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俄战争前的路透社与清政府
两个“强盗”的分赃战争:日俄战争
两个“强盗”的分赃战争:日俄战争20世纪初的日俄战争,是世界资本主义国家向帝国主义过渡时期的争霸第一战,日俄两国为了争夺殖民地所进行的肮脏战争。
战争的主战场、受害者中国却无能为力,只能“置身事外”。
这场战争也并非简单的日俄两国的战争,而是两个集团的较量,实质上是英、美为了自身利益对沙俄在远东扩张的一次围剿,日本充当了马前卒的角色。
这其中的波谲云诡、生灵涂炭、利益争夺让人侧目。
一、甲午之殇,以夷制夷1894年中日甲午战争,清帝国惨败,战胜的日本强迫清政府签订丧权辱国的《马关条约》。
其中割让辽东半岛一事,沙皇俄国表达了强烈不满,认为日本已严重威胁到其在远东的利益。
随后在俄、法、德三国的强力干预下,日本被迫将到嘴的肥肉——辽东半岛归还清廷。
日本当时的实力尚无法和俄国及其他列强相抗衡,只好忍气吞声隐忍下来。
从此俄罗斯成了日本的头号假想敌,日本开始了卧薪尝胆的阶段。
19世纪末到20世纪初,俄国的目光逐渐转向东方,制订了“黄俄国计划”,妄图并吞整个中国东北地区,将其变成“黄俄罗斯”,并在中国辽东沿海夺取一个常年不冻港。
俄国以干涉还辽有功,借此勒索清廷。
中国付出3000万两白银赎买自己的土地,俄国却自称是他的功劳,要求中国与其签署《中俄密约》。
其中主要内容包括兴建一条西起满洲里,经哈尔滨,一直到海参崴的“东清铁路”;除此之外建一条由哈尔滨经长春到大连的南满支线,加上强租旅顺及大连港,这一系列动作,使得视东北为禁脔的日本更加如芒在背。
甲午战争后日本已占据朝鲜,其必将觊觎中国东北,此时的清帝国已无力抵御日本势力的侵入。
所以李鸿章乃至清廷认为引进俄国势力以制衡日本,使两强相互争夺和消耗。
1896年6月,还带着《马关条约》谈判期间日本“爱国者”留下的枪伤的李鸿章,作为清廷特使出访俄国,签下了臭名昭著的《中俄密约》。
“以夷制夷”一直是李鸿章一生和列强周旋的基本策略。
然则无异于饮鸩止渴,清政府已然成为洋人的朝廷。
二、各怀鬼胎,纵横捭阖1900年八国联军侵华掀起了列强瓜分中国的狂潮,清政府沦为任人宰割的鱼肉。
清政府在日俄战争中扮演的角色
清政府在日俄战争中扮演的角色■ 宋玉红档案背后在中国近代史上爆发的日俄战争,是在中国领土上发生的战争,作为战争的直接受害者清政府,由于腐败无能,实属无奈地宣布了“局外中立”,眼睁睁地看着外国列强为争夺自己国家的土地问题,在自家门内火拼。
河北省档案馆保存着一份清政府在日俄战争中保持中立的告示,此告示为直隶总督府奉上谕张贴的告示,声明:“上谕现在日俄两国,失和用兵,朝廷轸念彼此均系友邦,应按局外中立之例办理。
著各直省将军督抚通饬所属文武,并晓谕军民人等,一体钦遵,以笃邦交,而维大局,毋得疏误,将此通谕知之。
钦此。
同日奉上谕现在日俄两国失和,非与中国开衅,京外各处地方均应照常安堵,本日业经明将谕旨,按照局外中立之例办理。
各省沿途各地方著该将军督抚等加意严防、慎固封守所有通商口岸及各国人民财产教堂,一并认真保护,随时防范。
倘有匪徒造谣滋事,即著迅速查拿,从严治罪。
京师地面重要著步军统领衙门、工巡总局、顺天府、五城御史严密巡查,切实弹压,俾铺户居民各安生业,所有各国使馆教堂尤应加意保护,倘有不肖匪徒妄造谣言,借端滋扰,即行缉拿审讯。
轻者按律惩处,重者立即正法,以示警戒。
京外各衙门皆有地面之责,勿当严饬禁令,销患未萌,勿得稍涉疏懈。
用副朝廷辑和中外绥靖闾阎之至意,钦此。
遵合行恭录出示晓谕。
为此示仰阖境军民人等一体知悉。
倘有造谣生事者,即严拿惩办,决不宽贷。
其各懔遵勿违,特示。
”这张告示,成为了近代中国主权沦丧、备受屈辱的历史见证,也成为世界史上绝无仅有的丧权辱国的特例。
日俄战争爆发的背景从19世纪末到20世纪初,各个帝国主义国家疯狂地争夺殖民地、半殖民地和势力范围,对已经瓜分完毕的世界进行重新分割。
中国是各列强掠夺的主要对象之一。
在此期间,沙皇俄国对中国的侵略又发展到了一个新的阶段。
特别是在东北方向,俄国妄图吞并整个东北地区,并且在沿海寻觅常年不冻港。
尼古拉二世公然声称:“俄国无疑必须领有终年通行无阻的港口,此一港口应在大陆上(朝鲜东南部),并且必须与我们以前领有的地带相连。
日俄战争的真相
• 中、日两国交恶的历史,就从这场“鸡同鸭讲” 的争辩中,步步激化。国民政府“铁腕救国”, 在民族道义上,对不对?当然对。但是,在当时的 具体历史条件下,这样做,是否符合国家的“利 益最大化”?则未必。这就是我们平时所说的: “仁者见仁。智者见智”。我写史的态度,是 “只讲事实,不讲道理”。谁对谁错。读者可以 自己去评判。我只负责还原事实。这就是“九一 八事变”爆发的主要历史背景和缘由。
