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曾公亮传字词解析
高考文言文阅读模拟训练:《宋史-曾公亮传》(附答案解析与译文)
高考文言文阅读模拟训练:《宋史-曾公亮传》(附答案解析与译文)阅读下文,完成各题。
①曾公亮,字明仲,泉州晋江人。
举进士甲科,知会稽县。
民田镜湖旁,每患湖溢。
公亮立斗门,泄水入曹娥江,民受其利。
以端明殿学士知郑州,为政有能声盗悉窜他境至夜户不闭尝有使客亡囊中物移书诘盗。
公亮报:“吾境不藏盗,殆从之者廋耳。
”索之,果然。
②公亮明练文法,更践久,习知朝廷台阁典宪,首相韩琦每咨访焉。
仁宗末年,琦请建储,与公亮等共定大议。
密州民田产银,或盗取之,大理当以强。
公亮曰:“此禁物也,取之虽强,与盗物民家有间矣。
”固争之,遂下有司议,比劫禁物法,盗得不死。
契丹纵人渔界河,又数通盐舟,吏不敢禁,皆谓:与之校,且生事。
公亮言:“萌芽不禁,后将奈何?雄州赵滋勇而有谋,可任也。
”使谕以指意,边害讫息。
③英宗即位,加中书侍郎兼礼部尚书,寻加户部尚书,帝不豫,辽使至不能见,命公亮宴于馆,使者不肯赴。
公亮质之曰:“锡宴不赴,是不虔君命也,人主有疾,而必使亲临,处之安乎?”使者即就席。
熙宁三年,拜司空兼侍中,河阳三城节度使,明年,起判永兴军。
居一岁,还京师。
旋以太傅致仕,元丰元年卒,年八十,帝临哭,辍朝三日。
④公亮方厚庄重,沉深周密,平居谨绳墨,蹈规矩;然性吝啬,殖货至巨万,初荐王安石,及同辅政,知上方向之,阴为子孙计,凡更张庶事,一切听顺,而外若不与之者。
常遣子孝宽参其谋,至上前略无所异,于是帝益信任安石。
安石德其助己,故引擢孝宽至枢密以报之。
苏轼尝从容责公亮不能救正,世讥其持禄固宠云。
(节选自《宋史·曾公亮传》)1.写出加点词在句中的意思。
⑴帝不豫..⑵安石德.其助己2.为下列句中加点词选择释义正确的一项,⑴与盗物民家有间矣()A.缝隙B.间隔 C.差别 D.短暂的事件⑵比劫禁物法A.比较B.比照C.核查D.勾结3.画线句断句正确的一项是()A.为政有能声/盗悉窜他境/至夜户不闭/尝有使客亡囊中物移书/诘盗B.为政有能声/盗悉窜他境/至夜户不闭/尝有使客亡囊中物/移书诘盗C.为政有能声/盗悉窜/他境至夜户不闭/尝有使客亡囊中物移书/诘盗D.为政有能声/盗悉窜/他境至夜户不闭/尝有使客亡囊中物/移书诘盗4.把第④段画线句译成现代汉语。
《宋史曾公亮传》阅读答案及句子翻译
《宋史曾公亮传》阅读答案及句子翻译曾公亮,字明仲,泉州晋江人。
举进士甲科,知会稽县。
民田镜湖旁,每患湖溢。
公亮立斗门,泄水入曹娥江,民受其利。
以端明殿学士知郑州,为政有能声盗悉窜他境至夜户不闭尝有使客亡囊中物移书诘盗公亮报吾境不藏盗殆从之者廋耳索之果然公亮明练文法,更践久,习知朝廷台阁典宪,首相韩琦每咨访焉。
仁宗末年,琦请建储,与公亮等共定大议。
密州民田产银,或盗取之,大理当以强。
公亮曰:“此禁物也,取之虽强,与盗物民家有间矣。
”固争之,遂下有司议,比劫禁物法,盗得不死。
契丹纵人渔界河,又数通盐舟,吏不敢禁,皆谓:与之校,且生事。
公亮言:“萌芽不禁,后将奈何?雄州赵滋勇而有谋,可任也。
”使谕以指意,边害讫息,英宗即位,加中书侍郎兼礼部尚书,寻加户部尚书,帝不豫,辽使至不能见,命公亮宴于馆,使者不肯赴。
公亮质之曰:“锡宴不赴,是不虔君命也,人主有疾,而必使亲临,处之安乎?”使者即就席。
熙宁三年,拜司空兼侍中,河阳三城节度使,明年,起判永兴军。
居一岁,还京师。
旋以太傅致仕,元丰元年卒,年八十,帝临哭,辍朝三日,公亮方厚庄重,沉深周密,平居谨绳墨,蹈规矩;然性吝啬,殖货至巨万,初荐王安石,及同辅政,知上方向之,阴为子孙计,凡更张庶事,一切听顺,而外若不与之者。
常遣子孝宽参其谋,至上前略无所异,于是帝益信任安石。
安石德其助己,故引擢孝宽至枢密以报之。
苏轼尝从容责公亮不能救正,世讥其持禄固宠云。
(节选自《宋史·曾公亮传》)4.下列对文中第一句加线句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3分)A.为政有能声/盗悉窜他境/至夜户不闭/尝有使客亡橐中物移书/诘盗/公亮报/吾境不藏盗/殆从者之廋耳/索之/果然/B.为政有能声/盗悉窜他境/至夜户不闭/尝有使客亡橐中物/移书诘盗/公亮报/吾境不藏盗/殆从者之廋耳/索之/果然/C.为政有能声/盗悉窜/他境至夜户不闭/尝有使客亡橐中物移书/诘盗/公亮报/吾境不藏盗/殆从者之廋耳/索之/果然/D.为政有能声/盗悉窜/他境至夜户不闭/尝有使客亡橐中物/移书诘盗/公亮报/吾境不藏盗/殆从者之廋耳/索之/果然/5.下列对文中加粗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首相指宰相中居于首位的人,与当今某些国家内阁或政府首脑的含义并不相同。
课标1曾公亮字词详细注释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4〜7题曾公亮,字【字,在古代,婴儿出生后几个月后一般由父亲命名,成人取字,字和名有意义上的联系。
字是为了便于他人称谓。
对平辈或尊辈称字是出于礼貌和尊敬。
