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劝学》-优质导学案(教师版)
《劝学》(导学案)【中职专用】高一语文(高教版2023基础模块上册)
第18课劝学导学案【学习目标】1.熟读课文,掌握文言基础知识。
2.通过内容分析,理清作者论述逻辑。
3.重点分析,理解本文论证方法。
【重点难点】1.把握内容,理清作者论述逻辑。
(重点)2.重点分析,理解本文论证方法。
(难点)【学习过程】一、阅读导航阅读“学习目标”“重点难点”。
二、初读课文默读一遍课文,标注生字词。
三、自主预习查阅工具书和“预习素材”,完成下列练习。
1.文学常识荀子:战国思想家、文学家。
名________,时人又尊称为________,因荀、孙音近,故又称“________”。
赵国人。
齐湣王晚年与齐襄王期间,两度游学稷下,齐惠王时被奉为最富声望的学者,三次担任祭酒,韩非、李斯等皆为其弟子。
后被谗,去齐至楚,楚相春申君曾两次任他为兰陵令。
春申君死,荀子罢官,遂居家著书数万言,死后葬兰陵。
政治上主张尊王道,举贤能,与孟子同;又主张霸力,法后王,又与孟子异。
重视民心向背,宣称“桀纣无天下,而汤武不弑君”(《荀子·正论》)。
哲学上主唯物主义观点,提出“天行有常”(《荀子·天论》)的命题;主张“性恶论”。
文学上,荀子为迄今所知作赋第一人。
2.检查字词(1)请给下面加点的汉字注音。
中()绳輮()槁暴()参()省()须臾()跬()步锲()镂()刻骐()骥()螯()(2)根据下列意思,写出课文中相关的词语。
①()原义是不断地镂刻,比喻有恒心,有毅力。
②()原义指青从蓝草中提炼出来,但颜色比蓝更深;后比喻学生超过老师或后人胜过前人。
③()原意是骏马一天的路程,驽马虽慢,但努力不懈,走十天也可以到达。
比喻能力低的人只要刻苦学习,也能追上资质高的人。
四、整体感知1.找出下列句子之中的古今异义词。
(1)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博学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蚓无爪牙之利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2.词类活用(1)_____________________:上食埃土,下饮黄泉。
《劝学》公开课优秀教案
也,而绝 28 江河。君子生 29 非 绝:横渡。
生(xìng)非异:本性(同一般人)没有差别。生,通“性”,天赋,资质。
异也,善假于物也 30 。 善假于物也:于:向。物:外物,指各种客观条件。
1.学生试译难句,教师点拨指正。 积善成德,而神明自得,圣心备焉。句中“神明”即“神灵”;“圣心”指完美的品德和最高的智慧;“自 得”不是现代汉语中的合成双音词,“自”是自然,“得”是通;“而”是表示困果关系的连词。这句译 为:积累善行养成美德,因而能自通于神明,完美的品德和最高的智慧也就具备了。 假舟楫者,非能水也,而绝江河。句中“舟揖”是合成双音词,偏义复词,联系上下文,偏指舟。“水”, 名词用如动词,“游泳”。“绝”是会意字,从“纟”,从“刀”,从“卩”(象人形),意思是人用刀横断 丝织品,“绝江河”很像横断水流,所以“绝”引申为“横渡”。“江河”古人专指长江、黄河,现在的 词义扩大了,泛指一切江、河。全句译为:借助船只的人,并不是能游泳,但是能横渡江河。
《劝学》优秀教案设计
教材 分析
学情 分析
教学 依据
教学 环境 教学 建议 思路 设计 教学 目标
教学 重点 教学 难点
教学 用具 教学 方法 教学 时间
导语 设计 解释 课题
教材地位及作用 荀子是继孔孟之后先秦儒家学派的最后一位代表人物,而《劝学》是荀子对学习观的理解,学习本文 对学生有一定的教育意义。高中语文教材大纲要求我们:继续熟悉常见的文言基础知识,提高借助工 具书阅读浅易的文言文能力。这篇文章的教学既要担负起积累文言文基础知识的任务,又要提高学生 的能力迁移,形成基本技能的双重任务。 一般特征初始能力信息素养 由于初高中对文言文的掌握程度的要求有所不同,高中要求得更深,教师要调动学习主动性和积极性, 在学习本文时将遇到一些知识障碍,教师更做好点拨工作,教给他们处理问题的能力。 课程标准 教学技术标准 通过学生的讨论、质疑和答疑,可以提高学生的自主阅读能力,这样循序渐进,能发散重难点,使其 迎刃而解;又有利于学生从大出入手,品味细微知识,并形成好的阅读习惯,逐渐形成一个学习系统。
最新最新《劝学》集体备课教案
板浦高级中学高一年级语文《必修一》导学案(教师版)课题:《劝学》时间班级姓名一、基础知识积累:1.识记字音跬.步(kuǐ)跂.而望矣(qì)锲.而不舍(qiè)金石可镂.(lòu)其曲中.规(zhòng)虽有槁.暴(gǎo)砺.(lì)舟楫.(jí)舆.马(yú)骐骥..(qí jì)驽.马(nú)二螯.(áo)须臾.(yú)参省..(cān xǐng)2.指出句中通假字并解释。
(1)虽有槁暴,不复挺者:“有”(yòu)通“又”。
(2)使之然:“”通“煣”。
(3)知明而行无过:“知”通“智”。
(4)君子生非异也:“生”(xìng)通“性”。
3.古今异义以为:古:把……做成。
今:认为。
博学:古:广泛的学习。
今:学问广博。
用心:古:两个词,用——因为,心——心思。
今:集中注意力。
爪牙:古:爪子和牙齿。
今:坏人的党羽。
寄托:古:寄身、托身、容身。
今:①托付。
②把感情、理想、希望等放在某人身上或某种事物身上。
4.词类活用(1)“假舟楫者,非能水也,而绝江河”中的“水”是名词用作动词。
(2)“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中的“日”是名词作状语。
(3)“积善成德”中的“善”是形容词作名词。
(4)“登高而招”中的“高”是形容词作名词。
(5)“上食埃土,下饮黄泉”中的“上”“下”是名词作状语。
(6)“木直中绳,以为轮”中的“”是动词的使动用法。
5.填空。
(1)荀子,名况,战国时期思想家、文学家。
《荀子》一书现存三十二篇,其中第一篇是《劝学》。
