介词于在甲骨文和汉藏语里的起源 梅祖麟
梅祖麟
(24)语适竞,是三儿已到,前为但萨阿竭作礼,各各以其白珠散佛上。(又,395上)
(25)诸菩萨饭已,持钵跳掷虚空,行列而往,亦不堕地,亦不转摇。(又,枷中)
(26)饭事既讫,阿阁世则取一机坐文殊师利前自白言。(又,400中)
(27)文殊师利为王及宫中臣下诸人说法已,各令安隐,便从坐起,与诸菩萨比丘僧俱而出宫门。(又,4股下) ·
荷兰汉学家许理和曾经考证东汉译经的真伪。本文介绍了许氏认为真正在东汉译成的29篇佛经的目录;也讨论了晚唐五代的“动十宾十了,下旬”怎么会变成现代的完成貌句式“动十了十宾,下句”。导官晚唐五代有这样的完成貌句式:(1)其僧嗅饭了便去。(《祖堂集》4.37)(2)作此语了,遂即南行。(《敦煌变文集》8)(3)军官食了,便即渡江。(又,20) (4)拜舞既了,遂拣细马百正(匹)。(又,307)
(31)佛饭去已,边叶念曰……(又,150上)
(32)佛说是已,皆欢喜受行。(又,159上)
音韵学基础知识
音韵学基础知识一、《广韵》61平声韵:东冬钟江支脂之微鱼虞模齐佳皆灰咍真谆臻文欣元魂痕寒桓删山先仙萧宵肴豪歌戈麻阳唐庚耕清青蒸登尤侯幽侵覃谈盐添咸衔严凡祭泰夬废二、《广韵》34入声韵:屋沃烛觉质术栉物迄月没曷末辖黠屑薛药铎陌麦昔锡职德缉合盍叶帖洽狎业乏三、《广韵》35声母:四、宋人三十六:五、十六摄:喉音:影余晓匣牙音:见溪群疑通江止遇牙音:见溪群疑舌音:端透定泥蟹臻山效舌音:端透定泥来知彻澄娘果假宕梗知彻澄唇音:帮滂并明曾流深咸齿音:精清从心邪非敷奉微庄初崇山齿音:精清从心邪章昌船书禅日照穿床审禅唇音:帮滂并明喉音:晓匣影喻半舌:来半齿:日六、王力上古29韵部:七、王力上古32声母:之职蒸喉音:见溪群疑晓匣影支锡耕舌头音:端透余定泥来鱼铎阳舌上音:章昌船书禅日侯屋东齿头音:精清从心邪宵药正齿音:庄初崇山幽觉唇音:帮滂并明微物文脂质真歌月寒缉侵叶谈八、《中原音韵》19韵部表:东钟江阳支思齐微鱼模皆来真文寒山桓欢先天萧豪歌戈家麻车遮庚青尤侯侵寻监咸廉纤九、《中原音韵》25声母表:崩烹蒙风亡东通农龙工空仰烘邕宗从嵩钟充双儿章昌商戎十、十三辙韵目表中东江阳一七灰堆油求坡梭人辰言前发花乜斜怀来姑苏遥条(俏佳人扭捏出房来,东西南北坐)十一、王力上古30韵部所含《广韵》韵部表注:加[]的韵目指的是该韵在此部,但是该字并不在此部。
十二、等与中古声母关系1、一二三四等俱全的:影晓见溪疑来帮滂并明2、只有一二四等的:匣3、只有一四等的: 端透定泥精清从心4、只有二三等的: 知彻澄娘照穿床审5、只有三四等的: 喻(三等云,四等余)6、只有三等的:群禅日非敷奉微(合口)7、只有四等的:邪十三、等与《广韵》韵部关系表1、一等: 冬模泰灰咍魂痕寒桓豪歌唐登侯覃谈(16)2、一三等:东戈(2)3、二等:江佳皆夬删山肴耕咸衔(10)4、二三等:麻庚(2)5、三等: 钟支脂之微鱼虞祭废真谆臻文欣元仙宵阳清蒸尤侵盐严凡(25)6、四等: 齐先萧青幽添(6)十四、内外转与中古韵部内转通:东冬钟外转江:江止:支脂之微蟹:齐佳皆灰咍祭泰夬废遇:鱼虞模臻:真谆臻文欣魂痕果:歌戈山:元寒桓删山先仙宕:阳唐效:萧宵肴豪曾:蒸登假:麻流:尤侯幽梗:庚耕清青深:侵咸:覃谈盐添咸衔严凡其中:有开无合共四摄:效流深江有合无开共二摄:遇通开合都有共10摄。
最新电大本科古代汉语专题期末复习重点考试资料
电大本科古代汉语专题期末复习重点考试资料精品好资料-如有侵权请联系网站删除精品好资料-如有侵权请联系网站删除精品好资料-如有侵权请联系网站删除精品好资料-如有侵权请联系网站删除精品好资料-如有侵权请联系网站删除精品好资料-如有侵权请联系网站删除精品好资料-如有侵权请联系网站删除82 什么是楷书,和隶书相比,楷书的不同之处主要是什么?楷书是在隶书的基础上又形成了一种新的字体。
和隶书相比,楷书的不同之处主要在笔势方面。
楷书取消了波势挑法,变隶书的慢弯为硬勾。
字的整体形状也由隶书的扁平状变为正方形。
83.什么是现代汉字?现代汉字与今文字最大的区别是什么?现代汉字就是现代汉语用字,也就是现代白话文用字。
现代汉字与今文字最大区别在于,现代汉字是一种符号语素文字。
所谓语素文字,就是单字字形所代表的语言单位是语素。
84 现代汉字规范字系统成员发生了哪些变化?现代汉字规范字系统包含未简化的传承字,也包含着2233个简化字。
85 如何认识现代汉字的地位?第一,汉字成了诸多书面交际符号的一种。
第二,现代汉字是国家法定通用文字。
第三,现代汉字是联合国工作文字之一。
这就使它成为一种重要的国际通用文字之一。
86 如何认识汉字起源于八卦的说法?把八卦看成汉字或汉字的起源是不对的。
第一,八卦是我国古代先民创造的一种用来占卜、比类事物的符号。
它是一种高度抽象的象喻性符号,没有确切的语义和读音,算不得文字;第二,八卦与文字是两种不同的符号系统,八卦符号以阳爻与阴爻为基本的符号体系,它的推演变化只是两种基本符号的不同叠加。
而汉字是具体的物象、事象符号,从八卦中根本无法演化出文字来。
87如何认识八卦与汉字的起源的关系?八卦与汉字的起源有一定的关系。
首先,八卦的创制方法是“观物取象”,而象形字的创制方法是“依类象形”,二者的原则是相同的。
文字的创制,从八卦取象的原理中获得某些启示,也不是没有可能的。
其次,八卦是一些契刻符号,而最初的某些文字也是契刻符号,二者之间,难免没有互相通用假借之处。
语言学史大事记
语言学史大事记约公元前1500年:古印度有用古代梵文写成的典籍《吠陀》。
约公元前14世纪前后数百年:中国商朝使用铭刻于龟甲和兽骨上面的文字,即甲骨文。
公元前770-221年:中国先秦诸子曾就“名实”问题展开争论,涉及到了一些语言问题。
《公羊传》和《谷梁传》中,牵涉到了古代汉语的一些语法问题。
约公元前4世纪:古印度的波你尼(Pānìnì)写成《梵语语法》(即《波你尼经》)。
古希腊哲学家柏拉图在其名著《对话》中对语言问题多有论及。
约公元前3世纪:古印度的梵罗鲁基(Vararuki)为《梵语语法》作注,并著有《摩诃罗什利》,从中可以看出历史比较法的萌芽。
古希腊亚里士塔尔库斯(Aristarchus)和则诺多图斯(Zenodotus)曾对语言进行较深入的分析,归纳各种范畴,分出各种词类,制订适当术语,开辟了语言科学的新纪元。
中国《尔雅》成书,它是一部重要的辞书,首开按词的义类编排词语的体例。
约公元前3世纪-2世纪:古希腊狄奥尼修斯·特拉克斯(Dionysius Thrax)著成《希腊语语法》。
古罗马语法学家瓦罗(Varro)著成《拉丁语研究》。
公元前221年:中国秦始皇统一文字,废除战国各种文字形体,而以小篆为标准。
公元前53-18年:西汉末扬雄著《方言》(全名《輶轩使者绝代语释别国方言》),是中国第一部比较方言词汇的重要著作,也是世界方言学史上的第一部不朽著作。
