情境对犯罪心理的影响和预防

合集下载

犯罪情境预防的理论与方法探讨解析

犯罪情境预防的理论与方法探讨解析

犯罪情境预防的理论与方法探讨解析在当今社会,犯罪问题始终是一个备受关注的焦点。

为了有效地预防犯罪,保障社会的安全与稳定,犯罪情境预防理论应运而生。

这一理论强调通过改变环境和情境因素来减少犯罪的机会和诱因,从而达到预防犯罪的目的。

犯罪情境预防理论的核心观点是,犯罪行为不仅仅取决于犯罪人的个体特征和动机,还受到周围环境和情境的影响。

也就是说,犯罪是犯罪人在特定的时间和地点,面对一定的机会和诱惑时所做出的选择。

因此,如果能够改变这些环境和情境因素,就可以有效地减少犯罪的发生。

那么,犯罪情境预防的方法具体有哪些呢?首先,目标强化是一种常见的情境预防手段。

通过加强对贵重物品、重要场所的保护和监管,增加犯罪的难度和风险,使犯罪人望而却步。

例如,在银行、珠宝店等场所安装坚固的防盗门窗、监控摄像头和报警系统,能够有效地阻止潜在的盗窃犯罪。

其次,通道控制也是重要的方法之一。

对一些容易发生犯罪的区域进行通道限制,如设置门禁、检查站等,可以减少犯罪人的进入和逃脱机会。

比如,在小区门口设置保安岗亭,对进出人员进行登记和检查,能够降低小区内的犯罪发生率。

再者,监控与监视也是必不可少的手段。

利用现代科技手段,如视频监控、巡逻警察等,增加对公共场所的监视力度,让犯罪人意识到自己的行为很可能被发现,从而起到威慑作用。

此外,社区居民的相互监视和邻里守望也能在一定程度上预防犯罪。

另外,环境设计也是一种有效的预防方法。

通过合理规划城市布局、改善照明条件、清理犯罪死角等措施,创造一个不利于犯罪发生的环境。

例如,在公园、街道等公共场所增加照明设施,能够减少夜间犯罪的发生。

除了上述方法,管理和控制也是犯罪情境预防的重要环节。

加强对物品的管理,如对枪支、毒品等危险物品的严格管控,能够降低相关犯罪的发生风险。

同时,对一些容易引发犯罪的场所,如酒吧、网吧等,进行有效的管理和监督,规范其经营行为,也能减少犯罪的滋生。

犯罪情境预防理论和方法具有诸多优点。

关于激情违法犯罪心理特征及预防

关于激情违法犯罪心理特征及预防

关于激情违法犯罪心理特征及预防激情是人们得较为复杂得心理现象之一,往往表现出情境性、冲动性、盲目性、自我失控性得特点.激情违法犯罪得缘故是复杂得,多层次得综合性得.长期以来,人们探究违法犯罪得根源,总是适应从违法犯罪得环境去寻缘故,忽视违法分子得心理现象得分析研究.激情违法犯罪最要紧得缘故是他们得心理素养差,社会习惯能力差,自我抑制差.因此,本文从心理学得角度剖析激情违法犯罪得心理因素,探讨心理预防措施,以期遏制激情违法犯罪得上升趋势.,当这种情绪一旦变得激昂,就会对侵害者施加暴力行为(损害或者杀害).恐惧是对来自外部得侵害以消极得维护自己而产生得情绪.恐惧得念头极度高涨时,为了想从侵害者得势力下逃跑出来,有时也会不假思索地在消极情绪支配下施行暴力.例如,因盗窃潜入人家被发觉后,由于过于恐惧,便损害或者杀害被害人逃路.歇斯底里性严峻得人,尽管没有什么专门站得住得依照,然而却有二般激烈燃烧着得嫉妒心.当情绪专门激烈时就呈现出病态,显示出克莱奇马所讲得原始反应.将极度亢进得紧张情绪或者不能抑制得强烈冲动,以违法犯罪活动发泄出来.c④有时,某种强烈得情绪也可能引起反对动机,从而抑制了违法犯罪得实施.例如对被害人得同情悲伤而突然中止违法犯罪行为.外界不良诱发因素,是预防、操纵和减少激情违法犯罪得关键环节.个体所处得客观环境中得诸多诱因都可能“内化”为个体心理内素,个体心理因素又有积极因素和消极因素之分,这是由于社会生产环境决定得.两种因素彼此消长,决定了个全得心理品质得进展.假如消极因素在个体得心理结构中起主导得支配作用时,就会形成违法犯罪动机,一旦遇到外界刺激或者违法犯罪机遇,即会产生违法犯罪动机,实施违法犯罪行为.因此,净化社会环境,消除、操纵诱发激情违法犯罪心理形成得外在不良因素,消除隐患,堵塞漏洞,最大限度地操纵和减少激情违法犯罪得发生,为社会经济进展和人民群众得安居乐业,制造一个良好得社会环境.。

