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1章 群落结构
《群落的结构》人教版高中生物实用PPT
互利共生 ++ 寄生 +- 竞争 -- 捕食 +-
关系一般特征
彼此有利 相互依存 一方有利 一方受害
彼此抑制
个体A得利 个体B有害
实例
地衣
蛔虫和人 水稻和稗草
羊与草 狼与羊
巩固练习
1、在一群落中,对甲、乙两个动物种群的 数量进行研究后得到下图,据图回答: (1)甲、乙两种群之间的关系是 捕食关系。 (2)在3、4月份甲种群数量的下降,很可能是 由于 乙种群数量的增长 。 (3)种群数量变化的周期是 1年 。
生
A、B两生物个体数量变化不
物
生物A 同步:
数
鼠 后增后减者为捕食者,先增先
量
生物B 减者为被捕食者;
猫 A为被捕食者,B为捕食者。
时间
猪笼草?
问:被捕食者在捕 食者的捕杀下,会 不会消失?
捕食者的存在是否对被捕食者有害无益?
捕食者所捕食的大多是被捕食者中年老、 病弱或年幼的个体,客观上起到促进种群 发展的作用。
a.土壤小动物的作用:对动植物遗体的分解起着重要的辅助作用
b.取样: 取样器取样
c.采集:诱虫器(利用小动物避光避热特点),吸虫器。 利用昆虫的避光性和趋湿性来收集
d.观察和分类:
放大镜、显微镜观察, 借助动物图鉴分类
e.统计和分析:
记名计算法 目测估计法
C 下列有关动物丰富度的研究方法,正确的是( )
A.A装置的花盆壁C和放在其中的土壤之间留一定空隙的目的 是便于空气流通 B.B装置通常用于对体型较小的土壤动物进行采集 C.A装置主要是利用土壤动物趋避光光、避高温、趋湿的习性采集 D.用B装置采集的土壤动物可以放入体积分数的酒精溶液中
•
1.因为种群是由许多个体组成的,每 个个体 的细胞 中都有 成千上 万个基 因,这 样,每 一代就 会产生 大量的 突变。
《群落的结构》课件
包括这个区域内所有有生命的物质
例:一个池塘中的鱼类是一个种群,还是一个 群落,或都不是?《群都落的不结构是》课件
思考:
判断下列实例是否属于群落:
1.一个池塘中全部鱼
(×)
2.一块朽木上的全部木耳 (×)
3.一块水田里的全部水稻、水草、鱼、
虾及其它生物
(√ )
《群落的结构》课件
二、群落水平上研究的问题
下图展示了在池塘水面、水中、水底生活的多种生物。
1、这个池塘中有哪些生物?
浮游植物、浮游动物、植食 性鱼、肉食性鱼、微生物等
2、假如池塘中的肉食性鱼大 量减少,池塘中其他种群的 数量将会出现什么变化?
肉食性鱼
浮游动物
《群落的结构》课件
浮游植物 植食性鱼
群落 的
概念
同一时间内聚集在一定区域中各种生 物种群的集合,叫做群落。
双小核草履虫
大草履虫 《群落的结构》课件
资料1
两种草履 虫单独培养和 混合培养时种 群个体数量发 生怎样的动态 变化?变化的 原因是什么?
