立足学情,注重基础,转变角色,突出本质

合集下载

新课标精神的解读

新课标精神的解读

新课标精神的解读中国教育事业的改革与发展一直是政府和社会关注的重点,而新课标精神作为教育改革的重要组成部分,对于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和全面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本文将对新课标精神进行解读,探讨其核心理念和实施方法。

一、新课标精神的核心理念新课标精神强调学生为主体,注重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实践能力和综合素养。

它秉持以学生为中心的教育理念,强调个性化、全面素质教育和以发展为导向的评价体系。

新课标精神倡导学生积极参与学习过程,培养学生的独立思考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二、新课标精神的实施方法1. 与社会需求接轨新课标精神要求教育教学与社会需求接轨,不断调整课程内容与方式,使之符合现实社会的需求。

鼓励学校与社会资源对接,提供丰富多样的实践机会和实践环境,帮助学生将理论知识应用于实际中。

2. 引导学生主动参与学习新课标精神提倡学生主动参与学习过程,培养他们的独立思考和合作精神。

教师要从传授知识者转变为引导者和指导者,通过启发学生思维、激发学生兴趣,引导他们积极探究、自主学习。

3. 提倡个性化教育新课标精神鼓励个性化教育,关注每个学生的发展需求和差异。

教师应根据学生的兴趣爱好和特长进行差异化教学,为他们提供适宜的学习任务和资源。

同时,学校应创造良好的学习氛围和环境,为学生的个性发展提供支持和保障。

4. 推行综合素质评价新课标精神强调以发展为导向的评价体系,突出综合素质的培养和评价。

除了传统的笔试和口试,还应注重学生的实践能力、专业素养、创新精神等方面的评价。

通过多样化的评价方式,对学生进行全面、多角度的评估,促进其全面素质的发展。

5. 加强师资培训和支持实施新课标精神需要具备相应素质的教师队伍。

教育部门应加强师资培训,提升教师的教育教学水平和专业素养,使其能够更好地适应新课标精神下的教育改革。

同时,教育部门还应加大对学校的政策支持和资源投入,提供各种形式的支持,推动新课标精神的有效实施。

三、新课标精神的意义和影响新课标精神的实施使得教育环境更加注重学生的主体地位和素质培养,帮助学生更好地适应社会发展的要求。

浅谈“三新”背景下学校育人观念的转变

浅谈“三新”背景下学校育人观念的转变

浅谈“三新”背景下学校育人观念的转变“立德树人”是新课程、新课标及新高考(以下简称“三新”)的育人工作的核心。

当下社会浮躁干扰教育,家长焦虑捆绑教育,政府方面强调升学率影响教育。

但新时代的孩子有着明现的时代特征,学习、做事缺少专注力,心理和思维严重“低龄化”,没有明显的爱、也没有特别的恨。

价值趋向、思想行为呈现多元化、个性化、差异化的持征。

与家人、父母沟通不畅,热衷于电子产品与媒介等一系列的问题是教育的新问题,也是时代发展的必然。

换言之,不是今天的孩子难教育了,而是我们的教育理念、方式没有跟上时代的变化、没有满足网络时代孩子的需求,还是对现在的孩子了解不够。

立足三新背景,学科教师务必积极转变观念,适应新时期育人工作的基本要求,实现“思想教育、心灵教育、价值教育”的基本目标。

一、树立新的质量观习总书记指出,创新驱动实质上是人才驱动。

中国式现代化需要人才支撑,教育发展的高质量实质是育人的高质量。

教育质量的内涵和外延随着新时代的发展而变化。

《义务教育课程方案和课程标准(2022年版)》发布,新课标作为我国基础教育改革的纲领性文件,明确要求教师教学应从过去的学科本位、知识本位走向学生素养本位,提高未来人才的培养质量,要确定新时代全面发展的质量观。

在教育教学中要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五育”并举,“五育”融合,多元评价。

促进学生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

“五育”并举,每一“育”都很重要,要充分发挥每一育的独特育人价值,形成育人合力,培养完善的人、全面发展的人。

总之,教育重要的是育人,着眼于核心素养的养成,要从单一的知识与能力的培养,上升到培养可持续发展,有担当的全面发展的人。

二、树立正确的“学生观”浇花浇根,育人育心。

如果内心不长鲜花,就会生杂草。

《义务教育课程方案(2022年版)》指出:“聚焦中国学生发展核心素养,培养学生适应未来发展的正确价值观,必备品格和关键能力,明确人生发展方向,成长为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

落实学科核心素养要做到“四个指向”

落实学科核心素养要做到“四个指向”

落实学科核心素养要做到“四个指向”作者:王锦飞来源:《今日教育》2018年第03期2018年1月16日,普通高中各学科课程标准(2017版)在广大高中教师的热切期盼中终于正式颁布了。

其中凝练各学科核心素养成为本次各学科新课程标准的一大亮点。

如今各学科核心素养的具体内容已经明确,如何在接下来的具体教学中有效落实学科核心素养,自然成为广大高中教师共同关心的问题。

依笔者之见,落实学科核心素养必须做到以下“四个指向”。

一是指向学生发展。

过去在基础教育学段一味强调以教学为中心,结果是除了教学,忘却了其他,应试教育愈演愈烈。

党的十八大明确了立德树人是教育的根本任务,党的十九大再次强调教育要落实立德树人的根本任务,发展素质教育。

所以,实现立德树人,即培养人,这才是教育的终极价值。

在北京师范大学核心素养课题研究组公布的中国学生发展核心素养框架中,最根本的目标就是培养全面发展的人,那么作为相对下位的对学生进行各学科核心素养培育的目标当然也必须指向学生发展,也就是我们常说的促进学生全面持续健康发展。

这里的全面当然不能仅仅是以学习成绩为主要内容的智力提升,应该是涵盖德、智、体、美、劳等各方面内容的全面提升;这里的持续当然不能是目前尚有较大市场的那种拔苗助长式的培养模式,而是能遵循教育教学规律及学生心智发展规律的渐进式的持久性的终生发展;这里的健康当然不是让学生感到学习总是苦行,而是伴随着智力长进,学生内心是快乐的、积极向上的、健康阳光的,而且其德性也不断得以养成。

各学科教学在落实学科核心素养时,只要对学生全面持续健康发展有利的教学行为我们就践行就坚持,“情感、态度和价值观”这一目标才会达成,学科核心素养的培育才能真正落地。

二是指向价值引领。

福建师范大学余文森教授认为,价值观是一个人最为重要、最为根本的核心素养。

从学科教育的目标而言,我认为最为根本的目标其实就是培养学生正确的价值观。

因为人的行为是受其观念支配的,而人的最根本的观念就是其价值观,一个人之所以选择这样或者那样做,就是因为他认为这样或那样做有价值,而且价值还不小,这显然就是价值观问题。

专家对语文新课标(2022版)解读新在哪里?

