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视脑梗死的出血性转化_盛文利
【推荐下载】脑梗死后出血转化危险因素的文献综述分析
脑梗死后出血转化危险因素的文献综述分析 广大朋友们,关于“脑梗死后出血转化危险因素的文献综述分析”是由论文频道小编特别编辑整理的,相信对需要各式各样的论文朋友有一定的帮助! 脑梗死出血性转化(hemorrhagictransformation,HT)是指急性脑梗死后在脑梗死区内继发性脑出血[1],是脑梗死急性期常见并发症,其出血程度从少量点状出血到脑实质血肿不等。
目前认为脑梗死后出血性转化主要的发病机制是由于血-脑屏障的破坏及缺血-再灌注损伤[2],从治疗方法来讲,溶栓治疗至今被认为是急性脑梗死的有效治疗方法,但溶栓可能导致缺血-再灌注损伤,从而增加脑梗死后出血转化的风险,一旦HT发生就有可能导致脑梗死患者病情恶化,影响治疗效果及预后,增加病死率。
但对于合并脑微出血(cerebralmicrobleed,CMB)的急性脑梗死患者而言,溶栓治疗是否会增加HT的风险,目前国内外尚无统一定论。
因此,脑梗死后出血转化与脑微出血及其他危险因素的相关性研究已引起国内外学者的广泛重视,本文对2009年10月~2011年12月,本院住院的492例脑梗死患者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探讨脑梗死后出血转化的相关危险因素。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选择本院2009年10月~2011年12月住院脑梗死患者492例,其中,男291例,女201例,年龄57.2~79.5岁,平均67.8岁。
根据是否发生更死后出血转化将所有病例分为HT组和非HT组,HT组患者62例,年龄68.6~79.5岁,检出时间2~12d;非HT组患者430例,年龄57.2~78.0岁。
1.2入选与排除标准所有入选者均符合全国第四届脑血管病学术会议制定的诊断标准,且发病10d内经头颅MRI或CT证实;发病在15d以内。
排除标准:排除严重肝肾功能不良或有明显凝血功能异常的患者,排除脑出血并经过影像学检查核实的患者。
论文对绝大多数的朋友们来说是必不可少的,为了让朋友们都能顺利的编写出所需的论文,论文频道小编专门编辑了“控制进食时间对雾化吸入治疗急性咽炎患者疗效的影响”,希望可以助朋友们一臂之力! 雾化吸入疗法是临床上较好的物理与化学治疗相结合的治疗手段。
梗死后出血转化的评估和处理
梗死后出血转化的评估和处理急性缺血性卒中(AIS)早期治疗的关键是通过静脉溶栓或机械取栓等血管内治疗方法尽快使闭塞血管恢复再通,挽救缺血半暗带。
但再灌注治疗后的出血转化(hemorrhagic transformation,HT)是困扰临床医生的主要问题。
1脑梗死后出血转化的定义及分类出血转化是指急性脑梗死后缺血区血管重新恢复血流灌注导致的出血,包括自然发生的出血(自发性出血转化)和采取干预措施后(包括溶栓、取栓和抗凝等)的出血(继发性/治疗性出血转化);出血的部位既可在梗死灶内,也可在梗死灶远隔部位。
目前多数研究采用的定义为:脑梗死后首次头颅CT或MRI未发现出血,而再次头颅CT或MRI 检查时发现有颅内出血,或根据首次头颅CT/MRI可以确定的出血性梗死。
根据有无神经功能缺损加重可分为症状性颅内出血(symptomatic intracranial hemorrhage,SICH)和无症状性颅内出血(asymptomatic ICH,aSICH),表1是不同研究中对SICH的具体定义。
根据影像学上有无血肿占位效应,又将HT分为脑实质内出血(parenchymal hematoma,PH)和出血性梗死(hemorrhage infarction,HI)。
表2是根据影像学特点(部位和形态),不同研究对AIS后出血转化定义的影像学分型,其中ECASS分型比较常用,图1是ECASS出血分型。
HI-1:沿梗死灶边缘的小点状出血;HI-2:梗死灶内片状无占位效应出血或多个融合的点状出血;PH-1:血肿<梗死面积的30%并有轻度占位效应;PH-2:血肿>梗死面积的30%并有明显占位效应的出血或远离梗死灶的出血。
A~B为渗出型出血;C~D为血肿型出血。
图1 ECASS 出血转化分型2脑梗死后出血转化的海德堡分型,是什么样的?海德堡分型,主要将梗死后出血转化分为 3 型:1、型指梗死组织的出血转化,又分为 1a(HI1,散在点状,无占位)、1b(HI2,融合点状,无占位)、1c(PH1,血肿面积< 30% 梗死区域,无明显占位效应)三个亚型;2、型指局限于梗死区域的脑实质出血,又称 PH2 型,血肿面积≥ 30% 梗死区域,且具有明显的占位效应);3、型指梗死区域外脑实质出血或颅内 - 颅外出血,又分为 3a(梗死远隔部位血肿)、3b(脑室出血)、3c(蛛网膜下腔出血)、3d(硬膜下出血)四个亚型。
