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流浪儿童心理问题策略论文

合集下载

浅谈留守儿童的心理问题及疏导策略

浅谈留守儿童的心理问题及疏导策略

浅谈留守儿童的心理问题及疏导策略1. 引言1.1 留守儿童问题的现状留守儿童指的是由于父母长期在外务工或其他原因导致无法与父母同住的儿童。

据统计,中国目前有数千万留守儿童,他们普遍分布在农村地区,面临着生活和心理上的诸多困扰。

留守儿童问题的现状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由于缺乏父母的关爱和照顾,留守儿童常常感到孤独和无助。

缺乏家庭的温暖和支持,留守儿童容易产生自卑和自闭情绪。

由于缺乏父母的陪伴和教导,留守儿童在学业和性格方面容易出现问题。

留守儿童问题的现状令人担忧,需要引起社会的广泛关注和重视。

只有通过采取有效的措施和政策,才能保障留守儿童的健康成长和心理健康。

希望社会各界能够共同努力,为留守儿童营造一个温馨和关爱的环境。

1.2 心理问题的严重性留守儿童是指由于父母长期在外打工或其他原因,导致孩子长期留在农村或乡镇,无法与父母同住的儿童。

留守儿童的心理问题严重性不容忽视。

长期与父母分离会给留守儿童带来孤独、恐惧、焦虑等心理问题。

他们缺乏父母的关爱和照顾,在成长过程中缺乏安全感和依恋。

这些心理问题会影响留守儿童的心理健康和发展,甚至可能导致严重的心理疾病。

留守儿童的心理问题严重性日益凸显,亟需引起社会的重视和关注。

为了帮助留守儿童健康成长,必须认真研究他们的心理问题,采取有效的疏导策略,提供家庭、学校和社会的支持与帮助,帮助留守儿童建立积极健康的心理状态,促进他们全面发展。

1.3 疏导策略的必要性留守儿童是指父母长期外出务工或其他原因导致孩子长时间独自在家或与其他亲戚生活,与父母分离时间过长。

留守儿童在心理上往往会出现各种问题,如孤独、焦虑、自卑、情感不稳定等。

这些心理问题的严重性不容忽视,因为心理健康是儿童健康成长的重要保障,对留守儿童的成长、学习和行为都会产生负面影响。

制定有效的疏导策略对于留守儿童是至关重要的。

疏导策略可以帮助留守儿童及时发现和解决心理问题,提供心理支持和咨询服务。

通过专业的心理辅导、心理治疗等方式,帮助留守儿童建立积极的心理态度,调节情绪,增强自信心,提高应对挑战的能力。

浅谈留守儿童的心理问题及疏导策略

浅谈留守儿童的心理问题及疏导策略

浅谈留守儿童的心理问题及疏导策略【摘要】留守儿童是指由于父母长期在外务工或其他原因而留在农村生活的儿童。

他们面临着情感上的孤独与失落,行为问题的表现较为突出,学习压力也普遍较大,缺乏安全感更是明显。

针对这些心理问题,我们可以采取多种疏导策略来帮助他们逐渐走出困境。

首先是建立情感支持系统,让孩子感受到家庭和社会的温暖;其次是加强心理健康教育,让他们学会应对情感问题;最后是提供适当的心理咨询服务,帮助他们解决内心的困扰。

通过这些举措,我们可以更好地关注留守儿童的心理健康,让他们健康成长。

【关键词】留守儿童、心理问题、疏导策略、情感困扰、行为问题、学习压力、安全感、情感支持系统、心理健康教育、心理咨询服务1. 引言1.1 背景介绍留守儿童是指由于父母工作等原因长期留在农村的孩子,他们常常经历着父母不在身边的孤独与无助。

随着中国经济的发展和城乡差距的增大,留守儿童问题也越来越引起人们的关注。

留守儿童的心理问题已成为当前社会关注的焦点之一。

学习压力过大以及缺乏安全感的表现。

这些问题严重影响着留守儿童的健康成长,需要引起社会各界的高度重视。

对留守儿童的心理问题进行分析,并提出有效的疏导策略,对于帮助他们有效应对困境,健康成长具有积极的意义和作用。

在接下来的将具体探讨留守儿童心理问题的各个方面,并提出相关的疏导策略,希望能够为留守儿童的心理健康提供一些启示和帮助。

1.2 问题意义留守儿童是指因为父母离家务工、离异、去世等原因而长期由父母或者其他监护人不在身边照料的儿童。

这一群体由于长期缺少父母的关爱和照顾,容易出现各种心理问题。

问题意义在于关注留守儿童的心理健康问题,探讨如何有效疏导他们的负面情绪,促进其健康成长。

留守儿童心理问题的存在不仅对他们个人的成长和发展产生影响,也会对社会稳定和和谐造成负面影响。

对留守儿童心理问题的研究和疏导工作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通过深入了解和关注留守儿童的心理问题,可以有效帮助他们克服困难,建立积极的人生态度,增强社会适应能力,促进心理健康发展。

留守儿童心理问题与对策论文

留守儿童心理问题与对策论文

留守儿童心理问题与对策论文儿童时期是人生成长最重要的基础时期,而此时父母的亲情和教育引导对孩子的发展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

留守儿童因为父母长期不在身边,缺乏亲情关爱、陪伴和教育引导,会严重影响其健康成长,造成行为习惯、个性品质、心理健康等多方面的问题。

留守儿童心理问题已引起了社会的广泛关注。

本研究试图揭示留守儿童的主要心理问题及成因,并提出改进建议。

一、留守儿童心理问题的主要表现(一)情绪问题留守儿童心理问题的产生首先是从情绪改变开始的,当人们受到外界环境刺激或生活发生不良变化时,就会通过情绪的发泄来表现对外界的不满。

儿童时期身心发展变化快,还没有形成稳定的心理特质,自我控制、调节能力差,情绪的稳定性差。

留守儿童父母不在身边,缺失了最佳交流倾诉对象,缺少亲情温暖和安全感,也缺乏周全的监护和良好的家教,情绪问题十分突出,主要表现为孤独感、焦虑恐怖感、沉默寡言、喜怒无常、脾气不好、自暴自弃等。

有研究发现,留守儿童“认为‘自己脾气不好’‘情绪控制不住’的孩子占68%,与同学、老师、监护人发生争执并次数大于三次的占了27%。

”[1](二)行为问题父母作为孩子的第一任老师,对孩子的成长具有基础性、潜移默化性、长期性影响,孩子的行为习惯、思想意识、个性特点等都是在家庭教育中逐步形成的。

而留守儿童的父母远在他乡,既缺乏亲情关爱,又缺少严格管教,加上监护人监护不力,社会环境负能量影响,学校教育对留守儿童的问题重视不够、措施不力等,导致留守儿童行为问题明显偏多。

有人对农村留守儿童与非留守儿童的心理行为进行比较研究发现,留守儿童出现抽烟、饮酒、逃课、撒谎、打架行为的概率都高于非留守儿童[2];此外,留守儿童出现铺张浪费、卫生习惯差、不团结同学、不尊重关心他人、攻击性行为、违纪行为等也明显偏多。

