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5.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
部编版小学语文《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课文原文及赏析
部编版小学语文《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课文原文及
赏析
《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课文原文:
那是在周恩来十二岁的时候。
有一天,校长把同学们召集在一起,问大家:“你们为什么而读书?”有的同学说:“为了明理而读书。
”有的同学说:“为了做官而读书。
”也有的同学说:“为了父母而读书。
”校长对这些回答都不满意,摇了摇头又问:“还有别的答案吗?”这时,周恩来站了起来,清晰而坚定地回答:“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
赏析:
这篇课文以周恩来少年时代的经历为背景,展现了他胸怀大志、立志报国的崇高理想。
首先,课文通过描绘校长提问和同学们的回答,展示了当时社会上普遍存在的读书目的,如明理、做官、孝敬父母等。
这些回答虽然都有其合理之处,但校长并未表示满意,这暗示了这些目的可能过于个人化或局限性。
然后,周恩来的回答“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则显得格外引人注目。
这句话表达了周恩来超越个人利益,心系国家和民族命运的高尚情怀。
他的回答不仅让校长感到满意,也深深地影响了后来的读者。
“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这句话,简洁而有力,充分体现了周恩来深厚的爱国情感和崇高的理想追求。
他的这种精神,对于我们今天的人来说,仍然具有重要的启示意义。
它告诉我们,读书不仅仅是为了个人的成长和发展,更是为了国家的繁荣和民族的振兴。
我们应该胸怀大局,立足长远,以实际行动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贡献自己的力量。
总的来说,《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这篇课文以其深刻的主题和鲜明的人物形象,教育我们要有远大的理想和坚定的信念,为祖国的繁荣昌盛而努力学习,为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而奋斗。
25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
我仿佛看到了:
讨论交流 衣衫褴褛的妇女( )地哭诉着(
)地训斥着:(
)
)
中国巡警(
一旁的大个子洋人(
)地说:(
)
)
围观的中国人有的自言自语:( 有的走到妇女身旁劝道:(
中华不振
令人心痛
1840年6月,英国侵略者发动了侵略中国的鸦片 战争,霸占了香港岛。1842年8月29日签订的 《南 京条约》是中国近代第一个不平等条约。主要内容 是:1.宣布结束战争。两国关系由战争状态,进入 和平状态。2.五口通商。清朝政府开放广州、福州 、厦门、宁波、上海等五处为通商口岸,准许英国 派驻领事,准许英商及其家属自由居住。3.赔款。 清政府向英国赔款2100万元,其中600万元赔偿被焚 鸦片,1200万元赔偿英国军费,300万元偿还商人债 务。4.割地。清朝政府将香港割让给英国。5.另 订关税则例。清朝政府将以公平的原则颁布一部新 的关税则例,以便英商按例交纳。6.废除公行制度 ,准许英商与华商自由贸易。
铿锵有力:形容有节奏,响亮而有力。
我会写
帝 义 伯 租 振 范 闯 凡 巡 嚷 妇 惩
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
读思感悟:
同学们,你们现在读书的目的是什么? 你知道哪些关于读书的名人名言?
