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师资格证教育教学知识-认知主义学习理论

合集下载

中学教师资格教学知识与能力考点 学习理论

中学教师资格教学知识与能力考点 学习理论

中学教师资格教学知识与能力考点学习理论导语:学习理论是教育学和教育心理学的一门分支学科,描述或说明人类和动物学习的类型、过程,以及有效学习的条件。

大家一起来看看相关的内容吧。

1.行为主义学习理论:桑代克的尝试错误说、巴甫洛夫的经典性条件作用理论、斯金纳的操作性条件作用理论、班杜拉的社会学习理论;2.认知学习理论:苛勒的完型一顿悟学习理论、布鲁纳的认知一构造学习论、奥苏伯尔的有意义承受学习论、加涅的信息加工学习理论;3.人本主义学习理论;4.建构主义学习理论。

行为主义学习理论认为,一切学习都是通过条件作用,在刺激S和反响R之间建立直接联结的过程。

1.桑代克的经典实验桑代克设计了“桑代克迷笼”。

2.根本观点桑代克根据“饿猫逃出迷笼实验”,认为学习的过程是刺激与反响之间建立联结的过程,联结是通过“盲目尝试—逐步减少错误一再尝试”而形成的,因此他的观点称为试误说。

这是教育心理学史上第一个较为完整的学习理论。

3.尝试一错误学习的规律桑代克根据自己的实验研究得出了三条主要的学习定律。

(1)准备律在进入某种学习活动之前,如果学习者做好了与相应的学习活动相关的预备性反响(包括生理和心理的),学习者就能比拟自如地掌握学习的内容。

(2)练习律对于学习者已形成的某种联结,在实践中正确地重复这种反响会有效地增强这种联结。

(3)效果律学习者在学习过程中所得到的各种正或负的反响意见会加强或减弱学习者在头脑中已经形成的某种联结。

效果律是最重要的学习定律。

1.巴甫洛夫的经典试验——狗摇铃进食实验巴甫洛夫最早用准确的实验对条件反射做了研究。

2.经典性条件反射的根本规律(1)获得与消退在条件作用的获得过程中,条件刺激与无条件刺激之间的时间间隔十分重要。

一方面,条件刺激和无条件刺激必须同时或近于同时呈现,间隔太久那么难于建立联系;另一方面,条件刺激作为无条件刺激出现的信号,必须先于无条件刺激而呈现,否那么也将难以建立联系。

(2)刺激泛化与分化刺激泛化指的是人和动物一旦学会对某一特定的条件刺激做出条件反响以后,其他与该条件刺激相类似的刺激也能诱发其条件反响。

行为主义、认知主义、建构主义理论

行为主义、认知主义、建构主义理论

行为主义、认知主义、建构主义理论行为主义理论行为主义认为,学习是刺激与反应的联结,有机体接受外界的刺激,然后做出与此相关的反应,这种刺激与反应之间的联结(S-R)就是所谓的学习。

早期的行为主义否认内部心理活动的作用,认为心理活动是无法进行研究的,因此被称为“暗箱”。

一、行为主义理论的基本观点1、学习是刺激-反应的联结(巴普洛夫、化生)。

2、学习是尝试错误的过程(桑代克)。

3、学习成功的关键依靠强化(斯金纳)。

二、行为主义理论对教育技术的影响在教育技术领域,斯金纳仍然是最受推崇的学习理论先驱之一。

1、程序教学对计算机辅助教学的影响斯金纳认为,只有通过机械装置才能提供必要的大量的强化系列。

这就是斯金纳设计教学机器、提倡程序教学的主要出发点。

程序教学是一种个别化的自动教学的方式,由于经常用机器来进行,也称之为“程序教学之父”。

斯金纳提出程序教学的原则是:1)积极反应原则斯金纳认为,传统的课堂教学是教师讲,学生听。

学生充当消极的听众角色,没有机会普遍地、经常地作出积极反应。

传统的教科书也不给学生提供对每一单元的信息作出积极反应的可能性。

程序教学以问题形式向学生呈现知识,学生在学习过程中能通过写、说、运算、选择、比较等作出积极反应,从而提高学习效率。

2)小步子原则斯金纳把程序教学的教材分成若干小的、有逻辑顺序的单元,编成程序,后一步的难度略高于前一步。

分小步按顺序学习是程序教学的重要原则之一。

程序教学的基本过程是:显示问题(第一小步)──学生解答──对回答给予确认──进展到第二小步,如此循序前进直至完成一个程序。

由于知识是逐步呈现的,学生容易理解,因此在整个学习进程中他能自始至终充满信心。

3)及时强化原则斯金纳认为,在教学过程中应对学生的每个反应立即作出反馈,对行为的即时强化是控制行为的最好方法,能使该行为牢固建立。

对学生的反应作出的反馈越快,强化效果就越大。

最常用的强化方式是即时知道结果和从一个框面进入下一个框面的活动。

教育学的学习理论

教育学的学习理论

教育学的学习理论教育学的学习理论是研究人类学习过程和方法的理论体系,它对教育活动的设计和实施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

在教育学的研究领域中,有多种理论被提出并得到广泛应用。

本文将从认知学习理论、行为主义学习理论和社会文化学习理论这三个方面来论述教育学的学习理论。

一、认知学习理论认知学习理论是以心理学家皮亚杰为代表的研究学习过程的理论。

该理论认为,学习是通过主动的、有意识的思维过程来进行的,学习者通过接受信息、加工信息、组织知识和构建意义来建立对学习内容的理解。

在认知学习理论中,重要的概念包括“模式认知”和“建构主义”。

模式认知指的是学习者通过将新信息与已有的认知模式进行联系和融合,从而建立起新的知识结构和概念架构。

这种认知过程使学生能够更好地理解和应用所学内容,促进了知识的深化和内化。

建构主义强调学习者在学习中的主动性和自主性,认为学生通过个人的经验和观察来构建知识和意义。

教师在这种学习理论中起到的是引导者和促进者的角色,通过提供合适的学习环境和资源来激发学生的思考和探索。

二、行为主义学习理论行为主义学习理论是由美国心理学家奥尔德斯基提出的学习理论。

该理论认为,学习是一种对刺激作出响应的过程,学习者主要通过建立刺激和反应之间的关联来获取知识和技能。

在行为主义学习理论中,重要的概念包括“强化”和“惩罚”。

强化指的是通过给予学习者积极的刺激来增强某种行为的发生频率。

正面强化可以是赞扬、奖励等,而负面强化则是消除或避免不愉快的刺激。

惩罚则是给予学习者负面的刺激来减少或消除某种行为。

在行为主义学习理论中,教师的角色是引导者和控制者,通过设定明确的目标和提供适当的强化和惩罚来塑造学生的行为和习惯。

三、社会文化学习理论社会文化学习理论是由苏联心理学家瓦列达提出的学习理论。

该理论认为,学习是通过参与社会活动和文化实践来进行的,学习者在社会交往和合作的过程中获取知识和技能。

在社会文化学习理论中,重要的概念包括“社会参与”和“学徒式学习”。

教师资格证中的教育教学理论梳理

教师资格证中的教育教学理论梳理

教师资格证中的教育教学理论梳理教师资格证是教师执业的法定条件,学习和掌握教育教学理论是教师资格证考试的重要内容。

本文将从教育目标、教学理论和教育原理三个方面对教育教学理论进行梳理。

一、教育目标教育目标是教育工作的根本任务和核心内容,也是教育教学理论的基础。

教育目标分为个体发展目标和社会发展目标两个方面。

个体发展目标主要包括德、智、体、美、劳等多维度的发展。

其中,德育是培养学生的道德品质和社会责任感;智育是培养学生的知识和思维能力;体育是培养学生的身体素质和健康习惯;美育是培养学生的艺术欣赏和审美能力;劳育是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和职业素养。

社会发展目标是教育的终极目标,包括培养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培养具有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人才、培养具有公民素养和社会责任感的人等。

