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5高考历史(安徽专用)二轮复习课件:第一部分 专题5 第12讲
2015高考历史(安徽专用)二轮复习课件:第一部分 选修一
3.特点
(1)全面性:涉及政治、经济、军事、司法、文化、习俗等 方面。 (2)彻底性:废除井田制,废除“世卿世禄制”,从法律上确 立封建制度。 (3)长期性:先后两次改革,持续18年。 (4)严厉性:采取了严厉手段,打击旧贵族,加强思想控制, 保证新法得以推行。
4.影响
(1)进步性
①对秦国而言,实现了富国强兵,为秦的统一创造了条件。
保甲法
强兵 保马法
维护秩序,兵农合一
节省开支,提高了马匹质量和数量
之法
将兵法
军器监
提高了军队战斗力
武器质量提高 有利于选拔和培养人才;有利于推 动改革;有利于扩大统治基础
改革科举
取士 之法 整顿太学 惟才用人
3.历史影响 (1)进步性 ①促进经济发展,增加政府收入,改变了“积贫”的局面。 ②提高了军队战斗力,初步扭转了“积弱”的局面。 (2)局限性 ①青苗法在实施过程中加重了人民的负担。 ②免役法对穷人来说成为沉重的负担。
(3)庆历新政失败,统治危机更加严峻。
2.措施和作用
措施 青苗法 作用 限制了高利贷对农民的剥削பைடு நூலகம்增加了政府收入
农田水利法 保证灌溉;防洪抗灾 富 免役法 有利于经济发展,增加了政府收入 国 市易法 打破大商人对市场的垄断,增加了政府收入 之 清丈出大量隐瞒土地,增加了政府收入,农民 法 方田均税法 得到实惠 节省购物钱钞和运费,增加政府收入,减轻人 均输法 民的负担
三、欧洲宗教改革 1.改革背景
(1)必要性:天主教的神权统治阻碍了欧洲社会的进步。
(2)可能性:西欧资本主义的发展和文艺复兴运动的影响。
2.改革主张
(1) 马丁 • 路德:主张“因信称义”,反对教皇权威;坚持
2015年高考历史(新课标版)二轮复习课件 第二部分(素能提升和考前必背) 专题1
(6)革命史观:工业革命推动西方列强对外扩张,给亚非拉
人民带来灾难。
专题一 史观、史料、史学
走向高考 ·二轮专题复习 ·新课标版 ·历史
2.用多元史观理解中国近代开放的通商口岸
(1)革命史观:它是西方列强对华商品输出和资本输出的基 地,使中国经济主权受到严重损害,加速了中国半殖民地化进 程,是列强殖民侵略的重要标志。 (2)近代化史观:它促进了中国自然经济的解体,是中国近
忆录、对话录、采访记、座谈录音等。
(4)图片、影像史料。如:新闻图片、照片、纪录片等。
新课标版 ·历史
其二为直接与间接资料、原始和转手资料,或者是第一手 资料和第二手资料。 (1)第一手资料是指某历史事实发生时产生的,有些本身就 是该历史事实的某些遗存,如文物遗迹、原始文件、档案等。
专题一 史观、史料、史学
社会史观
生态史观
走向高考 ·二轮专题复习 ·新课标版 ·历史
[拓展] 1.用多元史观认识两次工业革命的影响
(1) 社会史观:工业革命带来了严重的社会问题 (无产阶级
相对贫困化、童工问题等)。 (2)生态史观:工业革命造成了自然环境的恶化和资源的过 度消耗。 (3)现代化史观:工业革命推动了全球近代化的历程。 (4)整体史观:推动了整体世界的形成和发展。 (5)现代化史观:是人类由农业文明向工业文明转变的转折 点。
(2)第二手资料又称转手资料,它是相对于第一手资料而言
的,反映该历史事实的转载或复制资料,如历史学家的研究著 作、神话传说、民间故事等。
专题一
史观、史料、史学
走向高考 ·二轮专题复习 ·新课标版 ·历史
2.影响史学观点和史料运用的几个主要因素 (1)研究者的立场不同。 (2)研究的方法、角度不同。
2015高考历史二轮单元知识整合课件02
•再者,胜者或暂时胜者一方将其形式化、 法律化,固定为一种永久性的、历史性的 进步。 • ——摘编自应克复《西 方民主史》
•运用所学知识,结合材料,论述西方近代 民主制度的建立和完善是一个“长期的、 动荡的而又反复的过程”。
•解析:本问是开放试题,论证近代民主制 度的建立和完善是长期动荡而又反复的过 程。要注意用史实去论证。注意条理清晰,
• 答案:
等次 第一等 第二等 论述 认识全面,思路清晰。史实准确,史论 结合密切。表达通顺
认识不够全面,有基本思路。史实基本 准确,史论结合不够密切。表达较通顺
