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10油藏

合集下载

“7·28”火灾事故案例解析

“7·28”火灾事故案例解析

“728”火灾事故案例解析陈桂喜;栗军锋;张翊峰;王元奎【期刊名称】《安全》【年(卷),期】2015(036)002【总页数】2页(P39-40)【作者】陈桂喜;栗军锋;张翊峰;王元奎【作者单位】长庆油田分公司安全环保监督部第一安全环保监督站;长庆油田分公司安全环保监督部第一安全环保监督站;长庆油田分公司安全环保监督部第一安全环保监督站;长庆油田分公司安全环保监督部第一安全环保监督站【正文语种】中文“7·28”火灾事故案例解析陈桂喜栗军锋张翊峰王元奎长庆油田分公司安全环保监督部第一安全环保监督站1 基本情况1.1 事故井基本情况介绍高18-21井组位于某厂某作业区高52区块09井区,开采长10油藏,该井组共有7口油井和3口水井。

长10油藏从2008年初开始开发,同年11月开始注水。

截至2013年7月,已开发油井168口,日产油611t;注水井开注47口,日注水577m3。

主力层位埋深1 650m,原始地层压力13.05MPa,压力系数0.79,地层饱和压力10.78MPa,原始气油比116.9m3/t,溶解气主要含量为 C1、C2、C3,总含量为90.9%,无H2S和CO气体。

1.2 事故发生经过2009年7月28日16点17分,某厂井下特种作业大队修井八队二车组在某作业区高18-21井检泵过程中发生火灾事故,火势沿导油槽蔓延,陆续引燃同井场其余6口油井。

8月2日15点45分,高18-21井组火灾被彻底扑灭;21点28分抢装油井井口成功,泄漏油气被彻底控制。

2 石油开采过程中存在的危险2.1 石油开采过程中存在的危险采油过程中,有易燃易爆的油气,有高温、高压设备,有火源、电源;自喷采油和注水、注气采油地层压力较高,采油装置如发生损坏或修井作业未做好防喷措施,油、气大量喷出,就会发生井喷,极易引发火灾事故。

另外,在热力采油中,设备密集、技术复杂,高温高压贯穿始终,集水、电、气(油)、火于一室,若操作不当,更易引发火灾事故。

吴堡地区侏罗系延10油层组成藏控制因素

吴堡地区侏罗系延10油层组成藏控制因素

吴堡地区侏罗系延10油层组成藏控制因素胡桂林;冯小龙;李丹;杨文军;李永锋;曹丽;党洲涛;高月刚【摘要】通过对吴堡地区延安组延10层的研究,弄清油藏富集规律和储层的控制因素,为区域勘探和后期注水开发指明方向,从而推进勘探开发的步伐,在提高经济效益的同时探索勘探思路、方法及技术,为实现油气勘探突破提供技术支持.运用沉积岩石学和层序地层学的理论体系,根据野外露头剖面、单井测井相分析及现场岩心观察等,结合延10油层组的岩性特征、测井相特征、沉积构造和沉积相特征等多种手段,识别出沉积相和沉积体系的平面展布规律.研究认为吴堡地区延10为辫状河沉积,主要发育河床滞留沉积、河道砂坝沉积微相,河道边部发育河漫滩亚相.结合沉积相带分布和砂体展布规律、储集层特征和顶面构造等方面进行分析研究,明确吴堡地区延10油层组的主要控制因素.【期刊名称】《西安科技大学学报》【年(卷),期】2014(034)006【总页数】5页(P719-723)【关键词】鄂尔多斯盆地;延安组;沉积体系;控制因素【作者】胡桂林;冯小龙;李丹;杨文军;李永锋;曹丽;党洲涛;高月刚【作者单位】长庆油田分公司第一采油厂,陕西延安716000;长庆油田分公司第一采油厂,陕西延安716000;长庆油田分公司第一采油厂,陕西延安716000;长庆油田分公司第一采油厂,陕西延安716000;长庆油田分公司第一采油厂,陕西延安716000;长庆油田分公司第一采油厂,陕西延安716000;长庆油田分公司第一采油厂,陕西延安716000;长庆油田分公司第一采油厂,陕西延安716000【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TE1220 引言鄂尔多斯盆地是一个稳定沉降、拗陷迁移、扭动明显的多旋回沉积型克拉通含油气盆地,地质历史中的印支期、加里东期平行不整合侵蚀面古地貌是油、气成藏的主要地质因素,分别控制着侏罗系古地貌充填、披盖河道砂油田和奥陶系海相碳酸盐岩风化壳古潜台气田[1]。

坪北地区长7-长10油组油气勘探潜力研究

坪北地区长7-长10油组油气勘探潜力研究

层下步油藏评价工作提供 了有力 的证据 , 奠定了坚
定 的基 础 。 1 1 长 7 长 9油组沉 积体 系研究 . 一
1 1 1 地层 划分 与对 比 ..
斜坡 中部的坪桥鼻褶带, 内陆湖泊三角洲沉积背 属 景下 的低渗透、 特低渗透油 田。18 94年塞 1 7井获
工业油流从而发现坪北油 田, 共发现 4个含油小层 ,
7 长 1 油组 的勘探工作量, 一 0 初期成效不大 , 0 年 2 9 0
开始 科研人 员对 坪北 地 区长 7 长 1 组油 气勘 探 一 0油 潜力 展开 系统研 究工 作 。
() 1 根据分砂组和小层估算砂岩体积和砂岩分 布面积的结果表明, 砂岩体积和分布面积总体上具
有 非线 性正相 关关 系 , 随砂 组 的 变 化具 有 明显 的规

7可划分成 3 个小层 , 7可划分成 4 长 : 个小层 、 7 长 可划分成 3 个小层 ; 8 长 进一步可划分成-+砂组 : -
析, 坪北地 区邻近鄂尔多斯盆地长 9与长 7油组优 质烃源岩分布区, 自 且 身也具有供烃能力 , 具有较好 油气成藏 的物质基础。 () 2 坪北地 区延 长组 长 7 长 9油组 的深层 原 油 、 为中一 低粘度 轻质油 , 6油组浅层原油 为中粘度 长
律性。总体上表现为 四个旋 回特征 : 1 一 9表 长 0长 ,
现为正韵律特征 , 砂岩体积持续降低, 分布面积持续 减 小 ; 8- 8 长 2 长 长 7 一 7和长 7 一 6三个 旋 ,长 。长
1 基本成 油气地质条件研究
首先 以沉积学 、 层序地层学和储层地质学等理 论为指导 , 应用区内及邻 区的钻井 、 测井 、 分析化验

陕北地区三叠系延长组长10段油藏原油特征及其来源

陕北地区三叠系延长组长10段油藏原油特征及其来源
定, 地层平 缓 , 并且 长 9段 以上 油藏 多为 常压 甚至 负压 , 位 于上 部 的长 7段烃 源 岩生 成 的油 气难 以倒灌 进 入长 1 0段 储集 层 , 那 么, 长1 0段油 藏 的原油 到底 来 自那个 层段 烃源 岩 , 这对 于长 1 0段油 层 的进一 步勘探 具有重要意义 。文 中将针对此问题 , 在长 1 0 段原油基本特征分析基础上 , 对其来源进行初步探讨。
育( 图2 ) 。
2 原 油地化特征

