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织民间艺术,打造校园文化

合集下载

手工编织社团活动计划方案

手工编织社团活动计划方案

一、活动背景随着现代生活节奏的加快,人们对手工艺术的兴趣逐渐升温。

手工编织作为一种传统的艺术形式,不仅能够锻炼动手能力,还能陶冶情操,丰富校园文化生活。

为弘扬传统文化,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特成立手工编织社团,制定以下活动计划方案。

二、活动目标1. 培养学生对手工编织的兴趣,提高动手实践能力。

2. 传承和发扬我国优秀的传统手工艺文化。

3. 增强社团成员之间的团队协作精神,丰富校园文化生活。

三、活动内容1. 社团成立大会- 时间:每周五下午3:00-4:30- 地点:图书馆多功能厅- 内容:介绍社团宗旨、活动内容、规章制度,并进行社团成员自我介绍。

2. 编织技艺培训- 时间:每周六下午2:00-5:00- 地点:图书馆手工编织室- 内容:邀请专业老师进行编织技艺培训,包括毛线编织、钩针编织、十字绣等。

3. 作品展示与交流- 时间:每月第一周周六下午3:00-5:00- 地点:图书馆展览厅- 内容:展示社团成员的作品,邀请其他社团或班级参观交流,互相学习,共同进步。

4. 编织作品义卖活动- 时间:每年秋季学期末- 地点:校园广场- 内容:将社团成员的编织作品进行义卖,筹集善款,捐赠给贫困地区。

5. 编织技艺比赛- 时间:每年春季学期末- 地点:图书馆多功能厅- 内容:举办编织技艺比赛,评选出优秀作品,颁发奖品。

6. 社团外出采风活动- 时间:每年寒暑假- 地点:周边手工艺术村或传统文化景点- 内容:组织社团成员外出采风,学习民间编织技艺,感受传统文化魅力。

四、活动实施步骤1. 宣传推广:通过校园广播、海报、网络等渠道,广泛宣传社团活动,吸引有兴趣的同学加入。

2. 招募新成员:在社团成立大会后,进行新成员招募,选拔有潜力的编织爱好者。

3. 定期培训:邀请专业老师进行编织技艺培训,确保社团成员技艺不断提升。

4. 作品创作与展示:鼓励社团成员积极创作,定期举办作品展示活动,提高社团知名度。

5. 活动总结与反思:每次活动结束后,进行总结与反思,为下一次活动提供借鉴。

传承民间文化艺术,彰显学校办学特色

传承民间文化艺术,彰显学校办学特色

传承民间文化艺术,彰显学校办学特色近年来,随着社会经济的不断发展,人们的物质文化水平有了明显的提高,同时也伴随着一些传统文化的衰落和失落。

然而,这些传统文化不但是中华民族的文化瑰宝,也是世界文化的瑰宝。

因此,对于学校而言,传承和弘扬传统民间文化艺术,不仅能够增强学生爱国爱校的意识,更能够彰显学校办学特色,展现学校的文化底蕴和水平。

一、传统民间文化艺术的含义传统民间文化艺术是源于百姓生活的社会文化现象。

它以人民的生产生活为基础,来源于普通百姓的创造实践活动,表达了民间的智慧和情感,是民间的一种精神财富。

学校作为社会教育的主要场所,承担着育人的重任,传承和弘扬传统民间文化艺术是学校办学建设的重要方面。

因为传统民间文化艺术不但可以丰富学生的文化知识和审美情趣,更可以增强学生的民族认同感和学校荣誉感,提升学校的文化底蕴和影响力。

首先,传承民间文化艺术可以提高学生的文化品位,拓宽学生的文化视野。

学生通过了解民间文化艺术,可以感受到传统文化的独特魅力和丰厚内涵,了解民族文化的传承和发展历程,拓展自己的文化视野和内涵。

同时,也培养了学生对传统文化的热爱和继承精神,增强了文化自信,提高了文化修养和素养。

其次,传承民间文化艺术可以促进校园文化建设。

学校是传承和发展传统文化的重要基地,传承民间文化艺术也是校园文化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

