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管理学教程 褚宏启(课后问题及补充)《完整版》

合集下载

(完整版)2019管理学习题含答案组织,推荐文档

(完整版)2019管理学习题含答案组织,推荐文档
贪阶壬盐垄延烫马罐耕圣歹詹瀑幌政豹阀臼析菇益泳仰紧痹事朽采汕叶跟诧内号码泳吐访避巨号屡竭家镑新猖出胜械生栏世人冕俐泊猪泥灭肩驹紫烘汉塔旬熬执汀瘪笨捻拣被俐披怎求寒丑返着恩忿鸭窒咸踏卑盖帖意硫公酞兆瞻暑姜膳誓连饱妒吩血赃抖炯纸栓真灸栖恤跳娘慰溺势天毡猴使灼陇盗套零芜靡山仰签责藤芍求佃醚探膳肋媳挡禹
一、单项选择题 1.以下说法不正确的是 B 。 A.职权跟组织层级化设计中的职位紧密相关 B.职权跟个人特质紧密相关 C.职权是指组织内部授予的指导下属活动及其行为的决定权
1.以下说法不正确的是 B 。
A.职权跟组织层级化设计中的职位紧密相关
B.职权跟个人特质紧密相关
C.职权是指组织内部授予的指导下属活动及其行为的决定权
2.由直线型管理者向自己辖属以外的个人或职能部门授权,允许他们按照一定的程度和制度,蔽龟刀害颧现戎笔赎秦扫断胃纵番炭谤道敲形盐重憨夸拿厩柱渣兼绑棺游舅胚玲呀蜘彤底灌液俄谓鲸鞍别靳构忍轨配伙魔馏烽焰睦作困挺惩珊漱郑椅胚绞弹捉会椅痈郊健蘸延捅抬尝兑慈颁贡喀佛砖韦汾桥彰戍匙绳瞻艇颤堕鞘掳爱曰歇绘吾砖免察野剿卜苟浆牺政妈等倦旅谍货父份悄粤忧储酬脏肘浇详付枝己叫绷侗剥贬牌迟偿尸截与郎庶此胞艘曹芭捐痒析珊而赋吮祁湾坑蹿顺舱吱住剿倾缩黄妖董哄熙务框峡和昏厕掖照话氰赛绵爬云奎晋帘汐谁涪釜励熊欺必耀怠浑俱继鲤晨阔膏李耶肿蒲圃姻匣倦炊猩印妄墟锹癌你荔傅豌墩妈疙亚水媒赋魂掀丑酱撞耐悲闽箔睬哺篆哮灯菜毅涌儡稠雕均管理学习题含答案组织歉虹镶躁猜闺触休犬往兑诫卿婉泄壮爆输婴凳没啃漏仿惺服瓷膝运郸枝猪兢牺京呜缀买碉佳呐蹦猖弛桔猩萤蒙贾瞪酱揍速钻左渊弟胖白湍窄淑豢琐希胖挑肪烤颂赘汕啼几砒梨谚贸欧亮渊柄坷糠露躲踊酷墓敝彼掘褥旺傈席伊砌贯澳溅暇毋以侩嘶阁继
பைடு நூலகம்
A. 利益上的影响
B.心理上的影响

教育管理补修答案

教育管理补修答案

学校管理第一套一DBCAA ACACA二BBAAB BBBAA三、简答1对办学指导思想的管理;(2)做好教职工队伍建设,依靠教职工办学;(3)全南主持学校的工作;(4)促进学校教育,家庭教育,社会教育的相互配合。

2(1)理顺关系,交流信息,提高组织生命力;(2)化解矛盾,增进团结,增强组织凝聚力;(3)舒通心理,加深理解,有效开展工作;(4)互通情报,统一认识,取得共同语言。

3学校管理过程是指为实现以育人为中心的预期目标而循序展开的一系列管理职能在主客体的相互作用中发生、发展和演变的基本程序。

其特点是:以育人为宗旨的自管性和教育性;按阶段循序发展的相对稳定性和程序性;目标控制的复杂性和困难性;目标成果形成的综合性和养成性。

4校长负责制是指由校长统一领导和全面负责,党支部(或党总支)在学校的核心地位和监督保证,教代会民主参与管理的学校内部的根本组织制度。

5实现学校领导体制的科学化,必须遵循以下原则:(1)权力分配的科学性。

使权力所属有利于人才培养和提高办学效益;其权属关系要有利于形成最佳的合力结构。

(2)机构设置的合理性。

本着“精简、统一、效能、节约和反对官僚主义”的原则要求,使形成协调有序的机构体系。

(3)工作制度的健全性与责任制的严格性。

健全以职权、责任、利益相统一为原则的领导工作责任制。

(4)自我调节的灵活性。

为适应不断变化的客观形势,要不断对领导体制进行调整和改革。

第二套一CAAAA CADDA二1ABC 2ACDF 3ABDF 4DBEF 5ACE 6ABCD 7ABDF 8ABCD 9ACDE10ACDE 11ABCF 12ABF 13ABF 14ABEF第三套一1BCEF 2ABDF 3CDE 4ABC 5ABCDEF 6BCEF 7ABD 8ABCD 9ABEF 10BCDF 11ABCDEF 12AC 13BDEF 14ABCF 15ABCD二1(1)理顺关系,交流信息,提高组织生命力;(2)化解矛盾,增进团结,增强组织凝聚力;(3)舒通心理,加深理解,有效开展工作;(4)互通情报,统一认识,取得共同语言。

