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态入侵

合集下载

生态系统生物入侵与应对措施

生态系统生物入侵与应对措施

生态系统生物入侵与应对措施一、什么是生态系统生物入侵生态系统生物入侵是指外来生物进入一个生态系统,繁殖、扩散和占领生态空间,对原生生物造成危害的过程。

入侵生物会与本地生物争夺生存资源,占据原有生物的栖息地和食物链,破坏当地生态环境的平衡,甚至会威胁人类健康。

生态系统生物入侵是生物多样性威胁的主要因素之一,它在全球范围内都存在。

二、生态系统生物入侵的影响1. 对生态系统的攻击入侵物种从而导致局部野生物种数量减少到灭绝。

2. 经济和社会影响入侵物种给农业、林业、渔业、园林、观赏、旅游等经济和社会领域造成负面影响;入侵物种还对维持科技等领域的正常运行造成威胁。

3. 生物多样性的损失入侵物种破坏当地生态环境,取代本地物种,造成生物多样性的损失。

三、生态系统生物入侵的类型及特征1. 通用入侵物种通用入侵物种(General invasive species),指具有广泛适应性和竞争力的生物,种类较少,但能在全球范围内入侵,比如黑颈鹤、秃鹫、狼、鬣狗等。

2. 场地指定的入侵物种场地指定的入侵物种(Site-designated invasive species),指入侵物种的分布范围和生态环境特征受到限制,比如蚊子草、沙漠前胡等。

四、应对生态系统生物入侵的措施1. 预防措施2. 早期检测和报告3. 管理措施4. 生态系统恢复五、结语生态系统生物入侵严重危害了生物多样性和生态环境的稳定,我们应该重视其影响,采取适当的措施来应对它。

预防措施、早期检测和报告、管理措施和生态系统恢复是有效防止入侵物种的关键措施。

只有大家齐心协力,不断加强科学技术和政策制定,才能使我们的生活更加安全和美好。

生态入侵

生态入侵

生态入侵 - 介绍
• 生态入侵,就是外来物种对生态环境入侵, 造成生物多样性的丧失或削弱。在中国3万 多种高等植物种类中,目前已知的外来有 害植物就有近百种。它们分布在草原、林 地、水域或湿地,生长在农田、荒地或铁 路、公路两侧,与本地植物竞争土壤、水 分和生存空间,造成了本地生物种类的下 降或灭绝。更有甚者,严重威胁自然保护 区的建设和发展,有些有毒植物造成当地 牲畜死亡或生存力下降,同时还在气候、 土壤、水分、有机物等方面产生连锁反应。
生态入侵 - 相关案例
• 欧洲的穴兔进入澳大 利亚后,由于没有天 敌制约,很快就在草 原上大量繁殖,它们 与牛羊争夺饲料,使 草场大片荒芜,最后 引入粘液瘤病毒,才 控制住其种群增长。 因此,对引进新种应 持慎重态度,要考虑 生态入侵的后果。
水葫芦
• 水葫芦(Water Hyacinth),又名凤眼莲、 水浮莲、布袋莲、凤眼蓝。 属雨久花科凤眼莲属。原 产南美,1901年为了解决 饲养生猪饲料不足被引入 中国,水葫芦的繁殖速度 极快,它以每周繁殖一倍 的速度滋生,在中国南部 水域广为生长,成为外来 物种侵害的典型代表之一。
紫茎泽兰
• 紫茎泽兰(Crofton Weed),多年生草本或 亚灌木。植物界里的“杀 手”,所到之处寸草不生, 牛羊中毒。可进行有性繁 殖和无性繁殖,对环境的 适应性极强,无论在干旱 贫瘠的荒坡隙地、墙头、 岩坎,在石缝里也能生长。 在2010年中国西南大旱后 疯长蔓延,威胁到农作物 的生长。
生态入侵 - 途径
• 生态入侵的途径主 要有4 种:
• 1自然传播 • 2贸易渠道传播
• 3旅客携带物传播
• 4人为引种传播。
生态入侵 - 过程
外来物种入侵过程经历这样四个时期: 一 引入和逃逸期期,外来物种被引入到以前没有这个物 种分布的区域。 二 种群建立期,外来物种开始适应引入地的气候和环境, 在当地野生环境条件下,依靠有性和无性繁殖形成自然种 群。 三 停滞期,外来物种经过一定时间对当地气候、环境的 适应,开始进入停滞期,这一期间,外来物种表现为具有 一定的种群数量。 四 扩散期,当外来物种形成了适宜本地气候和环境的繁 殖机制,具备了与本地物种竞争的强大能力,外来物种便 进入了扩散期。这一时期里,外来物种大肆传播蔓延,形 成“生态”爆发,并导致生态和经济危害。

生态环境中的生物入侵与防治

生态环境中的生物入侵与防治

生态环境中的生物入侵与防治随着人类对环境的不断破坏,许多非本地物种开始入侵生态系统,威胁着生态环境的平衡。

这些入侵物种对我们的生态环境和经济造成了极大的危害。

因此,有效防治生物入侵已成为当今生态环境保护的重要任务之一。

一、生物入侵的影响生物入侵是指外来物种侵入一个地区或生态系统,引起生态系统的改变和损伤。

随着全球化的发展,现代运输技术的快速发展,外来物种入侵的速度越来越快。

当这些入侵物种适应新环境后,它们的数量可以快速增长,甚至取代原有物种并对生态系统造成不可逆转的损害。

对于生态系统而言,生物入侵可能会引起一系列的生态问题,如:破坏生态系统的物种多样性,威胁生态环境的平衡,破坏自然生态环境的完整性,破坏自然保护区的生态环境等。

生态系统的稳定性会被破坏,进而威胁到地球生态系统的稳定。

对于经济而言,生物入侵也会造成巨大的经济损失。

例如入侵物种会破坏自然资源,破坏耕地、森林、草原、河流或湖泊等生态环境,导致基础设施受损,影响旅游业的发展等。

二、生物入侵的主要途径生物入侵的途径通常分为两类:人为途径和自然途径。

人为途径是指人们通过贸易、旅游、居住、移民等因素,将物种带到新的环境中。

在这些环境中,一些物种得到更好的生存条件,并能迅速繁殖,从而形成了新的入侵物种。

例如:中国南方的美洲南螈、饶平的水芋、桂林的莫氏地鳖等都是因为人为途径而带来的入侵物种。

自然途径是指物种从一个地区传入到另一个地区的自然过程,通常是通过自然界的行为扩散的。

例如,某些爬行动物和其他动物可利用风力或水流在海洋和陆地间广泛传播。

三、生物入侵的防治生物入侵是全球性问题,任何国家都难以单独解决。

因此,将防治生物入侵纳入全球性环境保护战略是非常必要的。

1、风险预警和监测首先,对于已知的入侵物种,必须建立有效的监测和风险预警机制,密切关注它们的扩散和影响,及时调查和收集数据,了解其分布范围和生态习性。

2、加强科学研究和技术创新科学研究和技术创新是防治生物入侵的关键。

生态学中的生物入侵:探索生物入侵对生态系统的影响、入侵机制与防治策略

生态学中的生物入侵:探索生物入侵对生态系统的影响、入侵机制与防治策略

生态学中的生物入侵:探索生物入侵对生态系统的影响、入侵机制与防治策略摘要生物入侵是全球生态系统面临的重大威胁之一,对生物多样性、生态系统功能和人类社会经济造成严重影响。

