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帕慕克《雪》中的身份问题

合集下载

“置身于他人的处境”——从《雪》来看帕慕克所执着的身份问题

“置身于他人的处境”——从《雪》来看帕慕克所执着的身份问题

种 可 能 的途 径

那么

福柯所说 的

权力


再使这
进程
受挫
然 而 东 西 方 之 间 的理 性 交 往 比 同 属 西 方 的 欧 盟 各 国 之 间 还 要 困


这 不 仅 因 为存 在 福 柯 所 说 的 那 种 现 实 的


权力


还 存在
” ,


来 自东 方 被 西 方 殖 民 的 历 史 经 历 所 带 来 的 性无 关 掠夺
评论 界欣 赏帕慕 克很 大一 部分原 因就在 于其 “ 土耳 其性 ” 。不 管 帕慕 克 能否 代 表土
耳其 性 ,有一个 事 实不能 否认 :身 份 问题 一 直是 他小 说 中津津 乐道 的话题 。
帕慕克在生活里无时不在考虑身份 的问题。在他 的散文集 《 异样 的色彩》里
我们 能够 看到 ,任何 细 小 的 事 物 或现 象 都 能 激 发 他 的 身 份 联想 。 比如 ,看 到 一 块
c h in a B ∞ k R e
v ie w
f
“ 身于他 人的处境’ 置 ’
— —
从 《 》来 看 帕慕 克 所 执 著 的身 份 问题 雪
口 杨 卫 东
雪,奥 尔罕 ・ 慕克著 ,沈 志兴 等译 ,上海 世纪 出版 集 团 ,2 0 帕 07 新 人生 ,奥 尔罕 ・ 帕慕 克著 ,蔡 鹃如译 ,上 海世 纪 出版集 团,20 07 伊 斯坦布 尔,奥 尔罕 ・ 帕慕 克著 ,何佩 桦译 ,上海世 纪 出版集 团,2 0 07
、 ,
补偿 性权 力
它 与理

论帕慕克《雪》中的身份问题

论帕慕克《雪》中的身份问题

论帕慕克《雪》中的身份问题作者:王宇晗来源:《课程教育研究·学法教法研究》2015年第23期摘要:《雪》以主人公“卡”返回土耳其边境小城卡尔斯的亲身经历展现了西方与东方、现代与传统的文化冲突。

以后殖民理论的视角对小说中各具身份意义的人物形象进行阐释:体现西方身份的苏纳伊、体现东方身份的神蓝、体现中间人身份的卡和体现女性身份的卡迪菲,进而探讨帕慕克对身份问题的探寻和对现世个体幸福的呼唤。

关键词:帕慕克;《雪》;身份问题【中图分类号】I374.074《雪》作为帕慕克唯一一部政治小说,讲述了1992年流亡德国的土耳其诗人“卡”返回土耳其,来到边境小城卡尔斯的灵魂之旅。

追寻这个孤独、分裂的灵魂,作者展现的不仅是来自世俗主义与伊斯兰主义的政治冲突,更是不同文化的矛盾带给个体、民族的身份冲突。

一、西方现代文化的追随者——苏纳伊《雪》中的苏纳伊·扎伊姆是一个以扮演激进分子著称的戏剧演员,一个深受西方现代文化影响的世俗精英,面对卡尔斯甚至土耳其的冲突和落后,他都坚信着“我们的未来就是欧洲”[1]194。

他将自己与流亡德国的卡划分为同一个世界,即西方世界,拥有现代文明的地方;没有人读过艾略特的卡尔斯就是另一个世界,即东方世界,一个落后的、需要用西方现代文化改变的地方,他要把“非西方”变为“西方”——这就是一个东方主义者的视角。

他采取的手段——令无辜群众丧命的流血政变;对待卡尔斯民众的态度——“他们太愚昧了,他们对现代艺术一无所知,他们是不可能现代起来的!”[1]425也是暴力的、具有“东方主义”色彩的。

萨义德指出,在西方化的今天,西方过去的衰败和东方曾经的辉煌让西方想要重构自我,西方为了建构自我,通过想象与附会,将东方异化为一片野蛮落后之地,将东方人魔鬼化为愚蠢、狡诈、暴力的生物。

这样,东方主义将东方打碎按照西方的利益重组,而西方人和世俗主义者也把伊斯兰文化视为贫穷、愚昧的象征。

苏纳伊正是这样一个被殖民化了的东方主义者,而最终,他自杀于舞台之上。

身份认同与文化融合_帕慕克专访

身份认同与文化融合_帕慕克专访

穆宏燕: 但您本人受西方文化的影响更深? 斯兰文化融入小说创作这方面, 您比阿拉伯和
除了在创作方法上受西方后现代主义影响之 伊朗的作家做得更出色, 是得益于伊斯坦布尔

