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八章 消化系统

合集下载

消化系统的结构和功能

消化系统的结构和功能

二、消化腺
(一)肝
肝是人体中最大的消化腺,活体呈红褐色,质软而脆。其大部位于 右季肋区和腹上区,小部在左季助区。上邻隔,下面左叶邻胃。 方叶下面接触幽门,右叶邻右肾上腺,右肾、十二指肠、结肠右 曲等。
肝可分为上、下两面和前后两缘,肝上面隆起贴于膈又称隔面,其 表面借肝镰状韧带分为左、右两叶。左叶小而薄,右叶大而厚。
皮(保护功能) 胃肠——单层柱状上皮(利于消化吸收) 小肠——肠绒毛
2、粘膜下层:疏松结缔组织。小血管、淋巴管和粘膜下神经。 3、肌层:咽、食管上段和肛门处的基层为骨骼肌,其余为平滑肌。 4、环膜:纤维膜和浆膜。
纤维膜(薄层结缔组织)——食管、大肠末端 浆膜(薄层结缔组织和间皮)——胃、大部分小肠与大肠。
结肠呈方框状包围于空、回肠周 围,分为升结肠、横结肠、降结 肠和乙状结肠。
直肠的下段管径明显扩张,粘膜形成图像官腔的3条半月形横皱襞,称直肠横壁。 环形肌增厚,有承托粪便的作用。
肛管上接直肠,下止于肛门,长3-4cm。周围有肛门括约肌包绕,控制粪便排泄。
(二) 消化管的组织学构造
粘膜、粘膜下层、肌层、外膜4层。 1、粘膜层 口腔、咽、食管、肛门——复层扁平上
肝固有动脉——肝的营养血管,血量占1/4 肝静脉——出肝的血管。
门V Байду номын сангаас 小叶间V → 肝血窦 → 中央V → 小叶下V → 肝V →下腔V →肝A →小叶间A
输胆管道
分为肝内胆道和肝外胆道。肝内胆道:胆小管、小叶间胆管等。肝外胆道:左和右肝管、 肝总管、胆囊与胆总管。左 右肝管由小叶间胆管逐渐汇合而成,出肝门后两管汇合成 肝总管 。
肝门右前方有胆囊窝,容纳胆囊。梨形囊状器官,末端变细成胆囊 管,与肝总管合成胆总管。

《人体解剖生理学》第八章:消化系统

《人体解剖生理学》第八章:消化系统


•植物 •动物 •人
•太阳能
•(无机物:CO2、H2O及NH3等)
•光合作用 •(潜能)
•(有机物:碳水化合物、脂肪、 蛋白质)
•潜能 •自 由 能 去 向
•化 学 能 •渗 透 能 •电 能 •热 能
•机 械 能
•人体能量的获得与去向

•能值的测定
此法测定的每g碳水化合物、脂 肪、蛋白质的能量系数分别为 :
第二节 体温及其调节
•体温是机体能量利用的一种重要方式!
正常体温 人和高等动物机体都具有相对恒定的温度。 正常的体温是机体进行新陈代谢和正常生命活
动的必要条件。
1、*概念(体温)
• 寒冷环境
体核温度:机体深部组织的温度 。(肝温最高)
炎热环境
体表温度:机体表层组织的温度 。
•*体温 :指身体深部的平均温度,
• 碳水化合物 17.15kJ(4.1kcal)
• 脂肪
39.54kJ(9.45kcal)
• 蛋白质
23.64kJ(5.65kcal)

•CxHyOz+mO2→xC02+nH20+?ATP

第一节:能量代谢
• 1、能量的来源与利用 • 2、能量代谢的测定原理和方法 • 3、*影响能量代谢的因素:4个(P213) • 4、*基础代谢(概念)
(1)口腔的消化
①消化液---唾液及其作用 唾液的性质和成分:低渗液,水分占99% 唾液的作用: 唾液分泌的调节:神经反射性调节
②口腔的运动(机械性消化) *口腔2种运动的概念
咀嚼:是由咀嚼肌群按一定顺序收缩完成的反射动 作,受大脑意识控制。
吞咽(包括食管的蠕动):是指食物由口腔经咽、食 管进入胃的过程,是一种复杂的神经反射 性动作。

