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柳下惠为士师篇》浅析
柳下古邑多奇士——柳下惠和盗跖
柳下古邑多奇士——柳下惠和盗跖柳下古邑多奇士——柳下惠和盗跖和圣柳下惠兖州城西颜店镇的故县村,是一个历史相当久远的村庄。
那里曾立有一座石碑,上镌“和圣故里”四字,和圣即春秋时的著名贤人柳下惠。
然则故县就是历史上的柳下邑。
柳下惠是鲁孝公的儿子公子展的后裔,因以展为姓。
他名获,又名禽,字季。
史称柳下惠,是因为他居于柳下邑,“惠”是他死后的谥号。
他的事迹散见于先秦典籍中,虽然只是些片言只语,仍然可以使我们知道,他是一个有着崇高的精神境界和高尚的人格魅力的人。
柳下惠在鲁国做士师。
这是一个掌管刑罚狱讼之事的小官。
当时鲁国公室衰败,朝政把持在臧文仲等人手中。
柳下惠生性耿直,不事逢迎,自然容易得罪权贵,竟接连三次受到黜免,很不得志。
100多年后的孔子在谈到这事时还十分气愤,说“臧文仲其窃位者与,知柳下惠之贤而不与立也~”(《论语?卫灵公》)柳下惠虽然屡受打击排挤,仕途蹭蹬,他的道德学问却名满天下,各国诸侯都争着以高官厚禄礼聘他,但都被他一一拒绝了。
有人问其故,他答道:“直道而事人,焉往而不三黜,枉道而事人,何必去父母之邦,”(《论语?微子》)意识是说,自己在鲁国之所以屡被黜免,是因为坚持了做人的原则。
如果一直坚持下去,到了哪里也难免被黜免的结果;如果放弃做人的原则,在鲁也可以得到高官厚禄。
那又何必离开生我养我的故乡呢,《孟子?万章》说:“柳下惠不羞污君,不辞小官,进不隐贤,必以其道。
遗佚而不怨,厄穷而不悯,与乡人处,由由然不忍去也。
尔为尔、我为我,虽袒裼裸裎于我侧,尔焉能浼我哉~故闻柳下惠之风者,鄙夫宽,薄夫敦”。
这段话的意思是,柳下惠不以事奉行为污秽的君王为羞耻,不因官小而推辞不干,总是尽力贡献自己的才能,推行自己的主张。
不被人理解重用也毫无怨恨,处境穷苦恶劣也不忧愁。
不管和什么人相处,都能和气自然,使对方不愿离开。
即使有人在他面前脱衣露体,这种极不礼貌的行为也不会对他造成伤害——你是你,我是我,你自己不尊重怎么能污染于我,因此,和他相处的人都会在不知不觉中受到感化,气量狭小的会变得宽容大度,生性刻薄的会变得敦厚大方。
《论语微子第十八》原文注释翻译与解读
《论语微子第十八》原文注释翻译与解读本篇以反映孔子的处世态度为主,通过与隐士的思想对立变现出来。
【原文】18.1微子去之,箕(jī)子为之奴,比干谏而死。
孔子曰:“殷有三仁焉。
”【译文】微子离开商纣王出走,箕子做了奴隶,比干强谏身遭惨死。
孔子说:“殷代有三个仁者。
”【解读】微子,名启,商纣王的同母兄。
纣王无道,不听微子规劝,微子离开他出走。
箕子,名胥馀。
纣王的叔父。
纣王不听规劝,箕子披发装疯,被纣王降为奴隶。
比干,纣王的叔父,他强谏纣王,比干被纣王剖心而死。
微子是“邦无道则隐”;箕子是“邦无道则愚”;比干则是“舍生取义”。
【原文】18.2柳下惠为士师,三黜。
人曰:“子未可以去乎?”曰:“直道而事人,焉往而不三黜?枉道而事人,何必去父母之邦?”【译文】柳下惠做了司法官,三次被罢免。
有人说:“你不能离开这里吗?”他说:“如果以正直之道侍奉君主,到哪里去能不被多次罢官呢?如果不用正直之道侍奉君主,何必还要离开祖国呢?”【解读】柳下惠,姓展,名获,又名禽。
鲁国的贤大夫,柳下是他的封地,惠是他的谥号。
柳下惠直道侍君,宁可弃官,不愿改变自己的操守。
孟子称他为“圣之和者也”。
我们要思考的就是环境不好的时候是否需要改变自己。
【原文】18.3齐景公待孔子曰:“若季氏,则吾不能;以季、孟之间待之。
”曰:“吾老矣,不能用也。
”孔子行。
【译文】齐景公讲到怎么对待孔子时说:“像鲁国国君对待季氏那样,我做不到;可以像季氏、孟氏之间那样对待。
”又说:“我老了,不能用他了。
”孔子于是离开了齐国。
【解读】记载孔子在齐国不被重用的事情。
这一章有很大歧义,有人认为“吾老矣,不能用也”是齐景公不用孔子的托词,也有人认为是孔子拒辞不干的托词。
【原文】18.4齐人归女乐,季桓子受之,三日不朝。
孔子行。
【译文】齐国人送给鲁国一些歌伎舞女,季桓子接受了,三天不理朝政。
孔子就离开了。
【解读】体现了孔子对当政者的极度失望,“道不同不相为谋”。
【原文】18.5楚狂接舆歌而过孔子曰:“凤兮凤兮!何德之衰?往者不可谏,来者犹可追。
历史上的柳下惠是谁 柳下惠这个名字是什么意思
如对您有帮助,可购买打赏,谢谢历史上的柳下惠是谁柳下惠这个名字是什么意思
导语:柳下惠不知道自己一个小小的举动,竟然被后世人推到了伦理道德的制高点,而他的行为已然成为了中国传统道德的典范。
对于他的行为,后世有褒
柳下惠不知道自己一个小小的举动,竟然被后世人推到了伦理道德的制高点,而他的行为已然成为了中国传统道德的典范。
对于他的行为,后世有褒有贬,《论语》记载孔子对柳下惠的评价是:“降志辱身矣,言中伦、行中虑,其斯而已矣。
”意思是虽然他的行为降低了“礼”的理想,但是却能做到言行举止合乎道德和理智,可见孔子对柳下惠是十分推崇的。
柳下惠出生于公元前720,展氏,名获,字子禽,一字季,因此他的真实名字应该是展禽或是柳下季,后世之人称其为“柳下惠”,是因为他的谥号为“惠”。
