唤起想象力和缔造创造力,培育学生多样的想象力和语言表达能力;在实践中自学和运用语文。

4.体会作者热爱大自然,热爱祖国山山水水的感情,感受诗歌美的意境。

培养热爱大自然、热爱祖国的情感。

【教具准备工作】多媒体课件【教学过程】一、介绍诗人及文学创作背景、阐明课题。

1.在以前的自学和写作中,同学们一定累积了很多古诗。

现在,我们去诵读古诗,不好不【设计意图:运好?学生自愿诵读李白的古诗。

(5首)用多媒体课件2.同学们朗读得真娴熟,感情也很多样。

了解作者李白,今天,我们再去自学一首唐代小诗人李白的诗。

有效地迎合了(板书:李白)关于李白,你介绍多少?学生的特别注意3.小组交流后全班交流。

力。

】4.教师评议。

(课件出具2)李白(701-762),唐代了不起的浪漫主义诗人,字太白,号青莲居士,他一生写下了大量颂扬祖国河山,揭发社会黑暗和侮辱权贵的诗歌,现存将近万首诗,他的诗以雄浑壮丽的气势、炽热不羁的情感、多样极秘的想象、大胆不可思议的生硬、清新自然的语言,缔造出来了瑰丽多彩的艺术形象,达至了“笔落怒风雨,诗变成泣鬼神”的艺术效果,被称作“诗仙”。

部编版小学三年级上册语文第17课《古诗三首》课文原文及教案

部编版小学三年级上册语文第17课《古诗三首》课文原文及教案

部编版小学三年级上册语文第17课《古诗三首》课文原文及教案课文原文《登鹳雀楼》白日依山尽,黄河入海流。

欲窮千里目,更上一層樓。

《郎骑竹马来》郎骑竹马来,绕床弄青梅。

同居长干里,两小无嫌猜。

十四为君妇,羞颜未尝开。

低头向暗壁,千唤不一回。

十五始展眉,愿同尘与灰。

常存抱柱信,岂上望夫台。

《静夜思》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

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

教案一、教学目标1.熟读《登鹳雀楼》、《郎骑竹马来》、《静夜思》三首古诗;2.理解诗歌的意境和行文特点;3.能背诵《登鹳雀楼》全诗和《静夜思》的前两句。

二、教学重难点1.《登鹳雀楼》、《郎骑竹马来》两首诗的意境;2.《登鹳雀楼》全诗的背诵。

三、教学过程1. 感知新课1.教师放映一段登鹳雀楼的动画视频,让学生感受《登鹳雀楼》的意境;2.展示《郎骑竹马来》和《静夜思》的图片,让学生感受古诗的形象。

2. 词语解释1.尽:全部用完;2.窮:到底,到头;3.層:层次,楼层;4.无嫌猜:彼此没有顾虑和猜疑。

3. 课文整体理解1.听读三首古诗,并感受诗歌的意境和行文特点;2.询问学生对三首诗歌的理解和感受。

4. 学习《登鹳雀楼》1.教学全诗,要求学生必须背诵前两句;2.分析全诗的意境和行文特点。

5. 学习《郎骑竹马来》1.阅读诗歌,了解整首诗的情节和意境;2.分析诗歌的构成特点。

6. 学习《静夜思》1.阅读诗歌,理解诗歌的意境;2.背诵前两句。

7. 课堂练习1.让学生根据《登鹳雀楼》的意境自由发挥,写出自己的简短诗歌;2.随堂测试《静夜思》的前两句的背诵情况;3.分角色小组朗读《登鹳雀楼》、《郎骑竹马来》等。

四、课堂总结1.整体回顾古诗三首,再次营造古诗的韵味;2.感谢学生的参与与表现。

五、作业布置1.继续背诵《登鹳雀楼》全诗和《静夜思》的前两句;2.写一首自己的古诗或词。

总结通过本课的学习,学生能够理解三首古诗的意境和行文特点,背诵《登鹳雀楼》的全诗和《静夜思》的前两句。

17古诗三首(教案)部编版语文三年级上册

17古诗三首(教案)部编版语文三年级上册

17 古诗三首(教案)部编版语文三年级上册教学目标知识与技能1. 学生能够正确地朗读、背诵三首古诗,理解古诗的大意。

2. 学生能够识别并解释古诗中的生词、成语和修辞手法。

3. 学生能够通过分析古诗,理解诗人的情感和创作背景。

过程与方法1. 学生通过反复朗读,培养对古诗的语感和节奏感。

2. 学生通过小组讨论,提高合作能力和语言表达能力。

3. 学生通过写作练习,提高写作技巧和创作能力。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 学生通过学习古诗,培养对中华文化的热爱和自豪感。