公元100年-121年:东汉许慎著《说文解字》,是中国影响极大的第一部字书,共收9,353字,重文1163字,分为540部首。
公元2世纪:中国语言文字研究中出现反切注音法。
汉末郑玄大量注释经籍。
刘熙著《释名》,是中国古代一部词源学的著作。
约公元3世纪初:魏时的李登著《声类》,是中国古代的第一部韵书。
张揖著《广雅》。
约公元4世纪初:晋朝吕静著《韵集》,是早期韵书之一。
吕忱著《字林》,是一部按汉字形体分部编排的字书,收字12,824个,分部与《说文》一样。
百科知识竞赛自然科学类试题
百科知识竞赛自然科学类试题第一篇:百科知识竞赛自然科学类试题自然科学类001.“纯净水”“太空水”“蒸馏水”等商品作为日常饮用水,因缺少某些成分而不利于儿童身体健康,你认为在制备上述商品饮用水时至少还需要添加的微量物质是 ? A A.钙和镁的碳酸氢盐 B.含碘酸盐的食盐 C.漂白粉等消毒剂 D.小苏打002.目前排放到空气中的CO2逐年增加,对此最担心的是? B A.会使空气中的氧气含量下降,不足以供人类呼吸B.会使地球温度升高,冰川融化,生态失衡C.会使人体吸进大量CO2损害健康D.会使石灰岩大量溶解,破坏自然风光003.对臭氧层有破坏作用的化学物质主要有氟氯烃(“氟利昂”等)。
科学家呼吁人类要重视对臭氧层的保护。
臭氧层中,臭氧对人类的有益作用是 ? D A.吸收CO2 B.补充O2 C.吸收红外线 D.吸收紫外线 OO4.绿色食品是指 ? D A.绿颜色的食品 B.含有叶绿素的食品C.在加工和包装上干净、卫生的食品D.在原料生产、加工各工序均为安全、无污染的食品005.绿色化学的目标是 ? A A.减少对环境的污染B.设计有利于人类健康和使环境更安全的化合物C.防患于未然,最终杜绝化学污染源 D.研究变换基本原料和起始化合物006.炸油条用的膨松剂中含有一种对人体危害很大的元素,它是 ?A A.铝 B.铜 C.铁 D.铅 007.下列哪一个是发酵粉的正确组成 ? C A.硝酸和碳酸钠 B.酒石酸和碳酸铜 C.柠檬酸和碳酸钠 D.柠檬酸和碳酸氢铵008.下列哪一种属于碳酸饮料?B A.矿泉水B.汽水C.白酒D.菊花茶009.用淀粉酿制白酒的过程产物是? A A.淀粉→麦芽糖→葡萄糖→酒精 B.淀粉→葡萄糖→麦芽糖→酒精 C.淀粉→蔗糖→葡萄糖→酒精 D.淀粉→果糖→葡萄糖→酒精010.检验司机是否酒后驾车的物质是 ? B A.含有Fe2O3的硅胶 B.含有CrO3的硅胶 C.含有CuSO4的硅胶 D.含有Ca(OH)2的硅胶 011白酒存放时间越长,香气越淳。
梅祖麟《词尾“底”、“的”的来源》
词尾“底”、“的”的来源+本文认为“底”的来源是“之”,不是“者”,于是要解释为什么介词“之”字只能用在语中,变成“底”后却既能用在语中(如“饮水吃革底汉”),又能用在语末(如“问底”)。
音韵部分说明“之”字文读保存-j-介音仍旧是“之”,白读失落一j一而变成“底”;同时也说明“者”字不能变作“底”。
语法部份说明产生“底”字语末用法的两条途径。
(1)由于汉代[名+数+量]>[数+量+名]这个语序变化,先秦的(S+VO者]就变成(VO者+S](如“定殷者将吏”)。
此后又产生了[v者0]、[N者N]N这两种结构。
在这三种结构中,“之”、“者”可以互易。
“之”变成“底”以后,“底”、“者”继续在语中的位置互易。
受了“者”字语末用法的沾染,“底”字也逐渐能用在语末。
(2)从南北朝末年开始,出现了一种新兴的结构[动词组+之者]。
本文假设[之者>底者>底底>底],结果使(动词组十之者]变成[动词组+底]。
研究汉语音韵学,不仅是研究它的语音情形,我想与语法这门学问也有相当的关系。
……例如我们普通常用的语助词“的”,是怎么样来的?从前是什么音,后来又是什么音?还有我们常用的人称代名词“你”,是怎么来的?我们知道,“你”的古字是“尔”字,“的”的古字是“之”字。
……这种字往往是语助字或人称代名词,在许多语言里例如英语或国语时常读成轻声字。
那么,是不是这些轻声字在古代就有,而到现在演变不同,所以使“尔”变成“你”,“之”变成“的”这类情形?如果是这样,我们必需能找到相当一定的规矩来,说明为什么这样演变的。
可能这种规矩不仅只是一个时期可用。
譬如说可用于上古到中古,也同样可以用在中古到现代这个时期。
依我现在想像这类字是从前三等字有个-j-,在轻读时-j-丢掉了,所以在读“尔”字时,没有了-j-就变成“你”;读“之”字时,没有了-j-就变成了“的”。
这种想法,我想值得诸位更进一步去作成系统的研究。
介词"于"在甲骨文和先秦时期的用法比较
( ) 意义 方 面看 , 3从 甲骨 文 中介 词 “ ” 于 的意义 比较 单
( ) 三 表示 比较
一
,
引介的通常都是具体的处所 、 时间和对像 ; 而先秦 时期介
( 4 隗且见事 , 贤於 隗者乎 ?( 战国策 ・ 1) 况 《 燕策一》 )
词“ 的情况相 当复杂 , 词“ 引介 的对 象 、 所、 于” 介 于” 处 时间 关系 已由具体趋于抽象 , 表达 出 了更 为丰 富的语义关 系 , 而 且还出现了一 种甲骨文 中没有的“ 对于 ” 义的 “ ” 於 字。实际
且多用作 “ 。 於” () 2 先秦 时期介词 “ 用在 形容词谓语 的后面 , 于” 产生了
一
( 1 令女居其上 , 1) 浮之河 中。( 史记 ・ 《 西门豹治邺》 )
( ) 二 表示时 间
( 2 自朝至于 日中昃 不遑 暇食 。( 尚书 ・ 1) 《 无逸》 )
(3 是仁羲用於古而不用於今也。(韩非子 ・ 》 1) 《 五蠹 )
已经 开始 向语索 的方 向虚化 。
() , 9 初 郑武公娶 于申 , 日武姜 。( 左传 ・ 《 隐公元年》 ) (0 是鸟也 , 1) 海运则将徙於南冥 。( 庄子 ・ 《 逍遥游》 ) 在 引进动作行 为 的处 所 时 , 介词 “ ” 于 主要 表示 动作 行 为发生的 地 点 以及 动作 的 去 向 或 方 位 , 根 据 文 义 译 为 可
“鉴于”的词汇化历程及其相关问题