他是春秋时期鲁国柳下邑人,鲁孝公的儿子公子展的后裔。
柳下惠虽然是个历史名人,但是在当时的时代也是个极其普通的小官,他在鲁国做士师,也仅仅只是个掌管刑狱的小官,没多少权力和地位,历史上对他的记载也不是特别多,即使他被后世很多圣哲推崇为“和圣”,史书上对他的记载少得可怜,而关于他的事迹都零散地分布在《左传》、《国语》、《论语》和《孟子》等先秦古籍中,透过这些尘封多年的史书,依稀看到柳下惠穿过厚重的历史,站在道德的制高点。
柳下惠这个名字,不是他的真名,他的真名叫做展禽,以前关于“柳下惠”有一个故事,这个故事就是流传千古的“坐怀不乱”。
据说,他在修道时曾有一个女子对其投怀送抱,但是其不为所动,后人就用柳下惠来形容那些坐怀不乱的人,比喻一个人的行为端正。
而柳下惠也的确是这样一个人。
即使在鲁国担任小官,柳下惠也没有因为官职小没什么权力,就不生活常识分享。
历史趣谈揭秘柳下惠千年谎言 柳下惠坐怀不乱真实可考
如对您有帮助,可购买打赏,谢谢
揭秘柳下惠千年谎言柳下惠坐怀不乱真实可考
导语:柳下惠是春秋时期的鲁国人,为鲁孝公的后裔,为人品德高尚,学识丰厚,是为大家,且崇尚美德常被人敬仰。
柳下惠曾为鲁国大夫,但因为官清
柳下惠是春秋时期的鲁国人,为鲁孝公的后裔,为人品德高尚,学识丰厚,是为大家,且崇尚美德常被人敬仰。
柳下惠曾为鲁国大夫,但因为官清正,直言不讳而被罢黜多次,最后选择隐而居之,成为“逸民”。
柳下惠曾在鲁国为士师时,掌管着刑罚之事,当时鲁国国势衰退,朝廷大权掌握在他人之手,而柳下惠本性耿直不愿同流合污,遇事不善迎合也不愿迎合,因此为官之时常得罪权贵,因此也常被罢黜,一直不得志。
而公元前631年,鲁国逢齐国出兵,两军交战之时,柳下惠曾被问及如何才能使齐国退兵,柳下惠直言不讳,以此说道只有大国做好榜样,小国也遵循着好好侍奉大国的规则,这样方不会引起大乱,而小国不顾忌其势力便趾高气扬惹怒大国,这样不过是以卵击石,自取其祸。
柳下惠以此来讲出被臧文仲控制的鲁国朝政实为不义,且鲁国作为小国却被臧文仲管理的如此狂妄自大,实为不妥。
而“直道而事人”便成为柳下惠被罢黜多次的理由,而柳下惠并没有因此而不耻,而是继续保持着自己的态度。
曾有人问及既然在鲁国不得重用,为何不去其他国家就职,柳下惠回答道,既然自己坚持做人的原则,在哪里都不免被黜免,若只是为了升官发财,则放弃做人原则在鲁国也可以做到,那么为何要离开我的国家呢。
因此柳下惠放弃仕途,最后选择在自己的国家隐居。
柳下惠是怎么样的一个人
生活常识分享。
和·恭·达——“柳下惠”文化品性解读
一
原则 , 不 免有 点苛 责 。
“ 恭” , 意为敬 ; “ 肃” , 庄重之意 。二者都是儒家 倡 导 的重 要 美 德 。其 一 , 指个人道德修养 , 内心 端
正, 外 貌恭敬 守 礼 , 如孔 子 就 认 为 “ 修 己 以敬 ” 是 修 身 的第 一步 。《 礼记 ・ 曲礼 》 说: “ 君 子恭 敬 撙节 , 退 让 以 明礼。 ”郑 玄 疏 日 :“在 貌 为 恭 ,在 心 为 敬。 ” [ ] 札 记 正 义 , 其 二, 指待 人恭 顺。《 论 语》 倡 导
年里, “ 柳 下 惠” 和柳 下 惠 的故事 不 断 出现 在 各种 典
承、 和谐社会之建设 , 自有借鉴意义。
柳 下惠 的 “ 和” , 是恰 当 的 自我定 位 、 自我 认 知 带 来 的 内心平 和 。首 先 , 柳 下 惠清 楚 自己的社 会 地
位 。清 人张 尚瑗 考 察柳 下 惠 身 世 , 说: “ 三桓 之前 , 臧氏 、 展氏为鲁世卿, 及 禽 之 身 而 世 爵遂 绝 。 ” ¨ 可
第1 5卷
第 6期
黄 河 科 技 大 学学 报
J OURNAL OF HUANGHE S &T UN1 VERS I TY
2 0 1 3年 1 1月
No v . 2 01 3
Vo 1 . 1 5 No . 6
和 ・ 恭 ・ 达
— —
“ 柳 下 惠” 文 化 品性 解读
禽兽 畜 之 , 无 欲弹正之心 , 言其大不恭敬也 。 ” _ 6 看 来, 孟子 也 曲解 了柳 下 惠 的“ 和” 与“ 直道 ” 不 相离 的
论柳下惠的仁德及其现实价值
管子学刊2008年第3期古今论坛论柳下惠的仁德及其现实价值刘玉明(中国甲午战争博物馆,山东威海264200)[摘要]柳下惠是我国春秋前期一位著名的仁人,被孟子誉为“和圣”。
柳下惠的仁德不仅是他个人修养而成,而且也是社会发展的必然。
本文从柳下惠的刚正、柔和、使乙喜巧退齐师、“论祭爰居非政之宜”、以诚信救国等几个方面探讨其仁的高尚品格。
“和圣”柳下惠的思想道德行为,可为我们今天和谐社会的构建提供有益的借鉴,其价值是常恒的。
[关键词]柳下惠;仁德;现实价值[中图分类号]K207[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2-3828(2008)03-0108-06 柳下惠,春秋前期鲁国人,他一生以贵和著名,被战国中期的孟子称为“四圣”之一,四圣为:“伯夷,圣之清者也;伊尹,圣之任者也;柳下惠,圣之和者也;孔子,圣之时者也。