社会心理学对犯罪心理的分析与预防

社会心理学对犯罪心理的分析与预防

社会心理学对犯罪心理的分析与预防第一章:引言犯罪问题在社会中一直存在,并对社会秩序和安全构成威胁。

为了深入了解犯罪行为的心理机制并制定有效的预防措施,社会心理学作为一个重要研究领域,对犯罪心理进行了深入的分析与研究。

本文将从社会心理学的角度出发,讨论犯罪心理的分析以及预防措施。

第二章:犯罪心理的分析2.1 犯罪心理的定义及特征犯罪心理是指导致个体从事犯罪行为的心理因素和心理状态。

犯罪心理的特征包括对规则的无视、对道德的缺失、自我中心主义以及暴力倾向等。

2.2 犯罪行为的动机2.2.1 经济动机经济动机是指个体为了获取经济利益而从事犯罪行为。

这种动机主要存在于以经济发展不平衡为背景的社会中。

2.2.2 心理动机心理动机是指个体因个人心理需求而从事犯罪行为。

例如,个体可能通过犯罪行为获得权力、满足报复心理或寻求刺激等。

2.2.3 社会动机社会动机是指个体基于对社会不满、不公平等问题的情绪反应而从事犯罪行为。

例如,社会排斥和歧视可能导致一些个体产生对社会的仇恨情绪,从而驱使他们从事犯罪行为。

第三章:社会心理因素对犯罪的影响3.1 家庭环境家庭环境对犯罪行为具有重要的影响。

研究发现,家庭暴力、父母监护缺失以及对孩子的忽视等不良家庭环境会增加个体从事犯罪的风险。

3.2 社会认同与犯罪行为社会认同是指个体对社会价值观念和规范的认同程度。

社会心理学研究发现,缺乏对社会认同会导致个体更容易从事犯罪行为。

3.3 个体心理特征一些个体心理特征如攻击性、缺乏道德约束力、低自我控制等是犯罪行为的预测因素。

这些个体往往容易受到外界的负面影响,从而引发犯罪行为。

第四章:犯罪心理的预防措施4.1 教育措施教育在预防犯罪中起着重要的作用。

通过社会心理学的理论和方法,可以开展犯罪心理教育,提高公众对犯罪行为的认知,从根本上减少犯罪发生的可能性。

4.2 犯罪心理治疗对于一些已经表现出犯罪倾向的个体,进行犯罪心理治疗也是预防犯罪的重要手段。

心理学与犯罪心理犯罪心理的解析与预防

心理学与犯罪心理犯罪心理的解析与预防

心理学与犯罪心理犯罪心理的解析与预防心理学与犯罪心理:犯罪心理的解析与预防犯罪心理一直是人们关注的焦点问题之一。

在解析和预防犯罪行为时,心理学的应用起着重要的作用。

本文将介绍心理学在犯罪心理方面的研究成果,并探讨如何通过心理学手段来预防犯罪行为。

1. 犯罪心理的解析犯罪行为往往涉及到某些特定的心理因素,例如个体的情绪状态、认知误差、社会经验等。

心理学通过对犯罪心理的解析,帮助我们了解犯罪者的思维模式和行为动机。

1.1 犯罪心理中的情绪因素犯罪行为往往受到情绪的影响。

一些犯罪者可能因为愤怒、报复心理等负面情绪而产生犯罪动机。

心理学家通过研究情绪调节方法和干预措施,可以辅助犯罪者控制情绪,降低犯罪的几率。

1.2 犯罪心理中的认知因素个体对于外界刺激的认知和解释会影响其行为。

有些犯罪者可能存在认知误差,即对于行为后果的判断和评估出现偏差。

心理学研究可以帮助我们了解犯罪者的认知偏差情况,并通过认知矫正等手段来纠正这种错误认知,从而减少犯罪行为。

1.3 犯罪心理中的社会因素社会环境和个人经验对于犯罪心理有着重要影响。

心理学家通过研究社会因素,例如家庭背景、朋友圈子以及群体行为等来分析和解析犯罪心理的形成。

这可以帮助我们更好地了解犯罪者的社会背景,从而制定相应的犯罪预防策略。

2. 心理学在犯罪心理预防中的应用心理学在犯罪心理预防方面发挥着重要的作用。

通过深入研究犯罪心理,我们可以寻找有效的预防措施,将心理学应用于实际。

2.1 通过心理矫治来预防犯罪心理矫治是一种通过引导犯罪者进行心理调整和治疗,帮助其改变犯罪行为的方法。

通过心理评估和干预措施,可以发现和纠正潜在的心理问题,减少再次犯罪的风险。

2.2 提高社会公众的犯罪意识心理学的研究可以帮助人们更好地了解和认知犯罪行为,提高他们对犯罪的警觉性。

通过教育和宣传活动,人们可以学习到如何判断和预防犯罪行为,从而减少犯罪发生的可能性。

2.3 利用心理学技术预防犯罪心理学的技术和方法可以应用于犯罪心理预测和防范。

刑法中的犯罪心理影响因素分析

刑法中的犯罪心理影响因素分析

刑法中的犯罪心理影响因素分析犯罪行为是社会不可避免的问题。

在刑法领域中,研究犯罪心理的影响因素对于预防犯罪、惩治罪犯具有重要意义。

本文将从心理学角度探讨刑法中的犯罪心理影响因素,并分析其作用机制和防控策略。

一、人类本性与犯罪心理人类本性中固有的一些特点会对犯罪心理产生影响。

比如,嫉妒、贪婪、憎恨等情感因素能够激发人们的内心欲望和冲动,导致犯罪行为的发生。

此外,恶劣的环境也会对个体的心理产生负面影响,从而促使其产生犯罪行为。

因此,了解人类本性及其与犯罪心理的关系,对于预防和打击犯罪具有重要意义。

二、心理健康问题与犯罪行为心理健康问题是导致犯罪心理产生的重要因素之一。

一些精神疾病患者由于对现实的认知能力和情绪管理能力受损,容易对周围环境做出过激的反应,从而产生暴力行为。

此外,心理健康问题也包括一些人格障碍和心理疲劳等,这些问题容易导致人们失去对伦理和法律的约束,在一定程度上增加犯罪行为的发生。

三、社会文化与犯罪心理社会文化因素是导致犯罪心理产生的重要环境因素之一。

不同的社会文化背景会对个体的思维方式、行为规范等产生深远影响。

一些社会文化中,对于暴力行为、违法乱纪的容忍度较高,这样的环境容易使个体形成一种以权力和暴力解决问题的信念,从而提高犯罪发生的概率。

四、经济因素与犯罪心理经济因素是导致犯罪心理产生的重要因素之一。

相对贫困的个体容易因为生活所迫而采取非法手段获取财富,从而产生犯罪行为。

此外,社会贫富差距过大也会导致一些人对社会的不满和压力,进而转化为犯罪行为。

五、教育与犯罪心理教育因素是预防和减少犯罪的重要手段之一。

良好的教育环境和教育方式能够提高个体的道德素质和法律意识,降低其从事犯罪的可能性。

相反,教育程度低、受教育机会差的个体往往对法律的不了解,容易受到各种不良信息的影响,增加犯罪行为的发生。

六、家庭因素与犯罪心理家庭因素在犯罪心理形成中占有重要地位。

不稳定的家庭环境、家庭暴力、缺乏父母爱护等问题容易导致个体形成反社会行为的倾向,进而产生犯罪行为。