2. 学生通过理解诗人的情感,培养同理心和情感表达能力。

3. 学生通过创作古诗,培养创新思维和审美能力。

教学内容第一首古诗:《静夜思》1. 诗歌背景:介绍诗人李白和创作背景。

2. 诗歌大意:解释诗句的意思,帮助学生理解诗歌的内容。

3. 生词和成语:解释生词和成语的意思,帮助学生理解诗歌的语言。

4. 修辞手法:分析诗歌中的修辞手法,如比喻、拟人等。

第二首古诗:《登鹳雀楼》1. 诗歌背景:介绍诗人王之涣和创作背景。

2. 诗歌大意:解释诗句的意思,帮助学生理解诗歌的内容。

3. 生词和成语:解释生词和成语的意思,帮助学生理解诗歌的语言。

4. 修辞手法:分析诗歌中的修辞手法,如对仗、夸张等。

第三首古诗:《春晓》1. 诗歌背景:介绍诗人孟浩然和创作背景。

2. 诗歌大意:解释诗句的意思,帮助学生理解诗歌的内容。

3. 生词和成语:解释生词和成语的意思,帮助学生理解诗歌的语言。

4. 修辞手法:分析诗歌中的修辞手法,如拟人、排比等。

教学重点与难点教学重点1. 学生能够正确地朗读、背诵三首古诗。

2. 学生能够理解古诗的大意和诗人的情感。

3. 学生能够识别并解释古诗中的生词、成语和修辞手法。

教学难点1. 学生对古诗的理解和欣赏能力。

2. 学生对古诗中的生词和成语的理解和运用能力。

3. 学生对古诗中的修辞手法的理解和运用能力。

教具与学具准备1. 教具:多媒体设备、古诗课件、黑板、粉笔。

2023最新-部编版小学三年级上册语文第17课《古诗三首》课文原文及教案(优秀4篇)

2023最新-部编版小学三年级上册语文第17课《古诗三首》课文原文及教案(优秀4篇)

部编版小学三年级上册语文第17课《古诗三首》课文原文及教案(优秀4篇)《饮湖上初晴后雨》是一首赞美西湖美景的七言绝句,写于诗人任杭州通判期间。

这首诗不是描写西湖的一处之景、一时之景,而是对西湖美景的全面描写概括品评。

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以下是可爱的编辑给家人们分享的部编版小学三年级上册语文第17课《古诗三首》课文原文及教案(优秀4篇),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部编版小学三年级上册语文第17课《古诗三首》课文原文篇一望天门山【唐】李白天门中断楚江开,碧水东流至此回。

两岸青山相对出,孤帆一片日边来。

饮湖上初晴后雨【宋】苏轼水光潋滟晴方好,山色空蒙雨亦奇。

欲把西湖比西子,淡妆浓抹总相宜。

望洞庭【唐】刘禹锡湖光秋月两相和,潭面无风镜未磨。

遥望洞庭山水翠,白银盘里一青螺。

部编版小学三年级上册语文第17课《古诗三首》教案:饮湖上初晴后雨篇二教学要求:1.学会本课生字,理解诗句的意思。

2.有感情地朗读古诗,并能背诵。

训练学生自我感悟诗句意思的能力。

3.体会诗人对大自然的热爱,对生活的热爱。

4.通过理解诗句,感受自然之美,语言文字之美,陶冶学生爱美的情趣,提高鉴赏美的能力。

教学重难点:1.理解诗句,了解古诗所描写的景物,体会作者所表达的思想感情。

2.有感情地朗读古诗、背诵古诗。

课前准备:多媒体课件教学时间:1课时教学过程:一、创设情景、激情导入。

1.播放古曲《春江花月夜》2.激发想象:请同学们仔细聆听这首的曲子,想象一下你仿佛看到了怎样的景象,这使你产生了一种怎样的感受。

3.迁移导入:诗歌和音乐一样,它们的美需要我们用心去想象、感受、体会。

提起这首诗的作者苏轼,可以说是家喻户晓,你愿意读读他的诗歌吗?(学生可以朗读、背诵、或用歌唱等多种形式来汇报,教师可以和学生共同吟唱《水调歌头》,既活跃了课堂气氛,又加深了对苏轼的了解。

)4.揭题:这节课我们就来学习、欣赏苏轼的《饮湖上初晴后雨》。

教师范读。

二、引导自学,学有所得。

17《古诗三首》(教案)三年级上册语文部编版

17《古诗三首》(教案)三年级上册语文部编版

17《古诗三首》(教案)三年级上册语文部编版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学生能够理解并背诵《古诗三首》,掌握生字词,理解古诗的基本意思。

2. 过程与方法:通过朗读、讨论、描绘等环节,提高学生对古诗的欣赏能力和理解能力。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培养学生对中国传统文化的兴趣和尊重,激发学生对古诗的热爱。

教学内容- 古诗《静夜思》- 古诗《夜泊牛渚怀古》- 古诗《登鹳雀楼》教学重点与难点- 重点:学生能够正确朗读、背诵古诗,理解古诗的基本意思。

- 难点:学生能够通过古诗的学习,理解作者的情感和意境,培养对中国传统文化的兴趣。

教具与学具准备- 教师准备:多媒体设备,用于展示古诗的背景和相关图片。

- 学生准备:课本、笔记本、彩笔等。

教学过程1. 导入:通过图片或故事,引入古诗的主题,激发学生的兴趣。

2. 新课导入:介绍《古诗三首》的作者和背景,引导学生初步理解古诗。

3. 朗读与讨论:学生朗读古诗,教师引导学生讨论古诗的基本意思和情感。

4. 描绘与分享:学生用自己的语言描绘古诗的意境,分享自己的理解和感受。

5. 总结与反思:教师总结古诗的主要内容和情感,引导学生反思自己的学习过程。

板书设计- 课题:《古诗三首》- 作者:李白、杜甫、王之涣- 主要内容:静夜思、夜泊牛渚怀古、登鹳雀楼- 情感:思乡、怀古、壮志作业设计1. 背诵:学生背诵《古诗三首》。