日俄战争的真相
• 1900年,中国北方闹起了一股暴力排外的 运动,史称“义和团运动”,这个运动是 好是坏,在此暂不评论。需要指出的是: 在义和团运动中,驻黑龙江清军对俄军态 度强硬,俄军以“保护中东铁路”为由, 出兵侵占了中国东北三省全境。注意:是 俄军,侵占了“中国东北三省全境”。从 1900年至1905年,持续占领了五年之久。 注意:是俄军,持续侵占了中国东北全境 “五年”之久。
• 这就是为什么清政府甘愿签署《会议东三 省事宜正约》以及附约、向日本割让小部 分主权的原因。因为,当时只能这样办, 除此之外,没有更好的办法。中、日两国 在20世纪的大打出手,归根结底,就是根 源于这个条约、根源于日本依据这个条约, 向旅顺、大连、南满铁路两侧移民、并开 始“经营满洲”。
• 而日本这个“经营满洲”的殖民行为,与中国后 来突然兴起的民族主义,爆发了激烈的冲突。浩 如烟海的史料显示:国民政府从发动北伐开始, 就喊出了“收回东北一切主权”、“废除一切不 平等条约”的民族主义激进口号,尤其是强行收 回汉口英租界的成功,使国民政府斗志变得更加 昂扬,在冒进的路上一路狂奔。不料,在东北, 国民政府碰到了日本这只硬钉子,结果,出事了。 国民政府认为那些都是不平等条约,必须要废除。 而日本则拿二十六年前的日俄战争说事,它指责 中国忘恩负义、不守信用。
日俄战争前后 日本人的“双重性”
日俄战争前后日本人的“双重性”日俄战争距今已有百年,战场主要是在中国领土上进行的。
腐朽透顶的清政府,竟置国家主权和人民生命财产于不顾,而清朝政府却被逼迫宣布中立,甚至为这场战争专门划出了一块交战区,听任日俄两国铁蹄践踏我东北锦绣河山。
当时英国人说:“俄国为晚餐而战,日本为生存而战”。
在日俄战争中,日本人咋巧妙地通过间谍战,让俄国人吃尽了啥苦头?1904 年,一支由罗日杰斯特文斯基海军上将率领的俄国舰队,从波罗的海的几个港口出发,经地中海驶向远东,准备给日本海军一次毁灭性的打击。
出发不久,俄国舰队就收到了一份情报。
有人向俄国人透露,说日本谍报机关通过一个在阿姆斯特丹和比戈之间活动的葡萄牙走私贩子,已经暗暗地在多格尔沙州一带的浅海水域里部署了监视俄国舰队的日本鱼雷艇,蓄谋伏击他们。
原来,俄国人一直在利用一个走私贩子给他们送情报,该走私贩子在西班牙沿海进行走私越货的勾当,当时,在直布罗陀海峡的各港口以至地中海沿岸都有他收买下的暗探。
就是这个走私贩子给俄国舰队送的情报。
俄国人收到情报后大为紧张。
10 月,俄国舰队在北海驶近了多格尔沙州。
正巧,这天海上突然起了弥天大雾,微茫中,他们忽然发现前方有许多小船。
“日本鱼雷艇!”俄国人下意识地联想起日本人将要在这里攻击他们的情报来,顿时惊慌失措,未及仔细辩认便胡乱地开了火,那些小船不一会儿,就有几条中弹沉没了。
但等他们驶近一看,却一下子傻了眼——原来,俄国人轰击的小船不是日本的鱼雷艇,而是英国的渔船。
俄国同英国的关系原来就很紧张,这一来可捅了马蜂窝了!英国政府要求俄国做出解释,并予以赔偿。
俄国无奈,只好同英国达成一个协议,由法国、美国和奥匈帝国的海军将领们组成一个国际委员会,代表当事者双方对这一事件调查。
翌年 2 月,该委员会作出裁决,判定俄国赔偿 6.5 万英镑。
实际上,所谓日本人将要用鱼雷艇攻击俄国舰队,完全是日本问谍搞的假情报。
在那里,日本海军尚未强大到足以进行远距离作战的地步。
历史复习课件
从下列图片得出戊戌变法的历史信息
康有为这一著作反映其变法改革的什么特 点?分析其形成这一特点的原因?
康有为其人
先生日美戒杀,而日食肉;亦称 一夫一妻之公,而以无子立妾;日言 男女平等,而家人未行独立;日言人 类平等,而好役婢仆;极好西学西器, 而礼俗、器物、语言、仪文,皆坚守 中国;极美民主政体,而专行君主; 注意世界大同,而专事中国:凡此皆 若甚相反者。 (《南海先生 传》上编第十三章)
第三章
晚清的危机与救亡
晚清危机
争 1904—1905
日本所绘日俄战争漫画
俄国 人眼中的日俄战争漫画 ______
清政府在日俄战争的态度
选自《梦醒狂言:辛亥革命时期的历史漫画》
日本在日俄战争时期的宣传画
中国人在日俄战争中的角色之一
日本在日俄战争时期的宣传画
伪装成清朝官吏的 日本侦察兵
日俄战争的结果
《朴茨茅斯和约》
战争引发中国全面危机,不仅外来危机重重, 而且清政府统治也岌岌可危。
但危机也蕴含的生机,近代中国救亡图存运 动也就此时开始......