看看我们敬爱的周总理小时候为 什么读书? 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
读思感悟:
在课文中,有一个词语和“中华崛 起”的意思正好相反,请同学们到 课文中去找一找,划出来。
读一读,比较下面的两个句子,表 达效果有什么不同:
围观的中国人都紧握着拳头。但是, 在外国租界里,谁又敢怎么样呢?只能 劝劝那个不幸的妇女。
围观的中国人都紧握着拳头。但是, 在外国租界里,谁都不敢怎么样,只能 劝劝那个不幸的妇女。
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是什么意思
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是什么意思
“为中华崛起而读书”意思是为了中华民族的复兴,为了中国的强大而发奋读书,努力成为国之栋梁。
“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出自周恩来总理,这是他年少时期立下的远大志向。
“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就是要博览群书,全面发展,求真务实,勇于创新,做一个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高素质人才,努力增强自身的文化修养,为富国强民而不懈努力。
“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不仅是对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的传承和升华,也是对以共产主义为核心的时代精神的体现和拓展,是激励人们奋发努力、不断进取的强大动力。
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
25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一、问题导入,引起思考1、提出问题:你为什么而读书?(学生自由回答)2、有一个十二岁的少年,他的回答是: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多么铿锵有力、振奋人心的回答啊。
他就是我们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总理周恩来。
人物介绍:学生先自由发言,然后多媒体展示周恩来的资料。
3、这节课我们就来学习这篇课文(板书: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大家齐读课题。
4、解读课题:读准生字“崛”,理解“崛起”就是“兴起、振兴”的意思,“之”是“的”的意思,整个题目的意思就是“为了中华民族的振兴而读书”。
5、质疑:读了课文的题目,你有什么疑问?(学生自由发言,教师总结归纳,形成阅读话题:周恩来为什么会立下“为中华中崛起而读书”的远大志向?)二、初读课文,学习字词1、自由朗读课文,教师强调要求。
(1)学习字词:读通全文,借助字词词典学习字词,联系上下文理解词语。
不理解的字词或句子做好批注。
(2)思考:文章一共讲了哪几件事?少年周恩来为什么会立下“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的志向?2、学生汇报自学情况,教师检测读书效果。
师:课文大家已经预习过了,现在我们一起来学一下文中的生字词。
(1)认读生字词 (2)解释词语三、研读课文1、提问:文章一共讲了哪几件事?第一件:周恩来初到沈阳,与伯父的对话使他产生了一连串的疑问。
第二件:周恩来闯进租界,在那里的所见所闻。
第三件:周恩来在修身课上立下了"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的伟大志向。
2、提问:少年周恩来为什么会立下“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的志向?(文中有一个与“中华崛起”相反的词,现在大家快速地浏览课文,找到这个词语。
)(1)板书:中华不振。
(2)小组交流讨论:文中哪些地方体现了中华不振呢?“那是外国租界地,惹出麻烦来可就糟了,没处说理去!”/一条条街道灯红酒绿,热闹非凡,街道两旁行走的大多是黄头发、白皮肤、大鼻子的外国人和耀武扬威的巡警。
/围观的中国人都紧握着拳头。
但是,在外国租界里,谁又敢怎么样呢?3、师:大家找的这些地方差不多都出现了一个词“租界”,那租界到底是个什么样的地方呢?文中哪个自然段是写租界的情形的。
25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
2. 关于爱国的名言。 天下兴亡,匹夫有责。
——顾炎武 苟利国家生死以,岂因祸福趋避之。
——林则徐 我们爱我们的民族,这是我们自信心的源泉。
——周恩来
课堂小结
12岁的周恩来刚到东北,就听伯父叹着气说 “中华不振”,这使他疑惑不解。周恩来在 __租__界_____里亲眼目睹中国妇女__被__洋__人__欺__负__,中 国巡警不但不__惩__处__肇__事__的__洋__人____,反而训斥 ___一__通_______;而围观的中国人都敢怒不敢言, 这使周恩来真正体会到“中华不振”。 在修身课 上,周恩来在全班同学面前表明了自己的心迹: 要“__为__中__华__之__崛__起__而__读__书___”。
新中国成立后,周恩来同志先后担任政务院 总理、国务院总理长达26年。 1949~1958年曾兼任 外交部长。
小学四年级语文25课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