字是对名的解释和补充,对名有表述、阐明的作用。
】明仲,泉州晋江人。
举【古代指科举取士】进士甲科【明、清通称进士为甲科,举人为乙科。
鼎甲:指殿试一甲三名:状元、榜眼、探花,如一鼎之三足,故称鼎甲。
状元居鼎甲之首,因而别称鼎元。
补充:应举:是中国古代封建社会中对参加科举考试的称呼,明清时指乡试。
补充:①及第:指科举考试考中,特指考中进士,明清两代只用于殿试前三名。
②下第:科举时代指殿试或乡试没考中。
③同年:科举时代同榜录取的人互称同年。
】,知【主管】会稽县。
民田镜湖旁,每患【忧虑。
如:患得患失。
补充:灾祸。
如:灾患。
害病。
如:患者】湖溢【充满而流出来。
补充:过分。
如:溢美之词。
超出:溢出此数。
4. 古同“镒”,古代重量单位。
】。
公亮立斗门【农业灌溉系统中用在最小的固定渠道的水闸,以控制水的流量】,泄水入曹娥江,民受其利。
以【凭……的身份】端明殿学士【职官名。
魏晋南北朝始设,为掌管典礼、撰述的官职;唐开元年间设置学士院,成为“翰林学士”,为文学侍从,參理机务,起草诏书。
“大学士”又称内阁大学士(明及以后)、殿阁大学士等,为辅助皇帝的高级秘书官。
明清时流行的中堂一称,一般是指大学士或首辅大学士。
】知郑州,为【处理】政有能声/盗悉【全都。
补充同义词:胥、一、悉、皆、毕、咸、尽、率】窜他境/至夜户【门】不闭/尝有使客亡【丢失。
补充:逃跑;古同“无”,没有。
】橐【t uó,口袋】中物/移书【发送公文;布告】诘【追问。
补充义:谴责,问罪。
诘朝(zhāo):早晨,亦指次日早晨。
(文章)读起来不顺口。
如诘屈聱牙】盗/公亮报/吾境不藏盗/殆【大概,几乎。
补充:危险。
形近词:迨:等到。
如:迨诸父异爨。
】从者之廋【sōu,隐藏,藏匿】耳/索之/果【确实,真的】然/公亮明练【熟悉;通晓。
高考文言文阅读模拟训练:《宋史-曾公亮传》(附答案解析与译文)
高考文言文阅读模拟训练:《宋史-曾公亮传》(附答案解析与译文)阅读下文,完成各题。
①曾公亮,字明仲,泉州晋江人。
举进士甲科,知会稽县。
民田镜湖旁,每患湖溢。
公亮立斗门,泄水入曹娥江,民受其利。
以端明殿学士知郑州,为政有能声盗悉窜他境至夜户不闭尝有使客亡囊中物移书诘盗。
公亮报:“吾境不藏盗,殆从之者度耳。
”索之,果然。
②公亮明练文法,更践久,习知朝廷台阁典宪,首相韩琦每咨访焉。
仁宗末年,琦请建储,与公亮等共定大议。
密州民田产银,或盗取之,大理当以强。
公亮曰:“此禁物也,取之虽强,与盗物民家有间矣。
”固争之,遂下有司议,比劫禁物法,盗得不死。
契丹纵人渔界河,又数通盐舟,吏不敢禁,皆谓:与之校,且生事。
公亮言:“萌芽不禁,后将奈何?雄州赵滋勇而有谋,可任也。
”使谕以指意,边害讫息。
③英宗即位,加中书侍郎兼礼部尚书,寻加户部尚书,帝不豫,辽使至不能见,命公亮宴于馆,使者不肯赴。
公亮质之曰:“锡宴不赴,是不虔君命也,人主有疾,而必使亲临,处之安乎?”使者即就席。
熙宁三年,拜司空兼侍中,河阳三城节度使,明年,起判永兴军。
居一岁,还京师。
旋以太傅致仕,元丰元年卒,年八十,帝临哭,辍朝三日。
④公亮方厚庄重,沉深周密,平居谨绳墨,蹈规矩;然性吝啬,殖货至巨万,初荐王安石,及同辅政,知上方向之,阴为子孙计,凡更张庶事,一切听顺,而外若不与之者。
常遣子孝宽参其谋,至上前略无所异,于是帝益信任安石。
安石德其助己,故引擢孝宽至枢密以报之。
苏轼尝从容责公亮不能救正,世讥其持禄固宠云。
(节选自《宋史·曾公亮传》)1. 写出加点词在句中的意思。
(1)帝不豫(2)安石德.其助己2. 为下列句中加点词选择释义正确的一项,(1)与盗物民家有间矣( )A. 缝隙 B . 间隔 C. 差别 D. 短暂的事件(2)比劫禁物法A. 比较 B . 比照 C. 核查 D. 勾结3. 画线句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 为政有能声/盗悉窜他境/至夜户不闭/尝有使客亡囊中物移书/诘盗B. 为政有能声/盗悉窜他境/至夜户不闭/尝有使客亡囊中物/移书诘盗C. 为政有能声/盗悉窜/他境至夜户不闭/尝有使客亡囊中物移书/诘盗D. 为政有能声/盗悉窜/他境至夜户不闭/尝有使客亡囊中物/移书诘盗4. 把第④段画线句译成现代汉语。
宋曾公亮传字词解析 ppt课件
江,民受其利。[典型政绩1:为百姓谋福]
老百姓在镜湖旁种田,常常担心镜湖泛滥。曾公亮
设置斗门,将湖水泄入曹娥江,老百姓享受到他的
好处。
ppt课件
3
以端明殿学士知郑州,为【动词,治理】政有能声【能干
的声誉】/盗悉窜【逃窜】他境/至夜户不闭/尝有使客亡【丢
失】橐【tuó,口袋】中物/移书【发送公文】诘【查问】盗/
席。熙宁三年,拜司空兼侍中、河阳三城节度使。明年,起⑧判
⑨永兴军。居一岁【一年】,还京师。旋【不久】以太傅致仕⑩ 。
元丰元年卒,年八十。帝临哭,辍朝三日。[典型政绩5:敢于也
善于应对]
仁宗身体不适,辽国使者到来不能接见,让曾公亮在馆中设宴,
使者不愿赴宴。曾公亮质问使者说:“赐宴不到场,这是对君
主命令的不敬。君主有病,却一定要他亲临宴会,做这样的事
始时不禁止,以后将怎么办呢?雄州赵滋勇敢有计谋,