认识模糊,缺乏条理性。未能结合史 第三等 实。表达欠通顺
• 开放探究型材料解析题的解答步骤:第一, 整体浏览试题,审好题目要求,明确主题。 根据设问结合提供的材料提取有效信息, 充分挖掘所蕴含的有效信息,进而进行知 识迁移,明确自己的观点和看法。第二, 结合题目材料和所学知识分析探究该课题 的意义,确定本课题适用的探究过程和方 法,谈谈自己的认识,要注意主题必须切 题和语言表达的概括性。第三,注意解答 方式,史论结合。比如是写小论文形式还 是逐条列举的形式或者是综合谈自己的认
增分策略
• 题型解答技巧之(二) 开放探究型材料解析 题
• 历史开放探究型材料解析题,是伴随着新 课改流行起来的一种材料型问答题,实际 上是开放型和探究型揉和在一起的一种新 型题目,也是新高考逐渐加大考查力度的 重要题型之一。
• 开放探究型材料解析题,主要是以开展 “研究性学习”为问题情景,一般以图片、 历史地图、学生确定探 究的主题,解答设问的问题,然后由学生 说明该课题研究的意义,最后由学生提供 研究该课题的办法等。题目的设问方式主 要有“判断观点说明你的理由”“谈谈你 的看法”“获得哪些启示”“得到哪些认 识”“历史主题小论文”等,这种题型具 有提供的材料不完备性、设问的开放探究 性、答案的不固定性等特点。主要考查学 生在不同知识能力水平基础上,分析、思 考、质疑、批判与探究历史问题的历史思 维能力和创新能力。
2015届高考历史第二轮专项复习课件24
• [解析] 苏格拉底,古希腊著名的思想家,提 出“知识就是道德”,即知德合一,认为道 德教育使人认识自己灵魂之内已有的德性。 他心目中的优秀人物应具备心地善良、富于 教养、崇尚理性等必要素质。分析选项,D项 符合题意,故应选D。
强化作业
(点此链接)
• (3)三个发展阶段:梭伦改革奠定了雅典民主 制度的基础;克利斯提尼改革使雅典民主政 治确立;伯利克里改革使雅典民主政治发展 到顶峰。 • (4)四点认识:是雅典奴隶制经济,特别是工 商业发展的产物;与雅典自然地理条件密切 相关;为雅典创造辉煌灿烂的文明奠定了基 础;为近代民主政治的创立奠定了初步基础。
• [解析] 本题以罗马法为切入点,旨在考查学 生对基础知识的掌握和运用能力。根据所学 知识可知,《社会契约论》发表于18世纪,A 项错误;根据材料信息“皇帝的决定也具有 法律效力”可知B项错误;根据材料信息“人 民把他们的全部权威和权力移转给他”可知C 项错误。故答案为D项。
•西方人文精神的起源 • 1.苏格拉底和智者学派思想的异同
苏格拉底 重视人的伦理道德,主 张“美德即知识” 不 真理应该有客观标准 同 点 反对过激的民主政治, 主张有知识、有道德的 少数人治国 智者学派 为达目的而不择手 段,忽视道德
“人是万物的尺 度”,每个人都有 判断标准
主张民主政治,所 有人都是平等的
• 2.孔子与苏格拉底主张的异同 • (1)相同 • ①都关注人、人与社会,因此都具有早期人 文主义色彩。
走向高考 ·历史
新课标版 ·二轮专题复习
路漫漫其修远兮 吾将上下而求索
第一部分 Ⅰ 必修内容
基础整合
专题一 农业文明时代的中国和世界
专题一 第4讲 古代希腊、罗马的政治制度
与西方人文精神的起源
2015届高考历史第二轮专项复习课件38
[答案] C
启蒙运动对欧洲社会转型的推动作用 (1)推动了革命运动的爆发 启蒙思想对专制主义和教权主义的批判,说明了革命的必然性 和必要性。“社会契约论”和“人民主权说”论证了革命的合 理性。君主立宪制和三权分立不仅提供了依法治国的理论,还 为资产阶级的政权组织形式设计了不同的方案。启蒙运动推动 了欧美资产阶级革命和改革,成为资产阶级夺取政权、建设政 权的强大思想武器。
[洞察命题
角度例说]
命题角度:一定时期的文化是一定时期政治、经济的反映 [典例] (2014· 江苏单科)“佛罗伦萨人文主义派甚至采取
更惊人的步骤,他们反对对财富的谴责,并且创立这样一种学 说:在上帝眼中,贫穷并不是显示品德的惟一方法。”由此可 见,人文主义者( A.鄙视贫穷 C.揶揄上帝 ) B.认为财富即道德 D.反对安于清贫的说教
[二轮备考讲义]
第二部分
工业文明时代的中国和世界
专题十
西方人文精神的发展
基础记忆
思维对接
实现一二轮无缝对接
回顾一轮基础知识,迎战2015高考!
