习作:家乡的风俗教案

合集下载

习作:家乡的风俗-部编版六年级语文下册(小学)教案

习作:家乡的风俗-部编版六年级语文下册(小学)教案

习作:家乡的风俗-部编版六年级语文下册(小学)教案一、教学目标1.通过学习“家乡的风俗”这一话题,使学生了解家乡的习俗、文化,并培养对家乡的热爱和归属感。

2.通过本次习作,使学生能够自主撰写一篇家乡风俗的文章,发现自己的家乡之美、讲述自己的家乡故事。

3.培养学生的语文表达能力,锻炼语言组织和写作能力。

二、教学内容1.学习《家乡的风俗》一文,了解并分析文章的结构和语言表述。

2.带领学生回忆家乡的风俗习惯,促使学生思考如何从自己的经历中提炼出生动形象的描写。

3.给学生时间自主撰写家乡风俗的文章,鼓励他们尝试不同的写作方式,寻求自己的风格。

三、教学过程1. 学习材料准备•部编版六年级语文下册教材•笔记本或纸张•笔2. 学习《家乡的风俗》一文1.教师阅读《家乡的风俗》一文,并引领学生一起思考文章的结构和语言表述。

2.指导学生理解需要注意的词组和句式,例如:“长辈们”、“亲热的问候”、“有口皆碑”、“留下永久的印痕”、“生生不息”等。

这些词组和句式不仅使得文章更加地道和生动,同时也展现了对家乡风俗和文化的喜爱和发自内心的热爱。

3. 回忆家乡风俗习惯1.让学生回忆自己家乡的风俗习惯,引导他们回忆自己童年的岁月,从外观、行为举止、节庆习俗、口头禅等方面入手,调动他们的记忆和创造力,写下自己的思考和感想。

2.让学生和小组中的其他同学分享自己的经历和记忆,互相帮助提炼、凝练自己的写作主题和内容。

4. 自主撰写家乡风俗的文章1.让学生有足够的时间自主撰写家乡风俗的文章,并在写作时着重注意自己的表述方式、生动性和吸引力。

2.指导学生根据自身的写作风格和特点,选择适合自己的写作方式,例如叙事、描写等,鼓励他们有自己的独特风格。

5. 课堂总结在完成习作环节之后,让学生与其他同学分享自己的文章,听取他人的反馈,互相帮助改善文章的写作。

让学生总结本次习作学习的内容、收获和困难,并与教师进行交流和反馈。

同时,鼓励学生将自己的文章发表出来,与更多人分享家乡的风土人情。

部编版语文六年级下册习作家乡的风俗教学设计(推荐3篇)

部编版语文六年级下册习作家乡的风俗教学设计(推荐3篇)

部编版语文六年级下册习作家乡的风俗教学设计(推荐3篇) 部编版语文六年级下册习作家乡的风俗教学设计【第1篇】【教学目标】1.知识与能力联系生活实际和调查访问,感受和吸收习俗文化的智慧和营养。

2.过程与方法(1)提高自己搜集材料的能力。

(2)交流自己搜集到的习俗,交流时做到内容充实,表达流利。

(3)在互动交际中,培养学生能说会道的能力,做到态度大方,有礼貌,能清楚、明白地表达自己的见闻和感受,能认真地倾听。

3.情感与价值(1)创设交际的情境,充分调动学生交际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培养同学之间团结协作的精神。

(2)感受祖国民族文化习俗的魅力,尊重并热爱家乡的民风民俗。

【教学重点】把自己搜集到的民风民俗与同学交流,交流时做到内容真实,表达流利。

【教学难点】学习抓住特点介绍民风民俗的方法,做到内容具体,语句通顺,意思表达清晰。

【教学准备】1.通过上网、课外阅读等方式了解自己感兴趣的各地民风民俗。

2.向父母或长辈了解本地的风俗习惯。

3.教师准备相关的资料。

【课时安排】2课时第一课时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同学们,中国历史悠久,文化丰富,有许多传统节日。

中国人过节也是非常讲究的,下面请大家欣赏一段视频。

悦耳的童谣把我们带入到了浓浓的节日的氛围中。

从视频中,我们可以粗略地了解到中国一些重要的传统节日以及节日风俗。

过春节要贴春联、放鞭炮,端午节要吃粽子、赛龙舟……这些经过长时间的积淀,历代人们约定俗成的节日传统就是风俗。

俗话说,“十里不同风,百里不同俗”。

由于文化的差异、地域的不同,各地的风俗习惯也有着天壤之别。

今天,我们就从家乡的节日风俗着手,来上一节“家乡的风俗”的写作指导课。

二、了解何为“风俗”风俗是特定社会文化区域内历代人们共同遵守的行为模式或规范。

风俗的多样性,是在习惯上,人们往往将由自然条件的不同而造成的行为规范之差异,称之为“风”;而将由社会文化的差异所造成的行为规范之不同,称之为“俗”。

三、说家乡风俗一方水土养育一方人。

习作:家乡的风俗-部编版六年级语文下册(小学)教案

习作:家乡的风俗-部编版六年级语文下册(小学)教案

习作:家乡的风俗-部编版六年级语文下册(小学)教案教学目标1.了解和认知家乡的风俗和民俗;2.掌握习作的写作要求和技巧;3.培养学生的观察力、思维能力和表达能力;4.激发学生对家乡的热爱和对中华传统文化的兴趣。

教学重点1.了解和认知家乡的风俗和民俗;2.控制习作的篇幅,保持思路清晰、主题鲜明。

教学难点1.培养学生的观察力和思维能力,引导学生深入思考;2.培养学生的表达能力,掌握习作的写作技巧。

教学方法1.通过课堂讲授、示范习作、互评互鉴等方式,培养学生的表达能力;2.通过讲解、演示等方式,指导学生掌握习作的写作技巧。

教学流程第一步:说明习作的要求和主旨1.首先,向学生介绍本部编版六年级语文下册习作的主旨:家乡的风俗;2.解释一下习作的要求:习作要准确表达家乡的风俗,并掌握习作的写作技巧。

第二步:呈现例文1.展示一篇关于家乡的风俗的文章,为学生讲解整篇文章的结构和写作技巧;2.督促学生听取范文,并体会其中的文学表现技巧;第三步:引导学生观察家乡的风俗和民俗1.提出问题,引导学生思考家乡的风俗和民俗,如:你的家乡有什么独特的风俗习惯?当地人如何庆祝传统节日?等等;2.引导学生在课堂上通过讨论、分类等方式,将家乡的风俗和民俗整理出来。

