六安市城乡一体化工作总结
一体化示范区工作总结
一体化示范区工作总结近年来,一体化示范区建设在我国各地如火如荼地展开,为推动区域经济一体化发展、促进产业升级、提高城乡居民生活水平发挥了积极作用。
在一体化示范区建设中,各级政府和相关部门积极探索创新,不断完善政策措施,取得了一系列成果。
以下是一体化示范区工作的总结。
首先,一体化示范区建设加快了区域经济一体化进程。
通过加强区域合作、打破行政壁垒、优化资源配置等措施,一体化示范区有效促进了区域内各地的经济协调发展。
特别是在产业升级、科技创新、基础设施建设等方面取得了显著成效,为区域经济一体化发展注入了强劲动力。
其次,一体化示范区建设促进了产业结构优化升级。
通过引导和扶持优势产业发展、推动传统产业转型升级、培育新兴产业等举措,一体化示范区有效推动了产业结构的优化和升级。
一些地方在电子信息、新能源、生物医药等领域形成了一批具有国际竞争力的产业集群,为当地经济发展注入了新的活力。
再次,一体化示范区建设提高了城乡居民生活水平。
通过改善基础设施、加强公共服务、优化城乡发展环境等措施,一体化示范区有效改善了城乡居民的生活条件。
特别是在教育、医疗、社保等方面取得了显著成效,为城乡居民提供了更加优质的公共服务,增强了他们的获得感和幸福感。
最后,一体化示范区建设为其他地区提供了有益经验。
各级政府和相关部门在一体化示范区建设中积累了丰富的经验和做法,这些经验和做法对其他地区具有借鉴意义。
一些成功的做法和经验可以在其他地区推广复制,为促进全国区域经济一体化发展提供有益借鉴。
总之,一体化示范区建设在促进区域经济一体化发展、推动产业结构优化升级、提高城乡居民生活水平等方面取得了显著成效。
但同时也要看到,一体化示范区建设还面临一些问题和挑战,需要各级政府和相关部门进一步加大工作力度,不断探索创新,推动一体化示范区建设取得更大成果。
2023年城乡一体化和新农村建设工作总结(四篇)
城乡一体化和新农村建设工作总结新农村建设的现状近些年来,国家大力实施城镇化、新型工业化、农业产业化发展战略,以此大量吸纳农村剩余劳动力进城务工,同时,出台城市支持农村、工业反哺农业等一系列政策措施,加大了对新农村建设的支持力度,取得了显著成效。
但是,由于农村面广,农民数量多,农业产业不发达,要实现“生产发展、生活宽裕、乡风文明、村容整洁、管理民主”的愿景,任重道远。
—支农投入较大,但综合效益低。
近两年来,建沼气池、改水、改路、改土、改电、改房再加上农业税直补、良种补贴、能繁母猪补贴、农村低保、民政救济、社会捐助等方面的投入很大,但由于面大、点散,没能发挥综合效益,农村面貌难有根本的改观。
—劳务产业发达,蕴藏着忧患。
一是进一步扩大了城乡发展的差距。
外出务工人员事业有成后,大都选择在城镇安家置业,成为了推动城镇发展的新生力量和重要的人力资源。
而留在农村的劳动力越来越老,越来越少,房屋、土地闲置现象严重。
我们所创建的一些“四在农家”示范点虽有新房子,但无新农民,无新产业,缺乏生机与活力。
二是加大了社会管理的难度。
外出务工的除了少部分在城镇站稳脚跟外,大部分农民无固定的务工场所和职业,无稳定收入,而又向往和追求城市文明不愿回到农村,成为游离在城乡之间的一个特殊群体。
—农业产业化发展遭遇土地流转瓶颈。
农村单家独户的生产模式已成为推进农业产业化的一大障碍。
有的农民全家外出多年,土地闲置;而有的农民在产业调整中想扩大规模,又苦于土地不集中。
外出务工的农民把承包的土地当成是自己落叶归根的最终保障,因此在长期流转上不积极,甚至漫天要价。
在土地流转难的情况下,再加之山高坡陡,土地本身不连片集中,招商引资也难。
启示与思考县委曾经组织我们到成都考察过城乡一体化建设。
成都被列为全国统筹城乡综合配套改革试验区后,把战旗村作为第一个农村新型社区建设示范点,按照“发展规划,基础设施,公共服务,社会保障,产业布局”五个一体化的目标,探索建立了“以地融资,以地兴业,以地增收,以地富民”的成都模式。
城乡共建工作总结
城乡共建工作总结城乡共建工作总结:1. 城乡共建是推进城乡一体化发展的重要举措。
2. 城乡共建工作目标明确,旨在实现城乡发展协调一体化。
3. 城乡共建工作重视优化农村发展环境,提升农村居民生活品质。
4. 城乡共建工作注重促进农业现代化,提高农产品质量和农民收入水平。
5. 城乡共建工作提倡城乡一体化规划建设,避免城市蔓延和乡村荒废。
6. 城乡共建工作强调加强乡村基础设施建设,改善农村交通、供水、供电等基础设施状况。
7. 城乡共建工作关注优化农村教育、医疗、文化等公共服务资源配置。
8. 城乡共建工作推动城乡居民社会保障体系融合,确保农村居民享受到与城市居民相同的社会保障待遇。
9. 城乡共建工作加强农村环境治理和生态保护,实现城乡生态共建。
10. 城乡共建工作注重发挥农民的主体作用,在项目选择、规划实施等方面广泛征求农民意见。
11. 城乡共建工作强化农民职业培训和技能提升,促进农民就业创业。
12. 城乡共建工作注重推动农村改革创新,激发农村发展活力。
13. 城乡共建工作加强城市和乡村之间的合作和交流,推动城乡互利共赢。
14. 城乡共建工作注重发挥社会组织和志愿者的作用,推动城乡社会服务的全面发展。
15. 城乡共建工作注重宣传和推广城乡共建的好经验和做法,形成可复制推广的经验。
16. 城乡共建工作强化政策支持和财力保障,确保城乡共建工作的顺利实施。
17. 城乡共建工作加强监督和评估,及时发现问题并加以解决。
18. 城乡共建工作在人口流动和农民工问题方面提供解决方案,促进城乡人口平等流动。
19. 城乡共建工作注重发挥农村电商的作用,推动农村经济发展。
20. 城乡共建工作鼓励农民参与乡村旅游和农业观光等新产业发展,促进乡村经济多元化。
关于推进城乡一体化发展的工作总结
关于推进城乡一体化发展的工作总结近年来,我市积极推进城乡一体化发展工作,取得了显著成效。
经过全面部署和努力奋斗,城乡之间的差距逐渐缩小,农村地区的发展水平得到提升,农民生活水平不断改善。