脑梗死后出血性转化与脑内微出血相关性研究
脑梗死后出血性转化与脑内微出血相关性研究摘要目的研究脑梗死后出血性转化与脑内微出血(CMB)的相关性。
方法200例急性脑梗死患者,进行各种相关危险因素、一般资料的记录,确定CMB的部位、数目,随后对急性脑梗死患者按照缺血性卒中指南进行处理及治疗,对出现出血性转化(HT)的患者及无出现脑梗死后HT的患者均进行CMB 的统计,明确脑内微出血和脑梗死后出血性转化相关性。
结果在有出血转化组(HT组)中有24例(35.3%)通过磁共振检查到有脑内微出血出现,无出血转化组(无HT组)仅有16例(12.1%),两组出现率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0.05)。
HT组患者IMBs出现平均数目较无HT组高,HT组患者转化HT组并发症比率高,死亡率高,预后差(P<0.05)。
结论脑梗死后出血转组患者脑内微出血检出率较无出血转化组高,脑梗死后出血转化与脑内微出血呈正相关,考虑脑内微出血可以作为脑梗死患者出现出血转化情况的预测因素之一。
关键词脑梗死;出血性转化;脑内微出血;T2梯度回波加权HT是指急性脑梗死后继发性脑出血,其程度从少量点状出血到脑实质血肿,是脑梗死急性期的一种急性并发症,令临床医生担心及棘手。
本研究选取2013年4月~2015年4月在本院住院的200例急性脑梗死患者,对入组的患者进行各种相关危险因素、一般资料的记录,所有患者进行治疗前均行MRI常规序列和GRE-T2*WI检查,确定CMB的部位、数目,随后对全部急性脑梗死患者按照缺血性卒中指南进行处理及治疗,对出现HT的患者及无出现HT的患者均进行CMB的统计,包括数目、部位、大小等,急性脑梗死后HT多变量回归分析,明确脑内微出血和脑梗死后出血性转化是否存在相关性。
现报告如下。
1 资料与方法1. 1 一般资料选取本院神经内科住院部2013年4月~2015年4月收治的200例急性脑梗死患者,其中男112例,女88例,年龄50~88岁,平均年龄(57.30±8.12)岁,体重47~76 kg,平均体重(60.50±7.13)kg。
《中国急性脑梗死后出血转化诊治共识2019》要点
《中国急性脑梗死后出血转化诊治共识2019》要点急性脑梗死后出血(出血转化)是急性脑梗死自然病程的一部分,也是改善血流疗法(溶栓、抗凝、抗血小板、介入等)的常见并发症,其不仅与脑梗死预后不良相关,也是上述有效疗法明显使用不足的重要原因。
美国的相关共识只针对溶栓后症状性出血转化的处理提出了相应推荐,未涉及静脉溶栓以外的其他原因出血转化、自发性出血转化及无症状性出血转化等更多临床热点问题。
相对于西方发达国家,当前国内医生、患者及其家属都对出血转化问题更加恐惧和担忧,且有研究提示亚洲人继发性/治疗性出血(包括华法林、溶栓及血管内治疗等)和脑出血的发生率都显著高于西方人群。
加之我国医患关系紧张,使问题更加突出。
此外对脑梗死出血转化后何时重启抗栓治疗(抗凝和抗血小板药物),国内外尚无统一标准。
出血转化的定义和分类分型出血转化是指急性脑梗死后缺血区血管重新恢复血流灌注导致的出血,包括自然发生的出血(自发性出血转化)和采取干预措施后(包括溶栓、取栓和抗凝等)的出血(继发性/治疗性出血转化)。
出血的部位既可在梗死灶内,也可在梗死灶远隔部位。
目前多数研究采用的定义为:脑梗死后首次头颅CT/MRI未发现出血,而再次头颅CT/MRI检查时发现有颅内出血,或根据首次头颅CT/MRI可以确定的出血性梗死。
一、根据治疗情况分类1.自发性出血转化:2.继发性(或治疗性)出血转化:二、根据有无临床症状加重分类基于有无神经功能缺损加重可分为症状性颅内出血(sICH)和无症状性颅内出血。
三、根据病理特点分类1.毛细血管型(非血肿型):2.小动脉型(血肿型):四、根据影像特点(部位和形态)分型目前临床研究使用较为广泛的影像学分型为ECASS分型方法,见图1。
推荐意见:(1)出血转化定义为脑梗死后首次头颅CT/MRI 未发现出血,再次头颅CT/MRI检查发现颅内出血,或根据首次头颅CT/MRI可以确定的出血性梗死。
(2)根据出血前是否采用了增加出血风险的治疗方法(包括溶栓、血管内治疗、抗栓等),分为自发性或继发性(治疗性)出血转化。
脑梗死出血转化 原理
脑梗死出血转化原理
脑梗死出血转化是指原本是脑梗死(脑缺血)的情况下,患者发生了脑出血的转化。
脑梗死和脑出血是中风的两种主要类型,其发生原理和机制有所不同。
脑梗死的原理:
1.血管阻塞:脑梗死是由于脑部的动脉或小动脉被血栓或栓塞物
阻塞,导致脑组织缺血而发生的。
2.缺血引起细胞损伤:缺血导致脑组织缺乏氧气和养分,细胞逐
渐受损,如果缺血时间较长,脑组织可能发生坏死。
3.炎症和炎性反应:缺血引起的细胞损伤会触发炎症和炎性反
应,增加细胞死亡的风险。