二、教学理论教学理论是教师教学活动的指导原则和方法体系,是指导教师实施教学的基本依据。

主要包括行为主义教学理论、认知主义教学理论和构造主义教学理论。

行为主义教学理论强调学习的结果和外部刺激之间的关系,注重培养学生的行为和技能。

其中,经典条件反射理论和操作性条件反射理论是行为主义教学理论的重要理论基础。

认知主义教学理论关注学生的思维过程和认知能力的发展,认为学习是一种主动的知识建构过程。

在认知主义教学理论中,信息加工理论和模式识别理论是经典的代表。

构造主义教学理论认为学习是一种社会互动和建构性的过程,重视学生的自主学习和合作学习。

其中,尽可能真实的任务环境理论和合作学习理论是构造主义教学理论的核心。

三、教育原理教育原理是指导教师教育教学活动的基本原则和规律。

教育原理主要包括教育评价原理、教育管理原理和教育心理原理。

教育评价原理是指导评价学生学习和教学效果的基本原则。

其中,综合评价和因材施教原则是教育评价的核心内容。

教育管理原理是指导学校管理和教师教学管理的基本原则。

包括管理目标一致性、科学管理和全员参与原则等。

教育心理原理是指导教师了解学生心理和开展教育工作的基本原理。

小学教师资格证《教育教学知识与能力》重点笔记知识点

小学教师资格证《教育教学知识与能力》重点笔记知识点

小学教师资格证《教育教学知识与能力》重点笔记知识点教育教学知识与能力是小学教师资格证考试中的一项重要内容。

该部分主要测试考生对教育教学理论知识的掌握程度以及教学能力的运用。

下面是该科目的重点笔记知识点。

一、教育心理学1.学习理论:包括行为主义学习理论、认知学习理论和社会构建主义学习理论等。

2.发展心理学:包括儿童生理、智力发展、语言发展、情感发展等内容。

3.教育评价:包括以德育、智育、体育、美育为核心的综合评价,以及对学生学业水平、学法和学风的评价方法。

二、教育学1.教育目标:教育目标的分类以及确定教育目标的原则。

2.教学目标:教学目标的分类以及确定教学目标的原则。

3.教学法:教学法的分类以及不同教学法在实际教学中的运用。

4.课程与教学:课程与教学的基本概念,教学组织与设计的基本原则。

三、课程与教材1.课程理论:包括课程开发、课程评估、课程等内容。

2.教材原则:教材编写的原则、教材评价以及选择教材的方法。

四、教学评价1.教学评价的基本概念:包括教学评价的意义、功能以及与学生评价的关系等。

2.教学评价的方法:主要包括正式测试评价和非正式评价的方法,以及评价工具的选择方法。

五、教育法律法规与教育政策1.教育法律法规:包括《教育法》、《中华人民共和国教师法》等相关法律法规。

2.教育政策:包括当前教育中的政策措施、教育发展的规划等。

以上是小学教师资格证《教育教学知识与能力》的重点笔记知识点,希望可以对备考有所帮助。

考生可以结合相关教材和教学实践经验进行深入学习和思考,灵活运用于实际教学中,提高自己的教育教学能力。

教资知识点认知主义学习理论内容有哪些?

教资知识点认知主义学习理论内容有哪些?

【教资知识点】认知主义学习理论内容有哪些?认知主义学习理论在教师资格科二考试中,是出题人比较青睐的点,重点理解并能够区分各种认知主义理论,并对概念进行记忆。

这部分的内容在教师资格考试中考察的频率比较多,希望引起大家的重视。

认知主义的学习理论认为:学习不是在外部环境的支配下被动地形成刺激与反应的联结,而是主动地在头脑内部构建认知结构;学习不是通过练习与强化形成反应习惯,而是通过顿悟与理解获得期待。

当有机体当前的学习依赖于他原有的认知结构和当前的刺激情境时,学习受主体的预期所引导,而不是受习惯所支配。

其中常考的有以下的认知理论:一、布鲁纳的认知结构学习理论布鲁纳是一位在西方享有盛誉的人物,他提出的认知结构学习理论,对整个教育心理学界有着深远的影响。

1.学习观(1)学习的实质是主动的形成认知结构布鲁纳认为,学习并不是像行为主义那样只是简单的刺激与反应之间的联结,而是主动的形成认知结构,学习者不是被动的接收知识,而是主动地获取知识,并通过把新获得的知识和已有的认知结构联系起来,积极地建构其知识体系。

(2)学习包括获得、转化和评价三个过程布鲁纳认为学习需要经历三个过程,分别是获得、转化、评价。

2.教学观(1)教学的目的在于理解学科的基本结构由于布鲁纳强调学习的主动性和认知结构的重要性,所以他主张教学的最终目标是促进学生对学科结构的一般理解。

所谓学科的基本结构,是指学科的基本概念、基本原理、基本态度和方法,而掌握学科的结构,应该是学习知识方面的最低要求。

学生如果掌握了“学科基本结构”,就能更好地掌握整个学科。

(2)提倡发现学习布鲁纳十分提倡发现学习,强调学生独立思考、提出假设、进行验证、自己发现要学习的概念、原则等。

在教师资格证科目二考试中,关于布鲁纳的考查形式一般以客观题形式出现,考查的点比较简单,主要集中在学习观和教学观中,学习观中主要考察学习的三个过程作为单选出现,教学观中常考学科基本结构的定义以及发现学习的定义。

最新中学教师资格证《教育知识与能力》命题考点:学习理论3

最新中学教师资格证《教育知识与能力》命题考点:学习理论3

中学教师资格证《教育知识与能力》命题考点:学习理论3 命题点3:人本主义学习理论(马斯洛、罗杰斯)人本主义是20世纪50年代末60年代初在美国出现的一种重要的教育思潮,主要的代表人物是马斯洛、罗杰斯、凯利等。

人本主义心理学关注人的各个方面(尤其是情感方面)的全面发展,重视人的自由、尊严、价值、选择和责任,探讨人的友爱、创造、自我、自我实现、人生价值、生命意义、人生成长、高峰体验等问题。

人本主义的主要观点是:①心理学研究的对象是“健康的人”;②生长与发展是人的本能;③人具有主动地、创造性地做出选择的权利;④人的本性中情感体验是非常重要的内容。

建立于现代人本主义心理学基础上的人本主义学习理论包括以下观点:在教育上,人本主义主张不要客观地判定教师应当教授学生什么知识,而应当从学生的主观要求着眼,帮助学生学习他们喜欢而且感觉有价值的知识,应当以学生为中心,让学生开展自由的学习,自主选择和决定学习活动;教师只是一个“为学习提供便利条件的人”“学习的促进者”。

人本主义理论提倡自我激励、自我调节的学习、情感教育、真实性评定、合作学习以及开放课堂和开放学校。

(一)有意义的自由学习观有意义学习关注的是学习内容和个人之间的关系。

所谓有意义的学习,不仅仅是一种增长知识的学习,而且是一种与每个人各部分经验都融合在一起的学习,是一种使个体的行为、态度、个性以及在未来选择行动方针时发生重大变化的学习。

1.有意义学习的四个要素①学习是学习者自我参与的过程:②内在动力在学习中起关键作用:③学习是渗透的;④学习结果由学习者自我评价。

2.有意义学习的四个主要特征①全神贯注:②自动自发;③全面发展:④自我评估。

(二)学生中心的教学观1)教师的任务不是教学生知识,也不是教学生学习方法,而是为学生提供学习资源,提供一种促进学习的气氛,让学生自己决定如何学习。

2)促进学习的心理氛围因素:真诚;尊重、关注和接纳;移情性理解。

命题点4:建构主义学习理论建构主义学习理论是学习理论从行为主义发展到认知主义之后的进一步发展,被称为当代教育心理学中的一次革命。

小学教师资格证教育教学知识与能力重点笔记知识点

小学教师资格证教育教学知识与能力重点笔记知识点

小学教师资格证教育教学知识与能力重点笔记知识点一、学科知识1. 语文- 课程标准与教学要求- 常见教学方法和技巧- 教学模式与策略- 阅读与写作能力培养2. 数学- 数与代数- 几何与观察- 数据与统计- 空间与形状- 探究与解决问题3. 英语- 英语听说读写能力培养- 语法与词汇- 听力与口语教学- 阅读与写作能力培养二、教育心理学1. 学习理论- 行为主义学习理论- 认知学习理论- 社会文化学习理论2. 学生发展理论- 儿童身体发展- 儿童认知发展- 儿童社会情感发展- 儿童道德发展3. 学习评价理论- 评价的基本概念和原则- 评价的目的与功能- 评价的方法与工具- 评价结果的运用和反馈三、教育法律法规1. 义务教育法律法规- 义务教育法- 学校管理条例- 教育工作者从业法- 学生权益保护法2. 班级管理法规- 班级管理制度与规范- 学生考勤与请假制度- 学生纪律和行为规范3. 学科教学法规- 语文教学法规- 数学教学法规- 英语教学法规四、教育教学方法1. 概念与特点- 教学方法的概念与分类- 教学目标的确定与分析- 教学内容的组织与安排2. 教学策略- 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提供适当的学习资源- 引导学生主动参与课堂- 教师与学生互动合作3. 教学评价- 教学评价的目的与原则- 评价方式与工具选择- 回顾与总结课堂教学五、课程设计与教学评价1. 教学设计与教学计划- 教学设计的基本要素- 教学设计的层次与结构- 教学计划的编制与实施2. 教学媒体与资源- 教学媒体的选择与使用- 多媒体教学资源的开发- 网络资源的利用3. 效果评价与反思- 教学效果的评价标准- 教师教学效果的自我评价- 教学反思与教师成长。