“沉沉酣睡我中华, 哪知爱国即爱家。 国人知醒宜今醒, 莫待土分裂似瓜。”
中国近代史-晚清救亡运动
维新变法
徐锡麟
秋瑾
安徽巡抚恩铭
广州起义
陆皓东
孙中山后来称誉他是“中国有史以来,为共和革命而牺牲第一人”。
黄花岗起义 1911年4月
被俘的黄花岗起义战士
解读该漫画
《舆论》原画载于1907年《时事画报》
谭嗣同其人
“剑胆琴心”
戊戌变法之果
“中体西用”
义和团运动
义和团时期宣传漫画
清末新政与预备立宪
针对清政府“民智未开”观点的漫画
被“局外中立”遮蔽的历史清政府日俄战争 善后筹议
被“局外中立”遮蔽的历史:青政府日俄战争善后筹议李皓(东北师范大学历史文化学院,吉林长春130424)摘要:清政府的日俄战争善后,不仅涉及主权恢复与利益挽回,更与东北边圉安全以及“龙兴之地”的未来命运息息相关,清廷上下极为重视,对战争善后的筹议与“局外中立”平行展开。
从战事爆发到两国议和,內外臣工数次集中讨论日俄局势因应之策与战后东北经营方略,有针对性地提出调停争端、严守中立、加强边防、改制行省、推行新政、开埠通商以及联日抗俄等涉及內政外交的多项建议,基本确定了战争善后的总体框架,拉开了清政府日俄战争善后的序幕并为之奠定基础。
梳理这一过程,可见清政府应对两国战和局势、处理战争善后的心路历程,有利于把握战争善后事务的基本脉络及各项举措之间的內在联系,且对于清末新政研究不无裨益。
关键词:清政府;日俄战争;善后筹议;局外中立中图分类号:K254.3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5-605X(2021)02-0081-08作为对日俄两国战和局势的因应举措,清政府对战争善后的筹议与“局外中立”平行展开,贯穿整个战事进程。
①此间相对集中的讨论,主要有三次:开战伊始,即有一些大臣奏陈因应之策,主张及早着手战争善后,是为第一次筹议。
此后,清政府又根据事态发展两次问计于内外臣工:光绪三十年(1454年)六月二十一日,以湖南巡抚赵尔巽入觐召对为契机,命各疆臣同心协力,共同筹画善后一切事宜,将具体意见具折密陈;②翌年夏,两国有和议之说。
兹事体大,事关“龙兴之地”乃至整个中国的前途与命运。
一时间,如何应对和局以及经营战后东北,成为重要议题。
清政府先后命驻外公使探听各国对于日俄和局意见、驻日俄公使秘密打探两国遣使议和各项情形,又要求各省督抚、驻外使节密陈如何应对日俄和局及东北经营方略。
③长期以来,学界对“局外中立”关注颇多,而忽视了对善后筹议的探讨。
所涉及者,多作为立宪运动的背景,以宪政改革为中心展开。
然而,善后筹议所及绝不局限于此,讨论的重心也随着战事的发展而有所调整,集中反映了清政府应对日俄战和局势的心路历程。
清朝与日本的对抗与合作
清朝与日本的对抗与合作清朝和日本在历史上有着长期的交往和互动。
尽管两国之间曾经存在一定程度的对抗,但同时也出现了一些合作的机会。
本文将就清朝与日本的对抗与合作进行探讨,并分析这些关系对双方的影响。
一、对抗的历史背景19世纪中叶至20世纪初,清朝和日本之间出现了一系列对抗行为。
这些对抗主要集中在领土争夺、贸易制度、外交关系等方面。
首先,领土争夺是导致清朝与日本对抗的重要原因之一。
在那个时期,东亚地区的领土问题一直是各国争夺的焦点。
清朝和日本都试图在这一地区扩大自己的影响力,并争夺朝鲜半岛以及其周边地区的控制权。
其次,在贸易制度方面,清朝和日本之间也存在着一些矛盾和利益冲突。
清朝实行封建经济,对外贸易受到限制,而日本则借鉴西方国家的经验,积极发展对外贸易。
这导致了两国贸易制度的差异,同时也引发了一些贸易纠纷和对抗行为。
最后,在外交关系上,清朝和日本也频繁发生摩擦。
清朝一直试图维持对其他国家的控制,并对任何独立行动表示警惕。
而日本则希望摆脱清朝的干涉,追求独立的外交政策。
这导致了两国之间的外交冲突和对抗。
二、对抗中的合作机会尽管清朝和日本存在对抗,但两国之间也出现了一些合作的机会。
这些合作机会主要体现在文化交流、知识传播和军事合作等领域。
首先,文化交流是清朝和日本之间的合作重点之一。
清朝与日本在文化方面有着共同之处,例如共同的儒家传统和艺术风格。
这为两国之间文化交流提供了机会,促进了双方的相互了解和合作。
其次,知识传播也是清朝与日本合作的重要领域。
清朝和日本都有非常丰富的学术和科技成果,两国之间的知识传播可以促进彼此的发展。
在这方面,清朝和日本之间进行了大量的学术交流和知识传播,共同推动了双方的学术繁荣。
此外,在军事合作方面,清朝和日本也存在一定程度的合作机会。
尽管两国之间有一些军事冲突,但在某些情况下,双方也进行了军事合作,以共同应对外来威胁。
这种合作体现了双方在军事方面的互补优势,加强了清朝与日本之间的关系。
清朝对外交战略与近代中日战争
清朝对外交战略与近代中日战争背负着四百多年的封建制度和历史传统,清朝在对外交战略中面临了许多挑战与困难。
尤其是在近代的中日战争中,清朝面对日本的侵略行为,不得不重新审视和调整自己的战略与政策。
本文将从几个方面探讨清朝的对外交战略以及近代中日战争的背景与影响。
首先,回顾清朝的对外交战略,不得不提及其对边疆地区的管理与稳定。
清朝统治时期,边疆地区的稳定一直是其对外政策的重中之重。
清朝通过辽东、新疆、台湾等地的军事驻防来巩固自身的实力,并以此保持对辽东、东北、西北等地的控制。