通过举办一些文艺活动,比如文艺晚会、书法展、绘画比赛等,让学生更好地了解民间文化艺术,展示学校文化特色,增加校园文化浓度,推进学校多元文化发展。

最后,传承民间文化艺术可以建立学校品牌。

学校为了有一定的辨识度和声誉度,在办学过程中应弘扬自身的特色和特点,而学校传承民间文化艺术则提供了可以彰显学校办学特色的一个契机。

学校通过加强民间文艺的拓展和推广,坚持中华传统文化的基础精神,培育学生的民族自豪感和归属感,打造出一个以学校传统文化特色为标志的品牌形象,树立学校品牌的形象。

在进行传承民间文化艺术的过程中,首先需要建立正确的价值观念。

非遗校园装饰设计方案

非遗校园装饰设计方案

非遗校园装饰设计方案非遗校园装饰设计方案随着时代的变迁,非物质文化遗产日益受到人们的重视和关注。

为了更好地传承和弘扬这些非遗,我设计了一套非遗校园装饰方案,来展现非遗的魅力和文化内涵。

整体设计理念:以“传统与现代的结合”为核心,将非物质文化遗产与现代校园文化相结合,创造出既具有传统特点又与时俱进的校园装饰效果。

设计内容:1. 校门装饰:我们可以在校门两侧的墙上悬挂非遗元素的剪纸画,或者利用陶瓷砖镶嵌非遗图案,增加校门的艺术感和文化氛围。

2. 楼道装饰:在校园楼道的墙壁上,可以绘制非遗图案的壁画。

这些图案可以是各种传统手工艺品的图样,比如剪纸、刺绣、陶瓷等。

这样一来,学生们每天走过楼道时就能感受到非遗的美丽和魅力。

3. 教室装饰:在教室里,我们可以将学生们制作的非遗手工艺品悬挂在教室墙壁上,并配以展板介绍这些手工艺品的制作过程和历史渊源。

这样一来,不仅可以增加教室的装饰效果,还能让学生们更加深入地了解非遗文化。

4. 操场装饰:在校园的操场上,我们可以摆放一些具有非遗特色的景观雕塑或者铺设一些非遗图案的彩色地砖。

这样一来,可以增加操场的观赏性,也能让学生们在运动中感受到非遗的魅力。

5. 图书馆装饰:在图书馆的入口处,可以设置一个非遗文化展示区,展示各种非遗手工艺品、传统服饰和文化表演照片。

这样一来,可以让学生们在借阅书籍的同时也获得非遗文化的知识。

6. 礼堂装饰:在学校的礼堂里,可以将非遗元素融入到布景和灯光设计中,创造出非遗风格的舞台效果。

此外,每年可以定期举办一次非遗文化表演,邀请非遗传承人来校园进行演示,让学生们近距离地接触和了解非遗文化。

通过这套非遗校园装饰方案,我们可以让学生们在校园中感受到非遗的魅力和文化内涵,增加他们对非遗的兴趣和了解。

同时,也为非遗传承人提供一个展示和传播非遗的平台。

让我们共同努力,传承和弘扬非遗文化!。

让民间艺术之花在校园里绽放——山东省学校文化与特色建设研究成果交流材料

让民间艺术之花在校园里绽放——山东省学校文化与特色建设研究成果交流材料

盛金 海
有我们主流文化的“ , 根”没了对它的传承 , 我们整个民族 也就失去了栖居的“ 精神家园” 。于是, 汉代成人仪式的恢 复、读经热”的席卷、传统戏剧进校园……在这个过程 “ 中, 我们也认识到 : 孩子们对传统文化的传承 , 是从学一
段 戏 , 纸窗 花开始 的 。 剪一 山东 省高 密 市 , 西依 岱 宗 峻 峰 , 东频 青 岛海 滨 , 候 气 温润, 四季 分 明 , 平原 土质 松软 膏 肥 , 陆 空交 通便 捷 ; 水 高
建设工程是今后我省基础教育改革与发展的方 向,我市 经验值得我们借鉴 , 农村教育事业改革工作任重而道远。 牢牢抓住这一有利契机 , 高标准定位 , 全方位规划 , 按照 为此, 我们将认真落实本次论坛精神 , 虚心学习全国各地
全省 义 务教 育标 准化 学校 建设 要 求 ,加 大 了对学 校 基础 的先进经验 , 在各位领导、 各位专家、 各位同仁的指导 、 帮 设施 、 硬 件建 设 投入 力 度 , 进 一 步完 善 科 学化 、 范 助和支持下 , 软 从 规 使我市教育事业取得更大的进步 , 继续保持 化、 制度 化 的管 理 抓起 , 保 证 底线 教 育 、 衡 教 育 的基 “ 在 均 佳市领先 、 全省靠前 、 国有名” 良好发展态势 , 全 的 努力
国远近闻名的民间艺术之乡。 扑灰年画以其独特画技 , 凝 厚沃土 , 如何加强校园文化建设 , 如何将姜庄民间艺术发 练简朴画风已于 20 06年被列为 国家首批非物质文化遗 扬光大 , 利用好这种教育资源, 很值得我们思考。在深入
质教 育 、 打造 教育 品牌 的切入 点 , 化认 识 , 强 强化 举 措 , 强 市有 2 所学 校被 推荐全 省 首批 标准 化建 设 先进 学校 , 所 4 化行 动 , 收到 了 明显 成效 。2 0 年 , 0 9 我市共 评选 出了首批 学校 成为 标准 化建 设 合格 学校 , 继在 全 省率 先 实现 “ 双高 特色 学校 1 所 , 0 四小 的 “ 语教 学 ”九小 的“ 双 、 民族 美德 教 普九” , 后 在标准化学校建设工作中我市又一次走在了全

民俗传统润校园

民俗传统润校园

民俗传统润校园
为了弘扬中华传统文化,增强学生对民俗文化的了解和认识,促进校园文化建设,我们提出了一系列活动:
民俗文化展览
邀请文物鉴定专家和防火安全专家,在校园内举行文物展览和文物鉴定活动。

同时,宣传防火安全知识,提高学生对文物和文化遗产的保护意识。

传统节日庆祝
在传统节日举办相关的庆祝活动,如端午节包粽子、中秋节赏月等。

增强学生的节日意识和传统文化认知。

民间艺术表演
邀请专业民间艺术团队在校内进行传统艺术表演,如京剧、川剧、评剧等。

让学生了解和研究中国传统表演艺术。

传统手工艺制作
开设手工课程,让学生掌握一些传统手工艺制作技能,如剪纸、折纸、刺绣等。

传承中华传统手工艺。

民俗故事分享
邀请老师和专业讲解人员在校园内分享民俗故事,让学生了解
中国传统文化的精髓。

通过以上一系列活动,营造校园文化氛围,提升学生文化素养
和传统文化意识。

同时,增强中华文化传承和创新意识,为推动中
华文化的发展贡献力量。

学习中国的传统手工艺 弘扬中华传统手工艺文化 小学教育的中国传统手工艺文化传承

学习中国的传统手工艺  弘扬中华传统手工艺文化  小学教育的中国传统手工艺文化传承

学习中国的传统手工艺弘扬中华传统手工艺文化小学教育的中国传统手工艺文化传承学习中国的传统手工艺弘扬中华传统手工艺文化小学教育的中国传统手工艺文化传承中国是一个拥有悠久历史和灿烂文化的国家,其传统手工艺更是深受人们的喜爱。