专家对语文新课标(2022版)解读新在哪里?

新课标,“新”在哪?——新课标(2022版)解读2022年4月21日,教育部印发义务教育课程方案和语文等16个学科的课程标准(2022年版)。

新修订的义务教育课程标准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强调育人为本,依据“有理想、有本领、有担当”时代新人培养要求,明确了义务教育阶段培养目标。

相较2011版课程标准,“新课标”有哪些变化?不同学科、不同学段如何精准领会课标理念?“新课标”相关要求如何在日常教学教研活动中得到细化落实?初中语文《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22版)(以下称“新课标”)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在2011版课程标准基础上,坚持目标导向,坚持问题导向,坚持创新导向,进一步明确了语文课程应着力培养的正确价值观、必备品格和关键能力。

研读“新课标”,我们需要重点关注“新课标”的如下特点:1.强化素养导向。

语文课程围绕核心素养,体现课程性质,反映课程理念,确立课程目标。

“新课标”提出,核心素养是学生通过课程学习逐步形成的正确价值观、必备品格和关键能力,是课程育人价值的集中体现。

义务教育语文课程培养的核心素养,是学生在积极的语文实践活动中积累、建构并在真实的语言运用情境中表现出来的,是文化自信和语言运用、思维能力、审美创造的综合体现。

2.聚焦学习任务。

“新课标”遵循学生身心发展规律和核心素养形成的内在逻辑,以生活为基础,以语文实践活动为主线,以学习主题为引领,以学习任务为载体,整合学习内容、情境、方法和资源等要素,设计了基础型学习任务群、发展型学习任务群、拓展型学习任务群这三大不同层面的六个语文学习任务群。

同时,学习任务群的安排注重整体规划,根据学段特征,突出不同学段学生核心素养发展的需求,体现连贯性和适应性。

3.关注学习情境。

“新课标”明确提出,围绕立德树人根本任务,以促进学生核心素养发展为目的,以识字与写字、阅读与鉴赏、表达与交流、梳理与探究等语文实践活动为主线,从学生语文生活实际出发,语文学科需要创设丰富多样的学习情境,设计富有挑战性的学习任务,激发学生的好奇心、想象力、求知欲,促进学生自主、合作、探究学习。

初三历史小论文

初三历史小论文

初三历史小论文初三历史小论文有关历史的论文可以写些什么内容呢?以下是小编整理的初三历史小论文,欢迎参考阅读!初三历史小论文1摘要:随着新课程标准的贯彻落实,基础教育教学改革逐渐受到重视。

历史作为初三教育教学的重要课程之一,为确保初三历史教学能够满足素质教育的相关要求,应对初三就历史教学进行改革。

然而,在实际教学过程中,因受学生学习能力、教师教学观念等多方面因素的影响,初三历史教学的改革并未取得显著成果,从而导致初三历史教学水平相对较低。

基于此,针对新课标下初三历史的教学问题,从教学理念、教学方法等多方面对初三历史教学策略进行具体探讨,希望能为提升初三历史教学水平做出贡献。

关键词:新课标;初三教育;历史教学;方法新课程标准的实施是对传统教学政策做出的突破,也为基础教育教学工作的开展注入全新活力。

然而,在初三历史教学中,因受传统教学理念、教学政策的长时间影响,在新课标背景下,初三历史教师无法及时转变自身的教学观念,导致自身定位不准确,进而影响到初三历史教学工作的开展。

针对这种现象,初三历史教师应充分研究新课程标准,依据素质教育的相关要求,推进历史教学的改革,以便确保初三历史教学能够满足素质教育的相关要求,从而达到提升初三历史教学水平的目的。

一、改善教学理念,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1.注重学生的全面发展以新课标的相关教学理念替代传统教学理念,注重学生的全面发展,在传授学生历史知识的同时,加强对学生的素质教育,积极引导学生,培养学生的良好学习习惯,以便确保学生的综合能力和素质能够得到全面提升。

例如,在对“明朝君权加强”及其相关知识进行教学时,历史教师可针对教学内容,采用问答形式开展教学工作,即根据明朝君主专制及相关知识点提出问题,鼓励学生积极回答问题,或是结合答题比赛激励学生答题,以此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所学的历史知识。

同时,在教学过程中,历史教师可结合《范进中举》对明朝君主专制制度进行分析,分析《范进中举》的社会背景、人文环境等,利用情景教学方式,鼓励学生将《范进中举》编成短剧,在课堂上表演,让学生在表演中理解文章的涵义,以此加强对学生的素质教育,以便在历史知识教学中,完成对学生综合素质的培养。

2022版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的主要内容和变化

2022版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的主要内容和变化

2022版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的主要内容和变化一、主要变化1.价值引领,以文化人。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革命文化、社会主义先进文化)育人价值核心素养。

2.素养为纲,任务导向。

素养型的课程目标,结构化的课程内容。

3.立足生活,实践主线。

以学生生活为基础,以语文实践为主线。

4.强调情境,主题统整。

真实的语文情景,统整的学习主题,典型的实践活动。

二、语文课程的性质,课程理念。

1.课程性质:学习国家通用语言文字的综合性、实践性的课程,具有工具性、人文性的特征。

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增强凝聚力。

语文课程在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中具有奠基作用。

2.课程理念。

课程目标(促进学生核心素养发展,围绕立德树人的根本任务),课程结构(注重阶段性、发展性。

构建学习任务群),课程内容(突出时代性、典范性。

),课程的实施(增强情景性、实践性。

关注学生不同差异,自主阅读,自主表达,少做题,多读书,好读书,读整本书,培养学生阅读兴趣,提高学生阅读品味。

)课程的评价(倡导过程性和整体性。

抓住关键突出重点,不要过于繁琐,多元评价主体)三、核心素养与课程目标1.核心素养:义务教育语文课程培养的核心素养,是学生在理解鳄鱼纹实践活动中积累、建构并在真实的语言运用情境中表现出来的,是文化自信和语言运用、思维能力、审美创造的综合体现。

文化自信(对中华文化生命力的坚定信心),语言运用(热爱国家通用语言文字),思维能力(崇尚求真创新),审美创造(涵养高雅情趣)。

2.文化自信:感受与热爱,继承与弘扬,关注与参与,了解与借鉴。

3.语言运用:语感、经验。

意识、能力。

内涵、情感。

核心素养在学生身上应然的表现。

4.思维能力:思维能力、思维品质、求真态度。

语言是思想的直接现实。

5.审美创造:在体验文学作品中能够获得审美经验,什么能力:发现美创造美,审美观念。

6.构建素养型语文课程目标(总目标)立德树人1,文化自信2,语言运用2,思维能力2,审美创造2。

2022年新课程标准解读

2022年新课程标准解读

2022年新课程标准解读通过学习郑国民教授的讲座,了解到新课程标准要求教师要以立德树人为根本任务,从“文化自信、语言运用、思维能力、审美创造”四个方面培养学生语文核心素养。