同时,清朝还采取了一系列的开疆扩土政策,主要通过和平方式,以外交手段解决了和俄罗斯、蒙古等国家的边界问题。
其次,清朝对外交战略也包括了对中华民族的保护与传统文化的宣扬。
清朝的统治者注重对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传承与弘扬,通过将儒家思想作为国家的指导思想,并推行科举制度来培养士人,以达到巩固国家统一的目的。
此外,清朝还通过对外贸易的开放来推动中华民族与世界各国的交流,借鉴外国冶炼技术、轻工业和航运技术等,以提升国家的经济实力。
然而,在近代的中日战争中,清朝遭遇到了前所未有的挑战与困难。
日本的崛起与变革给清朝带来了巨大的冲击与压力。
清朝在军事、经济、政治等各个方面都逐渐落后于日本,被动地处于弱势地位。
而日本则通过叛逆军阀、侵略军事行动和政治手段,相继夺取了台湾、澎湖列岛及辽东半岛等清朝的领土,并对清朝发动了甲午战争、中日战争等一系列侵略行动。
中日战争的影响深远而复杂。
从政治层面看,清朝无法应对日本的威胁,逐渐丧失了对自身领土和民族的有效保护能力,进一步削弱了清朝的统治地位。
从经济层面看,清朝的财政赤字不断扩大,国家贫困加剧,人民生活水平下降。
从军事层面看,清朝的军队装备落后,指挥系统混乱,无法有效对抗日本的军事侵略。
从文化层面看,清朝的封建制度和传统文化受到了前所未有的冲击和挑战,社会价值观发生了巨大的变革。
近代中日战争的教训让清朝意识到了自身的薄弱之处,同时也为中国近代化的进程提供了重要的启示。
清朝的外交与国际关系与邻国的交流与纷争
清朝的外交与国际关系与邻国的交流与纷争清朝是中国历史上最后一个封建王朝,也是一个在外交和国际关系上经历了许多交流与纷争的时期。
清朝的外交政策主要集中在与邻国的交流与纷争上,这些邻国包括俄罗斯、英国、葡萄牙等欧洲列强,以及朝鲜和日本等亚洲国家。
一、与俄罗斯的交流与纷争清朝与俄罗斯的交流始于17世纪,当时双方签署了《尼布楚条约》,确立了边界,并开展了贸易往来。
然而随着时间的推移,俄罗斯逐渐扩张,希望将其势力延伸至中国东北地区。
这引发了清朝与俄罗斯之间的纷争,最著名的就是《尼布楚条约》的修订问题。
清朝在与俄罗斯的谈判中始终秉持着以和为贵的原则,但多次修订尼布楚条约却让清朝失去了对东北地区的控制。
尤其是在《瑷珲条约》和《北京条约》中,清朝被迫割让了大片领土给俄罗斯,给自身的国家利益造成了巨大的损失。
二、与英国的交流与纷争清朝与英国的交流起始于18世纪,双方在贸易和领土问题上发生了多次冲突。
最为突出的事件是鸦片战争,这场战争导致了中国的沦陷和不平等条约的签订。
鸦片战争后,清朝在与英国的谈判中再次遭到了损失,不得不签署《南京条约》和《天津条约》。
这两个条约限制了中国的主权,割让了香港、澳门等地区给英国,使得清朝陷入了更加困境的境地。
但是,清朝在与英国的纷争中也有过积极的一面。
例如,在英国进攻北京期间,清朝军队通过坚决的抵抗展示了中国对外入侵决心,充分展现了清朝的外交实力。
三、与邻国朝鲜和日本的交流与纷争清朝与邻国朝鲜和日本的交流与纷争也是清朝外交的重要组成部分。
根据明朝的影响,清朝在东亚地区享有一定的影响力,尤其是对朝鲜和日本。
朝鲜曾是清朝的附属国,但在清朝后期,朝鲜政治动荡,清朝与朝鲜之间的关系变得紧张。
尤其是在李氏朝鲜晚期,清朝对朝鲜进行了多次干预,甚至派兵入侵朝鲜以维护其在朝鲜的利益。
而与日本的交流与纷争主要源于两国间的领土争端。
清朝曾多次派遣使团到日本,旨在扩大自身的影响力,并处理两国间的边界问题。
日俄战争时清政府保持中立的原因
日俄战争时清政府保持中立的原因在战争刚刚开始的时候清政府的态度让所有人大跌眼镜,那么你知道日俄战争时清政府保持中立的原因吗?下面是由店铺整理的日俄战争时清政府保持中立的原因,让我们一起来了解。
日俄战争时清政府保持中立的原因日俄战争是历史上大规模的战争之一,日本和俄国为了争夺殖民地而在东北发起了这一场战争,可以说在这场战争中不管哪一方胜出,最终受到最多伤害的依旧是中国和中国的百姓,这是谁都可以预料到但是无法改变的事实。
在战争刚刚开始的时候清政府的态度让所有人大跌眼镜,因为日俄战争时清政府没有做任何反抗便选择了中立,这是一个对国家不负责任的决定。
那么日俄战争时清政府中立是怎么回事呢?在战争刚刚开始三天的时候慈禧向人们颁发了自己的懿旨,在旨意中表明清政府会在日俄战争中保持中立,据说这个决定是当时的北洋大臣袁世凯提出的,而李鸿章也赞成这个决定。
他们认为要保持中立的理由就是当时中国的军队要准备练兵,而财政方面也需要时间筹措,所以在日俄交锋的时间内大清是不能引火烧身的。
而慈禧也不没有经过太多考虑就同意了他们的说法。
日俄战争时清政府中立的决定虽然表面上让清政府安宁了一段时间,但是作为日俄征战的战场东北地区则陷入了巨大的浩劫和灾难之中,在战争中,东北人民伤亡无数,财产也受到了巨大威胁。
日俄在东北毁坏房屋、土地,还驱使当地的人民为他们做工,甚至还将许多民众当成间谍处死,这些都是因为清政府的中立和不作为,才导致日俄两国肆无忌惮。
日俄战争的实力对比战争前夕俄罗斯总人口达1.41亿人,1904年陆军常备军总兵力约105万人,后备役军人达375万人。