”四位圣贤各有特点,不能等量齐观,而“孔子之谓集大成”者(《孟子·万章下》)。
其中,“和圣”柳下惠的事迹及其思想道德,对于我们今天和谐社会的构建,也不失为一项丰厚的可供借鉴的资源。
柳下惠之所以能被后人誉为“和圣”,固然与他个人的刻苦修养与积极进取分不开,但也是历史的必然,时势的造就。
一、仁的精神的追溯1.早在中国历史传说期已有仁的精神人类从原始社会迈向文明社会门槛的漫长过程中,人的社会价值日渐显现,与此相对应的,仁的精神也随之萌生。
例如:“轩辕之时,神农氏世衰。
诸侯相侵伐,暴虐百姓,而神农氏弗能征。
于是轩辕乃习用干戈,以征不享,诸侯咸来宾从。
”(《史记·五帝本纪》)轩辕(黄帝)发动的征讨互相征伐的战争,是正义的战争。
其目的是为了百姓免遭“暴虐”之苦。
颛顼也能“养材以任地,载时以象天,依鬼神以制义,治气以教化”(《史记·五帝本纪》)。
他不但能顺应大自然,为民造福,而且还注重教化。
帝喾也是“顺天之义,知民之急。
仁而威,惠而信,修身而天下服。
取地之材而节用之,抚教万民而利诲之,历日月而迎送之,明鬼神而敬事之。
浅谈刘禹锡连州时期的诗文
浅谈刘禹锡连州时期的诗文作者:苏荣滨来源:《青年文学家》2009年第11期摘要:刘禹锡与连州的缘分,极具传奇色彩。
23年的流放生涯中,刘禹锡在连州任刺史4年半,共留下散文25篇,诗歌73首,如《谢上连州刺史表》、《连州刺史厅壁记》、《问大钧赋》、《送曹璩归越中旧隐并引》、《送周鲁儒赴举》、《赠刘景擢第》、《海阳十咏》、《连州腊日观莫傜猎西山》等等,足见诗人对连州的钟爱之情。
这是他文学创作中的一个重要阶段,他在政治、思想、艺术上都更为成熟,上升到了新的境界。
刘禹锡的诗文在艺术、思想、风格等方面都有许多值得学习的地方。
本文拟就刘禹锡连州时期的诗文,谈己一孔之见,以期抛砖引玉。
关键词:刘禹锡连州诗歌【中图分类号】I06【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2-2139(2009)-11-0162-2一、命运之神招手二度结缘连州众人对连州(今广东连县)的认知,不过是从唐代诗人刘禹锡发配连州任刺史之后。
“永贞革新”失败后,改革派遭到了无情的打击,参与“永贞革新”的王叔文、柳宗元、刘禹锡等被贬放外地,史称“二王八司马事件”。
柳宗元著名的《登柳州城楼寄彰汀封连四州刺史》记有此事。
刘禹锡被贬连州,途至荆南(今湖北江陵)时,朝廷又以刺史“不足偿责”为由,再贬为朗州(今湖南常德)司马,第一次与连州擦肩而过。
元和九年十二月,朝廷终于动了恻隐之心,将“八司马”召回京师,刘禹锡与柳宗元等人奉召回京。
阔别十年,重获新生,内心那个喜悦呀,难以言表,柳宗元是“诏书许逐阳和至,驿路开花处处新”,刘禹锡更是“十年楚水枫林下,今夜初闻长乐钟”,从此又可再展自己满腹治国的抱负了。
也许是有些得意忘形,也许是性格使然,抑或是命运之神捉弄,刘禹锡在游玄都观时写了《游玄都观咏看花君子》,借桃花嘲笑满朝新贵“尽是刘郎去后栽”,引起当权者的不满。
元和十年三月,刘禹锡被贬为播州刺史(今贵州遵义)。
柳宗元知刘禹锡上有八十老母,便挺身而出,以刘禹锡母亲年迈不能远行、需要照顾为由,“愿以柳易播”。
柳下惠为士师三黜人曰子未可以去乎的感悟
柳下惠为士师三黜人曰子未可以去乎的感悟柳下惠是我国春秋时期的一位著名思想家、教育家,他的故事被载入了《孟子》一书中。
其中,有一则关于“三黜人”的故事,引发了人们对于品德与教育的思考。
柳下惠所提出的“子未可以去乎”的感悟,深刻地影响了后世的道德观念与教育思想。
一、柳下惠为士师三黜人的故事据《孟子》记载,在春秋时期,柳下惠曾被任命为士师,负责教育培养学生。
有一天,他遇到了三个学生,分别是:一个不擅长学习的学生、一个品行不佳的学生以及一个性格暴躁的学生。
当时,有人劝柳下惠将这三个学生逐出门外,但柳下惠却以“子未可以去乎”作为理由,坚决保留了他们。
二、对“子未可以去乎”的解析1. 学生如同未成熟的种子,需要耐心栽培。
柳下惠深知教育的艰难与重要性,他认为学生就如同种子一般,需要耐心的呵护与栽培。
对于教育者来说,应该以宽容与耐心的态度对待每一个学生,给予他们成长的机会。
2. 学生的品行和性格问题需要教育者的引导柳下惠保留这三名学生,并非是纵容他们的坏行为,而是希望通过教育的方式,改变他们的品行和性格。
他明白,教育的目的就是要让学生明白善恶之间的区别,形成正确的世界观和人生观。
3. 对学生的肯定,鼓励他们进步“子未可以去乎”的柳下惠,用实际行动向学生传递了一种信念:无论学生的品行如何,他们都有改变的可能,都有值得肯定和鼓励的地方。
只要给予学生足够的爱和信任,他们就有可能在教育的道路上不断进步。
三、柳下惠的“子未可以去乎”感悟对后世的影响1. 彰显了柳下惠对教育的深刻理解柳下惠的“子未可以去乎”感悟,体现了他对于教育的深刻理解。
他认为教育者应该发挥耐心和智慧,积极引导学生,帮助他们成长。
这种理念对于后世的教育思想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2. 彰显了柳下惠对于人性的尊重柳下惠以“子未可以去乎”为理由,保留了那三名学生,充分彰显了对于人性的尊重。