强化语文学科实践,语文教学要和生活紧密联系,将静态知识转化为动态语文实践活动。

语文教学要积极开展整本书阅读和跨学科学习。

新课程标准对老师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我们要加强学习,全方位提升自己的能力,改变教学方式,让新课程标准引领下的语文教学焕发新的生命与活力。

2022年新课程标准解读 25月6日下午,我认真观看了吴欣歆教授《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国家2022版》讲座,吴教授通过解读义务教育语文新课标2022版与以往的变化,从强化了课程育人导向、优化了课程内容结构、研制了学业质量标准、增强了指导性、加强了学段衔接等五个方面,全面阐述了2022版语文新课标的主要内容,讲座深入浅出,专业性和目的性较强。

使我受益匪浅,作为一名教师,要深入了解其所教学科的课程标准,才能全面、准确的掌握新课程理念,才能在教学中游刃有余,有的放矢。

下面,我就如何按照新课标开展教学浅谈几点体会。

一、细致研读。

新课标时代的每位教师都是课标的研究者,主动、细致、热情研究新课程标准,是实施新课标教学的前提与保障。

本次修订将语文课程立足于学生的核心素养发展,充分发挥语文课程的育人功能,全新的6个学习任务群的具体任务是什么?怎么做?如何评价?新课程标准中均给出了细致的指导,我们应认真研读,才能将新概念融入自己的认知领域。

二、改变观念。

观念需要积极转变,因为观念指挥行动。

执行新课程标准,我们要有主动改变的自我意识作文吧,不要固守旧经验,应主动面对新时代的新机遇和新挑战。

要主动去了解,只有做到明确观念,才有可能付诸正确的行动,才能够准确达成新课程标准中规定的目标。

三、积极实践教学中严格按照新课标进行实践是关键,在日常每一节课的教学中,做到精致与务实。

在教学实践中落实新课程标准,将标准中罗列的具体方法、条款、建议,化为与学生的互动、交往,这是一线教师新课标实践的最佳途径。

《小学语文新课标课程理念》体会

《小学语文新课标课程理念》体会

《新课标课程理念》学习体会图们市石岘第一小学贾洪秀感谢牛老师为大家解读新课标在的语文课程性质和课程理念。

下面我就结合我的教学谈谈我对语文课程理念的体会。

谢主任培训时候为我们解读了新版课程理念的五个角度:目标、结构、内容、实施、评价。

第一条:立足学生核心素养发展,充分发挥语文课程育人功能。

这是从目标角度来说,文题对应。

从识字与写字、阅读与鉴赏、表达与交流、梳理与探究具体核心素养构成板块训练中培养学生达成德智体美劳的综合性目标。

第二条:构建语文学习任务群,注重课程的阶段性与发展性。

从内容、形式角度说:构建语文学习任务群。

义务教育语文课程内容主要以学习任务群组织与呈现。

设计语文学习任务,就要围绕特定的主题,确定具有内在逻辑关联的语文实践活动。

语文学习任务群由相互关联的系列学习任务组成,比如《夏天里的成长》这一课我在谢主任的带领下根据大单元整体设计的教学思路,围绕习作单元的主题“体会文章是怎样围绕中心意思来写的”,设计了具有内在逻辑关联的语文任务群,各个环节都是围绕着同一个目标——从课文中学习写作方法应用到学生的写作当中,“以学促写”,让课文成为学生写作的范例。

并且在这节课的作业布置上,采用了拓展型学习任务群中的跨学科学习,布置了分层作业及布置了“别样的秋之美”这个跨学科作业,结合秋天的树叶粘贴画,五谷粘贴画小视频,让学生走进秋天的大自然去采集不同颜色的树叶,拾几捧不同色彩的谷子,动动自己的小手去做别样的秋之美,体现了跨学科学习,体现出新课标下的任务群学习,指向了学生的核心素养发展,且具有情境性、实践性、综合性。

第三条:突出课程内容的时代性和典范性,加强课程内容整合。

课程理念核心词:整合。

教学内容上跨生活、跨学科、跨单元主题整合;教学实施上读写听说等情境性和实践性整合;教学评价上评价方式、主体等多元整合教学目标上知识能力、过程方法、情感态度价值观整合。

我们这几天的教师展示我觉得都体现出以上课程内容的整合。

语文课程标准解读

语文课程标准解读

语文课程标准解读---------------------------------------------------------------------------------------------------------------------------语文课程标准解读第一个问题:语文课程的基本理念一、全面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

1、全面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是贯穿于《标准》的一个基本理念。

《标准》在“前言”的“课程性质与地位”中明确指出:“语文素养是学生学好其他课程的基础,也是学生全面发展和终身发展的基础”,因此,“语文课程应致力于学生语文素养的形成与发展”。

在“课程的基本理念”中把“全面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列为第一条,可见它在整个《标准》中处于核心的地位。

“课程目标”这部分,实际上是“全面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的具体要求。

“总目标”是整个义务教育阶段的要求,“阶段目标”是各个学段应该达到的要求。

“实施建议”从教材编写、教学实践、评价等方面提出了一些原则性建议,目的在于落实“全面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这一目标。

2、什么是语文素养,为什么要强调“全面”提高,笔者认为,语文素养是一种以语文能力为核心的综合素养。

一个人的语文素养至少包括他的语文能力、语言积累、语文知识、学习方法和习惯以及认识能力、人文素养等。

《标准》“总目标”所列的十条,是对接受义务教育的每一个学生在语文素养方面的基本要求。

做到了这十项要求,就应该认为“全面提高了学生的语文素养”。

3、为什么《标准》要突出强调全面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呢,这是因为长期以来在中小学语文教学中,先后存在两种倾向:一种倾向是抹煞语文课程的特点,人为地强化语文的政治因素,用所谓的“政治思想教育”取代语文能力的培养。

另一种倾向的基本特点是,过份强调语文的工具性,否定语文学科内在的人文性,或者用烦琐的分析肢解课文生动感人的整体形象,或者用无休止的做题、操练取代学生读写的语文实践,或者用僵化的标准答案限制学生阅读的多元感受,扼制了学生的创造性思维。