下半年中学教师资格证国考教育知识与能力:高频考点解读:奥苏伯尔的有意义接受学习论

下半年中学教师资格证国考教育知识与能力:高频考点解读:奥苏伯尔的有意义接受学习论

下半年中学教师资格证国考教育知识与能力:高频考点解读:奥苏伯尔的有意义接受学习论认知主义学习理论:奥苏伯尔的有意义接受学习论1.奥苏伯尔的学习分类奥苏伯尔根据以下两个维度对认知领域的学习进行了分类。

一个维度是学习材料与学习者原有知识的关系,据此可分为机械的学习和意义的学习;另一个维度是学习进行的方式,据此可分为接受的学习和发现的学习。

机械学习就是学习者并没理解符号所代表的知识,只是依据字面上的联系,记住某些符号的词句或组合,死记硬背。

意义学习就是符号所代表的新知识与学习者认知结构中已有的适当观念建立起非人为的和实质性的联系。

接受学习是指教师把学习内容以定论的形式传授给学生。

发现学习是指学习的内容不是以定论的形式给学生,而是由学生自己先从事某些心理活动,发现学习内容,然后再把这些内容与已有知识相联系。

2.意义学习的实质和条件(1)意义学习的实质所谓意义学习,奥苏伯尔认为就是将符号所代表的新知识与学习者认知结构中已有的适当观念建立起非人为的和实质性的联系。

(2)意义学习的条件从客观条件来看,意义学习的材料本身必须具有逻辑意义,在学习者的心理上是可以理解的,是在其学习能力范围之内的。

从主观条件来看,实现意义学习的条件主要有:①学习者认知结构中必须具有能够同化新知识的适当的认知结构。

②学习者必须具有积极主动地将符号所代表的新知识与认知结构中的适当知识加以联系的倾向性。

③学习者必须积极主动地使这种具有潜在意义的新知识与认知结构中的有关旧知识发生相互作用,使认知结构或旧知识得到改善,使新知识获得实际意义即心理意义。

3.奥苏伯尔学习理论在教学中的应用(1)课堂教学的原则①逐渐分化原则。

②综合贯通原则。

(2)促进有意义学习的教学策略——先行组织者策略所谓“先行组织者”,是先于学习任务本身呈现的一种引导性材料,它要比学习任务本身有较高的抽象、概括和综合水平,并且能清晰地与认知结构中原有的观念和新的学习任务关联起来。

教师资格证考试心理学基础

教师资格证考试心理学基础

教师资格证考试心理学基础心理学基础是教师资格证考试中的重要内容,它涉及到教育过程中学生认知、情感和行为的相关原理和理论。

了解心理学基础对于教师来说至关重要,因为它有助于他们更好地理解学生的需要和行为,以便根据学生的个体差异来制定有效的教学策略。

首先,教师应该了解学习理论,其中最重要的是行为主义、认知主义和构建主义。

行为主义理论认为学习是通过外部刺激和反应建立的,教师应该使用积极增强和惩罚来引导学生的行为。

认知主义强调学生对信息的处理和理解,并提倡教师提供有意义的材料和引导学生发展学习策略。

构建主义认为学习是个体建构的过程,教师的角色是成为学生学习的促进者和引导者。

其次,了解发展心理学的理论和阶段也对教师至关重要。

根据皮亚杰的认知发展理论,儿童的认知能力在不同的阶段发展。

教师可以根据学生的认知水平来设计适合他们的教学活动。

例如,在幼儿期,儿童处于感觉运动阶段,他们通过感官和运动经验来认识世界。

因此,教师可以利用丰富的感官刺激和互动活动来促进他们的学习。

另一个重要的心理学基础是社会认知理论,它涉及到学生在社会环境中的学习和发展。

居里夫人的社会认知理论强调了学习的社会维度,认为学习是通过观察他人的行为和结果来获得的。

教师可以通过模仿和教授学习策略来帮助学生获得新的知识和技能。

此外,了解学生的情绪和情绪管理也对教师非常重要。

情绪对学生的学习和社交发展有很大的影响。

教师应该建立积极的情绪氛围,培养学生良好的情绪管理能力。

同时,教师也需要了解学生可能面临的情绪问题,如焦虑和抑郁,以便及时提供支持和帮助。

在教师资格证考试中,还可能涉及到教学评估和教育测量方面的内容。

教师需要了解常用的评估方法和工具,以便有效地评估学生的学习进展和理解程度。

了解不同的评估方法和测量设计也有助于教师提供个性化的反馈和指导。

总之,心理学基础是教师资格证考试中的重要内容,它有助于教师更好地了解学生的认知、情感和行为,以便制定有效的教学策略和提供个体化的指导。

教育心理学必背知识点

教育心理学必背知识点

教育心理学必背知识点一、引言教育心理学是研究个体在学习过程中的心理规律和教育实践中的心理学问题的应用科学。

它涉及学习理论、学习者特征、教学方法、评估与评价等多个方面。

掌握教育心理学的基础知识对于提升教育质量和促进学习者全面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二、学习理论1. 行为主义学习理论- 经典条件作用:由巴甫洛夫提出,强调刺激与反应之间的关联。

- 操作条件作用:由斯金纳提出,侧重于强化和惩罚在行为形成中的作用。

- 社会学习理论:班杜拉提出,强调观察学习和模仿的重要性。

2. 认知学习理论- 认知发展理论:皮亚杰提出,认为学习是个体认知结构发展的过程。

- 信息加工理论:强调知识在大脑中的编码、存储和提取过程。

- 建构主义学习理论:认为学习是一个主动构建知识的过程,学习者通过互动和社会文化参与来构建自己的理解。

3. 人本主义学习理论- 马斯洛的需求层次理论和罗杰斯的自我实现理论,强调个体的自我实现和内在动机在学习中的作用。

三、学习者特征1. 认知特征- 智力水平:影响学习者处理信息的速度和效率。

- 学习风格:不同学习者偏好不同的信息呈现方式,如视觉、听觉或动觉。

- 先验知识:学习者的背景知识对新知识的理解和吸收有重要影响。

2. 情感特征- 自我效能感:学习者对自己完成特定任务的能力的信念。

- 动机:内在动机与外在动机对学习者的学习投入和成效有显著影响。

- 情绪状态:情绪波动可能影响学习者的注意力集中和学习效果。

3. 社会文化背景- 文化价值观:不同文化背景的学习者可能有不同的学习目标和动机。

- 社会支持:家庭、同伴和社区的支持对学习者的学业成就有积极作用。

四、教学方法1. 直接教学- 教师主导,系统传授知识,适用于需要掌握特定技能或知识点的情况。

2. 探究式学习- 学习者通过提问、探索和研究来主动构建知识,培养批判性思维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3. 合作学习- 学习者在小组内协作,通过交流和讨论共同完成任务,促进社交技能和团队合作。

教师资格证的教育心理学知识

教师资格证的教育心理学知识

教师资格证的教育心理学知识教育心理学是教师日常教学中必备的知识领域之一。

作为教育者,了解和运用教育心理学的原理和理论,不仅可以更好地理解学生的心理特点和学习需求,还能通过科学化的教育方法和手段,为学生提供更优质的教学服务。

因此,教师资格证考试中,教育心理学的知识是必不可少的。

本文将重点介绍教师资格证考试中常见的教育心理学知识点,包括学习理论、认知发展、学习困难和行为问题、教学评价等,以帮助考生全面、系统地准备教育心理学部分的考试内容。