第四步:针对性技法教学1.教授习作的写作技巧,如选择语言的美感,写作的思路,段落和语句的结构等;2.通过小组讨论、示范演示等方式,让学生了解习作写作技巧的运用方法。

第五步:展开习作1.指导学生首先做好习作的提纲,确保思维的连贯和思路的清晰;2.激发学生的写作兴趣,展开习作。

第六步:互评互鉴1.学生互相交换习作,并进行评价;2.老师对各组的习作做出评估,并针对不足之处进行指导。

总结通过本次课的学习,学生们更好地了解和认识了家乡的风俗和民俗;同时也掌握习作的写作技巧,提高了他们的观察力、思维能力和表达能力。

让学生们更好地体会到自己的家乡的独特之美,更好地把握自己的文化底蕴,更好地认识自己。

人教部编版六年级语文下册习作《家乡习俗》 (教案)

人教部编版六年级语文下册习作《家乡习俗》 (教案)

人教部编版六年级语文下册习作《家乡习俗》教案一、教学目标1. 让学生了解家乡的习俗,感受家乡的民俗文化。

2. 培养学生用语言文字表达家乡习俗的能力。

3. 培养学生热爱家乡、传承家乡文化的情感。

二、教学内容1. 介绍家乡的习俗。

2. 讲述家乡习俗的来历和意义。

3. 引导学生观察和体验家乡的习俗。

4. 指导学生用语言文字表达家乡习俗。

三、教学重点与难点1. 教学重点:让学生了解家乡的习俗,感受家乡的民俗文化。

2. 教学难点:培养学生用语言文字表达家乡习俗的能力。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1. 教具:多媒体设备、图片、实物等。

2. 学具:笔记本、笔等。

五、教学过程1. 导入:通过图片、视频等展示家乡的习俗,激发学生的兴趣。

2. 讲解:介绍家乡的习俗,讲解习俗的来历和意义。

3. 观察:引导学生观察和体验家乡的习俗,让学生深入了解习俗的特点。

4. 讨论:组织学生进行小组讨论,分享对家乡习俗的感受和认识。

5. 练习:指导学生用语言文字表达家乡习俗,进行写作练习。

6. 交流:组织学生进行作品交流,互相学习和借鉴。

7. 总结:对本节课进行总结,强调家乡习俗的重要性和传承家乡文化的意义。

六、板书设计1. 家乡习俗2. 主体部分:介绍家乡习俗的来历、意义和特点。

3. 结尾部分:强调家乡习俗的重要性和传承家乡文化的意义。

七、作业设计1. 写一篇关于家乡习俗的作文。

2. 收集家乡的其他习俗,进行深入了解。

八、课后反思1. 教学过程中,是否充分激发了学生对家乡习俗的兴趣?2. 学生对家乡习俗的了解程度如何?是否达到了教学目标?3. 学生在写作练习中,是否能用语言文字准确表达家乡习俗?4. 教学方法和教学手段是否有效?是否需要改进?5. 如何更好地传承家乡文化,培养学生的家乡情怀?以上是一份关于《家乡习俗》的教案,旨在让学生了解家乡的习俗,感受家乡的民俗文化,培养学生用语言文字表达家乡习俗的能力,以及热爱家乡、传承家乡文化的情感。

【部编版语文六年级下】一单元习作:家乡的风俗教案教学设计(3篇)

【部编版语文六年级下】一单元习作:家乡的风俗教案教学设计(3篇)

人教部编版语文六年级下册3篇教学设计语文园地一习作:家乡的风俗教学目标1.借鉴本单元课文描写风俗的方法,抓住主要特点介绍一种风俗,适当写写自己对这种风俗的实际体验。

2.写写自己参加风俗活动的亲身经历,适当穿插风俗的特点或者来历,重点描写出活动现场的情况和自己感受。

3.自主合理地表达出对风俗习惯的看法。

和同学分享交流习作,互相改一改,编成一本风俗集。

教学重点描写一种风俗习惯或自己的亲身经历和感受。

教学难点在介绍风俗习惯时候,能够详略得当,进行描写。

教学课时2课时教学准备课件教学流程第一课时【出示课件1】一、谈话导入,引入民俗主题(2分钟)1.“百里不同风,千里不同俗”。

请同学们说一说从《北京的春节》《腊八粥》《古诗三首》《藏戏》中,了解到了哪些民风民俗?2.民风民俗,是与民族文化有关的风俗习惯,它是一种文化现象,是在长期历史发展过程中形成的。

今天,我们就一起来说一说家乡的风俗。

(板书:家乡的风俗)设计意图:通过介绍民族文化,知道民俗活动历史悠久,为接下来的环节做铺垫。

二、初步去了解不同的民俗活动,知道不同的地方会有不同的民俗,感受民俗活动的多样性。

(板书:多样性→)【出示课件2】1、“离家三里远,别是一乡风”。

教师出示图片,简要介绍不同地方的风俗。

师:中国的民俗,在世界也是最为多样,最为丰富的!中国不仅仅有五十六个民族,还有别致多样的民俗活动,中华上下五千年文明的积淀,被人们代代相传。

而且这些习俗背后还有很多传说,很多美好的传说,直到现在,仍深受大家的欢迎。

【出示课件3】2、结合ppt图片简要介绍以下传统民俗:♦五月五,是端阳,屈原投水汨罗江。

包粽子赛龙舟,纪念习俗不可丢。

吃炸糕,绣香囊,挂艾蒿,饮雄黄,驱邪除秽有偏方,卫生习惯天天讲。

(端阳节,也就是端午节,人们会包粽子、赛龙舟、秀香囊等,在历史上,端午节是为了纪念爱国诗人屈原的,为了让屈原能够安息,不受鱼类的打扰,人们就想出这一系列的纪念活动。

部编版语文六年级下册习作家乡的风俗教学设计(优选3篇)

部编版语文六年级下册习作家乡的风俗教学设计(优选3篇)