竞争
《群落的结构》课件
资料分析讨论提示: 1. 在合适的条件下,大草履虫和双小核草履虫均能正常生长繁殖。
由于这两种草履虫具有相似的生活习性(尤其是能以同一种杆菌为食), 当它们被放在同一个容器中培养时,起初两种草履虫的数量较少,而食 物(杆菌)数量较多,因此表现为两种草履虫的种群数量均增加。但是, 随着两种草履虫数量的增加,相互之间对食物的争夺表现为大草履虫处 于劣势,双小核草履虫处于优势。随着双小核草履虫数量的增加,争夺 食物的优势越来越大,最终大草履虫失去了食物来源而灭亡。两种草履 虫没有分泌杀死对方的物质,进一步证明了该实验结果缘于两种草履虫 争夺资源,这就是竞争。
群落的结构 课件
C.淡水鱼占据不同的水层,出现的分层现象与各种鱼的食
性有关
D.不同地段生物种类的差别,构成了群落的水平结构
解析:竹林中的所有竹子为一个种群,由于生长的阶段不同而 高低不同,不属于群落的结构;动物在群落中垂直分布与其食 性、栖息场所有关;淡水鱼的分层和其食性有关;不同地段的 土壤性质、水分、湿度、光照不同,从而导致生物种类有差异, 构成了群落的水平结构。
3.如图甲、乙、丙分别表示在有限空间内培养(或饲养)两种生物的
实验结果,下列相关叙述错误的是
()
A.豆科植物与根瘤菌的种群数量变化关系如图甲所示 B.图乙中 b 生物对 a 生物的进化有害无益 C.甲、乙、丙分别表示的是互利共生、捕食、竞争关系 D.图丙中实验初期,竞争与种内互助并存,后期 X 的种
2.实验步骤
3.用具分析
(1)诱虫器(A 图): 诱虫器中的电灯是发挥作用的主要装置,土壤动物具有趋 暗、趋湿、避高温的习性,因此其会远离光源、热源。
(2)吸虫器(B 图): 吸虫器中纱布的作用是防止将土壤小动物吸走,将其收集 在试管中。
4.注意事项 (1)取样时应注意随机取样,避免人为心理作用,以免结果偏 差较大。 (2)小动物类群因所取地段不同,可能差异较大。从不同营养 环境中采集的土壤样本要分开统计,并尽可能多地收集小动物。 (3)取样时尽量不要破坏环境,同时注意安全。 (4)在装样土的塑料袋上要标明取样的地点和时间。 (5)本实验调查的对象是样本内肉眼可见(可借助放大镜、实体 镜)的所有动物,调查的指标是动物的种类丰富度和数量丰富度。
1.实验原理 (1)土壤不仅为植物提供水分和矿质元素,也是一些 小动物的良好栖息场所。 (2)许多土壤动物有较强的活动能力,而且身体微小, 不适于用样方法或标志重捕法进行调查,常用取样器(如 采集罐、吸虫器等捕捉器)取样的方法进行采集、调查。
《群落的结构》课件
群落研究需要与地理学、环境科学、地球科学等学科进行跨学科合作,共同探究生态系统的复杂性和动态性。
创新研究方法和技术
随着科技的发展,未来群落研究将更加注重创新研究方法和技术,如遥感技术、地理信息系统、生态模型等,以提高研究的准确性和可靠性。
拓展研究对象
未来群落研究将更加关注人类活动对生态系统的影响,以及生态系统对人类健康的反馈作用,拓展研究对象和领域。
群落的形成
群落的结构特征包括物种组成、数量特征、空间配置、营养结构等。这些特征反映了群落的生态学规律和演化历程,是研究群落的重要内容。
群落的结构特征
群落结构是维护群落稳定和发展的重要因素,对物种多样性的保护和生态平衡的维护具有重要意义。同时,群落结构也是生态系统服务功能的重要基础,对人类生存和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演替的规律
05
群落的结构与功能
群落的物种组成
物种多样性
群落中的物种多样性是指群落中物种的丰富程度和均匀度,它是衡量群落稳定性和生态系统功能的重要指标。
