护理药理学-药物的消除和蓄积
护理药理学名词解释及药物应用
护理药理学名词解释及药物应用药物的基本作用可分为兴奋和抑制,前者是指使机体原有功能增强,后者是指机体原有功能减弱.药物具有双重性,即能预防疾病也能引起疾病.治疗作用有对因治疗和对症治疗.不良反应(庆大霉素引起的神经性耳聋,肼屈嗪造成的红斑狼疮)包括: 副反应;毒性反应;停药反应;变态反应;后遗效应; 继发反应;三致反应.特异质反应,副反应:是指药物在治疗剂量是出现的与治疗目的无关的作用毒性反应:指药物在用要药剂量过大,用药时间过长或机体对药物敏感性过高时产生的危害性反应。
停药反应:长期应用某些药物,突然停药是原有的疾病没有的症状出现的现象变态反应的特点是变态反应与药物固有的效应和剂量无关,一般不可预知。
耐受性:机体在连续多次用药后,对药物反应性降低,必须加大剂量到原有的疗效。
耐药性:指长期应用化学药物治疗后,病原体或肿瘤细胞对药物的敏感性降低治疗指数是半数致死量与半数有效量的比值(LD50/ED50)受体的特点包括特异性,灵敏性,可逆性,饱和性和多样性药物与受体结合的能力称为亲和力,内在活性是指药物与受体结合后,药物产生效应的能力。
根据药物与受体结合产生的效应不同,将作用于受体的药物分为激动药,部分激动药和阻断药药物体内过程包括吸收,分布,生物转化和排泄。
口服给药是最常用的给药途径。
首关消除:某些药物由口服药物由消化道给药,在胃肠道吸收后,首先经门静脉进入肝脏,在进入体循环前被肠黏膜及肝脏代谢灭活,使进入体循环的有效药量减少,药效降低的现象。
结核性药物的特点:可逆性,暂时性,不能透过血管壁,饱和性,置换性。
代谢药物的器官主要是肝脏。
药物主要通过肾排泄。
药酶诱导剂:是指能使药酶活性增强者。
凡能增强药酶活性或加速药酶合成的药物药酶抑制剂:是指能使药酶活性降低者。
凡能减弱药酶活性或减少药酶合成的药物半衰期:资血浆药物浓度下降一半所需要的时间。
按恒比消除的药物,停药后约经过5个半衰期,体内药物基本消除。
护理药理学名词解释及药物应用
护理药理学名词解释及药物应用药物的基本作用可分为兴奋和抑制,前者是指使机体原有功能增强,后者是指机体原有功能减弱.药物具有双重性,即能预防疾病也能引起疾病.治疗作用有对因治疗和对症治疗.不良反应(庆大霉素引起的神经性耳聋,肼屈嗪造成的红斑狼疮)包括: 副反应;毒性反应;停药反应;变态反应;后遗效应; 继发反应;三致反应.特异质反应,副反应:是指药物在治疗剂量是出现的与治疗目的无关的作用毒性反应:指药物在用要药剂量过大,用药时间过长或机体对药物敏感性过高时产生的危害性反应。
停药反应:长期应用某些药物,突然停药是原有的疾病没有的症状出现的现象变态反应的特点是变态反应与药物固有的效应和剂量无关,一般不可预知。
耐受性:机体在连续多次用药后,对药物反应性降低,必须加大剂量到原有的疗效。
耐药性:指长期应用化学药物治疗后,病原体或肿瘤细胞对药物的敏感性降低治疗指数是半数致死量与半数有效量的比值(LD50/ED50)受体的特点包括特异性,灵敏性,可逆性,饱和性和多样性药物与受体结合的能力称为亲和力,内在活性是指药物与受体结合后,药物产生效应的能力。
根据药物与受体结合产生的效应不同,将作用于受体的药物分为激动药,部分激动药和阻断药药物体内过程包括吸收,分布,生物转化和排泄。
口服给药是最常用的给药途径。
首关消除:某些药物由口服药物由消化道给药,在胃肠道吸收后,首先经门静脉进入肝脏,在进入体循环前被肠黏膜及肝脏代谢灭活,使进入体循环的有效药量减少,药效降低的现象。
结核性药物的特点:可逆性,暂时性,不能透过血管壁,饱和性,置换性。
代谢药物的器官主要是肝脏。
药物主要通过肾排泄。
药酶诱导剂:是指能使药酶活性增强者。
凡能增强药酶活性或加速药酶合成的药物药酶抑制剂:是指能使药酶活性降低者。
凡能减弱药酶活性或减少药酶合成的药物半衰期:资血浆药物浓度下降一半所需要的时间。
按恒比消除的药物,停药后约经过5个半衰期,体内药物基本消除。
药理名解
名词解释吸收:药物自用药部位进入血液循环的过程。