外, 您认为西方文化对您的小说创作有哪些方 这座东西方文化交融的城市的特殊文化环境
面的影响?
吗? 或者别的一些原因? 希望能谈得具体一些。
家画了一幅美丽的画, 而另一个画家则放了一 的乐趣, 绘画也与以逻辑观看世界有关。中国绘
面镜子, 而映射出的画也是那么美丽。你可以从 画对我之所以重要, 是因为它是世界上一两种
这个故事中得到很多启发, 精神、映射、谦逊、不 非西方的观看逻辑。《我的名字叫红》首先是关
做自己而只反映他人等等, 但是没有一个单独 于观看世界的乐趣, 通过形象记忆世界的乐趣。
时有点想像乔伊斯书写都柏林那样来描写伊斯 色“黑”, 这些颜色有什么意义?
坦布尔, 描写它的每一条街道, 每一个商店, 每
帕慕克: 没什么象征意义, 就是一种随意的
一片广场……它层层叠叠的历史, 它的复杂性, 巧合。你们学者就爱去探究背后的意义。其实,
它阿拉伯式的结构, 那里没有哪一条街道是笔 就是一种巧合。就如同这黄色的桌布、黄色的餐 二
但是, 当然, 这里面有很多相关的内容。从另一 读者都会有自己的理解, 但我想听听您自己的
方面来说, 也许会很少。你们都知道那个有关两 解释。
个画家比赛的故事。一个国王立了两面墙让两
帕慕克: 首先, 这是一部个人化的作品。22
位画家比赛画画, 其中一个是中国画家。一个画 岁时, 我曾经想成为一个画家, 所以我描写绘画
当我们创作一部小说, 我们就是在运用这个西 这并非土耳其所独有的困境。
方的发明。不过, 当然, 我们也都在这个形式里

帕慕克的小说《雪》读书笔记

帕慕克的小说《雪》读书笔记

又到了下雪的时节,放下手上的书,望着窗外纷扬飞舞的雪花,忽然想起了几年前读过的那本帕慕克的小说《雪》。

一个发生在土耳其东部小镇卡尔斯城一场大雪中的故事。

雪给这个小城带来了什么样的美丽,不在书中。

故事展现的是一个边城在世俗社会、政治阴谋、宗教信仰、现代文明中的强烈冲突和对撞。

诗人卡(ka)在被连续四天的大雪困在卡尔斯城里,他本想把他懵懵懂懂的爱情找到,带上心爱的依佩珂回到法兰克福。

可是他不得不以记者的身份卷入小城的一场军事政变中,并深陷小城居民关于宗教和现代生活的冲突和恐怖中。

书中的每一个人物都在书写着现实伊斯兰世界的纠结。

越来越多不愿摘掉头巾的女孩儿自杀,因为戴头巾不可以去学校接爱教育;教育学院院长因为禁止戴头巾的女生来上课,被伊斯兰激进分子枪杀;在政变领袖苏纳依的胁迫下,“包头巾的女孩卡迪菲”承诺在舞台上摘下头巾,这引起了她的父亲图尔古特先生的担忧——伊斯兰激进分子会因为卡迪菲当众摘下头巾的行为亵渎了安拉而杀掉她;“神蓝”一个被处处监视着的伊斯兰宗教领袖,要见他必须得躲进马车里。

尽管没有任何证据证明神蓝策划了市长谋杀案,但是军方还是不由分说的杀掉了他;美丽的依佩珂虽然接受了现代教育,不戴头巾,被卡爱着,可以离开这个诡异而可怕的土耳其小城,但是她的真爱却是“神蓝”……每一个人物和每一个故事的背后都站着土耳其现实社会的影子。

被称为土耳其国父共的第一任总统凯末尔在土耳其掀起的世俗化改革,实行严格的政教分离。

禁止所有非神职人员穿着宗教服饰,通过法律强令禁止了妇女戴头纱。

而伊斯兰教在土耳其已经深植了500多年,98%的民众信奉着伊斯兰教。

尽管他古老,很多观念与现代社会有着很深的隔阂。

凯末尔通过军事政变执政的现实也将土耳其拉入了军事政变的魔咒,暴力和强权的意识从没有真正离开过。

1970年成立的库尔德工人党既反对伊斯兰宗教主义,又与西方民主共和思潮对立,游击战在这个国家东部地区是常态。

还有伊斯兰激进主义分子的恐怖行动……帕慕克的祖国是那么令人愁肠百转的纠结。

中国近现代文学

中国近现代文学

学院:工商管理学院姓名:孙小春班级:2010级人力1班学号:2010950096鲁迅的《雪》与帕慕克的《雪》的比较在这个寒冷的冬天,对很喜欢雪的我来说,是很希望下雪的。

有人把雪比作是上帝忘了洗头而掉下的头屑,然而,我却不这样认为,她是美的,轻柔的,白的那么纯洁。

特别是我读过帕慕克的《雪》和鲁迅的《雪》之后,更爱她了,鲁迅的《雪》与帕慕克的《雪》是完全不同的风格。

如果说一个是雨夹雪的话,那么另一个一定是暴风雪了。

一、鲁迅的《雪》雪,是雨所凝而成,是雨的精魂。

然而,暖国的雨虽然自由活泼,却“向来没有变过冰冷的坚硬的灿烂的雪花。

博识的人们觉得他单调,他自己也以为不幸否耶?”鲁迅先生写雪,别开生面,起笔有意发问,并且由此通贯全篇:一是把“雨”和“雪”作对比,藉以引出下文的“江南的雪”;二是将具有冰冷、坚硬、灿烂雪花的“朔方的雪”联系起来,为结尾用“雨”收束全文布下伏线。

