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华师版初中数学教案全)第四章--图形的初步认识二
华师版七年级上册数学第章图形的初步认识教学导案
P122exc1、2、3
四、知识小结:
本节课主要学习了实际物体与图形间的关系,知道了棱柱、棱锥、圆柱、圆锥的分类及分辨。
五、课外作业:
P123exc1、2、3
六、每日预题:
1、各小组准备好各种规则的图形;
2、一个物体是否从各个方向看都是一样的?
七、教学反馈:
4.2画立体图形
由立体图形到视图
教学分析:
重点:如何概括三视图画出正确的立体图;
难点:如何认识到实际立体图形的不唯一性。
教具准备:
准备一些常见的立体图形及一些可组合的正方体。
教学设想:
充分运用启发性教学,培养学生的发散性思维。
教学过程:
一、知识导向:
本节课的学习其实是前堂课的延续,从立体图形到三视图是一个从立体到平面的过程,而由视图到立体图形是一个从平面到立体的过程,所以两者间的关系是非常紧密的,在教材的处理上要注意到两者间的有机结合。另外,在本节的学习中,仍然只要求学生能描述实际的立体图形,说出它是由哪些基本图形构成的。
(1)
正视图左视图俯视图
(2)
正视图左视图俯视图
2、如图是一个物体的三视图,试说出物体的形状
正视图左视图俯视图
三、巩固训练:
P128exc1、2
四、知识小结:
本节课只学习了由视图到立体图形,要充分认识到角度的转化,这也是一个非常抽象思维过程。
五、课外作业:
P129exc4
六、每日预题:
1、立体图形是由什么组成的?
2、能够对实际中的物体进行抽象化为图形;
3、能了解多面体中的欧拉公式。
教学分析:
重点:基本图形的认识与分辨;
难点:欧拉公式的应用与认识。
华东师大版七年级数学上册 第四章 4.4 平面图形 教案
一、知识导向:
本节的主要目的是让学生认识形形色色的平面图形,认识多边形,认识到多边形可由三角形组合而成,点、线、多边形和圆等图形可组合成各种优美的图案,在生活中有极其广泛的应用.并且通过本节的学习,应该让学生对最基本的平面图形——三角形有更多的感觉.
二、新课拆析:
1、知识基础:
虽然我们所处的世界是一个立体的世界,是一个三维的世界,但通过前面的学习,我们也知道,立体图形是由平面图形所组成的,我们也知道,其实有时我们观察物体,都是从其表面开始的:
3、知识拓展:
我们都知道,每个多边形都可以看成是由三角形组成的,即,三角是最基本的图形,每一个多边形都可以分割成若干个三角形.如:
从上图中,可以发现三角形的个数刚好与边数有一定的规律:即三角形的个数=边数-2
4、例题讲解:
例:1、认识图形,说出以下图形是不是多边形?
2、下面各图中,哪几个是四边形?
三、巩固训练:
理论联系实际是数学学习的关键也是学习数学的一个重要出发点.
基本图形应有深刻的认识.
多边形的特征作为教学中的知识必须
P143 A:exc1、2、3;
B:各个小组收集不简单图形的图案.
四、知识小结:
本节课学习了认识平面图形及平面图形的简单分类,并能懂得多边形是由三角组成的.
五、家庭作业:
P143 exc1、2、3
六、每日预题:
1、直线、线段、射线的主要区别是什么?
2、线段与直线特具有的性质是什么?
七、教学反馈
知识是相对简单的,但此知识是为以后学习有关知识打基础,特别是三角形的简单知识更多重要.
教学过程设计
分析备注
第四章图形的初步认识
§4.4平面图形
教学目的:
华师大版七年级上册数学第四章《图形的初步认识》教案2
课题平面图形【学习目标】1.能够认识平面图形;2.能正确区分平面图形与立体图形,多边形可以分成三角形;3.让学生通过图形的认识,感受几何图形的美感.【学习重点】认识平面图形、多边形可由三角形组合而成.【学习难点】多边形分割为三角形的方法.行为提示:创设问题,情境导入,结合生活中的实际例子,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激发学生求知欲望.行为提示:让学生阅读教材,尝试完成“自学互研”的所有内容,并适时给学生提供帮助,率先做完的小组内互查,大部分学生完成后,进行小组交流.学法指导:多边形是由线段围成的封闭图形,因此判断一个图形是不是平面图形就要看是否同时满足两个条件:(1)由线段围成;(2)图形是封闭的,所有线段首尾顺次相连.学法指导:求格点图形面积时,可以扩展成为长方形,再减去几个三角形的面积.情景导入生成问题问题:1.本章刚开始,我们研究了各部分不在同一平面内的立体图形,今天我们来研究一下各部分在同一平面内的图形,那么你能概述一下什么是平面图形吗?答:各部分在同一平面内的图形,叫做平面图形;2.你知道常见的平面图形有哪些吗?请举例.答:线段、角、长方形、正方形、圆等.自学互研生成能力知识模块一平面图形阅读教材P133~P134,完成下面的内容.问题:1.在我们生活中常见的许多立体图形,比如棱柱、棱锥等,它们的表面都是由一定形状的平面图形构成.那么立体图形和平面图形有什么关系呢?答:虽然立体图形和平面图形是两类不同的几何图形,但它们是相互联系的.如长方体的侧面是长方形等.2.请你分别画一个三角形、长方形、正方形、六边形、八边形和圆.解:如下图:归纳:(1)圆是由__曲线__构成的封闭图形;(2)三角形、长方形、正方形、六边形、八边形等都是多边形,它们是由__首尾顺次相连__的线段围成的封闭的平面图形.范例:在下图中,多边形有(C)A.1个B.2个C.3个D.4个仿例:下列图形:①三角形;②长方形;③平行四边形;④立方体;⑤圆锥;⑥圆柱;⑦圆;⑧球体,其中是平面图形的个数为(B)A.3个 B.4个 C.5个 D.6个变例:如图,方格纸中的每个小正方形的边长为1,则图中的格点四边形ABCD的面积为(C)A.6.5 B.7C.7.5 D.8学法指导:可以类比第(1)小题解答.行为提示:教师结合各组反馈的疑难问题分配任务,各组展示过程中,教师引导其他组进行补充、纠错、释疑,然后进行总结评分.展示目标:知识模块一展示重点在于让学生掌握平面图形的定义,并能了解多边形;知识模块二展示重点在于让学生掌握将多边形分割成三角形的几种方法,重点是要学会类比.知识模块二多边形分割为三角形的不同方法阅读教材P135~P136,完成下面的内容.范例:在多边形中,三角形是最基本的图形.多边形特征有两个方面:一是由线段构成;二是封闭的,多边形可分割为三角形,从而多边形问题可转化为三角形问题研究:图1(1)如图1中的①,从四边形一个顶点出发,引对角线可将四边形分成__2__个三角形;如图1中的②,从五边形一个顶点出发,引对角线可将五边形分成__3__个三角形;如图1中的③,从六边形一个顶点出发,引对角线可将六边形分成__4__个三角形;从n边形一个顶点出发,引对角线可将n边形分成__(n-2)__个三角形;(2)若分别从四边形、五边形、六边形及多边形边上的任意一点出发与各点连线可将多边形分别分成几个三角形?(3)若在上述多边形内任意一点出发与各顶点连线可将多边形分成几个三角形?解:(2)如图2,从四边形一边上一点出发与各顶点连线可将其分割成3个三角形;从五边形一边上一点出发与各顶点连线可将其分割成4个三角形;从六边形一边上一点出发与各顶点连线可将其分割成5个三角形;从n 边形一边上一点出发与各顶点连线可将其分割成(n-1)个三角形;(3)如图3,从四边形内一点出发与各顶点连线可将其分割为4个三角形;从五边形内一点出发与各顶点连线可将其分割为5个三角形;从六边形内一点出发与各顶点连线可将其分割为6个三角形;从n边形内一点出发与各顶点连线可将其分割为n个三角形.图2图3仿例:从多边形一个顶点出发,连接各个顶点得到2016个三角形,则这个多边形的边数为(D)A.2015B.2016C.2017D.2018交流展示生成新知1.各小组共同探讨“自学互研”部分,将疑难问题板演到黑板上,小组间就上述疑难问题相互释疑;2.组长带领组员参照展示方案,分配好展示任务,同时进行组内小展示,将形成的展示方案在黑板上进行展示.知识模块一平面图形知识模块二多边形分割为三角形的不同方法检测反馈达成目标【当堂检测】见所赠光盘和学生用书;【课后检测】见学生用书.课后反思查漏补缺1.收获: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2.存在困惑: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第4章图形的初步认识课题生活中的立体图形【学习目标】1.通过观察,认识基本几何体,把实物抽象成几何图形.2.能用自己的语言描述它们的性质,并由几何图形想象出实物形状.3.让学生经历从现实世界中抽象出几何图形的过程,感受图形世界的丰富多彩.【学习重点】认识简单的几何体.【学习难点】用自己的语言准确地描述常见几何体的某些特征.行为提示:创设问题,情境导入,结合生活中的实际例子,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激发学生求知欲望.行为提示:让学生阅读教材,尝试完成“自学互研”的所有内容,并适时给学生提供帮助,率先做完的小组内互查,大部分学生完成后,进行小组交流.学法指导:从实物中抽象出立体图形,从现实中寻找立体图形,从而对立体图形进行分类.学法指导:用自己的语言描述这些几何体的特征,注意它们的区别与联系.情景导入生成问题同学们,仔细观察过我们生活的世界吗?从城市宏伟的建筑到乡村简朴的住宅,从四通八达的立交桥到街头巷尾的交通标志,从古老的剪纸艺术到现代化的城市雕塑,从自然界形态各异的动物到北京的申奥标志…无不包含着形态各异的图形.图形世界是丰富多彩的!那就让我们走进图形的世界去看看吧.展示课本P120页的图片,请回答:图中有哪些你熟悉的几何图形?自学互研生成能力知识模块一从现实世界中抽象出简单的几何图形阅读教材P120~P121,完成下面的内容.下图中,上面一行是一些具体的实物图形,下面一行是一些立体图形,请用线连接立体图形和类似的实物图形,并写出这些几何体的名称.归纳:我们把__(1)(3)__这样的图形叫做柱体,把图__(2)(5)__这样的图形叫做锥体,把图__(4)__这样的图形叫做球体.范例:下图中的一些物体与我们学过的哪些图形相类似?把相应的物体和图形连结起来.知识链接:几何体的表面有平面和曲面两种.行为提示:多面体的表面是平面.行为提示:教师结合各组反馈的疑难问题分配任务,各组展示过程中,教师引导其他组进行补充、纠错、释疑,然后进行总结评分.展示目标:知识模块一展示重点在于让学生能够从生活实物中抽象出立体图形,并能熟练地进行分类;知识模块二展示重点在于让学生学会区分多面体(表面是平的)及表面是曲面的立体图形.仿例:下面物体中,最接近圆柱的是(C)知识模块二用语言描述几何体的特征将下图中的几何体分类归纳:(1)我们发现,这八个图存在一定的差异,围成__①②④⑦⑧__的每一个面都是平的,像这样的立体图形,又称为__多面体__;(2)立体图形⎩⎪⎨⎪⎧柱体⎩⎪⎨⎪⎧圆柱棱柱(三棱柱、四棱柱、五棱柱……)球体锥体⎩⎪⎨⎪⎧圆锥棱锥(三棱锥、四棱锥、五棱锥……)范例:下列每组三个几何体中,都是柱体的是(C)A BC D仿例:下列说法:①柱体的两个底面一样大;②圆柱、圆锥的底面都是圆;③棱柱的底面是四边形;④长方体一定是柱体;⑤棱柱的侧面一定是长方形.正确的有(B)A.2个B.3个C.4个D.5个交流展示生成新知1.各小组共同探讨“自学互研”部分,将疑难问题板演到黑板上,小组间就上述疑难问题相互释疑;2.组长带领组员参照展示方案,分配好展示任务,同时进行组内小展示,将形成的展示方案在黑板上进行展示.知识模块一从现实世界中抽象出简单的几何图形知识模块二用语言描述几何体的特征检测反馈达成目标【当堂检测】见所赠光盘和学生用书;【课后检测】见学生用书.课后反思查漏补缺1.收获: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2.存在困惑: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课题线段的长短比较【学习目标】1.让学生会用尺规画一条线段等于已知线段,会比较两条线段的长短;2.理解线段等分点的意义;3.培养学生的抽象概括能力,初步学会数学的建模思想.【学习重点】比较两条线段的长短与线段的中点.【学习难点】线段的中点与线段的和差.行为提示:创设问题,情境导入,结合生活中的实际例子,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激发学生求知欲望.行为提示:让学生阅读教材,尝试完成“自学互研”的所有内容,并适时给学生提供帮助,率先做完的小组内互查,大部分学生完成后,进行小组交流.