优势种与亚优势种
群落中的优势种是指对群落结构和功能有显著影响的物种,而亚优势种则是指对群落有一定影响但不如优势种明显的物种。
物种间的相互关系
总结词
初生演替
指在原有植被虽已不存在,但原有土壤条件基本保留甚至还保留了植物的种子或其他繁殖体(如能发芽的地下茎)的地方发生的生物演替。
总结词
次生演替是指在原有植被虽已不存在,但原有土壤条件基本保留甚至还保留了植物的种子或其他繁殖体(如能发芽的地下茎)的地方发生的生物演替。例如,在森林砍伐后的地方、弃耕的农田等地方所发生的演替。
群落的重要性
群落的定义
群落形成的因素
群落的形成受到多种因素的影响,包括气候、土壤、地形、生物因子等。这些因素通过影响物种的分布和数量,进而影响群落的结构和组成。
群落的结构分析课件
群落的水平结构对于生态系统的稳定性和生物多样性的保护具有重要意义。
群落的水平结构是生态系统稳定性和生物多样性的重要基础。通过保护和恢复群落的水平结构,可以维护生态系统的平衡和生物多样性,促进生态系统的可持续发展。
群落的垂直结构
群落的水平结构是指群落在水平方向上的分布格局,同一层次的不同物种在空间上分布的均匀程度和聚集程度。
群落的水平结构
群落的物种组成是指群落中物种的种类和数量,它是决定群落结构和功能的重要因素。
群落的物种组成
物质循环
群落中的生物通过吸收、转化、释放等过程参与物质循环,维持生态系统的物质平衡。
群落的波动与变化可能由环境因素(如气候、土壤、水分等)的变化引起,也可能由物种之间的相互作用(如竞争、捕食、寄生等)导致。
群落的波动与变化对生态系统的物质循环和能量流动有重要影响,因此也是生态学研究的重要领域。
群落的波动与变化是指群落中物种数量和种群密度的变化,是群落动态的另一个重要表现。
01
02
总结词
定位观察法是一种长期连续观察群落的方法,通过在固定地点设置观察点,对群落进行定期观测。
详细描述
在定位观察法中,研究者选择固定的观察点,设置样方或网格,对群落进行长期连续的观测。通过定期记录物种组成、数量和环境因子等数据,可以了解群落的动态变化和演替过程。定位观察法适用于需要长期监测的群落,尤其适用于生态恢复和保护区的群落。
03
群落的时间变化是指随着时间的推移,群落中物种组成和种群密度的变化。
群落的时间变化可能由环境因素的变化、物种的繁殖和死亡、物种之间的相互作用等因素引起。
群落的结构(优秀课件)
生存能力不同 “你死我活” 生存能力相同 “此消彼长”
生 物 数 量
双小核草履虫
生
物
数
量
大草履虫
数量坐标图
天数
C
数量坐标图
A
B
狮子
狼
时间
蛔虫
蚂蟥
噬 菌 体 寄 生 细 菌 内 部
寄生
一种生物寄居在另一种生物的体内或体表,摄取寄 主的养分以维持生活。对寄生者有利,对寄主有害。
例如:蛔虫、绦虫、血吸虫等寄生在其它动物的体内; 虱子和跳蚤寄生在其它动物的体表;
②资料2中两个种群是通过捕食与被捕食直接地发生 作用(捕食);相互作用的结果是两个种群数量相 对稳定。
【1】 捕食
捕蝇草
捕蝇草
捕食
指一种生物以另一种生物作为食物的现象。
如果用坐标系来表示两种生物的捕食关系,则可表示为
生 物 数 量
A为被捕食者
生物A
“先为食,后为捕”
生物B B为捕食者
A
B
数量坐标图
坐
标 图
“先为食,后为捕”
生存能力不同
0
时间
“你死我活, 此消彼长”
数量
0
时间
“同生进退”
D 寄生
生存能力相同
0
时间
四、群落的空间结构
指群落中各种生物在空间上的配置状况。
⒈ 垂直结构
(在垂直方向 上的明显的分 层现象——即 不同生物占据 不同高度。)
引起植物分层分布的主要原因?