脑梗死出血转化的原理:
1.脑组织坏死和血管破裂:在脑梗死的情况下,由于脑组织缺血
引起坏死,坏死的组织会引发炎症反应。
这些炎症反应可能导致血管壁
的破裂。
2.出血:当炎症导致的血管破裂时,周围的血液就可能渗漏到脑
组织中,形成脑出血,这就是脑梗死出血转化。
3.进一步的神经损害:脑出血会引起额外的神经损伤,增加了中
风患者的病情复杂性,可能导致更严重的后果。
脑梗死出血转化是中风病情发展的一种复杂情况,其发生原理涉及到炎症、血管破裂和出血等多个因素。
预防和治疗脑梗死出血转化的关键在于早期的中风风险评估、治疗和康复措施。
患者需根据医生的建议进行个性化的治疗
和管理。
脑梗死出血性转化(HT)的再认识2010
脑梗死出血性转化(HT)的再认识2010脑梗死出血性转化的再认识一、概念及分型脑梗死出血性转化(HT)是指缺血性脑卒中梗死区内继发性出血,脑CT 显示在原有的低密度病灶内出现散在或局限性高密度影。
脑梗死出血性转化是脑梗死的自然转归过程之一,亦可出现于溶栓及使用抗凝等药物治疗之后,大多为无症状性脑梗死出血性转化,但严重者可导致病情急剧恶化,甚至使患者死亡。
自CT和MRI应用以来,脑梗死后脑出血转变由尸检的病理诊断逐渐变成临床诊断。
根据脑CT表现将HT分为出血性脑梗死(HI)和脑实质出血(PH)。
HI又分为HI-1型和HI-2型,前者为沿梗死边缘的小点状出血,而后者为梗死区内点片状无占位效应的出血;PH也分为两种,有血肿形成、占位效应轻、小于梗死面积30%的为PH-1型,血肿超过梗死面积30%且有明显占位效应以及远离梗死区的出血为PH-2型。
二、流行病学HT的临床发生率为3%~44%,大面积脑梗死后出血的发生率为30%~71.4%。
病理解剖研究显示HT的发生率为50%~70%。
脑CT 扫描研究显示HT的发生率为5%~15%。
脑MRI发现HT的几率高于CT。
脑栓塞比脑血栓发生出血性转化的几率更高。
三、发病机制1、栓子迁移和闭塞血管再通脑动脉被栓塞后,栓子发生碎裂、溶解,或者栓塞远端血管麻痹扩张使栓子随血流移向血管远端,此时远端的血管由于已发生缺血坏死,在血压的作用下破裂出血而形成HT。
这一机制已被动物实验和连续的放射学检查所证实。
皮质下梗死的HT发生率较低,多发生在梗死后早期,通常为小灶性血肿,因为皮质下出血常累及动脉的末梢供血区,侧支循环通常不充分。
2、侧支循环形成脑梗死后,由于脑水肿使脑梗死区内及其周围组织的毛细血管受压而发生缺血坏死和内皮损害。
当脑水肿开始消退时,侧支循环逐步开放,发生坏死的毛细血管破裂,引起梗死灶内及其周围的点状和片状出血。
另外,当闭塞的动脉在发病早期开通时,因脑水肿压迫导致静脉回流障碍,易使血流瘀滞、毛细血管破裂导致HT。
脑梗死后出血性转化六个月自然转归情况观察
通讯作者 :殷梅 Байду номын сангаас650101云南省昆明市,昆明医科 大学 第二附属 医院神经 内科 ;E—mail:yinmeisl@yahoo.cor n.en
化者 3例 ;ld一1周 内发 病者 25例 ,其 中有 临床症状 恶化 8 例 ;1周 后 发 病 者 8例 ,其 中有 临 床症 状 恶 化 1例 。38例 患 者 在 6个 月 的观 察 中有 6例 死 亡 ,死 亡 原 因为 多 器 官 功 能 衰 竭 。 出血部位 :大脑皮质 17例 ,基底核 区 lO例 ,小脑 7例 ,脑干 3例 ,先后 出现 在 基 底 区和 皮 质 区 1例 。2例 患 者 接 受 重 组 组 织 纤 溶 酶 原 激 活 物 (rTPA) 静 脉 溶 栓 治 疗 ,5例 接 受 抗 凝 治 疗 ,22例 应 用抗 血 小 板 药 物 。 1.2 病例纳入标准 入 选标 准: (1) 脑梗 死诊断符 合 1995 年全 困第 四届脑血管病学术会议 修订 的诊断标 准… ; (2)首 次 颅脑 影 像 学 检查 未 发 现 出血灶 ,病 情 变 化 时 或 发病 2周 内复 查 CT或 MRI发现颅 内继发性出血。排除标准 :(1)发病 2周 内未复查颅脑 CT或 MRI;(2)本 次发病前 已存在其他原 因所 致神经功能缺损 ;(3)有 出血倾 向的其 他疾病 ; (4)既往有 精神障碍史 和 (或 )严重认 知功能 障碍和多 次卒 中发病 ,不 能配合检查者 。 1.3 观察指标 评价 患者脑梗死后 发生 HT后 1周 、2周 、1 个月 、3个月 、6个月 的神经功能缺损评分 (NIHSS)、 日常生 活能力量表 (ADL)评分 、汉密尔顿焦虑量表 (HAMA)评分 和汉密尔顿抑郁量表 (HAMD)评分 。 1.4 统计学方 法 采用 SPSS13.0统计 软件 进行 数据 处 理 ,
脑梗死出血性转化的研究进展