首过消除:吸收入门静脉系统的药物经肝脏时对其代谢能力很强,或由胆汁排泄的量很大,则进入全身血液循环内的有效药量明显减少,这种作用称为首过消除。
生物利用度:药物经血管外途径给药后吸收进入全身血液循环的相对量。
零级消除动力学:指当体内药量过多时机体以最大能力消除药物的方式。
其特点是单位时间内消除药量不变,即恒量消除。
一级消除动力学:当体内药量不超过机体消除能力时的消除方式。
其特点是单位时间内消除速率不变,即恒比消除。
消除率:机体消除器官在单位时间内清除药物的血浆容积,也就是单位时间内有多少体积血浆中所含药物被机体清除,是体内肝脏、肾脏和其他所有消除器官清除药物的总和。
表观分布容积(Vd):当血浆和组织内药物分布达到平衡时体内药物按血浆药物浓度在体内分布所需体液容积。
消除半衰期(t1/2):血浆药物浓度下降一半所需要的时间。
负荷剂量:指在较短时间内使血药浓度达到稳定的有效治疗水平的剂量。
受体:一类介导细胞信号传导的功能蛋白质,能识别周围环境中某种微量化学物质,首先与之结合,并通过中介的信息放大系统,触发后续的生理反应或药理反应。
配体:能与受体结合的物质。
激动药:能与受体结合并激动受体而产生效应,对受体既有亲和力又有内在活性。
拮抗药:能与受体结合,对受体有较强的亲和力了,但缺乏内在活性。
本身不引起效应,却占据一定量受体,拮抗激动药的作用。
储备受体:在受体-配体耦联效应中,未与药物或配体结合的受体。
竞争性拮抗药:能与激动药竞争相同受体,其结合是可逆的。
非竞争性拮抗药:与受体的结合呈不可逆性,并使亲和力与活性均降低。
部分激动药:能与受体结合,但内在活性较小的药物,具有激动哟啊和拮抗药双重特性。
对因治疗:用药物消除原发致病因子,彻底将疾病治愈,也称治本。
对症治疗:用药目的在于改善症状,也称治标。
副反应:由于选择性低,药理效应涉及多个器官,当某一效应作治疗目的时,其他效应就成为副反应。
药理名词解释
《药理学》名词解释复习参考1.吸收:指药物自用药部位进入血液循环的过程。
2.简单扩散:非极性药物分子以其所具有的脂溶性溶解于细胞膜的脂质层,顺浓度差通过细胞膜称简单扩散。
3.PKa:解离常数(Ka)的负对数值,是该药在溶液中50%解离时的PH值。
4.易化扩散:是靠载体顺浓度梯度跨膜转运的一种方式。
*5.首过消除:从胃肠道吸收入门静脉系统的药物在到达全身血循环前必先通过肝脏,如果肝脏对其代谢能力很强或胆汁排泄的量大,则使进入全身血循环内的有效药量明显减少,这种作用称为首过消除又叫首过效应或首过代谢。
6.生物利用度(F):是指经任何途径给予一定剂量药物后达到全身血循环内药物的百分率。
7.零级消除动力学:指当体内药量过多时机体以最大能力消除药物的方式。
其特点是单位时间内消除药量不变,即恒速消除。
8.一级消除动力学:为大多数药物的体内消除方式,其特点是单位时间内消除的药物百分率不变,消除量与体内药量成正比,即恒比消除。
9.清除率(血浆清除率,CL):是机体消除器官在单位时间内清除药物的血浆容积,也就是单位时间内有多少毫升血浆中所含药物被机体清除,是肝肾等药物清除率的总和。
*10.表观分布容积(Vd):不是药物分布的实际体液容积,而是指当血浆和组织内药物分布达到平衡后,体内药物按此时的血浆药物浓度在体内分布时所需体液容积。
计算公式为:Vd=A/C0 。
11.曲线下面积(AUC):是指药-时曲线下所覆盖的面积。
*12.消除半衰期:即血浆药物浓度下降一半所需要的时间。
一级动力学消除的半衰期计算公式为:T1/2=0.693/Ke。
零级动力学消除的半衰期计算公式为:T1/2=0.5C0/K。
13.负荷剂量:指在较短时间内使血药浓度达到稳定的有效治疗浓度水平的剂量。
14.激动药:为既有亲和力又有内在活性的药物,它们能与受体结合并激动受体而产生效应。
15.拮抗药:指能与受体结合,并具有较强亲和力而无内在活性的药物,本身不引起效应,但因占据受体而拮抗激动药的效应。
《护理药理学》知识点归纳整理
第 4 节 抗慢性心功能不全药 一、填空题 1.强心苷类药物的正性肌力作用包括的三个特点是加快心肌收缩速度、增加衰竭心脏的 心排血量、降低衰竭心肌耗氧量 2.强心苷类治疗心房颤动是利用了本类药物对增强迷走神经张力和直接抑制房室结传导 的作用。