部编版语文六年级下册习作家乡的风俗教学设计(优选3篇)【部编版语文六年级下册习作家乡的风俗教学设计第1篇】一、导入:十里不同风,百里不同俗。

我们的祖国幅员辽阔,民族众多,每个地方都有自己的风俗习惯;家乡安阳正在蓬勃发展,作为小学生,我们有责任有义务为宣传安阳贡献力量,这节课就让我们一起从写家乡风俗做起吧。

二、目标航船因为有了目标才能顺利达到彼岸,学习因为有了目标才能事半功倍,一起读。

写作目标1、我能画出习作材料中的关键词,提炼本次习作要求,确定写作重点;2、我能根据习作要求选材,确立中心。

收集资料,列出提纲;3、我能根据习作要求确立独特的写作方法,抒真情实感,显个性特点。

4、我能做到字体工整,字数600左右,和同学分享,虚心听取同学的意见进行修改、完善。

三、学习过程自学:(1)、审题请大家默读材料,边读边画关键词,提取关键信息,并在书上批注。

1、本次作文属于命题?半命题?自拟题目?2、本次习作的要求我们写哪两个文体?3、材料给了我们什么建议、特别强调了什么(加分项重涂)?(根据学生回答,列出板书)自学(2)、梳理导学案——学习任务1、确立题目要新颖,列出提纲我能行。

2、精彩开头和结尾,且听我给你说明。

3、典型事件排时间,特点来历穿插好。

4、写作方法有新意,模仿魔方要发扬。

四、队学交流、合作、预展、抽取任务五、群学展示展示一:定题目,列提纲,说开头,道结尾。

展示二:定内容,说过程,插来历,听谁说。

六、后展示提升亲爱的孩子们,你知道“好作文”的标准吗?一篇好文章有三个标准。

1、语言表达的准确性;2、布局谋篇的创新性;3、主题思想的正确性。

模仿就是魔方,读是为了写。

最近你学到的哪种写作方法可以运用到你的习作中?(指名回答)七、写作歌:家乡风俗并不难,认真审题是关键。

列提纲,分详略,穿插来历和特点,字儿不够事来凑,活动现场和感受。

开头结尾有方法,模仿魔方是高手。

八、结束语:操千曲而后晓声,观千剑而后识器。

习作:家乡的风俗(教案)

习作:家乡的风俗(教案)

习作家乡的风俗活动分析本单元所学的几篇课文都能将极其平常的民间习俗和传统节日描绘得妙趣横生、魅力四射,学生随同作者一起身临不同民族、不同地区,共同领略了多姿多彩的民俗风情。

本次习作的内容是介绍自己家乡的一种风俗,或写一写自己参加一次风俗活动的经历,旨在加深学生对家乡独特的风俗习惯的了解,体会传统文化的博大精深。

这次习作的话题来自学生的生活,对学生来说选择写什么并不困难,难的是如何抓住风俗的主要特点,把重点内容介绍清楚。

这就需要教师在习作指导时对学生加强引导。

教学目标1.借鉴本单元描写民风民俗的写作方法,学习抓住特点介绍家乡的风俗。

2.通过写自己参加风俗活动的经历,学习描写活动现场和表达自己的感受的方法。

3.通过写作了解一些传统的民风民俗,吸收传统文化的智慧,感受这些独具魅力的民俗风情中所蕴含的传统文化和传统美德。

4.学习修改、完善习作的方法。

重点难点1.抓住家乡风俗的特点,写出独具特色的风俗习惯。

2.运用多种方法生动地展现活动场面,细致地描写自己参加活动的真实感受。

3.引导学生按照一定的顺序来记叙,做到详略得当,要写得具体,语言形象生动。

教学准备教师:多媒体课件。

学生:查找资料了解各地的民风民俗,实地调查本地的风俗习惯。

课时安排2课时一、激趣导入,明确任务1.谈话引入习作的主题,激发学生谈风俗习惯的兴趣。

导语:所谓风俗,就是特定社会文化区域内历代人们共同遵守的行为模式或规范,主要包括民族风俗、节日习俗、传统礼仪等。

(教师分别出示图片:民族风俗——蒙古包,节日习俗——中秋月饼,传统礼仪——拱手礼。

)在灿烂的人类文明中,风俗文化是不可忽视的重要组成部分。

我国历史悠久、地域广阔、民族众多,故而民俗风情源远流长,民俗文化斑斓多姿。

本单元的课文就为我们呈现了民俗风情画卷的冰山一角,它们有的让我们感到新奇,有的让我们感到有趣,还有的让我们赞叹……同学们,在你的家乡有哪些特别的风俗习惯呢?说给大家听一听吧!2.学生畅所欲言,说说自己家乡的风俗习惯。

六年级下册语文《习作家乡的风俗》教案

六年级下册语文《习作家乡的风俗》教案

六年级下册语文《习作家乡的风俗》教案以下是一份小学六年级语文《习作:家乡的风俗》教案,希望可以帮助到你。

《习作:家乡的风俗》教案一、教学目标1. 了解家乡的风俗,感受家乡独特的风俗文化。

2. 学习通过介绍风俗、描写场景等方法,表达对家乡的热爱之情。

3. 提高学生的观察力、想象力和写作能力。

二、教学重难点1. 重点:选择一种家乡的风俗进行介绍,写出其独特之处。

2. 难点:能够把这种风俗介绍清楚,表达出自己对家乡的热爱之情。

三、教学方法讲授法、讨论法、练习法四、教学过程(一)导入1. 播放有关家乡风俗的图片或视频,让学生感受家乡风俗的丰富多彩。

2. 引入课题:今天我们要学习的这篇习作就是要求大家写一写自己家乡的风俗。

(二)明确习作要求1. 学生自读习作要求,思考:这次习作要求我们写什么?应该从哪些方面来写?2. 全班交流,教师引导学生明确本次习作的内容和要求。

(三)选材指导1. 小组讨论:你的家乡有哪些独特的风俗?选择你最感兴趣的一种,与小组成员交流。

2. 全班交流,教师引导学生选择具有代表性、独特性的风俗进行写作。

(四)写法指导1. 引导学生思考:如何把家乡的风俗写清楚?可以从哪些方面入手?2. 教师结合具体例子,讲解介绍风俗的方法,如介绍风俗的起源、传说、发展历程、活动内容、特色等。