(三)性格问题长期缺乏亲情关爱、严格管教,在期盼与失望、孤独无助、放任自流中成长起来的留守儿童,往往具有我行我素、自私自利、不善分享与合作,敏感多疑、自惭形秽、自卑内向、悲观消极退缩,胆小怕事或放荡不羁、抑郁、叛逆等性格。

最新版关于留守儿童心理健康问题的论文

最新版关于留守儿童心理健康问题的论文

关于留守儿童心理安康问题的论文留守儿童是指父母双方或一方外出到城市打工,而自己留在农村生活的孩子们。

他们一般与自己的父亲或母亲中的一人,或者与上辈亲人,甚至父母亲的其他亲戚、朋友一起生活。

留守儿童问题是近年来一个突出的社会问题。

下面是我为大家整理的,希望大家喜欢!篇一?浅析农村留守儿童心理问题?一、农村留守儿童心理问题现状一人际交往障碍敏感多疑,缺少朋友。

大多数留守儿童父母长期外出,家里经济条件较为落后,一般由爷爷奶奶抚养长大,隔代抚养的劣势是祖辈受教育水平普遍较低,接触的生活面与儿童的有很大不同,不利于儿童模仿学习人际交往方式,在人际交往中往往处于劣势,并且表现为过度敏感、疑心较重,总是感觉被别人轻视和欺负,在与人交流之时常常充满警觉和敌意,久而久之,导致朋友越来越少。

二怨恨不满情绪怨恨父母,不满社会。

许多留守儿童认为家里穷,父母没有能力,只能出去打工,对父母打工并不理解,认为父母不爱自己,因此而产生了对于父母的怨恨之情,并且刻意与之疏远,甚至在心底埋怨父母的无情。

有些孩子在看到正常家庭的儿童生活较为富裕幸福之后,还会认为社会不公平,对社会不满。

三行为反常恐惧焦虑,行为叛逆。

一般情况下,留守儿童父母长时间不在身边,缺乏监护与教育,他们有很强烈的不平安感,这会导致他们道德品质较差,常有违规、违纪现象,并且叛逆行为时有发生;而他们又由于这些叛逆行为的发生而不被其他教师、同学所接纳,甚至受到排斥和歧视,这更加深了他们的焦虑和不满。

四人生观、价值观的偏移打工主义,现实主义。

在“打工潮〞带来的影响下,家长平时对子女的道德教育、法制教育并不关心,由于长时间见不到孩子,家长更多的是给予孩子金钱方面的弥补,使得留守儿童的道德水平呈下降趋势;并且给留守儿童带来了初中毕业就外出打工赚钱的不良影响,导致儿童对个人价值,人生理想狭隘化,固化,难以树立高远的理想,宏大的抱负。

二、农村留守儿童的心理问题成因分析一社会因素人的社会属性决定了人不能脱离社会而存在,随着中国社会政治经济的快速开展,越来越多的青壮年农民走入城市,这也随之产生了一个特殊的未成年人群体———留守儿童。

留守儿童心理类论文范文

留守儿童心理类论文范文

留守儿童心理类论文范文请注意,我将为您提供题为“留守儿童心理类论文范文”的文章,不涉及具体合同或作文格式。

以下是正文:留守儿童心理类论文范文1.引言在现代社会中,由于经济发展和父母工作等原因,留守儿童问题变得愈发突出。

留守儿童是指父母在外工作而长期离开家乡,将孩子留在故乡由亲戚、爷爷奶奶或其他看管人员抚养和照顾的儿童。

由于缺乏父母的陪伴,在心理方面这些留守儿童可能面临着许多困扰。

本文旨在探讨留守儿童心理健康问题,并提出相应的解决方案。

2.留守儿童心理健康问题2.1 孤独感留守儿童由于父母的长期离家,常常面临孤独感。

他们无法与父母分享日常生活中的喜怒哀乐,因此会感到孤独和无助。

2.2 自卑感由于缺乏父母的关爱和指导,留守儿童往往会产生自卑感。

他们可能觉得自己不如其他孩子,缺乏自信心,从而影响到他们的学习和社交能力。

2.3 情感失调留守儿童在父母的缺席下,经常无法获得足够的情感支持。

这可能导致他们在情感上出现失调,表现出情绪不稳定、易怒或抑郁等问题。

3.解决留守儿童心理健康问题的措施3.1 政府干预政府应该制定相关政策,促进城乡经济发展并提高民生福利。

这将有助于减少父母长期外出打工的现象,为留守儿童提供更好的成长环境。

3.2 加强家庭教育父母在家的时候,应该与孩子保持密切的互动,提供情感支持和教育指导。

他们应该在言传身教中传递正向的价值观和行为模式,帮助孩子建立良好的心理健康。

3.3 加强学校心理辅导学校应该建立健全的心理辅导机制,为留守儿童提供专业的心理咨询和支持。

通过心理辅导,帮助孩子了解自己的情感,并学会有效的应对策略。

4.结论留守儿童心理健康问题是当代社会面临的重要社会问题之一。

为了保护和促进留守儿童的心理健康,政府、家庭和学校应该共同努力,采取相应的措施。

只有这样,留守儿童才能健康成长,并为社会做出积极贡献。

参考文献:1. 陈XX,李XX. 留守儿童心理健康问题及对策[J]. 心理科学进展,2008, 16(1):160-165.2. 王XX,张XX. 留守儿童心理困境与成长保护的思考[J]. 心理学研究,2012, 42(3):265-271.3. 杨XX,刘XX. 留守儿童问题研究与对策分析[J]. 当代青年研究,2015, 18(5):180-185.。

研究论文:浅议留守儿童的心理问题及对策

研究论文:浅议留守儿童的心理问题及对策

116841 心理学论文浅议留守儿童的心理问题及对策面对问题,到底该怎么办?那么就有必要分析背后的原因,经过我长期的观察及研究,发现他们普遍存在一些问题。

一、留守儿童存在的问题1.怯懦自闭型这种类型的以女生为主,具体的表现是:胆小、内向、不与外界交流等。

这种问题的学生,与其性格有一定关系,离开父母后,就发展成这种类型的问题。

在课内,表现不活跃,成绩不理想。

在课外,不与其他同学交流,比较寂寞孤独,受到其他同学欺负后也不告诉别人。

在家里与(外)祖父母也很少交流。

久而久之发展成心理障碍,从而影响学习成绩及成长等问题,造成的结果比较坏,影响学生身心健康成长。

2.心理依赖型由于父母不在身边,许多学生便和一些“大哥”“大姐”走的很近,平时和这些人在一起,并听他们的话,一些小团体在校园里出现并发展,并结合校外的一些青少年。