知识链接:“度量法”从数入手,“叠合法”从形入手.知识链接:尺规作图是指用一把没有刻度的直尺和圆规作图.知识链接:符号语言是几何证明的必用语言,所以打好符号语言基础是学好几何的关键.情景导入生成问题问题:1.请同学们随便拿起手中的两支笔,如何比较它们的大小?答:移动一支笔,与另一支笔对齐,两支笔靠紧,观察另一头的位置,多出的较长.2.除此之外,还有其他的方法吗?答:可以用刻度尺分别测出两支笔的长度,然后比较两个数值.3.在上面的比较中,我们把这两支笔看作了什么?答:把两支笔看作了两条线段.自学互研生成能力知识模块一线段的比较与画法阅读教材P141~P142“做一做”之前,完成下面的内容.根据“情境导入”,我们得到以下结论:归纳:比较两条线段长短的方法:__度量法__和__叠合法__.范例:若线段AB=3cm,CD=2cm,则下列判断正确的是(B)A.AB=CD B.AB>CDC.AB<CD D.不能确定线段AB与CD哪个长变例:如图,在直线PQ上要找一点C,且使PC=3CQ,则点C应在(D)A.在PQ之间找 B.在点P左边找C.在点C右边找 D.在PQ之间或在点Q的右边找知识模块二作一条线段等于已知线段图1范例:已知线段MN(如图1),画一条线段AC,使AC=MN.图2解:画法:(1)先画射线AB(如图2);(2)用圆规量出线段MN的长,再在射线AB上截取AC=MN,线段AC就是所要画的线段.图3仿例:如图3,已知线段a、b,求作线段AB=a+2b(用直尺和圆规作图,保留作图痕迹,不写作法).解:如图4,线段AD即为所求.图4知识模块三 线段的中点阅读教材P 142~P 143之前,完成下面的内容.归纳:(1)定义:把一条线段分成两条相等线段的点,叫做线段的__中点__; (2)符号语言:如图,点C 是线段AB 的中点.学法指导:1.明确中点得出的不同结论; 2.理解求线段的长可以通过和差求;3.在没有图形的情况下,一定要考虑充分,特别是某个点的左边或右边的位置.行为提示:教师结合各组反馈的疑难问题分配任务,各组展示过程中,教师引导其他组进行补充、纠错、释疑,然后进行总结评分.展示目标:知识模块一展示重点在于让学生理解线段是有长度的,比较大小的方法可以多种多样; 知识模块二展示重点在于让学生学会用尺规作图作一条线段等于已知线段,不必写过程但要保留痕迹; 知识模块三展示重点在于让学生理解线段的中点并会用符号语言表示,学会求一条线段的长. ①∵点C 是线段AB 的中点, ∴AC =BC =12AB 或AB =2AC =2BC.②∵AC =BC ,∴AC =BC =12AB 或AB =2AC =2BC.范例:如图,已知M 是线段AB 的中点,P 是线段MB 的中点,且MP =3cm ,求AP 的长.解:∵P 是线段MB 的中点, ∴MB =2MP =2×3=6(cm),∵M 是线段AB 的中点,∴AM =MB =6(cm), ∴AP =AM +MP =6+3=9(cm). 答:AP 的长为9cm.仿例:如图,C 、D 是线段AB 上的两点,且D 是线段AC 的中点,若AB =10cm ,BC =4cm ,则AD 的长为( B )A .2cmB .3cmC .4cmD .6cm变例:已知线段AC =6cm ,AB =10cm ,且A 、B 、C 三点在同一条直线上,M 为AC 的中点,N 为AB 的中点,求线段MN 的长.解:①当点C 在线段BA 的延长线上时,如图1. ∵M 为AC 的中点,N 为AB 的中点,∴AM =12AC =12×6=3(cm),AN =12AB =12×10=5(cm),∴MN =AM +AN =3+5=8(cm).图1图2②当点C 在线段AB 上时,如图2. ∵M 为AC 的中点,N 为AB 的中点,∴AM =12AC =12×6=3(cm),AN =12AB =12×10=5(cm),∴MN =AN -AM =5-3=2(cm). 综上所述,MN 的长为2cm 或8cm.交流展示 生成新知1.各小组共同探讨“自学互研”部分,将疑难问题板演到黑板上,小组间就上述疑难问题相互释疑; 2.组长带领组员参照展示方案,分配好展示任务,同时进行组内小展示,将形成的展示方案在黑板上进行展示.知识模块一 线段的比较与画法 知识模块二 作一条线段等于已知线段 知识模块三 线段的中点检测反馈 达成目标【当堂检测】见所赠光盘和学生用书;【课后检测】见学生用书.课后反思 查漏补缺1.收获: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2.存在困惑: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课题由立体图形到视图【学习目标】1.让学生了解三视图与现实生活的联系,会画简单的三视图;2.通过从不同的方向关察物体,培养学生的空间观念;3.通过观察思考,得到视图的不同效果,培养学生主动参与意识,激发学习兴趣.【学习重点】会画从不同方向观察简单物体的三视图.【学习难点】画组合体的三视图.行为提示:创设问题,情境导入,结合生活中的实际例子,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激发学生求知欲望.行为提示:让学生阅读教材,尝试完成“自学互研”的所有内容,并适时给学生提供帮助,率先做完的小组内互查,大部分学生完成后,进行小组交流.知识链接:太阳光是平行光,因而投影是平行投影,平行投影的规律是:物大影大,影子同侧.行为提示:无论是画单个几何体的三视图还是组合几何体的三视图,都必须注意两点:一是遵循“长对正,高平齐,宽相等”的原则;二是看得见的轮廓线画实线,看不见的轮廓线画虚线.情景导入生成问题对于一些立体图形的问题,常把它们转化为平面图形来研究和处理.工人在建造房子之前,首先要看房子的图纸.但在平面上画空间的物体不是一件简单的事,因为必须把它画得从各个角度都能看得很清楚.为了解决这个问题,可以采用三视图,这节课就让我们一起来研究三视图吧.自学互研生成能力知识模块一中心投影和平行投影阅读教材P123~P126,完成下面的内容.归纳:视图来自于投影,而投影又分为中心投影和平行投影.(1)__点光源__形成的投影称为中心投影;(2)__平行光线__形成的投影称为平行投影.范例:下列四幅图中,表示两棵小树在同一时刻阳光下的影子的图形可能是(D),A),B),C),D)仿例:下列投影中不属于中心投影的是(C)A.晚上路灯下小孩的影子B.汽车灯光照射下行人的影子C.阳光下沙滩上人的影子D.舞台上一束灯光下演员的影子变例:小明拿了一个等边三角形木框在阳光下玩,那么等边三角形木框在地面上形成的影子不可能是(B),A),B),C),D)知识模块二由立体图形到视图视图是一种特殊的平行投影.从正面、上面和侧面(左面或右面)三个不同的方向进行平行投影,可以得到三个投影,这样就可以用平面图形去刻画一个立体图形了.归纳:从正面得到的投影,称为__主视图__;从上面得到的投影,称为__俯视图__;从侧面得到的投影,称为__侧视图__.依投影方向不同,有左视图和右视图.通常将__主视图__、__俯视图__、与__左(右)视图__称为一个物体的三视图.学法指导:三视图是平行投影,所以从任何方向看都是平面图形.行为提示:本题难度较大,要有较强的空间想象力.行为提示:教师结合各组反馈的疑难问题分配任务,各组展示过程中,教师引导其他组进行补充、纠错、释疑,然后进行总结评分.展示目标:知识模块一展示重点在于让学生理解两种投影,重点是理解平行投影与我们所学的知识关系密切;知识模块二展示重点在于让学生会画、识别几何体的三视图.范例:画出如下图所示的一些基本几何体的三视图.解:如图.仿例:如图,是由6个同样大小的正方体摆成的几何体,将正方体①移走后,所得几何体(D)A.主视图改变,左视图改变B.俯视图不变,左视图不变C.俯视图不变,左视图不变D.主视图改变,左视图不变变例:如图是由几个小正方体搭成的几何体的俯视图,小正方形中的数字表示在该处的小正方体的个数,请画出这几个几何体的主视图和左视图.解:如下图所示:交流展示生成新知1.各小组共同探讨“自学互研”部分,将疑难问题板演到黑板上,小组间就上述疑难问题相互释疑;2.组长带领组员参照展示方案,分配好展示任务,同时进行组内小展示,将形成的展示方案在黑板上进行展示.知识模块一中心投影和平行投影知识模块二由立体图形到视图检测反馈达成目标【当堂检测】见所赠光盘和学生用书;【课后检测】见学生用书.课后反思查漏补缺1.收获: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存在困惑: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数学华东师大版七年级上册第4章图形的初步认识4.14.4教案
优质资料---欢迎下载第4章图形的初步认识4.1生活中的立体图形教学目标知识与技能1.了解常见的几何体的基本特征.2.能对这些几何体进行正确地识别和简单分类.过程与方法经历从现实世界中抽象出图形的过程,体会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与他人合作的重要性.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激发学生对“空间与图形”学习的兴趣,唤起学生爱生活、爱数学的热情.重点难点重点认识常见的几何体,用自己的语言描述其几何特征.难点识别几何体,对它们进行分类.教学过程一、创设情境,导入新知设计意图:从玩具、建筑物中让学生抽象出他们熟悉的几何体,激发学生学习的信心,掀起他们的学习兴趣.1.教师出示小学学过的一些几何体模型,让学生说出是什么几何体.学生思考后回答教师给予评价.2.教师播放一些录制的建筑物的照片.(随时可停,可重复播放)学生边看边说出课件中的建筑物类似于什么几何体.二、合作互动,探究新知设计意图:让学生通过自学,有了自己的认识,交流起来有自己的观点,合作学习才会更有意义,同时培养学生观察、表达、思考的能力和合作意识,让学生从生活中发现图形,感受我们生活在图形的世界中.1.教师让学生自学教材120页中的内容,然后让学生交流一下自己的发现,回答教材上提出的问题.鼓励学生大胆参与.2.演示生活中的物体哪些类似于常见几何体,让学生合作交流,互相补充.3.问:生活中还有哪些物体类似于我们的几何体?学生观察教室内:灯管、粉笔盒、字典等.4.明确:几何体与实物的区别和联系.三、尝试练习,掌握新知设计意图:分类讨论是研究问题的重要思想方法,通过让学生自学,明确几何体的分类,进一步培养观察和表达力.1.让学生自学教材120、121页中概念,明确棱柱和圆柱;柱体与锥体、球体的区别,学生先自学,再小组内合作交流,得出较完整的答案.2.问题:你能否把常见的几何体分类?教师点拨:分类要有标准,像人按性别分,按年龄分.学生思考,合作交流,如有困难再仔细观察各几何体的特征.3.教师与学生一起分类.四、课堂小结,梳理新知设计意图:通过小结,使学生了解本节重点,形成一个完整的知识网络,培养学生养成及时总结知识的好习惯.教师让学生总结几何体的特点?多个学生总结,彼此间互相补充.五、深入练习,巩固新知《名师学案》“综合练·能力提升”部分.●教学反思本节利用课件展示图片,联系生活实际,激发学习兴趣,调动学生的积极性,使学生以最佳状态投入到学习中去.通过动手操作培养学生动手操作能力,同时也加深了学生对立体图形的认识,使学生在讨论交流的基础上总结出立体图形的特征.4.2立体图形的视图教学目标知识与技能1.理解物体视图能正确反映物体各个方面的形状;能正确画出简单立体图形的三视图.2.培养学生的空间想象能力和几何直觉.过程与方法注意图形与几何知识和实际生活的联系,并把有关知识应用于生活和学习中.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通过与他人的交流,形成积极地参与教学活动的态度,主动与他人交流合作的意识.重点难点重点画出简单的物体的三视图.难点正确画出物体的三视图.教学过程一、创设情境,导入新知设计意图:以苏东坡的诗句《题西林壁》,营造一个崭新的数学学习氛围,并从中挖掘蕴涵的数学道理,让学生感受数学的魅力,培养学生的数学文化素养.师:多媒体演示庐山景观,请学生背诵苏东坡《题西林壁》并说说诗中意境.二、合作互动,探究新知设计意图:从身边的事物入手,采用游戏的形式,有助于学生积极主动地参与,激发学生的学习潜能,感受新知,从中发现从不同的方向看,确实看到的可能不一样.1.讲台上依次放置粉笔盒、乒乓球、字典,请四位学生上来后按照不同的方位站好,然后向同学汇报各自看到的情况.2.