研 究 区原 油密 度在 0 . 8 2~ 0 . 8 9 g・ e m- 3 之间, 层位 由下 而上 密 度趋 于 增 大 。长 1 0原 油 为低 密度 、 低
收稿 日期 : 2 0 1 2—1 0—1 2
通讯 作者 : 李玉宏 ( 1 9 6 8 一) , 男, 陕西 甘泉人 , 教授级 高工 , 主要从事油气地质调查研究工作
( 1 . 西安地质矿 产研究 所 , 陕西 西安 7 1 0 0 5 4; 2 . 延长油 田股份公 司, 陕西 延安 7 1 6 0 0 0 ; 3 . 中国石油华北油 田分公 司物探研究 院 , 河北 任丘 0 6 2 5 5 0 )

要: 在 陕 北地 区三 叠 系延 长组 与侏 罗 系延安 组 原 油特征 分 析 的基 础 上 , 对 原 油 的类 型进 行 了
第3 3 卷 第1 期
2 0 1 3年 0 1月
西 安

技 大 学 学 报
Vo 1 . 3 3 N o . 1
J OU R NA L O F X I ’ AN U N I VE R S I T Y O F S C I E NC E AN D T E C HN OL O G Y

安塞油田长10油藏初期产能地质影响因素分析

安塞油田长10油藏初期产能地质影响因素分析

C h i n a ; 3 . N o . 4 0 i l P r o d u c t i o n P l a n t , P e t r o C h i n a C h a n g q i n g O i l i f e l d C o m p a n y , J i n g b i a n 7 1 8 5 0 0 , C h i n a )
产能较低 。② 初期 产能 的 大小受成 岩作 用 ( 成 岩相 ) 影响 明显 , 即强 溶蚀成 岩相储 层物 性 最好 , 初 期 产能
最高: 溶蚀 成岩 相储 层物 性较 好 , 初期 产 能较 高 ; 长石 溶蚀一 绿 泥石 薄膜胶 结成岩 相储 层 物性 较 差 , 初 期
产能较 低 : 沿西 南方 向 , 由于破 坏性 成岩 作 用逐 渐 增强 , 储 层 物性 变差 , 导 致部 分油层 厚度较 大且位 于分
L I T a o 一 , Z H A NG H u a i g u a n g , Q U C h u n x i a 一 , YA N G We i g u o '
( 1 . R e s e a r c h I n s t i t u t e o f E x p l o r a t i o n a n d D e v e l o p m e n t , P e t r o C h i n aC h a n g q i n g O i l ia n 7 1 0 0 1 8 , C h i n a ;
Ab s t r a c t :Ba s e d o n t he a n a l y s i s o f t h e e a r l y pr o d u c t i v i t y di s t r i b u t i o n o f Ch a n g 1 0 r e s e r v o i r i n G5 2 we l l i f e l d o f An s a i

南梁西延10底水油藏高效开发技术探讨

南梁西延10底水油藏高效开发技术探讨

南梁西延10底水油藏高效开发技术探讨【摘要】南梁油田西区侏罗系延10油藏底水发育,开发中综合含水保持较高,油井间产能差别大。

为控制底水锥进、改善油藏开发效果,进行开采效果分析和技术对策的应用研究,为以后的开发工作提供技术支撑。

【关键词】南梁西底水油藏延10油藏1 南梁西延10油藏地质特征及区块概况1.1 地质特征南梁油田西区位于甘肃省华池县纸坊乡——陕西省志丹县义正乡内,该区局部构造为一西倾单斜,坡度不足一度,斜坡上发育轴向北东——南西向鼻隆构造。

主要发育侏罗系延安组延10层、三叠系延长组长3、长4+5、长8层。

侏罗系延安组为泛滥平原河流沼泽相砂泥岩互层夹煤层沉积[1],河道砂体、辫状河道内的心滩相砂体是延10油藏最有利的储层,是油气主要聚集区。

储层岩性以浅灰--灰白色中、粗粒砂岩为主,夹杂有部分细砂岩,分选及磨圆中等—好[2]。

油层砂体呈北东南西向展布,主力油层延101层,油层厚度15.69m,平均孔隙度为16.71%,平均渗透率23.08×10-3μm2。

就其储集性能而言是比较好的储集砂体。

目前探明含油面积8.8km3,地质储量440万吨。

已动用面积2.8km3,动用储量140万吨。

由油水井测井资料得知,该油藏底水发育,因此在开发方式上有别于该区其它油藏。

1.2 开发现状目前该区延10油藏采油井数48口,日产油108.80t,单井产能2.32t/d,综合含水57.8%,动液面417m;注水井数3口,开井3口,单井日注水23m3。

2 底水油藏水淹机理底水油层在开采过程中有两种基本的驱动方式:托进与锥进。

当射开油层时,随着油井以一定产量生产,在井底形成一压力降落的压降漏斗,开采前近似水平的油水界面,在油水势梯度的作用下发生变形,在井底形成一锥体形状。

若以一定的产量稳定生产,形成的水锥可能稳定在一定高度。

但当油井产量大于临界产量时,油水接触界面将随着油井的生产不断上升,水锥体变得不稳定,并一直上升窜入井底,随之油井开始产水并不断上升 [3]。

安塞油田高52井区延长组长10油藏储层特征及四性关系论文

安塞油田高52井区延长组长10油藏储层特征及四性关系论文

安塞油田高52井区延长组长10油藏储层特征及四性关系研究【摘要】安塞油田高52井区长10层是长庆油田近几年来新发现的含油层系,其油田开发受到普遍关注。

通过本区岩石薄片、扫描电镜、压汞、物性等资料,分析研究长10储层岩石学、孔隙结构等特征,在此基础上,研究四性关系。

结果表明,高52井区主体砂体带物性较好,具有较好的开发前景。

【关键词】高52井区;岩石学;四性关系安塞油田位于鄂尔多斯盆地陕北斜坡中东部偏南处,北起子长李家岔,南至延安永宁-槐树庄,东起李家岔-郝家坪-河庄坪,西至双河-永宁,面积大约3613km2。

安塞地区是鄂尔多斯盆地中生界多油层发育区之一,目前一封信三叠系延长组长2、长3、长4+5、长6和侏罗系延安组5套含油层系,主力油层系为三叠系延长组长6和长2油层组。

2007年安塞地区延长组长10油层组取得了突破性的进展,区内高52井长10层获得工业油流,为安塞油田的石油勘探打开了新的篇章。

但是,安塞油田长10油层组砂岩体的沉积环境、沉积微相及储层特征研究还比较薄弱。

搞清研究区长10油藏储层特征及其相关关系,指导下一步大规模建产显得尤为重要和迫切。

基于此,本文对安塞长10油藏的储层特征及其相关关系进行分析和探讨。

1.沉积相从区域上看,安塞油田长10期属三角洲平原沉积体系,而长10油层组为辫状河流相沉积。

安塞油田长10时发育8条北东-南西向砂体,砂体厚度一般在5-18m之间,分布广泛。

砂体呈条带状分布,物源方向来至东北部,在安塞油田沉积后向西南继续分流。

研究区主要发育分流河道及心滩亚相,天然堤和决口扇亚相不发育。

2.岩矿特征高52井区砂岩岩石铸体薄片和扫描电镜数据显示,长10储层碎屑以长石、石英为主,岩屑次之,砂岩类型主要为长石砂岩(图1)。

长石含量平均43.7%,石英25.2%。

岩屑主要为火成岩岩屑和变质岩岩屑。

填隙物以绿泥石膜和合浊沸石为主,铁方解石和硅质次之,填隙物总量达11.6%。

图1 安塞油田长10砂岩组分三角图3.物性分布特征根据安塞油田孔隙度、渗透率分析样品的统计,长10储层孔隙度最小为3.62%,最高为12.07%,平均孔隙度为8.51%,绝大多数集中在6%~10%之间;渗透率最小为0.01×10-3μm2,最高为2.12×10-3μm2,平均渗透率为0.32×10-3μm2,绝大多数集中在0.01×10-3μm2~0.8×10-3μm2之间。