3. 指导学生通过描写场景、人物等方法,把家乡的风俗写具体、写生动,表达出自己的情感。

(五)习作练习1. 学生根据自己选择的风俗,进行构思和写作。

2. 教师巡视指导,及时帮助学生解决写作过程中遇到的问题。

(六)习作评改1. 学生完成习作后,先自己检查修改。

2. 同桌互相交换习作,进行评改。

3. 教师选取有代表性的习作,在全班进行点评,指出优点和不足,引导学生进一步完善习作。

(七)课堂小结1. 总结本次习作的要点和方法。

2. 鼓励学生在日常生活中多关注家乡的风俗文化,用自己的笔记录下美好的瞬间。

(八)布置作业1. 继续完善自己的习作。

部编版语文六年级下册习作家乡的风俗教案与反思(优选3篇)

部编版语文六年级下册习作家乡的风俗教案与反思(优选3篇)

部编版语文六年级下册习作家乡的风俗教案与反思(优选3篇)【部编版语文六年级下册习作家乡的风俗教案与反思第1篇】一、习作内容:介绍家乡的一种风俗,或写一写你参加一次风俗活动的经历。

可以写一写这种风俗的主要特点是什么,也可以写对这种风俗的实际体验,还可以写对这种风俗习惯的看法。

二、习作目标:1.抓住重点写“家乡风俗”,写出特点。

2.让学生了解丰富多彩的民风民俗,体验故土乡情。

教学重点:学会抓住特点写出重点,表达对故乡的感情。

三、教学准备:课前向长辈们了解家乡的风俗,并写一段简单的介绍词。

四、教学时间:两课时一、谜语引入主题1.节日习俗知多少:“十里一风,百里一俗。

”由于我国民族众多,各地都有各自的乡土风情和民俗民风。

老师先带同学们进入猜谜板块。

2.看图猜节日:课件逐一出示中华民族的传统节日:春节、端午节、中秋节、重阳节、元宵节等的一些风俗。

学生一边猜一边介绍这些节日的风俗,师生一起品味中华大家庭浓浓的家乡情。

二、初步了解民俗1.何为“民风民俗”:一种文化现象,是在长期历史发展过程中形成的。

风俗是特定社会文化区域内历代人们共同遵守的行为模式或规范。

风俗的多样性,是在习惯上,人们往往将由自然条件的不同而造成的行为规范差异,称之为“风”;而将由社会文化的差异所造成的行为规范之不同,称之为“俗”。

2.春节习俗大百科:“离家三里远,别是一乡风”,中国历史悠久,文化丰富,有许多传统节日。

你家乡的春节有哪些特别的风俗习惯?课前老师要求同学们和长辈们了解家乡的风俗,并写一个简单的介绍词。

现在开始同一个籍贯自由组合,资源共享,互相交流自己家乡特色的风俗。

3.图文出示:师生共同梳理各省的春节风俗【浙江】杭州:罗神竹舞、赶十八、打年糕绍兴:送灶、社戏。

温州:分岁酒。

东阳:抲年鬼。

【四川】走人户、游喜神方、人日祭诗圣【福建】过火群、隔年饭、长年菜、分圆【江西】板凳龙、吃隔岁、换茶、掸青、起牙【山东】贴年红、送百神【陕西】做面食、做顶针、扭秧歌……【设计说明:由于寄宿制学生来自全国各地,班级学生籍贯基本不少于10个省。

《习作:家乡的风俗》教学设计

《习作:家乡的风俗》教学设计

《习作:家乡的风俗》教学设计《习作:家乡的风俗》教学设计作为一名老师,时常需要准备好教学设计,教学设计是连接基础理论与实践的桥梁,对于教学理论与实践的紧密结合具有沟通作用。

那么什么样的教学设计才是好的呢?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收集的《习作:家乡的风俗》教学设计,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习作:家乡的风俗》教学设计篇1教学目标1.介绍一种风俗,或写一写你参加的一次风俗活动的经历。

2.明确这种风俗的主要特点,挑选能够突出风俗特点的材料来写。

3.分清详略,学会抓住特点介绍家乡的风俗的方法。

一、激趣导入。

1.(展示各民族民风民俗图片)“离家三里远,别是一乡风。

”我们的祖国幅员辽阔,民族众多,每个地方都有自己独特的风俗习惯。

2.如果要让你介绍一种家乡的风俗,你会选择介绍什么呢?(学生自由发言)3.导入新课:现在,让我们用文字来把家乡特别的风俗介绍出来吧!(板书:家乡的风俗)二、启发思路。

1.介绍之前,说一说你为什么选择这种风俗。

(学生自由讨论)2.汇报讨论成果。

(1)要介绍的风俗是什么?(2)它的主要特点是什么?你打算从哪几个方面进行介绍?(3)你将把哪一部分作为重点去写?3.根据你要介绍的风俗特点,你打算拟定什么题目?(1)写特色小吃,可以直接用其名称作为作文题目。

(2)可供选择的题目:《春节习俗》《家乡的春节》《欢度节》三、习作指导。

1.整理思路:学生先打草稿,确定自己想写哪一种风俗,想想它的突出特点是什么。

2.回忆本单元中学到的一些表达方法。

抓住重点课文,以《北京的春节》为例进行指导。

出示课文片段欣赏:除夕真热闹。

家家赶做年夜饭,到处是酒肉的香味。

男女老少都穿起新衣,门外贴上了红红的对联,屋里贴好了各色的年画。

除夕夜家家灯火通宵,不许间断,鞭炮声日夜不绝。

在外边做事的人,除非万不得已,必定赶回家来吃团圆饭。

这一夜,除了很小的孩子,没有什么人睡觉,都要守岁。

教师点拨:这一段采用“总—分”的结构写除夕。

中心句是“除夕真热闹”,后面的内容都是围绕这句话来写的。

六年级下册语文《习作家乡的风俗》教案

六年级下册语文《习作家乡的风俗》教案

六年级下册语文《习作家乡的风俗》教案
以下是针对六年级下册语文《习作:家乡的风俗》的教案内容:
- 教学目标:
1. 让学生了解家乡的风俗习惯,培养学生对家乡文化的热爱和自豪感。