植物的分层与光照有关
菟丝子寄生在豆科植物上;噬菌体寄生在细菌内部。
备注:寄生者通常不会杀死寄主
寄主
寄生者
BA
BA
群落的结构 课件
(2)吸虫器(图 B)。 吸虫器中纱布的作用是防止将土壤中小动物吸走,将 其收集在试管中。 4.研究过程中的注意事项 (1)从不同营养环境中采集的土壤样本要分别统计, 如实记录。 (2)尽可能多地收集小动物。 (3)从同种营养土壤采集的样本,需要多组同学进行 统计比较。 (4)识别命名要准确。
(2)水平结构。 A 处,地形是影响植物分布的主要因素,原因是不同 高度的温度不同。影响水平结构的因素除地形外,还有光 照强度、土壤湿度、土壤盐碱度、人与动物的影响等。 2.群落结构的形成及意义 (1)形成:生物群落垂直结构与水平结构的具体表现 都是在长期自然选择基础上形成的对环境的适应。 (2)意义:有利于提高生物群落整体对自然资源的充 分利用。
解析:A 项该研究过程是:提出问题→制订计划→实 施计划→分析实验结果→得出结论,A 正确;B 项许多土 壤小动物有较强的活动能力,不能用样方法和标志重捕法 调查丰富度,可采用取样器取样的方法进行调查,B 错误; C 项利用小动物的避光、避热,可采用带灯罩的热光源收 集样土中的小动物,C 正确;D 项为了调查不同时间土壤 中小动物的丰富度,可分别在白天和晚上取同一地块的土 壤,D 正确。
2.比较种群和群落
比较项目
种群
群落
生物个体(包括 生物种群(包括
组成单位 幼年、成年和老 植物、动物和微
年个体)
生物等)
研究对象
一定区域内同种 生物个体的总和
一定区域的所有 种群
研究范围 种内关系
种间关系
种群密度、出生 物种的多样性、
率和死亡率、迁 群落结构、丰富
群落的结构课件
4.下列关于群落空间结构的叙述,不正确的是( A ) A.光照是影响植物群落水平结构的主要因素 B.竞争促进群落资源的利用,能使物种丰富度增加 C.植物种类在水平方向上的不均匀分布体现了群落的水平 结构 D.研究群落空间结构对植被恢复中植物的空间配置有指导 意义
解析:群落的空间结构分为垂直结构和水平结构,光照是影 响植物群落垂直结构的主要因素,A 错误;种间竞争促进群落资 源的充分利用,使群落中物种丰富度增加,B 正确;植物群落水 平结构的主要特征就是它的镶嵌性,而镶嵌性是植物个体在水平 方向上分布不均匀造成的,C 正确;研究群落空间结构对植被恢 复中植物的空间配置有指导意义,D 正确。
3.竹林中竹子高低错落有致,是群落在垂直结构上的分层 现象吗?
提示:不是。竹林中竹子是种群,而不是群落,种群不具 有垂直结构。
4.群落中动物的垂直结构与植物的垂直结构有何关系?
提示:植物的垂直分层现象决定了动物的垂直分层现象, 因为植物的分层现象是由于阳光等因素,动物的分层则是由于 植物给其提供了不同的栖息空间和食物。
知识点三 土壤中小动物类群丰富度的研究 [新知导学] 1.调查目的 通过调查样本中小动物的种类 和数量来推测某一区域内土 壤动物的 丰富度。 2.探究原理 (1)调查方法:常用取样器取样 的方法进行采集、调查。 (2)丰富度的两种统计方法:记名计算法和目测估计法 。 3.探究步骤
采集小 观察和 准备 ―→ 取样 ―→ 动物 ―→ 分类 ―→ 统计和分析
提示:(1)竞争。 (2)在竞争中处于劣势而被淘汰。
[重难探究] 种间关系的特点分析
种间关系判断的三个易错点 (1)寄生≠腐生。寄生是从活的生物体上获得营养物质;腐 生是从死的生物体或从腐殖质中获得营养物质。 (2)寄生≠互利共生。互利共生的两种生物,相互依赖,彼 此有利;寄生的两种生物,对寄生者来说是有利的,但对寄主 来说则是有害的。 (3)种内斗争≠竞争:种内斗争是同种生物不同个体之间发 生的斗争,竞争是不同种生物之间争夺资源和空间等发生的斗 争。
