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理沪教版(五四制)新版七年级下册《因地制宜发展农业》学案

合集下载

沪教版七年级地理第二学期试用本七年级地理全套教案

沪教版七年级地理第二学期试用本七年级地理全套教案

世界农业大国【教学目标】1.说出农业的概念,以及现代化农业的含义。

知道农业是国民经济的基础,能举例说出农业与生活生产的关系。

大致说出我国农业发展取得的成绩。

2.学会运用统计图表,说明中国主要农作物产量的提高以及我国农业的发展成就。

3.知道农业的重要性,以及我国人均耕地少、农业基础薄弱的实际国情,树立保护土地资源、保护耕地的价值观。

4.初步理解科技对农业发展的意义,培养热爱科学的精神。

【教学重难点】1.农业的重要性。

2.我国农业发展及取得的成就。

【教学过程】一、引入1.“民以食为天”,农业对一个国家的存在以及发展有重大影响。

农业与“衣食住行”。

农业包括种植业、林业、畜牧业、渔业。

学生举例……农业为人类的生存发展提供了什么?直接——食用;间接——工业的原料。

学生举例……结论:农业与“衣食住行”息息相关。

2.我国农业发展早。

许多农作物起源于我国。

如:水稻、大豆、茶叶。

另外,我国还首先饲养了猪、鸡、鸭、鹅等家禽家畜。

3.阅读“水稻的起源”。

(1)多项农产品产量居世界首位。

农业发展迅速。

(2)补充介绍“粮票”。

为什么需要粮票?粮票有什么作用?粮票是计划经济(1953年第一个五年计划开始)下的产物,是粮食实行统购统销后,用来调节供需的手段,是购买粮食的凭证,正式用与1955年。

1992年国家粮食购销价格开放后,粮票退出历史。

我国粮票种类非常多,包含“吃穿用”。

(3)思考:为什么我国农业发展如此迅速?原因:江河治理、修建水库;农业机械化;农药化肥的使用;改良品种和耕种方式……结论:科技的发展改善了农业的各方面条件,从而推动农业发展。

4.阅读“杂交水稻”。

(1)农业产值构成的变化。

读图,说说农业产值发生了哪些变化,为什么?从侧面可以反映什么社会现象?(学生或教师举些生活中的例子)。

(2)我国农业特点。

农业基础薄弱,农业资源短缺。

我国的耕地面积大,为世界第四,但是人均耕地面积仅0.1公顷,是世界人均的1/3,什么原因造成的?原因:人口基数大。

最新整理七年级初一地理沪教版七年级地理下册《因地制宜发展农业》教案.docx

最新整理七年级初一地理沪教版七年级地理下册《因地制宜发展农业》教案.docx

最新整理七年级初一地理教案沪教版七年级地理下册《因地制宜发展农业》教案
沪教版七年级地理下册《因地制宜发展农业》教案
一.学习目标:
1.了解我国四大农业区各自的特点和范围,学会辨证地看待我国西北地区的气候条件.
2.在概括特点的时候培养自己读图分析的能力和综合概括的能力.
二.预习内容:
查阅地图回答以下问题:
1.特点:
四大农业区
特点
北方旱地农业区
地跨、和(填温度带)
是、、等的重要产区(填农作物)
南方水田农业区
水热资源,
面积广大(填地形类型),有利于种植业的发展
西北干旱农业区
气候,发展农业和农业
地人,以业为主
日照时间,有利于营养物质的积累
青藏高原农业区
全年气温较,但河谷地区温度较,植物生长茂盛,粮食作物主要是2.范围:
(1)南方水田农业区与北方旱地农业区以什么为界?
(2)青藏高原农业区与南方水田农业区和北方旱地农业区以什么为界?(3)西北干旱农业区与北方旱地农业区以什么为界?
三.作业布置:
练习册1.3。

《因地制宜发展农业》教案

《因地制宜发展农业》教案

《因地制宜发展农业》教案一、教学目标:知识与技能:1. 让学生了解因地制宜发展农业的意义和重要性。

2. 使学生掌握因地制宜发展农业的基本原则和方法。

3. 培养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过程与方法:1. 通过案例分析,让学生学会如何根据当地的自然条件和社会条件来发展农业。

2. 培养学生运用地理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情感态度价值观:1. 培养学生热爱家乡、关注家乡发展的情感。

2. 培养学生珍惜资源、保护环境的意识。

二、教学重点与难点:重点:1. 因地制宜发展农业的意义和重要性。

2. 因地制宜发展农业的基本原则和方法。

难点:1. 如何根据当地的自然条件和社会条件来发展农业。

2. 运用地理知识解决实际问题。

三、教学准备:教师准备:1. 收集相关的案例资料。

2. 准备教学课件和地图。

学生准备:1. 预习相关知识。

2. 准备笔记本和笔。

四、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通过展示我国各地农业发展的图片,引导学生思考为什么各地农业发展差异大。