状 态 。Rb io等 _ 1 大 脑 中动 脉 闭 塞 接 受 重 组 型 t A 溶 栓 对 P 治 疗 患 者 的 研 究 表 明 , AI < 2 . t / P - I 1 4 g L会 使 症 状 性 颅 内 出 L 血(I SCH) 著 增 加 , 且 还 观 察 到 P 1低 水 平 与 出 血 严 显 而 AL 重 程 度 相 关 。但 有 学 者 对 P 一 抑 制 剂进 行研 究 时 发 现 , AI 1
合 网 , 死 灶 内水 肿 的 脑 组 织 挤 压 破 坏 毛 细 血 管 , 生 的 毛 梗 新
细 血 管 与 软 脑 膜 血 管 和 周 围皮 质 血 管 互 相 沟通 时 , 出现 血 液 外 漏 , 位 于皮 层 周 边 部 , 血 灶 成 点 片 状 [ 。临 床 表 现 为 多 出 2 ]
灌 注 1 h至 3天 最 为 严 重 , 微 血 管 基 底 膜 大 片 溶 解 、 损 。 2 脑 缺
酶 型 纤 溶 酶 原 激 活 物 ( P 及 纤 溶 酶 原 激 活 抑 制 剂 ( AI 、 u A) P ) a 2抗 纤 溶 酶 (2A ) , 主 要 功 能 是 清 除 沉 积 在 血 管 壁 上 a一 P 等 其 的纤 维 蛋 白 , 持 机 体 凝 血 一 凝 血 机 制 间 的 平 衡 。 当 血 液 维 抗 纤 溶 活 性 降低 时 易 发 生 血 栓 , 之 , 血 液 纤 溶 活 性 增 强 时 反 当 易 发 生 出 血 。 R sn eg等 口 研 究 发 现 , 缺 血 时 u A、 oe br 脑 P
有关 。
M MP 9 ( ) 密度 脂 蛋 白 受 体 相 关 蛋 白 ( P 是 t A 的 受 一 ;4 低 L R) P 体 , tA 引发 MMP 9 高过 程 中 具 有 信 号 转 导 作 用 。 因 在 P 一增 而 tA的l 使用需谨慎对 待。 P 临床
脑出血转化指南
出血转化的流行病学
推荐意见:(1)现有研究报告的出血性转化总 体发生率差异大(0~85%),自发性出血转化发生率 为7%-29%;溶栓后出血转化发生率为10%一48%, 其中症状性出血转化发生率为2%~7%;血管内治 疗后出血转化发生率为46.O%~49.5%,其中症状性 出血转化发生率为2%~16%;使用阿司匹林或肝素 的患者出血转化发生率为8%~22%,其中症状性出血 转化占2%~9%。(2)中国人群出血转化的大样本 临床流行病学数据较少,有待更多研究。
7
自然史与结局
推荐意见: (1)症状性出血转化及PH2型与不良结局(残疾和死亡) 相关,其中PH2型的患者病死率可高达50%。 (2)关于无症状性出血转化、自发出血转化以及其他 影像亚型的出血转化(如HI型和PHl型)研究较少,其 与患者临床结局的关系尚不明确,有待进一步研究。
8
出血转化的处理
一、症状性出血转化的处理 症状性出血转化首先应停用抗栓或溶栓等致出血药物,同时遵循 脑出血一般处理原则。必要时可考虑使用逆转凝血功能紊乱的药 物治疗。 推荐意见:(1)出血转化的一般处理原则与自 发性脑出血的治疗类似,包括必要时行循环和呼吸 支持、血压管理、监测神经功能恶化情况、预防血肿 扩大、治疗颅内高压以及处理出血引起的其他并发 症包括癫痫发作等对症处理。同时应注意寻找导 致出血的可调节原因并进行处理,例如血压的控 制、凝血功能检测及合并用药情况等。
11
2.抗栓(抗凝或抗血小板)相关症状性出血转化: 《中国脑出血诊治指南》和2018版中国急性缺血性脑 卒中诊治指南的推荐 停用抗栓(抗凝和抗血小板)等致出血药物。对抗血小 板相关症状性出血转化,必要时可静脉输注血小板。 值得注意的是,静脉输注血小板可能对阿司匹林引起 的出血更有效,而对氯吡格雷效果不明显,其原因为 两种药物发挥药效的机制不同。
脑梗死出血性转化28例临床分析研究
脑梗死出血性转化28例临床分析研究目的探讨脑梗死后出血性转化的临床特点、病因、诊断治疗与相关发病机制。
方法回顾性分析我科28例(2012年07月~2013年12月)脑梗死后出血性转化患者的临床资料。
结果出血性转化多发生于起病3d到2w,出血性转化发生14d者1例。
其发生与大面积梗死、梗死部位、合并心房纤颤、糖尿病、高血压等有关。
本组28例患者均经头颅CT或MRI证实,经治疗后18例患者基本痊愈,6例预后良好,4例预后较差。
结论脑梗死后出血性转化是脑梗死患者常见并发症,脑梗死后发生出血性转化并非都会使病情加重,其一方面是脑梗死疾病发展的自然过程,是梗死区域内血管再通的一种表现,另一方面对于发生大面积脑梗死后伴脑血肿形成患者,预后结果较差,需予以足够重视。
标签:出血性转化;脑梗死;临床特点;诊断治疗脑梗死后出血性转化(HT)是指在发生脑梗死后缺血区域脑血管重新恢复血供引起梗死区域内发生继发性出血。
根据表现将HT分为出血性梗死(HI)和脑血肿形成(PH)两型,HI型分为小点状出血的HI-1型和多个融合点状出血的HI-2型;PH型又分为有血肿形成、占位效应轻、小于或等于梗死面积的30%的PH-1型和血肿超过梗死面积30%且有明显占位效应的PH-2型[1]。