其中将90%的兵力部署在西部地区,在远东只有正规陆军部队9.8万余人(148门炮、8挺机枪),同时,俄国海军拥有200余艘战舰,其中太平洋分舰队拥有60余艘作战舰艇(19.2万多吨)。
整个战争期间进行过9次动员,先后征召近120万人入伍。
有线电报电话只装备到军和集团军。
师以下一律采用徒步或乘马通信。
清政府在甲午战争前后的“联俄制日”政策
作者: 林吉玲
出版物刊名: 菏泽学院学报
页码: 38-39页
主题词: 清政府 甲午战争前 俄国 远东国际关系 “以夷制夷” 李鸿章 对华政策 西伯利亚铁路 日本政府 联俄
摘要: 甲午战争前后,远东国际关系复杂多变,清政府最高决策机关在对外交涉中,重操“以夷制夷”的故技,一度依赖俄国,以期达到“联俄制日”的目的。
剖析其成因,将有助于我们理解甲午战争前后的远东国际关系和清政府的外交政策。
清廷“联俄制日”政策的出笼,是当时远东国际关系错综复杂的大环境和中、俄、日、韩四国关系的特殊性所决定的,首先,俄国的“亚细亚使命”与清廷的“保朝政策”,在抑制日本方面有着共同性。
所谓俄国的“亚细亚使命”即占领直到长城脚下的大片领土,并向关内扩张势力,削弱和压倒竞争对手,夺取东亚霸权。
自彼得大帝改革之后,俄国迅速走上对外扩张道路。
1891年开始动工修建的西伯利亚大铁路是俄。
日俄战争前伊藤博文的对朝政策
日俄战争前伊藤博文的对朝政策
潘振鲁
【期刊名称】《西部学刊》
【年(卷),期】2024()9
【摘要】在近代日本史上,伊藤博文深度参与了日本对朝鲜的外交活动。
明治初期,伊藤博文认为应以内政优先,因此反对冒然征韩,并在大久保利通的领导下处理江华岛事件。
伊藤掌握政权后,为推行宪政,在朝鲜问题上对清政府采取协调政策,和平处理朝鲜问题。
到甲午战争前,伊藤决心以武力取代清政府在朝鲜的地位,创造开战契机,并干涉朝鲜改革,以迂回的手段掌控朝鲜内政。
日俄战争前伊藤的对朝政策,在不同时段有着不同的变化。
【总页数】4页(P74-77)
【作者】潘振鲁
【作者单位】河南大学历史文化学院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D81.819
【相关文献】
1.浅析日俄战争的起因--俄国“远东政策”与日本“大陆政策”的矛盾
2.日俄战争前的路透社与清政府
3.安倍晋三与伊藤博文对华政策比较研究
4.日俄战争前的路透社与清政府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赵尔巽与清政府日俄战争善后
赵尔巽与清政府日俄战争善后
李皓
【期刊名称】《社会科学辑刊》
【年(卷),期】2016(000)001
【摘要】面对两强邻在自己的领土上兵戎相见,清政府在“局外中立”的同时积极预筹战争善后,选定赵尔巽接任盛京将军负责善后地方事务.留守陪都期间,赵尔巽将消除战争影响与改革地方的目标有机整合,除赈济难民与对日交涉之外,改革行政、整顿财政金融、发展经济、兴办新式教育,各项改革整顿举措兼具善后与新政的双重功用.战争善后使几经兵燹的奉天地方从战争的创伤中迅速恢复,对于稳定日俄战后奉天政局以及维护国家主权具有重要意义;各项新政举措则顺应了社会发展趋势,有力地推动了奉天地方的近代转型,又为继起的东三省改制奠定了一个坚实的基础.【总页数】8页(P124-131)
【作者】李皓
【作者单位】东北师范大学世界文明史研究中心吉林长春130024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K257
【相关文献】
1.日俄战争奉天善后论纲
2.日俄战争前的路透社与清政府
3.日俄战争前的路透社与清政府
4.被“局外中立”遮蔽的历史:清政府日俄战争善后筹议
5.日俄战争后的中日交涉——以盛京将军赵尔巽为中心的考察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试论日俄战争时期清政府的外交政策
The Qing Government's Diplomacy During the
Russo -Japanese War
作者: 孙昉
作者机构: 华东师范大学历史系,上海200062
出版物刊名: 烟台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页码: 89-93页
主题词: 日俄战争 清政府 外交
摘要:1900年,俄国利用中国爆发义和团运动之机出兵,全面入侵东北,激化了与日本的矛盾,从而引发了1904年的日俄战争。
为了维护东北主权,清政府利用日俄矛盾,进行中俄交涉,使俄国承诺撤军。
在日俄战争爆发后,清政府鉴于未来形势发展的不确定性,采取了中立的外交政策。
随着战争的发展,当出现日俄两国分割东北势力范围的倾向时,清政府的外交政策未能做出及时调整。
战争结束后的日俄和谈中,中国作为战争的最大受害国,却被排斥于和谈之外,最终无奈地接受日俄重新划分东北势力范围的现实。
日俄战争
陈潇 2016.9.9
日俄战争 (日文:日露戦争,)是指1904年到1905年间,日
本帝国与俄罗斯帝国为了争夺中国辽东半岛和朝鲜半岛
的控制权,而在中国东北的土地上进行的一场帝国主义
列强之间战争。最后以俄罗斯帝国的失败而告终。
从未放弃东北主权的清政府为什 么会在日俄战争中宣布中立? 清政府恪守了中立吗?