如何进行楼房的图纸设计?你知道神六飞船是如何设计的吗?教师出示楼房模型,用多媒体展示“神舟”六号载人航天飞船.问:如何进行飞船的图纸设计?(出示三张平面设计图)并问每张图分别从什么方向看的?看起来,楼房、航天飞船等均是立体图形,但是设计图都是平面图形,建筑单位、工厂均按照设计平面图加工,如其中一个小零件,如教材中的三叉头;所以,我们要研究立体图形,首先要从不同方向看它得到的平面图,再把它还原成实物图.分别从正面、左面、上面观察乒乓球、粉笔盒、茶叶盒,各能得到什么平面图形?(出示实物)长方体、圆锥分别从正面、左面、上面观察,各能得到什么图形?试着画一画.这样,我们就将立体图形转化成了平面图形,教师板书三视图的概念.让学生从不同方向观察立体图形,体验画立体图形三视图的过程,以小组为单位进行小组创作,培养学生的观察力和创新能力.三、尝试练习,掌握新知设计意图:此活动设计既能引发学生动脑思考、动手实践,在小组合作的学习中,给学生创造交流的机会,引导学生学会合作,突破创新,达到共同提高的目的.教材第125页,让学生画出立体图形的三视图.学生分组进行,动手画图,并进行展示.教师针对学生的展示给予指导评议.师生共同完成教材126页例2.教师强调它的正视图和左视图是全等的等腰三角形,俯视图是一个正方形和两条对角线.教师拿出准备好的几个大小一样的小立方体,随意摆成几种组合体,充分让学生观察,说出并画出它们的三视图.四、课堂小结,梳理新知设计意图:通过小结,让学生进一步明确本节课所学的知识,加深对三视图的理解和画法.小结:谈谈你对这节课所学知识的理解?五、深入练习,巩固新知《名师学案》“综合练·能力提升”部分.●教学反思本节教学应通过引导观察和实际动手操作,让学生主动探索,在学生自己动手实践小组合作的基础上,发现从不同角度看物体可以得到不同的结果.在实践中体验认识生活与客观世界,并逐步养成勤于动手,善于观察,勇于思考的学习习惯.4.3立体图形的表面展开图教学目标知识与技能认识立体图形与平面图形的关系,一个立体图形按不同方式展开可得不同的平面展开图.过程与方法通过观察和动手操作,经历和体验图形的变化过程,培养实验操作的能力,发展空间观念.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通过学生的主动探究,敢于实践,勇于发现,合作交流,培养学生对学习几何图形的兴趣,激发学生热爱生活的情感.重点难点重点基本几何体与其展开图的关系,一个立体图形以不同方式展开可得不同的平面展开图.难点正确判断哪些平面图形可折叠为立体图形.教学过程一、创设情境,导入新知设计意图:通过问题引发学生的思考和探究的欲望,引起学生的学习兴趣,进一步培养学生的空间想象能力.教师出示以下几个形状的纸条:提出问题:我们在小学中已经接触过正方体的展开图,猜一猜,以上几个图形中,折叠以后是不是都能构成正方体?学生交流探索后得出结论,最后动手操作试一试加以验证.二、合作互动,探究新知设计意图:通过学生的观察、操作、思考,探究感受立体图形的构成,学习常见的一些几何体的展开图形,进一步建立空间观念.教师让学生拿出提前准备好的教具,让学生动手折叠,看能构成什么样的几何体?哪种可以构成,哪种构不成?学生动手折叠,得出结论,从而认识三棱锥的表面展示图;也了解了一个立体图形的表面展开图不是唯一的,而且因为沿不同的棱剪开而得到表面展开图是可能不同的.教师拿出准备好的模型,动手操作折叠,用折成的几何体与学生想象的立体图形作比较,从而验证学生结论的正确性.教师概括:要研究一些物体的表面展开图所对应的几何体,除要有丰富的空间想象力外,最好的办法是动手操作去验证,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教师出示问题:长方体、圆柱体、圆锥、三棱柱、正方体的展开图是什么样的平面图形?学生分组进行讨论、思考,有准备地进行动手操作,然后师生共同得出以上图形展开图的形状,并且各小组比较,有的几何体的展开图是多样的.三、课堂小结,梳理新知设计意图:通过小结,让学生更好地认识立体图形的平面展开图,从而更系统完整地对本节课的内容进行巩固.小结:(1)师生共同归纳常见几何体的展开图.(2)学生谈一下本节课的收获.四、深入练习,巩固新知《名师学案》“综合练·能力提升”部分.●教学反思本节课由小组合作,让学生主动参与探索新知识,充分体现以学生为主体的新理念.4.4平面图形教学目标知识与技能直观地认识形形色色的平面图形,认识多边形.过程与方法认识到多边形可分割为多个三角形.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点、线、多边形和圆等图形可组成各种优美的图案,体验数学之美.重点难点重点多边形的定义,应用多边形的定义判断图形是否是多边形以及是几边形.难点从复杂的图案中找出熟悉的平面图形.教学过程一、创设情境,导入新知设计意图:通过让学生欣赏一组图片,从中寻找熟悉的几何图形,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让学生体会平面图形是如何装点生活的.师:多媒体显示一组图片(教材133页的实物图).问题:在所看到的图形中寻找我们熟悉的平面几何图形,在教室或校园里还能找到哪些平面图形?教师用电脑展示图片,学生在欣赏的过程中寻找熟悉的平面几何图形,先同桌交流,后全班交流.二、合作互动,探究新知设计意图:通过让学生独立思考与合作交流相结合的探究活动,既培养了学生合作学习的意识,又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学习习惯,从而在活动中尽可能地挖掘学生的学习潜能.1.生活中的平面图形在上面的观察中,发现了许多平面图形,有:三角形、长方形、五边形、六边形、八边形等,而这些图形有何特点呢?学生独立思考,稍后可同桌交流.最终师生共同概括,它们都是由一些不在同一条直线上的线段依次首尾相连组成的封闭图形,因此,它们叫多边形.而圆是由曲线围成的封闭图形.2.做一做如图,从一个多边形的同一个顶点出发,分别连接这个顶点与其余各顶点,可以把这个多边形分割成若干个三角形.你能发现什么规律?教师让学生独立思考3分钟左右,同桌交流,表达个人的发现过程和推理过程,然后探究有无更多不同的发现?教师巡视,帮助学习稍困难的学生,最后让个别学生向全班同学表述自己的观点.归纳发现:①每个四边形分割成4-2=2个三角形,每个五边形分割成5-2=3个三角形,每个六边形分割成6-2=4个三角形……每个n边形分割成(n-2)个三角形;②从一个顶点出发的对角线的条数变化规律:每个n边形从一个顶点出发的对角线为(n-3)条.3.联想变式(1)如果在多边形内任意取一点,将这个点与各个顶点分别连接,可以将多边形分割成若干个三角形,你能发现什么规律?(2)如果把这个点选在多边形的任意一条边上,你又能发现什么规律?(3)如果把这个点选在多边形的外部呢?通过联想变式,有意识地向学生渗透创新型问题,培养学生的发散思维能力.教师引导学生进行自主探究,采取合作交流的方式得出问题的结论.三、课堂小结,梳理新知设计意图:通过课堂小结,回顾一下本节所学内容,使所学的知识系统化,在学生头脑中形成一个完整的知识体系.1.根据与同学的交流和老师的讲解,结合自己的学习实际谈谈自己的看法.2.本节课应注意的问题.让学生总结,培养学生的语言表达和总结能力.四、深入练习,巩固新知《名师学案》“综合练·能力提升”部分.●教学反思本节利用课件展示图片,联系生活实际,激发学习兴趣,调动学生的积极性.通过动手操作,培养学生动手操作能力,同时也加深了学生对平面图形的认识,让学生在合作交流中总结平面图形的特性.。
华师大版七上第四章《图形的初步认识》word复习教案
图形的初步认识复习内容:立体图形的三视图、展开图,最基本的图形——点和线,角,相交线,平行线.(一)立体图形的三视图【练习1】1、图1 图2 图3⑴如上图1是下列( )图形的正视图.(A) (B) (C) (D)⑵如上图2是下列( )图形的俯视图.(A) (B) (C) (D)⑶如上图3不可能是下列( )图形的左视图.(A) (B) (C) (D)(二)立体图形的展开图【练习2】1、下列图形中( )不是正方体的展开图.(A) (B) (C) (D)2、下列图形中( )是正方体的展开图.(A) (B) (C) (D)3、三棱柱的侧面展开图是( ).(A) (B)(C) (D) (三)最基本的图形——点和线1、两点之间, 最短.2、连结两点的线段的 ,叫做这两点的距离.3、经过两点有 条直线,并且一条直线.(两点确定一条直线) 4、把一条线段分成两条相等线段的点叫做线段的 . 【练习3】1、用一个钉子把木条钉在木板上,木条能转动,这表明 .用两个钉子把木条钉在木板上,就能固定木条,这说明 . 2、如图,从A 地到B 地有①②③④四条道路,其中 最近,理由是 . 3、在直线a 上顺次取三点A 、B 、C ,且AB =6cm ,BC =4cm ,D 为AC 的中点,则线段BD 的长为 4、如图,C 是线段AB 上的一点,点M是线段AC 的中点,点N 是线段BC A 的中点,若AB =10cm ,AM =3cm ,则NC = . (四)角1、一条射线把一个角分成两个相等的角,这条射线叫做这个角的 . 2、⑴如果两个角的和是 º,这两个角叫做互为余角.⑵如果两个角的和是 º,这两个角叫做互为补角. 说明:①若∠1与∠2 ,则∠1+∠2=90º.②若∠1与∠2 ,则∠1+∠2=180º.3、⑴同角(或等角)的余角.⑵同角(或等角)的补角.4、用角度表示方向:旋转的角度表示方向.如图,OA表示为北偏西60º.5、对顶角相等.【练习4】⑴如图,OA的方向是北偏东15º.①OB的方向是.②若∠AOC=∠AOB,则OC③OD是OB的反向延长线,OD的方向是.⑵如图,OB平分∠COD,∠AOB=90º,∠AOC=150度数是(第⑵题)⑶如图,OD、OE分别是∠AOC和∠BOC的平分线,∠AOD=35º,∠BOE=20º,则∠AOB=.⑷如图,求下列各角:∠1=,∠2=,∠3=(五)相交线1、在同一平面内,经过直线上(或外)一点,有且只有条直线与已知直线垂直.2、垂线段最短。
华师大版数学七年级上册《 第4章 图形的初步认识 》教学设计
华师大版数学七年级上册《第4章图形的初步认识》教学设计一. 教材分析华东师范大学版数学七年级上册《第4章图形的初步认识》是学生在小学阶段对图形学习的基础上,进一步深化对图形性质和图形变换的理解。
本章主要内容有:图形的平移、旋转,视图,以及相交线和平行线。
这些内容在日常生活和进一步学习数学中都有广泛的应用。
二. 学情分析七年级的学生已经具备了一定的空间想象能力和逻辑思维能力,他们可以通过观察、操作、思考来进一步理解图形的性质和图形变换。
但同时,学生的空间想象力还需要进一步培养,他们对于一些抽象的图形变换的理解可能还存在一定的困难。
三. 教学目标1.了解平移、旋转的概念,能进行简单的图形变换。
2.能通过观察、操作、思考,进一步理解图形的性质。
3.培养学生的空间想象能力和逻辑思维能力。
四. 教学重难点1.教学重点:图形平移、旋转的性质,视图的概念。
2.教学难点:图形变换的理解和应用,空间想象能力的培养。
五. 教学方法1.采用问题驱动法,引导学生通过观察、操作、思考来理解图形的性质和图形变换。
2.利用多媒体辅助教学,提供丰富的图形资源,帮助学生直观地理解图形变换。
3.采用小组合作学习,培养学生的团队协作能力和沟通能力。
六. 教学准备1.多媒体教学设备。
2.图形素材。
3.练习题。
七. 教学过程1.导入(5分钟)通过展示一些生活中的图形变换,如旋转门、滑滑梯等,引导学生思考:这些现象的本质是什么?它们有什么共同的特点?2.呈现(10分钟)介绍平移、旋转的概念,并通过多媒体展示一些图形的平移、旋转实例,让学生直观地理解这两个概念。
3.操练(10分钟)让学生通过实际操作,尝试进行图形的平移、旋转,并观察、分析平移、旋转前后的图形有什么变化,进一步理解平移、旋转的性质。
4.巩固(10分钟)通过一些练习题,让学生运用所学的平移、旋转知识,解决实际问题,巩固所学内容。
5.拓展(5分钟)引导学生思考:除了平移、旋转,还有哪些图形变换?它们之间有什么联系和区别?6.小结(5分钟)对本节课的主要内容进行小结,强调平移、旋转的性质和应用。
2018-2019学年华东师大七年级上册数学教案教学设计第4章 图形的初步认识
