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故都的秋》6
《故都的秋》
学习重点
1、领悟作家内心的独特感受,欣赏大自然的 优美景致.
2、 品味诗一般的语言、意境、品鉴情景交 融的表现手法。
课文朗读
秋天,无论什么地方的秋 天,总上好的;可是啊,北国 的秋,却特别来得清,来得静, 来得悲凉。我不远千里,要从 杭州赶到青岛,又从青岛赶上 北平的理由,只不过是想饱尝 一尝这秋,故都的秋味。
文眼句-----点明秋天的特点:清\静\悲凉
本文的基调是什么?
清 静 悲凉
怎样赏玩故都的秋呢?
<<都是月亮惹的祸>>
<<都是秋天惹的祸>>
哪些景物惹得作者悲凉呢,找到什么
就说什么。(分5层)
都是 天色\飞声\日光\牵牛花 惹的祸
都是 都是 都是 都是
秋槐的落蕊\丝纹惹的祸
秋蝉的残鸣
惹的祸
秋雨的凉意
配乐齐读
我们来看一看这篇赏玩秋味的 文章有没有枝蔓?也就是有没 有没写故都秋的景色的语段?
在南国时,最让作者 思念的是北国的哪些景物?
陶然亭的芦花 钓鱼台的柳影 西山的虫唱 潭拓寺的钟声
本体——南国的秋与北国的秋
比
味
味
喻
黄酒 与 白干 润
烈
味
味
稀饭 与 馍馍 喻体
鲈鱼 与 大蟹
浅 味 淡
深 味 浓
秋光:碧绿的天色,漏下的日光,玉泉的夜月,
钓鱼台的柳影 (高远柔和、清冷)
秋声:西山的虫唱,秋蝉的残声 (凄凉、哀惋)
驯鸽的飞声,潭柘寺的钟声 (高亢、悠远、清亮)
秋色: 牵牛花,枣儿 (冷漠、火热) 秋味:秋槐落蕊,秋雨 (落寞、凄凉)
习题1、作者在谈到牵牛花时说:“我以 为以蓝色或白色为佳。”对此理由分析不
高中语文-《故都的秋》
清、静、悲凉
文眼
关于“悲凉”:
郁达夫将个人的不幸遭际、 动荡的现实及腐败的当局都融入 到故都的秋姿、秋色、秋味中去
了。在作者的心中,“悲凉” 不仅是故都赏景的心态,而是 整个的人生的感受。
思考题:
真正写故都秋的在第几段?
3到11段
3——11段描写了几幅秋景图,用简 洁的语言概括每幅图的内容?
B.颓(tuí)废
混沌(dùn) 厦(xià)门
忧心忡忡(chōng)
C.一椽(chuán) 潭柘(zhí) 隽(juàn)永
流水淙淙(còng)
D.似(shì)的
针砭(biān) 平仄(Zè)
咄咄(duò)逼人
❖ 返回
2.下列词语中,划横线字注音正确的一项是(C)
A.隽(juàn)永
浑浑沌沌(tún)
驯(xùn)鸽
徇(xùn)情枉法
B.落寞(mò)
漠(mò)不关心
蓦(mù)然
慕(mù)名而来
C.一椽(chuán)破屋 潭柘(zhè)寺
譬(pì)如
廿(niàn)四
D.平仄(zhè)
折(zhé)本
思忖( cǔn )
蹊跷(qiào )
C 4、下列词语书写正确的一项是
A.清静 清净 静土 耳根清静 B.缓慢 慢待 曼妙 轻歌慢舞 C.领略 策略 掠夺 攻城略地 D.浪废 悠闲 幽远 枉费心机
“一切景语皆情语。” 文中 的景物表面看都是秋的真实色彩, 实际是北国的秋在作者心中的投影。 是自然界的客观色彩与作者内心的 主观色彩的自然融合。五幅画面都 染了冷色调,表现作者心中的悲凉, 也体现了作者对整个人生和时代的 感悟。
故都的秋是怎样的? 请找出总体概括故都秋天 的特点的词语。1到2段写的是什么?用什么手
《故都的秋》阅读练习题及答案
《故都的秋》阅读练习题及答案一、阅读下面两段文字,回答问题秋天,无论在什么地方的秋天,总是好的;可是啊,北国的秋,却特别地来得清,来得静,来得悲凉。
我的不远千里,要从杭州赶上青岛,更要从青岛赶上北平来的理由,也不过想饱尝一尝这“秋”,这故都的秋味。
江南,秋当然也是有的;但草木凋得慢,空气来得润,天的颜色显得淡,并且又时常多雨而少风;一个人夹在苏州上海杭州,或厦门香港广州的市民中间,混混沌沌地过去,只能感到一点点清凉,秋的味,秋的色,秋的意境与姿态,总看不饱,尝不透,赏玩不到十足。
秋并不是名花,也并不是美酒,那一种半开半醉的状态,在领略秋的过程上,是不合适的。
1.第一段主要写作者怎样的感情?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2、第1自然段中写作者从杭州赶上北平的目的是:________________他这样做的原因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不远千里”这个成语在本文中的作用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
4.北国之秋有怎样的特点?这样写在全文中有何作用?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5.第二段在文中起什么作用?为什么宕开一笔,先写江南之秋?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6.“混混沌沌”、“半开半醉”在文中指怎样的状态?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参考答案1.表达了对北国之秋的强烈的向往、热爱、眷恋之情。
2饱尝一尝故都的秋;因为故都的秋具有清、静、悲凉的特点3表达热爱故都秋色的强烈感情。
4.北国之秋特别地来得清,来得静,来得悲凉。
开篇就定下了浓重的抒情调子,是全文的文眼。
5.写江南之秋不能令人满足,总看不饱,尝不透,赏玩不到十足,是为更好地表达北国之秋令人神往。
6.指秋的味,秋的色,秋的意境与姿态总是模模糊糊,不能赏玩到十足的状态。
《故都的秋》
三、
再次感知故都之秋
本文描写秋景,是以 什么为序的?