2. 描绘:学生选择一首古诗,用自己的语言描绘其意境。

3. 思考:学生思考古诗对自己的启示,写一段心得体会。

课后反思通过本次教学,我深刻感受到学生对古诗的热爱和对中国传统文化的尊重。

在教学过程中,我注重引导学生理解和感受古诗的意境和情感,培养学生的欣赏能力和理解能力。

同时,我也发现学生在描绘古诗意境方面还有一定的困难,需要我在今后的教学中进一步加强引导和训练。

重点关注的细节是“教学过程”部分,因为这是整堂课的核心环节,直接关系到学生能否理解和掌握教学内容,以及教学目标能否实现。

部编人教版三年级上册语文 第17课 古诗三首 教案

部编人教版三年级上册语文 第17课 古诗三首 教案

17 古诗三首(教案)教学目标1.认识“亦、宜”等5个生字,读准多音字“抹、磨”,会写“断、楚”等13个字。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背诵课文。

默写《望天门山》。

(教学重点)3.能用自己的话说出诗句的意思,想象诗中描绘的景色。

(教学重点、难点)教学准备课文内容相关的补充资料、多媒体课件。

教学课时2课时第一课时课时目标1.会写“断、楚、至、孤、帆”5个字。

2.有感情地朗读《望天门山》,背诵并默写。

3.能结合注释用自己的话说出诗句的意思,想象诗中描绘的景色,初步体会诗人的思想感情。

教具准备小学课件资源教学过程Ⅰ复习旧知,引入新课古往今来,众多文人墨客从心底发出感叹——(课件出示单元篇章页)生读:祖国,我爱你。

我爱你每一寸土地,我爱你壮美的山河。

1.诵读古诗,欣赏美景。

师:诗人们也喜欢用他们的妙笔描绘祖国的河山,让我们一起读诗,欣赏古诗中的美景吧!课件出示下列诗句,引导感受诗句描绘的祖国山河之美。

接天莲叶无穷碧,映日荷花别样红。

白日依山尽,黄河入海流。

飞流直下三千尺,疑是银河落九天。

2.引入新课。

师:诗句中蕴含着诗人对美好河山的热爱,想象着画面诵读诗句,这样美景就展现在我们的眼前。

这节课,让我们继续想象着画面,跟随三位诗人欣赏他们笔下的壮美山河。

(板书课题:古诗三首)【设计意图】通过对篇章页的朗读,了解本单元的主题,引导学生对古诗进行初步了解,使学习具有一定的整体性。

3.现在我们先来学习第一首诗。

(板书诗题:望天门山,齐读诗题)Ⅱ学习《望天门山》,感悟磅礴之美1.了解诗人,读懂诗题。

(1)唐玄宗开元十三年,李白第一次离开自己的家乡四川,他乘船顺着长江东下,被波澜壮阔的长江从天门山中间奔流东去的雄奇景色所震撼,于是写下了这首流传千古的诗——《望天门山》。

借助资料了解李白。

(2)齐读诗题,读准字音,读出韵味,借助注释初步了解天门山。

(3)从诗题中,你读懂了什么?方法引导:抓住关键字,理解诗题的意思。

干什么——望:看;地点——天门山、长江上;谁——李白,乘船顺着长江东下。

统编版小学语文三年级上册第17课 古诗三首(教案)

统编版小学语文三年级上册第17课  古诗三首(教案)