通过临床症状结合CT或MRI早期诊断HT,对于HT患者预后有积极的临床意义。
本文将针对我科自2012年07月~2013年12月以来收治的28例脑梗死出血性转化病例进行回顾分析,现报告如下:1资料与方法1.1一般资料本组28例脑梗死后出血性转化患者,所有入选患者均符合全国第四届脑血管病学术会议制定的诊断标准,并经头颅CT或MRI证实,其中男16例,女12例;年龄40~80岁,平均(65)岁;病程19~43d,平均31d。
冠心病患者合并房颤8例,高血压病患者12例,高血压同时合并糖尿病史8例。
1.2临床表现本组28例患者中有13例在脑梗死治疗期间表现为原有脑梗死症加重,出现新的神经系统症状和体征,主要表现为失语、意识障碍加重、癫痫发作等,给予患者行头颅CT检查时表现为脑梗死区域及周围出现新鲜的出血性转化灶,另外,12例患者临床症状无明显加重,3例患者治疗后症状还有所改善,此15例患者在例行常规CT复查或MRI复查时发现脑梗死区内有新鲜的出血性转化灶。
脑梗塞出血性转化26例临床分析
2 讨论
2.1 发病机制 ( 1 )栓 子 迁 移 与 闭 塞 血 管 再 通 脑 动 脉 被 栓 塞 后 ,栓 子 发
0 引言
脑பைடு நூலகம்塞我们在临床上经常遇见,而脑梗塞的转归 - 脑梗 塞出血转化这一概念在临床上最近几年才提的比较多,有些 脑梗塞出血性转化大多无临床症状。很容易被我们忽略掉, 除非病情严重引起急剧恶化者才引起重视,现将 2016 年至 2018 年我们收治的 26 例脑梗塞出血转化患者的资料进行回 顾性分析。
轻型的梗塞后出血的 CT 表现为:在低密度梗塞灶内出 现 点 状、斑 片 状、条 索 状 混 杂 密 度 影 或 小 团 块 的 高 密 度 影。 出血量大时,在低密度区内可见高密度血肿,且有占位效应, 病灶周围出现明显水肿。 2.3 临床表现
脑梗塞后出血多发生在梗塞后 1~21 d,以 7 d 内最多。 卒中 6 h 内和 3 周后很少发生。轻型无临床症状,只是在复 查 CT 时可发现梗塞后出血,预后与原来的脑梗塞相似,这种 类型最多见。中型变现为原有的症状和体征不缓解或略有 加 重,可 出 现 头 痛、头 晕、恶 心、呕 吐、肢 体 瘫 痪 加 重,多 无 意 识障碍,预后良好。重型多发生在缺血后 3 d 内,常突然出现 原有症状加重或意识障碍,瞳孔改变,甚至脑疝形成;可合并 上 消 化 道 出 血、中 枢 性 高 热 等 危 险 症,本 型 少 见。 溶 栓 后 的 梗塞后出血多发生在溶栓后即刻或 24 h 以内,患者往往病情 迅速恶化甚至死亡。本组 3 例病人就属于此病。 2.4 治疗原则
大面积脑梗死后出血性转化26例的护理体会75
大面积脑梗死后出血性转化26例的护理体会摘要】目的探讨分析大面积脑梗死后出血性转化的护理体会。
方法回顾性分析我院收治的26例大面积脑梗死后出血性转化患者的临床护理措施。
结果经过积极治疗及综合护理,存活19例(日常生活基本能自理15例)、死亡5例、病情加重转上级医院2例。
结论采用综合护理措施,密切观察患者的病情变化,可减少并发症的发生,对促进患者的康复具有重要的意义。
【关键词】大面积脑梗死出血性转化护理脑梗死出血性转化(HT)是脑梗死的一种特殊类型,指梗死区在缺血、缺氧和坏死的基础上继发出血。
临床上以脑栓塞患者多见,因其发病机理尚不清楚,可以发生于溶栓或抗凝等药物治疗之后,亦可以是脑梗死自然转归过程的表现之一,在治疗及转归等方面与普通脑梗不同,因此,应加强护理,对预防各种并发症具有重要的意义。
本文笔者对我院2007年2—2008年2月收治的26例大面积脑梗死后出血性转化患者采用综合护理措施,取得了较好的临床护理效果,现报告如下:本组26例大面积脑梗死后出血性转化患者,其中男18例、女8例,年龄最小41岁,最大78岁,平均年龄59.5岁。
既往有高血压病史11例、糖尿病史6例、风心病史5例、脑梗死病史4例。
所有患者入院后均经头颅CT或MRI证实为脑梗死,出血性转化在患者发病8h—17天出现。
2.结果经过积极治疗及综合护理,存活19例(日常生活基本能自理15例)、死亡5例、病情加重转上级医院2例。
3.护理3.1 常规护理:将患者转移到神经内科重症病房进行观察和救治,严密观察患者病情变化,观察并记录患者呼吸、血压、脉搏、意识状态及瞳孔的大小。
定时呼唤患者或进行疼痛刺激,以了解患者的意识状态,如发现患者一侧瞳孔散大,应考虑脑疝的发生;进行心电监护以观察心率、节律和心电图的各种波幅变化[1]。
并给病人创造舒适、安静的环境,病房定时通风、换气,温湿度适宜,保持新鲜空气。
注意保暖,防止受凉。
建立静脉通路,以保证药物的随时应用。
34例大面积脑梗死后出血性转化的治疗分析
参考文献
[1]徐铅辉.综述.褚晓凡.审校.脑梗死后出血性转化的研究进展.实用医学杂志,2009.25(22):3904~3905.