开展新课程标准背景下学习目标叙写展示活动简报

开展新课程标准背景下学习目标叙写展示活动简报

教育简报
学校2023年5月22日
立足课标准确定位有效引导
学习目标是课堂教学的核心和灵魂,为增强教师备课上课的目标意识,精准理解和落实新课标,科学设定核心素养导向下的学习目标,5月17-18日,我校教研处开展了“新课程标准背景下教师学习目标叙写展示”活动。

活动开始,校长讲话,她指出,新课程总目标的制定,不仅仅为学生适应未来社会提出了更高的标准,也对教师的教学方式、教学目标提出了新的要求。

作为教师要研究新课标,把握新方向,践行新理念,期待老师们在学习目标叙写活动中展示出高水平,展示出新风采!
学习目标要以育人为本,以“学生学习”为中心,要求目标为学生的学而设计,基于学习的发生过程设计教学活动,做到教学评的一体化。

本次学习目标展示分为四个环节,分别是课标分析、教材分析、学情分析和目标展示。

我校初一初二年级各学科教师经过精心准备,以课标为导,以教材为本,以学情为基,以素养为终,通过具体课例依次展示和解读了学习目标的设定。

两年来,经过英语、语文学科学习任务安排的尝试,专家专题讲座的引领,2022新课程标准落地研究学习,到教研组集体备课的专项研讨、教案的专项检查,再到本学期引导教师依据新课程标准、教材、教参、学情,进行单元学习目标、每课时学习目标的制定,此次活动,不仅仅展示的是教师个人,更是对两年来各个教研组学习目标叙写整体水平的一次检验。

通过本次学习目标叙写展示活动,老师们对学习目标有了更深刻的认识,更加明确了如何科学规范地叙写学习目标,为课堂教学效率的进一步提升奠定了良好的基础。

今后西校区将继续以学习目标科学
设定为导向,立足课标,落实核心素养,准确定位,有效引导,构建教学评一体化的高效课堂!。

立足学校本位,提升教育品质

立足学校本位,提升教育品质

立足学校本位,提升教育品质教育是国家兴旺发达的基石,学校作为教育的基本单元,其教育品质的提升显得尤为重要。

提升教育品质是学校工作的核心任务,也是学校发展的关键环节。

立足学校本位,就是要依托学校自身的条件和实际情况,充分发挥学校的优势资源,解决学校存在的问题,全面提升教育品质。

一、明确教育价值观,塑造健全教育理念教育是一个立德树人的过程,学校肩负着培养合格公民和未来接班人的使命。

学校必须要明确教育的价值观,在办学过程中贯彻健全的教育理念。

学校要践行以人为本、全面发展的教育理念,强调个性化、差异化的培养模式,注重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和实践能力。

学校还要秉持着“爱、诚、勤、和”等教育核心价值观,引导学生正确树立社会责任感和公民意识,促进学生成长为社会栋梁的目标。

二、加强师资队伍建设,提高教师素质师资队伍是学校教育品质的关键因素,教师是学生成长成才的引路人。

学校要加强师资队伍建设,提高教师的专业素养和教育水平。

学校要加强对教师的培训和考核,不断提升教师的专业技能和教学能力。

学校要完善教师评价机制,对教师的教学工作进行及时、客观的评估,倡导教师互相学习、共同进步。

学校要营造良好的教师发展环境,提供更多的发展机会和空间,激励教师积极进取,不断提高专业水平。

三、推进课程建设,优化教学资源配置课程是学校教育品质的核心,好的课程可以有效提高教学质量和学生成绩。

学校要推进课程建设,注重教学资源的优化配置。

学校要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和未来发展需要,合理设计课程设置,推动课程与时俱进,培养学生的综合素质。

学校还要加强对教材的管理和选用,确保教学资源的丰富和实用性,满足学生的需求。

学校还要不断探索课程改革的途径和方式,鼓励教师开展跨学科的教学活动,提高教学效果和实践能力。

四、强化教学管理,提升教学质量教学管理是学校教育品质提升的重要保障,学校要加强对教学管理的力度,提升教学质量。

学校要建立完善的教学管理体系,规范教学行为,强化教学管理的科学性和灵活性。

小学语文新课程标准2022版 重点笔记

小学语文新课程标准2022版 重点笔记

义务教育课程方案2022版本培养的目标是有理想、有本领、有担当。

义务教育课程包括国家课程、地方课程和校本课程三类,以国家课程为主,奠定共同基础义务教育课程应遵循的基本原则:坚持全面发展,育人为本。

面向全体学生,因材施教。

聚焦核心素养,面向未来。

加强课程综合,注重关联。

变革育人方式,突出实践。

习近平总书记多次强调,课程教材要发挥培根铸魂、启智增慧的作用,必须坚持马克思主义的指导地位,体现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最新成果,体现中国和中华民族风格,体现党和国家对教育的基本要求, 体现国家和民族基本价值观,体现人类文化知识积累和创新成果。

课标修订原则:坚持目标导向、坚持问题导向、坚持创新导向。

课标主要变化:强化了课程育人导向,优化了课程内容结构,研制了学业质量标准,增强了指导性,加强了学段衔接。

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的课程理念包括:1.立足学生核心素养发展,充分发挥语文课程育人功能;2.构建语文学习任务群,注重课程的阶段性与发展性;3.突出课程内容的时代性和典范性,加强课程内容整合;4.增强课程实施的情境性和实践性,促进学习方式变革;5.倡导课程评价的过程性和整体性,重视评价的导向作用。

义务教育语文课程结构要遵循学生身心发展规律和核心素养形成的内在逻辑,以生活为基础,以语文实践活动为主线,以学习主题为引领,以学习任务为载体,整合学习内容、情境、方法和资源等要素, 设计语文学习任务群课程评价应准确反映学生的语文学习水平和学习状况,注重考察学生的语言文字运用能力、思维过程、审美情趣和价值立场,关注学生学习过程和学习进步。

语言文字是人类社会最重要的交际工具和信息载体,是人类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语文课程是一门学习国家通用语言文字运用的综合性、实践性课程。

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是语文课程的基本特点。

语文课程应引导学生热爱国家通用语言文字,在真实的语言情境中,通过积极的语言实践,积累语言经验,体会语言文字的特点和运用规律,培养语言文字运用能力。

化学实习心得体会(精选6篇)

化学实习心得体会(精选6篇)

化学实习心得体会(精选6篇)化学实习心得体会(精选6篇)当我们对人生或者事物有了新的思考时,心得体会是很好的记录方式,这样我们可以养成良好的总结方法。

那么写心得体会要注意的内容有什么呢?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化学实习心得体会(精选6篇),欢迎阅读与收藏。