寻求规律方法,打牢夯实夺高分! 1.一条主线: 西方人文精神的复兴、发展和成熟。 2.四种内涵: 智者运动时期,认识的对象从以自然界为 重点转移到认识人类和人类社会,突出人的自身;文艺复兴时 期,肯定人和人性,突出人的作用;宗教改革时期,否定罗马 教皇的权力,反对天主教的等级观念,提倡宗教信仰自由;启 蒙运动时期,高举理性主义的旗帜,反对专制和迷信,提倡科 学、自由、平等,反对特权等级,主张法治,对未来社会进行 了设想。
A.教会是否腐败 B.信仰是否必要 C.信徒能否仅仅依靠信仰得救 D.《圣经》能否作为信仰的基础
[定位考点] 马丁· 路德的“因信称义”“信仰得救” [抓住题眼] 教皇代表 [调动知识] 路德认为只要有虔诚的信仰,灵魂便可以获得 拯救;每个基督徒都有直接阅读和解释《圣经》的权利
2015年高考历史二轮专题复习(通用版)专题讲座训练(十二)
专题讲座训练(十二)1.(2014·淮北二模)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宋太祖时,遇某官出缺,他叫宰相赵普拟名,赵普拟后交给太祖,恰好这人是太祖平时最讨厌的,他愤然说:“这人怎好用。
”就把这名纸撕了,掷在地。
赵普不作声,把地上废纸捡起来藏了。
过一两天,太祖又要赵普拟,赵普早把前日捡起的破纸用浆糊黏贴了携带身边,即又把这纸送上。
太祖诧问:“如何还是此人。
”赵普答道,据某意见,暂时更无别人合适。
太祖也悟了,点头说:“既如此,便照你意见用吧!”——钱穆《中国历代政治得失》材料二政治制度是根本性的制度。
“一个民族最重要的创造是政治制度,经济、文化、国民性都由之决定。
”工业革命为什么首先在英国发生?其根本的因素是:“‘光荣革命’后英国建立了一个合适的政治制度,这个制度保证社会有宽松、平和的环境,让人们追求个人的目标,最大程度地发挥创造能力。
”所以,英国领先世界的最大优势不是海外贸易,不是科学,也不是地理位置,而是宪政。
——钱乘旦《英国式道路》材料三1949年,毛泽东用同心圆、原子或者洋葱做比喻,给权力的构成下了定义。
圆的核心是由工人阶级组成,通过代表它的党行使领导权。
紧靠核心的是农民,他们构成了无产阶级最可靠的同盟军。
接着是小资产阶级,他们主要是追随者……——[美]费正清《剑桥中华人民共和国史》材料四政治制度是现实的,每一制度,必须针对现实,时时刻刻求其能变动适应。
任何制度,断无二三十年而不变的,更无二三百年而不变的。
但无论如何变,一项制度背后的本源精神所在,即此制度之用意的主要处仍可不变,于是每一制度,便可循其正常轨道而发展。
此即是此一项制度之自然生长。
——钱穆《中国历代政治得失》(1)根据材料一,概括宋代君相关系的特点,结合所学知识说明是否符合当时的真实情况。
(2)如何理解“英国领先世界的最大优势不是海外贸易,不是科学,也不是地理位置,而是宪政”?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近代英国政治体制的权力制衡关系。
2015届高考历史第二轮专项复习课件36
[定位考点] 新思潮的萌发 [抓住题眼] 《海国图志》 [调动知识] 《海国图志》是当时介绍西方历史地理最详实 的专著,主张学习西方的科学技术
[研析选项]
选项 A 对应度 × 自主分析 《海国图志》是一部介绍世界历史地理知识的 综合性图书,并非主要介绍西方政治体制 由材料中“参议院”“众议院”“总统”等信 息可知 《海国图志》反映了先进的中国人学习西方先 进技术的愿望 为戊戌变法提供理论基础的是《孔子改制考》 和《新学伪经考》
近代中国进步思想的继承与发展的关系 (1)洋务派继承了林则徐、魏源等人 “ 师夷长技”的思想,并将 它付诸实践,提出“中学为体,西学为用”的方针。早期维新派 大多来自洋务派,洋务派成员在兴办洋务的过程中,接触到西方 资本主义先进的政治制度和文化,对封建制度的尊奉发生了动 摇, 他们一方面继承了洋务派“师夷长技”和“中体西用”的思 想,另一方面侧重于学习西方先进的思想文化和政治制度,主张 “中学为主,西学为辅”,以商保国,以制度强国。
角度例说]
命题角度:从历史比较的角度审视近代中国的思想解放 [典例 ] (2014· 江苏单科 )1885 年早期维新志士王韬主掌上