日俄两国尊重了清政府的中立吗?
为什么各方交互指责、警告对方破坏中立,但又都没 有打破这一局面,而是将其维持到战争结束?
一、日俄战争爆发的原因和焦点在于俄国霸占中国东北, 在这个大原则上,清政府的立场一直与俄国尖锐地对立 着,这构成了日俄战争前因后果的关键一环。就此而论, 清政府本无中立的前提
在当时的国际形势下,正是因为清政府 立场的坚定,英、美等列强才获得了 “主持公道”的机会,日本也得以介入 中俄东北交涉。
沙俄向流亡西安、面临灭顶之灾的慈禧政权抛去了 救命稻草。在列强对华政策尚未取得一致之时,沙俄抢 先承认慈禧集团的合法性,接受其和平要求,接纳李鸿章 为议和代表,甚至第一个向列强倡议从华北撤军。
三、清政府未能恪守中立,“联日拒俄”成为“伏流”, 一直未断;日俄两国也未履行尊重清政府中立的诺言,破 坏中立的举动屡屡发生
中国方面对日本的援助 1、袁世凯及其北洋军为日军提供了情报方面的支持。 2、清军为日军“特别任务班”袭扰俄军的活动提供了 炸药、经费等援助 3、奉天的个别团练,甚至清军涉嫌参与了日军攻击俄军 的某些军事行动。
四、“三国两方”的利害关系决定了清政府不可 能恪守中立,日俄两国也不可能尊重其中立,但日 俄两国均煞有介事地维持着这一局面,背后隐藏 着某种共同利益
甲午战后清政府对俄外交的演变
甲午战后清政府对俄外交的演变甲午战后,中外关系出现了新的形势。
中国沉沦,日本崛起,俄国加紧在中国东三省的侵略活动,日俄矛盾日益尖锐,英日在共同对俄的基础上互相接近。
基于远东格局的这种变化,清政府在“恐日”“仇日”情绪的支配下,期待“联俄制日”。
1896年,中俄签订的“中俄密约”和《东省铁路公司合同》是清政府实施“联俄”政策的结果。
清政府本意是“联俄制日”,结果竟使俄国逐步把东三省变成其势力范围。
义和团运动时期,俄国出兵占领东三省,中俄矛盾激化。
中俄东三省交涉,引起国内外的密切关注,各种力量介入其中,受其影响清政府由“联俄”走向“疏俄”。
标签:甲午战后;清政府;联俄;疏俄甲午战后,中外关系出现了新的形势。
中国沉沦、日本崛起是最显著的特征。
日本经中日一战,俨然崛起为远东一霸,“与一些老牌帝国主义强盗平起平坐,成为远东乃至欧洲国际关系的进一步发展中一个极其重要的因素”[1]。
西方列强对之刮目相看。
日本作为一支新兴势力出现在东亚舞台,其“八■一宇”的征服计划,矛头指向落后的中国。
甲午战后,中国国内出现了“恐日”和“仇日”情绪。
清政府因无力对抗日本,所以为摆脱困境寻着“以夷制夷”的老路,期望结强援以制日,这引发了清政府对外关系的一个转折。
本文以甲午战后远东格局的变化为视角,探讨清政府对俄外交的嬗变。
一、清政府“联俄”外交的出台甲午战后,中外关系出现了新的形势。
中日战争和马关条约暴露了中国的全部弱点,日本想在中国大陆获得领土的企图虽然落空,但日本夺取台湾和澎湖列岛,实质上意味着瓜分中国的开始。
中国在中日战争中的失败,“引起了国外政治领袖们的贪婪野心,此后,列强展开了对华政治和经济霸权的争夺。
对华贸易问题不再是它们唯一的或主要的问题,重要得多的事情是中国国家政治上的前途问题。
”[2]3战后英、俄、法、德等各大国,都力图利用中国战败的局势来谋取自己的利益,出现了几个大国激烈争夺中国的局面。
《泰晤士报》记者吉尔乐声称,甲午战后的中国“如此一筹莫展,以致随时可能成为大国手中的玩偶”,他认为中国如此“衰败,在遇到外来的第一个压力时,就必然立即出现全面、彻底的崩溃,”认为英国政府无须“对一个幸存下来的帝国纯粹名义上的独立和完整表示关心。
1905年大清和日本关于东北问题的谈判实录,双方谈了些什么?