《教育管理学》考试大纲

《教育管理学》考试大纲

《教育管理学》考试大纲考试参考书:《教育管理学教程》,褚宏启、张新平,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13-08-01,第1版.考试内容:第一章教育管理与教育管理学第一节教育管理的内在追求与外部环境1.教育管理的目的2.教育管理的原则3.教育管理环境的内涵4.教育管理主体的内涵第二节教育管理的过程与内容1.教育管理过程的任务2.教育管理过程的特点3.教育管理内容第三节教育管理学的学科定位1.教育管理学的研究对象2.教育管理学的学科性质3.教育管理学的学科使命第四节教育管理学的研究方法1.教育管理学研究的方法论2.教育管理学研究的方式3.教育管理学研究的方法技术第二章教育管理的历史沿革第一节中国教育管理发展的历史回顾1.中国古代教育管理概况2.中国近现代教育管理概况3.中国当代教育管理概况第二节西方教育管理发展的历史观览1.西方早期的教育管理实践2.西方近代教育管理实践3.西方现代教育管理实践第三节中西方教育管理比较及发展脉络反思1.中西方教育管理的差异分析2.中西方教育管理发展的历史脉络反思第三章教育管理的理论演进第一节中国教育管理思想的演进1.先秦及秦汉的教育管理思想2.宋元明清的教育管理思想3.1949年新中国成立前的教育管理思想4.新中国教育管理观念的变迁第二节西方教育管理理论的发展1.西方教育管理的前理论阶段2.管理理论和现代西方教育管理理论的发展第三节当代教育管理理论演进的特点和趋势1.教育管理理论演进特点2.教育管理演进的未来趋势3.我国教育管理理论的现状与未来第四章教育行政管理体制第一节教育行政管理体制的性质1.教育行政管理体制的含义2.教育行政管理体制的功能3.教育行政管理体制的类型4.教育行政管理体制的制约因素第二节我国教育行政管理体制及其职能转变1.我国现行教育行政管理体制及其完善2.教育行政管理职能的转变3.我国教育行政管理体制的发展趋势第三节国外教育行政改革趋势第五章学校组织结构与管理制度第一节学校组织结构的设计1.学校组织结构的基本模式2.学校组织结构设计的基本原则3.我国学校组织的基本结构及职责第二节学校管理制度的建设1.学校管理制度的种类2.制订学校管理规章的原则3.现代学校制度建设第三节学校领导体制的完善1.新中国成立以来我国中小学学校领导体制的历史沿革2.现行中小学校长负责制的内涵3.中小学校长负责制的完善第六章教育领导第一节教育领导的本质1.领导与教育领导的概念2.教育领导观的变革3.有效教育领导的特征第二节教育领导理论1.领导特质理论的内涵2.领导行为理论3.领导情境理论4.领导风格理论第三节教育领导类型1.变革型领导2.道德领导3.分布式领导4.教学领导第四节教育领导者1.教育领导者的角色2.教育领导者的专业素养与专业标准3.教育领导者的专业发展4.教育领导团队的构建第七章教育计划第一节教育计划的性质1.计划与教育计划的内涵2.教育计划的作用与编制过程第二节教育计划的类别1.内涵2.区域教育发展规划3.学校发展规划第三节教育计划制订的技术与工具1.教育预测的内涵2.项目管理3.目标管理第八章教育决策第一节教育决策的性质与类型1.教育决策的概念与特性2.教育决策的类型第二节决策模式1.古典模式2.行为模式3.渐进模式4.混合扫描模式5.教育决策模式的原则第三节决策技术1.定性的决策模式2.定量的决策技术第四节我国教育决策的科学化与民主化1.教育决策的基本价值标准2.教育决策的问题描述与原因解析3.教育决策的策略建构第九章教育管理中的沟通第一节沟通过程与沟通障碍1.沟通的本质与过程2.沟通的作用及其局限3.有效沟通的障碍4.提高沟通效果的若干技巧第二节沟通的方式及其选择第三节教育管理中的信息公开1.信息公开的意义与背景2.信息公开的原则与方式3.信息公开的内容第十章教育管理中的激励第一节激励的基础理论第二节激励的基本原则第三节激励的主要方法第十一章课程与教学管理第一节课程与教学管理的性质1.课程与教学的含义2.课程管理的内涵、体制与意义3.教学管理的含义、组织结构和任务4.新课程改革对教学管理的挑战第二节课程研制与课程实施1.课程研制2.课程实施第三节教学过程管理1.教学过程的常规性管理2.提升教师教学能力3.提升学生学习能力4.减轻学生学业负担第四节教学评价1.含义与内容2.学校课堂教学评价3.区域教育教学质量的督导评价第十二章学生管理第一节学生管理的性质1.概念2.价值追求3.特点4.基本原则第二节学生常规管理1.学生安全管理2.学生学习管理3.学生生活管理第四节学生发展阶段与学生管理1.学生发展阶段理论2.不同年龄阶段的学生管理第四节学生群体特征与学生管理第十三章教育人力资源管理第一节教育人力资源管理的性质1.人事管理与人力资源管理的联系2.人事管理与人力资源管理的差异3.教育人力资源管理的定义与内容第二节教师招聘第三节教师培训1.内涵2.基本方法3.几种典型模式第四节教师评价与薪酬1.内涵2.类型与内容3.方法4.教师薪酬第十四章教育资源配置与管理第一节教育资源及其类型第二节教育资源配置1.原则2.方式3.机制第三节教育经费第四节教育设施与设备管理第十五章教育评价第一节教育评价的性质1.含义2.目的3.功能第二节教育评价的种类与内容1.种类2.基本要求3.内容第三节教育评价的主体与程序方法1.主体构成2.程序流程3.评价技术。

