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课堂学习能力的培养要从疑问开始

合集下载

如何在小学语文课堂教学中培养学生的质疑能力

如何在小学语文课堂教学中培养学生的质疑能力

如何在小学语文课堂教学中培养学生的质疑能力“学问”二字很准确地概括了学习的规律。

学而无问,不可能;学而不问,学生的知识就会流于表面,十分肤浅。

陶行知在《创造的儿童教育》中提出:“发明千千万万,起点是一问。

禽兽不如人,过在不会问。

智者问得巧,愚者问得笨。

人力胜天工,只在每事问。

”他把问的功效、疑的价值作了很高的评价。

桥梁专家茅以升的教学方法就是先让学生提出自学中产生的问题,让学生向他质疑,然后他组织学生展开研究、讨论,而他的许多科研课题就是从学生提出的许多问题中确定下来的。

这一做法对笔者很有启发。

质疑在语文教学中到底有哪些价值呢?1.“疑”是学习行为的原动力我国古人云:“学起于思,思源于疑。

”青少年对外界事物是很敏感的,他们活泼大胆,富有探索精神,他们不愿意依样画葫芦,跟在人后亦步亦趋、人云亦云。

“疑问”的产生,能激起他们去追根究源的兴趣,推动着学生去探求知识、去发现一个新天地。

解疑的过程又给予他们丰富的情绪体验,随着这些情绪体验的深化,就会产生进一步的学习需要,产生强烈的求知欲,从而使学生的学习行为得以持续和深入。

如果教者有心,将会发现此时连学生的眼睛也会明亮有神——他们专心致志,而且心领神会、学有所得,成为学习语文的主人了。

2.“疑”是实施启发式教学的契机启发式教学的实质,在于教师相信学生,把教师的主导作用与学生学习的主动性、积极性正确地结合起来,辩证地处理好内因和外因的相互关系。

在语文教学过程中,教师有目的、有计划地引导学生观察、分析、阅读、讨论、归纳问题等,使学生少走弯路,从多方面、多角度掌握知识、形成技能,这就是注意了内因和外因的相互作用。

在教学中,一般是内因起决定作用,采用启发式教学就必须密切关注学生的内在学习需要、学习动机。

教育家孔子提出“不愤不启,不悱不发”,自然,这“愤”、“悱”状态可以由教师根据经验来猜测,也可以通过观察来判断,与这些途径相比较,由学生质“疑”则更为直接、准确。

小学语文阅读课,从“疑”处学起

小学语文阅读课,从“疑”处学起

小学语文阅读课,从“疑”处学起语文是小学生必修的一门学科,而阅读是语文课程的重要一部分。

阅读不仅仅是让学生读懂文字,更重要的是培养学生的阅读能力和思维能力。

在小学语文阅读课中,教师不仅要注重学生对课文的理解,更要引导学生从“疑”处学起,培养学生的思考能力和创造力。

“疑”处意为产生疑问的地方,而疑问是学习的动力。

在阅读过程中,学生应该经常产生疑问,这有助于提高学生的思维水平和阅读能力。

在小学语文阅读课中,教师应该引导学生从“疑”处学起,培养学生的探索精神和创新意识。

教师要让学生学会提问。

在阅读课中,教师可以引导学生根据课文内容提出问题,“为什么主人公会做出这样的选择?”“这件事情发生的原因是什么?”“作者写这段文字的目的是什么?”通过提出问题,学生会慢慢培养出对课文的深入理解和分析能力。

教师要引导学生解决问题。

当学生提出问题后,教师可以适当引导学生寻找答案,或者提供一些线索,让学生自己去分析和思考。

通过解决问题的过程,学生会增强自己的逻辑思维能力和分析能力。

教师可以让学生运用想象力。

在阅读课中,教师可以给学生提供一些信息,然后让学生猜测故事的发展,甚至可以让学生自己编写故事的结局。

这样可以激发学生的想象力,让他们在阅读中更加主动地参与进来。

教师要帮助学生总结归纳。

在阅读课结束后,教师可以让学生总结归纳本节课的重点内容,这有助于加深学生对课文的理解,同时也能够让学生更好地掌握阅读的方法和技巧。

通过以上的教学方法,可以让学生在阅读课中更加灵活地运用自己的思维和想象,培养学生的阅读能力和综合能力。

这也是一个培养学生创新意识和探索精神的过程,有助于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

学起于思,思源于疑——低年级学生语文课堂质疑能力的培养

学起于思,思源于疑——低年级学生语文课堂质疑能力的培养
三、 课 前 会 预 习 。课 堂 善 提 问
当学生 已经形 成了好 问的习惯 时 , 那么我们 就要 思考如何帮助 学生掌握一些提 问的技巧 和方 法 , 提升 问题 的价值 。而扎 实的课前 预习 , 是使学生产 生问题 的有效途径 。因此引导学生做 好课 前预 习 , 并 根据 自 己的学 习情况 提 出不懂 的问题 并适 当记 录 , 是接下来 需要 来教师需要 指导学生去学 习的 。当然 , 由于低年 级 学生还没有 多少知识储备 ,自学能力也相 对较弱 。
2 0 1 3年第 4期 ・总第 1 3 6期
毫 题硼 奔I
掌 起 予 昆 s 昆 予 疑
— —
低年 级 学生语文课 堂质疑 能力的培养
沈 肖冰 江 苏省 太仓 市 沙 溪镇 第 一 小 学
问题 是科 学研究 的 出发点 ,是探 究式 学 习的起 点, 是 开启任 何一门科学的钥匙 。 没有 问题 , 学 生就不 会有解 决问题 的思维 冲动 , 也就更谈 不上研究 问题 和 解决 问题 。因此 , 培养学生 的问题 意识 、 质疑能力迫在 眉睫。而学生 问题 意识的最佳形成 时机 , 应该是 学生 学 习的起始年 段——低 年级 。