能够胜任。”皇上派使者告诉赵滋,边境祸害终于平息
了。英宗即位,曾公亮任中书侍郎兼礼部尚书,不久兼
任户部尚书。
ppt课件
8
• ⑤契丹【916年,辽太祖耶律阿保机统一契丹各部称汗,国 号“契丹”。947年辽太宗率军南下中原,攻灭五代后晋, 改国号为“辽”。先后与五代和北宋并立,1125年为金国 所灭。】
公亮报【回复】/吾境不藏盗/殆【大概】从之者廋【sōu,隐
藏】耳/索【搜查】之/果然【果真如此】/[典型政绩2:治理
盗贼有力]
曾公亮以端明殿学士的身主政郑州,治理政事有才
能因而声名在外,盗贼全部逃窜到其他州县,以至
于晚上不用关闭大门。曾经有过客丢失橐中财物,
发布文书诘查盗贼,曾公亮上报:“我所辖境不窝
【下达】有司④议,比【比照】劫禁物法,盗得【能够】不死。[典 型政绩3:保宝贼性命不滥杀]
文言文阅读《宋史 曾公亮传》试题+答案+译文
文言文阅读宋史·曾公亮传曾公亮,字明仲,泉州晋江人。
举进士甲科,知会稽县。
民田镜湖旁,每患湖溢。
公亮立斗门,泄水入曹娥江,民受其利。
以端明殿学士知郑州,为政有能声盗悉窜他境至夜户不闭尝有使客亡橐中物移书诘盗公亮报吾境不藏盗殆从者之廋耳索之果然公亮明练文法,更践久,习知朝廷台阁典宪,首相韩琦每咨访焉。
仁宗末年,琦请建储,与公亮等共定大议。
密州民田产银,或盗取之,大理当以强。
公亮曰:“此禁物也,取之虽强,与盗物民家有间矣。
”固争之,遂下有司议,比劫禁物法,盗得不死。
契丹纵人渔界河,又数通盐舟,吏不敢禁,皆谓:与之校,且生事。
公亮言:“萌芽不禁,后将奈何?雄州赵滋勇而有谋,可任也。
”使谕以指意,边害讫息。
英宗即位,加中书侍郎兼礼部尚书,寻加户部尚书。
帝不豫,辽使至不能见,命公亮宴于馆,使者不肯赴。
公亮质之曰:“锡宴不赴,是不虔君命也。
人主有疾,而必使亲临,处之安乎?”使者即就席。
熙宁三年,拜司空兼侍中、河阳三城节度使。
明年,起判永兴军。
居一岁,还京师。
旋以太傅致仕。
元丰元年卒,年八十。
帝临哭,辍朝三日。
公亮方厚庄重,沉深周密,平居谨绳墨,蹈规矩;然性吝啬,殖货至巨万。
初荐王安石,及同辅政,知上方向之,阴为子孙计,凡更张庶事,一切听顺,而外若不与之者。
尝遣子孝宽参其谋,至上前略无所异,于是帝益信任安石。
安石德其助己,故引擢孝宽至枢密以报之。
苏轼尝从容责公亮不能救正,世讥其持禄固宠云。
(节选自《宋史·曾公亮传》)1.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3分)()A.为政有能声/盗悉窜他境/至夜户不闭/尝有使客亡橐中物移书/诘盗/公亮报/吾境不藏盗/殆从者之廋耳/索之/果然/B.为政有能声/盗悉窜他境/至夜户不闭/尝有使客亡橐中物/移书诘盗/公亮报/吾境不藏盗/殆从者之廋耳/索之/果然/C.为政有能声/盗悉窜/他境至夜户不闭/尝有使客亡橐中物移书/诘盗/公亮报/吾境不藏盗/殆从者之廋耳/索之/果然/D.为政有能声/盗悉窜/他境至夜户不闭/尝有使客亡橐中物/移书诘盗/公亮报/吾境不藏盗/殆从者之廋耳/索之/果然/2.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首相指宰相中居于首位的人,与当今某些国家内阁或政府首脑的含义并不相同。
曾公亮传译文[2020年最新]
《宋史·曾公亮传》“曾公亮,字明仲”原文及翻译说明:以下黑色字为原文,红色字为翻译。
曾公亮,字明仲,泉州晋江人。
举进士甲科,知会稽县。
民田镜湖旁,每患湖溢。
公亮立斗门,泄水入曹娥江,民受其利。
曾公亮字明仲,泉州晋江人。
推举为进士甲科,任会稽知县。
老百姓在镜湖旁种田,每每担心镜湖泛滥。
曾公亮设置斗门,将湖水泄入曹娥江,老百姓享受到他的好处。
以端明殿学士知郑州,为政有能声,盗悉窜他境,至夜户不闭。
尝有使客亡橐中物,移书诘盗,公亮报:“吾境不藏盗,殆从者之廋耳。
”索之,果然。
以端明殿学士任郑州知州,治理政事有才能因而声名在外,盗贼全部逃窜到其他州县,以至于晚上不关闭大门。
曾经有过客丢失橐中财物,发布文书诘查盗贼,曾公亮上报“:我所辖境不窝藏盗贼,恐怕是同行的人隐藏起来了吧。
”进行搜查,果然如此。
公亮明练文法,更践久,习知朝廷台阁典宪,首相韩琦每咨访焉。
仁宗末年,琦请建储,与公亮等共定大议。
曾公亮了解法制法规,加上(在各地任职)实践了很长时间,任职以后,熟悉懂得了朝廷台阁的规章,首相韩琦经常咨询访问他。
仁宗末年,韩琦请求设置皇储,与曾公亮等共同商定大计。
密州民田产银,或盗取之,大理当以强。
公亮曰:“此禁物也,取之虽强,与盗物民家有间矣。
”固争之,遂下有司议,比劫禁物法,盗得不死。
密州民田盛产银子,有的人偷取银子,大理寺把他们当作强盗。
曾公亮说:“这是禁物,偷取银子虽然是强盗行为,与从百姓家中盗取财物有区别。
”为此事展开争论,于是就下达给有司议论,比照抢劫盗窃财物的法律,盗取银子不判死刑。
契丹纵人渔界河,又数通盐舟,吏不敢禁,皆谓:与之校,且生事。
公亮言:“萌芽不禁,后将奈何?雄州赵滋勇而有谋,可任也。
”使谕以指意,边害讫息。
契丹指使人在界河捕鱼,又多次开通盐船,官吏不敢禁止,都说:和他们较量,将要生事。
曾公亮说:“刚开始时不禁止,以后将怎么办呢?雄州赵滋勇敢有计谋,能够胜任。