是无序的,这正是散文形散特点 的体现。因为这些景物都具有了“清、 静、悲凉”的共同点,作者根据共同 点把这些景物组织在一起的,这就是 文章不散的“神”。
带 你 回 归 课 本
对秋有如此萧索的感触,作者 是有辩解的,请找出倒数第三段 的中心句。 足见有感觉的动物,有情趣 的人类,对于秋,总是一样的能 特别引起深沉,幽远,严厉,萧 索的感触来的。
故都的秋(悲凉的颂歌)
郁达夫
北国之秋:清、静、悲凉 以情驭景 以景显情味 情景交融
1、秋园静观而看秋 2、槐树落蕊而知秋 3、秋蝉残鸣而报秋 4、秋雨淋人人知秋 5、果树秋天之奇观
记 叙、 描 写
眷 恋 向 往 之 情
景人合一
议论:“足见有……感触来的。” (形) (神)
四、
课堂练笔心中之秋
请根据课文内容仿写两个句子: 故都的秋在小院中低矮的破屋内外, 在都市闲人的微叹互答里; 在 , 在 。
郁达夫笔下的秋是怎样的情景?让我们 一起来欣赏他的散文名篇《故都的秋》。
由 题 目 切 入
“秋”是中心词,点明了 文章的中心是写秋景
“故都” 指哪儿
故都的秋=北平的秋?
称为“故 落日故园情 都”,更带有 一种文化底蕴 故国不堪回首月明中 和历史沧桑感, 也包含有深切 故垒萧萧芦荻秋 的眷恋之情。
一、
整体感知故都的秋
思
故都的秋(1、2)
北国之秋和江南之秋作对比,表达 对北国之秋的向往之情
故 都 的 秋
总 分 总
—— ——
绘
故都的秋(3-12)
描绘故都的清秋景色,赞颂北国之秋
恋
故都的秋(13、14)
故都的秋 名家点评
故都的秋名家点评《故都的秋》是现代散文中的名篇,其语言特色、主题内容、创作背景和情感表达都是值得深入探讨的。
首先,从语言特色来看,《故都的秋》的文字是简练、清新、富有情感的。
其独特的语言风格为“一语天然万古新,豪华落尽见真淳。
”正如“清水出芙蓉,闲笔出真情”,郁达夫用平实、简洁的语言描绘出故都秋天的景色,不带任何夸张和矫饰,每一字每一句都真实地反映了故都秋天的特点。
其次,从主题内容来看,《故都的秋》主要展现了作者对故都秋天的深深眷恋和对祖国的热爱。
文中通过对秋天景色、食物、气候等的描述,展现出故都秋天的独特魅力,同时也表达了作者对祖国的深沉情感。
这种情感并非空洞的颂歌,而是通过细腻的描写和深情的叙述,让读者感受到作者内心的真挚情感。
再者,从创作背景来看,《故都的秋》写于1934年8月。
当时,中国正处于内忧外患之际,社会动荡不安,人民生活困苦。
郁达夫作为一个爱国知识分子,深感国家前途的堪忧和人民的苦难。
在这样的背景下,他写下了这篇散文,既表达了对故都秋天的热爱,也寄寓了对祖国的深深忧思和对人民生活的关切。
最后,从情感表达来看,《故都的秋》中流露出的情感是复杂的。
作者既为故都秋天的美丽景色所吸引,又为国家的衰落和人民的苦难感到忧虑和悲痛。
这种复杂的情感在文中得到了充分的体现,使读者在欣赏美丽的文字的同时,也能感受到作者内心的沉重和忧虑。
总的来说,《故都的秋》是一篇充满情感和思考的散文。
它以清新自然的语言、真挚的情感和深刻的思考,让读者在欣赏美文的同时,也能感受到作者对故都秋天的热爱和对祖国的忧思。
在今天看来,《故都的秋》依然具有很强的现实意义和启示作用,它提醒我们要珍惜身边的美好事物,同时也要关注国家和人民的命运,不忘初心,砥砺前行。
故都的秋赏析
故都的秋赏析读罢郁达夫的《故都的秋》,文章里那种浓浓的秋意深深地吸引着我,那里的秋雨,那里的秋蝉,那里的秋果,那里的一切一切,都是那么的迷人,那么的富有韵味,令人遐想无限。
《故都的秋》起笔便见不凡,直接切入主题。
“秋天,无论在什么地方的秋天,总是好的;可是啊,北国的秋,却个性地来得清,来得静,来得悲凉。
我的不远千里,要从杭州赶上青岛,更要从青岛赶上北平来的理由,也可是想饱尝一尝这“秋”,这故都的秋味。
”他不远千里竟是为了饱尝一下北国古都的“秋”,其情的强烈溢于言外,又给读者留下一个大的悬念,究竟这北方的秋,因何以这样引人总的来说,《故都的秋》通篇无一“愁”字,话到唇边不言愁,但处处潜着“愁”的落寞。
郁达夫博学多才,对中国的古典诗文有很深的造诣,尤其是对古诗,他更是痴情过人,因而,在他的散文创作里,便自觉不自觉的借用了古典诗歌的美学观,是自我的散文到达了“诗中有画,画中有诗”的艺术境界。
如果说朱自清的散文《春》是一幅色彩欲滴的油画,那么郁达夫的《故都的秋》便是一幅素淡典雅的大幅水墨了,说其大,是因为这幅水墨有必须的连续性,是由几幅角度不一样,浓淡不一的水墨图组合而成,这仿佛是借用了电影中“蒙太奇”的表现手法,给人以动感。
1、秋园小景:在北国,秋天的夜似乎比秋天的白日来得更清,来得更静,来得更悲凉,那高挂的残月,纷飞的芦花,飘荡的柳影,西山的虫唱,合着潭柘寺那清越的钟声,更给人一种凄冷的感觉,这幅秋夜小景的色调是素淡的,组合在一齐,展现出很强的立体感。