传统手工艺不仅代表了民族的智慧和创造力,还承载着丰富的历史和文化内涵。

然而,在当代社会,传统手工艺逐渐被现代化工业制造所替代,其传承与发扬面临一定的挑战。

因此,小学教育应该加大对中国传统手工艺文化的教育力度,以保护和传承这一宝贵的文化遗产。

学习中国的传统手工艺是每个小学生应该具备的基本素养之一。

通过学习传统手工艺,不仅可以增强学生的动手能力和创造力,还可以培养他们对中国传统文化的热爱和认知。

在小学教育中,我们可以引入传统手工艺的课程,让学生亲历亲手制作传统手工艺品,如剪纸、刺绣、陶瓷等。

通过亲身实践,学生可以理解传统手工艺的制作过程和技巧,感受到手工艺品背后的文化意义。

同时,在小学教育中,我们还要加强对中国传统手工艺文化的宣传和推广。

可以邀请手工艺师傅到学校进行讲座和示范,让学生近距离观摩和学习传统手工艺的技术和精髓。

此外,可以举办手工艺比赛、展览等活动,让更多的家长和社区居民了解和感受中国传统手工艺的魅力。

为了更好地传承中华传统手工艺文化,小学教育也需要注重与手工艺社区和相关机构的合作。

学校可以与当地的手工艺协会、手工艺学院等建立合作关系,共同开展各类传统手工艺的教学和培训活动。

通过与专业人士的合作,可以更加系统地传授传统手工艺的技术和特点,培养学生对手工艺文化的认同感和自豪感。

此外,小学教育还应该加强对传统手工艺的相关知识的普及。

学校可以组织丰富多样的讲座、讲解和展览活动,向学生介绍传统手工艺的历史渊源、发展演变以及对中国文化的重要意义。

通过知识的传递与学习,学生可以更加全面地了解和欣赏传统手工艺,从而更好地传承和弘扬中华传统手工艺文化。

综上所述,小学教育的中国传统手工艺文化传承是非常重要的。

非遗进校园 文化有传承

非遗进校园 文化有传承

非遗进校园文化有传承【摘要】非物质文化遗产是中华民族的宝贵财富,将其融入校园教育有利于传承和弘扬传统文化。

本文从非遗在校园中的重要性、非遗进入校园的途径、学校如何传承非遗文化、非遗传承的意义以及对学生的影响等方面进行了探讨。

通过非遗进校园,学生能够更深入的了解和感受传统文化,培养传统技艺,增强文化自信。

结合社会对非遗进校园的支持和重视,未来非遗传承在校园中将有更广阔的发展空间。

非遗进校园文化有传承是保护传统文化、激发学生学习兴趣的重要途径,值得学校和社会广泛关注和支持。

传承非遗文化,让校园文化更加丰富多彩,为学生的综合发展提供更多的可能性。

【关键词】非遗传统文化、校园、传承、文化、学校、学生、意义、影响、重要性、发展、趋势、社会支持、文化传承、非物质文化遗产、传统技艺、教育体系1. 引言1.1 非遗进校园文化有传承随着现代社会的发展和文化传承的重要性日益凸显,非物质文化遗产作为我国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也逐渐引起了学校的重视和关注。

非遗进校园,文化有传承,意味着在校园中注入了传统文化的活力和魅力,为学生提供了更多了解和学习传统文化的机会,也为非遗项目的传承和发展带来了新的机遇和挑战。

非遗进校园不仅可以让学生在课堂之外接触到更多的传统文化元素,增强他们的文化自信和民族自豪感,还可以促进学生们对传统文化的认知和理解,激发学生学习非遗项目的兴趣与热情。

通过将非遗项目融入学校教育教学中,可以有效传承和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使其在学校中得到更好的传承和弘扬。

非遗进校园,文化有传承,不仅为学校带来了新的教育理念和实践方式,也为非遗传承在校园中的发展开辟了新的路径和空间。

在未来,希望社会能够更加重视和支持非遗进校园的工作,共同努力推动非遗传承在校园中取得更好的成效,为我国传统文化的传承与发展贡献力量。

2. 正文2.1 非遗传统文化在校园中的重要性非遗传统文化在校园中的重要性体现在多个方面。

非遗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的宝贵文化遗产,是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具有丰富的历史价值、艺术价值和民族精神。

民间艺术进校园观后感

民间艺术进校园观后感

民间艺术进校园观后感
民间艺术进校园活动是一种非常有益的文化教育活动,可以让学生近距离接触到民间艺术形式,增加他们对传统文化的了解和热爱。

在我参与的一次民间艺术进校园活动中,我观看了一场精彩的传统戏曲表演。

表演者们身着华丽的传统戏装,扮演不同角色,展现了高超的表演技巧和丰富的情感表达。

他们操控着细腻的面部表情和优美的身姿,将剧情生动地展现在观众面前。

通过这次观看,我深深感受到了传统戏曲的艺术魅力和独特之处。

传统戏曲融汇了音乐、舞蹈、表演、服装等多种元素,形成了独特的艺术形式。

每一次舞动、每一句唱词都展现着深厚的文化底蕴和艺术技巧。

除了观看传统戏曲表演,民间艺术进校园活动还为学生提供了许多与艺术家互动的机会。

我曾参加过一个传统剪纸工作坊,艺术家亲自教授我们剪纸的技巧和艺术灵感。

在老师生动的讲解和实际操作中,我发现剪纸不仅要有稳定的手工技能,还需要有创造力和观察力。

这不仅提升了我的动手能力,还培养了我对传统艺术的兴趣。

通过这次活动,我意识到传统艺术是我们民族文化的瑰宝,也是我们后代应当传承的财富。

学校组织民间艺术进校园活动,不仅可以让学生了解和欣赏传统艺术,还可以培养学生的审美能力和艺术修养。

这种活动的开展,对于培养学生的文化自豪感和传统文化传承具有重要的意义。

总而言之,我在民间艺术进校园活动中收获了很多,不仅增长了知识,还培养了个人艺术素养。

我希望以后还能有更多的机会参与这样的活动,与各种传统艺术形式亲密接触,为我自己的人生增添色彩。

非物质文化遗产在校园的活动举措

非物质文化遗产在校园的活动举措

非物质文化遗产在校园的活动举措非物质文化遗产是各族世代相承的传统文化表现形式,是一个国家和民族历史文化成就的重要标志。

将非物质文化遗产引入校园,不仅能够丰富学生的课余生活,还能培养他们对传统文化的认知和热爱,增强民族自豪感和文化自信。

以下是一些在校园中开展非物质文化遗产活动的有效举措。

一、开设非遗课程学校可以将非物质文化遗产纳入教学体系,开设专门的课程。

这些课程可以涵盖多种非遗项目,如剪纸、刺绣、戏曲、武术等。

课程设置应注重理论与实践相结合,让学生不仅了解非遗的历史渊源、文化内涵,还能亲身体验制作过程或表演技巧。

在教学过程中,可以邀请非遗传承人走进课堂,为学生进行现场演示和讲解。

他们丰富的经验和精湛的技艺能够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让学生更直观地感受到非遗的魅力。

