写山东经石峪的诗词
经石峪的传说
经石峪的传说在的斗母宫东侧的盘路上有石坊,额书“经石峪”,坊后有东北向的一条岔道,这就是通往经石峪的小路。
经石峪位于龙泉峰下的山坳里,这里翠峰围抱,溪水环流。
在约一片3000平方米大石坪上,镌刻着1400多年前摩勒的《金刚般若波罗蜜经》的部分经文,字径50厘米,原有2700多字,现尚存1067个。
大字遒劲古拙,篆隶兼备,被尊为“大字鼻祖”、“榜书之宗”。
清人冯云鹏在《金石索》中盛赞:“如印泥画沙,草情篆韵,无所不备。
”王克煜认为,泰山经石峪石刻、天贶殿壁画、岱顶唐摩崖,可称为“泰山三瑰宝”。
每当阳春三月,桃红柳绿之时,那潺潺流水声与山鸟的争鸣声组成了一曲高雅的梵呗清音,是一处佛家禅修的好去处。
石坪东北的“水帘泉”漫石而下,颇有“枕流漱石”、“万颗明珠”之感。
有关经石峪的来源,还有一段美丽的传说:当年唐僧西天取经,一条大河挡住了去路,正当师徒四人一筹莫展之际,一只大龟在河上浮了出来,只听大龟说道:你们是去往西天取经的啊,我可以驮你们过河,但要答应我一个事。
唐僧就问什么事啊,大龟说我在这已经修行了一千五百年,劳烦你见了如来,问问我还有多少年才能成修成正果。
唐僧满口答应下来。
等他们四人取回了真经,回来的路上又要经过为条大河,大龟就浮上来再次驮他们过河,等快到到河对岸时,大龟问起唐僧徐答应他们的事来,唐僧他们忙着取经早就把这事忘记了,赶紧赔不是,大龟一听大怒,说你们言而无信,我不驮你们了,说完就把他们连同经书一起掀到河水了里,孙悟空忙施展法力把他们救上来,但经书全湿了,就找到一大石坪来晾晒,等经书干了后,一部分佛经的字也就印到石头上了,后人便把此处称为“经石峪”,把唐僧师徒晾经的石坪取名“曝经石”,又称“晒经石”,当然,这只是一个神话罢了。
关于石刻产生的真正年代及撰写人是谁?这在历史上曾有分歧。
明代以前传为王羲之书,明代以后的学者,特别是清代乾嘉学派,多认为是北齐人书写的,1961年夏天,郭沫若先生来泰山观赏了经石峪大字后,留下了“经字大如斗,北齐人所书”的诗句。
究经 - 大众日报数字报-大众日报农村大众齐鲁晚报生活日报
登极泰山顶
奇景唤诗兴
月 郭 沫 若( 中) 与 山 东 省 副 省 长 栗 再 温( 左) 老松树, 引起郭沫若的极大兴趣。 据说这株松树 是六朝时期栽种的, 但是至今仍枝叶繁茂, 充满 青春的活力。 更有趣的是, 这棵树的树干不向高 处长, 而是专门旁逸斜出, 像伞一样罩住了整座 院落。 郭沫若为这奇景所动, 吟咏道: “六朝遗植尚 憧憧 , 一品大夫应属公。 吐出虬龙思后士, 招来鸾 凤诉苍穹。 四山有石泉声绝, 万里无云日照融。 化 作甘露均九域, 千秋长愿颂年丰。 ” 在这首题为 《咏普照寺六朝松》 的诗里, 郭沫若赋予了古松鲜 活的生命和更为深邃的文化内涵。
游览完普照寺, 一 行 人 驱 车驰 向 红 门 , 开始 登山。 随行的人怕郭沫若登山体力不支, 早已准 备 好 几架 山 轿 子 放 在 那 里 等 着 。 栗再温做郭沫若的工作说: “泰山盘道艰险, 您 和 夫 人 坐 山 轿 子 上山 吧 ! ” 郭沫若没有正面回 答, 却问身边的杨文山: “ 你 们 都 是 坐 山 轿 子 上山 吗? ” 杨文山答: “ 我 们 上山 是 工 作 , 当然是徒步攀 登了。 ” 郭沫若转身对栗再温说: “今天我们上泰 山也是工作, 同样需要徒步攀登。 徒步攀登, 身心 轻松, 也是一种锻炼呀! ” 登山一路, 郭沫若兴致很高, 尽管山路险峻, 可 他 仍然 乐 此 不 疲 , 不忘观赏沿途的风景。 到达 对松山的时候, 乌云穿行于双峰之间, 风起处松 涛轰鸣的奇妙景观, 令人心旷神怡。 骤雨袭来, 郭 沫若为此佳境所动, 赋诗一首: “人来看万松, 雾 至万松蒙。 冠沐及时雨, 襟披下岭风。 拿云伸臂 ( 观 手, 饮 瀣 溢 心胸 。 磴道千寻尽, 碧霞铁瓦红。 ” 《 ) 五大夫松赏松山石》 傍晚时分, 郭沫若一行人来到家住朝阳洞附 近的山民关荣友家。 关荣友把郭沫若、 于立群、 栗 再温等贵宾迎进北屋前厅上坐, 冲茶待客。 据泰 安学院的退休老教授张杰回忆, 在品茶交谈中, 郭沫若询问了关荣友的情况, 当关荣友回答自己 已 经 60 岁 却 从 来 没 有 上 过 学 时 , 郭沫若有些遗 憾, 但当得 知 关 荣 友 的 长 子 已 进 入 泰 安 一 中 读 书 的时候, 郭沫若又感到分外欣慰。
《经石峪摩崖石刻经》
《经石峪摩崖石刻经》山东之美,美在泰山;泰山之美,美在石刻。
泰山石刻,堪称天人合一的佳作,其中的《经石峪摩崖石刻经》,更是佛教石刻艺术与自然景色巧妙结合的典范。