在这个工作总结中,我将重点回顾和总结我市在推进城乡一体化发展方面所做的工作和取得的成果。
一、加强政策引导,推动城乡一体化的战略部署在推进城乡一体化发展的工作中,政策引导起到了重要的作用。
我们积极制定和完善相关政策,为城乡一体化提供坚实的制度保障。
一方面,我们出台了一系列优惠政策,对农村地区的企业和农民提供税收减免、贷款支持等方面的支持;另一方面,我们推进土地制度改革,鼓励农民流转土地,推动农村产业的发展。
这些政策的实施,为城乡一体化发展提供了有力的支持。
二、优化农村基础设施建设,提高农民生活品质城乡一体化发展的关键在于优化农村的基础设施建设,提高农民的生活品质。
在过去的一段时间里,我们加大了对农村基础设施建设的投入,重点改善了农村饮水、交通、通信等基础设施条件。
我们修建了饮水工程,解决了农村供水难的问题;我们修建了公路,改善了农村交通状况;我们铺设了光纤,提高了农村通信速度。
这些举措大大改善了农民的生活条件,同时也为农村的产业发展提供了便利条件。
三、加强农村产业发展,增加农民收入来源农村产业的发展是推进城乡一体化的重要方面。
在过去的一段时间里,我们重点支持和培育了一批农村产业,推动农村的经济发展。
一方面,我们鼓励农民发展种植业和养殖业,提高农产品的产量和质量;另一方面,我们支持农民发展农村旅游、乡村文化等产业,促进乡村经济多元化发展。
这些举措不仅增加了农民的收入来源,也丰富了农村居民的生活。
四、加强城乡居民的交流与互动,促进社会融合城乡一体化的核心在于城乡居民的交流和互动。
在推动城乡一体化发展的过程中,我们注重加强城乡之间的沟通与交流,促进城乡之间的社会融合。
我们开展了一系列的城乡交流活动,邀请农民代表参观城市,了解城市的发展经验;同时也组织城市居民到农村进行参观学习,加深了对农村的了解和认识。
城乡环卫一体化工作总结
城乡环卫一体化工作总结城乡环卫一体化工作总结1一、工作重点在巩固第一批村居环卫一体化工作成效的基础上,全面总结经验,继续探索全托管、半托管、自我服务等多种环卫一体化运行模式。
按照因地制宜、分类实施、突出重点、统筹推进的原则,加大工作力度,强力措施落实,确保6月底前,将“三线三河”沿线的262个村纳入环卫一体化管理,使全市城乡环卫一体化覆盖率达到60%以上。
二、工作要求1、做好一批收尾,巩固整治成果。
环卫管护中心要会同有关乡镇(街道)对第一批城乡环卫一体化村居进行摸底排查,拉出单子,明确责任,确保5月底前,完成第一批村居覆盖收尾工作。
同时,各乡镇(街道)要按照“镇村收集、市运输处置”的要求,与环卫一体化村居签订责任书,完善农村环卫设施、环卫管护队伍,把任务目标落实到村庄,明确到人,形成环环相扣、衔接有序、推进有力的运行机制。
环卫管护中心、各乡镇(街道)要加强村级保洁员和监督员队伍的培训管理、指导考核,保证农村环卫作业规范化运行,提高城乡环卫作业质量。
2、严格验收程序,推进二批覆盖。
按照“镇村为主、部门配合、系统整治、长效管理”的原则,6月15日前,由乡镇(街道)牵头,水务、交通运输、公路、环卫等部门协同配合,对乡镇(街道)辖区积存垃圾、河道垃圾进行全面彻底清理。
对第二批纳入环卫一体化管理的村居,各乡镇(街道)要按照工作重点和工作步骤,以集中清理农村“三大堆”和治脏、治污、治乱为重点,开展农村环境卫生综合整治,逐步将第二批262个村居纳入城乡环卫一体化覆盖范围。
对实行全托管模式的,环卫管护中心要按照“整治一个、验收一个、纳入一个”的工作要求,严格验收标准,及时纳入接管,并将环卫设施配备到位,实现环卫保洁、垃圾清运的`常态化。
对采取半托管、自我服务模式的,环卫管护中心及乡镇(街道)要加强管理指导,确保垃圾及时清运。
3、坚持示范带动,提高环卫标准。
各乡镇(街道)要结合各村居实际情况,按照亮点突出、特色鲜明、运行规范的要求,抓好不同类型的环境卫生示范村建设,同步推进实施“美化、净化、硬化、绿化、文化”工程,发挥好示范带动作用,以点带面,推动城乡环卫一体化工作向更高层次纵深发展。
城乡一体化教育工作总结
城乡一体化教育工作总结引言城乡一体化教育工作是指在城市和农村教育资源不平衡的背景下,通过加强城乡教育资源的统筹调配,促进城乡教育均衡发展的一项重要工作。
在过去的一段时间里,我们积极推进城乡一体化教育工作,取得了一定的成绩。
本文将对我们的工作进行总结,并对未来的努力方向进行展望。
一、工作回顾1. 教育资源统筹调配我们积极推进教育资源的统筹调配,通过调整学校布局、优化学科设置、改善师资配置等措施,不断弥补城乡教育资源的不平衡。
我们加大对农村教育的扶持力度,增加农村学校的教师编制、加强教育设施建设,确保农村学校与城市学校的差距逐渐缩小。
2. 师资培养与交流为进一步提高农村地区教育质量,我们积极组织城市教育资源向农村输送,同时鼓励农村教师到城市学校进行培训和交流。
通过师资培养与交流,不仅提高了农村教师的教学水平,也丰富了城市教师的教学经验,促进了城乡教师的共同成长。
3. 校外教育资源开发为了更好地满足学生的多样化需求,我们积极开发校外教育资源。
通过组织学生参观工厂、企业、农田等地,让学生接触到更广泛的社会实践,增强他们的实践能力和社会意识。
此外,我们还注重开展丰富多彩的课外活动,如书法比赛、科技竞赛等,激发学生的兴趣和创造力。
4. 教育宣传和推广为提高城乡教育工作的知名度和影响力,我们积极开展教育宣传和推广工作。
通过制作宣传片、举办座谈会、发布教育报道等方式,向社会大众传递城乡一体化教育工作的重要性和成果,引起社会各界对城乡教育的关注和支持。
二、成效与问题1. 成效我们的城乡一体化教育工作取得了一定的成效。
一方面,在教育资源统筹调配方面,城乡学校之间的差距有所缩小,农村学校的教学条件得到较大改善。
另一方面,在师资培养与交流方面,城市教师的教学水平得到提高,农村教师的专业能力也得到了进一步提升。
此外,校外教育资源的开发也为学生的全面发展提供了更多机会。
2. 问题然而,我们也面临一些问题。
首先,城乡教育资源的不平衡仍然存在,一些农村地区的学校仍然面临师资不足、教学设备陈旧等问题。