鲁迅对江南的雪满怀深情,用浓墨重彩绘出一幅萌动着青春活力的江南雪景图,意境新美,内涵丰富。

作者赞美江南的雪“滋润美艳之至”,从质与形上突现其特色。

用“隐约着的青春的消息”和“极壮健的处子的皮肤”来比喻它,令人击节赞赏。

“处子”是最富生命活力的,用“处子的皮肤”喻雪,白皙光泽,柔嫩细腻不必说,还包含健美的因素;而“青春的消息”则给人以明确的哲理启示:冬雪之后,春天就不远了。

那“雪野”不已是那样的生气勃勃、春意盎然了吗?他把这幅江南雪景图描绘得有声有色,声色和谐;有动有静,动静相衬。

但还不够,还须用工笔重彩画上美好纯真的童年生活的一幕,孩子们多么的天真烂漫,何等的聪颖伶俐!这才是江南雪野上绽开的真正的春花啊!接着,作者笔峰一转,又推出一幅更引人注目的“朔方雪景图”。

北国风光,雄伟壮丽,那冰冷的坚硬的“朔方的雪”与“江南的雪”截然不同,它的特质和形状是“如粉,如沙”,“决不粘连”,持久地不融化。

因此,它能以巨大的旋风为动力而“蓬勃地奋飞”,能在阳光中“灿灿地生光”。

论帕慕克身份认同的困境

论帕慕克身份认同的困境

[作者简介]邱芬子,女,四川广元人,川北幼儿师范高等专科学校讲师,硕士,研究方向:外国文学; 蔡德莉,女,四川广元人,川北幼儿师范高等专科学校讲师,硕士,研究方向:古代文学。

论帕慕克身份认同的困境○邱芬子 蔡德莉(川北幼儿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四川 广元 628000)[摘 要] 2006年诺贝尔文学奖获得者帕慕克在跨文化写作中提出的关于东方与西方、传统与现代、基督教与伊斯兰文明、文化身份等问题不仅是当下文学文化研究中的热门话题,而且他本人的多元文化身份和伊斯坦布尔的历史文化魅力也一样吸引了越来越多人的关注。

帕慕克独特的地域空间和生存体验,让他觉得自己是生活在别人世界的一个陌生人;不同文化间的碰撞,也使他在寻求身份认同时陷入了焦虑和困境。

[关键词] 帕慕克; 身份; 困境[中图分类号]I10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8610(2015)10-0069-02 “变化”和“流动性”显然已成为当代社会的总体特征,那么这种“流动性”理应波及社会的方方面面,作为当下越来越备受关注的“身份”问题,更应首当其冲。

正如“米歇尔·马费索里把今天我们所有人栖居的世界,看成是一个‘脆弱的个体’遭遇到了‘能渗透的现实’的‘漂移的地方’,在这个地方,只有处于持续变化状态和持续的自我违背状态的、含糊不清模棱两可的、流动的那些人和物,才可以适应。

‘根深蒂固’,在那里如果有的话,也只能是动态的、不断变化的……”[1]326帕慕克作为备受推崇的欧洲最伟大的小说家之一,他作品中东方与西方、传统与现代的书写所产生的影响使他与诺奖有了直接的联系。

即使他仅仅是呆在相同的城市(伊斯坦布尔),独特的历史文化境遇、欧亚交汇的地理位置、现代性进程中“欧风美雨”的侵蚀,使他在足不出户的情况下还是无可避免地承受了文化的碰撞、文明的冲突带来的心灵的震撼,他的身份也由此呈现出多元的“流动性”、混杂性色彩,这样,身份的焦虑和迷茫困惑也就变得不可避免了。