经石峪,位于泰山斗母宫东北的幽谷中。
此处山林峭壁,景致清幽。
宽阔的河床上,有块巨大的石坪,色泽呈淡淡的黄色,在这块光光的大石头上,洋洋洒洒刻满了《金刚经》,经文被染成朱红色,每个字直径达半米左右。
如果站在高崖上俯瞰,经文字字传神,好似一尊尊打坐的高僧,神色镇定,端庄肃穆。
据当地人说,经文的来历还与唐僧西天取经有关呢!相传,唐僧师徒四人历经千险,终于从西天取到真经。
回程途中,突遇倾盆大雨,经文被淋湿了。
唐僧忙叫悟空找地方晾晒经文。
悟空一个筋斗云翻到天上,举目四望,哎,泰山上有一块巨大的石头!正好用来晾晒经文!经文晒干后,悟空惊奇地发现,上面的文字竟然深深地嵌入石头,变成了一部石经!《经石峪摩崖石刻经》的奇妙,不仅在于它是刻在石上的经书,更因为这是融入水中的一部经文。
刻经深藏在峡谷中,依山傍水,宛若一道瀑布飞流直下。
经文沿着石坪顺势书写,镌刻在泰山最宽阔的河床上,书法以隶书为骨架,又吸收了魏碑和篆书的艺术内涵,兼有篆书、楷书的意蕴,用笔苍劲古朴,字体丰润厚重,结构奇特,充满个性,创造了独特的“隶楷书法”艺术。
长年流淌的清澈河水,从经文上漫过,水下的经文如同游动的鱼群,昂首摆尾,清晰可见。
泉水激石,冷然清韵,展示着水漫经文的壮丽景象,妙不可言。
石经右上方的一面巨壁上,还有明代人镌刻的“高山流水”四个大字,更是画龙点睛,与《经石峪摩崖石刻经》遥相呼应,相映成趣,构成一幅绝妙的山水画卷。
如此奇妙的书法,书写者却并未留下题记、姓名和镌刻的年代,作者究竟是谁?历代学者苦苦寻觅,更多人将目光集中在北齐名僧安道一身上――安道一曾在山东洪顶山、二洪山等地,书写了多处佛教石刻,这些佛教石刻,无论是书体、风格,还是字的大小,都与经石峪的刻经非常相像。
《经石峪摩崖石刻经》镌刻的是《金刚经》的上卷,镌刻于六世纪,比现存最早的中文版《金刚经》还要早三百多年。
泰山经石峪
《泰山经石峪》,全称《泰山经石峪金刚经》,又名《泰山佛说金刚经》,著名摩崖刻石,刻于五岳独尊的泰山南麓斗母宫东北一公里处的花岗岩溪床之上。
刻石南北长五十六米,东西宽三十六米,约计两千多平方米,是汉字刊刻面积最大的作品。
经文为《金刚般若波罗蜜经》。
原经文分上下两卷,三十二篇,5198字。
《泰山经石峪》镌刻了第一篇至第十六篇,计3017字。
因年月久远,加之溪水冲刷,沙石磨损,现仅存一千余字,四十行,其中还有未完工的半成品[双勾] 字。
《泰山经石峪》,无题记和刊刻年月,也无经主和书丹者姓名,因笔法与山东邹县尖山摩崖《晋昌王唐邑扈题名》相近,后人或以为唐邑所书;因又与山东泰安境内徂徕山《徂徕山大般若经》相似,该经上有“齐武平元年王子椿造”字样,因此后人又有推测为王子椿所书。
清阮元《山左金右志》则作北齐天保间【公元550-559年】人所书。
《泰山经石峪》字径多在50-60厘米之间,最小的也有30厘米,最大的是第六行第15字“今”,高49厘米,宽75.5厘米。
《泰山经石峪》书体在楷隶之间,偶有篆意草情,古拙朴茂,静写安详,为历代书家所推崇,被冠以“大字鼻祖”、“榜书之宗”的美称。
书法家,书法理论家包世臣在《艺舟双辑》中称“《泰山经石峪》大字与《痉鹤铭》”相近,而渊穆时或过之”.又云“《经石峪》大字,《云峰山五言》、《郑文公碑》、《刁惠公志》为一种,皆出《乙瑛》,有云鹤海鸥之态”。
又云:“大字如小字,唯《鹤铭》之如意指挥,《经石峪》之顿挫安详,斯足当之。
”碑派代表人物之一,清康有为《广艺舟双辑》鄙薄北齐碑,以为北齐诸碑,率皆瘦硬,千篇一律,绝少异同。
唯对《泰山经石峪》推崇备至,说:“ 《经石峪》为榜书之宗,《白驹谷》辅之”、“榜书虽别有堂壁,要亦取古人大字精者临写之。
”六朝大字犹有数碑,《太祖文皇帝石阙》、《泰山经石峪》、《淇园白驹谷》皆佳碑也”。
“作榜书须笔墨雍容,以安静间穆为上,雄深雅健次之,……。
观《经石峪》及《太祖文皇帝神道》,若有道之士,微妙圆通,有天下而不与,肌虞若冰雪,绰约如处子气韵穆穆,低眉合掌,自然高绝,岂暇为金刚怒目?”又说:“榜书也分方笔园笔,亦导源于钟、卫者也。
临朐八大景古诗
临朐八大景古诗临朐八大景是指位于中国山东省潍坊市临朐县境内的八个以自然风光和历史文化为特色的景区,包括梅山、双亭景区、孙井、黄金岛、狮子山、虎山、白水洼和刘洋古堡。
以下是一篇详细的临朐八大景古诗。
梅山梅山高耸云天下,峻岭连绵翻雾华。
林木葱茏鸟儿鸣,花朵绽放红白花。
双亭景区双亭景区青山绿,溪流潺潺鸟鸣响。
古亭石桥宛如画,游人畅游身心畅。
孙井孙井清澈有古韵,泉水涓涓映绿洲。
古树参天石岗立,自然风光令人赞。
黄金岛黄金岛岛石荟蔓,碧海蓝天鱼蟹嗦。
海风吹拂涛声起,天涯海角美不言。