甘谷驿地区三叠系延长组长7-长10油层组沉积相研究

甘谷驿地区三叠系延长组长7-长10油层组沉积相研究

甘谷驿地区三叠系延长组长7-长10油层组沉积相研究X许 ,马芳侠(陕西延长石油(集团)有限责任公司研究院,陕西西安 710075) 摘 要:通过对岩性、测井特征、沉积相标志的综合分析,深入研究了甘谷驿地区长7—长10的沉积相及其分布特征,明确了各层沉积相的变化规律。

该区长7-长10期主要发育三角洲平原、三角洲前缘、浅湖亚相沉积,三角洲前缘在长7-长10期均有大面积沉积,三角洲平原仅在长10期于近物源的东南部发育,浅湖在长7,长8期发育,分布于远离物源的西北部。

关键词:甘谷驿地区;长7—长10油层组;沉积相; 中图分类号:P 618.130.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6—7981(2012)14—0143—03 研究区位于陕西省延安市东部的甘谷驿镇,横跨延安市宝塔区与延长县两地。

从构造上来划分,处于鄂尔多斯盆地陕北斜坡带东部,区域构造为一平缓的西倾单斜,局部发育有因差异压实作用形成的鼻状隆起。

鄂尔多斯盆地晚三叠世延长组长7—长10期坳陷湖盆中构造不发育[1],因此沉积相的类型及展布控制了生、储、盖的分布,尤其控制了有利储层带和生油层带的发育[2];并且在该区域,之前大多对长6及以上的油层组进行研究,而对长7-长10油层组的研究很少,因此在该区域对长7—长10油层组开展沉积相研究具有重要的意义。

1 沉积背景区域地质研究表明,鄂尔多斯盆地从晚三叠世开始进入内陆坳陷盆地发展阶段,发育了大型内陆湖泊。

上三叠统延长组沉积时期,湖盆四周发育有伊盟隆起、晋西挠褶带、渭北隆起和西缘冲断带等古陆[3],因此物源供应充沛,沉积厚度大。

盆地长轴方向呈北西—南东向,相带分布略呈环带状,因而围绕湖盆边缘发育多个内陆湖泊三角洲[4]。

本次研究区位于向湖盆东南部边缘推进的延安—延长三角洲内。

延长组是湖盆形成、发展和萎缩全过程的沉积记录[5]。

从长10期内陆湖盆开始形成,盆地基本形态已经显现,湖岸线范围北窄南宽,东西两岸两大三 结合油田水淹情况,进行了水淹层的四级划分(见表1)。

松辽盆地长10区块扶余油层源外斜坡区油成藏规律

松辽盆地长10区块扶余油层源外斜坡区油成藏规律
集 成藏 ; 3 距 三 肇 油 源 区 越 近 越 有 利 于 聚 集 成藏 . () 关 键 词: 1 长 O区 块 ; 余 油 层 ;油 分 布 规 律 ; 藏 模 式 ;主 控 因素 ;断 裂 密 集 带 扶 成 文 献标 识 码 : A 文章 编 号 : 0 0—1 9 ( 0 0 0 10 8 1 2 1 ) 4—0 2 —0 03 4
由 辉
(大庆 油 田有 限 责 任 公 司 第 一采 油 厂 , 黑龙 江 大 庆 13 0 6 0 0)

要 : 过 油 藏 解 剖 分 析 及 其 与成 藏 条 件 空 间 匹配 关 系 , 长 1 通 对 O区块 扶 余 油 层 油 分 布 成 藏模 式 和 主 控 因 素 进 行
研 究 .结 果 表 明 : l 长 O区块 扶 余 油 层 油 主 要 分 布 FI油 层组 , 面 上 , 断 裂 密 集 带 分 布 , 构 造低 部 位 至 构 造 高 部 位 含 平 沿 由 油 层位 由 多变 少 ; 面 上 , 油 下水 主 要分 布 在断 裂 密集 带 北 部 , 水 中油 下 水 和 上 水 中 气 、 下 水 主 要 分 布 在 断 裂 密集 剖 上 上 油 带南 部 .油 运 聚 成 藏模 式 为三 肇 凹陷 青 一 段 源 岩 生 成 的 油 在 超 压 作 用 下通 过源 断 裂 向扶 杨 油 层 “ 灌 ” 移 , 倒 运 在浮 力 作 用
下通 过 2个 断 裂 密 集 带 输 导 通 道 向 长 l O区块 侧 向运 移 , 要 在 断 块 和 断 层 岩 性 等 圈 闭 中 聚 集 成 藏 .油 成 藏 与 分 布 主要 主
受 到 3个 因素 的 控 制 :1 ( )2个 断 裂 密 集 带 分 布 控 制 着 油 聚 集 区 域 ;2 断 裂密 集 带 内断 层 一 岩 性 和 断 块 圈 闭 有 利 于 油 聚 ()

油藏渗透率分级标准

油藏渗透率分级标准

油藏渗透率分级标准国际标准分类中,油臧渗透率涉及到石油和天然气的开采与加工。

在中国标准分类中,油臧渗透率涉及到石油开发、石油勘探、开发与集输工程综合。

行业标准■石油,关于油臧渗透率的标准SY/T6315-2017稠油油臧高温相对渗透率及驱油效率测定方法SY/T6315-2006稠油油藏高温相对渗透率及驱油效率测定方法SY/T6384-1999稠油油藏高温相对渗透率测定低渗透油臧概念及划分国际石油界用“毫达西”(mD)作为反映油气渗透率的基本单位,“毫达西”数值越低,油气的渗透率就越低。

我国通常把渗透率小于50×10-3μm2的油臧称为低渗透油臧,把渗透率小于IoXIO-3Um2的气藏称为低渗透气藏。

如表11所示,此为我国低渗透油气藏的传统划分标准。

我国低渗透油气藏传统划分标准不同的国家在不同的时期对低渗透油藏的划分标准不尽相同。

比如,在1993年,俄罗斯把渗透率为(50〜IOo)X10-3Pm2的油藏定为低渗透油藏,美国把渗透率小于10×10-3μm2的油藏定为低渗透油藏,而中国则把小于50×10-3μm2的渗透率为低渗透油藏,在此基础上又细分出了低渗油藏、特低渗油藏、超低渗油藏。

不同国家之间之所以出现不同的划分标准,其原因在于低渗透油藏的划分与该国的国民经济发展水平、低渗透油藏的开发技术以及资源量有关。

我国经济经过几十年的发展,各行业对原油的需求逐渐增加,而且拥有了对一般低渗透((10〜50)×10-3μm2)油藏开发的比较成熟的技术,因此,对低渗透油气藏重新进行了划分,。

新标准划分的意义是将一大批过去认为是低品质的储量转化为了可动用储量。

如长庆油田,2003年,以渗透率0.5X10-3Um2为下限,计算出鄂尔多斯盆地石油远景资源量为85.88×108t;如果以渗透率0.3×10-3μm2为下限,则石油远景资源量可能是120X108K技术进步、油价上涨都可以使低渗透油气藏开发的储层下限下移。