2. 自主学习:让学生阅读教材,了解因地制宜发展农业的意义和重要性。

3. 案例分析:教师呈现典型案例,引导学生分析案例中是如何根据当地的自然条件和社会条件来发展农业的。

4. 小组讨论:学生分组讨论,分享自己家乡的农业发展情况,讨论如何更好地因地制宜发展农业。

5. 总结提升:教师引导学生总结因地制宜发展农业的基本原则和方法。

6. 课堂小测:教师出题,学生作答,检验本节课的学习效果。

五、课后作业:1. 结合教材和所学知识,分析自己家乡的农业发展情况,提出改进措施。

2. 调查周围农民在农业发展中的因地制宜实践,总结经验。

六、教学评价:1. 知识掌握:评估学生对因地制宜发展农业的意义、原则和方法的掌握程度。

2. 能力培养:评估学生在案例分析、小组讨论中运用地理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3. 情感态度:观察学生在讨论和作业中表现出的对家乡发展的关注和环境保护的意识。

七、教学反思:在课程结束后,教师应反思教学效果,包括学生对知识的掌握程度、学生在课堂中的参与度以及教学方法的有效性。

上海教育版地理七下1.3《因地制宜发展农业》教学设计

上海教育版地理七下1.3《因地制宜发展农业》教学设计
40.课堂反思:专家认为教师能够认真进行课堂反思,发现存在的问题,并提出了相应的解决办法和改进措施。专家建议在今后的教学中,教师要不断总结经验,持续改进教学,提高教学质量。
通过专家的点评,我认识到了自己在教学过程中的不足之处,也学到了一些改进教学的方法和策略。在今后的教学中,我将不断努力,提高自己的教学水平,为学生的全面发展贡献自己的力量。
38.教学过程:专家认为本节课的教学过程安排合理,环节清晰。在导入、呈现、操练、巩固、拓展、小结等环节,教师都能够做到过渡自然,层次分明。专家建议在今后的教学中,教师可以更加关注学生的学习反馈,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适时调整教学节奏和内容。
39.作业设计:专家认为本节课的作业设计具有开放性和实践性,能够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专家建议在今后的教学中,教师可以适当增加一些具有挑战性的作业,引导学生深入思考,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
35.请学生撰写一篇短文,阐述自己对因地制宜发展农业的认识和体会。
这些作业旨在引导学生将所学知识与实际相结合,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和综合素质。在布置作业时,我注重作业的开放性和灵活性,鼓励学生发挥自己的主观能动性,创新作业形式。
二、专家点评
在教学设计中,我充分考虑了专家点评环节,以期通过专家的评价和建议,进一步提高自己的教学水平。以下是专家可能的点评内容:
36.教学内容:专家认为本节课的教学内容紧紧围绕“因地制宜发展农业”的主题,教学目标明确,重难点把握得当。同时,专家建议在教学过程中,可以适当增加一些关于农业科技创新、农业可持续发展等方面的内容,以拓宽学生的视野。
37.教学方法:专家认为本节课的教学方法多样,如案例分析法、讨论法、启发式教学法等,有利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学生的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专家建议在今后的教学中,可以尝试更多样的教学方法,如实地考察、小组合作等,提高教学质量。

《因地制宜发展农业》教案

《因地制宜发展农业》教案

《因地制宜发展农业》教案一、教学目标:1. 让学生了解因地制宜的含义及其在农业发展中的应用。

2. 使学生掌握不同地区农业发展的特点和优势。

3. 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提高他们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二、教学内容:1. 因地制宜的定义和意义2. 不同地区农业发展的特点和优势3. 因地制宜发展农业的案例分析三、教学方法:1. 讲授法:讲解因地制宜的含义、不同地区农业发展的特点和优势。

2. 案例分析法:分析典型案例,让学生深入理解因地制宜发展农业的重要性。

3. 小组讨论法:分组讨论,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和团队精神。

四、教学准备:1. 教材:《地理》或相关教材2. 课件:讲解PPT、案例分析PPT3. 案例资料:选取具有代表性的农业发展案例4. 教学工具:黑板、粉笔、多媒体设备五、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简要介绍因地制宜的含义,引导学生思考如何在农业发展中应用这一原则。

2. 讲解理论知识:详细讲解因地制宜的含义、不同地区农业发展的特点和优势。

3. 案例分析:展示典型案例,让学生分析案例中是如何运用因地制宜发展农业的。

6. 布置作业:让学生结合本节课的内容,分析自己家乡的农业发展情况,提出改进建议。

7. 课后反思:教师对本节课的教学情况进行反思,针对学生的反馈调整教学策略。

六、教学评估:1. 课堂问答:通过提问方式检查学生对因地制宜在农业发展中的应用的理解程度。

2. 小组讨论:观察学生在小组讨论中的表现,评估他们的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3. 作业反馈:评估学生作业中对于家乡农业发展的分析和建议的合理性。