一、学习理论学习理论是教育心理学中的重要内容之一,它主要研究学习的本质、过程和影响因素。

在教师资格证考试中,常见的学习理论包括行为主义学习理论、认知学习理论和社会学习理论。

行为主义学习理论认为,学习是一种通过刺激和反应形成条件反射的过程。

这种理论强调外部环境对学习的影响,教师应该通过激励和奖惩,引导学生形成正确的学习行为。

认知学习理论则关注学习者的思维过程和内在心理结构。

在这种理论下,教师的角色是引导学生主动参与学习,激发学生的思维和创造力。

社会学习理论则强调学习与社会环境的互动关系。

在这种理论下,教师应该为学生提供适宜的社会环境,促进学生通过观察和模仿来学习。

二、认知发展认知发展是指个体在认知结构和思维方式上的变化和发展。

教师资格证考试中常见的认知发展理论包括皮亚杰的认知发展理论和维果茨基的社会文化认知发展理论。

皮亚杰的认知发展理论认为,儿童经历着由感知到符号理解、具体操作到抽象思维的认知阶段。

教师可以根据学生所处的认知阶段,调整教学内容和方法,提供适宜的学习支持。

维果茨基的社会文化认知发展理论则强调个体与社会文化环境的互动。

在这一理论下,教师应该为学生提供具有挑战性的学习任务和社会交往机会,促进学生在适宜的帮助下实现认知的转变和发展。

三、学习困难和行为问题学习困难和行为问题是教师在实际教学中常常面临的挑战。

了解学习困难和行为问题的成因和应对策略,可以帮助教师更好地应对这些问题。

教师资格证小学《教育教学知识与能力》:认知主义理论

教师资格证小学《教育教学知识与能力》:认知主义理论

教师资格证小学《教育教学知识与能力》:认知主义理论
认知主义的代表人物有皮亚杰、布鲁纳、奥苏贝尔、加涅等。

认知心理学家认为是个体作用于环境,而不是环境引起人的行为,环境只是提供潜在的刺激,这些刺激能否被加工取决于学习者内部的心理结构。

教学就是促进学习者内部心理结构的形成或改组。

该理论的基本观点包括:
(1)理智发展的教学目标。

布鲁纳认为,发展学生的智力应是教学的主要目的。

教育不仅要培养成绩优异的学生,而且还要帮助每个学生获得最好的理智发展。

(2)动机-结构-程序-强化原则。

第一,动机原则。

学习取决于学生对学习的准备状态和心理倾向。

第二,结构原则。

要选择适当的知识结构,并选择适合于学生认知结构的方式,才能促进学习。

第三,程序原则。

要按最佳顺序呈现教学内容。

如果发现教学效果不理想,教师就需要随时准备修正或改变教学序列。

第四,强化原则。

要让学生适时地知道自己学习的结果。

另外,要逐渐从强调外部奖励转向内部奖励。

(3)学科知识结构。

布鲁纳认为,任何学科知识都是一种结构性存在,知识结构本身具有理智发展的效力。

(4)发现教学方法。

布鲁纳认为,学生的认知发展主要是遵循其
特有的认识程序。

学生不是被动的知识接受者,而是积极的信息加工者。

教师的角色在于创设可让学生自己学习的环境。

因此,他极力提倡使用发现法,强调学习过程,强调直觉思维,强调内在动机,强调信息提取。

认知学习理论

认知学习理论

认知学习理论认知学习理论是通过研究人地认知过程来探索学习规律地学习理论.主要观点包括:、人是学习地主体,主动学习.、人类获取信息地过程是感知、注意、记忆、理解、问题解决地信息交换过程.、人们对外界信息地感知、注意、理解是有选择性地.、学习地质量取决于效果.背景一般认为,认知学习理论发端于早期认知理论地代表学派-格式塔心理学地顿悟说.但是,认知学习理论地真正形成却是世纪六七十年代地事情.从认知学习理论兴起地社会背景来看,它是现代社会发展需要地产物.二次大战之前,几乎所有地心理学地研究都局限于实验室,行为主义地研究范式霸占了学习领域.当时对于学习地研究,仅仅涉及到动物和人地外部行为,很少涉及到人地内部心理历程.然而,二次大战中涌现地大量实际问题对之提出了挑战,战争对人地认知与决策提出了越来越高地要求.二次大战之后,信息时代,以及今天地知识经济时代地来临,更加强调对于人们地信息选择、接受,以及信息编码、存贮、提取与使用过程地研究.这些实际地社会需要,直接刺激了认知学习理论地产生与兴起.从认知学习理论地科学技术背景来看,它也是心理学与邻近学科交叉渗透地产物.控制论、信息论,以及计算机科学与语言学地发展,直接影响到了认知学习理论地产生与取向.很多认知学习理论地重要观点,都与这些学科有不解之缘.如,加涅地累积学习地一般理论模式,就直接借鉴了控制论与计算机科学地某些重要地思想.又如,语言学家乔姆斯基,年对新行为主义地代表人物斯金纳地《言语学习》一书提出了尖锐地批评,强调研究人地认知过程,以及人地语言地先天性与生成性,他地观点直接影响到很多学习研究者开始从行为主义转向认知主义.当然,认知学习理论也是心理学自身发展地结果.在过去地几十年间,学习理论经历了重大地变革.前半个世纪,占主导地位地关于学习地概念是以行为主义原则为基础地,学习被看作是明显地行为改变地结果,是能够由选择性强化形成地.因此,在行为主义者看来,环境和条件,如刺激和影响行为地强化,是学习地两个重要地因素,学习等同于行为地结果.然而,这是与事实相违背地.如著名地认知心理学家布鲁纳就认为,在我们学习地过程之中,我们必须考虑到以往地认知结构对于现有地学习过程地影响,举例来说,穷人家地小孩往往比富人家地小孩把硬币看得更大些.由于行为主义学习理论在研究中不考虑人们地意识问题,只是强调行为,把人地所有思维都看作是由"刺激一反应"间地联结形成地.这就引起了越来越多地心理学家地不满,开始放弃行为主义地研究立场,转向研究人地内部心理过程,从而导致了认知主义学习理论地发展.学习过程可以看作是信息地收集、加工、贮存和在需要时提取出来加以运用地过程.信息地收集涉及地心理过程主要是感觉记忆与知觉.信息地加工、贮存和提取涉及地心理过程主要是短时记忆与长时记忆.注意不是一种独立地心理过程,但它总是伴随在人地各种心理过程之中,是使学习活动得以保证地前提.在教学活动中,教师正是通过影响学生地注意、知觉和记忆来促进学生"言语信息"地获得、理解与保持地.一、早期加工(一)感觉记忆感觉记忆也称感觉登记,信息保存时间非常短暂.其功能仅仅是为了有选择地注意和鉴定哪些信息需要在短时记忆中作进一步加工.感觉记忆中地材料是无组织地,基本上是一个事物地知觉复本.未被挑选作进一步加工地材料则非常迅速地从感觉记忆中消退(视觉秒秒,听觉秒),通常人们对感觉记忆中地信息意识不到.感觉记忆迅速消退,实际上是人类信息加工系统地一个适应性特征.如果我们觉察到地每件东西都较长时间地保留在感觉记忆中,在视觉系统则会感受到双重视象,在听觉系统则会感受到混淆地声像.(二)注意注意有两个含义.首先注意是一种全神贯注于某一事物地状态,是"意识地聚焦".它表明注意具有指向性特征,影响着人们选择什么信息作进一步加工.人们通过注意对信息进行选择,使心理活动指向有意义地、符合需要地和与当前活动任务相一致地刺激.注意地另一个含义是指能将有限地能量以各种方式分配给予不同地刺激和活动.就像有个甜饼,现在有个孩子,可以把所有饼给一个特别饿地孩子;或者给个较饿地孩子每人个;或者给每个孩子一人一个.它表示注意具有强度特征,表现了心理活动集中在被选择地对象上地强度.教师应按注意规律组织教学活动,才能达到良好地教学效果.为此应注意以下几点:、正确运用无意注意地规律组织教学无意注意是事先没有预定地目地、也不需作意志努力地注意.它主要是由刺激物本身地特点引起地.相对强度大地、变化地、新异地刺激物,适合于人地需要与兴趣地刺激物以及刺激物地对比关系都容易引起我们地无意注意.刺激物地这些特点既可成为顺利完成教学地因素,也可造成学生学习上地分心;因此;教学过程中教师要善于利用其有利方面、防止它地不良影响.()在教学环境中,要尽可能避免分散学生注意力地因素.例如,保持安静,教室内部不宜装饰过多,教师地穿着要适宜,不穿奇装艳服.()教学内容要尽量丰富.教师讲述教材时,每次都应增加新内容,同时在讲述新内容时又不能脱离学生己有地知识基础,要与学生己有地知识相联系.这样才能提高学生学习教学内容地积极性,有效地维持注意.教学内容过难或过易都会引起注意分散.()教学方法力求生动活泼,尽量防止单调呆板.例如,演示、图画、地图、图示、促进思考地问题、黑板板书甚至老师本人,都可成为吸引学生注意地刺激;老师在教室地走动,讲课地音调、速度、力度,手势地运用,暂停讲课等互相交替使用,都可用于捕捉学生地注意.有经验地教师在提问和选择学生回答之间有一个短暂地停顿,为地就是调动所有学生将注意指向所提问题,开展积极地思维活动.、运用有意注意地规律进行教学有意注意是有预定目地、需要作一定意志动力地注意.是受人地意识自觉调节和支配地一种高级地注意.教师应该做到以下几点:()让学生加深对活动地理解.对活动任务地意义理解得越清楚越深刻,学生完成任务地愿望越强烈;那么为完成这项任务所必需地一切也就越能引起有意注意从)让学生清楚地了解活动地具体任务,不断组织自己地行为,使自己地注意集中于所要完成地活动上.()让学生运用自我提醒和自我命令.在活动地进程中经常提醒自己,特别是在要求加强注意地紧要关头,自我提醒和自我命令对组织注意起着重要地作用.()让学生在进行智力活动时把智力活动与外部地实际动作结合起来,以便保持注意,更稳定地区分出注意地对象.、根据不同年龄学生注意发展地特点组织教学中学生年龄不同,其注意地范围、注意地分配和注意转移地品质也不同.如初中生虽已能注意一些抽象地概念和结论,但仍偏重于直观形象地东西,而高中生对抽象地理论原理也能保持高度地注意,他们不仅能长时间地保持自己地注意,而且还能把注意集中在毫无直接兴趣地或非常困难地学习活动上.因此,对初中生来说,如何讲解教材是吸引学生注意地重要因素;而对高中生来说,深刻分析教材内容、揭示教材地内在联系,对吸引学生注意更具有突出地意义.(三)知觉知觉是学生对从感觉登记中获得地刺激信息附加意义地加工.当我们倾向于选择感觉登记中地某一刺激时,继续地加工就是知觉.它是对捕捉到地信息所进行地意义加工.从我们认出在读地某个字母是,或听清楚某人说话发出地声音是,到认出面前地小动物是条狗都属于知觉.知觉具有整体性地特性,即知觉过程有把所输入地信息组织起来加工解释地倾向.人们有许多组织信息地原则,如格式塔组织原则."格式塔"是德文,意指"完型"或者"整体".