消化系统

消化系统

消化道平滑肌特性:兴奋性、 自律性、传导性和收缩性。



①消化道平滑肌的兴奋性比骨骼肌低; ②消化道平滑肌在体外适宜环境内,仍能保持良好的 节律性运动; ③消化道平滑肌经常保持一定的紧张性收缩,以维持 消化道的形状和位置,并使消化道管腔保持一定的基 础压力,产生平滑肌的收缩活动; ④消化道平滑肌具有较大的伸展性,从而使消化道能 够容纳几倍于自己原初体积的食物; ⑤消化道平滑肌对电刺激不敏感,而对牵张、温度和 化学刺激特别敏感。
十二指肠因素抑制排空 (1) 肠-胃反射:酸、脂肪、渗透压、机械扩张→ 相应感受器传出 冲动→抑制胃的运动,收缩幽门(对酸最敏感); (2) 十二指肠产生的激素 :酸、脂肪 十二指肠肠抑胃素(促胰液 素,抑胃肽等) 抑制胃的运动。
三、小肠的运动

(一)小肠的运动形式及其作用

1、紧张性收缩:是其它运动形式的基础

蠕动 :消化道平滑肌顺序收缩所引起的 一种向前推进的波形运动。 食管-胃扩约肌:4~6cm高压区, 5~10mmHg , 生理性扩约肌,机械感受 器兴奋→迷走神经→中枢→迷走神经 →VIP →舒张。食物入胃后→胃泌素→ 收缩 。放止食物逆流。
蠕动
是消化道的基本运动 形式,是由神经介导 的,可使消化道内容 物向下推进的反射活 动。 其由两部分组成: 食物团块后面→收缩 食物团块前面→舒张
电生理特性


1、静息电位 其幅值为-60~ -50mV,波动较大。 其形成原因主要为K+外流和Na+-K+泵的 生电作用,还有Na+内流、CI-外流。
2、慢波电位(SW,基本电节律,BER)

概念:消化道平滑肌细胞可在静息电位的基础

消化系统的结构和功能

消化系统的结构和功能
肝固有动脉——肝的营养血管,血量占 1/4
肝静脉——出肝的血管。
门V → 小叶间V → 肝血窦 → 中央V → 小叶下V → 肝V →下腔V →肝A →小叶间A
·
18
输胆管道
分为肝内胆道和肝外胆道。肝内胆道:胆小管、小叶间胆管等。 肝外胆道:左和右肝管、肝总管、胆囊与胆总管。左 右肝管由小 叶间胆管逐渐汇合而成,出肝门后两管汇合成肝总管 。
肝可分为上、下两面和前后两缘,肝上面隆起贴于膈又称隔面,其 表面借肝镰状韧带分为左、右两叶。左叶小而薄,右叶大而厚。
肝门右前方有胆囊窝,容纳胆囊。梨形囊状器官,末端变细成胆囊 管,与肝总管合成胆总管。
·
16
肝的表面包有一层结缔组织被膜,并富有弹性纤维, 被膜表面大部有浆膜覆盖。肝门处结缔组织特别发达, 并随肝门管道(门静脉、肝动脉和肝管)伸入肝实质 内构成肝小叶间结缔组织,并将肝实质分为几十万个 小叶,称肝小叶。肝小叶呈多角棱柱体,中轴贯穿中央静
20
肝细胞 → 胆小管→ 小叶间胆管→ 左右肝管 → 肝总管 → 胆囊管→ 胆囊→ 胆囊管→ 胆 总管→ 十二指肠大乳头
肝胰壶腹
·
21
胰是人体中重要的腺体,位于胄的后方,相当 于第1、2腰椎高度,横位于腹后壁,呈长棱状 状,可分为头、体、尾三部,头被十二指肠所 包绕,尾与脾接触。
胰有分泌胰液的腺泡,其导管汇入一条横贯胰 腺全长的胰管。胰管经胰头穿出,与胆总管汇 合,开口于十二指肠大乳头。
·
11
全长1.5m。分盲肠、 阑尾、结肠、直肠 和肛管5部分。
回肠以回盲口开口 于回肠。回盲口表 面覆以回盲瓣。
结肠呈方框状包围 于空、回肠周围, 分为升结肠、横结 肠、降结肠和乙状 结肠。
·