第4章图形的初步认识4.1生活中的立体图形1.能从现实背景中抽象出立体图形;2.认识现实背景中的圆柱、圆锥、正方体、长方体、棱柱、球;3.认识立体图形中的圆柱、圆锥、正方体、长方体、棱柱、球,并能用自己的语言描述它们得到某种特征.重点1.感受图形世界的丰富多彩;2.认识现实背景中的圆柱、圆锥、正方体、长方体、棱柱、球.难点认识立体图形中的圆柱、圆锥、正方体、长方体、棱柱、球,并能用自己的语言描述它们得到某种特征.一、创设情境一幅幅精美的图片带领同学们一起神游大地,去领略祖国的美景.出示图片:北京天坛、故宫、鸟巢、水立方.千姿百态的建筑物美化了我们的生活,展示了建筑师的聪明才智,在这些实物中有没有大家熟悉的立体图形?二、探究新知1.我们生活中的很多物体都是立体的,而这些物体中有一部分是较有规则的,如:2.常见的立体图形如下图:在上面的图形中:(1)图1所表示的立体图形是柱体(圆柱体);(2)图2所表示的立体图形是柱体(棱柱体);(3)图3所表示的立体图形是锥体(圆锥体);(4)图4所表示的立体图形是球体;(5)图5所表示的立体图形是锥体(棱锥体). 3.多面体的概念:观察上图2,5与图1,3,4,它们有什么区别?小结:如上图2,5,围成立体图形的每一个面都是平的,像这样的立体图形又称为多面体.4.归纳总结:你能将这些立体图形进行分类吗?简单立体图形分类:立体图形⎩⎪⎨⎪⎧柱体⎩⎪⎨⎪⎧圆柱棱柱球体锥体⎩⎪⎨⎪⎧圆锥棱锥5.另外,棱柱有三棱柱、四棱柱、五棱柱、六棱柱…… 棱锥有三棱锥、四棱锥、五棱锥、六棱锥……三、练习巩固1.在下面四个物体中,最接近圆柱的是()2.下列图形中上面是一些具体的物体,下面是一些立体图形,试找出与上面立体图形对应的实物.四、小结与作业 小结1.简单立体图形分类:立体图形⎩⎪⎨⎪⎧柱体⎩⎪⎨⎪⎧圆柱棱柱球体锥体⎩⎪⎨⎪⎧圆锥棱锥2.多面体的概念:围成立体图形的每一个面都是平的,像这样的立体图形又称为多面体.作业教材习题4.1第1~3题.本节课的教学应从具体的图像入手,引导学生从中抽象出立体图形,使学生经历从具体到抽象的思维过程.初步培养学生的抽象思维能力,通过对简单立体图形的分类,渗透分类思想,提高学生的识图能力,通过比较掌握图形的特征.4.2立体图形的视图1.经历“从不同方向观察物体”的活动过程,发展空间观念;2.在观察的过程中,初步体会从不同方向观察同一个物体可能看到不一样的结果;3.能画出简单立体图形的三视图;4.使学生能利用三视图来描述出实际的立体图形.重点如何确定物体的三视图和如何根据三视图画出正确的立体图.难点如何根据三视图描述具体的立体图形.一、创设情境1.工人在建造房子之前,首先要看房子的图纸,但在平面上画立体的物体不是一件简单的事,因为必须把它画得从各个方向看都很清楚.为了解决这个问题,创造了三视图法.建筑工程师和工人为了描绘和制造各种物体常常使用这种方法.2.视图来自于投影.下面请同学们利用手型的变化做一个手影游戏,比一比谁的手影最具有创意.3.灯光的光线可以看作是从一点发出的,我们称这种投影为中心投影;太阳的光线可以看作是平行的,我们称这种投影为平行投影,视图是一种特殊的平行投影.二、探究新知1.由立体图形到视图(1)观察下列物体,你从正面、上面和左面(或右面)看到的图形是一样的吗?你能将看到的图形画出来吗?(2)学生尝试完成.(3)小结:从不同的方向看同一个物体,所看到的结果可能是不同的,从正面看到的图形称为主视图;从上面看到的图形,称为俯视图;从侧面看到的图形,称为侧视图,依观看方向不同,有左视图、右视图.2.由视图到立体图形观察思考:下图中所示的是一些立体图形的三视图,请根据视图说出立体图形的名称,并画出相应的实际立体图形.(1)(2)教师根据学生的回答小结:(1)该立体图形是长方体,如图所示:(2)该立体图形是圆锥,如图所示:三、练习巩固1.画出下列物体的三视图.2.如图是由几个小立方体所搭成的立体图形的俯视图.小正方形中的数字表示在该位置上小立方体的个数.请画出这个立体图形的主视图和左视图.四、小结与作业小结1.从不同的方向看同一个物体,所看到的结果可能是不同的.从正面看到的图形,称为主视图;从上面看到的图形,称为俯视图;从侧面看到的图形,称为侧视图,依观看方向不同,有左视图、右视图.2.我们可以通过一个物体的三视图,描述这个物体的形状.作业教材第129页习题4.2第1,2题.本节课对学生的抽象思维能力的发展很重要,是学生由具体到抽象的过渡.由两个内容构成,一是由立体图形到视图,要使学生明确从不同的方向看,可能会看到不同的图形,通过观察与归纳,能画出从不同方向看到的图形,发展观察思考能力;二是由视图到立体图形,这是本节课的难点,开始可以由简单的、学生熟悉的图形入手,让学生通过观察和想象,描述具体的立体图形,对于比较复杂的图形,可以适当让学生用实物演示,得出结论,然后总结方法和规律,逐步过渡到直接抽象出相应的立体图形.4.3立体图形的表面展开图1.让学生通过直观感知、操作等实践活动,丰富立体图形的认知和感受,进一步认识立体图形与平面图形的关系;2.会判断所给定的平面图形能否折成立体图形;3.给出一些立体图形的展开图,能说出相应立体图形的名称;4.会判断给定的平面图形是否为某立体图形的展开图,并会把一个简单的立体图形展开成平面图形.重点根据立体图形研究其展开图和根据展开图判别立体图形.难点研究一个简单立体图形展开图.一、创设情境1.观察生活的周围,就会发现物体的形状千姿百态……,这其中蕴含着许多图形的知识.2.当我们进行包装时,它们的展开图是怎样的呢?下面让我们一起来探究.二、探究新知1.圆柱体是我们所熟悉的图形,那么圆柱体的侧面展开图是什么图形呢?请你画出来.2.“折一折”:如下图是多面体的展开图,你能说出这些多面体的名称吗?3.正方体有哪几种展开图,你能画出来吗?学生以小组为单位展开探究,将结果画在黑板上,教师及时予以总结.正方体展开图如下图:根据图形做出归纳小结:第一行是1-4-1组合;第二行第1~3个是2-3-1组合;第二行最后两个分别是2-2-2和3-3组合.三、练习巩固1.如图,()不是正方体的展开图.2.如图,下列图形是某些立体图形的平面展开图,说出这些立体图形的名称.有()A.7种B.4种C.3种D.2种四、小结与作业小结通过本节课的学习,你有哪些收获?还有哪些疑惑?作业教材第131~132页练习第1,2,3题.本节课主要内容是立体图形的平面展开图,学习本节课内容需要学生有一定的空间想象能力,所以在实际教学中,应多从具体的实物入手,让学生通过动手操作来发现规律并及时进行总结,然后再通过抽象的想象来解决问题,给学生一个适应的过程.4.4平面图形1.知识目标:让学生经历观察——画图——认知——设计的过程,了解生活中的圆和多边形;通过画图——分析——归纳,了解多边形与三角形之间的关系,将一个多边形分割成三角形.2.能力目标:从具体图形中,通过抽象、概括,画出它的表面形状,把一个多边形进行分割转化成三角形,从中渗透数学转化思想,并锻炼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重点让学生发现生活中的圆、多边形及其给生活带来的美和享受,进而认识多边形,会将一个多边形分割成三角形.难点多边形分割成三角形的方法.一、创设情境1.观察下面所示的各物体,你能画出它们表面轮廓线的形状吗?2.虽然我们所处的世界是一个立体的世界,是一个三维的世界,但通过前面的学习,我们也知道,立体图形是由平面图形所组成的,我们也知道,其实有时我们观察物体,都是从其表面开始的:1.其实,生活中的物体,它们的表面都是有一定形状的平面图形,如:2.观察这些图形,你能发现它们是怎样构成的吗?概括:(1)圆是由曲线围成的封闭图形;(2)多边形是由线段围成的封闭图形.按照组成多边形的边数,多边形可分为三角形、四边形、五边形、六边形……另外,多边形也可分为凹多边形与凸多边形.3.我们都知道,每个多边形都可以看成是由三角形组成的,即三角形是最基本的图形,每一个多边形都可以分割成若干个三角形.如:从上图中,可以发现三角形的个数刚好与边数有一定的规律:三角形的个数=边数-2三、练习巩固1.下列图形中,是四边形的是()A.①③B.②③④C.③④D.①②④⑤2.如图,每一个多边形都可以按如图的方法分割成若干个三角形.按如图所示的方法,十五边形可以分成________个三角形.四、小结与作业小结1.(1)圆是由曲线围成的封闭图形;(2)多边形是由线段围成的封闭图形.2.在多边形中,三角形是最基本的图形,每一个多边形都可以分割成若干个三角形.作业教材第136页练习第1,2题.1.在本节课的教学中,从数学的具体图形入手,让学生通过观察与思考,得出结论.将多边形分割成若干个三角形是本节课教学的难点,教师要引导学生动手操作,总结出规律,应该鼓励学生采用不同的分割方法.2.本节课能抓住学生的爱好和心理需求,在轻松、愉快的气氛中让学生学到数学知识,并能把数学知识同生活实际联系起来.3.本节课是在学生认识多边形和圆,并认识到它们可以组成各种优美的图案的基础上发散学生的思维能力,培养学生大胆想象的能力、创新能力和动手能力.让学生真正参与了教学,同时学生也得到了展示自己的机会和舞台.4.5最基本的图形——点和线4.5.1点和线1.使学生理解任何图形都是由点和线组成的,体会线段、射线、直线的形象,正确区分这三个图形,掌握它们的表示方法.2.感受、体会、理解“两点之间,线段最短”以及“两点确定一条直线”,掌握两点间距离的概念.重点线段、射线、直线的定义以及表示方法,熟悉简单的几何语言.难点线段、射线、直线的区别与联系.一、创设情境1.如果你站在一座足够高的楼上,望着楼底下的某一个人,那么你将能见到什么?2.黑夜中用聚光灯照射远处的墙壁,我们会看到什么?3.如果你把一条两头都打结的绳子拉直了,你将能发现什么?二、探究新知1.从情景中,我们可以知道,你能看到的将是一个点,而这个点就表示着这个人或聚光灯照射处的位置,因此,可以概括:点通常表示一个物体的位置.点图形:·A表示:点A(A点).2.日常生活中,一根拉紧的绳子、一根竹竿、人行横道线都给我们以线段的形象.线段图形:表示:线段AB线段d3.利用线段的形象,我们顺利地引出了射线与直线.概括:把线段向一方无限延伸所形成的图形叫做射线;把线段向两方无限延伸所形成的图形叫做直线.射线图形:表示:射线AB射线d直线图形:表示:直线AB直线d4.小结:对于线段、射线、直线,应该进行综合的比较:5.试一试.(1)线段公理观察下图,从A地到B地有三条路径,你会选择哪一条?从上边的图中,我们很容易发现:如果从A地到B地,走直路的路程是最短的,即在这些把A,B连结起来的线中,线段AB是最短的.概括:两点之间,线段最短.连结两点间的线段的长度叫做两点间的距离.(2)直线的公理我们要把一根木条钉紧,只用一个钉子,行吗?那么至少需要钉几个钉子才能将木条钉紧?由生活中的经验,我们都知道,一个是不够的,至少需要两个钉子才能将木条钉紧.概括:经过两点有一条直线,并且只有一条直线,即两点确定一条直线.三、练习巩固1.四条直线两两相交,其交点个数最多有()A.3个B.4个C.5个D.6个2.如图所示,共有线段________条;共有射线________条;共有直线________条.3.用一个钉子把一根细木条钉在木板上,用手拨木条,木条能转动,这说明______________________;用两个钉子把细木条钉在木板上,就能固定细木条,这说明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四、小结与作业小结1.线段、射线、直线之间的区别.2.两点之间,线段最短.连结两点间的线段的长度叫做两点间的距离.3.经过两点有一条直线,并且只有一条直线,即两点确定一条直线.作业教材习题4.5第1,2题.本节课是学生学习几何的入门课,培养学生的几何意识对于本节课来讲就很重要,教师可以从具体形象的实际例子入手,使学生经历从具体到抽象的思维过程,从而培养学生的几何意识.抽象是数学的一种基本思想和基本方法,让学生从实际生活的物体、图形中抽象得到点、线、面、体等数学概念.概括事物的数学属性,引导学生从数学的角度去看待实际物体,提高学生的抽象思维能力,引导学生的思维习惯.4.5.2 线段的长短比较1.使学生分别掌握测量与重叠来比较线段大小的方法; 2.使学生充分理解两条线段大小比较所隐含的意义,能从“量”与“形”上进行转化; 3.线段中点的性质及其简单运算.重点线段大小比较的方法及其原理. 难点如何引导学生从“数量”的角度引入到从“形”的角度来分析两条线段的大小比较.一、创设情境1.如果有两个同学在比较高矮,你们一般是怎么做的?解决方法:让两个人站在一起来比较;分别量出这两个同学的身高. 2.如何比较数学书长和宽的长度大小?你能够想到什么方法? 解决办法:可以拿两本相同的数学书,将长和宽重叠进行比较;分别测量长和宽的长度;用圆规截取书本的宽度,再和长相比较.二、探究新知1.从上面的探究总结,怎样比较下图中两条线段的长短?