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节 城市绿地植物群落结构特征
植物群落的结构特征

生态位宽度表示某物种利用资源的程度。如果出现外来种群侵入它所在
的群落并发生竞争,使原有种群被迫缩小活动范围,这种现象称为生态位压 缩。反之,种间竞争的减弱会出现某些种群扩大利用空间与资源而进入过去
没有占用的生境,这种生态位扩展称为生态位释放。
植物生态位由于其躯体的不移动性和器官分布多层性(占有不同空间) 而与动物不同。各种植物的个体占据大小不一的空间,即活动范围不同并且 相对稳定,竞争排斥进行很慢。在土壤上层和近地面空气层,几乎所有维管 束植物的器官都固定于此,而另一些层位仅被某些种侵占。
H.A.Gleason,将群落与有机体相比拟是欠妥的。
群落的存在依赖于特定的生境与不同物种的组合,但是环境条 件在空间与时间上都是不断变化的,因此每一个群落都不具有明显
的边界。环境的连续变化使人们无法划分出一个个独立的群落实体。
群落只是科学家为了研究方便,而抽象出来的一个概念。
1.3
群落的基本特征
第4章 植物群落的结构特征
1 植物群落的概念 2 植物群落的组成 3 植物群落的结构和外貌 4 群落中的种间关系 5竞争排斥原理和生态位的概念 6 影响群落组成和结构的因素
1 植物群落的概念
1.1 群落的定义:
植物群落:在特定空间或特定生境下,具有一定的植物种类组成 及其与环境之间彼此影响、相互作用,具有一定的外貌及结构,
0)
没有明显效果的作用(
根据相互作用方式,种间关系可分为共生和对抗
对双方有利或对其中一 方最低限度无害的种间 关系
至低限度一方受到不 利影响的种间关系
种间关系类型
互利共生
两个物种之间,均从对方受益。例如:菌根和根瘤 昆虫与植物之间的关系往往也属于互利共生,特别在温带地区, 昆虫对授粉最重要。
哈尔滨城市公园植物群落特征及其景观评价

东北林业人学坝f。
学位沦上损、草坪残缺等状况,其中太平公园、建国公园遭到的破坏最为严重,部分植物的健康状况达到了三缴水平,其余五个公园居民活动对植物的影响较轻。
如图2.3所示居民活动对植物健康状况的影响。
欧亚之窗、哈尔滨游乐园、儿章公园和水上公园内有一定量的娱乐设施,人们在进行各种娱乐活动时,疏忽了对植物的保护和养护。
3个带状公园,有主要于道贯穿在公园之中,公园的部分植物群落同时属于道路绿化的范畴,但由于道路不行驶机动车,植物健康状况较好,受人为影响较小。
图2·3居K活动对建国公园植物健康状况的影响在调查的各种植物中,阔叶植物以复叶槭、家榆、东北杏遭受病虫害的情况较严重,在受害后,主要以截干的方式进行治理。
截干后,对植物群落的垂直结构和景观效果产生了一定的影响。
针叶植物中樟子松、红皮云杉、圆柏的病害较严重。
针叶植物病害,目前还没有有效的治疗方法,其在受害后仍处于植物群落中,对群落中其他植物的生长和景观效果都有影响。
如图2-4所示不同植物的受害情况。
图2.4夏叶槭截千及生诵植物2.2.4哈尔滨城市公园植物群落类型分析植物群落类型的划分,是以群落本身的综合特征作为分类依据,群落的种类组成、外貌和结构、地理分布、动态演替等特征及其生态环境等都要得到体现。
为了便于对植物景观的研究,结合植物群落的层次结构对植物群落类型进行了进一步的划分。
在调查研究的234个哈尔滨城市公园植物群落中,根据植物群落优势类群(落叶针叶树、常绿针叶树、落叶阔叶树三类)的重要值和建群种的性状,将哈尔滨城市公园植物群落划分为以下7个类型:落叶阔叶型,其植物群落共117个,占群落总数的50.0%(其中乔木层含有常绿植物的有15个,占落叶阔叶型的15.4%);落叶阔叶常绿针叶混交型,其植物群落共89个,占植物群落总数的38.O%;常绿针叶型,其植物群落有16个,占植物群落总数的6.8%;常绿落叶针叶落叶阔叶混交型,共有植物群落5个,占:竺尘篁些查竺望竺丝坠童丝篓墼至垒2.1%;落叶针阔混交型,有3个植物群落,占1.3%;落叶针叶型,有2个植物群落,占O.9%;常绿落叶针叶混交型,有2个植物群落,占0.9%。