他相信每个人都有改过自新的可能,都值得用爱心和耐心来对待。
这种尊重人性的态度,被后世许多思想家和教育家所推崇。
柳下惠坐怀不乱的故事
柳下惠坐怀不乱的故事前言柳下惠,原名柳长庚,是中国战国时期齐国的贤臣。
他以他的智慧和忠诚赢得了国君的信任,被尊称为“柳下惠”。
柳下惠的坐怀不乱一词,是形容他在诸多困境中保持冷静、从容不迫的态度而得来的。
本文将通过介绍柳下惠的几个故事来探讨他坐怀不乱的智慧和品质。
一、山有敌人柳下惠在齐国担任官职期间,偶然发现了齐国的一个秘密。
这个秘密涉及到国家安全,泄露出去将对国家产生严重影响。
柳下惠决定将这个秘密向国君禀报,但他很清楚,如果他直接告诉国君,可能会触怒掌握该秘密的人,并置自己于危险之中。
因此,他决定采取一种巧妙的方式来向国君传达这个信息。
他利用朝廷的赏罚制度,找到了一种合适的方式。
他决定每天都向国君禀报一些琐碎的事情,以此赢得国君的信任。
然而,在每次禀报之后,他都会暗示国君,他还有一些其他事情要说,但不适合当众提起。
这样,国君对柳下惠逐渐产生了信任,并且对柳下惠的话给予了更多的重视。
最后,当柳下惠觉得时机成熟时,他向国君隐晦地透露了这个秘密。
国君意识到了问题的严重性,并采取了相应的行动来保护国家安全。
柳下惠的聪明才智和坐怀不乱的态度,使他成功地解决了这个国家安全问题。
二、锦囊妙计有一次,齐国犯了一个严重的错误,导致了与邻国的冲突。
国君非常愤怒,并向柳下惠求助。
柳下惠决定利用锦囊妙计来解决这个问题。
他仔细研究了敌人的战略,并想出了一个巧妙的计划。
他将计划写在一张纸上,并将纸放入锦囊中。
然后,他将锦囊交给国君,并告诉他,在战争即将开始时打开锦囊。
国君完全信任柳下惠,并按照他的建议去做。
战争开始时,敌人果然按照柳下惠的计划行动。
他们被柳下惠事先设计好的布阵所困扰,并且陷入了混乱之中。
最终,齐国获得了胜利。
这个故事告诉我们,智慧和冷静的头脑可以帮助人们从困境中找到出路。
柳下惠的锦囊妙计展示了他在战略上的卓越才智,以及在最关键时刻保持镇定和从容的坐怀不乱态度。
三、陕敌胜另一个有关柳下惠的故事是关于他在战争中展示坐怀不乱的智慧。
说男人是柳下惠什么意思
说男人是柳下惠什么意思
说男人柳下惠的意思是说他坐怀不乱,意思是形容男人“坐怀不乱”。
柳下惠,春秋时鲁国人,展氏,名获,字禽。
食邑柳下,私谥为惠,故又称柳下惠。
于臧文仲执政时任士师。
以讲究礼节著称。
旧小说多引用“柳下惠坐怀不乱”的典故,来赞扬男子之美德。
柳下惠坐怀不乱典故:
古时候的展沟西面有一片茂密的柳林,有一个深秋的夜晚,柳下惠路过柳林时,忽遇倾盆大雨。
他急忙躲到一个破庙里避雨。
恰在这时,一年轻女子也到此避雨,与他相对而坐。
半夜时分,年轻女子被冻醒,便起身央求坐到柳下惠怀中,以温身驱寒。
柳下惠急忙推辞:“万万使不得,荒郊野外,孤男寡女处在一起本已不妥,你若再坐我怀,更是有伤风化。
”柳下惠再无推托之词,只好让女子坐到自己怀中。
如注暴雨,一夜未停。
柳下惠怀抱女子,闭目塞听,丝纹不动,漫漫长夜竟不知温香在怀。
天明,雨过天晴,得恩于柳下惠的女子不胜感激地说:“人言展大夫是正人君子,果然名不虚传。
”
面对如此场景,一个血气方刚的男子,竟然……网友不禁感慨“柳下惠是性无能吗?”于是,“性无能”便成了柳下惠的另一种含义。
后随着时代的变化,坐怀不乱的柳下惠被人们称作是撩不动直男,像他这种类型的男子不多了,所以柳下惠就变成性冷淡(或性无能不举)的钢铁直男的意思。
柳下惠也被用来形容男子在男女关系上非常的节制自律,作风正派,并不是骂人的话。
论《论语》中的直
42海外文摘OVERSEAS DIGEST 海外文摘2020年第20期总第823期No.20,2020Total of 823《论语》是一部记载孔子及其若干弟子言语和行事的重要儒学经典之一。
它记录着儒家许多重要的思想和主张。
因此,历来都备受学术界的关注。
现今对《论语》的研究可谓是十分细致和全面了,但就《论语》中的直却较少有人研究。
本文就论语中的直从孝道、交友和忠君爱国展开来叙述。
1直与孝道在中国这个国度,孝道一直都存在于我们的现实生活中,似乎已经是我们的一种习惯,一种根深蒂固的习惯。
而《论语》[1]中的直也深藏着与孝道的关系。
在子路篇载:叶公语孔子曰:“吾党有直躬者,其父攘羊,而子证之。
”子曰:“吾党之直者异于是:父为子隐,子为父隐。
直在其中矣。
”意思是叶公向孔子说他们那里有个很坦率的人,他父亲偷了别人的羊,他便告发他父亲。
孔子对他说,我们这里直率的人是不同于你们那里的,不同就在于我们这里,父亲替儿子隐瞒,儿子替父亲隐瞒直就在这其中。
这句话在学术界引起过很大的争议,而且还将此句定为孔子难题。
之所以被称为难题,就是因为大多数人认为父子互隐,有失公平,孔子却说直在其中,这似乎在理上讲不通。
但我们可以想象得到,孔子在当时与叶公对话时,说出这样的话是十分轻松的。
这就说明此句话有着它自己的含义。
我们要探讨它,还应回归到论语当中。
我认为,孔子之所以能轻而易举说出父子互隐直在其中矣,这与孔子所处的社会和孔子本人的道德观有很大的联系。
冯友兰先生在《中国哲学简史》[2]中讲道:关于人的德性,孔子强调仁和义,特点是仁。