”派人告诉赵滋,边境祸害终于平息了。
宋曾公亮传字词解析
帝不豫【身体不适,天子有病的讳称。】,辽
使至不能见,命公亮宴【作动词,设宴】于馆,
使者不肯赴。公亮质之曰:“锡【通“赐”,赐
予】宴不赴,是不虔【对……恭敬】君命也,人 主有疾,而【表转折】必使亲临,处之安【安心
:“此禁物也,取之虽强【强盗行为】,与盗物
民家有间【有区别】矣。”固【坚决】争之,遂
下【下达】有司④议,比【比照】劫禁物法,盗
得【能密够州】民不死田。盛[产典型银政子绩,3有:保人宝偷贼取性银命不滥杀 ] 子,大理寺把他们当作强盗。曾
公亮说:“这是禁物,偷取银子 虽然是强盗行为,与从百姓家中 盗取财物有区别。”为此事坚持 展开争论,于是皇帝就下达给有 司议论,比照抢劫盗窃财物的法
以端明殿学士知郑州,为【动词,治理
】政有能声【能干的声誉】/盗悉窜【逃窜】
他境/至夜户不闭/尝有使客亡【丢失】橐【
tuó ,口袋】中物/移书【发送公文】诘【查
问】盗/公亮报【回复】/吾境不藏盗/殆【大
概】从之者廋【sōu,隐藏】耳/索【搜查】
之曾/果公然亮【以果真端如明此殿】学/[士典型的政身绩主2政:治郑理州盗,贼 有治 全力]理部政逃事窜有 到才 其能 他因 州而 县声 ,名 以在 至外于,晚盗上贼不
2016全国卷 I《宋史·曾公亮传》
古代人物传记行文特 点
• 文首:介绍人物的籍贯、字号、家世、官职以及 主要性格特点等。 这些文字对把握全篇内容往往能提供有效的 信息。
• 主体部分:以时间为序,依次介绍传主何时何地 做了何事有何结果。(阅读时要特别注意表示时 间、地点、事件起始的词句。) 这些文字有助于我们划分主体部分的层次, 理解全文内容。
曾公亮传
曾公亮传曾公亮,字明仲,泉州晋江人。
举.【考中】进士甲科,知.【主管】会稽县。
民田.【动词:种田】镜湖旁,每.【常常】患湖溢。
公亮立斗门,泄水入曹娥江,民受其利。
以端明殿学士知郑州,为.【治理】政.【政事】有.能声..【有才能而名声在外】,盗悉.【全部】窜他境,至.【以至于】夜户不闭。
尝有使客亡.【丢失】橐.[tuó,口袋]中物,移书..【递送文书】诘.【追究,查办】盗,公亮报.【回复】:“吾境不藏.【窝藏】盗,殆.【恐怕,大概】从之者廋.[sōu,隐藏]耳。
”索.【搜查】之,果然。
公亮明练..【法令条..【熟悉】文法文】,更践.【历练】久,习知..【规章制度】,..【官府】典宪..【通晓】朝廷台阁首相..【咨询】焉。
仁宗末年,琦请建...【指宰相中居于首位的人】韩琦每咨访储.【确定储君】,与公亮等共定大议..【大计】。
密州民田产银,或.【有人】盗取之,大理..【大理寺,官署名。
相当于现代的最高法院,掌刑狱案件审理,长官名为大理寺卿】当以强...【当:判定。
当以强:判定为强盗】。
公亮曰:“此禁物也,取之虽强.【强盗行为】,与盗物民家有间.【区别】矣。
”固争..【坚持争论】之,遂下有司..【官吏的通称,古代设官分职,各有专司。
此处可当作相关部门】议,比.【按照】劫禁物法,盗得不死。
契丹纵人渔(于)界河,又数通盐舟,吏不敢禁,皆谓:与之校.【计较】,且.【将】生事..【生乱子】。
公亮言:“萌芽不禁,后将奈何?雄州赵滋勇而有谋,可任也。
”使【省略“之”,指赵滋】谕.【告晓】以指.【通“旨”】意,边害讫.【最终】息。
英宗即位,加中书侍郎,兼礼部尚书,寻加户部尚书。
帝不豫..【豫:高兴,安逸,身体舒适。
不豫:①不悦,不高兴;②事先不预备;③不犹豫;⑩天子有病称“不豫”】,辽使至不能见【帝不能见辽使】,命公亮宴于馆,使者不肯赴。
公亮质.【质问】之曰:“锡.【通“赐”】宴不赴,是不虔.【恭敬】(于)君命也,人主有疾,而必使(之)亲临,处之..【这样做】安.【心安】乎?”使者即.【立刻】就席。
2016年高考新课标Ⅰ卷文言文《宋史·曾公亮传》注释试题答案解析译文
2016年高考新课标Ⅰ卷文言文《宋史·曾公亮传》注释试题答案解析译文(使用地区:河南、河北、湖南、湖北、江西、广东、安徽、福建、山西)【教师讲评、学生自学版】文言文阅读(19分)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4〜7题曾公亮,字明仲,泉州晋江人。
举(考中)进士甲科(唐朝的科举,最初并没有甲、乙科的区别,从高祖李渊到唐明皇前期,所有进士都称为“乙科”。
唐明皇为彰显文德,下了道诏旨说:“近世没有甲科,从朕开始,就要打开甲科大门,让最优秀的人才成为天下人的表率。
”终唐一代,“甲科”成为进士科中前三名的代称。
宋朝发生了很大变化,前期的进士考试,甲科、乙科还都是指进士而言,且甲科一定是优于乙科的。
直到北宋后期,甲、乙科还都是进士分档的概念,即甲科为一档,乙科为二档,甚至出现了第三档。
到了南宋,明确规定进士考试共分五甲。
如理宗宝祐四年,文天祥榜共录取了六百零一人,其中一甲二十一人,二甲四十人,其余为三甲、四甲、五甲。
南宋的“二甲”和“乙科”是等同的概念,所以说南宋以后已经没有官方的“乙科”,只是民间还把二档进士叫做“乙科”而已。
到了明、清,又出现甲、乙科之称,就比较容易区别了:凡经过殿试的正规进士都叫甲科,未经殿试的举人都叫乙科),知(掌管,管理)会稽县。