消化系统

消化系统

四、 腹膜 自学) (自学)
腹膜腔
第三节 消 化
一、口腔的消化 (一)唾液的组成与特性 性质:无色无味近于中性( 6.6~7.1), ),正常 性质:无色无味近于中性(pH 6.6~7.1),正常 1.0~ 1.5L。 成人每日分泌量 1.0~ 1.5L。 成分: 99%, %,其余主要成分 粘蛋白、 成分:水分 99%,其余主要成分 粘蛋白、球蛋 尿素、尿酸、唾液淀粉酶、 白、尿素、尿酸、唾液淀粉酶、溶菌酶和少 量无机盐。 量无机盐。 (二)唾液的主要作用 1.湿润和溶解食物 2.清洁和保护口 腔 3.唾液淀粉酶可使淀粉分解为麦芽糖
口腔内附属器官
舌(tongue)是位于口腔底的肌性器官,附着于舌骨,游离 tongue)是位于口腔底的肌性器官,附着于舌骨, 舌的功能: 舌的功能: 搅拌、 搅拌、 吞咽、 吞咽、 发音、 发音、 味觉。 味觉。 舌尖
舌体
舌根 味蕾taste 味蕾taste bud味觉感受 bud味觉感受
舌的下面
皱襞
胃内表面的特征
( 五 ) 小肠 small intestine 是消化管最长的一段, 是消化管最长的一段, 成人的小肠全长约5 分为十二指肠、空肠和回肠三部分。 成人的小肠全长约5~7m,分为十二指肠、空肠和回肠三部分。 是消化吸收的主要场所。 是消化吸收的主要场所。
Duodenum
Ilium
肝动脉→ 肝动脉→小叶间动脉 肝血窦→中央静脉→肝静脉→下腔静脉 肝血窦→中央静脉→肝静脉→ 肝门静脉→小叶间静脉 肝门静脉→
4. 肝的功能 (1)分泌胆汁 ) (2)代谢功能 ) (3)防御和解毒 ) (4)造血功能 ) 胚胎期) (胚胎期)
5. 胆囊和输胆管道
(1)胆囊 gallbladder ) 位置--肝门右前方胆囊窝内。 位置--肝门右前方胆囊窝内。 --肝门右前方胆囊窝内 形态: 形态: 梨形、绿色、囊状。 梨形、绿色、囊状。 分三部分: 分三部分: 底、体、颈。 (2)输胆管道 ) 胆总管 胰管 肝胰壶腹括约肌 胆 囊 管 肝总管

第八章消化系统疾病

第八章消化系统疾病
恶性贫血 胃酸分泌
A型 自身免疫
抗内因子抗体 抗壁细胞抗体
胃体、胃底 低 有 降低
B型 HP感染
胃窦 高 无 降低或正常
12
慢性萎缩性胃炎
临床病理联系
消化不良、食欲不振、上腹部不适 恶性贫血 癌变
13
慢性肥厚性胃炎
好发部位:胃体、胃底 病理变化
胃镜观
黏膜皱襞粗大加深变宽呈脑回状
镜下观
43
急性重型/爆发型肝炎
病理变化
大体
体积显著缩小、被膜皱缩、质地柔软,切面呈 黄色或红褐色,部分区域呈红黄相间斑纹状
急性黄色肝萎缩 急性红色肝萎缩
44
急性重型/爆发型肝炎
病理变化
镜下:肝实质迅速而广泛的坏死
弥漫性大片状坏死,自小叶中心向四周扩散, 肝窦扩张充血、出血,Kupffer细胞增生肥大 残留肝细胞无明显再生现象
结局
大多经治疗或合理饮食而痊愈 少数转变为慢性萎缩性胃炎
9
慢性萎缩性胃炎
病理变化
胃镜观
胃黏膜薄而平滑,皱襞变浅甚至消失 正常胃黏膜的橘红色 灰白或灰黄色 萎缩处因黏膜变薄,黏膜下血管分支清晰可见
10
慢性萎缩性胃炎
病理变化
镜下观 特点:粘膜固有层腺体萎缩 肠上皮化生
11
慢性萎缩性胃炎
病因
病变部位 血清VitB12水平
58
门脉性肝硬化
并发症
上消化道出血 肝肾综合症
腹水 血容量不足、肾内血液重分布 少尿、无尿、氮质血症
原发性肝癌 感染
肾血管收缩
59
坏死后性肝硬化
病因
病毒性肝炎:多为亚急性重型肝炎 药物、化学品中毒
病理变化
大体 小、轻、硬;大/大小结节混合型; 镜下