整幅画,静中有动,以动衬静,尤其是那秋风里的钟声,隐隐约约,大有“夜半钟声到客船”的魅力。
3、秋雨蒙蒙。
太阳渐渐的高起来了,整个宇宙都亮堂起来,夜里、清晨的那些寒意也渐渐远去,这似乎能叫人暂时忘却秋天的来临,然而这些情感瞬间便被那衰弱的蝉声消退了。
听着那有气无力的叫声,人会怎样想呢能不感到秋天的味道吗更何况,随着一阵秋风吹过,秋雨便“息列索落的下起来了”。
故都的秋原文(可编辑修改word版)
故都的秋郁达夫秋天,无论在什么地方的秋天,总是好的;可是啊,北国的秋,却特别地来得清,来得静,来得悲凉。
我的不远千里,要从杭州赶上青岛,更要从青岛赶上北平来的理由,也不过想饱尝一尝这“秋”,这故都的秋味。
江南,秋当然也是有的,但草木凋得慢,空气来得润,天的颜色显得淡,并且又时常多雨而少风;一个人夹在苏州上海杭州,或厦门香港广州的市民中间,混混沌沌地过去,只能感到一点点清凉,秋的味,秋的色,秋的意境与姿态,总看不饱,尝不透,赏玩不到十足。
秋并不是名花,也并不是美酒,那一种半开、半醉的状态,在领略秋的过程上,是不合适的。
不逢北国之秋,已将近十余年了。
在南方每年到了秋天,总要想起陶然亭的芦花,钓鱼台的柳影,西ft的虫唱,玉泉的夜月,潭柘寺的钟声。
在北平即使不出门去吧,就是在皇城人海之中,租人家一椽破屋来住着,早晨起来,泡一碗浓茶,向院子一坐,你也能看得到很高很高的碧绿的天色,听得到青天下驯鸽的飞声。
从槐树叶底,朝东细数着一丝一丝漏下来的日光,或在破壁腰中,静对着像喇叭似的牵牛花(朝荣)的蓝朵,自然而然地也能够感觉到十分的秋意。
说到了牵牛花,我以为以蓝色或白色者为佳,紫黑色次之,淡红色最下。
最好,还要在牵牛花底,教长着几根疏疏落落的尖细且长的秋草,使作陪衬。
北国的槐树,也是一种能便人联想起秋来的点辍。
像花而又不是花的那一种落蕊,早晨起来,会铺得满地。
脚踏上去,声音也没有,气味也没有,只能感出一点点极微细极柔软的触觉。
扫街的在树影下一阵扫后,灰土上留下来的一条条扫帚的丝纹,看起来既觉得细腻,又觉得清闲,潜意识下并且还觉得有点儿落寞,古人所说的梧桐一叶而天下知秋的遥想,大约也就在这些深沉的地方。
秋蝉的衰弱的残声,更是北国的特产,因为北平处处全长着树,屋子又低,所以无论在什么地方,都听得见它们的啼唱。
在南方是非要上郊外或ft上去才听得到的。
这秋蝉的嘶叫,在北方可和蟋蟀耗子一样,简直像是家家户户都养在家里的家虫。
故都的秋赏析5篇
《故都的秋赏析》故都的秋赏析(一):郁达夫的《故都的秋》是一篇形神兼备、情景交融的好散文。
关于其中心,课文自读提示和教参都作了明确的分析和界定,认为文章将自然界的客观色彩故都的秋色,与作家内心的主观色彩个人的情绪,自然地融化在一齐,全文紧扣清、静、悲凉落笔,以情驭景,以景显情,信手写来,浑然一体,透过对北平秋色的描绘,赞美了故都的自然风物,抒发了向往、眷恋故都的秋的真情,流露了深远的忧思和孤独感,并且,为了增进学生对此的理解,自读提示和教参还注意联系了文章写作的时代背景,指出了当时的社会环境和作家移居杭州的个人生活背景。
其实,郁达夫在文中流露的情感,固然跟当时的背景有关,也跟作家一生的身世命运和性格情趣有关,还跟中国传统文人的悲秋情结有关,当时的背景因素前已提及,本文即就后两点作些补充性的联想与阐释。
一、身世命运和性格情趣作家赞美自然风物,抒发情感,其格调无非是热烈高亢、平和淡远和忧郁低沉三者之中各有选取侧重而已。
而郁达夫偏偏持最后一种心态来描绘故都秋色,这和他的身世命运以及性格情趣是分不开的。
作为一篇以真实为内核的散文,《故都的秋》所反映的这种清静悲凉心境和郁达夫一生的身世命运以及由此构成的性格情趣是紧密相连的。
首先,从身世命运来看。
郁达夫三岁丧父,家道衰贫(《中国大百科全书中国文学》郁达夫条,中国大百科全书出版社86版),之后又经两度婚姻失败(先与结发妻孙荃,后与王映霞。
作者注),再有两次丧子之痛(见郁达夫散文《一个人在途上》《记耀春之殇》),此外,郁达夫生活在积贫积弱的旧中国,先后目睹了晚清腐败、军阀割据的社会现实,亲自经受了蒋介石政府白色恐怖的威慑(1933年举家由上海移居杭州,过上流连山水的隐居生活,政治上一度表现消沉即由此而来。
作者注),最后亲历抗日烽火,在南洋为日本宪兵秘密杀害。
这样的一生,是悲凉的。
其次,从性格情趣来看,他的身世命运在很大程度上决定了其忧伤压抑的性格,从而影响着他在创作上的情趣倾向。
《故都的秋》中英对照
《故都的秋》中英对照《故都的秋》是中国著名作家郁达夫的一篇散文,描绘了北京秋天的景色和氛围。
以下是该散文的中英对照版本:中文原文:秋天,无论在什么地方的秋天,总是好的;可是啊,北国的秋,却特别地来得清,来得静,来得悲凉。
我的不远千里,要从杭州赶上青岛,更要从青岛赶上北平来的理由,也不过想饱尝一尝这“秋”,这故都的秋味。