群落的结构
课后作业
• 整理笔记 • 必刷题:53页
举例
相互依赖,彼此
互 利 共 生
有利。如果彼此 分开,则双方或 者一方不能独立 生存。数量上两 种生物同时增加 ,同时减Байду номын сангаас,呈 现出“同生共死
地衣中的 藻类和真 菌;大豆 与根瘤菌 ;白蚁与 鞭毛虫等
”的同步性变化
寄略 生
竞 争
捕 食
对宿主有害,对寄 生生物有利,如果 分开,则寄生生物 难以单独生存,而 宿主会生活得更好
互利共生: 白蚁与鞭毛虫、 大豆与根瘤菌 种间互助
真菌与藻类
种 间
寄生: 菟丝子与豆科植物、
关
病毒与宿主
系 竞争: 大小两个种的草履虫
种间斗争
捕食: 猪笼草、狼与羊
种 内
种内互助: 护犊行为、 育雏行为
关
系 种内斗争:争夺食物、空间、配偶的行为
小结:种间关系的比较
类 数量 型 坐标图
能量 关系图
特点
4.3群落的结构
一、群落水平上研究的问题
种群种类 优势种群 种间关系
群落演替
研究池 塘群落
群落的 空间结构
种群位置
池塘的范 围和边界
二、群落的物种组成
物种的组成是区别 不同群落的重要特征
常绿阔叶林
常绿针叶林
群落中物种的数目 的多少称为丰富度
不同群落的物种数目和类别有差别
武夷山 低等植物 种 高等植物 动物
A. a种群与b种群为捕食关系,a种群依赖于b种 B. a种群与b种群为竞争关系,竞争程度由强到弱 C. a为S型增长,其增长受本身密度制约 D. b为J型增长,始终受到a种群的制约
4、下图①-④分别为A.地衣中的藻类和真菌、B.大小两种 草履虫、C.狐与兔、D.细菌与噬菌体四组生物的种间关系 示意图(纵轴表示个体数,横轴表示时间)。请据图回答问题。
§群落的结构
互利共生
两种生物共同生活在一起,相互依赖,彼此有利; 或对一方有利但对另一方无害;如果彼此分开,则双 方或者一方不能独立生存。两种生物的这种关系叫共 生。
如果用坐标系来表示两种生物的共 生关系,则可表示如下:
地衣
生
生物A
物 数
生物B
量
时间
捕食 指一种生物以另一种为食的现象。
例如:草食动物兔以某些植物为食
虱和蚤寄生在其它动物的体表;
菟丝子寄生在豆科植物;噬菌体寄生在细菌内部。
如果用坐标系来表示两种生物的寄生关系,则 可表示如下:
B 寄生者
生
量生
物
物
数
数
A 宿主
量
时间
A 宿生者
B 寄主 C 寄主
时间
共栖
海葵与寄居蟹
海葵为寄居蟹 提供庇护场所,寄 居蟹为海葵提供食 物。
竞争
两种生物生活在一起,由于争夺资源、空间 等而发生斗争的现象叫竞争。结果往往对一方不 利,甚至于被消灭。
大草履虫 小草履虫
分别培养 生活很好
混合培养
大草履虫死亡 小草履虫正常
如果用坐标系来表示两种生物的竞争关系,则可
表示为
生物B
生
物
数 量
生物A
时间
群落的演替
演替和演替顶极的概念 演替(succession)是一个群落为另一个群落所取代的过程,它 是群落动态的一个最重要的特征。演替导向稳定性,是群落生态学的 一个首要的和共同的法则,并为自然科学作出重大贡献。目前,依然 是现代生态学的中心课题之一,是解决人类现在生态危机的基础,也 是恢复生态学的理论基础。
喀什市第四中学 阿不都热衣木江
4。3§群落的结构
群落的结构
A.种内互助 C.互利共生
B.种内斗争
D.竞争
20
3.下列生物的关系是竞争还是捕食?
1)桦木林中出现云杉幼苗后,不断生长,最 终桦木林被云杉林取而代之。
2)狼以兔为食,兔以草为食。
4.下列生物的关系是共生还是寄生?