消化系统的总结

消化系统的总结

第八章消化系统的总结消化系统的主要功能是消化食物,吸收营养,供给人体生长、发育、组织更新修复所需要的材料以及人体生命活动所需的能量。

消化系统在人体生命活动中占有重要的地位:本章介绍了消化系统的组成,消化管和消化腺的位置形态和结构,阐述了消化吸收的过程和机理.以及消化吸收活动的调节机制。

消化系统由消化管和消化腺组成。

消化管依次由口腔、咽、食管、胃、小肠和大肠组成。

构成了消化吸收、运送食物及排出残渣的“流水作业线”。

消化腺分为小消化腺和大消化腺。

小消化腺位于消化管管壁内,如胃腺、肠腺等,直接开口于消化管腔内。

大消化腺是独立存在的器官.有唾液腺、肝和胰,它们以导管与消化管相通。

消化腺是流水作业线上的“化工车间”,分泌的消化液对食物进行化学性消化,以利于物质的吸收。

消化系统的不同器官,特化出与其消化、吸收功能相适应的形态结构,充分体现了形态结构与功能的高度统一性。

如小肠内表面突起的环状襞、小肠绒毛、微绒毛等结构,扩大了小肠吸收的表面积。

又如小肠的肌层有内环、外纵两层平滑肌,是小肠分节运动和蠕动的基础;胃的内斜、中环、外纵三层平滑肌的协调运动,使胃像“搅拌机”一样将食团与胃液充分混合形成食糜,以利于小肠对物质的进一步消化和吸收;十二指肠乳头开口处肝胰壶腹括约肌的收缩与舒张,控制着胆汁和胰液的排放,使流经的食糜与胆汁、胰液混合在一起同时进入小肠。

消化管不同的部位消化吸收的能力和消化吸收的速度不同。

三大物质的消化产物主要是在十二指肠和空肠吸收的。

三大物质吸收的形式不同。

糖类主要以单糖通过主动运转吸收;蛋白质以氨基酸通过主动转运吸收;脂肪以脂肪酸和甘油一酯在胆盐的协助下透过细胞膜进入上皮细胞内,并多以胞吐的方式释出细胞外,经细胞间隙进入中央乳糜管。

消化和吸收是密切配合、互相联系的生理过程。

消化器官在神经和体液的调节下,消化管各段之间、消化腺之间、消化管和消化腺之间相互影响,相互制约,彼此协作,共同完成消化和吸收的生理功能。

第八章 消化系统

第八章  消化系统
性的 , 维持中腔器官形态、位置及基础压力,整体受 CNS 和激 素的影响。

5.对刺激的特异敏感性 :对电刺激和锐性刺激不敏感,
对化学(ACh、酸碱)物理(温度、牵拉)较敏感。


四、消化腺的分泌功能 人每日由各种消化腺分泌的消化液总量达 6-8L.消化液主要由水、无机盐和少量有机物 组成。消化液的主要功能为:①稀释食物, 使之与血浆的渗透压相等,以利于吸收;② 为各种消化酶提供适宜的pH环境;③水解食 物中的各种成分,使之变成可吸收的物质; ④通过分泌粘液、抗体和大量液体,保护消 化道粘膜,防止物理性和化学性的损伤。