海格致书院,延请洋务大员,命题考士,士子们应时而对,颇多 新见。从主考人员、考核内容和考核结果来看,王韬课士的整个 过程体现出新旧杂糅的时代特征。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定位考点] 戊戌变法 [抓住题眼] 1898 年 [获取信息] 参加会试的近万名举人,嫉之如不共戴天之仇
[研析选项] 选项 对应度 A × 自主分析 是读书人反对梁启超主张废八股的 原因,而不是事件本身产生的影响 由题意可知,梁启超因主张废除八 B √ 股取士而遭到参加会试的大多数举 人敌视,恰恰说明改制缺乏广泛的 社会基础
2015高考历史(安徽专用)二轮复习课件:第一部分 专题4 第11讲
2.世界经济区域集团化
(1)欧共体的形成及其发展:① 1952年,欧洲煤钢共同体成立,标
志着欧洲经济一体化开始。②欧洲经济共同体、欧洲原子能共同
体、欧洲煤钢共同体于 1967 年合并成欧洲共同体。③ 1968 年,关 欧洲联盟成立;1999年,欧元正式问世。 (2)北美自由贸易区: 1994年美、加、墨三国建立的北美自由贸易
评 价
积 极
局 限
一定程度上冲破了传 推行新经济体制, 统观念的束缚,并取 收到了一定的效 经济继续滑 得一定成效 果 坡;国内局 没有突破原有经 势逐渐失控, 没有突破原有经济体 济体制的框架; 最终导致苏 制的束缚;脱离了实 后期趋于保守, 联解体 际;具有盲目性;造 改革陷于停滞; 成了人们的思想混乱 经济全面滑坡
税同盟建成; 1985年, 欧共体进一步提出建立统一大市场。 ④1993年,
区正式成立。
(3)亚太经合组织: 1989年亚太经合组织正式成立。成员间差异较
大,形成了独特的“APEC方式”。
3.经济全球化的趋势 (1)世界贸易组织 ①为适应世界经济发展的需要, 1995 年,世界贸易组织取代关贸 总协定。 ②世贸组织实际上就是各国之间从事经济贸易活动的世界性统一市场。 ③目标:促进各国市场开放,调解贸易纠纷,实现全球范围内的 贸易自由化。 (2)中国与世界贸易组织的关系: 2001年11月,中国成为世贸组织正式成员。 (3)经济全球化迅速发展的原因 ①根本推动力:科学技术的发展和生产力的提高。 ②技术手段:交通运输技术发展和信息技术发展。
三、世界经济的全球化趋势
1.战后资本主义世界经济体系的形成
(1) 布雷顿森林体系: 1945 年,国际货币基金组织和国际复
兴开发银行正式成立,标志着布雷顿森林体系正式建立。确
2015届高考历史第二轮专项复习课件33
[答案] B
改革开放前后中国科技发展的特点及原因 (1)新中国成立初期,我国重视发展国防科技,科技为军事 服务。主要原因:美国敌视新中国,中苏关系恶化;美苏争 霸,导致世界局势紧张。 (2)改革开放后,科技为经济发展服务,科技产品逐渐商品 化。主要原因:新时期党和政府将工作的重心转移到经济建设 上来;和平与发展成为时代主题。
A.新中国文化教育水平迅速提高 .社会经济发展推动了文化进步
C.政治活动强烈影响到文化艺术 D.社会主义的文学创作空前繁荣 [定位考点] 新中国的文学艺术 [抓住题眼] 1958年 [获取信息] 仅半年时间,出版民歌集近800种,数月内写
下诗歌 5 300 多首
[研析选项] 选项 对应度 自主分析 1958年,中国“左”倾错误泛 C √ 滥,各行业都掀起了“大跃 进”运动,材料中的现象实际 上是文学领域的“大跃进”
[洞察命题
角度例说]
命题角度:西学只有与中国国情相结合才能产生强大的生 命力 [典例] (2014· 海南单科) 周恩来曾回忆说:“讲到中国革
命的性质,今天似乎是老生常谈了……可是在六大(1928年) 时,这却是个很严重的问题……当时无论从莫斯科中山大学或 从西欧回来的同志又都轻视理论,所以对革命的性质问题搞不 清。”这表明大革命时期中国共产党( )
[二轮备考讲义]
第三部分
信息文明时代的中国和世界
专题十六
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理论成果 及科教文化
基础记忆
思维对接
实现一二轮无缝对接
回顾一轮基础知识,迎战2015高考!