第三节城市绿地植物群落结构特征

第三节城市绿地植物群落结构特征一、植物群落结构相关概念1、自然植物群落与人工植物群落植物群落指在某一地段内全部植物在时空分布上的综合,在一定的生境条件下,具有相对的种类组成与数量比例和特定的结构与外貌,发挥着一定的功能。
植物群落按照其形成可分为自然植物群落和人工植物群落。
自然植物群落指植物在长期的历史发育过程中自然形成的群落。
人工植物群落是指通过人为干涉,按照人们意愿与功能需求,在模拟与借鉴自然植物群落结构的基础上,通过对植物进行选择、配置、营造与管理而形成的植物群落,城市绿地植物群落是人工植物群落的重要组成部分。
著名学者王伯荪将城市植被定义为城市里覆盖的生活植物,是完全不同于自然植被的特点、性质以及生境的植物群落。
通过概念的解析,城市绿地植物群落与自然植物群落两者之间的异同在于:首先,植物群落所处生境不同;“城市”为人工植物群落限定了范畴,是以城市环境为背景,伴随着城市发展而形成的具有人工化典型特征的群落。
所涉及的城市环境包含有城市的建筑,小气候、地形、土壤等综合因素,这些都有别于自然植物群落所具有的特征。
其次,植物群落生长发育过程存在一定差异;城市绿地植物群落多是出自多元化的功能与服务等方面考虑,按照人们意愿进行的植物配置,人为选择决定了植物群落的空间结构特征。
2、植物种植设计与植物群落结构植物种植设计,与之含义相近的概念有植物配置、植物造景、植物景观设计。
从以下几个方面来理解植物种植设计:从美学角度出发,植物种植设计是利用不同种类的植物来营造景观空间,使其充分发挥植物群落或个体的形态、色彩、线条等方面的自然美。
从生态学角度出发,植物种植设计是依据立地条件与植物自身的生长规律而营造的植物群落,使其满足植物最佳生长状态所需的环境资源,从而很好地发挥生态效益与服务功能以达到改善生态环境的目的。
从行为心理学角度出发,植物种植设计是通过植物的巧妙组合来满足城市中的人们不同的生理与心理方面的需求。
由此可见,植物种植设计是满足不同功能需求的不同植物种类在空间上的布置。
城市公园植物群落结构探析r——以昆明市呈贡区洛龙公园为例

城市公园植物群落结构探析r——以昆明市呈贡区洛龙公园为例李哲惠;魏雯;罗国娜【期刊名称】《园林》【年(卷),期】2016(000)005【总页数】6页(P52-57)【作者】李哲惠;魏雯;罗国娜【作者单位】昆明理工大学;昆明理工大学建筑与城市规划学院;昆明理工大学【正文语种】中文公园绿地是城市绿地系统的重要组成部分,提供城市居民游憩、观光、休闲、健身以及开展科教文化活动的场所。
城市绿地中植物配置的质量是评价城市环境优劣的最直观、最显著的要素之一。
植物群落是构成绿地的基本单位,是改善城市环境,提高生态质量的重要前提。
优美的植物群落结构除了能让游人赏心悦目外,还能改善城市小气候,形成良好的视觉景观体验。
中国科学院院士方精云认为,充分认识植物群落的重要性和其价值是开发、利用和保护生物资源的前提,也是生态学、环境科学和地理学等相关学科发展的基础。
对城市公园绿地而言,稳定、合理的植物群落结构关系,有利于构成具有景观特色的城市公园,有利于城市绿地的健康发展,更有益于构建和谐稳定的城市生态环境。
洛龙公园位于昆明市呈贡区彩云北路与祥和路交汇处,是呈贡区第一个大型现代公园,占地面积约38公顷,水面面积约为13公顷。
总体布局构思以呈贡城为形象,形成7个主要景区,洛龙河贯穿整个公园,结合乡土植物群落,形成环境优雅、绿树成荫的自然景观。
园中设有功能各异的大小广场、亭、廊等构筑物,与公园特色植物形成层次丰富的季相景观效果,被称为呈贡的“世外桃源”。
研究通过实地调查,参考游人、居民、摄影爱好者和园林研究人员等公园日常使用人群的喜好,选取了公园的主入口空间、滨水地带、草地空间、主园路及公园边界处进行分析。