统编版小学语文三年级上册第17课古诗三首(教案)教学目标1. 让学生通过学习三首古诗,感受古诗的韵律美和意境美,培养对古诗的欣赏能力。

2. 帮助学生理解古诗中的生字、生词,并能正确地朗读和默写古诗。

3. 引导学生通过古诗学习,了解古代诗人的生活背景和创作情感,提高学生的文化素养。

教学内容1. 学习《静夜思》、《登鹳雀楼》和《山行》三首古诗。

2. 理解并掌握古诗中的生字、生词。

3. 分析古诗的意境和诗人的情感。

教学重点与难点1. 教学重点:正确朗读和默写三首古诗,理解古诗的意境和诗人的情感。

2. 教学难点:古诗中一些生僻字的理解和书写,古诗意境的深入理解。

教具与学具准备1. 教具:古诗挂图,多媒体设备。

2. 学具:课本,笔记本,字典。

教学过程1. 导入:通过讲述古代诗人的生活趣事,激发学生对古诗的兴趣。

2. 朗读:教师带领学生朗读三首古诗,让学生感受古诗的韵律美。

3. 解读:逐句解读古诗,解释生字、生词,帮助学生理解古诗的意思。

4. 分析:分析古诗的意境和诗人的情感,让学生深入理解古诗。

5. 练习:让学生朗读、默写古诗,巩固学习成果。

6. 小结:总结本节课的学习内容,强调古诗学习的重点。

板书设计1. 古诗三首2. 诗句:分行书写三首古诗,重点标注生字、生词。

3. 诗人:介绍三首古诗的诗人及其背景。

作业设计1. 朗读并默写三首古诗。

2. 用自己的话解释古诗的意思。

3. 画出自己心中的古诗意境。

课后反思1. 教师要关注学生对古诗的理解程度,及时解答学生的疑问。

2. 在教学过程中,要注意引导学生感受古诗的韵律美和意境美,培养学生的审美能力。

3. 通过讲述诗人的生活背景和创作情感,激发学生对古诗的兴趣,提高学生的文化素养。

以上就是关于《统编版小学语文三年级上册第17课古诗三首》的教案设计,希望能对您的教学有所帮助。

重点关注的细节是“教学过程”部分。

教学过程是教案中的核心部分,直接关系到教学目标能否实现,教学内容能否被学生有效吸收。

2023三年级语文上册第六单元17古诗三首教案新人教版

2023三年级语文上册第六单元17古诗三首教案新人教版
2. 教学软件辅助:运用教学软件,进行课堂游戏、互动问答等环节,提高学生的参与度和兴趣。例如,教师可以使用教学软件进行古诗接龙游戏,让学生在游戏中学习和记忆古诗。
3. 线上教学资源:利用网络资源,为学生提供更多的学习材料和拓展内容。例如,教师可以推荐一些与古诗相关的网站或APP,让学生在课后自主学习和欣赏更多的古诗。
教学流程
一、导入新课(用时5分钟)
同学们,今天我们将要学习的是《古诗三首》这一章节。在开始之前,我想先问大家一个问题:“你们在日常生活中是否遇到过喜欢阅读古诗的情况?”这个问题与我们将要学习的内容密切相关。通过这个问题,我希望能够引起大家的兴趣和好奇心,让我们一同探索古诗的奥秘。
二、新课讲授(用时10分钟)
教学内容与学生已有知识的联系:在学习本节课之前,学生已经学习了二年级的一些古诗,对古诗的基本格式和韵律有所了解。本节课的内容是在此基础上进一步深化,让学生能够理解更复杂的诗歌意境和表达方式,培养学生的文学鉴赏能力。
核心素养目标
本节课的核心素养目标主要有以下几点:
1. 语言素养:通过学习三首古诗,提高学生的文学素养,使其能够理解和欣赏古代诗歌的美,丰富其语言表达能力。
内容逻辑关系
①古诗基本概念:介绍古诗的定义、分类、韵律特点等,让学生对古诗有一个全面的认识。
②三首古诗的内容理解:《山行》、《赠汪伦》、《望天门山》三首诗的文字内容、意境、主题和表达方式。通过深入分析每首诗,让学生理解古诗的表达技巧和情感表达。
③古诗的韵律和修辞手法:讲解古诗的韵律结构,包括平水韵、律诗的平仄规则等,并引导学生识别古诗中常用的修辞手法,如比喻、拟人、对偶等。
3.成果分享:每个小组将选择一名代表来分享他们的讨论成果。这些成果将被记录在黑板上或投影仪上,以便全班都能看到。

17《古诗三首》 (教案)统编版语文三年级上册

17《古诗三首》 (教案)统编版语文三年级上册

17《古诗三首》(教案)统编版语文三年级上册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理解《古诗三首》的内容,背诵三首古诗,感受古诗的韵律美。

2. 过程与方法:通过朗读、讨论、想象等方式,提高学生对古诗的理解和欣赏能力。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培养学生对传统文化的热爱和尊重,激发学生对古诗的兴趣。

教学内容1. 朗读并背诵《古诗三首》。

2. 理解《古诗三首》的内容,感受古诗的意境。

3. 讨论古诗中的意象和表达方式。

4. 想象并描绘古诗中的画面。

5. 分析古诗的韵律和节奏。

教学重点与难点1. 教学重点:理解《古诗三首》的内容,感受古诗的意境,背诵三首古诗。

2. 教学难点:分析古诗中的意象和表达方式,理解古诗的韵律和节奏。

教具与学具准备1. 教具:多媒体设备,用于播放古诗的朗读和插图。

2. 学具:课本,笔记本,彩色笔。

教学过程1. 导入:通过播放古诗的朗读,引起学生的兴趣,让学生初步感受古诗的韵律美。

2. 朗读:让学生自己朗读《古诗三首》,注意语音、语调和停顿。

3. 理解:通过讨论和讲解,帮助学生理解《古诗三首》的内容和意境。

4. 想象:让学生闭上眼睛,想象古诗中的画面,然后用彩色笔描绘出来。

5. 分析:分析古诗中的意象和表达方式,让学生了解诗人的写作技巧。

6. 背诵:通过多次朗读,帮助学生背诵《古诗三首》。

7. 总结:总结本节课的学习内容,让学生回顾所学知识。

板书设计1. 《古诗三首》的标题和作者。

2. 《古诗三首》的内容和意境。

3. 古诗中的意象和表达方式。

4. 古诗的韵律和节奏。

作业设计1. 背诵《古诗三首》。

2. 用自己的话描述《古诗三首》的内容和意境。

3. 选择一首自己喜欢的古诗,分析其意象和表达方式。

课后反思本节课通过朗读、讨论、想象等方式,帮助学生理解《古诗三首》的内容和意境,感受古诗的韵律美。

在教学过程中,我注重引导学生积极参与,鼓励他们表达自己的理解和感受。

通过这节课的学习,学生对古诗有了更深入的了解,对传统文化产生了浓厚的兴趣。

统编版小学语文三年级上册《17 古诗三首》(教案)