(2)我国春秋战国时期,出现了很多思想流派,形成了一个“百家争鸣”的局面,其中影响较大的四个流派是儒、墨、道、法,荀子是战国末期儒家学派的代表人物之一。
6.成语青出于蓝:比喻学生超过老师或后人胜过前人。
锲而不舍:锲,镂刻;舍,停止。
不断地镂刻。
劝学导学案二
《劝学》导学案(二)[使用说明与学法指导]1、认真完成导学案上题目,做好重点、难点、疑点标记,准备讨论。
A层同学完成导学案上所有内容。
B层同学、C层同学努力完成所有内容,预习案必须完成。
2、小组讨论课堂过程中的题目,组长负责,拿出讨论结果,准备展示、点评。
3、及时整理展示、点评结果,完善落实好导学案。
[学习目标]1、理解荀子有关学习的意义、作用、方法和应持态度的论述。
2、学习比喻、对比论证方法,提高围绕中心论点合理论证的能力。
3、认识到学习的重要性及学习必须要做到积累、坚持和专一的道理。
[学习重点]1.诵读并背诵全文,积累文言词语。
2.比喻的含义和内在联系。
【预习案】----只有经过充分的预习,你才能真正成为课堂的主人。
【自主学习】——建立自信,克服畏惧,尝试新知一、教材助读1、让智慧引领人生托尔斯泰说:“没有智慧的头脑,就像没有蜡烛的灯笼。
”智慧是燧人氏执着不渝而最终敲出的思想之火,智慧是经典美文诵咏百代永不凋落的风情流韵。
正是有了对愚昧的逃避和对文明的渴求,人类才从浑沌迷蒙的初始一路走来。
以一颗感恩之心去面对先哲们无比鲜活的思想和丰盈的文字,倾听他们洞彻万物的箴言妙语,从而使我们的心灵深处永远闪耀着智慧的熠熠光芒。
2、关于设喻《劝学》是一篇说理性很强的文字,驾驭不好,是很容易流于枯燥和单调的。
但这篇文章却形象清新、脍炙人口,千百年来为人们传诵不衰。
原因何在?最重要的是在于,它把深奥的道理寓于大量浅显贴切的比喻之中,运用比喻的手法又极其灵活自然,生动鲜明而觉悟枯燥的学究气。
设喻是一种说明事理的方法,用于论证,即通常所说的“比喻论证”。
设喻的基本原则是“以其所知,喻其所不知”,也就是用生活中常见的事物来说明深刻的道理。
寓言也是设喻的一种,如“刻舟求剑”“守株待兔”等,同样也有深入浅出的效果。
3、设喻方式多样①正面设喻,如“青出于蓝”、“冰寒于水”、“輮木为轮”、“金就砺则利”等从正面阐明学习的重要性。
《劝学》导学案1
《劝学》导学案(第一课时)【学习目标】1、能够流畅地朗读全文,掌握重点字词的读音。
2、能较顺畅地将本文1——3段翻译成现代汉语,掌握重点词语3、背诵本文1——3段。
【学习流程】一.基础园地(常用成语,要求读准字音,写准字形,掌握词义)1. 哀鸿遍野:比喻呻吟呼号、流离失所的灾民到处都是。
哀鸿,哀鸣的大雁,比喻悲哀呼号的灾民。
2. 安步当车:古代称人能安贫守贱。
现多用以表示不乘车而从容不迫地步行。
安,安闲。
3. 安土重迁:安于本乡本土,不愿轻易迁移。
重,看得很重。
4. 嗷嗷待哺:形容饥饿时急于求食的样子。
5. 安之若素:(到不顺利情况或反常现象)像平常一样对待,毫不在意。
6. 按图索骥:按照图像寻找好马,比喻按照死规矩机械、呆板地做事,也泛指按照线索寻找目标。
7. 爱屋及乌:比喻喜爱一个人而连带地关心到跟他有关系的人或物。
8.按部就班:按照一定的条理,遵循一定的程序。
9. 敝帚自珍:比喻东西虽不好,可是自己珍视。
10.筚路蓝缕:驾着柴车,穿着破旧的衣服去开辟山林。
筚路,柴车。
蓝缕,破衣服。
形容创作的艰苦。
11. 抱残守缺:形容保守不知改进。
12. 白驹过隙:比喻时间过得很快,就如骏马在细小的缝隙前飞快地越过一样。
13. 杯弓蛇影:比喻疑神疑鬼,妄自惊慌。
14. 杯水车薪:用一杯水去救一车着了火的柴。
比喻无济于事。
15. 别无长物:没有多余的东西,形容穷困或俭朴。
16. 不足挂齿:不值得一提。
谦虚的说法。
17. 不足为训:不能当作典范或法则。
训,准则。
18. 不可理喻:不能够用道理使他明白。
形容蛮横或固执,不通情达理。
19. 不胫而走:比喻消息传播迅速。
胫,小腿。
20. 不孚众望:不能使群众信服。
孚,使人信服。
二.正字正音(要求:反复朗读课文,做到准确熟练)木直中.绳輮.以为轮其曲中.规虽有槁暴.....就砺.则利参省须臾..一跃驽.马十驾..跂.而望假.舟楫.者蛟.龙生焉不积跬.步骐骥锲.而舍之朽木不折.金石可镂.蟹六跪而二螯.蛇鳝.之穴.多音字:折三.课本1—3段重点文言知识1.重点词语学不可以已.取之于.蓝而青于.蓝木直中.绳輮以为..轮金就.砺.则利君子博学...乎己..而.日参省知明而...行无过矣终日而.思矣吾尝跂而..望矣而闻者彰.假.舆马者非能水.也而绝.江河君子生.非异也2.翻译下列重点语句1、君子曰:学不可以已。
《劝学》教案教案
《劝学》教案教案教学目标:1. 了解到劝学的意义和重要性;2. 掌握劝学的方法和技巧;3. 培养学生的学习动力和学习能力;4. 提高学生的学习成绩和综合素质。
教学过程:一、导入(5分钟)1. 结合学生实际,讨论什么是劝学,为什么劝学很重要,学生发表个人看法。
2. 引导学生思考,劝学对自己的学习和未来的影响。
二、阐述内容(10分钟)1. 解释什么是劝学,劝学的定义和内涵。
2. 分析为什么劝学很重要,列举例子加以证明。
三、劝学方法和技巧(15分钟)1. 巧妙引导学生提高学习动力,如设立目标、做好计划、制定奖励机制等。
2. 提示学生建立良好的学习习惯,如制定合理的作息时间、培养坚持的精神等。
3. 教导学生如何调整学习状态,如合理安排时间、进行合理分配和适度休息等。
四、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15分钟)1. 给学生展示一些成功的案例,以鼓励学生树立榜样。
2. 创设良好的学习氛围,如打造积极向上的班级文化和学习环境。
3. 设计有趣的学习活动,如学习游戏、小组竞赛等。
五、提高学生的学习成绩(10分钟)1. 引导学生制定科学的学习计划,根据自己的实际情况进行分析和调整。
2. 鼓励学生积极参与课堂活动,主动与老师和同学交流互动。
3. 提供良好的学习资源和辅导指导,解答学生遇到的学习问题。
六、总结与展望(5分钟)1. 总结劝学的方法和技巧。
2. 对学生过去的学习态度和方法进行反思。
3. 鼓励学生树立良好的学习目标,努力提升学习成绩和综合素质。