七、教学拓展:1. 组织学生进行实地考察,观察不同地区农业发展的实际情况。

2. 邀请农业专家进行讲座,分享他们在农业发展中应用因地制宜的经验。

八、教学注意事项:1. 确保学生充分理解因地制宜的含义及其在农业发展中的重要性。

2. 引导学生积极参与课堂讨论,培养他们的思维能力和团队合作意识。

3. 注意调整教学节奏,确保学生能够跟上教学进度。

沪教版地理七年级第二学期:祖国篇(下) 1.3 因地制宜发展农业 教案

沪教版地理七年级第二学期:祖国篇(下) 1.3 因地制宜发展农业  教案
北方旱地区
南方水田
青藏高原区
粮食作物
小麦
小麦
水稻
青稞
经济作物
棉花
甜菜
棉花、
花生
油菜
甘蔗
熟制
一熟
一熟
两到三熟
一熟
地形、气候
高原
大陆气候
平原
季风
气候
平原
季风
气候
高原
高原气候
②农业区的界线
问:每个农业区都有哪些界线?
北方旱地农业区与南方水田农业区的界线?——秦岭淮河线。
西北干旱农业区和北方旱地农业区的大致分界线?难点:各个农业区的分界线。教学过程:一、导入
前面几节课我们学习了我国的三大林区、“三北”防护林以及四大牧区。由于各地的气候与物产不同,我国有四大农业区。看图说出四个农业区的名称。它们分别是:西北干旱区、北方旱地农业区,南方水田农业区,以及青藏高原农业区。
二、新授
①四大农业区
四大农业区有什么不同?
西北干旱区
【阅读】茶叶生长的气候条件、饮食与地理以及“西北地区的气候条件”。等总结并回答“为什么西北的瓜果比较甜,你如何看待西北的气候条件?”
三、作业
练习册
因地制宜发展农业
教学目标
1.了解我国的四大农业区,在图中指出并学会理解其名称及含义。
2.试着说出北方农业区与南方水田农业区的大致分界线,以及其他农业区的分界。
3.通过结合新旧知识,讨论各个农业区的分界线。各通过了哪些山脉和地形?通过看图片,了解各个农业区的景观。
教学重难点
重点:农业区的分布位置及名称。

上海教育版地理七下1.3《因地制宜发展农业》word教学设计

上海教育版地理七下1.3《因地制宜发展农业》word教学设计

《因地制宜发展农业》教学设计教学目标知识与技能1、知道农业的主要部门,农业的重要性,我国农业分布的差异。

2、能够运用资料并联系实际,说明我国农业在地区分布上的差异,理解农业分布出现差异的原因;掌握阅读使用地图及图表资料,学会从图表中获取地理信息的技能。

过程方法1、学会用表格比较的方法说明农业在地区分布上的差异;尝试运用已学过的我国地形、气候等方面的知识,分析理解我国东西部、南北方农业分布差异的原因。

2、学会用网络查阅资料,能够进行信息的分析与综合。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关注家乡山区农业生产的发展,培养热爱家乡、建设家乡的情感;培养学习地理的兴趣。

2、继续培养学生识图能力,对地理的兴趣。

明确因地制宜发展农业的重要性,增强自主、合作、探究的意识,同时进行爱国主义教育。

教学重点:农业在我国地理分布上的差异。

教学难点:1、学生网络查询。

2、理解农业分布差异的原因。

学生教学内容分析八年级学生对地理知识已有所了解,有一定的读图能力,在教学中,应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培养其“自主――协作”的学习习惯。

农业是很重要的生产部门,但要受自然条件,社会经济条件等因素的影响,通过本课学习让学生了解我国的农业分布的情况,更重要的是要树立因地制宜发展农业的观念。

三、教学模式这节课是基于局域网络下的“学”与“教”上网查阅着力于调动学生自主协作学习,动手动脑能力,充分发挥学习的主动性,教学过程中通过人机交互、生生交互、师生交互开展教学活动。

三模《因地制宜发展农业》“合作 - 探究”教学模式,如下:教法设计本节课利用网络,采取自主学习,合作探究的方式,让学生亲自动手动脑,实现知识的落实。

教学课时 2课时 第一课时 教学过程设计板书设计因地制宜发展农业(一)农业与我们(二)农业的地区分布1、农业 1、植业、畜牧业、林业和渔业的分布2、农业的主要部门 2、分布特点3、农业的重要性第二课时发展农业要因地制宜设计思想“发展农业要因地制宜”,主要介绍了影响农业发展与分布的主要自然条件、社会经济条件以及通过正反两方面的实例说明因地制宜发展农业的重要性。