2024年城乡统一户籍改革工作总结
2024年城乡统一户籍改革工作总结2024年,城乡统一户籍改革工作取得了重要进展,为中国城乡一体化的发展做出了重要贡献。
以下是对于此次改革的总结:一、工作目标的实现本次城乡统一户籍改革工作的主要目标是解决农村和城市之间户籍不平等的问题,实现城乡居民在就业、社保、教育、医疗等方面的平等待遇。
通过推进户口登记制度的改革,城乡居民可以平等享受公共服务,并更加自由地选择居住地和就业地。
二、改革措施的实施为了实现目标,采取了一系列改革措施。
首先,实施了户口制度改革,废除了城市户籍和农村户籍的区别,改为统一的居民户籍。
其次,加强了城乡基础设施建设,提高了农村地区的生活水平,吸引更多农村居民迁徙到城市地区。
同时,推进城市户籍人口流动管理制度改革,简化了迁移手续,方便城市户口人口的流动。
三、成效的显现和问题的存在在本次改革工作中,已经取得了一定的成效。
城乡间的户籍不平等问题得到了一定的缓解,农村居民在城市生活和就业方面得到了更多的机会和选择。
然而,也存在一些问题,比如农村地区的基础设施建设相对滞后,农村居民的生活水平有待进一步提高。
另外,城市户口人口的流动仍然存在一些限制,城市居民难以享受到完全免费的医疗和教育等服务。
四、下一步工作的重点未来,城乡统一户籍改革工作仍然需要继续推进。
重点工作包括加大对农村地区基础设施的投资,提高农村居民的生活水平;进一步简化城市户口人口流动的手续,消除流动人口在就业、社保等方面的障碍;完善城乡居民的公共服务体系,确保城乡居民在教育、医疗、社保等方面的平等待遇。
总体来说,2024年的城乡统一户籍改革工作取得了重要进展,但仍然面临一些挑战。
只有不断推进改革,加大力度解决问题,才能实现城乡一体化的目标,促进中国社会的持续发展。
城乡一体化个人工作总结
城乡一体化个人工作总结在过去的一年里,我积极参与了城乡一体化工作,通过学习、实践和反思,取得了一定的成绩和进步。
现将个人工作总结如下:一、工作目标和思路本年度,我的工作目标是深入了解城乡一体化政策,积极参与相关项目,为推动城乡一体化发展贡献力量。
在工作中,我注重学习政策法规,提高自身素质,加强与同事的沟通与合作,努力提高工作效率。
二、工作内容和成果1. 学习政策法规为了更好地投身城乡一体化工作,我认真学习了国家和地方的相关政策法规,了解了城乡一体化的发展战略、目标要求和政策措施。
通过学习,我对城乡一体化的内涵、意义和实践有了更深入的认识。
2. 参与项目实施在本年度,我积极参与了城乡一体化项目的实施,包括农村基础设施建设、农村产业结构调整、农民增收致富等方面。
在项目实施过程中,我充分发挥自己的专业特长,为项目提供了技术支持和咨询服务。
3. 加强与同事的合作在城乡一体化工作中,我注重与同事的沟通与合作,共同解决工作中遇到的问题。
在与同事的交流中,我学到了很多宝贵的经验和知识,提高了自己的工作能力。
4. 提高工作效率为了提高工作效率,我注重合理规划工作,明确工作重点和进度。
同时,我积极参加各类培训,提高自己的业务水平。
通过这些措施,我在城乡一体化工作中取得了一定的成绩。
三、工作不足和反思1. 深入了解政策法规虽然我在工作中注重学习政策法规,但仍然存在对某些政策法规理解不深、不透的问题。
在以后的工作中,我要进一步提高自己对政策法规的理解能力,以确保工作的正确性和有效性。
2. 提高沟通协作能力在城乡一体化工作中,沟通协作至关重要。
我认识到,自己在沟通协作方面还存在不足,有时不能及时与其他同事达成共识。
今后,我要加强与同事的沟通,提高协作能力,共同推进城乡一体化工作。
3. 拓展知识面城乡一体化工作涉及多个领域,要求工作人员具备较宽的知识面。
我认识到,自己在某些方面还存在知识盲点,需要不断拓展知识面,提高自己的综合素质。
城乡一体化建设工作总结
城乡一体化建设工作总结城乡一体化是随着生产力的发展而促进城乡居民生产方式、生活方式和居住方式变化的过程,使城乡人口、技术、资本、资源等要素相互融合,互为资源,互为市场,互相服务,逐步达到城乡之间在经济、社会、文化、生态上协调发展的状态。
近年来,我们在城乡一体化建设方面积极探索、努力推进,取得了一定的成效,也积累了一些经验。
现将工作情况总结如下:一、工作背景与目标随着经济的快速发展,城乡差距逐渐扩大,农村地区在基础设施、公共服务、产业发展等方面相对滞后。
为了实现城乡共同发展、共同繁荣,提高农村居民的生活质量,缩小城乡差距,推动城乡一体化建设成为了我们工作的重要任务。
我们的目标是通过加强城乡规划、基础设施建设、产业发展、公共服务均等化等方面的工作,促进城乡资源的合理配置和有效整合,实现城乡经济社会的协调发展。
二、主要工作措施及成效(一)加强城乡规划统筹我们高度重视规划的引领作用,按照“城乡一体、全域规划”的理念,编制了城乡总体规划和控制性详细规划,实现了城乡规划的全覆盖。
在规划中,注重统筹城乡产业发展、基础设施建设、生态环境保护等,合理布局城乡功能分区,明确了城市、城镇和农村的发展方向和重点,为城乡一体化建设提供了科学的指导。
通过科学规划,有效避免了城乡建设的盲目性和无序性,促进了城乡空间的合理利用和有序发展。
城市功能不断完善,城镇特色逐步彰显,农村环境得到改善,城乡之间的联系更加紧密。
(二)完善基础设施建设加大对农村基础设施建设的投入,着力改善农村交通、水利、电力、通信等基础设施条件。
新建和改造了一批农村公路,实现了村村通硬化路,提高了农村公路的通达深度和通行能力;加强了农村水利设施建设,实施了农田水利工程和农村饮水安全工程,改善了农业生产条件和农村居民的饮水质量;推进农村电网改造升级,提高了农村供电可靠性和稳定性;加强农村通信网络建设,实现了宽带网络全覆盖,为农村信息化发展奠定了基础。
基础设施的不断完善,为农村经济发展和农民生活提供了有力保障,促进了城乡之间的要素流动和资源共享。
城乡一体化建设成效总结
城乡一体化建设成效总结随着我国经济的快速发展,城乡一体化建设已成为推动社会进步和实现共同富裕的重要战略举措。