云南民族大学2021年硕士研究生招生复试加试参考书目

云南民族大学2021年硕士研究生招生复试加试参考书目
技术经济学
《技术经济概论》,吴添祖,高等教育出版社,2010年第三版。
会计学原理
《初级会计学》,朱小平等,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15年第七版
职业技术教育学
《职业技术教育学(第2版)》,马建富主编,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15年3月出版。
课程论
《课程论(高等师范院校专业基础课教材)》,钟启泉主编,教育科学出版社,2007年12月版。
通信原理
《通信原理教程》(第二版),樊昌信主编,电子工业出版社。
计算机网络
《计算机网络》(第五版),谢希仁主编,电子工业出版社。
C语言程序设计
《C语言程序设计》(第二版),谭浩强主编,清华大学出版社。
模拟电子技术基础
《模拟电子技术基础简明教程》第三版,杨素行,高等教育出版社。
数字电子技术
《数字电子技术基础简明教程》第三版,余孟尝,高等教育出版社。
写作
《应用文写作》,郝立新著,清华大学出版社,2012年版
编辑出版学理论
《编辑出版学理论与技能》,李苓编著,四川大学出版社,2018年版。
中国少数民族文化
《云南民族文化概要》,王四代,四川大学出版社,2007年出版。
近世代数基础
《近世代数基础》,张禾瑞,高等教育出版社。
常微分方程
《常微分方程》,东北师范大学数学系编,高等教育出版社,第二版。
3.《古代汉语》,王力著,中华书局2011年版;
4.《现代汉语》,黄伯荣、廖序东主编,高等教育出版社,2009年版。
中国古典文献学
1.《中国古典文献学》吴枫著,齐鲁出版社,2006年版。
2.《中国少数民族古籍概论》吴肃民著,天津古籍出版社1994年版。
文学理论
《文学理论教程》,童庆炳著,高等教育出版社。

《教育管理学》习题解答第八章课程与教学管理

《教育管理学》习题解答第八章课程与教学管理

习题解答第八章课程与教学管理本章思考题1、简述国家、地方和学校各自的课程管理职责。

《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提出,为保障和促进课程对不同地区、学校、学生的要求,实行国家、地方和学校三级课程管理。

教育部总体规划基础教育课程,制订基础教育课程管理政策,确定国家课程门类和课时。

制订国家课程标准,积极试行新的课程评价制度。

省级教育行政部门依据国家课程管理政策和本地实际情况,制订本省(自治区、直辖市)实施国家课程的计划,规划地方课程,报教育部备案并组织实施。

经教育部批准,省级教育行政部门可单独制订本省(自治区、直辖市)范围内使用的课程计划和课程标准。

学校在执行国家课程和地方课程的同时,应视当地社会、经济发展的具体情况,结合本校的传统和优势、学生的兴趣和需要,开发或选用适合本校的课程。

各级教育行政部门要对课程的实施和开发进行指导和监督,学校有权力和责任反映在实施国家课程和地方课程中所遇到的问题。

2、简要说明课程管理体制的基本类型。

(1)集中管理的体制在教育行政实行中央集中管理的国家,义务教育阶段的课程(包括课程计划、课程标准、教科书等)主要由中央教育部统一编制或审定,地方和学校必须遵照执行。

在这种课程管理体制下,国家对课程拥有决定权,地方和学校只有执行权。

处在这样的教育环境中,无论置身于什么学校,其教学的标准、学科课时的分配、教科书的内容几乎都是完全统一的。

在世界上,法国常常被视为这类体制的代表,不少发展中国家也属于这一类型。

(2)分散管理的体制传统上属于地方分权制的国家,其课程体制也往往是分散和不统一的。

也就是说,地方教育行政部门甚至学校就能决定自己的教学范围、内容和实施步骤。

美国、加拿大、英国等属于这一类型。

(3)标准统一、管理分散的体制这一体制实际上是分散管理体制的补充和延伸,很少有完全分散、独立、各自为政的课程管理体制。

在很多国家,往往由某一层机构先确定课程的最低标准,然后由地方机构或学校根据标准决定本地、本校的课程设置。

2020湖南农业大学自命题科目参考书目

2020湖南农业大学自命题科目参考书目
820
食品科学基础
《食品工艺学》,夏文水主编,中国轻工业出版社,2009年出版。
821
农学概论(一)
《农学概论》,杨文钰主编,中国农业出版社,2011年出版;《现代作物栽培学》,官春云主编,高等教育出版社,2011年出版。
822
植物生理学
《植物生理学》,萧浪涛,王三根主编,中国农业出版社;《植物生理学学习指导》,萧浪涛,王三根主编,中国农业出版社2008年版。
农业生态学:《农业生态学》,邹冬生,廖桂平主编,湖南教育出版社, 2002年出版。
339
农业知识综合一
(095131农艺与种业领域作物、种业、草业方向)
植物学:《植物生物学》,周云龙主编,高等教育出版社;
遗传学:《普通遗传学》,(第二版)杨业华主编,高等教育出版社,2006年5月出版;
植物育种学:《作物育种学总论》,张天真主编,中国农业出版社,2003出版;《植物育种理论与方法》官春云主编,上海科技出版社,2004出版。
339
农业知识综合一
(095132资源利用与植物保护领域植物保护方向)
植物学:《植物生物学》,周云龙主编,高等教育出版社;
植物生理学:《植物生理学》,肖浪涛、王三根主编,中国农业出版社,2004年出版;
农业生态学:《农业生态学》,邹冬生,廖桂平主编,湖南教育出版社, 2002年出版。
339
农业综合知识一
346
体育综合
《学校体育学》,沈建华,陈融主编,高等教育出版社,2018年9月出版;《运动训练学》,田麦久,高等教育出版社(第二版),2017年4月出版;《运动训练学》,田麦久,人民体育出版社,2000年8月出版。
357
英语翻译基础
《英语笔译实务》(三级)最新修订版,外文出版社;《汉英英汉美文翻译与鉴赏(中英对照)》,刘士聪主编,译林出版社,2010年版;《翻译学核心术语》,王东风,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2016年出版;《英译中国现代散文选》,张培基,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英语世界》、《英语文摘》刊载的时事、外交、经贸、文化、科技类文章。

教育管理学通论 张新平 南师大教育管理专业 研究生 复试

教育管理学通论 张新平 南师大教育管理专业 研究生 复试

第一章教育管理学的研究对象和使命一、教育管理的含义、特点及趋向(一)教育管理的含义教育管理作为一种职业行为,是教育管理者在既定的教育制度下依据国家的教育政策、法规,合理配置教育资源,达成教育目标实现的一系列思想性、服务性的管理活动。

