追寻和谐与平衡——以《到灯塔去》的艺术特色为例
走向和谐的心理之声——试析《到灯塔去》中莉丽成长的心路历程
两性 关 系 最 终走 向 了和谐 。
关 键 词 : 尔夫 ; 丽 ; 本 我 ” “自我 ” “ 我 ” 伍 莉 “ ; ;超 中 图分 类 号 : 0 . I 64 1 文献标识码 : A
一
从 冲 突 到 和谐 《 到灯塔 去》中莉 丽 生性 叛 逆 , 与现 实 社会 格 格 不 入 , 满 矛 盾 的心 理 在 重 新 审 视 曾 一 度 排 斥 的 拉 姆 齐 先 充 生及既爱又恨 的拉姆 齐太 太后 终于 找到 “自我”的平衡 点, 不仅完成 了多年 的画作 , 实现了当一名真正 的艺 术家 的夙愿 , 也在领悟女性 自身 独立价 值 的同时找 到两 性和 谐 的 出路 , 经矛 盾 与 困惑 的心 路 历 程 , 如 象 征 光 明与 历 正 希望 的灯塔 , 最终 散发 和谐 之光 。《 到灯 塔去 》 中拉 姆齐 家是伍尔夫家庭的投影。伍尔夫从 小生长 的家庭 是典 型 的维 多 利 亚 式 家 庭 , 多 利 亚 家 庭 犹 如 一 个 庞 大 的 父 维 权制机构 : 男性是 家庭 的权威 与中心 , 女性则是 男性 的附 庸, 爱情与婚姻是 以男 性为 中心 的。拉 姆齐 夫人是 以伍 尔 夫 的母 亲 为 生 活 原 型 的 , 拉 姆 齐 先 生 则 有 作 家 父 亲 而 的影子 , 莉丽正是伍 尔夫作 为艺术 家 的“自我” 画像 。小 说通过莉丽 内心 的基本 冲突 , 本我” 自我 ” 超我” 即“ “ 与“ 的斗争反 映了作家 和那个时代 的人 的普通 心灵 的基本 冲 突 。莉丽 的心理活动最初是一个矛盾 的统 一体 。父权制 社会条件下 , 拉姆 齐先 生作 为男权 意识 的典型代 表 , 始终 渴望 实现 “自我” 价值 , 从不 顾及 他人 的感 受 , 时刻 想要 “ 处于生活的中心” 社 会对妇 女的期望 就是让 她们成 为 , 贤妻 良母 , 女人不 可能追求 家庭 生活以外的个性 和独立 。 在男性 占主导 的意识 形态 下 , 丽作 为一 名具有 独立意 莉 识 和对艺术有着执著追求 的女性 , 本能地排斥父 权社会 , 对 “ 心 一 意 只 考 虑 自 己 ” 拉 姆 齐 先 生 极 为 不 满 , 其 一 的 视 为“ 君” 暴 。因他 的存 在使 她 找不 到属 于 自己 的色 彩 与 线条 , 无法完成画作 。维 多利 亚时代 的男 权意识 形态使 莉 丽 充满 反叛 , 是 莉 丽 “ 我 ” 体 现 。 面 对 难 以驾 驭 这 本 的 的人 际关系 , 莉丽 内心充 满 困惑。莉丽心 理 的困惑 不仅 来 自父权社会 的男 性 , 有 以拉姆 齐夫人 为代 表的传 统 还 妇女 。 与专 横 独 断 的 拉 姆 齐 先 生 不 同 , 姆 齐 夫 人 扮 演 拉 的是“ 房间里 的 天使” 形象 , 夫教 子 , 相 用她 的宽 容与 博 爱 温 暖 和 感 染 着 周 围 的人 。拉 姆 齐 夫 人 作 为 “ 我 ” 超 的 化身 , 就像希腊神话 中得墨忒耳 , 给万 物以生机 。也 正是 由于作 为强大的 “ 我” 超 实体 的拉 姆齐 夫人 的顺 从 与隐 忍助长了拉姆 齐先生 的男性专制 。“ 拉姆 齐夫 人慷慨 地 把 自己 的感 情 施 舍 、 舍 、 舍 ,现 在 她 已 死 去— — 留 下 施 施 了这 一切后 果 ……这 都是 拉姆 齐 夫人 干 的好 事。 莉 丽 ”
以《到灯塔去》为例,解读伍尔夫作品中的生态女性主义
以《到灯塔去》为例,解读伍尔夫作品中的生态女性主义作者:任淼来源:《吉林省教育学院学报·上旬刊》2014年第10期摘要:本文以小说《到灯塔去》为例,从人类与大自然之间的生态主义关系及两性之间的生态主义关系两个方面入手,解读了伍尔夫作品中反对传统价值观的两性对立、人与自然之间的二元对立的思想,倡导男女平等以及生态平衡的生态女性主义观。
关键词:人类;大自然;两性;二元对立;生态女性主义中图分类号:I106.4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1—1580(2014)10—0110—02《到灯塔去》被誉为弗吉尼亚·伍尔夫所有小说中最好最完善的作品,这部小说完美地体现了伍尔夫意识流的写作手法,充满了女性作家所特有的细腻的象征主义的风格。
小说中的拉姆齐夫人更是伍尔夫以母亲为原型,运用意识流等写作手法描写出的一位善良、聪慧、美丽的贤妻良母的形象。
对女性的刻画描写是伍尔夫所擅长的,几乎她的每一部作品都涉及关于女性的话题,她尝试着摆脱当时社会上的主流价值观即男性的价值观对于女性的束缚,凸显了女性的自我意识和特质,以期建构起女性自己的身份及价值。
所以,分析伍尔夫的作品通常会从意识流或女性主义的角度来解析。
生态女性主义起源于20世纪70年代,被称为第三次妇女运动,其核心思想是人类对自然的统治和男人对女人的统治之间有着必然的内在联系。