而在论语学而篇讲到仁的基础或者说是根本。
为政篇也说孝就是不违背礼节,父母在世的时候要以礼节侍奉他们,去世了,要以礼节埋葬他们,祭祀他们。
孝敬父母不仅是在饮食温饱等物质方面使父母得到满足,而更要在精神上使父母得到满足,具体又应该怎样做呢?论语中也有载。
里仁篇讲到,侍奉父母,如果他们有不对的地方,就轻微婉转地劝止,看到自己的心意没被听从,仍然恭敬地不触犯他们,虽然忧愁,但不怨恨。
直道而事人_《论语》_原文注释翻译解读延伸
直道而事人
【原文】
柳下惠为士师,三黜。
人曰:「子未可以去乎?」曰:「直道而事人,焉往而不三黜!枉道而事人,何必去父母之邦。
!」(《论语·微子第十八》)
【注释】
(1)士师:典狱官,掌管刑狱。
(2)黜:罢免不用。
【翻译】
柳下惠当狱官,三次被黜免。
有人说:「你为什么不到别的国家去呢?」柳下惠答说:「我用正道事人,到哪里不会被黜呢?如果我用枉道来事人,又何必要离开祖国呢?」
【评析】
宋朝大臣范仲淹曾说过一句名言:「不以物喜,不以己悲。
」环境的好坏是不会轻易改变一个有志之士的坚定意念。
就如同坚持以正道事人的柳下惠,他并不会因为被黜而选择改变心意或转换环境。
这种坚持做对的事,不因曲高和寡而向邪恶妥协,乃真正的读书人。
【延展】
1、正邪的决定往往在一念之间会有天差地别的结果,而影响一个人做出违背心意之事的关键却是名利情等的枷锁,你有战胜私欲、坚持做出正确决定的经验吗?请和大家分享。
2、你曾经抱怨环境的刻苦影响到自己的学习吗?最终能否靠自我清醒的认识而突破这样的观念?。
中国历史故事-柳下惠是谁 柳下惠坐怀不乱是怎么回事为何称其为君子
中国历史故事-柳下惠是谁柳下惠坐怀不乱是怎么回事为何称其为君子“坐怀不乱”的故事在中国历代广为人知,柳下惠也因此被认为是遵守传统道德的典范。
其实,在恪守封建礼教的古代,能够坐怀不乱的人有很多,不只是柳下惠,历史上坐怀不乱的男人或女人有很多,不过古人以柳下惠作标榜,不仅仅只是因为柳下惠是个不为女色所动的人,还因为他崇高的人格。
柳下惠(前720年—前621年),原名展获,字子禽(一字季),谥号惠,后人尊称其为”柳下惠“或”和圣柳下惠“。
主要活动年代在鲁国庄、闵、僖、文四朝之间。
柳下惠虽然被孟子称为”和圣“,但是史书关于他的生平的记载很少。
这些记载散见于《左传》《国语》《论语》和《孟子》等先秦古籍,部分记载有明确的时间,部分记载则更接近一种对他的评价。
春秋战国时期,孔子就已经是个非常出名的人物了,但是孔子对柳下惠是十分推崇的,《论语》记载柳下惠在鲁国做士师时。
这是一个掌管刑罚狱讼之事的小官。
当时鲁国王室衰败,朝政把持在臧文仲等人手中。
柳下惠生性耿直,不事逢迎,自然容易得罪权贵,竟接连三次受到黜免,很不得志。
孔子在很多年以后,谈及此事,总会很愤慨地说:”臧文仲其窃位者与?知柳下惠之贤而不与立也!“柳下惠为士师,三黜。
柳下惠作士师,等于所在管刑法的官,三次上台,三次都被罢黜,正直,不逢迎,是他做人的原则,因为此,他常被官场的人给排斥。
柳下惠的人品就在这里,视功名富贵于身外事。
虽然,柳下惠在官路上受到了排挤,但他的名声却十分好,就在他辞官后,其他诸侯国争着要聘他,但都被他婉言拒绝了。
柳下惠选择坚持”直道而事人“,最后只能去官隐遁,成为”逸民“。
除了孔子以外,亚圣孟子对柳下惠也非常推崇,曾把柳下惠和伯夷、伊尹、孔子并称四位大圣人,柳下惠身处官场如莲花般出淤泥而不染,远居朝堂又能平淡面对,自在从容,不为世间名利所影响。
孟子认为像柳下惠这样的圣人,是可以成为”百世之师“的。
关于”坐怀不乱“的典故最早出现在《荀子·大略》中:”柳下惠与后门者同衣,而不见疑,非一日之闻也。
柳下惠为士师,三黜。
元和十年也就是公元815年春夏之交,刘禹锡接连两次被贬,也就是“重临”的时候,为他的挚友柳宗元写了一首诗《衡阳与梦得分路赠别》去国十年同赴召,渡湘千里又分歧。
重临事异黄丞相,三黜名惭柳士师。
归目并随回雁尽,愁肠正遇断猿时。
桂江东过连山下,相望长吟有所思。
其中有两句是重临事异黄丞相,三黜名惭柳士师。
黄丞相就是西汉时贤相黄霸,曾两度出任颍川太守名满天下。
三黜名惭柳士师,说的是柳下惠为“士师”(狱官),因“直道事人”三次遭贬黜的故事。
刘禹锡借这两个典故以典明志。
我们今天一起来学习的就是,柳士师三黜的故事。
【原文】柳下惠为士师,三黜。
人曰:“子未可以去乎?”曰:“直道而事人,焉往而不三黜?枉道而事人,何必去父母之邦?”【翻译】柳下惠当鲁国的士师,就是狱官,勉强可以比作现代的司法部长或最高法院院长。
三次被黜。
有人说:“你还不去往他国吗?”柳下惠说:“我以直道事人,去到哪里将不被黜呢?我若能枉道事人,又何必定要离去父母之邦?”柳下惠采取了一个非常严密的逻辑。
把自己的品行和人格表白的滴水不露。
第一,我虽然被贬黜3次,但是,我就是我,是不一样的焰火,无论世道是三九严寒还是三伏酷暑,我行走世间就靠我一身浩然正气。
第二,我不可能改变我做人的原则和初衷,就算退一万步讲,我改变了自己,浑浑沌沌过日子做事,我也对这片土地爱的深沉,打死不走。
说到贬黜,说到受到贬黜的官员与地方,使我突然有了很多感悟,也促使我和大家一起,回望历史上那些闪光的人和事。
我们先说说韩愈与潮州。
