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人教版三年级上册数学第三单元测量电子备课

合集下载

人教版数学三年级上册第三单元《测量》教案(含教学反思,共6篇)

人教版数学三年级上册第三单元《测量》教案(含教学反思,共6篇)

第3单元测量第1课时毫米的认识教案【教学目标】1、让学生经历观察、比划、测量等学习活动,明确毫米产生的实际意义,使他们初步认识新的长度单位毫米,建立1毫米的概念,会用毫米作单位进行测量,并能掌握毫米与厘米间的关系,进行简单的换算。

2、借助具体的测量活动,进一步培养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能估计一些物体的长度,进一步发展估测意识。

3、感受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学会与他人合作,从而获得积极的学习数学的情感。

【教学重难点】重点:建立较为准确的“1毫米”的概念。

难点:理解厘米与毫米之间的进率。

【教学准备】教师准备课件、米尺;学生准备书、直尺一把、一枚1分硬币、一张银行借记卡、小棒等。

【教学过程】一、创设情境,揭示课题。

1、复习米和厘米,引导学生用手势来表示1米和1厘米各有多长。

2、估计数学书的宽和厚大约是多少,动手测量验证。

3、组织交流测量结果,引出毫米产生的意义。

4、揭示课题“毫米的认识”。

二、自主探究,学习新知。

1、建立“1毫米”的表象。

①毫米可以用字母mm来表示。

设疑:关于毫米,你已经知道了哪些知识?(学生思考、交流)②在学生交流的基础上,重点探讨“1毫米”有多长,请学生在尺上相互指指,从哪里到哪里是1毫米。

再请持有不同意见的同学向全班汇报、交流。

揭示:为了看得更清楚些,我们把尺子用放大镜放大,把1厘米平均分成10份,其中的任何一份也就是每一小格的长度,就是1毫米。

(边介绍边用课件演示)然后,请学生在自己的尺子上再指一指1毫米有多长。

③思考:现在你觉得毫米与厘米之间有什么关系?1厘米=10毫米④请学生想一想哪些物体的长度大约是1毫米。

(教师准备1分硬币、电话卡和银行借记卡,请学生量一量厚度,加深对“1毫米”的体验。

)⑤引导学生用手势来表示1毫米有多长,并谈谈自己的感受。

⑥说一说,生活中还有哪些地方用到“毫米”作单位。

(学生举例,教师提供一些资料)⑦学生填写数学书的厚和宽并反馈。

2、画线段。

(3厘米7毫米长的线段。

最新人教版三年级数学上册第三单元测量教学设计及教学反思

最新人教版三年级数学上册第三单元测量教学设计及教学反思

最新人教版三年级数学上册第三单元测量教学设计及教学反思教学设计:最新人教版三年级数学上册第三单元测量一、教学目标:1. 知识目标:了解长度的测量单位——米,学会使用米尺测量物体的长度。