民田镜湖旁,每患(担心,忧虑。
《史记·廉颇蔺相如列传》:“欲勿予,即患秦兵之来。
”——想不给,但是又怕秦兵打过来)湖溢(水多了漫出来。
唐·魏征《谏太宗十思疏》:“念高危,则思谦冲以自牧;惧满溢,则思江海下百川。
”——如果因身居高处而有危患感,就要时时用谦虚勉励约束自己;如果害怕自满自大,就要想想江海里的水都是居于下面,由成百上千的川流汇聚而成)。
公亮立斗门,泄水入曹娥江,民受其利。
以端明殿学士知郑州,为政有能声,盗悉窜他境,至夜户不闭。
尝有使客(使者)亡(丢失)囊中物,移书诘(jié,追问。
清·梁启超《谭嗣同传》:“直诘袁曰:‘君谓皇上何如人也?’。
曾公亮
《宋史·曾公亮传》原文及翻译宋史原文:曾公亮,字明仲,泉州晋江人。
举进士甲科,知会稽县。
民田镜湖旁,每患湖溢。
公亮立斗门,泄水入曹娥江,民受其利。
以端明殿学士知郑州,为政有能声盗悉窜他境至夜户不闭尝有使客亡囊中物移书诘盗公亮报吾境不藏盗殆从之者廋耳索之果然公亮明练文法,更践九,习知朝廷台阁典宪,首相韩琦每咨访焉。
仁宗末年,琦请建储,与公亮等共定大议。
密州民田产银,或盗取之,大理当以强。
公亮曰:“此禁物也,取之虽强,与盗物民家有间矣。
”固争之,遂下有司议,比劫禁物法,盗得不死。
契丹纵人渔界河,又数通盐舟,吏不敢禁,皆谓:与之校,且生事。
公亮言:“萌芽不禁,后将奈何?雄州赵滋勇而有谋,可任也。
”使谕以指意,边害讫息,英宗即位,加中书侍郎兼礼部尚书,寻加户部尚书,帝不豫,辽使至不能见,命公亮宴于馆,使者不肯赴。
公亮质之曰:“锡宴不赴,是不虔君命也,人主有疾,而必使亲临,处之安乎?”使者即就席。
熙宁三年,拜司空兼侍中,河阳三城节度使,明年,起判永兴军。
居一岁,还京师。
旋以太傅致仕,元丰元年卒,年八十,帝临哭,辍朝三日,公亮方厚庄重,沉深周密,平居谨绳墨,蹈规矩;然性吝啬,殖货至巨万,初荐王安石,及同辅政,知上方向之,阴为子孙计,凡更张庶事,一切听顺,而外若不与之者。
常遣子孝宽参其谋,至上前略无所异,于是帝益信任安石。
安石德其助己,故引擢孝宽至枢密以报之。
苏轼尝从容责公亮不能救正,世讥其持禄固宠云。
(节选自《宋史·曾公亮传》)译文:曾公亮字明仲,泉州晋江人。
考中为进士甲科,知会稽县。
老百姓在镜湖旁种田,常常担心镜湖泛滥。
曾公亮设置斗门,将湖水泄入曹娥江,老百姓享受到他的好处。
曾公亮以端明殿学士的身主政郑州,治理政事有才能因而声名在外,盗贼全部逃窜到其他州县,以至于晚上不用关闭大门。
曾经有过客丢失橐中财物,发布文书诘查盗贼,曾公亮上报:“我所辖境不窝藏盗贼,恐怕是同行的人隐藏起来了吧。
”进行搜查,果然如此。
《宋史·曾公亮传》文言文阅读附译文翻译
《宋史·曾公亮传》文言文阅读附译文翻译曾公亮,字明仲,泉州晋江人。
举进士甲科,知会稽县。
民田镜湖旁,每患湖溢。
公亮立斗门,泄水入曹娥江,民受其利。
以端明殿学士知郑州,为政有能声盗悉窜他境至夜户不闭尝有使客亡橐中物移书诘盗公亮报吾境不藏盗殆从之者廋耳索之果然公亮明练文法,更践久,习知朝廷台阁典宪,首相韩琦每咨访焉。
仁宗末年,琦请建储,与公亮等共定大议。
密州民田产银,或盗取之,大理当以强。
公亮曰:“此禁物也,取之虽强,与盗物民家有间矣。
”固争之,遂下有司议,比劫禁物法,盗得不死。
契丹纵人渔界河,又数通盐舟,吏不敢禁,皆谓:与之校,且生事。
公亮言:“萌芽不禁,后将奈何?雄州赵滋勇而有谋,可任也。
”使谕以指意,边害讫息。
英宗即位,加中书侍郎,兼礼部尚书,寻加户部尚书,帝不豫,辽使至不能见,命公亮宴于馆,使者不肯赴。
公亮质之曰:“锡宴不赴,是不虔君命也,人主有疾,而必使亲临,处之安乎?”使者即就席。
熙宁三年,拜司空兼侍中,河阳三城节度使,明年,起判永兴军。
居一岁,还京师。
旋以太傅致仕,元丰元年卒,年八十,帝临哭,辍朝三日,公亮方厚庄重,沉深周密,平居谨绳墨,蹈规矩;然性吝啬,殖货至巨万,初荐王安石,及同辅政,知上方向之,阴为子孙计,凡更张庶事,一切听顺,而外若不与之者。
常遣子孝宽参其谋,至上前略无所异,于是帝益信任安石。
安石德其助己,故引擢孝宽至枢密以报之。
苏轼尝从容责公亮不能救正,世讥其持禄固宠云。
(节选自《宋史·曾公亮传》4.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3分)A.为政有能声/盗悉窜他境/至夜户不闭/尝有使客亡橐中物移书/诘盗/公亮报/吾境不藏盗/殆从者之廋耳/索之/果然/B.为政有能声/盗悉窜他境/至夜户不闭/尝有使客亡橐中物/移书诘盗/公亮报/吾境不藏盗/殆从者之廋耳/索之/果然/C.为政有能声/盗悉窜/他境至夜户不闭/尝有使客亡橐中物移书/诘盗/公亮报/吾境不藏盗/殆从者之廋耳/索之/果然/D.为政有能声/盗悉窜/他境至夜户不闭/尝有使客亡橐中物/移书诘盗/公亮报/吾境不藏盗/殆从者之廋耳/索之/果然/【答案】B【解析】给文言断句的前提是粗通大意,然后利用句中的人名、地名、官职名、文言虚词、句子结构以及语段中动词的宾语或补语等断句。
高考文言文真题详注细评——曾公亮传
考纲规定的18个虚词
“以”的用法
“以”的用法助记
《说文解字》(耜sì) 用也
农具
我认为用这个做效率更高!