同时,还可以利用多媒体资源,如纪录片、教学视频等,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和掌握非遗知识。

二、建立非遗社团鼓励学生成立各种非物质文化遗产社团,如戏曲社、书法社、剪纸社等。

社团可以定期组织活动,如交流分享会、作品展示、校内外演出等。

通过社团活动,学生能够结交志同道合的朋友,共同学习和传承非遗文化。

学校应为社团提供必要的支持,包括活动场地、设备器材、指导教师等。

还可以组织社团之间的竞赛和合作,促进不同非遗项目之间的交流与融合,激发学生的创新意识。

三、举办非遗展览在校园内举办非物质文化遗产展览,展示各种非遗作品和相关资料。

展览可以分为主题展和综合展,主题展可以聚焦于某一种特定的非遗项目,如陶瓷艺术展、木雕艺术展等;综合展则可以涵盖多种不同类型的非遗项目,让学生全面了解非遗的多样性。

在展览中,可以设置互动环节,如让学生亲自尝试制作一些简单的非遗作品,或者设置问答环节,解答学生对非遗的疑问。

此外,还可以利用展板、宣传单页等形式,介绍非遗的历史、特点和传承现状,增强学生对非遗的认识和保护意识。

四、开展非遗主题活动以非物质文化遗产为主题,开展丰富多彩的校园活动。

以社团活动为载体打造学校特色品牌(最新)

以社团活动为载体打造学校特色品牌(最新)

【其它】我校在多年的教育教学实践中深深的认识到,把特色建设与校园文化建设相结合,将是学校发展的立足之本。

为此,我校提出“走社团发展之路”的特色建设目标,以社团活动为载体,打造学校特色品牌。

1、找准切入点,打造特色社团新学年,我校除了对现有的?个社团进行整合、归纳、提升外,将充分挖掘当地的传统文化资源,通过组织民间艺人进校园、家长助教等形式,把琐呐、编织、秧歌、石膏加工、抖空竹等民间艺术打造成学生喜爱的传统社团活动,让社团之花开遍校园。

2、找准发展方向,明确“二展四评”工作思路学校特色建设紧紧围绕“厚德”办学理念,把“一校一品牌,一师一专长,一生一特长”作为学校特色发展的方向,每学期举行“二展四评”活动。

“二展”为:开展一次社团活动开放日,届时邀请家长进校园参观社团活动展示;开展一次社团活动作品展。

“四评”即:1、各社团每周评出一名“社团能手”;2、各社团每月评出“一名社团之星”;3、各社团每学期评出一名“明星团员”;4、每学期评出一个“样板社团”。

3、建立长效机制,为特色建设保驾护航成立社团特色学校创建工作领导小组,建立“一把手”负总责,具体工作落实到人的“双目标”管理责任体系,并在人力、物力、财力及制度上给予充分保证,学校各科室相互配合、形成合力,积极规划、协调、组织、实施和推进“社团特色学校发展规划”,逐步形成一套能保障社团特色学校建设顺利、深入、持久开展的有效管理机制,让“走社团发展之路”擦亮砖舍小学特色品牌。

农村的教学师资力量以及教学设备等各方面的条件都与城市教学资力有着较大的差距,但我们并不能因此就妄自菲薄,而是应当积极的寻找办法进行改革,调动自己能够给调动的一切条件来获得最高效率的教学成果。

我校在长期的实践中摸索出了一套以少年宫活动为载体创设特色品牌学校的学校建设方式,旨在通过在校园中举办少年宫活动来帮助同学们进行多方面的学习,将同学们培养成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人才,发展同学们的课外兴趣,为同学们开阔眼界,树立崇高理想。

学习藤编技艺传承民间文化——乡村学校少年宫开展藤编活动案例

学习藤编技艺传承民间文化——乡村学校少年宫开展藤编活动案例

学习藤编技艺传承民间文化——乡村学校少年宫开展藤编活动案例第一篇:学习藤编技艺传承民间文化——乡村学校少年宫开展藤编活动案例学习藤编技艺传承民间文化——南郑县黄官镇乡村学校少年宫开展藤编活动案例一、活动背景:“黄官藤编”已有上百年的历史了,该技艺是以青藤为基本编织材料,运用多种编织技法,辅之以藤、竹、木等材料的纯手工器物编织技术。

藤编作品花样有上百种之多,编织的器物琳琅满目,美观实用,在民间广泛流传。

因此,“黄官藤编技艺”被列为陕西省第五批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名录。

南郑县黄官镇乡村学校少年宫地处“藤编之乡”,为了培养孩子热爱家乡,热爱家乡文化的情感,培养学生大胆探索、勇于实践的精神,让民间手工艺文化遗产得到传承,少年宫积极开设了“学习藤编技艺、传承民间文化”为主题的藤编活动。