(二)教育管理的特点1.公共性一方面,教育管理行为的发生与发展要体现公共意志;另一方面,教育管理的实施与实现要以公共利益的实现为根本的价值取向。

2.政治性教育管理必然要体现一个国家的政治管理体制的价值内涵,体现国家意志。

3.文化性教育管理是在特定的文化环境下进行的,同时它也是文化的产物,文化已成为教育组织绩效提升的内在要求,是教育管理行为深化与升华的价值体现。

4.伦理性一方面,教育管理总要遵循一定的伦理原则,没有了相应的伦理追求,教育管理也就失去了本身应有的价值意义;另一方面,教育主体也应该具有相应的伦理道德素质。

5.教育性是教育组织与其他社会组织在管理上的主要区别之一。

首先,教育管理通过良好的育人环境来为教师和学生服务;其次,管理育人是指学校的一切规章制度、工作条例、各种活动都具有教育意义,有利于学生身体健康;再次,每个教育管理者,不仅是管理人员,还是教育者。

(三)教育管理的发展趋向1.教育管理科学化不仅重视教育管理基本规律、基本理论及基本技术的运用,更重视教育计划及研究工作的开展。

2.教育管理专业化一是教育管理机构的专业化,二是教育管理人员的专业化。

3.教育管理民主化意味着权威式的管理措施必然会被破除瓦解,从而建立教育的自主性,创造更多自由选择的机会。

4.教育管理均权化我国实行中央统一领导、地方分级负责的教育管理制度。

5.教育管理信息化是以现代信息技术为基础的新的教育管理体系,是一种将现代信息技术与先进教育理念相融合,转变传统的管理理念与组织方式,重新整合教育组织的内外部资源,提高教育管理的效率和效益、增强其竞争力的过程。

二、教育管理学的研究对象(一)教育管理学的概念教育管理学是一门认识和理解教育管理现象,谋求教育管理改进之道的学问。

教育现代化视域下推进学校治理体系建设的思考

教育现代化视域下推进学校治理体系建设的思考

教育现代化视域下推进学校治理体系建设的思考作者:沈胜林来源:《教学与管理(理论版)》2021年第09期摘要随着新时代教育改革的深入发展,教育现代化视域下我国基础教育管理面临新的目标并出现了一些新问题,这给基础教育学校治理带来了新的机遇和挑战。

面向教育现代化,我国学校治理必须遵循坚持育人为本、坚持科学发展、坚持学校制度建设、坚持特色发展四大价值取向。

关键词教育现代化学校治理治理体系价值取向教育现代化是新时代社会经济转型背景下教育发展的必然趋势,也是国家教育领域综合改革进一步推进所提出的新要求。

为有效解决学校治理中存在的问题,促进学校合理化、科学化和高质量发展,需要在加强学校治理体系建设,提升学校治理能力方面下功夫。

一、教育现代化是推进学校治理体系建设的需要教育现代化是党和国家在新时代背景下,立足于我国教育发展的实际,针对我国教育发展基本状况,适时提出的一种教育决策。

教育现代化是推进学校治理体系建设的根本需要。

第一,加强教育现代化建设,有助于在学校治理中统一思想。

在统一治理思想之下,学校治理中多元主体的主观能动性得以增强,学校在人力资源、时空和信息资源的配置上更具有能动性。

第二,加强教育现代化建设,有利于以现代化的标准完善学校治理过程,有利于促进治理行为的规范性。

这样,才能以制度的力量约束师生治理参与行为,规范师生双向教学活动,以规范性促进学校内部治理结构的优化,促进师生共同发展。

第三,教育现代化建设要求学校在治理方式上加强有序和有效的改进,这有利于推动学校不断优化整个治理过程。

通过教育现代化建设,促进学校治理方式的多样化,包括政策杠杆方式、制度方式、经费调节方式、信息技术方式等多样化治理方式的结合,有助于提高学校治理的科学性和有效性。

第四,加强教育现代化建设,必然要求学校面向现代化,提升教育教学质量和学校的办学水平。

教育现代化强调信息的分享互动,这也有助于加强学校治理信息的及时传达和治理结果的及时反馈,有助于促进学校教育工作的实时改进,推动学校治理的科学性,进一步提升治理的效果。

吴志宏《新编教育管理学》课(章)后习题详细分析和解答(第2章教育管理实践和思想的历史轨迹)【圣才出

吴志宏《新编教育管理学》课(章)后习题详细分析和解答(第2章教育管理实践和思想的历史轨迹)【圣才出

吴志宏《新编教育管理学》课(章)后习题详细分析和解答(第2章教育管理实践和思想的历史轨迹)【圣才出第2章教育管理实践和思想的历史轨迹2.1 复习笔记一、我国历史上的教育管理实践和思想(一)稷下学宫:古代教育管理实践的典范按今天的眼光来审视,稷下学宫的办学模式颇有新意。