以为
任用
从事
ቤተ መጻሕፍቲ ባይዱ “以”作介词
1.表示工具。译为:拿,用,凭着。 ①愿以十五城请易璧。(《廉颇蔺相如列传》) ②士大夫终不肯以小舟夜泊绝璧之下。(《石钟山记》) 2.表示凭借。译为:凭,靠。 ①以勇气闻于诸侯。(《廉颇蔺相如列传》) ②久之,能以足音辨人。(《项脊轩志》) 3.表示所处置的对象。译为:把。 ①秦亦不以城予赵,赵亦终不予秦璧《廉颇蔺相如列传》 ②先以书遗操,诈云欲降《赤壁之战》。
“以”作连词
1.表示并列或递进关系。可译为“而”“又”“而且”“并且”等, 或者省去。 ①夫夷以近,则游者众。(《游褒禅山记》)
②忽魂悸以魄动。(《梦游天姥吟留别》) 2.表示承接关系,前一动作行为往往是后一动作行为的手段或方式。 可译为“而”或省去。 ①余与四人拥火以入。(《游褒禅山记》) ②樊哙侧其盾以撞。(《鸿门宴》) 3.表示目的关系,后一动作行为往往是前一动作行为的目的或结果。 可译“而”“来”“用来”“以致”等。 ①请立太子为王,以绝秦望。(《廉颇蔺相如列传》) ②为秦人积威之所劫,日削月割,以趋于亡(《六国论》)
箕畚运于渤海之尾《愚公移山》 2.“在……方面”“从……中”。 ①荆国有余地而不足于民。 ②于人为可讥,而在己为悔。(《游褒禅山记》) 3.由于 ①业精于勤,荒于嬉;行成于思,毁于随。(《进学解》)
“于”作介词
4.向,对,对于。 ①请奉命求救于孙将军(《赤壁之战》) ②鲁肃闻刘表卒,言于孙权曰……(《赤壁之战》) ③爱其子,择师而教之,于其身也,则耻师焉。(《师 说》) 5.被。 ①君幸于赵王。《廉颇蔺相如列传》 ②故内惑于郑袖,外欺于张仪。(《屈原列传》) 6.与,跟,同。 ①身长八尺,每自比于管仲、乐毅。 ②燕王欲结于君。《廉颇蔺相如列传》 ③莫若遣腹心自结于东,以共济世业。《赤壁之战》
曾公亮传译文
《宋史·曾公亮传》“曾公亮,字明仲”原文及翻译说明:以下黑色字为原文,红色字为翻译。
曾公亮,字明仲,泉州晋江人。
举进士甲科,知会稽县。
民田镜湖旁,每患湖溢。
公亮立斗门,泄水入曹娥江,民受其利。
曾公亮字明仲,泉州晋江人。
推举为进士甲科,任会稽知县。
老百姓在镜湖旁种田,每每担心镜湖泛滥。
曾公亮设置斗门,将湖水泄入曹娥江,老百姓享受到他的好处。
以端明殿学士知郑州,为政有能声,盗悉窜他境,至夜户不闭。
尝有使客亡橐中物,移书诘盗,公亮报:“吾境不藏盗,殆从者之廋耳。
”索之,果然。
以端明殿学士任郑州知州,治理政事有才能因而声名在外,盗贼全部逃窜到其他州县,以至于晚上不关闭大门。
曾经有过客丢失橐中财物,发布文书诘查盗贼,曾公亮上报“:我所辖境不窝藏盗贼,恐怕是同行的人隐藏起来了吧。
”进行搜查,果然如此。
公亮明练文法,更践久,习知朝廷台阁典宪,首相韩琦每咨访焉。
仁宗末年,琦请建储,与公亮等共定大议。
曾公亮了解法制法规,加上(在各地任职)实践了很长时间,任职以后,熟悉懂得了朝廷台阁的规章,首相韩琦经常咨询访问他。
仁宗末年,韩琦请求设置皇储,与曾公亮等共同商定大计。
密州民田产银,或盗取之,大理当以强。
公亮曰:“此禁物也,取之虽强,与盗物民家有间矣。
”固争之,遂下有司议,比劫禁物法,盗得不死。
密州民田盛产银子,有的人偷取银子,大理寺把他们当作强盗。
曾公亮说:“这是禁物,偷取银子虽然是强盗行为,与从百姓家中盗取财物有区别。
”为此事展开争论,于是就下达给有司议论,比照抢劫盗窃财物的法律,盗取银子不判死刑。
契丹纵人渔界河,又数通盐舟,吏不敢禁,皆谓:与之校,且生事。
公亮言:“萌芽不禁,后将奈何?雄州赵滋勇而有谋,可任也。
”使谕以指意,边害讫息。
契丹指使人在界河捕鱼,又多次开通盐船,官吏不敢禁止,都说:和他们较量,将要生事。
曾公亮说:“刚开始时不禁止,以后将怎么办呢?雄州赵滋勇敢有计谋,能够胜任。
”派人告诉赵滋,边境祸害终于平息了。
2016全国1卷曾公亮传解析
【答案】(1)赐宴不到场,这是对君主命令的不敬。君主有病,却一定要他亲临宴会,做这样的事能心安吗? (计分点:锡,赐给;虔,恭敬;而,却;之,这样的事;句式,安乎,心安吗?)
(2)苏轼曾从容地责备曾公亮不能纠正弊病,世人讥讽他保持禄位加固宠幸。(计分点:责,责备;救正,
纠正弊病;世,当时的人;持禄固宠,保持禄位加固宠幸。)句中的“从容”此处应是“郑重、严肃”之 意;“救正” 即纠正、弥补时政的过错;“世”即当时的人;“持禄固宠”意思是保持禄位和受宠幸的
待遇 的意思。
谢谢!
者偕同雄州赵沿前往调解”的说法。根据文本“契丹纵人渔界河,又数通盐舟,吏不敢禁,皆谓:与之
校,且生事。公亮言:‘萌芽不禁,后将奈何?雄州赵滋勇而有谋,可任也。’使谕以指意,边害讫息” 的叙述,可知“调解”之说不当,应当是“谕以指意”,即“把皇帝的意思吿诉他们”,从而止息了边害。
7.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0分) (1)锡宴不赴,是不虔君命也。人主有疾,而必使亲临,处之安乎? (2)苏轼尝从容责公亮不能救正,世讥其持禄固宠云。
C.曾公亮防患未然,止息边地事端。契丹违约在界河捕鱼运盐,他认为萌芽不禁终将酿成大祸, 派使者偕同雄州赵滋前往调解,边地双方得以相安无事。
D.曾公亮老谋深算,暗中为子孙计。他为人深沉,思虑周密,曾举荐王安石,安石受到宠信,他 考虑子孙前程,不露痕迹地处处随顺安石,终于得到回报。
【答案】 C 试题分析:解答此类题目,可将各选项内容同文本相关意思进行比较,题中,C项错误在于“派—使
英宗即位,任中书侍郎兼礼部尚书,不久兼任户部尚书。仁宗身体不适,辽国使者到来不能接见,让曾 公亮在馆中设宴,使者不愿赴宴。曾公亮质问使者说:“赐宴不赴,这是对君主的不恭敬。君主有病, 却一定要让他亲自设宴,能处之安然吗?”使者于是赴宴。
宋史曾公亮传知识点
宋史曾公亮传知识点宋代是中国历史上一个非常重要的朝代,这个时期出现了许多杰出的学者和政治家。
其中,曾公亮是宋代一个备受尊敬的人物,他对于宋代的政治和文化发展做出了重要贡献。