7.在一定剂量范围内,剂量越大,血药浓度越高,作用越强。 8.催眠药应在睡前服用,助消化药需在饭前或饭时服用。驱肠虫药宜在空腹或饭前时服
用,对胃有刺激性的药物宜在饭后服用。
第 2 章 传出神经系统药物 二、填空题
1.合成“乙酰胆碱”的酶为胆碱乙酰化酶,水解“乙酰胆碱”的酶为胆碱酯酶 2.胃肠、膀胱平滑肌上分布的胆碱受体为 M 受体受体,骨骼肌运动终板的胆碱受体为
第 4 章 中枢神经系统药 第 1 节 镇静催眠药 填空题
-2-
1.巴比妥类随剂量由小到大,相继出现镇静、催眠、抗惊厥、麻醉作用。 2.地西泮属于哪一类的抗焦虑镇静催眠药。
3.根据作用特点,巴比妥类分为长、中、短、和超短效四类。 第 2 节 抗癫痫药 一、填空题 1.苯妥英钠主要用于抗癫痫、外周神经痛 、抗过速心律失常。 2.治疗癫痫持续状态的药物有地西泮 、苯妥英钠 、苯巴比妥 。
-3-
2.可配合其他药物治疗偏头痛的中枢兴奋药是咖啡因
第 5 章 心血管系统药 第 1 节 抗高血压药 一、填空题 1.卡托普利的降压作用机制包括抑制 ACE 和减少缓激肽的降解 2.特别适用于兼患溃疡病的高血压患者的抗高血压药物是可乐定
第 2 节 抗心绞痛药 一、填空题 1.抗心绞痛药物主要通过降低心肌耗氧量和增加心肌缺血区的供血供氧来发挥作用。 2.特别适用于兼患高血压的心绞痛患者的抗心绞痛药物是普萘洛尔
浙大护理药理学简答题(必做题)
浙大护理药理学简答题(必做题)《药理学(甲)》必做作业问答题1、药理学研究的主要内容包括哪几个方面?答案:(1)药物效应动力学(药效学):研究药物对机体的作用,包括药物的作用、作用机制等。
(2)药物代谢动力学(药动学):研究机体对药物的作用,包括药物在体内的吸收、分布、生物转化和排泄过程,特别是血药浓度随时间变化的规律。
(3)影响药效学和药动学的因素。
2、影响药物在胃肠道吸收的因素有哪些?答案:1.胃肠道蠕动、2.循环系统、 3.胃排空速率3、试述药物与血浆蛋白结合后,结合型药物的药理作用特点。
(1)结合型药物一般无药理活性:不能跨膜转运,是药物在血液中的一种暂时贮存形式。
(2)结合是可逆性的,当血浆中游离型药物的浓度随着分布、消除而降低时,结合型药物可释出游离型药物,发挥其作用,故结合型药物可延长药物在体内的存留时间,即结合率越高,药物作用时间相应越长。
(3)这种结合是非特异性的,有一定限量,受到体内血浆蛋白含量和其他药物的影响。
若同时应用两个血浆蛋白结合率都很高的药物,可发生竞争性置换的相互作用4、何谓首关消除,它有什么实际意义?(1)首关消除(首过消除):是指某些药物口服后经肠道吸收先进肝门静脉,在肠道或肝脏时经灭活代谢,最后进入体循环的药量减少。
即口服后在进体循环到达效应器起作用之前,先经肠道或肝脏多数被灭活,称为首关消除。
(2)实际意义:有首关消除的药物(如利多卡因,硝酸甘油)不宜口服,可改为舌下或直肠给药,或者加大给药剂量。
但治疗血吸虫病的吡喹酮虽有首关消除,还应口服给药,因口服吸收后门静脉浓度高,有利于杀灭寄生在此处的血吸虫;之后经肝脏代谢,又可使全身不良反应减轻。
5、何谓肝药酶的诱导和抑制?各举一例加以说明。
(1)肝药酶诱导:有些药物能增强肝药酶活性,使其他在肝脏内生物转化药物的代谢加快,导致这些药物的药效减弱,称为肝药酶的诱导,如苯巴比妥、利福平、苯妥英。
(2)肝药酶抑制:有些药物则能抑制肝药酶活性,使在其他肝脏内生物转化药物的代谢减慢,导致这些药物的药效增强,称为肝药酶的抑制,如异烟肼、氯霉素、西米替丁等。
护理药理学知识点总结
护理药理学知识点总结护理药理学知识点总结引言:护理药理学是护理专业中的重要学科之一,它涵盖了药物的作用、用途、副作用、给药途径等多个方面。
对于护士来说,熟悉药理学知识是提供安全有效护理服务的重要基础。
本文将深入探讨护理药理学的一些关键知识点,帮助护士能够更深入地理解这个领域,并提供个人观点和理解。