本文深入探讨了生物入侵的定义、影响、入侵机制以及防治策略。

通过分析生物入侵的生态学过程、对生态系统的影响以及各种防治措施的优缺点,本文旨在提供一个全面的视角,以期为生物入侵的管理和控制提供科学依据。

引言生物入侵(Biological Invasion)是指生物由原生存地经自然或人为的途径侵入到另一个新的环境,对入侵地的生物多样性、生态系统功能以及人类社会经济造成损害的过程。

随着全球化的加速,生物入侵问题日益严重,对全球生态安全构成了重大威胁。

生物入侵的影响1. 对生物多样性的影响:生物入侵会导致本地物种的衰退甚至灭绝,破坏生态系统的稳定性。

入侵物种可能与本地物种竞争资源、捕食本地物种、传播疾病,从而改变群落结构和生态系统功能。

2. 对生态系统功能的影响:生物入侵可能改变生态系统的物质循环、能量流动和信息传递等过程,影响生态系统的生产力、稳定性和恢复力。

例如,入侵植物可能会改变土壤的养分循环,入侵动物可能会改变食物网结构。

3. 对人类社会经济的影响:生物入侵可能对农林牧渔业生产、人类健康和基础设施造成损害,带来巨大的经济损失。

例如,水葫芦的入侵会堵塞航道、影响水产养殖,红火蚁的入侵会危害农作物和人类健康。

生物入侵机制生物入侵的成功与否受到多种因素的影响,包括:1. 入侵物种的生物学特性:入侵物种的繁殖能力、竞争能力、适应性等生物学特性决定了其入侵潜力。

2. 入侵地的环境条件:入侵地的气候、土壤、生物群落等环境条件决定了其对入侵物种的接纳程度。

3. 传播途径:入侵物种的传播途径包括自然传播(如风力、水流)和人为传播(如国际贸易、旅游)。

人为传播是导致生物入侵的主要原因。

生物入侵的防治策略生物入侵的防治是一个复杂的系统工程,需要综合考虑多种因素,采取多种措施。

物种入侵案例

物种入侵案例

物种入侵18种典型案例1、亚洲鲤鱼亚洲鲤鱼产于东南亚,包括草鱼、青鱼、鳙鱼、鲤鱼、鲢鱼等8种鱼。

上世纪70年代美国为解决淡水水藻泛滥问题而从中国引进,由于亚洲鲤鱼繁殖能力强,缺少天敌且美国人不爱吃,很快便泛滥成灾危害到当地生态系统,从2009年开始美国政府开始捕杀亚洲鲤鱼,但效果一直不理想。

2、舌头鱼舌头鱼又叫黑鱼、乌鱼、财鱼等是我国名贵淡水鱼,2002年被美国的钓鱼爱好者偶然在鱼塘发现,这是舌头鱼首次在美国被发现,与亚洲鲤鱼一样,在美国也成了影响严重的入侵物种之一,不过与亚洲鲤鱼入侵不同的是,舌头鱼是因为养鱼爱好者在鱼塘放养造成的。

3、葛根多年生的豆科类草质藤本植物,根茎叶均可做药材用在我国全身是宝而在美国却成了头疼的入侵物种。

1876年美国人引进葛根用作装饰自己的庭院,后来又因其耐寒耐旱保持水土,变大面积推广种植。

由于美国气候非常适合葛根生长,所以葛根在美国一发不可收拾,破坏了大量农田与森林。

4、野兔以前的澳大利亚本没有野兔,但如今让他们谈兔色变。

1859年墨尔本动物园从英国带来24只兔子,给人观赏。

但后来由于动物园发生火灾,兔子逃逸到草原上,从此灾难便开始降临,由于在澳大利亚兔子没有天敌,而且那里饲草丰美,兔子大量繁殖,数量激增,不仅造成了牧草损失还造成水土流失。

5、八哥1890年纽约的一个莎士比亚崇拜者,因莎士比亚戏剧中提到过八哥,便在中央公园放飞了从欧洲买了的60八哥,次年,又放飞40只。

他想让美国人都能看见这种鸟,但始料不及的是八哥繁殖速度很快,随后就给美国带来很大灾难,据说每年农业因为八哥损失达8亿美元。

6、缅甸蟒蛇原产地位于东南亚,在美国一些人开始把缅甸蟒蛇当宠物养,结果一段时间后蟒蛇的体型超乎其想象,因此他们便将蟒蛇弃养在野外。

2005年,在佛罗里达州的沼泽地发生蟒蛇与鳄鱼生死搏斗事件而进入美国人视野,当时就捕获230多条,数量之多已经给当地造成了威胁。

7、海蟾蜍因为其能消灭甘蔗里的害虫又称甘蔗蟾蜍,1935年时澳大利亚引进120只海蟾蜍用来消灭甘蔗的害虫,但最终由于其毒性大繁殖能力强给澳大利亚造成相当严重的损失。

生态入侵

生态入侵

一、生态入侵的概念由于人类有意识或无意识地把某种生物带入适宜其栖息和繁衍的地区,其种群不断扩大,分布区逐步稳定地扩展,这种过程称为生物入侵。

二、生物入侵的途径、外来物种入侵的引入路径主要有三种:无意引入和有意引入和自然入侵两种情况。

1、有些生物是无意引入的。

比如一些地区为了搞形象工程,不通过海关从国外引进大树。

引进来的树看起来很好,但其树干、树叶、土壤中有没有害虫及其幼虫和卵就无从所知了。

一个典型的例子是“紫茎泽兰”,一种恶性的杂草,它生长的地方,别的植物就无法生长,它霸占了营养、空间,生长极快,使生长在其下面的生物无法获得阳光。

在中国云南一些地区,形成了上面是松树,下面全是紫茎泽兰的情况。

2、还有一些生物是有意、不科学地引入的。

如水葫芦,由于它是一种很好看的观赏植物,且含有少量淀粉。

中国为观赏和作为饲料进行了引进。

但是,引进后其生长速度非常快。

去年,在云南滇池,那里的水变得像绿油漆一样,其主要的原因是水葫芦疯长,长后又腐烂,污染非常严重。

没有经过充分论证的引进,是不科学的。

就像澳大利亚原本没有兔子,从英国引入十几只兔子后,由于没有天敌,繁殖迅速,已成为祸害的例子一样,对外来生物的引进要慎重。

约有一半的入侵物种的迁徙纯属偶然,比如,你从海外度假回来,沾了泥土的鞋子就会把一些昆虫带回来。

三、入侵的原因目前,学术界对外来种入侵发生的原因并不清楚,大致可以分两个方面来讨论。

一是从入侵者的角度分析二是从被入侵的生态系统去考察外来入侵种在新区域得以生存和繁殖,不是因为入侵种本身具有的特性所致,而是由于它们偶然到达了不具备天敌或其它生物限制的新环境,因而快速扩散造成灾害。

也就是说外来生物之所以在其原产地没有什么危害,是因为在原产地有天敌或其它的生物因素限制了它的灾难性爆发,而在被入侵地恰恰少了这些讨厌的克星,于是这些外来者不失时机地为所欲为了。

