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级中学微课题研究从细微处着手,突破中国“季风气候”学习难关
《气候多样季风显著》的初中地理教案
《气候多样季风显著》的初中地理教案一、教学目标1. 让学生了解我国的气候特点,理解气候多样性的成因。
2. 使学生掌握季风气候的特点及其对我国的影响。
3. 培养学生的地图分析能力,提高地理素养。
二、教学内容1. 我国气候的特点2. 气候多样性的成因3. 季风气候的特点4. 季风气候对我国的影响5. 地图分析:我国气候类型的分布三、教学重点与难点1. 教学重点:我国气候的特点、气候多样性的成因、季风气候的特点及影响。
2. 教学难点:气候多样性的成因、季风气候的特点及影响。
四、教学方法1. 采用问题驱动法,引导学生探究我国气候的特点及成因。
2. 利用多媒体展示季风气候的特点及影响,增强学生的直观感受。
3. 通过地图分析,让学生理解我国气候类型的分布。
五、教学过程1. 导入:通过展示我国气候多样性的事例,如四季分明、雨雪交替等,激发学生的兴趣。
2. 讲解:介绍我国气候的特点,分析气候多样性的成因。
3. 讨论:让学生分享对季风气候的理解,讨论季风气候的特点及对我国的影响。
4. 地图分析:让学生分析我国气候类型的分布,理解不同气候类型的特点。
6. 作业:布置相关练习题,巩固所学知识。
六、教学策略1. 运用案例分析法,以具体的地理位置为例,深入剖析季风气候对该地区的影响。
2. 采用小组讨论法,让学生分组探讨不同气候类型对我国农业、水资源等的影响。
3. 利用比较法,让学生比较我国不同地区的气候特点,加深对气候多样性的理解。
七、教学准备1. 准备相关气候类型的案例资料,如图片、视频等。
2. 准备我国气候分布图、季风示意图等教学地图。
3. 准备与气候多样性及季风气候相关的练习题。
八、教学评价1. 课堂参与度:观察学生在课堂讨论、提问等方面的积极性。
2. 地图分析能力:评估学生在地图分析过程中的理解程度。
3. 知识掌握程度:通过课后练习题,检验学生对气候多样性和季风气候知识的掌握。
九、教学拓展1. 邀请气象专家进行讲座,让学生更加深入地了解气候多样性和季风气候。
【季风气候】教案二:探究季风气候的形成与特点
季风气候是世界上比较独特的一种气候类型,特别是在我国东南沿海地区、亚洲南部和东南亚地区比较常见。
季风气候在研究气候变化、农业生产、水资源规划、工程建设等方面有着重要的意义。
本文将从形成原因、特点以及对人类生活的影响三方面探究季风气候。
一、形成原因季风气候的形成受到地球自转和大气环流的影响。
在地球自转过程中,地球的垂直轴与地球公转轨道面的倾角大约是23.5度。
由于地球赤道附近的太阳光线垂直入射,所以热量得到了迅速的加热,而两极地区由于太阳光线的倾斜入射,所以热量的加热较慢。
这就形成了从赤道到两极温度逐渐降低的温度带,即热带带季风气候、温带季风气候、地中海气候、大陆性气候和寒带气候。
而季风气候则主要体现在热带和温带交界地带,这一带气压和风向变化十分复杂,通常形成南半球的暖湿气流和北半球的冷干气流两种季风气候。
二、特点季风气候有明显的四季变化,主要表现为风向变化、温度变化、降雨量变化三个方面。
一、风向变化:在季风气候区中,通常一年中有两个风季:夏风、冬风。
夏风期间,气压高处于北半球,气压低处于南半球,空气受到引导从海面交界处,形成季节性风向和气流。
冬风时,气压低处于北半球,气压高处于南半球,致使气流由海到陆,风速和风向相反。
因此,南北半球之间的气候交替具有明显的风向季节性变化。
二、温度变化:在秋冬季节,大陆的温度急剧降低,而海洋的温度仍然较高,导致水汽的升华和大气中水汽的增加,从而引起降雨。
春夏季节,大陆的温度升高,海洋较为凉爽,空气中水汽含量减少,大气中的水汽通过凝结而降水,造成干旱。
三、降雨量变化:季风气候中降水量的分布和季节性变化较为明显,通常表现为夏季多雨,冬季少雨。
在中国的东南沿海地区,北风季节跟着干冷气流,但夏天南方地区雷雨多发,南方地区一年雨水分布不均,季节性变化很明显。
三、对人类生活的影响季风气候对于人类生活具有重要的影响,这一点在我国南方比较显著。
一、农业生产:南方的农业生产具有季节性,如水稻产季数量在夏季,而且由于季风气候的影响,一些作物的产量会出现波动。
《气候多样季风显著》的初中地理教案
《气候多样季风显著》的初中地理教案一、教学目标1. 让学生了解和掌握我国气候的多样性,包括地形、纬度、海陆位置等因素对气候的影响。
2. 使学生理解季风气候的特点及其在我国的分布情况。
3. 培养学生观察、分析地理现象的能力,提高学生的地理素养。
二、教学内容1. 我国气候的多样性2. 季风气候的特点及分布3. 季风气候对我国社会经济发展的影响三、教学重点与难点1. 重点:我国气候的多样性,季风气候的特点及分布。
2. 难点:季风气候的形成原因及其对我国社会经济发展的影响。
四、教学方法1. 采用多媒体教学,展示图片、视频等资料,增强学生对气候多样性和季风气候的认识。
2. 案例分析法:以我国不同地区的气候特点为例,分析气候多样性与季风气候的关系。
3. 小组讨论法:引导学生分组讨论季风气候对我国社会经济发展的影响,提高学生的参与度和合作意识。
五、教学过程1. 导入:通过展示我国各地的自然景观,引发学生对我国气候多样2. 新课导入:介绍我国气候的多样性,包括地形、纬度、海陆位置等因素对气候的影响。