七年级地理下册《因地制宜发展农业》教案、教学设计

七年级地理下册《因地制宜发展农业》教案、教学设计
在教学过程中,要注意以下几点:
1.学生对地理知识的掌握程度不一,需针对不同学生的实际情况进行因材施教,提高教学效果。
2.学生在分析问题时,可能过于依赖感性认识,需要引导他们运用所学知识进行理性分析。
3.学生在合作探究中,可能存在沟通不畅、分工不明确等问题,教师应适时给予指导和帮助,提高学生的合作能力。
五、作业布置
为了巩固本章节所学知识,培养学生的实际应用能力,特布置以下作业:
1.结合课堂所学,选择一个你熟悉的地区,分析其自然条件和社会经济状况,撰写一篇关于该地区农业发展的调查报告。报告内容应包括:该地区的农业地域性特点、优势作物、农业生产中存在的问题以及针对性的改进措施。
2.设计一份“因地制宜发展农业”的宣传海报,通过图文并茂的形式,向他人传播农业发展的基本原则和农业可持续发展的意义。
3.深入了解我国农业政策,搜集相关资料,撰写一篇关于农业政策对农业发展影响的短文,要求观点明确,论据充分。
4.针对本节课学习的农业地域性知识,出一套选择题和简答题,用于检测自己或同学的掌握程度。
5.参观当地的农业生产基地或与农民交谈,了解实际农业生产过程中的因地制宜实践,记录所见所闻,并结合所学知识进行分析。
(二)讲授新知
1.讲解农业发展的基本原则,阐述因地制宜的含义,解释为什么要根据自然条件和社会经济条件选择合适的农业生产方式ห้องสมุดไป่ตู้农作物。
2.分析我国农业分布的特点,讲解不同地区农业生产的优势条件和制约因素,如气候、地形、土壤、水资源等。
3.介绍现代农业技术的发展趋势,强调农业可持续发展的意义,引导学生在发展农业的同时,关注生态环境保护。
四、教学内容与过程
(一)导入新课
在课程开始时,通过展示我国不同地区的农业生产图片,如东北的大豆种植、江南的水稻种植、西北的畜牧业等,引导学生观察并思考:“为什么不同地区会有不同的农业生产方式和作物?”通过这个问题,激发学生对农业地域性的好奇心,自然导入新课《因地制宜发展农业》。

《因地制宜发展农业》教案(通用5篇)

《因地制宜发展农业》教案(通用5篇)

《因地制宜发展农业》教案(通用5篇)《因地制宜进展农业》教案篇1其次节因地制宜进展农业[相关课件]教学要求1.了解我国的农业进展状况。

2.能够运用资料并联系实际,说明我国农业在地区分布上的差异。

3.举例说明因地制宜进展农业的必要性,明确如何才能因地制宜地进展农业。

结构分析本节共分四个标题:“农业与我们”“农业的地区分布”“进展农业要因地制宜”和“我国农业面临的挑战与对策”。

通过学习,同学会对农业的重要作用、在我国的地区分布状况、进展农业的策略和原则以及我国农业今后的进展方向有一个较为全面的熟悉。

在第一个标题当中,教材首先利用几张图片和简短的文字介绍了农业的简洁分类,接着通过活动让同学列举出农业为生活和工业生产供应的农产品,同学在调查和总结的过程中自然体会到了农业在国民经济中的重要作用。

在介绍我国农业的地区分布时,教材首先利用地图将我国的东西部地区作了对比,包括它们的自然条件和进展起来的主要农业部门。

在此基础上,又将对我国东部地区南北方农业的对比支配到了活动当中,同学可以结合前面学习过的关于地形、气候等学问,以及教材前面的分析思路,进一步了解我国农业的地区差异,包括耕地类型、熟制和主要的农作物。

最终,教材进一步介绍了山区农业随海拔高度而消失的差异。

这里实际在告知同学:地区差异不仅包括水平方向上的差异,也包括垂直方向上的差异。

在第三个标题中,教材首先通过两张图介绍了影响农业进展与分布的主要自然和社会经济因素,第104页的活动3,是对同学是否已经理解上述影响因素的一个验证。

为了使同学理解因地制宜进展农业的重要性,教材还通过正反两方面的实例说明白这个问题。

第四个标题是结合我国的现阶段国情而来的。

在人口增多、耕地削减、环境日益恶化的形势下,解决我国的农业问题有几个基本的途径;第一是建立稳定的商品粮基地,其次是提高农业生产的技术(例如进展生态农业)。

通过努力,我们的农业生产必将会取得令人满足的结果。

内容点析1.关于农业的概念。

《因地制宜发展农业导学案-2023-2024学年初中地理沪教版上海》

《因地制宜发展农业导学案-2023-2024学年初中地理沪教版上海》

《因地制宜进步农业》导学案第一课时一、导入农业是国民经济的基础,也是人类生存进步的重要支柱。

而农业的进步需要因地制宜,依据土地的地理环境、气候条件等因素来选择适合种植的作物和养殖的动物,以实现最大化的产出和效益。

本次课程将重点谈论因地制宜进步农业的重要性和方法。

二、进修目标1. 了解因地制宜进步农业的观点和意义;2. 精通因地制宜进步农业的方法和原则;3. 能够运用因地制宜的理念进行农业生产实践。

三、知识讲解1. 什么是因地制宜进步农业?因地制宜进步农业是指依据土地的地理环境、气候条件、土壤状况等因素,选择适合种植的作物和养殖的动物,以实现最大化的产出和效益。