(1)唾液腺
有三对,分别是腮上腺、颌下腺、舌下腺,均有导管将所分泌的唾 液输入口腔。成人每天分泌1~1.5升,唾液中含有的唾液淀粉酶,能 使淀粉分解成为麦芽糖。另外,唾液中还含有溶菌酶,有杀菌作用。 pH6.6-7.1



(2)胃腺
胃腺是胃壁粘膜内陷形成的,可以分泌胃液,成人每天分泌1.5~ 2.5升,主要由盐酸和胃蛋白酶构成,能初步消化蛋白质。 pH0.91.5


二、消化管壁的一般组织结构
消化管(除口腔以外)各段的结构基本相同,由内向外一般可分 为粘膜层、粘膜下层、肌层、外膜四层。 上皮:具有保护、吸收和分泌功能 固有膜:为疏松结缔组织,含血管、淋巴管、小腺体 粘膜肌层:为薄层平滑肌,分内环外纵两层 粘膜下层:为疏松结缔组织,含较大的血管、淋巴管和粘膜下神经 丛 肌层:为平滑肌,分内环外纵两层,在肌层内有肌间神经丛支配平 滑 肌的活动。 外膜:由薄层松结缔组织组成的称纤维膜。薄层松结缔组织和间皮 组 成的称浆膜 粘膜层
(二)肝的功能 1.分泌功能 进行糖、脂肪和蛋 2.代谢功能 白质的合成和分解 3.造血功能 胚胎时期 代谢,并可贮存在 4.解毒和排泄功能 肝内 巨噬细胞、各种酶的 5. 储藏功能 作用 6. 产热功能

第八章消化系统

第八章消化系统
• 胃黏膜上皮细胞顶端 膜与相邻细胞间的紧 密连接构成了胃黏膜 屏障。
• 4、内因子
• 可与随食物进入胃内的维生素B12结合,促进回肠上 皮细胞对维生素B12的吸收。
• 维生素B12是红细胞促成熟因子,参与红细胞生成过 程。
• ㈡、胃液的分泌及其调节
• 正常人空腹时胃液分泌很少,称基础胃液分泌或消化 间期胃液分泌;进食后胃液大量分泌,称为消化期胃 液分泌。
促胰液素 - ++ + +
+
-
--
+
注:+,兴奋;++,强兴奋;-,抑制;+-依部位不同既有兴奋又有抑制。
2、调节其他激素的释放
3、营养作用 有些胃肠激素具有促进消化道组织代谢 和生长的作用,称为营养作用。
第三节 口腔内消化
• 一、唾液的生理功能及其分泌调节 • ㈠、唾液的主要作用
• 1、湿润和溶解食物 • 2、清洁和保护口腔 • 3、消化作用 • 4、中和胃酸作用 • 5、排泄功能
收缩和括约肌 舒张,使胆汁 排入十二指肠。
• ㈡、胰 为一带状腺体,横位于腹后壁。可分头、
颈、体、尾四部分。 • 外分泌部为复管泡状腺,
分泌胰液。 • 内分泌部是位于外分泌
部腺泡之间大小不等的 腺细胞团,称为胰岛。
• 三、腹膜
第二节 消化系统生理功能概述
• 食物在消化管内被分解成结构简单、可被吸收的小分 子物质的过程称为消化。
• 在肝组织切片上,肝板呈索状,又称肝细胞索。
• 肝板之间是肝血窦。 • 血液从肝小叶的周边经
肝血窦流向中央,汇入 中央静脉。
• 在肝板内,相邻肝细胞 的细胞膜局部凹陷形成 微细管道,称胆小管。