3. 案例分析:分析我国不同地区的气候特点,如青藏高原的高原气候、东北的温带季风气候、华南的亚热带季风气候等,引导学生认识气候多样性。
4. 季风气候的特点及分布:讲解季风气候的定义、特点(如夏季多雨、冬季干燥)及在我国的分布情况。
5. 季风气候的形成原因:分析季风气候形成的原因,如海陆热力性质差异、大气环流等。
6. 季风气候对我国社会经济发展的影响:讨论季风气候对农业、水资源、生态环境等方面的影响。
7. 小组讨论:让学生分组讨论季风气候对我国社会经济发展的影响,并提出解决方案。
8. 总结:对本节课的内容进行总结,强调气候多样性和季风气候的重要性。
9. 布置作业:让学生结合自己的生活经验,调查并总结所在地区的气候特点及季风气候对当地社会经济发展的影响。
六、教学反馈与评价1. 课堂提问:通过提问了解学生对气候多样性和季风气候的理解程度。
初中地理_季风气候显著教学设计学情分析教材分析课后反思
《季风气候显著》教学设计I、教材分析:季风气候显著是我国气候的主要特点之一,它与人们的生活和我国的农业生产有着密切的联系,是培养学生智能,激发学生爱国情感的好素材。
本节内容是对前面所学的我国气温与降水的总结与深化,为进一步学习中国的区域地理打下基础。
II、学情分析:本班班风比较好,学生学习气氛浓,掌握了一些气候的基本知识,在刚刚学了我国气候复杂多样的特征之后,再来学习本节课知识,已有相应的知识基础,难度应当不大,但季风的成因及活动规律还是本节课的难点。
III、教学目标:⑴知识目标:了解我国季风气候的影响范围、特点以及季风带来的利弊。
⑵能力目标:通过读冬夏季风图、各地气候曲线和降水柱状图,提高学生读图能力,从中培养学生分析、综合、比较等能力;掌握分析气候特征的方法。
⑶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通过评价季风气候对人类活动产生的影响,逐步树立辩证地看待问题的观念。
通过对季风的学习,帮助学生初步树立防洪抗旱的意识。
IV、教学重点、难点:重点:我国季风气候的活动基本规律及季风气候的影响范围,季风给我国带来的好处及不利影响。
难点:季风的形成及其对我国的影响。
V、教法分析:1、利用书本及网络进行自主探究式教学:在教学中,利用书本自学,通过网络解疑,营造宽松和谐的课堂氛围,激励学生在解决问题中探究,有利于激发学生学习地理的积极性、主动性,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和地理实践能力。
2、小组合作学习:这种方式既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合作学习意识,又能增强学生竞争意识,提高参与各种活动的积极性,促进全体学生的共同发展。
3、多媒体辅助教学:制作地理课件,将文字、图形、动画等媒体综合在一起,创设直观性与探索性相结合的教学情境,以强化教学的直观性,提高课堂教学效率。
VI、学法分析:1、通过看投影,培养学生从各种地理图像中获取地理信息的能力。
2、使学生在探究性学习中,掌握比较、分析、综合等科学的探究方法,进一步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
3、通过小组讨论,培养学生的互动能力,使学生学会合作学习与探究。
《气候多样季风显著》的初中地理教案
《气候多样季风显著》的初中地理教案一、教学目标:1. 让学生了解我国的气候特点,理解气候多样性的原因。
2. 使学生掌握季风气候的特点及其对我国的影响。
3. 培养学生的地图观察能力和地理思维。
二、教学内容:1. 我国的气候特点2. 气候多样性的原因3. 季风气候的特点4. 季风气候对我国的影响5. 我国的气候分区三、教学重点与难点:重点:我国的气候特点、季风气候的特点及影响。
难点:气候多样性的原因、季风气候的形成机制。
四、教学方法:1. 地图观察法:让学生观察我国气候分布图,了解气候特点及分区。
2. 案例分析法:通过具体案例,分析季风气候的特点及影响。
3. 讨论法:引导学生探讨气候多样性的原因,培养地理思维。
五、教学过程:1. 导入:引导学生回顾上一节课的内容,对新课内容进行引入。
2. 教学新课:(1) 讲解我国的气候特点,让学生了解气候多样性的基础。
(2) 分析气候多样性的原因,结合地图观察,让学生理解气候分区。
(3) 讲解季风气候的特点,让学生掌握季风气候的基本知识。
(4) 分析季风气候对我国的影响,让学生了解季风气候的重要性。
3. 案例分析:选取具体案例,让学生分析案例中的季风气候特点及其影响。
4. 课堂讨论:引导学生探讨气候多样性的原因,培养学生的地理思维。
5. 总结与布置作业:对本节课内容进行总结,布置相关作业,巩固所学知识。
六、教学评价:1. 采用课堂问答、小组讨论等方式,评价学生对我国气候特点和气候多样性的理解程度。
2. 通过案例分析和地图观察,评价学生对季风气候特点及其对我国影响的掌握情况。
3. 结合学生作业和课堂表现,评价学生对气候分区知识点的掌握。
七、教学资源:1. 教材:《初中地理》2. 教学地图:我国气候分布图、季风气候分布图3. 案例素材:选取具有代表性的季风气候案例4. 多媒体课件:用于展示气候分布图、案例分析等八、教学进度安排:1. 第一课时:讲解我国的气候特点及气候多样性原因2. 第二课时:讲解季风气候的特点及其对我国的影响3. 第三课时:案例分析,让学生了解季风气候在实际生活中的应用4. 第四课时:课堂讨论,探讨气候多样性的原因5. 第五课时:总结本章内容,布置作业九、教学策略:1. 针对气候多样性的原因,采用地图观察法,让学生直观地了解气候分区。