关于孤独的精魂《雪》解读

关于孤独的精魂《雪》解读

关于孤独的精魂《雪》解读《雪》是尼尔斯·克鲁格的小说,描写了一个人类在艰苦的自我寻找中构建自我认同和生命意义的过程。

小说通过主人公卡斯帕·冯·维恩高永远的追求、自由和孤独的精神,探讨了现代文明下人的存在状态和生命意义。

孤独是小说的主题,同时也是主人公的状态。

卡斯帕一生中没有亲身经历过与人的情感交流,他的孤独体验过于深刻,以至于把孤独当作了一种信仰,用来构建和定义自己的个人身份和思想精神。

小说中出现了非常多的雪,雪成为了小说象征性的意象。

雪不仅营造了小说的民族情感与人物心境的物象交织,同时也具有着丰富的象征意义。

卡斯帕是一个独自一人的游手好闲者,穿越世界的游民。

他有一种追求自由和孤独的精神,在自然的宽广天地中,他表现出了追求自由和平静、独行侠的本质特质。

雪的象征意义在小说中随处可见,它具有雪花飘落、蓝天白云、远山环绕的景象,除此之外,雪还具有极具启示性的象征意义。

雪象征着人类的毁灭和重生,也象征着精神与心灵的洁净和自由。

通过对雪的多维度解读,可以看出卡斯帕的追求和信仰。

“黑夜和孤独是一切创造的始点。

它是人类自由的基石,一个人的独处意味着这个人的生命本质上始终是独立自主的”。

这一句经典的名言,表现了卡斯帕坚定自我、自由和独立的立场和信仰。

在小说中,雪也表现出了自由和孤独的精神特质。

雪像是一位天使,他飞舞在山间的深处,在这里,他自由地展现自己的真正身份,独立而自恣。

在他的生命中,他就是自我,自然,自由和孤独的化身。

小说中的卡斯帕和雪,都成为了自由和孤独的代言人,他们象征着人类追求自由、追求孤独的精神和文化自信。

作为一名季节游民,小说中的卡斯帕并不在意自己的位置和身份,他只想过着自己喜欢的生活。

可以说,小说《雪》是充满了深刻的思想,充满艺术的人文积淀。

小说通过对孤独、自由和追求的精神解读,探讨了人类的存在状态和生命意义,冲击了人类的心灵深处,具有启迪性和文化立场的价值。

黑书论文:黑书雪后殖民文化身份

黑书论文:黑书雪后殖民文化身份

黑书论文:黑书雪后殖民文化身份【中文摘要】英国伯明翰学派著名学者乔治·拉伦(Jorge Larrain)说过,“无论侵略、殖民还是其他派生的交往形式,只要不同文化的碰撞中存在着冲突和不对称,文化身份的问题就会出现”。

今天,文化多元化和经济全球化趋势使第三世界知识分子正面临着文化身份危机。

2006年土耳其作家奥尔罕·帕慕克获得诺贝尔文学奖,并由此享誉国际文坛。

西方文化的大肆入侵对土耳其的民族传统冲击很大,对此帕慕克甚感忧虑,他的所有作品都致力于思考在西方文化影响下土耳其民族的文化身份问题。

本文拟从后殖民理论中的文化身份这一视角,运用文本细读的方式,旨在通过对帕慕克的两部作品《黑书》、《雪》中的人物和意象的分析来探究作者的身份问题。

论文由四部分组成:第一部分,绪论。

首先介绍了本篇论文的研究意义、研究现状;然后对文化身份这一概念以及后殖民语境下的文化身份理论进行了梳理。

第二部分,主要论述帕慕克作品中体现出的文化身份。

可以说,帕慕克小说中人物的存在状况是整个土耳其群体生存的缩影。

本章节第一部分将小说《黑书》和《雪》中人物体现出的文化身份概括为三类进行探讨:对西方文化身份的向往、固守土耳其的文化身份以及徘徊于两者之间的文化身份;第二部分...【英文摘要】Jorge Larrain, a famous scholar of the Birmingham School in Britain, has said,“Regardless of aggression, colonial or other forms of derivative exchanges,the issue of cultural identity always occurs as long as there are conflicts and asymmetries in the collision of different cultures.”Today, within the trend of cultural diversification and economic globalization, the intellectuals in the third world are facing the crisis of cultural identity.Orhan Pamuk, a Turkish novelist, won the Nobel Prize in Litera...【关键词】黑书雪后殖民文化身份【采买全文】1.3.9.9.38.8.4.8 1.3.8.1.13.7.2.1同时提供论文写作定制和论文发表服务.保过包发.【说明】本文仅为中国学术文献总库合作提供,无涉版权。

论帕慕克身份认同的困境

论帕慕克身份认同的困境

论帕慕克身份认同的困境作者:邱芬子/蔡德莉来源:《语文学刊》 2015年第10期邱芬子蔡德莉(川北幼儿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四川广元628000)[摘要]2006年诺贝尔文学奖获得者帕慕克在跨文化写作中提出的关于东方与西方、传统与现代、基督教与伊斯兰文明、文化身份等问题不仅是当下文学文化研究中的热门话题,而且他本人的多元文化身份和伊斯坦布尔的历史文化魅力也一样吸引了越来越多人的关注。

帕慕克独特的地域空间和生存体验,让他觉得自己是生活在别人世界的一个陌生人;不同文化间的碰撞,也使他在寻求身份认同时陷入了焦虑和困境。

[关键词]帕慕克;身份;困境[中图分类号]I106[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2-8610(2015)10-0069-02[作者简介]邱芬子,女,四川广元人,川北幼儿师范高等专科学校讲师,硕士,研究方向:外国文学;蔡德莉,女,四川广元人,川北幼儿师范高等专科学校讲师,硕士,研究方向:古代文学。

“变化”和“流动性”显然已成为当代社会的总体特征,那么这种“流动性”理应波及社会的方方面面,作为当下越来越备受关注的“身份”问题,更应首当其冲。

正如“米歇尔·马费索里把今天我们所有人栖居的世界,看成是一个‘脆弱的个体’遭遇到了‘能渗透的现实’的‘漂移的地方’,在这个地方,只有处于持续变化状态和持续的自我违背状态的、含糊不清模棱两可的、流动的那些人和物,才可以适应。

‘根深蒂固’,在那里如果有的话,也只能是动态的、不断变化的……”[1]326帕慕克作为备受推崇的欧洲最伟大的小说家之一,他作品中东方与西方、传统与现代的书写所产生的影响使他与诺奖有了直接的联系。

即使他仅仅是呆在相同的城市(伊斯坦布尔),独特的历史文化境遇、欧亚交汇的地理位置、现代性进程中“欧风美雨”的侵蚀,使他在足不出户的情况下还是无可避免地承受了文化的碰撞、文明的冲突带来的心灵的震撼,他的身份也由此呈现出多元的“流动性”、混杂性色彩,这样,身份的焦虑和迷茫困惑也就变得不可避免了。