繁殖能力强,植物能产生大量的种子,动物则产卵量大或产仔量大,这样不仅提高其后代存活的绝对数量,也提高了其传播的几率,在入侵的第一个阶段就占有了优势。

生态入侵的例子

生态入侵的例子

生态入侵的例子
生态入侵是指外来物种进入一个新的生态系统,并在其中大量繁殖,对当地生态环境造成严重破坏的现象。

以下是一些关于生态入侵的例子:
1. 葛根入侵:葛根是一种多年生藤本植物,原产于中国南部和日本。

它可以在森林、灌丛、草地等多种生态系统中生长,并且可以迅速扩散。

在某些地区,葛根已经成为一种入侵性物种,对当地生态系统造成威胁。

2. 巴西龟:巴西龟是世界上分布最广的乌龟之一,也是最著名的入侵物种之一。

由于其适应性强、繁殖速度快,巴西龟已经成为全球性的问题。

它们在许多地方取代了当地的乌龟种群,并对当地生态系统造成威胁。

3. 亚洲虎蚊:亚洲虎蚊是一种携带登革热的蚊子,原产于亚洲。

由于其适应性强、繁殖速度快,亚洲虎蚊已经传播到世界各地。

它们对当地生态系统造成威胁,并可能携带病毒和其他病原体。

4. 非洲大蜗牛:非洲大蜗牛是一种大型蜗牛,原产于非洲。

它们可以在各种不同的环境中生长,并且可以迅速扩散。

在某些地区,非洲大蜗牛已经成为一种入侵性物种,对当地生态系统造成威胁。

5. 北美洲鳄:北美洲鳄是一种大型爬行动物,原产于北美洲。

由于其适应性强、繁殖速度快,北美洲鳄已经成为全球性的问题。

它们在许多地方取代了当地的鳄鱼种群,并对当地生态系统造成威胁。

这些只是生态入侵的一些例子,实际上还有许多其他的例子。

生态入侵已经成为全球性的问题,需要采取措施来控制和管理这些外来物种的入侵。

生物入侵对生态系统的影响及控制措施

生物入侵对生态系统的影响及控制措施

生物入侵对生态系统的影响及控制措施生物入侵是指一种外来物种迁移到其非原生地区,并在该地方形成繁殖种群的现象。

这些外来物种称为入侵物种,其对生态系统产生了许多负面影响。

本文将探讨生物入侵对生态系统的影响,并提出有效的控制措施。

一、生物入侵对生态系统的影响1. 竞争压力:入侵物种往往具有较高的适应能力和繁殖能力,在新的生态系统中能够迅速占据生活空间并与原生物种竞争资源,导致原生物种数量减少或灭绝,破坏生态平衡。

2. 生物多样性下降:入侵物种侵占了生物多样性较高的区域,导致原生物种数量减少,生物多样性降低。

这会使得生态系统的稳定性下降,降低生态系统的抗干扰能力。

3. 生态位的改变:入侵物种在新的生态系统中会占据一定的生态位,改变了原生物种的生态位利用方式和互动关系。

这使得生态系统中的生态位利用发生扭曲,破坏了生态系统的结构与功能。

4. 肆意繁殖:入侵物种往往在没有天敌的新环境中繁殖迅速,其种群数量无法得到有效控制。

这样的大量繁殖会耗竭生态系统的资源,加剧环境破坏。

二、控制生物入侵的措施1. 监测入侵物种:及时了解入侵物种的分布范围和繁殖情况,可以通过建立监测系统,定期调查并评估入侵物种的威胁程度,为采取有效的控制措施提供数据支持。

2. 生物安全检疫:加强对进出口货物和旅行者的生物安全检疫,阻止入侵物种的传播。

这包括检查和清除植物种子、土壤、木材和其他潜在的传播途径,确保不会携带入侵物种进入新的生态系统。

3. 物理防御措施:采取物理控制措施来减少入侵物种的扩散。

例如,建立防护网、栅栏或隔离设施,阻止入侵物种的迁移。

4. 生物控制方法:利用天敌、寄生物或疾病来控制入侵物种的数量。

这些方法需要深入研究,确保对入侵物种有针对性的控制,而不会对原生物种产生负面影响。

5. 公众教育和意识提高:通过开展宣传教育活动,提高公众对入侵物种的认识和了解,增强公众参与控制措施的积极性,形成社会共识和行动。

结论生物入侵对生态系统产生了广泛而深远的影响,包括竞争压力、生物多样性下降、生态位的改变以及肆意繁殖等。

专题讲座 生物入侵与生态安全

专题讲座 生物入侵与生态安全

一枝黄花
2005年,繁殖能力极强的“一枝黄花” 在大连被发现,经调查,是大连市民 从国外空运来的,因为没按照规范种 植,花粉飘到室外,结果成片繁殖。 一棵肥,对绿化灌木及农作物 产生严重不良影响。
豚草
豚草属菊科,豚草属,一年生草本植物。茎直立,茎粗0.3 厘米~ 3 厘 米,株高一般1 米以下,个别可高达2.5 米。全株表面布满糙毛;茎呈淡黄 绿色或褐紫色,多分枝;茎下部叶对生,上部叶互生, 叶一至二回羽裂, 裂片0.2 厘米~ 1 厘米,边缘具小裂片状齿。植株上部叶渐小, 叶柄渐短 到无柄,有时上部叶不裂而呈披针形。雄花序总苞碟形。豚草可通过农机 具、水、鸟类、牲畜传播。多生于荒地、路边、沟旁或农田中,适应性广, 种子产量高。豚草4 月中旬至5 月初出苗,7 月下旬~ 8 月末开花,8 月中 旬~ 10 月初种子成熟。 危害性 ①豚草产生的花粉是人类花粉过敏症(枯草热,也称花粉症) 的主要致病原,引发过敏性皮炎和支气管哮喘等,危害人类健康。②豚草 由于具有强大的根系和巨大的地上营养体,长势凶猛,与作物争水争肥, 它释放出来的多种化学物质对栽培作物及野生植物都有明显抑制作用,能 迅速压倒本地一年生植物,严重破坏生物多样性并造成作物减产甚至绝收。 ③它是多种病虫害寄主,易引发多种病虫害。④被奶牛取食后引起牛奶品 质下降。
三、部分外来入侵种介绍
国家环保总局2003年公布了已对我国 造成严重灾害的16种重要外来入侵物种,它 们是:水葫芦、紫茎泽兰、薇甘菊、大米草、 空心莲子草、豚草、毒麦、飞机草、假高粱、 蔗扁蛾、湿地松粉蚧、红脂大小蠹、美国白 蛾、非洲大蜗牛、福寿螺、牛蛙。
紫茎泽兰
紫茎泽兰又名破坏草、解放草,属菊科多年生草本植物或亚灌 木。具惊人的繁殖力,每株可年产瘦果1万粒左右,藉冠毛随风传 播。根状茎发达,可依靠强大的根状茎快速扩展蔓延。适应能力 极强,干旱、瘠薄的荒坡隙地,甚至石缝和楼顶上都能生长。借 风力传播种子,迅速扩张占据大量农地和草场,使其他植物无法 生存。紫茎泽兰植株含有毒素,人畜若误食会引起中毒。 紫茎泽兰原产美洲的墨西哥,大约在20世纪50年代传入缅甸, 不久传入我国云南,现已蔓延到四川南部和贵州西南部。 泽兰实 蝇对植株生长有明显的抑制作用,野外寄生率可达50% 以上。用 臂形草、红三叶草、狗牙根等植物进行替代控制有一定成效。2,4D、草甘膦、敌草快、麦草畏等10多种除草剂对紫茎泽兰地上部 分有一定的控制作用,但对其根部防治效果较差。