呵 护 好 奇 心 。珍 视 “ 小 问号 ”
刚刚踏进小学校 门 的学生 , 学校 生活对他们来 说 就是 一个未知世界 , 充 满着神秘 的 、 有 趣的 “ 小 问号” 。 作 为教 师 , 要好 好 呵护学生 的好奇 心 , 珍视 他们 头脑 中涌现 出的“ 小问号” 。 这些 可爱 的“ 小问号” 在不久 的 将来就将 成为他们最好 的学 习帮手 , 甚至受益一生 。 第一 堂语 文课 , 我们不妨可 以这么上 。崭 新的语 文书躺 在稚嫩 的小手 中 ,黝黑 的眸子 充满 惊喜 和 自 豪 。不要急着用我们 的认 识去替代学生 的发现 。只需 要 一点小小的启发 : 这是什么 ? 你发现 了什 么? 你想 问 什么?一石激起 千层浪 , 无数个 “ 小问号” 就会铺 天盖 地 向我们涌来 。千万 不要厌烦 , 尽管 大部分 问题 是幼 稚 可笑 的 。 请记住 : 良好 的开端是成功 的一半 。 我们 已 经用 行动告诉 学生 ,语文课就是充 满问题 的课 堂 , 充 满探 索的课 堂 , 是真正属于他们 的课堂 。

浅谈语文教学如何培养质疑问题的能力

浅谈语文教学如何培养质疑问题的能力

浅谈语文教学如何培养质疑问题的能力曾有人做过这样的对比,中国留学生在美国学习时,成绩总比美国的学生好得多,可是十年后,中国学生的科研成果却比美国学生的少得多。

原因就在于美国的学生思维活跃,善于提问,而中国的教育只注重解答问题,并不鼓励学生发现问题、提出问题、独立思考、解决问题,因此我觉得我的素质教育要重视培养学生质疑问题的能力。

而任何思维是从质疑开始的,对事物或现象产生质疑愈是强,学习兴趣就会愈浓,注意力也就会愈集中,思维就愈活跃。

“无疑者须教之有疑者”,说的是质疑问题能力需要有心人的培养和训练。

那么,如何培养学生的质疑问题的能力呢?一、对学生提出要求,促使发现问题1、语文课堂教学中,教师应有意识地引导激发,变无疑为有疑。

刚开始,学生常常会觉得读后无疑,教师问:“有什么问题呀?”学生无语。

此时,教师可在学生读书过程中,引导他们有选择地把思想定格在某句上,从中发现问题。

如读了“一只大雁从远处飞来,边飞边鸣”一句话,问“读了这句话,看到这种现象,你有什么质疑的”这时学生就会提出“为什么大雁边飞边鸣?”为什么它们要慢慢地飞呀?等问题。

又如读了“那只大雁直往上飞,拍了两下翅膀,突然从半空直掉下来。

”后,让学生针对这句提出问题。

这时,学生就会提出“为什么大雁会直掉下来?”等问题,这样会使学生逐渐掌握问题的方法。

2、授课前让学生先预习,并针对预习提出一些要求:要边读边想,尝试读懂课文,用笔在有疑问的地方做上记号,记下没弄懂的问题,尝试着提出有困惑、有不同意见的或自己感兴趣的问题。

这样,学生们就明确了预习的要求,从而避免了自习课文的肤浅性,也会使学生把“读书”和“思考”结合起来,把读书引向深层。

这样才能使学生的注意力更加集中,思维更加活跃,也更容易发现问题。

二、和谐、融洽师生关系,使学生敢问,爱问当今的师生关系应该是平等的、和谐的、只有在宽松的心理环境中,学生思维才会更加活跃。

教师应该放下架子,以指导者于合作者身份参与学生的学习,创造一种能够推心置腹、倾心交流的和谐的、愉悦的气氛,学生才能无拘无束地对文章的各种感想、疑问再课堂表述出来。

小学语文阅读课,从“疑”处学起

小学语文阅读课,从“疑”处学起

小学语文阅读课,从“疑”处学起语文阅读课是小学语文课堂教学中的重要一环,也是培养学生阅读能力和语文素养的重要途径。

在阅读教学中,教师们一直在思索着如何引导学生学会读书,学会思考,提高阅读理解能力。

其中一个重要的方法就是从“疑”处学起。

“疑”处指的是文字中引起学生疑问的地方,这个地方可能是词语的意义,句子的结构,语言的运用等等。

通过引导学生解决疑问,不断提高学生的阅读能力和语文素养。

下面我们就从“疑”处学起,探讨小学语文阅读教学的一些方法。

一、积极提问,引发疑问在语文阅读课堂上,教师首先要做的就是积极提问,引发学生的疑问。

教师可以通过提问的方式,引导学生主动思考,主动发现疑问。

教师可以问学生:“你们在这段文字中有没有遇到不认识的词语?”,“你们有没有碰到理解不了的句子?”等等。

通过这些问题,让学生产生疑惑,从而引发学生的兴趣,激发学生的求知欲。

二、引导学生解决疑问引发学生的疑问只是第一步,更重要的是引导学生解决疑问。

在学生提出问题之后,教师可以通过解释、示范、引导等方式帮助学生解决疑问。

当学生遇到不认识的词语时,教师可以通过解释词语的意思、提供同义词、反义词等方式帮助学生理解;当学生遇到理解不了的句子时,教师可以通过分析句子结构、理清句子成分等方式帮助学生理解。

通过这样的引导,让学生学会积极解决疑问,不断提高自己的阅读能力和语文素养。

三、丰富教学手段,提高阅读能力在小学语文阅读教学中,教师还可以通过丰富的教学手段,帮助学生提高阅读能力。

通过朗读、表演、绘画等方式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文章内容;通过讨论、小组合作、写作等方式帮助学生巩固所学知识,提高阅读和理解能力。