季风气候显著_中国的气候教学设计学情分析教材分析课后反思
第二节中国的气候第四课时季风气候显著【教学目标】知识与能力:通过对图文资料的分析,归纳我国季风气候显著的特征、分析其对我国的影响。
过程与方法:通过阅读在中国主要气候类型图的判读,利用图表练习,合作探究等方式,总结我国季风气候特征,分析其对我国的影响。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初步了解气候对人类生活生产的影响,逐步形成顺应自然、保护自然的环境意识。
【重、难点】如何理解我国季风气候对我国的有利之处。
【教学方法】读图分析法、合作探究法【授课过程】复习旧知:通过两道练习题,回顾上节课知识一、新课导入:小游戏——《嘴巴吹气》,让学生感受风的存在及风的成因。
二、新课讲授(一)季风气候的形成原因多媒体展示:季风区与非季风区分界线地图,学生读图找出分界山脉。
学生作答后感受“玉门关”的位置,通过古诗句“羌笛何须怨杨柳,春风不度玉门关”加深感受。
教师总结:季风区与非季风区的分界线:大兴安岭——阴山——贺兰山——巴颜喀拉山——冈底斯山多媒体展示:影响我国的冬季风和夏季风图,学生读图回答问题1.冬季风的源地在哪里?盛行什么风向的风?有什么性质?2.夏季风的源地在哪里?盛行什么风向的风?有什么性质?学生作答,教师评价、总结,展示。
随堂练习:季风气候的成因,两道选择题,学生作答。
(二)雨带推移规律多媒体展示:播放动画——锋面雨的成因教师总结:夏季风的影响是导致中国降水时空分布不均的主要原因。
认识雨带推移的时间。
展示1:4-5月份雨带位置,(学生读图总结)展示2:6-7月份雨带位置(学生读图总结)引导学生找出梅雨发生的位置教师总结:梅雨主要出现在江淮地区,那么梅雨会给我们带来哪些影响?图片展示:梅雨的影响(图片)学生总结。
教师总结:利:带来丰沛降水。
弊:发霉湿度大。
情感升华:图片诗句赏析。
展示3:7-8月份雨带位置(学生读图总结)展示4:9月 10月雨带位置(学生读图总结)教师总结:北方雨季:开始迟结束早雨季短南方雨季:开始早结束迟雨季长教师总结:顺口溜记忆雨带推移规律:五月南岭六月长,徘徊一月雨茫茫,七八两北长伏旱,九月南撤十月亡。
初中 中国的气候教案
初中中国的气候教案教学目标:1. 让学生了解和掌握我国主要的气候类型及其分布。
2. 使学生理解季风气候对我国的影响。
3. 培养学生对我国气候特点的认知和理解。
教学重点:1. 我国的主要气候类型及其分布。
2. 季风气候的特点及其对我国的影响。
教学难点:1. 气候类型的判断和分布。
2. 季风气候的特点及其对我国的影响。
教学准备:1. 课件和教学图片。
2. 地图和地球仪。
教学过程:一、导入(5分钟)1. 利用课件展示我国不同地区的风景图片,引导学生关注我国的地理环境多样性。
2. 提问:同学们,你们知道我国有哪些气候类型吗?二、新课导入(15分钟)1. 利用课件介绍我国的主要气候类型,如热带季风气候、亚热带季风气候、温带季风气候、高原气候等。
2. 结合地图和地球仪,展示各气候类型的分布区域。
3. 讲解季风气候的特点及其对我国的影响,如雨热同季、夏季风的不稳定等。
三、案例分析(15分钟)1. 以河南省为例,分析其地势特点对气候的影响。
2. 分析河南省粮食生产的有利条件,如地跨暖温带和亚热带季风气候区、地形相对平坦、耕地面积广阔等。
四、课堂讨论(10分钟)1. 提问:同学们,你们认为我国气候的特点是什么?2. 引导学生结合所学知识,进行讨论和总结。
五、课后作业(5分钟)1. 绘制我国气候类型分布图。
2. 撰写一篇关于我国气候特点的短文。
教学反思:本节课通过课件、地图和地球仪等教学工具,引导学生了解我国的主要气候类型及其分布,掌握季风气候的特点及其对我国的影响。
在案例分析环节,以河南省为例,让学生了解地势特点对气候的影响,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
在课堂讨论环节,鼓励学生积极参与,提高学生的表达能力。
通过课后作业,巩固所学知识,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
总体来说,本节课达到了预期的教学目标。
5初中地理课堂生活化教学的探讨——以湘教版八年级地理《季风气候显著》一节为例
教 育 战 线161INTELLIGENCE初中地理课堂生活化教学的探讨——以湘教版八年级地理《季风气候显著》一节为例厦门市海沧中学 陈慈颖摘 要:构建有效的生活化的地理教学策略,是依据新课程“学习对生活有用的地理”的基本理念,它不仅能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让地理课堂充满了活力,而且有助于转变学生的学习方式,有效化解教学中的重难点,促进地理教学质量和效率的提高。
本文以湘教版八年级地理《季风气候显著》一节为例,为初中地理生活化教学的有效实施提出一些策略和做法,与同仁们一起探讨。
关键词:初中地理 生活化教学 策略全面推进素质教育,要求初中地理课程改革必须转变“知识中心”的教育观念,改变地理学习方式,创设有助于学生自主学习、主动探究地理问题的学习情境,学习对生活有用的、对学生的全面发展和终身发展有用的地理,而生活化的地理课堂教学策略无疑是一种能促成学生积极、主动、快速、有效学习的策略。