狮子山狮子山峰拔青云,山顶狮子气势雄。
走在山路心胸阔,登高望远忘尘俗。
虎山虎山如虎气势威,山坡苍翠美如画。
石阶蜿蜒通幽处,攀登登山乐无边。
白水洼白水洼水清如玉,荷花盛开照人目。
鱼儿游荡水花涌,天地之间心灵足。
刘洋古堡刘洋古堡史厚重,城堡壮丽维新风。
历史长河沧桑变,古堡犹存人继续。
临朐八大景古诗中,描绘了每个景区的自然风光和历史文化特色。
这些景区绵延起伏,山水相连,沐浴在青山绿水中,给人一种宁静和美好的感觉。
古亭、石桥和古堡等历史建筑物沉淀了丰富的历史文化,让游人感受到时光的流转和历史的变迁。
这些景区的自然风光也别具一格,有高耸云天的梅山,溪流潺潺的双亭景区,清澈见底的孙井和黄金岛的碧海蓝天。
虎山如虎似虎,山势雄伟;狮子山峰拔青云,给人一种力量和勇气;白水洼水清如玉,荷花盛开。
这些景区的风景各具特色,各有魅力。
临朐八大景古诗通过描绘这些景区的美景,表达出自然之美和历史之美的辽阔与宏大。
同时,也告诉人们要珍惜自然资源和历史遗迹,保护好这些美丽的地方,让后人也能欣赏到这些美景。
综上所述,临朐八大景古诗详细地描绘了梅山、双亭景区、孙井、黄金岛、狮子山、虎山、白水洼和刘洋古堡八个景区的自然风光和历史文化特色。
这些景区以其独特的魅力吸引着游人的目光,并给人以深深的思考和启发。
希望这些景区能够永远保持原貌,成为一道独特的风景线,让更多的人欣赏到这里的美丽。
瞻泰山摩崖巨书访岱庙碑刻古风(一)
瞻泰山摩崖巨书访岱庙碑刻古风(一)作者:郭名峰来源:《江苏教育.书法教育》 2020年第1期郭名峰【关键词】泰山摩崖;经石峪金刚经;纪泰山铭【中图分类号】J292.1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5-6009(2020)05-0014-04【作者简介】郭名峰,海南师范大学(海口,571158)美术学院副教授,北京师范大学艺术与传媒学院书法系倪文东教授访问学者。
在登临泰山的过程中,一路观赏众多古今摩崖刻石作品,其中最具代表性的是《泰山经石峪金刚经》和《纪泰山铭》两处巨型摩崖刻石,气势恢宏,令人震撼。
《泰山经石峪金刚经》简称《泰山金刚经》(图1),北朝时期刻于山东泰山斗母宫东北一公里经石峪山谷的花岗岩溪床,明代隆庆年间万恭在旁刻有“曝经石”,故此摩崖又有“晒经石”之称,是中国现存规模最大的佛经摩崖刻石。
其没有题记、刊刻年月和经主、书丹者姓名,后经金石专家考证,书者有可能是北齐书家僧安道一。
尽管书刻者无定论,但并不影响其在书法史上的重要位置和后人的关注喜爱。
刻石南北长56米,东西宽36米,计2000多平方米,是古代汉字类刊刻面积最大的刻石作品。
隶书体,内容为佛教经文《金刚般若波罗蜜经》。
原经文分上下两卷,32篇,共5198字。
据文献记载,泰山经石峪镌刻了第一篇至第十六篇,计3017字。
因年月久远,日晒雨淋,加之溪水冲刷磨损,现仅存1000余字,40行。
字径多在50至60厘米,最小者有30厘米,最大者为第六行第15字“今”,高49厘米,宽75.5厘米,引人注目(图2)。
因其深居山中,路途不便,被发现和认识较晚,且字径较大而不易摹拓,至清代中期碑学研究兴起时才逐渐为书界和考古界所研究和推崇。
驻足在这宽博大气的刻石前,通观其全貌,最大的感受是内容与形式的完美结合,艺文交臻,高度统一,实为不可多得的书法妙品。
融行草之情与篆籀之韵为一体,凝神静气。
作为刻经书法丝毫没有剑拔弩张的戾气和纤巧华饰的媚态,风神淡泊,神态安详,颇具佛家慈悲宽容与智慧圆融之大气象。
《泰山经石峪》
《泰山经石峪》题名: 访泰山经石峪作者: 郭沫若主题关键词: 诗原文原文访泰山经石峪①郭沫若经字大于斗,北齐人所书②。
千年风韵在,一亩石坪铺③。
阅历久愈久,摧残无代无④。
祗今逢解放,庶不再模糊⑤。
【说明】这是一首五言律诗,是作者一九六一年五月来游泰山,察看了经石峪后撰写的,现镌在经石峪西的石崖上。
这首诗从经字的历史,字的艺术价值,过去所遭受的磨损几个方面加以描述,最后落在“抵今逢解放,庶不再模糊”上,这是主题所在,希望今后对这样的文化瑰宝,必须加以保护,勿使继续损坏下去。
【注释】①经石峪,在泰山斗母宫东北中溪的东侧,在一片大石坪上刻有《金刚经》文。
宋称石经谷,明称石经峪,清改称经石峪,又曰曝经台。
字径五十公分,其大如斗,向称“大字鼻祖”、“榜书第一”。
②经石峪字不署书者姓名,有的认为是北魏郑道昭所书,因字体与郑文公碑相近,有的认为是北齐王子椿所书,因为与王子椿署名的租探摩崖相似;有的认为是韦子深所书,因为与韦子深署名的邹县铁山摩崖相似。
众说不一,迄无定据。
郭沫若定为北齐人所书,但不著书者姓名,究为何人所书,尚待考证。