借鉴生态学植物群落结构的研究方法,观察植物生长态势,总结植物空间数量特征,探讨植物的空间与群落结构关系。
图片说明1. 洛龙公园区位及植物群落结构调查位置示意图2. 公园主入口植物群落配置图3.4. 主入口曙光广场区域主要配置马尾松、杜鹃、结缕草等植物,四季常绿,缺少季相变化与空间围合感城市景观组成要素按其空间结构特征,及在景观中的地位和形状,可分为斑块、廊道和本底3种类型。
植物群落特征

植物群落特征植物群落(Plant Community)植物群落是指在一定地段内,具有一定的植物种类组成、外貌和空间结构,各种植物之间及植物与环境之间彼此影响、相互作用的植物群体组合单元。
一个地区全部植物群落共同形成的植物覆被层构成植被,植物群落是植被的结构单元。
植物群落具有以下基本特征。
1.具有一定群落外貌群落外貌即群落的外部形态。
由于组成群落的植物种类不同,一个群落中的植物个体,分别处于不同的高度和密度,群落反映到人们眼中的样子也不同。
人们到野外观察的时候,很容易辨认出来,这是森林、那是草原,就是由于群落的外貌不同。
植物群落的外貌通常由构成群落的植物的生活型组成所决定。
2.具有一定群落结构植物群落是植被的结构单元,具有一系列的结构特点。
例如,形态结构上,包括垂直结构与水平结构、成层性、种的分布格局等。
3.具有一定种类组成每个植物群落都由一定的植物种类组成。
种类组成是区分不同植物群落的首要特征。
一个植物群落中种类成分的多少及每种个体的数量,是度量群落多样性的基础。
4.形成一定的群落内部环境植物群落对其居住环境产生重大影响,并形成群落内部特有的环境。
例如,森林中的环境与周围的裸地就有很大的不同,包括光照、温度、湿度与土壤等都经过了植物群落的改造。
即使植物非常稀疏的荒漠群落,土壤等环境条件也有明显改变。
5.具有一定的动态变化特征群落是生态系统中有生命的部分。
生命的特征是不停地运动。
群落也是如此,其运动形式包括波动和演替等。
6.可以对群落进行分类与排序群落因种类组成、外貌与结构、生态环境、演替特点的不同,可以区分为不同的类型,进行群落的分类。
把一个地区内调查的植物群落样地,按相似度排定各样地的位序,从而分析各样地之间及其与周围生境之间的相互关系,称为植物群落的排序。
1.整体性说(有机体学派、准有机体学派)在植物生态学发展的早期,美国生态学家克莱门茨(1916;1928)认为,植物群落类似一个有机体:其理论根据是:任何一个植物群落都要经历一个从先锋阶段到相对稳定的顶极阶段的演替过程,如果时间充足的话,森林区的一片沼泽最终会演替为森林植被。
【园林生态与环境】课堂作业(七)_园林绿地群落的结构与功能_北京林业大学

【园林生态与环境】课堂作业(七)题目:一般从哪几方面描述园林绿地群落的结构与功能1园林绿地群落结构描述1.1垂直结构:乔木层(林冠层、下木层)、灌木层、草本层乔灌草在高度上差异明显。
乔木的限定是有明显主干且高度6米以上。
灌木限度是没有明显主干且高度在3.5米以下。
植物群落垂直,与植物对光照的利用联系密切,成层结构是自然选择的结果,可以提高植物群落对环境资源(空间、光照)等的利用能力,缓解了群落植物间对营养、空间等的竞争。
1.2 水平结构:镶嵌群落水平方向园林绿地群落描述只要关注群落在二维空间的配置状况和水平格局。
园林绿地群落在水平结构呈现出配置不均匀现象,表现为版块、相同、排列现象,称为镶嵌性。
2园林绿地群落结功能描述2.1物质生产植物作为生态系统的生产者,物质生产是其基本的功能。
例如园林绿地中食草动物以植物为食。
不同园林绿地群落的生产力差别大,例如草坪为主体的园林绿地和阔叶林。
园林绿地生产主要受植物光合作用、呼吸作用影响,主要体现在植物群落结构、降水、温度、光照、土壤等方面。
2.2能量交换园林植物群落通过光合作用对太阳能的固定形成生态系统能量流动的主要部分。
能量沿生产者、消费者、分解者单向流动并逐级递减。
园林绿地群落中大部分植物属于生产者。