《正常人体学》第八章

《正常人体学》第八章
4.牙周组织
牙周组织包括牙周膜、牙槽骨和牙龈3部分。牙槽骨构成牙槽的骨质。牙周膜是介于牙根和牙槽骨之间的致密结缔 组织,将牙根牢固地固定于牙槽骨内。牙龈是覆盖在牙槽骨表面的口腔黏膜,包被牙颈,血管丰富,呈淡红色。牙周组 织对牙起保护、固定和支持作用。
第一节 消化管
四、食 管
18
(一)食管的位置和形态
舌的 形态
舌分为上、下两面,上面为舌背,舌背的前2/3称为舌体,后1/3称为舌根。舌体的前端为舌尖。舌的下面正中有一 条连于口腔底的纵行黏膜皱襞,称为舌系带。舌系带下端的两侧各有一黏膜隆起,叫舌下阜。舌下阜的后外侧有一斜行 黏膜皱襞,称为舌下襞(如上图)。黏膜深面含有丰富的静脉丛。
第一节 消化管
二、口 腔
3.水平部
横行向左续于升部。
4.升部
斜向左上方,再弯向前下与空肠相 续,转折处形成十二指肠空肠曲, 此曲被十二指肠悬肌固定于腹后壁。 十二指肠悬肌(又称十二指肠韧带) 是手术时识别空肠起始端的标志。
第一节 消化管
六、小肠
28
(二)空肠和回肠
空肠和回肠占小肠的绝大部分,在腹腔 内迂曲盘旋呈袢状排列,借肠系膜连于腹后 壁,活动度较大。空肠和回肠无明显分界, 通常将近侧2/5称为空肠,位于腹腔的左上 部;远侧3/5称为回肠,位于腹腔的右下部。
贲门腺、幽门腺主要分泌黏液。胃底腺分布于胃底和胃体,主要由主细胞、壁细胞构成。
主细胞数量多,多分布在胃底腺的中、下部。壁细胞多分布于胃底的上、中部。
肌 层
肌层较厚,分内斜、中环、外纵三层。环行肌较发达,并在幽门处增厚,形成幽门括约肌,收缩
时可以关闭幽门,有控制食糜通过的作用。
第一节 消化管
六、小肠
五、胃
20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胃窦):胃癌和胃溃疡 好发部位
贲门部
幽门管 幽门窦
幽门部
胃底 胃体
贲门部
胃底 胃体
幽门部
(二)胃的位置和毗邻
胃在中等充盈时: 大部分位于左季肋区, 小部分位于腹上区。
贲门:T11左侧 幽门:L1右侧
胃前壁的右侧与肝左叶相邻,左侧被隔与左肋弓所掩盖;剑突下胃部 分直接与腹前壁相贴。胃后壁与左肾、左肾上腺及胰相邻。胃底与隔、 脾相贴。胃大弯的后下方有横结肠经过。
胆小管:相邻肝细胞质膜内陷形成 微细管道,吻合成网。
肝血窦:肝板之间的血窦,内有肝巨噬细胞。
窦周隙: 肝血窦内皮细胞与肝细胞之间的间隙, 内有贮脂细胞。
肝小叶与门管区
第四节 消化腺的微细结构
肝的微细结构
小叶间动脉:肝固有动脉的分支。 2.门管区 小叶间静脉:肝门静脉的分支。
小叶间胆管:胆小管出肝小叶后汇集而成。
位置: 右髂窝内
6 cm 长 7.5 cm 直径
盲肠
回肠
盲肠
回盲口
回盲瓣
阑尾口
回盲瓣的作用:
1. 节制小肠内容物过快地流入大肠; 2. 防止大肠内容物返流入小肠;
长度: 位置:
(二) 阑尾
变化在 2-30 cm 平均6-8 cm 1.5 cm直径
多变
阑尾
阑尾根部的体表投影: 麦氏点 (McBurney点)
形态: 梨形
容积: 40-60ml 功能: 储存、浓缩胆汁
分部:




胆囊管
2. 输胆管道
(1) 胆囊管 3-4cm长
螺旋襞 胆囊管
螺旋襞:
节制胆汁的流入流出。
(2) 肝左、右管,肝总管 胆囊动脉
(3) 胆总管 4-8cm长 0.6-0.8cm直径
胆总管
肝胰壶腹(Vater壶腹)
十二指肠大乳头
(二)胰的位置
位于胃的后方,横 贴于腹后壁,为腹 膜外器官
第三节 消化管的微细结构
小肠的微细结构
皱襞、肠绒毛和微绒毛扩大了小肠的吸收面积达600~750倍
皱襞:黏膜和黏膜下层向肠腔内突出形成的环行或半环行皱襞。
肠绒毛:黏膜上皮和固有层突向肠腔的指状突起, 中轴有中央乳糜管、毛细血管和散在的平滑肌等。
器官的各面完全被腹膜包被者。 胃 十二指肠上部 • 空肠 • 回肠 • 盲肠 • 阑尾 • 横结肠 • 乙状结肠 •脾 • 卵巢 • 输卵管
(二)腹膜间位器官
器官的3面或表面的一半以上被腹膜包被者。
肝 胆囊 • 膀胱 • 子宫 • 直肠上部 • 升结肠 • 降结肠
牙式
乳牙列