扩展拓展活动:1. 学生分组编写劝学海报,展示在学校的校园布告栏上;2. 组织学生进行学习小组讨论,分享学习心得和学习经验;3. 邀请校外名师进行劝学演讲,激励学生学习的热情。
教学评估:1. 学生课后提交写一篇《劝学》的作文,评判学生对劝学的理解和表达能力;2. 观察学生在课堂上的思维活跃度和学习态度,评价学生的参与度;3. 对学生的学习成绩进行跟踪,观察学习情况的变化。
教学反思:本节课通过简单的导入,引发学生对劝学的思考,从而引入了劝学的内涵和重要性。
劝学 课案 教师版
《劝学》课案制作时间:2011-3-11 制作人:张园园一、学习目标:(一)知识与能力:1.了解《荀子》及相关知识。
2.积累文言常用实词;学习“于、者、而、焉”4个文言常用虚词。
(二)方法与过程:1.掌握课文出现的通假字、词类活用和文言特殊句式。
2. 理清文章思路,把握中心,提高文言文的阅读能力。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认识到学习的重要性及学习必须要做到积累、坚持和专一的道理。
二、学习重点:1. 背诵全文。
2. 积累文言词语。
三、学习难点:1.掌握本文的多种论证方法:比喻论证、正反对比论证等。
四、课时安排:三课时五、课前积累:于、者、而、焉四个虚词用法第一课时一、学习目标:1、积累文学常识。
2、理清文章思路,把握中心,背诵一、二段。
3、总结第一、二段的文言知识点,掌握第二段的论证方法。
二、理解题目:《劝学》是《荀子》第一篇,“劝”是(“劝勉”)的意思。
《劝学》论述了学习的意义、作用、方法和态度,反映了先秦儒家在教育方面的某些正确观点,也体现了作为先秦诸子思想集大成者的荀子文章的艺术风格。
三、了解作者及作品荀子(约前313~前238),名况,战国末期赵国人。
著名思想家、文学家、时人尊称为“荀卿”,汉代著作因避汉宣帝刘询讳,写作“孙卿”。
曾三次出任齐国稷下学官祭酒,后为楚兰陵令。
他是先秦儒家的最后代表人物,继承了孔子学说,又能扬弃其消极成分,并批判吸收各学派的思想学说,成为先秦朴素唯物主义思想的代表人物。
其散文说理透彻,气势雄浑,语言质朴,句法简练缜密,多排比,善譬喻。
《荀子》一书共32篇,其中26篇为荀子所著,末6篇或为其门人弟子所记。
由《论语》、《孟子》的语录体,发展为有标题的论文,标志着古代说理文的进一步成熟。
四、课前预习,为下列加点字注音。
木直中()绳舟楫()须臾()槁暴()跂()而望舆()参()省(锲()而舍之驽()马金石可镂()五、诵读课文,整体感知:1、本文的中心论点是什么?学不可以已。
《劝学》导学案
《劝学》导学案一、学习目标1、了解荀子及其思想核心。
2、掌握文中重点实词、虚词的用法和意义。
3、理解文中比喻论证、对比论证的方法及其作用。
4、体会学习的重要性和学习应持有的态度。
二、学习重难点1、重点(1)积累文言词汇和句式,理解文意。
(2)学习比喻论证和对比论证的方法。
2、难点(1)理解荀子的学习观,树立正确的学习态度。
(2)领会文中蕴含的哲理,并能联系实际加以运用。
三、知识链接1、作者简介荀子(约公元前 313 年-公元前 238 年),名况,字卿,战国末期赵国人。
著名思想家、文学家、政治家,时人尊称“荀卿”。
荀子对儒家思想有所发展,在人性问题上,提倡性恶论,主张人性有恶,否认天赋的道德观念,强调后天环境和教育对人的影响。
其学说常被后人拿来跟孟子的‘性善论’比较。
2、作品介绍《劝学》是《荀子》一书的首篇。
又名《劝学篇》。
劝学,就是鼓励学习。
本文较系统地论述了学习的理论和方法。
四、预习检测1、给下列加点字注音靛()青蓼()蓝中()绳槁暴()参省()跂()而望舆()马舟楫()跬()步骐骥()驽()马锲()而不舍镂()螯()2、解释下列加点词的意思(1)学不可以已已:(2)木直中绳中:(3)虽有槁暴虽:暴:(4)金就砺则利就:砺:(5)吾尝终日而思矣尝:(6)不如须臾之所学也须臾:(7)吾尝跂而望矣跂:(8)顺风而呼,声非加疾也疾:(9)假舆马者假:(10)而致千里致:(11)非能水也,而绝江河绝:(12)君子生非异也生:(13)善假于物也假:五、文本研读1、本文的中心论点是什么?答:学不可以已。
2、作者是从哪几个方面来论述中心论点的?答:作者从学习的意义、学习的作用、学习的方法和态度三个方面来论述的。
(1)学习的意义青,取之于蓝,而青于蓝;冰,水为之,而寒于水。
木直中绳,輮以为轮,其曲中规。
虽有槁暴,不复挺者,輮使之然也。
故木受绳则直,金就砺则利,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则知明而行无过矣。
这一段以靛青从蓝草中提取却比蓝草更青,冰由水凝结而成却比水更寒冷,木材经过墨线量过再经加工就变得笔直,金属刀剑在磨刀石上磨过就变得锋利等为例,说明学习可以使人超越原有的水平,提升自己的素质和能力。
优质课一等奖高中语文必修三《劝学》导学案 (1)
劝学【学习目标】1、掌握并积累重要的文言文实词和虚词、通假字、词类活用和特殊文言句式。
2、理清文章结构,学习本文比喻论证的手法。
3、明确学习的重要性以及学习必须“积累”“坚持”“专一”的道理。
【课前预习案】一、作家作品荀子(约前313—前238),名,战国末期赵国人。
时人尊而号为“”,故又称荀卿,汉代避汉宣帝刘洵的讳,写做孙卿。
曾两度到当时齐国的文化中心稷下(今山东临淄)游学;到过秦国,拜见秦昭王;到过楚国,任兰陵(今山东枣庄)令。
后来失官居家著书,死后葬兰陵。
荀子是我国古代的思想家、教育家,是先秦家的最后代表人物,朴素唯物主义思想的集大成者。
荀子认为,自然界的存在,不以人的主观意志为转移,但人类可以用主观努力去认识它,顺应它,运用它,以趋吉避凶。
在认识论方面,他认为人对客观事物的认识,首先要通过感觉器官和外界事物接触,强调“行”对于“知”的必要性和后天学习的重要性。
有朴素的唯物思想.......。
在政治上,他针对孔子、孟子效法先王的思想,提出“法后王”,主张应该适应当时的社会情况去施政,要选贤能,明赏罚,兼用“礼”“法”“术”实行统治。
他的许多思想为法家所汲取。
在人性问题,他不同意孟子的“性善论”,主张“性恶论...”,认为后天环境可以改善人的恶的本性.................,所以他主张“明礼义而化之”。