它反对在父权社会中男人对女人的压迫,倡导消除两性间的对立,解构人与自然以及男女两性之间的二元对立,以期建立和谐的新两性关系。
从生态女性主义的视角来解读一部文学作品,旨在逐步唤醒人类的生态平衡意识,反对人与自然、男性与女性之间的对立,以期能够建立一个“两性和谐、物种平等、人类社会与自然万物和谐相处、协调发展的社会,一个包容文化多样性和生物多样性存在的丰富多彩、生机勃勃的世界”。
(陈茂林,2006:108)弗吉尼亚·伍尔夫的小说《到灯塔去》是一部内涵丰富的小说,可以从女性主义、意识流等多个角度进行分析。
《到灯塔去》的绘画艺术共4页word资料
《到灯塔去》的绘画艺术摘要:英国著名作家伍尔夫是现代派小说家的杰出代表,她的艺术情感从音乐和绘画中汲取了营养,把音乐和绘画因素溶于作品之中。
本文将从构图、色彩及意象等方面进行分析,探讨其绘画艺术与《到灯塔去》创作的融合。
一、引言弗吉尼亚?伍尔夫一生致力于探索小说艺术的表现形式,挑战传统写作技巧,《到灯塔去》作于其思想和艺术的成熟时期,评论家给这部小说很高的评价。
前人对此作品的研究多集中在主题意义方面,以及解析其后印象派特色及光与影的运用。
本文将从构图、意象及色彩等方面进行分析,探讨绘画艺术与其小说创作的融合。
二、绘画艺术的体现2.1构图艺术与小说的叙事结构绘画艺术是以图画的形式来表现的,在构图的过程中需要将图画中所有展现的因素进行恰当的构图,从而使画面的表现更加富有张力和美感。
这种构图艺术通过对多个绘画因素空间位置控制来塑造美感。
小说的三章就是三幅画。
第一幅画是拉姆齐一家和朋友在海岛别墅度夏的生活场景。
第二幅是十年之后朋友相聚衰败的那栋别墅。
第三幅画是拉姆齐先生带着子女去灯塔,同时画家莉丽终于完成她的画。
作者截取拉姆齐一家及朋友的生活片段,描绘人物、景物及意识流动展现在读者眼前,从而表现出人物、景物的变化和生活的变迁。
在绘画中留白是较为常见的一种手法,在创作中不将所见所想全盘描绘出来,而是在关键之处轻描淡写或是留有空白,留下无尽的想象空间。
同样在文学作品中的叙事空白和不确定也能吸引读者的注意力从而深入地去了解。
在《到灯塔去》中,作者在展开叙事过程中并不是连贯式的叙述,而是跳跃式的描绘故事情节。
第一章就是一天之中发生的事,然后第二章就跳跃到了十年之后。
在第二和第三个章节中,作者并没有从正面描绘战争,只是从侧面将战争放在背景的位置。
“……人们都说战争重新唤起了人们对于诗歌的兴趣……一半的原因是因为战争……”(伍尔夫,2003:120)既然战争有如此重要的作用,作者还是没有直接描绘,这就给读者留下了更多想象和思考的空间。
解读《到灯塔去》的主题意义及象征手法
解读《到灯塔去》的主题意义及象征手法作者:赵栩来源:《青年文学家》2015年第18期摘要:英国意识流小说代表人物弗吉尼亚·伍尔夫善于使用象征手法来完成文学作品的创作,在包括《到灯塔去》的作品中,可以明显感知到伍尔夫文学的诗化艺术特征与诗化创作手法,特别是象征手法不仅对文学作品的意蕴进行了深化,同时也能够引发读者的阅读兴趣、拓展读者的阅读空间。
本文以挖掘《到灯塔去》的艺术魅力为出发点,在对《到灯塔去》的主题意义作出分析的基础上,对《到灯塔去》中的象征手法作出了分析与探讨。
关键词:伍尔夫;到灯塔去;主体意义;象征手法作者简介:赵栩(1987-),女,汉族,河南郑州人,郑州航空工业管理学院助教,文学硕士,研究方向为英语语言文学。
[中图分类号]:I106 [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2-2139(2015)-18-0-02意识流小说发源于19世纪与20世纪交替时期,作为意识流小说流派中的代表人物,伍尔夫对文学创作作出了很多的探索并持有者独特的见解。
也别是在象征派诗人托·斯·艾略特的影响下,伍尔夫倾向与善于将象征手法应用到意识流小说的创作中,并通过比喻、意象乃至人物塑造和结构设置来实现象征效果。
一、《到灯塔去》的主题意义在《到灯塔去》中,伍尔夫塑造了拉姆齐太太这一人物形象。
面对孩子,拉姆齐太太是慈母,她能够对孩子的心灵做出爱物,面对朋友,拉姆齐太太有是倾听者与引导者,她总是能够让人们寻求到安慰与帮助。
就像这部作品的标题一样,拉姆齐太太正如海上的灯塔,具有着温暖的心灵与博爱的胸怀,她的精神之光始终照耀着她的家人与朋友,在引导家人与朋友获得友情与亲情的同时得以长存与人们的心中。
在拉姆齐太太精神与品质的作用下,性情的差异与职业的差异都不能成为阻碍人们和谐相处的因素。
而在拉姆齐太太趋势之后,她的精神得以常驻也证明了死亡只是一种简单的自然现象,如同海水的潮起潮落。
《到灯塔去》以灯塔为主要意向对拉姆齐太太的精神作出礼赞,并勾勒出了平衡和谐的美好画面。
对意识流小说《到灯塔去》的解说
从伍尔夫小说《到灯塔去》创作理念看其蕴含的艺术魅力
从伍尔夫小说《到灯塔去》创作理念看其蕴含的艺术魅力作者:徐琼来源:《当代商报·理论与创新》2017年第40期摘要:伍尔夫继《达洛维夫人》下一部意识流小说《到灯塔去》再次体现了她的现代主义精神。