近年来,各地积极探索和实践,在城乡规划、基础设施、产业发展、公共服务等方面取得了显著成效,有力地促进了城乡融合发展。
在城乡规划方面,过去城乡规划各自为政的局面得到了明显改善。
如今,各地更加注重统筹规划,将城市和乡村作为一个有机整体进行通盘考虑。
通过科学合理的规划,明确了城乡功能定位和发展方向,避免了重复建设和资源浪费。
例如,一些地区在规划中合理布局工业园区、农业产业园区和生态保护区,实现了产业发展与生态保护的有机结合。
基础设施建设是城乡一体化的重要支撑。
在道路交通方面,农村公路网络不断完善,实现了村村通公路,大大缩短了城乡之间的时空距离,方便了农产品运输和农民出行。
同时,城市公共交通也逐步向农村延伸,提高了农村居民的出行便利性。
在水电通信方面,农村电网改造升级工程、农村饮水安全工程的实施,让农村居民用上了稳定的电和干净的水。
互联网和移动通信的普及,也让农村居民能够享受到便捷的信息服务。
产业发展是城乡一体化的核心动力。
农村产业结构不断优化,不再仅仅依赖传统农业。
特色农业、乡村旅游等新兴产业蓬勃发展,为农村经济注入了新活力。
许多农村地区因地制宜,发展特色农产品种植和加工,打造出了一批具有地方特色的品牌,提高了农产品附加值。
乡村旅游也成为农村经济的新增长点,通过开发乡村自然风光、民俗文化等旅游资源,吸引了大量城市游客,带动了农村餐饮、住宿等相关产业的发展。
同时,城市产业也向农村转移和延伸,为农村创造了更多就业机会,促进了农民增收。
公共服务的均等化是城乡一体化建设的重要目标。
在教育方面,农村学校的办学条件得到了显著改善,师资力量不断加强,城乡教育差距逐步缩小。
通过实施城乡教师交流、远程教育等措施,让农村学生能够享受到优质的教育资源。
在医疗卫生方面,农村医疗卫生服务体系不断完善,乡镇卫生院和村卫生室的医疗设备和技术水平得到提升,新农合制度的实施也让农民看病难、看病贵的问题得到了有效缓解。
2024年县城乡一体化工作总结范本(2篇)
2024年县城乡一体化工作总结范本近年来,我县积极推进县城乡一体化发展,打破了城乡之间的壁垒,促进了县域经济社会的全面发展。
2024年,我县在县城乡一体化工作上取得了显著成效,取得了以下几个方面的进展。
一、加大基础设施建设力度2024年,我县注重城乡一体化的基础设施建设,加大对农村基础设施的投入。
我们修建了一批农村道路,改善了农村交通条件,方便了农民出行和农产品出村销售。
同时,在农村水利建设方面也做了一系列措施,提高了农村用水和排水能力,解决了农业生产中的用水问题。
此外,我们还加强了农村供电网络建设,确保了农田的用电需求。
二、推动产业融合发展在2024年,我县进一步加大了产城融合力度,推动了县域产业的发展。
我们积极引导城市企业进农村,开展农业产业化经营,推动农村产业升级。
同时,也鼓励农民参与城市产业发展,培育一批农民合作社和农村企业,拓宽了农民的就业渠道和增收途径。
通过产业融合发展,我们实现了农业增效、农民增收的目标。
三、改善农村生活条件为了改善农村居民的生活条件,2024年,我县注重推动城乡公共服务的均等化。
我们加大了医疗卫生服务的投入,改善了农村卫生院的设施和药品供应,提高了农民的看病就医条件。
同时,我们也加强了农村教育设施的建设,改善了农村学校的办学条件,提高了农民子女的接受教育的机会。
四、加强生态环境保护在县城乡一体化的发展中,我们始终将生态环境保护放在重要位置。
2024年,我们着力推进生态文明建设,加大了生态环境治理力度。
我们加大了农田水利建设,增加了农田灌溉面积,提高了农田的水资源利用率。
同时,我们也加强了农业面源污染防治工作,推广了农业生产的绿色种植方式,减少了农业化肥和农药的使用,保护了生态环境的健康发展。
五、加强组织领导和宣传引导在2024年县城乡一体化工作中,我们加强了组织领导和宣传引导。
我们建立了县城乡一体化发展工作领导小组,明确工作目标和责任分工,加强统筹协调。
同时,我们还加强了对县城乡一体化工作的宣传引导,组织了一系列宣传活动,增强了广大干部群众的工作意识和参与意识。
城乡共建工作总结
城乡共建工作总结1500字城乡共建工作总结城乡共建工作是指在城市化进程中,积极推动城市与农村的互动融合,实现城乡一体化发展的工作。
在过去的一段时间里,我单位积极参与城乡共建工作,不断探索创新发展模式,取得了一定的成绩。
以下是对我单位城乡共建工作的总结与回顾。
一、加强城乡规划和设计城乡规划是城乡共建工作的重要基础,目前我单位已经制定了城乡规划和设计方案,并按照此规划方案进行了布局调整和空间设计。
通过规划和设计的优化,使城乡共建工作更加合理有效。
在规划和设计的过程中,我们注重民生需求的考虑,尽量满足农民的生活需求,并通过创新的设计,提升城乡环境的品质。
同时,我们也注重生态环境的保护,通过绿化和生态修复工作,改善城乡环境,提升居民的生活质量。
二、推动农村产业发展城乡共建工作的核心是推动农村产业发展,提高农民的收入水平。
我们通过调研和实地考察,了解了农村的产业资源和优势,针对性地制定了产业发展规划。
我们注重发展特色农业和农民合作社,通过引进先进技术和管理经验,提高农产品的质量和产量,增加农民的收入。
同时,我们也鼓励农民参与城市的服务业和商业活动,通过培训和资金支持,帮助农民创业就业,扩大农民收入来源。
三、改善农村基础设施建设农村基础设施建设是城乡共建工作的重要内容。
我们注重改善农村的水、电、路、气等基础设施条件,提高农村的生产和生活条件。
通过新建和改造农村公路,解决农民出行难题;通过新建和改造供水管道,保障农民的用水需求;通过扩建和改造电网,解决农民用电问题。
在农村基础设施建设中,我们注重合理规划和科学施工,尽量减少资源浪费,确保建设工程的质量和效益。
四、加强城乡交流与合作城乡交流与合作是城乡共建工作的重要环节。
我们积极组织城乡交流活动,鼓励城市居民走进农村,了解农村的发展需求;同时,也鼓励农民走进城市,学习城市的先进经验和管理模式。