生态学名词解释及简答

生态学名词解释及简答

名词解释1、环境:是指某一特定生物体或生物群体以外的空间,以及直接或间接影响该生物体或生物群体生存的一切事物的总和。

2、生态因子:是指环境中对生物生长、发育、生殖、行为和分布有直接或间接影响的环境要素。

3、生境:具有特定的生态特性的生态体或生态群体总是在某一特定的环境中生存和发展,这一特定环境叫生境。

4、利比希最小因子定律:植物的生长取决于那些处于最少量状态的营养成分。

5、耐受性定律:任何一个生态因子在数量或质量上的不足或过多都将使该种生物衰退或不能生存6、限制因子:任何生态因子,当接近或超过某种生物的耐受性极限而阻止其生存、生长、繁殖或扩散时,这个因素称为限制因子。

7、生态幅:每一种生物对每一种生态因子都有一个耐受范围,即有一个生态上的最低点和最高点。

在最低点和最高点(或称耐受性的上限和下限)之间的范围,称为生态幅。

8、种群平衡:指种群较长时间地维持在几乎同一水平上,这一现象叫种群平衡。

9、种群大爆发:某种生物种群的数量在短时间内急剧上升,往往造成不利影响。

10、生态入侵:指由于人类有意识或无意识把某种生物带入适宜栖息和繁衍地区,种群不断扩大,分布区逐步稳步的扩展,这个现象叫生态入侵。

11、种群间的协同进化:指一个物种的性状作为对另一物种性状的反映而进化;而后一物种的这一性状本身又作为前一物种性状的反映而进化。

12、优势种:对群落的结构和群落环境的形成有明显控制作用的植物种称优势种。

13、建群种:群落中存在于主要层次中的优势种。

14、多度:物种间个体数量对比的估测指标。

15、频度:某物种在调查范围内出现的频率。

16、演替系列:从生物定居开始直到形成稳定的群落为止,这样的系列过程称为演替系列。

17、顶级群落:一个群落演替达到稳定成熟的群落。

18、群落交错区:又称生态交错区或生态过渡带,指两个或多个群落之间(或生态地带之间)的过渡地带。

19、生态型:同种生物由于趋异适应而在形态、生理及适应方式等方面表现出不同的类型。

我国生物入侵的案例

我国生物入侵的案例

我国生物入侵的案例
案例一:金枪鱼入侵
金枪鱼(Tuna Thunnus)是一种外来物种,由于气候变暖,它们大量入侵我国沿海地区,造成了严重的生态破坏。

金枪鱼以海豚鱼,秋刀鱼,毛蟹等海洋生物为食,引起了当
地海洋生物群落结构的急剧破坏,可能改变珊瑚礁生态系统,引发多种海洋生物物种的严
重威胁。

金枪鱼的入侵还给渔业带来了巨大的威胁,据调查显示,在渔业中出现金枪鱼的地方,渔民捕获的鱼类数量减少,鱼竿沉没率大大增加,渔业利润大幅度收缩。

案例二:太平洋白根藻入侵
太平洋白根藻(Caulerpa taxifolia)也被称为“海洋毒藻”,它在1991年的法国
比利牛斯湾出现,开始入侵我国广东省的西江,2006年开始大规模入侵。

太平洋白根藻是一种新兴的入侵物种,它的根系强壮,产生的总量多,容易大规模入侵,应用控制范围也很难。

它通过比较高的繁殖能力,迅速占据河道水域,压迫和取代原
有的原生物种,导致河流堤坝,码头港口建筑物的腐烂,生态系统结构及功能的重要破坏。

案例三:玉米螟入侵
玉米螟古螟(Ostrinia nubilalis)是一种入侵物种,它最初出现在美国,由于植物
和动物入侵已经被认为是一种威胁,于是也伴随着国际贸易活动被传播到中国南方的粮食
类作物生长的区域,如湖南、江苏、浙江等。

玉米螟的入侵,不仅引起了严重的农作物害虫灾害,损害了玉米产量,而且还给当地
的生物多样性和生态环境带来了严重的威胁,有损于野生动植物的可持续发展,它破坏植
物群落的结构和功能,降低了植物群落的质量,影响生态系统的平衡和可持续发展。

生态学思考题

生态学思考题

1.分析生态入侵的发生机制,并收集中国生态入侵的名录,并评估其危害性。

人类有意或无意地把某种生物带进新的地区,倘若当地适于其生存和繁衍,它的种群数量便开始增加,分布区也会逐渐扩大,这就是生态入侵。

生态入侵的途径主要有 4 种:自然传播,种籽或病毒通过风、水流或禽鸟飞行等相关方式传播;贸易渠道传播,物种通过附着或夹带在国际贸易的货物、包装、运输工具上,借货物在世界范围内的广泛发散性的流转而广为传播;旅客携带物传播,旅客从境外带回的水果、食品、种子、花卉、苗木等,因带有病虫、杂草等造成外来物种在境内的定植与传播;人为引种传播,人类由于对被引种地的生态系统缺乏足够的认识,致使所引物种导致被引种地生态系统失衡,造成物种灭绝和巨大的经济损失。

一般地说,外来物种入侵过程经历这样四个时期:引入和逃逸期、种群建立期、停滞期和扩散期。

在引入和逃逸期期间,外来物种被有意或无意地引入到以前没有这个物种分布的区域,有些个体经人类释放或无意逃逸到自然环境中去接下来,外来物种开始适应引入地的气候和环境,在当地野生环境条件下,依靠有性和无性繁殖形成自然种群,这就是所说的种群建立期。

外来物种经过一定时间对当地气候、环境的适应,开始进入停滞期,这一期间,外来物种表现为具有一定的种群数量,但其通常并不会马上大面积扩散,而是表现出“停滞”状态,有些物种甚至要经过几十年才开始显示出入侵性。

最后,当外来物种形成了适宜本地气候和环境的繁殖机制,具备了与本地物种竞争的强大能力,而当地又缺乏控制该物种种群数量的生态调节机制的时候,外来物种便进入了扩散期。

这一时期里,外来物种大肆传播蔓延,形成“生态”爆发,并导致生态和经济危害。

2003年中国国家环保总局公布了16种外来入侵物种,分别为紫茎泽兰、薇甘菊、空心莲子草、豚草、毒麦、互花米草、飞机草、凤眼莲(水葫芦)假高粱、蔗扁蛾、湿地松粉蚧、强大小蠹、美国白蛾、非洲大蜗牛、福寿螺、牛蛙。

1 哺乳类1.1 海狸鼠(獭狸)(Myocastor coypus)又称草狸獭、沼鼠,是啮齿目海狸科以草食为主的动物,原产于阿根廷、智利、乌拉圭等地,我国最早于1953年从前苏联引进到东北。