油藏分类评价标准汇总表

油藏分类评价标准汇总表

>2000 500-2000
中 低 特低
100-500 10-100 <10
孔隙度% 特高 25 10-15 <10
石油地质储量划分标准 一、按产能大小划分 1、千米井深的稳定日产量(吨/天· 千米) 高产 〉15吨 中产 5~15 低产 1~5 特低产 〈1 2、每米采油指数(吨/天· 兆帕· 米) 高 1.5 中 1.0~1.5 低 0.5~1.0 特低 〈0.5 3、流度(10-3平方微米/毫帕· 秒) 高 〉80 中 30~80 低 10~30 特低 〈10 二、按储量丰度划分(万吨/平方千米) 高丰度储量 〉300 中丰度储量 100~300 低丰度储量 50~100 特低丰度储量 〈50 三、按油田储量大小划分(亿吨) 特大型油田 〉10 大型油田 1~10 中型油田 0.1~1 小型油田 〈0.1 四、按油藏埋藏深度划分(米) 浅层 〈2000 中深层 2000~3000 深层 3000~4000 超深层 〉4000 稠油:地面原油密度〉0.934或地下原油粘度〉50mPa· S。 高凝油:凝固点〉40℃ 油水同层储量:油水过渡带内,试油含水率大于5%的油层。 渗透率10-3um2 特高 高

油藏分类评价标准

油藏分类评价标准
油藏分类评价标准汇总表
表2 分类 原 油 性 质 低粘度 中粘度 高粘度 稠油 挥发油 高凝油 复杂地表条件 陆上 简单地表条件 整装构造 构造复杂程 度 复杂断块油藏 极复杂 分类 Ⅰ 稠 油 普通稠油 特稠油

分类指标描述 油层条件下原油粘度小于5mpa.s 油层条件下原油粘度在5-20mpa.s 油层条件下原油粘度在20-50mpa.s 油层条件下原油粘度大于50mpa.s,相对密度大于0.920原油 流体系统位于油气之间的过渡区内,而其特性在油藏内属泡点系统,呈液 体状态,相态接近临界点。在开发过程中挥发性强,收缩率高。 凝点>40℃的轻质高含蜡原油 海上 滩海、浅海、深海 沙漠、水网、村庄、城市、水库等
0.08
目 前 地 层 压 力 剩 量余 丰可 度采 储 采 出 程 度 综 合 含 水
100 90 80 70 100 90 80 70 100 90 80 100 90 80 0.08
0.08
0.08
0.08
综 合 含 水
0.08 特高含水期 >90% 70
注:含水分级目前没有统一的标准,但从中石油、实际统计分析等来看,此分级为合适。
2
岩 性
0.08
油 藏 埋 藏
埋藏中部埋深(米) <1500 ≥1500~<2800 ≥2800~<4000 ≥4000 压力系数 >0.9~≤1.2 >1.2~≤1.5 >1.5 ≤0.9 剩余可采储量丰度(104t/km2) ≥30 ≥10-<30 ≥3-<10 <3 可采储量采出程度 <50% ≥50%~<75% ≥75% 含水 ≤20% >20%~≤60% >60%~≤90%
储量品位评分标准 100 95 90 参照稠油细分标准 80 70 滩海(90)浅海(85)深海 (80) 沙漠(85)水网(90)村庄 (90)城市(85)水库(85) 简单地表条件(100)

二流量测试工艺在安塞长10油藏的应用

二流量测试工艺在安塞长10油藏的应用
内 蒙古 石 油化 工 ,0 7,1 ) 18 1 1 2 0 ( 1 :1— 2 .
( 文 摘要 下 转 第 1 5页 ) 英 3
复时 油 井 每天 损 失 的产 量 , 流 量测 试 前 调 参 的 产 二
量 29 m / .1 3 d即为二 流量 测试 时油井 的产量 。按 平均 测 试 时 间 1 d计 算 . 流量 测试 时产 量 损 失 3 . t 2 二 1 4, 4 关 井恢 复时 产量 损 失 5 .2 。 比之 下 , 流 量 测试 77 t相 二 工 艺有 效 减少 了产 量损 失 。
( :2 3 . 6)3 — 5
得 出的表 皮 系数偏 大 。
46二流 量 测试 与关 井压 力- . 恢复测 试 相 比有 效 减 少
产 量 损失
G1井 正 常 生 产 时 的 产量 6 2 / . m3 4 d即为 关 井恢
f] 海 涛 , 金 应 . 流 量 试 井 在 大 涝 坝 凝 析 气 田 的应 用 与 评 价 【 . 7杨 周 二 J ]
的影 响
1 6 低渗透油气刚LwPrebi i&Gs id l o em aivOl a e s l t Fl
Байду номын сангаас
表 4 高 2 — 1两种 测 试 工 艺 表 皮 系数 对 比表 92
从 图 2和 图 3可 以看 出 。 种测 试 工 艺 拟合 出 两
靠 的借鉴 经 验 。
行 二 流 量 试 井 工 艺及 分析 评 价 试 验 . 试 结 果 和 关 井恢 复 结 果 对 比 , 出二 流 量试 并 不仅 可 以取 得 真 实的 流 体 渗 流 特 测 得 征 和 油储 参 数 , 而且 可 以有 效 减 少 产量 损 失 的 结 论 , 油 田 试 井 工 艺的 发 展 提供 了 可 靠的 借 鉴 经验 。 为

安塞油田长10储层渗流特征研究

安塞油田长10储层渗流特征研究


要: 为 了全 面研 究 陕北低 渗透 油 田一 安塞 油 田长 1 0油藏 渗 流机 理 , 解 决开 发过 程 中渗 流 阻 力
大、 注水效 果差 等 问题 , 进 一 步 改善 油 田开发效 果 , 应 用 室 内高精 度 微 量 泵和 高精度 压 差 传 感 器对 长1 0储 层岩 心 开展 了油水渗 流特征 、 水驱 油效 率 、 启 动 压力梯 度 等 多项 实验研 究 , 并推 导 了低渗 透
收 稿 日期 : 2 0 1 3—0 6— 1 6
图 2 岩心 3 1—1 3压差一 流量关 系曲线
基金项 目: 国家 大学 生创 新训练项 目( 2 0 1 2 1 0 7 1 9 0 3 2 )
作者简介 : 韩
进( 1 9 8 3 一) , 男, 陕西榆林人 , 延安大学助教 。
6 2
第3 2卷
第 3期
2 0 1 na r l o f Y a n a n U n i v e r s i t y ( N a t u r a l S c i e n c e E d i t i o n )
Vo 1 . 3 2 No . 3
。 2s
2 相 渗 曲线 特 征 研 究
2 . 1 实验条件 及方 法
实验 岩 心采用 长 1 0油 藏天 然岩心 , 流体 为地 面 脱 气原 油 和 煤 油 混 合 配 制 而 成 , 模 拟 储 层 温 度 为
大 小影 响不得 忽略 。
储层流体在渗流过程中, 渗流速度和压力梯度关系
曲线 不通 过坐 标原 点 , 且 压力 超 过 一 定值 后 流 体 才 开始 流动 , 流速 随着 压力梯 度 的增大 而增 大 , 表 现 出 明显 的非 达西 渗流 特 征 。 ( 2 ) 室 内 8块 天然 岩 心测 试, 得知安塞 油 田长 1 0油藏对 应 于所 测 启 动压力 梯 度范 围的流体流量范 围是 0 . 0 0 0 4 9~ 0 . 0 2 4 3 5 e m / s 。