教师还可以不断给学生提供适合阅读的材料,让学生有更多的机会去阅读,从而提高阅读素养。

四、巩固训练,提高阅读水平为了提高学生的阅读水平,教师还需进行巩固训练。

在平时的语文课堂上,教师可以布置阅读作业,让学生在家中进行阅读训练。

教师还可以组织阅读比赛、朗诵比赛等活动,激发学生的阅读热情,提高阅读水平。

小学语文教育论文-通过质疑能力的培养提高学生的学习能力人教版新课标

小学语文教育论文-通过质疑能力的培养提高学生的学习能力人教版新课标

小学语文教育论文-通过质疑能力的培养提高学生的学习能力人教版新课标一、问题的提出。

"问"是新旧知识产生碰撞后进行思维、想象产生的结果,是对所学知识的综合分析,也是对新知识的渴求。

同时,"问"也是思维活跃程度的一种反映,能对所学知识产生疑问,也是学习能力的一种表现。

爱因斯坦曾经说过:在科学研究中,提出问题要比解决问题难得多,意义也大得多。

因此,如何使学生敢问、会问、善问,从而使他们有兴趣去学习,并且学会学,是值得我们深入研究的一个课题。

二、实验步骤。

1.一年级第一学期:培养学生问的意识,也就是敢问。

学生年纪小,面临两个问题:一个是不会问,一个是不敢问,因此需要教师进行系统训练,帮助学生克服以上两个问题。

(1)让学生掌握质疑方法。

教师先就一个具体实例,围绕重、难点进行质疑,再让学生模仿教师的质疑,请同学或教师回答。

这样,就降低了质疑的难度,使学生觉得在课堂上发表自己的见解是很轻松、很正常的事。

在这一阶段中,教师要给学生一个问题的模式:学到什么了、找到什么规律、有什么不懂的。

每节课给学生一点时间,让他们围绕这三个模式,充分地想、问、说。

(2)给学生质疑空间。

给学生充分的质疑空间,也就等于给了学生充分的思维空间。

(3)教会学生质疑评价。

把评价的权利交给学生,让教师的评价和学生间的评价相结合,给他们一个合谐的空间,使他们觉得溶入课堂是件有趣的事情。

学生能正确的评价,一方面说明他的思维得到了锻炼,另一方面也使他提高了质疑的兴趣。

三、实验效果分析。

1.班级情况分析。

学生思维活跃,但差异较大,学习能力不强的较多。

喜欢互相帮助,有一定的提问和合作意识。

2.班级课堂效果分析。

全班有26%的学生能够主动质疑,主动发表不同见解;主动释疑,提出有价值的见解,积极参与活动3.总体效果分析。

从参与度来看,学生的参与度有了明显的提高,但有价值的见解不多。

从成绩对比看,大多数学生进步较大。

培养孩子的语文提问和解答能力

培养孩子的语文提问和解答能力

培养孩子的语文提问和解答能力语文作为人类最重要的交流工具之一,对于孩子的学习与发展起着关键作用。

在培养孩子的语文能力中,提问和解答是两个重要的环节。

提问能力可以帮助孩子主动思考、提高理解能力,而解答能力则能够锻炼孩子的语言表达和思维逻辑。

本文将探讨如何培养孩子的语文提问和解答能力,以帮助孩子更好地学习和成长。

一、培养孩子的语文提问能力提问是激发孩子主动思考和探索的关键环节。

通过做好以下几点,可以有效培养孩子的语文提问能力。

1. 鼓励学生主动提问教师应该在教学中积极鼓励学生提问。

可以在课前激发学生的好奇心,提出问题引起学生思考。

在课堂上,教师可以提供一些引导性问题,鼓励学生进行思考和提问。

同时,教师要给予积极的反馈,鼓励学生勇于发问。

2. 提供多样的问题类型教师在准备教案时,应设计不同类型的问题。

例如,开放性问题可以激发学生的创造力和思考能力,选择性问题可以培养学生的分析和归纳能力,还可以设计问题让学生做推理、引导、比较等等。

通过提供多样化的问题类型,可以帮助学生全面发展提问能力。

3. 引导学生合理提问除了鼓励学生主动提问外,教师还应该引导学生提出合理的问题。

例如,可以教学生使用疑问词来组织问题,比如“为什么?怎么样?如何解释?”等。

同时,教师也需要在学生提出问题后给予适当的回答和指导,以帮助学生更好地解决问题。

二、培养孩子的语文解答能力解答是培养孩子语文能力的关键环节之一。

以下是几种有效的方法,可以帮助孩子提高语文解答能力。

1. 鼓励自主解答教师在课堂上要鼓励学生独立思考和解答问题。

可以通过小组合作、讨论等方式,激发学生的思考和表达能力。

同时,教师也要给予学生足够的时间和空间来思考和尝试解答,不要急于给出答案。

2. 提供解答策略在进行语文解答时,学生可能会遇到各种困难和挑战。

因此,教师要适时地教授解答策略,比如如何分析问题、拆分问题、找到关键信息等。

通过让学生学会运用解答策略,可以提高他们的解题能力和语文水平。

小学语文阅读课,从“疑”处学起

小学语文阅读课,从“疑”处学起

小学语文阅读课,从“疑”处学起
语文阅读课是小学生学习语文知识的重要环节,而阅读是语文学习的基础。

在阅读中,我们要教会学生疑,即在阅读过程中产生问题意识、怀疑心态,才能够达到真正的阅读理解。

本文将以小学语文阅读课为例,从“疑”处学起,探讨如何引导学生在阅读过程中产
生问题意识,培养他们的批判性思维和阅读能力。

教师在设计阅读课的教学目标时,应明确让学生在阅读过程中产生问题意识,激发他
们的好奇心和求知欲。

在选择阅读材料时,教师可以挑选一些富有启发性的课文或文章,
引发学生的兴趣和思考。

可以选择一些具有矛盾、悬念或引人深思的文章,通过阅读这些
材料,让学生产生问题意识,引导他们主动探究、思考,从而提高他们的阅读能力和理解
能力。

教师还可以通过让学生进行阅读材料的分析和解读,引导他们从多角度思考问题,培
养他们的综合分析能力和理解能力。

在阅读课上,教师可以引导学生通过分析材料的内容、结构、语言等方面,来解读文章,从而培养他们的综合分析能力和批判性思维能力。

可以
通过分析文章主题、情节、人物性格等方面,让学生了解文章的内涵和作者的用意,从而
提高他们的阅读理解能力和思维能力。

教师在进行阅读教学时,要注重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和思维能力,引导他们主动