元和十四年元月,1200多年前的一个阴冷晦暗的冬日,韩愈蹒跚着走出长安。
写下了一封朝奏九重天,夕贬潮州路八千。
欲为圣明除弊事,肯将衰朽惜残年。
云横秦岭家何在?雪拥蓝关马不前。
知汝远来应有意,好收吾骨瘴江边。
潮州,是韩愈一生中最大的政治挫折。
韩愈辗行程八千里,费时近百天抵达潮州,韩愈在潮州仅仅八个月,这八个月,是他抱病守缺、失意彷徨的八个月,却是潮州日新月异、脱胎换骨的八个月。
一起学《论语》18.2微子篇——柳下惠为士师,三黜
一起学《论语》18.2微子篇——柳下惠为士师,三黜【原文】柳下惠为士师,三黜。
人曰:“子未可以去乎?”曰:“直道而事人,焉往而不三黜?枉道而事人,何必去父母之邦?”【白话】柳下惠担任士师,多次被罢免。
有人说:“您还不离开吗?”柳下惠说:“用直道侍奉人,往哪里去才能不被多次黜免呢?用枉道去侍奉人,何必离开父母之邦呢?”【释词】柳下惠:即春秋时鲁国大夫展禽。
他是鲁之公族,曾为士师官,食邑于柳下,去世后谥为“惠”,所以称为“柳下惠”。
日《论语会笺》:“柳下之世为公族,自公子展始也。
同姓之臣,无去国之义。
”士师:典狱官。
郑康成:“士,察也,主察狱讼之事。
”朱子:“士师,狱官。
”竹添光鸿:“阎若璩曰:'“狱官”下当添“之长”二字。
’是也。
《周礼》秋官司寇之属有'士师’之职。
刑官曰士,其长曰师。
士师之下,有乡士、遂士、县士、讶士。
”黜:罢免。
《正义》:“黜,贬下也。
三黜仍为此官,故先言为士师,明非改官也。
”去:离开。
直道:正直之道。
事:侍奉。
焉:哪里。
钱穆:“举世浊乱,不容正直,以此例彼,将何往而不被黜。
”枉道:不正直之道。
枉,曲也。
钱穆:“欲求不黜,惟有枉道。
苟能枉道,则不必去父母之邦亦可不被谴黜。
柳下惠于鲁公室尚在五服之内,与孔子以鲁为父母之国者又不同,故义不当去。
”《正义》:“柳下被黜不去,即是降志辱身之事,然不为枉道,故孟子称为圣之和。
”【先贤精义】《四书解义》曰:此一章书见守道不违之意也。
柳下惠守道而不从时(按:时以佞为贵),可谓“和而介”者矣。
《论语注疏》曰:此一章论柳下惠之行也。
时柳下惠为鲁典狱之官,任其直道,群邪丑直,故三被黜退。
时世皆邪,己用直道以事于人,则何往而不三黜乎?言苟直道以事人,所至之国俱当复三黜;若舍其直道,而曲以事人,则在鲁亦不见黜,何必去父母所居之国也?李卓吾曰:有见有守。
方外史曰:惟见得真,故守得定。
《劝学录》曰:岑鼎之征,鲁君欲以赝,惠必以真,鲁君于是乎黜之。
什么是“柳下惠为士师,三黜。人曰...
什么是“柳下惠为士师,三黜。
人曰...柳下惠为士师,三黜。
人曰:“子未可以去乎?”曰:“直道而事人,焉往而不三黜?枉道而事人,何必去父母之邦?”先跟大家讲一个这一则内容相关的故事。
于谦(1398—1457),字廷益,号节庵,明仁和(今杭州)人。
出身仕宦世家。
从小聪颖过人,承习家教。
6岁入私塾,15岁时考取县儒学生员,博览群书,尤其喜读苏武、诸葛亮、岳飞、文天祥等人著述,崇拜他们的正直气节。
正统十四年(1449)六月,明英宗在王振挟持下,对瓦刺部的侵扰举棋不定,开始步步退让,后又轻举妄动,率兵亲征。
“土木堡之役”,英宗被俘,瓦剌也先一部大举南侵,京城危在旦夕。
留京监国的郕王朱祁钰急召朝臣共议对策,当时朝廷上下,一片恐慌,翰林院侍讲徐珵等人主张迁都。
于谦临难受命为兵部尚书,主持军务,坚决驳斥迁都派,厉声说:“言南迁者,可斩也!”他率兵22万,精心部署,列阵九门,誓死抗敌,并扶郕王即位,追英宗为太上皇,以定民心。
经过5天激战,击退了瓦剌部的进攻,取得了京师保卫战的胜利。
以功加官少保。
景泰元年(1450),英宗朱祁镇回到北京,皇位争夺趋于激化。
在于谦等主张顾全大局的大臣的提议下,代宗朱祁钰表面上欢迎太上皇回京,暗地废立英宗皇储,另立己子为皇太子。
不久,代宗皇太子病死,仍不准英宗子恢复皇储。
英宗被软禁在南宫,图谋复位。
景泰八年正月十七日,英宗乘代宗病重之际,纠集旧臣冲进东华门,登奉天殿行即位典礼,复辟成功,史称“夺门之变”。
英宗复位后,就清除异己,把于谦等大臣下狱,幽杀代宗于西宫。
不久,处死了于谦、大学士王文等人。
于谦遗体为都督同知陈逵收殓,次年归葬杭州西湖三台山,成化元年(1465),宪宗朱见深即位,为于谦平反冤狱,恢复官位名誉,改于谦北京故居为“节忠祠”,杭州故居为“怜忠祠”。
弘治二年(1489),追赠于谦为光禄大夫、柱国、太傅,谥肃愍,万历中改谥忠肃。
于谦选择为国为民,危急时刻另立新君时,肯定想到过日后会有政治危险,但他会因此止步不前吗?当然不会,因为一个真正的君子,勇士,大丈夫,从来都是依仁义行,居天下之广居,立天下之正位,行天下之大道......古代还不像现在,现在立功立业的途径很多,而古代则比较狭窄,去官场是惟一能大面积造福更多人的路,尽管人人知道这条路危险,有黑暗,但真正的的君子,勇士,大丈夫绝不会畏惧这些,他们尽全力让自己做到在染不染,于有限中创造出无限来,实在污染严重感到承受不住时,他们才会“卷而怀之”。
柳下惠——精选推荐