③千年两句:字刻在一亩余的大石坪上,故诗称“一亩石坪铺”。
北齐建国已一千四百余年,说千年是约数。
字体似隶非隶,似楷非楷,从书体变迁看,是隶书进到楷书的过渡阶段。
书法遒劲,端庄大方,虽经千年剥蚀,而风韵宛然,询为我国文化遗产的瑰宝。
④阅历两句:经字经过一千余年,可谓阅历已久。
在解放前的漫长岁月里,除风雨剥蚀和水石冲刷外,还任人拓制,因而字体磨损很快,不少已漫漶无踪,据近期的调查,还余一千零六十七字。
《泰山指南》称,《金刚经》全文五千余字,经石峪字从书写前后次序看,虽非全经,但书写已达三分之二。
以现存的千字计算,灭迹的已超过书写的三分之二,殊为痛惜。
⑤祇今两句:祇今,如今。
庶,庶几,有可能。
言如今解放了,不能再等闲视之,有可能认识到这一文物的重大价值,加以保护起来。
现文物部门已采取了许多保护措施,在水流上边建了拦水坝,使出水改道,不使再受冲刷;在石坪周围筑有石栏,游人只能站在石栏外面远眺,不准在字上行走,禁止随便拓制。
石祖芬经石峪看红叶诗碑
石祖芬经石峪看红叶诗碑在这个金灿灿的秋天,真是个好时光,大家都知道的,那种说不出的美,红叶就像是天上掉下来的彩霞,铺满了山间的小路。
咱们去石峪看看红叶,这可是一件大事儿啊。
别说,那地方的景色可真是让人心旷神怡,走到哪儿都是美,真是一个“人间仙境”!走在那条被红叶装点的小道上,心里就像被蜜糖浸泡过一样,甜得不要不要的。
我跟朋友约好了,早上九点在山脚下集合。
结果我提前到达,早晨的阳光照在身上,暖暖的。
看着周围的树木,真的是红的、黄的、橙的,五光十色的,简直像是大自然给我们画的一幅水彩画。
朋友来了之后,我们俩就像孩子一样,欢呼着往山上跑。
山路蜿蜒,树影摇曳,边走边聊,真是乐趣无穷。
可别小看这爬山,心里想着红叶,走得可快了,简直不想停下脚步。
到了石峪,眼前的景象真让人惊呆了!那红叶简直美得不可思议,像是被火烧过一样,红得发亮。
我们都拍了不少照片,咔嚓咔嚓的,像是想把这一切都留住。
要知道,手机的电量可是一瞬间就被用光了,哈哈,谁让我们这么兴奋呢!突然发现,旁边有个小孩正在追逐风中飘落的红叶,脸上满是开心的笑容,真是让人心里一暖。
走着走着,我们看到一块石碑,上面写着“石祖芬经石峪看红叶”。
我一看,哈哈,这个名字听起来就很厉害。
忍不住问朋友:“这个石祖芬是谁呀?是不是个大人物?”朋友笑着说:“可能是个爱看红叶的文人吧,跟咱们一样,爱这秋天的美。
”这话一说,真是让人想笑,毕竟咱们也算不上什么文人,但在这样的风景里,谁能不感到诗意呢?抬头看看,阳光透过树梢洒下斑驳的光影,地面上也铺上了一层“红地毯”。
有种“走在画中”的感觉,走几步,就像是在演一场古装剧,心里忍不住想:“若能在此吟诗作对,真是快哉快哉!”不过,咱们也就是随便聊聊,抄袭几句古人的诗句罢了。
正当我们沉醉于这美景之中,远处传来几声笑声,原来是一群游客在拍照。
那些小姑娘穿着鲜艳的衣服,姿势摆得各种好看,真的是让人忍俊不禁。
朋友打趣道:“要不咱也试试?”说完就摆了个搞笑的姿势,结果我也跟着效仿,哈哈,真是乐趣无穷,简直像个小孩一样,乐得合不拢嘴。
关于石经山的诗歌
关于石经山的诗歌以下是 4 首关于石经山的诗歌及赏析:1. 《石经山》石壁云埋法界空,高僧遗迹自相融。
千秋功业留青史,一脉香烟绕碧空。
古刹钟声传下界,藏经塔影倚疏桐。
登临远眺无边际,万象森罗入眼中。
赏析:这首诗描绘了石经山的壮丽景色和历史遗迹。
诗人通过石壁、高僧遗迹、青史、香烟等元素,表现了石经山的神秘和庄严。
同时,诗中还提到了古刹钟声和藏经塔影,进一步强调了石经山的宗教意义。
最后,诗人登高远望,将万象森罗尽收眼底,表达了对自然和历史的敬畏之情。
2. 《登石经山》石径盘旋上翠微,登临绝顶望芳菲。
千山拥翠连天际,万壑争流泻落晖。
古寺深藏幽壑里,真经高挂碧云堆。
游人到此皆惊叹,世上桃源此处归。
赏析:这首诗通过描绘石经山的自然景观和人文景观,表达了诗人对石经山的赞美之情。
诗人沿着石径盘旋而上,登上山顶,远望千山万壑,感受到了大自然的壮美和神秘。
同时,诗中还提到了古寺和真经,强调了石经山的宗教意义。
最后,诗人将石经山比作桃源,表达了对这里的向往和喜爱之情。
3. 《石经山》石经山上石经斜,古寺深藏绿树遮。
日暮钟声回荡处,白云深处是吾家。
赏析:这首诗以简洁明了的语言,描绘了石经山的壮丽景色和宁静氛围。
诗人通过描写石经斜立、古寺深藏、钟声回荡、白云深处等景象,表现了石经山的神秘和幽静。
最后一句“白云深处是吾家”,表达了诗人对石经山的喜爱和向往之情。
4. 《游石经山》石经山下路,屈曲到禅关。
古寺云中出,高僧月下还。