第 乳
1
第 2
上颌
中 侧 尖乳 乳
切切 磨 磨
牙 牙 牙牙 牙 左
ⅠⅡ Ⅲ Ⅳ Ⅴ

下颌
恒牙列

上颌
左 下颌 6
牙的种类
切牙 尖牙 前磨牙
磨牙
切割食物 撕裂食物
研磨\咀嚼食物
(六)舌
1. 舌的形态
舌体: 前2/3
界沟
舌根
舌根: 后1/3
舌尖
舌体
舌尖
2. 舌粘膜
舌上面的粘膜:
舌扁桃体
舌乳头: 丝状乳头 菌状乳头 叶状乳头 含味蕾 轮廓乳头
舌扁桃体
舌盲孔
轮廓乳头 叶状乳头 菌状乳头 丝状乳头
舌下面的粘膜:
舌系带 舌下阜 舌下襞
舌系带
舌下腺
舌下襞 舌下阜
3. 舌肌
舌内肌:构成舌的肌肉---- 改变舌的形态
舌外肌:运动舌的肌肉 改变舌的位置 单:使舌尖伸向对侧
颏舌肌 双:拉舌向前下
乙状结肠
(四) 直肠
位置
男性
在第3骶椎前方 起自乙状结肠, 沿骶、尾 骨前 面下行, 终于盆 膈平面。
毗邻
女性
(四)直肠( rectum)
形态 直 肠 骶 曲:凸向后
两个弯曲
直肠会阴曲:凸向前 骶曲
会阴曲
肛管
重要结构:
1. 直肠横襞(Houston’s瓣) 直肠横襞
直肠壁上常有2~3片 由环层肌和粘膜形成 的半月状皱襞,称 为~,其中一个大而恒
形态 条带状 位置 舌下襞深面 舌下腺管
5-15 条舌下腺小管: 开口于舌下襞表面. 1条 舌下腺大管: 开口于舌下阜.
舌下襞 舌下阜 舌下腺
口腔大唾液腺
名称 腮腺
位置
外耳道前 下方
下颌下腺 下颌下三角
形态 三角楔形
卵圆形
导管开口
与上颌第二 磨牙牙冠相 对的颊粘膜
舌下阜
舌下腺 舌下襞深面
条带状
小管:舌下襞 大管:舌下阜
二、胸、腹部的标志线和腹部分区
(一)胸部标志线
前正中线
胸骨线 胸骨旁线
锁骨中线
(二)腹部分区
1 四分法 (quadrants) 右上腹 RUQ 左上腹 LUQ 右下腹 RLQ 左下腹 LLQ
RUQ LUQ RLQ LLQ
2 九分法
右季肋区
右外侧区 (右腰区)
右腹股沟区 (右髂区)
腹上区
脐区 耻区 (腹下区)
左季肋区
左外侧区 (左腰区)
左腹股沟区 (左髂区)
第八章、消化系统
一、消化管 二、消化腺 三、腹膜
消化系统的组成
上消化道:口胃腔、、十咽二、指食肠管、
消化管
空场、回肠、盲
下消化道:肠、阑尾、结肠、
直肠、肛管
大消化腺:肝、胰、大唾液腺 消化腺
小消化腺:胃腺、肠腺等
第一节 消化管
一、口腔
界限: 前壁: 口唇 上壁: 腭 下壁: 口腔底 侧壁: 颊
(扩约) 深部
(扩约)浅部 肛门外括约肌 皮下部
肛门内括约肌
第二节 消化腺
一、大唾液腺
三对大唾液腺:
1. 腮腺
形态 楔形
位置
外耳道前下方
腮腺 腮腺管
腮腺管 开口于与上颌第二磨牙 牙冠相对的颊粘膜处。
2. 下颌下腺
形态 卵圆形
位置 下颌下三角
下颌下腺管 开口于舌下阜
下颌下腺管
下颌下腺
3. 舌下腺
肝胰壶腹 肝胰壶腹括约肌 (Oddi括约肌)
胰管
胆汁排出途径
平时
肝细胞
肝左、右管 肝总管
胆囊管
胆囊 (储存,浓缩)
1
进食以后
2
1
肝细胞
胆囊 肝左、右管
胆囊管 肝总管 2
胆总管
肝胰壶腹
十二指肠
三、 胰
(一)胰的形态和分部
头 体 尾:直抵脾门