2.3物质循环主要分为生物循环的小循环和地球化学元素循环的大循环。
生物地球化学循环主要有:水循环、气体循环、沉淀循环三种形式。
园林绿地群落物质循环的重要过程是分解作用,相关过程有:水分淋溶、土壤动物破碎化、土壤微生物的化学改变、植物凋落分解等。
水循环主要通过土壤、植被、大气形成的连续体进行。
不同园林绿地群落对元素的留存、归还、吸收都不尽相同,具体表现为归还比例不同、元素选择性吸收等。
2.4服务功能园林绿地服务使用的人群及栖息的动物等。
园林绿地给在该区域内生产的动物提供栖息地、食物等生存条件。
园林绿地服务人类社会主要体现在整体生态功能和局部景观功能。
整体功能是依托系统整体性产生的功能,在园林绿地系统功能上主要体现在宏观层面将人类社会绿地系统作为一个整体考量时,园林绿地系统所发挥的整体经济、社会和生态等方面的功能,例如调节气候、隔音降噪、防风固沙等。
第三节 城市绿地植物群落结构特征

第三节城市绿地植物群落结构特征一、植物群落结构相关概念1、自然植物群落与人工植物群落植物群落指在某一地段内全部植物在时空分布上的综合,在一定的生境条件下,具有相对的种类组成与数量比例和特定的结构与外貌,发挥着一定的功能。
植物群落按照其形成可分为自然植物群落和人工植物群落.自然植物群落指植物在长期的历史发育过程中自然形成的群落。
人工植物群落是指通过人为干涉,按照人们意愿与功能需求,在模拟与借鉴自然植物群落结构的基础上,通过对植物进行选择、配置、营造与管理而形成的植物群落,城市绿地植物群落是人工植物群落的重要组成部分。
著名学者王伯荪将城市植被定义为城市里覆盖的生活植物,是完全不同于自然植被的特点、性质以及生境的植物群落.通过概念的解析,城市绿地植物群落与自然植物群落两者之间的异同在于:首先,植物群落所处生境不同;“城市"为人工植物群落限定了范畴,是以城市环境为背景,伴随着城市发展而形成的具有人工化典型特征的群落。
所涉及的城市环境包含有城市的建筑,小气候、地形、土壤等综合因素,这些都有别于自然植物群落所具有的特征。
其次,植物群落生长发育过程存在一定差异;城市绿地植物群落多是出自多元化的功能与服务等方面考虑,按照人们意愿进行的植物配置,人为选择决定了植物群落的空间结构特征。
2、植物种植设计与植物群落结构植物种植设计,与之含义相近的概念有植物配置、植物造景、植物景观设计。
从以下几个方面来理解植物种植设计:从美学角度出发,植物种植设计是利用不同种类的植物来营造景观空间,使其充分发挥植物群落或个体的形态、色彩、线条等方面的自然美。
从生态学角度出发,植物种植设计是依据立地条件与植物自身的生长规律而营造的植物群落,使其满足植物最佳生长状态所需的环境资源,从而很好地发挥生态效益与服务功能以达到改善生态环境的目的。
从行为心理学角度出发,植物种植设计是通过植物的巧妙组合来满足城市中的人们不同的生理与心理方面的需求。
园林生态学第八章植物群落结构

二、生物多样性的测度(略)
• 三、物种多样性梯度 • 1. 物种多样性随纬度的变化: • 从赤道到两极,随纬度的增加,物种多 样性有逐渐减少的趋势。 • 2. 多样性随海拔的变化: • 从低海拔向高海拔,多样性逐渐减少。 • 3. 水体物种多样性随深度变化
决定多样性梯度的因素
• • • • • • • 进化时间因素 生态时间因素 空间异质性因素 气候稳定因素 竞争因素 捕食因素 生产力因素
密度
• 单位面积或单位空间内的个体数。一 般对乔木、灌木和丛生草本以植株或株丛 计算,根茎植物以地上枝条计数。样地内 某一物种的个体数占全部物种个体之和的 百分比称作相对密度。 • 密度 D=q/R • Q为某一特定种的个体数 • R为统计地总数,即包括物该种样地。
盖度
• (1)投影盖度:植物枝条所覆盖的土地面 积,称为投影盖度,可用目测法和量测法。 目测法是将盖度的百分比表示,即一种植 物的枝条所覆盖的土地面积占总的面积的 百分比。量测法事将乔木树冠直径测出长 轴和短轴长度,去平均值,算面积。