犯罪情境预防的理论与方法探讨

犯罪情境预防的理论与方法探讨

犯罪情境预防的理论与方法探讨犯罪是社会问题中的一大难题,对公民的生命财产安全和社会秩序都造成了严重威胁。

为了有效预防犯罪行为的发生,学者和专家们提出了各种各样的理论与方法。

其中,犯罪情境预防理论与方法备受关注。

本文将从理论与具体方法两个方面来探讨犯罪情境预防。

一、犯罪情境预防理论1. 犯罪环境与犯罪行为关联犯罪情境预防理论认为,犯罪行为往往受到环境的影响。

通过对犯罪环境的改善和控制,可以有效减少犯罪行为的发生。

犯罪环境包括了人们生活和工作的各个方面,例如居住区的状况、商业区的治安、交通工具的设计等。

在这样的环境下,犯罪行为更容易发生。

2. 犯罪情境预防的核心目标犯罪情境预防的核心目标是通过改变犯罪环境,使其不再吸引犯罪者去犯罪或者降低犯罪的成功率和利益。

预防的手段主要包括了物理改变和非物理手段。

物理改变指的是对环境进行实质性的改变,例如修建防护设施、加强监控措施等。

非物理手段指的是通过社会教育宣传、提升居民的警觉性等方式影响人们的行为,从而减少犯罪的发生。

二、犯罪情境预防方法1. 提高空间安全设计通过对公共场所、住宅区等空间进行安全设计,可以有效减少犯罪行为的发生。

例如,在住宅区增加监控设备、灯光装置等,改善其照明和监控状况,提高居民的安全感。

同时,在公共场所设置报警装置、安保人员等,及时应对突发状况,提高犯罪者被抓获的几率。

2. 建立社区参与机制社区参与是犯罪情境预防的重要手段之一。

通过加强社区与居民之间的联系,增加社区居民的参与感和责任感,可以减少犯罪行为的发生。

例如,建立社区巡逻队、实施邻里守望等,居民可以积极配合警方,及时举报可疑行为,形成犯罪预警机制。

3. 加强教育宣传教育宣传是提高公众对犯罪危险的认知和警觉的重要手段。

通过开展各类宣传活动,例如举办犯罪防范讲座、发布犯罪预警通告等,可以增加市民的安全意识,提高他们对犯罪行为的认知与警惕。

同时,通过教育活动培养市民合法自卫的能力,提高应对犯罪的能力,降低犯罪行为的成功率。

青少年犯罪心理动因分析及其预防1

青少年犯罪心理动因分析及其预防1

青少年犯罪心理动因分析及其预防摘要:青少年犯罪问题是全世界普遍关注的社会问题。

在我国,青少年人数占我国人口的四分之一,自20世纪90年代以后,我国青少年犯罪出现长时间的高峰,这严重影响到了我国社会的稳定和精神文明建设。

青少年犯罪问题解决得如何,关系到青少年的健康成长和我国的长治久安和未来。

本文从青少年的个性结构特征,环境影响,网络、家庭因素,个体主观方面等几个部分,分析了青少年犯罪的心理因素,最后就如何最大限度的预防和减少青少年犯罪,提出了相应的措施和方法。

关键词:犯罪心理青少年犯罪心理因素预防措施一、青少年犯罪心理形成的客观因素1.1 性机能早熟由于改革开放以来经济的飞速发展,家庭的生活水平普遍明显提高,饮食结构得到了相应改善。

特别是酸性营养的摄入,使得今天青少年生理成熟较之父辈提前了两年左右。

同时,由于生活条件的改善,独生子女家庭的增多,他们又相应地得到了更多的来自父辈的关爱甚至是溺爱,因此,使得青少年的心理成熟期反而相应推迟。

这种身心成熟的时间差距的拉大,势必给当今青少年带来性意识上的困惑,以及不受性道德制约的性攻击行为的增加。

1.2 来自社会的负面影响目前,我国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正在建立的过程中,因而存在着不完善不健全之处。

正是由于这些不完善,不健全,加之市场经济其本身不可避免的负效应,造成了很多的空隙和漏洞,使犯罪(包括青少年犯罪)的条件与可乘之机增多。

例如市场经济的竞争性,必然会造成一些企业亏损或破产,致使一些人下岗,失业,从而导致社会不安定因素的增加。

当许多工人在品尝下岗,失业的痛苦的同时,青少年们也正忍受着待业的煎熬。

当青少年人的热情、意志在茫然的等待中被消磨时,"成人感"受挫易使他们产生悲观失望、自卑等不健康心理,同时感到被社会抛弃,产生"破罐子破摔"的心理。

1.3 网络的影响网络作为一种"立体媒体",因其极大的信息量及快捷方便的操作,已逐步从大中城市走向乡镇,从乡镇走向农村走入普通家庭,走到我们身边。

情境对犯罪心理的影响和预防

情境对犯罪心理的影响和预防

这些人 的行为, 往往能起到震慑罪犯 、 制止犯罪的作用。通 常能 有 力地 制止 犯 罪 , 缓 犯罪 的危 害 后 果 减 ( ) 当看客 二 充 这类人对被害人的痛苦缺乏怜悯和同情心, 仅仅充 当看客 , 甚至 起哄助威 。这种态度是对犯罪人的纵容和鼓励。
( ) 极 退避 三 消
四 、 罪 机 遇 与犯 罪 心 理 犯
些错误的态度、 行为有着密不可分的关系 , 特别是下列几种类型受害 人与犯罪心理形成关系密切: I贪利 型 这种被害人喜欢贪 图蝇头小利, . 为了追求眼前的物质 利益, 易落入骗局, 容 成为诈骗犯罪的侵害对象 2 炫耀型。 . 这种人喜欢炫 耀 自己的富有, 容易诱发和激活一些具 有不 良需 要 者 的 抢 幼 、 盗窃 动 机 。 3 轻浮型。 . 多见于女性 , 这种人由于行为轻浮放荡 、 态度暖昧 , 容 易招 致 好 色 之 徒 的注 意 , 易受 到 性 侵 害 。 4 轻 信 型 。 种人 缺 乏 独 立 性 , 真 幼稚 , 易 相 信 别 人 , 易 遭 . 这 天 极 容 到诈骗和性犯罪 的侵害 。 5粗暴型。 . 这种 人性 格 粗 暴 , 自以 为 是 , 只顾 自 己一 时痛 快 , 顾 不 他 人 自尊 , 易 与人 结 怨 而 招 致 侵 害 。 容 ( ) 害人 的 态度 与 犯 罪 心理 的发 展 变化 二 被 被害 人 在 遇 到犯 罪 侵 害 时 , 现 出的 不 同 的态 度对 犯 罪人 有 着 不 表 同 的影 响 , 的可 使 犯 罪 动机 得 到激 活 , 的可 使 犯罪 动 机 受到 遏 制 , 有 有 有 的 则使 犯 罪 动 机 发 生 恶 性 转化 。被 害 人 表 现 出 的心 理 反 应 和特 点
侵 害 对 象 ( ) 害人 的 态度 与 犯 罪 心理 的形 成 一 被 有 些犯 罪 人 之所 以形 成 犯罪 心 理 , 与被 害人 的不 良思想 意识 和 某