不少批评家将这部小说视为伍尔夫的代表作,也有的批评家认为它是20世纪最优秀的英语小说之一,这部小说不仅向读者展示了一种新的观察生活的方式,而且也使读者感受到了一种前所未有的艺术美。
文章结合英国女性作家弗吉尼亚·伍尔夫的创作背景,以及其意识流小说《到灯塔去》的创作理念,对其所蕴含的艺术魅力进行研究。
关键词:伍尔夫;《到灯塔去》;艺术美;创作理念弗吉尼亚是幸运的,她生逢其时地成长在19~20世纪的大转型时代,而不是她所揭露的扼杀女性天赋的伊丽莎白时代。
在那个年代,现代主义的哲学与艺术思潮罡风正烈,成为思想和艺术精神再度解放的年代。
尽管与伟大的文艺复兴和启蒙运动相比,这种解放脱胎于集体性的理想失落、社会和人生目标移位的悲怆和徘徊之中。
1《到灯塔去》的创作背景与内容第一部分的“窗”占全书篇幅的一半以上,所叙述的事件发生在9月的黄昏,地点是拉姆齐夫妇在海边的假日别墅。
人物除了拉姆齐夫妇外还有他们的孩子和来访的客人。
这部分提示了在场人物的性格及其相互关系,并描述拉姆齐一家到灯塔去的计划因天气恶劣的原因而告终的过程。
第二部分“时光流逝”仅占小说篇幅的十分之一,但它却以象征着痛苦与死亡的黑暗表现了十年的灾难与变迁。
在茫茫的黑夜中,拉姆齐太太不幸去世,一个儿子为国家捐躯,一个女儿死于难产。
与此同时,拉姆齐家的海滨别墅在岁月的风化中也变得破旧不堪。
这一部分就像前后两个部分的间奏曲,成功地将十年的不幸压缩到象征性的一夜之内加以表现。
第三部分“灯塔”提示了全书最富有的诗意和最充满激情的一幕。
黑夜过去,光明重现,拉姆齐带领孩子们在十年后的一个上午驾船驶向灯塔,了却了埋在心中长达十年的夙愿,完成了这一漫长的心灵之旅。
浅论《到灯塔去》的创作主题
浅论《到灯塔去》的创作主题作者:张有为来源:《文学教育》2010年第05期内容摘要:弗吉尼亚·伍尔夫是享誉世界的英国女作家,“意识流”小说的重要代表人物。
她以一往无前的勇气,克服了性别、身体等诸多不利其文艺创作的因素,致力于文学的探索与实验,并对20世纪的现代主义文学做出了极其重要的贡献。
她的主要作品《到灯塔去》以其高超的艺术成就而成为“意识流”小说的代表作之一。
关键词:弗吉尼亚·伍尔夫《到灯塔去》主题《到灯塔去》是弗吉尼亚·伍尔夫倾注大量心血创作出的一部准自传体意识流小说。
小说以“到灯塔去”为贯穿全书的中心线索,主要描写了拉姆齐一家人和几位客人在第一次世界大战前后的片段生活经历。
在世界大战前,拉姆齐先生的幼子詹姆斯想去灯塔游玩,但却由于恶劣的天气而未能如愿。
后来大战爆发,拉姆齐一家在战争过程中历经沧桑。
战后,拉姆齐先生携带一双儿女乘舟出海,终于到达了灯塔。
全书并无起伏跌宕的情节,在内容上分成了三个主要部分,依次为:《窗》;《时光流逝》;《灯塔》。
但是,尽管作品在情节和内容上并无特殊之处,由于伍尔夫在写作小说时所运用的高超“意识流”创作手法,从而使得当今学界对作品的“创作主题”、“象征手法的运用”、“结构”等方面解读一直没有定论。
本文主要是针对作品的“创作主题”这个方面来进行简要的分析。
《到灯塔去》的创作主题到底是什么呢?对于这个问题,各个时期的学者,从小说的发表到现在一直是各说其辞。
现在有几种比较流行的说法,包括:“战争”说、“情感拯救”说等等。
而在笔者看来,这部作品更像是要表达“追求和谐的人际关系”这个主题。
对于这种主题的论断,作品中是有多条线索予以暗示的。
一.拉姆齐先生与子女们追求和谐的父子/女关系。
对于拉姆齐先生与子女们之间的矛盾,在作品的一开始便揭示出来,并主要表现在拉姆齐先生与幼子詹姆斯的关系上。
在小说的开头,拉姆齐夫人打算如果第二天天气条件允许,她会带幼子詹姆斯到灯塔去游玩,詹姆斯对于这次出游也是满心欢喜。
论《到灯塔去》的象征艺术
论《到灯塔去》的象征艺术【摘要】《到灯塔去》这部小说是一部充满象征意义的作品,其中的灯塔、海、光线、孤独和航标等元素被赋予深刻的象征意义。
作者通过这些象征来探讨人生的意义、追寻内心的真实和抗拒现实的挑战。
灯塔象征着希望和指引,海象征着无限可能和未知,光线象征着真理和启示,孤独象征着内心的孤独和挣扎,航标象征着前行的方向和目标。
通过对这些象征的分析和解读,我们可以更好地理解小说中的含义,探讨现实与理想的关系,并发现作品的深厚艺术价值。
《到灯塔去》不仅是一部文学作品,更是一部思想的探索和灵魂的启示。
【关键词】《到灯塔去》,象征艺术,灯塔象征,海象征,光线象征,孤独象征,航标象征,艺术价值,现实联系,总结。
1. 引言1.1 《到灯塔去》的背景介绍《到灯塔去》是英国作家弗吉尼亚·伍尔夫(Virginia Woolf)于1927年出版的小说,是她的代表作之一。
这部小说以灯塔为主要场景,讲述了一家人在灯塔度假的故事。
灯塔是指一座位于海岸边的巨大建筑物,用来引导航海者航行。
在小说中,灯塔象征着远方的希望和理想,也代表着人们对未来的向往和探索。
作者通过描绘灯塔的景象和意义,展现了人类对于事物意义和存在的追求。
《到灯塔去》在当时引起了广泛的关注和好评,被认为是一部充满象征意义和思考的文学作品。
