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课堂过渡语作用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语文课堂过渡语的作用

摘要:过渡语是教学语言中非常重要的一个环节,它能帮助学生归纳总结学过的内容,并且对下文所学的内容进行启发,激起学生兴趣,引导学生继续学习新内容,使学生在思维上平稳过渡,在引人入胜、浑然不觉中学习新的内容。过渡语就是教学语言海洋中的一朵浪花,虽然小,但它的功能却不不可忽视,每一位教师应做到会用、善用、巧用课堂教学过渡语。

关键词:归纳;引导;渲染;连贯

课堂教学是一门艺术,是一种创造性的劳动。而这个教学活动是由一个个教学活动组成的,每个教学活动,好比是散乱的珠子,而过渡语则是串连珠子的丝线,缺少这根线,再璀璨的珍珠也不能成为美丽的项链。因此我们要充分注意教学过程中过渡语的设计和运用。串联一个个知识点,巧妙运用过渡语,使教学内容衔接自然,紧密连贯,前后一体;使学生在思维上平稳过渡,在引人入胜、浑然不觉中水到渠成地学习新的内容。

语文课堂教学过程中,过渡语的作用大致可以分为四类:

首先是归纳作用,可以用于各个教学环节之间,对之前的一个环节进行归纳总结,为下一个环节打下基础。如《桂林山水》教学中,第一个环节结束,教师可以这样总结:“桂林的水静、清、绿,桂林的水这样美,接着我们去看看桂林的山吧。”让学生对前面所学的知识要点总结梳理,这就使学生加深了印象。也可以用于之前几个教学环节的总结。复述几个环节所学的内容,然后顺理成章地过

渡到下个环节上来。如《不朽的失眠》这篇课文,“小说有三要素,人物、环境、情节,我们分析了这篇小说的人物、情节,张籍在月寒人悲的夜晚失眠,接着来分析环境的描写。”这种过渡语既可以让学生加深印象,还可帮助学生温习上个环节所学的知识。既有温故又为知新做下铺垫。

其次是引导作用,教师用一句话把上个环节的内容进行总结,然后提出问题,引出下环节的施教内容。给予学生思考的空间,并且牢牢抓住学生的期待心理,把学生的注意力和思路引导到新的内容上,顺理成章。这类过渡语可以提高学生注意力,启发学生思维,激发学习兴趣,是课堂教学中常用且好用的一种过渡手段。比如教《变色龙》一文,应注意到“变”这个字眼。在教读课文时,就可以把奥楚蔑洛夫有几变,怎么变,因何而变,串联成问题,引导下一个环节。设计“我们已经领教了变色龙的一次变色,接下去他还会怎么变呢?又是什么原因引起他变色呢?”之类的问题,让学生的思维在疑问求索,逶迤前行,探索新知。

再次是连贯作用。教学内容前后虽各成章节,但又各自独立。教师需要用过渡语来起承转合,使教学活动层次清楚。对前一部分的归纳总结梳理,导出重点要讲的内容和问题,进而使课堂教学转入另一个环节,自然过渡。教学由这一内容过渡到相关的另一内容时,教者可抓住各段、各层之间的内在联系,进行启发、激励。使学生产生学习的迫切感、好奇心、求知欲。这样使过渡既自然、流畅,又扣人心弦,同时学生也易于接受新的知识内容。这种前后一贯的

过渡形式,过渡语若运用得当,则浑然天成、天衣无缝。学生如浴春风,在不知不觉中学到知识。

最后是渲染作用。苏霍姆林斯基说:“教师的语言在很大程度上决定着学生在课堂上的脑力劳动的效率。”名师的课堂总是令我们拍案叫绝,其中很大的一个原因是他们的语言表达充满了神奇的魅力让人浮想联翩、情绪波澜起伏,极大地调动学生的积极性。教师运用富有感染力的语言去调动学生的情绪,可以启发学生的思维,使学生对学习产生无穷的兴趣,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如《祥林嫂》一课,教师进行总结:立春之日,丈夫死亡。孟春之日,被卖改嫁。暮春之日,痛失爱子。迎春之日,一命归天。引导学生得出结论:祥林嫂真是一个没有春天的女人。那么是谁剥夺了祥林嫂的春天?教师总结陈述祥林嫂的悲剧,渲染气氛,进而从祥林嫂的死因来探寻她的悲剧命运。学生根据教者的引导很快进入了下文的学习,抓住了问题的关键,也就能找出答案了。这样既能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又给学生的学习指明了方向。

一节好的语文课,过渡语的设计和运用在课堂教学中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归纳总结、承上启下、梳理层次、启迪思维。精心设计、有的放矢的过渡语可以为一堂课锦上添花。过渡语既要承接前后的内容,又能导引所要讲的知识,且不露痕迹,润物细无。所以运用过渡不仅是一门学问,更是一门艺术。教者应重视过渡语的设计和运用,使教学环节紧凑,给课堂教学增加美感,吸引学生注意力,温故而知新。

参考文献:

1.苏霍姆林斯基.给教师的100条建议.教育科学出版社出版,2003.

2.罗建国.会用、善用课堂教学过渡语.四川教育学院学报.2001年10月.

3.李创新.中学语文创新教法.北京学苑出版社,1999.

4.王武保.浅谈语文教学中过渡语的运用.井冈山医专学

报.2006/03.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