一、药物分类1. 根据药物的化学性质可以将药物分为有机合成药物、天然药物和半合成药物。
2. 根据药物的作用机制可以将药物分为激动型药物、抑制型药物和替代型药物等。
3. 根据药物的给药途径可以将药物分为口服药物、注射剂、外用药物等。
二、药物代谢与排泄1. 药物代谢指药物在体内的生物转化过程,其中主要通过肝脏进行代谢。
2. 药物排泄是指药物从体内排出的过程,包括肾排泄、肝排泄、肺排泄等。
3. 了解药物的代谢与排泄过程可以帮助护士合理调整药物剂量,以提高药物的疗效和减少毒副作用。
三、常用药物的作用与副作用1. 抗生素:常见的抗生素种类及其适应症、作用机制和常见副作用。
2. 镇痛药物:吗啡类药物、非甾体抗炎药的适应症、作用机制和常见副作用。
3. 心血管药物:β受体阻断剂的适应症、作用机制和常见副作用。
4. 高血压药物:钙离子拮抗剂、利尿剂的适应症、作用机制和常见副作用。
5. 抗凝药物:华法林类药物的适应症、作用机制和常见副作用。
四、药物给药途径与操作注意事项1. 口服给药:药物在胃肠道吸收的特点、给药注意事项和常见问题。
2. 注射给药:皮下注射、肌肉注射、静脉注射的操作步骤和注意事项。
3. 外用药物:贴敷药物、涂抹药物的适应症、操作方法和监测要点。
结论:护理药理学知识对于提供优质护理服务具有重要意义。
准确了解药物分类、代谢与排泄、作用与副作用以及给药途径与操作等关键知识点,有助于护士提高用药安全性和效果。
在实际工作中,护士应不断学习和更新认识,加强对药理学知识的理解与应用,以提升自身的专业水平和护理质量。
个人观点和理解:作为一名护理药理学知识点写手,我深感药理学知识对于护士的重要性。
药物的消除与蓄积
药物的消除与蓄积
(三)药物半衰期 (t1/2)
定义:一般是指血浆半衰期,即血浆药物浓度下降一半 所需要的时间。 按恒比消除的药物,其半衰期是恒定的。但肝、肾功 能不良时,药物的半衰期可能延长,病人易发生蓄积 中毒,用药护理过程中应当加以注意。
药物的消除与蓄积
意义:
① 根据药物的半衰期可将药物分为短效类、中效类和 长效类; ② 作为确定给药间隔时间和给药次数的参考值。一般 以一个半衰期为给药间隔时间。半衰期长,给药间隔 时间长,给药次数少;反之,给药间隔时间短,给药 次数多; ③预测药物基本消除的时间。停药4~5个半衰期,即可(一)药物的消除
消除是指药物在体内经过生物转化和排泄后,活性逐 渐消失、血药浓度不断降低的过程。药物在体内的消 除方式主要有恒比消除和恒量消除。 1.恒比消除
• 又称一级动力学消除,是指单位时间内药物按恒定比例 消除。药物的消除速率与血药浓度的高低成正比关系。 血药浓度高,单位时间内药物消除得多;血药浓度下降 后,药物消除的量也减少。大多数药物按此方式消除。
药物的消除与蓄积
2.恒量消除
• 又称零级动力学消除,是指单位时间内药物按恒定数量 消除。药物的消除速率与血药浓度的高低无关。多数药 物当用药量过大、血药浓度超过机体恒比消除能力极限 时,机体以恒量消除方式进行,待血药浓度下降至较低 浓度后则转为恒比消除。
药物的消除与蓄积
(二)药物的蓄积
蓄积是指由于反复多次给药,药物进入体内的速率大 于消除速率,体内药物不能及时消除,血药浓度逐渐 升高的现象。 临床用药时,可利用药物的蓄积使血药浓度达到有效 水平,达到有效的治疗效果。但药物在体内蓄积过多, 血药浓度过高,则会引起药物的蓄积中毒,在用药护 理过程应当加以注意。
护理药理知识点总结
护理药理知识点总结一、药物的定义和分类1. 药物的定义药物是指治疗疾病、改善健康、调节生理功能的物质,可用于预防、诊断和治疗疾病,包括化学药物、生物制剂和传统药物等。
2. 药物的分类(1)按作用方式分:抗生素、激素、镇痛药、抗精神病药等;(2)按来源分:化学合成药物、生物制剂、植物药等;(3)按用途分:治疗药物、预防药物、诊断药物等。
二、药理学基础知识1. 药物的吸收(1)口服给药:药物在胃肠道被吸收,经肝脏首过效应后进入血液循环;(2)注射给药:通过注射剂型将药物直接注入血管、肌肉、皮下组织等,快速达到高血药浓度;(3)其他给药途径:包括吸入给药、局部给药等。