收稿日期:20180522作者简介:陈诗语ꎬ南京师范大学文学院汉语言文字学硕士研究生ꎬ主要研究方向:现代汉语词汇学及语法学ꎮ①㊀张谊生:«论与副词相关的虚化机制兼论现汉副词的性质㊁分类与范围»ꎬ«中国语文»2000年第1期ꎬ第4页ꎮ②㊀刘红妮:« 终于 的词汇化兼谈 X于 词汇化中的介词并入»ꎬ«阜阳师范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10年第2期ꎬ第27页ꎮ③㊀田欣欣:« X于 类词的词汇化研究»ꎬ南京师范大学2015年硕士论文ꎮ④㊀潘倩莹:«表原因的 X于 虚词的多角度考察 以 出于 ㊁ 鉴于 ㊁ 基于 为例»ꎬ湘潭大学2014年硕士论文ꎮ2018年7月第4期南京晓庄学院学报JOURNALOFNANJINGXIAOZHUANGUNIVERSITYJul.2018No.4鉴于 的词汇化历程及其相关问题陈诗语(南京师范大学文学院ꎬ江苏南京210008)摘㊀要:双音节介连兼类虚词 鉴于 的介词用法来源于由动词 鉴 和介词 于 组成的动介跨层结构ꎮ这种虚化滥觞于隋唐五代宋时期ꎬ此时的 鉴于 具有两解性ꎬ其介词用法于元代正式形成ꎬ随着明代使用频率的增加ꎬ介词功能渐趋成熟ꎮ介词 鉴于 词汇化的动因包括语法上动词 鉴 和介词 于 的去范畴化及语义漂白㊁语音学层面汉语韵律双音化促动以及认知层面的组块心理与重新分析的心理暗示ꎮ关键词: 鉴于 ꎻ词汇化ꎻ跨层结构ꎻ去范畴化中图分类号:H13㊀㊀文献标识码:A㊀㊀文章编号:10097902(2018)04004906一㊁引言鉴于 是现代汉语里较为常用的引介条件的介词ꎬ同时它亦有将表原因㊁依据等意义的从句与主句语义相粘连的连接功能ꎬ是一个典型的 介连兼类词 ꎮ学界对该语词的研究仍处于待完善阶段:罗竹风主编的«汉语大词典»(1994)ꎬ注释 鉴于 为 考虑到ꎬ觉察到 ꎬ显然这是关于其介词词性的释义ꎻ中国社科院出版的«古代汉语虚词词典»(1995)并未收录该词ꎻ吕叔湘等«现代汉语八百词(增订本)»(1999)及«现代汉语词典»(第5版)将其分为介词㊁连词两个义类ꎻ张谊生(2000)①㊁刘红妮(2010)②分别在对 X于 的词汇化动因探求和与其介词并入相关研究中提及 鉴于 的 连 介 兼类属性ꎬ但并未展开具体探究ꎻ田欣欣(2015)在« X于 类词的词汇化研究»中将其作为引例论及 鉴于 的词汇化历程③ꎻ潘倩莹(2014)«表原因的 X于 虚词的多角度考察»一文中着重从句法层面对其搭配进行离析④ꎮ相较于 终于 对于 等系列词ꎬ 鉴于 的词汇化成因研究亟待展开ꎮ本文旨在立足于词汇化㊁语法化二维框架内ꎬ在历时层面描写梳理出该语词的演变路径ꎬ并融合认知语言学㊁现代语用学㊁韵律句法学㊁功能语言学等现代语言流派理论在共时层面追溯其词汇化动因ꎬ借此丰富语言学界对双音节虚词研究的课题内涵ꎮ二㊁ 鉴于 的跨层词汇化历程鉴 古同 鑑 ꎬ«说文 金部»释: 大盆也ꎬ可以取明月于水ꎬ从金ꎬ監声ꎮ 段注: 鍳ꎬ镜属ꎮ取水者ꎬ世谓之方诸 月盛时以向月下則水生ꎮ以铜盤受之ꎮ下水数滴ꎮ高说与许ꎬ郑异ꎮ考工记以鑒燧之齐併言ꎮ則鑑之为镜可知也ꎮ郑云镜属ꎮ又注考工记云:鑒亦镜也ꎮ 由此可见ꎬ 鉴 的本义是 可盛水的大盆 ꎬ功能与镜相似ꎬ进而由引申义 镜子 间接表示 借鉴ꎬ照 之意ꎬ为动词ꎮ94关于介词 于 的起源ꎬ诸如郭锡良(1997)①㊁梅祖麟(2004)②㊁罗国强(2007)③等大多学者认为介词 于 是由甲骨文中的 往ꎬ到 之义虚化而来ꎮ«说文解字»注 于 : 于ꎬ於也ꎮ象气之舒于ꎮ从丂ꎬ从一ꎮ一者其气平之也ꎮ 许慎据此认为 于 是个象形字ꎮ若想将释义旨归于动词 往ꎬ到 义难逃假借之说ꎮ这里借用裘锡圭先生的说法ꎬ他认为 于 可能是 竽 的初文ꎬ我们参照它的甲骨文字形ꎬ左部件表示手握乐器ꎬ右部件凹凸曲折的符号则象征着乐音的婉转起伏ꎬ所以裘锡圭先生(1980)推测 于 可能是 竽 的初文④ꎬ由此从因形求义的角度观之将 于 的造字本义理解为婉转起伏的竽音也未尝不可ꎮ这样我们可以梳理出 于 的虚化路径ꎮ本义名词:婉转的竽音ң动词:曲折环绕ң(间接抽象化)动词:往ꎬ到(«诗 周南 桃夭»: 之子于归ꎬ宜其室家ꎮ 毛传: 于ꎬ往也ꎮ )ң虚化为介词:从ꎬ由ꎬ到ꎮ至西周以后开始频繁使用 於 ꎬ继而书面古籍中出现了 於 于 混用的现象ꎬ到了现代汉语阶段ꎬ 於 又作为异体字被废止使用ꎮ本文中对 於 于 不予详细地区分ꎬ统一为 于 说解ꎮ由此观之ꎬ介词 于 起源于动词 于 ꎬ依郭锡良先生的考证: 于 的介词化滥觞于甲骨文时期ꎬ在春秋战国达到鼎盛ꎬ汉以后开始衰落ꎮ那么 鉴 和 于 在句法相邻位置线性上同现时ꎬ 于 已经完成了介词的虚化ꎬ或者说已达到了相当高的虚化程度ꎮ下面将基于历时语料ꎬ从发展演变源头梳理 鉴于 词汇化历程ꎮ(一)先秦时期据现阶段我们掌握的语料观之ꎬ 鉴 和 于 的连用肇端于先秦ꎬ使用频率不高:(1)鉴于后羿ꎬ而用德度ꎬ远至迩安ꎬ五也ꎮ(«左传 襄公 襄公四年)(2)殷之未丧师ꎬ克配上帝ꎮ宜鉴于殷ꎬ骏命不易ꎮ(«诗经 大雅 文王之什)(3)王其盍亦鉴于人ꎬ无鉴于水ꎮ昔楚灵王不君ꎬ其臣箴谏以不入ꎮ(«国语 吴语»)(4)明主者ꎬ鉴于外也ꎬ而外事不得不成ꎬ故苏代非齐王ꎮ人主鉴于上也ꎬ而居者不适不显ꎬ故潘寿言禹情ꎮ(«韩非子 外储说 右下»)很明显ꎬ以上例句中ꎬ先秦时期的 鉴于 处于 V(鉴)+于+NP 这一特定的句法环境之中ꎬ此时 鉴 是动词 借鉴ꎬ参照 之意ꎬ充当所在句子或小分句的谓语中心ꎬ 于 作为介词ꎬ引介动作行为即 鉴 的对象ꎬ 于 和其后的对象NP构成一体化的介宾结构ꎬ整体作动词 鉴 的补语ꎬ V(鉴)+于+NP 实际呈现 V(鉴)+(于+NP) 这样的认知观念上的语义组合ꎬNP需借助 于 的介引功能完成其意义的凸显ꎬ因而此时的 于 还未开始范畴化为 词内成分 ꎮ(4)句省略中间宾语即 鉴之于外 ꎬ更是佐证了当时的 鉴 和 于 是两个独立的词语分别充当各自的句法成分ꎬ两个语词并未发生句法语义融合ꎬ只是在句子的线性序列上相邻连用ꎬ彼此之间不构成直接的句法关系ꎮ 鉴于 在此意义上便可视为两个分立的单音节词在 V+于+NP 句法环境下 鉴(动)+于(介) 的动介跨层结构ꎬ而这个跨层结构正是现代汉语中表示 考虑到 之义的介词 鉴于 的来源形式ꎮ(二)两汉时期两汉时期ꎬ 鉴+于 开始出现在一个新型的句法构式之中ꎬ即 (而)+鉴+于+NP+者 的句法环境ꎬ如:(5)人莫鉴于流沫ꎬ而鉴于止水者ꎬ以其静也ꎮ莫窥形于生铁ꎬ而窥于明镜者ꎬ以睹其易也ꎮ(«淮南子 俶真训»)(6)人莫鉴于沫雨ꎬ而鉴于澄水者ꎬ以其休止不荡也ꎮ(«淮南子 说山训»)(7)鉴於水者见面之容ꎬ鉴於人者知吉与凶ꎮ(«史记 范雎蔡泽列传»)在此种情况下ꎬ 鉴+于+NP 的谓词性在辅助性代词 者 的语法环境下被名词化了ꎬ由于此时的 (而)+鉴+于+NP+者 整体是名词性ꎬ其语义尚不能自足ꎬ因而开始与后句形成一定的语义关联ꎬ连词 以 介引从句说明造成前面 (而)+鉴+于+NP+者 的原因ꎮ需要特别明确的是此时的 鉴+于 并未凝固为双音节合成词ꎬ为了便于理解ꎬ我们将(6)句进行适当的格式移位变为 人莫于沫雨鉴之ꎬ而于澄水鉴之05 ①②③④郭锡良:«介词 于 的起源和发展»ꎬ«中国语文»1997年第2期ꎬ第131页ꎮ梅祖麟:«介词 于 在甲骨文和汉藏语里的起源»ꎬ«中国语文»2004年第4期ꎬ第323页ꎮ罗国强:« 于 的动词用法探讨»ꎬ«古汉语研究»2007年第2期ꎬ第75页ꎮ李纯一:«中国上古出土乐器综论»ꎬ文物出版社1996年版ꎬ第412413页ꎮ者 ꎬ由于后面的NP具体物象化为 水 镜 等名物ꎬ 鉴 可释义为动词 照(形) ꎬ仍在动词的语法范畴之内ꎬ它的语法意义及功能并未发生太大改变ꎻ而 于 我们用省略法进行比较: 人莫鉴沫雨 和 人莫于沫雨鉴之 似乎句法上都成立ꎬ但后者更为接近我们的日常用法ꎬ说明此时 于 