小结:从上面的引例,我们很容易知道,比较两条线段的长短有两种方法: (1)用刻度尺度量;(2)利用圆规进行移动.如图有线段AB 与线段CD ,且进行了以上的有关比较方法.如果通过比较可知:线段AB 比线段CD 短,则表示为:AB<CD(或CD>AB)2.如图,MN 是已知线段,你能用直尺和圆规准确地画一条与MN 相等的线段吗? 小结:我们可以先画射线AB ,然后用圆规量出线段MN 的长,再在射线AB 上截取AC =MN ,那么,AC 就是所要画的线段.3.在一张半透明纸上画一条线段AB ,将线段AB 折叠,使点A 和点B 重合,折痕与线段AB 的交点为C ,测量AC 、BC 和AB 的长度,你有什么发现?小结:AC =CB =12AB ,AC +CB =AB归纳:把一条线段分成两条相等线段的点,叫做这条线段的中点. 如上图,点C 是线段AB 的中点.三、练习巩固1.如图①,AD =AB -________=AC +________.2.如图②,下列说法不能判断点C 是线段的中点的是( )A .AC =CB B .AB =2AC C .AC +CB =ABD .CB =12AB3.在直线m 上顺次取A ,B ,C 三点,使AB =4 cm ,BC =3 cm ,如果O 是线段AC 的中点,求线段OB 的长.四、小结与作业 小结1.比较两条线段的长短有两种方法:(1)用刻度尺度量;(2)利用圆规进行移动.2.把一条线段分成两条相等线段的点,叫做这条线段的中点. 如下图,点C 是线段AB 的中点.则AC =CB =12AB ,AC +CB =AB.作业教材习题4.5第4,5题.在本节课的安排上应逐渐在几何中渗透几何语言的描述,并应注意到其语言的规范性.在知识上应对本节课内容上有所拓展,而不能局限于教材,要引导学生来发现问题,并学会找到解决问题的方法.4.6 角 4.6.1 角1.使学生通过实际生活中对角的认识,建立起几何中角的概念,并能掌握角的两个定义;2.使学生掌握角的各种表示方法;3.使学生掌握平角、周角和直角的概念; 4.掌握角的单位换算,会进行计算; 5.会用角准确地表示方向.重点角的概念及两个定义和角的表示方法. 难点角的单位换算和用角准确地表示方向.一、创设情境观察下面的图形,你发现有什么共同的特点吗?这些图形都给了我们角的形象.二、探究新知1.根据你对上面角的观察,你能说说什么样的图形叫做角?小结:角的定义:(1)角是由两条有公共端点的射线组成的图形.(2)从运动变化的角度来看,角可以看成是有一条射线绕着它的端点旋转而成的图形.2.如何表示一个角呢?小结:角的表示方法:有以下几种表示方法(如图所示):3.平角和周角在上面的旋转过程中,有两种特殊的情况:第一种是绕着端点旋转到角的终边和始边成一直线,这时所成的角叫做平角;第二种是绕着端点旋转到终边和始边重合,这时所成的角叫做周角.4.角的度量如何使用量角器测量角的大小?从量角器中我们已经知道如果把周角分成360等份,每一份就是一度,记作1°,但是一个角并不正好是整数度数,与长度单位一样,考虑用更小一些的单位.把一度分成60等份,每一份就是1分,记作1′;而把一分再分成60等份,每一份就是1秒,记作1″.这样,角的度量单位度、分、秒有如下关系:1周角=360°1平角=180°1°=60′1′=60″5.方位角还记得下图的八个方向吗?但在日常生活中,八个方向是不够用的,这只是一种大致的方向.如果要准确地表示方向,那就要借用角度的表示方式.三、练习巩固1.计算:(1)180°-(35°18′5″+62°56′15″);(2)180°-79°36′20″;(3)73°45′55″+61°41′37″.2.写出图中所有小于平角的角.四、小结与作业小结1.角的定义(1)角是由两条有公共端点的射线组成的图形.(2)从运动变化的角度来看,角可以看成是由一条射线绕着它的端点旋转而成的图形.2.一条射线绕着端点旋转到角的终边和始边成一条直线,这时所成的角叫做平角;绕着端点旋转到终边和始边重合,这时所成的角叫做周角.3.角的单位换算1周角=360°1平角=180°1°=60′1′=60″4.我们可以借用角来表示方向.作业教材第148页练习第1,2题.4.6.2角的比较和运算2.掌握角的度数的运算和角的运算;3.掌握角的平分线及其应用;4.会用圆规和直尺画一个角等于已知角.重点1.角的度数的运算和角的运算;2.角的平分线及其应用.难点1.角的度数的运算;2.角的平分线的应用.一、创设情境1.比较两条线段的长短有哪些方法?小结:测量法;叠合法.2.我们如何比较两个角的大小呢?二、探究新知1.角的大小比较(1)出示教具,探索讨论:观察以下三个角,你能说出它们的大小吗?(2)学生提出方法,教师小结:①叠合法(课件)把一个角放到另一个角上,使它们的顶点重合,其中一边也重合,并使两个角的另一边都在这一条边的同侧.②度量法用量角器分别量出角的度数,再加以比较.2.角的和差关系(1)观察下图中有哪几个角,把它写下来: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2)根据上图中角之间的关系填空:∠AOB=________=________;∠BOC=________=________;∠AOC==________=________.3.作一个角等于已知角在前面的学习中,我们已经知道如何作一条线段等于已知线段,同样,我们也可以利用圆规来作一个角等于已知角.4.角平分线(1)请同学们把一个角的两边对折,让两边互相重合.这时,我们将看到这个角的中间有一条射线,请你测量所分成的两个角的大小,你有什么发现?(2)小结:这条射线将这个角分成两个相等的角,这时,我们把这条射线称为这个角的角平分线.归纳:从一个角的顶点引出的一条射线,把这个角分成两个相等的角,这条射线叫做这个角的平分线.如图,已知OC 平分∠AOB ,则有:∠AOC =∠BOC =12∠AOB ,∠AOB =2∠AOC =2∠BOC.三、练习巩固1.如图,已知∠AOB =50°,OD 平分∠BOC ,OE 平分∠AOC.求∠EOD 的度数.2.如图,将长方形纸片沿AC 折痕对折,使点B 落在点B′处,CF 是∠B′CE 的平分线,求∠ACF 的度数.四、小结与作业 小结1.角的大小比较方法:①叠合法;②度量法. 2.我们可以利用圆规来作一个角等于已知角.3.从一个角的顶点引出的一条射线,把这个角分成两个相等的角,这条射线叫做这个角的平分线.作业教材第151页练习第1,2,3题.本节课主要学习角的大小比较和运算,是本章的重点和难点,所以在讲解的时候,要将每个知识点讲解透彻,要多举实例,使学生理解得更透彻.角的平分线是本节课的重点和难点内容,首先可以让学生通过折叠角得到角平分线,然后通过测量感知角平分线将一个角分成两个相等的角,使学生形成较深刻的印象,教师在学生探究的基础上,及时进行总结,形成完整的知识点,最后,通过具体的例子进行相关知识的应用,发展学生使用知识的能力.4.6.3余角和补角1.理解互为余角和补角的概念;2.掌握余角与补角的性质及其简单应用.重点正确求出一个角的余角和补角.难点余角和补角性质的应用.一、创设情境1.如图1,已知∠1=149°,∠2=31°,那么∠1+∠2=________.2.如图2,已知∠COD=90°,那么∠1+∠2=________.二、探究新知1.计算:(1)如图3,已知∠1=28°,∠2=62°,那么∠1+∠2=________.(2)如图4,已知∠1=62°,∠2=118°,那么∠1+∠2=________.(3)如图5,A,O,B在同一直线上,∠1+∠2=________.2.通过上面的计算,你发现∠1与∠2的和各满足什么条件?小结:互为余角的定义:两个角的和等于90°(直角),就说这两个角互为余角,简称互余;互为补角的定义:两个角的和等于180°(平角),就说这两个角互为补角,简称互补;3.思考:问题1:以上定义中的“互为”是什么意思?问题2:如果∠1+∠2+∠3=180°,那么∠1,∠2,∠3互为补角吗?4.余角、补角的性质(1)如图∠1与∠2互余,∠3与∠4互余,∠1=∠3,那么∠2与∠4相等吗?为什么?余角性质:同角或等角的________相等.(2)如图∠1与∠2互补,∠3与∠4互补,∠1=∠3,那么∠2与∠4相等吗?为什么?补角性质:同角或等角的________相等.三、练习巩固1.如果∠α=39°31′,∠α的余角∠β=________,∠α的补角∠γ=________,∠γ-∠β=________.2.若∠1+∠2=90°,∠3+∠2=90°,∠1=40°,则∠3=________,依据是________________.3.一个角的补角比它少40°,求这个角的度数.四、小结与作业小结1.两个角的和等于90°(直角),就说这两个角互为余角,简称互余;两个角的和等于180°(平角),就说这两个角互为补角,简称互补;2.余角性质:同角或等角的余角相等;补角性质:同角或等角的补角相等.作业教材习题4.6第7,8题.有一个初步掌握,并能理解应用.。
七年级数学第四章图形的初步认识复习课华东师大版知识精讲
七年级数学第四章图形的初步认识复习课华东师大版【本讲教育信息】一. 教学内容:第四章图形的初步认识复习课[学习要求]1. 直观认识立体图形,视图和展开图。
2. 直观认识平面图形,了解图形的分割和组合。
3. 正确理解两点间的距离,点到直线的距离。
4. 掌握点、线段、直线、射线的表示方法。
5. 认识线段间的数量关系。
6. 理解角的两种定义。
7. 认识角与角之间的数量关系。
8. 了解同位角、内错角、同旁内角的概念,并学会识别。
9. 会识别平行线,会根据图形中的已知条件,通过简单说理,得出欲求结果。
[知识内容](一)生活中的立体图形本节所学习的立体图形仅限于柱体、锥体和球体的一部分。
1. 柱体的分类与特征(1)圆柱:底面是圆,侧面是曲面。
(2)棱柱:底面是三角形(三棱柱),侧面是正方形或长方形。
底面是四边形(四棱柱),侧面是正方形或长方形。
底面是五边形(五棱柱),侧面是正方形或长方形。
底面是六边形(六棱柱),侧面是正方形或长方形。
其中正方体的底面是正方形,并且每条棱都相等。
2. 锥体的分类与特征(1)圆锥:底面是圆,侧面是曲面。
(2)棱锥:底面是三角形(三棱锥),侧面是三角形。
底面是四边形(四棱锥),侧面是三角形。
底面是五边形(五棱锥),侧面是三角形。
底面是六边形(六棱锥),侧面是三角形。
3. 多面体与欧拉公式多面体:围成立体图形的面是平的面。
欧拉公式:顶点数+面数-棱数=2+-=2即:V F E式中V是多面体的顶点数,F是面数,E是棱数。
(二)画立体图形画立体图形,采用的是常见的正投影,即当光线与投影垂直时的投影。
1. 什么是三视图(1)就是从正面、上面和侧面(左面或右面)三个不同的方向看一个物体,然后描绘三张所看到的图,即视图。
这样就把一个物体转化为平面的图形,即视图法。
(2)我们从不同的方向观察同一物体时,可能看到不同的图形,其中把从正面看到的图形叫做正视图(或主视图);从上面看到的图形叫做俯视图;从侧面看到的图形叫做侧视图,依观看的方向不同,有左视图、右视图。
七年级数学上册 第4章 图形的初步认识4.4 平面图形教案 (新版)华东师大版-(新版)华东师大版初