2. 药物的分布药物在体内的分布受到蛋白结合、血流灌注、脂溶性等因素影响,可在组织器官中形成药物储备。
3. 药物的代谢药物在体内经过肝脏代谢,转化为代谢产物,部分药物具有肝肾清除率。
4. 药物的排泄药物在体内通过肾脏、肝脏、肺部等途径排泄,排泄的速率和方式影响药物的血浆浓度和半衰期。
5. 药物的作用机制药物通过与生物体内的受体、酶、离子通道等结合,产生生物学效应,包括激动效应、抑制效应、拮抗效应等。
6. 药物的药效学药物的药效学包括药效、剂量效应关系、效价、毒性等,通过临床试验和研究可确定药物的安全有效用量。
7. 药物的相互作用药物在体内可能与其他药物、食物、疾病等产生相互作用,影响药物的吸收、分布、代谢和排泄。
三、药物的临床应用1. 常用药物的临床应用(1)抗生素:用于治疗感染疾病,包括青霉素、头孢菌素、氨基糖苷类等;(2)抗炎药:用于治疗炎症、疼痛等,包括阿司匹林、布洛芬、消炎痛等;(3)抗高血压药:用于治疗高血压,包括利尿剂、β受体阻滞剂、钙通道阻滞剂等;(4)心脏病药物:用于治疗心绞痛、心律失常等,包括硝酸酯类、利福平、地尔硫卓等;(5)抗抑郁药:用于治疗抑郁症,包括氟西汀、帕罗西汀等。
2. 药物的不良反应不良反应包括药物过敏、药物中毒、药物依赖、药物滥用等,护理人员应密切观察患者的用药情况,及时发现和处理不良反应。
《护理药理学》课程标准
高职护理专业《护理药理学》课程标准课程名称:护理药理学课程代码:030223建议课时数:36学时适用专业:高职护理专业先修课程:人体解剖生理学、生物化学、病理学、微生物学与免疫学学分:2分一、前言(一)课程的性质《护理药理学》是研究药物与机体相互作用规律及机制的科学。
本课程主要介绍药物的作用、临床应用、用法、不良反应、用药注意事项和用药护理等。
其任务是为临床医护工作中能正确执行医嘱、观察疗效和不良反应并作出用药护理、用药指导、用药咨询等提供理论依据。
(二)课程的功能本课程是高职高专护理专业必修的一门专业基础课,目的是为培养从事社区医疗卫生保健工作的实用技能型护理专业人才打下良好的基础。
通过本课程的学习:①使学生具备用药方面的知识,为后续的专业课程、为在临床护理和药物治疗中,安全、有效、合理的用药,提高护理水平,发挥药物的最佳疗效和减少药物毒副反应奠定基础;②为以后学习相关岗位知识和职业技能、适应职业变化和培养终身学习的能力奠定基础。
二、设计思路(一)课程衔接《护理药理学》课程开设于第二学期。
图1 《护理药理学》在人才培养方案中的课程衔接(二)职业岗位与工作任务分析护理专业培养目标是为社会培养拥护党的基本路线方针政策,德、智、体、美全面发展,具备护理专业必备知识与理论,能运用护理程序的方法开展系统化整体护理,能在国内外临床护理、社区护理、家庭护理及老年福利院等一线护理岗位有效开展临床、预防、保健、康复护理活动,具有较强职业素养和学习、创新能力的高技能护理人才。
通过广泛的临床护理专业岗位职业能力调查和我校历届毕业学生的跟踪调查结果表明,本课程要求学生具备药理学方面的知识、运用护理程序对病人进行用药前后的护理、观察疗效及不良反应的防治、用药指导等。
经职业能力分析,以对各科病人进行护理保健的实际工作任务为引领,以执业护士基本职业技能为主线,采用工-学结合,院-校联动的深度递进从而具有规范的从事社区医疗卫生保健的岗位工作能力,以适应今后基层医疗工作的开展,并能取得执业护士执业资格。
《护理药理学》课程教学大纲
《护理药理学》课程教学大纲课程编号:1学时数:50学分数:3.0适用专业:护理学专业本科。
一、课程性质、任务和要求护理药理学是护理学专业的一门学科大类基础课程,其主要任务是阐明在临床护理用药中药物与机体(含病原体)间相互作用规律,包括药物对机体的作用及其作用规律,机体对药物的处置过程及其引起血药浓度变化的规律,为临床护师正确实施护理程序,确保临床安全、有效、合理用药奠定基础。
本课程的学习要求分为掌握、理解和了解三个层次。
二、课程各教学环节的要求(一)课堂教学课堂精讲50学时,学习《药理学》的总论、作用于传出神经系统的药物、作用于中枢神经系统的药物、作用于循环系统的药物、作用于内脏系统的药物、作用于内分泌系统的药物和化学治疗药物等7章内容。