这些人在一起会出现多种问题,轻的成绩下降,重的还会做些违法乱纪的事,甚至走上犯罪道路,这种问题影响较坏。

由于(外)祖父母只关心他们的吃穿等生活问题,对孩子的这些变化很少关心,因此,这个问题比较难发现。

3.情绪激动型这种学生的平时表现尚可,但只要遇到挫折,或与别人发生矛盾时,便大喊大叫、又哭又闹,情绪长时间得不到控制,就是老师也无能为力。

这种学生的人际关系一般较差,很多学生不愿意和其交往。

这种学生往往把自己当成一种弱者或受委屈者,遇到一些小事时,便认为受了天大的冤屈,情绪失常难以控制。

4.自由散漫型这种类型的学生纪律性较差,自控能力差,经常不能完成作业,并有旷课、迟到等违反纪律等情况发生。

这类学生在性格上有一些问题,把其他学生甚至老师都不放在眼里,没有团队意识,又经常和其他同学发生矛盾。

加上家长的管理又跟不上,致使其朝着不良方向发展。

以上这些问题如果不及时发现并矫正,后果就不堪设想。

不但会影响学习成绩,而且会影响学生的人生观和世界观。

二、解决留守儿童问题的措施1.学校、家长、社会合作交流学校、家庭、社会是孩子主要的载体,对孩子的成长起着决定性的作用,缺了哪一方面的力量都是不科学的。

流动儿童心理状况研究综述论文

流动儿童心理状况研究综述论文

流动儿童心理状况研究综述论文摘要:摘要:随着农村劳动力持续流向城市,流动儿童的相关问题日益突出,为了全面了解流动儿童的心理状况,对流动儿童心理状况的最新研究摘要:随着农村劳动力持续流向城市,流动儿童的相关问题日益突出,为了全面了解流动儿童的心理状况,对流动儿童心理状况的最新研究成果进行综述分析。

总的来看,流动儿童的心理素质状况不如非流动儿童,主要表现在社会适应、自尊水平、歧视知觉、情绪问题、行为问题五方面。

也有学者认为,流动儿童与其他儿童的心理素质没有显著性差异。

因此,需辩证地对待流动儿童群体,用积极的方式助其发展,使之成为未来社会更强大的主人。

关键词:流动儿童心理状况研究综述1998年教育部颁布的《流动儿童少年就学暂行办法》指明,流动儿童是指6-14岁(或7-15岁)跟随着父母或其他监护人在流入地暂时居住半年以上有学习能力的儿童少年。

由于城乡生活环境的差异,被动流入城市的流动儿童,较多会遭遇一些困境与挫折,产生困难体验,使心理适应的难度加重,心理素质发展受阻,其心理症状检出率高于非流动儿童,心理健康水平和心理复原力水平较其他儿童差。

他们获得的心理资源和支持较少,对外部环境的参与度也相对较少,成为心理虐待与忽视的高危群体。

根据陈玉凤的研究,湘西少数民族地区常住儿童的心理健康要优于流动儿童,在情绪障碍、品德缺陷、学习障碍、不良习惯、社会适应等方面都有显著差异。

流动儿童的心理健康状况差于常住儿童,主要表现在歧视知觉强、身份认同危机,以及自卑、焦虑等消极情绪。

陈雷音的研究证明流动儿童存在焦虑、抑郁情绪,社交情况不良,社会能力不足等心理问题。

流动儿童心理健康水平普遍较低,主要表现在以下五个方面:(1)自尊水平较低。

流动儿童的自尊水平比城市常住儿童低,积极人格特征项目的得分也较低,自信心相对不足,在自尊受损时往往表现出失落情绪,并有较强的自卑感,他们心智尚未成熟,往往会用别人的眼光来看待自己。

这种自尊受损的经历容易导致较低的自我意识水平,不利于其形成正确的自我认知。

近10年来我国流动儿童心理研究综述论文

近10年来我国流动儿童心理研究综述论文

近10年来我国流动儿童心理研究综述论文流动儿童是伴随着社会转型所产生的群体,是中国社会发展过程中特殊历史时期的产物。

怎样使流动儿童受到正常、健全、完善的教育,让他们和同龄人一样健康快乐地成长,已经成为一个非常紧迫且急需解决的问题。

以下是店铺为大家精心准备的:近10年来我国流动儿童心理研究综述相关论文。

内容仅供参考,欢迎阅读!近10年来我国流动儿童心理研究综述全文如下:摘要:近年来,流动儿童的心理健康状况越来越受到研究者们的关注,从儿童发展的角度来看,心理健康状况是儿童健康成长最大的问题。

基于国内关于流动儿童的心理研究文献的基础上,本文将从流动对儿童的影响,影响流动儿童适应和身心健康的因素这两个主题对目前国内流动儿童的心理研究做回顾和梳理,并总结出以下两点不足:一,研究应用贫乏;二,研究方法单一。

1.引言我国目前正在经历着世界上最大规模的人口流动,从改革开放初期至今,流动人口总量已从不足200万人增加到2.21亿。

与此同时,学者们也注意到了,我国流动人口在结构发生了非常重要的变化,流动人口家庭化是最为显著的结构变化之一,主要指某些家庭中由单个成员流动或变成夫妻双方流动或变为整个家庭流动,学龄儿童跟随着身为流动人口的父母流动,成为流动儿童。

1988年,教育部和公安部联合颁布了《流动儿童少年就学暂行办法》,指出流动儿童是指6-14岁(或7-15岁)随父母或其他监护人在流入地暂时居住半年以上的儿童(流动儿童课题组,2006)。

现在通常指的则是随外出打工父母离开家乡到城市生活的孩子。

马润生(2008)认为流动儿童是指户籍在农村,年龄在6-14周岁,在农村生活过一段时间后随父母迁入城市并正在城市学校接受九年义务教育,尚未取得城市户口的在城务工农民工子女[1]。

不同的学者在关于流动儿童的研究中对流动儿童有不同的界定,尽管如此,流动儿童这一特殊群体已备受社会各界的关注,他们的健康成长也关系到我国的社会和谐和持续发展。

浅谈中国社会流浪儿童问题(一)

浅谈中国社会流浪儿童问题(一)

浅谈中国社会流浪儿童问题(一)摘要:自20世纪80年代以来,伴随着发展中国家城市化和现代化进程的推进,流浪儿童问题引起人们广泛的关注。

描述中国流浪儿童现象的状况,分析流浪儿童现象存在的原因,从现在救助流浪儿童的困境入手,提出相关的救助对策。

关键词:流浪儿童;现状;原因;救助对策一、流浪儿童出现的原因分析1.经济原因。

随着我国改革开放的深入和经济的不断发展,贫富差距不断扩大,相对贫困的人口也在逐渐上升。

为了维持生计很多未成年人外出打工,而当他们找不到工作,无法正常生活时,常常选择乞讨。

根据有关调查发现,流浪儿童大部分来自于经济发展相对滞后的地方。

2.家庭原因。

我们不难发现,很多流浪儿童来自单亲家庭。

父母离异、死亡或者服刑家庭对孩子造成了很大的心灵伤害。

另外,有些父母对子女教育不当,对子女过分溺爱或者过分严厉,打骂未成年子女的家庭暴力事件也时有发生,在未成年儿童身体或精神受到严重的伤害以后,他们经常选择离家出走,到街头流浪。