吴起油田吴仓堡西部长10储层特征及综合评价

吴起油田吴仓堡西部长10储层特征及综合评价

量为 2 0 ~7 4 , 平均 为 5 2 , 长 1 0储层 为岩 屑 长 石 砂岩 , 该 区油 藏砂 岩成分 成熟 度低 。
1 . 2 岩 石 结 构 成 熟 度
2 储层的孔隙 、 喉道及孑 L 渗 特征 _ 4 ]
储层 微观 结构研 究是 储 层描述 与评 价 的一个 重 要方 面 , 它是从 岩 心样 品分析 人手 , 通 过观察 岩石 薄 片、 铸 体薄 片 、 压 汞分 析 、 物 性 以及 扫 描 电镜 和 x一
发 岩和隐晶岩为主 , 杂基 由绿 泥石 、 伊利石、 泥铁 质 等 组 成 , 胶结 物成分主要 有方 解石、 白云石及 石英质 ; 该 区储 层
属 特低 孔 、 特低渗储层 , 储 层孔隙类型主要是粒间孔和 长石溶孔 为主 , 裂 隙孔 次 之 ; 储 层物 性主要 受沉积微 相展 布
规律和成岩作用控制 , 局 部 发 育 的微 观 裂缝 对 改善 储 层 物 性 有 一 定 作 用 , 在平 面上 , 水下分 流河道砂 体物性 最好 , 纵 向 上 受 成 岩 作 用控 制 , 压 实 和胶 结作 用使 储 层 物 性 明 显 变 差 , 溶 蚀 作 用产 生 的 次 生 孔 隙改 善 储 层 物 性 , 形 成 有 效
绿泥石 、 云母 等 ) , 并 浸染 隐 晶岩 等岩 屑 ; 方 解 石与菱
铁矿 大量 交代 陆源矿 物 , 形 成 基底胶 结假 象 。
成 分分 布三 角 图[ 3 显示 , 长 1 0油组 砂 岩储层 中的石
英 含量 为 1 8 ~3 5 , 平均为 2 7 , 长 石 + 岩 屑 含
1 . 1 岩 石 成 分 成 熟 度 长 1 O储 层 薄 片 鉴 定 资 料 统 计 结 果 做 出 的 砂 岩

安塞油田长10油层组油层识别

安塞油田长10油层组油层识别
表 2 安塞长 10 储层润湿性试验结果
1. 5 沉积特征及砂体展布 安塞长10 期属辫状河沉积, 近南北向发育多支
X 收稿日期: 2012- 04- 26 作者简介: 李红星( 1982- ) , 男, 河南三门峡人, 西安石油大 学油气资源学院硕士研究生, 中国石油长庆油 田分公司第一 采油厂员工。
108
内蒙古石油化工 2012 年第 14 期
河流, 长 101 2- 2层砂体主要受控于沉积相带的展布, 由南至北主要发育多支砂体, 主河道砂体平均宽3. 5
km, 主砂体带砂体厚度大于 10 米( 图 1) , 同时发育 4 个东西向的鼻隆构造( 图 2) 。
2 解释方法 2. 1 定性解释法
08mD, 物性相对较好, 但非均质性强, 井间渗透率变
化大。 1. 2. 2 储层电性特征。长 1012- 2 层砂层电阻率曲线
比上下层位高出一个台阶, 自然电位及自然伽马曲
线呈箱状及钟状起伏, 幅度差较大, 井径规则, 局部
凝灰质泥岩段略有扩径。 岩性及电性特征均反映出安塞长 10 油层组古
地理为河流相沉积环境, 还原条件好, ห้องสมุดไป่ตู้性及储集性 能好的砂层为油气聚集的有利区域。 1. 3 地层水性质
2012 年第 14 期 李红星 安塞油田长10 油层组油层识别
109
水层由于钻井过程中钻井液滤液侵入水层, 在 井壁周围的储集空间内高电阻率的钻井液滤液取代 了低电阻率的地层水, 使井壁周围电阻率高于原状 地层的电阻率, 双感应- 八侧向电性显示为:
目的层地层水矿化度和物性与其相当或更好时, 而
新井的 4 米曲线, 感应曲线比老井出油层高或相当,
则新井目的层可定为油层或油水层。 砂顶海拔对

油藏

油藏

油藏第一章1.储集层(孔隙开度较大的岩石层)非储集层(孔隙开度较小的岩石层)水平、倾斜储层无法聚集油气。

2. 圈闭:定义:能够阻止油气继续运移、并能遮挡油气,使其聚集起来的地质构造。

构成要素:储集层(储集油气的岩石层)、盖层(阻止油气向上运移的岩石层)、遮挡物(阻止油气侧向运移的岩石层)。

圈闭大小度量参数:溢出点(圈闭中油气溢出的地方)、闭合高度h(圈闭的t(通过溢出点的闭合等高线所包最高点与溢出点之间的垂向距离)、闭合面积At围的面积)。

:V ct=A t hφ(1-S wc) h—储集层的厚度圈闭容积Vct3. 油藏:定义:单一圈闭中被油气占据的部分,称作油气藏。

(08年已考)度量参数:油水界面、油柱高度h o、含油面积A o。

油藏容积:V c=A o hφ(1-S wc)圈闭充满系数:油藏容积与圈闭容积的比值。

β= V c/V ct4. 油藏地质条件:生油岩、油气生成、油气运移、储集层、盖层、圈闭、保存条件。

5. 油藏力学条件一:同一个油藏应具有统一的油水界面,不同的油藏应具有不同的油水界面。

6. 油藏力学条件二:同一个油藏应具有统一的压力系统,不同的油藏应具有不同的压力系统。

7. 油藏分类:岩性圈闭孔隙流体接触关系(边水油藏、底水油藏)底水油藏:如果油藏的内含油面积为0,即油藏的整个含油面积全部与底水接触,这样的油藏称作底水油藏。

(示意图10年已考)边水油藏:如果油藏的内含油面积不为0,即油藏只有部分含油面积与底水接触,大量的地层水位于含油边界以外的区域,这样的油藏称作边水油藏。

(示意图已考)8.地质储量:特定地质构造中所聚集的油气数量。

分为静态地质储量和动态地质储量。

动态地质储量与静态地质储量的比值,称作储量的动用程度。

可采储量:在目前技术经济条件下, 可以采出的地质储量。

采收率:可采储量与地质储量的比值。

静态地质储量:采用静态地质参数(如含油面积和储集层厚度)计算的地质储量。

动态地质储量:在油气开采过程中采用动态生产数据(如油气产量和地层压力)计算的地质储量。

吴起地区长10_(1)油藏主控因素与有利区预测

吴起地区长10_(1)油藏主控因素与有利区预测

吴起地区长10_(1)油藏主控因素与有利区预测
金绍臣;刘彦哲;姬程伟;魏军红;马宏强;李金帅;蔡旭森
【期刊名称】《石油石化物资采购》
【年(卷),期】2024()5
【摘要】目前吴起地区长10_(1)油层的成藏控制因素和富集规律不明确,严重制约了勘探开发的深入,亟须开展系统的成藏主控因素研究。

本文通过对长10_(1)油藏主控因素剖析和油藏剖面研究,结合试油结论,认为长10_(1)油藏为低孔低渗油藏,并受构造、沉积和物性等因素综合控制。

通过对长10_(1)层位物性及其砂体厚度等参数统计分析,建立起储层综合评价标准。

针对研究区的有利储层,预测出3个成藏有利区。

旨在为该区下一步油气勘探提供一定的借鉴。

【总页数】3页(P164-166)
【作者】金绍臣;刘彦哲;姬程伟;魏军红;马宏强;李金帅;蔡旭森
【作者单位】长庆油田公司第九采油厂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TE3
【相关文献】
1.鄂尔多斯盆地油坊庄地区长2油藏主控因素及有利区预测
2.鄂尔多斯盆地LF地区长6油藏主控因素及有利区预测
3.子长地区长2油藏主控因素及有利区预测
4.吴起地区长2+3油藏成藏规律研究及有利区筛选
5.吴起地区长8油层组油藏主控因素分析及开发目标优选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鄂尔多斯盆地吴起—志丹地区长10油层组油源及成藏分析