小学四年级语文25课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每个人对于读书都有不一样的理解。
下面是店铺网络整理的小学四年级语文25课《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的内容以供大家学习。
小学四年级语文25课《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原文:12岁那年,周恩来离开家乡,来到了东北。
当时的东北,是帝(dì)国主义列强在华争夺的焦点。
他在沈(shěn)阳下了车,前来接他的伯父指着一片繁华、热闹的地方,对他说:“没事可不要到那个地方去玩啊!”“为什么?”周恩来不解地问。
“那是外国租界地,惹出麻烦来可就糟了,没处说理去!”“那又是为什么呢?”周恩来打破沙锅问到底。
“为什么?中华不振啊!”伯父叹了口气,没有再说什么。
不久,周恩来进了东关模范(fàn)学校读书。
他始终忘不了大伯接他时说的话,经常想:“租界地是什么样的?为什么中国人不能去那儿,而外国人却可以住在那里?这不是中国的土地吗……”一连串的问题使周恩来疑惑(huò)不解,好奇心驱使着他,一定要亲自去看个究竟。
一个风和日丽的星期天,周恩来背着大伯,约了一个要好的同学闯进了租界。
嘿!这一带果真和别处大不相同:一条条街道灯红酒绿,热闹非凡,街道两旁行走的大多是黄头发、白皮肤、大鼻子的外国人和耀武扬威的巡(xún)警。
正当周恩来和同学左顾右盼时,忽然发现巡警局门前围着一群人,正大声吵嚷(rǎng)着什么。
他们急忙奔了过去,只见人群中有个衣衫褴(lán)褛(lǚ)的妇女正在哭诉着什么,一个大个子洋人则得意扬扬地站在一旁。
一问才知道,这个妇女的亲人被洋人的汽车轧(yà)死了,她原指望中国的巡警局能给她撑(chēng)腰,惩(chéng)处这个洋人。
谁知中国巡警不但不惩处肇(zhào)事的洋人,反而把她训斥了一通。
围观的中国人都紧握着拳头。
但是,在外国租界里,谁又敢怎么样呢?只能劝劝那个不幸的妇女。
这时周恩来才真正体会到伯父说的“中华不振”的含义。
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 原文
“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原文
“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这句话出自周恩来的口中。
这句话的意思是,为了中华民族的振兴和崛起,我们要努力读书,提高自己的知识和能力,为国家和民族的发展贡献自己的力量。
这句话出现在初中历史教材中,原文如下:
“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周恩来铿锵有力的话语,博得了魏校长喝彩:“好哇!为中华之崛起!有志者当效周生啊!”
这段原文描述了周恩来在少年时期立下的志向和目标,他希望通过自己的努力和奋斗,为中华民族的崛起做出贡献。
这段原文被广泛引用和传颂,成为了中国历史上的经典名言之一。
这个典故告诉我们,一个人的志向和目标是非常重要的,只有有了明确的目标和方向,才能够有动力去努力和奋斗。
同时,这个典故也强调了国家和民族的重要性,我们要时刻关注国家和民族的发展和进步,为国家和民族的繁荣和强大贡献自己的力量。
《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电子教材
《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电子教材25 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12岁那年,周恩来离开家乡,来到了东北。
当时的东北,是帝国主义列强在华争夺的焦点。
他在沈阳下了车,前来接他的伯父指着一片繁华、热闹的地方,对他说:“没事可不要到那个地方去玩啊!”“为什么?”周恩来不解地问。
“那是外国租界地,惹出麻烦来可就糟了,没处说理去!”“那又是为什么呢?”周恩来打破砂锅问到底。
“为什么?中华不振啊!”伯父叹了口气,没有再说什么。
不久,周恩来进了东关模范学校读书。
他始终忘不了大伯接他时说的话,经常想:“租界地是什么样的?为什么中国人不能去那儿,而外国人却可以住在那里?这不是中国的土地吗……”一连串的问题使周恩来迷惑不解,好奇心驱使着他,一定要亲自去看个究竟。
一个风和日丽的星期天,周恩来背着大伯,约了一个要好的同学闯进了租界。
嘿!这一带果真和别处大不相同:一条条街道灯红酒绿,热闹非凡,街道两旁行走的大多是黄头发、白皮肤、大鼻子的外国人和耀武扬威的巡警。
正当周恩来和同学左顾右盼时,忽然发现巡警局门前围着一群人,正大声吵嚷着什么。
他们急忙奔了过去,只见人群中有个衣衫褴褛的妇女正在哭诉着什么,一个大个子洋人则得意扬扬地站在一旁。
一问才知道,这个妇女的亲人被洋人的汽车轧死了,她原指望中国的巡警局能给她撑腰,惩处这个洋人。
谁知中国巡警不但不惩处肇事的洋人,反而把她训斥了一通。
围观的中国人都紧握着拳头。
但是,在外国租界地里,谁又敢怎么样呢?只能劝劝那个不幸的妇女。
这时周恩来才真正体会到伯父说的“中华不振”的含义。
从租界地回来以后,同学们常常看到周恩来一个人在沉思,谁也不清楚他究竟在想什么。
直到在一次修身课上,听了周恩来的发言才解开了这个谜。
那天修身课上,魏校长向同学们提出一个问题:“请问诸生为什么而读书?”同学们踊跃回答。
有的说:“为明理而读书。
”有的说:“为做官而读书。
”也有的说:“为挣钱而读书。
”“为吃饭而读书”……周恩来一直静静地坐在那里,没有抢着发言。
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
周恩来其他同学的理想是什么? 你有何感受?