(二)课外自学学生根据药学专业培养目标,利用课余时间阅读教材之外的文献或书籍,使课堂精讲学习的药理学理论知识及其应用得到扩展和加强。
为强化这一学习过程,每一教学内容均由相应的思考题,学生上交后进行评分,分数计入课程期评成绩。
将教学内容分为3阶段,每阶段以选择题的形式分进行测验,测验分数计入课程期评成绩。
三、本课程与其他课程的联系生理学、病理生理学、生物化学、病原微生物学及免疫学等。
四、考核方式本课程为考试科目。
期考试为闭卷考试。
期评成绩由平时成绩和期末考试成绩按0.40(其中平时作业0.10,段考0.30):0.60比例构成。
五、课程教学内容的基本要求、重点和难点第一章绪言【目的要求】1. 掌握药物、药理学、药效学和药动学、护理药理学的概念。
2. 理解药理学在护理用药中的应用,护理程序在临床用药中的运用。
3. 了解学习护理药理学的目的和学习方法。
【主要内容】1. 基本概念:药物(是指对机体产生某些生理生化影响,可用于预防、诊断和治疗疾病或用于计划生育的物质)、药理学(是研究药物与机体相互作用及作用规律的学科)、药效学(是研究药物对机体的作用及作用机制的学科)和药动学(是研究机体对药物的处置过程以及血药浓度随时间变化的规律)。
蓄积作用的名词解释药理学
蓄积作用的名词解释药理学在药理学领域中,蓄积作用是指药物在体内积累的过程。
简单来说,当一个药物在体内长时间存在,且无法迅速由机体排出时,就会出现蓄积作用。
蓄积作用是药物代谢和排泄过程中的一个重要因素,对于药物的治疗效果和副作用都有着重要的影响。
蓄积作用主要是由于药物在体内代谢和排泄的速度不平衡所引起的。
药物代谢主要发生在肝脏,而排泄则通过肾脏进行。
一些药物在被代谢成水溶性化合物之前,是脂溶性的。
这意味着它们可以通过细胞膜进入细胞,并在细胞内积累。
而一旦药物被代谢为水溶性物质,就能够被肾脏过滤并排出体外。
然而,并非所有的药物都能被迅速代谢和排泄。
一些药物在体内代谢缓慢,或者由于肾脏功能受损而难以排出体外。
这些药物会积累在体内,导致药物浓度升高。
这可能会增加药物的治疗效果,但同时也增加了药物的不良反应的风险。
蓄积作用的程度取决于多个因素。
首先,药物的半衰期是一个关键的参数。
半衰期是指药物血浆浓度减半所需的时间。
如果药物的半衰期较短,意味着药物会迅速被排泄,减少了蓄积的可能性。
相反,长半衰期的药物更容易产生蓄积作用。
此外,肝脏和肾脏功能也对药物的蓄积作用起着重要作用。
肝脏是药物代谢的主要器官,如果药物代谢能力受损,药物很可能积累在体内。
同样,如果肾脏排泄功能不佳,药物也会积累。
药物之间的相互作用也会影响蓄积作用的程度。
一些药物可能干扰药物代谢或排泄途径,进一步加重蓄积作用。
因此,在搭配用药时,医生需要考虑到药物之间的相互作用,以避免不必要的蓄积作用。
蓄积作用的发生不仅影响药物的治疗效果和副作用,还可能导致药物中毒。
据研究表明,蓄积作用可以使一些药物的浓度达到中毒水平,对机体产生严重的不良反应。
因此,在临床应用中,医生需要仔细监测药物血浆浓度,确保药物处于适当的治疗范围内。
总结起来,蓄积作用是药物在体内积累的过程,由于药物代谢和排泄速度不平衡所引起。
影响蓄积作用的因素包括药物的半衰期、肝脏和肾脏功能以及药物之间的相互作用。
2022年《护理药理学》知识点归纳整理
20 22年《护理药理学》知识点归纳整理亲爰的考生们,由千考试即将临近,我呕心沥血总结的知识点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第一章绪论以效应强度为纵坐标,药物剂量或药物浓度为横坐标作图可得量-效曲线。
最小有效量:最低有效浓度,即刚能引起效应的最小药量或最小药物浓度。
最大效应:随着剂量或浓度的增加,效应也增加,当效应增加到一定程度后,若继续增加药物浓度或剂量而效应不再继续增强,这一药理效应的极限称为最大效应,也称效能。
药物:是指可以改变或查明机体的生理功能及病理状态,用于预防、诊断和治疗疾病的物质。