鄂尔多斯盆地吴起—志丹地区长10油层组油源及成藏分析

鄂尔多斯盆地吴起—志丹地区长10油层组油源及成藏分析赵举举;谭丽娟【摘要】Based on the comparison of oil source and oil and oil,a new understanding was made on the source of oil in the chang 10 oil group in the extension group of Wuqi-Zhidan area.The chang 10 crude oil from Wuqi area was mainly from Chang 7 source rock;chang 10 crude oil in zhidan area was from chang 9 source rock. Finally, combining with the results of oil source and the geological characteristics of reservoirs,it is concluded that the eastern and western regions of the study area have different reservoir entrapment patterns:the western Wuqi area is composed of chang 7 hydrocarbon source rocks,the eastern area for the chang 9 source rock down the hydrocarbon into the chang 10 accumulation into the reservoir.%通过油源对比、油油对比的方法,对吴起—志丹地区延长组长10油层组的油源问题有了新的认识,吴起地区长10原油主要来自长7烃源岩;志丹地区长10原油来自长9烃源岩.最后结合油源对比结果、成藏地质特征,得出研究区东西部具有不同的成藏模式:西部吴起地区由长7烃源岩向下排烃跨层输导进入长10成藏;东部志丹地区为长9烃源岩向下排烃进入长10聚集成藏.【期刊名称】《河南科学》【年(卷),期】2018(036)003【总页数】5页(P371-375)【关键词】鄂尔多斯盆地;长10油层组;油源对比;成藏特征【作者】赵举举;谭丽娟【作者单位】中国石油大学(华东),山东青岛266555;中国石油大学(华东),山东青岛266555【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TE122.2鄂尔多斯盆地吴起—志丹地区是盆地内长7、长9两套主力烃源岩的发育区,近年来,随着对延长组下组合的勘探力度不断加强,在吴起—志丹地区长8-长10油层组发现多套岩性油藏,展现出良好的勘探潜力[1-6].然而关于延长组下组合的油源问题一直颇有争议,成藏规律认识不清.因此本文以长10油层组为研究对象,开展油源对比研究,明确油气来源及成藏规律,对下一步勘探部署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关于延长组下组合长10油层组的油源问题,前人已做了大量研究,但至今尚未形成统一认识.一种观点认为来源于长7烃源岩[6-8];另一种观点认为主要来自长9烃源岩[9-11];也有学者认为来源于长10烃源岩及长9烃源岩[12-14].前人的结论之所以存在差异,根本原因在于长7长9烃源岩在垂向上相距较近,形成环境没有发生显著改变[15-17],烃源岩特征具有一定相似性,给对比造成了困难.本文在前人研究的基础之上,优选区分度明显的对比指标,将东西部分块精细对比,利用已知来源的原油进行油油辅助对比,旨在明确油气来源,为该区下一步油气勘探提供一定的借鉴.1 地质背景图1 研究区位置平面图Fig.1 Location of the study area研究区位于吴起—志丹地区,北起五谷城,南至义正,东起招安,西抵吴起,区块面积近5900 km2,研究层位主要为延长组下组合长10油层组.研究区在构造单元上位于鄂尔多斯盆地伊陕斜坡带的中西部,地层总体为西倾单斜,褶皱、断裂构造不发育,仅局部层位和地区存在一些低幅度的鼻状构造[18].2 油源对比2.1 交汇图对比从C30-重排藿烷/C30藿烷-C19/C23三环萜烷(图2(a))、C30-重排藿烷/C30藿烷-伽马蜡烷/C30藿烷(图2(b))对比图上可以看出,长9段烃源岩:C19/C23三环萜烷较大,反映成熟度较高,伽马蜡烷/C30藿烷相对较高,反映其沉积环境具有较高的盐度.长7段烃源岩:C19/C23三环萜烷明显小于长9烃源岩,反映其成熟度较低,伽马蜡烷/C30藿烷相对较低,说明其形成于较低盐度的环境.西部长10原油与长7烃源岩落在同一区域,表明二者具有亲缘关系,东部长10原油与长9源岩更为接近,可能来自长9烃源岩.图2 长10原油与烃源岩相关参数交汇图Fig.2 Chang 10 crude oil and source rock related parameters of the intersection map2.2 甾萜烷化合物指纹对比1)西部长10原油主要来自于长7烃源岩西部新149井和吴481井储层抽提物藿烷质量色谱图(图3)中,C30霍烷含量普遍较高,以C30藿烷为主峰,Ts和C30重排藿烷相对丰度较低,呈反“L”型特征,表明其来自长7烃源岩.2)东部长10原油主要来自长9烃源岩东部区块丹137井的长10储层抽提物Ts和C30重排藿烷含量异常高,C30藿烷的相对丰度异常低,以C30重排藿烷为主峰(图4),这类原油与丹49井长9烃源岩相似,表明二者具有很好的亲缘关系.2.3 油油对比如图5所示,利用已经确定来自长7的原油与研究区东西部长10原油进行对比,结果表明,西部长10原油与长7原油相似度高,可能来自长7烃源岩的贡献,东部长10原油与西部长10原油及长7原油存在较大差异,则可能是来自长9烃源岩.图3 西部长10原油及长7烃源岩藿烷质量色谱图Fig.3 Weststern chang 10 crude oil and chang 9 source rock ane quality chromatogram图4 东部长10原油及长9烃源岩藿烷质量色谱图Fig.4 Eastern chang 10 crude oil and chang 9 source rock ane quality chromatogram3 成藏特征3.1 油藏平面分布受烃源岩生烃中心控制研究区长10油藏的分布不均一[19-20],在平面上表现为围绕烃源岩生烃中心及其附近分布.与长7、长9两套烃源岩分布特征相似(图6),长10油藏也呈现出东西分布的特征(图7),西部长10油藏主要分布在吴起东地区,东部长10油藏则分布在志丹东以及西河口地区.长10油藏的分布范围与两套主力烃源岩的范围相重合,说明了在陆相低渗透条件下烃源岩生烃中心控制油气的分布.图5 长10原油与长7原油交汇图对比Fig.5 Comparison of chang 10 crude oil and chang 7 crude oil图6 长7、长9烃源岩分布图(据长庆油田勘探开发研究院,有修改)Fig.6 Chang 7 and chang 9 source rock distribution map(according to Changqing Oilfield Exploration and Development Research Institute)图7 研究区长10储层油气分布图Fig.7 Oil and gas distribution in the studyarea3.2 成藏模式探讨根据油源对比的结果,结合对研究区延长组下组合各层成藏特征的分析,得出东西部具有差异成藏的现象.抽象出成藏模式如下.西部吴起地区:长7烃源岩在剩余压力的驱使下沿着连通孔隙、层理面等跨层输导聚集成藏(图8);东部志丹地区:长9烃源岩经初次运移进入长8长9储层中近源成藏,长10储层物性较好,进入长10后经短距离运移成藏(图9).图8 西部成藏模式图Fig.8Western entrapment pattern图9 东部成藏模式图Fig.9Eastern entrapment pattern4 结论1)油源分析结果表明,西部吴起地区长10原油主要来自长7烃源岩的贡献;东部志丹地区长10原油主要来自长9烃源岩的贡献.2)研究区长10油藏分布不均一,平面分布受烃源岩生烃中心控制,呈东西两侧分布的特征.3)研究区东西部油藏具有差异成藏的现象:西部吴起地区由长7烃源岩向下排烃跨层输导进入长10成藏;东部志丹地区为长9烃源岩向下排烃进入长10成藏. [1] 何自新.鄂尔多斯盆地演化与油气[M].北京:石油工业出版社,2003. [2] 武富礼,李文厚,李玉宏,等.鄂尔多斯盆地上三叠统延长组三角洲沉积及演化[J].古地理学报,2004,6(3):307-315.[3] 焦养泉,李思田,杨士恭.三角洲-湖泊沉积体系及聚煤研究——以鄂尔多斯盆地神木地区延安组Ⅱ单元为例[J].地球科学,1992,2:113-120.[4] 张文正,杨华,李善鹏.鄂尔多斯盆地长91湖相优质烃源岩成藏意义[J].石油勘探与开发,2008(5):557-562.[5] 腾格尔,蒋启贵,陶成,等.中国烃源岩研究进展、挑战与展望[J].中外能源,2010,12:37-52.[6] 杨华,张文正,蔺宏斌,等.鄂尔多斯盆地陕北地区长10油源及成藏条件分析[J].地球化学,2010,39(3):274-279.[7] 张晓丽,段毅,何金先,等.鄂尔多斯盆地华庆地区延长组下油层组原油地球化学特征及油源对比[J].天然气地球科学,2011,22(5):866-873.[8] 何雁兵,傅强,金艳,等.鄂尔多斯盆地英旺地区长9、长10油层组油源及成藏分析[J].岩性油气藏,2012,24(5):55-60.[9] 李相博,刘显阳,周世新,等.鄂尔多斯盆地延长组下组合油气来源及成藏模式[J].石油勘探与开发,2012,39(2):172-180.[10] 李士祥,刘显阳,惠潇,等.陕北地区延长组长10油层组油源对比研究[J].低渗透油气田,2010(1):1-7.[11] 胡友洲,何奉朋,张龙,等.安塞地区长10段原油地球化学特征及油源探讨[J].西安石油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10,25(3):15-18.[12] 王香增,任来义,张丽霞,等.鄂尔多斯盆地吴起一定边地区延长组下组合油源对比研究[J].石油实验地质,2013,35(4):426-431.[13] 段昕婷,贺永红,张彬,等.鄂尔多斯盆地中西部延长组下组合油源对比[J].西北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13,43(4):606-611.[14] 王变阳,董丽红,李广涛,等.鄂尔多斯盆地志丹地区长10原油地球化学特征及油源探讨[J].西安科技大学学报,2016,36(4):490-496.[15] 张林晔.相烃源岩研究进展[J].石油实验地质,2008,6:591-595. [16] 张文正,李剑峰.鄂尔多斯盆地油气源研究[J].中国石油勘探,2001,4:28-36.[17] 陈全红,李文厚,高永祥,等.鄂尔多斯盆地上三叠统延长组深湖沉积与油气聚集意义[C].中国科学(D辑),2007,37(增刊):39-48.[18] 王乃军,赵靖舟,赵卫卫,等.鄂尔多斯盆地三叠系长6油层组“准连续型”油气藏成藏主控因素[J].兰州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12(4):8-13. [19] 李士祥,刘显阳,韩天佑,等.陕北地区延长组长10油层组成藏特征[J].石油与天然气地质,2011(5):698-709.[20] 窦伟坦,侯明才,陈洪德,等.鄂尔多斯盆地三叠系延长组油气成藏条件及主控因素研究[J].成都理工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8(6):686-692.。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1 油田概况1.1 地理环境安塞油田位于鄂尔多斯盆地东部、陕西省延安地区的安塞、志丹、子长等县境内。