生态入侵

生态入侵

• 无意引种:它是指某丧物种利用人类或人类传送系统为媒
介,扩散到其自然分布范围以外的地方,从而形成的非有 意的引入。
3.主要途径
生态入侵的途径主要有4 种: 自然传播:种籽或病毒通过风、水流或禽鸟飞行等相关方式传播;
• 贸易渠道传播:物种通过附着或夹带在国际贸易的货物、包装、运输
工具上,倚货物在世界范围内的广泛发散性的流转而广为传播 • 旅客携带物传播:旅客从境外带回的水果、食品、种子、花卉、苗木
外来物种入侵,会对植物土壤的水分及其他营养成份,以及生物群落的结构 稳定性及遗传多样性等方面造成影响,从而破坏当地的生态平衡。如引自澳 大利亚而入侵丨国海南岛和雷洲半岛许多林场的外来物种薇甘菊,由二这种
植物能大量吸收土壤水分从而造成土
壤极其干燥,对水土保持十分丌利。 此外,薇甘菊还能分泌化学物质抑制 其他植物的生长,曾一度严重影响整 丧林场的生产不发展。
等,因带有病虫、杂草等造成外来物种在境内的定植不传播;
• 人为引种传播:人类由二对被引种地的生态系统缺乏足够的认识,致 使所引物种导致被引种地生态系统失衡,造成物种灭绝和巨大的经济 损失。
4.过程
引入和逃逸期
在引入和逃逸期期间,外来物种被有意或无意地引入到 以前没有这丧物种分布的区域,有些丧体经人类释放或无 意逃逸到自然环境丨去。
外来植物入侵严重 南极生态系统堪忧
美国外来缅甸蟒能吞鳄鱼
危害
• 外来有害生物侵入适宜生长的新区后,其种群会迅速繁殖, 幵逐渐发展成为当地新的“优势种”,严重破坏当地的生 态安全,具体而言,其导致的恶果主要有以下几项: • 第一,外来物种入侵会严重破坏生物的多样性,幵加速 物种的灭绝。
• 第事,外来物种入侵会严重破坏生态平衡。

生态入侵的防治措施

生态入侵的防治措施

生态入侵的防治措施
生态入侵,这可不是闹着玩的事儿呀!它就像一个不速之客,闯进了原本和谐的生态家园,把一切都搞得乱七八糟。

那我们能坐视不管吗?当然不能!我们得行动起来呀!
要防治生态入侵,首先得提高警惕呀!海关得把好关,不能让那些外来的有害物种大摇大摆地就进来了。

就像我们家里的门,得看好了,不能随便什么人都能进吧!对入境的动植物严格检查,这是多么重要的一道防线啊!
还有呢,我们对于已入侵的物种,不能心慈手软呀!该清除就得清除,不能让它们肆意蔓延。

就好像家里有了老鼠,你不赶紧抓住它,它还不得把家里闹翻天呀!采用各种有效的方法,物理的、化学的,只要能把它们控制住,都可以试试嘛。

我们也要加强宣传教育,让大家都知道生态入侵的严重性。

这就好比告诉大家火灾有多可怕,让大家都有防火的意识。

让每个人都能意识到自己的行为可能带来的后果,从源头上减少生态入侵的可能。

另外,对于生态系统的保护和修复也不能忽视呀!一个健康的生态系统,就像一个强壮的人,是有抵抗力的。

我们要让我们的生态家园变得强大起来,这样才能更好地抵御那些外来的“侵略者”。

我们不能小看了生态入侵这个问题,它就像一只隐藏在暗处的怪兽,随时可能冲出来破坏我们的美好家园。

但只要我们齐心协力,采取有效的措施,难道还怕对付不了它吗?我们一定能守护好我们的生态环境,让它一直美丽、和谐下去!这是我们的责任,也是我们的使命!。

外来物种对生态系统的入侵与防控策略

外来物种对生态系统的入侵与防控策略

外来物种对生态系统的入侵与防控策略随着全球化进程的加速和人类活动的不断扩大,外来物种的入侵问题日益引起人们的关注。

外来物种是指自然界外产地或活动范围以外引进的、非原生的生物种群。

它们的入侵可能对生态系统造成严重的破坏,影响原有物种的生存与繁衍,威胁生物多样性和生态平衡。

本文将详细介绍外来物种对生态系统的入侵与防控策略。

一、外来物种对生态系统的入侵1. 入侵机制:a. 自然扩散:某些物种由于天然的分散能力,从其他地区迁移至新的生境,并逐渐适应和占据新的栖息地。

b. 人为引入:人类活动意外或有意地将某些物种引入到新的地区,例如作为观赏植物、宠物或农作物。

2. 入侵影响:a. 生物多样性下降:外来物种的入侵可能导致当地物种数量减少,破坏生态系统的多样性。

b. 生态平衡失调:外来物种入侵可能改变食物链和物种间的相互关系,扰乱当地生态平衡。

c. 生态系统功能受损:外来物种入侵可能引入疾病、寄生虫等有害因子,破坏当地生态系统的正常功能。

二、外来物种入侵的防控策略1. 监测与预警:a. 建立完善的监测网络:通过观察、调查和数据收集,及时发现外来物种入侵的踪迹。

b. 提高公众意识:通过教育宣传,提高公众对入侵物种的认知和监测能力。

2. 限制物种引入:a. 制定严格的法律法规:禁止或限制某些外来物种的引入,确保它们不会成为生态系统的威胁。

b. 加强边境检查和控制:严格检查进出口物品,防止外来物种的无意识引入。

3. 快速响应与控制:a. 制定应急计划:针对已经发生入侵的外来物种,制定紧急应对措施,尽快控制其扩散。

b. 实施有效的控制措施:例如物理隔离、生物控制、化学控制等,减少外来物种的数量和影响。

4. 恢复与修复:a. 采取生态修复措施:恢复受入侵影响的生态系统,包括重建植被、减少非本地物种等。

b. 加强当地物种的保育:保护当地物种的生存环境,提高其对外来物种入侵的抵抗力。

总结起来,外来物种对生态系统的入侵可能对生态系统造成严重的破坏,且防控工作至关重要。

生态学中的生物入侵研究

生态学中的生物入侵研究

生态学中的生物入侵研究生物入侵是指某些物种进入某个生态系统,它们是来自其他生态系统的生物,对于新的环境它们既能生存又能繁殖,且对原生物种及其环境造成一定程度的危害。