本文将介绍曾公亮的一些知识点,以帮助读者更好地了解这位伟大的宋代人物。
第一,曾公亮的背景。
曾公亮,字子墨,山东济南人,生于宋理宗宝祐四年(1256年),卒于元贞元四年(1298年)。
他出生在一个文化世家,家中有多位知名文人和官员。
曾公亮自幼聪明好学,精通经史子集,特别对于经学和政治有深入的研究。
第二,曾公亮的政治生涯。
曾公亮在政治上有着卓越的才能和贡献。
他曾先后担任过官员、教育家和政治顾问等职务。
他在官场上深受重用,曾被任命为国子监教授和集贤院博士等职位。
他在政治上主张儒家思想,提倡仁义道德,积极参与国家政务,为宋代政治稳定和发展做出了重要贡献。
第三,曾公亮的学术成就。
曾公亮在学术上也有很高的造诣。
他研究过程书、易理、礼学等多个学科领域,对于宋代的儒家学说有很深入的理解。
他的主要学术著作有《曾文正公集》、《曾文正公遗书》等,这些著作对后来的学者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他积极推动儒家学说的传播和发展,为宋代的文化繁荣做出了重要贡献。
第四,曾公亮的影响。
曾公亮对于宋代的政治和文化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他的政治理念和思想被广泛传播,对于后来的政治家和学者产生了很大的影响。
他的学术著作也成为后来学者研究的重要参考资料。
曾公亮的影响力不仅仅局限于宋代,他的思想和成就对于后世的学术发展也有一定的影响。
总结起来,曾公亮是宋代一个备受尊敬的政治家和学者,他的贡献不仅仅局限在政治和学术领域,还对于后世的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通过了解曾公亮的一些知识点,我们可以更好地理解宋代的政治和文化发展,也可以从中汲取一些有益的启示和教训。
希望今天的读者通过本文的介绍,对于宋史曾公亮有更深入的了解和认识。
陈登云、曾公亮传原文及挖空翻译
双流艺体中学2018届文言原文及翻译陈登云传劾妃父郑承宪,言:“承宪怀祸藏奸,久之,疏论吏部尚书陆光祖,又论贬四川提学副使冯时可,论罢应天巡抚李涞、顺天巡抚王致祥,又论礼部侍郎韩世能、尚书罗万化、南京太仆卿徐用登云因疏言:“近岁言官,嗜乞怜,如所谓‘七豺’而使人贱辱至此,安望其抗颜直绳斥之,不若慎于始进。
岁大饥人相食副使崔应麟见民啖泽中雁矢囊示登云登云即进之于朝帝立遣寺丞锺化民赍帑金振之登云巡方者三风裁峻厉以久次当擢京卿累寝不下遂移疾归寻卒。
译文:这事。
承宪,说:位置,而且广泛结交术士这一类人。
中宫与太后家也谨慎避开他们的锋芒。
陛下在位已很久了,自然是由于尊重德很久以后,他又上疏弹劾吏部尚书陆光祖,又弹劾贬谪四川提学副使冯时可,又弹劾罢免应天巡抚李涞、顺天巡抚王致祥,又弹劾礼部侍郎韩世能、尚官,陈登云于是上疏说:悯,像所谓‘七豺’、‘八狗’察。
朝右:位列朝班之右,指朝廷大官。
言官:谏官,谏官是对君主的过失直言规劝并使其改正的官吏。
抗颜:不顾皇帝或者长辈或者比自己职位高的人的情面绳墨:1、正直如绳墨2、正直的人3、以法制裁4、喻法制译文:娥江,老百姓享受到他的好处。
章,仁宗末年,确立太子),与曾公亮等共同商定大计。
密州民田盛产银子,有人偷取银子,大理寺用强“这是禁物,偷取银子虽然是强盗行为,与从百姓家”抢劫盗窃禁物的法律,这个强盗没有被判死刑。
曾公亮说:“刚开始时不禁止,以后将怎么办呢?雄州赵滋勇敢有计谋,能够胜任。
”赴宴。
曾公亮质问使者说:“有病,却一定要他亲临宴会,做这样的事能心安吗?”使者于是赴宴。
朝三天。
参与王安石的谋划,到神宗面前陈述与王安石一点没有什么差别,这样神宗更加信任王安石。
王安石为了世人讥讽他保持禄位加固宠幸。
给第一段后面浪线句子画斜线断句并翻译在空白处。
曾公亮传翻译
曾公亮传翻译原文:曾公亮,字明仲,泉州晋江人。
举进士甲科,知会稽县。
民田镜湖旁,每患湖溢。
公亮立斗门,泄水入曹娥江,民受其利。
以端明殿学士知郑州,为政有能声盗悉窜他境至夜户不闭尝有使客亡囊中物移书诘盗公亮报吾境不藏盗殆从之者廋耳索之果然公亮明练文法,更践九,习知朝廷台阁典宪,首相韩琦每咨访焉。
仁宗末年,琦请建储,与公亮等共定大议。
密州民田产银,或盗取之,大理当以强。
公亮曰:“此禁物也,取之虽强,与盗物民家有间矣。
”固争之,遂下有司议,比劫禁物法,盗得不死。
契丹纵人渔界河,又数通盐舟,吏不敢禁,皆谓:与之校,且生事。
公亮言:“萌芽不禁,后将奈何?雄州赵滋勇而有谋,可任也。
”使谕以指意,边害讫息,英宗即位,加中书侍郎兼礼部尚书,寻加户部尚书,帝不豫,辽使至不能见,命公亮宴于馆,使者不肯赴。
公亮质之曰:“锡宴不赴,是不虔君命也,人主有疾,而必使亲临,处之安乎?”使者即就席。
熙宁三年,拜司空兼侍中,河阳三城节度使,明年,起判永兴军。
居一岁,还京师。
旋以太傅致仕,元丰元年卒,年八十,帝临哭,辍朝三日,公亮方厚庄重,沉深周密,平居谨绳墨,蹈规矩;然性吝啬,殖货至巨万,初荐王安石,及同辅政,知上方向之,阴为子孙计,凡更张庶事,一切听顺,而外若不与之者。
常遣子孝宽参其谋,至上前略无所异,于是帝益信任安石。
安石德其助己,故引擢孝宽至枢密以报之。
苏轼尝从容责公亮不能救正,世讥其持禄固宠云。
(节选自《宋史·曾公亮传》)译文:曾公亮字明仲,泉州晋江人。
考中为进士甲科,知会稽县。
老百姓在镜湖旁种田,常常担心镜湖泛滥。
曾公亮设置斗门,将湖水泄入曹娥江,老百姓享受到他的好处。
曾公亮以端明殿学士的身主政郑州,治理政事有才能因而声名在外,盗贼全部逃窜到其他州县,以至于晚上不用关闭大门。
曾经有过客丢失橐中财物,发布文书诘查盗贼,曾公亮上报:“我所辖境不窝藏盗贼,恐怕是同行的人隐藏起来了吧。
”进行搜查,果然如此。
曾公亮熟习写文章的`章法,任职以后,熟悉懂得了朝廷台阁的规章,首相韩琦经常咨询访问他。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首。现在指君主君主制国家的内阁首脑。二者不同】