地处黄土高原,地表为100~200m厚的第四系黄土覆盖,地形复杂,沟壑纵横,梁峁参差。

地面海拔1100~1580m,地表高差较大,约150~250m。

当地气温变化大,四季分明,干旱少雨,属内陆干旱型气候。

目前区内已建成柏油主干公路。

局部与国家级三公路连接,交通便利。

1.2 资源开采登记情况高52区位于鄂尔多斯盆地安塞油田开采登记区内。

开采许可证为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土资源部签发的采证号0200000020081。

登记开采区位于陕西省安塞、志丹、子长等县境内,开采面积1480.6074km2,有效日期:2000年03月至2025年03月,主要为石油及天然气开采。

1.3 勘探及开发历程1.3.1勘探历程安塞油田自1983年塞1井获日产64.5t的工业油流以来,经过1983年~1986年的勘探找到了王窑、侯市、杏河等长6油藏。

1998年~2001年通过滚动勘探,在王窑、候市、杏河等井区西南取得了较大突破,截至2007年底,延长组共探明含油面积737.08km2,地质储量35147.48×104t。

高52井区位于安塞油田王窑区与侯市区之间(附图1),该区有5口探井钻穿长10油层组,其中高52、高31井、高34在长10见工业油流。

2测井解释砂层15.1m,解释油层6.1m,高52井于2007年9月完钻,该井长101岩心分析(22块)平均孔隙度13.9%、渗透率111.53mD。

在1649.0m-1651.0m井段射孔求初产,日产纯油64.69t,2007年10月20日投产,前三个月平均日产油14.88t,目前日产油11.17t,累计生产天数227.4天,累计产油3147t。

1砂层15.8m,高31、高32井分别位于高52井东西各2.5km左右。

高31井钻遇长1012砂电测解释差油层3.0m、油水层4.9m,试油日产油6.69t、日产水14.09m3;长101层厚度18.4m,电测解释为水层,试油为油花,日产水10.2m3。

高32井长10油层组无油气显示。

2砂层12.2m,电测解释高34、高36井位于高52块的外围,高34井钻遇长101油层1.3m、差油层2.1m、油水层2.5m,岩心分析(33块)平均孔隙度10.4%、渗2砂层12.6m,透率6.92mD,试油日产油纯7.74t、日产水14.09m3;高36井钻遇长101其中2.6m录井显示为油迹,电测解释为差油层。

1.3.2开发简况2砂层厚度18.5m,电测解释高52井西南1.5km的评价井王519井,钻遇长101油水层14.2m,岩心分析平均孔隙度12.8%,渗透率7.83mD。

在1718.0m-1722.0m 井段射孔求初产,日产纯油70.06t,2008年5月28日投产,目前日产纯油6.31t。

高52井南4.3km的评价井王18-006井,钻遇长10砂层厚度11.8m,电测解释油层6.0m,岩心分析平均孔隙度11.0%、渗透率1.07mD。

射孔井段为1696.0-1700.0m,加砂压裂试油,日产油10.6t/d,日产水3.8 m3。

目前该区完钻开发井31口,平均埋深1700m,平均钻遇砂层14.3m,解释油层4.3m、差油层3.2m、油水层3.4m,平均电测孔隙度10.96%,渗透率3.92mD,电阻率72.4Ωm,声波时差225.7μs/m。

9口试排井,平均日产油19.7t、日产水10.3m3;投产井5口,平均日产油纯7.29t。

1.4 水文地质概况研究区属典型的大陆性干旱、半干旱季风气候区,日温差较大,空气十分干燥,年蒸发量远超过年降雨量。

降雨量与蒸发量季节性变化明显,年平均降雨量556.5mm~470.6mm,年平均蒸发量1179mm~471.6mm。

每年降雨多集中在七月~九月,约占全年总降雨量的55%~60%,并多为暴雨或雷阵雨,每年最干燥期为二月~六月,相对湿度均在60%以下。

本区含水岩组有第四系、白垩系和侏罗系含水层,第四系含水层岩性为灰黄、黄褐色中细砂、粉细砂,成分以石英为主,不整合覆于下部地层之上。

白垩系宜君洛河组含水层岩性为一套棕红色中粗砂岩夹泥岩,斜层理、交错层理发育,富水性和渗透性均较好,为本区主力开采层,水质较好,矿化度一般低于1g/L,厚度178m 左右,产水量较好,单井产水量一般在100m3/d左右。