奥尔罕·帕慕克作品中的“身份”问题

奥尔罕·帕慕克作品中的“身份”问题

奥尔罕·帕慕克作品中的“身份”问题
奥尔罕·帕慕克被认为是当代欧洲最为重要的三位文学家之一,是享誉国际的土耳其作家。

凭借作品《我的名字叫红》他获得了欧洲三大文学奖,并于2006年以自传作品《伊斯坦布尔:一座城市的记忆》最终摘取了诺贝尔文学奖的桂冠。

本论文拟从文化身份入手,对帕慕克作品中的身份问题进行探讨,并揭示出其背后的文化内涵。

论文引言中主要介绍了与“身份”理论相关的西方主体观哲学思想,从而得出身份的重要特征,即其建构性以及依靠他者的存在而实现的特性。

论文的第一章到第三章,从文本的角度分析帕慕克对于身份问题的探讨。

其中,第一章以《白色城堡》为文本基础,用拉康的镜像理论分析他对于“自我”与“他者”关系的界定。

第二章以《黑书》为文本基础,分析苏非神秘主义身份观对于帕慕克的身份观念的影响。

第三章,以霍米·巴巴的混杂理论和“第三空间”为理论基础,分析作品《我的名字叫红》,得出帕慕克对于混杂的身份观念的认同倾向。

论文最后的第四章,分析土耳其独特的历史文化环境对帕慕克创作主题的影响,并对帕慕克的身份观及其文化意义作出最后的总结。

论帕慕克小说的身份追寻

论帕慕克小说的身份追寻

论帕慕克小说的身份追寻帕慕克是一位著名的塞尔维亚小说家,他的小说以其深度和复杂性著称。

其中最明显的特征是人物身份的追寻。

通过探索主要角色的身份和他们在社会中的地位,帕慕克的小说展现了强烈的社会批判和政治意识。

本篇论文将深入研究帕慕克小说中身份追寻的主题,探讨其含义和影响。

该论文将从以下九个方面展开:1.帕慕克小说中身份的复杂性:小说中出现许多身份模糊的人物,如各种社会阶层的人物,背景不明的人物和受众对他们身份的不同解读,这些都给身份的追寻带来很大的挑战。

2.身份的社会意义:身份的追寻突显了人们在社会中的地位,揭示了社会阶层差异、贫富差异和种族差异等问题。

3.身份的政治意义:帕慕克小说中反映了当时塞尔维亚政治的局面,强调了在政治和社会上的力量关系,以及其对个人和群体的影响。

4.家族身份的重要性:许多帕慕克小说中的人物身份与他们所属的家族息息相关。

这凸显了家庭在人们身份认同中的重要性。

5.身份转换的过程:帕慕克小说中很多人物身份的转换是关键情节,展现了人物对身份认同的思考和选择。

6.权力与身份:帕慕克小说中的社会身份与权力关系密切相关,权力又通过身份来获得,这彰显了人类社会中权力追求的本性。

7.性别身份的表达:性别在塞尔维亚社会中是一个重要的身份认同,帕慕克小说中女性和男性身份的追寻和价值观的表达备受关注。

8.身份和历史:塞尔维亚历史中有许多时期和事件是帕慕克小说的背景,身份认同在这些历史事件中有着深刻的影响。

9.身份追寻的现实意义:帕慕克小说中对身份的探讨,呼应了现实社会中人们对身份的追求和认同,具有深刻的现实意义。

综上所述,帕慕克小说中身份追寻是一个复杂且深奥的主题,通过对这一主题的探讨,我们可以更好地理解小说中人物的性格和行为,进而理解塞尔维亚的历史和文化。

1. 帕慕克小说中身份的复杂性:这一提纲强调了帕慕克小说中身份追寻的挑战和复杂性,对身份解读的不同使身份的确定变得更加困难。

2. 身份的社会意义:这一提纲重点讨论了身份在社会中的地位和阶层差异,揭示了社会不平等的现象,使读者能够在小说中找到社会批判的方向。

土耳其妇女、延异诗学与两部复仇剧——解读奥尔罕·帕慕克的《雪》

土耳其妇女、延异诗学与两部复仇剧——解读奥尔罕·帕慕克的《雪》

土耳其妇女、延异诗学与两部复仇剧——解读奥尔罕帕慕克
的《雪》
张虎
【期刊名称】《南京师范大学文学院学报》
【年(卷),期】2014(0)4
【摘要】20世纪80年代起,穆斯林妇女的头巾成为土耳其的一个焦点话题,引发了众多游行、抗议活动与社会冲突.在《雪》中,帕慕克讨论了这一问题.他认为,头巾问题是凯末尔世俗主义与伊斯兰文化权力角逐的一个副产品,被遮蔽的是妇女的性别身份.其实,所谓的文化冲突是虚伪而荒谬的,每一个人与物都是一种延异性存在.在作品中,这种思考转化为苏纳伊与神蓝的武力交锋和渗透于每一个人物、建筑、城市以及雪景中的“同中之异”与“异中之同”.对于如何面对这一现状,帕慕克给出的救赎之路是忘怀政治、皈依爱情.
【总页数】9页(P140-148)
【作者】张虎
【作者单位】江苏师范大学文学院,江苏徐州221116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I106.4
【相关文献】
1.奥尔罕·帕慕克小说《我的名字叫红》的后殖民主义解读 [J], 覃江华
2."我是他人故我在"——解读奥尔罕·帕慕克的小说《黑书》 [J], 张虎
3.橄榄之死——解读奥尔罕·帕慕克的小说《我的名字叫红》 [J], 张虎
4.奥尔罕·帕慕克《雪》中的文化身份研究 [J], 裴蓓;
5.土耳其作家奥罕·帕慕克荣获2006年度诺贝尔文学奖 [J], 乔内尔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雪花的秘密——读帕慕克的《雪》