1)地衣中的真菌与藻类 2)白蚁与它肠内的鞭毛虫 3)菟丝子与大豆 4)根瘤菌与大豆 5)鸟与羽虱
生活环境、生活习性越相近的物种间斗争越激烈。
你死我活
生 物 数 量
生物B 生 物 数
生物A 量
和平共处
生物A 生物B
时间
A
时间
C
B 能量关系图
数量坐标图9
2.捕食:一种生物以另一种生物为食物的
现象。食草行为也是捕食。
生
物
A
B
数 量
生物A 生物B
时间
A、B两生物个体数量变化不同步:
后增后减者为捕食者,先增先减少者为被捕食
者;A为被捕食者,B为捕食者。
10
3.寄生:一种生物(寄生者)寄居在另一种
生物(寄主)的体内或体表,摄取寄主的养分 以维持生活。
对寄生者有利,对寄主有害。
A
B
蛔 体表寄生 虫2)植物:菟丝子
菟猪 3)细菌:噬菌体
丝肉
子绦 虫
B A
体内寄生
11
4.互利共生
切叶蚁与真菌
植物为根瘤菌提供养料 根瘤菌为植物提供氮肥
寄生——一种生物(寄生者)寄居在另一种生
物(寄主)的体内或体表,寄生者获利,寄主
受害,分开以后寄生者不能单独生存,而寄主
会生活的更好。
15
即讲即练
数量
数量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十一章群落结构1群落的基本概念与特征1.1群落的概念生物群落(biocoenosis)简称群落(community),指一定时间内居住在一定空间范围内的多种生物种群的集合。
它包括植物、动物和微生物等各个物种的种群,共同组成生态系统中有生命的部分。
群落内的生物不是偶然散布的一些孤立的东西,而是相互之间存在物质循环和能量转移的复杂联系,具有一定的组成和营养结构,具有发展和演变的动态特征。
生物群落的物理环境是其生态环境(ecotope)或生境,由群落与环境共同组成生态系统。
目前根据以下三个方面的特征来定名群落;(1)根据群落中主要优势种,如红松林群落、云杉林群落。
(2)根据群落所占的自然生境,如山泉急流群落、砂质海滩群落、岩岸潮间带群落;(3)群落中主要优势种的生活型,如热带雨林群落、草甸沼泽群落。
1.2群落特征1.2.1群落的数量特征(1)物种丰富度(species richness):指群落所包含的物种数目,是对群落首先应当了解的问题。
(2)多度(abundance,丰盛度):多度是指群落内各物种的个体数量。
多度可以是个体的绝对数量,也可以用各物种的个体在群落种的比率即相对多度来表示。
植物确定多度值除直接记名计算之外,还常用目测估计的方法,即预先确定多度等级来估计单位面积上个体的多少。
等级的划分和表示方法大同小异(表1)。
群落中多度大、个体体积又大的物种,对群落环境和其他物种的影响必然较大,这类物种为该群落的优势种。
表1几种常用的多度等级(3)密度(density,D):指单位面积上的生物个体数。
计量时用样地内某种生物的个体数(N)除以样地面积(S)得到。
在植物群落生态学中,分别求算各个种的密度实际意义不大。
重要的是计算全部个体(不分种)的密度和平均面积,在此基础上可推算出个体间的距离:L=(S/N)1/2-dL为平均株距,S为面积,N为个体数,d为树木平均胸径或植丛的丛径。
株距反映了密度和分布格局。
在规则分布的情况下,密度与株距平方成反比,但聚集分布时则不一定如此。
(4)频率(frequency):指某物种在样本(样方、样带及其它取样单位)总体中的出现率。
用公式表示:F i(频率)=n i(某物种出现的样本数)/N(样本总数)×100%在随机分布时,密度与频度的关系可用下列公式计算:D(密度)=-ln(1-F(频度)/100)(5)盖度(cover-degree)指群落中各种植物遮盖地面的百分率。
通常所说的盖度是指投影盖度,即植物枝叶所覆盖的土地面积。
可以简单地用概括的数字来表示,如Braun-Blanquet的方法,盖度分为5级。
再按下列公式分别计算某一种植物的盖度系数:盖度系数(%)=100Σ(该种植物某一盖度级的出现次数×该盖度级的平均数)/被统计的样地数把该种植物在不同样地中的各级盖度系数相加,即得其总盖度。