探究、质疑和解决问题。

在阅读课上,教师可以通过激发学生的好奇心和求知欲,引导他
们自主探究和思考,培养他们的自主学习能力和批判性思维能力。

可以让学生在阅读课后
自主思考并提出问题,然后进行讨论和解答,引导他们主动探究、提出疑问、解决问题,
从而提高他们的阅读能力和思维能力。

带着“疑问”走进生本、高效的语文课堂

带着“疑问”走进生本、高效的语文课堂

带着“疑问”走进生本、高效的语文课堂摘要:构建生本,高效的课堂,贵在能让学生自主发现,提出问题,能大胆地探究,对问题提出不同的见解,并解决问题。

教师要从培养问题意识入手,让学生敢于质疑,善于质疑,学会释疑,怀揣“疑问”在语文课堂上走一个来回。

关键词:课堂环境质疑释疑“学起于思,思源于疑。

”构建生本,高效的课堂,贵在能让学生自主发现,提出问题,能大胆地探究,对问题提出不同的见解,并解决问题。

因此,教师导学,就要从培养问题意识入手,让学生敢于质疑,善于质疑,学会释疑,怀揣“疑问”在语文课堂上走一个来回。

一、创设宽松的情境,让学生敢于质疑亚里士多德说:“思维自疑问和惊奇开始。

”疑问是学生开启思维的第一步,也是学生求知欲望被激发的始端。

对于思维之火即将被燎原前的星星火花,教师要如同普罗米修斯保护天火之源一样地爱护它。

教师的评价语,对于创设民主、平等、和谐的新型师生关系十分重要。

而只有这样关系下的课堂,才能激发学生积极,主动地发问。

在课堂上,对于总爱提问的学生,即使提出的问题质量不高,教师也不应轻易否定他。

对于腼腆、寡言的孩子更应及时地多加鼓励,一个微笑,一次抚摸,一句赞赏,都会使他们信心倍增,更愿交流。

在这样轻松融合的环境下,学生自然能畅所欲“问”了。

如教《把我的心脏带回祖国》一课时,我引导学生质疑:学完课文后,你们有什么问题要提出来和大家共同探讨的?一位学生马上站起来:“肖邦在弥留之际要把自己的心脏带回祖国表达了他强烈的爱国情感。

那么当他的祖国遭到沙俄统治者的侵略时,他却离开家乡去了法国,难道这也是爱国的表现吗?”我对这位学生能提出这么有价值的问题大加赞赏,然后将问题抛向学生:“是呀,一个当国难当头却“临阵脱逃”的人到底算不算爱国呢?”学生们的话匣子一下打开了,他们激情高涨,课堂气氛十分活跃,他们自主学习的兴趣得到了提高。

学生经过讨论,领悟到肖邦之所以这样做是因为他要用音乐这无形而有力量的武器跟沙俄作斗争。

浅谈如何在语文教学中培养学生质疑问难的能力

浅谈如何在语文教学中培养学生质疑问难的能力
学课 零 辅导
浅 谈 如 何 在语 文 教 学 中 培 养 学 生 质 疑 问 难 的 能 力
@ 张 永 莲
质疑问难是 开启学 生思维 的金钥匙 。学起 于思 , 思源 于疑 。学贵 质 疑, 没有 疑问 , 就没 有思考 , 更谈不上 创造 。因此 , 在 语文教学 中 , 培养 学 生质疑问难的能力 , 不仅能使课 堂充满 生命 的活力 , 还能 对学 生阅读 能 力 的培养起 到事半 功倍 的效果 , 质 疑 问难 能力 是善 于发现 问题 、 提 出问 题 的能力 , 疑是思维的开端 , 是 创造的基础 , 任何 创造的开始都 是从 问题 开始的 , 学生只有在 不断发现问题 、 提 出问题 和解 决问题 的过程 中, 才有 可能实现创新的 目标。因此 , 培 养学生 的 问题 意识 , 提 高学生 质疑 问难 的能力 , 这是造就创新人才 的关键 之一 。小 学语 文教学 中 , 教 师要善 于 利用学生心理特点 、 已有知识 , 培养学生 问难 的能力 , 拓展学 生的思 维空 间, 教给学生质疑方法 , 让他们勇于质疑 、 善于问难 。如何培 养学生 的问 题意识 , 提高质疑问难的能力我认为以下几方面着手。 教给质疑方法 、 善于问难 阅读教学要“ 以学生为主 , 以 自学 为主 , 以读 书为主 ” 。授 课前先 让 学生读书 自学 , 提出疑难困惑 。刚开始 , 学生 常常读后无 疑 , 教师可 提出 要求 , 促使学生发现问题并 有意识 地引 导激发 , 变无 疑 为有 疑 。教 师可 在指 导学 生读 书过程 中有选 择地让 学生 的思维 在某 句上定格 , 发 现问 题 。并针对提 出要求 : 边读 边想 , 尝 试读懂 课文 , 记下 没弄懂 的 问题 , 提 出有 困惑 、 有异议的和 自己感兴趣想知道 的问题 。明确 的要求避免 了自 读 的肤浅性 , 促使学生把“ 读” 和“ 思” 结合起 来 , 把读 引向深层 。使 学生 注意力更集 中, 思维更活跃 , 更容易发现 问题 。 二、 建立和谐的师生关 系。 使学生敢 问 教师和学生应建立和谐的师生关 系、 学 生只有在 宽松民主 的教学 的 环境 中, 才能激发学生 的思维 , 使学生 思路开放 , 敢 于创新。学生 只有抛 开弟子不必不如师 的顾虑 , 才勇 于发表 不同意 见 , 才能做 到 : 敢想 , 甚至 “ 异想天开” ; 敢问 , 能够“ 不耻下问” ; 敢说 , 能够“ 直言不讳 ” 。教育学生 “ 重课本 , 不唯课本” 。敢于提出新见解 、 新方法 、 新方案 。唤 起学生 的创 新意识 。如 : 在课堂上指导 学生练 习划分 段落 时 , 只要 学生 能 阐述 出 自 己划分段落 的理 由, 即使他 的答 案不完 全正确 , 我也 会尽量 从 中找 出他 思维 的闪光点并予极大 的鼓励 , 尤其 是对待学 习困难的学生 , 更 是如此 。 这样 能更好地使 学生 产 生积极 情绪 , 维 系创 新热情 , 尝 到成 功之 快 乐。 难怪有 的学生告诉我 : “ 我们 最 愿上您教 的语文课 。因 为您 给我 们 自己 思考 的时间, 给我们说话 的机会 , 即使 说错 了, 您从 不批评 我们 , 而且用 信 任的眼神 , 激 励的语 言 , 启发 我们 再思考 。有 时 还鼓励 我们教给学生质疑的途径使学生善问