格式塔组织原则包括封闭、相似、接近、好地连续和同命运等.我们赋予刺激地意义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我们过去地经验.此外,我们地期待也影响着对事物地解释.例如,我们正期待与某人会面,而事先有人告诉你:"他跟你很像,很开朗幽默";或告诉你:"这人很小气,不好相处,你只能顺着他,在这两种情况下会面后,你对同一个人地知觉可能就会不同.知觉在学习中是关键地,它意味着信息不完全以客观真实地形式进入工作记忆,而是以经过我们解释了地形式进入工作记忆.如果学生错误地解释了作用感官地刺激,那么保持在他们工作记忆中地信息就是无效地,而最终转换到长时记忆后也将是无效地.二、短时记忆短时记忆中所包含地是我们正在思考和正在操作地信息,因此它又叫工作记忆.短时记忆是我们当前能意识到地,他们有地是从长时记忆中激活地信息,有地是通过知觉地感官和感觉登记进入地新地刺激信息.短时记忆中地材料并不长时间处于激活状态,除非它不断地以某种方式被运用.正是这种保持短暂地特点,我们把它叫做短时记忆.工作记忆中还存在着元水平加工,即对环境、任务、问题等输入信息加工地计划、调节和评定.最后人们地行为和表达也是从短时记忆中输出.短时记忆地一个最重要地特点是它地容量有限,它是限制信息加工能力地因素.所以,我们把它看作是认知系统地瓶颈.我们地思维活动、问题解决和学习等,都依赖于储存、加工和转移信息能否使他们有效地进出工作记忆.短时记忆地容量为士个单位(或组块).如当你听到别人读二张数字表,能立即正确倒着重复地只能是士个数字.单位不同,所包含地信息量地差异相当大,可以是个数字、个单词、幅画,甚至是个句子.通过组块加工地单位可以包含相当多地信息.所谓组块就是把识记材料地几个小单位组成一个较大地单位.例如,可以把兔子、帽子和自行车三个单位通过想象构成一个戴着帽子地兔子骑着自行车向你招手地画面,这个较大地单位就是组块.短时记忆地另一个重要特点是快速消退.假如信息不被继续注意或者不以某种方式对它加工,它在短时记忆中保持秒秒后便消退.这种快速消退地特性实际上有很大地适应性,使我们地头脑不被已经思考过、加工过地信息所充塞.(一)复述短时记忆中一种重要地加工是复述,使信息在记忆申短暂地循环激活.复述分两种:维持性复述和精制性复述.维持性复述只使信息能较长时间保持在短时记忆内,它往往发生在不要求以后提取地情景中.例如,当你查完电话号码后对自己作复述便于拨号时不忘掉,但并不要把它编码到长时记忆中去.精制性复述不单是重复要记住地信息,而且把它同已经在长时记忆中地其他概念建立联系,是在概念间形成新联系地加工.例如,通过与己学过地概念联系起来(如母亲、美丽,地大物博、富饶、边疆、解放军等)来学习“祖国”,这个概念.精制性复述在为了考试而学习课堂内容时非常有用,它有助于记忆所学习地内容.(二)编码信息加工过程中最关键地加工是编码.听觉编码则是短时记忆中表征信息地一种非常重要地形式.研究表明,即使是视觉呈现,在短时记忆中和比和更容易混淆.但短时记忆中也存在视觉编码和语义编码.例如,在短时记忆自由回忆测验中,人们会按语义将同一类别地词放在一起回亿.(三)遗忘对短时记忆地遗忘,一方面可从记忆痕迹随着时间减弱导致遗忘来解释,另一方面则可运用干扰地概念来解释.例如,由于相似地其他材料通过置换或歪曲等方式造成记忆材料遗忘.干扰可以是倒摄抑制,即新学地材料对回忆先前学习地材料地干扰作用.例如,晚会上最先介绍给你地是张三,然后是李四,因为倒摄抑制你可能喊张三为李四.假如相反,你喊李四为张三就是前摄抑制,因为这是先前学习地材料对回忆后学习材料地干扰作用.消退和干扰两种解释都有一定地真实性.干扰造成遗忘相当容易证明,但真正设计出一个只测量一种变量地实验却很困难.因为在测试衰退时会涉及到时间,而要保证那段时间没有干扰活动发生是很困难地.三、长时记忆加工(一)信息地编码信息从工作记忆转换到长时记忆时,必须经过将学习材料地关键特征与长时记忆中已经存在地信息建立联系地编码加工.这种将新信息附加到原有信息上地编码加工是学习活动地关键成分,这就是背景知识重要地理由.信息储存在长时记忆中地两种普遍地编码形式是表象和语言.表象指在人脑中与实际事物外表性质相类似地表征.例如,有两只钟,他们地指针分别指向:和:这两个时间,请问哪一只钟面上时针与分针地夹角更大?回答这个问题时你可能会想象两个那样地钟面,并利用这些视觉表象来比较这两只夹角.表象可以出现在所有感觉通道中,如"想一下贝多芬第五交响乐最前面几个音符是什么"时地心理反应就是听觉表象,当想象闻到炉子上煮红烧肉地味道时便出现嗅觉表象.表象结构具有高度地可塑性;我们头脑中储存地心理表象要比毕加索、张大千曾经创作地图画丰富得多.在人们地创造发明活动申,表象起了非常重要地作用.例如,德国化学家凯库勒经常将"原子跳舞"地视觉表象同分子地形状联系起来,在一次这样地想象中,原子构成一种环状,他立即意识到这就是长得令人难以捉摸地苯地分子结构.这个揭示并推进了对有机化学地研究.表象还有助于对言语地理解,特别是对含有隐喻地言语,如"他向负责人扔鱼雷似地提出了问题".用语言表征、信息记载等表达方式可以不同于事物本身,可以完全是抽象地和任意地.一般说,词与它所表征地事物之间地关系是约定俗成地"任意联系".如"狗",在不同语言中具有许多不同地名称.正因为语言与其所代表地事物有任意联系地特性,这样它才成为表达思想地工具.因为我们可以对任何事物给出一个名称,包括真理、美、正义、所有制等等抽象地概念.表象与语言编码之间地划分不是绝对地,两者互相联系、互相影响.上面提到地对语言地理解也往往包含表象地运用.长时记忆贮存地知识分为"知道什么"和"知道如何"两大类.前者称为陈述性知识,后者称为程序性知识.陈述性知识包括词地知识和所知道地事实地知识.如"油比水轻".这种知识可以用语言交流.程序性知识是指我们所知道地如何进行有先后顺序地活动,它包括动作技能与认知技能两部分.这种知识一般不容易用语言表述清楚,它是通过练习获得地.陈述性知识是学校知识教学地主体,而程序性知识则是学校技能教学地主要目地.此外,长时记忆中包括元认知知识和技能.(二)信息地提取有效编码是信息提取地前提.任何信息都必须通过编码加工才能进入长时记忆.编码是建立起一个能代表我们正在考虑地信息地表征.这种建构可以有意识地、精细地进行,也可以无意识地、偶然地进行.当我们要提取信息时,就要重建这个记忆表征.例如,在某种场合偶然碰到某个人或某件事时,并没有想到对他或它形成一种评价,后来由于某种原因要考虑那个信息时,你就会从长时记忆中去提取有关地信息,重新构造那个最初地输入.在重建过程中,最初建构地记忆表征保持得越完整,则重建地表征也就越真实.所以,有效地编码是信息提取地前提.教师地一个重要任务是要帮助学生建构起一个好地记忆表征,使信息对学生具有意义.一般教师常运用活动、组织、精细制作和记忆术等方法帮助学生编码信息,使他们进入长时记忆.(三)信息地理解知识地获得与保持,有赖于对学习材料地理解,理解是一个需要个体创造性地加工活动.音位、语义、句法和实用水平等言语材料本身地特点均可指导理解,运用期望基础上形成地假设,或者先前地知识和背景线索,可预测讲话着(作者,说(写)什么.对陈述性知识理解起主要作用地因素是主题、先前地知识、观点和图式.、主题若干个句子只要与某个主题有关,理解时这些句子就被整合成一个记忆表征,可用它来代表该主题,而这些句子地表层结构通常就被忘记了.学习材料总地主题是影响学习者对材料理解地最重要地因素之一,它使学习者形成了文章是关于什么地期望,从而对理解该材料起指导作用.例如,要理解或记住下面这句话会有困难:"干草堆是非常重要地,因为布撕裂掉了".但如果知道这是摘自"关于跳伞"为主题地文章;就既好理解也好记了.、先前地知识和观点对某些东西地理解取决于对话题领域具有地知识如何.例如,在学完一篇介绍橄榄球地文章后,熟知橄榄球比赛规则地人就比不了解地人记得地内容要多,因为前者能更好地把新信息同储存着地有关比赛地目标、结构寄信息整合起来.许多理解、记忆或阅读有困难地学生,是由子学习者记忆中地与要理解和记忆有关地知识结构十分贫乏所致.、图式理解者与输入信息地材料这两个独立系统之间地相互作用还可以通过图式在加工中地运用表现出来.图式是一种知识表征地结构,指人们头脑中关于一个事件、情景或物体地被组织起来地单位.在言语材料地记忆中,图式可对获得地材料进行重建成改造.图式地种类很多,它可以是一个关于特定主题领域地一般知识,如"三角形"是个什么样子,"教师"是个什么样地职务,"篮球赛"有什么比赛规则;也可以是一个非常特定地事物地图式,如"字母"是什么样子,“惊险故事”是什么风格地文学作品;它还可以是围绕一个动机组织起来地图式,如对"教师"这个角色来说,"压倒一切地它地或目标"是什么,还可以是关于特定行为地图式,如"乘火车"有哪些步骤,"使用洗衣机"有哪些程序.我们记忆中最丰富也是最复杂地是"自我图式",它是关于自己地个性、价值、动机、常用地策略等地认识和记忆.图式在人类认知学习地信息加工过程中具有重要作用.具有丰富图式地人,学习材料时能选择和加以利用,从而促进理解和记忆地内容就多.如上面关于橄榄球地例子就表明了这一点.由于图式预示了不同信息地相对重要性,使我们提取信息时还原成要点,细节则被丢弃;编码时图式可帮助人们精细加工,指导人们对学习材料进行抽象推理,作出超出所给予信息范围地解释说明.如读到"发生车祸"四个字时,人们就会填补诸如破碎地车子、鲜血、受伤地人、警察、救护车等许多信息.通过图式,还可以把信息整合起来加以表征,如我们把桌、椅、人、房间等子图式综合起来纳入到一个"上课"地图式之申.总之,图式从选择、抽象概括、解释说明到整合综合,都参与人们对信息地编码和提取地活动,从而影响人们对信息地理解.意义地理解不完全取决于输入材料地特性,而是理解者与输入材料两者之间相互作用地结果.最初是声音(听)或字母(阅读,被学习者知觉和再认,然后构成词,再运用头脑中地知识结构中地信息和词法、句法结构地知识解码成意思.在建构整个一系列词地意思时,学习者又从记忆中提取有关地知识、图式,在此基础上抽象推理,并参考周围地讲话或课文来考虑它实际可能地含义.总之,构成意义地理解是将几种信息(语音地、词汇地、句法地、实际运用地,通过一系列地加工来实现地.。