雪花的秘密——读帕慕克的《雪》

作者: 沈秀英[1,2]
作者机构: [1]北京大学,北京100871;[2]中国矿业大学银川学院,宁夏银川750012
出版物刊名: 宁夏社会科学
页码: 175-179页
年卷期: 2015年 第1期
主题词: 帕慕克;雪花;人生哲学;文艺;政治
摘要:雪花是帕慕克小说《雪》中最大的象征符号,它像一个没有解透的谜,吸引着读者作一种智力的解读。

通过对雪花添加辅助线,我们解读出卡的人生哲学,看到人如何为环境所制约、所塑造,看到卡的人生之悲;通过雪花与背后的世界,我们看到诗性的人生如何为政治所消解,看到卡尔斯人通过文艺平衡人生的努力。

帕慕克以其对文字巨大的掌控能力让雪花充满探索的趣味,成为这部小说文学美感的最终来源。

论帕慕克小说的身份追寻

论帕慕克小说的身份追寻

论帕慕克小说的身份追寻论帕慕克小说的身份追寻当谈到世界文学中的重要作家时,维谢斯拉夫·帕慕克(Václav Havel)肯定是其中的一位。

他不仅是捷克斯洛伐克的政治家、喜剧演员以及人权活动家,更是一位杰出的文学家,卓越的剧作家和小说家。

他的作品中经常探讨人类精神认同和身份的问题,这成为了他作品中一大特点。

本文将探讨帕慕克小说中的身份追寻,分析其相关作品,探讨其在文学上的贡献。

一、引言二、帕慕克小说简介三、身份追寻在帕慕克小说中的表现1.身份构建的难题2.身份探索的出发点3.身份追寻的表现形式四、探求真正的自我1.自我寻找的漫长道路2.真正的身份–不为人知的自己3.自我的归属五、身份追寻的意义1.身份追寻对人生有何意义2.身份追寻在文学中的地位3.将身份追寻带入现实生活六、结论帕慕克小说中的身份追寻不仅是对人性的深入挖掘,更是对时代背景下思想追求的体现。

其作品中所体现出的“我想要成为谁”、“我想成为自己”的矛盾和探寻,不仅为读者提供了深刻的思考和启示,也为我们人类的身份认同提出了重要的问题。

帕慕克小说的身份追寻在文学史上占据着一席之地,其作品对世界文学的发展也做出了突出的贡献。

1. 引言在引言中,可以对帕慕克小说的身份追寻进行简要介绍,并强调本文的研究意义和目的,引出本文核心内容。

2. 帕慕克小说简介在这一部分,需要简要介绍帕慕克作品的特点和风格。

可以结合其生平经历,探讨其作品的根源和文学风格,为读者了解帕慕克小说中身份追寻的表现打下基础。

3. 身份追寻在帕慕克小说中的表现在本部分,需要深入探讨帕慕克小说中的身份追寻表现。

可以从身份构建的难题、身份探索的出发点和身份追寻的表现形式三个方面进行探讨,为读者呈现帕慕克小说中的身份追寻呈现全貌。

4. 探求真正的自我在本部分,可以着重探讨帕慕克小说中身份追寻的根源和最终目的。

在探求真正的自我的过程中,需要考虑到自我寻找的漫长道路、真正的身份-不为人知的自己和自我的归属这三个方面内容。

被窃的侦探小说:帕慕克玄学侦探小说论

被窃的侦探小说:帕慕克玄学侦探小说论

被窃的侦探小说:帕慕克玄学侦探小说论
陈玉洪
【期刊名称】《兰州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年(卷),期】2015(000)006
【摘要】奥尔罕·帕慕克的侦探小说特点已经引起国内外学界的注意,然而现有的研究未将帕慕克与传统侦探小说从本质上进行区分。

《我的名字叫红》《黑书》《雪》等作品属于反侦探小说或称玄学侦探小说范畴。

作者“窃取”和改写传统侦探小说文本,颠覆传统的侦探形象和情节结构,质疑认知的有效性和真理的一元性,动摇理性王国和“我思”的本体性地位,体现出不可知论和反一元论的特点。

帕慕克从本体论角度追问存在之谜和身份之谜,以文学叙事的方式回应世俗化和西化洪流中的土耳其民族身份问题。

【总页数】7页(P151-157)
【作者】陈玉洪
【作者单位】兰州大学外国语学院,甘肃兰州 730000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I106.4
【相关文献】
1.帕慕克与侦探小说 [J], 止庵
2.玄学侦探小说中的套盒式迷宫r——以《玻璃之城》为例 [J], 张红;周迪
3.理性之上的人性探秘\r——读杜仑玛特的玄学侦探小说《诺言》 [J], 刘红娟
4.理性之上的人性探秘--读杜仑玛特的玄学侦探小说《诺言》 [J], 刘红娟
5.论格非玄学侦探小说中的弗洛伊德主义表征 [J], 袁洪庚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许若文 《雪》:隐秘对称性的谜面与谜底