入侵物种不同于本土物种,它们在新的环境中获得了更大的生存优势,在消耗原有物种的生存资源的同时,不断繁衍生息,并摧毁面临问题不能自行适应的原有生物群落。

这会导致许多生态问题,例如公共卫生风险、生物多样性丧失和生态系统的破坏等等。

因此,研究生物入侵是目前生态学领域的热点问题之一。

由于人类活动的不断扩张,生物物种的国际传播和入侵现象日益普遍。

尤其是在环境污染、全球化和气候变化的背景下,生物物种入侵问题越来越严重。

为了解决这一问题,生态学家们开展了大量的生物入侵研究。

首先,生态学家们通过对种子分散、幼虫移位和生殖方式等生物特性的分析,对那些能够在异质环境中高度适应和繁殖的物种进行筛选和预测。

他们采用了一系列方法来研究入侵物种的种间竞争和分布格局,以及它们对原生生态系统和生态过程的影响。

然后,他们通过对影响入侵物种传播和适应性的因素进行研究,建立和优化物种生存模型,以便预测和防止物种入侵以及可能的影响,并为保护生物多样性和生态系统健康提供依据。

另一方面,生物入侵问题不仅是单一物种的问题,更是整个社会环境的系统性问题。

多学科交叉合作已经成为探索和管理物种入侵的关键之一。

生态学家与其他学科如农业、林业、城市规划、环境科学等密切合作,为更好地控制和管理生物入侵提供了关键性的研究成果和技术手段。

集成方法包括建立全球入侵数据库、创建生物防治系统、优化移植和保护本土物种,以及设计和实施入侵物种预警和扫描方案等等。

生态学中的生物入侵研究提高了我们对环境伦理学的认识,催生了一系列环境保护政策和法律条款。

未来,我们还可以通过更深入的研究,确定物种入侵的复杂生态与生理过程,加强全球和區域间的合作,探讨复杂的生态系统之间的相互作用,以维护生物多样性和生态健康。

生态学中的生物入侵对生态系统的影响

生态学中的生物入侵对生态系统的影响

生态学中的生物入侵对生态系统的影响随着人类活动的不断发展和经济全球化的深入推进,生物入侵现象逐渐频繁地出现在全球范围内。

生物入侵指的是非原生物种主动涌入一个生态系统,并且对该生态系统的生态结构、生物多样性、能量流量和物质循环等方面产生不同程度的影响。

在生态学中,这种现象被认为是一种破坏性的因素,它对被入侵地区的独特生态系统的发展造成很大的负面影响。

生态学家认为生物入侵对生态系统影响的主要原因是物种的移植,而不是物种本身的性质。

当某种生物种在自己的原生地区内繁衍生息,其数量和影响力是有限的。

但是,当该物种被转移到其它非原生区域时,它可能会面临缺乏天敌和掠食者的情况,从而利用新的生态系统中尚未被占据的资源并大量繁殖。

这种过程往往会出现生态平衡被打破、生态系统资源竞争加剧、物种失衡和生态演替等问题。

物种入侵还会对生态系统的结构和功能产生影响。

当某些入侵物种在新的生态环境中大量繁殖时,可能会抑制本地物种的繁殖,导致这些物种的数量和分布范围受到限制。

另外,一些入侵物种可能会改变生态系统的结构和功能,例如,它们可能会消耗或者破坏重要的生态系统组成部分,或者对生态系统的营养转化、能量转移、生态地位和生态功能方面产生重要的影响。