3.社会原因。

虽然在现阶段,我们社会的文明程度取得了很大的进步。

但是由于一些地区治安综合治理工作未做到位,拐卖儿童的事件时有发生,犯罪分子频繁发生利用未成年人贩卖黄色光碟、倒卖假火车票或故意致残流浪儿童,将他们变成贩毒、偷盗、乞讨的“活道具”,对孩子的身心精神毒害很大。

4.教育原因。

随着竞争的日益激烈,很多学校采取高压政策,运用“填压式”的教学方法,单纯追求升学率;家长也望子成龙,除了学校里的日常学习以外,还给子女报名参加系列的辅导班、学习班,强迫子女“考级”,这无形中又给子女增加了很大的压力。

在以“分数”为标准评价孩子优劣的前提下,那些因为学习成绩不好,在家庭和学校甚至学生群体中经常被忽略甚至被蔑视的学生,由于自信心、自尊心反复受挫,很容易产生厌学情绪而流向社会。

二、救助流浪儿童存在的不利因素困境1.用于救助流浪儿童的经费紧张。

从民政部门工作人员的实际工作看,外省籍流浪儿童越多、地理位置越远,救助、教育、安置工作就越复杂;涉及面越广,难度就越大,人财物投入相对就越多。

城市流动儿童心理问题分析和对策

城市流动儿童心理问题分析和对策
的群体。
1.2缺乏学习动机, 科技创新意识落后 流动儿童缺乏学习动机最主要原因来 自家庭环境。其中 家庭的流动对孩子的学习连续性造成很大影响。流动人口家 庭生活极不稳定, 经常变化居住地, 孩子跟随父母自 然也是行 踪不定, 不断转学, 面对不同的教学环境、 教材、 教学进度及教
1.5存在相对孤僻性, 与人交往合作能力较差 “ 被歧视、 受压抑” 是许多刚来城市生活的流动儿童共同 的感受, 在他们眼里虽然身处城市, 却很难融人其中。有调查 显示, 近1/3的城市流动人口家庭儿童感受压抑、 被歧视 , 认为 城里人看不起他们。这些孩子大多性格内向, 行为拘谨 , 卑 自 心理较重, 我保护、 自 封闭意识过强, 存在相对孤僻性, 以致于 不敢与人交往, 不愿与人交往。
的困扰。
的 来, 定是 市的 来。 未 必 城 未 但是, 于 城市 籍 存 由 与 户 生 在着
而且这种差别在城市壁垒面前难以逾越。从儿童心理发展的 角度来看, 这不仅影响到他们正常完成学业, 而且影响他们的 身心健康发展。 1.流动儿童心理问题的主要表现 : 1.1自 感情敏感而脆弱 卑, 自卑是流动儿童心理问题的集中体现。城市流动顾唯 页
( 太仓市城厢镇第三小学, 江苏 太仓 215400)
摘 要: 改革开放以后, 我国的城市化进程加快, 大量的 流动人口 携带妻女进城务工。 流动儿童, 作为一个特殊的弱势 群体, 常常被视为城市中的边缘群体。权益往往容易被忽视, 甚至受到不平等的对待。 城市部分个体对他们的竣视, 加上他 们受到的家庭、 学校教育相对落后, 自身与城市儿童相比存在 一定的相距, 在这种情况下, 流动儿童容易出现一系列的心理 问题。本文就此作出分析和提出相应的对策。
比较, 表现为科技创新意识相对落后。 1.3 内心充满一定程度的不平等感、 对立感 流动人口子女要进人公立学校就读除了交纳正常的书本 费外, 还要交纳一定数额的“ 借读费” 赞助费”这表明流人 或“ , 地区的公立学校以不同等的条件接收流动儿童,就义务教育 而言显然是不公平的, 很容易在这些孩子幼小的心灵上埋下 “ 社会不公”“ 、农村的孩子比城里的孩子低人一等”的阴影, “ 借读生”“ 、黑市户口” 的帽子也会影响他们健康人格的形成; 同时一些民工子弟学校办学条件简陋、 收费低廉等原因, 致使 难以集中资金用于改善办学条件, 教学设施、 设备简陋, 基本 上是三个“ (一本书、 一” 一支粉笔、 一块黑板) 、 师资水平参差 不齐、 学校管理不善以及安全卫生问题隐患严重等问题, 虽与 城市的孩子同在一片蓝天下, 却享受不到优质教育资源 , 也易 使他们在心理上产生强烈的不平等感、 对立感, 不利于流动儿 童的健康成长。 1.4被攻视, 没有归属感 这些歧视可以说来自 学生、 教师、 家长、 社会各个方面, 主