一、实施生活化的初中地理课堂教学策略的思考笔者所在学校属城郊的薄弱校,学生学习基础普遍较差,理性认知能力较弱,学习兴趣和自信心不足,但他们纯朴、活泼、热情。
面对这样的学生,教师如何努力建立他们学习地理的兴趣和信心成为教学成败的关键。
我国古代大教育家孔子曾说过:“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
成功的地理课堂教学应当重视学生学习兴趣的激发,教师能够通过各种途径尽快地了解学生、熟悉他们,从学生身边熟悉的地理事物入手,借助学生容易理解概念、规律、原理的生活背景及熟悉的生活事例、现象作为支架,恰当地联系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在课堂教学过程中,让不同水平的学生“跳一跳,够得着”,这将更有效地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鼓励更多的学生体验到解决问题的努力价值和成功乐趣,培养起他们积极进取的心态和信心,为进一步提高初中地理课堂教学效益创设有利的情景和平台,以更好的达到激发学生的学习欲望,活跃思维,化解教学难点。
教学实践证明,只有学生感到自己有能力学好地理,学的懂地理,不断地能从课堂上体验到学习的快乐和成功时,才会形成对地理的兴趣和信心。
《气候多样季风显著》的初中地理教案
《气候多样季风显著》的初中地理教案一、教学目标:1. 让学生了解和掌握我国气候的多样性,认识到我国气候的特点。
2. 使学生了解季风气候在我国的分布和影响,认识到季风对我国农业的重要性。
3. 培养学生的地图分析能力,提高学生对地理知识的理解和运用能力。
二、教学内容:1. 我国气候的多样性2. 季风气候的特点及影响3. 季风对我国农业的影响三、教学重点:1. 我国气候的多样性2. 季风气候的特点及影响四、教学难点:1. 季风气候在我国的分布2. 季风对我国农业的影响五、教学方法:1. 地图分析法:通过地图让学生直观地了解我国气候的多样性和季风的分布。
2. 案例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案例让学生了解季风对我国农业的影响。
3. 讨论法:引导学生分组讨论,提高学生对地理知识的理解和运用能力。
教案内容请参阅下文:一、我国气候的多样性1. 让学生观察中国气候类型分布图,了解我国气候的多样性。
2. 讲解各种气候类型的特点,如热带季风气候、亚热带季风气候、温带季风气候、高原气候等。
二、季风气候的特点及影响1. 让学生观察季风区和非季风区的分布图,了解季风气候的分布。
2. 讲解季风气候的特点,如夏季高温多雨、冬季寒冷干燥等。
3. 分析季风气候对我国农业的影响,如水稻、小麦等作物的种植。
三、季风对我国农业的影响1. 通过案例分析,让学生了解季风气候对我国农业的重要性。
2. 讲解季风气候对我国农业生产的具体影响,如灌溉、播种时间等。
四、课堂小结让学生总结本节课所学内容,加深对我国气候多样性和季风气候特点的理解。
五、作业布置1. 绘制中国气候类型分布图。
六、教学过程:1. 引入新课:通过上一节课的学习,我们已经了解了我国气候的多样性和季风气候的特点,这节课我们来探讨一下季风气候对我国农业的影响。
2. 讲解季风气候对我国农业的影响:季风气候对我国农业生产有着重要的影响,主要表现在灌溉、播种时间、作物生长等方面。
3. 案例分析:通过具体的案例,让学生了解季风气候对我国农业的具体影响,如水稻、小麦等作物的种植。
初中地理难题讲解教案
初中地理难题讲解教案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使学生掌握季风气候的形成原因、特点及影响,能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
2. 过程与方法:通过案例分析、小组讨论等方式,培养学生运用地理知识分析问题的能力。
3. 情感态度价值观:激发学生对地理学科的兴趣,培养学生的探究精神,使学生认识到地理知识在生活中的重要性。
教学重难点:1. 教学重点:季风气候的形成原因、特点及影响。
2. 教学难点:季风气候的形成机制及对农业生产的影响。
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1. 提问:同学们,你们知道什么是季风气候吗?它有哪些特点?2. 学生回答,教师总结:季风气候是一种具有明显季节性特征的气候类型,主要分布在亚洲东部和南部。
接下来,我们来深入学习季风气候的形成原因、特点及影响。
二、讲解季风气候的形成原因1. 提问:季风气候是如何形成的呢?2. 教师讲解:季风气候的形成与地球的自转、地形、海洋和大陆的分布等因素有关。
其中,地球的自转导致了地球表面的压力差异,形成了季风风系统;地形的高低起伏影响了季风风向和强度的变化;海洋和大陆的分布则影响了季风的季节性变化。
三、讲解季风气候的特点1. 提问:季风气候有哪些特点呢?2. 教师讲解:季风气候具有明显的季节性、不稳定性、雨热同季等特点。
例如,在我国,夏季盛行东南风,气候湿润,气温较高;冬季则盛行西北风,气候干燥,气温较低。
四、讲解季风气候的影响1. 提问:季风气候对生活和生产有哪些影响呢?2. 教师讲解:季风气候对农业生产具有重要的影响,有利于农作物的生长;同时,季风气候也影响着我国的降水分布、水资源、生态环境等方面。