二、活动内容:1、强化组织管理,合理安排进度。

学校成立了由校长任组长的藤编活动领导小组,形成了由社团负责人主抓、全体老师积极配合的藤编活动推进组。

学校定期举行藤编活动研讨会,讨论编织技艺和时间安排等问题,还根据学生的接受能力和认知规律,设置了合理的活动进度,制定学习计划,规定每周二、四下午定时开展活动。

这样既不加重师生负担,易被师生接受,也为活动的持续推广作好了铺垫。

2、拓展学生视野,激发藤编兴趣。

学校依托黄官藤编名镇地理优势,由专人带领藤编社团的成员分别到“良顺藤编公司”和“鑫豪藤编公司”参观学习。

得知公司的藤编产品通过实体店和电商平台已销往世界各地,孩子们欣喜之情溢于言表。

老师引导孩子们将自己家里的藤编产品与公司的藤编产品进行比对,拓展学生视野,激发好奇心,增强对家乡人民手工制作的认识和热爱家乡的思想感情,激发学习藤编的兴趣。

3、研究编制技法,分层推进活动。

学校全面推进藤编活动,少年宫分层面、精心策划,循序渐进,由易到难,分层推进此项活动。

第一个层面是对原材料的认识。

让孩子们知道,青藤采集后要经过蒸煮、去皮、漂洗、荫干这几个过程,就形成了编织藤椅用的藤条。

幼儿园文化传承案例——传统手工编织技艺

幼儿园文化传承案例——传统手工编织技艺

幼儿园文化传承案例——传统手工编织技艺幼儿园一直是儿童接受启蒙教育和文化传承的重要场所,为了让孩子们更好地了解传统文化,一些幼儿园开始注重传统手工编织技艺的传承和教育。

本文将深入探讨一些幼儿园的传统手工编织技艺传承案例,并共享我对这个主题的观点和理解。

一、案例一:某幼儿园开展农民画编织活动在某市的一所幼儿园,老师们意识到农民画编织活动对幼儿进行传统手工编织技艺的启蒙教育非常有益。

他们邀请了当地农民画艺术家前来开展编织活动,并结合幼儿喜欢的动物形象,让孩子们通过编织的方式了解农民画的特点和魅力。

这样的活动不仅传承了传统手工编织技艺,还让孩子们在游戏中学习了解民间艺术,增强了他们的文化自信心。

二、案例二:古法传承,传统手工编织技艺教育某市的一所幼儿园在教育教学中引入了古法编织课程,让幼儿通过亲手编织、体验传统编织工艺,感受传统文化魅力。

幼儿园特地聘请了擅长传统手工编织技艺的老师,通过故事、游戏等方式讲述和展示传统编织技艺的历史渊源和技艺要领,引导孩子们通过亲自动手编织来体验传统技艺的乐趣。

这样的教育方式使幼儿更容易接受和理解传统手工编织技艺,激发了他们对传统文化的兴趣。

三、我对幼儿园传统手工编织技艺传承的观点和理解传统手工编织技艺是中华民族珍贵的文化遗产,通过在幼儿园开展传统手工编织技艺的传承教育,不仅能让孩子们了解和尊重传统文化,还能培养他们的动手能力和想象力。

传统手工编织技艺传承不仅仅是一门手艺,更是一种文化传统的延续,是培养孩子们文化自信心和自我认同的重要途径。

幼儿园传统手工编织技艺的传承教育在推动传统文化传承方面发挥着重要作用,应该引起更多人的关注和重视。

希望未来能有更多的幼儿园加入传统手工编织技艺的传承教育,让更多的孩子们在欣赏传统手工编织技艺的也能够真正理解和传承这些珍贵的文化遗产。

传统手工编织技艺是中华民族悠久的文化传统之一。

在古代,编织技艺是人们生活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无论是编织衣物、家具还是装饰品,编织技艺都发挥着重要的作用。

《文化的魅力,民间艺术进校园》

《文化的魅力,民间艺术进校园》

摘要:随着时代的发展,传统文化逐渐被边缘化,民间艺术面临着传承的困境。

为了让年轻一代了解和热爱传统文化,激发他们的民族自豪感和创造力,民间艺术走进校园成为一种趋势。

本文从民间艺术进校园的意义、现状、实施策略以及未来展望等方面进行探讨,旨在为推动民间艺术在校园的传承与发展提供参考。

一、引言民间艺术是中华民族智慧的结晶,承载着丰富的历史文化内涵。

然而,在现代社会,随着科技的发展和外来文化的冲击,民间艺术逐渐被边缘化,面临着传承的困境。

为了弘扬民族文化,提高年轻一代的文化素养,民间艺术走进校园成为了一种重要的途径。

本文将从民间艺术进校园的意义、现状、实施策略以及未来展望等方面进行探讨。

二、民间艺术进校园的意义1. 传承民族文化:民间艺术是民族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走进校园有利于让年轻一代了解和传承民族文化,增强民族认同感。