2. 能力目标:培养学生使用米尺测量物体长度的能力,提高学生的观察和测量能力。

3. 情感目标: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和团队合作精神,激发学生对数学的兴趣。

二、教学重点和难点:1. 教学重点:学生能正确使用米尺测量物体的长度。

2. 教学难点:学生能够熟练运用米尺进行测量,并理解测量单位——米。

三、教学准备:1. 教具准备:米尺、不同长度的物体(如铅笔、橡皮、书本等)。

2. 环境准备:教室内需要有足够的空间供学生进行测量。

四、教学过程:1. 导入(5分钟):教师出示一把米尺,让学生观察并猜测这是什么工具,用来做什么。

鼓励学生积极回答,并引导他们思考长度的概念。

2. 感知(10分钟):教师将不同长度的物体放在教室的不同位置,让学生观察这些物体并估测它们的长度。

然后,教师指导学生使用米尺测量这些物体的长度,并与他们的估测结果进行对比。

3. 理解(15分钟):教师向学生介绍米尺的使用方法,包括读数和单位。

教师通过示范和讲解,引导学生正确地使用米尺进行测量,并帮助学生理解测量单位——米。

教师可以设计一些简单的测量练习,让学生进行实际操作。

4. 实践(20分钟):学生分成小组,每个小组选择一个物体进行测量,并记录下测量结果。

然后,小组之间进行比较,看哪个小组的测量结果最准确。

教师在这个过程中给予指导和帮助,鼓励学生互相合作,共同完成任务。

5. 总结(10分钟):教师与学生一起总结本节课的学习内容,强调使用米尺测量物体长度的方法和技巧,并复习测量单位——米的概念。

教师可以提出一些问题,让学生回答并巩固所学知识。

六、教学反思:本节课通过观察、测量和实践的方式,帮助学生理解了长度的测量单位——米,并学会了使用米尺进行测量。

在教学过程中,学生积极参与,合作意识较强,能够理解和掌握所学知识。

新人教版小学三年级数学上册第三单元备课

新人教版小学三年级数学上册第三单元备课
教学重点:使学生认识1千米的长度,掌握1千米和1米的关系。
教学难点:让学生亲自体会生活中估计距离的方法。
课前实践:到操场上量出100米的距离,走一走,数一数你走了几步,看一看100米有多远。
教学流程
学生学习活动
教师指导活动
教学随笔
一、激兴导入
问题生成
1、交流上节课学生写的数学日记,《我心目中的千米》
四、
当堂达标
拓展提升
1、完成27页做一做
2、完成27页做一做,估计教室的长、宽各是多少?
3、独立完成《课堂达标作业》先完成的交由老师批阅全对后负责批阅本组同学的作业。
4、作业反馈。
教师穿插其中起组织者的作用。
五、
整理反思
畅谈感受
学生畅谈感受。
请大家用一句话谈一下上课的感受或收获?
板书设计: 千米的认识
4、量一量。
学生测量后,组织交流。
1、请同学们仔细观察直尺,除了0~10厘米之间一段是1分米之外,你还能找出1分米吗?
2、师:你们能画出长1分米的线段吗?画好后,小组里的同学互相检查。
师:比画一下,看1分米有多长?
学生活动后,组织交流。
3、师:我们已经认识了1分米,你知道1米是几分米吗?小组合作在米尺上数一数,并说一说你发现了什么。
教学重点:知道质量单位吨,初步建立1吨的质量观念,知道1吨=1000千克。
难点:建立1吨的质量观念,形成表象。
核心知识点:建立1吨的质量观念,知道1吨=1000千克。
教学流程
学生学习活动
教师指导活动
教学随笔
一、
激兴导入
问题生成
出示课本第31页的主题图。
引导学生观察图片,从图中你发现了什么?你能提出什么问题?

三年级上册数学教案第三单元 测量人教新课标

三年级上册数学教案第三单元 测量人教新课标

三年级上册数学教案第三单元测量人教新课标会估计一些物体的长度和质量,会选择合适的单位及工具进行测量。

4.在实际操作中,增强学生合作交流的意识,提高操作技能,培养实践能力。

重点:1.认识长度单位毫米、分米和千米,建立1毫米、1分米和1千米的长度观念。

2.认识质量单位吨,建立1吨的质量观念。

难点:1.知道常用的长度单位、质量单位之间的关系。

2.能进行简单的单位间的换算,能恰当地选择单位毫米的认识例1 1课时毫米、分米的认识分米的认识例2、例3 1课时千米的认识例4、例5 1课时测量千米的认识解决问题例 6 1课时吨的认识例7、例8 1课时吨的认识列表法解决问题例9 1课时课时教学设计毫米的认识学科:数学年级:三年级册次:上学校:教师:课题毫米的认识(P21例1)课型新授课计划学时1教学内容分析例1通过估计、测量等活动让学生明确毫米产生的意义,体会毫米是更小的长度单位,知道毫米与厘米承前启后厘米、米的认识→毫米的认识→认识分米之间的关系,会进行简单的换算,初步建立1毫米的长度观念。

教学目标1.知道毫米产生的实际意义。

2.明确毫米与厘米之间的关系,会进行简单的换算。

3.会用毫米做单位进行测量,建立1毫米的长度观念。

4.结合实际测量,善于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感悟数学模型思想在推导厘米和毫米的关系时的运用。

重难点重点:认识长度单位毫米,会用毫米度量物体的长度。

难点:知道厘米与毫米之间的进率。

化解措施动手操作,实物感知教学设计思路操作体验,导入新课→合作交流,探究新知→巩固应用,提升能力→课堂小结,拓展延伸教学教具准备:PPT课件、身份证、银行卡、准备1分硬币等学具准备:直尺、卡片、1分硬币等教学过程教师活动学生活动同步检测一、操作体验,导入新课。

(5分钟)1.复习厘米和米,引导学生用手势或动作表示1厘米和1米各有多长。

2.让学生先估计数学课本的宽和厚大约各是多少,再动手测量验证。

3.组织学生交流:数学课本的宽和厚不是整厘米,该用什么来表示1.学生用手比划1厘米和1米的长度。

三年级上册数学教案-第三单元测量人教新课标

三年级上册数学教案-第三单元测量人教新课标

三年级上册数学教案第三单元测量人教新课标一、教学目标1. 让学生掌握长度单位厘米、分米、米,并能进行简单的单位换算。

2. 培养学生运用测量工具进行实际测量的能力,提高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

3. 培养学生观察能力,发现生活中的长度问题,并能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

4. 培养学生合作交流的能力,学会在团队中分享和互助。

二、教学内容1. 长度单位:厘米、分米、米2. 长度单位换算3. 使用测量工具(直尺、卷尺等)进行实际测量4. 测量在生活中的应用三、教学重点与难点1. 教学重点:长度单位的认识、长度单位换算、使用测量工具进行实际测量。