农村留守儿童心理问题及对策论文

农村留守儿童心理问题及对策论文

农村留守儿童心理问题及对策论文农村留守儿童心理问题及对策随着城市化的快速发展,农村留守儿童问题逐渐凸显出来。

农村留守儿童是指父母在农村务工的同时,把孩子留在农村由爷爷奶奶或亲戚照看,父母很少陪伴在他们的身边。

这个问题在农村地区普遍存在,引发了许多心理问题并给儿童的健康成长带来了不容忽视的挑战。

本文将就农村留守儿童心理问题进行探讨,并提出有效的对策。

一、农村留守儿童心理问题1. 孤独感农村留守儿童长时间缺乏父母陪伴,与其他同龄人接触较少,导致他们产生强烈的孤独感。

他们渴望与父母进行亲密的交流,但却无法满足这个需求,往往感到内心的空虚与孤立。

2. 自卑心理由于缺乏父母的关注和夸奖,农村留守儿童容易产生自卑心理。

他们常常觉得自己不如其他孩子,无法获得应有的重视和认同,从而对自己失去信心。

3. 情感压抑农村留守儿童面对的生活环境相对封闭,很难表达内心的情感。

他们往往抑制自己的情感表达,不善于沟通,导致情感发展受限,难以建立正常的人际关系。

4. 忧虑与焦虑农村留守儿童因为与父母长期分离,容易陷入忧虑和焦虑中。

他们担心父母的安全和健康,担心自己会被遗弃或忘记。

这些焦虑情绪严重影响到他们的心理健康。

二、对农村留守儿童心理问题的对策1. 家庭关系建设父母应该积极参与农村留守儿童的成长过程,与他们保持密切的亲子关系。

父母可以通过电话、视频等方式与孩子进行沟通,关心他们的学习和生活,以增强孩子的归属感和安全感。

2. 心理辅导与关爱学校和社区可以组织专业的心理辅导师,为农村留守儿童提供心理咨询和支持。

同时,老师和义工也可以定期走访留守儿童的家庭,关注他们的学习和生活状态,传递温暖和关爱。

3. 亲子活动开展学校和社区可以定期组织亲子活动,为农村留守儿童提供与父母互动的机会。

活动可以包括亲子游戏、亲子读书等,既增进了亲子关系,也促进了留守儿童的情感发展和社交能力的提升。

4. 建立社会支持体系社会各界应该加强对农村留守儿童的关注和关怀。

浅谈留守儿童的心理问题及疏导策略

浅谈留守儿童的心理问题及疏导策略

浅谈留守儿童的心理问题及疏导策略留守儿童是指一个或双亲在农村务工,将子女留在家乡,由亲属或他人照料的儿童。

由于父母长期不在身边,留守儿童面临着独处、情感缺失、心理压力等问题,他们的心理健康成长也面临着挑战。

本文将从留守儿童的心理问题和疏导策略两个方面进行探讨。

留守儿童面临的心理问题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第一,孩子与父母分离的情感缺失。

由于亲子分离,孩子无法享受到与父母共同成长的乐趣,缺乏爱与关怀,容易导致孤独感、情感压抑等问题。

第二,独处的孤独感。

留守儿童通常生活在乡村,周围没有其他同龄人,缺乏交流和互动,容易产生孤独感和社交焦虑。

学习和生活上的困扰。

由于缺乏父母的教育和指导,留守儿童在学习和生活上会遇到困难,容易出现学习成绩下降、自卑等问题。

第四,心理压力的积累。

留守儿童往往承担着家庭的期望和责任,长时间的孤独和困难使得他们承受了比同龄人更大的压力。

为了帮助留守儿童解决心理问题,我们可以采取以下疏导策略。

建立亲子沟通渠道。

父母可以通过电话、信件、视频聊天等方式与孩子建立联系,并关心他们的学习和生活情况。

学校和社区也可以提供定期的交流活动,促进留守儿童之间的交流和互动。

第二,重视留守儿童的情感需求。

社会组织和志愿者可以定期组织关爱活动,给予留守儿童关怀和爱,帮助他们建立更加健康的情感关系。

提供心理咨询与支持。

学校可以设立心理辅导中心,为留守儿童提供专业的心理咨询和支持服务,帮助他们克服心理困扰。

第四,加强教育培养。

父母可以通过各种方式给孩子传递爱与鼓励,培养他们的自信心和自我管理能力。

政府和社会组织也应当加大对留守儿童的教育投入,提供更好的教育资源和机会,帮助他们充分发展潜力。

留守儿童面临着心理问题的挑战,我们需要采取相应的疏导策略来帮助他们解决心理困扰,促进他们的健康成长。

这样不仅可以改善留守儿童的心理状态,也有助于他们在未来的成长中更好地适应社会生活。

浅谈留守儿童的心理问题及疏导策略

浅谈留守儿童的心理问题及疏导策略

浅谈留守儿童的心理问题及疏导策略留守儿童指的是由于父母外出工作等原因而长时间独自留在农村家中的儿童。

他们在成长过程中面临着许多心理问题,如情感孤独、缺乏父母的陪伴和关注、学业压力等。

为了帮助他们更好地应对这些问题,可以采取以下疏导策略。

建立稳定的家庭环境。

在父母外出工作期间,其他家庭成员尤其是亲属要给予留守儿童充分的关爱和照顾,为他们提供一个温暖、稳定的家庭环境。

亲属和家人之间可以建立密切的亲密关系,不仅能满足留守儿童的生活和情感需求,还能减轻他们的情感压力。

提供适合的教育资源。

留守儿童的学业压力比较大,因为他们无法得到父母的亲自帮助和指导。

在这种情况下,学校和社会应该提供更多的教育资源,如优秀的教师、辅导员等人员,以及学习资料和学习环境等。

通过提供适合的教育资源,可以帮助留守儿童克服学业压力,提高学习成绩。

关注留守儿童的情感需求。

留守儿童常常感到孤独和无助,他们需要父母的关爱和陪伴。

在这种情况下,学校和社会应该设立心理疏导机构,为留守儿童提供定期的心理咨询和辅导服务。

通过阅读、写作、绘画等方式,他们可以将自己的情感表达出来,得到专业人士的指导和支持。

鼓励留守儿童参与社会活动。

留守儿童通常缺乏社会交往和参与机会,容易开小差、沉迷于网络和游戏中。

学校和社会应该鼓励他们参加丰富多彩的社会活动,如体育比赛、社区服务、艺术表演等。

通过这些活动,他们可以结交到更多的朋友,增加自信心,积极面对生活。

留守儿童面临着许多心理问题,需要我们给予关注和疏导。

通过建立稳定的家庭环境、提供适合的教育资源、关注情感需求和鼓励社会参与,可以帮助他们更好地应对问题,健康成长。

学校和社会也应加强相关政策和措施的制定和实施,为留守儿童提供更好的成长环境和发展机会。

留守儿童心理论文范文

留守儿童心理论文范文

留守儿童心理论文范文近年来,随着城乡经济发展不平衡和劳动力流动性增加,留守儿童问题引起了广泛关注。

留守儿童是指由于父母长期外出打工或其他原因而无法与父母共同居住,长期独自留在农村或城市家中的儿童。

他们的特殊生活环境和心理状态,对其心理健康发展产生了重要影响。

本文将就留守儿童的心理问题展开讨论,并提出相应的解决方案。

首先,留守儿童面临的首要问题之一是家庭缺失。

由于父母的长期离家,留守儿童无法得到充分的关爱和陪伴,缺乏家庭温暖和安全感。

这种缺失给留守儿童的心理发展带来了极大的困扰。

研究表明,留守儿童普遍存在焦虑、抑郁和自卑等心理问题。

为了解决这一问题,我们应采取以下措施:其一,建立留守儿童心理咨询机制。

学校和社会心理咨询机构应当配备相关心理咨询师,为留守儿童提供心理支持与引导,关注他们的内心世界,帮助他们缓解心理困扰。

其二,加强家庭教育工作。

父母工作外出是因为经济需要,为了保障孩子的健康成长,父母可以利用业余时间回家陪伴孩子,增加与孩子的沟通,传递更多的关爱和温暖。

其三,完善留守儿童福利政策。

政府应加大对留守儿童的关注和支持力度,提供相应的政策保障,包括加大留守儿童心理健康教育的宣传力度,建立留守儿童心理健康档案,建设留守儿童心理健康服务中心等。

其次,留守儿童还面临社交困境。

由于长期独处或与年长亲戚相处,留守儿童的社交技能和社交经验相对较少,缺乏与同龄人交流的机会。

这一问题可能导致留守儿童封闭、内向,社交能力发展不全面。

为了解决这一问题,我们应采取以下措施:其一,加强学校社交教育。

学校应当增加留守儿童的集体活动,开展丰富多样的社交技能培训,帮助他们提高沟通、人际关系处理等社交能力。

其二,扩大社交圈子。

学校可以组织留守儿童与其他学生进行混龄教育,在同学之间建立友谊,并通过定期互动活动增进交流。

其三,倡导社会关爱。

社会各界应关注留守儿童的社交需求,尊重他们的人格和特殊性,提供更多的社交机会和资源支持,例如开展志愿者活动、举办社区文化娱乐活动等。

新形势下流动儿童心理健康状况及教育对策

新形势下流动儿童心理健康状况及教育对策

农家参谋社会视野-226-NONG JIA CAN MOU新形势下流动儿童心理健康状况及教育对策王启军(中共蒙城县委党校,安徽亳州,233500)【摘 要】在中国城镇化的背景下,越来越多的进城务工人员选择将子女带在了身边,由于这些孩子父母工作不稳定,他们便成了“流动儿童”。