江南,秋当然也是有的;但草木凋得慢,空气来得润,天的颜色显得淡,并且又时常多雨而少风;一个人夹在苏州上海杭州,或厦门香港广州的市民中间,浑浑沌沌地过去,只能感到一点点清凉,秋的味,秋的色,秋的意境与姿态,总看不饱,尝不透,赏玩不到十足。
英文翻译:Autumn, no matter where it is, is always beautiful; yet the autumn in northern China is particularly clear, calm, and sorrowful. The reason for me to travel thousands of miles from Hangzhou to catch up with Qingdao, and then from Qingdao to Beijing, is simply to fully savor this "autumn", the autumn aroma of the former capital.Of course, there is autumn in the south as well; but the plantsdecay slowly, the air is humid, the sky's color is light, and it is often rainy and windy. If a person is immersed in the citizens of Suzhou, Shanghai, Hangzhou, or Xiamen, Hong Kong, Guangzhou, they can only feel a little coolness, without fully appreciating the aroma, color, artistic conception and posture of autumn.。
《故都的秋》
《故都的秋》秋天,无论在什么地方的秋天,总是好的;不过啊,北国的秋,却特别地来得清,来得静,来得悲凉。
我的不远千里,要从杭州赶上青岛,更要从青岛赶上北平来的理由,也不过想饱尝一尝这“秋”,这故都的秋味。
江南,秋当然也是有的,但草木凋得慢,空气来得润,天的颜色显得淡,并且又时常多雨而少风;一个人夹在苏州上海杭州,或厦门香港广州的市民中间,混混沌沌地过去,只能感到一点点清凉,秋的味,秋的色,秋的意境与姿态,总看不饱,尝不透,赏玩不到十足。
秋并不是名花,也并不是美酒,那一种半开、半醉的状态,在领略秋的过程上,是不合适的。
不逢北国之秋,已将近十余年了。
在南方每年到了秋天,总要想起陶然亭的芦花,钓鱼台的柳影,西山的虫唱,玉泉的夜月,潭柘寺的钟声。
在北平即使不出门去吧,就是在皇城人海之中,租人家一椽破屋来住着,早晨起来,泡一碗浓茶,向院子一坐,你也能看得到很高极大的碧绿的天色,听得到青天下驯鸽的飞声。
从槐树叶底,朝东细数着一丝一丝漏下来的日光,或在破壁腰中,静对着像喇叭似的牵牛花(朝荣)的蓝朵,自不过然地也能够感觉到十分的秋意。
说到了牵牛花,我以为以蓝色或白色者为佳,紫黑色次之,淡红色最下。
最好,还要在牵牛花底,教长着几根疏疏落落的尖细且长的秋草,使作陪衬。
北国的槐树,也是一种能便人联想起秋来的点辍。
像花而又不是花的那一种落蕊,早晨起来,会铺得满地。
脚踏上去,声音也没有,气味也没有,只能感出一点点极微细极柔软的触觉。
扫街的在树影下一阵扫后,灰土上留下来的一条条扫帚的丝纹,看起来既觉得细腻,又觉得清闲,潜意识下并且还觉得有点儿落寞,古人所说的梧桐一叶而天下知秋的遥想,大约也就在这些深沉的地方。
秋蝉的衰弱的残声,更是北国的特产,因为北平处处全长着树,屋子又低,所以无论在什么地方,都听得见它们的啼唱。
在南方是非要上郊外或山上去才听得到的。
这秋蝉的嘶叫,在北方可和蟋蟀耗子一样,简直像是家家户户都养在家里的家虫。
还有秋雨哩,北方的秋雨,也似乎比南方的下得奇,下得有味,下得更像样。
故都的秋内容梳理
故都的秋内容梳理《故都的秋内容梳理》嘿,朋友!你知道郁达夫的《故都的秋》吗?这可真是一篇超级棒的文章!文章一开始,就好像有个神秘的声音在耳边轻轻地说:“秋天,无论在什么地方的秋天,总是好的。
”这一下子就把我拉进了故都的秋天里。
郁达夫先生说,北国的秋,来得清,来得静,来得悲凉。
这就像是一个画家,用最简洁的线条勾勒出了故都秋的轮廓。
哎呀,你说这秋天怎么就悲凉了呢?我一开始也不太懂。
他写了院子里很高很高的碧绿的天色,还有青天下驯鸽的飞声。
这画面多美呀,可为啥还是透着那么一点点的凄凉?就好像是一首优美的曲子,里面却藏着一丝丝的忧伤。
他还写了槐树的落蕊,“像花而又不是花的那一种落蕊,早晨起来,会铺得满地。
脚踏上去,声音也没有,气味也没有,只能感出一点点极微细极柔软的触觉。