这是一种依据详尽地理条件来进行农业生产的方法,可以提高农业生产的效率和质量。

2. 因地制宜进步农业的重要性- 提高农业生产效率:因地制宜可以依据土地的实际状况选择适合的农作物和养殖动物,提高农业生产的效率和产量。

- 保卫生态环境:因地制宜可以防止因不适合的农业种植导致的土地退化和生态环境破坏。

- 增进农夫增收致富:因地制宜可以援助农夫选择适合的农作物和养殖动物,增加农产品的产量和质量,提高农夫的收入水平。

3. 因地制宜进步农业的方法和原则- 依据土地的地理环境选择作物:选择适合土壤、气候条件的作物种植,如在干旱地区选择耐旱作物。

- 依据土地的土壤状况选择作物:选择适合土壤肥力、PH值等条件的作物种植,如在酸性土壤地区选择耐酸作物。

- 依据土地的气候条件选择作物:选择适合气候条件的作物种植,如在寒冷地区选择耐寒作物。

- 依据土地的海拔高度选择作物:选择适合海拔高度的作物种植,如在高海拔地区选择耐寒作物。

四、案例分析以某地区为例,依据地理环境、气候条件和土壤状况,选择适合种植的作物和养殖的动物,实现因地制宜进步农业的目标。

1. 地理环境:该地区位于亚热带地区,气候暖和,降雨丰富,适合种植水稻、甘蔗等作物。

2. 土壤状况:土壤肥力较好,PH值适中,适合种植水稻、蔬菜等作物。

上海教育版地理七下1.2《农业的分布》教学设计

上海教育版地理七下1.2《农业的分布》教学设计

上海教育版地理七下1.2《农业的分布》教学设计一. 教材分析《农业的分布》是上海教育版地理七下的一节课程,主要让学生了解我国农业的分布特点及其影响因素。

教材通过图文并茂的方式,介绍了我国农业的主要类型,如水稻、小麦、玉米等,以及农业在不同地区的分布情况。

此外,教材还分析了农业分布受到的自然条件、社会经济条件和技术条件等因素的影响。

本节课的内容为学生提供了丰富的地理信息,有助于提高学生对农业地理的认识和理解。

二. 学情分析学生在进入本节课之前,已经学习了地理基础知识,对我国的地理位置、地形、气候等有一定的了解。

但是,对于农业的分布及其影响因素,学生可能还比较陌生。

因此,在教学过程中,需要结合学生的实际生活经验,引导学生理解农业分布的特点和规律。

同时,学生应具备一定的观察、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以便能够更好地理解和掌握本节课的内容。

三. 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使学生了解我国农业的分布特点及其影响因素,提高学生对农业地理的认识和理解。

2.过程与方法:通过观察、分析、讨论等方法,培养学生地理观察、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培养学生热爱家乡、关注农业发展的情感,提高学生对地理学科的兴趣。

四. 教学重难点1.重点:我国农业的分布特点及其影响因素。

2.难点:农业分布规律的理解和运用。

五. 教学方法1.情境教学法:通过展示图片、地图等,引导学生观察和分析农业分布的特点。

2.问题驱动法:设置问题,引导学生主动探究农业分布的影响因素。

3.小组讨论法:分组讨论,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和地理观察能力。

4.案例分析法:分析具体农业案例,使学生更好地理解农业分布规律。

六. 教学准备1.准备相关的图片、地图、案例等教学资源。

2.设计好针对性的问题,以便在教学过程中引导学生思考。

3.准备好投影仪、电脑等教学设备。

七. 教学过程导入(5分钟)教师通过展示我国不同地区的农业景观图片,引导学生关注农业的分布情况。

同时,向学生提问:“你们知道这些图片分别是哪个地区的农业吗?它们有什么特点?”以此激发学生的兴趣和思考。

《因地制宜发展农业导学案-2023-2024学年初中地理沪教版上海》

《因地制宜发展农业导学案-2023-2024学年初中地理沪教版上海》

《因地制宜发展农业》导学案导学目标:通过本节课的进修,学生将能够理解“因地制宜发展农业”的观点,掌握农业发展的基本原则和方法,了解农业发展与地域特点的干系,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和实践能力。

一、导入1. 引导学生思考:你们知道什么是“因地制宜发展农业”吗?为什么要因地制宜发展农业?2. 观看视频:播放介绍“因地制宜发展农业”的相关视频,引起学生的兴趣和好奇心。