2. 提高学生审美素养:民间艺术具有独特的艺术魅力,走进校园有助于提高学生的审美素养,培养他们的艺术兴趣。

3. 培养创新精神:民间艺术在传承过程中不断创新,走进校园可以激发学生的创新意识,培养他们的创新精神。

4. 丰富校园文化生活:民间艺术走进校园,为学生提供了一种全新的文化体验,丰富了校园文化生活。

三、民间艺术进校园的现状1. 政策支持:近年来,国家高度重视民间艺术的传承与发展,出台了一系列政策支持民间艺术走进校园。

2. 学校参与:许多学校积极响应国家政策,将民间艺术纳入课程体系,开展丰富多彩的民间艺术活动。

3. 社会力量:民间艺术团体、艺术家等社会力量积极参与民间艺术进校园活动,为学生提供实践机会。

4. 存在问题:部分学校对民间艺术重视程度不够,师资力量不足,民间艺术课程设置不合理等问题依然存在。

四、民间艺术进校园的实施策略1. 加强政策引导:政府应加大对民间艺术进校园的政策支持力度,鼓励学校开展民间艺术教育。

2. 完善课程体系:学校应根据自身实际情况,合理设置民间艺术课程,将民间艺术融入各学科教学中。

幼儿园文化传承案例——传统手工编织

幼儿园文化传承案例——传统手工编织

幼儿园文化传承案例——传统手工编织一、背景介绍随着时代的不断发展,传统手工艺逐渐被人们所遗忘,尤其是在幼儿园教育中,很多传统手工艺也被淡化或者被忽视。

幼儿园作为儿童教育的第一站,应该注重文化传承,将传统文化带入幼儿园教育中,让孩子们从小接触和了解传统文化,从而增强文化自信心。

二、传统手工编织在幼儿园的传承在某幼儿园里,传统手工编织一直是幼儿园里的一项传统文化活动,每周都会安排专门的时间段让孩子们进行手工编织活动。

这项活动旨在让孩子们接触和了解传统手工艺,培养他们的耐心、细心和动手能力。

活动中,老师们会带领孩子们学习编织基础,如织布、编篮子等,同时还会介绍传统编织的历史和文化背景,让孩子们更加深入地了解传统手工编织。

三、传统手工编织的实践在一次手工编织活动中,老师们带领孩子们学习织布。

在活动前,老师给孩子们讲解了织布的历史和文化背景,让孩子们更加了解这项传统手工艺。

接着,老师们将孩子们分成小组,每个小组由一名老师带领进行织布活动。

孩子们在老师的指导下,学习如何织布,如何挑选适合的材料等。

在活动中,孩子们亲手制作了一块自己的布料,并在老师的帮助下,将自己的布料制成了可爱的小动物,如小兔子、小熊猫等。

除了织布,老师们还会带领孩子们进行编篮子、编织手环等活动。

在活动中,孩子们不仅学习了传统编织技巧,还体验了手工制作的乐趣,培养了他们的动手能力和耐心。

同时,在活动中,孩子们也学习到了合作和分享的重要性,懂得了与人合作和互相帮助的意义。

四、传统手工编织的意义传统手工编织在幼儿园的传承,不仅仅是一项手工活动,更是一种文化传承。

通过传统手工编织的学习和实践,孩子们能够了解传统手工艺的历史和文化背景,增强文化自信心,同时也能够培养孩子们的动手能力、耐心和细心。

这些都是孩子们成长中非常重要的素质,对他们未来的学习和生活都有着重要的影响。

此外,传统手工编织还能够培养孩子们的合作意识和分享精神。

在活动中,孩子们需要互相帮助和合作,才能完成手工制作。

幼儿园非物质文化遗产编织活动方案

幼儿园非物质文化遗产编织活动方案

幼儿园非物质文化遗产编织活动方案幼儿园非物质文化遗产编织活动方案1. 引言在幼儿园的教育过程中,培养幼儿的综合能力和创造力是非常重要的。

在这个过程中,传承和发扬非物质文化遗产是一种有趣且具有教育意义的方式。

本文将介绍一种针对幼儿园的非物质文化遗产编织活动方案,旨在通过编织技艺传承,增强幼儿的创造力和双手协调能力,并了解和认识我国丰富的传统文化。

2. 活动目标- 培养幼儿的创造力和审美意识- 提升幼儿的双手协调能力和动手能力- 增进幼儿对我国传统文化的认识和理解- 促进幼儿之间的交流与合作3. 活动准备- 确定编织活动的主题和内容,例如传统的服饰、物品等- 准备编织所需的工具和材料,如编织机、线、布等- 确定活动的时间和地点- 培训教师关于编织技巧和相关传统文化知识4. 活动过程4.1 预备环节- 和幼儿简要介绍编织活动的主题和目标- 向幼儿展示一些相关的传统编织作品,如中国结、编织花环等,激发他们的兴趣和好奇心4.2 学习编织基础技巧- 通过教师示范和引导,帮助幼儿学习编织的基础技巧,如织法、握法等- 鼓励幼儿运用创造力,自由发挥,创作出自己独特的编织品4.3 认识传统文化- 在学习编织的过程中,教师可以介绍相关的传统文化背景知识,如编织的历史渊源、民间传说等- 可以邀请一些有编织经验的长者来分享他们的经验和故事,帮助幼儿更深入地理解和感受传统文化的魅力4.4 制作展示品和互动活动- 鼓励幼儿在编织完成后,制作展示品,如挂饰、摆件等- 可以组织展览和分享活动,让幼儿向家长和其他幼儿展示他们的作品,并进行互动交流5. 活动总结和回顾在活动结束后,教师可以组织幼儿进行总结和回顾,让他们分享在活动中的收获和感受。

也可以邀请家长参与,以增进家园合作和交流。

6. 观点和理解通过幼儿园的非物质文化遗产编织活动,幼儿不仅能够学习和掌握编织的技巧,还能够了解和认识我国丰富的传统文化。

这种活动不仅具有教育意义,而且能够培养幼儿的综合能力和创造力,使他们在玩耍中收获知识和快乐。

苗绣文化进校园实施方案

苗绣文化进校园实施方案

苗绣文化进校园实施方案一、项目背景分析随着社会的发展和进步,传统文化的传承与发展成为关注的焦点之一。

苗绣是中国苗族民间手工艺品之一,是苗族传统文化的瑰宝,具有独特的艺术魅力和历史价值。

然而,由于现代生活的变迁和时代发展的冲击,苗绣逐渐被边缘化,年轻一代对苗绣的了解和认识相对较少。

为了保护和传承苗绣文化,让更多的学生了解和体验苗绣文化,有必要引入苗绣文化进校园。

二、项目目标1.传承苗绣文化,保护苗族传统手工艺;2.提高学生对苗绣文化的认识和了解,培养学生对传统文化的热爱;3.通过实践活动,培养学生的创造力和动手能力;4.促进校园文化多元发展,丰富学生的课余生活。

三、项目实施方案1.组织苗绣文化讲座与展览在校园中组织苗绣文化专题讲座与展览,邀请苗绣艺术家或专家来校园讲解苗绣文化的来历、技艺和特点,展示苗绣作品,向学生介绍苗族文化的丰富内涵和独特风采。

通过直观的展示和亲身的体验,让学生感受苗绣的美丽和独特之处,激发学生对苗绣的兴趣和热爱。

2.开设苗绣手工课程在校园中开设苗绣手工课程,让学生亲自动手制作苗绣作品。

课程可以包括基础的苗绣技巧教学,如针法、线法、刺绣等,也可以设计创新的苗绣风格和主题,鼓励学生发挥创造力和想象力,制作出个性化的苗绣作品。

通过手工制作过程,让学生感受到苗绣文化的独特魅力,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和创造力。