统编版小学语文三年级上册《17 古诗三首》(教案)

统编版小学语文三年级上册《17 古诗三首》(教案)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学生能够正确地朗读、背诵并默写《山行》、《赠刘景文》和《夜书所见》三首古诗;理解诗句中的字词含义,了解诗人的情感表达。

2. 过程与方法:通过朗读、背诵、默写等方式,提高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通过学习古诗,培养学生的文学素养和审美情趣。

3. 情感态度价值观:培养学生对古典文学的兴趣和热爱,激发学生对中国传统文化的传承与发扬的责任感。

二、教学内容1. 朗读《山行》、《赠刘景文》和《夜书所见》三首古诗,理解诗句中的字词含义,把握诗人的情感表达。

2. 分析诗句的修辞手法,如比喻、拟人等,理解其在诗歌中的作用。

3. 学习诗歌的韵律特点,如押韵、平仄等,感受古诗的音乐美。

4. 了解诗人的生平事迹和创作背景,深入理解诗歌的内涵。

三、教学重点与难点1. 教学重点:正确朗读、背诵并默写《山行》、《赠刘景文》和《夜书所见》三首古诗;理解诗句中的字词含义,把握诗人的情感表达。

2. 教学难点:分析诗句的修辞手法和韵律特点,深入理解诗歌的内涵。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1. 教具:多媒体设备、PPT课件、古诗朗读音频。

2. 学具:古诗教材、笔记本、彩色笔。

五、教学过程1. 导入:通过图片、音频等方式,引导学生了解诗人的生平事迹和创作背景,激发学生对古诗的兴趣。

2. 朗读:教师示范朗读,学生跟读,指导学生正确朗读诗句,注意停顿、语气和表情。

3. 理解:教师逐句解释诗句中的字词含义,引导学生理解诗句的意义,把握诗人的情感表达。

4. 分析:引导学生分析诗句的修辞手法和韵律特点,如比喻、拟人、押韵等,理解其在诗歌中的作用。

5. 背诵与默写:学生分组背诵诗句,教师检查并指导;学生默写诗句,教师批改并给予反馈。

6. 总结:教师总结本节课的学习内容,强调重点与难点,布置作业。

六、板书设计1. 课题:《17 古诗三首》2. 诗句:《山行》、《赠刘景文》、《夜书所见》3. 字词解释:重点字词的含义4. 修辞手法:比喻、拟人等5. 韵律特点:押韵、平仄等七、作业设计1. 朗读并背诵《山行》、《赠刘景文》和《夜书所见》三首古诗。

17古诗三首(教案)部编版语文三年级上册

17古诗三首(教案)部编版语文三年级上册

17 古诗三首(教案)部编版语文三年级上册教学目标1. 让学生了解并掌握三首古诗的作者、背景及诗意。

2. 培养学生对古诗的阅读兴趣,提高阅读理解能力。

3. 通过学习古诗,让学生体会中华文化的博大精深,增强民族自豪感。

教学内容1. 学习《山行》、《望天门山》、《饮湖上初晴后雨》三首古诗。

2. 理解每首诗的诗意,描绘诗中的画面。

3. 体会诗人的情感,感受古诗的韵律美。

教学重点与难点1. 教学重点:理解三首古诗的诗意,描绘诗中的画面。

2. 教学难点:体会诗人的情感,感受古诗的韵律美。

教具与学具准备1. 教具:多媒体设备、PPT课件、古诗挂图。

2. 学具:古诗教材、笔记本、彩笔。

教学过程1. 导入:通过图片、音乐等方式,激发学生对古诗的兴趣。

2. 讲解:介绍三首古诗的作者、背景及诗意。

3. 分析:引导学生分析每首诗的诗意,描绘诗中的画面。

4. 互动:组织学生进行朗读、背诵、讨论等活动,加深对古诗的理解。

5. 总结:回顾所学内容,强调古诗的韵律美和诗人的情感。

6. 作业布置:要求学生课后背诵三首古诗,并完成相关练习。

板书设计1. 在黑板上列出三首古诗的标题、作者及背景。

2. 用彩笔描绘每首诗的诗意,突出重点词语。

3. 画出诗中的画面,展示古诗的韵律美。

作业设计1. 背诵三首古诗,并默写其中一首。

2. 根据诗意,画出诗中的画面。

3. 写一篇关于古诗的感悟,字数不限。

课后反思1. 学生对古诗的兴趣是否提高,阅读理解能力是否有所提升。

2. 教学过程中,是否充分引导学生理解诗意,描绘画面。

3. 学生是否能够体会到诗人的情感,感受到古诗的韵律美。

4. 作业布置是否合理,是否有助于学生对古诗的巩固和理解。

在本次教学中,我将以启发式教学为主,注重学生的主体地位,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让学生在愉快的氛围中学习古诗,感受中华文化的魅力。

同时,我将注重课后反思,及时调整教学方法和策略,以提高教学效果。

重点关注的细节是“教学过程”。

三年级上册语文教案(含反思)17 古诗三首 两课时 部编版

三年级上册语文教案(含反思)17 古诗三首  两课时  部编版

三年级上册语文教案(含反思)17 古诗三首两课时部编版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使学生能够流畅地朗读并背诵古诗,理解诗句中的意象与作者情感。