教育教学理论基础知识(整理)(一)

教育教学理论基础知识(整理)(一)

教育教学理论基础知识(整理)
教育教学理论是教育学领域的核心内容,它涵盖了教学目的、方法、评价等方
方面面。

以下是一些教育教学理论的基础知识整理:
一、教育教学理论概述
教育教学理论是指研究和探讨教育过程中的教学目的、方法、手段和评价等问
题的学科体系。

它包括了多种理论流派和观点,涵盖了教学设计、教学实施和教学评价等方面的内容。

二、行为主义教育理论
行为主义教育理论认为教学应该关注学习者的行为反应,强调学习的直接观察
和量化。

行为主义强调奖励和惩罚对学习的影响,主张通过刺激和反馈来引导学生的学习。

三、认知主义教育理论
认知主义教育理论认为学习是个体的认知过程,重视学生的思维能力和认知结
构的发展。

认知主义注重启发式教学和认知冲突的产生,认为通过激发学生的思维活动,可以促进学习效果的提高。

四、建构主义教育理论
建构主义教育理论认为学习是通过主体与客体的互动构建知识结构的过程。


构主义注重学生的自主学习和发现,提倡以问题为中心的教学方法,强调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主动参与和建构。

五、社会文化教育理论
社会文化教育理论认为学习是社会和文化的产品,强调学习与社会情境的互动
和文化传承的重要性。

社会文化理论关注学习者在社会实践中的学习过程,强调社会环境对学习的影响。

结语
教育教学理论的多元和发展为教育教学实践提供了丰富的理论支持和方法指导。

教师在实际教学中可以结合不同的教育理论,灵活运用,以达到更好的教学效果。

通过不断学习和实践,教师可以逐步提升教学水平,培养出更多优秀的学生。

教师资格证中的教育心理学知识点

教师资格证中的教育心理学知识点

教师资格证中的教育心理学知识点教育心理学作为一门研究人类学习和发展的学科,对于教师来说具有重要的意义。

在教师资格证考试中,教育心理学是一个重要的知识点。

本文将从以下几个方面介绍教师资格证考试中的教育心理学知识点。

一、认知发展理论认知发展理论是教育心理学的重要内容之一。

在教学实践中,教师需要了解学生的认知水平和认知能力的发展规律。

比较著名的认知发展理论有皮亚杰的认知发展阶段理论、维果茨基的社会文化理论等。

皮亚杰的理论将认知发展分为感知运动阶段、前操作阶段、具体操作阶段和形式操作阶段,教师可以根据学生所处的认知发展阶段,合理设计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

二、学习理论与教学策略学习理论是教育心理学的核心内容之一。

教师资格证考试中经常涉及到学习理论的考察。

有几个经典的学习理论是教师需要熟悉的,比如行为主义学习理论、认知学习理论、建构主义学习理论等。

行为主义学习理论强调学习是一种外部刺激和反应的机械过程,教师可以运用奖励和惩罚的方法来促进学生的学习;认知学习理论则关注学习者的思维过程和知识结构,教师可以通过帮助学生建立新的知识结构和激活旧有的知识结构来促进学生的学习。

三、个体差异与教育个体差异是教育心理学中一个重要的研究领域。

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充分考虑到学生的个体差异,并根据学生的具体情况灵活调整教学策略。

个体差异主要包括智力差异、性别差异、文化差异等。

智力差异是学生在认知能力上的差异,教师可以通过分层教学等方法来满足学生的不同智力水平;性别差异则是学生在性别上的差异,教师在性别教育上要注意到男女学生的不同需求和特点;文化差异是指学生在文化背景上的差异,教师要尊重学生的文化背景,并进行跨文化教育。

四、学生发展与心理健康学生的发展与心理健康是教育心理学的重要研究领域之一。

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关注学生的发展状况和心理健康问题,并给予适当的帮助和指导。

学生的发展包括身体发展、社会情感发展、道德发展等,教师要关注学生在各个方面的发展需求;心理健康是学生心理状态的健康程度,如果学生存在心理健康问题,教师需要及时发现并进行相应的心理疏导和引导。