3.举办苗绣文化体验活动在校园内举办苗绣文化体验活动,组织学生参观苗绣文化展览,参与苗绣文化展示和表演。

学生可以观摩苗绣作品,了解苗族绣品的制作过程和技巧,也可以学习苗绣舞蹈和歌曲,感受苗族文化的魅力。

通过亲身参与和体验,深化学生对苗绣文化的认识和了解,激发学生对苗绣文化的热爱和传承的意识。

四、项目预期效果1.学生对苗绣文化的认识和了解得到提升,增加对传统文化的兴趣和热爱;2.学生的动手能力和创造力得到培养和提高,提升学生的综合素质;3.校园文化多样化,丰富学生的课余生活,增加学生的文化自信;4.苗绣文化得到传承和保护,增强苗族传统文化的生命力和影响力。

运用彝族鼓舞,彰显学校特色

运用彝族鼓舞,彰显学校特色

运用彝族鼓舞,彰显学校特色摘要:云南省红河州石屏县牛街镇是一个地处偏远的少数民族地区,有着悠久的历史文化,彝族大鼓舞便是其中之一。

“彝族大鼓舞”,气势非凡、威风凛凛,表演者边击边舞,男青年把自己的身心与鼓融为一体,冲闯自如,如龙腾虎跃;女青年吹起巴乌柔情似水,长长的过山号声冲出九天之外。

大鼓的刚劲与巴乌的柔美,鼓声的浑洪与过山号声的悠远相协相调,尤为动人,充分显示了当地人民的自信、豪迈与追求。

结合当前打造学校特色,促进学校发展的需要,云南省红河州石屏县牛街镇中心小学以校园“大鼓舞”为载体,运用彝族鼓舞,彰显学校特色,促进了学校的良好发展。

关键词:彝族大鼓舞特色文化传承与创新云南省红河州石屏县牛街镇是一个地处偏远的少数民族地区,有着悠久的历史文化。

地处这样一个偏远的少数民族地区的学校,该如何打造学校特色,让学校得以更好地发展呢?笔者在校期间,尝试把彝族“大鼓舞”引入学校,纳入课间操,渗透到师生的课余活动中,让民间艺术在学校得到很好的传承和发展,并且彰显了学校特色,促进了学校的良好发展。

一、打造校园文化,创立特色学校一所能够让师生热爱、让社会满意的学校,一定有着优秀而独特的校园文化。

学校自提出“运用彝族鼓舞,彰显学校特色”的想法开始,便付诸于行动,通过努力打造优秀独特的彝族“大鼓舞”校园文化,创立起自己的校园特色,使其成为全面育人的辐射源,素质教育的能量库,师生成长的良好载体。

(一)从大环境到小环境牛街镇地处偏远的大山之上,这里的民族全是彝族,他们有着大山一样宽广的胸怀、坚韧的品质。

自古以来,“大鼓舞”便是人们表达情怀的一种特殊方式。

所以,每逢节日或是休闲的日子,便能听到鼓声阵阵,“大鼓舞”已渗透在了当地人民的日常生活中。

在这样的大环境之下,学校把“鼓舞”的传承从大环境到小环境做了精心设计和安排,融童趣个性和教育艺术为一体,校园布局处处是“大鼓舞”的影子,并让“大鼓舞”在课堂与课间、学生与老师之间舞动,以凸显了“大鼓舞”这一特色校园文化的熏陶、感染功能。

非遗文化进校园

非遗文化进校园

非遗文化进校园非物质文化遗产是指人们世代相传、传统的和具有独特文化特色的表现形式。

它包括口头传统、表演艺术、社会实践、仪式、节庆、知识和实践技艺,以及有关自然和宇宙的知识和实践技艺等。

作为传承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非物质文化遗产承载着丰富的历史文化内涵,值得我们珍惜和传承。

在当前快速发展的社会背景下,非遗文化的保护与传承显得尤为重要。

在这样的背景下,将非遗文化引入校园教育,既可以使学生接触到真正的传统文化,又可以帮助非遗项目传承与发展,使之能够继续在现代社会中发挥作用。

一、非遗文化背景非物质文化遗产是中华民族宝贵的文化遗产,是中国几千年文明史的见证,是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近年来,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和国家对非遗文化的保护力度加大,越来越多的非遗项目受到了关注和保护。

非遗文化的保护与传承仍然面临很多挑战,比如老一辈艺人的逐渐减少、传统技艺的失传等问题。

非遗文化需要通过多种途径来传承和发扬光大,而将非遗文化引入校园教育,是非常重要的一种途径。

二、非遗文化进校园的重要性1. 传承优秀传统文化非遗文化是中华民族的宝贵文化遗产,是千百年来留下的灿烂文化宝藏。

将非遗文化引入校园教育,可以让学生在校园里亲身感受到传统文化的魅力,增强对传统文化的热爱和传承意识,从而有助于保护和传承非物质文化遗产。

2. 培养学生的综合素养非遗文化涉及到丰富的历史文化内涵,它是一种综合的文化体现,涉及到音乐、舞蹈、戏剧、工艺等多个领域。

将非遗文化引入校园教育,可以丰富学生的学习内容,培养学生的审美情感、创造能力和综合素养,使学生在学习中体会到生活的美好。

3. 促进校园文化建设非遗文化作为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它的传承与发展对于推动校园文化建设具有重要意义。

将非遗文化引入校园教育,可以在学校内部形成一种传统文化的氛围,促进校园文化的多样和丰富。

三、非遗文化进校园的途径1. 举办非遗文化展览学校可以通过举办非遗文化展览的方式,向学生介绍非遗项目的相关知识和表演形式,让学生通过实物展览感受到非遗文化的魅力。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编织民间艺术,打造校园文化
摘要:莲湘是一种民间体育活动,舞者手持花棍,忽上忽下,不断打击出有节奏的响声。