的介引功能逐渐弱化ꎬ开始有了功能悬空 的倾向ꎬ只是其过程尚不明显ꎮ此外«淮南子»中有一特殊用例:(8)诚得清明之士ꎬ执玄鉴于心ꎬ照物明白ꎬ不为古今易意ꎬ摅书明指以示之ꎬ虽阖棺亦不恨矣ꎮ(«淮南子 脩务训»)高诱注: 玄ꎬ水也ꎻ鉴ꎬ镜也ꎮ 这里的 玄鉴 作汉语双音节词汇解ꎬ意为 明镜ꎬ喻高明的见解 ꎬ自然地ꎬ 于心 便作为处所补语整体来修饰 执玄鉴 ꎬ 鉴 和 于 在语义上的高度独立性可见一斑ꎮ故两汉时期的 鉴+于 仍属于 动介跨层结构 模式ꎬ两个单音成分尚未完全交融组合成一个整体性词汇单位ꎮ(三)魏晋南北朝时期魏晋南北朝时期ꎬ 鉴于 仍作为 鉴+于 两个线性相邻的词各自承担了一部分的句法功能ꎬ依旧隶属于动介跨层结构演变的范式框架之中ꎬ尚未发生质变融合凝固为一个双音节词:(9)人主不澄思于治乱ꎬ不深鉴于亡徵ꎬ虽目分百寻之秋毫ꎬ耳精八音之清浊ꎬ文则琳琅堕于笔端ꎬ武则钩铬摧于指掌ꎬ心苞万篇之诵ꎬ口播涛波之辩ꎬ犹无补于土崩ꎬ不救乎瓦解也ꎮ(«抱朴子 外篇 君道») (10)故澄视于三辰者ꎬ不遑纡鉴于井谷ꎻ清听于韶濩者ꎬ岂暇垂耳于桑间ꎮ(«抱朴子 外篇 博喻») (11)每流鉴於前经ꎬ尝披怀而自勖ꎮ(«册府元龟»)(12)识且鉴於鸣石ꎬ贶有逾於兼金ꎮ(«全梁文»)上例(9)㊁(10)处在否定句之中ꎬ 不 通常用于否定谓词性质的词ꎬ其中的 深 遑纡 做副词修饰后面的整个大谓语 鉴于亡徵 鉴于井谷 ꎬ此时它们仍处于 V(鉴)+于+NP 这个句法环境下ꎮ较先秦时期ꎬ其后的NP扩展成了双音词ꎬ它的语义渐趋完满的同时对 于 介引的依赖成分降低ꎬ 于 进一步走向虚化ꎬ作为虚词的它要寻找 新的伴侣 寄生ꎬ此时的 鉴 由于位置的邻近便成了它的优选项ꎮ但这时的 鉴 仍保持着中心谓语动词的地位ꎬ 于 只能先行和后面宾语互生ꎮ可见魏晋南北朝时期的 鉴于 作为跨层结构充当所在句的核心谓语成分ꎮ句(12)对举结构其后的 逾於 非词的属性也恰好佐证了前面 鉴于 的跨层分裂性ꎮ(四)隋唐五代宋时期隋唐五代宋时期ꎬ 鉴于 出现在了一个新的句法环境之中ꎬ这是其在这一历史时期产生的新变化: (13)鉴于六列ꎬ考之篇籍ꎬ祸福无门ꎬ盛衰由人ꎬ虽休勿休ꎮ(«晋书 后妃下»卷三二)(14)往钦哉ꎬ尔其勉兹忠孝ꎬ鉴于典礼ꎬ勤恤民隐ꎬ无弃朕命ꎬ可不慎欤?(«全唐文»卷一百五十) (15)逮于周姬ꎬ鉴于二代ꎬ文王开之以两经ꎬ公旦申之以六联ꎬ郁乎其文典章大略也ꎮ(«册府元龟»卷五百五十八)在句(13) (15)中ꎬ 鉴+于+NP 出现了对举形式ꎬ这样 鉴于 就顺应地处在了连动结构的第一个动词位置ꎬ它的核心谓语功能被后一个动词分担从而弱化了ꎬ不再能够独立承担全句的中心谓语功能ꎮ相应地 鉴 的实词义在句法功能上的降级弱化过程中得以开始虚化ꎬ这推动了 鉴+于 向 鉴于 的重新分析历程迈进了一步ꎮ而此时的 鉴于 具有两解性的特征:(13)句既可以理解为 于六列中鉴 ꎬ此时的 鉴于 仍作为跨层过渡中分立的个体词ꎬ和魏晋及之前的用法并无大异ꎻ也可以理解为 鉴于/六列 ꎬ 考虑到六列 ꎬ即此时的 鉴于 凝固成一个双音节词ꎮ但由于此处的 鉴于六列ꎬ考之篇籍 形成对举关系的条件下ꎬ仍倾向于将 鉴于 理解为 动介跨层 结构ꎬ不可否认的是这一趋势在弱化ꎬ单音节词 鉴 和 于 的边界在逐渐消失靠拢ꎮ到了(15)句ꎬ 周姬 二代 都是时间名词ꎬ抽象化程度高ꎬ若是把它按 于二代中鉴 理解ꎬ不免有些牵强ꎬ这里的 鉴于 已经开始了词汇化和语法化的重新分析ꎬ具备了原因介词的雏形ꎮHeine等人(1991)将语法化看作若干认知域间的转移过程ꎬ他们将各基本认知域由具体到抽象排列成语法化等级: 人>物>事>时间>性质 ①ꎮ例句中 于 介引的宾语由物㊁事进而质变为抽象时间性质的词ꎬ此间其语法化①HeineꎬBꎬU.Claudi&F.HunnemeyerꎬGrammaticalization:AConceptualFrameworkꎬChicago:TheUniversityofChicagoPressꎬ1991ꎬpp.152155.15程度同词汇化的降级相对应也在不断降格至 临界环境 ꎬ为接下来的发展酝酿语言环境ꎮ因而可以说隋唐五代宋时期出现了 动介跨层结构 的 鉴+于 向介词 鉴于 过渡的临界形态ꎬ此阶段的 鉴于 具有两解性特征ꎬ既可作 动 介 跨层结构理解ꎬ表示 向 借鉴ꎬ参照于 ꎬ亦可在 鉴于 虚化动程之中做双音节介词理解ꎬ引介动作行为的前提条件或根据ꎮ此外隋唐五代宋时期ꎬ 鉴于 还有一些用例反映其似乎又回到了先秦 鉴+于+NP 的句法环境中: (16)寄言为臣者ꎬ可以鉴于斯ꎮ(«全唐诗 读汉书»)(17)考朱珍㊁李谠诸人先後为梁祖所杀ꎬ丁会盖鉴於前事也ꎮ(«朱子语类»)(18)圆镜虚鉴於其间ꎬ万像体玄而自现ꎮ(«祖堂集»)这种现象的反复主要是语法化过程中的并存原则(layering)在起着作用ꎬ即在语法化过程的一个阶段某个语法化项的一个新的意义和用法产生以后ꎬ旧的意义和用法并未消失ꎬ继续使用ꎬ从而出现新老用法并存的现象ꎮ 鉴于 虽然在这一时期由于出现在了连动结构第一个动词位置ꎬ从而有向介词转变的倾向ꎬ但 鉴+于 的跨层结构地位稳固不容易轻易撼动ꎬ因而出现了两者并存的现象ꎮ需要明确的一点是ꎬ在后期的发展过程中ꎬ在择一原则(specialization)的驱动下必然使得新旧两个语法意义经过相互竞争而逐渐只剩下一个ꎮ故可以看出隋唐五代宋时期 鉴+于 并未从 动介跨层结构 中完全解放出来ꎮ(五)元代经过漫长的蛰伏ꎬ到了元代ꎬ 鉴于 的介词用法方 露出尖尖一角 ꎬ用例甚是稀少ꎮ(19)史臣曰:海都之叛ꎬ宪宗为之也ꎮ世祖鉴于此ꎬ招携怀远ꎬ务存忠厚ꎮ(«新元史»卷一一一 列传第八)(20)崔彧鉴于斌之受祸ꎬ不劾阿合马㊁桑哥ꎬ而事后论其党附者ꎬ犹不免于畏强御ꎬ然议论侃侃ꎬ切于时务ꎬ亦天福之次也ꎮ(«新元史»卷一八四 列传第八一)(按:斌ꎬ崔彧之兄崔斌)上例中 于 后的宾语成分由之前的具象化名物升格成了独立事件或它的指代词ꎬ反映在句(19)㊁(20)中表现为 海都之叛ꎬ宪宗为之也 和 斌之受祸 这两个具有完整且丰富语义内涵的事件ꎮ宾语的这一质变一方面使得其自身语义焦点凸显ꎬ句法上可自足ꎬ对 于 的依赖程度愈发弱化ꎻ另一方面致使 鉴 由 照(形) 中心实词义被迫虚化ꎬ将小句重心转移到宾语上ꎮ谓词性的介词宾语语义具象化程度渐趋提高ꎬ相应地它升格为主要谓词的可能性就大大增加了ꎬ而先前的谓词 鉴 则被降级为次要的修饰成分ꎬ此时它的动词范畴语义特征渐隐ꎬ不得不依附 于 组成新词重新构建自身ꎬ完成语义功能的自足ꎬ也即词汇义弱化ꎬ语法义凸显ꎮ这样在介词 于 虚化 蠢蠢欲动 寻找 寄生伙伴 时ꎬ 鉴 恰好退了一步与它 一拍即合 ꎬ 鉴 和 于 分别完成了语素的 去范畴化 与 功能悬置 ꎮ至此ꎬ 重新分析 过程也得以完成ꎬ引进动作行为的依据㊁原因的介词 鉴于 正式形成ꎮ(六)明代明代伴随着 鉴于 使用频率的提高ꎬ其发展较之前也渐趋成熟:(21)当谳狱时ꎬ浙之大吏与刑部侍郎鉴于松魁ꎬ且畏之荣复有言ꎬ虽冤者不敢奏雪也ꎮ(«东山国语 