3.讨论
本文报道诊断的大面积脑梗死是指病灶波及一个脑叶以上以及直径在5CM以上的梗死范围。大面积脑梗死是HT最危险的因素之一,多为颈内动脉、大脑中动脉闭塞所引起的大面积脑梗死,以大脑中动脉闭塞最常见。1951年Fisher和Adams首先提出了出血性脑梗死这一名称[4],后来又提出了出血性转化(HT)一词。出血性转化是脑梗死重要的继发病理改变之一,随着溶栓、抗凝治疗的普及,这种现象更多见。脑缺血后不同时间HT出现率也不相同,48h内为32%,1周内上升为40%,1个月时可达43%[5]。本组病例HT多发生在一周左右,所占比例为47.1%,与有关报道相符。
34例大面积脑梗死后出血性转化的治疗分析
摘要】目的探讨脑梗死后出血性转化的类型及临床治疗。方法对我院神经内科2006年6月~12月收治的34例大面积脑梗死后出血性转化患者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34例患者均于发病后经颅脑CT检查证实为大面积脑梗死后出血性转化,分出血性梗死和脑实质血肿形成。结论脑梗死后出血性转化是急性脑梗死常见现象,应密切观察病情,早期发现继发性出血、早期预防避免漏诊,早期及时的治疗对提高脑梗死的疗效,改善患者预后具有重要的意义。
1.3影响学检查:34例患者均行头颅CT或MRI检查证实为出血性转化。头颅CT表现为在低密度梗死灶内出现点状、斑片状或索条状混杂密度影或小团块状的高密度影。患者出血量大时,在低密度区有高密度血肿,且有占位效应,病灶周围呈现明显水肿带。头颅MRI急性期表现病灶内有短Tl、短T2信号,亚急性期病灶内有短T1、长T2信号[3]。检查发现梗死部位为:颞叶13例、顶叶19例、枕叶8例、小脑2例、底节区5例。其中8例梗死面积>30%且出血灶都在脑梗死的低密度影内;25例患者出血灶周围存在不同程度的水肿并有占位效应。
急性脑梗死出血转化的临床及康复预后分析
急性脑梗死出血转化的临床及康复预后分析盛鑫;张苏明;黄晓江【摘要】目的:探讨临床氯吡格雷联合拜阿司匹林治疗(双抗治疗)脑梗死并发出血转化(HT )患者的风险是否增高,以及尽早康复治疗对其预后的影响。
方法:收集急性脑梗死患者654例,描述性分析 HT 发生率,观察双抗治疗是否增加 HT 发生的风险;在所有发生 HT 的55例患者中选取病情程度及年龄相当的对照组和观察组各15例,观察组患者经康复治疗,比较2组入院前及治疗14d后美国国立卫生研究院卒中量表(NIHSS)、改良的Rankin量表(m RS )评分。
结果:在654例患者中,并发HT的患者共55例(8.41%),双抗的使用并不显著增加HT发生风险。
康复治疗后,2组NIHSS评分均较治疗前明显降低(P<0.05),2组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mRS评分比较,观察组较治疗前及对照组治疗后显著降低(P<0.05),而对照组较治疗前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结论:急性脑梗死中HT为急性脑梗死常见并可能影响预后的并发症之一,康复治疗对神经功能的恢复有一定积极意义。
%Objective:To study if the combined use of aspirin and clopidogrel increases the risk of hemorrhage transformation (HT) and the prognostic value of early rehabilitation treatment in ischemic stroke patients .Method:654 patients with ischemic stroke were collectedto descriptively analyze the rate of HT ,an d to observe if the com‐bineduse of aspirin and clopidogrel increased the HT risk .Thirty patients were screened in all 55 HT patients and divided into two groups according tothe illness degree and age factors :15 not subject to rehabilitation therapy as control group ,and 15 subject to rehabilitation therapy as observation group .The national institute of health stroke scale (NIHSS) and modifiedRankin scale (mRS) were compared in two groups before and 14 days after treatment . Results:HT occurred in 55 cases out of 654 patients(8 .41% ) .The combined use of aspirin and clopidogrel could not increase the HT risk .NIHSS scores were significantly decreased in both groups after 14‐day treatment (P<0 .05) without inter‐group differences .The mRS scores were significantly increased after 14‐day rehabilitation thera‐py in observation group as compared with the control group(P<0 .05) .Conclusion:HT is one of common compli‐cations in acute ischemic stroke possibly affecting the prognosis .Rehabilitation therapy can promote the neurological function recovery to some extent .