钩突
(一)胰的形态和分部
胰管 副胰管
副胰管 胰管
远侧3/5 右下腹 细 薄
粉灰 少 疏而低 孤立淋巴滤泡、集合淋巴滤泡
空肠
回肠
六、大肠
起自右髂窝内的回肠末端,终于肛门
长度: 约1.5 m
盲肠 阑尾 结肠 直肠 肛管
结肠
盲肠 阑尾
直肠 肛管
大肠特征性结构:(除了直肠、肛管和阑尾) 1、结肠带 2、结肠袋
3、肠脂垂
结肠袋
结肠带
肠脂垂
(一)盲肠(cecum)
40cm 3
四、 胃
消化管中最庞大的部分。食物由食管入胃,混以胃 液经初步消化后,再逐渐被输送至十二指肠
(一)胃的形态和分部
形态: 两口、两缘、两壁
入口: 贲门
出口: 幽门
上缘: 胃小弯
幽门
下缘: 胃大弯
贲门 胃小弯
角切迹
贲门切迹
前壁 后壁
胃大弯
分部: 4部 贲门部 胃底 胃体
幽门管 幽门部 幽门窦
第七章、内脏学概述
一、 内脏的概念: 解剖学通常将消化、呼吸、泌尿和生殖四系 统为内脏(visceral)。
中空性器官:器官多呈管或囊状,内部有较大的腔, 管或囊壁由数层结构构成。
实质性器官:器官内部没有大的腔,表面包以结缔组 织被膜.其血 管、神经、淋巴管及导管 等出入的部位常凹陷,称为该器官的门, 如肝门、肾门等。
尾状叶
(二)肝的位置和体表投影
1.肝的位置
大部分位于右季肋区 和腹上区;
小部分达左季肋区。
2.肝的体表投影
平第5肋 平右肋弓
平剑胸结合 剑突下3-5cm
(三)肝外胆道
胆囊
肝左、右管
肝总管
输胆管道 胆囊管
胆总管
肝右管 胆囊管
胆囊
肝左管 肝总管
胆总管
1. 胆囊(gallbladder)
胆囊
位置: 肝脏的胆囊窝内
门管区结构模式图
第三节 腹膜
概念
1 腹膜(peritoneum)
2
覆盖在腹壁,盆壁内表面,
壁腹膜
3 腹腔、盆腔脏器外表面的浆膜。 脏胸膜
4 腹膜腔: 脏、壁两层腹膜相互移行形成的不规则囊状间隙。
壁腹膜
腹膜是一层浆膜,由结缔组构成
腹膜腔
薄而光滑,呈半透明状 脏胸膜
腹膜腔 :
男性: 闭合 女性:与外界相通
右髂前上棘与脐连线 中外1/3交点处,是阑 尾根部的体表投影.
脐 麦氏点
右髂前上棘
(三) 结肠
位于盲肠和直肠之间,围
绕在空肠和回肠周围
结肠右曲
1. 升结肠
横结肠 结肠左曲
2. 横结肠

由横结肠系膜连于腹后

壁,活动度较大。

3. 降结肠
4. 乙状结肠
借乙状结肠系膜连于骨盆 侧壁,活动度较大。
降 结 肠
后壁: 咽峡
(一)口唇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