五、案例分析1. 提问:同学们,你们知道季风气候对农业生产的具体影响吗?2. 教师展示案例:以我国黄淮海地区为例,夏季季风带来的丰沛降水有利于农作物的生长,但同时也容易引发洪涝灾害。
如何解决这一问题呢?3. 学生讨论,教师总结:通过调整农业生产结构、加强水利设施建设、提高农业抗灾能力等措施,可以减轻季风气候对农业生产的影响。
《气候多样季风显著》的初中地理教案
《气候多样季风显著》的初中地理教案第一章:气候多样性的概念与特征1.1 引言:引入气候多样性的概念,让学生了解气候多样性的重要性。
1.2 教学内容:解释气候多样性的含义,介绍气候多样性的特征,如温度、降水、季节变化等。
1.3 教学活动:通过图片展示和实例分析,让学生了解不同地区的气候多样性。
1.4 作业:让学生收集不同地区的气候资料,进行气候多样性的研究。
第二章:季风气候的特点与影响2.1 引言:引入季风气候的概念,让学生了解季风气候的重要性。
2.2 教学内容:解释季风气候的特点,如风向、降水、温度等,并介绍季风气候对地区的影响。
2.3 教学活动:通过视频资料和案例分析,让学生了解季风气候的形成原因和影响。
2.4 作业:让学生进行季风气候影响的研究,可以选择一个地区进行深入分析。
第三章:季风气候在中国的分布与影响3.1 引言:引入季风气候在中国的分布情况,让学生了解季风气候在中国的特点。
3.2 教学内容:介绍中国季风气候的分布情况,解释季风气候对中国地区的影响,如农业、水资源等。
3.3 教学活动:通过地图和数据资料,让学生了解中国季风气候的分布特点和影响。
3.4 作业:让学生选择一个地区,研究该地区的季风气候特点及其对当地的影响。
第四章:季风气候与人类生活的关系4.1 引言:引入季风气候与人类生活的关系,让学生了解季风气候对人类生活的影响。
4.2 教学内容:介绍季风气候对人类生活的影响,如衣着、饮食、居住环境等。
4.3 教学活动:通过实例和图片展示,让学生了解季风气候对人类生活的影响。
4.4 作业:让学生思考季风气候对当地人类生活的影响,并提出改进措施。
第五章:季风气候与环境保护5.1 引言:引入季风气候与环境保护的关系,让学生了解季风气候对环境的影响。
5.2 教学内容:解释季风气候对环境的影响,如气候变化、生态平衡等,并介绍保护季风气候的重要性。
5.3 教学活动:通过视频资料和案例分析,让学生了解季风气候对环境的影响和保护措施。
《中国的自然环境-季风气候显著》初中地理课教案
课程名称:中国的自然环境-季风气候显著
年级:初中
课时:1课时
教学目标:
了解中国季风气候的地理分布。
掌握季风气候的形成原因。
了解季风气候对地理环境和人类活动的影响。
提高学生的地理观察和分析能力。
教学准备:
地图、图片或图片幻灯片,用于展示中国的季风气候分布情况。
图表或图示,用于说明季风气候的形成原因。
多媒体设备,用于展示地图、图片和图表。
课堂教具和学习材料。
教学步骤:
引入(5分钟):
通过展示地图或图片,引导学生思考:中国的哪些地区具有季风气候?季风气候和其他气候类型有何不同?
季风气候(15分钟):
使用地图和图片展示中国季风气候的地理分布,包括季风影响的地区。
解释季风气候的形成原因,包括地势、气流和海洋影响等因素。
季风对地理环境的影响(15分钟):
讨论季风气候对地理环境的影响,如降雨季节性变化、季风气候下的农业生产和植被分布。
使用图表或图示展示季风地区的降雨量和气温数据,分析其对当地环境的影响。
交互讨论(10分钟):
组织学生参与交互讨论,让他们分享自己对季风气候的理解和观点,以及季风对地理环境的影响。
总结(5分钟):
总结课程要点,强调季风气候在中国的显著性和对农业等领域的重要性,并鼓励学生多关注季风气候的影响。
作业:
要求学生选择一个季风地区的城市或地区,研究该地区的季风特点和季节性气候变化,并分析季风对当地的农业、植被或自然环境的影响。
评估:
评估可以基于学生对课程要点的理解、参与讨论的贡献以及作业的完成情况来进行。
以《季风气候显著》为例——谈初中地理教学中生活化教学的应用
教学研究以《季风气候显著》为例———谈初中地理教学中生活化教学的应用穆昌群(贵州省六盘水市第三中学,贵州六盘水530000)当前,我国已全面推进了新课标的教学改革,初中地理也不例外,在这之中,最主要的变化就是要将生活化的教学理念推广到教学实践中。
这无疑是对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以及教师的整体把控能力等提出了新的要求,但是生活化教学方式的应用从整体上来说是具有显著优势的,只要教师掌握好“度”的要求,那么就能获得更加理想的效果。
主要以初中地理中的“季风气候显著”内容为例,分析生活化教学是如何应用在课堂中的。
1生活化教学在初中地理的教学实例生活化的教学方式要求学生在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以及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三个方面与先前有所不同,以“季风气候显著”为例,这一内容需要学生掌握的知识有:季风气候是如何形成的、其特点有哪些、影响范围等,教师要针对这些重点知识开展生活化的教学,最终分析季风气候对生产生活的影响,注意其影响有两方面,利与弊。
在教学的过程中,教师可以采用多种方法综合的方式,如让学生阅读课文、材料及图等让学生掌握读图、分析的能力,促进综合能力水平的提升。