2. 教学难点:长度单位换算、使用测量工具进行精确测量。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1. 教具:直尺、卷尺、米尺、多媒体设备。

2. 学具:直尺、卷尺、米尺、练习本、铅笔。

五、教学过程1. 导入:通过提问方式引导学生回顾已学的长度单位,为新课的学习做好铺垫。

2. 新课:讲解长度单位厘米、分米、米的概念,让学生观察和比较不同长度单位之间的差异。

3. 换算:讲解长度单位之间的换算关系,让学生通过实例进行换算练习。

4. 测量:讲解测量工具的使用方法,让学生分组进行实际测量练习。

5. 应用:讲解测量在生活中的应用,让学生举例说明测量在生活中的重要性。

7. 作业布置:布置与长度单位、换算、测量相关的练习题。

六、板书设计1. 长度单位:厘米、分米、米2. 长度单位换算:1米=10分米,1分米=10厘米3. 测量工具:直尺、卷尺、米尺4. 测量在生活中的应用七、作业设计1. 填空题:填入适当的长度单位。

2. 判断题:判断长度单位换算是否正确。

3. 计算题:进行长度单位换算计算。

4. 实践题:测量身边物体的长度,并记录数据。

八、课后反思1. 教师需关注学生在测量过程中的操作规范性,及时纠正错误。

2. 教师应鼓励学生积极参与课堂讨论,提高学生的表达能力。

3. 教师应关注学生在作业完成情况,及时调整教学方法,提高教学效果。

新人教版三年级上册数学第三单元测量电子备课

新人教版三年级上册数学第三单元测量电子备课
2、完成“练习五”第8题。
请同学之间互相说一说以不同长度单位计量的长度应该怎么比较大小,教师提示应该先统一长度单位。学生独立完成,指名回答,其他同学认真听。
3、完成“练习五”第10题。
引导学生思考下列问题:(1)绳子对折再对折,将绳子平均分成了几份?(4份)
(2)求每段绳子多长,就是求什么?
备注
教学反思:
教学重点
教学难点
会进行简单的单位换算。能说出换算时的思考过程。
教学准备
课件、口算卡
主备人
二次研课人




1、复习旧知
1、复习长度单位。
(1)让学生说一说我们已经学过了哪些长度单位。
(2)提问各长度单位之间的进率关系是什么。把这些长度单位按照从小到达的顺序进行排列。
2、学生口答下列问题。
1厘米=()毫米10毫米=()厘米
二、探究新知
1、认识分米。
谈话:你怎么知道的?大家知道为什么叫分米吗?
讲述:是的,用米表示太长,用厘米表示太短,于是人们创造了长度单位“分米”。人们把10厘米看作1分米。请小朋友拿出直尺,找出10厘米,这一段长度就是1分米。
1分米有多长?用手势表示一下。(黑板上贴出1分米长的纸条)
提问:分米和厘米之间有什么关系?
1分米等于10厘米。(板书)
2、寻找生活模型,建立“1分米”的表象。
提问:生活中哪些物体的长度大约是1分米?
3、认识几分米。
谈话:拿出1米长的线,估一估,取出其中一部分,表示1分米。用手中的线段与直尺比一比,相差远的再调整一下。
交流:用线表示出2分米、5分米。说一说你是怎么想的。
4、米和分米的进率。
(2)小东是根据公共汽车站的距离来估算的。从家到学校要经过3个公共汽车站,每站大约500米,所以3站大约是1500米。