他很重视教育的作用....,强调教育功能的重要。
荀子的著作有《荀子》二十卷,收文章32篇。
该书由《论语》《孟子》的体发展为有标题的,标志着古代说理文的进一步成熟。
他的散文说理透彻......,多用,又善....,气势浑厚....,句法简练绵密....,语言质朴用。
《劝学》是《荀子》的第篇。
《劝学》的“劝”起着统领全篇的作用。
“劝”是“”的意思。
作者在这篇以《劝学》为题目的文章中,勉励人们要不停地学习,只有这样才能增长知识,发展才能,培养高尚的品德。
二、注音木直中.绳輮.以为轮其曲中...金就砺.则利..规虽有槁暴日参省..乎己知.名而行无过须臾.跂.而望闻者彰.假舆.马者假舟楫.者君子生.非异蛟.龙不积跬.步骐骥..驽.马锲.而不舍金石可镂.蚓.无爪牙之利埃.土鳌.蛇鳝.之穴.一、阅读课文1、2段,注意加点字的读音。
《劝学》导学案
班级学号姓名《劝学》【导学过程】一、课前准备。
(一)给下列加点的字注音,并标注到文中。
木直中.绳(zhîng)参省.(xǐng)槁暴..(gǎo pù)輮.以为轮(rïu)砺.(lì)须臾.(yú)跂.望(qì)而闻者彰.(zhāng)舆.马(yú)舟楫.(jí)跬.步(kuǐ)善假.于物(jiǎ)骐骥..(qí jì)驽.马(nú)锲.而不舍(qiâ)金石可镂.(lîu)螯.(áo)蛇鳝.(shàn)急躁.(zào)(二)文学常识荀子,名况,战国末期(时期)儒家代表人物,《荀子》系荀子和门人共同编著。
(三)通读课文,用“/”给下列句子断句。
学/不可以/已輮/使之然也故木/受绳则直,金/就砺则利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无以/至千里蚓/无/爪牙之利非/蛇鳝之穴/无可/寄托者(三)用“”划出下列句中的通假字并解释,请注入课文中。
(1)輮以为轮(通“煣”,用火烘木使弯曲)(2)虽有槁暴,不复挺者(通“又”,再;通“曝”,晒)(3)则知明而行无过矣(通“智”,智慧)(4)君子生非异也(通“性”,资质,禀赋)二、课后文言知识整理。
(一)重要句填空。
1.故木受绳则直,金就砺则利。
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则知明而行无过矣。
2.吾尝终日而思矣,不如须臾之所学也;吾尝跂而望矣,不如登高之博见也。
3.假舆马者,非利足也,而致千里;假舟楫者,非能水也,而绝江河。
4.故不及跬步,无以至千里;不积小流,无以成江海。
5.君子生非异也,善假于物也。
6.骐骥一跃,不能十步;驽马十驾,功在不舍。
7.锲而舍之,朽木不折,锲而不舍,金石可镂。
(二)虚词解释1.而(1)吾尝终日而思矣(连词,表修饰)(2)吾尝跂而望矣(连词,表修饰)(3)登高而招,臂非加长也,而见者远(前一个而连词,表修饰,后一个而,连词,表转折)(4)顺风而呼,声非加疾也,而闻者彰(前一个而连词,表修饰,后一个而,连词,表转折)(5)青,取之于蓝而青于蓝(连词,表转折)(6)冰,水为之而寒于水(连词,表转折)(7)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连词,表递进)(8)则知明而行无过矣(连词,表递进)(9)积善成德,而神明自得(连词,表承接)(10)蟹六跪而二螯(连词,表并列)2.焉(1)积土成山,风雨兴焉(兼词,于之,从这里)(2)积水成渊,蛟龙生焉(兼词,于之,从这里)(3)积善成德,而神明自得,圣心备焉(兼词,于之,由此)3.之(1)青,取之于蓝(代词,代靛青)(2)不如须臾之所学也(助词,无义)(3)蚓无爪牙之利,筋骨之强(助词,定语后置的标志)(4)非蛇蟮之穴,无可寄托者(助词,的)(5)冰,水为之而寒于水(代词,代“冰”)4.于(1)青,取之于蓝而青于蓝(介词,从)(2)青,取之于蓝而青于蓝(介词,比)(3)善假于物也(介词,表引出对象,可以不译)(三)实词解释1.古今异义(1)輮以为..轮古义:把……做成今义:认为(2)金.就砺则利古义:文中指金属制成的刀剑等今义:黄金(3)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古义:广泛地学习今义:学问渊博2.词类活用(解释加点字词,并指出活用类型)(1)木直中绳,輮.以为轮(动词使动用法,使……弯曲)(2)其曲.中规(形容词活用为名词,弯曲的弧度)(3)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名词作状语,每日)(4)假舟楫者,非能水.也(名词作动词,游泳)(5)上.食埃土,下.饮黄泉(名词作状语,向上,向下)(6)用心一.也(数词作形容词,专一)(7)輮.使之然也(动词作名词)(8)不能十.步.(名词作动词,跨十步,至十步)(四)文言句式(指出下列句式类型)(1)君子生非异也,善假于物也(判断句,用“也”表示判断)(2)非蛇蟮之穴无可寄托者,用心躁也(判断句,用“者”“也”表示判断)(3)虽有槁暴,不复挺者,輮使之然也(判断句,用“者”“也”表示判断)(4)青,取之于蓝,而青于蓝(介宾后置句,“于蓝取之”、“于蓝青”)(5)蚓无爪牙之利,筋骨之强(定语后置句,“利之爪牙”、“强之筋骨”)(五)重点语句翻译1.青,取之于蓝,而青于蓝;冰,水为之,而寒于水。
《劝学》导学案
《劝学》导学案教学目标:一、借鉴荀子有关学习的意义和学习态度的论述。
二、掌握、积累“劝、学、青、中、疾、致、假、绝、兴、功、强、用”12个文言常用实词;学习“于、者、而”3个文言常用虚词;学习、复习课文中其他文言虚实词;熟记“有(又)、暴(曝)、生(性)、輮(煣)、知(智)、乎(于)”等古今字和通假字。
三、理解从三个角度论述中心论点的方法。
四、学习以喻代议、寓议于喻的设喻方法。
重难点:1、本文的思想观点2、学习此文的现实意义教学方法:兴趣引导法合作探究法教学过程:第一课时一、导入: 板书题目。
二、作者介绍(结合注释①)。
荀子(约公元前313—前238)名况字卿,战国末期赵国人,曾游学于齐,当过楚国兰陵令。
后来失官居家著书,死后葬于兰陵。
下面是由查字典语文网小编分享的《劝学》导学案,希望可以帮助到大家。
荀子是我国古代的思想家、教育家、是先秦儒家最后的代表,朴素唯物主义思想集大成者。