”这描写得多细致啊!我都能想象自己走在那铺满落蕊的路上,心里有种说不出的感觉,难道这就是秋天的独特味道?说到秋蝉,那衰弱的残声,真让人觉得秋天好像是一位疲惫的老人,在诉说着过去的故事。
这和夏天那响亮的蝉鸣可完全不一样啊!还有那秋雨,“可不是?一层秋雨一层凉啦!” 这简单的一句话,就让我仿佛感受到了那丝丝的凉意,直往骨头缝里钻。
郁达夫先生也提到了北方的果树,像枣子树,柿子树,那是秋天的宝贝呀!红彤彤的果子挂满枝头,难道不是秋天给我们的礼物吗?他写故都的人,在秋天里也是那么的悠闲自在。
就像那在桥头钓鱼的老头,那在胡同里卖水果的小贩,他们不也是故都秋的一部分吗?你看,这故都的秋,有景,有人,有声,有色,构成了一幅多么独特的画卷啊!我就在想,这秋天,在郁达夫先生的笔下,怎么就变得这么有韵味呢?难道是他的心特别敏感,能捕捉到我们平常忽略的那些小细节?还是说,这故都的秋,本身就有着一种说不出的魅力,只有像他这样的大作家才能把它展现出来?反正啊,读完这篇文章,我对秋天的感觉都不一样了。
以前觉得秋天就是树叶黄了,天气凉了,没啥特别的。
现在才知道,秋天里藏着那么多的故事,那么多的情感。
《故都的秋》赏析
《故都的秋》赏析《故都的秋》里的秋天是以“清”“静”“悲凉”为题眼的一篇文章,文章用北国的秋景的浓色与厚味来和南方秋色的淡色和浅味形成对比。
全文1600多字,运用了40多个秋字来描写秋景非但没使文章枯燥无味反而使文章更加生动,可见郁达夫的写作手法已经出神入化了,本文堪称佳作。
一、诵读提示本文是现代散文史上的名篇,感情浓厚,意味隽永,文辞优美,教师应当努力引导学生进入课文的情境当中。
由于本文的写作离今天已经久远,学生要充分把握文中的意味情味可能有些困难,所以应当先介绍作者和写作背景,并提示学生诵读宜慢不宜快,认真体会景物描写所蕴含的思想感情,当读到作者直接抒怀部分时更要认真感受作者的心意、情怀。
要注意课文的文眼,即“可是啊,北国的秋,却特别地来得清,来得静,来得悲凉”,此句提纲挈领,笼罩全文,更要认真领会,循此线索整体把握文章大意。
二、整体感知1.本文题旨“故都”两字指明描写的地点,含有深切的眷念之意,也暗含着一种文化底蕴;“秋”字确定描写的内容,与“故都”结合在一起,暗含着自然景观与人文景观相融合的一种境界。
题目明确而又深沉。
本文通过对北平秋色的描绘,赞美了故都的自然风物,抒发了向往、眷恋故都之秋的真情,并流露出忧郁、孤独的心境。
在把握本文主旨时,要注意理解作者思想感情的时代性。
社会风云和个人遭际在作者心里投下阴影,以致对故都清秋的“品味”夹杂着一些苦涩。
2.本文结构文章开头和结尾都以北国之秋和江南之秋作对比,表达对北国之秋的向往之情。
中间主体部分从记叙和议论两方面描述故都纷繁多彩的清秋景象:记叙部分采用并列结构,根据“清”“静”“悲凉”的三个层次,逐一描绘故都的自然风物,共有五种景况,即清晨静观、落蕊轻扫、秋蝉残鸣、都市闲人、胜日秋果;议论部分,从喻理的角度,进一步赞颂自然之秋,赞颂北国之秋。
首尾照应,回环往复;中部充分展开,酣畅淋漓。
3.情景交融的特点作者将苦涩的“品味”与生动的景物描写有机地结合在一起,创造出一种特殊的神韵。
《故都的秋》课文原文与同步练习
故都的秋郁达夫①秋天,无论在什么地方的秋天,总是好的;可是啊,北国的秋,却特别地来得清,来得静,来得悲凉。
我的不远千里,要从杭州赶上青岛,更要从青岛赶上北平来的理由,也不过想饱尝一尝这“秋”,这故都的秋味。
②江南,秋当然也是有的,但草木凋得慢,空气来得润,天的颜色显得淡,并且又时常多雨而少风;一个人夹在苏州上海杭州,或厦门香港广州的市民中间,混混沌沌地过去,只能感到一点点清凉,秋的味,秋的色,秋的意境与姿态,总看不饱,尝不透,赏玩不到十足。
秋并不是名花,也并不是美酒,那一种半开、半醉的状态,在领略秋的过程上,是不合适的。
③不逢北国之秋,已将近十余年了。
在南方每年到了秋天,总要想起陶然亭的芦花,钓鱼台的柳影,西山的虫唱,玉泉的夜月,潭柘寺的钟声。
在北平即使不出门去吧,就是在皇城人海之中,租人家一椽破屋来住着,早晨起来,泡一碗浓茶,向院子一坐,你也能看得到很高很高的碧绿的天色,听得到青天下驯鸽的飞声。
从槐树叶底,朝东细数着一丝一丝漏下来的日光,或在破壁腰中,静对着像喇叭似的牵牛花(朝荣)的蓝朵,自然而然地也能够感觉到十分的秋意。
说到了牵牛花,我以为以蓝色或白色者为佳,紫黑色次之,淡红色最下。
最好,还要在牵牛花底,教长着几根疏疏落落的尖细且长的秋草,使作陪衬。
④北国的槐树,也是一种能便人联想起秋来的点缀。
像花而又不是花的那一种落蕊,早晨起来,会铺得满地。
脚踏上去,声音也没有,气味也没有,只能感出一点点极微细极柔软的触觉。
扫街的在树影下一阵扫后,灰土上留下来的一条条扫帚的丝纹,看起来既觉得细腻,又觉得清闲,潜意识下并且还觉得有点儿落寞,古人所说的梧桐一叶而天下知秋的遥想,大约也就在这些深沉的地方。
⑤秋蝉的衰弱的残声,更是北国的特产,因为北平处处全长着树,屋子又低,所以无论在什么地方,都听得见它们的啼唱。