第三单元《测量》(教学设计)-2023-2024学年三年级上册数学人教版

第三单元《测量》(教学设计)-2023-2024学年三年级上册数学人教版
2. 作业反馈:
及时对学生的作业进行批改和反馈,指出存在的问题并给出改进建议,以促进学生的学习进步。具体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1)测量实践:检查学生的实际测量结果是否准确,是否存在误差,并给出改进建议。例如,学生可能没有正确使用测量工具,或者在记录测量结果时出现了错误。
(2)单位换算:检查学生的计算是否正确,是否存在错误,并给出改进建议。例如,学生可能在计算过程中犯了简单的加减法错误,或者在单位换算时出现了错误。
在测量单元的学习中,学生可能会遇到以下困难和挑战:
(1)对单位概念的理解:学生需要理解不同单位之间的换算关系,如米与厘米、千克与克等。这对他们来说可能是一个挑战。
(2)测量方法的掌握:学生在实际操作中可能不熟悉测量工具的使用方法,如如何正确使用尺子、秤等。
(3)量感的培养:学生需要通过实际操作来培养对长度、质量、面积等量的感知,这需要一定的时间和练习。
教学方法/手段/资源:
- 讲授法:通过详细讲解,帮助学生理解长度单位的概念。
- 实践活动法:设计实践活动,让学生在实践中掌握长度单位的应用。
- 合作学习法:通过小组讨论等活动,培养学生的团队合作意识和沟通能力。
作用与目的:
- 帮助学生深入理解长度单位的概念,掌握长度单位的应用。
- 通过实践活动,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2)单位换算:给出一些长度、质量、面积、体积等单位的换算题目,要求学生进行计算和解答。
(3)解决问题:提供一些实际问题,要求学生运用所学的测量知识和方法进行解决。例如,一个长方体的长是10厘米,宽是5厘米,高是3厘米,求这个长方体的体积和表面积。
(4)总结归纳:要求学生总结本节课所学的内容,包括测量单位和换算方法,以及如何运用这些知识解决实际问题。

人教版小学数学三年级上册第三单元《测量》教案设计

人教版小学数学三年级上册第三单元《测量》教案设计

第3单元测量第1课时毫米的认识【教学内容】教材第21~22页例1及相关内容。

【教学目标】1.通过实际测量,明确毫米产生的实际意义,初步认识新的长度单位毫米,建立1毫米的长度概念,会用毫米作单位进行测量;理解毫米与厘米之间的关系和进率。

2.经历测量、比划、估一估等学习活动,进一步培养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以及估测意识。

3.感受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学会与他人合作,从而获得积极的学习数学的情感。

【重点难点】重点:认识长度单位毫米,会用毫米作单位进行测量。

难点:理解毫米与厘米之间的关系和进率。

【教学过程】一、复习导入师:测量物体的长度一般用哪些工具?预设:我们一般用尺子测量物体的长度。

师:回忆一下,我们学过了哪些长度单位?预设:米和厘米。

二、探究新知1.毫米产生的意义。

(1)估一估数学书的长、宽和厚大约是多少厘米。

(2)学生独立测量并填写学习单,然后小组交流。

(3)全班汇报交流。

师:你们估计的结果和测量的结果一样吗?预设1:我量出的长是26厘米……预设2:我量出的宽不到19厘米……预设3:数学书的厚度不到1厘米,怎么办?(4)引出毫米的概念。

师:量比较短的物体的长度或者要求量得比较精确时,可以用毫米(mm)作单位。

2.认识毫米。

【课件出示直尺】师:关于毫米,你知道什么?预设:1厘米中间的每一个小格的长度是1毫米。

师:数一数,1厘米里有多少毫米?预设:1厘米里有10个小格,也就是10毫米。

(在学生交流的过程中,课件配合演示。

)师小结:1厘米=10毫米。

3.感悟1毫米的长度,形成直观印象。

师:用手势表示出1毫米的长度。

(引导学生感悟1毫米很短。

)师:哪些物品的长度大约是1毫米?预设1:1分硬币的厚度大约是1毫米。

预设2:身份证的厚度大约是1毫米。

师:说一说,生活中测量哪些物品一般用“毫米”作单位?预设1:玻璃的厚度用毫米作单位。

预设2:天气预报中降雨量用的毫米作单位。

……4.即时训练,深化认识。

完成教材第22页做一做第1~2题。

人教版小学三年级上册数学精品教学课件 第三单元 测量 3.5 估测距离

人教版小学三年级上册数学精品教学课件 第三单元 测量 3.5 估测距离

100米我大约要走200步,从家到 学校我走了600步,大约……
整理信息。
方法一: 100米约 多少步
从家到学校 约多少步
从家到学校 约多少米
100米约 200步
从家到学校 约600步
600里有3个 200,300米。
情境导入
方法二:
走100米我大约要用2分钟,从家到 学校我大约要走10分钟,大约……
家到学校 有几站地
两站之间有 多远
从家到学校 约多少米
家到学校 有3站地
两站之间有 500米
3个500是 1500米
情境导入
方法三:
我坐3站公共汽车,每站约 500米,大约……
走100米用 多少时间
从家到学校要 用多少时间
从家到学校 约多少米
走100米约 2分钟
家到学校要约 用10分钟
10里面有5 个2,500米
课堂小结
这节课你们都学会了哪些知识?
如何估测距离?
在估测较长距离时,一步的 距离,一分钟走的距离,公共汽 车一站的距离,都可以作为单位 长度来估算出这段距离的总长度。
课后作业
1.从教材课后习题中选取; 2.从课时练中选取。
情境导入
估计一下,你从教室走到操场的距离,同桌之间 互相交流。
(1)看走100米用的时间,然 后根据总时间估测距离。
(2)看1米走几步,然后根据 一共走了多少步估测距离。
情境导入
丽丽走100米大概是200步,她从家到学校走 了1000步,那么她家到学校大约有多少米?
1000里面有5个200 100+100+100+100+100=500(米) 答:她家到学校大约有500米。
人教版 数学 三年级 上册