作品中描绘的家庭生活、人际关系以及对自我和外部世界的探索,都体现了作者对人类内心深处和情感世界的敏锐洞察力。
通过对灯塔的象征化处理,作者使得小说中的人物和情节更加深刻和丰富,给读者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到灯塔去》的背景介绍为读者提供了对小说整体主题和意义的初步了解,也为后续正文中具体象征意义的探讨奠定了基础。
1.2 《到灯塔去》的作者简介《到灯塔去》的作者是英国作家弗吉尼亚·吴尔夫(Virginia Woolf)。
吴尔夫生于1882年,在20世纪初是一位备受瞩目的现代主义作家。
她以其独特的文体和对人类内心深处的刻画而闻名于世,被认为是20世纪英国文学史上最伟大的小说家之一。
论《到灯塔去》的叙事艺术
论《到灯塔去》的叙事艺术【摘要】《到灯塔去》是一部叙事艺术精湛的小说,其情节展开与发展巧妙地吸引读者,人物形象生动鲜明,叙述风格独特,环境描写真实细致,读者情感被巧妙地引发。
作者通过这些方面的表现,使得整部作品充满魅力。
这部小说的叙事艺术值得称赞,不仅展示了对文学创作的深刻理解和掌握,还影响着读者的心灵。
通过对作品中种种成功之处的剖析,我们可以获得有关文学创作的启示,从中汲取灵感,提升自己的写作水平。
《到灯塔去》的艺术魅力正是因为其叙事细腻入微,人物形象生动饱满,以及对情感和环境的真实描绘。
这部作品让读者感受到了深深的共鸣与启发,展现出了极高的文学价值。
【关键词】关键词:《到灯塔去》、叙事艺术、小说情节、人物形象、叙述风格、环境描写、读者情感、值得称赞、文学创作、心灵影响1. 引言1.1 论《到灯塔去》的叙事艺术《到灯塔去》是英国作家弗吉尼亚•伍尔夫的代表作之一,被誉为20世纪最重要的文学作品之一。
这部小说以其独特的叙事艺术吸引了无数读者,引发了深刻的思考和感悟。
在小说中,作者通过细腻的笔触和独特的叙述方式,展现了人物内心的挣扎与成长,描绘了自然环境的变幻和壮美,打动了读者的心灵。
《到灯塔去》以情节的展开与发展为主线,巧妙地构建了一个家庭的故事,展现了人物之间复杂的关系和情感纠葛。
作者通过细腻的描写和情感的抒发,使得读者能够深入地理解每个角色的心理活动,感受到他们的内心挣扎和生活困境。
人物形象的刻画是《到灯塔去》的一大亮点,每个角色都有自己独特的性格和个性,栩栩如生地呈现在读者面前。
通过对人物形象的生动描绘,作者成功地展现了人性的复杂性和多样性,引发了读者对人物命运的共鸣和思考。
叙述风格的独特性是《到灯塔去》的另一大特点,作者运用了现代主义的叙述技巧,采用流畅而抽象的语言,使得整个故事充满了诗意和意境。
读者可以通过作者独特的叙述方式,感受到情感的冲突和美学的追求,进而深入思考生命的意义和存在的困境。
从《到灯塔去》象征意义看其艺术价值
从《到灯塔去》象征意义看其艺术价值《到灯塔去》是英国作家弗吉尼亚·伍尔夫于1927年出版的小说。
它以美丽而复杂的叙事风格打动了无数读者,并被誉为20世纪的一部文学经典。
通过对小说中灯塔的象征意义的深入探讨,我们可以揭示其所蕴含的丰富的艺术价值。
小说的开篇描绘了一个充满活力的家庭度假,而夏洛特·布兰特将这次度假与到灯塔的旅行相联系。
灯塔作为小说的核心象征,代表着人们对灵感、觉醒和归属的渴望。
它象征着创造力的追求和灵魂的升华。
当布兰特一家人将灯塔作为目的地时,实际上也是在追寻内心的未知和探索个体与自然世界的联系。
在小说中,灯塔的光辉象征着真理的启示与智慧的光芒。
对于主人公夏洛特·布兰特来说,灯塔是她梦寐以求的归宿,也代表了她对认知和认识自我的探索。
她将灯塔视为一种象征,一种可能性的延伸,一种对生活和意义的理解。
而对于其他人物来说,灯塔则象征着他们对美丽、真理和内心真实性的追求。
每个人对灯塔的理解和感悟都不同,这给了小说以丰富的文化内涵。
在《到灯塔去》中,灯塔象征着人类对更高境界的追求。
布兰特一家人经历了一次次的挫折、磨难和人生转折点,但灯塔的存在带给了他们内心的净化与安宁。
通过到灯塔的旅行,布兰特一家人逐渐意识到人生的真正意义和美好。
通过灯塔的象征,伍尔夫成功地将这种人性的追求融入到作品中,展示了生命的价值与意义。
此外,《到灯塔去》还通过灯塔的象征意义揭示了时间与存在的关系。
灯塔作为一个定格在时间之外的存在,代表着永恒和不变。
它超越了时间的流逝,使人们对生命的脆弱和时间的有限有了更深刻的思考。
在小说中,布兰特一家人对灯塔的追求具有极强的审美意义,同时也是对人生瞬息万变的时间流逝的抗争与追忆。
总之,从《到灯塔去》中灯塔的象征意义来看,这部小说具有诸多的艺术价值。
通过灯塔,作家弗吉尼亚·伍尔夫成功地展示了人类对创造力、觉醒和归属的追求,探讨了真理与智慧的启示,揭示了时间与存在的关系。
人与物的相映与生辉论《到灯塔去》中拉姆齐夫人与灯塔的象征意义
人与物的相映与生辉论《到灯塔去》中拉姆齐夫人与灯塔的象征意义一、本文概述《到灯塔去》是英国作家弗吉尼亚·伍尔夫的代表作之一,以其细腻的笔触和深邃的主题成为了现代文学的经典之作。