寻求规律方法,打牢夯实夺高分! 1.将理论与实践相结合: 将三大理论成果与中国的革 命、现代化建设相结合,将必修Ⅲ与必修Ⅰ内容相结合。 2.以科技为核心: 科技的发展必须服务于国内政治、经 济建设的需要,国际形势的不同决定了科技发展的侧重点也有 所不同。
2015年高考历史(新课标版)二轮复习课件 选修 专题4
(4)甘地具有资产阶级代表人物的局限性,其思想反映了资
产阶级的软弱性和妥协性。
(1)建立了布尔什维克党,创建了列宁主义。 (2)领导了十月革命,建立了世界上第一个社会主义国家。 (3)为巩固新生政权,实行了战时共产主义政策。 (4)在社会主义建设方面进行了有益的探索,实行新经济政
策。
(5)列宁晚年还在理论上对工业化、民族关系、政权建设和 政党建设进行了有益的探索。 (6)列宁对马克思主义作了重大发展,证明了社会主义可以 在一国首先取得胜利,鼓舞了世界无产阶级革命。
走向高考 · 历史
新课标版 ·二轮专题复习
路漫漫其修远兮 吾将上下而求索
走向高考 ·二轮专题复习 ·新课标版 ·历史
第一部分 Ⅱ 选修内容
基础整合
专题四
中外历史人物评说
第一部分
选修内容
专题四
走向高考 ·二轮专题复习 ·新课标版 ·历史
1
考 点 突 破
2
强 化 作 业
第一部分
选修内容
专题四
走向高考 ·二轮专题复习 ·新课标版 ·历史
巩固了多民 族国家的统 一,平定三 藩之乱,收 复台湾
政治
经济
第一部分
选修内容
专题四
走向高考 ·二轮专题复习 ·新课标版 ·历史
人物 项目
秦始皇
唐太宗
康熙
民族关系 或对外关系
修筑长城, 抵御游牧民 族的骚扰 统一文字 “千古一 帝”
高考历史二轮复习资料 第5讲PPT课件
• 1.(2011年北京卷,12)在北京曾经发现一 处战国时期的遗址,从中出土了燕、韩、赵、 魏等国铸币3876枚。辽宁、吉林和内蒙古等 地也有燕国货币出土。根据以为信息可以得 出的正确认识有
• ①燕国与北方游牧地区有贸易往来 ②各诸 侯国的货币可以相互流通
• (1)依据材料一概括中国农业经济的特征。(8分)
• 答案:(1)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铁犁牛耕;精耕 细作;受制于自然环境,具有脆弱性。
【高频考点1 古代中国农业经济的基本特点 】 高考真题示例1(2011·山东卷)下图描绘了汉代农民
使用四齿钉耙耕作的场景。它反映出当时B( )
A.开始使用铁器
B.注重精耕细作
渠)是我国古代具有地方特色的水利灌溉工程,
至今还流行于新疆的吐鲁番、哈密地区。联系
历史地理知识,对坎儿井解读正确的是①在汉
代就已出现②我国古代最早的灌溉工程③利用
了天山、昆仑山的冰雪融水 ④井深随地势坡
降而改变
【答案】C
A.①②③ B.①②④ C.①③④ D.②③④
• 3.(2011年四川卷,12)下列水利工程中, 把中原腹地与中国最南方连接起来的是( )
•【解3.析】(古2代01主1要年考海查南历史卷知,识3的)再下现和列材各料项信息史获料取中能力,。 解答能本够题反首先映要南明宋确宋都代城商临业活安动面不貌受经的营是时间、活动区域的 •限域即制的市A夜.,限受喧同制到(呼时,政崇也故府,仁不排的灯在除管坊火受理A北项政,不;街府故绝B的排项)。直除中一接B的项街监市;视“辐。备D辏项A置项中,官中的司遂的市,倾市只税仍能两敛有在既市活固重,动定”区的昼, •区域B.即“有坊大”市中经,营自,余属于(唐其以余前的)商小业市活动十特余点所,故。排大除市D 项;备D置项中官的司市,没有税时敛间既限制重,,因时此C甚项符苦合之题。意。
2015高考历史二轮单元知识整合课件05
• (2013·海南高考)一般认为,1952年法国学 者在分析世界格局时,提出“第三世界” 一词。这里的“第三世界”是指( ) • A.不属于社会主义阵营和资本主义阵营的 国家 • B.两个超级大国及其他发达国家之外的国 家 • C.既不属于“北约”也不属于“华约”的 国家 • D.尚未获得独立的亚非拉地区国家
单元知识整合与增分策略
时空坐标
知识框架
要点整合
• 一、法国巴黎公社和俄国十月革命的比较
类别 巴黎公社 十月革命 革命领导 没有无产阶级政党的正 在以列宁为首的比较成熟的无 者 确领导 产阶级政党的领导下进行的 不 同 点
革命同盟 没有取得农民的广泛支 无产阶级有自己的革命同盟军— 军 持,无产阶级孤军奋战 —农民阶级 革命结果
性质 国主义、殖民主义和霸权主 不同 义,是反对旧的不平等的国际 政治经济秩序,斗争是坚决彻 底的 不结盟运动从一开始就确立了 独立、自主、不结盟、非集团 宗旨 的基本原则和宗旨,主张以和 不同 平共处五项原则代替“冷 战”,反对加入任何军事集团 形式 不结盟运动是从政治上的斗争 不同 到经济上的竞争 性,虽然反对美国控制,但主要是一 种经济上的竞争和外交上的争夺,中 间随时会有妥协。反对苏联也主要是 出于意识形态上的冲突 西欧与日本是为了取得与美国平起平 坐的地位,建立战略伙伴关系 西欧与日本是从经济上的竞争到外交 上的斗争