三年级上册数学教案-第三单元测量人教版(5课时)

三年级上册数学教案-第三单元测量人教版(5课时)

三年级上册数学教案第三单元测量人教版(5课时)教学目标1. 理解长度的概念,掌握基本的长度单位,如厘米、米等,并能进行简单的长度测量。

2. 学会使用尺子、卷尺等测量工具,进行准确的长度测量。

3. 能够运用所学的测量知识,解决实际生活中的问题,如测量房间的长度、宽度等。

4. 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动手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教学内容本单元的教学内容包括:1. 长度的概念及常用的长度单位。

2. 测量工具的使用方法,如尺子、卷尺等。

3. 长度的测量及单位换算。

4. 实际生活中的长度测量问题。

教学重点与难点教学重点:1. 长度的概念及常用的长度单位。

2. 测量工具的使用方法。

3. 长度的测量及单位换算。

教学难点:1. 长度单位的换算。

2. 实际生活中的长度测量问题。

教具与学具准备教具:尺子、卷尺、教学PPT。

学具:尺子、卷尺、练习本。

教学过程第一课时1. 导入:通过图片或实物引入长度的概念。

2. 讲解:讲解长度的概念及常用的长度单位。

3. 演示:演示测量工具的使用方法。

4. 练习:学生进行测量练习。

第二课时1. 复习:复习上节课的内容。

2. 讲解:讲解长度的测量及单位换算。

3. 练习:学生进行测量及单位换算的练习。

第三课时1. 复习:复习前两节课的内容。

2. 讲解:讲解实际生活中的长度测量问题。

3. 练习:学生进行实际生活中的长度测量问题的练习。

第四课时1. 复习:复习前三节课的内容。

2. 练习:学生进行综合练习。

3. 讲解:讲解练习中的问题。

第五课时1. 复习:复习前四节课的内容。

2. 测试:进行单元测试。

3. 讲解:讲解测试中的问题。

板书设计1. 课题:测量。

2. 教学目标。

3. 教学内容。

4. 教学重点与难点。

5. 练习及答案。

作业设计1. 课后练习题。

2. 预习下一节课的内容。

3. 完成实际生活中的长度测量问题。

课后反思重点关注的细节是“教学过程”。

教学过程详细补充和说明第一课时1. 导入:通过图片或实物引入长度的概念。

人教版三年级上册数学第三单元《测量》教案(表格式)

人教版三年级上册数学第三单元《测量》教案(表格式)

第三单元测量(共计6课时)第二课时第三单元测量(共计6课时)千米的认识(共计2课时)第一课时第三单元测量(共计6课时)第二课时师讲解:用五只手指分别代表学过的米和米分开的最远,他们之间的进率是他们之间的进率是10,如果间隔一个单位,100.师:看完图后,你能想到什么?第三单元测量(共计6课时)3、吨的认识(共计2课时)第一课时第三单元测量(共计6课时)第二课时探究师:要求怎样派车恰好把8吨煤运完,就是求载质量2吨的车、载质量3吨的车各安排运几次,使得这两辆车运载煤的总质量等于8吨。

实际上可以用式子2×()+3×()=18表示。

要求出满足这个条件的所有情况该怎么办呢?2、探索方法。

师:现在请小组同学互相商量商量,看看有什么好方法。

学生在小组内交流,自主探索解决问题的方法。

汇报:师:如果用“载质量2吨”的车子装煤,最多运几次?生:在不用“载质量3吨”的车子装煤时,次数最多,最多8÷2=4(次),刚好装完。

(3)列表法解决问题。

师:为了更好的观察,我们可以利用列表法各种方案列举出来,这样更好的简便、直观。

列表如下:派车方案载质量2吨载质量3吨运煤吨数1 4次 0次 8吨√2 3次 1次 9吨3 2次 2次 10吨4 1次 2次 8吨√5 0次 3次 9吨师:你们看,这样可以一眼就看出方案1和方案4符合条件。