最后的价值观与情感态度主要是学生通过学到的地理知识能够解决现实生活中的问题,了解某一现象是如何发生的,针对这一现象应该如何解决,从而能够在头脑中拥有合理运用资源的意识。
2生活化教学在初中地理中的应用2.1贴近生活,善于观察学生要学会观察生活,地理学科实际上与人们生活中的方方面面都具有直接的联系,只是我们平时缺少了善于观察的习惯。
因此教师在开展教学活动时应该让学生们更多的与生活相接触。
以季风气候为例,先让学生观察今天刮的是什么方向的风,可以通过旗杆上国旗飘扬的方向进行判断,再想一想,六盘水一年四季的气候都不一样,国旗都朝着一个方向飘扬吗?学生往往在平时是不会关心风向的,但是经过教师的指点,就会恍然大悟,原来一年四季的风向是不同的,但是要找出具体的规律,还需要学生多查找一些相关资料,这样才能最终找出风向的变化规律。
初中地理中国季风区教案
初中地理《中国的气候中考复习》教案教学目标:1. 学会归纳中国的气候特征。
2. 理解中国气候复杂多样的原因。
3. 进一步明白季风气候显著的原因。
4. 了解大陆性特征明显。
5. 能将中国气候这一节课的所有知识点熟练地用思维导图的形式总结出来。
教学重点:能将中国气候这一节课的所有知识点熟练地用思维导图的形式总结出来。
教学难点:能理解并说出中国气候复杂多样的原因。
教学准备:地球仪、教材、课件、思维导图模板教学过程:一、导入(5分钟)1. 提问:我们复习中国的气候,你能想到什么?2. 学生回答,教师板书知识网络。
二、基础知识梳理(10分钟)1. 自主复习:让学生以小组为单位,复习本节课的知识点。
2. 课件展示复习总目标,学生根据总目标复习教材相关内容。
三、典型例题,映射知识点(15分钟)1. 让学生以小组为单位,解答典型例题。
2. 学生展示解题过程,教师点评并讲解知识点。
四、课堂练习(15分钟)1. 学生独立完成练习题。
2. 教师批改练习题,及时反馈学生学习情况。
五、总结与反思(5分钟)1. 学生分享学习收获,总结本节课知识点。
2. 教师总结课堂教学,强调重点知识点。
六、课后作业(课后自主完成)1. 根据本节课所学知识点,完成课后评测练习。
教学反思:本节课通过复习中国的气候特征,使学生了解了我国气候的复杂性和多样性。
通过小组合作、自主复习、典型例题解析等环节,提高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合作意识,培养了学生的地理素养。
在教学过程中,注意关注学生的学习情况,及时调整教学策略,提高教学效果。
七、教学评价:本节课结束后,对学生进行课堂表现、练习完成情况、学习收获等方面的评价。
通过评价,了解学生的学习情况,为下一步教学提供依据。
八、教学拓展:1. 邀请气象专家进行讲座,加深学生对气候知识的了解。
2. 组织学生进行气候观测实践活动,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
3. 开展气候知识竞赛,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九、教学总结:本节课通过复习中国的气候特征,使学生了解了我国气候的复杂性和多样性。
初中地理教学中生活化教学探究——以《季风气候显著》的教学为例
初中地理教学中生活化教学探究——以《季风气候显著》的教学为例作者:林海英来源:《新教育(中旬)》 2021年第3期福建省莆田第二十八中学林海英【摘要】本文简要对初中地理生活化教学模式以及实施原则进行阐述,并以《季风气候显著》为例,具体研究生活教学模式在初中地理教学中的应用。
【关键词】初中地理;生活化;基本原则;应用当前,随着教育领域改革的进一步深化,一线教师对于传统教学模式的弊端产生了更为深刻的认知,开始注重教学模式的科学性,尝试创新教学模式以及教学方法。
生活教学模式强调基于学生的生活环境与情景,开展教学活动,将教学内容与学生实际生活有机融合,从而使学生理解掌握教学内容并运用于实际生活当中,解决现实中遇到的问题,促进学生全面提升。
一、内涵及基本原则1.内涵概述生活化教学模式倡导以生活化的方式开展教学活动,注重教学方法的实效性,强调将教学内容寓于生活化情境中,让学生通过教学活动认识并掌握教学内容,并灵活运用解决各种问题。
初中地理教学本质上与生活存在贯通性[1],很多地理知识是对现实地理事物的高度概括或者提炼,二者之间存在密切联系,以生活化的形式呈现地理知识,不仅可以加深学生的理解,同时也能积累一定的实践经验,可以对学生的生活提供一定指导。
生活化教学模式具有实践性、趣味性、开放性等特征,实践性表现在生活化教学模式是以实际生活为基础,充分结合了理论知识与实践情境,本质上是一种实践学习活动;趣味性表现在生活教学模式注重结合具体的生活情境,更加贴近于学生的实际生活,教学过程趣味性较强,可以显著增强学生的学习兴趣;开放性体现在生活化教学模式下,教学内容或者教学过程不再仅仅局限于教材知识与课堂环境,极大的延伸了地理教学的范围,为学生提供了广阔的思考空间,学生的自主性可以得到充分的发挥。
2.基本原则(1)地理性与生活性原则。
初中地理生活化教学要充分把握学生的特点,并结合学生的生活体验,注重地理教学的生活化处理,并做好生活化情境相关知识的综合性应用,而熟悉氛围相关知识的应用中,注重学生学习兴趣的不断激发和培养,将学生的学习热情不断提高[2]。
八年级地理上册《季风气候显著》优秀教学案例
2.问题导向,培养探究能力
本案例以问题为导向,引导学生主动探究季风气候的成因、特点及其影响。这种教学策略有助于培养学生的独立思考能力和探究精神,使他们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掌握地理知识和方法。
