六安市城乡一体化工作总结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六安市城乡一体化工作总结

统筹城乡发展,是党的十六大明确提出的促进我国经济与社会全面、快速、均衡发展的新理念和新要求。我市认真学习研究国家发展改革委下发的《国家发展改革委关于批准重庆市和成都市设立全国统筹城乡综合配套改革实验区的通知》,精神要求成都市和重庆市率先试点,发挥示范和带动作用。我市总结在城乡一体化过程中的探索经验,以及加快六安统筹城乡发展推进一体化进程中的做法,总结汇报如下:

一、基本情况

在市委、市政府的坚强领导下,认真落实中央统筹城乡发展的相关政策,从六安实际出发,坚持以工带农,加快城乡一体化。

(一)综合实力稳步提升,产业结构逐步优化。2008年,地区生产总值534亿元,按可比价算,增长13.8%,其中一产增加值129.3亿元,增长7.9%;三次产业结构由2007年的25.5:36.1:38.4调整为2008年的24.2:38.6:37.2,第一产业比重下降,产业结构逐步优化;粮食生产连续四年取得丰收,总产达437.4万吨,增产8.9%。

(二)城镇化水平不断提高,重点镇建设亮点纷呈。近几年以来,我市的城镇化建设快速发展,城镇化率不断提高。据人口抽样调查资料显示,2008年我市城镇人口占总人口的比重达到35.4%,比2007年提高了1.9个百分点;2008年我市城镇人口达到215.6万人,比2000年增加了105万人,平均每年增加13.1万人;2008年城镇化率达到35.4%,比2000年的18.5%提高了16.9个百分点。重点镇建设亮点纷呈。全市50个重点镇在完成总体规划调整修编的前提下,建成区面积达141平方公里,常住人口98.4万,城镇化水平达40%,整体工作受到省建设厅的充分肯定并在全省作经验交流;在全省十佳村镇评选中,舒城县幸福村和裕安区苏埠镇榜上有名;全市涌现出全国重点镇苏埠、张店和诸佛庵镇,全国小城镇建设试点镇两个,霍邱县被列入全国乡村城市化试点县,霍山县被推荐为全国村庄整治试点县。

(三)城乡基础设施建设有序推进,生产生活条件不断改善。一是突出重点工程。六安城区完成了60项年度重点工程建设任务,完成投资17亿元,淠河综合整治中橡胶坝(中坝)建成蓄水,高速公路连接线等重点工程顺利完成;500千伏输变电工程建成运行;六安全国农村公路示范区建设进展顺利,完成村村通投资4.45亿元,建成2077公里;治淮14项骨干工程全面完成,农业综合开发和江淮分水岭开发继续推进,农田水利基本建设和土地整理成效显著,全市60座小型病险水库除险加固全面开工。二是着力发展公共事业。全市创建“园林式单位”100多家,省级园林式单位和小区7家;城市建成区园林绿地面积达到1524公顷,绿地率34.6%,绿化覆盖率39.2%,2008年我市被命名为“安徽省园林城市”;着力保证饮用水安全,城区加强管网建设与管理,加强供水管网监测,做好供水重特大事故的应急预案,农村扎实开展安全饮用水工程,解决了37万人饮水安全问题;加快乡镇卫生发展,2008年改建乡镇卫生院45个、村卫生室290个。

(四)民生工程成效显著,居民生活水平明显提高。2008年,民生工程工作扎实、成效显著,在全省率先建立民生工程预算制度,资金总投入20.1亿元,惠及510多万城乡居民,在全省年度考评中荣获第一名;全面落实再就业政策,新增就业34584人,登记失业率控制为4%,实现再就业15799人;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培训8万余人;继续扩大社会保险覆盖面,连续四年调高企业退休人员养老金,提高城镇居民基本医疗保险支付标准;新农合覆盖面不断扩大,参合农民490万人,参合率达89.7%;做好被征地农民相关社会保障工作,2008年新增被征地农民9213人,符合保障条件的有9053人,参加社会保障的有9053人,参保率达100%;为被征地农民提供了基本的社会保障,享受养老保险待遇最少的80元/月,最多的200元/月;推进农村电影2131工程、送戏下乡、农家书屋建设;全市广播综合覆盖