柳下惠鲁男⼦柳下惠他姓展,名获,字禽⾷⾢于柳下,谥号惠是鲁国⼤夫柳下惠坐怀不乱的⼈古⼈取其贤者为标榜有唱反调的像年轻⼈说什么柳下惠那只是性⽆能或说是阴阳⼈没有开⼑怪论可多柳下惠的见⾊不动⼼还只是他私德的⼀⾯他是真侠义爱济困扶危柳下惠不羞污君,不卑⼩官进不隐贤,必以其道遗佚⽽不怨阨穷⽽不悯故⽈:尔为尔,我为我虽袒裼裸裎于我侧尔焉能浼我哉故由由然与之偕⽽不⾃失焉援⽽⽌之⽽⽌援⽽⽌之⽽⽌者是亦不屑去已柳下惠坐怀不乱是清⾼⼈不要以为,清⾼的⼈都⼀定是,坐怀不乱万⼀乱起来好⽐清⽔⾥放⼀团泥巴马上浑浊了坐怀不乱的柳下惠究竟是怎样的风格看孟⼦对他的描述柳下惠对坏的⽼板只要答应帮他做事不以官⼩为卑贱叫他扫地就扫地叫他端茶就端茶也⽆所谓当秘书长也可以降为⼯友也可以后天去跑腿他也没问题都没有关系答应了做事就尽量发挥⾃⼰的长处有好的⼈才发现就推荐处处都⾛正道按照正当途径做这种⼈外圆内⽅在外表⾮常圆融叫他⼲什么都可但对于任何事情都⼀定以正⼤的道理、正当的途径被⼈弃⽽不⽤他也不会怨恨处在穷困之间也不觉得⾃⼰倒霉可怜仍然能够⾃得其乐这种修养的境界可以说是⾮常⾼嫑内外皆圆:柳下惠对⼈处处都圆融可是在内⼼有⾃⼰章法所以敢和坏⼈相处或做朋友他常说:你是你我是我你脱光⾐服在我的旁边也没有关系反正我⾐服整齐⼜清洁你是你他能悠然⾃得地和别⼈相处,⽽不失⾃⼰的操守援⽽⽌之⽽⽌你要他留下来他就会留下来是亦不屑去已他对那些有所不为、不愿混世同俗的作风有点看不上眼太拘谨、不洒脱所以他“不屑去已”最后结论:“柳不惠不恭”处事不够严谨微⼦去之箕⼦为之奴⽐⼲谏⽽死孔⼦:殷有三仁焉柳下惠为⼠师三黜⼈⽈:⼦未可以去乎?⽈:直道⽽事⼈焉往⽽不三黜?枉道⽽事⼈何必去⽗母之邦?这是殷纣引起了西周⾰命的时候都知道纣王暴虐因受⽂化的影响还是有很多忠⾂有⼏个⼈向他建议(古代下对上为“谏”上对下为“劝”现代通⽤为“建议”了)纣王⽆道不听建议把微⼦废掉离开宗室了后来微⼦后代由周朝封于宋就是春秋战国时的宋国这就是中国⽂化的特⾊“兴灭国,继绝世”周朝起来⾰命成功以后并没有对纣王之后灭绝还⼀定把前朝的后⼈找出来,使他们继承祖宗的⾹⽕箕⼦是纣王叔⽗也被降为了奴役箕⼦后来没有死带了殷商的⽂化辽东渡海到朝鲜⽐⼲被纣王杀死三个⼈都是纣王的忠⾂⽽遇到⼀个暴虐的君主时代的衰败挽不回之时⾛的⾛关的关死的死孔⼦认为古代忠⾂虽然他们本⾝死了对国家⽂化的精神永远留下了千秋万代的榜样称他们是殷商时代三位仁⼈成仁取义下⾯跟着说到柳下惠鲁国的⼈,⼤家知道柳下惠“坐怀不乱”这还是⼩事情历史上坐怀不乱的男⼈或⼥⼈有很多不过古⼈以柳下惠作标榜我们也不必再另外举例⼦⽽坐怀不乱并不是柳下惠最⾼的⼀⾯他最⾼的⼀⾯在这:柳下惠作⼠师等于所在管刑法的官⽐作现代的司法部长或最⾼法院院长三次上台三次被罢免下台有⼀个⼈对他说:你先⽣何必⼀定要在鲁国,出国去吧你⾃⼰国家不要你何必⼀定⼲到别的国家不定有好的地位柳下惠答复他说⼀个⼈终⾝⾏直道思想、⾏为、做事完全直的⾛正路做⼈家的部下在任何⼀个国家做事都是会有问题都是要吃亏的都是会被挤的如果以歪曲的⼼思⽤⼿段来取得地位以功名富贵为荣耀并不想真为国家社会做事那⼜何必离开⾃⼰⽗母之国祖宗都在这⾥⼀样可以做事换句话说,随便哪⾥不⾛歪路,⽽⾛正路在任何社会都是⼀样⽐较困难的柳下惠的⼈品在这⾥为了贯彻⼈格的思想为了贯彻传统的⽂化以正道事⼈以正道⽴⾝处世忽视于功名富贵是⾝外事并不在乎这是⼈格为什么把柳下惠的事放微⼦、箕⼦、⽐⼲三⼈的记载后⾯柳下惠不是殷纣时代的⼈⽽是孔⼦时代的⼈还可能早⼀点⽐孔⼦⼤⼏岁不过已经是⼀个天下闻名了不起这⾥先记载他的事柳下惠的这⼏句话也说明了前⾯三个⼈的事情中国的古⽂如《论语》看起来好像法律的条⽂⼀条⼀条连不起来实际上仔细读它是长篇⽂章连接得⾮常好换句话说:微⼦、箕⼦、⽐⼲愿杀⾝成仁,如⽐⼲被赶就⾛了,如微⼦为奴就为奴,如箕⼦为什么他们不能弯⼀弯态度稍改变去拍个马屁也会⽤他们更何况他们本来是皇族他们为什么不这样做就说明个⼈作⼈也好在国家社会⽴⾜作⼀普通⼈也好⼤原则上⼈格重要以枉道事⼈随便哪都可⼲如果能坚持以正道直道事⼈⼜何必要离开孔⼦的结论:谓柳下惠、少连降志辱⾝矣⾔中伦⾏中虑其斯⽽已矣三次上台,三次下台始终搞不好,孔⼦说这好像就差⼀点降其志辱其⾝明知做不好⾮硬做不可⼜不知权变如知道权变将就点也好⼜不能将就挽不回时代⼜⾃取其辱既降志⼜辱⾝辱⾝对社会环境⽽⾔降志对⾃我⼈格⽽⾔在这⽅⾯来讲柳下惠、少连就⽐较差了不过,他们⼀⽣的⾔语思想是中伦的这个“中”是射箭射中了的“中”“中伦”是中于伦常维持了传统⽂化精神同时也说他们⾔语思想完全⾛中肯的路⼦他们的⾏为能够中于中正的精神总之他们的⾔⾏思想可以保持原来的规矩没有变,如此⽽已但是挽回不了时代对社会也没有贡献所以说他们是⾃⼰降志辱⾝柳下惠坐怀不乱的美谈都是百姓们传的,据说有两种不同的版本,第⼀个就是说在⼀个寒冷的冬天,柳下惠在⼀个破庙⾥睡觉,半夜中进来⼀个⼥⼦,被冻的瑟瑟发抖,柳下惠为了给这位⼥⼦取暖就把⾃⼰的⾐服给了她,还让⼥⼦坐在⾃⼰的怀中为她暖⾝⼦,不过这⼀夜两个⼈没发⽣任何过分的事情。
论语《柳下惠为士师章》原文及解读
论语《柳下惠为士师章》原文及解读(最新版)编制人:__________________审核人:__________________审批人:__________________编制单位:__________________编制时间:____年____月____日序言下载提示:该文档是本店铺精心编制而成的,希望大家下载后,能够帮助大家解决实际问题。