在这部小说中,拉姆齐夫人与灯塔两个元素被赋予了独特的象征意义,它们不仅仅是故事中的实体存在,更是作者用以揭示人性与命运、理想与现实的隐喻。
本文旨在探讨拉姆齐夫人与灯塔的相映与生辉,分析它们在小说中的象征意义,并以此来解读伍尔夫对人性与世界的深刻洞察。
通过这一研究,我们不仅能够更好地理解《到灯塔去》这部小说的艺术魅力,也能对人性、命运和理想等哲学命题有更深入的思考。
二、拉姆齐夫人的象征意义在弗吉尼亚·伍尔夫的《到灯塔去》中,拉姆齐夫人不仅是故事的核心人物,更是一个充满象征意义的角色。
她象征着母性、家庭、创造力和对完美的追求,她也在与灯塔这一实体的相映中生辉,展现了人类精神与物质世界的互动与融合。
拉姆齐夫人是母性的化身。
她的慈爱、耐心和关怀,不仅体现在对孩子们的呵护上,也体现在她对丈夫、对朋友、对世界的包容和理解上。
她像一个温暖的港湾,给予每个人安慰和支持。
这种母性的光辉,在故事中与灯塔的指引功能相呼应,灯塔照亮了迷失者的方向,而拉姆齐夫人则是指引人们心灵的明灯。
拉姆齐夫人是家庭和创造力的象征。
她用心经营着家庭,让每一个家庭成员都感受到家的温暖和和谐。
同时,她也是一个充满创造力的艺术家,她的绘画和写作不仅表达了她对世界的理解,也给予了她生命的意义和价值。
这种家庭和创造力的象征,使得拉姆齐夫人在故事中与灯塔的坚固和永恒产生了共鸣,灯塔是海上的恒定存在,而拉姆齐夫人则是家庭和创造力领域的不朽灵魂。
拉姆齐夫人对完美的追求也赋予了她特殊的象征意义。
她不仅在家庭中追求完美,也在自己的艺术追求中不断探索和完善。
这种对完美的执着追求,使得她在与灯塔的相映中更加熠熠生辉。
灯塔作为一个物理实体,代表着稳定和不变,而拉姆齐夫人对完美的追求则代表着人类精神的无限可能和进步。
论《到灯塔去》的象征艺术论文
论《到灯塔去》的象征艺术论文伍尔芙在《到灯塔去》中大量使用了象征艺术,塑造了众多的象征物象。
这些物象,各有独特的象征意义: 大海象征桀骜不驯、凶险残暴的大自然, 灯塔象征光明、真理和希望, 窗口象征认知自我和世界的心灵之窗, 镜子、画布和颜色等也各有象征意义。
象征艺术的成功使用,极大地丰富了小说的内涵。
以下是店铺为大家精心准备的:论《到灯塔去》的象征艺术相关论文。
内容仅供参考,欢迎阅读!论《到灯塔去》的象征艺术全文如下:摘要:《到灯塔去》是英国著名现代小说家弗吉尼亚·伍尔夫创作的一部充满象征色彩的意识流小说,大量独特新颖、充满神秘特质的象征意象的运用极大地丰富了小说的内涵。
可以说象征在这部小说中无处不在,只有准确理解作品中各种象征意象的内涵意义,才能准确把握人物性格、破解小说主旨。
关键词:弗吉尼亚·伍尔夫《到灯塔去》象征意象在艺术创作过程中,艺术家常借助于一些能引起人们普遍情感和联想的或创造出来的具有特定含义的具体事物的外在特征来表达某种具有特殊意义的事理或艺术家深邃的思想的手法,这种艺术手法就是象征,象征是文学创作的基本手法之一。
《到灯塔去》是英国著名的现代小说家弗吉尼亚?伍尔夫创作的一部充满象征色彩的意识流小说,作品故事情节较为简单,主要讲述了一个知识分子家庭如何成就灯塔之行的经过,再现了十年间发生的故事,而这十年被压缩成一个黑夜和两个白天。
与伍尔夫之前的意识流作品相比,《到灯塔去》运用的象征意象极为丰富,可以说象征在这部小说中无处不在,只有准确理解作品中各种象征意象的内涵意义,才能准确把握人物性格、破解小说主旨。
一弗吉尼亚?伍尔夫与象征主义弗吉尼亚?伍尔夫是20世纪英国文学史上最杰出的女作家,也是西方意识流小说的杰出代表,她以卓越的才华、大胆的创新精神成为英国现代文学史上一位不可忽视的重要人物。
19世纪末、20世纪初是一个风云变化、动荡不安的时代,政治、经济、科技等产生了巨大变化,尤其是世界大战的爆发、科学技术的快速发展以及传统宗教伦理观念的动摇等引发了意识形态领域里的危机。
《到灯塔去》的象征主义研究
《到灯塔去》的象征主义研究本文从网络收集而来,上传到平台为了帮到更多的人,如果您需要使用本文档,请点击下载按钮下载本文档(有偿下载),另外祝您生活愉快,工作顺利,万事如意!引言弗吉尼亚·伍尔芙是著名的英国女作家、意识流文学代表人,作品《到灯塔去》是其意识流作品迈入成熟阶段的标志性力作,这是一本极具象征性特点的意识流小说。
这部作品出版以后,作者曾经提到“我并未将灯塔去指代某一个含义,小说总应该有一根主要线索去将它建构成为一个整体。
”虽然作者是这样说,但是大多数时候,它总会令人想到为人们指明道路的光线;也可以理解为象征救世,作品的名字则很容易令人想到这意味着追寻真理并到达最高境界。
有很多文学评论家对作品中的象征含义给出了各不一样的解释,而伍尔芙的确在其作品中设置了多重含义的隐喻,同时给出了很多留白的空间。
小说通过展现角色“内在真实”表达生活的真实,即人本身复杂且极富变化的内心活动。
为了将这一理论变为现实,象征遍布在这部作品里各个角落,如果把象征划分成通常含义与特殊含义,那么前面一个应当指代可以使读者产生大众化感情及想象的象征,例如白色令人想起无暇洁白,十字架令人想起圣洁,鸽子会令人想起和平;而特殊象征指代作家在著作中独创出的有着特别意义的象征,有的时候也可由阅读者依据自身的解读来领会作品的特别含义。