二、观点诠释1. 什么是“因地制宜发展农业”?2. 为什么要因地制宜发展农业?有哪些好处?三、案例分析1. 案例一:河南省的小麦种植- 了解河南省的地理特点和气候条件- 分析河南省为什么适合发展小麦种植- 思考如何利用河南省的地域特点,提高小麦的产量和质量2. 案例二:广东省的水稻种植- 了解广东省的地理特点和气候条件- 分析广东省为什么适合发展水稻种植- 思考如何利用广东省的地域特点,提高水稻的产量和质量四、讨论交流1. 学生分组讨论:根据所学案例,设计一种因地制宜的农业发展方案,并进行展示和讨论。

2. 学生分享:每组选派一名代表分享本组的方案,并接受其他组的提问和评判。

五、总结反思1. 总结本节课的进修内容,强调“因地制宜发展农业”的重要性和实践意义。

2. 反思:你觉得自己在设计因地制宜的农业发展方案时有哪些收获和不足的地方?如何改进和提升?六、作业安置1. 完成教室笔记:总结本节课的重点内容和自己的思考。

2. 课外阅读:查阅相关资料,了解其他地区的因地制宜农业发展案例,并做简要记录。

七、拓展延伸1. 实地考察:组织学生到当地的农田或农业园区进行实地考察,了解当地的农业发展情况和因地制宜的实践。

2. 农业科技讲座:邀请农业专家或农民代表来校进行农业科技讲座,分享因地制宜发展农业的经验和技巧。

通过本节课的进修和实践,置信学生们会对“因地制宜发展农业”有更深入的理解和认识,培养他们的实践能力和创新思维,为未来的农业发展贡献自己的力量。

愿我们的学生在未来的农业实践中能够因地制宜,取得更好的成就!。

沪教版地理七级下册13 因地制宜发展农业共18张

沪教版地理七级下册13 因地制宜发展农业共18张

购物区:
蔬菜交易市场、牛奶工坊、乡村料理店、美食广
场等。
面包馆 小猪主题馆
体验教室: 为游客提供体验
和观赏。
手工体验馆: 烘焙 DIY和香肠制

思维拓展: 为提高农场的经济收入献计献

因地制宜发展农业
“新 农人“
活动:新农人青创农场
建设农场需要了解哪些 自然条件?
活动:新农人青创农场
活动一:认识我的农场
黑 新

藏ห้องสมุดไป่ตู้浙
新疆维吾尔自治区
气温( ℃)
降水量
盆地、山地
优势:光照充足,昼夜温差大
劣势:降水少,气候干旱
中温带、暖温带、
青藏高寒区。
年降水量小于 200mm
干旱区
西藏自治区
高原
优势:光照充足、昼夜温差大 劣势:海拔高,气温低
青藏高寒区
基本为干旱、半干旱地区
山东省
山东省
平原、丘陵
优势:水、热条件好,
暖温带
半湿润区
浙江省
丘陵
优势:水、热条件好
亚热带
湿润地区
活动二:开发我的农场


藏 浙
我国四大农业区
西北干旱农业区 青藏高原农业区
南方水田农业区
mokumoku农场

沪教版地理七年级第二学期:祖国篇(下) 1.3 因地制宜发展农业 学案

沪教版地理七年级第二学期:祖国篇(下) 1.3 因地制宜发展农业  学案

因地制宜发展农业
【学习目标】
1.理解因地制宜发展农业的必要性。

2.根据我国农业生产中存在的问题,及我国农业与发达国家农业间的差别,分析我国农业面临的挑战。

【学习重难点】
如何因地制宜发展农业。

【学习过程】
一、自主学习
1.因地制宜是指利用当地___________的优势,把要发展的农业生产部门或农作物,布局在适宜它本身________、________最有利的地方。

2.我国四大农业区分别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我国南北方农业区的分界线是________。

5.我国________地区有面积广大的草场,是我国重要的牧区。

6.我国灌溉农业主要分布在有________的山麓平原和________、________。

7.青藏高原海拔较低的________,可以种植耐寒喜凉的________以及________等作物。

8.西北地区有利于种植业发展的条件有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等。

1 / 1。

地理沪教版(五四制)新版七年级下册《世界农业大国》教案

地理沪教版(五四制)新版七年级下册《世界农业大国》教案

地理沪教版(五四制)新版七年级下册《世界农业大国》教案《世界农业大国》教案教学目标1、知道农业与我们日常生活的密切联系2、知道我国是农业大国,各项农产品产量居世界首位3、理解现代化的农业发展教学重点衣食住行与农业息息相关。

教学难点现代化的农业。

教学方法讲述法、课件演示、讨论法。

课前准备课件、课前学案课时安排1课时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引言)上学期我们已经学习、研究了中国地理环境方面的有关知识,从这个学期开始我们将一起学习和研究人类活动与地理环境的关系,了解和熟悉我们利用环境、改造环境以及保护环境方面的知识。