效价强度:能引起等效反应(一般采用so%的效应量)的相对浓度或剂量,其值越小则强度越药理学:研究药物与机体(含病原体)相互作用规律的学科第二章药效学药物效应动力学药(效学):是研究药物对机体的作用及作用机制的生物资淜科学。
药物作用:是指药物对机体的初始作用,是动因。
药理效应:是药物作用的结果,是机体反应的表现。
治疗效果:也称疗效,是指药物作用的结果有利千改变病人的生理、生化功能或病理,过使程患病的机体恢复正常。
对因治疗:用药目的在千消除原发致病因子,彻底治愈疾病。
对症治疗:用药目的在于改善症状。
药物的不良反应:与用药目的无关,并为病人带来不适或痛苦反的应。
1、副作用:在治疗剂量时出现的与治疗无关的不适反,应可以预知但是难以避免。
2、毒性反应:药物剂量过大或蓄积过多时机体发生危的害性反应,比较严重,可以预知避免。
3 、后遗效应:停药后机体血药浓度已降至阔值以下量残存药的理效应。
4、停药反应:突然停药后原有疾病的加剧现象,双称反跳反应。
5、变态反应:机体接受药物刺激后发生的不正常的免疫反,应又称过敏反应。
6、特异性反应:大。
质反应:药理效应不是随着药物剂量或浓度增的减呈连续性量的变化,而表现为反应性质的变化。
治疗指数:LD SO/ ED S O , 治疗指数大的比小的药物安全。
受体:一类介导细胞信号转导的功能蛋白质,能识别周围环境中某种微量化学物,质首先与之结合,并通过中介的信息放大系统,出发后续的生理反应或药理效应。
护理药理学 药动学
第三章
药物代谢动力学
第一节 药物的跨膜转运 第二节 药物的体内过程
第三节 药物代谢动力学的一些基本 概念和参数
第三章
药物代谢动力学
第一节
药物的跨膜转运
第三章
药物代谢动力学
解离度对药物跨膜转运的影响
弱酸(碱)性药物在pH值低的酸(碱)性环境如 胃液中,解离度小,极性小,脂溶性大,易通过生物
膜。
故:弱酸性药物在胃液中易吸收。中毒时可用弱
作用部位 检测部位
药物经肝门静 脉入肝脏
代谢 粪
小肠吸收药物
代谢
第三章
药物代谢动力学
(一)吸收部位及特点
2.舌下给药:舌下黏膜血流丰富,但吸收面积
较小,适用于脂溶性较高,用量较小的药物。此法吸
收迅速,给药方便,且可避免首过消除。
3.直肠给药:药物经肛门灌肠或使用栓剂置入直
肠或结肠,由直肠或结肠黏膜吸收,起效快,也可避
问 题
某人过量服用苯巴比妥(酸性
药)中毒,有何办法加速脑内药物 排至外周,并从尿内排出?
第三章
药物代谢动力学
二、主动转运
概念:是指药物从低浓度低的一侧向高浓度高 的一侧转运的进程。 特点:逆浓度差转运、需要载体协助、消耗能 量、具有饱和性、有竞争性抑制现象。
第三章
药物代谢动力学
第二节
药物的体内过程
第三章
药物代谢动力学
药物的 体内过程
吸收 分布 代谢 排泄
Absorption Distribution Metabolism Excretion
第三章
药物代谢动力学
一、药物的吸收
概念:药物从给药部位进入血液循环
的过程称为吸收(absorption)。
护用药理学重点(按章节归纳)
第一章护用药理学绪论1.药物:是用于预防、治疗、诊断疾病以及计划生育的化学物质(主要分为天然、人工合成、基因工程药物三类)。
2.药理学:是研究药物与机体(包括病原体)间相互作用的规律及其机制的学科。
研究内容包括药物效应动力学(药效学)和药物代谢动力学(药动学)。
药学药理学 {合理用药(临床药理学)、研究手段(生命科学)、新药开发(药效评价)}第二章药物效应动力学(研究药物对机体的作用及作用机制)一、药物作用1.药物作用:是指始发于药物与机体细胞之间的分子反应;2.药物效应:是指继发于药物作用之后的机体功能及(或)形态的变化。
二、药物的基本作用(兴奋和抑制是药物作用的两种基本类型)1.兴奋:使机体器官组织原有机能活动水平增强。
肾上腺素使心率加快、血压升高。
2.抑制:使机体器官组织原有机能活动水平减弱。
吗啡产生镇痛和呼吸抑制。
一种药物对不同的器官或组织,可分别产生兴奋或抑制作用,肾上腺素收缩皮肤粘膜的血管(兴奋),而舒张骨骼肌血管和冠脉血管(抑制)。