伍尔芙的《到灯塔去》的象征为阅读者提供了多重不同的角度——不但可以思考作品主旨,还可深入地思考作家整个人生经历。
一、灯塔对人物的象征内涵除去常规意义上的象征之外,灯塔对小说里面出现的不同角色,甚至是作者本身都有着完全不同的含义。
对拉姆齐夫人而言,夜晚远远的闪耀着梦幻光彩的灯塔是如此的美好,“那么美好!在她的面前是蔚蓝的大海;那远处灰白的灯塔看上去遥不可及又庄严肃穆”。
在她的眼里,灯塔代表了安静与和谐,它是永恒的存在,同时是她能够释放心灵与缓解压力的最好地点。
在小说中,灯塔之光通常和拉姆齐夫人关联在一块,“她经常意识到自己安坐在那里瞭望远方,安静地坐着,看着,手中不停地忙着自己的针线活,直至她和远处的灯光融在一起。
《到灯塔去》的双性同体对构建和谐社会的启示
《到灯塔去》的双性同体对构建和谐社会的启示一、伍尔夫的双性同体意识双性同体在生物学上指的是体型构造和生理特征的两性混合。
在心理学上“双性同体”指同一个体既有明显的男性人格特征,又有明显的女性人格特征,即兼有强悍和温柔、果断与细致等性格。
作为女性主义文学批评的代表人物之一,弗吉尼亚·伍尔夫在文学批评理论专著《一间自己的房间》中运用高度的幽默和丰富的想象力为女性遭受的不平等待遇鸣不平,并且从一对青年男女钻进出租车、共同消失在伦敦繁华的车流当中阐发了“双性同体”的观点,鼓励女性成为独立于男性、与男性和谐相处的自我。
在《一间自己的房间》中,叙述者写道:“当然,当我看到这对青年钻进了出租车,头脑的感觉就好像在被分离开之后,又在一种自然的融合之中再次聚在一起。
其明显的原因就是两性之间进行合作是自然的事情。
”(P585)当弗吉尼亚·伍尔夫将这一概念运用到文学理论中时,并没有明确界定“双性同体”的内涵,而是写道:“在我们每个人当中都有两个力量在统辖着,一种是男性的,一种是女性的;在男人的头脑里,男人胜过女人,在女人的头脑里女人胜过男人。
正常而又舒适的存在状态,就是这二者共同和谐地生活、从精神上进行合作之时。
如果一个人是男人,那么头脑中的那个女人的部分也仍然一定具有影响;而一个女人也一定和她头脑中的男人有着交流……伟大的脑子是雌雄同体的……只有在这种融合产生之时,头脑才能变得充分肥沃,并且使用其所有的功能……雌雄同体的脑子是能引起共鸣的、可渗透的,它能没有障碍地转达情感,它天生是具有创造性的、光辉绚丽的、未被分开的。
”(P578-579)二、双性同体在《到灯塔去》的体现小说《到灯塔去》中的主人公拉姆齐先生和拉姆齐夫人体现了男性气质和女性气质的对立和相互区别的现状。
作为传统婚姻家庭的代表,拉姆齐夫妇不得不承受社会强加于他们的种种社会规范,承袭传统的社会性别角色,拉姆齐先生外出工作,养家糊口,夫人居家,操持家务,相夫教子。
从《到灯塔去》象征意义看其艺术价值
从《到灯塔去》象征意义看其艺术价值从《到灯塔去》象征意义看其艺术价值作者弗吉尼亚·伍尔夫创作《到灯塔去》,将一个具有时间跨度的故事展现在人们的面前。
在小说中作者以一种新的艺术形式来表达人们在现实生活中寻找寄托的过程。
作者认为时间和人们的生活方式都已经发生变化,人们对生活的感受也在不断地变化中,所以要一如既往的采用过去的创作形式进行艺术创作,是不能满足人们的需求的,所以作者另辟新径,开创新的艺术创作道路,将会现实和理想进行结合,寻找艺术的平衡。
一《到灯塔去》中灯塔的象征意义在这部小说中,作者将一个知识分子的家庭在灯塔之行中的情节,进行时间上的跨越,在两天一夜中进行展现。
和作者其它的作品相比这部小说中人物更加生动,还有就是意象的运用,这些意象的使用将作品的内涵进行丰富,而这些意象又是全文的关键。
如果没有仔细的阅读,没有体会这些意象的含义,就不能将小说的主题进行掌握,也不能将小说中人物的性格进行把握。
在众多意象中,灯塔是核心的意象。
灯塔首先是存在的一个客观的对应物,客观对应物就是将事物、形势、事件等会将特定的情感进行表现,当有了和其对应的事实后,这些情感就会被唤醒。
作者根据这一理论将客观事物和人们的主观意识进行联系,寻找一条联系的途径,将这些事物和人们的主观意识形成了一篇顺畅流利的文章。
在小说中灯塔不仅是旅途的终点,也是触发人们情感的物体,它所含有的象征意义,是作者对故事中人物的性格和故事的主题更深入的看法。
灯塔是所有象征意义的结合,在表面上是故事人物旅途的终点,但是从拉姆齐夫妇对是否去灯塔这一问题的不同意见,就可以看出灯塔的象征意义,在一些评论家看来灯塔是只是拉姆齐夫妇精神的象征,灯塔之行是这对夫妇在生活原则上的胜利,可以忽略了这对夫妇中丈夫在故事中的作用。
其实灯塔是这对夫妇的代表,不仅将这对夫妇在故事中的中心作用进行展现,而且灯和塔是这对夫妇中妻子和丈夫形象和特点的分别象征。
灯塔之光是夫人的形象的代表,拉姆齐夫人不仅拥有闪光的美丽,而且还有一颗善良的心,对周围的人乐善好施,就像灯塔的光一样,给周围的一切带来光芒,给人希望。