在南方是非要上郊外或山上去才听得到的。
这秋蝉的嘶叫,在北方可和蟋蟀耗子一样,简直像是家家户户都养在家里的家虫。
郁达夫故都的秋赏析
郁达夫故都的秋赏析郁达夫故都的秋赏析郁达夫是著名的新文学团体“创造社”的发起人之一,郁达夫写的散文故都的秋被选入语文教材中,下面就由店铺为大家分享一下郁达夫故都的秋赏析吧!郁达夫故都的秋原文秋天,无论在地方的秋天,总是好的;可是啊,北国的秋,却特别地来得清,来得静,来得悲凉。
我的不远千里,要从杭州赶上青岛,更要从青岛赶上北平来的理由,也不过想饱尝一尝这“秋”,这故都的秋味。
江南,秋当然也是有的,但草木凋得慢,空气来得润,天的颜色显得淡,并且又时常多而少风;一个人夹在苏州上海杭州,或厦门香港广州的市民中间,混混沌沌地过去,只能感到一点点清凉,秋的味,秋的色,秋的意境与姿态,总看不饱,尝不透,赏玩不到十足。
秋并不是名花,也并不是美酒,那一种半开、半醉的状态,在领略秋的过程上,是不合适的。
不逢北国之秋,已将近十余年了。
在南方每年到了秋天,总要想起陶然亭的芦花,钓yu台的柳影,西山的虫唱,玉泉的夜月,潭柘寺的钟声。
在北平即使不出门去吧,就是在皇城人海之中,租人家一椽破屋来住着,早晨起来,泡一碗浓茶,向院子一坐,你也能看得到很高很高的碧绿的天色,听得到青天下驯鸽的飞声。
从槐树叶底,朝东细数着一丝一丝漏下来的日光,或在破壁腰中,静对着像喇叭似的牵牛花(朝荣)的蓝朵,自然而然地也能够感觉到十分的秋意。
说到了牵牛花,我以为以蓝色或白色者为佳,紫黑色次之,淡红色最下。
最好,还要在牵牛花底,教长着几根疏疏落落的尖细且长的秋草,使作陪衬。
北国的槐树,也是一种能便人联想起秋来的点辍。
像花而又不是花的那一种落蕊,早晨起来,会铺得满地。
脚踏上去,声音也没有,气味也没有,只能感出一点点极微细极柔软的触觉。
扫街的在树影下一阵扫后,灰土上留下来的一条条扫帚的丝纹,看起来既觉得细腻,又觉得清闲,潜意识下并且还觉得有点儿落寞,古人所说的梧桐一叶而天下知秋的遥想,大约也就在这些深沉的地方。
秋蝉的衰弱的残声,更是北国的特产,因为北平处处全长着树,屋子又低,所以无论在什么地方,都听得见它们的啼唱。
故都的秋内容
故都的秋内容
《故都的秋》将悲秋与颂秋结合起来,秋中有情的眷恋,情中有秋的落寞——这情是故乡情、爱国情;这落寞之秋是作者当时心境的写照,是对国运衰微的喟叹。
《故都的秋》系郁达夫在对故都北平的秋景细腻描摹中流露出自己内心的眷恋和落寞之情的作品,体现出这位文人当时的处境和浓重的'“主观色彩”。
古往今来,对于“秋”,或讴歌,或诅咒;或因它而寓之于意,或借它而寄之以情。
《故都的秋》全文多字,运用了42个秋字去润色北国之秋的“清”“静”和“伤感”,也时时扩散着郁达夫消极与积极情绪在苦恼与斗争的痕迹。
故都的秋课文及课后练习答案
故都的秋课文及课后练习答案秋天,无论在什么地方的秋天,总是好的;可是啊,北国的秋,却特别地来得清,来得静,来得悲凉。
我的不远千里,要从杭州赶上青岛,更要从青岛赶上北平来的理由,也不过想饱尝一尝这“秋”,这故都的秋味。
江南,秋当然也是有的,但草木凋得慢,空气来得润,天的颜色显得淡,并且又时常多雨而少风;一个人夹在苏州上海杭州,或厦门香港广州的市民中间,混混沌沌地过去,只能感到一点点清凉,秋的味,秋的色,秋的意境与姿态,总看不饱,尝不透,赏玩不到十足。
秋并不是名花,也并不是美酒,那一种半开、半醉的状态,在领略秋的过程上,是不合适的。
不逢北国之秋,已将近十余年了。
在南方每年到了秋天,总要想起陶然亭的芦花,钓鱼台的柳影,西山的虫唱,玉泉的夜月,潭柘寺的钟声。
在北平即使不出门去吧,就是在皇城人海之中,租人家一椽破屋来住着,早晨起来,泡一碗浓茶,向院子一坐,你也能看得到很高很高的碧绿的天色,听得到青天下驯鸽的飞声。
从槐树叶底,朝东细数着一丝一丝漏下来的日光,或在破壁腰中,静对着像喇叭似的牵牛花朝荣的蓝朵,自然而然地也能够感觉到十分的秋意。
说到了牵牛花,我以为以蓝色或白色者为佳,紫黑色次之,淡红色最下。
最好,还要在牵牛花底,教长着几根疏疏落落的尖细且长的秋草,使作陪衬。
北国的槐树,也是一种能便人联想起秋来的点辍。
像花而又不是花的那一种落蕊,早晨起来,会铺得满地。
脚踏上去,声音也没有,气味也没有,只能感出一点点极微细极柔软的触觉。
扫街的在树影下一阵扫后,灰土上留下来的一条条扫帚的丝纹,看起来既觉得细腻,又觉得清闲,潜意识下并且还觉得有点儿落寞,古人所说的梧桐一叶而天下知秋的遥想,大约也就在这些深沉的地方。
秋蝉的衰弱的残声,更是北国的特产,因为北平处处全长着树,屋子又低,所以无论在什么地方,都听得见它们的啼唱。
在南方是非要上郊外或山上去才听得到的。
这秋蝉的嘶叫,在北方可和蟋蟀耗子一样,简直像是家家户户都养在家里的家虫。
故都的秋背诵段落
故都的秋背诵段落