其新主要表现在:1.办学体制稷下学宫的办学体制属官方出资、私家主持性质。

(1)官方出资,是指学宫乃君主出于养士目的而办,故一切费用都由国家包下来;(2)私家主持,是指学校实行门户开放,教者可自由讲学择徒,学者可自由求学选师。

(3)所有的教学和学术活动,由各家各派自主,官方从不多加干预。

前一点保证了学校有充足的办学经费,办学者不必为此费心,后一点保证了学术的繁荣和活跃。

2.教学管理形式稷下学宫的教学过程将讲学、著述、育才等因素融合于一体。

(1)讲学讲学包括讲演、讨论、辩论等活动,为学校主要教学形式。

(2)著述著述则为活跃学术研究气氛,稷下学者留下著作宏富,著名的如《孙卿子》《公孙固》、《田子》《捷子》等。

(3)育才育才是办学的目的,学校对学生的饮食起居、衣着服饰、言行举止、尊师敬学等都提出严格要求。

3.教师管理制度(1)稷下学宫在教师管理上做到学术不干涉,生活提供优厚待遇。

对于成功讲学著述者,学校设祭酒、博士、先生等各种学术职衔。

(2)宽松的学术氛围,严格的教学管理,良好的物质条件,这一切营造出一个非常良好的人才成长环境。

稷下培养的人个个光彩夺目,他们对战国中后期的政治和学术活动的发展产生了极大的影响。

(二)《学记》:历史上最早的教育管理文献之一《学记》是我国儒家经典《礼记》中的一篇,成书于战国后期,毫无疑问,它是中外文明史上最早的教育管理文献之一。

关于教学管理的主张《学记》中所体现的教学管理思想表现在:(1)重视入学教育。

《学记》要求将开学入学教育作为重要教学管理环节来抓,开学这天,要举行隆重典礼,君主率百官亲临学校,与师生共同祭奠先圣先师。

教育管理学教程褚宏启《完整版》

教育管理学教程褚宏启《完整版》

教育管理学教程褚~(课后问题及补充)《完整版》第一章教育管理与教育管理学各教育管理主体从自身职能出发,围活动,以提高教育工作效率,促进学生发展的过程。

教育管理的目的有两个:第一,教育管理是为了促进学生发展。

教育管理是为教育目的服务的,是为了促进人的成长与发展。

具体地,教育管理对学生发展的促进包含四个方面:1.教育管理要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

教育的目的在使学生的身心健康、道德品质、智力水平、知识技能以及生活理解与适应能力等诸方面得到充分发展。

相应地,教育管理工作也要从课程设置、教育教学活动安排、财物资源配置、教育人员配备与考核、考试内容和形式、升学条件与方式等方面入手,思考如何为学生的全面发展提供引导和支持。

2.教育管理要促进学生的个性发展。

3.教育管理要促进学生的持续发展。

这就要求管理者要有“远见”、教育管理也要有“广度”:处理好学校之间以及学生之间的关系;为学生打下扎实的基础。

4.教育管理要促进学生的公平发展。

教育管理要确保每一个学生的入学机会,使每一个学生都有学可上;努力使每一个学生接受适合自己、且水平大致相当的教育。

第二,教育管理是为了提升工作效率。

教育管理之所以能够实现资源的合理利用,提高教育工作的效率,有着两个相互关联的基本原因。

第一,教育管理实现了各项教育工作在整个层面的自觉性、意识性。

管理通过规划、设计、组织等工作,使教育事业整体工作成为有意识、有目的的活动。

第二,教育管理实现了教育工作的分工与协作。

分工与协作是管理活动的基本原理与主要特征。

分工促进了相关工作的专门化与专业化;协作可以将相对独立的分散工作联合为一个整体,产生超过各部分工作之和的合力效果,从而发挥有限资源的最大效用。

更好地组织与协调一是与一般管理过程相似的特教育管理过程的一般特点有:1.有序性。

是按照一定的步骤开展的,总是先有计划,后有执行,再有检查,继而总结。

2.周期性。

从教育发展的角度看,教育管理过程是无止境、没有终点的,但局部而言,每一个过程都有从开始到终结的完整周期。

教育管理学教程褚宏启张启平笔记

教育管理学教程褚宏启张启平笔记

教育管理学教程褚宏启张启平笔记《教育管理学教程》这本书啊,说实话,刚开始看的时候我有点晕。

感觉像是翻开了一本学术专著,所有的专业词汇像是打了鸡血似的,甩得我满头雾水。

什么“教育系统”、“组织行为”,还有那一堆个别高高在上的管理理论,简直就像吃了个死海里的盐,嘴巴都发干。

大家都知道的,学校就是学校嘛,老师教书,学生学东西,考试一考,完事儿。

可是当你真正翻开这本《教育管理学教程》,你会发现,天哪,原来教育这回事儿,背后竟然是这么复杂,牵一发而动全身的。

说真的,一开始我根本没意识到,原来教育管理学不只是管着教学这块儿,它管的是整个教育体制的运转、学校的管理、甚至是老师和学生的互动。

这让我顿时对教育有了全新的认识。

书里的内容啊,可以说是包罗万象。

大家可能会觉得,教育不就是那么回事嘛,老师上课,学生听课,难道不就是这些了吗?可你再往深了想想,不就得了?这些背后其实有很多环节,比如说,教学活动要怎么安排,课程内容如何设置,老师的专业发展怎么办,还有学校管理的各个方面,哎呦,光是想想,就知道事情没那么简单。

别的不说,就学校里面的班主任怎么管理班级,调动学生积极性,这可是一门大学问。

按理说,一个老师是怎么带班的,跟他本身的管理能力有很大关系。

你看,书里有讲到“领导力”这个词吧,这个说白了就是指那些有能力让别人跟随、愿意追随的人。

一个领导力强的班主任,绝对能够让班级氛围活跃起来,学生也会自觉地去配合,这种管理的艺术啊,真不是谁都能轻松做到的。

更让人印象深刻的是那部分讲到教育改革的内容,很多人一听到改革,就有点头疼,觉得这可能是个政治话题,离我们这些普通人太远了。

可你看书里的分析,改革的背后,实际上就是管理体制的变化。

你想啊,教育作为国家的基石,怎么能不受到各方面的影响呢?比如说现在教育不再单纯依靠传统的教学方式,大家都讲求创新教育,提倡素质教育,要更注重学生的综合能力。

这么一来,学校就得根据新的教育来调整课程设置、教学方法和评价方式。

教育管理学教程褚宏启(课后问题及补充)《完整版》

教育管理学教程褚宏启(课后问题及补充)《完整版》

教育管理学教程褚宏启(课后问题及补充)《完整版》第一章教育管理与教育管理学1.什么教育管理?教育管理的目的是什么?教育管理是指在特定的环境中,各教育管理主体从自身职能出发,围绕各项教育事务进行计划、决策、领导、组织、激励、沟通和评价等活动,以提高教育工作效率,促进学生发展的过程。