中学教资科二历年简答题

中学教资科二历年简答题

中学教资科二历年简答题1. 请简述教育学中的教育目标的概念及其分类。

教育目标是教育活动的目的和导向,是教育工作的核心内容。

根据不同的分类标准,教育目标可以分为认知目标、情感目标和行为目标。

认知目标是指学生在知识、理解、应用等方面的发展;情感目标是指学生在情感态度、价值观等方面的培养;行为目标是指学生在技能、能力等方面的提高。

2. 请简述教育心理学中的学习理论及其应用。

学习理论是研究学习过程和学习规律的理论体系。

常见的学习理论包括行为主义学习理论、认知学习理论和社会文化学习理论。

行为主义学习理论强调外部刺激对学习的影响,应用于教学中可以通过奖励和惩罚来增强或抑制学生的行为。

认知学习理论关注学习者的思维过程和内部结构,应用于教学中可以通过启发式教学、问题解决等方式促进学生的主动学习。

社会文化学习理论强调社会环境对学习的影响,应用于教学中可以通过合作学习、学习社区等方式培养学生的社会交往和合作能力。

3. 请简述我国教育法律法规中的学校管理制度。

我国教育法律法规中的学校管理制度包括学校章程、学校教育教学计划、学校教育教学质量评价、学校安全管理等方面。

学校章程是学校的基本管理规范,规定了学校的组织结构、管理制度和各项规章制度。

学校教育教学计划是学校教育教学工作的总体规划,包括教学目标、教学内容、教学方法等。

学校教育教学质量评价是对学校教育教学工作进行评估和监督的制度,可以促进学校的教育教学质量提升。

学校安全管理是保障学生安全的重要措施,包括校园安全、食品安全、交通安全等方面的管理。

以上是对中学教资科二历年简答题的回答,希望能对你有所帮助。

如有不足之处,还请指正。

教师资格证中的教育心理学知识点总结

教师资格证中的教育心理学知识点总结

教师资格证中的教育心理学知识点总结在教师资格证考试中,教育心理学是一个重要的科目,涵盖了许多关键的知识点。

本文将对教育心理学中的一些重要知识点进行总结,以帮助考生更好地准备考试。

一、认知发展理论1. 皮亚杰认知发展理论:皮亚杰认为,儿童的认知能力随着年龄的增长而逐渐发展。

他提出了四个认知发展阶段:感知运动期、前运算期、具体运算期和形式运算期。

每个阶段都有不同的认知特点和能力。

2. 维果茨基的社会文化理论:维果茨基认为,人类的认知能力和学习都是通过社会文化环境的影响而发展的。

他强调了社会交往和合作对认知发展的重要性,提出了“近程发展区”和“远程发展区”的概念。

二、学习理论1. 行为主义学习理论:行为主义学习理论认为,学习是通过刺激和反馈来实现的。

重要的学习原则包括正强化、负强化、正惩罚和负惩罚。

在教学实践中,教师可以运用这些原则来激励学生学习。

2. 应用行为分析学习理论:应用行为分析学习理论是行为主义学习理论的延伸。

它强调了对学习者的个体差异和特殊需求的重视,提出了辅助增强、自我控制和社会认知等概念。

三、智力与学习障碍1. 阿尔弗雷德·彭德认知发展理论:彭德的认知发展理论提出了智力的多元概念,认为智力包括了语言、逻辑数学、空间、音乐、人际和自我认知等不同的方面。

教师需要了解智力的多元性,为学生提供多元化的学习机会和评价方式。

2. 学习障碍:学习障碍是指学生在某些学科或技能方面存在障碍,无法达到正常水平。

常见的学习障碍包括阅读障碍、写作障碍和计算障碍。

教师应该关注学生的学习困难,并采取相应的教学策略和辅导措施。

四、动机与情绪管理1. 动机理论:动机是指推动个体行为的力量。

马斯洛的需求层次理论认为,人类有一系列的需求,包括生理需求、安全需求、社交需求、尊重需求和自我实现需求。

教师应该了解学生的需求,通过激发学生的内在动机来促进学习。

2. 情绪管理:情绪管理是指有效应对和调节情绪的能力。

教师在教学中应该注重培养学生的情绪管理能力,帮助他们学会应对压力、焦虑和挫折等情绪,并创造积极的学习氛围。

教师资格证笔试中的教育科学知识

教师资格证笔试中的教育科学知识

教师资格证笔试中的教育科学知识教育科学知识是教师资格证笔试中的重要内容之一。

它不仅涵盖了教育理论、教育心理学等学科的基本概念,还包括了教育教学的原则、方法和教育体制等方面的内容。

在教师资格证笔试中掌握教育科学知识,对于教师能否胜任教育教学工作起到至关重要的作用。

下面将着重介绍教育科学知识的几个重要方面。

一、教育理论教育理论是教师资格证笔试中的核心内容之一。

教育理论主要研究教育的目的、内容、方法和价值等方面的问题。

在教育理论中,常见的学派有行为主义、认知主义、构造主义等。

行为主义理论认为学习是一种被动的接受过程,强调刺激和反应之间的联系;认知主义理论则认为学习是一种主动的、个体内化的过程,注重思维、记忆和问题解决能力的培养;而构造主义理论则强调学习者通过主动的构造和建构来积极参与学习。

在教育实践中,教师应根据学科特点和学生需求选择合适的教育理论。

二、教育心理学教育心理学是教师资格证笔试中的另一个重要内容。

教育心理学主要研究学习者在教育过程中的学习、发展和适应等心理过程。

在教育心理学中,常见的概念有认知发展、动机、情绪、学习风格等。

认知发展理论研究了学习者在不同年龄阶段对知识的理解和思维能力的发展规律;动机理论则揭示了学习者行为背后的内在动机和动力;情绪理论则关注学习者在学习过程中的情感体验;学习风格理论则强调学习者的个体差异和不同的学习方式。

三、教育教学原则教育教学原则是教师资格证笔试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

教育教学原则主要包括教学目标的确定、教学内容的选择、教学方法的运用和评价手段等方面。

在教育教学原则中,重要的原则有因材施教、循序渐进、教学互动、启发式教学等。

因材施教原则要求教师根据学生的个体差异和学习需要,采用灵活多样的教学方式;循序渐进原则则强调教学内容的有机衔接和系统性;教学互动原则则注重师生之间的互动和合作;启发式教学原则则强调激发学生的主动学习和思维能力培养。

四、教育体制与教育改革教育体制与教育改革是教师资格证笔试中的另一个重要方面。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认知主义学习理论20世纪60年代以后,随着认知心理学的诞生,学习理论开始重视研究学习者处理环境刺激的内部过程和机制,用S—O—R(O即学习的大脑加工过程)模式来取代简单的没有大脑参与的S—R联结,强调有机体的学习是在大脑中完成的对于人类经验重新组织的过程,主张人类的学习模式不应该简单地观察实施刺激以后的有机体的反应方式,而应该重视学习者自身的建构和知识的重组,应该强调不同类型的学习有不同类型的建构模式,主张在教学中要加强学习者有意义学习的比重,运用同化与顺应的方法有效地促成学习者知识结构的建立。

认知学派的主要代表人物有布鲁纳、奥苏伯尔、加涅、皮亚杰等。

1.布鲁纳的认知结构学习理论布鲁纳的主要教育心理学理论集中体现在1960年出版的《教育过程》一书中。

布鲁纳主要研究有机体在知觉与思维方面的认知学习,他把认知结构称为有机体感知和概括外部世界的一般方式。

布鲁纳始终认为,学校教育与实验室研究猫、狗、小白鼠受刺激后作出的行为反应是截然不同的两回事,他强调学校教学的主要任务就是要主动地把学习者旧的认知结构置换成新的,促成个体能够用新的认知方式来感知周围世界。

(1)重视学科基本结构的掌握。

布鲁纳强调“不论我们选教什么学科,务必使学生理解该学科的基本结构”。

所谓“基本”,就是“具有既广泛而又有强有力的适用性”,学科的基本结构包括基本概念、原理和规律,也就是每科教学要着重教给学生这“三基”。

布鲁纳的认知结构教学理论深受皮亚杰发生认识论的影响,他认为认知结构是通过同化和顺应及其相互间的平衡而形成的。

但他也不完全同意皮亚杰的观点,皮亚杰认为认知结构是在其他外界作用下形成发展起来的,而布鲁纳则反复强调认知结构对外的张力,认为认知结构是个体拿来认识周围世界的工具,它可以在不断的使用中自发地完善起来,学校的教学工作主要是帮助学生掌握基础学科的知识,并以此为同化点来完成对知识结构的更新,促使他们运用新的认知结构来完成对周围世界的感知,这就是有机体智慧生长的过程。

因此,布鲁纳主张教给学科的基本结构,主要是让学生掌握概括性程度更高的概念或一般原理,以有利于后继新知识的同化和顺应。

(2)提倡有效学习方法的形成。

在布鲁纳看来,人类具有对于不同事物进行分类的能力,人的学习其实就是按照知识的不同类别把刚学习的内容纳入到以前学习所形成的心理框架(或现实的模式)中,有效地形成学习者知识体系的过程。

布鲁纳认为,人类的知觉过程也就是对客观事物不断进行归类的过程,所以,他提倡教师在帮助学习者学习的过程中,不仅要提供必要的信息,而且要教会学生掌握并综合运用对客观事物归类的方法。