格局 时期 原因及表现 (1)二战结束后,美苏抗衡,形成均势(2)50年代前后发 展为社会主义阵营与资本主义阵营的对峙(3)“北约” 和“华约”的形成,标志着美苏两极格局最终形成 (1)美苏争霸,双方实力相对削弱(2)60年代初,社会主 义阵营瓦解(3)70年代初,资本主义世界出现美、日、 西欧三足鼎立的局面,世界开始朝着多极化方向发展 (4)七八十年代,第三世界在国际舞台上发挥重要作 用,有力地冲击了两极格局 东欧剧变、苏联解体,两极格局瓦解 (1)各种力量分化组合,暂时形成“一超多强”的局面 (2)美国、俄罗斯、日本、欧盟、中国在新的世界格局 建立的过程中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
2015高考历史二轮总复习课件:第1部分 专题1 第4讲
容;法律制度。 (3)成为近代资产阶级反封建和发展资本主义的有力武 器。
[深化拓展] 从人类文明延续视角看罗马法的影响
罗马法 陪审制度 保护人制度 核心内容——承认私有财 产神圣不可侵犯 对今天的影响 仍是西方国家的一项重要法律制度 演变为现代的律师制度 其法则体现了理性、自由、平等、正义的思 想
【答案】 (1)措施:设置十三部刺史和司隶校尉,加强 对地方的控制;实行察举制,为中央举荐合适的人才;设立 太学,为国家培养政治管理人才。原因:通过儒学经义培养 的官员缺乏行政管理技能; 皇权至上为核心的官僚体制缺乏 理性的法律精神。 (2)依据:国家利益和个人利益。分析:提高官吏办事效 率,规范行政行为;裁决商业纠纷,保护正当商业利益;调 节个人财产关系,缓和社会各阶层关系。
[深化拓展] 雅典民主政治认识上的六个误区 (1)从民主运作形式上看:过于泛滥的直接民主成为 政治腐败、社会动乱的隐患,不可误认为直接民主是最 理想和完美无缺的运作方式。 (2)从局限性上看:雅典民主只是“成年男性公民的 民主”,不能说成是全体雅典男性居民的民主。
(3)从实质上看: 雅典民主政治实质上是奴隶主贵族阶级 的专政,不可误认为是封建地主阶级的专政。 (4)从影响上看: 雅典民主的理论与实践为近代西方政治 制度奠定了最初的基础, 不可误认为其为近代欧美国家的立 法和司法提供了完备的体系。 (5)对于“陶片放逐法”: 不宜夸大其维护民主政治的积 极作用,还应看到它极易成为排除异己、进行政治斗争的工 具,使持有不同政治观点的政治家被流放,不利于国家经济 和政治的健康发展。
【答案】 B
1.演变过程
时 间
共和国时期—— 帝国时期—— 分裂时期——罗 罗马法的形成 罗马法的发展 马法的完备
由习惯法到成 《民法大 状 由公民法到万 全》——罗马法 文法(《十二铜 况 民法 表法》) 体系完成
2015高考历史二轮单元知识整合课件01
2
要点提纲 3 变革中 央和地 方政府 机构
名师讲解 比如秦朝实行三公九卿制,推行郡县制, 唐代实行三省六部制度,宋代实行二府三 司制,明代废丞相设内阁,清代设军机处 等。
4
注重选 自秦废分封制后,官吏任免权由皇帝一人 拔官吏 决定。隋唐之后科举考试,也是培养和选 和任免 拔忠君之臣的重要途径。 官吏 比如秦代设御史大夫,汉代设刺史,宋代 加强监 地方设通判,明代的东厂、西厂、锦衣卫 察机制 等。
• 2.演变过程和趋势、本质
• 3.历史影响 • (1)积极方面 • ①经济上,有利于有效地组织人力、物力 从事大规模的经济活动,为封建经济的发 展创造了条件,也为中华文明长期领先于 世界奠定了基础。
• ②政治上,有利于民族融合,抵御外来侵 略,一定程度上促进了统一的多民族国家 的发展与巩固。 • ③思想文化上,有利于各地区、各民族间 经济文化的交流,推动了先进的生产技术 和文化在较广阔的范围内传播。
单元知识整合与增分策略
时空坐标
知识框架
要点整合
• 一、认识中国古代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 • 1.主要含义: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包含专制主义和 中央集权制度两个概念。 • (1)专制主义:是与民主制度相对立的概念,体现在帝位终 身制和皇位世袭制上,其主要特征是皇帝个人的专断独裁, 集国家最高权力于一身。 • (2)中央集权:是相对于地方分权而言的,其特点是地方政 府在政治、经济、军事方面没有独立性,必须严格服从中 央政府的命令,一切受制于中央。 • (3)二者关系:地方和中央都必须服从皇帝一人;专制皇权 的强弱与中央集权的程度紧密相关。
• 2.地方行政制度的演变特点与影响 • (1)特点: • ①演变过程中,中央一直强化对地方的领 导、监督、制约,地方则要求独立的自主 权,中央与地方的矛盾始终存在。 • ②中央通过多层次管理,在分权基础上加 强对官吏的任免、考核,地方权力逐渐被 分割、削弱,集权于中央。 • ③地方行政制度经历了一个从低级到高级 不断发展完善的过程。
2015届高考历史第二轮专项复习课件65
改革农村经营体 克服了平 制,实行家庭 均主义, 联产承包责任 .新中国成立后农村生产关系的四次调整 • 第一次:土地改革。 • (1)原因:地主土地私有制严重阻碍生产力发 展。 • (2)核心内容:废除地主土地私有制,实行农 民土地所有制。 • (3)结果:解放了生产力,为农业发展开辟了 道路。