3、回顾与反思。

师:我们在列举的时候应注意什么?生:要按照一定的顺序师:如果可能的方案无限多,适合用列举的方案吗?生:不适合,在能列举出所有方案的情况下选择用列表法列举。

师:那我们再检验一下方案1和方案4是不是恰好可以运完8吨煤。

生自我探究。

算,我们知道“载质量2吨”的车子只可能运0-4次,运4次时符合条件,如果安排这样的车运3次,那么,“载质量3吨的车”应该运几次才能把煤运完呢?生:“载质量2吨”的车运2次,能运煤2×2=4(吨),剩余4吨需要“载质量3吨”的车运2次才能运完,但是同样的它们的总运量不能恰好等于8吨。

三年级上册数学第三单元《测量》第二课时 教案

三年级上册数学第三单元《测量》第二课时 教案
1厘米=10毫米,7厘米就是7个10毫米,所以
7厘米=70毫米。
(板书:1厘米=(10)毫米)
2、量一量课桌高度。
提问:
这个课桌的高度是多少厘米?谁能说一说用分米作单位怎样表示?你是怎样想的?
用迁移类推的方式就可推出80厘米=8分米。
自己做,订正时说说是怎样想的。
教师说明:
长度间的十进关系正、反两方面都可以用。
1、通过多样化的练习,检验学生的自主学习成果,进一步加深学生对新知识的理解认识,达到在做中学习的目的。
2、注意学法指导,和学生作业习惯的养成教,
努力体现教学的生活化。进一步提高学生综合运用数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
板书设计
米和米以内长度单位的换算
7厘米=(70)毫米80厘 Nhomakorabea=(8)分米
1米-2分米=10分米-2分米=8分米
教学过程
二次修改
一、知识准备
1、我们学过哪些长度单位?请你按从大到小的顺序
排列。
2、填空
1米=()分米=()厘米
1分米=()厘米1厘米=()毫米
你们是怎么想的?
二、导学阶段:
1、教师发7厘米的纸条。注意提醒学生量的方法。这张纸条长多少?如果改用毫米做单位,该怎样表示呢?
先讨论,再各抒己见。
学生想的方法可能不同,有的用进率推算出来,有的用数的方法,只要是正确的,教师都要予以肯定,但要让学生明白:用进率推算比较简便。应该这样想:
90毫米=()厘米
45分米-36分米=()分米=()厘米
86厘米-46厘米=()厘米=()分米
3、第5-7题练习。
四、小结。
1、复习巩固,让学生加深对毫米、分米的认识。
2、注重情景创设,体现教学的“生动化”。