• 2.亚优势种(subdominant species) • 指个体数量与作用都次与优势种,但在决定 群落性质和控制群落环境方面仍起着一定作用的 植物种。
• 3.伴生种(companion species) • 伴生种为群落的常见种类,它与优势种相伴 存在,但不起主要作用。
• 4.偶见种或罕见种(rare species) • 是那些在群落中出现频率很低的种类,往往 是由于种群自身数量稀少的缘故。偶见种可能是 偶然的机会由人带入、或伴随着某种条件改变而 侵入,也可能是衰退中的残遗种。
复习思考题
• 解释多度、显著度、频度等概念?重要值 如何计算? • 解释不同层次生物多样性的含义? 物种多 样性在组建群落中有何作用? • 朗基耶尔(Raunkiaer)生活型包括哪几大 类群,其分类依据是什么? • 何谓群落的季相?举例说明在城市绿化中 的应用价值 • 地球上植被有哪些类型?其分布规律如何?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三节城市绿地植物群落结构特征一、植物群落结构相关概念1、自然植物群落与人工植物群落植物群落指在某一地段内全部植物在时空分布上的综合,在一定的生境条件下,具有相对的种类组成与数量比例和特定的结构与外貌,发挥着一定的功能。
植物群落按照其形成可分为自然植物群落和人工植物群落。
自然植物群落指植物在长期的历史发育过程中自然形成的群落。
人工植物群落是指通过人为干涉,按照人们意愿与功能需求,在模拟与借鉴自然植物群落结构的基础上,通过对植物进行选择、配置、营造与管理而形成的植物群落,城市绿地植物群落是人工植物群落的重要组成部分。
著名学者王伯荪将城市植被定义为城市里覆盖的生活植物,是完全不同于自然植被的特点、性质以及生境的植物群落。
通过概念的解析,城市绿地植物群落与自然植物群落两者之间的异同在于:首先,植物群落所处生境不同;“城市”为人工植物群落限定了范畴,是以城市环境为背景,伴随着城市发展而形成的具有人工化典型特征的群落。
所涉及的城市环境包含有城市的建筑,小气候、地形、土壤等综合因素,这些都有别于自然植物群落所具有的特征。
其次,植物群落生长发育过程存在一定差异;城市绿地植物群落多是出自多元化的功能与服务等方面考虑,按照人们意愿进行的植物配置,人为选择决定了植物群落的空间结构特征。
2、植物种植设计与植物群落结构植物种植设计,与之含义相近的概念有植物配置、植物造景、植物景观设计。
从以下几个方面来理解植物种植设计:从美学角度出发,植物种植设计是利用不同种类的植物来营造景观空间,使其充分发挥植物群落或个体的形态、色彩、线条等方面的自然美。
从生态学角度出发,植物种植设计是依据立地条件与植物自身的生长规律而营造的植物群落,使其满足植物最佳生长状态所需的环境资源,从而很好地发挥生态效益与服务功能以达到改善生态环境的目的。
从行为心理学角度出发,植物种植设计是通过植物的巧妙组合来满足城市中的人们不同的生理与心理方面的需求。
由此可见,植物种植设计是满足不同功能需求的不同植物种类在空间上的布置。
植物种植设计是城市绿地植物群落结构形成的前提,绿地类型、功能以及种植设计形式的不同,都将会引起城市绿地植物群落结构的异同。
群落结构指某个等级或尺度(种群、群落)的生态系统中不同性状与大小的组成单元在空间上的分布与排列。
植物群落结构体现了群落内个体间的空间分布格局,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第一,群落中个体在数量上的聚集程度,如密度、多度、尺度等;第二,群落中个体在空间上的组合关系,如水平分布与垂直结构等;第三,群落中个体在形态上的分化程度,如胸径、冠幅、树高等。
此外,植物群落历经长时间的进化与演替,形成了相对稳定具有一定逻辑关系的结构与形态。
因此,植物群落结构是不同生态学过程在不同时间与空间尺度上综合作用的结果。