真经传异域,法雨洒人间。
我亦虔诚客,焚香叩宝颜。
赏析:这首诗描绘了诗人游历石经山的过程和感受。
诗人沿着屈曲的山路来到了石经山的禅关,看到了古寺在云中若隐若现,高僧在月下归来。
诗人感受到了真经的力量和法雨的滋润,自己也成为了虔诚的香客,焚香叩拜宝颜。
整首诗气氛庄严肃穆,表达了诗人对石经山的敬仰和对佛法的虔诚。
描写山东的古诗10首
描写山东的古诗10首岱宗夫如何?齐鲁青未了。
造化钟神秀,阴阳割昏晓。
荡胸生曾云,决眦入归鸟。
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
【赏析】这首诗通过描绘泰山雄伟磅礴的景象,表达了诗人对泰山的赞美和对高大雄伟事物的崇敬向往之情。
首联以设问起笔,写出泰山横跨齐鲁大地的雄伟壮阔。
颔联写大自然对泰山的偏爱,赋予它神奇秀丽的景色,且山南山北一明一暗对比强烈。
颈联写山中云气层生,心胸为之荡漾,极目远望归鸟入林。
尾联直抒胸臆,表达登顶泰山的壮志豪情。
白露见日灭,红颜随霜凋。
别君若俯仰,春芳辞秋条。
泰山嵯峨夏云在,疑是白波涨东海。
散为飞雨川上来,遥帷却卷清浮埃。
知君独坐青轩下,此时结念同所怀。
我闭南楼看道书,幽帘清寂在仙居。
曾无好事来相访,赖尔高文一起予。
【赏析】诗中描绘了山东单父(今山东单县)的景色,如“泰山嵯峨夏云在,疑是白波涨东海”,把泰山的嵯峨与夏云的壮观相联系,想象奇特,仿佛泰山的夏云是东海涌起的白波,气势磅礴。
苍苍森八桂,兹地在湘南。
江作青罗带,山如碧玉篸。
户多输翠羽,家自种黄甘。
远胜登仙去,飞鸾不假骖。
【赏析】虽诗题是送严大夫去桂州(今广西桂林),但诗中“苍苍森八桂,兹地在湘南”提及山东的地域方位概念,湘南与山东在方位上存在联系,从侧面反映出山东在诗人心中的地理方位意识。
吾宗固神秀,体物写谋长。
形制开古迹,曾冰延乐方。
太山雄地理,巨壑眇云庄。
高兴汩烦促,永怀清典常。
含弘知四大,出入见三光。
负郭喜粳稻,安时歌吉祥。
【赏析】诗中的“太山雄地理,巨壑眇云庄”描绘了泰山雄伟的地理风貌,历下(今山东济南历下区)古城附近的泰山,以其雄伟之势成为山东大地壮丽景色的代表,巨壑深远,云雾缭绕,更添神秘。
初谓鹊山近,宁知湖水遥。
此行殊访戴,自可缓归桡。
【赏析】此诗描写了山东济南鹊山湖的景色。
诗人本以为鹊山很近,却没料到湖水遥远,这种心理落差反而增添了鹊山湖景色的神秘性与吸引力。
昔闻颜光禄,攀龙宴京湖。
楼船入天镜,帐殿开云衢。
君王歌大风,如乐丰沛都。
关于山东的60个诗句
关于山东的60个诗句1.庐山东南五老峰,青天削出金芙蓉。
——李白《登庐山五老峰》2.山东豪吏有俊气,手携此物赠远人。
——李白《酬中都小吏携斗酒双鱼于逆旅见赠》3.山东地无山,平视大海垠。
——王建《从元太守夏宴西楼》4.西山东畔,西湖南畔,醉归款段松阴惯。
——薛昂夫《中吕·山坡羊·销金锅在》5.黄山东南数十里,芙蓉削翠连云起。
——徐似道《硐岭樵歌》6.谁唤山东李谪仙,来观瀑布三千尺。
——九皋声公《题高尚书九江暑雨图》7.离情被横笛,吹过乱山东。
——王安石《江上》8.君不闻汉家山东二百州,千村万落生荆杞。
——杜甫《兵车行》9.祠山东畔古桐西,垂柳阴阴映短扉。
——喻良能《偶成·祠山东畔古桐西》10.山东宰相山西将,彼丈夫兮我丈夫。
——关汉卿《关大王独赴单刀会》11.忆昨王师北渡江,山东豪杰已争降。
——李洪《淮上乱后寄子都兄五诗·忆昨王师北渡江》12.迢迢征路火山东,山上孤云随马去。
——岑参《火山云歌送别》13.澶漫山东一百州,削成如桉抱青丘。
——杜甫《承闻河北诸道节度入朝欢喜口号绝句十二首》14.势将息机事,炼药此山东。
——沈佺期《过蜀龙门》15.山东之徒虏,遂起而王天下。
——阮籍《大人先生传》16.山东山色胜诸山,谢守清高不可攀。
——贯休《秋末寄上桐江冯使君》17.笠泽西头,碧山东畔,又与梅花共岁寒。
——谢应芳《沁园春·壬寅岁旦,枕上述怀》18.中兴诸将收山东,捷书夜报清昼同。
——杜甫《洗兵马》19.东郊则有通沟大漕,溃渭洞河,泛舟山东,控引淮湖,与海通波。
——班固《西都赋》20.淮水出桐柏,山东驰遥遥千里不能休;淝水出其侧,不能千里百里入淮流。
——韩愈《嗟哉董生行》21.东山东畔忽相逢,握手丁宁语似钟。
——吕洞宾《绝句》22.今日山东河北地,百年膻去一朝还。
——程珌《高宗皇帝贤训终编锡赉进诗》23.明日将片叶,三山东南浮。
——陈陶《海昌望月》24.太守王夫子,山东老俊髦。
崤山有关的古文
崤山有关的古文
崤山是中国山东省临沂市的一座山峦,历史悠久,文化底蕴深厚。
以下是一篇与崤山有关的古文:《崤山记》。
《崤山记》
唐太宗李世民