2. 通过写作训练,提高学生的写作能力和表达能力。

3. 培养学生的观察力、思考力和创造力。

- 教学内容与过程:
1. 导入新课,明确学习任务。

老师可以先向学生介绍什么是风俗习惯,以及为什么我们要了解自己的家乡风俗习惯。

然后,可以询问学生,你们知道你们家乡有哪些特别的风俗习惯吗?。

2. 阅读范文,分析写作技巧。

老师可以给学生提供一篇关于家乡风俗习惯的优秀作文,让学生仔细阅读并分析作者的写作技巧和表达方式。

3. 组织讨论,激发思维。

老师可以组织学生进行小组讨论,让每个小组分享自己家乡的一个特别风俗习惯,并讨论这个风俗习惯的意义和历史背景。

4. 开始写作,指导思路。

老师可以给学生提供一些写作思路和指导,例如如何开头、如何展开、如何结尾等。

同时,老师还可以提醒学生注意语言表达的准确性和连贯性。

5. 互相修改,提高质量。

学生完成初稿后,可以进行互相修改和润
色,以提高文章的质量。

最后,老师可以选取几篇优秀的作品进行展示和点评。

《家乡的风俗》教案

《家乡的风俗》教案

《家乡的风俗》教案你们能不能根据对方的文字描写,勾画出对方习作中所刻画的家乡的风俗特点。

(看看是否详略得当)板书设计习作:家乡的风俗抓特点详略得当教学反思1.本次习作,鉴于学生对家乡的风俗知之甚少,没有生活基础,课前可先让学生充分搜集材料,有助于课堂上对于习作内容深入讨论,也有助于拓展学生习作思路。

2.对于家乡的风俗的介绍,学生还缺乏深刻的理解,对于一些场景的叙述过于简略,学生对于习俗的来历、一些节日的象征意义缺乏了解,缺乏实际体验。

《家乡的风俗》教案3教学目标1.交流自己搜集到的家乡的风俗,交流时做到内容充实,表达流利。

2.借鉴本单元描写风俗的写作方法,学习抓住主要特点介绍风俗的方法。

3.学习修改、完善习作,创编班级民俗作品集。

4.感受家乡这些独具魅力的风俗中蕴含的民族文化和传统美德。

教学重难点1.借鉴本单元描写风俗的写作方法,学习抓住主要特点介绍风俗的方法。

2.能通过习作表达自己对家乡的自豪、赞美之情,感受家乡这些独具魅力的风俗中蕴含的民族文化和传统美德。

教学策略1.阅读理解以《北京的春节》为例,带领学生品味经典,学习作者的写作手法,在此基础上学以致用,帮助学生搜集生活中的素材,激发灵感,动笔写家乡的风俗,表达自己的真实感受。

2.表达运用通过阅读习作例文,让学生学会欣赏他人作文的长处,将所学的作文技巧运用到自己的习作中去。

同时让学生修改、完善自己的作文,从而提高学生的习作水平。

教学准备1.多媒体课件。

2.学生通过查阅资料或者问问长辈,深入了解自己感兴趣的家乡风俗习惯。

教学课时2课时第1课时9654;课时目标1.交流自己搜集到的家乡的风俗,交流时做到内容充实,表达流利。

2.能够恰当审题,选择合适的材料进行习作。

3.学习抓住主要特点介绍风俗的写作方法,做到详略得当。

4.用恰当的表达方式写出自己对家乡风俗的独特感受。

9654;教学过程板块一图片欣赏,导入新课1.边欣赏边思考,说说这些图片中隐藏着哪些传统节日。

(完整版)习作:家乡的风俗教案(部编版)

(完整版)习作:家乡的风俗教案(部编版)

珠,有的龙头高昂,黑须长飘……龙舟一字排开, 龙舟上的队员整装待发,穿着一色的红色救生衣,
龙头的形态 特点。。
好像一片片红霞飘在水面上。他一个个手持摇板,
精神抖擞,好像就是待冲向战场上的战士。
“像离弦的
只听一声令下,龙舟比赛开始啦! 一只只龙 舟像离弦的箭一样向前冲去,顿时,锣鼓声,呐 喊声,鞭炮混成一遍,好不热闹。那些龙舟你追
习作:家乡的风俗
家家赶做年菜
男女老少都穿起新衣
红红的对联和各色的年画
灯火通宵
鞭炮声日夜不绝
吃团圆饭、守岁
习作:家乡的风俗
这段话围绕“除夕真热闹”展开叙述, 通过 写做年饭、穿新衣、贴对联、贴年画、放鞭炮、 吃团圆饭、守岁这些人们的活动, 表现了除夕的 热闹景象。。
习作:家乡的风俗
通过重点描写人们的活动, 你来具体写一 写人们是如何守岁的吧。。
习作:家乡的风俗
关于元宵节闹花灯, 有一个美丽的传
说。。 很久以前,有一只神鸟因为迷路而降落人间,被不知情的猎人射死 了。天帝知道后震怒,便下令让天兵于正月十五到人间放火,将人畜和 财物通通烧光。天帝的女儿不忍心让百姓无辜受难,便偷偷驾着祥云来 到人间,把这件事告诉了人们。众人听后,吓得不知如何是好。有个老 人想出个法子: “在正月十四、十五、十六这三天,每户人家在门前挂 起红灯,燃放爆竹、焰火。天帝就会以为人们都被烧死了。”大家听了 都点头称好,便分头准备。到了正月十五这天晚上,天兵往凡界一看, 发觉人间一片火光,就禀告天帝不用下凡放火了。人们就这样保住了自 己的生命和财产。为感激天帝之女的善心,从此每年的这三天,家家户 户都要张灯结彩,点焰火,放爆竹。。
……
包饺子
习作:家乡的风俗
你想重点介绍哪个方 面? 怎样把重点部分写具 体呢?