2. 过程与方法:通过对比分析,让学生掌握古诗鉴赏的基本方法,提高文学素养。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培养学生对古典文学的兴趣,感受中华文化的博大精深。

教学内容- 古诗一《静夜思》:介绍作者李白及其创作背景,逐句解析诗意,体会诗人思乡之情。

- 古诗二《寻隐者不遇》:分析作者贾岛如何借景抒情,探讨诗中隐含的哲理。

- 古诗三《登鹳雀楼》:讲解王之涣的诗意,引导学生理解“登高望远”的意境。

教学重点与难点- 重点:学生能够理解三首古诗的字面意义,并感悟其深层情感。

- 难点:如何引导学生从历史背景和作者情感出发,进行深入的文学鉴赏。

教具与学具准备- 教具:多媒体课件、黑板、录音机。

- 学具:古诗教材、笔记本、彩笔。

教学过程1. 导入:通过播放古风音乐,营造古典氛围,激发学生兴趣。

2. 新授:逐首介绍古诗,结合插图和录音,帮助学生理解诗意。

3. 讨论:分组讨论,让学生分享对诗句的理解和感受。

4. 总结:概括每首诗的主题,强调文学鉴赏的方法。

5. 练习:学生现场尝试创作简短的诗句,教师点评。

板书设计- 用彩笔标注每首诗的关键词和意象。

- 列出每首诗的主题和作者情感。

- 画出思维导图,展示古诗鉴赏的步骤。

作业设计- 必做题:背诵三首古诗,并写出自己的感悟。

- 选做题:选择一首古诗,为其创作一幅插图。

课后反思本次教学有效地提高了学生对古诗的兴趣和理解。

在讨论环节,学生表现出了强烈的参与欲望,对诗句的理解也较为深入。

但在教学过程中,对诗歌背景的介绍略显不足,未来应加强历史背景的讲解,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诗歌内涵。

总体来说,学生对古诗的学习态度积极,教学效果良好。

重点细节:教学过程教学过程是整个教案中最为关键的部分,因为它直接关系到学生对知识的接受和理解程度。

在本教案中,教学过程的详细补充和说明如下:1. 导入导入环节是吸引学生注意力和激发兴趣的重要步骤。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古诗三首》教学设计教学目标:①认识5个字。

会写13个字。

了解诗句的主要意思。

②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古诗,背诵古诗。

默写《望天门山》。

③通过朗读感悟,感受诗中描写的景物,体会诗人热爱祖国河山的感情。

教学重点:感受诗中描写的景物,体会诗人热爱祖国河山的感情。

教学难点:用自己的话说说诗句的意思,体验诗人的感情,培养热爱祖国山河的感情。

课前准备:学生课前搜集有关古诗内容及诗人的资料。

教学过程:第一课时学习目标:①会写5个字。

了解诗句的主要意思。

②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古诗,背诵古诗。

默写《望天门山》。

③通过朗读感悟,感受诗中描写的景物,体会诗人热爱祖国河山的感情。

教学难点:感受诗中描写的景物,体会诗人热爱祖国河山的感情。

教学重点:用自己的话说说诗句的意思,体验诗人的感情,培养热爱祖国山河的感情。

教学过程:一、回忆诗人,导入新课①同学们,你们了解李白吗?谁来介绍一下他?李白(701—762)唐代伟大的浪漫主义诗人,字太白,号青莲居士,幼年随父迁居绵州昌隆青莲乡,他一生写了大量歌颂祖国河山,揭露社会黑暗和蔑视权贵的诗歌,现存近千首诗,他的诗歌色彩瑰丽,大胆想象,被称为“诗仙”。

谁来背背他写的诗?②看来同学们非常喜欢李白的诗,这节课我们再来学习他写的一首诗——(学生齐读课题)二、读通诗句,了解诗意①学生初读课文。

请大家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读诗。

②学生读诗句,个人读,集体读。

用自己的话说说这首诗留给你的初步印象。

(感觉到这首诗描写了雄伟的长江,有一种豪放之情融入其中。

给人历历如眼前的感觉)③了解背景:唐玄宗开元13年,25岁的李白怀着济世安民的雄心壮志第一次离开四川前去洞庭湖游览,接着又兴致勃勃乘舟顺江而东,在经过安徽省当涂县的东西梁山时写下了《望天门山》这首诗。