唐朝太宗李世民,亲自上崤山,在山上留下了一篇名为《崤山记》的文章。
以下为摘录:
“崤山奇绝,插云落龙,雪封岩峦千里,飞泉瀑布万重。
气贯
通阳川,势丰黄泉坂。
素苕初生红,杜广坌终放。
叠崖悬石酷峻,缠涧跨崖情浓。
天都胜昆仑,私淑感皇风。
负约向霄汉,聚仙观彩虹。
旮旯终天石,行径至洞钟。
宿鸣瑶木瑞,静烧太和烈。
染红牛际弄,绿复龙颈变。
卧龙门下前,畏雨泥滑磔。
回冲势亦醇,迴廊儿持杰。
”
这篇文言文描述了崤山峻秀壮丽的地貌,以及它与天地的交融。
文中用字工细腻而有力,描绘出崤山形象独特的景色,同时融入作者自己的体验和情感。
表达了崤山山川雄奇壮丽,令人敬畏和赞美的情感。
山野时光之花落经石峪散文
山野时光之花落经石峪散文山野时光之花落经石峪散文这是一脉伟岸的山峦,它经历了漫长的时光,从远古洪荒矗立到今天。
从第一位登封祭天的帝王开始,无数的达官显宦、文人过客为这座名山留下了众多神秘而美丽的书法石刻。
在这座大山的怀抱中,有一方宽阔的大石坪,石坪上刻下了一方佛经。
已经没有人能确切的考证出当时刻经的因由,我想既是佛经,导人心性向善的作用总还是有的。
也勿庸置疑,是先有了这大石坪上的佛经,才有了它后来的名字----泰山经石峪。
细细地品读那些散落在山谷里的碑文石刻,我们也能感觉到古人眼中经石峪里的光景:溪桥亭台,古朴沧桑;水石跌宕,泠然作响;青山耸峙、花木葳蕤。
与登山的盘路上比这里显得十分幽静。
那圣洁的佛经及历代的石刻周围,四周的天空下氤氲着佛门的清静。
难怪汪曾祺先生在泰山旅居时说过这样的话“泰山即使没有别的东西,只有一个经石峪,也还是值得来看看的”,他说得便是石刻佛经的艺术价值与魅力。
冬雪过后,经石峪里除了偶有打取山泉的人,牧羊的人,看山的人,白雪的世界一片静寂。
春风吹来,山谷里依然弥漫着料峭的春寒,但是我们仍然从泛绿的柳丝上觅到了春天的气息。
石坪旁的柳树林里,软绿的枝条随风飘动,泛起水莹莹的光泽,从和煦的春风里望过去,犹如春姑娘披了一层淡淡的绿纱,那情景是颇朦胧的。
春天到了,经石峪里就是山花烂漫的光景了,花儿们听从自然的召唤,从不辜负明媚的春光。
山坡上,河谷中,岩石的罅隙里全都开出了娇艳的花朵。
黄色的连翘与迎春花,天蓝色的鸢尾花与雏菊,白色的苦菜花和满天星,紫红色的杜仲开放得春光大泄,美丽的蝶儿爬上蓝色的`鸢尾花在风里轻轻地摇摆。
无数的山花在流水的山间开放得色彩斑斓,炫丽入眼。
春暖花开的日子中,经石峪成了人们闲暇散步消遣的好地方,寓美景之中悦动身心,好不自在。
走上登山的盘石路,过一处叫三官庙的地方,右拐下越漱玉桥便是通往经石峪的石阶路。
水小的时候,桥下的流水掩隐在蒿草、乱石绿藤之中,只闻幽幽水声,难觅流水之踪。
泰山经石峪
《泰山经石峪》,全称《泰山经石峪金刚经》,又名《泰山佛说金刚经》,著名摩崖刻石,刻于五岳独尊的泰山南麓斗母宫东北一公里处的花岗岩溪床之上。
刻石南北长五十六米,东西宽三十六米,约计两千多平方米,是汉字刊刻面积最大的作品。
经文为《金刚般若波罗蜜经》。
原经文分上下两卷,三十二篇,5198字。
《泰山经石峪》镌刻了第一篇至第十六篇,计3017字。
因年月久远,加之溪水冲刷,沙石磨损,现仅存一千余字,四十行,其中还有未完工的半成品[双勾] 字。
《泰山经石峪》,无题记和刊刻年月,也无经主和书丹者姓名,因笔法与山东邹县尖山摩崖《晋昌王唐邑扈题名》相近,后人或以为唐邑所书;因又与山东泰安境内徂徕山《徂徕山大般若经》相似,该经上有“齐武平元年王子椿造”字样,因此后人又有推测为王子椿所书。
清阮元《山左金右志》则作北齐天保间【公元550-559年】人所书。
《泰山经石峪》字径多在50-60厘米之间,最小的也有30厘米,最大的是第六行第15字“今”,高49厘米,宽75.5厘米。
《泰山经石峪》书体在楷隶之间,偶有篆意草情,古拙朴茂,静写安详,为历代书家所推崇,被冠以“大字鼻祖”、“榜书之宗”的美称。
书法家,书法理论家包世臣在《艺舟双辑》中称“《泰山经石峪》大字与《痉鹤铭》”相近,而渊穆时或过之”.又云“《经石峪》大字,《云峰山五言》、《郑文公碑》、《刁惠公志》为一种,皆出《乙瑛》,有云鹤海鸥之态”。
又云:“大字如小字,唯《鹤铭》之如意指挥,《经石峪》之顿挫安详,斯足当之。
”碑派代表人物之一,清康有为《广艺舟双辑》鄙薄北齐碑,以为北齐诸碑,率皆瘦硬,千篇一律,绝少异同。
唯对《泰山经石峪》推崇备至,说:“ 《经石峪》为榜书之宗,《白驹谷》辅之”、“榜书虽别有堂壁,要亦取古人大字精者临写之。
”六朝大字犹有数碑,《太祖文皇帝石阙》、《泰山经石峪》、《淇园白驹谷》皆佳碑也”。
“作榜书须笔墨雍容,以安静间穆为上,雄深雅健次之,……。