附录 书湖州庄氏史狱»)(按:松魁ꎬ人名ꎻ之荣ꎬ即吴之荣ꎬ人名)(22)至十二月二十四日庚子ꎬ贼自庐复至巢ꎬ知县王明德ꎬ江右人ꎬ鉴于严令ꎬ豫备小舟南关ꎬ闻贼至即登舟走ꎮ(«明季北略»卷十一)(23)陛下鉴于往事ꎬ敕下法司将安庆官军尽法究治ꎬ以明宪典ꎮ(«大明穆宗庄皇帝实录»卷六十八)此时 鉴于 的句法位置开始固定于主语和谓语之间ꎬ它和其后引介的名词或名词性词组一起做整个句子的状语ꎬ来对句义起补充说明作用ꎮ由于清代后 鉴于 继续虚化ꎬ开始出现连词用法ꎬ这里暂不做赘述ꎮ(七)改革开放初期至今检索了19世纪末至新中国成立之初这段近现代时期诸如老舍㊁鲁迅㊁茅盾㊁沈从文等名家的著作文献ꎬ均未发现 鉴于 用例ꎮ由于其使用频率极其低ꎬ可见此时 鉴于 的介词用法并未在社会传播普及开来ꎮ 鉴于 经过元明清及近现代的酝酿后ꎬ于20世纪八九十年代开始频繁地活跃于文学文本中ꎬ动介的虚化及词素的单向性聚合也在此过程中得以质变成熟:(24)中央人民政府鉴于此事的重要ꎬ已于政务院文化教育委员会设立 中国文字改革研究委员会 ꎬ主 25持在这方面的研究工作ꎮ(林曦«关于中国文字有没有阶级性和改革»ꎬ1952)(25)鉴于他那确凿无疑㊁供认不讳的犯罪行为ꎬ他将以触犯«中华人民共和国刑法»第一百五十七条或第一百六十条刑律而被惩治ꎮ(刘心武«5 19长镜头»ꎬ1985)(26)«民报»第3号号外«民报与新民丛报辩驳之纲领»公开宣称: «民报»鉴于世界前途ꎬ知社会问题必须解决ꎬ故提倡社会主义ꎮ (王维平«中国社会主义思想发展史纲»ꎬ1991)以上文献用例中 鉴于 引介的名词性词组前的修饰成分不断延长ꎬ侧面反映出了 鉴于 作为成熟介词它所能支配的句法功能的强大ꎬ至此 动介跨层 已圆满完成ꎮ故此可以梳理出介词 鉴于 的演变路径如下:先秦:动介跨层 鉴+于 滥觞ꎻ两汉㊁魏晋南北朝:动介跨层沿用ꎻ隋唐五代宋:重新分析过渡阶段(两解性)ꎻ元代:介词 鉴于 雏形萌芽ꎻ明代:介词用法成熟ꎻ改革开放至今:句法功能稳固ꎮ三㊁ 鉴于 词汇化演变动因(一)语法层面如以上提及的 鉴于 在动介跨层词汇化过程中势必会经历两个独立的单音节词的 去范畴化 而发生词义的融合ꎬ动词 鉴 词义的泛化㊁介词 于 的引介义悬空的此消彼长的模式导致了两者的词汇化ꎮ后来由于类推机制的作用ꎬ又由 N1+鉴于+N2 的强式句法结构推广开ꎮ在 鉴(动)于(介)ң鉴于(介) 的过程中语法层面最显著的还是表现在 于 引介功能悬空上ꎮ汉语是孤立语因而语序的变化对其演变产生了很大的影响ꎬ 动补结构建立后所产生的类推力量促使汉语组织信息原则发生了变化ꎬ从而形成了 动作+结果 的谓语组织原则ꎬ这样就使得集中重要的介词短语从谓语后面的位置消失ꎬ形成了 S+PP.+VP. 范式的建立 ①ꎮ该范式的建立在某种程度上使一些继续残留在原句法位置上的 于 逐渐丧失了独立充当介词的引介功能ꎬ继而与其前的单音动词联系越来越紧密ꎬ发生词汇化ꎬ最终融合为一个词ꎮ此外ꎬ董秀芳(2002)认为处于句首或句尾这样的非语义重心地位的两个邻近成分ꎬ它们的关系最易于模糊化②ꎬ这为双音化的 融合 进而发生词汇化提供了有利的句法环境ꎮ(二)语义层面这方面的演变动因归结起来就是 去范畴化 ꎮ 去范畴化是范畴成员丧失原有范畴的本质特征游离出此范畴的动态过程 ③ꎬ后来李德鹏(2011)提出的 意义缺失机制 ④实际上是对此进行解释的衍生化ꎮ因为 鉴 在语义上逐渐丧失中心谓词性即发生了 去范畴化 ꎬ 于 类成分动补结构前移后的固化残留因素等语法原因ꎬ导致了 于 作为介词的引介功能悬空㊁语义渐渐虚化ꎬ同样也可以归咎为 去范畴化 使然ꎬ在汉语双音节的强式 桎梏 作用下后附在 鉴 其后ꎬ完成了词汇化ꎮ 鉴 和 于 两者的 去范畴化 从微观层面看存在着较显著的差异:前者主要侧重于 看ꎬ照 词汇义层面的边缘性削弱伴随着一定程度的功能变化ꎬ而后者 于 主要侧重于语法功能的隐性变化ꎮ 鉴 本是同 于+N/NP 构成动宾关系的ꎬ后来 于 作为一个功能虚词ꎬ其功能出现 悬空 继而发生了去范畴化黏附于动词之后ꎬ成为了如今的介词词语ꎮ(三)韵律层面张谊生(2010)最早发现了 A/V于 结构在词汇化过程中ꎬ附缀成分(elitic) 于 在句法结构与韵律构造上呈现出 附着方向和构造层次的错位 ⑤现象ꎮ这可以明晰地用来解释 鉴于 在词汇化过程中韵律对句法结构压制的作用:跨层状态下的动介结构 鉴 于 从音段序列观之ꎬ只能视为两个线性相邻的单音节临时组配的双音节标准音步ꎮ根据冯胜利的理论ꎬ他认为汉语不仅是双音节音步语言ꎬ且其序列上又隶属于右向音步ꎬ因而 鉴 于 的线性相邻位置为其节律的整合压制提供了先天优势ꎮ再者ꎬ韵律构造上ꎬ临时的双音节音步要求介词 于 和动词 鉴 组合在一起ꎬ此时音步组合表现为:鉴/于/Xꎻ但句法上 于 为前置词ꎬ这就要求它必须跟其后的宾语成分 X 组块ꎬ并整体充当动词 鉴 的补语ꎬ这时的内部表现结构可以表35 ①②③④⑤龚娜㊁罗昕如:« X于 结构的语法化»ꎬ«湖南科技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1年第2期ꎬ第123页ꎮ董秀芳:«词汇化:汉语双音词的衍生和发展»ꎬ四川民族出版社2002年版ꎬ第122123页ꎮ刘正光:«语言非范畴化 语言范畴化理论的重要组成部分»ꎬ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2006年版ꎬ第2527页ꎮ李德鹏:«现代汉语双音节介词成词研究»ꎬ光明日报出版社2011年版ꎬ第8295页ꎮ张谊生:«从错配到脱落:附缀 于 的零形化后果与形容词㊁动词的及物化»ꎬ«中国语文»2010年第2期ꎬ第138页ꎮ达为:[鉴]+[[于]+[X]]ꎮ由此附着方向和句法构造上的错位现象一目了然ꎬ需要强调的是这里的错位组配只是一种潜在可能关系ꎮ接着随着 鉴+于 跨层结构所处的句法环境改变ꎬ 鉴 于 各自经历去范畴化后ꎬ动介跨层的稳定性结构被打破ꎬ先前的潜在错位组配关系被激活ꎬ变为了临时性的现实存在ꎮ这一语言跃动导致了 鉴+于 跨层结构的重新分析:原先两个独立不和谐的弱音步ꎬ经重新分析被压制共用一个标准音步ꎬ 对于/X 的和谐音步组合应运而生ꎬ这与语法层面重新分析的 [鉴于]+[X] 的结构相一致ꎮ至此ꎬ我们可将 鉴于 词汇化过程中的动态韵律组配关系概括如下:潜在的错位组配ң临时的错位组配ң永久的和谐附着①(四)认知层面董秀芳(2002)提出了双音节词的质变基本是在语言使用者无意识状态下进行的ꎬ这为我们将认知理论运用于词汇化的解释提供了全新的视角ꎮ本文论及的词语 鉴于 词汇化演变动因主要从认知机制中的 组块心理 和重新分析两个方面来寻求释义ꎮ1.