人教版三年级数学上册教材 第三单元单元备课

人教版三年级数学上册教材 第三单元单元备课

人教版三年级数学上册教材第三单元单元备课一、教学目标1. 掌握数字1-100之间的数的读法和写法。

2. 学会使用百位、十位和个位进行数字的分解和组合。

3. 能够用直观的方式进行基本的数学运算,如加法、减法和比较大小。

4. 培养学生的数学思维和逻辑推理能力。

二、教学重点1. 数字1-100的读法和写法。

2. 数字的百位、十位和个位分解和组合。

3. 加法、减法和比较大小的运算。

三、教学准备1. 人教版三年级数学上册教材。

2. 数字卡片、运算符号卡片和比较符号卡片。

3. 黑板、彩色粉笔、擦子。

四、教学步骤1. 课前导入通过展示数字卡片,让学生回顾并快速说出卡片上的数字,并与写在黑板上的数进行匹配。

2. 导入新知以数字42为例,教师通过拿出40和2的数字卡片,让学生观察百位、十位和个位的数,并分别读出来。

然后教师引导学生将数字卡片进行分解和组合,如将40和2相加,得到数字42。

3. 练巩固让学生进行多种数字的分解与组合操作练,使用数字卡片进行实物示范,并让学生模仿操作。

4. 引导发现教师通过多个示例,引导学生发现加法和减法规律,如将数字25和数字7进行相加,学生可以发现个位数字相加等于12、十位数字不变的规律。

5. 拓展运用通过比较符号卡片和数字卡片,教师引导学生进行数字大小的比较操作,并让学生使用大于、小于和等于进行比较结果的判断。

6. 课堂总结教师与学生一起复今天所学内容,并进行简单的小结,激发学生对数学的兴趣。

五、课后作业完成教材上相关的练题,巩固所学内容。

以上是本次人教版三年级数学上册教材第三单元的备课内容。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2014三年级数学
课题
第三单元:测量
毫米的认识
共课时
电教课时
教学目标
1、让学生经历观察、比划、测量等学习活动,让学生毫米的实际意义。
2.建立1毫米的长度观念,会用毫米作单位进行测量,并能掌握毫米与厘米间的关系,进行简单的换算。
教学重点
教学难点
建立较为准确的“1毫米”的概念,理解厘米与毫米之间的进率。
二、探究新知
1、认识分米。
谈话:你怎么知道的?大家知道为什么叫分米吗?
讲述:是的,用米表示太长,用厘米表示太短,于是人们创造了长度单位“分米”。人们把10厘米看作1分米。请小朋友拿出直尺,找出10厘米,这一段长度就是1分米。
1分米有多长?用手势表示一下。(黑板上贴出1分米长的纸条)
提问:分米和厘米之间有什么关系?
全班齐读一次。
(2)师:你还在哪些地方见过或听过“千米”?(让生答)
(3)小结:计量路程或测量铁路、公路、河流的长度,通常用千米做单位。千米又叫做公里,可以用“km”表示。(板书:(公里km))
(三)实践感知:
1、联系生活,初步建立“千米”观念:
1千米有多长呢?老师带领大家在运动场走了100米的路程,想一想,1000米要走多少个100米?(10个)对,就是像我们昨天那样走10次,5个来回。
以分米为单位测测长为1米的木条,数一数1米中有几个1分米,猜想米与分米之间的进率。
质疑:米与分米之间是什么关系?
1米等于10分米。(板书)
小结:到现在为止我们一共认识了四种长度单位,你知道它们之间各有什么关系吗?
5、实践活动。
(1)反复比划1毫米、1厘米、1分米、1米的长度,感受他们的长短。
(2)现在同位合作,借助手中工具测量我们课桌的长、宽、高,比一比谁测量得准确。
1分米=()厘米10厘米=()分米
1米=()分米10分米=()米
3、思考后回答,说说你是怎么想的。
(1)2个1厘米里面有几个1毫米?
(2)5个10厘米里面有几个1分米?
4、谈话:刚才我们复习了前面学习的知识,接着就来看一看今天我们要学习的内容。(板书课题:单位之间的换算)
二、自主练习
1完成练习五的第5题。
指名汇报交流。
三、巩固练习
1、完成数学书第23页“做一做”。
组织交流。
备注
教学反思:
执教时间:年月日教案总课时:
课题
毫米、分米的认识(练习课)
共课时
电教课时
教学目标
1、了解长度单位之间的进率,会进行简单的单位换算,理解已学过的长度单位中相邻单位之间的换算方法。
2、组织有效的学习活动,在活动中提高参与学习的意识和能力,培养学生简单推理的能力,形成解决问题的一些基本策略。
(3)你能从生活中找出1千米吗?
三、练习巩固
备注
教学反思:
执教时间:年月日教案总课时
课题
千米的换算及路程的估算
共课时
电教课时
教学目标
1进一步理解长度单位千米和米之间的关系,会进行长度单位间的简单换算。
2、通过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进行体验1千米的长度,建立千米的长度观念。
培养学生的类推能力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教学重点
教学难点
会进行简单的单位换算。能说出换算时的思考过程。
教学准备
课件、口算卡
主备人
二次研课人




1、复习旧知
1、复习长度单位。
(1)让学生说一说我们已经学过了哪些长度单位。
(2)提问各长度单位之间的进率关系是什么。把这些长度单位按照从小到达的顺序进行排列。
2、学生口答下列问题。
1厘米=()毫米10毫米=()厘米
2.知道1分米=10厘米、1米=10分米。
3.会用分米作单位测量物体的长度,培养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
教学重点
教学难点
1.建立1分米的长度观念,知道1分米=10厘米、1米=10分米。
2.掌握用分米量的方法,建立1分米的长度观念。
教学准备
课件、米尺等
主备人
二次研课人




1、复习导入
师:谁来说说我们已经学习了哪些长度单位?(米、厘米、毫米)
(1)它们之间的进率都是10。
(2)厘米换算成毫米,是将高级单位换算成低级单位计量,换算时乘以单位间的进率。
(3)厘米换算成分米,是将低级单位换算成高级单位计量,换算时除以单位间的进率。
三、巩固练习
1、完成“练习五”第4题。
先说一说这些题目与教材中的例3有什么不同?应该怎么想?请同学分2人小组讨论,把结果填在书本上。然后指名学生回答。
备注
教学反思:
执教时间:年月日教案总课时:
课题
千米的换算及路程的估算(练习课)
共课时
电教课时
教学目标
1、进一步理解长度单位千米和米之间的关系,会进行长度单位间的简单换算。
2、培养学生的估算能力、类推能力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教学重点
教学难点
1.掌握千米与米之间的进率,熟练换算方法。
2.正确合理地估算路程。
教学重点
教学难点
教学重点是掌握千米与米之间的进率及换算方法。教学难点是路程的估算。
教学准备
课件
主备人
二次研课人