《到灯塔去》中的双性同体
《到灯塔去》中的双性同体摘要:双性同体观是英国著名女作家伍尔夫提出的重要思想。
它是一种人格和人的全面自由发展的理念,以性别的可换性来否定永恒不变的性别角色模式。
在《到灯塔去》中,伍尔夫认为:最美好的人性应该是理性与情感的完美融合,女气质和男性气质最终的和谐统一。
关键词:双性同体观伍尔夫《到灯塔去》和谐统一前言:在伍尔夫的小说中,许多主人公和大多数艺术家都同时具有传统的男女个性特征和双性同体的意识,甚至在一些人物身上还体现了男性到女性的身体上的转变。
很多人将《到灯塔去》认定为伍尔夫最有代表性的作品,大概是出于对这部小说在主题和技巧上的整体性的欣赏。
在主题方面,《到灯塔去》直接地陈述了双性同体的艺术视野的重要性:那种既不是纯粹女性也不是纯粹男性的两者兼有的理想状态。
对伍尔夫来说,“双性的心灵是易于共鸣而有渗透性的;它毫不阻碍地传达情感;它天生有创造力、光彩夺目、浑然一体”。
[1]一、男性和女性的二元对立、相互区别《到灯塔去》明确地表明,纯粹的男性人格(拉姆齐先生)和纯粹的女性人格(拉姆齐夫人)都是有缺陷的。
拉姆齐先生作为哲学家关注的是对真理的发现,他的大脑以纯粹的逻辑和理性的方式活动,像他所说的一样,一步一步,按部就班地从A过渡到Z。
他感到沮丧的是他现在才到Q。
拉姆齐夫人所关心的则是生活的细节、人的情感以及她与丈夫、孩子的关系。
她的头脑是跳跃式的,能将不同的思想进行关联―她可以从A跳到Z. 拉姆齐先生缺乏对妻子和孩子们的注意、对重要的经济开支的关注以及对社会和国际形势的意识。
他的思维方式被莉丽讥讽为只见整体现实,只会哲理思考。
拉姆齐夫人也有缺点:她经常试图指导和设计别人的生活;她不让自己的孩子长大;她不懂数学和历史;她太依赖男人和他们的男性智慧。
然而,她从不让自己的大脑空闲,从一件小事考虑到另一件小事。
在小说的前半部分,她用爱、宽容和理解把所有的人联系起来。
但到后来,局限于狭窄的视野,她已无力担负起这种作用了。
课题研究论文:论《到灯塔去》的叙事艺术
67192 艺术理论论文论《到灯塔去》的叙事艺术弗吉尼亚?伍尔夫出生于19世纪80年代的英国伦敦,是意识流文学的杰出作家,她被世人赞誉为20世纪女性主义和现代主义的先锋人物。
伍尔夫在文学创作方面更加注重人物的内心精神世界,她认为作家的主要任务便是记录下奇异的、琐屑的、稍纵即逝的等各种刻在心头的印象,描述人物变化多端的、难以解说、不可名状的内在精神,从而揭示出人物内心活动的本质特征。
她的这种文学创作理念由此便决定了海洋这一意象,其经典之作《到灯塔去》正是小说人物在人生各个阶段对生存的现实世界的内心反映和情感感受。
《到灯塔去》的故事情节极其简单,将到灯塔去这一行为作为贯穿整篇小说的中心线索,描述了拉姆塞一家与几位客人于一战前后的一段度假生活经历。
拉姆塞夫人的儿子詹姆斯想到灯塔去,然而由于天气作祟,这段计划中的平凡旅游并未能顺利如愿。
之后第一次世界大战爆发,拉姆塞一家人饱经沧桑。
拉姆塞夫人去世,而拉姆塞先生也终于携带自己的子女及友人乘舟出海,到达灯塔。
整篇小说并无华丽的故事情节,简单来看是由一系列印象、回忆、感觉等内心活动组成,情节一再被淡化。
在这片小说中,伍尔夫大胆地摒弃了传统小说中的全能型全知型的叙述模式,借助大量限知视角,以人物的主观视角加以叙述,给读者创造了一种全新的视野,使得读者进行阅览小说的过程中能够随着人物的意识变动,清晰地感受到人物的内心感受和情感变化。
除此之外,伍尔夫还一再地转换叙述视角,从各个角度出发重新整个人物的种种意识,从而呈现出全新的艺术效果。
一内心独白内心独白是指小说中的角色假设在没有任何听众的环境下所直接表现出来的意识活动与心理状态,主要是用文字加以表述的一种毫无声息的意识流。
可以说,内心独白是创作意识流作品的最主要最基本的方法。
它主要折射人物内心的活动与思考,其中,包括对以往的回忆,对当前的思考、分析与探究,以及对将来的猜想与预测。
既能够反映故事角色浅层的、清晰的、明确的意识流活动,同时也能够反映故事角色深层的、模糊的、朦胧的意识流活动。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关键词 :伍 尔夫 ;《 到灯塔去》 ;和谐与平衡
中 图 分 类 号 :I 1 0 6 .4 文 献 标 志 码 :A 文 章 编 号 :1 6 7 2—6 1 2 x ( 2 0 1 4 ) 1 0— 0 1 1 7— 0 4
弗 吉 尼 亚 ・伍 尔 夫 ( V i r g i n i a Wo o f , 1 8 8 2— 1 9 4 1 ) , 英 国现 代著 名小 说 家 , 以优 美 与 疯癫 闻名 于
一
作者简 介: 吴群涛 ( 1 9 8 1 一) , 女, 湖北武汉人 , 讲师 , 博士研究生 。研究方向 : 英美文学 与文化研究 。
・
l l 7・