通过城乡交流与合作,促进城市和农村的相互了解和互通有无,加强城乡合作,推动城乡共建工作的顺利进行。
城乡一体化工作总结
城乡一体化工作总结一、背景介绍城乡一体化是指城市与乡村之间在经济、社会、文化和生态等方面的有机融合与协调发展。
我市自去年以来,积极推进城乡一体化工作,取得了许多积极成果。
现将城乡一体化工作进行总结,以供参考。
二、工作亮点1.经济发展我市通过加强农村产业结构调整,推动农业现代化进程,提高农民收入水平。
同时,加快城镇化进程,吸引大量人力资源和资金流入,推动经济快速发展。
2.基础设施建设在城乡一体化工作中,我市加大对农村基础设施的投资力度,加强了乡村道路、电力、供水、信息网络等基础设施的建设。
同时,加强城市基础设施建设,提高城市居民的生活品质。
3.农村改革我市通过深化农村土地制度改革,推进农村土地出让和承包土地流转,提高了农民的土地使用效率和农田综合生产能力。
4.生态环境保护城乡一体化工作中,我市大力推进生态文明建设,坚决打击环境违法行为,保护生态环境。
在农村,推动农业绿色发展,加强水土保持和生态修复工作,提高农田生态效益。
三、存在问题1.城乡发展不平衡尽管城乡一体化工作取得了一定成绩,但在城乡发展方面还存在一定的差距。
城市仍然是经济发展的主要增长点,乡村经济发展相对滞后,需要进一步加大投入力度。
2.基础设施不完善尽管在城乡一体化过程中加大了对农村基础设施建设的投资力度,但仍有一些乡村地区基础设施不完善的问题,特别是在水源、供电等方面,仍需要加大投资。
3.农民收入增长不稳定尽管推动了农村产业结构调整,提高了农民收入水平,但农民收入增长仍然不稳定。
部分农村居民仍然依赖土地承包经营收入,对市场经济的适应能力有待提高。
四、改进措施1.加强产业发展支持进一步加强对农村产业发展的支持力度,提高农民收入水平。
发展适应当地特色的农业、农村产业,引导农民转变思维方式,增加创收渠道。
2.完善基础设施建设加大投资力度,完善农村基础设施建设。
特别是要注重解决农村供水、电力等问题,提高农村基础设施的水平和质量。
3.加强农村土地管理进一步深化农村土地制度改革,加快农村土地确权和流转进程,提高土地利用效率。
城乡一体化建设成效总结
城乡一体化建设成效总结城乡一体化建设是我国现代化进程中的重要战略举措,旨在打破城乡二元结构,实现城乡经济社会的协调发展。
近年来,在政府的大力推动和全社会的共同努力下,城乡一体化建设取得了显著成效,为人民带来了实实在在的福祉。
一、基础设施建设不断完善在交通方面,农村公路网络日益健全,许多偏远乡村也通上了平坦宽阔的水泥路或柏油路,大大改善了农村居民的出行条件。
城乡公交线路不断拓展和优化,使得城乡之间的人员流动更加便捷。
同时,农村物流配送体系也逐渐建立起来,为农产品的外运和消费品的下乡提供了有力保障。
在水利方面,农村饮水安全工程取得重大突破,越来越多的农村居民用上了干净、卫生的自来水。
农田水利设施不断完善,灌溉渠道得到修缮和新建,提高了农业生产的抗灾能力和水资源利用效率。
电力和通信设施建设也实现了跨越式发展。
农村电网改造升级工程让农村用电更加稳定可靠,智能电表的普及提高了用电管理的智能化水平。
通信网络覆盖范围不断扩大,4G 信号基本实现全覆盖,5G 网络也在逐步向农村延伸,农村居民能够享受到高速便捷的网络服务。
二、公共服务均等化水平显著提高教育方面,农村学校的办学条件得到极大改善,新建和改造了一批教学楼、宿舍和食堂,配备了先进的教学设备。
通过教师交流、培训等方式,提高了农村教师的教学水平。
同时,实行城乡义务教育均衡发展政策,保障农村孩子能够享受到与城市孩子同等质量的教育。
医疗卫生服务不断优化。
乡镇卫生院和村卫生室的医疗设施得到更新和补充,医疗技术水平不断提升。
建立了城乡居民基本医疗保险制度,实现了全覆盖,有效减轻了农民的医疗负担。
开展家庭医生签约服务,为农村居民提供了个性化的医疗保健服务。
文化体育事业蓬勃发展。
农村文化站、农家书屋等文化设施日益完善,丰富了农村居民的精神文化生活。
体育健身器材在农村广泛安装,农村体育活动日益丰富多彩,增强了农民的身体素质。
三、产业融合发展态势良好农业现代化进程加快。
通过推广农业新技术、新品种,实现了农业生产的规模化、标准化和机械化。
城乡融合工作总结
城乡融合工作总结
近年来,我国城乡融合工作取得了显著成就,为推动经济社会发展、促进城乡
一体化发展做出了积极贡献。
城乡融合工作总结如下:
首先,城乡融合工作取得了明显进展。
通过政府引导、市场化运作和社会参与
等多种方式,城乡融合工作取得了显著成效。
城乡基础设施建设不断完善,农村地区的交通、通讯、教育、医疗等条件得到明显改善,大大提高了农村居民的生活质量。
其次,城乡融合工作促进了农村经济发展。
政府出台了一系列扶持政策,支持
农村产业发展,推动农村经济结构调整和产业升级。
农村产业发展取得了显著成绩,为农民增收致富提供了有力支持。
再次,城乡融合工作促进了人才流动和资源配置。
通过城乡融合政策的实施,
吸引了大量优秀人才流向农村地区,为当地的经济社会发展注入了新的活力。
同时,城乡融合工作也有助于优化资源配置,促进城乡资源要素的有序流动和合理利用。
最后,城乡融合工作还促进了社会和谐稳定。
城乡融合工作的推进,打破了城
乡二元结构,促进了城乡居民之间的交流和融合。
农村地区的发展也为城市提供了新的发展动力,促进了全国经济的协调发展。
总的来说,城乡融合工作取得了显著成效,但也面临着一些挑战和问题。
今后,我们需要进一步深化城乡融合改革,加大政策扶持力度,促进城乡发展的协调和一体化。
只有这样,才能更好地实现城乡融合,推动我国经济社会持续健康发展。
2024年社区城乡一体化样本轮换工作总结
2024年社区城乡一体化样本轮换工作总结序言:____年,社区城乡一体化样本轮换工作全面展开,为推动城乡一体化发展,提升农村经济发展水平和居民生活质量,取得了显著成效。
我作为社区工作人员,深入参与了社区城乡一体化样本轮换工作,现将工作情况进行总结,以期对今后的城乡一体化工作有所借鉴和提升。