(6)真盖度:即树木胸径(离地1.3米)面积占地面的百分率。
这又称为显盖度(dominance),有人以此作为估量每种树木在群落中占优势程度的指标之一,即所谓相对显著度。
(7)优势度(community dominance,C)群落中的所有种类所处的地位并不都是同等重要的,它们以其种群的大小,产量的多少,寿命的长短,以及控制环境能力的强弱,而在群落中分化为优势的、亚优势的、伴生的或偶遇、稀见的种。
优势度是确定物种在群落中生态重要性的指数。
优势度大的种就是群落中的优势种。
一般来说,优势种在与其环境和与其他种类的关系中达到了生态上的高度成功。
群落内的优势种植物决定着群落内较大范围的生境条件,这种条件是与之相结合的其他物种生长所必须的。
植物群落学一般用种的重要值(important value, IV)来表征种的优势度。
对于乔木,IV=[(相对密度(D%)+相对频率(F%)+相对显著度(D%))/3对灌木或草本,IV=(种的植冠相对覆盖度+相对频度)/2动物一般以个体数或相对多度来表示。
Simpson(1949)年提出了群落优势度的计算方法:C=Σ(n i/N)2式中:n i为群落内各种群的重要值,N为群落所有种的重要值之和。
C的大小,反映群落内种群数量结构关系从简单趋向于复杂,也反映群落内种群构成从单优势种趋向多优势种的变化。
(8)群落的物种多样性(species diversity)关于群落中的生物种数与种的个体数量(重要值)之间的比例关系,一般用群落的物种多样性指数来表示。
Shannon-Wiener指数计算式为:H’= - Σ(P i×logP i)上式中P i是群落中某一物种i个体数(N i)占所有物种个体数(N)的比例,log可以选用2,e和10为底。
由此导致H’单位的变化,分别为bit, nat和decit。
目前生态学上所用的单位及其名称都未标准化。
但存在着用nat的趋向。
(9)群落的均匀性或均衡性(evenness or equitability)e=H’/log SS=种的数量,H’=多样性指数。
群落种群的优势度,多样性和均匀性,各自说明了种间关系的综合特性的某一侧面。
群落优势度(C)大,则多样性(H’)和均匀度(e)小。
也就是说,当一个群落内的各种生物在所占地位和所起作用上分化愈大,差异愈大。
但在种群大小或控制能力上相距愈小。
这时候该群落对外部的干扰或压力就具有更大的生物学调控能力,可以减小波动,增加稳定性。
1.2.2群落类型的综合特征群落综合特征最先是由法瑞地植物学派用于群落分类的一组特征,用来确定分析特征相似的群落是否确实属于同一类型,以及他们之间彼此差异的范围和程度。
(1)物种存在度和恒有度在同一类型的各个群落中,某一种生物所存在的群落数即存在度。
可按生物出现群落的次数比率划分出存在度等级。
通常以20%或以10%为一级。
存在度大的种类越多,则各群落的相似程度越大。
而这一群落类型的种类组成就更为均匀一致。
某物种在各个群落的单位面积中出现的次数即恒有度。
恒有度可避免因取样面积不等而导致的不可比性。
(2)确限度一个种局限于某一类型群落的程度。
生态幅小的种可能只存在于某一类群落。
确限度越大的种就是最好的特征种,能作为一定群落类型的标志。
如果某一个生态因子复合体对于一定的群落类型有决定性作用,则特征种就是该生态因子的指示种。
(3)群落系数群落系数(共有系数,相似系数)指各样方单位共有种的百分率。
公式为:群落系数=c/(a+b-c)100%.a为样方A的物种数,b为样方B的物种数,c为A和B样方中的共有种数。
应用该公式时样方面积必须相同。
2群落的物理结构2.1群落外貌与生活型2.1.1群落外貌群落外貌(physiognomy)通常针对陆地群落而言,它是群落之间、群落与环境之间相互关系的可见标志。
如森林、灌丛、草地等。