生物入侵对生态系统的影响还会导致生物多样性下降。

当一些入侵物种开始在新的生态系统中繁殖时,它们可能会对本地物种产生威胁或者压制,这会使本地物种逐渐失去其生态地位或者生存空间。

此外,由于入侵物种具有适应性强的特点,它们在新环境中的数量和活动力随着时间的推移往往会逐渐上升,从而对现有的生态系统产生越来越大的影响。

生物入侵对生态系统的影响不仅是一场环境灾难,同时也带来经济成本和社会问题。

例如,生物入侵对全球经济产业和生态系统造成的损失预计是每年1000亿美元。

另外,入侵物种的传播在某种程度上也有可能引发社会冲突和种族歧视等问题。

为了解决生物入侵对生态系统的破坏,科学家们采取了不少研究方法。

其中一种方法是研究入侵物种的生态适应性,这种适应性不受生物种加速进化的限制。

生态学中的生物入侵和生境破坏

生态学中的生物入侵和生境破坏

生态学中的生物入侵和生境破坏随着人类活动的加剧和气候的变化,生物入侵和生境破坏成为了生态学中的重大问题,对生态系统的健康稳定造成了严重影响。

而生态学正是研究生物与环境相互作用关系的学科,因此对于生物入侵和生境破坏的研究也是生态学研究的重要方向之一。

一、生物入侵生物入侵是指某种生物物种在非本地生态系统中繁殖、扩散并对原生态系统造成了一定影响的现象。

这种现象通常会引起本地生态系统的生物多样性下降、物种灭绝、生态系统结构和功能的改变,甚至影响到人类的健康和经济发展。

生物入侵的影响非常严重。

例如,非本地的入侵物种可以占领生态系统空间、利用本地物种的资源,从而加速本地物种灭绝速度。

一些有害物种,如入侵草木、蚜虫、病毒、细菌等对于农业、林业、渔业等方面的经济活动造成了极大的损失。

某些有害物种,如果蝇、蚊子、臭虫等,可以直接危害人类的健康。

当前,生物入侵已经成为全球性的问题。

随着人们经济、文化之间的交流日益增多,生物物种的交换也越来越频繁,从而也增加了生物入侵的可能性。

因此,如何从源头控制和管理生物入侵,是未来生态学研究的重要领域之一。

二、生境破坏生境破坏是指人类活动或自然灾害等因素导致生态系统结构和功能发生改变、物种多样性明显降低以及生态地位发生变化的现象。

生境破坏也是当前面临的严重问题。

人类工农业活动日益增加,深度水平的天然资源开采和利用以及环境污染等因素导致生态系统的破坏加剧,破坏生物多样性和环境健康稳定。

例如,森林砍伐和城市扩张造成的生境破坏使得许多物种的栖息地发生改变,数量和区域分布的变化导致生态系统结构和功能的调整。

水库建设和过度发展造成生态系统的破坏,泥石流、滑坡及海岸侵蚀等天灾也会对自然环境造成巨大的破坏。

这些都加剧了生物多样性的流失、濒危物种的数量增多,破坏了环境的健康稳定,对于保护生态多样性和环境健康稳定带来了严重的问题。

因此,为了保持和维护生物多样性和生态系统的健康稳定,现在的挑战在于减缓生境破坏的速度,为生态重建和生境修复提供必要的政策和资源。

生物入侵近期情况汇报

生物入侵近期情况汇报

生物入侵近期情况汇报
近期生物入侵情况汇报。

近期,我国各地生物入侵情况呈现出一定的变化,给生态环境和农业生产带来
了一定的影响。

下面就我国生物入侵的近期情况做一个简要汇报。

首先,近期我国部分地区出现了外来入侵物种的增多现象。

这些外来物种往往
具有较强的适应能力和繁殖力,对当地生态系统造成了一定的冲击。

比如,南方地区出现了大量的外来植物入侵,对当地的植被和土壤有一定的影响,给生态环境带来了一定的压力。

其次,一些外来入侵物种对农业生产也造成了一定的威胁。

比如,近期我国北
方地区出现了一些外来害虫的入侵,给农作物生长带来了一定的影响。

这些外来害虫往往具有较强的繁殖能力和抗逆能力,给农业生产带来了一定的损失。

另外,一些地方政府和科研机构也加大了对生物入侵的监测和防控力度。

他们
加强了对外来物种的调查和监测工作,及时发现和控制外来入侵物种的蔓延。

同时,加强了对农业生产的技术支持和政策扶持,帮助农民有效应对外来害虫的入侵。

总的来说,近期我国生物入侵情况呈现出一定的复杂性和多样性,给生态环境
和农业生产带来了一定的挑战。

我们需要加强对生物入侵的监测和防控工作,加大对外来物种的调查和研究力度,及时采取有效的防控措施,保护好我国的生态环境和农业生产。

同时,也需要加强国际合作,共同应对全球生物入侵问题,共同维护好地球的生态平衡和可持续发展。

生态系统中的入侵物种和生态安全

生态系统中的入侵物种和生态安全

生态系统中的入侵物种和生态安全生态系统是一个复杂的系统,由各种生物和非生物因素相互作用而形成的。

在这个相互关联的系统中,存在着一些入侵物种。

这些物种是指非本地种的外来物种,它们可以通过人工或自然的方式进入一个新的生态系统,并在那里生长繁殖。

这些入侵物种可能会对原有的生态系统产生不利影响,进而威胁到生态安全。

1. 入侵物种的影响入侵物种会对生态系统造成各种影响,这些影响涉及到生态系统的多个方面。

首先,它们可能会缺乏天敌,没有自然抑制,从而扩大生态系统中的种群数量,甚至占领本地物种的生存空间。

其次,它们可以改变生态系统中的能量流和物质流。

例如,一些水生入侵物种如非洲鲤鱼会吃掉野生动物的食物,从而导致野生动物面临饥饿威胁。

最后,它们可能会破坏生态系统中的生态平衡,导致物种多样性下降以及生态系统完整性损失。

2. 入侵物种的来源入侵物种来自于不同的地方,它们可能是人类意外或者故意引入的,也有可能是自然扩散或灾害等自然因素引入的。

例如,一些外国植物物种可能因为装饰性或者功能性的原因,而被人们带到本地,从而在当地生根发芽。

另一方面,一些陆地生态系统的入侵物种可能是因为大规模的国土改造活动而引入的。

3. 生态安全的保护为了保护生态安全,必须注意生态系统中入侵物种的种类和数量。

保护生态系统的方法是采用多种形式的生态治理措施,包括生物控制、物理控制和化学控制等。

例如,可以使用昆虫或细菌来控制某些入侵物种的数量。

此外,可以在生态系统中建立保护区域,限制人类活动的范围,避免人为因素引入额外的入侵物种。

4. 生态系统入侵物种治理的挑战尽管采取了各种预防措施和治理措施,但治理入侵物种仍然面临许多挑战。

例如,入侵物种的数量和种类多样,治理方法多种多样;另外,某些入侵物种已经在本地生态系统中生存了数十年,难以从根本上消除。

此外,入侵物种的控制也可能会引起复杂的生态和环境反弹效应。

5. 结论入侵物种是一个全球性问题,需要全世界各国共同处理。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鼓浪屿猫爪藤调查
猫爪藤
• Macfadyena unguiscati (L.) A. Gentry • 紫薇科Bignoniaceae
• 在弱光环境下茎少分 枝,而在强光照下茎 多分枝。 多分枝。
茎柔韧,圆柱形, 茎柔韧,圆柱形,褐 有许多皮孔, 色,有许多皮孔,长 可达15米或更长, 15米或更长 可达15米或更长,茎 干直径可达6 cm, 干直径可达6-8 cm, 常于茎节处生不定根, 常于茎节处生不定根, 不定根有助于其攀缘。 不定根有助于其攀缘。 复叶对生, 小叶, 复叶对生,有2小叶, 全缘,黑绿色, 全缘,黑绿色,小叶 间有三分叉的爪状卷 须 。
4.2 繁殖
• 猫爪藤从种子萌发到开花结果,最快也需要4年时间, 猫爪藤从种子萌发到开花结果,最快也需要4年时间, 这还需要有适宜的光照条件。 这还需要有适宜的光照条件。 • 厦门猫爪藤的主花期在4-5月份左右,但在8、9月份 厦门猫爪藤的主花期在4 月份左右,但在8 甚至10月份有零星开花。 10月份有零星开花 甚至10月份有零星开花。 • 鼓浪屿猫爪藤果实主要成熟期在9-10月份,但在12月 鼓浪屿猫爪藤果实主要成熟期在9 10月份 但在12 月份, 12月 份也可以采到成熟果实。 份也可以采到成熟果实。猫爪藤每个蒴果内种子数量 最多达212 212粒 少的也有60多粒,风干种子千粒重22.4 60多粒 最多达212粒,少的也有60多粒,风干种子千粒重22.4 g。 • 成熟果实褐色,开裂后翅状种子通过风的传播,也有 成熟果实褐色,开裂后翅状种子通过风的传播, 报道猫爪藤种子可以随水传播。在自然情况下,猫爪 报道猫爪藤种子可以随水传播。在自然情况下, 藤的种子传播距离及范围有限。 藤的种子传播距离及范围有限。
• 幼株和老株的根均有 突起, 突起,突起根部随时 间逐步膨大。 间逐步膨大。
原产地