②建储【确立皇太子。】
密州民田产银,或【有人】盗取之,大理③ 当 【判罪】以强【作名词,强取行为】。公亮曰:“此
禁物也,取之虽强【强盗行为】,与盗物民家有间
【有区别】矣。”固【坚决】争之,遂下【下达】有
司④议,比【比照】劫禁物法,盗得【能够】不死。
密州民田盛产银子,有人偷取银子,大理寺 把他们当作强盗。曾公亮说:“这是禁物, 偷取银子虽然是强盗行为,与从百姓家中盗 取财物有区别。”为此事坚持展开争论,于 是皇帝就下达给有司议论,比照抢劫盗窃财 物的法律,这个强盗得以不被判死刑。
小结
1、理清文章结构 2、落实重点实词(记忆、推断) 3、翻译句子(因段解句、重点词准确、弄清
主谓宾)
4、积累文言常识。
• ③大理 【大理寺,官署名。相当于现代的
最高法院,掌刑狱案件审理。秦汉为廷尉, 北齐为大理寺,历代因之,清为大理院。 (P136,中央官职)】 • ④有司【指主管某部门的官吏 。古代设官 分职,各有专司,固称有司。“有司”应 指朝廷中的有关部门。】
契丹⑤纵【指使】人渔界河,又数【多次】通盐舟, 吏不敢禁,皆谓:与之校【较量】,且【将要】生事。 公亮言:“萌芽不禁,后将奈何?雄州赵滋勇而有谋, 可任【胜任】也。”使谕【告诉】以指意【旨意】, 边害讫【停止】息。英宗即位,加⑥中书侍郎,兼⑦ 礼部尚书,寻【不久】加户部尚书。 契丹指使人在界河捕鱼,又多次开通盐船,官吏不敢禁 止,都说:和他们较量,将要生事。曾公亮说:“刚开 始时不禁止,以后将怎么办呢?雄州赵滋勇敢有计谋, 能够胜任。”皇上派使者告诉赵滋,边境祸害终于平息 了。英宗即位,曾公亮任中书侍郎兼礼部尚书,不久兼 任户部尚书。
【能干的声誉】/盗悉窜【逃窜】他境/至夜户不闭/尝
有使客亡【丢失】橐【tuó,口袋】中物/移书【发送
公文】诘【查问】盗/公亮报【回复】/吾境不藏盗/殆
【大概】从之者廋【sōu,隐藏】耳/索【搜查】之/果
然【果真如此】/
曾公亮以端明殿学士的身主政郑州,治理政事有才 能因而声名在外,盗贼全部逃窜到其他州县,以至 于晚上不用关闭大门。曾经有过客丢失橐中财物, 发布文书诘查盗贼,曾公亮上报:“我所辖境不窝 藏盗贼,恐怕是同行的人隐藏起来了吧。”进行搜 查,果然如此。
古代人物传记行文特点
这些文字对把握全篇内容往往能提供有效的信息。
• 文首:介绍人物的籍贯、字号、家世、官职以及主要性格特点等。
• 主体部分:以时间为序,依次介绍传主何时何地做了何事有何结 果。(阅读时要特别注意表示时间、地点、事件起始的词句。)
这些文字有助于我们划分主体部分的层次,理解全文内容。 • 结尾:一般为对传主的逝前身后作一交代,或作“盖棺论定”。 或赞或弹,作出自己对传主的评价。 这些文字特别有助于我们把握人物的性格品质。
《宋史· 曾公亮传》
曾公亮,字明仲,泉州晋江人。举【考中】进 士甲科,知【担任……知县】会稽县。 民田【名作动,种田】镜湖旁,每【常常】患
湖溢【泛滥】。公亮立【设置】斗门,泄水入曹娥
江,民受其利。
老百姓在镜湖旁种田,常常担心镜湖泛滥。曾公亮
设置斗门,将湖水泄入曹娥江,老百姓享理】政有能声
安石。 曾公亮起初推荐王安石,到和他一起辅政,才察知 神宗正袒护王安石,曾公亮暗中替子孙谋划,大凡 改变行事计划,都听从王安石,但表面上好像没有 参与一样。曾公亮派遣他的儿子曾孝宽为其谋划, 到神宗面前陈述与王安石没有什么差别,这样神宗 更加信任王安石。
• 安石德【作动词,感激】其助己,故引【引 荐】擢【提拔】孝宽至枢密以报【报答】之。 苏轼尝从容责公亮不能救【挽救】正【动词, 纠正、匡正】,世讥其持禄固【巩固】宠 【宠幸】云。 • 王安石为了感激他帮助自己,因而引见提拔 曾孝宽到枢密院来报答他。苏轼曾从容地责 备曾公亮不能纠正弊病,世人讥讽他保持禄 位加固宠幸。
• ⑧起【起用人任以官职或者重新启用任以
官职。】 • ⑨判【古代表示高位兼低职或出任地方 官。】 • ⑩致仕【交还官职,即退休。古代官员正 常退休叫作“致仕”,古人还常用致事、致政、 休致等名称,盖指官员辞职归家。源于周 代,汉以后形成制度】
公亮方厚庄重,沉深周密,平居【平日】谨【遵守】 绳墨【法度】,蹈规矩;然性吝啬,殖【增加】货 【货币,财富】至巨万。
• ⑤契丹【916年,辽太祖耶律阿保机统一契 丹各部称汗,国号“契丹”。947年辽太宗
率军南下中原,攻灭五代后晋,改国号为 “辽”。先后与五代和北宋并立,1125年 为金国所灭。】 • ⑥加【加官。或表示升职。或是于原有官 职之外,兼其他官职。】 • ⑦兼【在本职之外兼任职务。】
帝不豫【身体不适,天子有病的讳称。】,辽使至不 能见,命公亮宴【作动词,设宴】于馆,使者不肯赴。 公亮质之曰:“锡【通“赐”,赐予】宴不赴,是不虔 【对……恭敬】君命也,人主有疾,而【表转折】必使亲 临,处之安【安心】乎?”使者即就席。熙宁三年,拜 司空兼侍中、河阳三城节度使。明年,起⑧判⑨永兴军。 居一岁【一年】,还京师。旋【不久】以太傅致仕⑩ 。 元丰元年卒,年八十。帝临哭,辍朝三日。
公亮明练【熟悉通晓】文法,更践【gēng jiàn任职】
久,习知【熟悉懂得】朝廷台阁典宪,首相①韩琦每
咨访焉。仁宗末年,琦请建储② ,与公亮等共定大议 曾公亮熟习写文章的章法,任职以后,熟悉懂 得了朝廷台阁的规章,首相韩琦经常咨询访问 他。仁宗末年,韩琦请求设置皇储,与曾公亮 等共同商定大计。
①首相【在古代指宰相中居首位者,作为臣僚百官之
曾公亮端庄忠厚深沉,办事细致周密,平时谨守礼 仪,遵守规矩,但性情吝啬,积累财富达巨万。
初荐王安石,及同辅政,知上【皇上】方【正】向
【偏向】之,阴【暗中】为子孙计【谋划】,凡更张
【改弦更张,变更】庶事【指各种事】,一切听顺,
而外若不与【参与】之者。常遣子孝宽参其谋,至上
前略【大致】无所异【不同的地方】,于是帝益信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