• [答案] C • [解析] 1980年,中国设立了深圳等四个经济 特区。在经济特区,国家给予较大的经济管 理权限,实行以公有制为主导的多元化所有 制形式,经济活动以市场调节为主。故应选C。
强化作业
(点此链接)
• 第三次:从20世纪90年代以来,向社会主义 市场经济体制转变,由粗放式经营向集约式 经营转变。 • (1)原因:党中央在认识国情和总结社会主义 建设经验教训的基础上,决定加快经济体制 改革。 • (2)核心内容:把企业推向市场。 • (3)结果:这次调整将进一步利于解放和发展 生产力。
• 4.20世纪世界三种不同的社会发展模式 类型 中国特色 斯大林模 西方欧美 社会主 式 模式 义模式
• 第二次:农业合作化。 • (1)原因:小农经济难以满足国民经济发展的 需要。 • (2)核心内容:把土地等主要生产资料由私有 制变为公有制,并实行集体经营。 • (3)结果:进一步提高了农业生产力。 • 第三次:人民公社化。 • (1)原因:一些领导人主观认为农业合作化的 规模越大,公有化程度越高,越能促进经济 的发展。 • (2)核心内容:提高公有化程度,扩大公有化
• 20世纪50年代至70年代探索社会主义 建设道路的实践
国家对 社会 工业化 1953 农、 主 起步, ~ 工、 义三 过渡
措 时间 施
背景
概况
结果
三年经 经济恢 济困 八 调整、 复, 难, 字 1960 巩固、 经济 纠正 年 充实、 调整 方 “左” 提高 基本 针 的错 完成 误
2015届高考历史第二轮专项复习课件31
材料三
贫苦子弟,类皆廉谨自勉,埋首窗下……即纨绔
子弟,亦知苦读,以获科第,否则虽富不荣……因此之故,前 清时代,②无分冬夏,几于书声遍野,夜静三更,钻研制义。是 皆科举鼓励之功有甚于今日十万督学之力也。 ——邓嗣禹《中国考试制度史》
[定位考点] 周的发源地 [抓住题眼] “最早” [调动知识] 西周兴起于今陕西一带
[研析选项]
[答案] C
地方行政制度沿革中央集权与
地方分权
[基础盘点
主干整合]
核心词:官僚政治、推恩令、宣政院、理藩院 1.史实 (1)分封制:西周统治者为了巩固奴隶主政权,在政治上实 行分封诸侯的制度。到春秋战国时逐步崩溃,被郡县制取代。 (2)郡县制:春秋战国时出现,秦朝在全国推行,从而在全 国范围内取代了分封制,大大削弱了地方政权的独立性,加强 了中央集权,这是我国地方行政制度上一个划时代的改革。
热点盘点
细研深究
必须回访的热点名题
分封制与宗法制
[基础盘点 主干整合]
核心词:封邦建国、嫡长子继承制、大宗、小宗 1.分封制 (1)目的:巩固奴隶主贵族的统治。 (2)对象:王族、功臣和先代帝王的后代。 (3)内容:主要是分封土地和人口。
(4)作用 ①周王室与诸侯国的臣属关系更加明确,确立了周王“天 下共主”的地位。 ②边远地区得到开发,疆域扩大。 (5)瓦解:春秋时遭破坏,战国时各国推行郡县制,秦统一 后在全国范围内推行郡县制,废除了分封制。
[定位考点] 宗法制 [抓住题眼] 以“天子”自居的皇帝举行祭天大典,表明自 己“承天”而“子民”,官员、百姓则祭拜自己的祖先 [调动知识] 秦汉以后,宗法制虽然瓦解,但宗法观念影响 深远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1.建设社会主义道路的成功探索与失误
①中共八大正确分析了中国社会的主要矛盾和主要任务; 成功 ②1960年,提出国民经济实行“调整、巩固、充实、提
探索 高”的八字方针; ③1962年起,经济逐步得到恢复、发展 ①1958年的“大跃进”和人民公社化运动造成国民经济 比例严重失调,生态环境遭到破坏,严重挫伤人民群众 失误 的生产积极性; ②“文化大革命”使国民经济遭受劫难
2.人民教育的奠基:1949年底,第一次全国教育工作会议 召开,成功地将半殖民地半封建教育改变为沿着社会主义 方向前进的新中国的人民教育。
二、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曲折探索(1956~1976年)
(一)民主政治的挫折和外交突破 1.民主政治的挫折 “文化大革命”期间中国的民主法制建设遭到破坏,社会 秩序混乱。 2.外交突破 (1) 恢复中国在联合国的合法席位: 1971 年,第 26届联合国
2.“双百”方针提出:1956年,毛泽东提出“百花齐放,百家争
鸣”的方针,促进了新中国文学、艺术、教育事业的蓬勃发展,
后期遭到破坏。
3.教育事业的发展
(1)全面建设社会主义时期:逐步形成比较完整的国民教育体系,
培养了大批素质较高的劳动后备军和德才兼备的建设人才。
(2)动乱中的教育: 1966年夏,高考制度被废止; 70年代初,高
社会生活上
交通运输业 发展较快, 基本上形成 了覆盖全国 的交通网; 社会生活受 政治运动影
阶段 特征
4.新中国成立初期的外交
(1)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方针:新中国建立后提出了“另起
炉灶”“打扫干净屋子再请客”“一边倒”等独立自主的
和平外交方针。
(2)中苏建交:1949年,中苏建交;第二年初签订了《中苏
友好同盟互助条约》。