化学实习心得体会1时间过的真快,转眼间,一年的实习已经过去了。

在这一年多的时间,我学到了很多东西,不仅有学习方面的,更学到了很多做人的道理,对我来说受益非浅。

做为一个刚踏入社会的年轻人来说,什么都不懂,没有任何社会经验。

不过,在师傅和师兄的帮助下,我很快融入了这个新的环境。

在这半年多的时间里,我感到自己收获了许多,不仅有学习方面的,而且实践能力上也得到了提高,这些对我来说受益非浅。

当初,在集体动员会上,系领导向我们指出,在实习中可能会经历一些困难,思想上也会有一些变化,但我们大学生首先要端正实习态度,踏踏实实地做好每一天的工作,要和单位同事和睦相处、坦诚相见。

那时,我就在心里暗暗下了决心:一定要好好珍惜机会,努力做好工作,认真的向老师、向前辈们学习。

通过这一次的实习,自己也学到了许多原先在课本上学不到的东西,在这次实习中,我收益颇多,这些都是无形资产,将伴随我一生。

这次实习可以看到化工厂的管理可以说是军事化的管理模式,一切都是那么的纪律严明,一切的操作都是那么的一丝不苟,安全培训中的那些有据可查的事故案例也无声的向我们说明着操作规程的重要性和必要性,同时也深切的体会到了“安全第一,预防为主”这八字安全方针的真正意义之所在。

此外,我们从和师傅们的谈话中也学到了一些在社会上为人处世和工作的经验,让我知道怎样在平凡之中创造出不平凡。

在这实习的半年生活中我也深刻的感受到了现代化生产所带来的便利。

众所周知,在化工厂工作每天所要面对的都是刺鼻的气味,这对公认的身心健康是有很大的危害的。

而现在随着生产力和科技的不断进步这一切都已经成为了历史,现在,虽然生产现场机器轰鸣,但是工人们只要坐在控制室里面通过电脑来控制,设备就可以自动而有序的运行,节省了大量的人力资源,同时也改善了工人的工作环境。

立足学情追求有效

立足学情追求有效

立足学情追求有效
作为教育工作者,我们要始终立足在学生的学情上,全面关注学生的学习、生活、心
理等方面,追求教育教学的有效性,提高教育的质量,为学生的成长发展提供更好的服
务。

首先,立足学情,就是要了解学生的学习状态和需求。

我们应该了解学生的学习风格、学习能力和学习兴趣,了解学生的学科基础和学科难度,及时了解学生学习上的问题和困难,并针对性地提供有效的帮助和指导,帮助学生梳理知识点,提高学习效果,从而激发
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学习积极性。

其次,追求有效,我们要注重教学的针对性和实效性。

教学要紧密联系学生的学习需
求和实际生活,根据学生的所学课程和学习状态,制定相应的教学计划和教学方法,如巧
妙运用案例分析法、讨论教学法、情境教学法和体验教学法等,注重学生的体验和思考,
引导学生发现和解决问题,提高学生的学习效率和创造力。

最后,发挥教师团队的引领作用。

教师团队具有相互协作、相互支持、相互学习的优势,教师之间应该加强沟通、交流和合作,共同研究和探索针对学生的有效教学方法和策略,不断创新教学方式,以提高教育教学的质量和效益。

总之,立足学情追求有效,是我们教育工作者必须遵循的基本原则。

教育教学的效果
取决于教育工作者对学生的了解程度和对教学的专业水平,教育工作者应该时刻把学生的
学习和发展放在心中,并且用心去做好每一个教育教学环节,在提高学生成绩和品质的同时,为学生的未来发展奠定坚实的基础。

以学生为主体落实小学语文新课标思想

以学生为主体落实小学语文新课标思想

以学生为主体落实小学语文新课标思想摘要:全新历史时期下,积极做好新课标的分析与探索已经成为了广大教育工作者面临的重要任务和使命。

在日常教育教学工作中,通过积极做好对于新课标的合理渗透,教师可以帮助学生群体进一步实现对于教育教学活动的充分参与,其对于学生的良好学习习惯的养成与树立具有积极价值。

与此同时,教师应积极做好对于教学反思体系的建立与完善,以学生为主体及时转变教学工作侧重点,从而推动教学方法针对性水平的全面提升。

基于此,本文主要探讨了以学生为主体落实小学语文新课标思想。

关键词:以学生为主体;小学语文;新课标引言课程标准是指导学科教学的纲领性文件。

小学语文教师应在新课标的指导下进行教学。

对此,教师要深入学习新课标的内容,与教学相结合,并坚持因材施教等原则,丰富教学模式,从而提升教学效果。

应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和语言建构能力以及应用能力,激发学生的思维能力,培养学生的审美能力和创新能力,重视人文教育。

1新课程改革标准的特征在义务教育全面普及的进程中,为回答和解决“培养什么人、怎样培养人、为谁培养人”的问题,教育部于2022年印发了《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22年版)》(以下简称《新课标》),从“立足学生核心素养发展”“构建语文学习任务群”“突出课程内容的时代性和典范性”“增强课程实施的情境性和实践性”等多个角度,阐释了语文课程的理念。

新课标总结了过往语文教育的得失,借鉴了其他国家教育改革的经验,意图打造与新时代发展相适应的课程体系。

新课标明确指出,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是语文课程的基本特点。

要在真实的运用情境中,通过积极的语言实践,培养学生的语言文字语用能力。

首先,在教学目的层次上。

新的课标将课程的各项指标有机地结合在一起,从而使以往只注重知识转变为多方面的培养。

其次,从教学的内容层次来看。

新一轮新的教学标准深入实施,使课程的选题与编排发生了变化。

现代教育的基本内容是:各种学科的基本知识与基本技能,充分反映了当代性、基本性、实践性和综合性。

新课标学生核心素养的详细内容

新课标学生核心素养的详细内容

新课标凝练学生核心素养的详细内容为落实教育“立德树人”的根本任务,新课标确立了新的教育教学理念,即凝练学生核心素养以培养“全面发展的人”为核心的最高目标。

凝练学生核心素养分为文化基础、自主发展、社会参与三大方面,综合表现为人文底蕴、科学精神、学会学习、健康生活、责任担当、实践创新等六大素养,具体细化为国家认同等18个基本要点。