一、工作目标分析社区城乡一体化样本轮换工作是为了促进城乡经济协调发展、提升农村居民生活水平而进行的一项重要工作。
在____年,我们制定了以下工作目标:1. 推动土地流转,促进农民增收。
通过推广农户土地流转模式,实现农村集体资源的有效集约利用,促进农民增收。
2. 引导农村产业结构调整。
通过引导农户发展现代农业、农村旅游等新兴产业,实现农村产业结构的优化升级。
3. 改善农村基础设施建设。
加强对农村基础设施建设的投入,提升农村公共服务水平。
4. 推进农村居民生活品质提升。
通过整合农村社区资源,提供更多公共服务设施,提升农村居民的生活质量。
二、工作措施及成效为了实现以上目标,我们采取了以下措施:1. 推动土地流转。
与农户开展多次交流,宣传土地流转的重要性以及流转带来的经济效益,鼓励农民将闲置土地流转给专业农业合作社或大型农业企业。
通过流转,提升土地的集约利用程度,使农民增加农业收入。
成效:____年,共有10个村庄实现土地流转,涉及面积2000亩,农民平均增收30%。
2. 引导农村产业结构调整。
通过开展农业技术培训、组织农户参观学习等形式,引导农民发展高效农业、农村旅游等新兴产业。
同时,与部分企业合作,引进先进技术和经营模式,帮助农户改善产业结构。
成效:____年,共有30个农户发展了农村旅游项目,新增就业40人,农业产值增加20%。
3. 改善农村基础设施建设。
加强对农村电力、交通、供水等基础设施建设的投入,完善农村的公共服务设施,提高农民的生活质量。
成效:____年,共新建或改建农村道路30公里,提供供水设施10处,全面实现了农村电力普及,有效改善了农村交通和生活条件。
城乡共同体_年度_总结(3篇)
第1篇一、前言2023年,在上级部门的正确领导下,我校积极响应国家关于城乡教育一体化的号召,与凉高山小学、广华小学、江姐村结成城乡共同体,共同推进教育均衡发展。
现将本年度城乡共同体工作总结如下:一、工作目标1. 落实城乡教育一体化发展政策,缩小城乡学校教育差距,实现教育资源共享。
2. 发挥城市学校优势,支援农村学校提高办学水平。
3. 培养一支高素质的教师队伍,提高教育教学质量。
二、主要工作及成效1. 成立领导小组,明确工作职责。
我校成立了城乡共同体工作领导小组,负责统筹协调、组织管理各项工作。
2. 建立工作制度,定期召开会议。
制定了城乡共同体工作制度,每年组织召开一次经验交流会,沟通情况,交流好的做法。
3. 开展手拉手活动,实现资源共享。
本年度,我校与结对学校开展了手拉手活动,共同制定了定期研究方案,开展了教学研讨、教师培训、资源共享等活动。
4. 提高教育教学质量。
通过城乡共同体活动,我校教师教育教学水平得到显著提高,学生综合素质得到全面发展。
5. 促进城乡教育均衡发展。
城乡共同体活动有力地促进了城乡教育均衡发展,为农村学校提供了优质教育资源,缩小了城乡学校教育差距。
三、存在问题及改进措施1. 存在问题:部分农村学校师资力量不足,教育教学条件相对落后。
2. 改进措施:一是加大对农村学校的支持力度,提高农村教师待遇;二是加强城乡学校之间的交流合作,共享优质教育资源。
四、展望未来1. 持续推进城乡教育一体化发展,实现教育资源共享。
2. 加强教师队伍建设,提高教育教学质量。
3. 深化城乡共同体活动,推动城乡教育均衡发展。
总之,2023年,我校在城乡共同体工作中取得了显著成效,但仍然存在一些问题。
在新的一年里,我们将继续努力,深化改革,推动城乡教育一体化发展,为我国教育事业贡献力量。
第2篇一、背景与目标近年来,我国城乡发展不平衡问题日益凸显,为缩小城乡差距,推动城乡一体化发展,各地纷纷开展了城乡共同体建设。
农村一体化工作总结简短
农村一体化工作总结简短
在过去的一段时间里,农村一体化工作取得了显著成绩。
通过整合资源、优化
布局、推动产业发展,农村一体化工作取得了一系列积极成果。
首先,农村一体化工作加快了农村产业的发展。
通过整合资源、优化布局,农
村产业结构得到了优化升级,农产品加工业、乡村旅游业、农村电商等新兴产业蓬勃发展,为农民增收打下了坚实基础。
其次,农村一体化工作改善了农村基础设施。
在过去的一段时间里,农村一体
化工作加大了对农村基础设施建设的投入,农村公路、供水、电力等基础设施得到了大幅改善,为农民生活提供了更加便捷的条件。
再次,农村一体化工作促进了农村社会事业的发展。
通过整合资源、优化布局,农村教育、医疗、文化等社会事业得到了全面提升,农民的教育、医疗、文化水平得到了显著提高。
总的来看,农村一体化工作取得了一系列积极成果,为农村经济社会发展注入
了新的活力,为农民增收致富开辟了新的途径。
然而,我们也要清醒地认识到,农村一体化工作还存在一些问题和挑战,需要我们进一步努力,不断完善政策措施,加大投入力度,推动农村一体化工作取得更加显著的成效。
相信在党和政府的坚强领导下,农村一体化工作一定会迎来更加美好的明天。
城乡融合发展工作总结
城乡融合发展工作总结1. 引言近年来,城乡融合发展工作在我国取得了显著的进展,为推动经济社会的均衡发展和实现农村现代化做出了重要贡献。
本文将对我市在城乡融合发展方面的工作进行总结和反思,以期为今后的城乡融合发展提供参考和借鉴。
2. 发展背景城乡融合发展是适应我国农村经济发展和城市化进程的重要任务。
随着农民工人口的迅速增加、农村经济结构的调整以及城市化进程的加快,城乡之间的差距和冲突日益凸显,城乡融合发展任务迫在眉睫。
3. 工作目标与措施为了促进城乡融合发展,我市制定了一系列工作目标和措施。
首先,我们确定了城乡一体化发展的总体目标,即实现城乡发展一体化、产业融合发展、基础设施融合发展、公共服务融合发展。
其次,我们采取了以下措施:加强顶层设计,制定城乡融合发展规划;推动农村土地制度改革,实施农村土地集约利用;加强农村基础设施建设,提高农村公共服务设施水平;改善农村居民生活条件,提高农民收入水平。
4. 工作成果与进展在过去一段时间里,我市在城乡融合发展方面取得了明显的成果和进展。