组块心理组块是心理学中的记忆单位ꎬ指由若干单位联合而成的具有意义的更大单位的信息加工单元ꎬ通过组块ꎬ对于原先小单位来说ꎬ记忆容量就可以增大ꎮ对于语言学中是如何应用这个理论的ꎬ董秀芳(2002)有过一段精彩的论述: 心理上的组块过程使得原来分立的单位变得相互依赖ꎬ原来结构较为清晰的理据性逐渐变得模糊ꎬ甚至最终消失ꎬ因而这就促成了词汇化的发生ꎮ ②我们遵照此理论对 鉴于 进行具象化分析: 鉴 和 于 具体语句中常呈现相邻的线性排列趋势ꎬ这一趋势在诱使跨层加剧的同时ꎬ受到语言使用者组块心理的影响ꎬ人们在心理现实层面进行理解时就很容易将其看作是一个整体的完型而不再对它们进行分合化的复杂选择理解ꎮ2.重新分析不同历史时期的两个结构ꎬ从表面上看它们的语词和词序完全一样ꎬ但是语词内部的结构和层次发生了改变 ③ꎬ可以肯定的是词汇化㊁语法化等语法演变中都会难以避免重新分析的过程ꎬ每一个复合结构经历跨层演变形成新词后ꎬ都有一个对原先形式重新分析的认知机制在作用ꎮ例(1)中的 鉴于后羿ꎬ而用德度ꎬ远至迩安ꎬ五也 中 鉴/于后羿 分界在 鉴 和 于 之间ꎮ例(25) 鉴于他那确凿无疑㊁供认不讳的犯罪行为 其中的 鉴 和 于 已经由两个独立成分融合为一个单位ꎬ完成了词汇化ꎬ分界也就转移到了外部ꎮ 鉴+于 经过重新分析进而 漂白了 语素间的边界ꎬ从某种意义上来说重新分析正是巩固了 鉴于 词汇化的结果ꎮ四㊁结语现代汉语中 鉴于 是 介连兼类词 ꎮ介词 鉴于 来源于 鉴+于 的动介跨层结构ꎬ 鉴 和 于 为各自独立的单音节词ꎬ不构成直接句法关系ꎬ释义为 借鉴于ꎬ参照于 ꎬ表示以某种情况为前提加以考虑ꎮ 鉴+于 作动介跨层结构稳固性很强ꎬ历经了先秦㊁两汉㊁魏晋的蛰伏ꎬ隋唐五代宋出现了向介词过渡的双解并存阶段ꎬ动词 鉴 开始语义漂白逐渐丧失了一定的动词性特征ꎬ介词 于 被迫开始 去范畴化 ꎬ由于其后宾语的抽象性程度越来越高ꎬ 于 的语法化得以升格ꎮ但其发展尚不成熟ꎬ 并存状态 活跃ꎮ到了元朝ꎬ在 择一原则 促动下ꎬ介词 鉴于 雏形萌芽ꎬ明代时随着使用频率的增加其作为介词的用法已几近成熟ꎬ改革开放至今 鉴于 作为介词的用法已经稳固ꎬ并在日常会话和书面文本语体中广泛使用ꎮ其词汇化历程在动词 鉴 和介词 于 的去范畴化及语义漂白㊁汉语韵律双音化促动以及认知层面的组块心理与重新分析的心理暗示等多元理论的共同驱动下完成ꎮ(责任编辑:钟玖英㊀校对:刘㊀倩)45 ①②③张成进:«现代汉语双音介词的词汇化与语法化研究»ꎬ安徽大学2013年博士论文ꎮ董秀芳:«词汇化:汉语双音词的衍生和发展»ꎬ第46页ꎮ叶蜚声㊁徐通锵:«语言学纲要»ꎬ北京大学出版社2010年版ꎬ第205207页ꎮ。
浅析古汉语介词的判定
2002. 〔4〕白玉林,迟铎.古汉语虚词词典[M].北京:中华书局,2004. 〔5〕何乐士.古汉语的介词系统[J]∥古汉语语法研究论文集
[M].北京:商务印书馆,2000. (责任编辑 张海鹏)
2. 不与动词兼类的介词。陈昌来先生提出:“介词是虚 词,具有粘着定位特征,没有时间性特征,在句法结构中是 不自由的,只能跟宾语组成介词短语整体地在句法结构中 充当句法成分。而动词是自由成分,可以单独充当多种句法 成分,有时间特征。”因此,介词主要表示语法意义而非词汇 意义,不能单独做谓语,必须带宾语组成介词结构而且介词 结构也不能单独使用,总要跟动词短语连用(偶尔省略动词 也是有的,但这种“省略”须有理据),介词及介词短语只能处 于从属地位,对谓语中心起修饰、限定作用。如:
作动词谓语“得”的宾语,所以“以”是连词。句(10)“以明年” 作动词谓语“期”的补语,句(11)“以鲁哀公十六年四月己 丑”作动词谓语“卒”的状语,所以可以判定“以”是介词。
以上提到的三个标准一般只适用于单句中介词和连词 的判定,但是介词和连词的划界问题不仅存在于单句中。吕 叔湘《汉语语法分析问题》(第 44-45 页)提到:“凡是连接小 句和小句的,不论是并列关系还是主从关系,都是连词;至 于连接词和词的,就得看是哪一种关系,表示并列关系的还 是连词,连接词和词组,只有表示词和词之间的主从关系的 才是介词。”表示并列关系即连词除了表示它们之间的并列 关系,还可以在分句、句和句群之间起连接作用,即它可以 领起一个句子,连词和它所连接的成分结合在一起可以独 立成句。而介词一般只能连接词和词组,即只能介引体词性 词语(包括短语)给谓语动词,介词和它所连接的成分组成 介宾短语只能做句子的一个成分(一般是状语或补语)。古 代汉语的句式简短,语言简洁,常在复句的确立,尤其是单 句和紧缩复句的区别上存在分歧,因而影响到部分词语的 词性判定。
工具义介词的历时演变研究
工具义介词的历时演变研究王军【摘要】介词在句法系统中占有重要地位,但是在不同的语言中介词的数量和虚化程度是不同的。
介词主要由动词语法化而来,尤其是赋元动词。
“以”、“用”、“持”、“取”、“捉”、“著”、“将”、“把”、“拿”、“使”这十个介词都是在连谓结构中由动词虚化而来,它们的宾语经常是工具成分,所以称之为工具义介词。
这十个介词在相同的句法结构中标记相同的成分,但是它们的出现时间、发展过程以及发展结果都不尽相同。
“以”和“用”产生最早,持续时间最长,“以”直到清代后期才消失,而“用”至今还在广泛使用。
“持”在西汉萌芽,“取、捉、著、将”出现在中古汉语阶段;“把、使、拿”在唐宋时期才出现,相对较晚。
除了“用”之外,其他介词存在的时间长短不一,但是最终都没有在普通话中保存下来,“捉、使、拿”在方言中仍有使用。
%The prepositions occupy an important position in the syntactic system,but in different lan-guages the number of the prepositions and the degree of grammaticalization are different. Chinese has not rich morphological changes,so word order and function words occupy an important position. The prepositions mainly come from the grammaticalized verbs,especially role-assigning verbs. For exam-ple,“Yi”,“Yong”,“Chi”,“Qu”,“Zhuo”,“Zhe”,“Jiang”,“Ba”,“N a”and“Shi”are all from the verb blur in the continuous predicate structure,their objects are often the tool of components,so we call them tool meaning prepositions. Although these ten prepositions in the same syntax structure marK the same composition,their time of occurrence,thedevelopment process and the development results aredifferent.