兴奋和抑制作用,在一定的条件下可以相互转化。
过渡的兴奋如惊厥不止,可导致中枢衰竭甚至死亡。
三、药物作用的选择性(在治疗剂量范围内,药物对某一、两种器官或组织产生明显的药理作用,而对其它的器官和组织,作用很小甚至无作用。
)临床意义:选择性高的药物针对性强,副作用少;而选择性低的药物针对性差,副作用多。
如:洋地黄对心肌的兴奋作用,利尿剂对肾小管的作用;选择性低的药物,作用范围广,不良反应多。
比如阿托品。
临床根据药物选择性的作用规律,对不同疾病选择不同的药物,药物的适应症取决于药物作用的选择性。
三、药物作用方式(局部和全身作用)1.局部作用:药物与机体接触后,药物在被吸收入血之前,在用药局部表现的效应;2.吸收作用:指药物吸收入血液循环后所产生的作用;3.直接作用:药物与组织器官直接接触后所产生的效应;4.间接作用:指由药物的某一作用引发的另一作用。
五、药物作用的两重性(治疗作用和不良反应)1.预防作用:在疾病发生之前用药,可以防止疾病的发生的作用。
护理药理学名词解释及简答题
1.药物治疗疾病时可发生哪些不良反应?⑴与药物作用或剂量有关类:包括副作用、毒性反应、后遗效应、继发反应、致突变、致畸、致癌;⑵与机体反应性有关类:包括变态反应和特异质反应;⑶与连续用药有关类:包括耐受性和耐药性、药物依赖性和停药反应。
3.从药物与受体相互作用的关系比较受体激动药、受体阻断药、部分激动药的特点?受体激动药:与受体有亲和力,并有明显的内在活性;受体阻断药:与受体有亲和力,但无内在活性;部分激动药:与受体有亲和力,但内在活性较弱。
当部分激动药单独存在时,可产生较弱的激动作用,当与激动药同时存在时,可产生拮抗作用。
5.试述药物作用的两重性。
药物能产生防治作用,可治疗或预防疾病,同时又可给病人带来各种不良反应甚至导致病人死亡。
因此应合理用药,既要提高药物的疗效,又要尽量减少或避免不良反应的发生。
2.药物与血浆蛋白结合有哪些特性?药物与血浆蛋白结合有可逆性、饱和性、竞争性。
3.试述生物利用度的概念及临床意义。
生物利用度是指药物制剂被机体吸收进入体循环的程度和速度,吸收程度可用药时曲线下面积(AUC)表示,吸收速度可用最在血药浓度(Cmax)和达峰时间(Tmax)评估。
其临床意义有是评价药物制剂质量的重要指标、可反映药物吸收速度结药效的影响、评价各种药物制剂的生物等效性。
4.什么叫血浆半衰期?有何临床意义?血浆半衰期是指血浆中药物浓度下降一半所需的时间。
其临床意义有可反映药物消除的速度、是确定给药间隔时间的重要依据、根据血浆半衰期可预测达到稳态血药浓度的时间、根据血浆半衰期可估计停药后体内药物基本消除完了的时间。
1.试从药动学和药效学两方面论述药物的相互作用。
药动学方面相互作用表现在影响药物的吸收过程、竞争性地与血浆蛋白结合、诱导或抑制肝药酶活性影响药物的代谢、以及影响药物排泄过程,从而使药物作用增强或减弱。
药效学方面相互作用表现在产生生理性拮抗或协同作用、对受体的激动或阻断作用、改变组织对某种药物的敏感性从而使药物作用增强或减弱。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药物的消除和蓄积
恒量消除
是指单位时间内药物以恒定数量进行的消除。 药物消除的速率与血药浓度无关,单位时间内消除的药量 相等。机体消除能力低下或用药剂量过大超过机体的最大 消除能力时,机体消除能力达饱和,此时药物按恒量消除; 当血药浓度降低时,可转化为恒比消除。
谢谢
全国高等职业教育护理专业规划教材
护理药理学
Pharmacology in Nursing
第一蓄积
消除
指血药浓度逐渐降低的过程,包括药物在体内的 代谢和排泄过程。
药物的消除和蓄积
恒比消除
是指单位时间内药物以恒定比例进行的消除。 药物的消除速率与血药浓度成正比,机体消除功能正常, 体内药量未超过机体的最大消除能力时,如大多数药物在 治疗量时的消除,属于恒比消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