青少年犯罪心理与预防

青少年犯罪心理与预防

青少年犯罪心理与预防概述:在当今社会中,青少年犯罪呈现出不容忽视的趋势。

了解青少年犯罪的心理原因,并采取相应的预防措施,对于减少犯罪事件的发生具有重要意义。

本文将以犯罪心理的角度探讨青少年犯罪的原因,并提供一些有效的预防方法。

一、家庭环境对犯罪心理的影响青少年的犯罪行为常常与家庭环境存在着密切的联系。

不健全的家庭关系、缺乏关爱和监管、家庭暴力等问题都可能成为青少年走向犯罪的推动因素。

因此,家庭教育的重要性不可忽视。

父母应时刻关注孩子的情绪和行为变化,并为他们提供必要的爱、关心和支持。

二、学校教育的重要角色学校是青少年成长过程中一个至关重要的环境。

优质的教育资源和有效的教育方法可以帮助青少年建立正确的价值观和积极的心理导向。

学校应注重培养学生的社会责任感和团队意识,促进积极行为的发展,并提供心理健康教育,帮助孩子们认识自己的情绪并学会合理处理情感问题。

三、社会环境的影响与预防措施社会环境对青少年的成长和发展具有重要影响。

一些社会问题如失业、贫困、毒品滥用等都可能成为青少年犯罪的诱因。

为了预防青少年犯罪,社会应倡导积极向上的价值观,并提供相应的资源和机会,帮助青少年充分发展自身潜力。

此外,建立健全的法律制度和加强执法力度也是预防犯罪的必要手段。

四、青少年犯罪的心理原因分析青少年犯罪的心理原因错综复杂。

在不同个体中,青少年犯罪可能受到以下几个方面的心理影响:逆反心理、攀比心理、无助感、受害者意识和自我认同问题等。

了解这些心理原因有助于我们更好地理解并应对青少年犯罪问题,从而采取有效的预防措施。

五、预防青少年犯罪的方法为预防青少年犯罪,需要从多方面入手。

首先,家庭应注重培养孩子的情感需求,并提供稳定的生活环境和正确的价值观。

其次,学校应加强心理健康教育,并营造积极向上的学习氛围。

社会应提供良好的资源和机会,帮助青少年发展自身才能,并加强社区管理和监督。

六、心理辅导在预防青少年犯罪中的作用心理辅导在预防青少年犯罪方面发挥着重要的作用。

基于心理成因的青少年犯罪预防分析

基于心理成因的青少年犯罪预防分析

基于心理成因的青少年犯罪预防分析青少年犯罪是一个全球性的社会问题,其对社会和个人的影响深远。

青少年犯罪预防工作的重要性日益凸显。

心理成因在青少年犯罪中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深入分析心理成因对青少年犯罪预防工作至关重要。

本文将围绕基于心理成因的青少年犯罪预防进行深入分析。

一、青少年犯罪的心理成因1. 家庭环境家庭环境对青少年犯罪有着深远的影响。

对于那些成长在破碎家庭或者家庭暴力环境中的青少年来说,他们更容易产生攻击性和暴力行为。

家庭缺乏温暖和爱的孩子会对外界产生偏离行为,特别是参与犯罪活动的可能性更高。

家长的教育方式也会对孩子的犯罪行为产生直接影响。

如果家长过于纵容孩子,或者过于严厉,都可能导致孩子的心理问题和犯罪行为。

2. 同伴影响青少年时期的同伴关系对个体犯罪行为的影响是巨大的。

如果一个青少年的同伴圈子中存在犯罪行为的人,那么他本人也容易受到犯罪行为的影响,从而加入犯罪行为的行列。

同伴对其行为的鼓励或者压力也会使青少年更容易受到犯罪行为的影响。

3. 自我认同和自尊青少年时期的自我认同和自尊对其犯罪行为也有着深远的影响。

当一个青少年缺乏自尊和自我认他容易寻找其他途径来弥补自己内心的空虚和不安,从而产生犯罪行为。

4. 心理健康问题许多青少年在青春期会面临心理健康问题,如焦虑症、抑郁症等。

这些心理健康问题可能导致青少年产生不稳定的情绪,从而影响其行为,甚至引发犯罪行为。

鉴于家庭环境对青少年犯罪有着深远的影响,应该加强家庭教育工作。

家长需要关注孩子的成长,给予他们关爱和支持。

家庭教育也需要帮助父母提高育儿能力,加强家庭教育指导。

学校和社会应该加强对青少年的同伴教育工作。

要鼓励青少年建立积极健康的友谊关系,远离犯罪行为的同伴。

学校也需要加强对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帮助他们建立自尊和自我认同。

为了预防青少年犯罪,学校和社会也应该加强心理健康教育。

要帮助青少年了解自己的情绪和心理状态,学会处理负面情绪,避免情绪问题导致的犯罪行为。

犯罪心理与预防措施

犯罪心理与预防措施

犯罪心理与预防措施犯罪行为是社会中一个严重的问题,对个人和社会造成了巨大的伤害。

了解犯罪心理,并采取相应的预防措施,是减少犯罪行为的重要途径。

本文将探讨犯罪心理的原因及其预防措施。

一、犯罪心理的原因犯罪心理是指导致个人从事犯罪行为的心理因素。

了解犯罪心理的原因,是预防和控制犯罪的重要环节。

1. 社会因素社会因素是犯罪心理的重要影响因素之一。

社会的不公平、贫富差距、失业问题等都会导致一些人产生犯罪心理。

对社会不满、愤怒和绝望感的积累,可能促使个人产生犯罪行为。

2. 心理因素个人的心理因素也是引发犯罪心理的重要因素。

低自尊、冲动、攻击性、依赖性等心理特征,都会增加一个人参与犯罪的风险。

此外,家庭环境不良、童年受虐待等也可以导致犯罪心理的形成。

3. 生物因素生物因素是犯罪心理背后的生理基础。

一些人的大脑结构、神经系统功能等与常人有所不同,这些差异可能导致他们更易受到冲动和暴力倾向的驱使,从而产生犯罪行为。

二、犯罪心理的预防措施为了预防和减少犯罪行为,需要采取一系列的预防措施,包括以下几个方面:1. 教育教育是预防犯罪的基础。

通过开展心理健康教育,提高公民的法治意识和法律素养,增强道德观念和责任感,帮助人们认识到犯罪行为的危害性,有效预防和减少犯罪行为的发生。

2. 改善社会环境改善社会环境,缩小贫富差距,提供更好的教育、就业和生活条件,可以减少社会不满情绪的积累,降低犯罪的发生率。

同时,社会应加强矫治机构和法律制度的建设,提高犯罪的打击力度,为减少和防控犯罪提供有效的保障。

3. 心理干预对于一些具有潜在犯罪心理倾向的个体,采取心理干预是非常重要的。

心理医生和心理咨询师可以通过精神治疗、行为疗法等方式,帮助个体解决心理问题,减少犯罪心理的发展。

4. 加强社区监督建立健全的社区治安防控机制,加强对居民的社区监督和教育,提高社区居民的安全意识,促进社区和谐发展。

社区的监督和帮助可以提前发现潜在的犯罪行为,及时采取干预措施。

青少年犯罪的心理原因与心理健康干预

青少年犯罪的心理原因与心理健康干预

青少年犯罪的心理原因与心理健康干预青少年犯罪一直是一个备受关注的社会问题。

在深入分析和了解这个问题的过程中,不得不提及与之相关的心理原因。

本文将探讨导致青少年犯罪的心理原因,并介绍心理健康干预的重要性。

一、家庭环境对青少年犯罪的影响家庭环境是影响青少年行为的重要因素之一。

孩子在成长过程中,家庭的温暖和父母的陪伴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然而,破碎的家庭、家庭暴力、缺乏安全感的家庭环境等都会给青少年的心理健康带来负面影响,进而导致犯罪行为的产生。