“Yi”and“Yong”produce the earliest,the longest,“Yi”didn’t disappear until the late Qing Dynasty,and“Yong”are still widely used.“Chi”sprouted in the West ern Han Dynas-ty,“Qu,Zhuo,Zhe,Jiang”appeared in the Middle Ancient Chinese stage;“Ba,Shi,Na”only ap-peared in the Tang and SongDynasties,relatively later. The existential time length of all these prepo-sitions is different except“Yong”,but they ultimately do not survive in Mandarin,“Zhuo,Shi,Na”are still used in the dialect.【期刊名称】《江西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年(卷),期】2014(000)006【总页数】5页(P79-83)【关键词】工具义介词;历时演变;消长存亡【作者】王军【作者单位】吉林大学文学院,吉林长春 130012【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H042(1)介词“以”、“用”《说文解字》:“以,用也。
安徽省池州市江南中学高考语文专题复习知识点讲义:文言虚词 第六课时(于)
六、【于】介词1).在,从,到①缙绅、大夫、士萃于左丞相府,莫知计所出。
(《指南录后序》)[“缙”同“搢”,插。
绅,大带。
搢绅指古代搢笏(将笏插于腰带)、垂绅(垂着衣带)的人,即士大夫。
萃,聚集。
]②青,取之于蓝,而青于蓝。
(前一个“于”:从)(《劝学》)③从径道亡,归璧于赵。
(到)《廉颇蔺相如列传》[径道:小路]2).“在……方面”①于人为可讥,而在己为有悔。
(《游褒禅山记》)[在别人看来是要嘲笑的,而在自己看来,免不了有悔恨之情]3).由于①业精于勤荒于嬉,行成于思毁于随。
(《进学解》)4).向,对,对于。
①鲁肃闻刘表卒,言于孙权曰……(《赤壁之战》)②爱其子,择师而教之,于其身也,则耻师焉。
(《师说》)5).被。
①君幸于赵王。
《廉颇蔺相如列传》6).与,跟,同。
①身长八尺,每自比于管仲、乐毅。
②莫若遣腹心自结于东,以共济世业。
《赤壁之战》[以:连词,表目的关系]7).比。
①青,取之于蓝,而青于蓝。
(后一个“于”:比)(《劝学》)【见……于】表示被动。
①吾长见笑于大方之家。
(《秋水》)[大方:大道理。
原指懂得大道理的人。
后泛指见识广博或学有专长的人。
]【于是】1).放在句子开头。
表示前后句的承接或因果关系,与现在的承接连词或因果连词相同。
现代汉语也这样用。
①于是秦王不怿,为一击缶。
②吴之民方痛心焉,于是乘其厉声以呵,则噪而相逐。
(《五人墓碑记》)[苏州的老百姓正在痛恨他,于是趁着他厉声呵斥的时候,就呼叫着追赶他。
焉:代词,相当于“之”,此处译为“他”]2).相当于“于此”。
放在谓语之前或谓语之后,“于是”属介宾短语作状语或补语。
可根据“于”的不同用法,分别相当于“在这”、“从这”等。
①吾祖死于是,吾父死于是。
(在这职业上)②遂墨以葬文公,晋于是始墨。
(从这以后,从此)(《崤之战》)[巩固练习]1、贫者语于富者曰。
2、乃设九宾礼于庭。
3、故燕王欲结于君。
4、平原君不敢自比于人。
5、灌水之阳有溪焉,东流入于潇水。
浙江宁波2019高三上年末试题-语文
浙江宁波2019高三上年末试题-语文【一】语言文字运用〔共24分,其中选择题每题3分〕1.以下词语中加点的字,注音全都正确的一项为哪一项〔〕A.尴.尬〔gān〕迤逦.(lǐ) 船坞.(wū) 命途多舛.(chuǎn)B.蕴藉.(jiè) 匹.配(pǐ) 自给.(jǐ) 咬文嚼.字(jiáo)C.憩.息(qì) 险衅.(xìn) 舷.窗(xuán) 茕茕.孑立(qióng)D.参.差(cēn) 上乘.(chéng) 精髓.(suǐ) 载歌载.舞(zǎi)2.以下各句中,没有错别字的一项为哪一项〔〕A.在国内,各种揶喻和抱怨声不绝于耳,“中国制造”的处境,可能并不比当年“德国制造”要好多少。
B.一位联续14年坚持无偿献血,累计献血量达4万毫升的爱心父亲,今年4月,当自己罹患白血病的儿子突然病重,心如刀绞却又束手无策。
C.前段时间,我硬拽一个朋友去看我少年时住过的西村,我没有找到我家;我只看到一片坍蹋的废墟,西村仿佛差不多冷寂沧桑一个世纪了。
D.今年金马奖的最正确影片不是此前呼声最高的《夺命金》,而是由高群书执导的《神探亨特张》爆冷夺得,由此引发许多人质疑奖项的公平性。
3.以下加点词语运用正确的一项为哪一项〔〕A.沟通是为了一个设定的目标,把信息、思想和情感,在个人或群体间传递达成共同协商的过程。
B.云南少数民族美女多如过江之鲫,丽江的纳西女人以黑为美,大理的白族女人以白为美,版纳的傣族姑娘以细腰为美,各有各的美。
C.眼疾手快中,少女已将篮球抢到手,玩起了花样运球动作,把眼前这男人晃得一楞一楞的。
开怀一笑中,少女将球传给那个人,然后娉婷而去。
D.青岛国信体育馆的顶棚彩灯,夜幕刚刚降临就全部打开了——在那个赛季里,那个地方至少有16个夜晚将打破往日的宁静,呈现美轮美奂的喧闹景象。
4.以下句子,没有语病的一项为哪一项〔〕A.假如中日双方钓鱼岛冲突一味升级并诉诸于武力,中日双方的外交关系必将受到妨碍,亚太地区的局势必将更加紧张。
介词于的用法古代汉语
介词于的用法古代汉语一、介词于的基本用法1. 表示定位关系古代汉语中,介词于常用于表示人或物所处的位置。
例如:“春江潮水连海平,海上明月共潮生。
”这句诗中的“连”,就是表示两者之间相接在一起的定位关系,也可以用介词于来表达:“春江潮水于海平。
”2. 表示动作行为发生的地点介词于还可以用来表示某个动作或行为发生的地点。
例如:“雄黄酒不敌长寿酒,百年宴宾客盈庭。
”这句话中,“雄黄酒不敌长寿酒”是描述一个动作行为,在完成这个动作时,这个行为发生在什么地方呢?通过使用介词于来指明:“雄黄酒不敌长寿于宴席之上。
”3. 表示所属关系在古代汉语中,介词于还常常用来表示所属关系。
例如:“欣然披薜帷,采所师之芳菲。
”这句话中,“披薜帷”的动作被描述出来了,同时也提到了这个动作与主体的所属关系。
使用介词于来表达所属关系:“欣然披薜于师居之芳菲。