首先,我们加大了对农村基础设施建设的投入,改善了农村的交通、供水、供电等基础设施条件,进一步提高了农民生活质量。
其次,我们积极推动农村产业发展,引导农民转移就业,实现了农业产业化、农民工就地就近就业。
另外,我们加强了农村土地制度改革,建立了农村土地经营权流转市场,促进了土地规模经营和集约化经营的发展。
最后,我们加大了农民职业培训和技能提升力度,提高了农民的就业能力和收入水平。
5. 存在问题与不足虽然在城乡融合发展方面取得了一定的成绩,但我们也面临着一些问题和不足。
首先,城乡融合发展的进程仍然不够快速,城乡之间的发展差距仍然较大。
其次,农村基础设施建设仍然存在一定的短板和薄弱环节,需要进一步加大投入和亮点。
此外,农村公共服务设施水平不高,需要进一步提高农村居民的生活条件和服务水平。
最后,农村土地流转市场仍然不够活跃,土地规模经营和集约化经营发展尚需进一步推动。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六安市城乡一体化工作总结统筹城乡发展,是党的十六大明确提出的促进我国经济与社会全面、快速、均衡发展的新理念和新要求。
我市认真学习研究国家发展改革委下发的《国家发展改革委关于批准重庆市和成都市设立全国统筹城乡综合配套改革实验区的通知》,精神要求成都市和重庆市率先试点,发挥示范和带动作用。
我市总结在城乡一体化过程中的探索经验,以及加快六安统筹城乡发展推进一体化进程中的做法,总结汇报如下:一、基本情况在市委、市政府的坚强领导下,认真落实中央统筹城乡发展的相关政策,从六安实际出发,坚持以工带农,加快城乡一体化。
(一)综合实力稳步提升,产业结构逐步优化。
2008年,地区生产总值534亿元,按可比价算,增长13.8%,其中一产增加值129.3亿元,增长7.9%;三次产业结构由2007年的25.5:36.1:38.4调整为2008年的24.2:38.6:37.2,第一产业比重下降,产业结构逐步优化;粮食生产连续四年取得丰收,总产达437.4万吨,增产8.9%。
(二)城镇化水平不断提高,重点镇建设亮点纷呈。
近几年以来,我市的城镇化建设快速发展,城镇化率不断提高。
据人口抽样调查资料显示,2008年我市城镇人口占总人口的比重达到35.4%,比2007年提高了1.9个百分点;2008年我市城镇人口达到215.6万人,比2000年增加了105万人,平均每年增加13.1万人;2008年城镇化率达到35.4%,比2000年的18.5%提高了16.9个百分点。
重点镇建设亮点纷呈。
全市50个重点镇在完成总体规划调整修编的前提下,建成区面积达141平方公里,常住人口98.4万,城镇化水平达40%,整体工作受到省建设厅的充分肯定并在全省作经验交流;在全省十佳村镇评选中,舒城县幸福村和裕安区苏埠镇榜上有名;全市涌现出全国重点镇苏埠、张店和诸佛庵镇,全国小城镇建设试点镇两个,霍邱县被列入全国乡村城市化试点县,霍山县被推荐为全国村庄整治试点县。
(三)城乡基础设施建设有序推进,生产生活条件不断改善。
一是突出重点工程。
六安城区完成了60项年度重点工程建设任务,完成投资17亿元,淠河综合整治中橡胶坝(中坝)建成蓄水,高速公路连接线等重点工程顺利完成;500千伏输变电工程建成运行;六安全国农村公路示范区建设进展顺利,完成村村通投资4.45亿元,建成2077公里;治淮14项骨干工程全面完成,农业综合开发和江淮分水岭开发继续推进,农田水利基本建设和土地整理成效显著,全市60座小型病险水库除险加固全面开工。
二是着力发展公共事业。
全市创建“园林式单位”100多家,省级园林式单位和小区7家;城市建成区园林绿地面积达到1524公顷,绿地率34.6%,绿化覆盖率39.2%,2008年我市被命名为“安徽省园林城市”;着力保证饮用水安全,城区加强管网建设与管理,加强供水管网监测,做好供水重特大事故的应急预案,农村扎实开展安全饮用水工程,解决了37万人饮水安全问题;加快乡镇卫生发展,2008年改建乡镇卫生院45个、村卫生室290个。
(四)民生工程成效显著,居民生活水平明显提高。
2008年,民生工程工作扎实、成效显著,在全省率先建立民生工程预算制度,资金总投入20.1亿元,惠及510多万城乡居民,在全省年度考评中荣获第一名;全面落实再就业政策,新增就业34584人,登记失业率控制为4%,实现再就业15799人;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培训8万余人;继续扩大社会保险覆盖面,连续四年调高企业退休人员养老金,提高城镇居民基本医疗保险支付标准;新农合覆盖面不断扩大,参合农民490万人,参合率达89.7%;做好被征地农民相关社会保障工作,2008年新增被征地农民9213人,符合保障条件的有9053人,参加社会保障的有9053人,参保率达100%;为被征地农民提供了基本的社会保障,享受养老保险待遇最少的80元/月,最多的200元/月;推进农村电影2131工程、送戏下乡、农家书屋建设;全市广播综合覆盖率96.5%,电视综合覆盖率93.6%。
(五)城乡收入差距逐渐缩小,农村居民生活质量提高。
2008年,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11807元,增长12.9%,农村居民人均纯收入3647元,增长19.3%,农村居民人均纯收入比同期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增幅高6.4个点,二者之比由2007年的1∶3.42下降到1∶3.24,城乡居民收入差距逐步缩小;农村居民家庭恩格尔系数为47.1%,比2007年下降1.6个百分点,农村居民生活质量不断提高。
二、主要做法我市把促进经济跨越式发展与改善民生相结合,扎实推进全市工业化、城镇化、农业产业化。
(一)规划先行。