小学语文教学要从学生有疑处入手

小学语文教学要从学生有疑处入手

小学语文教学要从学生有疑处入手爱因斯坦有句名言:“提出一个问题比解决一个问题更为重要。

”创新源于问题,问题推动发展。

语文课程标准要求学生:“对课文的内容和表达有自己的心得,能提出自己的看法和疑问,并能运用合作的方式,共同探讨疑难问题。

”美国著名学者布鲁巴克也很精辟地指出:“最精湛的教学艺术,遵循的最高准则就是让学生自己提问题。

”在实际教学中,教师应该怎样有效地引导学生提出问题呢?1为学生创造环境,让学敢于发问,乐于发问创设恰当的问题情境来促使学生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对于学生问题意识的培养具有重要的作用。

创设问题情境应是一个由教师具体引导到学生独立发现和提出问题的渐进过程。

教师要根据学生的已有知识和教学目的设置与学生的原有认知发生冲突,但又处于学生的最近发展区的问题,使学生的思维处于一种心求通而不得,口欲言而不能的“愤”、“徘”状态,激起学生的积极思维和探究欲望。

情境的创设可采用知识生活化,演示的比较,故事诱思、图片操作、竞赛或游戏等方式,让学生感到喜闻乐见,密切联系生活实际。

同时,课堂上教师必须创设一种互相尊重、理解、和谐的学习气氛,把微笑带进课堂,用真诚的微笑,和蔼的教态,饱满的精神,良好的情绪,不断加强师生间的情感交流。

教学中要及时表扬、鼓励学生的发问,即使学生提出一些很简单的问题,甚至是一些幼稚可笑的问题,教师都要给予鼓励,尤其是学困生。

2让学生都参与到提问中,感受成功的喜悦新课程强调教育是为了让学生更好地发展,教师是为学生的学习服务的,要让学生成为课堂的主人。

在课堂上,师生关系是平等的,教师要将学生看作是一个完整而又充满活力的人,要充分尊重学生、相信学生、鼓励学生。

对于学生提出的问题,要认真倾听,即使个别学生的问题有明显的错误也要积极帮助,而不是嘲讽,要充分保护学生的自尊心和求知欲。

教师还要努力寻找学生提问中的闪光点并及时加以表扬和肯定,让学生感受到成功的喜悦与被尊重的快乐,进而养成爱提问的习惯。

新课程语文教学要从训练学生置疑问难开始

新课程语文教学要从训练学生置疑问难开始

新课程语文教学要从训练学生置疑问难开始置疑问难是创造性思维的起点,是新课程教学实现“三维目标”(即:知识、技能;过程、方法;情感、态度、价值观)的起点。

要使学生课堂上有效地交流合作,探究学习,只有从训练学生置疑问难开始,才能点燃学生探究思维的火花,进而为培养学生合作探究能力打下坚实的基础。

那么,在语文新课程教学中怎样训练学生质疑问难呢?近年来在新课程课堂教学的实践中,我分三个阶段进行。

下面谈一谈我的做法。

一、初级阶段随机设疑,不考虑置疑的价值、意义,目的是让学生敢想、敢问、敢说、敢闯,培养质疑问难的习惯和勇气。

传统的语文教学使学生不愿想、不愿问、不愿说,只是被动地接受教师的见解和主张,这严重地限制了学生地合作探究创造性思维地展开。

针对上述情况,我们首先着手培养学生质疑问难的习惯和勇气,具体做法是:开展质疑问难竞赛活动,正对同一事物、同一事件,让学生在限定时间内从不同的角度、不同的层面来设置问题,看谁设置的问题既多又快。

例如:让学生针对“足球”设置问题,让五名学生一次设置问题,时间可限定五分钟(可自由掌握),要求各人设置的问题不能雷同。

以下是我们训练时设置的问题:1.足球为什么多是白色而不是黑色?2.足球问什么要用皮革和橡胶制做?3.足球内部为什么要制成空的呢?4.足球的表面为什么不是光滑的呢?5.足球为什么是圆的而不是方的或者是扁的呢?6.足球是谁最先发明的呢?7.足球跟我们的生活有什么关系呢?8.足球场上的黑哨现象是怎么回事呢?9.足球运动的规则有那些?等。