1.教师提出具有启发性的问题,引导学生主动探究季风气候的成因、特点等。
2.鼓励学生提出自己的疑问,通过课堂讨论、小组合作等形式,共同寻找答案。
3.设计问题链,让学生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逐步深入理解季风气候的相关知识。
(三)小组合作
小组合作学习有助于培养学生的沟通能力、团队协作精神以及解决问题的能力。实施策略如下:
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将采用生动形象的语言、丰富的教学资源以及互动性强的小组讨论,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帮助他们构建完整的知识体系。此外,本案例还注重培养学生的实际操作能力,通过设计实践活动,让学生在实践中感受季风气候的魅力,提高他们的实践能力和创新精神。
二、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技能
1.让学生掌握季风气候的定义、成因、分布及显著特点,了解我国季风气候区域的主要特征。
1.教师引导学生对自己的学习过程进行反思,总结学习方法和技巧,提高学习效率。
2.通过课堂讨论、小组互评等方式,让学生相互借鉴、相互促进,共同提高。
3.教师对学生的学习成果进行全面评价,关注学生的知识掌握、能力提升以及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培养。
4.鼓励学生参与评价过程,让他们在评价中学会自我认知、自我激励,从而实现自我提高。
2.培养学生运用地理知识解释季风气候对农业生产、水资源、生态环境等方面的影响,提高他们理论联系实际的能力。
初中地理问题式教学案例
初中地理问题式教学案例
初中地理问题式教学案例:中国的气候
一、教学目标
1. 让学生理解中国气候的特点及其形成原因。
2. 培养学生的分析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3. 培养学生对地理学习的兴趣和热爱。
二、教学内容
1. 中国气候的基本特点:复杂多样、大陆性季风气候显著。
2. 影响中国气候的主要因素:纬度位置、海陆位置、地形等。
三、教学步骤
1. 问题导入:让学生思考“为什么中国的气候复杂多样?”
2. 知识讲解:讲解影响中国气候的主要因素,如纬度位置、海陆位置和地形等。
3. 问题探究:分组讨论“纬度位置如何影响中国的气候?”、“海陆位置如何影响中国的气候?”、“地形如何影响中国的气候?”。
让学生通过探究,深入理解这些因素对中国气候的影响。
4. 问题解决:让学生根据所学知识,解释“为什么中国的气候复杂多样?”并给出合理的答案。
5. 知识应用:让学生分析自己所在地的气候特点,并尝试找出形成这种气候特点的原因。
6. 课堂小结:总结本节课的重点内容,强调中国气候的特性和影响因素。
四、教学反思
通过问题式教学,学生能够更加深入地理解中国气候的特点和影响因素,同时也培养了学生的分析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在今后的教学中,应更多地采用问题式教学,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他们的学习效果。
浅谈初中地理课堂教学策略——以“中国季风气候”一课为例
浅谈初中地理课堂教学策略——以“中国季风气候”一课为
例
周彬
【期刊名称】《教师》
【年(卷),期】2012(000)016
【摘要】地理作为中学阶段一门综合性很强的学科,在帮助学生认识客观世界、形成科学的世界观和人生观上.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地理课堂是学生在校获取地理知识的关键场所。
如何教才能让学生学得轻松高效,是我们地理教学者必须不断思考的问题。
【总页数】1页(P107-107)
【作者】周彬
【作者单位】湖南省衡南县北斗星实验中学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G633.55
【相关文献】
1.初中地理有效教学浅谈——以《印度》一课为例 [J], 任丽欣;周有桂
2.百度脑图在初中地理教学中的应用初探——以《中国的四大地理区域》一课为例[J], 薛长露
3.百度脑图在初中地理教学中的应用初探——以《中国的四大地理区域》一课为例[J], 薛长露
4.基于建构主义理念,优化初中地理学习活动设计——以沪教版初中地理七年级上册"季风气候显著"为例 [J], 周雪忠;陆逸文
5.基于家国情怀素养的历史课堂教学策略——以《甲午中日战争与瓜分中国狂潮》一课为例 [J], 谢旭永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初中地理实地考察教案:研究季风气候的特点与影响
初中地理实地考察教案:研究季风气候的特点与影响一、引言地理学是一门研究地球的自然和人文现象的学科,通过实地考察能够帮助学生更直观地了解和体验地理知识。
本教案旨在组织一次初中地理实地考察活动,让学生研究季风气候的特点与影响,通过亲身感受和观察提高对于季风气候的认识与理解。