观《经石峪》及《太祖文皇帝神道》,若有道之士,微妙圆通,有天下而不与,肌虞若冰雪,绰约如处子气韵穆穆,低眉合掌,自然高绝,岂暇为金刚怒目?”又说:“榜书也分方笔园笔,亦导源于钟、卫者也。
泰山经石峪《摩崖刻经》(下)
泰山经石峪《摩崖刻经》(下)在泰山经石峪《摩崖刻经》上中我说到泰山经石峪刻经没有刻完就突然停止,草草收场了。
专家们猜测,这可能与历史上的某些重大事件有关——那么,到底是什么原因是经石峪摩崖刻经停止镌刻的呢?公元四世纪到六世纪,在中国历史上曾发生过北魏太武帝灭佛、北周武帝灭佛等四次灭佛运动,而《经石峪摩崖刻经》的年代恰逢北周武帝灭佛时期。
有的专家认为,北周建德三年,也就是公元574年,北周武帝宣布了废佛令。
灭佛了,石经自然也就镌刻不下去了。
然而,有的学者认为当时的齐鲁大地还是北齐的领地,北齐的灭佛运动,并没有波及到这里。
时刻突然停止似乎与灭活运动没有关系,真正的原因可能是北齐国的灭亡。
因为公元577年北周大军横扫北齐,北齐灭亡了,石刻自然也就停止了。
可到底是为什么?至今仍是众说纷纭。
泰山经石峪《摩崖刻经》没刻完,是它的美中不足和遗憾,然而又正是这个美中不足和遗憾再次给经石峪《摩崖刻经》蒙上了神秘的面纱,给人们留下了无限的遐想。
泰山经石峪《摩崖刻经》是中国现存规模最大的佛教摩崖刻经,也是佛教石刻艺术与自然景色巧妙结合的典范。
最为独特和奇特的是,它不仅是刻在巨石上的经书,也是溶入水中的一部经文。
经石峪《摩崖刻经》深藏在峡谷中,依山傍水,景致幽静,宛若一道瀑布从天直泻而下。
经文沿着石坪顺势书写,镌刻在泰山最宽阔的河床上,意境悠远;常年流淌着的清澈河水,从经文上漫过,水下的经文如同游动的鱼群,昂首摆尾,清晰可见。
泉水激石,泠然有韵,演奏着悦耳的“水下梵音”,展示出水漫经文的壮丽景色,就像高山流水一般潺潺而下,构成一副高山流水的天然美景,妙不可言。
而在《经石峪摩崖刻经》右上方的一块巨石壁上,正巧有明朝隆庆六年明朝人镌刻的高山流水四个大字,这神来之笔更是画龙点睛,好像是对经石峪摩崖刻经的最好诠释。
与经石峪摩崖刻经遥相呼应、相映成趣,形成了一篇绝妙的高山流水诗文,一副美妙的高山流水画卷,真是诗情画意、奇妙无穷,也许这正是寓意经石峪摩崖刻经就像高山流水一样,永远流传下去,也巧妙地体现出了中国古人天人合一的审美艺术和哲学思想。
千年风韵经石峪
千年风韵经石峪
王玉文
【期刊名称】《风景名胜》
【年(卷),期】2004(000)005
【摘要】在泰山浩如烟海的史料中,在遍及泰山上下、洋洋洒洒的碑碣石刻里,被郭沫若先生描述为"千年风韵在,一亩石坪开"的泰山经石峪石刻,可谓耀目璀璨,值得一游。
从泰山著名道观--斗母宫向北,沿斜向石阶甬道进深行,跨溪涧,穿密林,在峰尽头、谷口边、山崖旁,傲然挺立着一座造型古朴典雅,额为"高山流水"的石亭,亭呈四柱式,亭柱上镌刻着楹联,道尽了此处风光绝色、闻之可餐的自然景观,也隐隐藏透出了此地藏玄卧妙的诱人神秘。
楹联是这样写的:"天门倒泻一帘雨,梵石灵呵千载文"。
横披是:源头活水。
这是明隆庆六年(公元1572年)兵部侍郎万恭登泰山、游岱麓,【总页数】1页(P123-123)
【作者】王玉文
【作者单位】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K928.7
【相关文献】
1.千年风韵淮扬菜扬州美食融诗意 [J], YanLeeC腌鱼
2.千年古道百年教堂神秘洞穴蜿蜒山脉柴门石房土峪村 [J], 闫盛霆
3.犹记大唐风韵,美酒千年飘香今日汾阳王更精彩 [J], 李森;
4.玉琮礼千年,风韵留壶间——紫砂壶“玉琮”之创作漫谈 [J], 陆小明
5.千年一吻千年热——为华蓥山著名景点“千年一吻石”而作 [J], 赵大国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雲翾咏泰山系列
雲翾咏泰山系列雲翾咏泰山系列云翾01五律·经石峪雲翾岱宗藏秀谷,石峪刻金经。
笔走龙蛇路,书栖日月町。
德须珠自蕴,文有士相铭。
千载披风雨,难留万古形。
(泰山经石峪,位于泰山斗母宫东北,有岔路盘道相通,过漱玉桥、高山流水亭、神聆桥即至。
峪中有缓坡石坪,上刻隶书《金刚经》,俗称晒经石,明隆庆年间万恭书刻“曝经石”。
)02五律·回马岭雲翾岱宗中路缓,回马下壶天。
林寂惊山鸟,音悠沐曙烟。
浅阶游者悦,深径野人眠。
至此归乡去,怡心不羡仙。
(泰山回马岭,位于泰山登山中路的中段,壶天阁之上,中天门之下,海拔800米,现有石坊一座,额刻“回马岭”三字。
)03五律·扇子崖雲翾岱宗西顾处,扇子杖其崖。
怒刺遥天际,悬临旧石阶。