1905年大清和日本关于东北问题的谈判实录,双方谈了些什么?今天老冯和您聊聊,1905年发生在北京的、大清和日本的谈判,关于东北问题。
日俄战争之前的东北形势:当时俄国已经占领几乎整个东北当年,日本刚刚在“日俄战争”中打败俄国,从俄国手中“继承”旅顺租借地、大连租借地、南满铁路、林矿等殖民权益,日本人当年“讲究国际法”,为了确认这些权益,日本派员来北京谈判。
大清正式签约,同意日本“继承”东北殖民权益。
这起谈判,奠定了1931年九一八事变以及侵华战争的基础。
今天,让我们通过历史资料,回到当年的谈判桌,看看当年大清和日本,在这种超级国家大事上面,都是怎样谈判的。
日俄战争中的日军高层时间:1905年11月地点:大清帝国,北京,北洋公所(老冯注:北洋公所具体位置在哪里,待查)中方谈判代表:北洋大臣袁世凯、庆亲王奕劻、军机大臣瞿鸿禨、随员唐绍仪、杨士琦、邹嘉来、金邦平、曹汝霖等人。
日方谈判代表:外务大臣小村寿太郎、日本驻华公使内田康哉、外务省亚洲局长山座圆次郎、高尾亨、以及姓“落合”的日本随员等人。
注意:本篇谈判纪要,是老冯依据亲历者曹汝霖的笔记译出。
谈判纪要小村寿太郎:(开场白)……这次帝国(指日本,下同)从俄国手中继承满洲(东三省,下同)特权,旅顺、大连、中东铁路南段(即南满铁路,下同)、沿路的林权、矿权等,已经是既成事实,然而为了日中亲善,我们这次来北京,是出于尊重你们中国的主权,在形式上请你们承认这个既成事实。
小村寿太郎袁世凯:(说一大堆的欢迎词)奕劻:我年纪大了,身体不好,事情也很多,很忙,所以,不能全程在场,所以,一切交给袁世凯、瞿鸿禨两位处理。
(说完,奕劻退场)庆亲王作为满清代表,很忙,露个脸就跑了小村寿太郎:这次,帝国和俄国不幸开战,而且战场是在你们中国的境内,我们日本真的不好意思。
我们打败了俄国,因此,俄国把旅顺、大连、中东铁路南段等权益,转让给我们日本,由于这些权益都在你们中国境内,所以,请贵国承认,并且和我们日本签个条约,把这事在文件上固定下来。
2021年全国普通高等学校招生统一考试历史(新课标I卷)
2021年全国普通高等学校招生统一考试历史(新课标I卷)学校:___________姓名:___________班级:___________考号:___________一、单选题1.《墨子》中有关于“圆”“直线”“正方形”“倍”的定义,对杠杆原理、声音传播、小孔成像等也有论述,还有机械制造方面的记载。
这反映出,《墨子》A.汇集了诸子百家的思想精华B.形成了完整的科学体系C.包含了劳动人民智慧的结晶D.体现了贵族阶层的旨趣2.据学者研究,唐朝“安史之乱”后百余年间的藩镇基本情况如下表所示。
由此可知,这一时期的藩镇A.控制了朝廷财政收入B.彼此之间攻伐不已C.注重维护中央的权威D.延续了唐朝的统治3.北宋前中期,在今四川井研县一带山谷中,密布着成百上千个采用新制盐技术的竹筒井,井主所雇工匠大多来自“他1州别县”,以“佣身赁力”为生,受雇期间,若对工作条件或待遇不满意,辄另谋高就。
这反映出当时A.民营手工业得到发展B.手工业者社会地位高C.雇佣劳动已经普及D.盐业专卖制度已经解体4.图中的动物是郑和下西洋时外国使臣随船向明政府贡献的奇珍异兽。
明朝君臣认为,这就是中国传说中的“麒麟”。
明成祖遂厚赐外国使臣。
这表明当时A.对外交流促使中国传统绘画出现新的类型B.朝廷用中国文化对朝贡贸易贡品加以解读C.海禁政策的解除促进了对外文化交流D.外来物品的传入推动了传统观念更新5.甲午战争时期,日本制定舆论宣传策略,把中国和日本分别“包装”成野蛮与文明的代表,并运用公关手段让许多欧美舆论倒向日方。
一些西方媒体甚至宣称,清政府战败“将意味着数百万人从愚蒙、专制和独裁中得到解放”。
对此,清政府却无所作为。
这反映了A.欧美舆论宣传左右了战争进程B.日本力图变更中国的君主政体C.清朝政府昏庸不谙熟近代外交D.西方媒体鼓动中国的民主革命6.五四运动后,出现了社会主义是否适合中国国情的争论,有人反对走如俄国式道路,认为救中国只有一条路,就是“增加富力”,发展实业;还有人主张“采用劳农主义的直接行动,达到社会革命的目的。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随着美国南北战争的爆发,美洲棉花原料的出口随之受限,因此英国的棉纺织业不得不依赖亚洲的 棉花原料与棉纱市场。路透社以此为契机,开始在亚洲拓展通讯业务。1866 年,亨利·柯林斯( Henry W. Collins,又译克伦茨) 在印度孟买正式建立路透社分社。此后其业务继续向东拓展。1871 年,先后 在新加坡、爪哇、上海建立机构②。
在电报无法直接联络欧亚大陆之前,路透社起初也利用航运公司作为传递英国、印度及中国棉业市 场行情的媒介。在欧 洲 至 印 度 的 电 报 线 路 铺 设 以 后,则 以 锡 兰 作 为 路 透 社 连 接 东 西 方 通 讯 的 中 心。 1869—1872 年间,随着丹麦大北电报公司铺设好联结欧洲至东亚的海底电缆,柯林斯先后在新加坡、上 海、长崎、横滨等地建立分社,并以 1871 年底在上海建立的机构作为路透社远东通讯业务的中心③。至 此,路透社的电讯,成为传递东西方贸易、政治、文化的新闻枢纽。
2019 年第 2 期 第 59 卷 ( 总 278 期)
Hale Waihona Puke 中山大学学报 ( 社会科学版) JOURNAL OF SUN YAT-SEN UNIVERSITY
( SOCIAL SCIENCE EDITION)
No. 2 2019 Vol. 59
General No. 278
日俄战争前的路透社与清政府*
由于上海是路透社在远东地区业务的中心,因此在华的西文报纸,较早采用路透社的新闻讯息。早 于路透社在东亚建立分社之前,上海《北华捷报》( The North-China Herald) 于 1865 年 11 月 25 日刊载了 路透社新闻通讯的广告。几年后,香港《孖剌西报》( Hong Kong Daily Press) 于 1870 年 3 月 14 日也开始 采用路透社的通讯,报道近期伦敦的政治事件和经济行情④。
在路透社上海分社建立以后,承继《北华捷报》的《字林西报》则成为常常采用路透社新闻的主要在 华英文报纸。这也影响到后来从《字林西报》独立出来的中文报纸《沪报》。
Republic of Letters Publishing BV,2012.