何 意义 呢 ?在六 岁 的詹 姆 斯 眼 里 , 灯 塔 是 一 个 遥 远 的、 神奇 的地方 ; 而拉姆齐夫人 所关 注的, 是 孤独的 灯塔 看 守 人 和 他 生 病 的孩 子 。通 过 对 “ 到灯塔去” 这 一共 同愿 望 , 母 子 之 间 的 亲密 关 系 自然 流 露 。身 为哲 学 家 的拉姆 齐先 生 , 刻板 理性 , 坚 持揭 开世 界残 酷 的一 面 , 伤 害 了幼 子 的感 情 , 激 发 出詹 姆 斯 “ 弑 父” 的极 端 情绪 。通 过 反 复 强 调 天气 不 会 好 转 的 客
第3 3 卷
第1 O期
绵 阳师范学 院学报
J o u r n a l o f Mi a n y a n g N o r ma l Un i v e r s i t y
V0 1 . 3 3 No . 1 0
Oe t . 2 01 4
2 0 1 4年 1 0月
追 寻和 谐 与平 衡
世 。她 的一 生历 经坎 坷 , 当二 战 的炮 火 炸毁 她 最 后
展现《 到灯塔去》 在结构形式 、 人物形象塑造和行文 线 索三个 方 面 的艺 术特 色 。
一
的住所及其苦心经营的出版社后 , 其精神大厦轰然 垮塌 , 终 以沉河来结束凄苦的人生。虽然如此 , 无论 是 家庭 生活 , 还是 工作 事业 , 伍尔 夫一 直在 努力地 寻 求 平衡 与和谐 。为使 家 庭 收 支平 衡 , 缠绵 病 榻 的她 笔耕 不辍 , 即使作 品 畅 销 , 她 还 亲 自经 营 、 管 理 霍 加 斯 出版社 , 甚 至不 辞辛 苦 四处 演讲 ; 为 了追求 幸福 的 家庭 生 活 , 她 敞开 心扉 , 努 力走 出童 年 阴影 , 与 伦 纳 德・ 伍尔夫组成了模范家庭。她的作品既描写温馨 的家庭生 活 , 也反 映 出父 权 制社 会 对 女 性 的束 缚 和
压抑 。
、
“ 有 意 味 的 形式 ”
1 9 1 9年 , 伍尔夫通过 《 现代小说》 为“ 意识 流”
派小 说家发 出了创作 宣 言 , 通 过批评 威 尔斯 、 本 内特
和高尔斯华绥等“ 物质主义者” 的“ 只关心肉体而不 关 心 灵魂 ” …陀, 表 现 对 精 神 世 界 的重 视 。1 9 2 6年 ,
摆 脱经 济 困难 , 进 入 不 受 物质 条 件 限制 的 自由创 作 阶段 , 《 到灯 塔去 》 在伍 尔夫 的创 作 生涯 中具 有 分 水 岭 和里 程碑 意义 。本 文 紧 围绕 文 本展 开 细 读 , 力 图
收稿 日期 : 2 0 1 4— 0 8—2 6
《 到灯塔去》 全书含三个部分 , 分别是“ 窗” 、 “ 时 光 流逝 ” 和“ 灯塔” 。其 主要 内 容 可概 括 为 : 拉姆 齐 家和朋 友们 在海 边 别 墅 度假 , 孩 子们 在 父 亲 的 带 领 下到达 灯塔 , 完成 了母 亲 的遗愿 。从 篇幅上 看 , 该 小说 的主体是 第一 和 第 三部 分 , 详 细描 写 了拉 姆 齐 家“ 一战 ” 前 后 截 然 不 同的 生 活 。第 二 部 分 篇 幅短 小, 简化战争中人们所经历 的生离死别 , 详细描写风 雨 中飘摇 的海边 别 墅 。这 样就 使读 者从冗 长乏 味 的 拉姆 齐夫 人 的一 天 中解脱 出来 , 获得 喘息 的机会 , 也 让读 者对人 物有 更 多 的 了解 。毕 竟 , 拉 姆 齐 夫人 已 死, 更 多 的人还 活着 。这 里不 仅 没 有 交 代拉 姆 齐 夫 人 的死 因 , 也没有 直接 描写 战争 场景 , 读者 只能 从安 德鲁 战死这 一事件 中得知世 界 大战 的进行 。由此可 见伍尔 夫对 战争 的厌 恶 和 痛 恨 , 她 的刻 意 简化 别 有 深意 。不写 爱情 在婚 姻 中堕 落 , 不 写 和平 被 战争 破 坏, 甚 至对 花朵般 的年 轻生命 逝 去也 只是轻 描淡 写 , 正因为这种安排 , 《 到灯塔去》 的两个部分呈现给读 者 的恰 如一个 大写 的“ H” ( h a r mo n y , 和谐 ) 形 。 战前 的一天 和 战后 的一 天 , 从 因天气所 限不 能 到灯塔 去 , 到雨过 天 晴扬 帆 起 航 , 终 于顺 利 到达 。 到灯 塔 去 有
伍 尔夫 以她 “ 一 生 中最 快 的速 度 、 无 拘 无 束 地 进 行 着 创作 , 比任何 作 品都 写 得快 速 而 淋 漓 酣 畅— 超 过 以往 的 2 0倍 ” J 6 完 成 了“ 又 一 部 挑 战传 统 小 说
风格的巨著 《 到灯塔去》 ” 3 ¨ l 。此后 , 伍 尔夫逐渐
以《 到 灯 塔 去》 的艺术特 色 为例
吴 群 涛
( 武汉大学文学 院 , 湖北武汉 4 3 0 0 7 2 )
摘
要 :英 国女作 家弗吉尼亚 ・ 伍 尔夫是现代主义文 学先锋作 家, 其代表作《 到灯塔 去》 是一部独特 的意识流
小说 , 其 艺术魅 力表现在 “ 有意味 的形式” 、 主要女 性人 物形象对照和两条行 文线索并置三个方面 , 也体现 出伍 尔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