【期刊名称】《中国康复》【年(卷),期】2015(000)001【总页数】2页(P17-18)【关键词】脑梗死;氯吡格雷联合拜阿司匹林治疗;出血转化;康复治疗【作者】盛鑫;张苏明;黄晓江【作者单位】华中科技大学同济医学院附属同济医院神经内科,武汉430030;华中科技大学同济医学院附属同济医院神经内科,武汉430030;华中科技大学同济医学院附属同济医院神经内科,武汉430030【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R49;R743.3在脑梗死患者中,出血转化(hemorrhage transformation,HT)也称为出血性脑梗死,多数可以无症状,严重者可导致病情恶化或死亡。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126
·述 评·
重视脑梗死的出血性转化
盛文利* 黄如训*
出 血 性 转 化 (hemorrhagic transformation,HT)是 颇 令 临 床 医 生担心的脑梗死的合并症。 据文献报道,出血性转化的发生率 尸 解 资 料 为 29%; 系 统 回 顾 性 荟 萃 资 料 显 示 脑 梗 死 后 任 何 类 型 的 出 血 性 转 化 发 生 率 在 0 ~ 85% 之 间 ; 理 论 上 来 说 ,出 血 性 转化可发生于任何脑梗死患者, 可见于脑梗死自然演变病程 的任何阶段。 虽然脑梗死的出血性转化甚为常见,但临床实践 中存在的一些误区和误识更需要正视和修正,譬如,有出血性 转化的脑梗死患者是否都有不良的临床结局, 神经科医生该 如何应用已有的临床进展正确诊治出血性转化, 出血性转化 进一步的临床研究应该如何把握正确的方向等等, 本文将进 行简要阐述。
1 出血性转换的定义与释义
按梗死灶内有无红细胞将脑梗死分为白色 / 贫血性脑梗 死 (white, pale, anemic infarcts) 和 红 色 / 出 血 性 脑 梗 死 (red, hemorrhagic infacrtion,HI)两 大 类 [1]。 之 所 以 有 这 两 种 截 然 不 同 的病理改变主要是因为出血性梗死在梗死区域内存在小动 脉、毛细血管和 / 或小静脉壁因缺血缺氧而破损以及重灌流现 象导致血液中的红细胞外溢所致。 出血性转化经典的狭义的 定 义 即 为 HI, 是 指 在 梗 死 的 脑 组 织 中 有 出 血 。 动 脉 性 梗 死 和 静脉性梗死都有出血性转化, 静脉性梗死的出血性转化更常 见 (出 血 性 转 化 见 于 30% ~ 40%静 脉 性 梗 死 患 者 )[2]。 出 血 性 转 化 广 义 的 定 义 为 新 近 脑 梗 死 后 在 颅 腔 内 有 出 血 [3], 出 血 既 可在梗死灶内;也可以在梗死灶的远隔部位,这种梗死灶远隔 部位的出血(蛛网膜下腔出血、硬膜下血肿和梗死灶远隔部位 的 脑 实 质 血 肿 等 ) 限 指 药 物 性 ( 尤 指 溶 栓 [4-5]或 抗 凝 药 物 [6]) 或 器 械 取 栓 后 [7]的 出 血 性 转 化 。
中 国 神 经 精 神 疾 病 杂 志 2012 年 第 38 卷 第 2 期
性 。 所 以 ,现 有 的 临 床 研 究 更 正 了 传 统 的 观 念— —— 即 自 发 性 出 血性转化多见于心源性脑栓塞。
3 影像学检查是诊断出血性转化的金标准
目 前 大 多 推 荐 采 用 ECASS(The European Cooperative Acute Stroke Study, ECASS)Ⅰ和Ⅱ研 究 中 的 CT 诊 断 和 分 型 方 法 ,即 将 出 血 性 转 化 分 为 :①出 血 性 脑 梗 死Ⅰ型 (HIⅠ):沿 着 梗 死 灶 边 缘 小 的 斑 点 状 密 度 增 高 的 出 血 点 ;② 出 血 性 脑 梗 死Ⅱ型 (HI Ⅱ):梗 死 灶 内 较 大 的 融 合 的 出 血 点 ,无 占 位 效 应 ;③脑 实 质 血 肿 Ⅰ 型 (PHⅠ ): 血 肿 体 积 小 于 梗 死 区 域 的 30% , 伴 有 轻 微 的 占 位 效 应 ;④ 脑 实 质 血 肿 Ⅱ 型 (PHⅡ ): 血 肿 体 积 大 于 梗 死 区 域 的 30%,伴 有 明 显 的 占 位 效 应 。 需 注 意 的 是 ,当 CT 检 查 发 现 脑内不止一处的出血灶时,按出血最严重的病灶分型;但该分 型 未 包 括 远 隔 出 血 。 由 于 该 影 像 诊 断 分 型 出 自 rt-PA 溶 栓 临 床 试验对出血性转化的诊断, 对其他药物性 (如抗凝和抗血小 板)及自发性出血性转化的临床应用价值尚无系统研究资料。
doi:10.3969 / j.issn.1002-0152.2012.02.018 * 中 山 大 学 附 属 第 一 医 院 脑 血 管 专 科 (广 州 510080)
通 讯 作 者 (E-mail:wenlisheng@hotmail.com)
Chin J Nerv Ment Dis Vol.38, No.2 February 2012
127