• 猫爪藤自然分布在安德列斯群岛、墨西哥、中 猫爪藤自然分布在安德列斯群岛、墨西哥、 美洲直到南美洲的阿根廷。在厄瓜多尔、 美洲直到南美洲的阿根廷。在厄瓜多尔、哥伦 比亚、委内瑞拉、 比亚、委内瑞拉、秘鲁等国的亚马孙森林以及 哥斯达黎加、危地马拉、 哥斯达黎加、危地马拉、巴拿马等中美洲国家 的热带雨林地区均有分布。 的热带雨林地区均有分布。 • 在秘鲁,猫爪藤是著名的药用植物之一。 在秘鲁,猫爪藤是著名的药用植物之一。
• 虽然猫爪藤在鼓浪屿已经有近百年历史,但在 虽然猫爪藤在鼓浪屿已经有近百年历史, 总面积只有1.78 km2的小岛内 的小岛内, 总面积只有1.78 km2的小岛内,有很多地方并 没有猫爪藤的分布。 没有猫爪藤的分布。 • 虽然猫爪藤在厦门地区已经有近百年历史,但 虽然猫爪藤在厦门地区已经有近百年历史, 目前除人工引种外, 目前除人工引种外,在厦门地区猫爪藤的分布 范围非常有限, 范围非常有限,主要集中于鼓浪屿和万石植物 园,厦门大学校园内有少量分布。 厦门大学校园内有少量分布。 • 猫爪藤不能跨海传播。 猫爪藤不能跨海传播。
• 猫爪藤膨大的根储存了大量的营养。 猫爪藤膨大的根储存了大量的营养。 • 攀缘于树皮、建筑物上的猫爪藤茎仅在节上生不定根, 攀缘于树皮、建筑物上的猫爪藤茎仅在节上生不定根, 且不定根的数量较多,但长度较短,一般不超过10 且不定根的数量较多,但长度较短,一般不超过10 cm。这些不定根的主要功能就是帮助猫爪藤茎攀缘, cm。这些不定根的主要功能就是帮助猫爪藤茎攀缘, 而不是吸收水分与营养, 而不是吸收水分与营养,因为茎切断后上面部分往往 死亡。 死亡。 • 但是,若这些根一旦与土壤接触,马上转化为有吸收 但是,若这些根一旦与土壤接触, 能力的根,且长度也大大增加。 能力的根,且长度也大大增加。猫爪藤的茎在地上爬 行,在茎节上就生出少量不定根,但这些不定根扎入 在茎节上就生出少量不定根, 土壤后就形成具有吸收水分和养分能力的根系, 土壤后就形成具有吸收水分和养分能力的根系,且其 中有一条根会膨大形成块根。 中有一条根会膨大形成块根。
入侵区域和状况
• 猫爪藤一般是作为观赏植物引进而成为令人头痛的杂 草的。 草的。 • 目前猫爪藤在澳大利亚从东北部的新南威尔士到东南 部的昆士兰都有发现,在美国的佛罗里达、德克萨斯、 部的昆士兰都有发现,在美国的佛罗里达、德克萨斯、 夏威夷以及新英格兰各州也发现其踪迹, 夏威夷以及新英格兰各州也发现其踪迹,在南非也已 经成为入侵种。我国广东、福建有引入并作观赏栽培, 经成为入侵种。我国广东、福建有引入并作观赏栽培, 在福建逸为野生。 在福建逸为野生。 • 在澳洲的昆士兰,猫爪藤是所有入侵植物中最令人讨 在澳洲的昆士兰, 厌的物种,猫爪藤可以迅速侵占森林和农场, 厌的物种,猫爪藤可以迅速侵占森林和农场,有时可 杀死”所有的树木。 以“杀死”所有的树木。
4.5 对水的适应
• 猫爪藤喜湿,但耐旱而不耐渍水。在波多黎各,猫爪 猫爪藤喜湿,但耐旱而不耐渍水。在波多黎各, 藤的分布从海平面至海拔600m的山区,年雨量从750mm 600m的山区 藤的分布从海平面至海拔600m的山区,年雨量从750mm 2400mm。 至2400mm。
4.4 对温度的适应
• 对低温有一定的抵抗能力,有报道说猫爪藤可以耐对低温有一定的抵抗能力,有报道说猫爪藤可以耐的低温。在低温下,地上部分被冻死, 9°C的低温。在低温下,地上部分被冻死,但第二年 可以从地下根系重新发芽 (Watkins and Sheehan 1975)。在厦门地区,由于调查时间内没有经历低温, 1975)。在厦门地区,由于调查时间内没有经历低温, 我们没有发现冬天猫爪藤因低温受害的情况。 我们没有发现冬天猫爪藤因低温受害的情况。
• 全年日照时数约1835-2000小时,日照百分率42-51 全年日照时数约1835-2000小时,日照百分率42- 1835 小时 42 %。6 月日照时数最多,尤其是7 %。6-8月日照时数最多,尤其是7月,日照时数达 222-280小时 日照百分率为53 67%。 小时, 53- %。7 222-280小时,日照百分率为53-67%。7、8月份多 晴朗天气,光照强、时间长、气温较高,温差较大。 晴朗天气,光照强、时间长、气温较高,温差较大。 • 土壤母质以中生代花岗岩为主,土壤以沙土为主,土 土壤母质以中生代花岗岩为主,土壤以沙土为主, 质瘠薄。 质瘠薄。 • 鼓浪屿岛上原生性的植被已被破坏殆尽,目前植被以 鼓浪屿岛上原生性的植被已被破坏殆尽, 人工植被为主,绿化覆盖率超过40%。燕尾山 40%。燕尾山、 人工植被为主,绿化覆盖率超过40%。燕尾山、浪荡 笔架山和升旗山等地主要是20世纪50 20世纪50年代后期种 山、笔架山和升旗山等地主要是20世纪50年代后期种 植的台湾相思树林。岛山植物种类丰富,计有高等植 植的台湾相思树林。岛山植物种类丰富, 物近800 800种 物近800种。
• 国外有很多报道认为猫爪藤的繁殖方式除播种外,还 国外有很多报道认为猫爪藤的繁殖方式除播种外, Wasson,1999)。 有扦插和分株 (Turner and Wasson,1999)。 • 猫爪藤节上生不定根的特点也说明猫爪藤的扦插繁殖 应该是比较容易的。 应该是比较容易的。 • 但是,无论是嫩枝扦插,还是老枝扦插,我们都没有 但是,无论是嫩枝扦插,还是老枝扦插, 成功。 成功。 • 1998年笔者曾在厦门万石植物园看见有人采用老枝蘸 1998年笔者曾在厦门万石植物园看见有人采用老枝蘸 ATP生根粉的方法扦插 具体结果不详。ห้องสมุดไป่ตู้生根粉的方法扦插, ATP生根粉的方法扦插,具体结果不详。 • 猫爪藤的扦插繁殖不容易在厦门园艺界是一致认同的。 猫爪藤的扦插繁殖不容易在厦门园艺界是一致认同的。
厦门鼓浪屿环境概况
• 鼓浪屿岛总面积 鼓浪屿岛总面积1.78 km2,属南亚热带海洋性季风气 光照充足,热量资源丰富,季风影响频繁, 候,光照充足,热量资源丰富,季风影响频繁,台风 季节长。受海洋调节影响,冬无严寒,夏无酷暑, 季节长。受海洋调节影响,冬无严寒,夏无酷暑,降 水受季风控制,温暖潮湿,有明显的干、湿季之分。 水受季风控制,温暖潮湿,有明显的干、湿季之分。 • 年均气温 年均气温20.8℃,绝对最高温38.4℃,极端最低温 ℃, ℃ 绝对最高温 ℃ 极端最低温2℃ 最冷月均温度超过13℃ 全年无霜冻。 最冷月均温度超过 ℃,全年无霜冻。年平均降水量 为1205.6 mm,蒸发量为 ,蒸发量为1651.3 mm,降水量与蒸发量 , 之比为1 之比为 : 1.37。 。 • 每年 月至次年1月之间为旱季,降水量只占全年的 每年10月至次年 月之间为旱季 月至次年 月之间为旱季, 11.0%,而蒸发量却占全年的 %,而蒸发量却占全年的 %,降水量与蒸发量 %,而蒸发量却占全年的32.9%,降水量与蒸发量 %, 之比为1 :4.1,而且7、8、9三个月的降水量就小于蒸 之比为 ,而且 、 、 三个月的降水量就小于蒸 发量。秋冬季不仅降水少,而且相对湿度低。 发量。秋冬季不仅降水少,而且相对湿度低。
猫爪藤在厦门
• 在中国,猫爪藤主要分布在广州和福建的厦门、福州。 在中国,猫爪藤主要分布在广州和福建的厦门、福州。 • 鼓浪屿引种猫爪藤的确切时间已经无从查考。目前比 鼓浪屿引种猫爪藤的确切时间已经无从查考。 较统一的说法是在1840 1840年鼓浪屿成为英国租界后从海 较统一的说法是在1840年鼓浪屿成为英国租界后从海 外引进。本是作为墙壁的攀援物增加美观, 外引进。本是作为墙壁的攀援物增加美观,现在已经 全岛大部分地区都有分布。 全岛大部分地区都有分布。 • 猫爪藤在厦门已经有一百多年历史了。 猫爪藤在厦门已经有一百多年历史了。 • 在厦门,猫爪藤主要分布在鼓浪屿,万石植物园也有 在厦门,猫爪藤主要分布在鼓浪屿, 不少分布。 不少分布。 • 在厦门大学情人谷水库边的台湾相思树林内也发现了 面积近1000 的猫爪藤。此外, 面积近1000 m2的猫爪藤。此外,厦门大学校园内也有 少量分布。 少量分布。
• 在适宜的环境条件下, 在适宜的环境条件下, 猫爪藤种子发芽容易。 猫爪藤种子发芽容易。 饱满种子发芽率可达 100%,播种后49 %,播种后49- 100%,播种后49- 95天内100% 天内100 95天内100%萌发 。 • 猫爪藤种子存在明显 的多胚现象,即1粒 的多胚现象, 种子可以萌发出1 种子可以萌发出1株 以上的幼苗, 以上的幼苗,平均多 胚率为17 17%。 胚率为17%。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