70
日俄战争前的路透社与清政府
一、东亚舆情要津
第一次鸦片战争后,清政府被迫向英国割让香港岛,并开放五口通商。中国的市场与政治问题,自 然而然地成为欧美列强的关注对象。有关中国市场贸易的相关信息,长期以来依赖航船的往来及贸易 人员的报告。据研究者称,在这个时期,从伦敦到远东地区之间的信息交流要花耗约 50 天①。如此长的 周期,无论是时效性,还是专业性,必然大打折扣,都会为贸易带来不便。
* 收稿日期: 2018—10—25 作者简介: 安东强,中山大学历史学系( 广州 510275) 。 ① Graham Storey,Reuters' Century 1851-1951,London: Max Parrish,1951. ② [日]仓田保雄著,回瑞岩、任长安译: 《路透其人和路透社》,北京: 新华出版社,1980 年。 ③ Tomoko Akami,Japan's News Propaganda and Reuters' News Empire in Northeast Asia,1870-1934,Dordrecht:
安东强
摘 要: 路透社的电讯是近代中国认识世界情势和办理中外交涉的重要参考。自路透社业务在东亚地区 开展以来,其电讯便成为中外舆论的要津,在甲午战争期间也为李鸿章办理中外交涉提供借鉴。此后,以北洋 为中枢,路透社与清政府实现间接合作,甚至一度酝酿和尝试直接合作。考察这一历史进程,有助于深入探讨 清政府如何认知域外各国情势的途径,以及其与欧美接轨的多层次的历史内涵。
关键词: 路透社; 北洋大臣; 中外交涉 DOI: 10. 13471 / j. cnki. jsysusse. 2019. 02. 007
国际新闻通讯社是推动全球一体化的重要助力。作为国际著名的新闻通讯社,路透社因其经营理 念与区域布局的偏向,较早地在东亚地区的新闻通讯业务方面占据主导地位。从 19 世纪 60 年代至第 二次世界大战前,与其他各国通讯社相比较,路透社在亚洲地区的影响力始终呈现出压倒性的优势地 位,故而也对东亚各国的政治、外交、新闻传播等领域产生过重要影响,同时也是欧美各国认识和了解东 亚地区政治、市场与文化的重要媒介。
路透社在东亚地区业务的全面展开与深远影响,迄今仍缺乏研究。作为路透社史的权威著作《路透 社的世纪( 1851—1951) 》,其中有关在东亚的业务仅寥寥数笔①。至于涉及此问题的著作,此前以仓田 保雄的《路透其人和路透社》为代表。该书作者自称它并非一部学术式传记,故述及路透社在东亚建立 分社等问题,并未细致地考辩史事,也未注明史料依据② 。近 年 来,有 学 者 撰 写《日 本 的 新 闻 宣 传 与 路 透社在东北亚的新闻帝国( 1870—1934) 》一书,讨论了路透社在东北亚业务经营与日本舆论宣传的 互动影响③。
至于有关路透社与近代中国的研究,似尚付诸阙如。由于晚清民国时期路透社在华档案不知所踪 ( 可能搬迁回伦敦总部,或东亚其他分社) ,而作为现今仍在运营的国际机构,伦敦总部的档案亦未对外 完全开放,对学者研究路透社在近代中国的历史造成一定的困难。不过,中方档案及在华中文报刊尚可 提供重建基本史实脉络的文献基础,且能呈现路透社与中国政府、各报刊的合作与互动。有鉴于此,本 文以日俄战争时期路透社与清政府正式合作为时间节点,依据清朝方面的电报档案,以及在华的中英文 报刊资料,以清政府接收和使用的路透电报及尝试合作为中心,梳理日俄战争以前路透社在华早期活动 情形,以及它与清政府接触与尝试合作的基本史实,一方面致力于梳理路透社在华与官方合作业务的发 源,另一方面希望有助于深入探讨清政府如何认知各国情势及其与欧美接轨的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