此时的李白年轻浪漫,一派天真,充分展示了丰富的想象力。

④教师引导大家说说诗意。

天门山被长江从中断开,碧绿的江水奔腾东流,到这儿突然转了个弯儿,向北流去。

两岸的青山相互对峙,一只小船从太阳升起的地方悠悠驶来。

三、诵读全诗,感悟诗情①教师范读,学生自由体验。

②生练习读,整体体验,力求读出感情。

③指名朗读,读完后,请介绍为什么读得这么好!④引导背诵:这么美的诗大家想不想永远留在自己的记忆中呢?四、自由练背。

同桌互相背。

五、书写生字,默写课文①练习生字“断、楚、至、孤、帆”。

②默写《望天门山》。

六、总结全诗,深化感悟读完这首诗,你有什么感受呢?(热爱祖国河山的感情。

)第二课时学习目标:①会写2个字。

了解诗句的主要意思。

②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古诗,背诵古诗。

③通过朗读感悟,感受诗中描写的景物,体会诗人热爱祖国河山的感情。

教学难点:感受诗中描写的景物,体会诗人热爱祖国河山的感情。

教学重点:用自己的话说说诗句的意思,体验诗人的感情,培养热爱祖国山河的感情。

教学过程:一、创设情境,导入课文①播放西湖景色的课件。

提问:西湖的景色美吗?如果你欣赏了雨中的西湖,那才别有一番滋味呢!②板书课题。

这节课我们就来学习宋代著名文学家苏轼的一首诗《饮湖上初晴后雨》。

二、自由诵读,初步感悟①借助拼音初读课文。

②教师重点指导:潋空蒙淡妆浓抹相宜③读通诗句。

学生再读课文,边读边体会诗的朗读节奏。

④同座互读全诗,并相互正音。

三、熟读成诵,体验情境①朗读交流。

学生自由读,指名读,小组读,集体读。

②体会诗意。

你从这首诗中读懂了什么?在晴日的阳光照射下,西湖水波荡漾,闪烁着粼粼的金光。

风景秀丽;在阴雨的天气里,山峦在细雨中迷蒙一片,别有一种奇特的美。

如果要把西湖比作美女西施,那么晴朗的西湖就如浓妆的西施,而雨天的西湖就像淡妆的西施,都是同样的美丽无比。

③再读课文,读出诗情。

你能将西湖雨中的美景读出来吗?学生借助多媒体的音画反复诵读体验。

④学生自由背诵。

四、走出课文,拓展延伸①交流课前搜集的描写祖国壮美河山的诗。

②举行“美丽的祖国”古诗词朗诵会。

第三课时【教学目标】1. 正确流利有感情朗读古诗,背诵古诗;2.学习借助注释初步理解古诗大意。

【教学重难点】【教学准备】课件、古诗朗诵音频【教学过程】一、激趣导入1.诗句接龙师:同学们,今天我们来玩一个“诗句接龙”的小游戏,老师说诗的上半句,看谁能最快说出诗的下半句。

(“白日依山尽,黄河入海流。

”“飞流直下三千尺,疑是银河落九天。

”“两岸青山相对出,孤帆一片日边来。

”“空山不见人,但闻人语响。

”)看来大家一个个都是小诗人,那有没有同学发现小游戏中这些诗句有哪些特点呢?(生:山水诗)2.揭题释题诗人游历了名山、名水之后,诗兴大发,歌颂祖国壮美的景色,于是写下了这些诗句,这就是山水诗,今天我们就跟随唐代大诗人刘禹锡去感受另一处山水之美吧。

请看老师板书课题。

(板书:望洞庭,师指导书写“庭”,齐读诗题)这首诗写的是哪里的景呢?(洞庭湖)有没有同学知道洞庭湖在哪呢?(湖南省)现在我们就一起来欣赏一下洞庭湖的美景吧!(PPT展示洞庭湖图片,介绍洞庭湖。

)洞庭湖的景色如此之美,诗人站在远处遥望洞庭湖,他看到了哪些景物呢?他又由此联想到了什么了?你想知道吗?二、初读古诗1.自由读诗师:今天我们就一起来学习刘禹锡的这首《望洞庭》。

首先请大家自由读读全诗,注意读准字音,读通诗句。

2.检查字音⑴指名读,其他同学认真听,你觉得他的字音读准了吗?⑵指名评价,再读,师评价,齐读。

3.读出节奏⑴我们读诗不仅要读准字音,读通诗句,还要读出诗的节奏,下面请看黑板,请大家自由练读,边读边试着在书上画画小斜线吧。

指生读。

⑵有一个人,她很厉害,很会读诗,同学们想去见识一下她的本领吗?请大家仔细倾听。

同学们有信心比她读得好吗?先自由地练习一下吧!指生读,评价。

齐读。

三、理解诗意1.交流方法师:我们已经学过了不少古诗,我们会用哪些方法来理解诗句的意思,有没有同学可以用自己的话说一说。

(结合注释;联系插图;串联词意;发挥想象;反复读诗)2.自读自悟师:同学们说得可真好,看来大家已经掌握了学习古诗的方法,下面请同学们用自己喜欢的学习古诗的方法,来自学一下这首诗吧,你理解了哪句诗的意思,可以自言自语的说一说;另外,把不理解的词语画上问号。

看来大家都胸有成竹,下面以四个人为一组,把你理解的诗句意思在小组内交流一下,并且和小组成员可以讨论一下自己不理解的地方。

3.交流反馈刚才同学们讨论得真激烈,肯定有不少收获,那么谁来说说你对诗句的理解?请同学们按诗句的顺序,可以先读出诗句,然后说说这句诗是什么意思?你是用了什么方法?4.齐读古诗师:刚才几位同学描述得可真美,来,我们一起将这美丽的景色吟诵出来。

三、感悟诗境师:整首诗向我们展示了洞庭湖的美景,但是诗人却只用了精炼的语句,那么刘禹锡在《望洞庭》这首诗到底写了哪些景物,他又由此想到了什么呢?请同学们轻声读全诗,边读边圈画出诗中描写的景物。