许若文 《雪》:隐秘对称性的谜面与谜底

论帕穆克小说《雪》中隐秘的对称性许若文内容提要:本文通过对帕慕克小说《雪》中并没有出现具体诗文的19首诗歌的分析,阐释了小说意欲通过这19首诗歌构成的雪花图形,揭示宇宙间的万事万物都处在一种隐秘的对称性之中,而处在这种隐秘对称性中心点上的人既被这种隐秘对称性所左右,又参不透这种隐秘对称性所揭示的生活逻辑。

关键词:雪,隐秘对称性,生活逻辑《雪》是2006年诺贝尔文学奖获得者、土耳其当代著名作家奥尔罕·帕慕克的代表作之一。

帕慕克1952年出生于伊斯坦布尔,曾在伊斯坦布尔科技大学主修建筑,并酷爱绘画,对几何图形有着特殊的敏感,尤其是雪花正六边形的精妙对称引发了他对世界充满隐秘的对称性的关注和思考。

他的多部作品,比如《我的名字叫红》、《黑书》、《伊斯坦布尔——一座城市的记忆》,都对这种隐秘的对称性有所涉及,但以《雪》最为集中。

本文以《雪》为文本,尝试分析作者对世界的隐秘对称性的认识和思考。

一《雪》的故事情节并不复杂:伊斯坦布尔诗人卡在土耳其东部城市卡尔斯调查和采访女子自杀事件与市长选举问题的过程中,身不由己地卷入世俗主义政变分子与伊斯兰政教徒的冲突之中,后被伊斯兰复仇分子杀害。

卡在卡尔斯的短短三天中,对信仰和生命的意义有了全新的认识,消失多年的写诗灵感又重新涌现,他通过一系列诗歌作品表达了自己对世界的隐秘对称性,及其所揭示的生活逻辑的哲学性思考。

卡在卡尔斯总共创作了19首诗,并将它们放在了一个雪花图形中。

19首诗中,《我,卡》被放在雪花图形的中心点,记忆、幻想、逻辑三条雪花轴线上各自对称排列了6首诗,共计18首。

小说并没有给出这19首诗的具体诗文,但这19首诗歌与作者想要通过《雪》这部小说所要表达的思想密切相关。

因此,我们可以根据卡写作诗歌时的一些相关情景和相关内容提示去分析作者用这19首诗歌所想要表达的思想。

纳博科夫说:“诗歌都是有关位置的:试图表达一个人相对于被意识拥抱的宇宙的位置。

”1在《雪》中,这种“宇宙的位置”体现为19首诗歌共同意欲揭示的隐秘对称性。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对 待 卡 尔斯 民众 的 态度 一 一 “ 他 们 太 愚 昧 了 ,他们 对 现 代 艺 术 无所知 , 他们是不可能现代起来的 !”也是暴 力的、 具有 “ 东