习作《家乡的风俗》教案

习作《家乡的风俗》教案
习作《家乡的风俗》教案
一、教学内容
本节课选自人教版小学语文四年级下册,习作《家乡的风俗》。教学内容主要包括以下两个方面:
1.回顾与交流:让学生分享自己家乡的风俗习惯,了解不同地区、民族的风俗特点。
2.习作指导:以《家乡的风俗》为主题,引导学生运用生动的语言、具体的事例,描述自己家乡的特色风俗,培养写作兴趣和表达能力。
(2)如何将具体的事例融入文章:学生在写作时容易泛泛而谈,缺乏具体事例的支撑。
-突破方法:指导学生挑选具有代表性的家乡风俗通过讲述具体的故事或场景,让文章更具说服力。
(3)如何把握文章的结构和层次:学生在写作时结构混乱,难以形成清晰的思路。
-突破方法:教授文章结构的基本模式,如总分总、递进等,并让学生通过练习,逐步掌握文章的层次感。
其次,学生们在讨论家乡风俗的实际应用时,表现出了很高的热情。他们能够结合自己的生活经验,提出很多有趣的观点。这说明他们对于身边的文化现象具有很高的敏感度。在以后的教学中,我可以多设置一些类似的讨论环节,激发学生们的思考兴趣。
然而,我也注意到,在小组讨论过程中,部分学生显得较为内向,不善于表达自己的观点。为了解决这个问题,我会在课堂上多给予他们鼓励和支持,让他们逐渐树立信心,敢于发表自己的看法。
(1)了解和传承家乡的优秀传统文化。
(2)学会用文字表达对家乡的热爱之情。
(3)提高观察、思考、表达等综合语文素养。
二、核心素养目标
1.强化文化认同:通过了解和描述家乡的风俗,培养学生对本土文化的认同感,传承和弘扬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
2.提升语言表达能力:指导学生运用生动、具体的语言,描绘家乡的风俗场景,提高学生的书面表达能力,激发创作潜能。
1.教学重点
(1)家乡风俗的描述:学会运用生动的语言、具体的事例,描绘家乡的特色风俗,表达对家乡的热爱之情。

习作《家乡习俗》教案

习作《家乡习俗》教案
举例:以端午节为例,学生需掌握端午节的起源、习俗(如赛龙舟、包粽子等),并在作文中合理安排记叙文的写作结构,通过具体事件和细节描写,展现端午节的独特魅力和个人情感。
2.教学难点
-习俗的文化内涵理解:学生可能对家乡习俗背后的文化意义理解不深,需要通过教师的引导和资料查阅,帮助学生深入理解。
-写作技巧的运用:如何将观察到的习俗活动转化为生动、具体的文字,是学生写作时的难点,教师需提供写作技巧指导,如比喻、拟人等修辞手法。
3.重点难点解析:在讲授过程中,我会特别强调习俗的来历和记叙文的写作方法这两个重点。对于难点部分,我会通过举例和比较来帮助大家理解如何将习俗活动转化为生动的文字。
(三)实践活动(用时10分钟)
1.分组讨论:学生们将分成若干小组,每组讨论一个家乡习俗的实际情况。
2.实验操作:为了加深理解,我们将进行一个简单的写作练习。这个练习将演示如何运用记叙文写作方法描述一个习俗活动。
还有一个值得反思的地方是,如何在有限的教学时间内,让每个学生都有充分的发言和展示机会。我意识到,我可能需要调整课堂节奏,确保所有学生都能够参与到课堂讨论和实践中来。
五、教学反思
今天在教授《家乡习俗》这节课时,我发现学生们对家乡的习俗其实有着很深的情感,但在表达时却遇到了一些困难。他们能够列举出许多有趣的习俗活动,但在如何将这些活动转化为文字上,还需要进一步的指导。
我尝试通过案例分析、写作练习和小组讨论等多种方式,帮助学生掌握记叙文的写作方法,让他们能够更加生动、具体地描述家乡习俗。在这个过程中,我注意到,当学生们被鼓励去分享自己的经历和感受时,他们的写作变得更加有血有肉。
3.成果展示:每个小组将向全班展示他们的讨论成果和写作练习的结果。
(四)学生小组讨论(用时10分钟)

习作家乡的风俗教案(精选

习作家乡的风俗教案(精选

习作家乡的风俗教案(精选一、教学内容本节课选自《小学语文》四年级下册,第六单元“家乡的风俗”主题。

教学内容主要包括教材第25课《家乡的节日》和第26课《家乡的美食》。

详细内容如下:1. 第25课《家乡的节日》:介绍我国各地独具特色的节日,如春节、端午节、中秋节等,让学生了解不同地域的风俗习惯。

2. 第26课《家乡的美食》:介绍各地特色美食,如北京烤鸭、四川火锅、广东早茶等,让学生了解我国丰富的饮食文化。

二、教学目标1. 让学生了解我国各地的节日风俗和特色美食,培养他们的民族自豪感。

2. 培养学生热爱家乡、传承传统文化的情感。

3. 提高学生的阅读理解和表达能力,学会运用生动的语言描绘家乡的风俗。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1. 教学难点:如何引导学生理解并表达出各地风俗的特点。

2. 教学重点:培养学生热爱家乡的情感,提高他们的表达能力。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1. 教具:多媒体课件、黑板、粉笔。

2. 学具:课文、笔记本、彩色笔。

五、教学过程1. 导入:通过播放各地节日和美食的图片,激发学生的兴趣,引出本节课的主题。

2. 课文学习:(1)学习第25课《家乡的节日》,让学生了解不同地域的节日风俗,引导学生用自己的语言描述。

(2)学习第26课《家乡的美食》,让学生了解各地特色美食,培养他们的民族自豪感。

3. 例题讲解:(1)请学生举例说明自己家乡的节日风俗。

(2)让学生用生动的语言描述自己最喜欢的家乡美食。

4. 随堂练习:(1)请学生分组,讨论各自家乡的节日风俗,并进行展示。

(2)让学生写一篇关于自己最喜欢的家乡美食的短文。

六、板书设计1. 第25课《家乡的节日》:春节端午节中秋节2. 第26课《家乡的美食》:北京烤鸭四川火锅广东早茶七、作业设计1. 作业题目:(1)请结合自己的家乡,写一篇关于节日风俗的短文。

(2)以“我喜欢的家乡美食”为主题,写一篇作文。

2. 答案:《家乡的端午节》端午节是我国的传统节日,每年农历五月初五,家乡的人们都会举行丰富多彩的活动。

习作:家乡的风俗(教案)

习作:家乡的风俗(教案)

习作:家乡的风俗(教案)1.本单元的课文描绘了许多不同的民俗风情,请大家谈谈自己最喜欢的一篇课文是哪一篇,为什么?2.在介绍家乡的风俗时,我们应该抓住哪些特点呢?请大家讨论一下,列出几个关键词。