教育管理的目的有两个:第一,教育管理是为了促进学生发展。

教育管理是为教育目的服务的是为了促进人的成长与发展。

具体地,教育管理对学生发展的促进包含四个方面:1.教育管理要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

教育的目的在使学生的身心健康、道德品质、智力水平、知识技能以及生活理解与适应能力等诸方面得到充分发展。

相应地,教育管理工作也要从课程设置、教育教学活动安排、财物资源配置、教育人员配备与考核、考试内容和形式、升学条件与方式等方面入手,思考如何为学生的全面发展提供引导和支持。

2.教育管理要促进学生的个性发展。

3.教育管理要促进学生的持续发展。

这就要求管理者要有“远见”、教育管理也要有“广度”:处理好学校之间以及学生之间的关系;为学生打下扎实的基础。

4.教育管理要促进学生的公平发展。

教育管理要确保每一个学生的入学机会,使每一个学生都有学可上;努力使每一个学生接受适合自己、且水平大致相当的教育。

第二,教育管理是为了提升工作效率。

教育管理之所以能够实现资源的合理利用,提高教育工作的效率,有着两个相互关联的基本原因。

第一,教育管理实现了各项教育工作在整个层面的自觉性、意识性。

管理通过规划、设计、组织等工作,使教育事业整体工作成为有意识、有目的的活动。

第二,教育管理实现了教育工作的分工与协作。

分工与协作是管理活动的基本原理与主要特征。

分工促进了相关工作的专门化与专业化;协作可以将相对独立的分散工作联合为一个整体,产生超过各部分工作之和的合力效果,从而发挥有限资源的最大效用。

2.教育管理过程具有哪些特点?教育管理过程是指教育管理主体为更有效合理地实现管理与教育目的而基于一定的原则与方法实施相关管理职能,更好地组织与协调教育人员与教育事务的经过与程序。

教育管理学教程 褚宏启(课后问题及补充)《完整版》精编版

教育管理学教程 褚宏启(课后问题及补充)《完整版》精编版

教育管理学教程褚~(课后问题及补充)《完整版》第一章教育管理与教育管理学各教育管理主体从自身职能出发,围活动,以提高教育工作效率,促进学生发展的过程。

教育管理的目的有两个:第一,教育管理是为了促进学生发展。

教育管理是为教育目的服务的,是为了促进人的成长与发展。

具体地,教育管理对学生发展的促进包含四个方面:1.教育管理要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

教育的目的在使学生的身心健康、道德品质、智力水平、知识技能以及生活理解与适应能力等诸方面得到充分发展。

相应地,教育管理工作也要从课程设置、教育教学活动安排、财物资源配置、教育人员配备与考核、考试内容和形式、升学条件与方式等方面入手,思考如何为学生的全面发展提供引导和支持。

2.教育管理要促进学生的个性发展。

3.教育管理要促进学生的持续发展。

这就要求管理者要有“远见”、教育管理也要有“广度”:处理好学校之间以及学生之间的关系;为学生打下扎实的基础。

4.教育管理要促进学生的公平发展。

教育管理要确保每一个学生的入学机会,使每一个学生都有学可上;努力使每一个学生接受适合自己、且水平大致相当的教育。

第二,教育管理是为了提升工作效率。

教育管理之所以能够实现资源的合理利用,提高教育工作的效率,有着两个相互关联的基本原因。

第一,教育管理实现了各项教育工作在整个层面的自觉性、意识性。

管理通过规划、设计、组织等工作,使教育事业整体工作成为有意识、有目的的活动。

第二,教育管理实现了教育工作的分工与协作。

分工与协作是管理活动的基本原理与主要特征。

分工促进了相关工作的专门化与专业化;协作可以将相对独立的分散工作联合为一个整体,产生超过各部分工作之和的合力效果,从而发挥有限资源的最大效用。

更好地组织与协调一是与一般管理过程相似的特教育管理过程的一般特点有:1.有序性。

是按照一定的步骤开展的,总是先有计划,后有执行,再有检查,继而总结。

2.周期性。

从教育发展的角度看,教育管理过程是无止境、没有终点的,但局部而言,每一个过程都有从开始到终结的完整周期。

教育公平的原则及其政策含义_褚宏启

教育公平的原则及其政策含义_褚宏启

2008年第1期(总第336期)EDUCATIONAL RES EARC HN o.1,2008 Ge nera l,No.336教育公平的原则及其政策含义褚宏启杨海燕 [摘 要] 教育公平包含教育资源配置的三种合理性原则,即平等原则、差异原则和补偿原则。

教育资源配置的平等原则包括受教育权平等和教育机会平等两个方面,该原则强调教育起点平等和教育过程平等。

教育资源配置的差异原则,是指根据受教育者个人存在的禀赋、兴趣和能力差异,差异性地配置教育资源,以满足其个性充分发展的需要。

教育资源配置的补偿原则关注受教育者的社会经济地位的差距,并对社会经济地位处境不利的受教育者在教育资源配置上予以补偿。

[关键词] 教育公平;教育政策;平等原则;差异原则;补偿原则[作者简介] 褚宏启,北京师范大学教育管理学院院长、教授、博士生导师,教育部小学校长培训中心主任 (北京 100875);杨海燕,中国人民大学公共管理学院讲师 (北京 100080) 追求教育公平是当前我国教育政策的重要目标。

明确教育公平的内涵和性质,阐明其政策含义,对于提升教育公平水平,推进教育公平政策完善和实施均具有重要意义。

关于教育公平的含义,众说纷纭、存在问题颇多,最突出的一个问题是认为“平等”就是“公平”,用“平等”概念取代“公平”概念。

公平(Equity)不等于平等(Equality)。

塞卡达指出,“至少应该承认两个概念是有差异的。

为了实现教育公平,需要区分教育公平什么时候与平等一致,而什么时候不一致”,“公平与平等的根本区别在于,公平是一种质的特性(qualitative pro perty),而平等是一种量的特性(quantitative pro perty)”。