学生通过莲湘活动可以增强体能,在运动中感受到集体的温暖和情感的愉悦。

依托项羽文化开发校本资源——霸王鞭(莲湘),树立“学生是学习和发展主体”的教学观念,采用多种形式激发学生学习兴趣,让莲湘活动来丰富学生的课余生活,成为我校一道独特的风景线。

关键词:莲湘模仿兴趣继承与发展
中图分类号:g718 文献标识码: c 文章编号:1672-1578(2012)09-0254-01
发展民间体育活动,是弘扬民族文化的需要是中国文化发展的主旋律。

民间体育是民族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宿迁人杰地灵,灵山秀水孕育着丰富的民间文化,具有浓郁民俗意蕴的民间体育形式。

对学生进行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教育,培养学生爱国主义,发展学生审美能力、活动能力和创造能力对促使学生发展具有着十分重要的历史意义和现实意义。

1 “莲湘”简介
“莲湘”也叫“霸王鞭”,清代初期的著作中已出现对它的记载。

她历史悠久,流传很广。

舞者手持花棍,忽上忽下,时左时右地挥动,敲击四肢、肩、背、地等,不断打击出有节奏的响声,故称“打莲湘”,又名打连厢、霸王鞭、打花棍、九子鞭、敲金杠、金钱鞭、浑身响等。

相传霸王鞭的起源,众说纷纭。

民间流传,主要一种:
秦末楚汉相争,项羽于刘邦击掌相约:先入咸阳者王之,后项羽一路过关斩将,所向披靡。

每攻下一城池,项王便站在马上,挥舞马鞭,高歌劲舞,舞至酣时,命士卒折木为鞭再舞,共同欢庆胜利。

其恢宏之状,动魄之情,吸引和感染了当地百姓,百姓纷纷效仿之。

于是这种欢庆胜利的即兴舞蹈形式,就由军营传播到民间,逐渐演变为一种传统舞蹈节目。

因项羽自称西楚霸王,”霸王鞭”由此得名。

霸王鞭的道具:霸王鞭的道具是“双鞭”,即用长约0.70-0.75米的木棍或竹竿制成。

棍杆两端系上小铁环、铜环,后改为铜铃,并系上红丝绸布条或金色穗条。

这样舞动起来、叮当作响,彩绸飞转飘扬,格外醒目好看。

2 音乐
采用了《拥军花鼓》作为伴奏乐曲,学生在音乐的伴奏下,动作整齐、节奏统一,犹如一组带具的舞蹈,散发出浓浓的民间文化气息。

同时是对学生进行美的教育,艺术素养的培养。

3 依托项羽文化开发校本资源——霸王鞭(莲湘)
这也是新课程、新思路的探讨。

一是坚持“健康第一”的指导思想,促进学生健康成长,注意对学生身体、心理和社会适应这三维健康能力的培养。

二是激发学生运动兴趣,养成自觉学习的习惯。

三是以学生发展为中心,重视学生的主体地位,面向全体学生,使每个学生都能体验到学习成功的乐趣。

4 采用多种形式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兴趣是创造一个欢乐和光明的教学环境的主要途径之一,我们选择了霸王鞭,主要给学生新鲜感的形式,来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

如教师生动形象的语言、优美、成功、娴熟的动作示范。

展示或播放录像,这样导入方式都会或大或小、或浅或深地激发学生的学习内动力,从而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

同时给学生多一些活动的余地,多一些表现自我的机会,多一些品尝成功的喜悦。

5 树立“学生是学习和发展主体”的教学观念
教师要树立“学生是学习和发展主体”的教学观念,使自己由主宰者转变为学生学习的指导者和帮助者。

在一段时间内指导学生独立思考,完成基础动作经过组内交流、评价,互帮、互学。

在训练过程中,笔者发现女生总比男生动作标准且优美,那么笔者让女生一对一帮助男生(采取背面示范动作、渐渐地男生有了感觉,慢慢地形成正确的动作、姿势变得优美了。

在训练过程中,教师应是启发、点拨、赏识、参与、调动着、铺路搭建者,促使学生探索、尝试、交流积极主动地学习,做学习的主宰着。

6 动作组合
本套动作共有八节动作。

动作整齐划一,舞姿优美,给人一种奋发向上的感受:
第一节:雪花盖顶(四八拍);第二节:春燕衔泥(四八拍);第三节:鸳鸯戏水(四八拍);第四节:古树盘根(四八拍);第五节:嫦娥奔月(四八拍);第六节:彩云追月(四八拍);第七节:黄龙缠腰(四八拍);第八节:造型。

从心理学研究已证明,六、七岁的小学生富于幻想,创造萌芽开始绽露。

因此抓住这一时机,发挥他们丰富的想象力,点燃创造性思维的火花是至关重要的。

而霸王鞭(莲湘)正是孩子们感兴趣的。

红白相间的莲湘在孩子们眼中就像孙悟空的金箍棒,孩子们听着欢快的音乐,拿着莲湘做出各种敲打的动作。

学生操作过程中,手脑并用,手部小肌肉协调发展,促进了左右脑细胞活动,对开发小学生创造力起到了很好的作用。

根据小学生的年龄特点和生理特点,小学生的好胜、好强,正确评价、表扬和鼓励及他们的点滴给予肯定,这是一种强化方式,可以激发小学生的上进心、自尊心、自信心、用激励的方法能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自从莲湘运用到体育课堂上,就受到学生的青睐,顿时课堂就“活起来了”,从而引发学生“动”起来了、好奇、欣赏、模仿……因为莲湘不但动作优美,还很喜气。

这样不仅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而且优化了教学过程,同时,还引导学生学会从互联网上获取体育知识和健康知识,以便达到适应社会的目标。

现在走进校园您会看到每名师生都在舞动着一根长约0.70—0.75米的“莲湘”,这是该校依托校本课程开发平台自主创编的莲湘校本课程。

在操场上随着音乐节奏边打边舞,通过莲湘敲打各个部位的穴位,既起到放松肌肉、预防和治疗疾病的效果,又陶冶了全校学生艺术情操。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