韩非和李斯都是他的学生。
他反对迷信天命鬼神,肯定自然规律是不以人们意志为转移的,并提出“制天命而用之”的人定胜天的思想。
他强调教育和礼法的作用,主张治理天下既要靠“法制”,又要重视教化兼用“礼”治,强调“行”对于“知”的必要性和后天学习的重要性,认为后天环境和教育可以改变人的本性。
荀子的著作有《荀子》二十卷。
该书由《论语》、《孟子》的语录体,发展为有标题的论文,标志着古代说理文的进一步成熟。
他的散文说理透彻、语言质朴、多排比句,又善用比喻。
《劝学》是《荀子》的第一篇。
本文是原文前几段的节录。
三、解题。
《劝学》的“劝”起着统领全篇的作用。
教师先在黑板上写一个“劝”字,问道:这个字是什么意思?学生往往会不假思索地回答:“劝告”。
教者趁此在“劝”字后加上一个“学”,再问:“劝”是什么意思?学生才会领悟:原来它还有“劝勉”的意思。
这在心理学上叫做给学生建立“注意中心”。
接着就讲:“劝”的繁体字“勤”是形声字,凡是用“力”作声旁的字,多数有给人们勉励的意思,如“励”、“努”等。
劝学-导学案附复习资料
劝学编号017第一课时【学习目标】:1.积累并掌握文本所涉及的重要文言词语、文言句式等相关文言知识。
2.体味文本的论证特点及语言特色。
3.领会学习的重要意义,掌握正确的学习方法,明确学习应持有的正确态度。
【学习方法】诵读法讨论法探究法【知识导学】(一)作者情况:荀子(约公元前313~前238)名况字卿,战国末期赵国人,曾游学于齐,当过楚国兰陵令。
后来失官居家著书,死后葬于兰陵。
荀子是我国古代的思想家、教育家,是先秦儒家最后的代表,朴素唯物主义思想集大成者。
韩非和李斯都是他的学生。
他反对迷信天命鬼神,肯定自然规律是不以人们意志为转移的,并提出“制天命而用之”的人定胜天的思想。
他强调教育和礼法的作用,主张治理天下既要靠“法制”,又要重视教化兼用“礼”治,强调“行”对于“知”的必要性和后天学习的重要性,认为后天环境和教育可以改变人的本性。
荀子的著作有《荀子》二十卷。
该书由《论语》、《孟子》的语录体,发展为有标题的论文,标志着古代说理文的进一步成熟。
他的散文说理透彻、语言质朴、多排比句,又善用比喻。
《劝学》是《荀子》的第一篇。
本文是原文前几段的节录。
(二)解题:《劝学》的“劝”起着统领全篇的作用。
“劝”是“劝勉”的意思。
“劝”的繁体字“勸”是形声字,凡是用“力”作声旁的字,多数有给人们勉励的意思,如“励”、“努”等。
这是“劝”的本义,而在现代汉语中,“劝”,解释为“劝阻”,词义已经转移了。
作者在这篇以《劝学》为题目的文章中,勉励人们要不停止地坚持学习,只有这1 / 111 / 11样才能增长知识,发展才能,培养高尚的品德。
(三)成语积累:青出于蓝:靛青从蓝草中提炼出来,但颜色比蓝草更深。
语出《荀子·劝学》:“青,取之于蓝,而青于蓝;冰,水为之,而寒于水。
”后因以“青出于蓝”比喻学生胜过老师,或后人胜过前人。
锲而不舍:不断地镂刻。
比喻坚持不懈。
语出《荀子·劝学》:“锲而舍之,朽木不折;锲而不舍,金石可镂。
《劝学》导学案(三)
高一语文导学案编号:009教学课题课型主备教师把关教师使用教师使用时间、班级《劝学》(三)新授学习目标1、掌握基本的实词、虚词和句式。
2 、学习比喻论证及从正反两方面反复对比论证的特点。
3、背诵一、二、三节。
学习重点难点翻译第三节并掌握基本的实词、虚词和句式。
教学过程教学设计一、课前预习1、背诵一、二节。
2、熟读第三节,结合课下注释,解释下列加点的字词,并尝试着翻译每句。
积土成山,风雨兴焉.;积水成渊,蛟龙生焉.;积善成德而.神明自得,圣心备焉..。
故.不积跬步..成江海。
...,无以至...千里;不积小流,无以骐骥一跃,不能十步;驽马十驾....,功.在不舍.。
锲.而舍之..,朽木不折;锲而不舍,金石..可镂.。
蚓无爪牙之利....,筋骨之强....,上.食埃土,下.饮黄泉..,用.心一.也。
蟹六跪而..二螯.,非蛇鳝之穴无可寄托者...,用.心躁.也。
三、合作探究3、第三节从的角度来论述“学不可以已”。
本节在内容上可划分为三个层次,试作划分,并概括每层的含意。
4、分析本节在论证手法上有什么特点。
5、联系全文看,荀子主要“劝”人们学习什么?四、当堂检测6、解释加点的字。
圣心备焉备有备无患关怀备至7、下列句子中与“蚓无爪牙之利,筋骨之强”句式相同的一项是。
A古之人不余欺也B忌不自信C 微斯人,吾谁与归D求人可使报秦者8、下列句子中加点字的用法与例句不同的一项是()例:上.食埃土,下.饮黄泉。
A 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B卒廷.见相如C木.直中绳,輮以为轮D群臣吏民能面.刺寡人之过者9、下列加点的“焉”字的用法与其他三项不同的一项是()A且焉置土石B积土成山,风雨兴焉C积水成渊,蛟龙生焉D积善成德而神明自得,圣心备焉五、课后巩固阅读下面的语段,完成后面的题目。
积土成山,风雨兴焉;积水成渊,蛟龙生焉;积善成德,而神明自得,圣心备焉。
故不积跬步,无以至千里;不积小流,无以成江海。
骐骥一跃,不能十步;驽马十驾,功在不舍。
劝学(教师版)
宜兴市第二高级中学“345”高效课堂导学案课题: 《劝学》课型:新授课主备: 邵逸雯审核:钱锦芳【学习目标】个性化设计1.知识与技能:①指导学生通过翻译课文,积累重要的文言实词、虚词、词类活用、古今异义、文言句式等;背诵默写全文。
②了解本文的议论结构,学习掌握本文的论证方法:比喻论证、正反对比论证;2.过程与方法:教师指导,学生通过自主合作探究,掌握本文的文言知识点,并学习掌握本文比喻论证和正反对比论证的论证方法;3.情感与价值观:培养学生养成良好的学习态度和正确的学习方法第一课时【学习流程】一、自主学习:1、介绍《荀子》学生看课本注①,补充。
2.题解二、合作探究熟读课文,理解重点字词,把握文章大意1、加点字注音,注明通假字。