在市区,完成了《六安市城市总体规划(2003-2020)》的评估、六安市城市总体规划修改认定专家论证和淠河景观带城市生态景观设计规划,组织城北地块约4平方公里的控制性详细规划的编制工作,实现城区控规的全覆盖,完成《六安市城市户外广告设置规划》《六安市老城区三期路网规划》等5个专业规划的编制。
在农村,作为农业大市,全市共有建制镇99个,乡政府所在地集镇54个,在加大中心镇和市重点镇规划编制调整力度的基础上,规范乡村规划,加大中心村建设规划的编制进度,从2006年起,未编制乡村建设规划并经批准的,一律不得建设,并将乡村规划经费列入财政预算。
(二)坚持以工带农。
努力推进全市城镇化进程,做大城市和工业两块“蛋糕”,以反哺农村,争取至十一五末,实现增加值220亿元,工业增加值占GDP的比重提高到36%以上,初步构建起现代工业体系的基本框架和雏形。
一是加快工业化发展。
依托城镇化所构筑的平台,突出发展钢铁、汽车零部件、启动服装、农副产品深加工、电力能源等主导产业,不断壮大工业经济规模,加快工业化步伐;培育规模企业,增强区域经济综合实力,提高自我发展能力,深入开展“发展工业学霍山”活动,着力推进科技创新和管理创新,加快工业发展融资平台建设,培育百亿元产业,打造十亿元企业,壮大亿元企业,催生规模企业;截止目前,我市规模企业已达771家。
二是推进产业化经营。
把构建新型城乡关系放在突出位置,坚持城乡协调推进,互补发展,以工业的办法发展农业,引领农业和农民走向市场,我市现有农业产业化龙头组织800多家,其中上规模的农产品生产、加工企业500余家,2008年就新增国家级龙头企业1家、省级12家、市级77家;据农委测算,全市目前已有95.7万农户从事农业产业化经营,平均每户年增收1759元;目前我市有机、绿色、无公害农产品认证总数达160个,认证面积200多万亩,居全省前列。
(三)发展现代农业。
我市充分把握市场消费趋势,用信息技术和品牌意识改造传统农业,发展现代农业。
一是推进科技兴农。
2008年选派科技特派员402名,创建专家大院41家,初步实现了城乡科技协调共进;加强耕地保护,促进适度规模经营,2008年通过多种形式的土地流转面积达114万亩,全市种养业经营土地百亩以上大户816户、千亩以上37户。
二是推广绿色农业。
利用大别山区无污染的良好环境,大力推广绿色农业,全市7个县区每个都在建设2-3个绿色食品规模生产基地,近期内全市将建立10-50万亩绿色食品生产基地。
目前六安的绿色粮油、山野菜、高山蔬菜、食用菌正源源不断进入城市市场,部分产品还供不应求。
三是坚持品牌战略。
我市根据市场趋向和资源优势,坚持少而精的原则,重点向市场推介六安瓜片、皖西白鹅等品牌,帮助农民致富;三是推行“信息入乡”。
农民增收要靠市场,先进的信息技术拉近了农民和市场之间的距离,使六安的农产品依靠互联网源源不断地流向广阔的大市场;六安市在全市推行“信息入乡”工程,加快农业信息网络的建设,从互联网上收集信息向农民发布,并帮助农民上网交易;香菇种植大户方业龙通过乡镇的信息站上网发布了销售信息后,韩国驻武汉的一家公司很快找上门来签订了合同。
(四)着力加快城乡公路等基础设施建设。
一是做好国省道及重要县道建设。
近几年,我市结合战备公路建设和灾后重建,重点建设了独分路、六徐路等快速通道,从2002年一2007年五年间我市共投入了15亿元,新改建公路里程达509公里,截止2008年年底全市公路里程数达17500公里,路网密度达96.8公里/百平方公里;提高连接县区及中心乡镇的道路等级,并对过境国省道及重要县道做好维护工作,做到路行物畅,初步形成了以国道线为骨架、以省县道线为网络的公路交通大格局。
二是做好村村通公路建设。
2008年,我市作为全国唯一的“全国农村公路建设示范区”圆满的完成了年度任务,新建村村通2077公里;三是完善其他基础设施。
抓好江淮分水岭地区综合治理开发,加快淠史航道的利用等。
通过基础设施的不断完善,大大提高了对经济、社会发展的支撑力。
(五)加快农村劳动力转移。
一是鼓励农村二、三产业产业发展。
引导社会资本、民间资本、外资资本进入,促进农民就业和增收;二是大力开展农民工技能培训。
推进“阳光工程”,实施“3+1”农业中专教育计划,发挥各职业学校和六安职业技术学院等农民职业技术教育基地作用,年培训8万人次以上;三是建立服务平台。
继续为农民工搞好免费服务,及时提供就业指导,人力资源市场、就业园区一律向农民工开放,使他们求职有信息,就业有门路;针对当前金融危机影响,我市共举办了27场招聘会,提供了4万多个岗位,有5万多人进场应聘,28000多人找到了就业岗位;四是继续实施“凤还巢”工程。
将返乡农民工纳入创业政策扶持范围,在场地、收费、信贷、税收等方面给农民工创业以政策扶持;对有资金技术和创业意愿的返乡农民工,广泛开展创业意识教育,激发他们的创业热情,引导其走创业之路,落实相关扶持政策,坚定返乡农民工创业信心,鼓励实现自主创业,发挥创业成功后的连带效应,带动更多的返乡农民工实现转移就业。
2009年春节前后,舒城县返乡农民工回乡创办企业达50多家,创造就业岗位4000多个,霍邱县有20多名创业人士办厂10个,使2000多人走上“工厂+农户”就地就近就业之路;五是抓创业园建设。
建好农民工创业园,在已建13个创业园的基础上继续增加,给农民工创业提供平台。
三、存在的主要问题我市推进城乡一体化工作虽然取得了一定的成绩,但是离上级要求,还有一定差距,城乡发展仍不平衡,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一)城乡基础设施差距较大。
农村基础设施建设是发展农村经济和改善农民生活的必备条件,是城乡协调发展的关键钮带,更是农民增收必不可少的前提之一,基础设施不均衡、不协调地发展将导致城乡差距进一步扩大。
目前从市情况看,一是投入机制不健全。
在农村,诸如村村通建设、重大农林水利项目等基础设施建设上,因我市财力紧张,基本依靠上级财政投入,受计划分配、配套资金等限制,阻碍了基础设施的建设和延伸;二是管理困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