3.在写自己参加风俗活动的经历时,应该注意哪些方面的描写呢?请大家分享一下自己的看法和经验。

三、个别辅导,提供指导1.针对学生的写作内容和表达能力,进行个别指导和辅导。

2.帮助学生修改、完善作,提高写作水平。

四、展示交流,互相研究1.学生可以在班级内展示自己的作,与同学们进行交流和互动。

2.通过学生的展示,让大家了解不同地区、不同民族的民俗风情,增加对传统文化的认识和了解。

过渡:不同的地域和文化带来了不同的风俗惯,让我们来探索如何写出家乡风俗惯的独特之处吧!1.明确要求,介绍风俗惯要求:介绍一种风俗惯,可以从几个方面来介绍,重点介绍其最主要的特点,也可以适当写写自己对这种风俗的实际体验。

我们可以通过介绍一种风俗惯来展现家乡的独特之处。

可以从多个方面进行介绍,但要重点突出其最主要的特点。

同时,也可以适当地加入自己的亲身体验来让文章更加生动。

2.回顾写法,掌握技巧过渡:在研究过程中,我们学到了多种描写事物的方法,让我们回顾一下。

通过回顾课文,我们可以交流不同的写作方法。

在小组中可以归纳总结,教师也可以进行板书。

写作时,要注意顺序的合理性,详略得当,突出特点。

同时,也要多方面介绍,说明与描写相结合,运用修辞手法让语言更加生动。

3.确定思路,完成初稿过渡:在掌握了写作技巧后,让我们确定思路,完成初稿吧!首先,要确定一个新颖独特的题目,能够突出家乡风俗惯的特点或表达对其的感情。

题目是文章的纲要和线索,要能够串联起全文。

在拟写提纲时,要明确介绍的风俗是什么,从哪几个方面进行介绍,以及哪一部分内容将作为重点进行详细介绍。

在完成初稿时,要注意抓住家乡风俗的主要特点,写清楚活动的现场情况及自己的独特感受,突出重点,做到详略得当,同时也要具体,语言生动形象。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间 jiàn 断 除非 光景 万不得已 必定 截然不同 燃放拜年 寺院 轿车 元宵 张灯结彩 一律 彩绘 广告 分fèn 外(2) 出示词语,观察特点。

饺子 榛子 栗子 风筝提示:后面的字是轻声。

读得又轻又短。

【出示课件4】(3)词语解释。

腊月:农历十二月。

初旬:每月的第一个十天。

元宵节:农历正月十五。

截然不同:形容两件事物毫无共同之处。

万象更新:一切事物或景象都变的焕然一新。

张灯结彩:挂上彩灯、彩带等,形容场面喜庆、热闹。

万不得已:表示无可奈何,不得不如此。

分外:超过平常,特别。

光景:境况;状况;情景。

空竹:一种木制的传统健身玩具。

3、体会“京味儿”的语言特点。

【出示课件5】(1)作者简介。

老舍(1899-1966) 中国作家。

原名舒庆春,字舍予,北京人,满族。

1950年创作话剧《龙须沟》,获北京市人民政府授予的“人民艺术家”称号。

著述丰富,善于刻画市民阶层的生活和心理,同时也努力表现时代前进的步伐;文笔生动、幽默,富有浓郁的地方色彩。

主要作品有《离婚》《四世同堂》《骆驼祥子》等。

有《老舍全集》行世。

老舍是杰出的语言大师。

他的语言俗白,通俗易懂,朴实无华,京味儿十足。

【出示课件6】(2)出示词语,读一读。

杂拌儿 零七八碎儿 玩意儿 提示:儿化音。

后面的“儿”只做卷舌的动作,音不要读出来就可以了。

(3)出示句子,读一读。

a.孩子们准备过年,第一件大事就是买杂拌儿。

这是用花生、胶枣、榛子、栗子等干果与蜜饯掺和成的。

孩子们喜欢吃这些零七八碎儿。

第二件大事是买爆竹,特别是男孩子们。

恐怕第三件事才是买各种玩意儿——风筝、空竹、口琴等。

b.腊月和正月,在农村正是大家最闲在的时候。

提示:闲在:清闲自在。

这是北京方言。

老舍在《茶馆》里写道:“秦二爷,您怎么这么闲在,想起下茶馆儿来?” 3、初读课文,说一说老北京的春节给你留下怎样的印象呢?提示:忙乱、热闹、喜庆、团圆。

(板书)三、厘清结构,分清详略。

从词语切入,体会老舍先生作品的“京味儿十足”。

多种朗读方式,让学生感受到一幅幅浓郁的北京春节画面。

备课素材【教材分析】本篇文章以时间为经线,以人们的活动为纬线结构全文。

作者先介绍北京的春节从腊月初旬就开始了:人们熬腊八粥、泡腊八蒜、购买年货、过小年……做好过春节的充分准备。

紧接着,详细描述过春节的三次高潮:除夕夜家家灯火通宵,鞭炮声日夜不绝,吃团圆饭、守岁;初一男人们外出拜年,女人们在家接待客人,小孩逛庙会;十五观花灯、放鞭炮、吃元宵。

最后写正月十九春节结束。

文中列举了大量的老北京过春节的习俗,情趣盎然,学生喜闻乐见。

全文内容安排有序,脉络清晰,衔接紧密,详略得当,推进自然。

语言表达朴实简洁,生动形象,耐人寻味,字里行间处处透出人们欢欢喜喜过春节的心情,反映出老北京人热爱生活,追求美好生活的心愿。

【作者介绍】老舍(1899~1966)中国作家。

原名舒庆春,字舍予,北京人,满族。

1950年创作话剧《龙须沟》,获北京市人民政府授予的“人民艺术家”称号。

著述丰富,善于刻画市民阶层的生活和心理,同时也努力表现时代前进的步伐;文笔生动、幽默,富有浓郁的地方色彩。

主要作品有《离婚》《四世同堂》《骆驼祥子》等。

有《老舍全集》行世。

【与课文相关的其他资料】北京春节童谣:小孩儿小孩儿你别馋,过了腊八就是年;腊八粥,喝几天,哩哩啦啦二十三;二十三,糖瓜粘;二十四,扫房子;二十五,磨豆腐;二十六,去买肉;二十七,宰只鸡;二十八,把面发;二十九,蒸馒头;三十晚上熬一宿;初一、初二满街走。