例如,孩子在一个缺乏父母关爱和支持的家庭中长大,往往会容易感到失落和无助,这种情绪会导致他们寻求激动和刺激感。

他们可能会以违法的方式来满足这种需求,从而陷入犯罪行为。

二、学校环境对青少年犯罪的影响学校环境也对青少年的心理健康产生重要影响。

高压的学习氛围、同伴关系的压力、被欺凌等都可能造成学生情绪的紧张和负面情绪的积累,进而导致他们选择犯罪来解脱这些压力。

另外,学校是否提供足够的心理健康教育和支持也至关重要。

心理健康教育的缺乏会使得青少年没有正确的心理调适方法,当他们面对挫折和困难时,容易做出错误的选择,进而可能导致犯罪行为的发生。

三、心理健康干预的重要性针对青少年犯罪问题,心理健康干预显得尤为重要。

通过心理健康干预,可以帮助青少年认识自己的心理问题,学会如何调适情绪,避免走向犯罪的道路。

首先,心理咨询和心理治疗对于青少年犯罪问题的干预起到重要作用。

在咨询和治疗过程中,心理专家可以帮助青少年了解自己的心理问题,提供正确的解决方案,并引导他们选择积极的行为方式。

其次,为青少年提供心理健康教育也是防止犯罪的重要措施之一。

通过教育,青少年可以学习到如何管理情绪,正确解决问题,增强自我认知和自我控制的能力,从而避免陷入犯罪的诱惑。

最后,建立健全的社会支持体系也是心理健康干预的关键。

社区和学校应该积极组织相关的心理健康活动,提供各类心理支持资源,鼓励青少年主动参与,从而建立稳定的社会关系和情感支持,减轻他们心理问题的负担。

《青少年犯罪心理及预防精选模板》

《青少年犯罪心理及预防精选模板》

《青少年犯罪心理及预防-精选模板》《青少年犯罪心理及预防——精选模板》一、引言青少年是社会的未来和希望,但青少年犯罪却给社会带来了极大的负面影响。

青少年犯罪不仅危害了社会安全,也给他们的个人成长和家庭带来了无法弥补的伤痛。

因此,了解青少年犯罪的心理和预防措施显得尤为重要。

本文将重点探讨青少年犯罪的心理及预防措施,以期为预防青少年犯罪提供一定的参考。

二、青少年犯罪心理分析1.心理不成熟:青少年正处于生理和心理发育的关键时期,他们往往心理不成熟,自我控制能力较弱,容易受到外界的影响而产生错误的认知和行为。

2.情绪波动大:青少年期是个体情绪体验最为丰富和复杂的阶段之一。

他们往往容易受到情绪的影响,表现出较大的情绪波动,如易怒、冲动等,这些情绪波动容易引发犯罪行为。

3.价值观扭曲:部分青少年在成长过程中受到不良社会风气或家庭教育的影响,形成了扭曲的价值观,如拜金主义、享乐主义等,这些价值观容易使他们产生违法犯罪的行为。

4.人际关系问题:青少年在人际关系方面也容易出现问题。

如与父母关系紧张、与同龄人相处不融洽等,这些问题可能导致他们在人际交往中产生冲突,甚至引发犯罪行为。

三、青少年犯罪预防措施1.加强心理健康教育(1)学校应设置心理健康课程,帮助学生建立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提高他们的心理素质和自我控制能力。