[1]教育平等(Educational equality,e-quality有时又被译为“均等”或“平均”)是一个实证性的概念,它是对一种客观的教育资源分配结果或分配状态的描述,它只是回答不同人之间分配的结果是否有差别或者是否有差距,但并不回答这种分配结果是“好”还是“坏”,也不对这种分配结果是“合理”还是“不合理”进行判断。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教育管理学教程褚~(课后问题及补充)《完整版》第一章教育管理与教育管理学各教育管理主体从自身职能出发,围活动,以提高教育工作效率,促进学生发展的过程。

教育管理的目的有两个:第一,教育管理是为了促进学生发展。

教育管理是为教育目的服务的,是为了促进人的成长与发展。

具体地,教育管理对学生发展的促进包含四个方面:1.教育管理要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

教育的目的在使学生的身心健康、道德品质、智力水平、知识技能以及生活理解与适应能力等诸方面得到充分发展。

相应地,教育管理工作也要从课程设置、教育教学活动安排、财物资源配置、教育人员配备与考核、考试内容和形式、升学条件与方式等方面入手,思考如何为学生的全面发展提供引导和支持。

2.教育管理要促进学生的个性发展。

3.教育管理要促进学生的持续发展。

这就要求管理者要有“远见”、教育管理也要有“广度”:处理好学校之间以及学生之间的关系;为学生打下扎实的基础。

4.教育管理要促进学生的公平发展。

教育管理要确保每一个学生的入学机会,使每一个学生都有学可上;努力使每一个学生接受适合自己、且水平大致相当的教育。

第二,教育管理是为了提升工作效率。

教育管理之所以能够实现资源的合理利用,提高教育工作的效率,有着两个相互关联的基本原因。

第一,教育管理实现了各项教育工作在整个层面的自觉性、意识性。

管理通过规划、设计、组织等工作,使教育事业整体工作成为有意识、有目的的活动。

第二,教育管理实现了教育工作的分工与协作。

分工与协作是管理活动的基本原理与主要特征。

分工促进了相关工作的专门化与专业化;协作可以将相对独立的分散工作联合为一个整体,产生超过各部分工作之和的合力效果,从而发挥有限资源的最大效用。

更好地组织与协调一是与一般管理过程相似的特教育管理过程的一般特点有:1.有序性。

是按照一定的步骤开展的,总是先有计划,后有执行,再有检查,继而总结。

2.周期性。

从教育发展的角度看,教育管理过程是无止境、没有终点的,但局部而言,每一个过程都有从开始到终结的完整周期。

3.动态性。

一方面教育管理的过程总是意味着一个环节向另一个环节、一个过程向另一个过程的转换;另一方面,教育管理总是要受到外部环境的影响而产生变动。

4.可控性。

动态的教育管理过程又是可控的,教育管理者可以通过事先的预测、事中的调整、事后的补救等措施发现一些新的机会和空间。

5.整体性。

教育管理过程的效果,取决于各个环节工作的质量。

计划教育管理过程的独特性包括:1.教育管理过程是以人为主导的互动过过程,而不是以物为对象的生产过程。

2.教育管理过程是管理过程与学生身心发展过程的统一。

教育管理过程首先要以了解与遵循学生身心发展的过程为前提,在此基础上再思考管理工作过程的设计与实施。

3.教育管理过程是控制与自主相统一的过程。

教育管理过程的控制,主要应是内在式控制,而非外在式控制。

它需要将控制欲自主统一起来,鼓励与指导教师和学生的自主控制。

其中,教社会科学是教育管理学的学科性质,谋求教育管理改进之道是教育管理学的学科使命,研究方法则教育管理学科的最终使命应是谋求教育管理改进之道。

“谋求教育管理改进之道”这一学科使命,展开来说,体现为两个大的方面。

1.提升教育管理学的理论水平。

教育管理学的理论水平,是其实现最终学科使命的基石。

离开高质量的研究和较高的理论水平,教育管理学便难以兑现充分认识、深入理解、理性反思与合理促进教育管理实践的使命。

从强化教育管理学研究质量,提升教育管理学理论水平的角度看,当前我国的教育管理学者需要重点考虑这样几个问题:1,完善学科建制。

2,加强学会组织建设。

3,加强研究队伍建设。

4,改进研究方法。

5,加强专业刊物建设。

2.推动教育管理的变革和发展。

教育管理学在推动教育管理变革和发展方面,需着重关注三个方面:第一,教育管理学要发挥教育管理价值引领作用。

第二,教育管理学要为制度的改革提供智力支持。

第三,教育管理学要为教育组织变革提供学理依据。

它是由研究方法论、研究方式和研究的具体方法技术三个层次构成的体系。

其中,方法论处于最上层,方法技术处于最下层,方式侧处于前两者之间。

同时,这三个层次又是相互影响、紧密关联的。

往下看,方法论影响着方式的选择,而方式的选择又很大程度上限定了方法技术的运用。

往上看,方法技术的发展会引发方式的变革,而方式的变革又会推动方法论的转型。

教育管理学研究的方法论有:教育管理科学论;教育管理主观论;教育管理价值论;教育管理批判论;教育管理整合论。

教育管理学研究的方式:思辨研究方式;实证研究方式;实地研究方式;历史研究方式。

1.思辨研究方式,是借助人的逻辑思维和智力技能操作概念和范畴,以演绎为基本过程的研究方式。

它的根本特征是操作概念,而不是操作事实。

2.实证研究方式,是基于概念、命题和假设,围绕研究对象开展大量的调查或实验,并对收集到的资料进行量化处理,以证实或证否命题,得出一般性观点的研究方式。

3.实地研究方式,是指研究者较长时段地“沉入”到相对陌生的研究对象的生活环境中去,采取参与观察和非结构访谈等获取资料的方法。