在人类的所有活动中,人们最早从事的活动就是农业生产活动;中国作为历史悠久的古国,早在7000多年前就已经从事农业生产了,农业生产的地位至今都居各业之首。

下面,我们就一起学习、了解我国的农业生产。

(板书)第一章农业及其地区差异(使用“学乐师生”APP拍照\录像\录音,收集学生典型成果,在“授课”系统中展示。

)二、新课学习第一节世界农业大国(提问)1、农业生产为什么能成为人们最早从事的生产活动?(总结):两个原因,一是生存必需,即所谓的开门七件事,柴、米、油、盐、酱、醋、茶,件件都是农业生产的产品;二是生产技术相对简单,人们易发明和掌握。

(板书)(一)农业与"衣食住行"(提问)什么是农业?我们首先要明确农业的概念及其在国民经济中的地位。

广义上的农业或叫大农业,即通常所说的种植业、林业、畜牧业、渔业。

(展示)农业的分类图片请学生一一读出各业的主要产品并分析与人们生产生活之间的关系。

特别注意补充农业生产的内容,不仅种粮食,还种棉、菜、油、糖等作物。

启发学生得出结论:农业为人们的日常生活提供必需的吃、穿、用等物质资料。

请学生观察后回答问题。

(展示)分别展示纺织厂、陶坛储酒车间的图片。

(提问)图中展示的是什么生产?(纺织工业)这种工业生产的原料有什么?(棉花)棉花是农业产品。

这张图片展示的是什么生产?(造酒,是酿造工业)原料是什么?(粮食,所以叫米酒)(展示)农机作业图片(提问)图中的机械是农民自己制造的吗?(回答)(不是,它们是工业产品)启发学生得出结论:农业还给工业生产提供大量的原材料和消费市场。

第二节 因地制宜发展农业 教学设计

第二节 因地制宜发展农业 教学设计

临夏县三角中学课时计划
课题:第二节因地制宜发展农业
一、教学目标:了解我国的农业发展状况,能够使用资料并联系实际,说明我国农业在地区分布上的差异。

二、重点:了解我国的农业发展状况。

三、难点:说明我国农业在地区分布上的差异。

四、教具:教科书、地图册
五、教学过程:
(一)导入
师提问,让同学们自由发言,说出各种交通工具,从而引入——
(二)新授
一)农业与我们
让学生快速阅读,思考:
农业的概念、作用、分类
归纳、师讲解。

二)农业的地区分布
活动(师巡回指导):
1.关于图4.13“中国农业的地区分布图”。

在读这幅图时,可安排学生分以下几个步骤实行:
(1)我国农业差异最明显的地区是哪两个部分?(2)它们的界线在哪里?(3)东西两部分各有哪些农业类型?(4)造成这种差异的主要原因是什么?(5)在降水稀少的西部地区,种植业分布在哪些地区?为什么会在这些地区发展种植业?(6)在东部地区,各种类型的农业主要集中在哪些地区?(7)林业集中在我国的哪些地区?哪些属于天然林?哪些属于人工林?(8)我国哪个地区的淡水渔业最发达?
2.关于图4.14“我国南北方农业分布图”。

在学生读了图4.13之后,能够向学生介绍一下农作物的主要类型,在这个基础上再安排学生进一步分析这幅图。

最终落实到第101页活动的表格当中:
指名学生回答,师生补充。

(三)小结
六、板书设计:
七、布置作业:识记基本知识,试做配练。

八、作业收交及完成情况:
九、缺课学生及原因:
十、教学反思:。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因地制宜发展农业》学案
一、学习目标
1.了解我国的农业发展状况,了解农业是我国国民经济的基础。