课后作业基础积累大巩固一、联系整句话的意思,解释画线词语。

1.到年底,蒜泡得色如翡翠,醋也有了些辣味,色味双美,使人忍不住要多吃几个饺子。

色味双美:2.这些比赛并不为争谁第一谁第二,而是在观众面前表演马、骆驼与骑者的美好姿态与娴熟技能。

娴熟:阅读能力大提升二、重点段落品析。

(一)照北京的老规矩,春节差不多在腊月的初旬就开始了。

“腊七腊八,冻死寒鸦”,这是一年里最冷的时候。

在腊八这天,家家都熬腊八粥。

粥是用各种米,各种豆,与各种干果熬成的。

这不是粥,而是小型的农业展览会。

除此之外,这一天还要泡腊八蒜。

把蒜瓣放进醋里,封起来,为过年吃饺子用。

到年底,蒜泡得色如翡翠,醋也有些辣味,色味双美,使人忍不住要多吃几个饺子,在北京,过年时,家家吃饺子。

孩子准备过年,第一件大事就是买杂拌儿。

这是用花生、胶枣、榛子、栗子等干果与蜜饯掺和成的。

孩子们喜欢吃这些零七八碎儿。

第二件大事是买爆竹,特别是男孩子们。

恐怕第三件事才是买各种玩意儿——风筝、空竹、口琴等。

孩子们欢喜,大人们也忙乱。

他们必须预备过年吃的、喝的、穿的、用的,好在新年时显出万象更新的气象。

腊月二十三过小年,差不多就是过春节的“彩排”。

天一擦黑,鞭炮响起来,便有了过年的味道。

这一天,是要吃糖的,街上早有好多卖麦芽糖与江米糖的,糖形或为长方块或为瓜形,又甜又黏,小孩子们最喜欢。

过了二十三,大家更忙。

必须大扫除一次,还要把肉、鸡、鱼、青菜、年糕什么的都预备充足——店铺多数正月初一到初五关门,到正月初六才开张。

1.这个片段主要写。

2.请在片段中找出一个谚语是: ,这个谚语说明了。

3.为什么说“这不是粥,而是小型的农业展览会”呢?4.腊八这天,还要泡腊八蒜,腊八蒜的做法是这样的:。

5.“色味双美”的意思是颜色和味道都很好。

说明腊八蒜色味双美的句子是:6.孩子们准备过年,有哪几件事是喜欢做的呢?7.“零七八碎儿”在文中具体指什么?8.找出一个过渡句。

9.哪句话说明了“大人们也忙乱”?10.文段的写作顺序是:(二)除夕真热闹。

家家赶做年菜,到处是酒肉的香味。

男女老少都穿起新衣,门外贴上了红红的对联,屋里贴好了各色的年画。

除夕夜家家灯火通宵,不许间断,鞭炮声日夜不绝。

在外边做事的人,除非万不得已,必定赶回家来吃团圆饭。

这一夜,除了很小的孩子,没有什么人睡觉,都要守岁。

元旦的光景与除夕截然不同:除夕,街上挤满了人;元旦,铺户都上着板子,门前堆着昨夜燃放的爆竹纸皮,全城都在休息。

男人们午前到亲戚家、朋友家去拜年。

女人们在家中接待客人。

城内城外有许多寺院举办庙会,小贩们在庙外摆摊,卖茶、食品和各种玩具。

小孩们特别爱逛庙会,为的是有机会到城外看看野景,可以骑毛驴,还能买到那些新年特有的玩具。

庙会上有赛轿车赛马的,在老年间,据说还有赛骆驼的。

这些比赛并不争谁第一谁第二,而是在观众面前表演骡马与骑者的美好姿态和娴熟技能。

多数的铺户在正月初六开张,又放鞭炮,从天亮到清晨,全城炮声不绝。

除了买吃食与其他重要日用品的铺子,大家并不很忙,铺中的伙计们还可以轮流着去逛庙会、逛天桥和听戏。

1.片段的第1自然段的主要内容是什么?摘录文中的句子。

2.文中画线的句子勾画的画面反映了的民族心理特征和文化传统。

3.除夕真热闹,主要的活动有:做()、穿()、贴()和()、放()、吃(),还要()。

4.文中说“元旦的光景与除夕截然不同”,表现在哪里?找出相关语句,写下来:5.“光景”这个词在文中指();“截然不同”的意思是()。

6.第3自然段写了哪些人?他们进行什么活动?7.选择这些人物来进行描写,说明了什么?8.这里写了除夕和正月初一的热闹光景,是属于(详写略写),这种写作手法在文章中的运用有什么作用?9.文段中对除夕、正月初一习俗的描写,突出了北京春节的特点。

思维创新大拓展三、小练笔。

过年就是贴对子,红红火火的,把祝福和吉祥带回家。

过年就是吃饺子,白白胖胖的,把温馨和团圆带回家。

过年就是放鞭炮,花花绿绿的,把喜庆和欢乐带回家。

过年就是,的,把带回家。

参考答案:一、 1. 样子和味道都很好。

2. 老练或灵活,形容对某种事物或工作很熟练。

二、(一)1.腊八到除夕之前人们的活动,有哪些风俗习惯。

2. 腊七腊八,冻死寒鸦这是一年中最寒冷的时候。

3. 比喻,形象生动地说明腊八粥里的品种众多,内容很丰富。

4. 把蒜瓣放进醋里,封起来5. 蒜泡得色如翡翠,而醋也有了些辣味6.(1)买杂拌儿;(2)买爆竹;(3)买各种玩意儿。

7. 用花生、胶枣、榛子、栗子等干果与蜜饯搀合成的杂拌儿。

8. 孩子们欢喜,大人们也忙乱。

9. 他们必须预备过年吃的、喝的、穿的、用的10. 时间(二)1. 除夕真热闹。

2. 淳朴善良、崇尚劳动、热爱生活、追求美好3. 做(年菜)、穿(新衣)、贴(对联)和(年画)、放(鞭炮)、吃(团圆饭),还要(守岁)。

4. 铺户都上着板子,门前堆入昨夜燃放的爆竹纸皮,全城都在休息。

5. 初一的情景两种事物毫无共同之处6. 男人们拜年,女人们待客,小贩们摆摊,孩子们逛庙会。

7. 初一的时候,每个人都没闲着,轻松自在地各做各的事。

8. 详写①让读者全面了解北京春节的习俗;②突出了北京春节的隆重和热闹,表达了作者对传统文化的喜爱之情。

9. 热闹、隆重三、走亲戚高高兴兴浓浓的亲情。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