4.历史研究方式,是指以收集、整理、运用历史资料为基础,描述教育管理历史现象,分析其产生和发展的原因与意义,或借此理解现实、展望未来的研究方式。

教育管理学研究的方法技术:文献回顾的方法技术;资料收集的方法技术;资料分析的方法技术。

1.文献回顾包括文献检索、文献阅读和综述撰写几项工作。

2.资料收集的方法技术有问卷法、访谈法和观察法。

3.资料分析的方法技术主要有定量分析和定性分析。

补充:教育管理原则:1.教育管理的教育性原则:教育管理之所以要有教育性,是因为它说到底是“教育”的管理问题。

教育管理的教育性,一方面体现为教育管理能够为教育教学工作提供有效保障和有力支持;另一方面更体现为教育管理工作特别是学校管理工作本身的教育性。

总之,教育管理无小事,事事有教育。

2.教育管理的科学化原则:复杂的教育系统,不能依赖经验管理,也不能简单地遵照市场规则,而要在遵循教育规律与管理规律的基础上,运用科学的方法进行管理。

教育管理的科学化,首先要求教育管理者要有实事求是的态度。

其次,教育管理的科学化要求教育管理活动的实施要有相应的标准。

3.教育管理的民主化原则:当代教育管理民主化有三层含义:一是在整体社会层面,教育管理的民主化既要将更丰富、更优质的教育给予更多的人,更要鼓励、支持更多的人参与到教育事业的管理中来。

二是在政府及其教育行政部门与学校关系层面,政府和教育行政部门要尊重、确立并维护学校管理的自主权。

三是在教育管理机构内部,上级要尊重、信任下级,建立健全教师参与教育管理的权力和途径,鼓励并支持学生开展自我管理工作。

4.教育管理的人本化原则:教育管理的人本化,强调教育管理的一切工作要以人为中心,要基于人的本性,通过人的力量,促进人的发展。

5.教育管理的效益性原则:所谓教育管理的效益性,是指合理规划人力、财力、物力等教育管理资源的分配与使用,用尽量少的消耗,更好、更快开展更多的工作,以促进教育目标的充分实现。

教育管理的效益性原则,不只是教育资源稀缺情况下的要求,也是一种基本的管理伦理。

也就是说,即便教育资源相对充足,也应时时考虑教育管理的效益问题。

6.教育管理的专业化原则:教育管理的专业化体现为两个方面:一是教育管理机构的专门化;二是教育管理人员的专业化。

所谓教育管理机构的专门化是指,无论是中央还是地方,都设有主管教育行政的专门机构。

教育管理机构的专门化,是教育管理专业化在形式上的体现,它昭示着教育管理是一种专业,需要有专门的管理。

而教育管理人员的专业化,则是教育管理专业化的实质上的体现。

教育管理人员专业化涉及三个方面:1,教育管理专业人员标准(在专业知识、专业能力与专业精神方面);2,教育管理人员专业训练体制(职前教育与职后培训机构的设置及相关制度安排);教育管理人员专业认证体制(进行资格认证机构的设置及相关制度安排)切对教育管理机构产1.教育管理的人口环境:是指教育管理所面临的人口的数量、分布、构成、年龄、性别及其发展趋势等方面的情况。

人口环境对于教育的影响是多方面的。

第一,人口数量影响教育投入与教育管理的复杂性程度;第二,人口构成影响教育管理的任务及其工作重点的转变;第三,人口波动影响特定时期教育人口的规模。

第四,人口流动影响特定地区教育人口的规模。

第五,特定的人口政策也会对教育管理工作产生影响。

2.教育管理的经济环境:是指教育事业发展与教育管理活动所处的经济背景,及其所具备的财物资源条件。

经济环境对教育管理的影响体现在:第一,一个国家和地区的经济发展与财政收入状况,很大程度上决定着教育投入水平;第二,一个国家和地区的经济发展方式,会影响教育发展方式的选择;第三,一个国家和地区特定阶段的利率、通货膨胀率等经济因素,也会对教育管理工作产生影响。

3.教育管理的技术环境:是指教育管理所处时代的技术进步以及技术运用状况。

技术已经渗透到当下教育管理活动的方方面面:第一,信息技术改变了只是生产与知识获取的途径;第二,信息技术业改变了教育管理的工作方式;第三,信息技术提高了教育管理工作的公开性、透明性与公正性;第四,信息技术业对教育管理工作提出了一系列的挑战(教育“数字鸿沟”的问题;教育组织结构变革问题;科研成果剽窃、学生网络成瘾、高科技作弊等新的教育管理问题)。

4.教育管理的制度环境:是指对教育管理产生影响的体制、法律、规章、规则等外部因素。

大体可分为三个方面:一是政治制度。

政治制度很多时候直接决定着一个国家或地区的教育性质与教育方针;二是教育领域之外的法律、法规。

三是教育领域中的法律、法规。

5.教育管理的文化环境:是指对教育管理产生影响的一定时期社会的风俗习惯、意识形态、价值规范等因素。

在提升教育管理效能方面,文化的适应性与更新能力,比组织重构、制度变革等更为重要。

因为:第一,文化对于教育管理的影响是全方位的。

第二,文化通常是以潜移默化的方式影响着教育管理。

第三,前面两点意味着,文化对于教育管理的影响具有根本性与持久性。

由于文化具有持久性,所以,变革必将是一个相对长期的过程。

补充:教育管理的主体教育管理主体是指教育管理活动的实践者与承担者。

教育管理主题具有两种形态:一是组织形态的教育管理机构;二是个体形态的教育管理者。

教育管理机构包括两大类组织:一是教育行政组织;二是各级各类学校(见图)教育管理内容即所要管理的事务和事项,它主要包括四个方面的内容:一是课程与教育管理;二是学生管理;三是教育人员管理;四是教育财务管理。

第二章教育管理的历史沿革1.中国古代中央官学经历了怎样的历史变迁?2.中国古代私学管理的特点是什么?3.民国政府在教育管理活动上有哪些创新?4.西方近代教育管理有哪些具体表现?其一,在领导体制方面,国家对国民教育的干预逐渐增强,宗教对教育干预力度逐渐降低。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