决定群落外貌的因素有:(1)植物的生活型;(2)组成物种,优势种植物及优势种的多少常对群落外貌起决定性作用;(3)植物的季相,即随一年四季气候的变化,由于植物长势的改变而导致群落外貌的季侯差异;(4)植物的生活期,如一年生,两年生和多年生植物所组成的群落,因组成种类生活期的变化,外貌常会不同。
2.1.2生活型植物的生活型是植物长期受一定环境综合影响下所呈现的适应形态,如乔木、灌木、草本、攀缘植物等。
主要特征表现为个体的高矮、大小、直立或匍匐及分枝状态,生命的长短等。
生活型即是某种植物的形态特征,也可以是一种植物的共同外貌。
生活型与生态型不同。
生态型是一个种对某种特殊生境的适应结果,因而有土壤生态型、气候生态型、生物生态型之别。
生活型则是适应生态因子综合作用的产物,不仅一个种有相同的形态反应,即使亲缘关系很远的种类,也有相同的形态反应和适应形式,这是植物在相同环境作用下的趋同适应。
我国将植物的生活型分为以下四大类14小类:木本:乔木、灌木、竹类、藤本、附生木本、寄生植物半木本:半灌木和小灌木草本:多年生陆生草本、一年生陆生草本、寄生陆生草本、腐生陆生草本、水生草本叶状体植物:苔藓和地衣、藻菌植物。
2.2垂直成层结构群落一般都有垂直成层现象,从形态上考察可分为多个层次。
大多数群落由多个层群(层片)所组成。
层群是指属同一生活型群的不同个体的总和。
如亚热带乔木群落,通常可分为4~5个层群,即乔木、灌木、草本植物和地面层,而且乔木、灌木、草本植物也各有高高矮矮的几个层群。
群落这种垂直结构的分化,既有环境因子异质性的原因,更因为不同种类的植物有机体对复杂生境具有不同的要求和适应性。
林冠层(canopy)是能量固定的主要场所,对以下各层群具有重要影响。
在植物的每一层群中,往往栖息着一些不同程度上可作为各层特征的动物。
即动物在群落中也有分层现象。
群落不仅地上部分有分层现象,地面以下的植物根系、土壤动物分布同样有分层现象。
水生动植物也有分层现象。
2.3水平格局分化大多数群落,各物种常形成相当高密度集团的斑块状镶嵌。
导致这种水平方向上的复杂的镶嵌性(mosaicism)的主要原因有以下三方面:(1)亲代的扩散分布习性(2)环境的异质性(3)种间相互关系的作用群落边缘,即群落的交界处叫生态交错区(ecotone),这是一个过渡地带。
在生态交错区,土壤地质、温湿度、太阳辐射、风速辐射、风速等环境条件一般比较复杂,明显的与群落中心区不同。
物种组成可能兼有临近两个群落的特点,有的为该区所特有,因而物种多样性比中心区高。
这种在交错区生物种类和种群密度变化的现象,叫边际效应(edge effect)。
2.4时间格局群落的组成与结构随时间序列发生有规律的变化。
这就是群落的时间格局(temporal pattern)。
植被的季相色彩是群落时间格局最明显的反映。
群落中的动物组成,有一年四季的变更,更有明显的昼夜节律。
3群落的生物结构3.1物种重要性物种生态位有两层含义:一是生物种对各项生态因子,包括时间、空间及各种环境条件的要求和占据的位置;二是在生态系统最基本的营养功能中所处的地位。
设某一群落有空间、时间、光、温度、营养等n个变量,则该群落就是一个n 维的超维空间(hyperspace)。
群落中的每个物种在这超维空间中占据一个特定的位置,这就是物种的超体积(hypervolume).各个物种的生态位虽有不同程度的重叠,但这些种的超体积的中心分散在生态位超维空间之内,中心点决不会重叠。
这就是Hutchinson,G.E(1959)在高斯竞争排斥原理基础上发展的超维空间概念。
优势种就是作用重要的种,在群落的超空间中占有较大的生态位体积,占据了较大的空间范围,利用较多的资源,具有较高的生产力,或者储存的能量即生物量大,或是数量较多。
判断物种重要性的标准是:(1)一个物种占据的群落中的生态位超维空间的分数;(2)该物种所利用的群落资源的分数;(3)它所实现的群落生产力的分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