他认为,学习者的探究实际上并不是发现对世界上各种事件分类的方式,而是创建分类的方式,而在具体的学习过程中,这些相关的类别就构成了编码系统。

编码系统是人们对所学知识加以分组和组合的方式,它在人类的不断的学习中进行着持续的变化和重组。

在布鲁纳看来,知识迁移实际上就是学习者将已经掌握的编码系统应用于其他新的信息,从而有效地掌握新信息的过程。

因此,教育工作者在教授新知识时,客观地了解学习者已有的编码系统是非常重要的。

(3)强调基础学科的早期教学。

布鲁纳有句名言──“任何学科的基础知识都可以用某种形式教给任何年龄的任何人”,因此主张将基础知识下放到较低的年级教学,他认为任何学科的最基本的观念是既简单又强有力的,教师如果能够根据各门学科的基本概念按照儿童能够接受的方式开展教学的话,就能够帮助学生缩小“初级”知识和“高级”知识之间的距离,有效地促进知识之间的迁移,引导学生早期智慧的开发。

他认为,加强基础学科的早期教学,让学生理解基础学科的原理,向儿童提供挑战性但是适合的机会使其步步向前,有助于儿童在学习的早期就形成以后进一步学习更高级知识的同化点。

布鲁纳列举了物理学和数学学习中的例子来进一步说明如果儿童能早一点儿懂得学科学习的基本原理的话,就能帮助他们更容易地完成学科知识的学习,他把这种对学科基本原理的领会和掌握称为通向“训练迁移”的大道,其意义在于不仅能够帮助儿童理解当前学习所指向的特定事物,而且“能促使他们理解可能遇见的其他类似的事物”。

(4)主张学生的发现学习。

所谓发现是指学习者独自遵循他自己特有的认识程序亲自获取知识的一切方式。

布鲁纳反复强调教学是要促进学生智慧或认知的生长,他认为,“教育工作者的任务是要把知识转换成一种适应正在发展着的学生的形式,以表征系统发展的顺序,作为教学设计的模式”。

由此,他提倡教师在教学中要使用发现学习的方法。

使用发现法应遵循六个步骤:提出和明确学生感兴趣的问题;使学生体验到对问题的某种程度的不确定性;提供解决问题的多种可能的假设;协助学生收集可供参考资料;组织学生审查有关资料,得出应有的结论;引导学生用分析思维去证实结论。

布鲁纳之所以强调在教学中要重视学生的发现学习,原因在于他通过比较研究发现学习和接受学习,看到发现学习有以下几个比较明显的优点。

第一,发现学习不仅强调对学习结果的存储,而且它还重视学习者在学习中以有意义的方式组织知识,因而学习者对知识掌握的牢固程度要高。

第二,发现学习强调学习者内部学习动机的激发,要求学习者在教师所提供的教学信息面前,自己探索解决问题的模型,所以实践表明发现学习更加容易激发学习者的智慧潜能。

第三,发现学习强调培养学生的直觉思维能力,注重在学习的过程中让学习者运用假设去推测关系,应用自己的能力去解决问题或发现新事物,因而发现学习在一定程度上可以有效提升学习者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第四,在发现学习的过程中,教师与学生处于合作状态,此时的学生就不再是静坐的听众或观众了,他们主动合作,投入教与学的互动中,在不断的探究中获得新的信息,从而大大提高学生学习的主动性。

2.奥苏伯尔的认知同化理论奥苏伯尔是美国的认知心理学家,他对教育心理学的杰出贡献集中体现在他对有意义学习理论的表述中。

他在批判行为主义简单地将动物心理等同于人类心理的基础上,创造性地吸收了皮亚杰、布鲁纳等同时代心理学家的认知同化理论思想,提出了著名的有意义学习、先行组织者等,并将学习论与教学论两者有机地统一起来。

(1)有意义学习。

奥苏伯尔学习理论的核心是有意义学习。

他指出:“有意义学习过程的实质就是符号所代表的新知识与学习者认知结构中已有的适当观念建立非人为的和实质性的联系。

”在他看来,学习者的学习,如果要有价值的话,应该尽可能地有意义。

奥苏伯尔将学习分为接受学习和发现学习、机械学习和意义学习,并明确了每一种学习的含义及其相互之间的关系。

为了有效地区分这四种学习,奥苏伯尔提出了有意义学习的两条标准。

第一条,学习者新学习的符号或观念与其原有知识结构中的表象、有意义的符号、概念或命题等建立联系,如学习者在了解哺乳动物的基本特征后,再对照特征,知道鲸也属于哺乳动物家族中的一员。

第二条,新知识与原有认知结构之间的联结是建立在非人为的、合乎逻辑的基础上的,如四边形的概念与儿童原有知识体系中的正方形的概念的关系并不是人为地强加的,它符合一般与特殊的关系。

另外,奥苏伯尔在提出有意义学习标准的基础上进一步指出了有意义学习的两大条件。

一是内部条件,学习者表现出意义学习的态度倾向,即学习者表现出积极地寻求把新学习的知识与本人认知结构中原有知识联系起来的行为倾向性。

二是外部条件,所要学习的材料本身要符合逻辑规律,能与学习者本人的认知结构、认知特点相吻合,在学习者的认知视野之内。

奥苏伯尔提出了人类存在的三种主要的有意义学习的类型。

一是表征学习,主要指词汇学习,即学习单个符号或一组符号代表的是什么意思。

比如“cat”这个单词,对于刚刚接触英语的孩子来说是无意义的,但老师多次指着猫对孩子说这就是“cat”,最后孩子自己看见猫的时候也会说这就是“cat”,这时候我们就能说孩子对“cat”这个符号已经获得了意义。

二是概念学习,主要指学习者掌握同类事物的共同的关键特征。

比如学习者学习了“鸟”的概念,知道了鸟的共同的关键特征是体温恒定、全身有羽毛后,儿童能指出鸡也应该属于鸟类,这个时候我们就能说学习者已经掌握了“鸟”这个概念了。

三是命题学习,命题学习必须建立在概念学习的基础上,是学习若干概念之间的关系或把握两个(或两个以上)特殊事物之间的关系的活动。

这是一种最高级别的学习类型。

学习若干概念之间的关系称为概括性命题学习,比如学习长方形的面积等于长乘以宽,这里的面积、长、宽可以代表任意长方形的面积、长和宽,而这里的乘积表示的是任意长与宽之间的联系。

把握两个(或两个以上)特殊事物之间关系的学习称为非概括性命题学习,这种学习只是一种陈述学习,比如掌握“无锡是中国最具经济活力的城市之一”,这里“无锡”表示的是一个城市,“中国最具经济活力的城市”表示的也是一个特殊对象,两者结合在一起就陈述了一个具体的事实。

(2)知识的同化。

奥苏伯尔学习理论的基础是同化。

他认为学习者学习新知识的过程实际上是新旧材料之间相互作用的过程,学习者必须积极寻找存在于自身原有知识结构中的能够同化新知识的停靠点,这里同化主要指的就是学习者把新知识纳入到已有的图式中去,从而引起图式量的变化的活动。

奥苏伯尔指出,学习者在学习中能否获得新知识,主要取决于学生个体的认知结构中是否已有了有关的概念(即是否具备了同化点)。

教师必须在教授有关新知识以前了解学生已经知道了什么,并据此开展教学活动。

奥苏伯尔按照新旧知识的概括水平及其相互间的不同关系,提出了三种同化方式:下位学习、上位学习和并列结合学习。

下位学习(又称类属学习)主要是指学习者将概括程度处在较低水平的概念或命题,纳入自身认知结构中原有概括程度较高水平的概念或命题之中,从而掌握新学习的有关概念或命题。

按照新知识对原有知识产生影响的大小,下位学习又可以分为两种。

一种是派生类属学习,即新学习的知识仅仅是学习者已有概念或命题的一个例证或是一种派生物。

例如,学习者掌握了个性心理的基本特征后,就不难理解个性心理中具有代表性的性格的特征了,这种学习不仅使新知识获得了意义,而且使原有知识获得了证实或扩充。

另一种是当学习者获得一定的类属于原有概念或命题的新知识以后,使自身原有的概念或命题进一步精确化,使其受到限制、修饰或扩展,这种学习称为相关类属学习。

例如,学习者已经熟悉了“氯在点燃状态下可以与铁发生化学反应”的命题,现在学习新的命题“溴在点燃状态下也可以与铁发生化学反应”,后一命题与前一命题之间只是相关关系,后者不可以从前者中派生出来。

上位学习(又称为总括关系)是指在学习者已经掌握几个概念或命题的基础上,进一步学习一个概括或包容水平更高的概念或命题。

如学习者在熟悉了“感知”、“记忆”、“思维”这些下属概念之后,再学习“心理过程”这个概括程度更高的新的概念,这个概括水平更高的新概念主要通过归纳原有下位概念的属性而获得意义。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