(2)家长要关注孩子的心理健康,加强与孩子的沟通,及时发现和解决孩子的问题。

(3)社会可以建立心理咨询机构,为青少年提供专业的心理健康服务和支持。

2.营造良好的家庭环境和家庭教育(1)家长应该建立和谐的家庭氛围,让孩子在关爱和陪伴中成长。

(2)家长应对孩子进行正确的价值观引导和行为规范,教育他们遵守法律法规和社会公德。

(3)家长还应该鼓励孩子积极参加各种有益的活动,培养他们的兴趣爱好和良好的生活习惯。

3.加强学校与社区的合作(1)学校应与社区建立紧密的联系,共同关注青少年的成长和发展。

(2)学校和社区可以联合开展各种有益的活动,丰富青少年的课余生活,加强他们的社会责任感和集体意识。

心理学与犯罪行为:研究犯罪心理和预防措施

心理学与犯罪行为:研究犯罪心理和预防措施

心理学与犯罪行为:研究犯罪心理和预防措施犯罪是社会中的一个严重问题,对个人、家庭和社会造成了巨大的伤害。

心理学作为一门研究人类思维和行为的学科,可以为理解犯罪行为和预防犯罪提供宝贵的见解。

本文旨在探讨心理学与犯罪行为之间的关系,以及研究犯罪心理和制定预防措施的重要性。

一、犯罪心理的研究1. 心理学的角度探讨犯罪现象和原因,帮助我们更好地认识犯罪行为。

2. 犯罪心理的研究方法,如心理测试、心理访谈等,可以揭示犯罪者的内心世界和心理动机。

3. 研究发现,犯罪行为往往与个体的心理问题、创伤经历和社会环境等因素密切相关。

二、预防措施的制定1. 基于心理学的犯罪行为模式,制定针对不同类型犯罪的预防对策。

2. 强化社区警务,加强社会监管,提高犯罪的风险和代价。

3. 提升教育水平和素质,帮助个体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和行为准则。

4. 加强心理治疗和康复,帮助犯罪者重新融入社会。

三、心理学在犯罪预防中的应用1. 心理学干预和辅导,帮助潜在犯罪者认识到自己的错误思维方式和行为习惯,重新建立积极的心理模式。

2. 基于心理学的刑罚评估和预测模型,帮助司法系统判断犯罪者的再犯风险和刑罚重要性。

3. 心理学在调解和法庭心理学中的应用,促进犯罪和争议解决的和谐与公正。

四、心理学和其他学科的协同研究1. 心理学和社会学、法学、神经科学等学科的合作,为犯罪行为和预防措施提供全面的解释和方法。

2. 心理学在儿童犯罪和青少年犯罪方面的研究,为幼儿园、学校和家庭提供预防和干预建议。

3. 心理学对于心理障碍和吸毒等问题的研究,为犯罪行为的精神病理机制提供了新的认识。

五、心理学与犯罪行为研究的意义1. 通过心理学的研究,我们可以更好地了解犯罪行为的成因和影响因素,有助于预防和减少犯罪。

2. 心理学的研究可以为司法系统提供科学依据和判断标准,促进社会公正和法治建设。

3. 利用心理学的知识和技术,可以帮助犯罪者改变错误的思维方式和行为习惯,实现社会的和谐与稳定。

基于心理成因的青少年犯罪预防分析

基于心理成因的青少年犯罪预防分析

基于心理成因的青少年犯罪预防分析青少年犯罪是社会问题中一个重要的组成部分。

青少年犯罪现象的出现不仅是现代社会变革的产物,也是人的心理世界和社会施加的压力等因素的综合结果。

因此,青少年犯罪预防需要探究其心理成因,并制定相应的预防措施。

青少年犯罪的心理成因较为复杂,主要包括以下几点:一是家庭因素。

青少年的成长环境对于其后续的行为有着决定性影响,家庭环境不良会导致青少年产生心理障碍,促发犯罪行为。

例如,父母离异、家庭暴力、感情冷淡等不良家庭状况会导致青少年内心失衡,产生攻击性行为。

二是学校因素。

学校是青少年的重要成长环境之一,学校的影响也是推动青少年产生犯罪的重要因素。

过于严厉的教育和老师的比较教育,会给孩子带来巨大的心理压力,导致其产生逆反心理,从而有可能产生非法行为。

三是社会因素。

社会是青少年成长的背景,社会环境的影响也会不同程度上促成青少年犯罪的产生。

例如,很多青少年沉溺于网络,痴迷于游戏和电影,导致对现实生活失去兴趣,从而变得不负责任和愤世嫉俗,进而产生不良行为。

此外,社会的价值不确定性、信仰的缺失以及压力巨大的社会竞争等,也是诱发青少年犯罪的重要因素。

以上就是青少年犯罪心理成因的主要因素。

在预防青少年犯罪方面,应针对不同的心理成因,采取积极的预防措施。

首先,针对家庭因素,需要加强家庭教育,建立对青少年进行正确引导的教育体系。

父母应注重家庭教育,做好心理疏导,解决家庭矛盾,切勿动辄使用暴力对待孩子。

同时,政府也应该提供相应的支持和帮助,善加利用社会资源,为青少年提供更加良好的生活环境和教育。

其次,加强学校教育。

学校应该积极引导学生的思想,加深他们对法律的认识,提高自觉性和自律性,增强他们对合法行为和社会秩序的意识。

学校也应该尽可能地为学生创造一个良好的成长环境,为学生提供更多的时间和途径,以展现他们自己。

最后,加强社会管理。

政府应通过普及法律知识、强化社会管理等措施,为青少年提供更加良好的社会生活环境和生活保障。

审讯情境的社会心理效应

审讯情境的社会心理效应

审讯情境的社会心理效应审讯是一种特殊的社会环境。

在这一环境下,受审讯者会出现与其他情境下不同的社会心理反应。

(一)处罚恐惧几乎所有犯罪者都担心受到处罚,这是他们在审讯情境中的注意中心。

所以,他们此时的行为都与避免处罚、消除恐惧有关。

有人认为罪行暴露的越多,所受到的处罚就会越严重。

所以,他们千方百计隐藏罪行。

即使审讯人员指出主动交代问题可以获得宽大处理,也会疑心重重,不敢供认。

如果能够得到审讯者的承诺,保证从轻处罚,他们就可能供认罪行。

(二)防御计划防御计划是受审讯者制定的一系列掩盖犯罪行为的措施,几乎每一个受审讯者都会制定这样的防御计划。

比较复杂的防御计划是编造情节,提供假证据,将自己与案件分割开来,将自己的行为与犯罪行为分割开来,将编造的情节与审讯者掌握的证据相衔接。

为了制定防御计划,受审讯者要详尽地回忆作案过程及各个情节,分析哪一环节会出现破绽,留下证据。

同时,干方百计摸清审讯者所掌握的证据,包括在审讯中投石问路,反话发问,对审讯者的话进行揣摩和推测等。

比较简单而且有效的防御计划是保持沉默,言辞谨慎,不为审讯者的言辞所动。

更为复杂的防御计划是几个案犯之间订立攻守同盟。

防御计划一般具有两个特征。

第一是一相情愿。

即被审讯者出于主观臆断和主观愿望,或者高估所面临的危险和被掌握证据的主观概率,由此感到绝望;或者抱有侥幸心理,低估被发现和掌握证据的客观概率,借此缓解紧张,树立信心。

第二是不和谐性。

由于它是编造的,并且需要将编造的情节与被发现的证据相衔接,因而难免在时间和空间方面出现不和谐之处。

同时,由于编造的情节难免被遗忘,或者几次改口之后记不清应该以哪一个编造为难,也会出现前后的不和谐。

当出现不和谐时,受审讯者会感受到紧张,并且利用时间赶快修补缺口。

在这种时候,审讯者容易攻破他们的心理防线。

(三)环境敏感在拘留和审讯情境中,犯罪者的心理变得十分敏感,对情境中的每一种事物和每一种变化都会进行反映,并且猜测都与自己有关。

浅析犯罪的情景预防

浅析犯罪的情景预防

浅析犯罪的情景预防[摘要] 情景预防策略突破了传统的犯罪预防思路,将着眼点从铲除犯罪根源或进行法律威慑转移到改变和利用环境、增加犯罪难度与成本,从而减少或消除犯罪机会上。

这一策略经多国实践已卓见成效,而我国则未予重视,鉴于此,笔者欲通过对该策略的理论分析,及与其他犯罪预防措施的比较深刻说明情景预防理论不仅堪称理论上的创意,而且极具应用价值,我国应加强情景预防。

[关键词] 犯罪情景预防1999年10月中旬,国际预防犯罪研讨会在北京召开,与会者普遍认为,任何一个政府对经济的发展都给予了足够的重视,而对犯罪预防则不尽然。

政府应重新审视并重视其在预防犯罪中的作用,因为预防犯罪的成功意味着政府治理犯罪成本的降低。

就如公共卫生领域的研究人从病因预防阻止发病,从而避免发病后采取诸如手术等昂贵而危险的措施。

而传统的司法预防与社会预防主要着眼于犯罪人的预防,失于被动与理想,情景预防则着眼于犯罪行为、犯罪被害人及犯罪机会的预防,具有简易、实用、操作性强的特点。

上世纪六七十年代新古典犯罪学派的产生以及1966年那美国首次对被害人调查,都标志着人们在强调司法预防与社会预防的同时更充分认识到了情景预防的重要性,从世界具体预防措施看,重心也开始向情景预防倾斜。

一、情景预防的内涵及理论背景犯罪的情景预防是指:鉴于时空、机会、条件等因素对犯罪人理性抉择和犯罪决策的影响,通过分析“人在什么情景下最容易犯罪”,针对某些特定的犯罪设计出一种较为系统或常设的方法对犯罪可能利用的环境加以规划和管理,从而增加犯罪的风险和成本,减少可能的犯罪回报及各种目标物对犯罪人产生吸引力的途径,以达到事前预防犯罪效果的一种犯罪预防方法。

情景预防策略由英国Rutgers大学学者罗纳得.克拉克首倡,他依据“控制环境——增加难度——减少回报——预防犯罪”这一假设提出了一系列具体措施,包括目标的强化、防卫空间的设计、社区犯罪预防策略以及疏导和转移犯罪人远离被害人的策略等。

犯罪心理预防的方法

犯罪心理预防的方法

犯罪心理预防的方法犯罪心理预防是指通过了解犯罪心理学原理和方法,采取相应的措施,预防和减少犯罪行为的发生。

犯罪心理预防不仅仅是针对罪犯个体,更是针对整个社会,从社会环境和个体心理两个方面入手,综合运用各种手段,以达到预防犯罪的目的。

一、加强社会教育犯罪心理预防的首要任务是加强社会教育。

通过普及法律知识和道德伦理教育,提高社会成员的法律意识和道德观念,使其在道德和法律的引导下,自觉遵守社会规范和法律法规。

同时,要加强对青少年的教育,帮助他们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和人生观,增强责任感和社会意识,预防青少年犯罪的发生。