故不积跬步()吾尝跂而望矣()锲()而不舍其曲中规()虽有槁暴()()则知明而行无过矣()君子生非异也()輮以为轮()参省()乎己舟楫()驽马十驾()骐骥()螯()2、重点字词木直中()绳輮以为轮()金就()砺则利而闻者彰()假舆马者()而绝江河()风雨兴焉()无以至千里()用心躁也()3、特殊句式取之于蓝而青于蓝輮以为轮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蚓无爪牙之利,筋骨之强4、虚词:于;青取之于蓝青于蓝善假于物也之:取之于蓝冰,水为之不如须臾之所学也蚓无爪牙之利筋骨之强非蛇鳝之穴无可寄托者而:青取之于蓝而青于蓝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蟹六跪而二螯吾尝终日而思矣顺风而呼,声非加疾也,而闻者彰登高而招,臂非加长也,而见者远焉:风雨兴焉圣心备焉塞翁失马,焉知非福不入虎穴,焉得虎子5、翻译下列重点句子,注意要“直译”:1.故木受绳则直,金就砺则利,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则知明而行无过矣。
2.假舆马者,非利足也,而致千里;假舟楫者,非能水也,而绝江河3.积善成德,而神明自得,圣心备焉。
4.蚓无爪牙之利,筋骨之强,上食埃土,下饮黄泉,用心一也。
三、课堂小结第二课时一、复习上节课知识导入提问一些重点的实词和句子的意思二、合作探究整体感知课文1.读课文,根据标题,找出本文的中心论点是什么?下文与中心论点是什么关系?明确:中心论点:学不可以已。
劝学教师版导学案
《劝学》导学案(教师版)教学目标:1.了解荀子有关学习的意义、作用和学习应持态度的论述。
2.学习本文比喻论证、对比论证的方法。
3.背诵全文,积累文言词语。
(一)自主预习部分一、通假字1.輮以为轮,其曲中规(“輮”通“煣”,用火烤使木弯曲,使……弯曲)2.知明而行无过(“知”通“智”,智慧)3.君子生非异也(“生”通“性”,资质、禀赋)4.虽有槁暴,不复挺者(“有”通“又”;“暴”通“曝”,晒)二、古今异义1. 博学古义:广博地学习,广泛地学习。
例: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
今义:知识、学识的渊博。
2. 参古义:验,检查。
例: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
今义:参加,参考。
3. 疾古义:强。
例:声非加疾也(这里指声音宏大);疾风知劲草。
今义:疾病,快。
4. 假古义:凭借,借助。
例:假舆马者。
今义:与“真”相对。
5. 金古义:金属制的刀剑。
例:金就砺则利。
今义:金银。
6. 爪牙古义:爪子和牙齿。
例:蚓无爪牙之利。
今义:坏人的党羽、帮凶。
7. 用心古义:思想意识活动。
例如:用心一也。
今义:读书用功或对某事肯动脑筋。
8. 用古义:因为;今义:使用。
如:用心一也9. 跪古义:脚或腿;今义:跪下。
如:蟹六跪而二螯古义:容身,托身;今义:把感情、理想、希望等放在某人身上或某种事物上。
如:非蛇鳝之穴无可寄托者。
三、词类活用(一)名词的活用①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日:名作状,每天)②上食埃土,下饮黄泉(上、下:名作状,向上、向下)假舟楫者,非能水也(水:名词用作动词,游水)(二)动词的活用木直中绳,輮以为轮(輮:动词的使动用法,使……弯曲)(三)形容词的活用1.形容词作名词①其曲中规(曲:形作名,曲度,弧度)②登高而招,臂非加长也(高:形作名,高处)故木受绳则直(直:形容词作动词,变直)假舆马者,非利足也(利:形容词的使动用法,使……快,走得快)(四)数词作形容词(一说是数词作动词)用心一也(一,数词作形容词,专一)四、一词多义(结合完成练习二)1. 绝①忽然抚尺一下,群响毕绝(《口技》)(停止)②自云先世避秦时乱,率妻子邑人来此绝境(《桃花源记》)(隔绝)③以为妙绝(《口技》)(极点)④佛印绝类弥勒(《核舟记》)(非常)⑤假舟楫者,非能水也,而绝江河(《劝学》)(横渡)⑥楚诚能绝齐,秦愿献商于之地六百里(《屈原列传》)(断绝)2. 强①挽弓当挽强,用箭当用长(杜甫《前出塞》)(有力的弓)②蚓无爪牙之利,筋骨之强(《劝学》)(强健、强壮)③策勋十二转,赏赐百千强(《木兰诗》)(有余、略多)④乃自强步,日三四里(《触龙说赵太后》)(qiǎng,勉强)⑤如此则荆吴之势强,鼎足之形成矣(《赤壁之战》)(强盛)3. 假①以是人多以书假余(《送东阳马生序》)(借、借用)②君子生非异也,善假于物也(《劝学》)(借助、利用)③乃吾前狼假寐,盖以诱敌(《狼》)(假装)④假有人焉,举我言复于我,亦必疑其诳(假如、如果)4. 望①吾尝跂而望矣,不如登高之博见也(《劝学》)(远看)②日夜望将军至,岂敢反乎(《鸿门宴》)(盼望、希望)③先达德隆望尊(《送东阳马生序》)(声望)④予犹记周公被逮,在丁卯三月之望(《五人墓碑记》)(农历十五日)5. 闻①顺风而呼,声非加疾也,而闻者彰(《劝学》)(听见)②博闻强志(《屈原列传》)(见闻、见识)③初闻涕泪满衣裳(《闻军官收河南河北》)(听说)④能谤讥于市朝,闻寡人之耳者(《邹忌讽齐王纳谏》)(使上级听见)⑤况草野之无闻者欤(《五人墓碑记》)(声望、声名)⑥以勇气闻于诸侯(《廉颇蔺相如列传》)(闻名、出名)⑦扫后更闻香(《和张秀才落花有感》)(用鼻子嗅)五、特殊句式(固定格式)(一)判断句①虽有槁暴,不复挺者,輮使之然也(判断句,“……者,……也”表判断)翻译:即使又晒干了,也不会再挺直,是加热使它成这样。
以形喻理,“学”以致“用”——《劝学》导学案(教师版)
以形喻理,“学”以致“用”——《劝学》导学案学科素养目标1.梳理文章内容,了解荀子的“学习之道”;2.探究论证方法,思考论证逻辑;3.学习议论要有针对性;4.学习今说,形成正确的学习观;课前预习导学1.了解荀子及性恶论荀子(约前313-前238),名况,字卿,战国末期赵国人。
思想家、教育家。
曾三次出任齐国稷下学宫的祭酒,后为楚兰陵令。
荀子对儒家思想有所发展,在人性问题上,荀子认为人性恶是先天的:“今人之性,生而有好利焉,顺是,故争夺生而辞让亡焉。
”顺着人性,就会好利而争夺,儒家的谦让消亡,这是不能顺性的第一个推断。
“生而有疾恶焉,顺是,故残贼生而忠信亡焉。
”这是不能顺性的第二个推断:任由人性之恶,忠信之道德泯灭。
接下来不能顺性的第三个推断:“生而有耳目之欲,有好声色焉,顺是,故淫乱生而礼义文理亡焉。