1.湖光秋月两相和师:谁来读读第一句。

(生读)诗人看到了什么?(生:湖光、秋月)(板书:湖月)师:那是怎样的湖光?怎样的秋月呢?(一轮皎洁的明月挂在空中,湖面上波光粼粼,洒满了银色的月光。

)出示图片:请你用四字词语概括一下你眼中的美景。

(风平浪静,波光粼粼,水天一色……)(指生读,师评价)师:一个“和”字表现出水天一色玉宇无尘的和谐之美。

(板书:和)师:来,我们一起读出这宁静和谐之美。

(齐读)2.潭面无风镜未磨师:在这湖光秋月宁静和谐的氛围中,诗人静静地凝望着洞庭湖波光粼粼的湖面,他想到了什么呢?他是怎样写的?(原来诗人看到这湖面想到了未经打磨的铜镜。

)师:这里诗人把什么比作什么?(生答)诗人为什么把湖面比作没有打磨过的铜镜呢?师:我们先来看看这幅图,白天,阳光照在湖面上,给人什么样的感觉?(金光闪闪)此时,天上的白云,岸边的树木倒影是不是看得清清楚楚。

师:再想想,夜晚,月光没有阳光那么亮,洒在湖面上给人什么样的感觉呢?(湖面看起来朦朦胧胧、迷迷蒙蒙。

)师:这看起来朦朦胧胧的湖面能像一面镜子一样平滑吗?师:那这是一面什么样的铜镜呢?(未经打磨的铜镜)师:让我们一起来看看古代未经打磨的铜镜是什么样子吧。

(出示铜镜图片)没有打磨过的铜镜给人一种怎样的感觉?(模糊,朦胧)师:月光照在湖面上给人一种朦胧的美感,湖面宽广,虽然风平浪静,但是还是会泛起层层微波,真的是这样吗?我们一起来看看吧。

(欣赏图片)夜晚,湖面迷迷蒙蒙,看不清,就像没有打磨过的铜镜一样。

诗人刘禹锡对景物的观察是多么的细致啊,我们也要像他一样,在生活中做一个善于观察的人。

(板书:观察)(指生读,师评价)来,我们一起感受感受洞庭湖的朦胧美吧。

(齐读)师:只有潭面无风,波澜不惊,湖光和秋月才能相互映衬,显出一种和谐之美师:秋天的夜晚,湖面上波光粼粼,洒满了银色的月光,湖水与月光相互映衬,显得非常和谐。

湖上一点风都没有,湖面就像一面未经打磨的铜镜。

请把这美丽的景色一起读出来吧。

(两句诗连起来,全班齐读)3.遥望洞庭山水翠师:在这朦胧的月色中,诗人眺望远处,还看见了什么景色呢?谁能把它读出来?(生读)在这句诗中诗人着重写了什么景物?(生答)(板书:山水)师:这里的山水有什么特点?你能用诗中的哪个字眼来概括出来?(翠)师:在皎洁的银辉之下,山愈显青翠,水愈显清澈,山水相互映衬,浑然一体,这也是一种和谐之美。

谁能用自己的朗读表现山水之美?(指名读)小组赛读。

4.白银盘里一青螺师:作者看到这样的山水又联想到了什么呢?(生答)师:你觉得这句诗妙在哪?(生答:……比作……)师:这是多么精妙绝伦的比喻啊,诗人为什么要这样比喻呢?(诗人看到月光洒在湖面上,湖面波光粼粼,想到了……)(诗人的视线又从广阔的湖面集中到君山这一点,君山在这湖中就好像…)师:让我们一起来看看那是怎样一幅美景吧。

(出示图片)师:诗人的想象力可真丰富啊!我们在写作时也要像诗人一样放飞想象的翅膀。

(板书:想象)师:诗人想象丰富,比喻恰当,写下这句诗,你感受到诗人对洞庭湖怀有一种怎样的感情呢?(喜爱、赞美)师:一只晶莹剔透的银盘里放了一颗小巧玲珑的青螺,十分惹人喜爱。

带着你的喜爱之情一起来读读这一句吧。

师:诗人笔下的洞庭山水变成了精妙绝伦的工艺品,给人莫大的艺术享受,诗人可真浪漫啊!(女生读)师:精妙的比喻让人感受到诗人壮阔不凡的气度,真不愧被称为“诗豪”。

(男生读)师:远远望去,洞庭湖和君山的颜色十分青翠,山水相依相伴,恰似一颗青螺缀放在白银盘中,让人爱不释手。

一起来读读吧!(两句诗齐读)5.小结全诗师:在诗人刘禹锡眼里,八百里洞庭不过是案上杯盘而已,诗人举重若轻,自然淡泊,把人与景的关系表现得这样亲切,这也是人与景的和谐之美啊。

(板书:人景)师:诗人通过丰富的想象,巧妙的比喻,独出心裁地把洞庭湖美景再现于纸上,表现出惊人的艺术功底。

让我们再一起读读这首山水小诗,感受诗人富有浪漫色彩的奇思壮采吧!(齐读)6.背诵环节(指名背)四、拓展延伸,布置作业1.师:同学们,我们今天学习了刘禹锡的《望洞庭》,诗人把美丽的洞庭湖景描绘出来,让我们得到了美的享受,其实洞庭湖是我国的名胜,许许多多有名的诗人都慕名而去,写下了不少经典名篇,让我们一起来欣赏一下吧。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