二、改善社会环境犯罪行为往往受到社会环境的影响,因此改善社会环境是预防犯罪的重要手段之一。

要加强社会治安管理,提供安全稳定的社会环境,减少犯罪诱因和机会。

此外,要加强社会福利工作,提供就业机会和社会保障,增加人们的满足感和幸福感,减少犯罪的动机。

三、建立完善的法律制度法律制度是犯罪心理预防的重要支撑。

要建立完善的法律制度和执法机构,加强对犯罪行为的打击和制裁,提高违法犯罪的成本和风险,增强犯罪的惩罚力度,以起到震慑作用。

同时,要加强对法律的普及和宣传,提高公众对法律的认知和遵守意识。

四、加强心理辅导和矫治犯罪心理预防还需要加强心理辅导和矫治工作。

对于已经犯罪的个体,要通过心理辅导和矫治,帮助他们认识到犯罪的危害性和错误性,重塑正确的行为和价值观念,促使其重新融入社会。

同时,要针对潜在的犯罪个体,进行心理干预和预防,及时发现和纠正其不良的心理倾向,防止其走上犯罪的道路。

五、加强信息安全管理随着信息技术的发展,网络犯罪日益增多。

为了预防网络犯罪,需要加强信息安全管理。

政府和企事业单位要加强信息系统的安全防护,建立健全信息安全管理体系,提高信息安全意识,加强对网络犯罪的打击和预防。

同时,个人也要提高自身的信息安全意识,避免成为网络犯罪的受害者。

六、加强社会监督和参与犯罪心理预防不仅需要政府和执法机构的努力,更需要全社会的参与。

基于心理成因的青少年犯罪预防分析

基于心理成因的青少年犯罪预防分析

基于心理成因的青少年犯罪预防分析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和进步,青少年犯罪问题正逐渐成为一个备受关注的社会问题。

根据统计数据显示,青少年犯罪率逐渐上升,成为社会稳定和安全的一个隐患。

青少年犯罪问题的根源十分复杂,其中心理因素是一个重要的影响因素。

本文将基于心理成因分析青少年犯罪问题,并提出相应的预防措施,以期为社会对青少年犯罪问题的预防和治理提供一些参考和帮助。

1. 家庭环境青少年犯罪首先受到家庭环境的影响。

家庭是青少年的第一所学校,家庭环境的稳定与和谐对于青少年的身心健康发展至关重要。

许多青少年成长在不健康的家庭环境中,比如家庭成员之间的冲突、家庭经济问题等,这些因素都会对青少年的心理健康产生负面影响,进而导致青少年产生犯罪行为的倾向。

2. 学校环境3. 社会环境社会环境对于青少年的发展也有着重要的影响。

有些社会环境的压力大,竞争激烈,这些都会对青少年的心理健康产生影响,进而导致青少年犯罪的可能性增加。

4. 个体心理健康问题个体的心理健康问题也是导致青少年犯罪的一个重要原因。

一些青少年可能患有焦虑、抑郁等心理疾病,这些都会对青少年的行为产生影响。

青少年犯罪是受多种心理因素影响的结果,从家庭、学校、社会环境到个体心理健康问题,都是导致青少年犯罪的重要因素。

家庭是青少年成长的第一所学校,良好的家庭教育对于青少年的成长至关重要。

我们应该加强对家庭教育的宣传和引导,提高家长对于家庭教育的重视程度,培养良好的家庭教育氛围。

学校是青少年成长的第二个家庭,学校应该重视青少年的心理健康教育,加强对学校欺凌问题的防范和治理,改善教师的教育方式,培养青少年的正确认知和行为。

社会环境对于青少年的成长也有着重要的影响,我们需要加强社会环境的建设,创造一个积极向上的社会环境,让青少年能够在健康的社会环境中成长。

个体的心理健康问题对于青少年的犯罪也有着重要的影响,我们应该加强对个体心理健康问题的关注和疏导,提高青少年对于心理健康的认知,培养青少年的积极心态。

探讨犯罪情境预防的理论与方法

探讨犯罪情境预防的理论与方法

探讨犯罪情境预防的理论与方法摘要: 犯罪情境是一种与犯罪相关联的,可以被犯罪所利用的有利于实施犯罪的各种社会环境因素的总和。

犯罪情境预防就是在了解犯罪情境内容基础上,通过研究犯罪主客观情境因素,以社会作为载体和媒介,对犯罪进行预防的理论与方法。

采用理论分析和比较的研究方法,将西方“个体—情境”交互作用的理论与我国犯罪预防的实践相结合,或许可以找到适合于我国犯罪情境预防的理论和方法。

关键词: 犯罪情境预防主客观情境犯罪机会可防卫空间犯罪风险死角理论按照西方学者对于犯罪环境概念的认识,情境属于一种关系概念,其本身并不独立存在,只有与个人、团体相时才可以成为所谓的情境。

具体来讲,情境是指直接影响人形成某种动机,产生某种行动的内在与外在环境因素的总和,它有随机性、不可控制性的特点。

犯罪情境预防是一种预防犯罪的方式,是通过管理、设计等方式建立一种特定的预防犯罪的环境,在犯罪易发区或高发区,通过减少犯罪机会而预防犯罪。

这种犯罪预防最初来源于犯罪环境预防观,它是在研究对犯罪进行预防过程中一条变被动预防为主动防范的途径,犯罪情境预防的研究对于整个犯罪的研究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

基于“个体—情境”交互作用的理论,本文认为犯罪人在具体犯罪情境中,如何使犯罪行为更加合理、更加符合当时的情境,是主观情境因素和客观情境因素交互作用的结果。

其中主观情境即犯罪人的认知因素,可以理解为犯罪人对情境的解释和态度,它应该包括意图认知、责任判断、行为决策、结果价值等认知过程,而客观情境是具体情境发生时的客观因素,它影响着犯罪人所做出的犯罪行为。

如在一起杀人案件中,受害人的情况(性别、年龄等),杀人过程的激烈程度,以及杀人现场的环境状况都有可能影响到犯罪人犯罪行为决策,这些因素可以理解为客观情境因素。

值得指出的是犯罪人自身的一些因素,如人的生理特点、家庭因素等也会通过其主观情境来影响其客观情境特征,形成一种人与客观情境的互动式作用,这也就是不同的犯罪人在相同客观情境中犯罪的方式也会不同的主要原因。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情境对犯罪心理的影响和预防
作者:韩敏
来源:《法制与社会》2009年第15期
摘要情境因素在犯罪行为实施的过程中可以起到烘托和刺激的作用,对犯罪人的心理产生直接影响,从而也影响到犯罪行为的具体实施情况以及犯罪后果的严重程度。