这个阶段教师要注意引导,必须让学生坚持一段时间,使之养成习惯。

二、中级阶段要指导学生做有心人,要善于质疑问难,把问题整理归类,并主动探索答案。

这个阶段主要指导训练学生自编“十万个为什么”。

目的是巩固初级阶段的训练成果,进一步养成勤思善问好习惯,逐步掌握探究式的学习好方法。

具体做法是:让学生结合生活实际,联系语文学习,自拟专题,自编“十万个为什么”,定期在班内同学间交流评比。

语文教学中如何培养学生“疑”的能力

语文教学中如何培养学生“疑”的能力

语文教学中如何培养学生“疑”的能力“读书无疑者,须教有疑;有疑者,却要无疑,到此方是长进。

”——朱熹今年三月初在岳飞故里——汤阴听了钱梦龙老师的一节课,其中有一个很重要的环节就是“深思质疑”,就是让学生在深度阅读的基础上,提出疑问,师生共同解答,听后感悟颇多。

传统的授课方式“满堂灌”使学生处于被动接受知识的地位,效率低下不利于学生学习能力和习惯的形成,已经不能适应现代教育的需要,因此受到人们的普遍反对,现代教育本着充分发挥学生的积极性、主动性的原则,提倡启发式教学。

由“注入式”到“启发式”,是教改的一大进步。

但是我们经常见到,在课堂上,教师在分析课文的同时,提出一个个的问题,学生一个个地回答,这种师问生答几乎成了一个套路,一个模式。

诚然,如果教师针对教材精心设计一套富有启发性的问题,然后让学生来回答,的确能在一定程度上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活跃课堂气氛,也有助于启发学生思维,发展学生智力。

但是,课堂上,学生只是一味顺着教师的思路把教师所想的演练出来,总觉得像是少了点什么。

这种学生想教师之所想、答教师之所问的做法,如果成了一种习惯,很容易束缚学生的思维,使学生不能积极主动地去发现探究问题,这就有悖于启发式的原则了。

因此,我们教师要学会培养学生质疑善疑的能力,鼓励学生质疑、多问。

爱因斯坦说:“提出一个问题,往往比解决一个问题更重要。

”古人云:学贵知疑,小疑则小进,大疑则大进。

教师要善于激疑、释疑,让学生把疑问一个个提出来,又一个个解决,从而举一反三,触类旁通。

从课堂教学的实际来看,学生不生疑也是不可能的。

学生对接收到的外来信息(教材上的内容、教师讲的和同学们的发言)产生了疑问,如果不及时提出来加以解决,而是憋在心里,就会像磁铁吸引着罗盘一样,使思维的指针偏斜甚至停滞。

从教学的需要来看,教与学是一种信息的相互传递。

教师与学生都需要不断从对方获取信息来调控自己思维的对象、趋向、进程和节奏,从而完成任务。

而教学任务的完成与否是由教学活动的主体——学生来决定的,这是谁也替代不了的,教师在教学中只能起主导作用。

如何有效培养小学语文的质疑问难能力

如何有效培养小学语文的质疑问难能力

如何有效培养小学语文的质疑问难能力“学起于思,而思源于疑。

”“大疑则大进,小疑则小进。

”此类哲理深刻地揭示了“疑能生思、思可促学”的辩证关系。

在学校教育中,认真实施以“疑”为线索、以“思”为核心的教学策略,既可有效地激发课程情趣,活跃学习思维,又能切实加强对学生自主学习能力和良好习惯的培养,这是一项教学相长的艺术实践课题。

然而在传统教学和应试活动模式中,教师牢牢地把握了“问”的主动权,把被动“答”则作为一种规范性义务交给了学生。

长期以往,既有效遏制了学生的个性化发展,又变相地培养他们的学习惰性和心理依赖性。

本文结合小学语文教学的实践与思考,试简要阐述之。

标签:小学语文;教学机智探究;质疑问难;实践与思考理论和实践充分表明:无论人类思维的产生、发展还是科学发明等,无一不是来源于各种各样的问题意识现象。

只要有了疑问,就会产生接连不断的深入思考和程度不同的探究行为。

大科学家爱因斯坦的“问题意识论”——“提出一个问题往往解答一个问题更重要”表明的就是这一现象。

小学教育是人生之旅的奠基工程。

在小学语文教学过程中,循序渐进地培养学生从“不敢问”“不会问”到“能问”“会问”“善问”能力,就是保护、激发和支持学生的好奇心与求知欲,培养他们的质疑问难能力和自主学习能力,从而为促进他们的全面发展和终身发展打下坚实基础。

本文试对此作一些抛砖引玉之论。

一、培养小学生质疑问难能力的重要意义首先,有利于凸顯学生的主体地位,正确处理好教与学之间的关系。

质疑问难主要包括两个方面:一是教师用引发式提问来启发学生回答;二是学生在自学基础上提出问题并开展以自主式为主的探讨活动。

无论前者还是后者,都不同程度地体现了“以学促教”的新型秩序关系,能有效减少教学过程中的主观性和盲目性,增强主动性、针对性和实效性。

其次,有利于激发课程学趣,深入引发学习动机,训练和发展学生的思维能力。

由于心智发育的规律性,小学生缺乏责任意识和自控能力,暂时属于“唯情趣一族”。

语文学习要重视培养学生质疑问难的能力

语文学习要重视培养学生质疑问难的能力

语文学习要重视培养学生质疑问难的能力据报载,著名科学家杨振宇曾作过这样的对比:中国留学生在美学习时,学习成绩往往比美国的学生好得多,然而十年以后,科研成果却比人家的少得多。