生活环境与生活方式的变化给他们的心理带来冲击,使他们产生了诸多心理问题。

对此,应该从多方面进行有效干预,改善流动儿童的教育现状,帮助他们提高心理健康。

【关键词】流动儿童;心理健康;教育对策随着城镇化的加快,越来越多的农村流动儿童随进城务工的父母进入城市读书。

农村家庭背景、漂泊不定的生活以及周围环境等因素使得流动儿童极易产生自卑、自闭、抑郁、焦虑等消极心理。

这些心理问题严重地影响了他们的生活和学习,危及他们的健康成长。

因此重视流动儿童的心理健康教育,引导他们树立正确的价值观、人生观、世界观,保持心理健康,养成健全人格,是家长、学校、社会面临的紧迫课题。

1 流动儿童常见的心理障碍及其主要表现通过对部分流动儿童开展问卷调查及谈心谈话,发现流动儿童的心理障碍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1)社会适应较差,对城市缺乏认同感。

长期处于流动状态的儿童,他们的心理无法稳定,无法在短期内适应并融入流入地的生活。

他们骨子眼里觉得自己依然是农村人,感觉自己并不属于这个城市。

由于习惯了农村的生活,大多数流动儿童对农村怀有浓浓的依恋心理[1]。

2)人格障碍较多,胆小、抑郁、孤僻、自信心不足。

通过谈话交流可以看出,有相当一部分流动儿童胆小、抑郁、自信心不足。

在老师和城市学生面前,一些流动儿童容易慌张、畏惧、胆怯,做事缺乏信心。

还有些流动儿童孤僻、任性,甚至有暴力倾向。

3)人际关系障碍较重,自卑、自闭、敏感多疑。

流动儿童父母进城务工,干的大多是又脏又累的工作。

流动儿童与父母一起生活在城市的边缘和角落,他们认为自己比不上别人,认为城里的孩子看不起自己。

因此,不愿与老师和城市学生交往,不愿参与其他儿童的活动,有问题也不问老师,大多常常独来独往。

关于留守儿童心理问题的论文

关于留守儿童心理问题的论文

关于留守儿童心理问题的论文留守儿童是指由于父母长期离家工作而被迫与父母分隔两地生活的儿童。

随着中国经济的快速发展,留守儿童问题日益突出,成为社会关注的焦点。

本文将探讨留守儿童所面临的心理问题,并分析造成这些问题的原因。

最后,我们将提出解决留守儿童心理问题的有效途径。

一、留守儿童的心理问题留守儿童由于长时间与父母分离,常常感到孤独、无助和焦虑。

而长期的孤独环境容易引发心理问题,如抑郁、焦虑、自卑等。

同时,他们缺乏亲子关系的呵护,无法获得父母的关爱和教导,对自身情绪和社会适应能力造成负面影响。

二、留守儿童心理问题的原因1. 对父母缺乏安全感:由于父母不在身边,留守儿童无法获得稳定的亲子关系和情感依赖,使得他们感到不安全和害怕。

2. 社交隔离:留守儿童往往生活在偏远的农村地区,周围缺乏同龄伙伴,缺乏交流和社交机会,容易感到孤独和无聊。

3. 缺乏教育资源:由于家庭经济条件有限,留守儿童在教育方面受到限制,缺乏适当的学习环境和教育资源。

4. 父母亲情感疏离:长时间的分离会导致父母与子女之间的情感疏离,使得留守儿童缺乏亲子关系的满足和父母的榜样作用。

三、解决留守儿童心理问题的有效途径1. 加强留守儿童心理教育:学校应当加大对留守儿童心理健康的培养,加强对其心理问题的关注和疏导,开设相关课程和讲座,提供心理咨询服务。

2. 改善留守儿童的生活环境:政府应加大对农村地区基础设施建设的投入,解决留守儿童教育、医疗和社会福利等问题,提供良好的生活保障。

3. 家庭亲子关系的加强:鼓励父母与留守儿童保持良好的亲子关系,制定合理的探亲政策,增加亲子交流的机会,减少情感疏离。

结论留守儿童的心理问题是中国社会面临的一大挑战。

解决这一问题需要社会各界的共同努力,政府应健全相关政策法规,学校应加大心理教育的力度,家庭应加强亲子关系的建设。

只有这样,我们才能为留守儿童创造一个更加健康、幸福的成长环境。

参考文献:李明. (2018). 留守儿童心理健康问题及其解决对策研究. 教育理论与实践, 38(10), 9-11.刘婷婷. (2019). 留守儿童心理问题及对策研究. 央视学术, (8), 111-113.赵玉玲, 韩素元. (2020). 留守儿童心理问题及对策研究. 社会科学家, 26(18), 73-75.。

儿童心理问题论文(2)

儿童心理问题论文(2)

儿童心理问题论文(2)儿童心理问题论文篇二《当前我国留守儿童心理问题探析》【摘要】采用访谈法、调查法、文献资料法、逻辑分析法等研究方法,对农村留守儿童参与体育活动的心理进行分析。

随着我国城市化进程的不断加快,农村留守儿童数量不断增加,如何使其健康成长则成为我国亟待解决的问题。

此时,作为留守儿童身心健康发展的重要承担者—学校体育就显得尤为重要。

解决好留守儿童身心健康发展这一问题,尤其是其参与体育心理问题,不仅是体育教育活动中面临的困境,也是我国全面建设小康社会中十分重要的环节。

【关键词】农村留守儿童;参与体育活动;心理问题当今社会,我国经济取得了良好的发展态势。

城市化的步伐加快,伴随着城市化进程的推进,很大一部分农耕地由于城镇的再规划而不断被国家征用。

农田被征用导致的结果是,越来越多农村地区的年轻人员纷纷涌入各个城市,推进了整个城市现代化的进程;但是在农村出现了大批缺少父母监管、关爱、教育的孩子,即所谓的“留守儿童”。

“留守儿童”年龄偏小,接受的文化知识较为贫乏、在生活很多方面,自理仍是问题,此外,他们的是非观仍处于塑造期。

在许多留守儿童中,有的留守儿童冷漠、不思进取,甚至作出严重的攻击行为和反社会行为。

鉴于其特殊的生理和心理特征,参加体育活动的可能性则显得较小。

那么如何充分调动留守儿童参与体育活动的积极性并提高其身体素质成为学校体育教育亟待解决的难题。

一、研究对象与方法(一)研究对象。

本文以农村留守儿童参与体育活动心理问题为研究对象。

(二)研究方法。

(1)文献资料法。

本文的写作立足于大量有关“留守儿童”的文本和学术资料,在此基础上,力图做到不停留于材料的简单堆砌,而是更深入的分析,力争用自己的方法来整理。

本文所用文献及学术期刊来自于图书馆馆藏资源和电子资源、期刊数据库以及学术网站和信息网站。

(2)逻辑分析法。

本文运用比较、归纳、演绎等方法,结合社会学、管理学、体育学等多学科知识,在留守儿童参与体育心理问题进行分析和探讨,得出结论。

流动子女心理问题研究论文

流动子女心理问题研究论文

流动子女心理问题研究论文一、流动人口子女主要心理问题归因分析1.社会问题造成部分流动人口子女存在心理不健康倾向。

流动人口是一个社会中的弱势群体,他们虽然为当地社会作出了很大的贡献,但是他们很难真正融入到当地社会中,这已是一个不争的事实。

我们牟家庄地区的流动人口多以卖菜、开出租、装修等职业为主,整体文化素质不高,只重金钱、不重思想的家长比比皆是。

家长的观念势必影响到子女待人处世的态度。

再由于流动人口子女没有一个良好的家庭环境,缺乏正常的家庭教育,相对于本地学生来说,他们的心理问题较明显。

刚到校时,他们由于语言不通,生活、学习环境陌生,常常表现出严重的自卑心理,对学习没有信心,并表现出不信任任何人的倾向。

从我们的调查中发现:20%的流动人口子女认为班级中的同学看不起他;部分同学斤斤计较、心胸狭窄,别人批评或冒犯他时,会立即采取报复行为;也有部分学生认为自己与其他同学在一起是多余的。