其他同学的理想都是为了满足自 我需求的,而周恩来把自己的理 想与民族振兴联系起来了。 体现了周恩来“天下兴亡,匹夫 有责。”的伟大抱负。
黄 埔 军 校 政 治 部 主 任
1928年8 月1日领导 南昌起义
1934年10 月,参与 领导中央 红军长征。
1949年10月1日,出席开国大典, 被任命为政务院总理兼外交部长。
1840年爆发的第一次鸦片战争将中 国带入了最黑暗最痛苦的时代。
1860年英法联军烧毁了我 国的皇家园林——圆明园
旅顺大屠杀
南 京 大 屠 杀
祖国遭受帝国主义的瓜分
1949年10月1日新中国诞生结束了109 年的屈辱历史,中国人民从此站起来了
在拯救民族危亡的过程中涌现出无数的仁 人志士,周恩来就是其中最伟大的人物之 一,今天我们将走进这位伟人的童年,了 解他在孩童时代所立下的伟大志向。
1954年4月率中国代表团出席 日内瓦会议,亮相国际舞台。
1976年1月8日,周总理病逝于北京。来自25 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
中华:中国 崛起:兴起
为了中国的振兴而 读书
周恩来(18981976)伟大的无产 阶级革命家、政治 家、军事家、外交 家。中国共产党和 中华人民共和国的 主要领导人之一。
自读要求 (1)读准字音,读同课文, 把文章读通顺、流利。把不懂 得字词勾画出来。 (2)了解课文围绕周恩来讲 了哪些事?
崛起 帝国主义 模范 巡警 吵嚷 惩处 铿锵有力 伯父 租界 振兴 闯进 热闹非凡 妇女 撑腰 肇事 轧死 衣衫褴褛 灯红酒绿 欺凌
疑惑不解 风和日丽 得意扬扬
1、课文围绕周恩来讲了哪三件事? 第一件:听伯父叹着气说“中华不 振”,这使他疑惑不解 。 第二件:周恩来在租界里亲眼看到一 位中国妇女受到洋人的欺侮,这使他 真正体会到“中华不振”的含义 。 第三件:在修身课上,周恩来表明了 自己的志向: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
人教版四年级语文上册拼音课文25《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wéizhōnghuázhījuéqǐérdúshū)
人教版四年级语文上册拼音课文25《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w éi z h ōn g h u áz h īj u éq ǐér d ús h ū12岁suì那年nànián ,周恩来zhōuēnlái 离开líkāi 家乡jiexiāng ,来到láidào 了l e 东北dōngběi。
当时dāngshí的de 东北dōngběi ,是shì帝dì(d ì)国guó主义zhǔyì列强lièqiáng 在zài 华huá争夺zhēngduó的de 焦点jiāodiǎn 。
他tā在zài 沈shěn (sh ěn )阳yáng 下xià了l e 车chē,前来qiánlái 接jiē他tā的de 伯父bófù指zhǐ着zháo 一yī片piàn 繁华fánhuá、热闹rènao 的de 地方dìfāng ,对duì他tā说shuō:“没事méishì可不kěbù要yào 到dào 那个nàgè地方dìfāng 去qù玩wán 啊ā!”“为什么?”wèishénme 周恩来zhōuēnlái 不解bùjiě地dì问wèn。
“那nà是shì外国wàiguó租界zūjiè地dì,惹rě出chū麻烦mafán 来lái 可kě就jiù糟zāo 了l e ,没méi 处chù说理shuōlǐ去qù!”“那nà又是yòushì为什么wèishénme 呢ne ?”周恩来zhōuēnlái打破沙锅问到底dǎpòshāguōwèndàodǐ。
25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
25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教材分析:这篇课文写的是周恩来少年时代的一件事,他耳闻目睹了中国人在外国租界里受洋人欺凌却无处说理的事情,从中深刻体会到伯父说的“中华不振”的含义,从而立志要为振兴中华而读书,表现了少年周恩来的博大胸襟和远大志向。