分是 自发 性拟 或 为药 物性 。 比 较自 发性 和 药物 性出 血 性转 化的 危 险 因 素 可 以 发 现 两 者 大 多 数 危 险 因 素 是 一 致 的 ,即 rt-PA 溶 栓相关的症状性出血性转化除了跟溶栓剂量、 时间窗有关外, 其他独立危险因素包括:大梗死、有占位效应的脑梗死、早期发 现的 密度 改变 、严 重的 神经 功 能缺 损(NIHSS > 25 分 )、高 龄 (年 龄 > 80 岁 ),与 自 发 性 出 血 性 转 化 基 本 相 同 ,因 此 ,有 这 些 危 险 因素的脑梗死患者因有自发性出血性转化的倾向在溶栓时需 要极其慎重。 5.2 抗 血 小 板 、 抗 凝 和 他 汀 类 药 物 相 关 性 出 血 性 转 化 2002 年 ,抗 栓 治 疗 协 作 组 发 表 的 荟 萃 分 析 显 示 ,在 急 性 缺 血 性 脑 卒 中 和 既 往 有 缺 血 性 脑 卒 中 / TIA 的 患 者 , 抗 血 小 板 治 疗 后 出 血 性 脑 卒 中 的 发 生 率 分 别 为 1.03% 和 0.64% 。 2008 年 发 表 的 荟 萃 分 析 表 明 [16],在 非 心 源 性 栓 塞 的 缺 血 性 脑 卒 中 (Noncardioembolic Ischemic Stroke )二 级 预 防 中 抗 血 小 板 治 疗 导 致 症 状 性颅内出血发生率或风险增加。 在急性期(指临床试验是招募 起 病 14 d 内 的 患 者 )的 缺 血 性 脑 卒 中 患 者 ,ASA [Aspirin (阿 司 匹 林 ),起 病 48 h 内 ,口 服 剂 量 为 160 ~ 300 mg / d,连 续 服 用 10 ~ 14 d;主 要 是 IST、CAST 和 MAST-Ⅰ临 床 试 验 ]导 致 的 症 状 性 颅内出血率为 1.0%(对照组为 0.8%)。 长期服用抗血小板药物 进行缺血性脑卒中的二级预防, 其症状性颅内出血的发生风 险 亦 增 加 , 已 有 的 Meta 研 究 表 明 , 服 用 低 剂 量 的 ASA (75 ~ 375 mg / d), 随 访 时 间 为 17 ~ 50 个 月 , 其 导 致 主 要 出 血 事 件 (消 化 道 出 血 和 颅 内 出 血 ) 的 相 对 风 险 增 加 了 71%(RR:1.71, 95% CI: 1.41 ~ 2.08),但 绝 对 年 度 的 风 险 增 加 (absolute annual increase ) 是 轻 微 的 (ARI ; 0.13% , 95% CI : 0.08 ~ 0.20 ) 。 CAPRIE 试 验 (clopidogrel vs ASA) 在 随 访 的 1.91 年 期 间 , 其 症 状 性 出 血 的 发 生 率 分 别 为 0.35%、0.49%,但 并 无 统 计 学 差 异 。 MATCH 试 验 (clopidogrel + ASA vs clopidogrel ) 在 随 访 的 18 个 月内, 联合使用两种抗血小板药物后威胁生命的颅内出血显 著 增 加 , 其 发 生 率 分 别 为 1.1% 、0.7% 。 CHARISMA 试 验 (clopidogrel + ASA vs placebo + ASA ) 在 随 访 的 28 个 月 中 发 现 中 等 程 度 的 出 血 为 2.1%、1.3%(P < 0.001)。 基 于 此 ,各 国 指 南 不推荐在缺血性脑卒中的二级预防中联合使用两种抗血小板 聚集药物,除非有特定指征(譬如脑卒中患者近期发生急性冠 脉 综 合 征 )。 CASISP 试 验 [Cilostazo(西 洛 他 唑 ) vs ASA]在 随 访 12 ~ 16 个 月 期 间 , 总 的 出 血 事 件 发 生 率 分 别 为 4% 和 9% , 其 中西洛他唑脑出血发生率 低于 1%, 且 两组 的出 血 发生 位置 与 MRI-GRE 诊 断 微 出 血 位 置 相 关 。 PRoFESS 试 验 [ 复 合 制 剂— —— 低 剂 量 的 ASA (25 mg) + 缓 释 潘 生 丁 (200 mg),2 次 / d vs clopidogrel (75 mg ,1 次 / d ) + telmisartan (80 mg,1 次 / d )] 在 随 访 的 2.5 年 中 , 其 致 命 性 的 颅 内 出 血 的 发 生 率 分 别 为 0.3% 和 0.3% , 无 统 计 学 差 异 。 荟 萃 分 析 发 现 复 合 制 剂 (dipyridamole + ASA)与 ASA 比较,均不增加颅内出血的风险 。 [16]
性梗死; 脑出血的亚分类中有继发梗死的出血和药物性出血 两 类 。 中 国 的 脑 血 管 病 分 类 中 药 物 性 出 血 的 释 义 与 NIND-Ⅲ 相同, 但两者均未明确指出药物性出血的释义应该包括出血 性脑梗死和梗死灶外的远隔出血; 中国的脑血管病分类中亦 未清晰界定出血性脑梗死和继发梗死的出血的差别和诊断标 准。 上述疾病分类的差异使我们认为应该根据出血性转化的 病理和病理生理机制严格划分出血性转化。 首先应注意:①脑 静脉明确的结构特点(静脉壁薄、静脉血流缓慢、静脉窦收集 双 侧 脑 部 血 液 )、脑 静 脉 性 梗 死 的 病 理 (脑 水 肿 明 显 、水 肿 基 础 上的广泛性的瘀点状或融合成片状的出血) 和病理生理机制 (静脉回流受阻、静脉血淤积、静脉压升高、静脉血栓为红色或 混 合 性 血 栓 )以 及 临 床 特 点 (颅 内 压 增 高 、双 侧 脑 部 病 变 、多 种 发 病 形 式— —— 急 性 、 亚 急 性 和 慢 性 、 多 病 因 等 ) 等 均 与 动 脉 性 梗 死 及 其 后 的 出 血 性 转 化 有 明 显 差 异 [2]。 所 以 由 脑 静 脉 血 管 病 导 致 的 梗 死 是 淤 血 性 脑 梗 死 ,如 有 出 血 则 为 淤 血 性 出 血 [8], 不应归为出血性转化。 ②由脑动脉病变导致的梗死灶内出血 是出血性转化, 在梗死灶内有瘀点状或瘀斑状出血 (出血量 少)应为病理学意义上的漏出性 / 渗出性出血(出血性梗死), 在梗死灶内形成血肿(出血量多)的应为病理学意义上的破裂 性 出 血 (梗 死 灶 内 血 肿 形 成 )[8]。 ③溶 栓 、器 械 取 栓 和 抗 凝 后 的 出血性转化应细分为梗死灶内出血和远隔出血,远隔出血应视 为溶栓、器械取栓后和抗凝药物的并发症。综上,我们需明确指 出,由于病理和病理生理机制的不同,脑梗死有动脉性和静脉 性之分,动脉性脑梗死后出血应进一步区分为 :①仅限于梗死 灶 内 的 出 血 是 出 血 性 转 化 ,可 为 自 发 性 或 药 物 性 ;② 梗 死 灶 外 出血是远隔出血, 是动脉性脑梗死的并发症, 主要由溶栓、降 纤、抗凝、抗血小板治疗后引起,少数是器械取栓所致。因此,动 脉性脑梗死的急性期治疗和二级预防更需注意因出血性转化 和远隔出血的机制不同导致临床结局可能有甚大差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