”顺应人性不加约束,就会生淫乱,导致礼义消亡,这是第四个因果推断。
在此基础上,总括起来得出的论点是:“从人之性,顺人之情,必出于争夺,合于犯分乱理,而归于暴。
”任由人性发展,后果是社会祸乱和精神污染,是很危险的。
荀子以四重推断强调顺着人性就是恶。
“故必将有师法之化,礼义之道,然后出于辞让,合于文理,而归于治。
”改变这种先天的恶的办法乃是后天的儒学教育:“师法之化,礼义之道”。
《荀子》全书现存32篇。
文章说理透彻,气势雄浑,语言质朴,句法精练缜密,多用排比,善用譬喻。
2.《劝学》写作背景荀子五十岁游齐,曾三为稷下学宫祭酒。
祭酒是学宫的最高长官。
三为祭酒可见其主持稷下学宫时间之长。
稷下学宫是齐国专设的求学讲学的机构,老师来自全国各地,学生来自四面八方,要求学生受业求学是祭酒考虑的重要问题。
另外,荀子认为人性本恶,人必须经过外界改造才能变得有礼。
为此..,荀子写下了著名的传世之作《劝学》。
3.《劝学》挖空练习(第1段)君子曰:学不可以已.。
( 停止)(第2段)青,取之于蓝,而青于蓝;冰,水为之,而寒于水。
木直中.( )绳,( )以为轮,其曲.( )中规。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劝学》导学案-教师版【学习目标】1、知识与能力:了解荀子有关学习的意义、作用和学习应持态度的论述。
2、过程与方法:①学习比喻论证、对比论证方法,提高学生围绕中心论点合理论证的能力。
②掌握绝、强、假、望、闻等多义词义项,积累四个通假字,三个文言虚词。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明确认识学习的重要性以及学习必须“积累”“坚持”“专一”的道理。
【学习重点】 1.掌握比喻论证的方法。
2.积累文言知识。
【学习难点】了解全文比喻论证、正反对比论证的特点。
【学习课时】3课时【教学方法】讲练结合【知识链接】一、走近作者荀子(约公元前313—前238),名况,战国后期赵国人,当时人们尊称他为荀卿。
他是我国古代的思想家、教育家,是先秦儒家最后的代表,朴素唯物主义思想的集大成者。
在哲学思想上,反对迷信天命,提出“人定胜天”的思想;在人的本性问题上,提出“性恶”说,进而更加强调教育和“礼治”的作用;在政治思想上,提出“隆礼尊贤而王,重法爱民而王”。
在强调儒家“礼治”对于人们的教化、制约作用时,也注重“刑赏”的“法制”精神,主张礼法并用。
《荀子》绝大部分是荀子自己的作品,小部分是他门人的著作,共二十卷,收文章三十二篇,内容涉及哲学思想、政治问题、治学方法、立身处世之道、学术辩论等方面,《劝学》是其中的第一篇。
《荀子》一书由《论语》《孟子》的语录体发展为有标题的论说文。
二、了解背景荀子从人性本恶的观点出发,说明人的知识、道德不是先天赋予的,而是后天经过学习、教育,逐步培养的。
只有懂得了“礼”,人性才能改变。
因此,他特别强调后天的学习,把学习作为改造人性的根本方法。
他写《劝学》就是为了勉励人们“积善成德”,成为君子。
三、解题《劝学》是《荀子》的第一篇。
本文是原文前几段的节录。
“劝”是“劝勉、勉励”的意思,在文中起着统领全篇的作用。
作者在文章中勉励人们要不停止地坚持学习,只有这样,才能增长知识,发展才能,培养高尚的品德。
【学习过程】第一课时学习目标:1、掌握文中字词读音,能熟读课文2、积累文中第一、二段重点字词句3、理解文章的中心论点和比喻论证一、自学释疑1、给下列字注音或依照拼音写汉字。
木直中(zhòng)绳其曲(qū)中(zhòng)规輮(róu)以为轮虽有(yòu)槁(gǎo)暴(pù)就砺(lì)参(cān)省(xǐng)知(zhì)明须臾(yú)跂(qì)而望矣假(jiǎ)舟楫(jí)者生(xìng)非异也跬(kuǐ )步骐骥(qí jì)驽(nú)马十驾锲(qiè)而舍之金石可镂(lòu) 螯(áo )蛇鳝(shàn)爪(zhǎo)牙2、熟读文章,有意识地在理解基础上背诵(1)教师范读(2)学生自由朗读二、学习文章第一、二段君子曰:学不可以已。
青,取之于蓝而青于蓝;冰,水为之而寒于水。
木直中绳,輮以为轮,其曲中规。
虽有槁暴,不复挺者,輮使之然也。
故木受绳则直,金就砺则利,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则知明而行无过矣。
1、找出下列句子中的通假字,写出本字并解释。
(1) 木直中绳,輮以为轮。
(2)虽有槁暴,不复挺者。
(3) 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则知明而行无过矣。
2、请解释下面加点的词,有活用的情况请指出。
(1)学不可以已.(已:停止 )(2)取之.于.蓝而青于.蓝(之:代词,代“青)(于:介词,从)(于:介词,比)(3)木直中.绳,輮以为..轮,其曲.中规(中:合乎,符合)(以:把)(为:当作)(曲:形作名,曲度,弧度)(4)輮.使之然..也(輮:名词的使动用法,使……弯曲)(之:代“木”)(然:这样)(5)金就.砺则利(就:动词,接近,靠近)(6)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博学:广泛地学习)(而:并且,表递进关系)(参:验,检查)3、请指出下列句子中的古今异义词。
(1)木直中绳,輮以为轮。
以为:古义:把……作为;今义:认为(2)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则知明而行无过矣。
博学:古义:广博地学习,广泛地学习。
今义:知识、学识的渊博。
4、翻译下列重点句子,如是特殊句式请指出。
(1)青,取之于蓝,而青于蓝;冰,水为之,而寒于水。
(状语后置)靛青是从蓼蓝里提取的,可是比蓝草的颜色更深;冰是水凝结而成的,却比水还要寒冷。
(2)虽有槁暴,不复挺者,輮使之然也。
(判断句,“……者,……也”表判断)即使又被风吹日晒(而干枯了),(木材)也不会再挺直,是因为经过加工,使它成为这样的。
(3)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则知明而行无过矣。
君子广泛地学习,并且每天多次对自己检查反省,那么他就会聪明机智,而行为就不会有过错了。