4.4 平面图形【基本目标】1.知识目标:让学生经历观察——画图——认知——设计的过程,了解生活中的圆和多边形;通过画图——分析——归纳,了解多边形与三角形之间的关系,将一个多边形分割成三角形.2.能力目标:从具体图形中,通过抽象、概括,画出它的表面形状,把一个多边形进行分割转化成三角形,从中渗透数学转化思想,并锻炼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3.情感态度目标:通过欣赏优美的图案、亲自动手设计图案,感知数学的美、感受数学的魅力.【教学重点】让学生发现生活中的圆、多边形及其给生活带来的美和享受,进而认识多边形,会将一个多边形分割成三角形.【教学难点】多边形分割成三角形的方法.一、情境导入,激发兴趣1.观察下面所示的各物体,你能画出它们表面轮廓线的形状吗?【教学说明】将具体的实物图片呈现给学生,让学生经历从具体到抽象的思维过程.2.虽然我们所处的世界是一个立体的世界,是一个三维的世界,但通过前面的学习,我们也知道,立体图形是由平面图形所组成的,我们也知道,其实有时我们观察物体,都是从其表面开始的:【教学说明】从学生最熟悉的实际物体入手,发挥学生的想象力,将理论与实际相联系,理论联系实际是数学学习的关键,也是学习数学的一个重要出发点.二、合作探究,探索新知1.其实,生活中的物体,它们的表面都是有一定形状的平面图形,如:【教学说明】让学生认识到复杂的物体从简单的图形研究起.培养抽象思维、概括能力,初步感知圆和多边形图形.2.观察这些图形,你能发现它们是怎样构成的吗?概括:(1)圆是由曲线围成的封闭图形;(2)多边形是由线段围成的封闭图形.按照组成多边形的边数,多边形可分为三角形、四边形、五边形、六边形……;另外,多边形也可分为凹多边形与凸多边形.【教学说明】先让学生观察得出结论,然后教师再用规X严密的语言进行总结,重点强调多边形的特征,可适当举例说明.3.我们都知道,每个多边形都可以看成是由三角形组成的,即三角形是最基本的图形,每一个多边形都可以分割成若干个三角形.如:从上图中,可以发现三角形的个数刚好与边数有一定的规律:即三角形的个数=边数-2【教学说明】教师可做适当引导,然后让学生动手画一画,发现其中的规律,充分让学生展示,培养学生的语言表达、概括能力.三、示例讲解,掌握新知例1认识图形,说出以下图形是不是多边形.【教学说明】先让学生观察后回答,教师提示应符合两点:线段和封闭.例2下面各图中,哪几个是四边形?【教学说明】学生观察后回答,教师先不急于肯定对错,让学生判断,教师再予以纠正和强调.四、练习反馈,巩固提高1.下列图形中,不是多边形的是()2.下列图形中,是四边形的是()A.①③B.②③④C.③④D.①②④⑤3.给下面的多边形写出一个合适的名称:4.如图,每一个多边形都可以按如图的方法分割成若干个三角形.按如图所示的方法,十五边形可以分成个三角形.【教学说明】第1、2、3题是对多边形的认识,学生应该很容易解答,对于第4题,可以提示学生找出规律,再进行解答.五、师生互动,课堂小结1.(1)圆是由曲线围成的封闭图形;(2)多边形是由线段围成的封闭图形.2.在多边形中,三角形是最基本的图形,每一个多边形都可以分割成若干个三角形.【教学说明】教师引导学生对所学内容进行总结,对出现的问题及时予以纠正和强调,对相关的方法进行总结,加强学生对本节课知识的理解.完成本课时对应的练习.1.在本节课的教学中,从数学的具体图形入手,让学生通过观察与思考,得出结论.将多边形分割成若干个三角形是本节课教学的难点.教师要引导学生动手操作,总结出规律,应该鼓励学生采用不同的分割方法.2.本节课能抓住学生的爱好和心理需求,在轻松、愉快的气氛中让学生学到数学知识,并能把数学知识同生活实际联系起来.3.本节课是在学生认识多边形和圆,并认识到它们可以组成各种优美的图案的基础上发散学生的思维能力,培养学生大胆想象的能力、创新能力和动手能力.让学生真正参与了教学,同时学生也得到了展示自己的机会和舞台.。
华师版八年级上册数学第4章 图形的初步认识【教案】立体图形的表面展开图
立体图形的表面展开图【教学目标】知识与技能:认识立体图形与平面图形的关系,一个立体图形按不同方式展开可得不同的平面展开图.过程与方法:通过观察和动手操作,经历和体验图形变化过程,培养实验操作的能力,发展空间观念.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通过学生的主动探究,敢于实践,勇于发现,合作交流,培养学生对学习几何图形的兴趣,激发学生热爱生活的情感.【教学重难点】重点:基本几何体与其展开图的关系,一个立体图形以不同方式展开可得不同的平面展开图.难点:正确判断哪些平面图形可折叠为立体图形.【教学过程】一、创设情境,导入新课设计意图:通过问题引发学生的思考和探究的欲望,引起学生的学习兴趣,进一步培养学生的空间想象能力.教师出示以下几个形状的纸条.提出问题:我们在小学中已经接触过正方体的展开图,猜一猜,以上几个图形中,折叠以后是不是都能构成正方体?学生交流探索后得出结论,最后动手操作试一试加以验证.二、探究新知设计意图:通过学生的观察、操作、思考,探究感受立体图形的构成,学习常见的一些几何体的展开图形,进一步建立空间观念.试一试,教师出示教材中130页中四个几何体的表面展开图,让学生探究几何体的形状.学生分组思考、讨论,并由组内选出代表回答结果.教师拿出准备好的模型,动手操作折叠,用折成的几何体与学生想象的立体图形作比较,从而验证学生结论的正确性.教师概括:要研究一些物体的表面展开图所对应的几何体,除要有丰富的空间想象力外,最好的办法是动手操作去验证,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三、探究圆柱、圆锥、三棱柱、长方体、正方体的展开图设计意图:使学生掌握常见的几何体的展开图,培养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和空间想象能力,感受立体图形与平面图形的转化.教师出示问题:长方体、圆柱体、圆锥、三棱柱、正方体的展开图是什么样的平面图形?学生分组进行讨论、思考,有准备地进行动手操作试一试,然后师生共同得出以上图形展开图的形状,并且各小组比较,有的几何体的展开图是多样的.四、课堂小结设计意图:通过小结,让学生更好地认识立体图形的平面展开图,从而更系统完整地对本节课的内容进行巩固.小结:(1)师生共同归纳常见几何体的展开图.(2)学生谈一下本节课的收获.五、课后作业1.下列平面展开图分别是哪些立体图形的展开图.【答案】(1)三棱柱;(2)三棱柱;(3)正方体.2.如图所示,是正方体的展开图,每个面内都标注了字,如果“成”在前面,从左面看是“有”字,则“志”在面.( )A.上B.下C.右D.后【答案】A【板书设计】一、创设情境,导入新课二、探究新知三、探究圆柱、圆锥、三棱柱、长方体、正方体的展开图四、课堂小结五、课后作业。
华师大数学教案7年级第四章图形的初步熟悉(全)
第四章第一课时生活中的立体图形班级--------学习目标:一、熟悉现实背景中的圆柱、圆锥、正方体、长方体、棱柱、球。
二、熟悉圆柱、圆锥、正方体、长方体、棱柱、球,并能用自己的语言描述它们取得某种特点。
学习重点:一、感受图形世界的丰硕多彩;二、熟悉现实背景中的圆柱、圆锥、正方体、长方体、棱柱、球。
学习难点:熟悉圆柱、圆锥、正方体、长方体、棱柱、球,并能用自己的语言描述它们取得某种特点。
学习进程:一、自学完成一、咱们生活在一个神奇而美好的三维空间里,那个由各类形状物体所组成的世界与数学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
你用心观看过周围物体的形状吗?其中有规那么的与不规那么的形状。
规那么的如自然界中存在的橙子、苹果、西瓜等;人类制造的中国的传统建筑、钟楼、埃及金字塔、易拉罐、蛋筒冰激凌等等。
二、认真观看方才所列举的这些物体的形状与哪些立体图形相类似?你以为怎么分合理?如上图⑴⑵所表示的立体图形是()⑴⑵⑶⑷⑸图⑶⑷所表示的立体图形是();图⑸所表示的立体图形是()具体的,图⑴和图⑵、图⑶和图⑷之间还有必然的不同.图⑴表示的图形又叫做()图⑵表示的图形叫做()图⑶表示的图形称为()图⑷表示的图形称为()在柱体和锥体中,底面是三角形的棱柱(锥)叫做三棱柱(锥)、底面是四边形的棱柱(锥)叫做四棱柱(锥)、底面是五边形的棱柱(锥)叫做五棱柱(锥)注:柱体、锥体、球体的区别:⑴柱体有上下两个相同的底面,锥体只有一个底面;⑵柱体和锥体由底面和侧面围成,球体由一个面围成;⑶圆柱和圆锥的底面是圆,棱柱和棱锥的底面是多边形。
3、围成上图⑵⑷等立体图形的面是平的面,象如此的立体图形又称为多面体。
小试身手:⑴圆柱、圆锥的底面都是________;⑵_______和_______的底面能够是三角形或四边形;⑶______的上下底面的形状、大小是一样的;⑷棱锥的侧面都是_________;⑸______的侧面都是长方形;⑹_____________________都是多面体。
七年级数学上册第四章图形的初步认识教学设计(华东师大版)【DOC范文整理】
七年级数学上册第四章图形的初步认识教学设计(华东师大版)1生活中的立体图形教学目标知识技能目标能把生活中的空间与图形转化为数学问题,初步认识图形的分类.过程性目标.通过观察,使学生对身边的立体图形有初步的感受;.提高空间想象力,培养好奇心和求知欲,激发学习几何的热情.教学过程一.创设情境师: 同学们,不知你们有没有仔细地观察过我们生活的周围,如果你认真观察的话,你会发现我们周围的物体的形状是千姿百态的.其实这些美好的事物,跟我们的数学有很大的联系,因为它包含着许多图形的知识.我们生活在三维的世界中,随时随地看到的和接触到的物体都是立体的.有些物体,像石头、植物等呈现出极不规则的奇形怪状;同时也有许多物体具有较为规则的形状.师: 请同学举出一些生活中的立体图形.比一比谁想出的图形最多.生: 橙子、苹果、西瓜、菠萝等;另外,还有人类创造的:中国传统建筑、钟楼、书、蛋筒冰湛淋等等.二.归纳探究师: 请同学仔细观察上面的图形,想一想,你能发现这些物体与下图中的立体图形的关系吗?请学生回答:比较一下这些图形,看看这些图形有什么相同的地方,有什么不相同的地方?教师归纳:如图1.图2所表示的立体图形我们把它叫做柱体;图3.图5所表示的立体图形我们把它叫做锥体,图4所表示的立体图形我们把它叫做球体.图1和图2.图3和图5之间还有一定的差别.图1表示的图形我们把它叫做圆柱.图2表示的图形叫做棱柱,棱柱按棱数分类又可以分为三棱柱、四棱柱、五棱柱、六棱柱等等.图3所表示的图形叫做圆锥,图5表示的图形叫做棱锥.棱锥按棱数分类又可以分为三棱锥、四棱锥、五棱锥、六棱锥等等.同学们请思考一下,上图中的图形有什么共同的特征吗?请学生自己探讨总结:生:上图中的立体图形都有一个共同的特征,就是它们的面都是平的.师:如果一个立体图形的面都是平的,像这样的立体图形,我们把它叫做多面体.三.实践应用写出下列立体图形的名称.【答案】四棱柱;圆柱;长方体;圆锥.1生活中的立体图形教学目标:知识与技能目标:通过本节课的学习,让学生直观认识规则的立体图形,正确识别各类立体图形。
七年级数学上册第4章图形的初步认识本章复习教案华东师大版.doc
第4章图形的初步认识【基本目标】1.使学生理解本章的知识结构,并通过本章的知识结构掌握本章的全部知识;2.对线段、射线、直线、角的概念及它们之间的关系有进一步的认识;3.掌握本章的相关概念和图形的性质;4.理解本章的数学思想方法;5.了解本章的题目类型.【教学重点】立体图形与平面图形的互相转化及一些重要的概念、性质等.【教学难点】建立和发展空间观念;对图形的表示方法,对几何语言的认识与运用.一、知识框图,整体把握【教学说明】教师引导学生回顾本章知识点,边回顾边画出本章知识框图.使学生对本章知识有一个总体把握,了解各知识点之间的联系,加深对知识点的理解,为后面的运用奠定基础.二、释疑解惑,加深理解1.通常画一个立体图形要分别从正面看、从左面看、从上面看.如从不同方向看图1就可得到图2中的三个图形.同样由图2的三个图形也可以画出图1.如果不能认真的观察分析立体图形的特征,就不能正确画出相应的平面图形.图1 图22.在研究直线、线段、射线的有关概念时,容易出现延长直线或延长射线之类的错误.在用两个大写字母表示射线时,容易忽视第一个字母表示的是这条射线的顶点.3.直线有这样一个重要性质:经过两点有一条直线,并且只有一条直线,即两点确定一条直线.线段有这样一条重要性质:两点的所有连线中,线段最短.简单说成:两点之间,线段最短.这两个性质是研究几何图形的基础,应抓住性质中的关键性字眼,不能出现似是而非的错误.4.注意线段的中点是指把线段分成相等的两条线段的点;而连结两点间的线段的长度,叫做这两点的距离.这里应特别注意线段与距离的区别,即距离是线段的长度,是一个量;线段则是一种图形,它们之间是不能等同的.5.角的表示方法中,当用三个大写字母来表示时,顶点的字母必须写在中间,在角的两边上各取一点,将表示这两个点的字母分别写在顶点字母的两旁,两旁的字母不分前后.6.在研究互为余角和互为补角时,容易混淆这两个概念.常常误认为互为余角的两个角的和等于180°,互为补角的两个角的和等于90°.【教学说明】教师引导学生对本章重点知识和需要注意的问题进行详细的回顾,使学生对本章知识进行进一步的理解,形成知识网络.三、典例精析,温故知新例1如图1所示,上面是一些具体的物体,下面是一些立体图形,试找出与下面立体图形相类似的物体.解:①与d类似,②与c类似,③与a类似,④与b类似.例2如图2所示,讲台上放着一本书,书上放着一个粉笔盒,指出右边三个平面图形分别是左边立体图形的哪个视图.解:(1)左视图(2)俯视图(3)主视图例3已知三点A,B,C,按照下列语句画出图形.(1)画直线AB;(2)画射线AC;(3)画线段BC.解:如图所示,直线AB、射线AC、线段BC即为所求.图3例4如图所示,回答下列问题.(1)图中有几条直线?用字母表示出来;(2)图中有几条射线?用字母表示出来;(3)图中有几条线段?用字母表示出来.