侏罗系安定组含水层为紫红色泥岩,底部有灰黄色细砂岩,顶部为泥灰岩,岩性致密,含水性及储水性差,厚度约80m。

2 油藏特征2.1 构造位置及构造特征根据现今构造形态,鄂尔多斯盆地可划分为六个一级构造单元。

安塞油田位于最为宽广的陕北斜坡的中段。

区域构造背景为一平缓的西倾单斜,倾角仅半度左右,平均坡降10m/km。

由于岩性差异的压实作用,局部地区发育着多排近东西向的低缓压实鼻状隆起带,从北到南依次有大路沟-坪桥鼻隆带,杏河-谭家营鼻隆带,志丹-王窑鼻隆带,其隆起幅度20m~30m。

区内这些鼻隆的起伏形态和倾没方向与斜坡倾向近于一致,鼻隆构造长轴3~12km,宽0.5~3km,两翼倾角0.2º~1º,隆起幅度2~8m。

延长组地层内部各层局部鼻状构造一般具有较好的继承性,上下多叠合,这些鼻状隆起与砂体配合,形成构造-岩性油藏。

2.2 地层对比及含油层系划分本区自上而下钻遇的地层有第四系、第三系、白垩系、侏罗系安定组、直罗组、延安组、富县组以及三叠系延长组等(表2-1),主要含油层系为三叠系延长组。

陕北地区延长组普遍发育K0~K9十个标志层,安塞地区K1、K2、K3、K5、 K9五个标志层较为明显。

表2-1 安塞油田延长组沉积特征及地层划分简表K1标志层位于长7地层中下部,为一套湖相油页岩,分布稳定,电性特征表现为高声波时差、高自然伽玛、高自然电位、低密度及中低电阻率,尤以声波时差、自然伽玛曲线呈箱状凸起为特征。

岩性为灰褐色泥岩,质纯性软,具滑感和水平层理。

安塞油田南部所钻井都可见此标志层。

K2标志层位于长6与长7分界处,电性特征为高声波时差、高自然伽玛、高自然电位、低密度、低电阻率、低感应及尖刀状大井径薄层带,其自然伽玛、感应和声速曲线形态对应明显。

岩性主要为微带黄色和具水平层理的水云母泥岩。

区内钻穿井绝大多数见此标志层。

K 3标志层位于为长62与长63分界处,距长61底部25m~30m,是控制长6油层的重要标志。

该标志层厚度1m左右,电性特征为高声波时差、高自然伽玛、高自然电位、低密度、低电阻率及明显扩径,其声波、自然伽玛、密度及井径曲线形状呈尖刀状突变。

岩性为灰黄色水云母泥岩、黑色泥岩。

在区内钻穿井绝大多数见此标志层。

K5标志层位于长4+5地层中部,是控制长4+5和长6油层顶的重要标志。

该标志层电性特征为高声波时差、高自然伽马、高自然电位、低密度、低电阻率及尖刀状扩径,其声波、自然伽马、密度呈较大幅度波形曲线变化。

岩性为黑色泥页岩,水平层理发育。

区内钻穿井绝大多数见此标志层。

K9标志层位于长1与长2分界处,岩性主要为碳质泥岩,夹有煤线,厚度0.5m 左右。

电性特征为高声波、大井径、高自然伽马、高自然电位及低密度、低电阻率相对应,其密度、声波、井径及电阻率曲线呈大幅度尖峰或尖刀形突变,电性特征极为明显。

区内钻穿井绝大多数见此标志层。

延长组地层发育一套浅灰色、灰绿色中厚层中细粒砂岩和深灰色泥岩、砂质泥岩互层,自下而上划分五个段,各段之间均为连续性沉积。

按岩性组合、沉积构造、生物组合和电性特征,特别是根据十个标志层(K0~K9)将延长组自上而下细分为十个油层组,自下而上分别为长10~长1等。

其中长10油层组为本区主要含油层系。

长10进一步划分为长101、长102、根据沉积旋回与岩相组合将长101又进一步细分为三个小层,其中主力含油小层为长1012。

2.3 沉积特征及沉积相2.3.1 沉积特征2.3.1.1 沉积物特征高52井区长10砂岩以灰色、灰白色长石砂岩、岩屑长石砂岩为主,砂岩粒度1以细-中粒、中-粗粒为主,还见巨-粗粒。

磨圆度以次棱角状为主,分选中-好,胶结类型以薄膜-孔隙型为主。

2.3.1.2 沉积结构及韵律沉积物中层理发育且类型丰富多样,常见槽状交错层理、板状交错层理、斜层理、平行层理和块状层理。

泥岩、粉砂质泥岩中常见植物化石碎片、炭屑,这些碳化植物茎杆以木贼为主(图2-1)。

长10层砂体可见正粒序沉积旋回,自然电位曲线呈箱形或钟形,具河流二元沉积结构,其基本特征是顶底突变的厚层块状砂体,砂体底界有冲刷面构造。

槽状交错层理(1690.15m)板状交错层理(1691.28m)平行层理(1700.77m)木贼化石(1697.61m)图2-1 高18-23长101岩心照片2.3.2 沉积相及砂体展布2.3.2.1 沉积相沉积微相是控制油气聚集的基础,首先,沉积微相的差异决定了储集砂体的差异,不同沉积微相的砂体其岩性、厚度、形态、范围均有较大的差异。

研究表明,高52井区长10油层组为辫状河沉积,储层以河道砂体为主,决口扇、天然堤次之。

2.3.2.2 砂体展布砂体展布方向总体呈南北向,砂体宽度约6km ,平均厚度14.5m ,砂体厚带在高31~王519之间(附图2)。

2.4 储集层性质 2.4.1 岩石学特征长10储层岩性主要为细-中粒长石砂岩,碎屑成分以长石为主,含量为51.6%,其次为石英23.5%,岩屑10.5%;填隙物13.9%,具有浊沸石含量高、绿泥石膜发育的特征(表2-2)。

2.4.2 粒度特征粒度分析表明,高52井区长101储层以细-中粒为主,占81.4%,粗砂次之,占16.16%,粉砂占2.27%,分选中等,储层粒度中值为1.65mm ,标准偏差为0.5,偏度为0.69,峰度为4.53(表2-3)。

与王窑区长6、白马区长8对比表明,高52区长101砂岩粒度偏粗,粒度分选差。

2.4.3 储层物性该区取心井7口,由于长101层从北向南渗透率变化较大,北部高52、高18-23渗透率分别为111.53 mD、34.6mD,中部王519渗透率为7.83 mD,南部王18-006渗透率为1.07 mD,因此,根据渗透率等值图按面积加权来计算渗透率,平均岩心分析渗透率为6.33 mD、孔隙度为12.1%(表2-4)。

从渗透率频率分布图(图2-2)也可以看出,高52井区长10渗透率具有特殊的双峰型特征,砂体主体带两侧(高31、高32)及南部(王18-006)渗透率低,主要分布在0.1~2mD范围内,砂体主体带及北部(高52、高18-23、王519))渗透率高,主要分布在3~200mD范围内。

从孔隙度频率分布图(图2-3)可以看出,高52井区长10孔隙主要分布在8%~15%范围内。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