教学目标:1.认识8个生字,会写12个生字。
正确读写“帝国主义、伯父、模范、风和日丽、灯红酒绿、热闹非凡、耀武扬威、巡警、吵嚷、得意扬扬、惩处、抱负、胸怀、喝彩、振兴中华”等词语。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深入地体会文中人物的思想感情。
3.感受少年周恩来的博大胸怀和远大志向,树立为国家繁荣和民族振兴而刻苦学习的远大理想。
教学重点:1、掌握生字词。
2、能够正确、流利、有感情的朗读课文在阅读中体会人物的思想感情。
教学难点:了解当时的社会背景,深入体会少年周恩来立志的原因,激发学生从小树立远大理想及热爱祖国的思想感情。
课前延伸:1、搜集周恩来的事迹2、读熟课文,生词圈出来读会。
教学过程:一、谈话导入,激发欲望:1、今天我们一起学习一句名言:“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板书)齐读,个别读。
问为什么这样读?(你们知道这句话是谁说的吗?)2、交流课前搜集的资料,了解课文的时代背景和周恩来的生平事迹。
二、初步读文,扫清文字障碍:.自由朗读课文,读准字音,读通句子,并想想这篇课文写了一件什么事?检查词语的认读情况(课件出示词语):帝国主义、伯父、模范、风和日丽、灯红酒绿、热闹非凡、耀武扬威、巡警、吵嚷、得意扬扬、惩处、振兴中华、铿锵有力(指名学生领读或开火车熟读)三、整体感知,理清思路:.课文写的这件事中包括三个小故事,请同学们快速浏览课文,用简练的语言概括出三个小故事来。
(学生概括,师相机板书)四、重点探究:1、在文中划出表现“中华不振”的词语或句子来,再和同桌互相说说你的体会和感受。
2、思考“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是什么意思?是什么使周恩来立下“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的志向?五、反馈交流:(一)反馈中华不振:指名交流,并追问怎么看出“中华不振”。
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故事梗概
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故事梗概
“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是周恩来总理在少年时代立下的宏伟志向,表现了为国家和民族而奋斗终生的责任感和使命感。
故事梗概如下:
周恩来12岁那年,因家里贫困,只好离开苏北老家,跟伯父到沈阳去读书。
伯父带他下火车时,指着一片繁华的市区说:“等你长大后,要把这块地方建设得更加繁荣。
”
“不,伯父,我长大后,要让整个中国都繁荣起来。
”
伯父和在场的人都惊奇地赞叹道:“好孩子,有志气!”
他胸怀宽广,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
以后,无论是求学还是工作,他都始终以此为目标,孜孜不倦地努力学习和工作,为中华民族的独立自主和繁荣富强作出了卓越的贡献。
25.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完美版)
(外国人横行霸道,中国人倍受欺凌)
二十世纪初的中国社会
20世纪初的中国政府软弱无能 、贫穷落后,许多帝国主义国家都 欺负我们。他们侵略我们的国家, 霸占我们的国士,国内局势也非常 混乱,中国人常常在自己的领土中 却被外国人欺辱,却敢怒而不敢言 。
1868年,上海的租界当局建了一个公园, 公园不准中国人入内。为此,中国人向上海 的租界当局提出抗议。几天后,租界当局回 了一封信,上面冷冷地写道:“我们并不认 为中国人有进入公园的权利。”许多中国人 被激怒了,他们联名写信提出抗议,反对洋 人对中国人的歧视政策,但上海的租界当局 根本不把中国人的抗议放在眼里,依然强硬 地答复“不准备给予中国人这项权利。”没 有多久,在上海外滩公园的门口挂出了牌子: “华人与狗不准入内!”