2.掌握农业的主要部门,理解我国农业在地区分布上的差异。

3.理解因地制宜发展农业的必要性
4.根据我国农业生产中存在的问题,及我国农业与发达国家农业间的差别,分析我国农业面临的挑战。

二、重点难点
重点:我国各地自然条件的差异而导致的农业差异
难点:如何因地制宜发展农业。

三、导学问题
1、我国牧区和农耕区的分界线是()。

A.800毫米等降水量线
B.400毫米等降水量线
C.200毫米等降水量线
D.50毫米等降水量线
2、我国可以种三季水稻的地区是()。

A.长江中下游平原
B.华北平原
C.洞庭湖平原
D.海南岛东部平原地区
3、下列农作物主要分布在东北地区的是()。

A.水稻
B.甜菜
C.棉花
D.甘蔗
4、读“我国主要经济作物分布图”,回答下列问题。

(1)图中经济作物中,主要分布于秦岭—淮河以南的有、;主要分布于秦岭—淮河以北的有、。

(2)下列地区分别以哪种油料作物或糖料作物为主?
台湾岛黑龙江山东
长江三角洲
5.我国农业目前面临的严峻挑战是()
A农业技术落后B化肥、农药供应紧张
C农作物缺乏良种D水土流失和环境污染
6.在西部地区实行退耕还林、还草是因为()
A该地畜牧业发达,牲畜需要大量的饲料
B该地人口稀少,粮食需求量少
C该地气候干旱,生态环境脆弱
D该地耕地多
7.根据因地制宜发展农业,下列做法合适的是()
A内蒙古高原有些地方缺粮,在水草肥美的地方发展粮食种植业
B在三江平原的沼泽区,排干水,开垦为耕地
C黄土高原夏季多暴雨,可在沟壑积水处发展养鱼
D在大城市郊区,发展蔬菜和花卉业
8.连线题
(1)地形陡峭,水土易流失 a牧业
(2)地形平坦,土壤肥沃,水源丰富b林业
(3)降水少,牧草生长良好 c渔业
(4)河湖较多d种
整理预习过程中遇到的问题,使用“学生师生”APP拍照,分享给全班同学。

四、参考资料
我国南北地区农业有什么异同?
秦岭—淮河分界线就是一条暖温带和亚热带的分界线其差别如下秦岭淮河线,南北农特点:以北为旱地,多用水浇灌;东北春小麦,作物一熟年;华北冬小麦,两年能熟三。

秦淮线以南,耕地多水田;年熟两或三,水稻为重点。

水文特征变,北河汛期短;有冰流量小,水混位变显。

南河流量大,水位变不显;沙少汛期长,冬季无冰现。

气候分界线,五个大方面:无霜生长期,长短南北反;湿润半湿润,八百等降线;亚热暖温带,一月零度线。

植被界以南,绿色为常年;亚热阔叶林,热带雨林南。

以北温草原,落阔叶广泛;针阔混交林,针叶林北边。

秦岭和淮河在中国中部横亘着一条要东西走向的山脉——秦岭。

它就象一堵“挡风墙”阻止冬季冷空气南下,拦截夏季东南季风的北上。

秦岭东边的淮河是中国的一条大河,全长1000公里,淮河两岸的地形、河流及水文特征都有明显的不同。

秦岭——淮河一线,就是一夫们常说的南方和北方的地理分界线,此线南北,无论是自然条件、农业生产方式,还是地理风貌以及人民的生活习俗,都有明显的不同。

秦淮以北的大部分地区,河湖冬季结冰,每当冬季来临,北风呼啸,大部分的树会落叶,不落
叶的树叶多呈针状,叫做针叶树。

由于北方地区年降水量较少,降水多集中在夏季,所以河流的水量不大,水位变化大,只有夏季才形成汛期,时间也比较短,河流的含沙量较大。

而在秦淮以南地区则正好相反,冬季不结冰,树木不落叶,一年四季常绿。

河流的水量较大,水位变化不大,汛期时间长,河水含沙量较小。

从农业生产及人们生活习俗来看,秦淮南北的差异就更明显。

北方耕地为旱地,主要作物为小麦和杂粮,一年两熟或两年三熟;南方则主要是水田,农作物主要是水稻和甘蔗、茶叶等亚热带经济作物。

一年两熟或三熟。

人们平常所说的“北麦南稻,南船北马”是这种差异的真实写照。

秦岭——淮河一线经过甘、陕、豫、皖、苏等省,是中国东部地区一条重要的地理分界线,其南、北在气候、河流、植被、土壤、农业生产等方面,都有显著差异。

从气候上来看,此线是最冷月太阳幅射热量收支相等(即一月份平均温度为摄氏零度),也是全年水份收支相等(即降水与蒸发相等)的标志线。

这个标志作用自古以来就被观察到,"桔过淮即为枳"可以说是这一观察的最形象的总结。

秦岭--淮河一线是湿润和半湿润地区分界线,相当于年降水量800毫米等降水量线. 秦岭--淮河一线耕地以水田为主和旱地为主分界线. 秦岭--淮河一线东部地区南方和北方分界线. 秦岭--淮河一线以北,河流冬季封冻,作物两年三熟或一年两熟;此线以南,河流冬季不封冻,作物一年两熟到三熟。

我国土壤的成土母质类型,总的来说;在秦岭、淮河一线以南地区,多是各种岩石在原地风化形成的风化壳,并以红色风化壳分布最广。

昆仑山、秦岭、山东丘陵一线以北地区,主要的成土母质是黄土状沉积物及沙质风积物秦岭--淮河一线以北,居民喜食面食,而此线以南,居民爱吃大米饭。

外流河及其水文特征:以秦岭一淮河一线为界,南、北方外流河水文特征差别明显:南方外流河流量大,水位季节变化较小,汛期较长,含沙量小,无结冰期;北方除黑龙江等少数河流外,河水的流量小,水位季节变化规汛期较短,含沙量大。

其原因是南方降水量大;雨季长,植物较茂盛,河流的泥沙含量少,冬季气温在0℃以上。

北方正好相反。

秦岭-淮河是亚热带和北温带的分界线。

秦岭--淮河一线是中国南方与北方的界线。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