解:(1)图中有1条直线,表示为直线AD(或直线AB,AC,BD,BC,CD);(2)共有8条射线,能用字母表示的有射线AB(或AC、AD),BA,BC(或BD),CB(或CA),CD,DC(或DB,DA),不能用字母表示的有2条;(3)共有6条线段,表示为线段AB,AC,AD,BC,BD,CD.例5已知线段AB=4厘米,延长AB到C,使B C=2AB,取AC的中点P,求PB的长.分析:先画出图形,求出BC的长,再求出AC的长,因为P是AC的中点,所以可以求出PA的长,从而用PA减AB得到PB的长度.【答案】PB为2厘米例6(1)用度、分、秒表示48.12°.(2)用度表示50°7′30″.解:(1)∵48.12°=48°+0.12°,0.12°=60′×0.12=7.2′=7′+0.2′,0.2′=60″×0.2=12″,∴48.12°=48°7′12″.(2)∵50°7′30″=50°+7′+30″=50°+7′+0.5′=50°+7.5′=50°+0.125°=50.125°.∴50°7′30″=50.125°.例7小明从A点出发,向北偏西33°方向走3.3 m到B点,小林从A点出发,向北偏东20°方向走了6.6 m到C点,试画图确定A,B,C三点的位置(1cm表示3m),并从图上求出点B,C的实际距离.解:①如图所示,任取一点A,经过点A画一条东西方向的直线WE和一条南北方向的直线NS(两条直线相交成90°角).①∠NAW内作∠NAB=33°,量取AB=1.1cm.②∠NAE内作∠NAC=20°,量取AC=2.2cm.④连接BC,量得BC=1.8cm,∴BC的实际距离是5.4m.例8 个角的余角比它的补角的12少20°.则这个角为()A.30°B.40°C.60°D.75°分析:若设这个角为x,则这个角的余角是90°-x,补角是180°-x,于是构造出方程即可求解.解:设这个角为x,则这个角的余角是90°-x,补角是180°-x.则根据题意,得12(180°-x)-(90°-x)=20°.解得:x=40°.故应选B.归纳总结:说明处理有关互为余角与互为补角的问题,除了要弄清楚它们的概念,通常情况下还要引进未知数,构造方程求解.【教学说明】教师出示典型例题,让学生先尝试解答,教师予以讲解,在讲解的过程中,应着重于知识点的应用和解题方法的渗透.四、拓展训练,巩固提高1.下列说法中,正确的是()A.棱柱的侧面可以是三角形B.由六个大小一样的正方形所组成的图形是正方体的展开图C.正方体的各条棱都相等D.棱柱的各条棱都相等2.下面是一个长方体的展开图,其中错误的是()3.下面说法错误的是( )A.M是AB的中点,则AB=2AMB.直线上的两点和它们之间的部分叫做线段C.一条射线把一个角分成两个角,这条射线叫做这个角的平分线D.同角的补角相等4.从点O出发有五条射线,可以组成的角的个数是( )A.4个B.5个C.7个D.10个5.海面上,灯塔位于一艘船的北偏东50°,则这艘船位于这个灯塔的()A.南偏西50°B.南偏西40°C.北偏东50°D.北偏东40°6.平面内两两相交的6条直线,其交点个数最少为m个,最多为n个,则m+n等于()A.12B.16C.20D.以上都不对7.用一副三角板画角,下面的角不能画出的是()A.15°的角B.135°的角C.145°的角D.150°的角8.一个角的补角比它的余角的4倍还多15°,求这个角的度数.9.线段AB=4cm,延长线段AB到C,使BC = 1cm,再反向延长AB到D,使AD=3 cm,E 是AD中点,F是CD的中点,求EF的长度.【教学说明】学生独立完成练习,进一步熟练相关知识点的应用和提高解题能力.【答案】1.C2.C3.C4.D5.A6.B7.C8.解:设这个角为x,则(180°-x)=4(90°-x)+15°,x=65°.9.解:DC=AD+AB+BC=3+4+1=8cm,∵E是AD的中点,∴DE=12AD=12×3=1.5cm,∵F是CD的中点,∴DF=12CD=12×8=4cm,∴EF=DF-DE=4-1.5=2.5cm.完成本课时对应的练习.本章是学生第一次系统学习几何知识的开始,是学生的思维由具体到抽象的过渡,同时也是学生使用比较规范的几何语言来解决问题的第一次尝试.所以在教学中应当强调几何语言的规范性和格式的规范性,同时渗透一定的数学思想.。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学习必备 欢迎下载第五章 相交线与平行线5.1相交线[教学目标]1. 通过动手、操作、推断、交流等活动,进一步发展空间观念,培养识图能力,推理能力和有条理表达能力2. 在具体情境中了解邻补角、对顶角,能找出图形中的一个角的邻补角和对顶角,理解对顶角相等,并能运用它解决一些简单问题 [教学重点与难点]重点:邻补角与对顶角的概念.对顶角性质与应用 难点:理解对顶角相等的性质的探索 [教学设计]一.创设情境 激发好奇 观察剪刀剪布的过程,引入两条相交直线所成的角 在我们的生活的世界中,蕴涵着大量的相交线和平行线,本章要研究相交线所成的角和它的特征。
观察剪刀剪布的过程,引入两条相交直线所成的角。
学生观察、思考、回答问题教师出示一块布和一把剪刀,表演剪布过程,提出问题:剪布时,用力握紧把手,两个把手之间的的角发生了什么变化?剪刀张开的口又怎么变化?教师点评:如果把剪刀的构造看作是两条相交的直线,以上就关系到两条直线相交所成的角的问题, 二.认识邻补角和对顶角,探索对顶角性质1.学生画直线AB 、CD 相交于点O ,并说出图中4个角,两两相配 共能组成几对角?根据不同的位置怎么将它们分类? 学生思考并在小组内交流,全班交流。
当学生直观地感知角有“相邻”、“对顶”关系时,教师引导学生用 几何语言准确表达延长线它们的另一边互为反向有一条公共边与OA ,AOD AOC ∠∠;BOD AOC ∠∠与有公共的顶点O ,而且AOC ∠的两边分别是BOD ∠两边的反向延长线2.学生用量角器分别量一量各角的度数,发现各类角的度数有什么关系? (学生得出结论:相邻关系的两个角互补,对顶的两个角相等) 3学生根据观察和度量完成下表:教师提问:如果改变的大小,会改变它与其它角的位置关系和数量关系吗? 4.概括形成邻补角、对顶角概念和对顶角的性质 三.初步应用 练习: 下列说法对不对(1) 邻补角可以看成是平角被过它顶点的一条射线分成的两个角 (2) 邻补角是互补的两个角,互补的两个角是邻补角 (3) 对顶角相等,相等的两个角是对顶角学生利用对顶角相等的性质解释剪刀剪布过程中所看到的现象A B C DO 四.巩固运用例题:如图,直线a,b 相交,401=∠,求4,3,2∠∠∠的度数。
[巩固练习](教科书5页练习)已知,如图,80,35=∠=∠COF AOC ,求:DOF AOD ∠∠和的度数 [小结]邻补角、对顶角.[作业]课本P9-1,2P10-7,8 [备选题]一判断题:如果两个角有公共顶点和一条公共过,而且这两个角互为补角,那么它们互为邻补角( ) 两条直线相交,如果它们所成的邻补角相等,那么一对对顶角就互补( ) 二填空题1如图,直线AB 、CD 、EF 相交于点O ,AOE ∠的对顶角是 ,COF ∠的邻补角是若AOC ∠:AOE ∠=2:3,130=∠EOD ,则BOC ∠=2如图,直线AB 、CD 相交于点O30,90=∠=∠=∠AOC FOB COE 则=∠EOF5.1.2 垂线[教学目标]1.理解垂线、垂线段的概念,会用三角尺或量角器过一点画已知直线的垂线。
2.掌握点到直线的距离的概念,并会度量点到直线的距离。
3.掌握垂线的性质,并会利用所学知识进行简单的推理。
[教学重点与难点]1.教学重点:垂线的定义及性质。
2.教学难点:垂线的画法。
[教学过程设计] 一. 复习提问:1、叙述邻补角及对顶角的定义。
2、对顶角有怎样的性质。
二.新课: 引言:前面我们复习了两条相交直线所成的角,如果两条直线相交成特殊角直角时,这两条直线有怎样特殊的位置关系呢?日常生活中有没有这方面的实例呢?下面我们就来研究这个问题。
(一)垂线的定义当两条直线相交的四个角中,有一个角是直角时,就说这两条直线是互相垂直的,其中一条直线叫做另一条直线的垂线,它们的交点叫做垂足。
如图,直线AB 、CD 互相垂直,记作CD AB ⊥,垂足为O 。
请同学举出日常生活中,两条直线互相垂直的实例。
注意:P OA B C DBOFEDCBA1、 如遇到线段与线段、线段与射线、射线与射线、线段或射线与直线垂直,特指它们所在的直线互相垂直。
2、掌握如下的推理过程:(如上图).(90(垂直定义)已知),︒=∠=∠=∠=∠∴⊥AOD BOD COB AOC CD AB反之,(二)垂线的画法 探究:1、用三角尺或量角器画已知直线l 的垂线,这样的垂线能画出几条?2、经过直线l 上一点A 画l 的垂线,这样的垂线能画出几条?3、经过直线l 外一点B 画l 的垂线,这样的垂线能画出几条? 画法:让三角板的一条直角边与已知直线重合,沿直线左右移动三角板,使其另一条直角边经过已知点,沿此直角边画直线,则这条直线就是已知直线的垂线。
注意:如过一点画射线或线段的垂线,是指画它们所在直线的垂线,垂足有时在延长线上。
(三)垂线的性质经过一点(已知直线上或直线外),能画出已知直线的一条垂线,并且只能画出一条垂线,即: 性质1 过一点有且只有一条直线与已知直线垂直。
练习:教材第7页 探究:如图,连接直线l 外一点P 与直线l 上各点O , A,B,C ,……,其中l PO ⊥(我们称PO 为点P 到直线 l 的垂线段)。
比较线段PO 、PA 、PB 、P C ……的长短,这些线段中,哪一条最短?性质2 连接直线外一点与直线上各点的所有线段中,垂线段最短。
简单说成: 垂线段最短。
(四)点到直线的距离如上图,PO 的长度叫做点 P 到直线l 的距离。
例1 则下列结论:垂足为如图,,,,90D BC AD BAC ⊥︒=∠ (1)AB 与AC 互相垂直;(2)AD 与AC 互相垂直;(3)点C 到AB 的垂线段是线段AB ; (4)点A 到BC 的距离是线段AD;(5)线段AB 的长度是点B 到AC 的距离; (6)线段AB 是点B 到AC 的距离。
其中正确的有( ) A. 1个 B. 2个 C. 3个 D. 4个 解:A垂直定义)已知)((90CD AB AOC ⊥∴︒=∠CBA例2 如图,直线AB,CD 相交于点O,的度数。
和求AOC BOE DOF AB OF CD OE ∠∠︒=∠⊥⊥,65,,解:略例3 如图,一辆汽车在直线形公路AB 上由A 向B 行驶,M,N 分别是位于公路两侧的村庄, 设汽车行驶到点P 位置时,距离村庄M 最近,行驶到点Q 位置时,距离村庄N 最近,请在图中公路AB 上分别画出P,Q 两点位置。
即为所求。
则点垂足分别为两点分别作解:如图所示,过Q P Q P AB NQ AB MP N M ,,,,,,⊥⊥练习:1. 为钝角。
中,如图,已知BAC ABC ∠∆的距离是多少?到)点(的垂线;点画)过(的垂线段;到)画出点(AC B BC A AB C 3212.教材第9页3、4教材第10页9、10、11、12 小结:1. 要掌握好垂线、垂线段、点到直线的距离这几个概念;2. 要清楚垂线是相交线的特殊情况,与上节知识联系好,并能正确利用工具画出标准图形;3. 垂线的性质为今后知识的学习奠定了基础,应该熟练掌握。