1910年春天,周恩来进校读书,班 里富家子弟经常欺负他,他暗下决 心:一定要努力读书。1913年进天 津南开中学学习。后来,他为了寻 找救国真理,1917年留学日本。再 去日本之前,他曾留下的临别赠言 是:“志在四方”,“愿相会于中 华腾飞世界时”,再一次表达了他 献身祖国的宏伟志愿。1919年回国。 建国后他担任了新中国的总理。
伯父眼里的 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 租界是什么 样的? “中华不振”—疑惑 不解
洋人 租界查看 中国人 巡警
返回学校—立下宏志
返回
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
“中华不振”—疑惑 不解
洋人 租界查看 中国人 巡警
返回学校—立下宏志
返回
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
“中华不振”—疑惑 不解
洋人 租界查看 中国人 巡警
返回学校—立下宏志
那是外国租界地,惹出麻烦 来可就糟了,没处说理去。 只见人群中有个衣衫褴褛的妇女正在 介绍了那些人?把描写这 哭诉着什么,一个大个子洋人则得意扬扬 些人的词句画出来
2019年人教版四年级语文上册拼音课文25《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
2019年人教版四年级语文上册拼音课文25《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25《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w éi z h ōn g h u áz h īj u éq ǐér d ús h ū12岁suì那年nànián ,周恩来zhōuēnlái 离开líkāi 家乡jiexiāng ,来到láidào 了l e 东北dōngběi 。
当时dāngshí的de 东北dōngběi ,是shì帝d ì(d ì)国guó主义zhǔyì列强lièqiáng 在zài 华huá争夺zhēngduó的de 焦点jiāodiǎn 。
他t ā在zài 沈shěn (sh ěn )阳yáng 下xià了l e 车chē,前来qiánlái 接jiē他t ā的de 伯父bófù指zhǐ着zháo 一y ī片piàn繁华fánhuá、热闹rènao 的de 地方dìfāng ,对duì他t ā说shuō:“没事méishì可不kěbù要yào 到dào 那个nàgè地方dìfāng 去qù玩wán 啊ā!”“为什么?”w èi s h én m e 周恩来zhōuēnlái 不解bùjiě地d ì问wèn。
“那nà是shì外国wàiguó租界zūjiè地d ì,惹r ě出chū麻烦mafán 来lái 可kě就jiù糟zāo 了l e,没méi 处chù说理shuōlǐ去qù!”“那nà又是yòushì为什么wèishénme 呢ne?”周恩来zhōuēnlái 打破沙锅问到底dǎpòshāguōwèndàodǐ。
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的主要内容
《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写的是少年耳闻目睹国人在外国租界,受洋人欺凌却无处说理的事,周围的人都敢怒不敢言,从中深刻体会到伯父说的“中华不振”的含义,从而立志“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
表现了少年的博大胸襟和远大志向。
文中通过对人物语言、神态等描写,细致地刻画了人物。
“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是周总理在少年时代立下的宏伟志向,表现了为国家和民族而奋斗终生的责任感和使命感。
“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就是要博览群书,全面发展,求真务实,勇于创新,做一个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高素质人才,努力增强自身的文化修养,为富国强民而不懈努力。
“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不仅是对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的传承和升华,也是对以共产主义为核心的时代精神的体现和拓展,是激励人们奋发努力、不断进取的强大动力。
爱国格言: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80句
爱国格言: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80句1. 爱国就是为中华之崛起而努力。
2. 每一本书都是中华文化传承的重要源泉。
3. 读书是培养国家栋梁的基础。
4. 为了中华之崛起,读书是必不可少的。
5. 爱国之志,从读书开始。
6. 国家的繁荣离不开国民的教育。
7. 读书可以开阔视野,增长见识。
8. 爱国就是为了保护中华文化的瑰宝。
9. 爱国不仅是嘴上说说,更是行动上证明。