1、复习导入
卡片出示下面的题目,学生抢答。
1.1米=()分米2厘米=()毫米
50厘米=()分米1米=()厘米
3分米=()厘米1千米=()米
2.1米-6分米=()分米
1分米-4厘米=()厘米
教学准备
课件
主备人
二次研课人




1、复习回顾
1千米=()米2千米=()米
50厘米=()分米5千米=()米
1分米等于10厘米。(板书)
2、寻找生活模型,建立“1分米”的表象。
提问:生活中哪些物体的长度大约是1分米?
3、认识几分米。
谈话:拿出1米长的线,估一估,取出其中一部分,表示1分米。用手中的线段与直尺比一比,相差远的再调整一下。
交流:用线表示出2分米、5分米。说一说你是怎么想的。
4、米和分米的进率。
①毫米可以用字母mm来表示。设疑:关于毫米,你已经知道了哪些知识?(学生思考、交流)
②在学生交流的基础上,重点探讨“1毫米”有多长,请学生在尺上相互指指,从哪里到哪里是1毫米。再请持有不同意见的同学向全班汇报、交流。
揭示:为了看得更清楚些,我们把尺子用放大镜放大,把1厘米平均分成10份,其中的任何一份也就是每一小格的长度,就是1毫米(边介绍边用课件演示)
然后,请学生在自己的尺子上再指一指1毫米有多长。
③思考:现在你觉得毫米与厘米之间有什么关系?
1厘米=10毫米
④请学生想一想哪些物体的长度大约是1毫米。(教师准备1分硬币、电话卡和银行借记卡,请学生量一量厚度,加深对“1毫米”的体验。)
⑤引导学生用手势来表示1毫米有多长,并谈谈自己的感受。
⑥说一说,生活中还有哪些地方用到“毫米”作单位。(学生举例,教师提供一些资料)
执教时间:年月日教案总课时:
课题
千米的认识
共课时
电教课时
教学目标
1、使学生在已经认识了米、分米、厘米及毫米的基础上学习长度单位“千米”,知道千米在实际生活中的应用,初步建立1千米(公里)的长度观念,知道1千米(公里)等于1000米。
2、掌握千米和米的换算方法。
3、通过教学,培养学生的观察、想象能力和合理推理的能力以及实际测量和估测能力。
25厘米+15厘米=()分米
今天我们来比一比,看谁最聪明,能用已有的知识解决问题。
2、探究新知
1、教学教材第27页例5
(1)这两道题你能自己完成吗?独立完成教材上的填空。
(2)同桌相互说一说:你是怎么想的?
(3)你能出一道题考考大家么?试一试。
(4)老师这儿也有几道题考考大家,看看谁能全部做对。(板书)
教学准备
课件
主备人
二次研课人




1、创设情境,揭示课题。
1、复习米和厘米,引导学生用手势来表示1米和1厘米各有多长。
2、估计数学书的宽和厚大约是多少,动手测量验证。
数学书
估计长度
实际长度



3、组织交流测量结果,引出毫米产生的意义。
4、揭示课题“毫米的认识”。
二、自主探究,学习新知。
1、建立“1毫米”的表象。
(1)测量铅笔的长度。
(2)测量硬币的厚度。
(3)测量课桌的高度。
(4)测量教室的长。
(5)测量佛山到广州的路程。
3、揭示课题:用米测量太麻烦了。佛山到广州的距离比较远,我们需要用更大的长度单位来测量,今天我们就来认识一个新的长度单位——千米。(边说边板书)
二、学习新知
(一)导入
在日常生活中我们见过“千米”,(教学例4)
10个100米是1000米,1000米就是1千米。
2、再次建立1千米的长度概念。
1千米到底有多长?
(1)出示学校操场:这是我们小学的操场,一圈是400米,沿着它跑几圈是1千米?
(2)星期天,老师进行了一次实地测量,从我们熟悉的学校出发一直往西走,到浦发银行大约是1千米。
现在你脑子里有1千米长度的概念了吗?闭上眼睛,想象1千米的长度。
学生独立完成后,交流一下是怎么想的。
2、教材第28页练习六第3题。
指名回答,引导其他学生判断回答是否正确。
3、教材第29页练习六第10题。
(1)观察图,从图上获得什么信息?
(2)画图。
4、教材第30页练习六第14题。
(1)读图,讲一讲。(讲了什么事?还知道什么条件?要解决什么问题?你能解决吗?)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