本文探究了情境在犯罪心理产生和转化的过程中所起的作用,并提出了就对于受情境影响的犯罪如何进行预防提出了相关解决策略。

关键词情境犯罪心理预防
中图分类号:D920.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0592(2009)05-348-01
犯罪心理形成与犯罪行为发生的影响因素,是指那些对犯罪心理的形成、发展、变化直至犯罪行为的发生具有一定影响作用的因素。

主要可分为主体因素和环境因素两大方面,情境因素就是环境因素中的一种。

犯罪情境,就是被犯罪人所感知的发生犯罪行为的具体环境。

犯罪情境具有即时性、偶然性和突发性的特点。

其特征为:第一,犯罪情境是一种动态环境。

反映了犯罪人与构成这种环境的各个要素之间的动力关系,犯罪行为就是在这种动力关系中发挥作用的各种力量的相互作用下发生的。

第二,犯罪情境是一种心理环境。

构成犯罪情境的各种要素都是被犯罪人所感知到的,因此这些要素才对犯罪心理的形成、发展以及犯罪行为的实施产生不同的作用。

第三,犯罪情境是一种行为环境。

它与犯罪行为的实施密切相关,对犯罪行为能否顺利实施起着巨大的影响或制约作用。

犯罪情境主要包括:侵害对象、现场其他人、现场条件和气氛、犯罪机遇等。

这些因素不是孤立地存在于现场,而是相互联系、相互作用的,正是这种互动性才使它们构成了有机的整体并对犯罪心理的形成和转化发生着影响。

一、侵害对象
(一)被害人的态度与犯罪心理的形成
有些犯罪人之所以形成犯罪心理,与被害人的不良思想意识和某些错误的态度、行为有着密不可分的关系,特别是下列几种类型受害人与犯罪心理形成关系密切:
1.贪利型。

这种被害人喜欢贪图蝇头小利,为了追求眼前的物质利益,容易落入骗局,成为诈骗犯罪的侵害对象。

2.炫耀型。

这种人喜欢炫耀自己的富有,容易诱发和激活一些具有不良需要者的抢劫、盗窃动机。

3.轻浮型。

多见于女性,这种人由于行为轻浮放荡、态度暧昧,容易招致好色之徒的注意,易受到性侵害。

4.轻信型。

这种人缺乏独立性,天真幼稚,极易相信别人,容易遭到诈骗和性犯罪的侵害。

5.粗暴型。

这种人性格粗暴,自以为是,只顾自己一时痛快,不顾他人自尊,容易与人结怨而招致侵害。

(二)被害人的态度与犯罪心理的发展变化
被害人在遇到犯罪侵害时,表现出的不同的态度对犯罪人有着不同的影响,有的可使犯罪动机得到激活,有的可使犯罪动机受到遏制,有的则使犯罪动机发生恶性转化。

被害人表现出的心理反应和特点主要有以下几种:
1.沉着冷静型。

被害人在遇到侵害时,沉着冷静,能理智地与犯罪人进行有效斗争,可使犯罪动机受到遏制。

2.激愤抗争型。

被害人在犯罪侵害面前,往往出现强烈的激情反应,强烈抵抗,在强奸、抢劫、伤害等犯罪中较多见。

这种不顾条件拼死抗争的行动,虽然有时可以遏制犯罪,但有时也会早成更严重的后果。

3.惊慌恐惧型。

受害人对现场情况一般难以冷静判断和理智思考,只能作出下意识的反映。

这种反应对于防御和制止侵害无任何意义,只会刺激犯罪人更严重的侵害。

4.冷漠麻木型。

这种被害人的表现顺从忍让,消极承受。

这类反应对于犯罪人的气焰只能起到强化作用。

二、现场其他人与犯罪心理
犯罪人在准备或实施犯罪的过程中,在场的其他人的态度至关重要。

根据他们的态度不同,可以分为以下类型:
(一)积极救助
这些人的行为,往往能起到震慑罪犯、制止犯罪的作用。

通常能有力地制止犯罪,减缓犯罪的危害后果。

(二)充当看客
这类人对被害人的痛苦缺乏怜悯和同情心,仅仅充当看客,甚至起哄助威。

这种态度是对犯罪人的纵容和鼓励。

(三)消极退避
这类人慑于犯罪人的淫威,不敢上前制止犯罪,而是对正在进行的犯罪退避三舍,这种态度放纵了犯罪。

犯罪心理会因此得以强化。

三、现场气氛与犯罪心理
现场气氛,是指在犯罪现场,有犯罪人、受害人、现场其他人的互动所产生的。

不同的现场气氛对犯罪心理的发展变化会产生不同的影响,比如团伙犯罪中,犯罪人人多势众,反抗者势单力薄,在场多数人噤若寒蝉,这种现场气氛只会强化犯罪心理。

反之,如果被害人强烈反抗,在场其他人怒斥犯罪并齐心协力地制止犯罪,这种现场气氛则会弱化甚至促使犯罪人放弃犯罪。

所以,现场气氛的出现是三方力量对比和相互作用的结果,而且对犯罪心理的发展和转化都有影响。

四、犯罪机遇与犯罪心理
犯罪机遇是一种可使犯罪人顺利达到犯罪目的的适宜犯罪的机会和实际。

机遇带有一定的偶然性,当机遇的出现正好与犯罪人的不良需要和动机相吻和时,机遇就会被犯罪人利用来进行犯罪活动。

比如一人到邻居家借螺丝刀,发现邻居家门没锁,屋内无人,钱包就放在桌子上,即使行为人最初没有犯罪目的,只是有不良需要,在此情境下也容易诱发行为人产生犯罪企图。

五、情境犯罪的预防
情境对犯罪心理的形成和犯罪行为的发生有着重要影响,因此可以从情境的角度对犯罪的发生进行有效预防,这就是情境预防。

主要有以下方法:
(一)提高犯罪的难度
比如对易遭受侵害的对象予以物质性加固, 从两个角度看可以减少违法行为: 其一, 机会型违法者由于意识到破坏障碍物的难度加大, 转而放弃犯罪念头; 其二, 固执型违法者要破除违法的阻碍, 就不得不长时间地滞留现场, 这样, 他们很有可能在行为得手前被抓获。

典型的目标加固莫过于对房屋安装防盗门, 对自行车、机动车等更换防盗锁。

(二)提高犯罪风险
强化保护,如提倡养成警觉的日常习惯:夜出时结伴;不去没有人看到的地方;随身携带电话等等。

被害人的高度警觉性、抵抗犯罪的强能力会降低其被害性。

建立监控系统。

(三)降低犯罪回报
可以采用隐藏目标的方法,如为防止汽车失窃可以不在路边停车,为防止银行劫案,使用没有专门标记的银行运钞车;还可以移动目标,比如为防止车内收音机被盗,提倡汽车使用可移动的汽车收音机。

参考文献:
[1]李伟.犯罪学的基本范畴.北京大学出版社.2004.
[2][英]Ronatd Blackburn.犯罪行为心理学.中国轻工业出版社.2000.
[3]陈晓明.就情境犯罪预防策略论对盗窃犯罪的预防.法学.2001(8).。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