何以造成这样的差距?杨振宇认为主要是因为美国学生思维活跃,善于提出问题;中国教育只注意解答问题,而不注意鼓励学生提出问题,独立思考。

所以,杨振宇向中国科大少年班指出的第一条成功法则就是质疑。

那么,如何培养学生质疑问难的能力呢?下面,我结合多年小学语文教学实践,谈谈自己的做法与体会。

一、教师要提出要求,促使学生发现问题1、有意识地引导激发,变无疑为有疑。

刚开始,学生常常读后无疑,教师可在指导学生读书过程中有选择地让学生的思维在某句上定格,发现问题。

如读了“一只大雁从远处慢慢地飞来,边飞边鸣”一句后,问:看到这种现象有疑问吗?又如读了“那只大雁直往上飞,拍了两下翅膀,忽然从半空中直掉下来。

”后,让学生针对这句提出问题。

2、教学前让学生先预习,并针对预习提出要求。

边读边想,尝试读懂课文,记下没弄懂的问题,提出有困惑、有异议的和自己感兴趣想知道的问题。

明确的要求避免了自读的肤浅性,促使学生把“读”和“思”结合起来,把读引向深层。

探索属于读书,使注意力更集中,思维更活跃,更易发现问题。

二、建立和谐的师生关系,使学生敢问爱问在和谐的师生关系、宽松的心理环境中,学生的思维才会异常活跃。

教师应放下架子,以“先知先觉的朋友”或“服务生”的身体出现,创造一种推心置腹交谈交流的气氛,学生才敢无拘无束地把自己对文章的各种感觉、怀疑带到课堂上来。

对于出了问题的学生,教师都有应给予表扬。

不管所提的问题是有思维价值的,还是幼稚可笑的,都应肯定学生动了脑,在思考,维护学生质疑的积极性。

平时向学生强化这样的观念:能提问的孩子是聪明的孩子,是爱动脑的孩子。

对每一个有思维价值的疑问给予奖励,对善于发现问题,提出问题的学生封以美名,让学生以能问、善问为荣,从而乐之爱之。

在小学语文教学中培养学生的质疑解疑能力

 在小学语文教学中培养学生的质疑解疑能力

在小学语文教学中培养学生的质疑解疑能力摘要:学贵在思,思贵在疑。

语文教学不仅要培养学生掌握知识、运用知识的能力,还需要培养学生的质疑能力。

质疑是思考的开始,是创新的必经过程。

在教学过程中,通过营造质疑环境、创设教学情境等手段,培养学生质疑能力。

关键词:小学语文;质疑能力;培养途径引言爱因斯坦说过:“较之于问题的解决,问题的提出更重要。

”学习的实质是发现问题并寻找方法去解决问题的过程,因此对于学习而言,具有发现问题和提出问题的能力是提高学习能力的前提。

在质疑的过程中,学生能够发挥自我的主观能动性,积极发挥学生的主体思考的能力,推动学生主动思考问题寻找解决办法。

质疑能力的培养应当从学生还尚未形成固化的思维方式的时候就要开始。

1打造尊重课堂,促使学生乐问俗话说:“万事开头难。

”小学生思想活跃、求知欲旺盛,对事物有着强烈的好奇心,这就是产生质疑的种子。

然而,这颗种子能否萌芽,取决于是否有适宜的环境和气氛。

教师民主、平等地对待学生,鼓励学生大胆质疑、提问,鼓励学生求新求异,正确对待学生的提问和质疑,不讥讽、不嘲弄,发掘其可贵之处,保护学生的积极性,建立融洽、和谐的师生关系,为质疑这颗种子的生长提供充足的阳光、水分,适宜的土壤,使其生根发芽、开花结果。

教师在教学时应该表情专注,态度和蔼,对学生提出的每一个问题都要认真对待,耐心解答,哪怕学生所提问题十分幼稚和肤浅,甚至是错误的,都要尽量给予态度上的肯定和鼓励,绝不能简单的否定其价值,更不可用简单粗暴的话扼杀学生提问的积极性。

教师应尊重、保护学生的好奇心,创设和谐自然的学习环境[1]。

2引学导思,调度学生质疑学生积极质疑除优化课堂环境外,还需要教师观念的转变。

教师要充分认识到学习的主体是学生,教师要扮演好引导者的角色,引导启发学生进行质疑。

面对学生的质疑,教师不可不予理睬,要充分肯定学生的质疑精神并积极引导点拨。

教师要逐步引导学生掌握质疑的方法,让学生明确该在何处以何种方式进行质疑,通过对学生质疑能力的引导点拨,培养学生的思辨能力,逐步提高学生的质疑水平。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语文课堂学习能力的培养要从疑问开始
《语文新课程标准》明确指出:“对课文的内容和表达有自己的心得,能提出自己的看法和疑问,并能运用合作的方式,共同探讨疑难问题”。