(3)和平共处五项原则的提出:1953年,周恩来提出了“和
平共处五项原则”,是新中国外交政策成熟的标志。
强了内地与西北、西南地区的沟通。
②公路:全国建立起比较密集的公路网,在黄河、长江等急
流阻隔的江河上架设了一座座公路大桥。
(3)电视事业的发展 1958年,北京电视台开始试播,标志着中国电视业的诞生。 (三)文化教育的得与失 1.科技成果:“两弹一星”研制成功,极大地提高了中国的 国际地位和国防实力;袁隆平杂交水稻培育成功。
(3)民族区域自治制度 ①建立:1949年共同纲领规定在各少数民族聚居的地区, 实行民族区域自治。 ②完善:1954年宪法明确规定了民族区域自治制度是我国 的一项基本政治制度。
3. 法制建设: 1954年《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颁布,宪法
体现了人民民主原则和社会主义原则,以国家根本大法的
形式确定了人民代表大会制度。
第一部分 通史专题整合
专题5 信息文明时代中国的崛起
第12讲
社会主义建设在曲折中的探索——从新中国成
立到改革开放前(1949~1976)
通 史 思 维 坐 标
1 2 3
主干整合 考向聚焦 分层排查
主 干 整 合
一、过渡时期,社会主义制度建立(1949~1956年)
(一)政治建设和对外关系
1.新中国成立:1949年10月1日,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开
(4)参加日内瓦会议:1954年,新中国以世界五大国之一的 身份参加日内瓦会议。 (5)万隆会议:1955年,参加亚非万隆会议,周恩来提出了 “求同存异”的方针,促进了会议的圆满成功。
(二)社会主义建设的起步(1953~1956年) 1.1952年,国民经济形势基本好转。 2. 工业化建设: 1957 年,初步建立了独立的工业体系,为 社会主义工业化奠定了初步基础。 3. 社会主义改造:从 1953 年起,国家进行三大改造。到 1956年底,基本上完成了三大改造,社会主义计划经济在
我国基本建立起来。
(三)思想的发展与教育的奠基
1.毛泽东思想的发展
(1)《论人民民主专政》:1949年,毛泽东发表《论人民民
主专政》,丰富并发展了马克思主义的国家学说,为即将 成立的新中国作了政治理论准备。 (2)《论十大关系》和《关于正确处理人民内部矛盾的问 题》:科学阐明了社会主义社会的矛盾问题,在社会主义 建设理论方面发展了马克思主义学说。
2Hale Waihona Puke 现代社会生活的变迁(1)新中国社会生活的新风尚
①习俗:从 20 世纪 50 ~ 70 年代,勤俭节约、无私奉献成为
中国社会风尚的主流。
②生活水平:物资比较匮乏,许多生活必需品要凭票证计
划供应。中国人的生活水平差距不大,但总体比较低。
(2)交通事业的进步
①铁路:新中国成立后,先后建成宝成、兰新等铁路,加
等院校开始招收“工农兵学员”,导致大学教育水平下降。
►时段特征概览
阶段 表现 特征 政治上 经济上 文化上 从新中 新中国成立初期,建 1956年底基本 与军事和 国建立 立起人民代表大会制 完成三大改造, 农业相关 到改革 度、中国共产党领导 初步建立了社 的科技发 开放前 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 会主义的经济 展较快; (1949 商制度、民族区域自 基础;“大跃 文化建设 ~1976 治制度等有中国特色 进”、人民公 受政治运 年)是 的社会主义民主制度, 社化运动、“ 动影响较 社会主 形成了中国特色的社 文化大革命”
大会通过决议,恢复中华人民共和国在联合国的合法席位。
(2) 中美关系正常化: 1972 年,尼克松访华,签署《中美联 合公报》;1978年,发表《中美建交联合公报》;1979年1 月,中美正式建交。 (3)中日关系正常化:1972年,田中角荣访华,中日建交。
(二)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探索与社会生活的变迁
创了中国历史的新纪元。
2.民主政治制度建设
(1)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
①建立: 1949年,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的成功召开标志 着新中国初步建立了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 商制度。
②发展:1956年,中国共产党提出与各民主党派实行“长
期共存,互相监督”的方针。
(2)人民代表大会制度 ①建立:1954年,第一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通过了《中华 人民共和国宪法》,正式以国家根本大法的形式确立了人 民代表大会制度。 ②地位:中国的根本政治制度,全国人民代表大会是国家 最高权力机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