10. 爱国是一份情怀,更是责任与义务。
11. 读书是孝敬祖国的一种方式。
12. 爱国就是为了中华民族的繁荣昌盛。
13. 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是我们的共同目标。
14. 知识使我们更有能力为祖国贡献力量。
15. 爱国是我们每个人的责任。
16. 读书是一种积累,为国家贡献力量的基础。
17. 为了祖国的繁荣,读书是最直接的方式。
18. 爱国就是为了国家的繁荣而不懈奋斗。
19. 爱国之人,必须具备一定的知识基础。
20. 读书让我们更懂得珍惜国家的来之不易。
21. 爱国就是为了给后代留下更好的未来。
22. 读书让我们更明白国家的意义和价值。
23. 为了国家的崛起,我们要努力向前。
24. 爱国就是为了民族的幸福和荣耀。
25. 读书是提高自身素质,为国家争光的一种方式。
26. 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是我们义不容辞的责任。
27. 爱国就是为了传承中华文明,弘扬中华精神。
28. 读书是汲取智慧的源泉,为国家进步贡献力量。
29. 爱国是为了让国家更强大,更有声望。
30. 读书让我们更懂得珍惜和守护国家的荣誉。
31. 为了祖国的繁荣昌盛,我们要不断学习。
32. 爱国是展现中华民族优秀品质的一种表现。
33. 读书是不断提升自我的一种方式,也是为祖国的繁荣贡献力量的途径。
34. 爱国就是为了中华民族的复兴和富强。
35. 读书是为了让祖国走向更加美好的未来。
36. 爱国之人,应该有一颗向往辉煌的心。
37. 为了国家的富强,读书是必须的。
38. 爱国之志是永不熄灭的明灯,指引我们前行。
25.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
资料 补充
1868年,上海的租界当局建了一个外滩公园。 公园建成后,租界当局就派巡警在公园门口看守,不 准中国人入内。一天,虹口医院的几位医生想进入公 园游玩,却被巡警强硬阻挡,不准他们进入。为此, 他们向上海的租界当局提出抗议。几天后,租界当局 回了一封信,只见上面冷冷地写道:“我们并不认为 中国人有进入公园的权利。”许多中国人被激怒了, 他们联名写信向租界当局提出抗议,反对洋人对中国 人的歧视政策,但上海的租界当局根本不把中国人的 抗议放在眼里,依然强硬地答复“不准备给予中国人 这项权利。”没有多久,在上海外滩公园的门口,竟 然挂出了这样一块刺目的牌子:“华人与狗不准入内 !”
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 中华不振 ?
20世纪初的中国,腐朽的大清王朝 风雨飘摇。经过1904-1905年的日 俄战争,日本帝国主义从俄国手中 获得了在中国东北的全部侵略特权, 在东北的16个城镇开埠通商,并划 定日本租界等。
1931年,日本在沈阳的附属地以火 车站为中心,向周边辐射的面积已 与原有沈阳老城相当,其工业经济 的发达程度、城市建设的水平、设 施与装备的精良、交通与服务功能 的完善则远远超过中国地方政府。
“愿相会在中华腾飞世界时”。
由天津乘船东渡日本前夕,他又写下了一首抒发救 国抱负的著名诗篇:
大江歌罢掉东去,邃密群科济世穷。
面壁十年图破壁,难酬蹈海亦英雄。
我们应该把整个身心放在共产主 义事业上,以人民的疾苦为忧,以 世界的前途为念 —— 周恩来
我们这一辈子和这 一个时代的人多付出 一点代价,是为后代 更好地享受社会主义 幸福——周恩来
2、思考:周恩来立下“为 中华之崛起而读书”的壮 志原因是什么?
dì
yì bó
zū
zhèn
帝国主义 伯父 租界 振兴
《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电子教材
《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电子教材
《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电子教材
25 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
12岁那年,周恩来离开家乡,来到了东北。
当时的东北,是帝国主义列强在华争夺的焦点。
他在沈阳下了车,前来接他的伯父指着一片繁华、热闹的地方,对他说:“没事可不要到那个地方去玩啊!”
“为什么?”周恩来不解地问。
“那是外国租界地,惹出麻烦来可就糟了,没处说理去!” “那又是为什么呢?”周恩来打破砂锅问到底。
“为什么?中华不振啊!”伯父叹了口气,没有再说什么。
不久,周恩来进了东关模范学校读书。
他始终忘不了大伯接他时说的话,经常想:“租界地是什么样的?为什么中国人不能去那儿,而外国人却可以住在那里?这不是中国的土地吗……”一连串的问题使周恩来迷惑不解,好奇心驱使着他,一定要亲自去看个究竟。
一个风和日丽的星期天,周恩来背着大伯,约了一个要好的同学闯进了租界。
嘿!这一带果真和别处大不相同:一条条街道灯红酒绿,热闹非凡,街道两旁行走的大多是黄头发、白皮肤、大鼻子的外国人和耀武扬威的巡警。
正当周恩来和同学左顾右盼时,忽然发现巡警局门前围着一群人,正大声吵嚷着什么。
他们急忙奔了过去,只见人群中有个衣衫褴褛的妇女正在哭诉着什么,一个大个子洋人则
周恩来铿锵有力的话语,博得了魏校长的喝彩:“好哇!为中华之崛起!有志者当效周生啊!”