善于发现问题,提出问题,是一切创造性活动的基础,是富有创造精神的人所必须具备的一种能力。

教师应善于利用学生己有的知识,诱发学生质疑问难,鼓励学生从不敢问到勇于问,并通过引导,教给方法,让学生做到既勇于更善于质疑问难,提高学习的效率。

1 语文教育重视质疑问难能力培养的重要意义
1.1有利于处理好教与学的关系
阅读教学要“以学生为主,以自学为主,以读书为主。

”授课前先让学生读书预习,提出疑难困惑。

教师根据教学大纲和教材的要求,结合本班学生的实际需要来组织教学,教学的主观性和盲目性就能相对减少,针对性和实效性就会增强。

这样,问题由学生提出,在老师的调控下进行教学,就可以使教学动机和学习动机得以统一,确保学生在课堂学习的主体地位,使“教”真正有效地为“学”服务。

1.2可发展学生思维,增强学习的兴趣
思维的发展从问题开始,每发现一个小问题,就会勾住学生的好奇心,学习成为一种自觉自愿的心理渴望,要我学就会变为我要学。

问题越多,好奇心就越强,兴趣就越浓,注意力就越集中,思维就越活跃。

在老师的引导下,学生就会进入一个个角色之中,探讨自己提出的问题。

1.3有利于培养良好的读书习惯
要求和激励学生质疑,可促使学生在读书中,脑子动起来,思维活起来。

要发现问题,就必须一边读一边想,一边领会一边揣摩。

否则读了之后,脑中只有一片空白,发现不了问题。

只有做到了边读边思,读后才有收获。

此外,学生质疑问难,还可以培养学生咬文嚼字,悉心揣摩,比较推敲的良好读书习惯。

2 培养学生质疑问难的能力的策略
2.1鼓励质疑,增强创造信心
首先要让学生敢于提问,要破除学生怕提问,怕师生嘲笑的心理疑虑,让学生大胆地提问,毫无顾忌地问。

凡是提问,不管好与坏,不管对与错,都要给予肯定和表扬。

学生之间存在着差异,在质疑问难时,他们往往不能提在点子上,关键处,教师应以鼓励为主,消除学生的畏惧心理,激发他们质疑问难的热情。

2.2精心指导学生善于质疑
在预习中质疑。

教学课文之前,安排时间让学生预习,预习中除要求学生完成一般的作业外,还应提倡学生“不提问题不读书,”“读书必发问”,让学生将初步自读课文过程中不懂的问题记录下来。

在课题上质疑。

课题是文章的眼睛,引导学生从课题入手,抓住题目中的关键词提出问题,捕捉文章的中心,是训练学生思维能力,提高阅读水平的有效方法之一。

在阅读理解中质疑。

教师在阅读中要指导学生抓住文中重点词语、句子或段落质疑,从而更深入地理解课文。

如教《童年的朋友》一文中,学生读了“用一根不断的线把我周围的一切连接起来,织成五光十色的花边”,为什么要这样比喻,它的妙处在哪里?这样的问题,都是学生在阅读的基础上根据自己平时的经验产生的疑问,对理解课文具有举足轻重的作用。

3 教给学生质疑的方法具体措施
在培养质疑能力的过程中,老师要引导学生总结,找出方法。

3.1学会推敲
课文都是范文,在遣词造句,布局谋篇等方面是独具匠心的。

为了加深对某些问题的理解,教师有时可以让学生从另一个角度上提出设想,推敲比较。

如曾听上《草船借箭》这篇课文时,学生对“借”字提出了几点质疑:(1)既然是借,就应该和人商量,可是诸葛亮事先并没有告知曹操。

(2)既然有借,就应该有还。

可是诸葛亮只取不还,用“借”字是否恰当。

(3)把借字改为取字或骗字,不是更正确吗?这些质疑是有一定的道理的。

后来,老师从作者“赞扬诸葛亮真是神机妙算”的感情立场及写作目的等方面,引导学生作进一步的议论、推敲,学生对用“借”字之妙就有了深刻的理解了。

3.2辨析异同
在课文中,有时前后多次出现同一个词语或句子,但表达的意思各有差别,对此,教师可引导学生质疑、分析、领会其含义的异同。

如在阅读《一面》时,学生就对课文中出现的“他的面孔黄里带白,瘦得叫人担心,好像大病新愈的人,但是精神很好,没有一点颓唐的样子。

”和文中“黄里带白的脸,瘦得叫人担心;”对这两句话提出质疑:有什么相同点和不同点?还有同样一个词不同语境意思也不一样。

3.3找出因果
阅读课文时,如果对一些事物的结果溯源追因,或对一些事物的现状推断结果,也能从中发现“疑点”。

如有的学生在学完《周总理,你在哪里》之后,提出质疑:课文多次为什么要用上省略号?它省略了什么内容呢?这些疑问,都有助于对课文的深刻的理解。

3.4挑拣瑕疵
针对课文教材中一些“看似矛盾”的内容,敢于提出自己的意见。

如,在学习《父母的心》这一课中,有学生提出了问题:问题是,“当贵夫人要孩子时,那位父亲还说‘这可谢谢啦……’并且把孩子‘买’给了对方,虽然这对父母眼含热泪,难分难舍地走出了舱房。

后来把孩子换来换去。

直至最后说‘您给我们的钱我们如数奉还,请把女儿还给我们吧。

与其舍掉一个孩子,还不如一家六口饿死在一起好。

’为什么当初同意,而后来又死活不同意呀?”学生从事物的表面现象发现本质和核心问题,虽然初读课文,因对课文不甚了解,一时还不能解答这些问题,但已设下悬念,引起阅读兴趣。

3.5准许异议
阅读教学应提倡标新立异,允许学生见仁见智地解读作品,对作品进行创造性的思考。

如在《始终眷恋着祖国》这篇课文的“总结全文”这个环节中,笔者问学生如果是你,你像钱学森那样学术上取得辉煌的成就,生活上拥有丰厚的待遇,是否愿意放弃这一切回到自己贫穷的祖国?他们纷纷畅谈;突然有位男生说他不会那样做,因为他觉得“钱学森很傻,为什么不在待遇好的美国继续搞研究,而且回来时还饱受美国当局百般折磨……”一石激起千层浪,笔者巧妙地抓住这一课堂亮点,组织学生展开激烈的争论。

这无疑是鼓励学生敢想、敢说、敢发表自己见解的一剂良药。

总而言之,质疑环节是开启学生思维的金钥匙,对实施素质教育,培养学生良好的读书习惯和发现问题,提出问题,解答问题的能力起着不可低估的作用,要引起我们高度的重视。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