二、教学目标1. 了解季风气候的形成原因及分布情况;2. 描述季风气候演变过程和历史意义;3. 探究季风气候对人类活动、农业等方面的影响;4. 培养学生实地考察的能力和团队合作精神。
三、教学准备1. 确定实地考察地点(如印度、中国南部等)并了解当地季风情况;2. 收集相关资料,编写简要背景知识介绍手册;3. 确定考察路线,制定详细行程表;4. 准备必要的装备、器材。
四、教学方法与过程1. 引导讨论:通过课堂上的小组讨论,了解学生对季风气候的已有认识,并根据学生的回答指导他们关注季风气候的特点和影响。
2. 实地考察:带领学生前往考察地点进行实地观察和调查。
在考察过程中,组织学生填写观察记录表格,记录重要数据和自己的感受。
3. 分析数据:回到教室后,组织学生对观察数据进行整理和分析。
利用图表、统计等方式展示数据结果,并引导学生发现季风气候的特点与影响。
4. 教师讲解:以PPT或板书形式详细介绍季风气候的形成原因、分布情况、演变过程和历史意义等知识点,并结合观察数据加深学生对于季风气候认识的深度。
5. 学生研究报告:组织学生分小组撰写研究报告,内容包括观察数据、问题解答、结论总结等方面。
鼓励学生团队合作,相互交流讨论并提出优化建议。
6. 汇报与分享:每个小组依次汇报研究成果,其他小组进行提问和评价,促进学生之间相互学习和思考。
五、教学辅助手段1. 观察记录表格:让学生在实地考察时记录天气、植被、农作物等相关数据。
2. PPT或板书:用于讲解季风气候的知识点和图示。
3. 可视化资料:使用图片、视频等多媒体资源让学生更直观地了解季风气候现象。
初中七年级地理教案 季风气候显著 气候复杂多样-“江南联赛”一等奖
课题:《我国的气候特点》学校:上海市田林第三中学执教:陈旭栋年级:七年级教学任务分析:这是一节“尺度”很大的课,从课标的要求来分析,学习水平为C,需要学生根据有关气候图表说出我国的气候特点,并讨论它们对我国农业生产的影响;同时需要说出我国的灾害性天气现象及影响。
我认为这节课的“尺度”很大,是因为气候的两个特点既可以用五分钟讲完,也可以用50分钟甚至更长的时间来讲完。
但我注意到,在课标关于《气候》这一章三节内容的要求里,都有“运用有关气候图表”这一个要求,所以根据七年级这个学生年龄段的特点,我决定将这节课的重点定位在“气候图表”上,用气候图表做文章,让学生有一次充分的学习行为体验。
同时,将灾害性天气的内容纳入作业范畴,因为这部分内容对七年级的学生相对容易,他们完全可以通过自己查阅资料习得相关内容,通过作业反馈的形式来达成教学目的。
所以在这节课40分钟的时间安排上,我要尽可能让学生有学习上的行为体验,并从体验中感悟中国气候的两个特点。
教学目标:知识与技能:1、能够根据所给数据,绘制气温曲线和降水量柱状图。
2、能够通过分析气温曲线和降水量柱状图,说出我国的气候特点。
方法与过程:1、能够通过分析比对气温曲线和降水量柱状图,说出我国气候类型复杂多样的原因。
2、能够从教师所给的地图和所绘气温曲线降水量柱状图中,分析总结我国季风气候显著的原因。
2、能够用所归纳的我国气候的特点解释各种生活现象背后气候因素所起的作用。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通过绘制图表完成一次数据可视化的行为体验。
通过比对分析所绘图表,初步培养从图表中获取地理信息的能力。
通过绘制图表、分析总结、实践验证三个环节,感受和体验科学研究的方法。
教学重点:1、绘制一张气温曲线和降水量柱状图2、分析气温曲线和降水量柱状图,总结出我国的气候特点教学难点:分析气温曲线和降水量柱状图,总结出我国的气候特点教学技术与学习资源应用:多媒体技术、我国各城市气温与降水量数据教学流程图:特点会对我们国家造成哪些方面的影响。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1.分工七年级查找学生气候学习中的漏洞和优点,并提出改进补救措施。
八年级课堂上实践不断查漏,商讨改进措施。
2.展示过程骆洋做课
课后评课
改进再展示
结项(得出结论,达到了什么样的效果)
开篇展示北回归线上风景差异大的图片,设置疑问,通过学习过程,最后圆满解决。教学过程中,设置一个个小问题,带领学生迈过一个个小坎儿,并且不断以多种形式强化结论,加强理解和记忆。一个非常可取的方法是及时做笔记,即便书上有知识点,也要求学生再次书写,书写文字总结或者在图上标注,或者填写表格,形式多样。这样做,即能让学生集中精力,又利于再次复习时回看,效果良好。
不足之处或存在的障碍:
对于海陆位置这一诱发因素,提及较少,所以学生不能得出“海陆位置影响气候”这一结论。
巩义市第四初级中学2018-2019上学期微课题研究
备注:1.此表电子版填写,上交教务处。2.此表后附微课题研究相关资料(教案、导学案、PPT、课题组每个人发言稿(电子版)、教研活动记录、照片(至少发四张)、课题研究总结材料等)。
课题名称
从细微处着手,突破中国“季风气候Βιβλιοθήκη 学习难关主持人学科
地理
主要参与人员
地理组全体老师
立项(提出课题的原因)
全球显著的季风气候集中分布在亚洲,而种类最全的又属中国。对于我国的季风气候区,它即是北回归线沙漠带上的一块翡翠,也是令国人扼腕的水旱灾害区,这一现象,学生既疑惑又想解开谜底,但是知识的难度和其细碎程度又常常让他们却步或思维凌乱,针对此教学重难点,特开展该课题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