三、同伴互助合作探究大家思考:本文的中心论点是什么?第二段论证了什么道理?用了怎样的论证方法?四、小结请记下自己的学习收获和在自学中遇到的问题。
第二课时学习目标:1、积累文中第三、四段重点字词句2、理解文章第三、四段的比喻论证一、温故知新:★指出活用现象及用法①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②木直中绳,輮.以为轮()★指出下列句式特点①青,取之于蓝,而青于蓝②輮以为轮/ 虽有槁暴,不复挺者, 輮使之然也【省略句:輮(之)以(之)为轮】/【省略句:輮(之)使之然也】③冰,水为之,而寒于水二、学习文章第三、四段吾尝终日而思矣,不如须臾之所学也;吾尝跂而望矣,不如登高之博见也。
登高而招,臂非加长也,而见者远;顺风而呼,声非加疾也,而闻者彰。
假舆马者,非利足也,而致千里;假舟楫者,非能水也,而绝江河。
君子生非异也,善假于物也。
积土成山,风雨兴焉;积水成渊,蛟龙生焉;积善成德,而神明自得,圣心备焉。
故不积跬步,无以至千里;不积小流,无以成江海。
骐骥一跃,不能十步;驽马十驾,功在不舍。
锲而舍之,朽木不折;锲而不舍,金石可镂。
蚓无爪牙之利,筋骨之强,上食埃土,下饮黄泉,用心一也。
蟹六跪而二螯,非蛇鳝之穴无可寄托者,用心躁也。
1、找出下列句子中的通假字,写出本字并解释。
(1)君子生非异也,善假于物也。
2、请解释下面加点的词,有活用请指出。
(1)吾尝终日而.思矣(而:表修饰) (2)不如须臾..之所学也 (须臾:片刻,一会儿。
)(3)吾尝跂而..望矣,不如登高之..博见..也。
(跂:提起脚后跟)(而:表修饰)(高:形作名,高处)(之:语气助词,不译)(博见:看见的范围广,见得广)(4)声非加疾.也,而闻者彰.( 疾:强,这里指声音宏大。
) ( 彰:清楚。
)(5)假舆..马者,非利足..也 (假:借助,利用。
)(舆:车。
) (利足:脚走得快。
)(6)非能水.也,而绝.江河。
(水:指游泳。
名词,用作动词。
)(绝:横渡。
)(7)积土成山,风雨兴焉(焉:兼词,相当于“于是”、“于之”。
)(8)积善成德,而.神明自得.(而,表因果关系。
) (得,获得。
)(9)故不积跬步,无以..至千里 (无以:没有用来……的(办法))(10)锲而.不舍,金石可镂。
锲而.舍之,朽木不折(而:表假设关系)(11)上.食埃土,下.饮黄泉,用心一.也 (上,向上;下,向下,名词作状语)(一:专一,数词用作动词)3、请指出下列句子中的古今异义词。
(1)蚓无爪牙之利,筋骨之强爪牙:古义:爪子和牙齿。
例:蚓无爪牙之利。
今义:坏人的党羽、帮凶。
(2)非蛇鳝之穴无可寄托者,用心躁也。
寄托:古义:这里指藏身(非蛇鳝之穴无可寄托者)今义:大致指心灵、精神的某种依靠4、翻译成现代文,如是特殊句式请指出。
(1)君子生非异也,善假于物也。
(判断句,“……也”表判断)君子的资质秉性跟一般人没什么不同,(只是君子)善于借助外物罢了。
(2)锲而不舍,金石可镂。
(被动句)。
(如果)不停地刻下去,(那么)金石也能被雕刻成功。
(3)蚓无爪牙之利,筋骨之强,上食埃土,下饮黄泉,用心一也。
(定语后置/判断句)蚯蚓没有锐利的爪子和牙齿,强健的筋骨,却能向上吃到泥土,向下可以喝到泉水,这是它用心专一的缘故。
(4)蟹六跪而二螯,非蛇鳝之穴无可寄托者,用心躁也。
(判断句,“……也”表判断)螃蟹有六条腿,两个蟹钳,(但是)如果没有蛇、鳝的洞穴它就无处存身,这是因为它用心浮躁啊。
三、同伴互助合作探究大家思考:第三段论证了什么道理?第四段论证了什么道理?分别用了怎样的论证方法?四、小结请记下自己的学习收获和在自学中遇到的问题。
第三课时学习目标:1、掌握比喻论证的方法。
2、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明确认识学习的重要性以及学习必须“积累”“坚持”“专一”的道理。
一、合作探究一、研讨课文,分析论证方法。
1、大家思考:本文的中心论点是什么?,2、围绕这个中心论点分三段从三个不同角度进行论述。
(1)第二段一共有几个比喻句?请找出来,它们分别论证了什么道理?明确:(1)共5个比喻句(类比修辞是比喻的一种,是基于两种不同事物间的类似,借助喻体的特征,通过联想来对本体加以修饰描摩的一种文学修辞手法。
)(2)比喻:①青出于蓝②冰寒于水。
说明客观事物经过一定的变化过程,可以有所发展,有所提高。
用来比喻人经过后天学习,其思想道德境界和智力发展程度将高于学习之前(学习能提高自己)。
比喻:③直木“輮以为轮”④木受绳则直⑤金就砺则利。
进一步说明客观事物经过人工改造,可以改变原来的状况。
根据同样的道理推论,人要改造成为“知明而行无过”的君子,就要“博学” (广泛地学习),所以,学习的意义是十分重大的,它能让人改变自己。
小结:第2段的5个比喻句,前2个比喻论证了学习能够让人提高自己的道理,后3 个比喻论证了学习能够让人改变自己的道理。
【板书】①青②冰:论证学习可以提高自己。
③輮④木⑤金:论证学习可以改变自己。
学习的意义(2)第三段一共有几个比喻句?请找出来,它们分别论证了什么道理?明确:(1)共5个比喻。
(2)它们都讲的是在实际生活中借助外物而达到良好的效果,根据这个道理推论,君子的天赋本性跟其他人并没有什么不同,而君子之所以能成为君子,是因为君子善于借助学习来弥补自己的不足。
所以,这5个比喻论证了学习的作用:弥补不足。
板书:①跂而望矣②登高而招③顺风而呼④假舟楫⑤假舆马学习的作用:弥补不足(3)第四段一共有几个比喻句?请找出来,它们分别论证了什么道理?明确:(1)共10个比喻句。
(2)①②。
先从正面设喻:积土成山,可以兴风雨;积水成渊,可以生蛟龙。
之所以有这样的功效,全赖于“积”。
同样,人如果能“积善成德” ,就能达到“神明自得,圣心备焉”的境界。
③④句。
从反面设喻,说明不积累就不能至千里,成江海。
正反对照,说明“积”与“不积” ,效果完全不同。
人们掌握知识、培养品德的过程,也是一个逐步积累、逐步发展、由不知道知、由少到多的过程。
所以,前4个比喻论证了学习的方法:积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