三大方面、六大要素(一)文化基础文化是人存在的根和魂。

文化基础,重在强调能习得人文、科学等各领域的知识和技能,掌握和运用人类优秀智慧成果,涵养内在精神,追求真善美的统一,发展成为有宽厚文化基础、有更高精神追求的人。

1.人文底蕴。

主要是学生在学习、理解、运用人文领域知识和技能等方面所形成的基本能力、情感态度和价值取向。

具体包括人文积淀、人文情怀和审美情趣等基本要点。

2.科学精神。

主要是学生在学习、理解、运用科学知识和技能等方面所形成的价值标准、思维方式和行为表现。

具体包括理性思维、批判质疑、勇于探究等基本要点。

(二)自主发展自主性是人作为主体的根本属性。

自主发展,重在强调能有效管理自己的学习和生活,认识和发现自我价值,发掘自身潜力,有效应对复杂多变的环境,成就出彩人生,发展成为有明确人生方向、有生活品质的人。

3.学会学习。

主要是学生在学习意识形成、学习方式方法选择、学习进程评估调控等方面的综合表现。

具体包括乐学善学、勤于反思、信息意识等基本要点。

4.健康生活。

主要是学生在认识自我、发展身心、规划人生等方面的综合表现。

具体包括珍爱生命、健全人格、自我管理等基本要点。

(三)社会参与社会性是人的本质属性。

社会参与,重在强调能处理好自我与社会的关系,养成现代公民所必须遵守和履行的道德准则和行为规范,增强社会责任感,提升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促进个人价值实现,推动社会发展进步,发展成为有理想信念、敢于担当的人。

5.责任担当。

主要是学生在处理与社会、国家、国际等关系方面所形成的情感态度、价值取向和行为方式。

革命文化主题单元的项目化学习重构

革命文化主题单元的项目化学习重构

革命文化主题单元的项目化学习重构夏江萍摘要革命文化题材单元教学改变了碎片式课时学习的方式,通过大目标、大任务、大情境等设计,让红色精神、语文核心知识在解决问题、任务实践的过程中“活”起来,形成结构化认知,发展高阶思维,实现创造性建构,在综合运用中实现素养发展。

关键词统编语文教材革命文化主题单元项目化学习近年来,笔者带领区域内教师开展了一系列小学语文项目化学习研究,即学生以语文核心知识学习为中心,在真实情境中借助多种资源与方法,围绕驱动性问题进行持续深入的探究,完成言语实践任务,形成对核心知识的深度理解和迁移运用。

近期,我们把目光转向了革命文化主题单元,尝试通过项目化学习,让核心思想、核心知识在解决问题、任务实践的过程中“活”起来,帮助学生形成结构化认知,发展高阶思维,实现创造性建构,实现素养发展。

2022年2月,教育部制定并印发了《革命传统进中小学课程教材指南》,指导中小学课程教材系统全面落实革命传统文化教育,凸显革命文化教育的重要意义。

纵观小学一至六年级统编语文教材,革命文化题材类课文有34篇,占全套教材的10.67%。

低中年级相关课文呈散点式分布,四年级第六单元出现了整本书阅读《小英雄雨来》,到了高年段则以每册一个主题单元的形式出现,其中还安排了一些阅读链接、主题实践活动,通过讲述“红色故事”,歌颂“红色精神”,逐步培养学生的社会责任感和国家意识。

教师有责任创造性地使用革命文化题材课文,指导学生开展“革命文化主题”项目化学习,即阅读红色经典,了解红色历史,积淀红色记忆,理解红色精神;学习主题演讲,讲述红色故事,传播红色文化;通过语文实践活动,植根红色基因,提升核心素养。

二、提炼主题,联结知识,明确革命文化主题学习目标序列深入解读各年级革命文化题材单元课文,仔细研究每个单元组合的编排意图,上下贯通、纵横联结,在差异中探寻同质,在普遍中比较差异,就会发现潜藏其中的序列目标。

1.聚焦大概念,要素进阶,搭建“深度理解”学习梯通过读与写之间的共享通道,阅读策略又可以向表达策略迁移。

2022新课标解读让核心素养真正落地

2022新课标解读让核心素养真正落地

2022新课标解读让核心素养真正落地2022年新课程标准修订的重点是让核心素养落地。

核心素养导向是课程标准研制工作的主线和主旋律。

一、用核心素养表述课程目标,让课程目标更加人性化。

课程目标是对学生研究和发展结果的期待,是课程内容选择、教学活动设计、学业质量确立的基本方向和依据。

在本次课标修订中,课程目标旨在自觉体现本课程在培育学生核心素养方面的基本贡献。

从核心素养的视角对课程总目标和学段目标进行表述,有利于教学实践和教学评价从核心素养视角来促进和观察学生的全面发展。

二、以结构化的课程内容引领教学实践变革,让学生在主动活动中生成素养。

本次课标修订的重要变革之一是以结构化的方式(如主题、项目、任务等)来组织课程内容。

这种方式意在改变知识和技能的简单线性排列方式,强化知识间的内在关联,凸显学科的本质、思想方法以及内在逻辑。

结构化的内容组织方式有利于克服教学中知识点的逐点解析和技能的单项训练等弊端,引导教师主动变革教学实践,从关注知识技能的“点状”“传输”自觉变革为关注学生对知识技能的主动研究和思考,关注教学的关联性、整体性,关注学生在主动活动中所形成的知识、技能、过程、方法、态度、品格、境界的综合效应,关注学生核心素养的养成。

内容结构化并不意味着可以忽视知识点,相反,它要求我们重新认识和定位知识点的意义与价值,实现知识点的教育价值。

在课程标准的“课程内容”一章中,有“内容要求”、“学业要求”和“教学提示”三个部分,它们缺一不可,内在关联。

其中,“内容要求”强调在结构中的扎实基础知识研究的重要性,防止知识虚化;“学业要求”结合教学内容要求,提出素养发展目标;“教学提示”则指导学生如何研究,让课程“活”起来、“动”起来,让学生进入课程,让课程内容变为学生主动研究的活动。

为了让学生的素养具体化、鲜明化,我们需要依据素养发展水平来描述学业质量。

学生素养发展贯穿课标全文本,隐含在课程内容及教学实践中,体现在课程研究结果的具体描述中。

立足学情注重基础转变角色突出本质

立足学情注重基础转变角色突出本质

立足“三个理解”,构建有效课堂——从一节示范课谈高三复习课的课堂有效教学宜昌市教研中心 向立政(443000)宜 昌 市 二 中 曹 超(443000)为进一步推动新课程背景下高三复习课堂教学有效性研究,前不久在宜昌市城区举行了“新课程、新高三、新高考”专题研讨会,会上特邀2009年省优质课竞赛一等奖获得者、宜昌市二中曹超老师上了一节题为《直线与圆的位置关系复习》的示范课,由于本节课的教学理念正体现了“新课程高中数学课堂有效教学研究”的课题研究宗旨和基于“三个理解”(文〔1〕),从而把传统教学内容上出了新意,让不易出彩的内容熠熠生辉,为我们今后进一步探讨在高三复习课中如何体现了新课标要求、有效渗透了新课程理念、转变课堂教学模式、提高课堂教学有效性等方面给我们作了很好的示范。