三 、 中间 人Βιβλιοθήκη — 卡 方主义”色彩的。萨义德指 出,在西方化 的今天,西方过去的 衰败和 东方 曾经的辉煌让西方想要重构 自我 ,西方为了建构 自 我 ,通 过想 象与附会 ,将 东方异化为一片野 蛮落后之地 ,将 东 方人魔鬼化为愚蠢、狡诈、暴 力的生物。这样 ,东方主义将 东 方打碎按照 西方的利益重组,而西方人和世俗主义者也把伊斯 兰文化视 为贫穷 、愚昧的象征。苏纳伊正是这样一个被殖 民化 了的东方主 义者 ,而最终 ,他 自杀于舞 台之上 。这样 的结局是 作者在 向我们暗 示 : 这种全盘西化式的、“ 一元式 ”的文化身 份所导向的革命道路终将走向失败。 作者对世俗主义者 苏纳伊没有 完全持批判 态度 ,有些地方 甚至是赞许 的。整个故事中,苏纳伊更像一个悲剧英雄 。他不 是野心 家,发动 自杀式的政 变不全然是为 了自己的理想,更是 为了救卡 尔斯 的民众脱 离贫穷和落后 ; 他在政 变中虽然造成 了 不必要 的伤亡,但对 民众确 实怀有真切 的同情,叫手下 “ 不要 过于残酷” 。作者还不惜以 东方学家式描 写将卡尔斯 的民众塑 造 成整 E l 在茶馆 中的失业、不幸、绝望 、麻 木 而又贫穷的人, 并以此对苏纳伊进行衬托 在 男人们 互相残杀,女A A 7 纷纷 自 杀 ,^^对枪炮之 声习以为常的卡 尔斯 ,苏纳伊对 于现代文明 的追求分外孤独 。 二 、伊斯兰传统文化的信奉者——神蓝 神蓝表面上是一个温文尔雅 ,英俊 自 信 ,没有 一丝宗教狂 的影子 的年轻人 ,而 内在却是一个 “ 伊斯 兰狂热分子 ” 。他常 在 电视 节 目中抛 头露面,宣扬 自己的主张,现 实中又神 出鬼 没 ,实施 暗杀行动、挑起 暴力争端 。神蓝 坚持做一个独立的伊 斯 兰人 ,他 不愿去模仿 西方并且鄙视那些世俗主义者,卡在向
他 讲 述 德 国 一位 “ 编 辑 ” 的生 活 细 节 时 ,他 的厌 恶 和 嘲讽 展 露 无遗 。神蓝对 西方世界和世俗主义者 的态度是极端的甚 至不择
卡是一个对政 治毫无兴趣 的诗人 ,出生于伊斯坦布 尔的上 流家 庭 ,从 小受着西式教 育。在德国度过十二年 的政治流放生 活后回到伊斯坦布尔参加母 亲的葬礼 ,又 为寻找过去的意中人
课程教 育研 究
综合理 论
论帕慕 克 《 雪》中的身份 问题
王 宇 晗
( 西北民族 大学文 学院 甘肃 兰州 7 3 0 0 0 0 )
【 摘要】 《 雪》以主人公 “ 卡”返回土耳其边境小城卡尔斯的亲身经历展现了西方与东方、现代与传统的文化冲突。以后殖民 理论 的视 角对小说 中各具身份意义的人物形 象进行 阐释 : 体现西方身份 的苏纳伊 、体现 东方身份 的神蓝、体现 中间人 身份 的卡 和体现女性身份的卡迪 菲,进而探讨 帕慕克对身份 问 题 的探寻和对现世个体幸福的呼唤 。 【 关键词 】 帕慕克 雪 身份 问 题 【 中图分类号】 1 3 7 4 . 0 7 4 【 文献标识码 】 A 【 文章编号 】 2 0 9 5 . 3 0 8 9( 2 0 1 5 ) 2 3 . 0 2 4 4 . 0 2
《 雪》作为 帕慕克唯一一部政 治小说,讲 述 了1 9 9 2 年流亡 大的奥斯曼帝国带给所有伊斯兰主义者的记忆一样 。过去,那 德 国的土耳其诗人 “ 卡”返回土耳其 ,来到边境 小城 卡尔斯的 是 “ 欧 洲 的 恐惧 ” ; 现 在 ,是 伊 斯 兰人 缅 怀 的辉 煌 。在 亚 细 亚 灵魂之旅。追寻这个孤独 、分裂的灵魂 , 作者展现的不仅是来 旅馆的秘密会议上,伊斯 兰人为 “ 做东 ’ 方人还是西方人 ”争辩 自世俗主义与伊斯 兰主义的政治冲突,更是不同文化的矛盾带 不休 ,有的 “ 为 自己不是欧洲人 而感到骄傲 ”有的说 “ 他们永 给 个 体 、民族 的 身份 冲 突 。 远也无法改变我们 的灵魂 。 ”还有人反驳说,我们好 像装得比 西 方现 代 文 化 的追 随 者— — 苏 纳 伊 欧洲人 更聪 明尊贵 ,但要是有 了免 费签证 ,一样会趋之若鹜 。 《 雪》 中的 苏纳伊 ・ 扎伊姆是 一个以扮演激进分子著称的 这展现 的实则是处在文化 边缘、无人理睬的伊斯兰人 的愤怒与 戏剧演 员,一个深受西方现代文化影 响的世俗精英 ,面对卡 尔 自卑, 是第三世界面对 西方文化霸权无奈又 矛盾的心理 。神蓝 , 斯 甚至土耳其的冲突和落后 ,他都坚信着 “ 我们 的未来就是欧 或者说所有的伊斯 兰主义者 ,满怀着对过去帝 国的追忆和对现 洲” 。 他将 自己与流亡德 国的卡划分为同一个世界 , 即西方世界, 在文化弱势地位 的悲愤,当世俗 主义者和 “ 西方 ”的蔑视愈演 拥有现代文明的地 方 ; 没有人读过艾略特 的卡 尔 斯就是另一个 愈烈时,他们也 更容 易走 向极端。神蓝以 “ 西方主义”来对抗 世 界,即东方世界 ,一个落后 的、需要用 西方现代文化改变的 “ 东方主义” ,以一种霸权 来对抗另一种霸权,这种解决身份冲 地 方 ,他 要 把 “ 非 西方 ”变 为 “ 西 方 ”一 一 这 就是 一 个 东方主 突问题 的方式被他 的结局一一被特别行动队击毙一一给 予了否 义者的视 角。他采取的手段一一令无辜群 众丧命 的流血政变 ; 定 的答 案 。
伊佩珂来到 了卡 尔斯 。初到卡 尔斯的卡,对 当地的贫穷充满失 望, 把 宗教视为愚昧落后的象征 , 甚至 因为 自己是从德 国来 的, 是从伊斯坦布 尔来的,很 自然地有一种优越感 ,尤其那件在德 国买的灰 色大衣让他平添 自 信 。这时的卡 只有一种 身份一一 来 自西方的无神论者。但随着政 变的发展 ,卡的身份 变得越来越 复杂 ,他与世俗主义者 苏纳伊 交心 ,同伊斯 兰狂热分子神蓝合 作 ,甚至 自己也渐渐开始信仰安拉 。神蓝嘲讽他为 “ 西方的间 谍” , 苏纳 伊 说 他 是 “ 思 想在 欧 洲 、 心 系 宗教 狂 、 脑 子 一 片 混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