群山开翠嶂,飞鸟宿幽斋。
峻峭人间地,今朝秀竞排。
(扇子崖者,泰山西侧傲徕峰景观之一也,这里奇峰突兀,高耸竣峭,形如扇面,故名。
崖上有明人题刻摩崖石刻“仙人掌”。
景区崇山峻岭、剑峰林立、古树参天、珍鸟竞翔、涧溪淙淙,自然景点如月亮洞、骆驼峰、锥子峰、猴子石、鲜桃石、壶瓶崖、母子松、柏柿(百事)、如意树等比比皆是。
)04五律·云步桥雲翾至此停云步,昂然化雾桥。
溅珠观耸壑,迸翠揽青霄。
练自峰间泻,泉犹林上摇。
嶙岩怜顾我,俯瞰晚霞飘。
(泰山云步桥,林木茂盛山谷深幽,常为云雾笼罩,因此杨承训题名“云步桥”。
岱顶下众多溪流奔流而来,形成飞瀑下泻,溅珠迸翠,化雾生云,蔚为壮观,故又名飞瀑岩、天河、护驾泉。
崖上有“红桥飞瀑”、“霖雨苍生”、“河山元脉”、“太古清音”等题刻。
亦有传说碧霞元君招此独木成桥,由此胜过哥哥,先达泰山之巅。
)05五律·瞻鲁台雲翾舍身难忘国,瞻鲁北峰开。
石筑通天路,烟横观日台。
崖嶙皆有爱,岳秀自怜才。
造化凌云处,山河展翼来。
(瞻鲁台,位于泰山山顶,原名舍身崖,又名爱身崖、可止台,《诗经·鲁颂》诗言:“泰山岩岩,鲁邦所瞻。
”瞻鲁台是是孔子瞻望鲁国的地方。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写山东经石峪的诗词
经石峪,俗称晒经石,在泰山斗母宫东北约1公里的山谷中,宋代叫石经谷,明代称经石峪。
在面积大于一亩的巨石坪,刻着佛教《金刚般若波罗蜜经》,现已找到的字是1067字,字大如斗,每个横径约半米,篆隶俱备,书法遒劲,古代书法家给以很高评价:“波磔古宕,气体雄奇”,“笔力雄奇,字体之大,碑拓中世所罕睹,洵巨观也。
”历代又尊为“大字鼻祖”、“榜书之宗”。
但此巨型石刻既无年款,又无书刻者姓氏。
有人认为是北魏郑道昭所书,理由是字体与郑文公摩崖石刻的字体相近;有人认为是北齐王子椿所书,因为与近处徂徕山王子椿署名的摩崖石刻很像。
众说不一。
晒经石上水帘帛,谁挽银河落半天。
新月控钩朝挂玉,长风吹浪暮疑烟。
梵音溅沫干还湿,曲涧流云断复连。
选胜具觞恣幽赏,题诗愧乏笔如椽。
[诗名]题晒经石水帘
[作者]崔应麒,明万历时人。
此诗镌在经石峪西面的巨石上,字为大草,笔如龙蛇。
[注释]●晒经石水帘:在经石北面,有大石横亘,下有崖隙,溪水流下,点缀如珠,故名水帘。
1954年为防止溪水对经文的冲刷和侵蚀,在上游修筑了小水库,使溪水改道旁流,此景已不见。
●谁挽
句:言水帘好像是半天落下来的银河之水。
化自李白“疑是银河落九天”。
●新月二句:写景。
新月,旧历每月二十五日以后,朝月弯如弓,形如钩。
句意是早晨的如钩新月照在水帘上,如同挂着一串白玉;日暮时节,长风吹着水浪,水帘上凝聚着烟云。
●梵音句:梵音,颂佛德的声音,喻指水帘下注的清脆之声。
溅沫,指水帘下注飞起的水沫。
此句言水帘下注,发出梵音般的清韵,落在石上似干还湿。
●曲涧句:水帘上面弯曲的水涧,似断又连。
●选胜句:说在这里选择胜地,准备酒器,纵情地观赏清幽景色。
●题诗句:言想着题诗,自愧没有如椽大笔,诗写得不好,这是作者自谦词。
经字大于斗,北齐人所书。
千年风韵在,一亩石坪铺。
阅历久愈久,摧残无代无。
只今逢解放,庶不再模糊。
[诗名]访泰山经石峪
[作者]郭沫若
[注释]●阅历二句:经字已经过1000余年,可谓阅历已久。
可是,由于风雨剥蚀和水流冲刷,加之任人拓制,字体磨损很快,不少经字已漫灭无踪,经考古学家及佛学家考证,灭迹的字已超过书写的三分之二,殊为可惜。
●庶不再模糊:大概不会再模糊了。
石坪周围现已筑有石栏,游人只能站在石栏外面远眺,不准在字上行走,并禁止任意拓制。
中天门外梵仙乡,枫叶初经九月霜。
独倚高柯舒冷艳,不侪凡卉炫秋香。
孤红莫恨荣华晚,众绿都成惨淡光。
休上危桥云步迥,更高寒处更凄凉。
[诗名]经石峪看红叶
[作者]石祖芬,清末江苏吴县人。
这首诗镌在经石峪下方“红门”过街楼下的南墙上。
每逢秋天经石峪附近红叶遍山,极为美丽。
[注释]●中天门句:中天门在回马岭上,为登山的要冲。
中天门外,指中天门以下的地段。
梵仙,指佛仙。
中天门下的斗母宫,曾祀释迦牟尼;斗母宫下的红门,曾祀弥勒佛;这里的住持均为僧人,所以诗称这一段为梵仙乡。
●独倚二句:写枫叶长在高高的树枝上,舒发着冷艳颜色;它不像那些平凡的花卉,独自在秋天里炫耀自己的香艳。
高柯,高的树枝。
侪,类,同。
●孤红二句:言枫叶的孤红不要恨自己荣华已晚;看那些众绿都惨淡无光了。
孤红,因众绿将凋,惟有枫叶独红,故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