下面是笔者对本节课的实录、评析与反思。

1 教学过程实录:1.1 知识回顾,基础上架(1)直线与圆位置关系及其判定的方法T :在高一下学期我们学习了直线与圆的有关知识,并对直线与圆的位置关系作了初步探讨。

请同学们回忆一下,直线与圆有哪几种位置关系?是如何定义的?1S :直线与圆有三种位置关系:① 相交—直线与圆有两个交点;② 相切—一个交点;③ 相离—没有交点(几何画板演示).T :如何判断直线与圆的位置关系?2S :直线与圆的三种位置关系可以用圆心到直线的距离d 与圆的半径r 的大小关系加以判断:① 若d r <,则直线与圆相交;② 若d r =,则直线与圆相切;③ 若d r >,直线与圆相离。

T :正确,我们把此方法通常叫做几何法,除此方法外,还有无其它判断方法?3S :还可以通过判别式∆的符号来判断:当0∆>时,直线与圆相交;② 当0∆=时,直线与圆相切;③ 当0∆<时,直线与圆相离。

T :很好,我们又把这种方法又叫做代数方法,但在判断直线与圆的位置关系时我们通常用几何法比较简便,即(PPT 演示):直线l: Ax+By+C=0与圆:(x-a)2+(y-b)2=r 2位置关系的判定方法点评:知识回顾(梳理)是高三复习课第一个基本环节,其目的是让学生唤起回忆,为本节课的进一步深入提供必要的基础支撑。

新课标精神的解读

新课标精神的解读

新课标精神的解读
新课标是教育部制定并颁布的一套指导中小学阶段课程设置的准则,它反映了国家对不同阶段学生知识技能、情感态度、价值观等多方面的基本要求,是基础教育课程的重要指导性文件。

新课标的精神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全面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新课标强调以德为先,注重学生的思想道德教育,培养学生的社会责任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

2.突出课程的整体性和综合性:新课标强调课程的整体性和综合性,注重学科之间的联系和融合,避免知识的碎片化,以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和创新能力。

3.强化实践性和探究性:新课标强调实践性和探究性,注重学生的实践能力和探究精神的培养,提倡学生在实践中发现问题、解决问题。

4.关注学生的个性化发展:新课标关注学生的个性化发展,尊重学生的差异和特长,为每个学生提供适合自己的教育资源和机会。

5.强调课程评价的多元性和科学性:新课标强调课程评价的多元性和科学性,注重评价的诊断、激励和改进功能,以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

新课标的精神是推动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重要指导思想,它强调以学生为本,注重学生的全面发展、个性化发展和社会责任感的培养,旨在培养具有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新时代人才。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立足“三个理解”,构建有效课堂——从一节示范课谈高三复习课的课堂有效教学宜昌市教研中心 向立政(443000) 宜 昌 市 二 中 曹 超(443000)为进一步推动新课程背景下高三复习课堂教学有效性研究,前不久在宜昌市城区举行了“新课程、新高三、新高考”专题研讨会,会上特邀2009年省优质课竞赛一等奖获得者、宜昌市二中曹超老师上了一节题为《直线与圆的位置关系复习》的示范课,由于本节课的教学理念正体现了“新课程高中数学课堂有效教学研究”的课题研究宗旨和基于“三个理解”(文〔1〕),从而把传统教学内容上出了新意,让不易出彩的内容熠熠生辉,为我们今后进一步探讨在高三复习课中如何体现了新课标要求、有效渗透了新课程理念、转变课堂教学模式、提高课堂教学有效性等方面给我们作了很好的示范。

下面是笔者对本节课的实录、评析与反思。

1 教学过程实录: 1.1 知识回顾,基础上架(1)直线与圆位置关系及其判定的方法T :在高一下学期我们学习了直线与圆的有关知识,并对直线与圆的位置关系作了初步探讨。

请同学们回忆一下,直线与圆有哪几种位置关系?是如何定义的?1S :直线与圆有三种位置关系:① 相交—直线与圆有两个交点;② 相切—一个交点;③ 相离—没有交点(几何画板演示).T :如何判断直线与圆的位置关系?2S :直线与圆的三种位置关系可以用圆心到直线的距离d 与圆的半径r 的大小关系加以判断:① 若d r <,则直线与圆相交;② 若d r =,则直线与圆相切;③ 若d r >,直线与圆相离。

T :正确,我们把此方法通常叫做几何法,除此方法外,还有无其它判断方法?3S :还可以通过判别式∆的符号来判断:当0∆>时,直线与圆相交;② 当0∆=时,直线与圆相切;③ 当0∆<时,直线与圆相离。

T :很好,我们又把这种方法又叫做代数方法,但在判断直线与圆的位置关系时我们通常用几 何法比较简便,即(PPT 演示):直线l: Ax+By+C=0与圆:(x-a)2+(y-b)2=r 2位置关系的判定方法点评:知识回顾(梳理)是高三复习课第一个基本环节,其目的是让学生唤起回忆,为本节课的进一步深入提供必要的基础支撑。

本节课的知识回顾简明扼要、详实具体、针对性强,能使学生快速唤起回忆、建立起基本的知识框架,同时通过几何法使学生初步体会到数形结合的数学思想,为后面的复习做好准备。

1.2 巩固练习,夯实基础练习:判断下列直线与圆的位置关系:(1)直线l :032=+-y x 与圆C :()()241322=++-y x ;(2)直线l :θθθsin 2cos sin +=+y x 与圆C :()4122=+-y x两分钟后请学生展示求解结果:4S :(1)∵圆心C (3,1-)到直线l :230x y -+=的距离d ==r <=5S :(2) ∵圆心C (1,0)到直线l :sin cos 2sin 0x y θθθ+--=的距离2d r ===,∴所以直线与圆相切。

评析:设置这两道基础练习题,一方面,让学生学以致用,巩固直线与圆的位置关系的判断方法;另一方面,让全体学生在本节内容复习一开始都能跟得上,充分体现了低起点、渐深入的复习思路,为学生后继学习的深入与提高奠定了坚实的基础.1.3 典例剖析,重点突破 (1)展示目标T :在直线与圆的三种位置关系中,我们研究得较多的是相交与相切,本节课我们将着重研究这两种位置关系: 相切————着力研究与圆的切线相关的问题;相交————着力研究与(直线被圆所截得的)弦长有关的问题。

(2)典例剖析例1 已知圆O :2225x y +=,求过点(4,3)P 的圆的切线方程。

【展示交流】老师巡视,并有意点了三种不同解法的学生到黑板上演排其解答过程:6S :(解法1)设所求切线方程为3(4)y k x -=-,即34y kx k =+-并带入圆O 方程整理得: ()22212(34)1624160k xk k x k k ++-+--=由于直线与圆相切,故()22224344(1)(162416)0k k k k k ∆=--+--=解得:解得43k =-,所求切线方程为43250x y +-= 7S :(解法2)设所求切线方程为3(4)y k x -=-,即340kx y k -+-=,由直线与圆相切,5=,解得43k =-,所求切线方程为43250x y +-=。