秋天,无论在什么地方的秋天,总是好的;可是啊,北国的秋,却特别地来得清,来得静,来得悲凉。
我的不远千里,要从杭州赶上青岛,更要从青岛赶上北平来的理由,也不过想饱尝一尝这“秋”,这故都的秋味。
《故都的秋》精彩片段摘抄
江南,秋当然也是有的;但草木雕得慢,空气来得润,天的颜色显得淡,并且又时常多雨而少风;一个人夹在苏州上海杭州,或厦门香港广州的市民中间,浑浑沌沌地过去,只能感到一点点清凉,秋的味,秋的`色,秋的意境与姿态,总看不饱,尝不透,赏玩不到十足。
秋并不是名花,也并不是美酒,那一种半开,半醉的状态,在领略秋的过程上,是不合适的。
南国之秋,当然是也有它的特异的地方的,比如廿四桥的明月,钱塘江的秋潮,普陀山的凉雾,荔枝湾的残荷等等,可是色彩不浓,回味不永。
比起北国的秋来,正象是黄酒之与白干,稀饭之与馍馍,鲈鱼之与大蟹,黄犬之与骆驼。
秋天,这北国的秋天,若留得住的话,我愿把寿命的三分之二折去,换得一个三分之一的零头。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故都的秋》6教学步骤:.导入2了解感知3理解分析4揣摩体会6迁移训练教案草稿教学目标:理解本文“以情驭景,以景显情,情景一体”的艺术手法,学会从景物描写中把握作者的思想感情。
教学重点:以情选景;在景物的细致描写中渗透作者的主观感情。
教学难点:作者主观感情与客观景物的融合。
一课时一.导入:同学们,今天我们要一起来欣赏一篇非常优美的散文。
在进入对这篇的学习前,让我们先来看一幅画,这是我根据大家学过的一篇课文中描写的景象所画的:画面一打出《天净沙秋思》思考:这首词表达了作者一种什么样的思想感情?你是怎么体会到这种感情的?明确:大家理解得非常好!天涯沦落,秋日思归,情与景在这首词里得到了完美的结合。
的确,读一首诗看一幅画,总之,欣赏艺术,常常是通过眼前的有限的形象去捕捉和领会到某种更深远的东西,而获得美的享受。
这种更深远的东西,就是我们常常所说的作者寄寓其中的思想感情。
对于写景抒情散文来说,作家笔下绝没有单纯的风景,往往是情寄寓于景中,“一切景语皆情语”,我们阅读这类散文的时候,常常象这位同学所说的那样,从具体的形象入手,抓住景物的特点,把握作者寄寓其中的思想感情。
打出思维模式一这是大家初中掌握的方法,高中阅读对我们提出了更高的要求,需要我们深入其中的对景物进行细致的揣摩和体会,从而更好的理解与把握作者的感情。
今天,我们就要在学习这篇课文基础上掌握这种阅读方法。
二.了解感知.美学家说:一片自然风景就是一个心灵的世界。
那么,我们就从《故都的秋》景走入郁达夫的心灵世界,看作者又通过写什么样的景物去抒发自己怎样的深情?好。
现在先了解本课的学习目标。
打出学习目标:理解本文“以情驭景,以景显情,情景一体”的艺术手法,学会分析借景抒情散文的阅读方法。
故都的秋。
秋是景物的主要内容,北平故都,已是历史上繁华的过眼烟云。
题目中就含有一种深深的“眷恋”。
初读完此篇课文,仿佛看到一个青布长衫的旅人,在凄风苦雨间彷徨叹息思索。
一个旧都的秋景,为何会引起作者如此的眷恋?秋声秋色中蕴涵了什么样的深情?我们先来整体感知故都的秋景。
下面,请大家看到课文,听我对课文主体部分的朗诵。
一起神往故都,观其色,闻其声,品一品故都的秋味。
初步感知课文内容,思考下面两个问题:作者眼中的秋景具有哪些特色呢?找出的文眼。
)作者在文中描写了几幅故都秋天的画面?明确:1)“北国的秋,却特别的来得清,来得静,来得悲凉。
”“清”“静”“悲凉”是故都的秋的特点。
这是课文的主线或文眼。
对课文文眼或主线的把握有利于我们对课文的深入理解。
如:《荷塘月色》中“这几天心里颇有点不宁静”《绿》中的“惊诧于梅雨潭的绿了”。
)描写了五幅画面:小院清晨落蕊秋蝉嘶叫闲话秋凉秋果奇景三理解分析:清静悲凉不是空穴来风,它来自作者对故都秋景的客观感受上。
作者是怎样细致入微的刻画描写这几幅秋景的呢?什么样的景物,会使我们读者感到这样的压抑,感到这样的凄清和孤独。
思考:1)在五幅画面中,作者是从那些方面来写秋的?明确:作者从秋声和秋色两方面来细致入微的展开描写。
)为什么作者要从声色的角度来刻画秋景?明确:声色的角度能很好的表现出故都的秋的特点。
使读者如闻其声,如见其景,如入其境。
)描写了那些秋声和秋色?特别注意那些间接描写的地方。
明确:色:碧空蓝朵黄中带白青布淡绿微黄提问:A:秋色的特点是什么?明确:冷色调。
用青蓝色,暗灰色,灰白色调绘出一幅冷色的画面B落槐为何也是秋色呢?明确:它的花白里透黄,突出了秋天的特点,与文中描写的其他颜色格调一致。
c如果你是一个孤独的旅行者,目之所见都是这样的色彩与景物,你心里会产生怎样的感受?明确:冷清。
凄清如许。
观秋色,故都的秋色好冷清哟!透人肌骨。
明确:声:帚声衰弱的蝉声风雨声人声A如果说,秋色的描写是“清”;那么,秋声呢?用一个字概括。