他们经常会产生孤独自卑的情绪,但是他们又具有较强的自尊心,严重地造成心理上的障碍。

2.生活环境及家庭教育相对较差,造成流动人口子女思想道德水平普遍偏低,心理压力过大。

调查显示,从家庭物质条件来看,多数家庭人均月收入在300元以下;居住条件也非常差,多数家庭居住面积不到30平方米,一些家庭子女连预习课文、做作业的地方都没有;流动人口从事的工作不是劳动强度大,就是摆地摊做小买卖,大都工作时间长,与孩子相处的时间短,交流的时间几乎没有。

在我们与流动人口子女学生的交流中,发现多数家长对子女的学习、生活不闻不问。

从放学到家长回家这一段时间,流动人口子女学生处于无人管教的“真空时间”。

调查显示多数家长在自己的孩子犯了错误后,采用“一顿打骂”、“放任不管”的教育方式。

由于家长的自身素质较低,但对孩子的期望值却偏高,过高的要求无形中成了流动学生心理上的巨大压力,当他们发觉自己的目标很难达到时,就会出现感情淡漠,不求上进,自暴自弃等比较严重的心理问题。

浅谈中国留守儿童的心理问题论文

浅谈中国留守儿童的心理问题论文

浅谈中国留守儿童的心理问题论文•相关推荐关于浅谈中国留守儿童的心理问题论文在学习、工作生活中,说到论文,大家肯定都不陌生吧,通过论文写作可以培养我们的科学研究能力。

那么你知道一篇好的论文该怎么写吗?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浅谈中国留守儿童的心理问题论文,仅供参考,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作者简介:刘泓阳,女,民族:满族,籍贯:辽宁省本溪,所在学校:沈阳师范大学,专业:应用心理学。

摘要:留守儿童是近些年来出现的一个特殊的群体,本该是天真无忧、承欢膝下的这些孩子因为远离父母,已经出现了很多心理上的问题。

且这些问题已经不仅仅存在于个别儿童,而是已成为了一种较为普遍的现象,引起了国家和社会的普遍关注。

本文通过调查研究,阐述这些留守儿童普遍存在的心理问题、产生原因,以及呼吁我们的社会、学校、家长应该如何能够改善这一现状,让孩子们能够生活的更加快乐幸福。

关键词:留守儿童;心理问题;教育随着近年来我国经济的发展,大批农民加入到了劳动力转移的大军中。

在他们为了我国的城市化进程添砖加瓦的同时,他们的子女却留在了农村,由父母一方或者祖父母、亲戚等代为抚养。

这些本该是由父母亲自养育的儿童长期与祖父母、外祖父母等共同生活,缺乏了正常的管教和亲情的沟通,许多儿童无法享受正常的学习生活,他们的性格、人格、品格以及其他方面可能存在着一些不健全甚至畸形的因素。

由此引发的学习下降、心理畸形、社会问题等等都要求我们全社会尤其是教育工作者对她们进行特殊关注,使他们能够全面健康的发展。

一、留守儿童心理问题的表现根据调查结果显示,留守儿童最容易出现的问题就是心理健康问题。

普遍表现为隐性、不容易发觉,但是可能会对他们的一生都造成很严重的影响。

1、自卑心理障碍父母本该是孩子最坚强的保护和依靠,但是这些远离父母的留守儿童,很容易产生自卑心理。

越是内向的孩子,这种问题越明显。

有的父母将孩子托付给亲属,孩子的敏感纤细的心理会让他产生寄人篱下之感,只会觉得自己低人一等,说话做事思前想后、畏首畏尾,长期下去很容易给孩子造成抑郁的心理障碍。

留守儿童心理问题课题论文

留守儿童心理问题课题论文

留守儿童心理问题课题论文留守儿童一直以来都是一个备受关注的群体,在中国这样一个庞大的农村人口中,离乡背井去城市打拼的父母给他们的子女带来了许多心理问题。

这些心理问题不仅对他们个人的成长和发展产生了负面影响,也对整个社会造成了一定的压力和隐患。

本文将探讨留守儿童心理问题的原因、影响以及如何有效解决这些问题。

一、留守儿童心理问题的原因1.1 父母亲缺席留守儿童的父母出于经济和务工的原因常年不在身边,导致孩子无法享受到父母的陪伴和照顾。

这种长期的缺席会造成留守儿童心理上的孤独感和失落感,甚至可能引发抑郁和焦虑等问题。

1.2 缺乏安全感与父母相隔千里,留守儿童往往生活在陌生的环境中,缺乏家人的关怀和照顾,容易感到孤独和无助。

他们可能对未来感到不安,缺乏安全感,这种心理问题的影响可能伴随他们的整个成长过程。

1.3 心理创伤有的留守儿童可能经历过一些不愉快的事情,比如亲友离世、家庭变故等,这些事件会给他们的心灵留下创伤。

长期积压的创伤可能会导致留守儿童产生消极的情绪和行为问题。

二、留守儿童心理问题的影响2.1 学习问题留守儿童由于缺乏家庭的支持和监督,可能在学习上遇到困难。

他们可能无法专注于学习,态度消极,成绩下降。

这将影响他们的学业发展,制约他们的未来发展。

2.2 情绪问题留守儿童的情绪问题表现多样,可能会有焦虑、抑郁、孤独等负面情绪。

这些问题会影响他们的心理健康,也可能引发其他的身心问题。

2.3 人际交往问题由于长期的独立生活,留守儿童在人际交往方面可能会存在问题。

他们可能缺乏与家人和同伴沟通的能力,社交能力较差,往往更容易与人产生矛盾,导致孤立感。

三、解决留守儿童心理问题的方法3.1 家庭关怀与陪伴父母对留守儿童的关怀和陪伴是解决问题的基础。

父母应尽量争取时间回家,与孩子进行沟通和交流,增加亲子间的情感纽带。

此外,可以利用假期等时间与孩子一同度过,拉近彼此的距离和感情。

3.2 学校关注与帮助学校应成立专门的留守儿童关爱小组,负责关注、了解和帮助留守儿童。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中国流浪儿童心理问题策略论文
摘要:在心理辅导的同时,教给流浪儿基本的知识和技能。