是的,少年周恩来在那时就已经认识到,中国人要想不受帝国主义欺凌,就要振兴中华。
读书,就要以此为目标。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一课时
(一)初步谈话,理解课题。
同学们,你们现在读书的目的是什么?回头看看我们敬爱的周总理小时候为什么读书?
(二)同学介绍搜集周总理的资料
(三)观看录像,感受情景。
看有关周总理小时候的录像资料,特别是讲他在修身课上回答校长的情景。
(四)检查预习,反馈交流。
1.学生自由读课文,教师强调要求:
(1)读通课文,遇到不懂的字或者词语,借助工具书或者联系上下文解释。
(2)不懂的地方,多读几遍,并在书上作上记号,待会在全班交流。
(3)边读边思考,课文写了几件事?周总理小时候为什么会立下“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
2.生字中“嚷、惩、铿、锵”是后鼻韵,“范、巡”是前鼻韵。
“范、惩”是上下结构,不能写成左右结构。
3.反馈交流,词语方面重点检查“焦点、耀武扬威、得意扬扬、铿锵有力、诸生“等词语的意思。
4.学生提出文章中不懂的地方,师生共同解决。
5.课文写了三件事。
第一件事讲12岁的周恩来刚到沈阳,就听伯父叹着气说“中华不振“,这使他疑惑不解;第二件事讲周恩来在租界亲眼看到一位中国妇女受到洋人的欺侮,而围观的中国人敢怒不敢言,这使他真正体会到伯父说的话的含义;第三件事讲周恩来在修身课上,表明自己的心迹“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
(五)学生反复读课文,做到有感情地读课文。
试着体会作者所表达的情感。
(六)课堂作业: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第二课时
教学流程
(一)学习课文的第一部分。
1.有感情地朗读课文的的第一部分。
思考:你从
这部分中体会到了什么?你是从课文的哪些地方看出来的?
2.指名学生朗读这一部分。
尤其要指导学生在朗读伯父与周恩来的对话时,“为什么”?“那又是为什么呢?”要读出不解和追问的语气。
“为什么中国人不能去那儿,而外国人却可以住在那里?这不是中国的土地吗┅┅”要读出疑惑不解的语气。
3.尊重学生自身的体会,不要强求学生所有的体会都一样。
教师相机的作出指导。
如:从“为什么”?“那又是为什么呢?”体会到周恩来对这些事情的关注。
“为什么中国人不能去那儿,而外国人却可以住在那里?这不是中国的土地吗┅┅”体会到周恩来是一个善于观察周边的事情。
4.全班朗读这部分,注意要有感情地朗读。
(二)学习课文第二部分。
1.自由读第二部分,思考:为什么会出现这样的情景?
2.学生读完课文后,想象当时的情景,四人小组演习当时情景。
给学生提供当时的情景:当时那位妇女是怎样哭诉的,那个警察又是怎样训斥她的,站在一旁的洋人会说些什么?
3.学生演完后,谈一谈作为中国人看到同胞在自己的土地上受到这样欺凌是一种什么样的感受?
4.有感情地朗读课文,体会当时的社会现实:贫穷落后,受到列强的欺凌。
深刻理解“中华不振”的具体含义。
(三)学习课文第三部分。
1.指名学生朗读,其他学生思考:“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是什么意思?
2.让学生联系全文,体会周恩来从疑惑到静思到立志的心理变化过程。
3.学生想一想当时周恩来一个人在沉思,他沉思什么呢?写一写当时他沉思什么?
4.全班交流写的内容。
5.读这部分,你从周恩来小时候身上体会到了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