率96.5%,电视综合覆盖率93.6%。

(五)城乡收入差距逐渐缩小,农村居民生活质量提高。2008年,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11807元,增长12.9%,农村居民人均纯收入3647元,增长19.3%,农村居民人均纯收入比同期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增幅高6.4个点,二者之比由2007年的1∶3.42下降到1∶3.24,城乡居民收入差距逐步缩小;农村居民家庭恩格尔系数为47.1%,比2007年下降

1.6个百分点,农村居民生活质量不断提高。

二、主要做法

我市把促进经济跨越式发展与改善民生相结合,扎实推进全市工业化、城镇化、农业产业化。

(一)规划先行。在市区,完成了《六安市城市总体规划(2003-2020)》的评估、六安市城市总体规划修改认定专家论证和淠河景观带城市生态景观设计规划,组织城北地块约4平方公里的控制性详细规划的编制工作,实现城区控规的全覆盖,完成《六安市城市户外广告设置规划》《六安市老城区三期路网规划》等5个专业规划的编制。在农村,作为农业大市,全市共有建制镇99个,乡政府所在地集镇54个,在加大中心镇和市重点镇规划编制调整力度的基础上,规范乡村规划,加大中心村建设规划的编制进度,从2006年起,未编制乡村建设规划并经批准的,一律不得建设,并将乡村规划经费列入财政预算。

(二)坚持以工带农。努力推进全市城镇化进程,做大城市和工业两块“蛋糕”,以反哺农村,争取至十一五末,实现增加值220亿元,工业增加值占GDP的比重提高到36%以上,初步构建起现代工业体系的基本框架和雏形。一是加快工业化发展。依托城镇化所构筑的平台,突出发展钢铁、汽车零部件、启动服装、农副产品深加工、电力能源等主导产业,不断壮大工业经济规模,加快工业化步伐;培育规模企业,增强区域经济综合实力,提高自我发展能力,深入开展“发展工业学霍山”活动,着力推进科技创新和管理创新,加快工业发展融资平台建设,培育百亿元产业,打造十亿元企业,壮大亿元企业,催生规模企业;截止目前,我市规模企业已达771家。二是推进产业化经营。把构建新型城乡关系放在突出位置,坚持城乡协调推进,互补发展,以工业的办法发展农业,引领农业和农民走向市场,我市现有农业产业化龙头组织800多家,其中上规模的农产品生产、加工企业500余家,2008年就新增国家级龙头企业1家、省级12家、市级77家;据农委测算,全市目前已有95.7万农户从事农业产业化经营,平均每户年增收1759元;目前我市有机、绿色、无公害农产品认证总数达160个,认证面积200多万亩,居全省前列。

(三)发展现代农业。我市充分把握市场消费趋势,用信息技术和品牌意识改造传统农业,发展现代农业。一是推进科技兴农。2008年选派科技特派员402名,创建专家大院41家,初步实现了城乡科技协调共进;加强耕地保护,促进适度规模经营,2008年通过多种形式的土地流转面积达114万亩,全市种养业经营土地百亩以上大户816户、千亩以上37户。二是推广绿色农业。利用大别山区无污染的良好环境,大力推广绿色农业,全市7个县区每个都在建设2-3个绿色食品规模生产基地,近期内全市将建立10-50万亩绿色食品生产基地。目前六安的绿色粮油、山野菜、高山蔬菜、食用菌正源源不断进入城市市场,部分产品还供不应求。三是坚持品牌战略。我市根据市场趋向和资源优势,坚持少而精的原则,重点向市场推介六安瓜片、皖西白鹅等品牌,帮助农民致富;三是推行“信息入乡”。农民增收要靠市场,先进的信息技术拉近了农民和市场之间的距离,使六安的农产品依靠互联网源源不断地流向广阔的大市场;六安市在全市推行“信息入乡”工程,加快农业信息网络的建设,从互联网上收集信息向农民发布,并帮助农民上网交易;香菇种植大户方业龙通过乡镇的信息站上网发布了销售信息后,韩国驻武汉的一家公司很快找上门来签订了合同。

(四)着力加快城乡公路等基础设施建设。一是做好国省道及重要县道建设。近几年,我市结合战备公路建设和灾后重建,重点建设了独分路、六徐路等快速通道,从2002年一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