二、植物群落各组件结构特征与属性1、冠层结构特征植物的生长发育与树冠有着密切联系,树冠不仅对太阳能等资源的分配起到关键作用,还对林下植物群落的组成及生长变化产生直接或间接的影响。
作为光合作用的主要场所,树冠的形态、尺度以及健康状况与否对植物活力及生产力起到关键作用。
植物群落中不同植物种类所组成的冠层结构在植物群落结构中具有重要意义。
树冠结构特征包括冠形、树冠尺度(大小、面积以及体积等)、树冠肌理以及枝与叶的分布格局等。
目前,对植物冠层结构描述与分析的指标主要分为二维指标与三维指标两大类。
二维指标主要包括冠幅、冠长、圆满度与树冠率等;三维指标主要包括树冠体积、树冠表面积、树冠密度、树冠生产率等。
(1)树冠的形态。
树冠的形态是人们对树木最为直观的印象。
植物的冠形丰富多样且存在一定异同,主要与植物种类与生境有关。
不同植物种类的主干与侧枝的生长特点与分布格局有所不同,例如,侧枝的生长角度、叶的分布以及枝叶疏密程度等差异,呈现不同形态的树冠。
树冠的形态可从横断面与纵断面两方面来分析。
单木理想状态下,横断面多近似于圆形,但植物群落中的植物个体受到环境与竞争等多元因素的影响,导致树冠偏离严重,呈现卵圆形、多边形以及不规则形等。
有学者认为树冠的纵断面呈抛物线的形态,也有学者则提出用立体曲面描述树冠的形态。
(2)树冠的尺度。
二维尺度上,树冠尺度主要指树冠的横向生长空间,如垂直投影面积;三维尺度上,树冠尺度就包括纵向因素如树高、枝下高等,通常以树冠体积、表面积等指标来描述。
估测特定树种的树冠尺度与动态对如何合理地选择树种以及确定初始生长空间尺度具有重要意义与启示。
不同的植物种类除了具有不同的树冠形态以外,树冠的尺度也不尽相同。
树冠尺度大小取决于树木种类、年龄、遗传特性、生长速率、资源供应以及生境等,这些都会对树木生长空间需求的准确评估产生较大影响。
植物群落中,树冠尺度大小决定其他树木的生长等。
植物生态学理论中,常用树冠尺度等级来表达植物个体在群落中的地位,描述群落中个体间的相互关系。
按照树冠尺度等级可将群落中个体划分为以下几种类型:第一,优势树。
占据植物群落上层树冠或有利的生长空间,冠形完整且饱满;第二,共优势树。
植物个体间共同构成群落的上层树冠,可接受上方以及侧方相对较少的光照辐射;第三,中等木。
常位于植物群落冠层结构的中下部,与共优势树位于同一冠层,略低于共优势树,仅接受上方少量的光辐射,无侧面光辐射,一般冠形不完整且不饱满。
第四,受压木。
受到冠层或邻体植物的压迫,导致接受光辐射受限或生长空间受压缩。
(3)树冠的肌理。
叶片和枝干的分布格局是树冠形态、肌理、叶面积以及体积的组成要素,枝叶的形态、肌理、大小等属性不仅影响植物整体的表观形态与景观的视觉感受,同时也决定了植物光合能力的强弱。
叶片在树冠结构中分布的密实度与填充度也体现了光辐射在树冠的传输与分布状况以及冠层空间的利用程度,不仅有助于研究植物群落冠层辐射以及林下空间,对指导植物群落的构建具有现实意义。
2、枝干结构特征树干与分枝格局决定了植物树体骨架的形成,其排列方式、大小、角度等对树冠的形态产生直接影响。
了解植物的分枝形态与属性对研究植物群落形态结构、提高光能利用、提升空间利用率等方面具有重要意义。
一般地,树木的分枝主要可以分为以下几类:第一,总状分枝式(单轴分枝)。
这类枝的顶芽具有较强的生长优势,可以形成通直的主干,同时依次产生侧枝,所有侧枝生长都不超过主干,多呈塔形树冠。
这种具有明显主干的分枝形式称之为总状分枝式。
其中典型的植物代表有银杏、鹅掌楸、水杉、池杉、雪松、杨等,以裸子植物居多。
第二,合轴分枝式。
这类枝的顶芽经过一段时间生长后,先端分化,由邻近的侧芽代替延长生长,此后以上述方式分枝生长。
其中典型的植物代表有悬铃木、椴树、榆、柳、桃、梨、核桃等,以被子植物居多。
第三,假二叉分枝式。