明确:静。
处处透着寂静与落寞。
B写了秋声,为什么我们还说它静呢?明确:反衬。
在秋天的故都,在那无际的碧天下,连小虫扫帚这样的细微的声音都能听得清清楚楚,不正反衬出故都的寂静吗?“蝉噪林愈静,鸟鸣山更幽”,艺术家们往往用这种以静衬动的艺术辨证法来取得更强的表达效果。
我们在课文《荷塘月色》中已经接触过这种用法,用蛙鸣来衬托月下荷塘的幽静。
c举一个例来说一说:如看到扫帚的丝纹,为何也让我们仿佛听到了那细微的声音?精细的丝纹,灰土上一条条的痕迹。
我们仿佛看到了扫街的在树影下清闲的挥动着扫帚,听到了灰土与落叶发出的沙沙的轻微的声音。
这不正折射出故都秋景的寂寞与衰败吗?D在看到冷清的色彩后,又听到这微漠的声响,作者又会有怎样的感觉?明确:更加孤独,凄冷。
息列索落的秋风秋雨之日,伴着衰弱的蝉声的天籁,和着鸽哨的鸣叫,远处传来荒野的钟声,作者连细微的扫帚声也仿佛听得真真切切。
“这次第,怎一个‘静’字了得!”四揣摩体味秋声寂寞,秋色冷清,作者在这样的清静的秋声秋色里会品味到一种什么样的秋味呢?我们大家已经抓住秋景的特点对景物进行了分析,现在让我们大家一起进入作者所创造的意境中去体味,去揣摩,去感悟!意境是什么呢?意境是内在的情趣与外在景物的融合。
包括两方面的因素,一是境,即眼前之景;二是意,即心中之情;情景相生。
景物本来是没有感情的,作者带着某种特定的感情来看景物,那么景物就染上了作者的感情。
感情的不同则对于同一景物的观感也不相同。
这就是我们美学上常说的“移情作用”。
打出意境的构成表下面,我们就深入作品中的意境,观景而察情。
看到第三段,请全体女同学诵读,这是故都秋天的清晨,大家随着他的声音到街道上遛一遛吧!大家在听的时候找一找,用我们在学习《风景谈》中的方法,看客观的景中的构成要素有那些?客观的景是什么样的呢?画面上——一椽破屋天色碧绿,驯鸽飞声景物透着破败破壁腰中景物显得落寞牵牛化的蓝朵疏疏落落的尖细且长的秋草画面中的人——早晨起来无事可做日光能细数吗?清闲静对着蓝朵干嘛?寂寞主观的情是——悲凉“以我观物,故物皆着我之色彩”,作者笔下渲染的秋是冷清的,又是寂静的,更是美丽的,美好的事物在秋天里凋零,作者将自己对美好事物在秋天里的无情易逝的同情与悲哀深深的藏在这简淡的文字中。
让我们从悲凉中读到了眼泪,从眼泪中又读到了美丽。
体会到了一种刻骨铭心的悲凉。
我们说:一切景语皆情语,景由情生。
“花谢花飞花满天,红消香断有谁怜”,林黛玉在悲伤的泪眼中才会看到那纷飞的落蕊。
那么作者为什么会把秋景看得如此的“清静与悲凉”?主观上,作者当时因白色恐怖而抑郁苦闷逃避现实。
因而,作者用这种感情来看外界时,看到的就只能是冷清的秋色,听到的也只能是寂寞的秋声。
那么,大家也就不难理解作者为何不写香山的红叶,为何不写颐和园的游人如织。
大家还可以分析其他的画面五讲解全篇课文的主体部分已经学习完了,学习目标已经达到。
最后,问大家两个问题)作者既是描写故都之秋,为何还要写南国之秋?是否闲笔?明确:全文既直接描写故都的秋景,又通过写南国之秋来间接写故都之秋。
直接写从故都的秋景的声色着手,抓住特点,突出了故都秋景的“清静悲凉”,间接写通过二者的对比,也反衬出故都秋景的特点。
)用三个字来概括南国之秋的特点?明确:“慢”“润”“淡”者的感觉是“只能感到一点点清凉”“总看不饱,尝不透,赏玩不到十足”为什么呢?秋景看不饱,秋味尝不透,秋意赏玩不到十足。
在南方的秋景中作者难以沉醉其中,那湿润的空气,那熙攘的人群难以触发作者对秋的人生况味,只能使郁达夫更深深的思念北国之秋。
“一篇读罢头飞雪”,我们仿佛一下苍老了许多。
不过这只是学习。
好,现在来回忆我们的学习过程。
四:回顾认知过程怎样达到的认知过程?掌握分析这类的思维程序:一:了解写的景物对象,感知景物对象的整体。
二:分析怎样写的这些景物对象?景物的特点是什么?三:透过字面,揣摩体会,情景相连,挖掘作者寓于景物对象中的深情。
五:迁移训练情景相生。
在对景物的描写中,有时往往一字着色,一字着情。
如我们的“春风又绿江南岸”“红杏枝头春意闹”。
.选词填空静夜四无邻,荒居旧业贫。
雨中叶树,灯下白头人。
绿红黄残明确:黄。
既抓住了景物的特点,又流露了作者的心境,并且符合对偶。
.理解《沁园春长沙》的上半阙,从景物的描写中,把握景物的特点,领会作者的思想感情。
独立寒秋,湘江北去,橘子洲头。
看万山红遍,层林尽染,漫江碧透,百舸争流;鹰击长空,鱼翔浅底,万类霜天竟自由。
怅寥廓,问苍茫大地,谁主沉浮?明确:景物,充满生机,生气勃勃。
人物,宽阔的心胸,昂扬的精神面貌。
板书设计以情驭景画面清晨小院槐树落蕊秋蝉嘶叫闲话秋凉秋果秋色碧空白中带黄青布淡绿微黄清秋蓝朵悲凉味秋声鸽声帚声蝉声衰弱风雨声人声静以景显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