8S :(解法3)∵点(4,3)P 在圆2225x y +=上,∴根据课本P75例2的公式:200x x y y r +=可得过点(4,3)P 的切线方程为4325x y +=。

【解题之道】T :上述三位同学分别用了三种不同方法加以解答,解法1及解法2采用的都是待定系数法,其中解法1采用的是代数方法即利用0∆=加以求解;解法2采用的是几何法即利用d r =加以求解;解法3注意到了点(4,3)P 在圆上,直接根据课本P75例2的结论:200x x y y r +=写出切线方程,不过此法应注意两点:一是要求已知点必须在圆上;二是已知圆的圆心必须在坐标原点,当然若圆心不在原点时有类似的结论,那么类似的结论是什么?请同学们课后思考。

【变式训练】已知圆O :2225x y +=,求过点(5,3)P -的圆的切线方程及切线长。

9S :(口述)设所求直线方程为3(5)y k x -=+,由点到直线的距离公式得815k =,所求直线方程为815850x y -+=;再设切点为T,所以切线长3PT ==。

T :我们知道过圆外一点可作两条切线,按上述求法为什么只有一条?另外一条切线方程是什么?(几何画板演示,学生观察)10S :通过几何画板演示可以看到:另一条切线刚好垂直x 轴,其斜率不存在,当然此切线不能通过点斜式求出,因为点斜式必须要求直线斜率存在。

T :很好,生9所出现的问题也是我们设直线方程式时易犯的错误:忽视四种形式的直线方程的适用条件,因而我们在设直线方程时一定要谨防遗漏!例2 直线(2)1y k x =-+被圆C :()()221216x y -++=所截得的弦长为k 的值。

【展示交流】11S :设直线与圆的两交点分别为()11,y x A 、()22,y x B ,将直线方程带入圆的方程,整理得:()222212(231)41260k xk k x k k +--++--=,又因为点()2,1在圆C 内,方程必有解,所以 21222(231)1k k x x k -++=+,212241261k k x x k --=+=43k =。

12S:∵弦心距d =,∴由2224+=可解得43k =【解题之道】 T :以上两位同学分别给出了两种不同的解法,很显然第2个同学的解法要简单得多,在涉及到直线与圆相交弦长问题时,一般从特征三角形入手,即从弦心距d 、半弦长2L 及圆的半径r 满足勾股定理2222L r d ⎛⎫=- ⎪⎝⎭即L =入手。

【变式训练】22(3)2:(1)25y k x C x y =-+++=直线l: 被圆所截得的弦长为整数,这样的弦有多少条?13S :(思路1)将弦长L 可写成关于弦心距d 的函数L =(渗透代数方法解决几何问题基本思想),因为圆的半径r 一定,由单调性可知:求L 的最小值(最大值)可转化为求弦心距d 的最大值(最小值)。

当弦的斜率存在时,由d =得()22222233(9)18901k d d k k d k -=⇔-++-=+,由0∆≥得:2018d ≤≤,进而有10L ≤≤。

当弦的斜率不存在时,其弦长为8,由题设直线方程形式可知此弦不合题意,应舍去。

所以弦长L 的整数值为6、7、8、9,10,结合圆的对称性可知(几何画板演示连续变化过程):弦长为整数的弦共有8条。

14S :(思路2):因为直线(3)2y k x =-+过圆内定点(3,2)M ,显然当弦过点M 且垂直于CM (C为圆心) 时其长度最短,其值为==T :此变式由2008年高考湖北卷(理)第9题改编而成,要确定弦的条数,首先要确定弦长的范围,实际上就是求过圆内一点的弦的最大值与最小值问题。

思路1是应用弦长公式,将圆的弦长L 表示成直线的斜率k 的函数,再应用所学知识求函数的最大值与最小值,体现了解析几何“用代数的方法刻画几何对象”的实质;思路2抓住了弦长最大与最小时的弦的几何特征:当弦垂直于CM (C 为圆心) 时其长度最短,当弦为直径时其长度最长(几何画板演示),使得解答过程变得非常简便,需注意直线斜率不存在的情形。

若将此题更改为思考题1 过点(3,2)且22:(1)25C x y ++=被圆截得的弦长为整数 ,这样的弦又有多少条?请同学们课后思考。

点评:本环节是本节课的教学重点,曹老师所选两道两道例题很具有代表性,首先它能很好地涵盖了本节内容主要知识点与数学思想方法,对学生掌握本节内容的核心知识有着很好的内化作用;其次这两道例题都具有很好的示范性(有利于学生形成正确、规范的解题模式)、变通性(有利于进行变式训练,培养学生良好的思维品质)和发散性(有利于拓展延伸,揭示规律,培养能力),可谓“平中见奇、小中见大”;此外,变式中对直线斜率不存在情况的舍弃,有利于培养学生思维的严谨性。

1.4 思维风暴,能力提升【综合演练】 练习1 若直线l :y x b =+与曲线C:3y =b 的取值范围;15S:3y =3y ⇔-=⇔()()222(3)43x y y -+-=≤。

2=得1b =±13b -≤。

T :本题关键如何画出曲线C,需要将已知函数式3y =进行等价变形为()222(3)4(3)x y y -+-=≤,所表示的图形是一个半圆。

本题易错点:在变形过程忽视3y ≤这一隐含条件而误认为曲线C 是一个圆。

那么请同学们课后进一步思考如下问题:思考题2 k 在什么范围内,直线l :y x b =+与曲线C:3y = (Ⅰ)有一个公共点?(Ⅱ)有两个公共点?(Ⅲ)没有公共点? 练习2 求函数sin 1cos 2y θθ-=-的值域;16S :因为(cos ,sin )P θθ是圆221x y +=上一动点,所以求函数sin 1cos 2y θθ-=-值域实际上就是求圆221x y +=一动点P与定点()2,1A 的连线的斜率k 的取值范围。

设直线AP 的方程为1(2)y k x -=-1=得403k =或,故所求函数值域为40,3⎡⎤⎢⎥⎣⎦T :本题解答的关键在于把函数sin 1cos 2y θθ-=-转化为圆221x y +=一动点P 与定点()2,1A 的连线的斜率k ,充分体现了“转化”这一基本数学思想方法。

本题除此方法外,还有无其他方法?17S :由sin 1cos 2y θθ-=-得cos sin 21y y θθ-=-,即)21y θθ=-,令cos φ=sin φ=,)21y θφ+=-亦即cos()θφ+=,所以11-≤≤,解得403y ≤≤。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