具有对生芽的植物,顶芽分化,有其下对生芽代替延长生长,从而形成了叉状侧枝,形态上犹如二叉分枝,其实这也是合轴分枝的一种类型。
典型的植物代表有泡桐、梓树、丁香等。
一般地,树木的树冠及分支的属性主要包括顶端优势、干性与层性。
植物的顶端优势是枝条背地性生长的极性表现,也称极性强,一般多呈现自上而下递减的趋势。
植物树干与分枝的顶端优势在植物群落方面主要表现为水平方向(冠幅)以及垂直方向(树高)的加长与加粗生长。
干性主要指树木中心干的强弱以及维持时间的长短,顶端优势明显的树种,中心干强而持久。
一般地,乔木枝干的中轴部分比侧生部位具有显著的相对优势。
层性指主枝在中心干上的分布以及二级枝在主枝上的分布情况,从而形成明显的层次。
通常具有层性的树冠有利于光线及风的渗透,有利于形成植物群落良好的光环境。
3、植物群落结构属性植物作为造园材料中具有生命特征的元素,其自身具有诸多复杂的特性与功能。
把握这些特性是植物种植设计的前提基础,也是保证植物个体与群落正常发育与健康生长的关键。
那些对植物特性认识和考虑不到位的植物种植设计,导致所形成的植物群落难以经受时间的考验。
故植物种植设计与管理的科学性与合理性与否取决于对城市环境中的植物群落生长与发育状况及规律的认知程度。
城市绿地植物群落结构主要具有以下属性:第一,景观属性(艺术性)。
城市绿地植物群落结构是人为地为实现某种艺术形式或效果而形成,并非不同种类植物数量的无序堆砌。
自然植物群落是通过长期地自然选择而出现不同外貌结构的植物景观,城市绿地植物群落则是满足植物生理生态特性的基础上,通过艺术构图、人为选择与设计而成的具有自然群落特质的植物景观,前者显露了大自然的艺术,后者则体现了城市独有的人文艺术。
第二,空间属性(异质性)。
不同的植物群落结构类型具有不同的空间属性。
应对城市不同绿地功能的需求导致植物群落数量特征、分布格局以及配置形式等方面的差异,从而形成了具有不同空间属性的植物群落结构,围合、通透、封闭、开阔等都是对植物群落空间异质性特征的体现。
第三,生理属性(需求性)。
不同种类的植物群落对生境的需求具有明显差异,植物群落就是满足植物个体不同生理需求的有机综合体。
合理的植物群落结构使得植物能充分利用光照、水分和土壤等资源,最大限度地提升植物群落对资源与空间的利用率。
第四,形态属性(独特性)。
植物群落外貌与形态是个体形态的综合表现。
不同种类植物之间形态上有其相似性与异同性,同种植物种类的形态也存在差异。
植物形态的独特性通过树型、冠型、枝型以及叶型等表达。
植物种类的多样性极大地丰富了植物景观的语言。
第五,生态属性(联系性)。
植物群落结构是不同种类植物在空间上的组合,群落个体间存在某种联系性,这种相互关系造就了群落的结构,并推动群落结构的变化与发展。
植物群落个体间的生态联系通过选择、适应、竞争与互利共生等形式表达,体现了植物群落种间的联结性与相关性。
第六,动态属性(过程性)。
变化与发展是植物群落的基本属性。
伴随植物个体生长的过程,植物群落生长发育也经历着初期、中期、后期等阶段。
植物群落个体之间以及与环境之间是一个动态变化的过程,随着时间、空间、环境等因素的变化而变化。
在城市特定的生境下,经过一定阶段生长发育,植物群落个体间经过资源的争夺使其结构产生分化,逐步向稳定状态过渡。
这个转变的过程不仅是动态的,同时也是人工选择与自然进程共同作用的。
三、城市绿地植物群落构建的关键特征分析植物种植设计是由一定数量、不同种类与规格的园林植物在空间组织关系的体现,其本质就是解决一个“种什么(种类)、种多少(数量)、如何种(组合)”的问题。
种植设计决定了植物群落结构特征,进而影响其功能与效益的发挥。
针对城市绿地植物群落构建过程中的关键要素特征(数量、格局、组合、过程)进行分析与总结,并审视了可能出现的问题。
1、密度(Density):城市绿地植物群落结构的数量特征植物群落密度是评定单位面积内林木之间拥挤程度的一项重要指标。
与植物群落密度表述相关的概念主要有以下几种。