文档下载后可定制修改,请根据实际需要进行调整和使用,谢谢!并且,本店铺为大家提供各种类型的经典范文,如诗歌散文、原文赏析、读书笔记、经典名著、古典文学、网络文学、经典语录、童话故事、心得体会、其他范文等等,想了解不同范文格式和写法,敬请关注!Download tips: This document is carefully compiled by this editor.I hope that after you download it, it can help you solve practical problems. The document can be customized and modified after downloading, please adjust and use it according to actual needs, thank you!In addition, this shop provides you with various types of classic sample essays, such as poetry and prose, original text appreciation, reading notes, classic works, classical literature, online literature, classic quotations, fairy tales, experience, other sample essays, etc. if you want to know the difference Please pay attention to the format and writing of the sample essay!论语《柳下惠为士师章》原文及解读【导语】:二柳下惠为士师章柳下惠为士师,三黜。
[论文]臧文仲与柳下惠
臧文仲、柳下惠与孔子摘要:据《史记·仲尼弟子列传》记载:“孔子数称臧文仲、柳下惠”,可见臧、柳二人对孔子有一定影响。
但在孔子眼中,柳下惠既“贤”又“仁”,而臧文仲却是“不仁”、“不知”,他的“蔽贤”、“妨贤”造成了柳下惠的“三黜”,官居下位,不得志。
孔子用自己的道德标准如此评价二人,让柳下惠成为后世的道德典范,而臧文仲却成了“不仁”、“不知”,颇有不公。
关键词:臧文仲;柳下惠;孔子从史料来看,臧文仲与柳下惠二人皆为鲁国大夫,同出自鲁国公族,同是鲁孝公的五世孙。
他们的品德在孔子之前都曾受到众人的尊崇,但臧文仲更为突出。
鲁国执政仲遂和季孙行父都曾把他的话引为名言,襄公时的鲁执政叔孙豹更因臧文仲立言于世,称他为“死而不朽”的人。
[1]但是,孔子却认为臧文仲是“不仁”、“不知”之人。
相反,孔子却极为推崇柳下惠,认为他是“贤人”。
经过孔子、孟子及后世学者的极度渲染,柳下惠成为后世人心目中“坐怀不乱”的道德典范。
孔子从自己的角度和需要,对两人做出了截然相反的评价。
从现有的史料来看,两人曾有过几次正面交锋,但大多数都在称赞柳下惠。
那不妨通过他们各自的政治生涯,去找寻他们的道德品质以及孔子如此评价二人的理由。
一臧文仲即臧孙辰,姓臧孙,名辰,谥号“文仲”。
春秋时著名的鲁卿,世袭司寇,执礼以护公室。
其祖为臧僖伯(即公子驱),是鲁孝公的儿子。
历仕庄公、闵公、僖公、文公四世。
臧氏家族是仅次于三桓的一个世家大族,从臧文仲开始,臧氏家族逐渐兴盛,长期活跃于鲁国的政治生活中,是鲁国世家中享世禄最久的家族。
臧文仲在为政的五十多年中,为了鲁国的稳定与发展,积极奔走于各强国之间,为鲁国找寻最好的盟友,这也充分展现出了他出众的外交能力和卓越的政治才能。
在春秋霸主迭起的时代,鲁国为求自保,不得不周旋于各强国之间。
臧文仲为政之初,针对齐鲁两国的实力对比,果断地采取强齐之援,据《国语·鲁语上》记载:臧文仲言于庄公曰:“夫为四邻之援,结诸侯之信,重之以婚姻,申之以盟誓,固国之艰急是为”。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柳下惠为士师篇》浅析
柳下惠为士师①,三黜②。
人曰:“子未可以去乎③?”曰:“直道而事人,焉往而不三黜④?枉道而事人⑤,何必去父母之邦⑥?”
注释
①士师:古代掌管司法刑狱的官员。
②三黜(chù处):多次被罢免。
“三”,表示多次,不一定只有三次。
③去:离开。
④焉:代词,表疑问。
哪里。
往:去。
⑤枉:不正。
⑥父母之邦:父母所在之国,即本国,祖国。
译文
柳下惠担任(鲁国)掌管司法刑狱的官员,多次被免职。
有人说:“您不可以离开(这个国家)吗?”(柳下惠)说:“正直地事奉人君,到哪一国去不会被多次免职?(如果)不正直地事奉人君,何必要离开自己父母所在的祖国呢?”
解析
柳下惠的意思是说,随便在哪里,决不走歪路而走正路的话,在任何社会都是一样困难的。
柳下惠的人品就在这里,为了贯彻人格的思想,为了贯彻传统文化以正道事人,以正道立身处世,忽视于功名富贵,那是身外事,并不在乎,这是他的人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