教学过程中增强学习的目的性,创设问题情景,激发学习兴趣。

要让这些孩子在学习中多体验成功的快乐,减少失败的挫折,激发他们自身的潜能。

人们对于“流浪儿童”这个术语的明确定义,始于1983年。

一项由多个非政府组织联合展开的对流浪儿童问题的研究首次对“流浪儿童”进行了界定:“[流浪儿童]指的是那些以街头(最广泛意义上使用的街头,包括闲置房屋、废地等)为主要生活栖息地与(或)生活来源、缺乏来自负责任的成年人的充分保护、监护与指导的任何未及成年的男孩或女孩。

”(Inter-NGO,1983,引自Salem&EI-Latif,2002)。

一、流浪儿童心理问题的表现
流浪儿童的心理问题非常突出,在对先前学者们的研究成果进行归纳整理的基础上,可以发现流浪儿童的心理问题主要集中在以下几个方面:
1.自我否定
典型的表现包括严重的自卑心理、困难面前畏惧退缩、感觉没有人看得起自己、自己也瞧不起自己等。

2. 意志薄弱
自控能力较差,很难理智的做出选择和判断。

3. 情感抑郁
性情冷漠是流浪儿童的一大特点。

他们感情脆弱、渴望关爱却又自我封闭,他们常常误解爱护,拒绝救助。

4. 行为问题
暴力倾向,流浪儿童在长期的流浪过程中,由于常和充满暴力与罪恶的人在一起,自己年龄小,常常遭到别人欺负甚至殴打,在遇到一些心理不平衡的事情时,首先想到的解决方式就是武力,长期以往就形成了暴力倾向。

爱撒谎,流浪儿童每天都会遇到各种问题以及形形色色的人,他们从不轻易告诉别人自己的真实身份。

5. 社交能力差
他们较拘谨、羞涩,不信任他人,但同时为了提高生存能力,他们喜欢与同类聚集成群体分享生活信息,提供经济上和情感上的支持。

二、流浪儿童心理问题的成因
每一种心理问题的形成都有其特定的原因,在造成流浪儿童心理问题产生上,家庭、社会和学校三者之间往往互为因果,密不可分。

在前人研究的基础上可以发现,流浪原因可分为两种:一种是外部原因,另一种是内部原因。

1. 家庭原因
(1)胁迫式的养育方式使孩子得不到家庭的呵护与尊重,感受不到家庭的温暖,所以选择流浪街头。

(2)家庭养育的缺失。

父母丧失监护能力,如患有精神疾病,因违法犯罪被逮捕入狱,卧病在床又无基本生活来源等。

家庭破裂,
离异的父母双方均不履行对儿童的抚养和教育义务,有先天残疾的婴幼儿被父母遗弃。

2. 社会原因
导致儿童流浪的社会原因比较复杂,但概括起来可以为以下两点:
(1)相关的机关或单位不能切实履行对儿童的保护职责
(2)其他原因,包括:儿童被拐卖;被不法分子诱骗或教唆,被迫进行违法活动或被利用进行乞讨、盗窃等,最后导致流浪;不慎走失或与父母等监护人失去联络,被迫流浪。

3.学校原因
学校教育工作存在的弊端——片面追求升学率,重尖子生,轻后进生。

学校生活单一,造成一些学生感到枯燥乏味、心理恐慌、信心不足,视学习为苦差事。

而一些教师忽视学生心理特点,在教育学生时采用不当的方法,损害学生的自尊心,使不少学生产生孤独、自卑的心理,甚至产生严重的厌学心理,导致儿童逃离家庭,逃离学校,成为流浪儿童。

4.从农村到城市的人口流动
城乡差距的扩大,发达地区繁荣的经济吸引着广大的农民,许多儿童也加入到这个巨大的民工潮之中。

不幸的是,他们中的很多人最终都沦落街头,成为流浪儿童大家庭的一员。

5. 儿童对自主童年的追求
成年人过分的监护可能激发儿童对自主自由童年的追求,激发起
对成人统治的反抗。

流浪儿童都是18周岁以下的未成年人,思维片面,以自我为中心,欠缺生活经验,他们在思考问题时比较偏激,不能全面、辩证地分析问题。

三、几种应对策略
要想使流浪儿童可以重返家庭社会,更加健康快乐的成长,采用家庭、社会、心理、医疗相结合的治疗方案是很有必要的,尤为重要的是心理治疗。

在进行心理辅导的过程中,首先要建立起信任感,有时还要借助小组和家庭的力量。

本文提出了如下应对策略:
1.尊重理解与支持
在价值、尊严、人格等方面与流浪儿童平等,把他们作为有思想感情、内心体验、生活追求和独特性与自主性的活生生的人去对待。

应当体现为对流浪儿童现状、价值观、人格和权益的接纳、关注和爱护。

2.流浪儿童的引导式管理要因人而异
许多的流浪儿童本身就是心理存在问题的儿童,“一刀切”的教育方式已经不适合。

因为这些儿童的性格有很大的差异,有郁郁寡欢的、活蹦乱跳的;天真无邪的,老道世故的;正直善良的,歪门邪道的……因而,应鼓励他们多参加集体活动,对他们多进行赞扬鼓励,教导他们做人的道理,使他们学会理解他人,关心他人,尊重他人。

为了更好地对流浪儿童进行心理介入,可以运用“先处理心情,后处理事情”的工作方法,通过角色扮演、自由联想、倾诉等方法,鼓励他们把积压在心头上的种种不悦、失败感、悲观情绪、消极怨恨的想
法倾诉出来,使他们的情绪尽量得以宣泄。

3. 家庭支持
Werner 指出,即使是处于贫穷、父母离异、父母精神疾患等高危情境中,如果儿童能够与至少一位有胜任能力情感稳定、能够满足孩子需求的家长建立紧密联系,那么就有可能发展出较高的心理弹性。

在家庭参与的初级阶段,家庭成员更多的是以求助者的身份参与到对流浪儿童的帮助之中,但家庭参与的最主要的目的是实现养育者角色的复位。

所以在家庭参与的后期阶段,家庭要扮演养育者的角色,采用科学的教育方法来帮助流浪儿童正真的回归到家庭中来。

4. 群体感染
可以通过训练孩子们演讲,唱歌、跳舞来活跃流浪儿童的气氛,抓住孩子们急具表现欲的心理特点,给优秀的孩子以高度赞赏,调动其他孩子展示自我才能的积极性。

5. 学习基础知识、基本技能
在心理辅导的同时,教给流浪儿基本的知识和技能。

教学过程中增强学习的目的性,创设问题情景,激发学习兴趣。

要让这些孩子在学习中多体验成功的快乐,减少失败的挫折,激发他们自身的潜能。

参考文献:
[1]林崇德主编,咨询心理学[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1998,3-5.
[2]程福才著,流浪儿-基于对上海火车站地区流浪儿童的民族志
调查[M].上海:上海社会科学学院出版社,2008,15,78-90.
[3]崔丽娟俞彬彬黄敏红.家庭关怀心理弹性与社会支持对流浪儿童的影响研究[J].心理研究,2010, 3(3):47-52.。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