作业:教材第9页5、6.5.2.1 平行线[教学目标]1.理解平行线的意义,了解同一平面内两条直线的位置关系; 2.理解并掌握平行公理及其推论的内容;3.会根据几何语句画图,会用直尺和三角板画平行线;4.了解“三线八角”并能在具体图形中找出同位角、内错角与同旁内角; 4.了解平行线在实际生活中的应用,能举例加以说明. [教学重点与难点]1.教学重点:平行线的概念与平行公理; 2.教学难点:对平行公理的理解. [教学过程] 一、复习提问相交线是如何定义的? 二、新课引入平面内两条直线的位置关系除平行外,还有哪些呢?制作教具,通过演示,得出平面内两条直线的位置关系及平行线的概念.三、同一平面内两条直线的位置关系1.平行线概念:在同一平面内,不相交的两条直线叫做平行线.直线a与b平行,记作a∥b.(画出图形)2.同一平面内两条直线的位置关系有两种:(1)相交;(2)平行.3.对平行线概念的理解:两个关键:一是“在同一个平面内”(举例说明);二是“不相交”.一个前提:对两条直线而言.4.平行线的画法平行线的画法是几何画图的基本技能之一,在以后的学习中,会经常遇到画平行线的问题.方法为:一“落”(三角板的一边落在已知直线上),二“靠”(用直尺紧靠三角板的另一边),三“移”(沿直尺移动三角板,直至落在已知直线上的三角板的一边经过已知点),四“画”(沿三角板过已知点的边画直线).四、平行公理1.利用前面的教具,说明“过直线外一点有且只有一条直线与已知直线平行”.2.平行公理:经过直线外一点,有且只有一条直线与这条直线平行.提问垂线的性质,并进行比较.3.平行公理推论:如果两条直线都与第三条直线平行,那么这两条直线也互相平行.即:如果b ∥a,c∥a,那么b∥c.五、三线八角由前面的教具演示引出.如图,直线a,b被直线c所截,形成的8个角中,其中同位角有4对,内错角有2对,同旁内角有2对.六、课堂练习1.在同一平面内,两条直线可能的位置关系是.2.在同一平面内,三条直线的交点个数可能是.3.下列说法正确的是()A.经过一点有且只有一条直线与已知直线平行B.经过一点有无数条直线与已知直线平行C.经过一点有一条直线与已知直线平行D.经过直线外一点有且只有一条直线与已知直线平行4.若∠α与∠β是同旁内角,且∠α=50°,则∠β的度数是()A.50°B.130°C.50°或130°D.不能确定5.下列命题:(1)长方形的对边所在的直线平行;(2)经过一点可作一条直线与已知直线平行;(3)在同一平面内,如果两条直线不平行,那么这两条直线相交;(4)经过一点可作一条直线与已知直线垂直.其中正确的个数是()A.1 B.2 C.3 D.46.如图,直线AB,CD被DE所截,则∠1和是同位角,∠1和是内错角,∠1和是同旁内角.如果∠5=∠1,那么∠1 ∠3.七、小结让学生独立总结本节内容,叙述本节的概念和结论.八、课后作业1.教材P19第7题;2.画图说明在同一平面内三条直线的位置关系及交点情况. [补充内容]1.试说明,如果两条直线都和第三条直线平行,那么这两条直线也互相平行.2.在同一平面内,两条直线的位置关系仅有两种:相交或平行.但现实空间是立体的, 试想一想在空间中,两条直线会有哪些位置关系呢?(用长方体来说明)5.2.2 直线平行的条件 (第2课时)一.教学目标(1)使学生进一步理解并掌握判定两条直线平行的方法; (2)了解简单的逻辑推理过程. 二.教学重点与难点重点:判定两条直线平行方法的应用; 难点:简单的逻辑推理过程. 三.教学过程 复习提问:1.判定两条直线平行的方法有哪些? 2.如图(1)(1)如果∠1=∠4,根据_________________,可得AB ∥CD ; (2)如果∠1=∠2,根据_________________,可得AB ∥CD ; (3)如果∠1+∠3=1800,根据______________,可得AB ∥CD .3.如图(2)(1) 如果∠1=∠D ,那么______∥________; (2) 如果∠1=∠B ,那么______∥________;(3) 如果∠A+∠B=1800,那么______∥________; (4) 如果∠A+∠D=1800,那么______∥________;新课:例1 在同一平面内,如果两条直线都垂直于同一条直线,那么这两条直线平行吗?为什么?分析:垂直总与直角联系在一起,我们学过哪些判断两条直线平行的方法?答:这两条直线平行. 如图所示理由如下: ∵b ⊥a ,c ⊥a∴∠1=∠2=900(垂直定义) ∴b ∥c (同位角相等,两直线平行)思考:这是小明同学自己制作的英语抄写纸的一部分,其中的横格线互相平行吗?你有多少种判别如图(2) A B C D EF 1 2 34 如图(1) a b c┐1 ┐2方法?例2 如图所示,∠1=∠2,∠BAC=200,∠ACF=800.(1)求∠2的度数;(2)FC 与AD 平行吗?为什么?巩固练习1.教科书19页练习2. 如图所示,如果∠1=470,∠2=1330,∠D=470,那么BC 与DE 平行吗?AB 与CD 平行吗?3.如图所示,已知∠D=∠A ,∠B=∠FCB ,试问ED 与CF 平行吗?4.如图,∠1=∠2,∠2=∠3,∠3+∠4=1800,找出图中互相平行的直线.作业:教科书19页习题5.2第7、8题5.2.2直线平行的条件(一)A B CD E 1 2E D CF A B1 23 4 5mn l a b[教学目标]3.借助用直尺和三角板画平行线的过程,,得出直线平行的条件.4.会用直线平行的条件来判定直线平行.5.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教学重点与难点]重点: 理解直线平行的条件.难点: 直线平行的条件的应用[教学设计]提问复习题:1.如图,已知四条直线AB、AC、DE、FG(1)∠1与∠2是直线_____和直线____被直线________所截而成的________角.(2) ∠3与∠2是直线_____和直线____被直线________所截而成的________角.(3) ∠5与∠6是直线_____和直线____被直线________所截而成的________角.(4) ∠4与∠7是直线_____和直线____被直线________所截而成的________角.(5) ∠8与∠2是直线_____和直线____被直线________所截而成的________角.2.下面说法中正确的是( ).(1) 在同一平面内,两条直线的位置关系有相交、平行、垂直三种(2) 在同一平面内, 不垂直的两条直线必平行(3) 在同一平面内, 不平行的两条直线必垂直(4) 在同一平面内,不相交的两条直线一定不垂直3.如果a∥b ,b ∥c ,那么_______,理由是_____________________.导言:上节课我们学习了平行线的意义, 在同一平面内,两条直线的位置关系,以及平行公理, 在此基础上,我们再来研究直线平行的条件.新课:直线平行的条件演示用直尺和三角板画平行线的过程,如果∠4+∠2=180°, a∥b吗?三种方法可以简单地说成:例题已知:如图,直线AB ,CD,EF被MN所截, ∠1=∠2, ∠3+∠1=180°,试说明CD ∥EF.解:因为∠1=∠2,所以AB ∥CD.又因为∠3+∠1=180°,所以AB ∥EF.从而CD ∥EF (为什么?).课堂练习:1.下列判断正确的是( ).A.因为∠1和∠2是同旁内角,所以∠1+∠2=180°B.因为∠1和∠2是内错角,所以∠1=∠2C.因为∠1和∠2是同位角,所以∠1=∠2D.因为∠1和∠2是补角,所以∠1+∠2=180°2.如图:(1) 已知∠1=65°, ∠2=65°,那么DE与BC平行吗?为什么?(2)如果∠1=65°, ∠3=115°,那么AB与DF平行吗?为什么?(3) )如果∠4=60°, ∠2=65°,那么DE与BC平行吗?为什么?3.4.如图所示:(1)如果已知∠1=∠3,则可判定AB∥______,其理由是__________________;(2)如果已知∠4+∠5=180°,则可判定___________∥______,其理由是__________________;(3)如果已知∠1+∠2=180°,则可判定___________∥______,其理由是__________________;(4)如果已知∠5+∠2=180°那么根据对顶角相等有∠2=__,因此可知∠4+∠5= ____,所以可确定___________∥______,其理由是__________________;(5)如果已知∠1=∠6,则可判定_____∥______,其理由是__________________.第4题图第5题图5.如图,(1)如果∠1=________,那么DE∥AC;(2) 如果∠1=________,那么EF∥BC;(3)如果∠FED+ ∠________=180°,那么AC∥ED;(4) 如果∠2+ ∠________=180°,那么AB∥DF.6.7.课后作业:习题5.2 第1,2,4题.补充练习:已知:如图,AB ∥CD,EF分别交AB、CD于E、F,EG平分∠AEF ,FH平分∠EFD EG与FH平行吗?为什么?§5.3平行线的性质(一)教学目标1.使学生理解平行线的性质和判定的区别.2.使学生掌握平行线的三个性质,并能运用它们作简单的推理.重点难点重点:平行线的三个性质.难点:平行线的三个性质和怎样区分性质和判定.关键:能结合图形用符号语言表示平行线的三条性质.教学过程一、复习1.如何用同位角、内错角、同旁内角来判定两条直线是否平行?2.把它们已知和结论颠倒一下,可得到怎样的语句?它们正确吗?二、新授1.实验观察,发现平行线第一个性质请学生画出下图进行实验观察.设l1∥l2,l3与它们相交,请度量∠1和∠2的大小,你能发现什么关系?请同学们再作出直线l4,再度量一下∠3和∠4的大小,你还能发现它们有什么关系?平行线性质1(公理):两直线平行,同位角相等.2.演绎推理,发现平行线的其它性质(1)已知:如图,直线AB,CD被直线EF所截,AB∥CD.求证:∠1= ∠2.(2)已知:如图2-64,直线AB,CD被直线EF所截,AB∥CD.求证:∠1+∠2=180°.在此基础上指出:“平行线的性质2 (定理)”和“平行线的性质3 (定理)”.3.平行线判定与性质的区别与联系投影:将判定与性质各三条全部打出.(1)性质:根据两条直线平行,去证角的相等或互补.(2)判定:根据两角相等或互补,去证两条直线平行.联系是:它们的条件和结论是互逆的,性质与判定要证明的问题是不同的.三、例题例2如图所示,AB∥CD,AC∥BD.找出图中相等的角与互补的角.A B87654132此题一定要强调,哪两条直线被哪一条直线所截.答:相等的角为:∠1=∠2,∠3=∠4,∠5=∠6,∠7=∠8.互补的角为:∠BAC +∠ACD =180°,∠ABD +∠CDB =180°,∠CAB +∠DBA =180°,∠ACD +∠BDC =180°.相等的角还有:∠ACD =∠ABD ,∠BAC =∠BDC .(同角的补角相等) 例3如图所示.已知:AD ∥BC ,∠AEF =∠B ,求证:AD ∥EF . 分析:(执果索因)从图直观分析,欲证AD ∥EF ,只需∠A +∠AEF =180°,(由因求果)因为AD ∥BC ,所以∠A +∠B =180°,又∠B =∠AEF ,所以∠A +∠AEF =180°成立.于是得证. 证明:因为 AD ∥BC ,(已知)所以 ∠A +∠B =180°.(两直线平行,同旁内角互补) 因为 ∠AEF =∠B ,(已知)所以 ∠A +∠AEF =180°,(等量代换)所以 AD ∥EF .(同旁内角互补,两条直线平行)四、练习:1.如图所示,已知:AE 平分∠BAC ,CE 平分∠ACD ,且AB ∥CD .求证:∠1+∠2=90°. 证明:因为 AB ∥CD , 所以 ∠BAC +∠ACD =180°,又因为 AE 平分∠BAC ,CE 平分∠ACD , 所以112BAC ∠=∠,122ACD ∠=∠,故001112()1809022BAC ACD ∠+∠=∠+∠=⨯=.即 ∠1+∠2=90°. (理由略)2.如图所示,已知:∠1=∠2, 求证:∠3+∠4=180°. 分析:(让学生自己分析) 证明:(学生板书)小结我们是如何得到平行线的性质定理?通过度量,运用从特殊到一般的思维方式发现性质1(公理),然后由公理通过演绎证明得到后面两个性质定理.从因果关系和所起的作用来看性质定理和判定定理的区别与联系.作业:1.如图,AB ∥CD ,∠1=102°,求∠2、∠3、∠4、∠5的度数,并说明根据?2.如图,EF 过△ABC 的一个顶点A ,且EF ∥BC ,如果∠B =40°,∠2=75°,那么∠1、∠3、∠C 、∠BAC +∠B +∠C 各是多少度,为什么?3.如图,已知AD ∥BC ,可以得到哪些角的和为180°?已知AB ∥CD ,可以得到哪些角相等?并简述理由.FED CBA CD5.3平行线性质(二)[教学目标]6. 经历观察、操作、推理、交流等活动,进一步发展空间观念,推理能力和有条件表达能力7. 理解两条平行线的距离的含义,了解命题的含义,会区分命题的题设和结论8. 能够综合运用平行线性质和判定解题 [教学重点与难点]重点:平行线性质和判定综合应用,两条平行线的距离,命题等概念 难点:平行线性质和判定灵活运用[教学设计]一.复习引入 1.平行线的判定方法有哪些? 2.平行线的性质有哪些? 3.完成下面填空已知:BE 是AB 的延长线,AD//BC ,AB//CD ,若100=∠D 则EBC A C ∠∠∠,,4.b c b a ⊥⊥,那么a ,c 的位置关系如何?二.新课1.例1,已知a//c,,b a ⊥直线b 与c 垂直吗?为什么?例2如图是一块梯形铁片的残余部分,量得115,100=∠=∠B A ,梯形另外两个角分别是多少度?2.实践 与探究(1)学生操作:用三角尺和直尺画平行线,做成一张55⨯ 个格子的方格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