”4. 表示时间关系介词于在古代汉语中还可以表示时间关系。
例如:“新岁欢天馥。
”这句话中,“新岁”表示一段特定的时间,与“欢天馥”发生的时间有关联。
这个关系可以通过介词于来表达:"新岁于欢天馥。
"二、介词于的其他用法1. 表示主动行为的起点在一些情况下,介词于可以用来表示主动行为的起点。
例如:“宁将剑洗犹有恨,不畏人言是饭沂。
”这句话在描述一个行为时指名了行为产生的地方,使用介词于来表示主动行为的起点:“宁将剑洗而始有恨,不畏人言乃以饭沂。
”2. 表示被动行为的结果另外一种使用方式是用于表示被动行为所产生的结果。
例如:“生风祛秽布昭然。
”这句反映出由一个被动行为所引起的结果,在这里可以使用介词于来说明被动行为产生了什么结果:“风祛秽布而显现。
”3. 表示转折或对比关系介词于还可以用来表示转折或对比关系。
例如:“胡蜂捧杀儿,沙鸥戲龟沉。
”通过使用介词于来表达转折关系,“胡蜂在杀儿上表现得怯懦,而沙鸥则在戏龟方面显得生动。
”4. 表示目的或结果在一些情况下,介词于可以用来表示行为的目的或结果。
介词“于”的起源和发展
介词“于”的起源和发展班级:10级文本(1)班姓名:龙争荣学号:2010021016“于”字的研究,最具权威的是郭锡良先生的《介词“于”的起源和发展》的实词虚化说,在现在,我们把“于”字归在介词里面,实质上是承认了“于”的虚化。
但是,对于“于”的起源和发展,却还有不同的说法,在《也论介词“于”的起源和发展》这篇论文中,则认为“于”起源于原始汉语的格助词。
那么,“于”最初成字的时候到底是什么词?简要的论述一下“于”的起源和发展。
要了解“于”,那么我们要清楚什么是介词?所谓介词就是:介词是一种用来表示词与词、词与句之间的关系的虚词,在句中不能单独作句子成分。
介词后面一般有名词代词或相当于名词的其他词类,短语或从句作它的宾语。
介词和它的宾语构成介词词组,在句中作状语,表语,补语或介词宾语。
介词可以分为时间介词、地点介词、方式介词、原因介词和其他介词。
而“于”与名词、代词或名词性词组结合起来组成介宾结构,在句中充当状语或补语。
由此,我们可以看出,“于”的的确确是介词,如:表示动作行为在何处发生、出现或进行。
“于”所在的介宾结构用于动词或谓语之后,作补语。
可译为“在”,或仍作“于”。
例:身直为闺閤之臣,宁得自引深藏于岩穴邪(西汉·司马迁《报任安书》)。
那么“于”最初出现于那里?于的字形演变如下:由此可见,“于”最早应是起源于商朝的甲骨文。
并且“于”在甲骨文和金文中用的很多,这样看来“于”应该是一个常用字,就像我们今天用的“人”、“水”、“吃”等词,初步推断:“于”应该是名词,或动词。
在篆文时期,“于”的写法就比较少了,说明这时候“于”字开始虚化。
到了汉朝时,许慎《说文解字》说:“于,於也。
象气之舒。
”本义为叹词,音xū。
许慎说“于”是象形。
甲骨文字形,表示气出受阻而仍越过。
本义:超过。
所以“于”最初是个感叹词,只是在甲骨文使用之初,“于”就被引申为“大于”超过,这多半是大声出气,就有了超越。
“于”的其他虚词义是其假借用法,今音读yú。
20世纪中国文字起源论说评述
20世纪中国文字起源论说评述廖志林(杭州职业技术学院,浙江 杭州 310018)[摘 要]中国汉字是世界文字之林中独一无二的见形见音见意的文字,20世纪考古资料的大发现,学者们掀起了探索中国文字起源的热潮。
在20世纪有关中国文字起源的论说中,至少有8000多年说,6000———7000年说、4000多年说和3000多年说等多种不同论断。
殷代文字肯定不是中国文字的源头,中国文字的源头可上溯到夏王朝时期即考古学的二里头文化时期,大汶口陶文、丁公陶文和景阳岗陶文等,只是一种带有民族特点的原始文字。
[关键词]20世纪;中国文字;起源论说[中图分类号]H0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0-3541(2007)04-0063-04On the Origin of Chinese Characters in the 20th CenturyLI AO Zhi -lin(Hangzhou Vocational and T echnical C ollege ,Hangzhou 310018,China )Abstract :Chinese charters are unique characters that have shape ,pronunciation and meaning in the w orld characters.The great dis 2covery of the archaeological materials of the 20th century ,the scholars raised the upsurge of exploring the origin of Chinese characters.In the argumentation about Chinese characters origin in the 20th century ,there are many kinds of different theories ,such as the history of m ore than 8000years ,the history of 6000or 7000years ,the history of m ore than 3000years and 4000years.Chinese charters of the Y in Dynasty must be not s ource of Chinese characters.The s ource of Chinese characters can be traced back the period of X ia Dynasty ,namely culture period of Erlitou of archaeology ,Dawenkou inscription on pottery ,Dingg ong inscription on pottery ,Jinyang inscription on pottery ,etc.It is just a kind of primitive characters with national characteristic.K ey w ords :the 20th century ;Chinese charters ;theories of origin[收稿日期]2007-03-06 中国汉字是世界文字之林中独一无二的见形见音又见意的文字,中国汉字的魅力不仅表现在它独特的读音上,而且还突出地表现在独特的形体和寓意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